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周亚夫军细柳》教学设计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周亚夫军细柳》教学设计

时间:2022-12-04 15:29:17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周亚夫军细柳》教学设计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周亚夫军细柳》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指导学生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3.帮助学生认识周亚夫恪尽职守的精神的现实意义。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通过侧面描写鲜明展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周亚夫忠于职守、治军严明和不卑不亢、刚正不阿的品格,并激发学生强烈的责任感。

  1.学习和积累文言常用实词。

  2.学习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比衬托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一、导入新课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风劲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唐代诗人王维《观猎》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将军打猎的情景。诗中对涉猎将军的英姿作了形象、逼真的描写。这里面的将军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主人公——周亚夫。今天我们来讲述他在细柳营的故事,体会他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

  二、资料助读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对历史学和文学的极其宝贵的贡献。《史记》不仅是史学著作的典范,而且是传记文学著作的典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里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史记》在史学上和文学上的地位给予极高的评价

  三、预习检测

  1.生字注音

  棘门(jí)      彀(ɡòu)      都尉(dū)

  诏(zhào)按辔(pèi)持兵揖(yī)

  介胄(zhòu)嗟乎(jiē)曩者(nǎnɡ)

  2.一词多义

  军上自劳军:军队。已而之细柳军:军营。军细柳:驻军。

  3.古今异义

  天子先驱至古义:先行的卫队。今义:先导。   持节诏将军古义:符节。今义:节日、节约。

  请以军礼见古义:请允许我。今义:希望对方做某事。  使人称谢古义:告知。今义:感谢。

  4.词类活用

  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军。

  介胄之士:名词作动词,介,铠甲,这里指穿铠甲。

  锐兵刃: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锋利。

  四、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

  2.再读课文,读清句读。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

  3.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深层理解

  1.课文讲的是周亚夫军细柳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刘礼军霸上、徐厉军棘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课文重在刻画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但文章还用相当的笔墨写刘礼军霸上、徐厉军棘门,目的是将他们驻军的松弛情况与周亚夫的细柳军进行对比,以表现细柳军的军纪严明,这样就有力地烘托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熠熠生辉、跃然纸上。

  2.课文最后一段引用汉文帝的话作结是不是显得多余?

  最后一段借文帝之口将霸上、棘门军与周亚夫领导的细柳军再作对比,进一步衬托出周亚夫的“真将军”风范。以皇帝的感叹作结,不但具有权威性,而且还表现了汉文帝知人善任的特点。当劳军结束后“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惊什么?作者虽未写明,但很清楚,就是对周亚夫对待汉文帝的态度感到惊异。由此引出文帝的一段话,其中一褒一贬,非常分明。这段话出自皇帝之口,而且是在皇帝调查研究之后,其意义就不同寻常了。因此这一段引用汉文帝的话并不多余。

  (三)走进人物

  阅读课文,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

  从以下三方面可以看出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一是皇上亲自到细柳营慰劳将士时,“天子先驱至,不得入”,然后“上至,又不得入”,直到天子正式派使臣持节下诏书,“亚夫乃传言开壁门”。这就突出了细柳军军纪严明,令人对这支军队的统帅周亚夫油然而生敬意。二是在前面的军营,文帝及随从可以“直驰入”,但在细柳,由于“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由此可以看出,周亚夫治军有方,令行禁止,即使是天子也不得不遵从。这更让人加深了一层敬意。三是当天子到达前两处军营时,“将以下骑送迎”,众将士受宠若惊,竭尽逢迎之能事以讨好文帝;而周亚夫面对文帝则是“持兵揖”,说“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相比之下更显出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这些都突出了细柳驻军的令行禁止,军纪严明,同时也表现了周亚夫治军的严格、严肃、严谨,突出了他“真将军”的风范。

  (四)走进主题

  文章通过描写文帝劳军这一场面,表现了周亚夫治军严谨、忠于职守的“真将军”风范。

2、周亚夫军细柳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或显文言文的能力;

  2、揣摩人物语气,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一、基础知识:

  1、常识: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对历史学生文学的极其宝贵的贡献,它不仅是史学著作的典范,而且是传记文学著作的典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赞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题解:

  本文是《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中的一节。绛侯周勃是汉开国功臣。诸吕危刘时,他与丞相陈平共谋诛诸吕,立孝文皇帝。周亚夫是周勃之子,先为河内守,以贤封为侯。历仕文帝、景帝两朝,曾任河内郡太守、中尉、太尉、丞相等职。以善于将兵、直言持正著称。后因得罪景帝下狱,绝食而死。本文即记载他为河内守驻军细柳时的一段事迹。

  3、字词积累:

  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棘()彀()弩()辔()胄()嗟()曩()被()诏()车骑()

  祝兹()作揖(

  二、整体把握:

  概述全文主要内容:

  合作探究

  三、课文翻译

  1、阅读课文后,对照注解或其他工具书翻译全文【注:以同桌或前后桌为单位互译】,然后针对不解处质疑。

  2、师生串译,教师指导重点句子:

  军霸上——

  军士吏被甲——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节——

  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当堂检测

  四、阅读: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芝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A.将以下骑送迎齐使田忌将而往

  B.天子且至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已而之细柳军之虚所卖之

  D.其将固可袭而俘也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用“/”为下文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4、简述汉文帝称亚夫为“真将军”的原因。

  5、根据要求,写出答案:

  (1)“天子先驱”被阻的心理活动:

  (2)“既出军门”“群臣”的心理活动:

  6、文中将细枊军与霸上、棘门军加以对比,刻划了周亚夫善于治军的形象,请指出三处对比,并加以分析。

  7、周亚夫与我们曾学过的哪篇文章的哪个人物相似?

3、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周亚夫军细柳》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指导学生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3.帮助学生认识周亚夫恪尽职守的精神的现实意义。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通过侧面描写鲜明展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周亚夫忠于职守、治军严明和不卑不亢、刚正不阿的品格,并激发学生强烈的责任感。

  1.学习和积累文言常用实词。

  2.学习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比衬托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一、导入新课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风劲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唐代诗人王维《观猎》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将军打猎的情景。诗中对涉猎将军的英姿作了形象、逼真的描写。这里面的将军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主人公——周亚夫。今天我们来讲述他在细柳营的故事,体会他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

  二、资料助读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对历史学和文学的极其宝贵的贡献。《史记》不仅是史学著作的典范,而且是传记文学著作的典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里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史记》在史学上和文学上的地位给予极高的评价

  三、预习检测

  1.生字注音

  棘门(jí)      彀(ɡòu)      都尉(dū)

  诏(zhào)按辔(pèi)持兵揖(yī)

  介胄(zhòu)嗟乎(jiē)曩者(nǎnɡ)

  2.一词多义

  军上自劳军:军队。已而之细柳军:军营。军细柳:驻军。

  3.古今异义

  天子先驱至古义:先行的卫队。今义:先导。   持节诏将军古义:符节。今义:节日、节约。

  请以军礼见古义:请允许我。今义:希望对方做某事。  使人称谢古义:告知。今义:感谢。

  4.词类活用

  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军。

  介胄之士:名词作动词,介,铠甲,这里指穿铠甲。

  锐兵刃: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锋利。

  四、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

  2.再读课文,读清句读。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

  3.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深层理解

  1.课文讲的是周亚夫军细柳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刘礼军霸上、徐厉军棘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课文重在刻画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但文章还用相当的笔墨写刘礼军霸上、徐厉军棘门,目的是将他们驻军的松弛情况与周亚夫的细柳军进行对比,以表现细柳军的军纪严明,这样就有力地烘托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熠熠生辉、跃然纸上。

  2.课文最后一段引用汉文帝的话作结是不是显得多余?

  最后一段借文帝之口将霸上、棘门军与周亚夫领导的细柳军再作对比,进一步衬托出周亚夫的“真将军”风范。以皇帝的感叹作结,不但具有权威性,而且还表现了汉文帝知人善任的特点。当劳军结束后“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惊什么?作者虽未写明,但很清楚,就是对周亚夫对待汉文帝的态度感到惊异。由此引出文帝的一段话,其中一褒一贬,非常分明。这段话出自皇帝之口,而且是在皇帝调查研究之后,其意义就不同寻常了。因此这一段引用汉文帝的话并不多余。

  (三)走进人物

  阅读课文,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

  从以下三方面可以看出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一是皇上亲自到细柳营慰劳将士时,“天子先驱至,不得入”,然后“上至,又不得入”,直到天子正式派使臣持节下诏书,“亚夫乃传言开壁门”。这就突出了细柳军军纪严明,令人对这支军队的统帅周亚夫油然而生敬意。二是在前面的军营,文帝及随从可以“直驰入”,但在细柳,由于“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由此可以看出,周亚夫治军有方,令行禁止,即使是天子也不得不遵从。这更让人加深了一层敬意。三是当天子到达前两处军营时,“将以下骑送迎”,众将士受宠若惊,竭尽逢迎之能事以讨好文帝;而周亚夫面对文帝则是“持兵揖”,说“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相比之下更显出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这些都突出了细柳驻军的令行禁止,军纪严明,同时也表现了周亚夫治军的严格、严肃、严谨,突出了他“真将军”的风范。

