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答谢中书书》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任务】
1、积累“共、颓、沉鳞、竞”等文言实词、虚词,把握重点语句的翻译,疏通文意,能正确流畅背诵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品味文章凝练生动的语言,体会文章优美的意境。
3、学习寓情于景、动静相衬的写景方法。
【知识储备】
1、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3、文中人物: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康乐,即谢灵运(385~433)东晋时代的诗人,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著有《谢康乐集》(系明人辑本)。因为性情狂傲,与朝廷发生矛盾,被封为康乐侯,入宋,曾任永嘉郡守、侍中、临川内史等职。
【自主学习】
(一)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陶弘景______夕日欲颓______
沉鳞_____竞跃______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
(二)再读:自读3—5遍,读熟。并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实是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三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借助课下注释)
1、解释加点词
古来共谈____四时______俱_____备晓雾将歇______
夕日欲颓______沉鳞______竞跃______与______其奇者
2、重要语句的翻译和理解。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四读: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本文分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第一层(第1句-第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第句-第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第句-第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五读:初步体会文章情感.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一)课文描述“山川之美”,很像一首优美的山水诗。课文描绘了哪些美景?美在哪里?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美景的?
(二)“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也反应了作者归隐山林,欣然自得的心境。说说哪些句子传达了这种心境,并简要分析。
(三)请你赏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温馨提示: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赏析:1、这句话写出了景色的什么特点?2、作者从哪些角度来写美景的?3、你觉得那个字描绘得最为传神?4、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表现美景?5、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画面。
(四)请你帮忙分析一下,后人为什么评价本文说“很像一首优美的山水诗”。
【巩固强化】
(一)背诵课文,并用原文填空。
(1)文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表达出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山川美景由衷的赞美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课文,完成下列填空。
《答谢中书书》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写景极富特色:先仰视“____________”,再俯视“_____________”,又平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又分“”“”两个时段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这两句又注意了山水的交映、晨昏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使景物呈现处极强的立体感,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生动画卷。
(三)品读课文,赏析佳句。
本文语言精练,骈散结合,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请从文中选择你认为写得精彩的一个语句,从用字遣词、修辞手法、句式等角度进行赏析。
示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清),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赏析:
(四)对比阅读,完成1-4小题。
甲文:《答谢中书书》(原文略)
乙文:《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或王命急宣(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哀转久绝(4)四时俱备
2.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2分)
甲文:
乙文:
3.两文都写到了“猿鸣”,请分别说明“猿鸣”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B、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五)学以致用,片断练习。
“谁不说俺家乡美”,我们的家乡简阳虽没有什么名山大川,但也有很多怡人的景致,试着在你的脑海里搜寻一处家乡小景,写一个片段,记得运用寓情于景、动静结合的写法哦。
附:答案
自主学习部分
(一)弘hóng、颓(tuí)、鳞lín、跃yuè、与yù
(二)实是/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1、共:共同;四时:四季;俱:都;歇:散尽;颓:落下,落山;沉鳞:潜游水中的鱼儿;竞:争着;与:这里指欣赏
2、清晨的薄雾将要散尽的时候,可听见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四)分3层。第一层(第1句):总领全文,“美”点明中心。第二层(第2句-第5句):具体描绘山川之美。第三层(第6句-第7句):发表感慨,总结并呼应前文。
(五)学生初步感知,只要能答出作者亲近自然、寄情山水之类即可。
合作学习部分
(一)“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写出了山高水清、秀美奇丽、生机勃勃等特点。围绕首句“山川之美”突出“四美”。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取景的角度、动静结合的方法、语言的凝练生动等。(二)一是从第二层具体描写景物的语句中均可体会作者陶醉山水的心境。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二是从第三层作者抒发感慨的句子中可以直接体会作者此种心境,“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三)此文旨在让学生从多角度细细品味美句。以下答案仅作提示,不可机械对应。
1、朝暮的山林水泉、猿鸟游鱼,多姿多彩、生机勃勃,风光无限美好。2、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交代时间,由朝而夕。这样描写,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3、如:“乱”本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指混乱、乱七八糟,但结合课文读来,这里用“乱”来形容猿鸟得声音此起彼伏,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特别传神。通过“乱”字,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还可赏析“歇”、“竞”等词。4、修辞:拟人;写作技巧:动静结合、视觉与听觉结合。分析略。5、例如: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水底的鱼飞跃而出,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四)此题不深究,初步让学生从描绘的景色奇丽、语言凝练丰富、句式较为整齐且运用对偶等方法几方面有所感知即可。
巩固强化
(一)(1)山川之美,古来共赏。(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4)实是欲界之仙都。
(二)“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晓”“夕”色彩的配合、动静的结合等。
(三)略(四)1.(1)或:有时(1分)(2)奔:飞奔的马(1分)(3)绝:消失(1分)(4)俱:全,都(1分)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1分)实是欲界之仙都(1分)3.《三峡》: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1分)《答谢中书书》:猿呜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1分)4.(1)如果不到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2分)(2)傍晚的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跃出水面(2分)
2、《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上期末复习之课内文言文3
姓名班级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古来共谈五色交辉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沉鳞竞跃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又能与其奇者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课文内容理解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又被称为。
2、全文分三部分。“”总领全文。中间部分具体描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3、请你赏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4、“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7、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三、课文内容理解
1、《记承天寺夜游》作者,字,号,此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2、请你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的妙处。
3、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
4、“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28、观潮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方其远处海门
仅如银线乘骑弄旗标枪
如履平地倏尔黄烟,人物略不
随波而逝披发文身
江干上下珠翠罗绮溢目
虽席地不容间也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2、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三、课文内容理解
1、《观潮》作者,写的是地方的潮水。
2、全文共四段,请分别概括各段的内容。
3、最后一段写人多马众有什么作用?
29、湖心亭看雪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挐一小舟
雾凇沆砀上下一白
惟长堤一痕与余舟一芥
湖中焉得余强饮三大白
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
相公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三、课文内容理解
1、《湖心亭看雪》选自《》,作者是,字宗子,又字石公,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人。作品有《》、《》。
2、“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展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几句写雪景