  (四)走进主题

  文章通过描写文帝劳军这一场面,表现了周亚夫治军严谨、忠于职守的“真将军”风范。

4、《周亚夫军细柳》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23周亚夫军细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识记涉及古代礼仪的字词。

  2.学习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比衬托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注释字义,翻译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周亚夫表现出的忠于职守的精神。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认识周亚夫恪尽职守的精神的显示意义。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年轻时漫游全国各地,丰富了阅历,了解了社会。汉武帝元封三年,其父司马谈去世,他继任太史令,开始广泛阅读史料,着手《史记》的写作。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护被捕下狱,受到宫刑。出狱后,满怀悲愤,以极大的毅力,继续《史记》的编写,公元前91年书成。《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又是文学名著。鲁迅赞《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作品介绍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前104—101)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它既是历史巨著,又是杰出地传记文学。

  《史记》原称《太史公书》,到了唐代才称作《史纪》。全书一百三十篇,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通过五种不同的体例和它们之间的互相配合和补充,构成了完整的体系。从班固《汉书》起,历代所谓“正史”在体裁形式上都是承袭《史记》的。

  三、题解

  本文是《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中的一节。绛侯周勃是汉开国功臣。诸吕危刘时,他与丞相陈平共谋诛诸吕,立孝文皇帝。周亚夫是周勃之子,先为河内守,以贤封为侯。历仕文帝、景帝两朝,曾任河内郡太守、中尉、太尉、丞相等职。以善于将兵、直言持正著称。后因得罪景帝下狱,绝食而死。本文即记载他为河内守驻军细柳时的一段事迹。

  四、背景介绍:

  汉文帝后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入侵,烧杀劫掠,形势严峻。为了加强防卫,汉朝委派刘、徐、周三位将军分别驻扎在霸上、棘门、细柳。这三处地方离国都长安较近,汉文帝就到这三处慰劳军队。本文就是汉文帝犒劳三军的记实。周亚夫军细柳.f4v

  五、读准字音

  棘(jí)彀(gòu)弩(nǔ)辔(pèi)胄(zhòu)嗟(jiē)曩(nǎng)被(pī)诏(zhào)车骑(jì)祝兹(zī)作揖(yī)

  六、释词并翻译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

  的大举侵入边境于是任命作为驻军

  汉帝的后六年,匈奴大举侵入边境于是任命宗正刘礼作为将军,驻军霸上,

  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之)备胡。

  jí用来指代三支军队防备

  (任命)祝兹侯徐厉作为将军,驻军棘门;任命河内守周亚夫作为将军,驻军细柳,

  用来防备匈奴。qí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皇帝亲自慰问犒劳名词,军队军营径直

  皇帝亲自慰问犒劳军队。到霸上和棘门军营(皇帝的车队)长驱直入,(两军营)将士高接远送。pīgòunŭ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不久往,到。同“披”,穿锐:使……锋利拉弓弓的一种

  不久到细柳军营,军营的将士都身披铠甲,(手持)磨得锋利的兵刃,拉弓搭箭,(戒备森严)。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

  先行的卫队。将要命令

  天子的先行卫队来到军营前,(却被拦住)不得进入。先行的卫队说:“天子将要驾到。”

  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zhào皇帝的命令

  军门都尉说:“周将军有令:‘军营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诏令。’”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

  过了不久就动词,派遣名词,使臣。符节动词,下诏

  过了不久,皇帝到,又不得进入。于是皇帝就派遣使臣手持符节下诏给周将军:“我想

  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传令营垒

  要进入慰问犒劳军队。”周亚夫才传令打开营垒门(让皇帝的车队进来)。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jì)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

  告诉跟随皇帝的车马。规定。驱马奔驰按住

  营垒门的官兵对跟随的车队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能驱马奔驰。”

  辔徐行。

  缰绳慢慢地

  于是,天子的车队就按住缰绳慢慢前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yī曰:“介胄之士不拜,请(让我)以军礼见。”

  兵器双手抱拳行礼铠甲头盔允许

  到军营,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穿戴着盔甲的将士不行跪拜之礼,请允许我行军礼拜见皇上。”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被感动神情改变同“轼”,车前横木。动词,派遣。告知敬重完成劳军之礼离开

  天子被感动,神情改变,扶着车前的横木,并派人告知:“皇帝敬重、慰问犒劳将军。”礼仪完毕就离开了。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jiē)乎!此真将军矣!曩(nǎng)

  已经,……以后唉先前

  出了军营门后,所有的大臣都很吃惊。文帝说:“啊!这才是真将军啊!

  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

  像罢了

  先前(看到的)霸上、棘门的军队,像儿戏罢了!

  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yé)?”称善者久之。

  必定,当然无意义

  其将士必定会遭到袭击而被俘虏。至于亚夫,岂能被侵犯?”(说罢)连连称赞不已。

  第二课时

  七、深入探究

  文章通过文帝劳军的场面塑造了周亚夫的形象,文帝是如何评价周亚夫的?

  真将军

  你同意文帝的观点吗?请你从文中找出依据来!真将军

  交流一下吧!

  治军严明、刚正不阿、

  恪尽职守、不卑不亢、不畏强权

  军容严整

  军纪严明

  军礼严谨

  千军易得,

  一将难求

  “君子直言直行,不婉言而取富,不屈行而取位。”

  (君子坦荡,有什么说什么,不阿谀奉承别人而取得富贵,不违反做人原则而取得地位。)

  塑造人物的方法有很多,请你说一说!

  文中在塑造周亚夫形象时,都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呢?你来讲一讲!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画龙点睛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正面描写

  将军令曰

  将军约侧面描写

  有力烘托

  八、答疑解惑

  课文讲的是周亚夫军细柳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上刘礼军霸上、徐厉军棘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侧面描写,衬托出周亚夫真将军的形象。

  对比、衬托

  对比一:细柳军与霸上军及棘门军

  “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不得入”“又不得入”“乃传言”——军容严整,常备不懈,严阵以待,军纪严明。

  “直驰入”——军规松垮,守备松懈。

  对比二:文帝及随从入营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天子乃按辔徐行”——治军有方,令行禁止。

  “直驰入”——军纪松弛。

  对比三:三营将领

  “持兵揖”、“以军礼见”—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

  “将以下骑送迎”—众将士受宠若惊,竭尽逢迎之能事。

  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借文帝之口再作对比,进一步衬托出周亚夫“真将军”的风范。

  皇帝到霸上、棘门军营

  直驰入

  将以下骑送迎

  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对比

  皇帝到细柳军营

  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上至,又不得入。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天子乃按辔徐行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真”将军

  九、知识延展

  “细柳”、“细柳营”、“细柳兵”等成了后人用来比喻军纪严明的典故。

  “棘门霸上”则成了比喻军纪松弛的典故。

  十、课堂练习

  词语解释

  1、匈奴大入边入:侵入边:边境

  2、以备胡备:防备

  3、已而之细柳军之:到

  4、直驰入直:径直

  5、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约:规定

  6、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徐:慢慢地

  7、将军亚夫持兵揖曰兵:兵器揖:行礼

  8、介胄之士不拜介胄:穿着甲戴着盔

  9、使人称谢称谢:告诉说

  军细柳军:驻军

  10上自劳军军:军队

  至霸上及棘门军军:军营

  曩者霸上、棘门军军:军队

  11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使:派遣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使:使臣

  12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诏:皇帝的命令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诏:下诏

  13皇帝敬劳将军劳:慰问犒劳

  无案牍之劳形劳:使……劳累

  十一、作业

  1、改写课文。

  2、完成《作业本》。

  板书设计

  周亚夫军细柳

  治军严明、刚正不阿、

  恪尽职守、不卑不亢、不畏强权

  军容严整

  军纪严明

  军礼严谨

  千军易得,

  一将难求

  “君子直言直行,不婉言而取富,不屈行而取位。”

5、周亚夫军细柳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浅显言谈话语文的能力。

  2、指导学生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3、帮助学生认识周亚夫恪尽职守的精神的显示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2、帮助学生认识周亚夫恪尽职守的精神的显示意义。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1、导入请大家看:观猎(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风劲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一位将军打猎的情景。诗中对涉猎将军的英姿作了形象、逼真的描写,热情的歌颂了将军的豪迈气概,曲折的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这里面的将军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主人公―――周亚夫,来讲述他在细柳营的故事,体会他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

  2、请大家将书翻到171页,本文的作者是司马迁,谁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司马迁?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将有疑问的字词画在语文书上,我们共同解决。

  祝兹zī侯棘jí门彀goù弓弩nǔ按辔pèi徐行 作揖yī介胄zhòu嗟jiē乎曩năng者

  4、下面,老师来给大家范读一下课文,请同学们注意断句,进一步了解课文。

  5、好,让我们共同来齐读课文,《周亚夫军细柳》。

  6、下面请同学们依照课文注释,合作完成课文翻译。如果遇到本组实在解决不了的难题,当然这里的难题指的是字词翻译方面。就派一名代表将问题写在黑板上,我们共同来解决。老师将黑板分为三部分,将问题写在对应的位置上,重复的不要写了。

  7、(将实、虚词重点介绍)。为:动词wéi介词wèi

  军细柳:驻军

  上自劳军:军队

  至霸上及棘门军:军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派使臣

  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作为

  天子为动:被

  将以/下骑/送迎:将士们下马高接远送.以:连词,不译.

  可得而犯耶?:岂能被侵犯呢?

  8、译文:请3位同学讲课文简述出来.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读

  针对上一节课的教学重点,检查学生朗读理解的情况。

  (二)分析人物形象

  朗读课文后,学生畅谈对文中人物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可适当补充关于人物史料的介绍。)

  好,现在,我请同学将这个故事完整的讲给大家听,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使故事更好听,人物更丰满。

  最后皇上对周亚夫有一句评价,请同学们找出来,并做阐述。

  “嗟呼,此真将军矣!”说说从哪里能够看出来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

  (为什么称之为“真将军”?)―――治军严整,军纪严明,刚正不阿,恪尽职守,不阿谀奉承,不趋炎附势。

  (理解对比的写法)

  本文重在刻画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但直接描写他的地方并不多,而是把大量的笔用在霸上、棘门军与细柳军的对比上,借助对比衬托的手法,鲜明的展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具体表现:1、文中先写文帝在霸上和棘门军营的情况(“直弛入,将以下骑送迎”)与后面写文帝在细柳军营遇到的情况对比。

  2、文中结尾借文帝之口将霸上、棘灭亡内军与周亚夫再作对比,称霸上和棘门军“若儿戏耳”,称赞周亚夫是“真将军”。

  与此同时介绍正、侧面描写以及对比衬托的用法以及作用,总结周亚夫精神以及人格特点。---1、<陌上桑>写罗敷的美,不从本身去写,而是从旁观者的眼中体现,我们说这种写法叫―――侧面描写;2、课文标题是《周亚夫军细柳》,为什么还要写刘礼军霸上,徐历军棘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

  总结:“君子直言直行,不婉言而取富,不屈行而取位。”正是对周亚夫精神的充分概括。君子坦荡,有什么说什么,不阿谀奉承别人而取得富贵,不违反做人原则而取得地位。

  (探究现实意义)

  周亚夫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使他管理的军队纪律严明,令行禁止,不因为权位比自己高的人的到来而改变军营规定。随时处于备战状态。现在,我们将思维的航班从2000年前回溯到现实生活中,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现在让你当咱们班的班长,请你借鉴周亚夫的做人原则以及管理方法,谈谈你会怎样承担起班长的职责?怎样团结所有的同学、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为同学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呢?

  总结:所以说,语文的魅力就在于此:我们学习古诗文,不仅要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古人优秀的品质来指导人生,让语文的精华为你人生画卷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布置作业)

  熟读并争取背诵全文。

  结合本课的学习,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6、周亚夫军细柳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精彩开篇词

  “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掠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多么震撼人心的语言,由此可见,军纪严明,才能成就伟业。今天,我们就要去见证这样一位刚正的将军。

  学习目标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3.认识周亚夫恪尽职守的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学生朗读王维的《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风劲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一位将军打猎的情景。诗中对涉猎将军的英姿作了形象、逼真的描写,热情地歌颂了将军的豪迈气概,曲折的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这里面的细柳营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主人公―――周亚夫驻军的地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细读他在细柳营的故事,体会他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吧。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棘门(jí)彀(gòu)弓弩(nǔ)诏(zhào)

  按辔(pèi)揖(yī)胄(zhòu)曩(nǎng)

  2.作者连接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3.作品连接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对历史学和文学的极其宝贵的贡献。《史记》不仅是史学著作的典范,而且是传记文学著作的典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里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史记》在史学上和文学上的地位给予极高的评价。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朗读指导

  (1)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2)已而/之/细柳军

  (3)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4)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5)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

  (二)理解词语

  1.重点实词

  彀弓弩(张开)

  天子先驱(先行引导的人员)

  军中闻将军令(听从)

  居无何(经过,表示相隔一段时间)

  将军亚夫持兵揖(行礼)

  使人称谢(告知)

  2.通假字

  (1)军士吏被甲(同“披”)

  (2)改容式车(同“轼”,车前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

  3.一词多义

  ①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派遣)

  (1)使

  ②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使臣)

  ①军霸上(驻军)

  (2)军

  ②上自劳军(军队)

  ①已而之细柳军(到)

  (3)之②不闻天子之诏(助词,的)

  ③称善者久之(无意义)

  ①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任命)

  (4)以

  ②请以军礼见(用)

  4.古今异义

  (1)天子先驱至(古义:先行引导的人员;今义:走在前面引导)

  (2)军中闻将军令(古义:听从;今义:用鼻子嗅)

  (3)持节诏将军(古义:符节,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今义:节日)

  (4)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古义:营垒;今义:墙壁)

  (5)请以军礼见(古义:请允许我;今义:希望对方做某事)

  (6)使人称谢(古义:告知;今义:感谢)

  5.词类活用

  (1)军棘门(名词用作动词,驻军)

  (2)介胄之士(名词用作动词,披甲戴盔)

  (3)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名词用作动词,下诏)

  (4)锐兵刃(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锋利)

  (三)翻译句子

  1.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

  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

  2.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驱驰而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

  3.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

  4.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

  5.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

  6.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

  (四)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每段内容。

  【交流点拨】第一段:简要交待了边境的紧张形势和刘、徐、周三军的驻地。第二段:写周亚夫在细柳营严格治军。第三段:写汉文帝深明大义,赞叹周亚夫治军严格。

  2.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交流点拨】匈奴入侵,皇帝慰问军营,在周亚夫所在的细柳军营看到了与其他军营不一样的地方,虽然皇帝进细柳军营不太顺利,但对亚夫将军却有着极大的夸奖。

  四、拓展延伸

  景帝三年(前154年),以吴、楚为首的七国之乱爆发。周亚夫被任命为太尉,领军东进与叛军作战。出发前向景帝提出用梁王刘武军队拖住吴、楚主力,寻找时机切断对方粮道的战略,得到景帝的认可。后实际作战中,梁军受到吴楚军压迫,不停向周亚夫求救,但周亚夫按兵不动,用轻骑兵截断了吴楚军的粮食供给。缺粮的叛军反扑未果,终于崩溃。叛乱历时三个月即被平息。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借助文下注释,疏通了文意,对文章内容有了初步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周亚夫”的形象,感受其人格魅力。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全文,说说皇帝是如何评价周亚夫的?(用原句答)

  【交流点拨】“此真将军矣!”

  2.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

  【交流点拨】从“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上至,又不得入”“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等内容可以看出细柳军军纪严明,周亚夫是一个治军严谨,忠于职守的“真将军”。

  (二)深层探究

  1.本文重点写细柳军,为什么还写霸上、棘门军?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写霸上、棘门军是为了对比衬托细柳军军容肃整、军纪严明和周亚夫的治军有方、恪尽职守的“真将军”风范。

  2.军中都尉执行周亚夫的“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的命令说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说明了军队,特别是战争时期的军队,号令应该统一,纪律应该严明,不是军队统帅的命令,都不能听从,这样才能打胜仗。

  (三)人物形象

  1.从军士吏的表现,以及“亚夫乃传言开壁门”“请以军礼见”可以看出周亚夫是一个怎样的人?

  【交流点拨】治军严明、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人。

  2.从“上自劳军”和“称善者久之”等可以看出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

  【交流点拨】以天下为重、体恤下情、宽宏大度、能明辨是非。

  (四)写法探究

  作者为了突出周亚夫的形象,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本篇课文重在刻画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但直接描写周亚夫的地方并不多,而是把大量笔墨用在霸上、棘门军与细柳军的对比上,用在描写细柳军的严明军纪上。这些侧面描写有力地烘托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如:细柳军将士言必称“将军令曰”“将军约”,人物虽未出场,却已令人感受到其“真将军”的威严和风范。两处对周亚夫的正面描写虽着墨不多,却如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三、板书设计

  刘礼军

  周亚夫直驰入,骑送迎军纪涣散

  军细柳徐厉军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军纪相结合

  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令;开壁门;以军礼见严明

  四、拓展延伸

  谈谈周亚夫精神的现实意义。

  【交流】当今时代,每一位领导干部、国家公务员,甚至工程设计师、一线工人等等他

  们的工作岗位就是一道“防线”,只要发扬周亚夫的这种敬业精神,恪尽职守,敬业乐业,我们的事业终会取得辉煌的成就。新时期也不乏周亚夫式的人物。无论是在领导岗位上的孔繁森、郑培民、谷文昌,还是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的李素丽、张秉贵、徐虎,以及千千万万个默默无闻的“周亚夫”,他们忧国忧民,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

7、周亚夫军细柳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指导学生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3.帮助学生认识周亚夫恪尽职守的精神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通过侧面描写展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2.理解文中对比衬托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难点:

  学习周亚夫忠于职守的精神,理解其精神内涵中所包含的现实意义。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以岳飞事例导入

  (二)顺畅朗读

  1.录音范读。

  2.老师领读,学生跟读。

  3.齐读全文。

  (三)作者及背景介绍

  1.司马迁(约前14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历史学家,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其所写人物传记既有宏伟的画面,又有深邃的意蕴,形成了雄浑雅健的风格。代表作品有《史记》《报任安书》等。

  2.汉文帝即位后,同匈奴贵族继续采取和亲政策,双方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但是后来匈奴的单于听信了汉朝奸细的挑拨,跟汉朝绝交。公元前158年,匈奴的单于起兵六万,侵犯上郡和云中,杀了不少老百姓,抢掠了不少财物。汉文帝派三位将军带领三路人马去抵抗。为了保卫长安,另外派了三位将军带兵驻守在长安附近:将军刘礼驻扎在霸上,徐厉驻扎在棘门,周亚夫驻扎在细柳。

  3.《史记》又称《太史公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司马迁。它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史记》不论在史学上还是在文学上都有着巨大的价值,故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四)翻译课文

  1.按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边读句子边初步了解课文意思。将有疑难的地方做上记号。

  2.翻译接龙,请学生们逐句翻译并互相纠正。

  3.老师讲解归纳难点字句。

  (五)朗读课文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并背诵

  2.熟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作者及《史记》

  2.重点字词归纳

  (二)齐读课文,注意读音,注意感情

  (三)复述课文内容:本文讲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四)讨论分析:

  1.文章通过文帝劳军的场面塑造了周亚夫的形象,文帝是如何评价周亚夫的?

  2.你同意文帝的观点吗?请从文中找出依据来。

  (引导学生找出文帝在细柳营所遇所见之情景,并归纳出细柳军营的特点;

  追问:文帝在细柳所见所遇以军士的言行为主,而周亚夫写了两句话,难道文章要表现的主要人物不是周亚夫?如果是,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是什么写法?)

  3.课文讲的是周亚夫军细柳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上刘礼军霸上、徐厉军棘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以本问引出三组对比)

  对比一:细柳军与霸上军及棘门军

  “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不得入”“又不得入”“乃传言”——军容严整,常备不懈,严阵以待,军纪严明。

  “直驰入”——军规松垮,守备松懈。

  对比二:文帝及随从入营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天子乃按辔徐行”——治军有方,令行禁止。

  “直驰入”——军纪松弛。

  对比三:三营将领

  “持兵揖”、“以军礼见”——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

  “将以下骑送迎”——众将士受宠若惊,竭尽逢迎之能事。

  4.小结分析:周亚夫性格及本文所用描写方法。

  5.“既出军门,群臣皆惊”,这一“惊”字是对群臣反应的高度概括,请为“惊”后加一个字来谈谈他们的感受和反应。

  (追问:群臣皆惊,为什么文帝不“惊”?由此可见,文帝是一个怎么样的皇帝?)

  三、总结提升

  1.课文小结:

  汉文帝亲自劳军,到了霸上和棘门军营,可以长驱直入,将军及官兵骑马迎送。而到了细柳军营,军容威严,号令如山,即使是皇上驾到,也不准入营。作者以对比、衬托的手法,生动地刻划了一个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真将军形象。“细柳”也成了后人诗文中形容军中常备不懈、军纪严明的常用典故。

  2.拓展延伸

  思考:

  (1)谈到将军周亚夫,有的同学说:“周亚夫这样做,只是为了迎合当时皇帝的心理,从而引起皇帝的注意,以达到自己升迁的目的。”也有的同学说:“周亚夫这人太死板,他的那一套在今天根本就行不通,迟早会被‘下岗’!”你怎样看待周亚夫这个人物?聪明的你,作为一名中学生,在领会到周亚夫的“真”将军精神的同时,我们应该怎么样做好自己呢?

  (2)我们现在强调要张扬个性,但文中周亚夫的“军士”却言必称“将军令曰”“将军约”,强调了共性,似乎束缚了个性的发展,两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8、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周亚夫军细柳》导学案

  一、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3.认识周亚夫恪尽职守的精神的现实意义。

  (二)学习重点

  认真阅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学习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三)预习导学

  1.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作品连接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对历史学和文学的极其宝贵的贡献。《史记》不仅是史学著作的典范,而且是传记文学著作的典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里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史记》在史学上和文学上的地位给予极高的评价。

  ★朗读指导

  (1)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2)已而/之/细柳军

  (3)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4)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5)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

  2.给下列加粗注音。

  棘门()彀()弓弩()诏()

  按辔()揖()胄()曩()

  3.填空题。

  本文的作者是   (朝代)的      。本文选自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赞为“         ,         ”。

  4.解释下列字的意思。

  彀弓弩()

  天子先驱()

  军中闻将军令()

  居无何()

  将军亚夫持兵揖()

  使人称谢()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②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③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④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6.自由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每段内容。

  7.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二、探究案

  1.快速浏览全文,说说皇帝是如何评价周亚夫的?(用原句答)

  2.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

  3.本文重点写细柳军,为什么还写霸上、棘门军?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军中都尉执行周亚夫的“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的命令说明了什么?

  5.从军士吏的表现,以及“亚夫乃传言开壁门”“请以军礼见”可以看出周亚夫是一个怎样的人?

  6.从“上自劳军”和“称善者久之”等可以看出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

  7.作者为了突出周亚夫的形象,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三、课堂小结

  “君子直言直行,不婉言而取富,不屈行而取位。”这正是对周亚夫精神的充分概括。君子坦荡,有什么说什么,不阿谀奉承别人而取得富贵,不违反做人原则而取得地位。你认为是这样的吗?如果是,假如有一天你也像周亚夫那样,成了国家干部,或者是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那那一定是一个有敬业精神,恪尽职守等好同志。

  四、拓展延伸

  谈谈周亚夫精神的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一、

  2.棘门(jí)彀(gòu)弓弩(nǔ)诏(zhào)

  按辔(pèi)揖(yī)胄(zhòu)曩(nǎng)

  3.西汉司马迁《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张开

  先行引导的人员

  听从

  经过,表示相隔一段时间

  行礼

  告知

  5.

  ①军营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

  ②于是,皇上派使臣手持符节下诏给周将军。

  ③周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得驱驰。

  ④盔甲在身,末将就不跪拜了,请允许我行军礼拜见皇上。

  6.第一段:简要交待了边境的紧张形势和刘、徐、周三军的驻地。第二段:写周亚夫在细柳营严格治军。第三段:写汉文帝深明大义,赞叹周亚夫治军严格。

  7.匈奴入侵,皇帝慰问军营,在周亚夫所在的细柳军营看到了与其他军营不一样的地方,虽然皇帝进细柳军营不太顺利,但对亚夫将军却有着极大的夸奖。

  二、

  1.“此真将军矣!”

  2.从“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上至,又不得入”“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等内容可以看出细柳军军纪严明,周亚夫是一个治军严谨,忠于职守的“真将军”。

  3.写霸上、棘门军是为了对比衬托细柳军军容肃整、军纪严明和周亚夫的治军有方、恪尽职守的“真将军”风范。

  4.说明了军队,特别是战争时期的军队,号令应该统一,纪律应该严明,不是军队统帅的命令,都不能听从,这样才能打胜仗。

  5.治军严明、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人。

  6.以天下为重、体恤下情、宽宏大度、能明辨是非。

  7.本篇课文重在刻画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但直接描写周亚夫的地方并不多,而是把大量笔墨用在霸上、棘门军与细柳军的对比上,用在描写细柳军的严明军纪上。这些侧面描写有力地烘托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如:细柳军将士言必称“将军令曰”“将军约”,人物虽未出场,却已令人感受到其“真将军”的威严和风范。两处对周亚夫的正面描写虽着墨不多,却如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拓展延伸:

  当今时代,每一位领导干部、国家公务员,甚至工程设计师、一线工人等等他

  们的工作岗位就是一道“防线”,只要发扬周亚夫的这种敬业精神,恪尽职守,敬业乐业,我们的事业终会取得辉煌的成就。新时期也不乏周亚夫式的人物。无论是在领导岗位上的孔繁森、郑培民、谷文昌,还是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的李素丽、张秉贵、徐虎,以及千千万万个默默无闻的“周亚夫”,他们忧国忧民,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

9、肖培东《周亚夫军细柳》教学实录(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肖培东

  武汉初中用的还是鄂教版,我要教的《周亚夫军细柳》他们都没有读过,教材是下午课前五分钟发给他们的。

  真好,这样很真实。

  我也没教过一次,这样就更好了。

  我们一起学习!

  有的时候,我就是把自己清零了再去思考教学的——把自己当做学生。“教了四十多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于永正老师就是这样开心地说的。这样“孩子”气的语文老师,岁月的刀能在他脸上刻上深深的、密密的皱纹,却刻不到他的心上的。“因为童心未泯,所以我备课时,常常觉得自己是两个人——一个是‘老师的我’,一个是‘学生的我’。‘老师的我’的任何一种想法,都会遭到‘学生的我’的质疑;获得了‘学生的我’的同意之后,才能写在备课本上,才能实施。不但备课,就是上课、处理学生的问题,安排学生活动时,‘学生的我’也常常站出来,给我提个醒,告诉我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前辈们真懂教书!

  《周亚夫军细柳》,选自《史记》,写的是汉文帝到周亚夫的细柳军营慰问军士的事。这周亚夫,可真是厉害。汉文帝亲自劳军,到了霸上和棘门军营,可以长驱直入,将军及官兵骑马迎送。可到了细柳军营,军容威严,号令如山,即使是皇上驾到,也不准入营。司马迁用对比、反衬的手法,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治军严谨、刚正不阿的将军形象。这“细柳”也因此成了后人诗文中形容军中常备不懈、军纪森严的常用典故。“嗟乎,此真将军矣!”文帝这样赞叹,还“称善者久之”,了不起!

  阅读先要扫清字词障碍。看看注解,再想想,哪些字词得加深印象?

  “军细柳”的“军”,驻军,是个动词,这词可得先明白,“军细柳”是“军于细柳”之意。“将以下骑送迎”可能会读破,学生会读成“将以下/骑送迎”,其实是“将/以下骑/送迎”。“之细柳军”的“之”和“称善者久之”的“之”得清楚各自意思和用法。“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这句中号几个动词要记住。“天子且至”的“且”,“居无何”,“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天子为动,改容式车”,“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奇怪了,难读的都是写汉文帝的语言,看来,天子就是威风!

  怎么教呢?

  一看目录,哈,自读课文!开心了,教学生自己读呗!

  再一看思考探究题,又哈了,四个题目就是最好的自读提示,最好的教学设计。

  1、熟读课文,简要复述文中故事。想想汉文帝为什么称周亚夫“真将军”

  2、细读课文,说说文中哪些地方使用了对比、衬托的写法,对刻画人物起到了什么作用。

  3、一词多义“军”“劳”“之”“居”

  4、课外读《史记》中的人物。

  这四个题目涵盖了文章的大多数内容和知识点,教学简单明朗。

  教材会提供给你诸多教学资源,学会利用!

  第一步,介绍《史记》,自读课文,解决难读字、难写字,解释词义。(思考探究3,文中其他难懂的字词句)

  (附: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自己找出“曩”“辔”“彀”“揖”“介胄”“棘门”“被甲”等字词的读音、字形加以巩固,当场完成音形义的掌握。学生自己找出“军”的两种意思的理解,“之细柳”和“久之”的“之”,“使使持节”的两个“使”,“被甲”“锐兵刃”“天子且至”“固可袭而虏也”等字词的词义理解,并结合思考探究3加以巩固。)

  第二步,自读课文,试着复述文中故事。(让两个学生脱离文本复述,听的同学注意听,看看会省略哪些细节。思考探究1)

  实录如下

  师:其实,这节课上,最好的老师不是我,是?

  生:我们自己。

  师:是的,你们自己,还有一位老师就是课本后的思考探究题,它呀,在给你们做提示!来,读读思考探究1。

  生读:熟读课文,简要复述文中的故事。想一想汉文帝为什么称周亚夫为“真将军”,与同学交流。

  生读课文,准备复述。

  第一位同学只说了概括。第二位同学在前面同学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大致能说出相关细节。

  复述,要用自己的语言把内容讲述给别人听,它是课文内容、语言、情感的内化、重组和表达的过程。重要细节不能丢失。

  再读课文,第三位同学继续补充细节。

  第三步,再读课文,说说周亚夫“真将军”之“真”——恪尽职守、治军严谨、刚正不阿(真“严”,真“正”)

  师:文帝赞道“此真将军矣!”,请问周亚夫将军“真”在何处?

  生:他治理军队很严格,军令如山。

  师:哪里看出,你读读,要读出这种感觉来。(生读)

  生:他不因为地方是皇帝,就改变了纪律,都是用正常程序来办事的,刚正不阿。(生读)……

  生:忠于职守、不卑不亢……

  教师板书:真“严” 真“正”——真将军

  第四步,既然是写真将军周亚夫的,文中直接写他的句子有几句呢?

  学生找,只有两句。“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读)

  你看,写周亚夫的文章,可是直接写他的却只有这两处,那么其他文字都在写什么呢?司马迁是如何写出周亚夫之“真”的呢?

  生:对比。……(文中周亚夫“真将军”的风范是通过多次对比体现的。)

  生:侧面描写。……(侧面描写有力地烘托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

  这个环节的自读都要求学生读出相关语言,读出亚夫将士说话的语气,感受周亚夫之“真”。

  结合思考探究2,对比,衬托,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理解司马迁的写人艺术。

  第五步,探究汉文帝之“真”。

  师:所以文帝由衷赞叹。

  生读文帝之话“嗟乎,此真将军矣!”。

  师:天子成礼而去,他在群臣面前对周亚夫的称赞,周亚夫自是听不到的。但我想,望着文帝离去的背影,望着他们离去的车队,周亚夫对这位天子一定也有感叹。他会怎么说?你来说说看!

  生:嗟乎,此圣君矣!

  生:嗟乎,此真天子矣!

  师:这篇文章,周亚夫自然熠熠生辉,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文帝。那么,请问文帝“真天子”,他的“真”又在哪里?

  生读相关语句,讨论。得出文帝的深明大义和知人善任。

  师:真将军,真天子,所以,就有了以后的《史记》故事。教师背诵:月馀,三军皆罢。乃拜亚夫为中尉。孝文帝且崩时,戒太子曰:“极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文帝崩,拜亚夫为车骑将军。(以后可以用PPT展示)

  第六步,小结。你看,司马迁写《史记》写人厉害吧!好了,你是不是得读读《史记》了?看看思考探究题4,课外再去阅读《史记》中某一人,想想做人的道理,感悟司马迁写人艺术。

  此时,正好到点下课!

10、利用文本资源“真”教“自”读——肖培东教《周亚夫军细柳》教学案例(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周亚夫军细柳》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写的是汉文帝到周亚夫的细柳军营慰问军士的事,重点勾画出周亚夫这样一位“真将军”的形象。《周亚夫军细柳》是统编本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文章,其教学重点是:疏通文意,理解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把握本文写人叙事的技巧;积累文言词语。如何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完成自读课的教学任务?最好的抓手就是教材中的文本资源——“阅读提示”和“思考探究”。

  我们说,自读课文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读,把教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主实践中,主要是泛读,不必面面俱到。教学中要注意随文“批注”、“阅读提示”和“思考探究”的有效使用。“阅读提示”,抓住文章最精粹的点进行分析,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提供指南。“思考探究”则扣住文章要点逐层深入,借助问题有效地引领学生走进文章深处,理解文章。思考探究的问题实质上是提供了阅读的方法、路径和步骤,以辅助学生的自主阅读。《周亚夫军细柳》的“阅读提示”有三层内容:《史记》的文学地位,文本的主要内容,阅读思考提示。“阅读提示”为学生自读提供了较为丰富的阅读内容,有着明确的阅读指向。这说明本文的教学要引导学生了解并关注司马迁的伟大作品《史记》,熟悉周亚夫军细柳的故事,理解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思考探究”有四题:①熟读课文,简要复述文中故事,想一想汉文帝为什么称周亚夫“真将军”,与同学们交流;②细读课文,说说文中哪些地方使用了对比、衬托的写法,对刻画人物起到了什么作用;③解释加点词的含义(一词多义“军”“劳”“之”“居”);④课外读《史记》中其他历史人物,了解其生平事迹,领略人物的风采,感受《史记》的写人艺术。细细推敲,这四个思考探究题其实是从不同角度(内容、手法、文言词语、拓展阅读)对学生自读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以此组织教学,目标明晰,重点突出,步骤清楚,可以有效地推动学生的阅读和思考。

  一、自读课文,解决字词

  实录一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史记》中的一篇节选文章《周亚夫军细柳》,关于《史记》,你们都了解什么?请说说。

  生:《史记》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作者是司马迁。

  生:司马迁写《史记》受过很多的苦,他受过宫刑入狱,但他没有放弃写《史记》的理想。

  师:知道作者,还知道作者的相关故事,真好。

  生:鲁迅曾经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师:作家从史学和文学两个角度对《史记》进行了高度的赞扬。我们就来学习《周亚夫军细柳》。这篇文章是自读文章,同学们说说看自读文章的第一步是什么?

  生:我觉得自读就是自己读,要先把文章看一遍然后试着朗读。

  师:大家先轻轻地读,自由地读,在读的过程中注意哪些字可能读错音,可能写错的。(生开始自读)

  师:这篇文章哪些字同学们可能会念错或者写错的,你给大家提示一下,好不好?每个同学提示一字。

  生:“曩者霸上”的“曩”,这个很容易写错。(教师要求同学们写,读,释义,下同)

  生:我觉得“彀弓弩”的“彀”也容易写错。

  生:我觉得“持兵揖曰”的“揖”可能会读错或者写错。

  生:我觉得“介胄之士”的“胄”容易读错,它跟那个“胃”字有一点像。

  ……

  (字音字形掌握后,学生朗读文章)

  师:嗯,这一遍读得非常好了。接下来同学们再想想,你会提醒大家哪一个字很可能会翻译错误。

  生:我觉得“军”这个字很容易翻译错,因为这篇文章中“军”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作动词,一个是作名词。(具体解释)

  师:好,同学们注意了,“军”有两个意思,这叫一词多义。

  生:我认为那个“已而之细柳”的“之”有难度,因为我们以前学过的文言文里面的“之”都是代词或者是“的”的意思,这个“之”是有实义的,它是“到,往”的意思。

  ……

  教学由《史记》切入,让学生自己说说《史记》,既紧扣阅读提示对《史记》的简要介绍“《史记》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传记文学有深远的影响”,又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吸引过来,从而激发学生阅读本文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力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自读课学习效果。文言文阅读教学,首先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从音、形、义诸方面突出对文言文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周亚夫军细柳》一文内容理解不难,但文中难读、难写以及解释容易出错的字词还是较多。自读课,要让学生主动探索,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把字词教学的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求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自己找出“曩”“辔”“彀”“揖”“介胄”“棘门”“被甲”等难读难写的字词,并对这些字词的读音、字形加以巩固,当场完成对字词读写的掌握。文言文字词理解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周亚夫军细柳》故事浅显,整体把握上基本没难读,但也有一些较为关键的文言字词需要理解,比如“军霸上”和“上自劳军”中的“军”,“之细柳”和“久之”中的“之”,“使使持节”中的两个“使”,“被甲”“锐兵刃”“天子且至”“天子为动,改容式车”“固可袭而虏也”中的关键词,还要引导学生关注本文中涉及古代礼仪的词语,如“持节”“揖”“拜”“改容式车”等。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让学生自己寻找文章中释义容易出错的字词,教师适时点拨整合(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并结合“思考探究”三加以检验,使教和学结合,主导和主体结合,不仅加强了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且促进了学生智能的发展。

  二、复述文中故事,探究周亚夫之“真”

  实录二:

  师:这堂课还有个更好的老师,就在你们的书里,就是课文后面的思考探究题。我们先来读读思考探究一。

  生读:熟读课文,简要复述文中故事,想一想汉文帝为什么称周亚夫“真将军”,与同学们交流。

  师:好,现在我们再次自读文章,做好复述准备。

  生自读文章。

  师:故事很简单,“阅读提示”已经告诉我们了。汉文帝到周亚夫的细柳营慰问军士的事情,周亚夫没有迎接天子,最后才露面且只说了一句话,然而汉文帝出军门后不由得说“此真将军矣”,赞赏有加。接下来复述这个故事,说出重要情节,复述的时候不看原文。哪个同学有兴趣复述一下?

  若干学生复述,师生评价。

  师:好,同学们,我们看皇上是怎么夸周亚夫的,一起来读读他那句话,预备齐!

  生齐读:嗟乎,此真将军矣!

  生个别读:嗟乎,此真将军矣!(声音轻)

  师:皇上该怎么说这句话的呢?你来说。

  生:嗟乎,此真将军矣!(语气加重)

  师:很好,记住啊,把说话的语气真实地体现出来,你的读书就更像读书了。皇上夸周亚夫“真将军”,皇上对他“称善者久之”,那你们告诉我周亚夫“真”在哪里,“真”在什么地方。(学生思考)

  生:我认为周亚夫“真”的地方就是因为他并没有因为对方是皇帝的身份而去降低军营里的要求和规则,而是同样以军营里的规则来要求皇上。

  师:也就是一个字——

  生:严!

  师(板书“严”):周亚夫是“真”严。大家找找看哪些句子是写出了周亚夫真“严”。

  ……

  师:只有常备不懈的军队才能打胜仗,因此从军士们的状态可以看出来,周亚夫治军非常严格,难怪天子会“改容式车”,说了这样一句赞叹有加的话。一起来说说看,皇帝是怎么夸奖周亚夫的,预备读!

  生:嗟乎,此真将军矣!(有感情色彩)

  教学参考书在指导教学此课时特别强调利用“阅读提示”和“思考探究”来组织教学活动: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要引导学生自主疏通文意,并在“阅读提示”和“思考探究”的指引下理解本文中周亚夫和汉文帝这两个人物形象,感受他们的精神。“思考探究”一明确要求学生熟读课文,简要复述文中的故事,想一想汉文帝为什么称周亚夫“真将军”。复述故事是检测对文言文文意的疏通和对文本内容的掌握,想想周亚夫真将军之“真”则是对主要人物形象极其精神的理解。复述,是指在阅读、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文章的内容,它是课文内容、语言、情感的内化、重组和表达的过程。复述训练,不仅能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帮助记忆,而且能发展逻辑思维,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简要复述,即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较简洁地进行复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阅读提示”中的内容概述帮助学生进行复述训练:“主要记叙汉文帝到周亚夫的细柳营慰问军士的事。周亚夫没有迎接天子,最后才露面,且只说了一句话。然而汉文帝出军门后不由得说‘此真将军矣’,赞赏有加。”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说出重要情节,适当完善。而后教学很自然地借汉文帝之赞叹转入对周亚夫之“真”的探究上。汉文帝在细柳营被挡的一段史实,表现了周亚夫治军之严。我们可以从“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上至,又不得入”“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等内容看出细柳军训练有素、军纪严明,从而读出周亚夫忠于职守、治军严明和不卑不亢、刚正不阿的品格。真“严”,真“正”,是为“真将军”。周亚夫的光辉形象和敬业精神就“真”入人心。

  三、探究对比、衬托的写法,理解文章的写人艺术

  实录三:

  师:既然标题是“周亚夫军细柳”,文章中写周亚夫的句子一共有几句?

  生: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师:一个动作一句话,就这两处正面写到了周亚夫。同学们,这样一篇文章直接写周亚夫就只有这两句,那么司马迁是怎么写出他的“真”的呢?

  生:我认为文章是先用另外两个将军治军不够严来跟周亚夫治军严作对比。

  师:好,我们来读读,文中另外两位将军他们是怎么样的。

  生:皇上去他们的军中慰问直接驰着马车就进入了,他们还带着手下的士兵迎送。

  师:哦,你想说的就是用什么手法来写?

  生:对比

  ……

  生:我觉得是用侧面描写来写的,司马迁写在周亚夫严明管教下的细柳军纪律严明,是从侧面描写出周亚夫治军严格和刚正不阿的特点。(读)

  ……

  师:这样我们就明白了,原来司马迁写人的秘密在于用对比手法和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现在我们请同学读出另外两个军营的情况,然后再读读周亚夫军营的情况,感受一下。

  《史记》写人时常“用两种突出的性格或两种不同的情势,抑或两种不同的结果,作为对照”(李长之语)。“思考探究”二引导学生自读时思考并把握文章写人叙事的技巧。本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比、衬托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文章重在刻画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但直接描写周亚夫的地方并不多,而是把大量笔墨用在霸上、棘门军与细柳军的对比上,用在描写细柳军的严明军纪上。这些侧面描写有力地烘托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如细柳军将士言必称“将军令曰”“将军约”,核心人物周亚夫虽未出场,但下属的表现已令人感受到其“真将军”的威严和风范,一位治军严明、令出如山的将军形象已经呼之欲出。一个动作“持兵揖”,一句话“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两处对周亚夫的正面描写极其简洁,却如画龙点睛,使“真将军”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作者并没有过多地正面描写周亚夫的言行,而是通过描写汉文帝慰劳军队将士这一场面,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借助对比衬托的手法,鲜明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时,司马迁借助多次对比体现周亚夫“真将军”的风范,把汉文帝在霸上和棘门军营与在细柳军营的情况从情势、将军性格、结果等方面作对比,突现细柳军营军纪严明,周亚夫治军有方,令行禁止,更体现出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教学中以“标题是‘周亚夫军细柳’,文章中写周亚夫的句子一共有几句”提问,引导学生读作者着墨不多的两句周亚夫言行描写句子,再问“这样一篇文章写周亚夫就只有这两句,那么司马迁是怎么写出他的‘真’的呢”,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写作手法。教师不给出结论关键词,保障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让学生静心默读文本,联结“思考探究”二去获取真实的阅读体验,提升阅读能力。

  四、探究汉文帝之“真”,引导学生阅读《史记》

  实录四:

  师:“嗟乎,此真将军矣!”这句话周亚夫一定没听见了,皇上是“成礼而去”后说给群臣的。周亚夫望着皇帝离去的背影,他也很想发表一句感叹。他会说一句什么话呢,你认为?

  生:嗟乎,此真明君矣!

  生:嗟乎,真天子也!

  师生齐读:嗟乎,真天子也!

  师:那天子又“真”在什么地方呢?(学生思考)

  生:天子真在他听了周亚夫的军令后,“按辔徐行”,并没有因为他是天子就盛气凌人。

  生:我觉得这个天子“真”在他到了周亚夫的军营里后,能按照周亚夫的军纪,也像一个普通士兵一样。

  生: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一般皇帝遇到阻拦会很生气,会说一些威胁的话,但是汉文帝是按正常的流程来走。

  生:最后文帝出去以后说的那句话“嗟乎,此真将军矣”很真!有的天子尽管也按照军中纪律去做了,但是回去后他还是会很生气,汉文帝不这样,还赞叹有加。

  师:他是由衷地赞叹。所以这篇文章,我们不仅学到了周亚夫之“真”,也懂得了汉文帝之“真”。好多年以后,“文帝崩,拜亚夫为车骑将军”,文帝嘱咐他的后继人一定要用好周亚夫,所以文帝真的是深明大义,知人善用。这些也在这篇文章当中同时显露出来了。你看,读《史记》是不是很有意思!最后读读思考探究四,理解这部作品的伟大,课外做好阅读。下课!

  学生阅读这篇文章,容易忽视另一位历史人物汉文帝。其实教参里说得很清楚,“理解本文中周亚夫和汉文帝这两个人物形象”。周亚夫“真将军”形象令人赞叹,汉文帝也可称得上“真天子”,在霸上和棘门军营“直驰入”,在细柳军营却两次受阻,但贵为天子,他并未以权位凌人,而是在众将士受宠若惊,竭尽逢迎之能事以讨好时,能适时清醒地意识到什么是周亚夫这样治军严明、训练有素、恪尽职守才是对他统治最好的维护,意识到“真将军”“真人才”之忠诚与可贵,他在“皆惊”的群臣面前贬斥玩忽职守者,对周亚夫赞叹有加,这些都体现出汉文帝的识大体、深明大义和知人善任。自读课不等于放任自流,也要突出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嗟乎,此真将军矣!”天子的这句赞叹的话周亚夫一定听不见,但是周亚夫远望他离去的背影,想到今天发生的事情,也会有所感叹。周亚夫会对汉文帝说一句什么话呢?这个问题是学生明晰阅读重点后教师对阅读方向的再次设置和引导,使得学生的阅读思考很快聚焦到了汉文帝身上,教学转换自然,最后利用“思考探究”四导向《史记》的课外阅读,文言文教学的着力点“文言”“文章”“文学”“文化”等皆有所体现与落实,有效达成《周亚夫军细柳》的自读教学目标。

11、利用文本资源“真”教“自”读——我教《周亚夫军细柳》(肖培东)(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肖培东

  《周亚夫军细柳》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写的是汉文帝到周亚夫的细柳军营慰问军士的事,重点勾画出周亚夫这样一位“真将军”的形象。《周亚夫军细柳》是统编本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文章,其教学重点是:疏通文意,理解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把握本文写人叙事的技巧;积累文言词语。如何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完成自读课的教学任务?最好的抓手就是教材中的文本资源——“阅读提示”和“思考探究”。

  我们说,自读课文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读,把教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主实践中,主要是泛读,不必面面俱到。教学中要注意随文“批注”、“阅读提示”和“思考探究”的有效使用。“阅读提示”,抓住文章最精粹的点进行分析,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提供指南。“思考探究”则扣住文章要点逐层深入,借助问题有效地引领学生走进文章深处,理解文章。思考探究的问题实质上是提供了阅读的方法、路径和步骤,以辅助学生的自主阅读。《周亚夫军细柳》的“阅读提示”有三层内容:《史记》的文学地位,文本的主要内容,阅读思考提示。“阅读提示”为学生自读提供了较为丰富的阅读内容,有着明确的阅读指向。这说明本文的教学要引导学生了解并关注司马迁的伟大作品《史记》,熟悉周亚夫军细柳的故事,理解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思考探究”有四题:①熟读课文,简要复述文中故事,想一想汉文帝为什么称周亚夫“真将军”,与同学们交流;②细读课文,说说文中哪些地方使用了对比、衬托的写法,对刻画人物起到了什么作用;③解释加点词的含义(一词多义“军”“劳”“之”“居”);④课外读《史记》中其他历史人物,了解其生平事迹,领略人物的风采,感受《史记》的写人艺术。细细推敲,这四个思考探究题其实是从不同角度(内容、手法、文言词语、拓展阅读)对学生自读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以此组织教学,目标明晰,重点突出,步骤清楚,可以有效地推动学生的阅读和思考。

  一、自读课文,解决字词

  实录一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史记》中的一篇节选文章《周亚夫军细柳》,关于《史记》,你们都了解什么?请说说。

  生:《史记》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作者是司马迁。

  生:司马迁写《史记》受过很多的苦,他受过宫刑入狱,但他没有放弃写《史记》的理想。

  师:知道作者,还知道作者的相关故事,真好。

  生:鲁迅曾经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师:作家从史学和文学两个角度对《史记》进行了高度的赞扬。我们就来学习《周亚夫军细柳》。这篇文章是自读文章,同学们说说看自读文章的第一步是什么?

  生:我觉得自读就是自己读,要先把文章看一遍然后试着朗读。

  师:大家先轻轻地读,自由地读,在读的过程中注意哪些字可能读错音,可能写错的。(生开始自读)

  师:这篇文章哪些字同学们可能会念错或者写错的,你给大家提示一下,好不好?每个同学提示一字。

  生: “曩者霸上”的“曩”,这个很容易写错。(教师要求同学们写,读,释义,下同)

  生:我觉得“彀弓弩”的“彀”也容易写错。

  生:我觉得“持兵揖曰”的“揖”可能会读错或者写错。

  生:我觉得“介胄之士”的“胄”容易读错,它跟那个“胃”字有一点像。

  ……

  (字音字形掌握后,学生朗读文章)

  师:嗯,这一遍读得非常好了。接下来同学们再想想,你会提醒大家哪一个字很可能会翻译错误。

  生:我觉得“军”这个字很容易翻译错,因为这篇文章中“军”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作动词,一个是作名词。(具体解释)

  师:好,同学们注意了,“军”有两个意思,这叫一词多义。

  生:我认为那个“已而之细柳”的“之”有难度,因为我们以前学过的文言文里面的“之”都是代词或者是“的”的意思,这个“之”是有实义的,它是“到,往”的意思。

  ……

  教学由《史记》切入,让学生自己说说《史记》,既紧扣阅读提示对《史记》的简要介绍“《史记》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传记文学有深远的影响”,又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吸引过来,从而激发学生阅读本文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力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自读课学习效果。文言文阅读教学,首先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从音、形、义诸方面突出对文言文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周亚夫军细柳》一文内容理解不难,但文中难读、难写以及解释容易出错的字词还是较多。自读课,要让学生主动探索,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把字词教学的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求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自己找出“曩”“辔”“彀”“揖”“介胄”“棘门”“被甲”等难读难写的字词,并对这些字词的读音、字形加以巩固,当场完成对字词读写的掌握。文言文字词理解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周亚夫军细柳》故事浅显,整体把握上基本没难读,但也有一些较为关键的文言字词需要理解,比如“军霸上”和“上自劳军”中的“军”,“之细柳”和“久之”中的“之”,“使使持节”中的两个“使”,“被甲”“锐兵刃”“天子且至”“天子为动,改容式车”“固可袭而虏也”中的关键词,还要引导学生关注本文中涉及古代礼仪的词语,如“持节”“揖”“拜”“改容式车”等。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让学生自己寻找文章中释义容易出错的字词,教师适时点拨整合(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并结合“思考探究”三加以检验,使教和学结合,主导和主体结合,不仅加强了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且促进了学生智能的发展。

  二、复述文中故事,探究周亚夫之“真”

  实录二:

  师:这堂课还有个更好的老师,就在你们的书里,就是课文后面的思考探究题。我们先来读读思考探究一。

  生读:熟读课文,简要复述文中故事,想一想汉文帝为什么称周亚夫“真将军”,与同学们交流。

  师:好,现在我们再次自读文章,做好复述准备。

  生自读文章。

  师:故事很简单,“阅读提示”已经告诉我们了。汉文帝到周亚夫的细柳营慰问军士的事情,周亚夫没有迎接天子,最后才露面且只说了一句话,然而汉文帝出军门后不由得说“此真将军矣”,赞赏有加。接下来复述这个故事,说出重要情节,复述的时候不看原文。哪个同学有兴趣复述一下?

  若干学生复述,师生评价。

  师:好,同学们,我们看皇上是怎么夸周亚夫的,一起来读读他那句话,预备齐!

  生齐读:嗟乎,此真将军矣!

  生个别读:嗟乎,此真将军矣!(声音轻)

  师:皇上该怎么说这句话的呢?你来说。

  生:嗟乎,此真将军矣!(语气加重)

  师:很好,记住啊,把说话的语气真实地体现出来,你的读书就更像读书了。皇上夸周亚夫“真将军”,皇上对他“称善者久之”,那你们告诉我周亚夫“真”在哪里,“真”在什么地方。(学生思考)

  生:我认为周亚夫“真”的地方就是因为他并没有因为对方是皇帝的身份而去降低军营里的要求和规则,而是同样以军营里的规则来要求皇上。

  师:也就是一个字——

  生:严!

  师(板书“严”):周亚夫是“真”严。大家找找看哪些句子是写出了周亚夫真“严”。

  ……

  师:只有常备不懈的军队才能打胜仗,因此从军士们的状态可以看出来,周亚夫治军非常严格,难怪天子会“改容式车”,说了这样一句赞叹有加的话。一起来说说看,皇帝是怎么夸奖周亚夫的,预备读!

  生:嗟乎,此真将军矣!(有感情色彩)

  教学参考书在指导教学此课时特别强调利用“阅读提示”和“思考探究”来组织教学活动: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要引导学生自主疏通文意,并在“阅读提示”和“思考探究”的指引下理解本文中周亚夫和汉文帝这两个人物形象,感受他们的精神。“思考探究”一明确要求学生熟读课文,简要复述文中的故事,想一想汉文帝为什么称周亚夫“真将军”。复述故事是检测对文言文文意的疏通和对文本内容的掌握,想想周亚夫真将军之“真”则是对主要人物形象极其精神的理解。复述,是指在阅读、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文章的内容,它是课文内容、语言、情感的内化、重组和表达的过程。复述训练,不仅能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帮助记忆,而且能发展逻辑思维,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简要复述,即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较简洁地进行复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阅读提示”中的内容概述帮助学生进行复述训练:“主要记叙汉文帝到周亚夫的细柳营慰问军士的事。周亚夫没有迎接天子,最后才露面,且只说了一句话。然而汉文帝出军门后不由得说‘此真将军矣’,赞赏有加。”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说出重要情节,适当完善。而后教学很自然地借汉文帝之赞叹转入对周亚夫之“真”的探究上。汉文帝在细柳营被挡的一段史实,表现了周亚夫治军之严。我们可以从“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上至,又不得入”“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等内容看出细柳军训练有素、军纪严明,从而读出周亚夫忠于职守、治军严明和不卑不亢、刚正不阿的品格。真“严”,真“正”,是为“真将军”。周亚夫的光辉形象和敬业精神就“真”入人心。

  三、探究对比、衬托的写法,理解文章的写人艺术

  实录三:

  师:既然标题是“周亚夫军细柳”,文章中写周亚夫的句子一共有几句?

  生: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师:一个动作一句话,就这两处正面写到了周亚夫。同学们,这样一篇文章直接写周亚夫就只有这两句,那么司马迁是怎么写出他的“真”的呢?

  生:我认为文章是先用另外两个将军治军不够严来跟周亚夫治军严作对比。

  师:好,我们来读读,文中另外两位将军他们是怎么样的。

  生:皇上去他们的军中慰问直接驰着马车就进入了,他们还带着手下的士兵迎送。

  师:哦,你想说的就是用什么手法来写?

  生:对比

  ……

  生:我觉得是用侧面描写来写的,司马迁写在周亚夫严明管教下的细柳军纪律严明,是从侧面描写出周亚夫治军严格和刚正不阿的特点。(读)

  ……

  师:这样我们就明白了,原来司马迁写人的秘密在于用对比手法和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现在我们请同学读出另外两个军营的情况,然后再读读周亚夫军营的情况,感受一下。

  《史记》写人时常“用两种突出的性格或两种不同的情势,抑或两种不同的结果,作为对照”(李长之语)。“思考探究”二引导学生自读时思考并把握文章写人叙事的技巧。本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比、衬托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文章重在刻画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但直接描写周亚夫的地方并不多,而是把大量笔墨用在霸上、棘门军与细柳军的对比上,用在描写细柳军的严明军纪上。这些侧面描写有力地烘托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如细柳军将士言必称“将军令曰”“将军约”,核心人物周亚夫虽未出场,但下属的表现已令人感受到其“真将军”的威严和风范,一位治军严明、令出如山的将军形象已经呼之欲出。一个动作“持兵揖”,一句话“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两处对周亚夫的正面描写极其简洁,却如画龙点睛,使“真将军”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作者并没有过多地正面描写周亚夫的言行,而是通过描写汉文帝慰劳军队将士这一场面,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借助对比衬托的手法,鲜明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时,司马迁借助多次对比体现周亚夫“真将军”的风范,把汉文帝在霸上和棘门军营与在细柳军营的情况从情势、将军性格、结果等方面作对比,突现细柳军营军纪严明,周亚夫治军有方,令行禁止,更体现出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教学中以“标题是‘周亚夫军细柳’,文章中写周亚夫的句子一共有几句”提问,引导学生读作者着墨不多的两句周亚夫言行描写句子,再问“这样一篇文章写周亚夫就只有这两句,那么司马迁是怎么写出他的‘真’的呢”,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写作手法。教师不给出结论关键词,保障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让学生静心默读文本,联结“思考探究”二去获取真实的阅读体验,提升阅读能力。

  四、探究汉文帝之“真”,引导学生阅读《史记》

  实录四:

  师:“嗟乎,此真将军矣!”这句话周亚夫一定没听见了,皇上是“成礼而去”后说给群臣的。周亚夫望着皇帝离去的背影,他也很想发表一句感叹。他会说一句什么话呢,你认为?

  生:嗟乎,此真明君矣!

  生:嗟乎,真天子也!

  师生齐读:嗟乎,真天子也!

  师:那天子又“真”在什么地方呢?(学生思考)

  生:天子真在他听了周亚夫的军令后,“按辔徐行”,并没有因为他是天子就盛气凌人。

  生:我觉得这个天子“真”在他到了周亚夫的军营里后,能按照周亚夫的军纪,也像一个普通士兵一样。

  生: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一般皇帝遇到阻拦会很生气,会说一些威胁的话,但是汉文帝是按正常的流程来走。

  生:最后文帝出去以后说的那句话“嗟乎,此真将军矣”很真!有的天子尽管也按照军中纪律去做了,但是回去后他还是会很生气,汉文帝不这样,还赞叹有加。

  师:他是由衷地赞叹。所以这篇文章,我们不仅学到了周亚夫之“真”,也懂得了汉文帝之“真”。好多年以后,“文帝崩,拜亚夫为车骑将军”,文帝嘱咐他的后继人一定要用好周亚夫,所以文帝真的是深明大义,知人善用。这些也在这篇文章当中同时显露出来了。你看,读《史记》是不是很有意思!最后读读思考探究四,理解这部作品的伟大,课外做好阅读。下课!

  学生阅读这篇文章,容易忽视另一位历史人物汉文帝。其实教参里说得很清楚,“理解本文中周亚夫和汉文帝这两个人物形象”。周亚夫“真将军”形象令人赞叹,汉文帝也可称得上“真天子”,在霸上和棘门军营“直驰入”,在细柳军营却两次受阻,但贵为天子,他并未以权位凌人,而是在众将士受宠若惊,竭尽逢迎之能事以讨好时,能适时清醒地意识到什么是周亚夫这样治军严明、训练有素、恪尽职守才是对他统治最好的维护,意识到“真将军”“真人才”之忠诚与可贵,他在“皆惊”的群臣面前贬斥玩忽职守者,对周亚夫赞叹有加,这些都体现出汉文帝的识大体、深明大义和知人善任。自读课不等于放任自流,也要突出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嗟乎,此真将军矣!”天子的这句赞叹的话周亚夫一定听不见,但是周亚夫远望他离去的背影,想到今天发生的事情,也会有所感叹。周亚夫会对汉文帝说一句什么话呢?这个问题是学生明晰阅读重点后教师对阅读方向的再次设置和引导,使得学生的阅读思考很快聚焦到了汉文帝身上,教学转换自然,最后利用“思考探究”四导向《史记》的课外阅读,文言文教学的着力点“文言”“文章”“文学”“文化”等皆有所体现与落实,有效达成《周亚夫军细柳》的自读教学目标。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长城万里行》教案一等奖(鄂教版七年级上册) 《旅鼠之谜》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风筝》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云南的歌会》第一课时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满井游记》教学预案一等奖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我看“闻鸡起舞”》写作训练(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山米与白鹤课堂教学实录(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教学总结(八年级上册) 《不会叫的狗》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大明湖之春》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选修)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河大版七年级下册) 《峨眉山月歌》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诉衷情》教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背影》说课稿(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杜牧诗三首学案一等奖设计(过华清宫绝句、题乌江亭)(人教版高二选修)

最新中学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周亚夫军细柳》教学设计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三论“说课” 《故乡》说课稿(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勤俭节约我的责任主题班会稿(高一上册)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一等奖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我愿意是激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诗二首》精品教案一等奖(天上的街市、太阳船) 《蜀道难》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动物游戏之谜》优秀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相关信息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至第二单元考试提纲 语文阅读复习中考复习(九年级上册) 语文老师学期工作计划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作文父母的爱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巴东三峡》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敬业与乐业》三维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难忘的一天》教学反思 人教九年级上《谈生命》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语文教学中的教育公平案一等奖例(教学案一等奖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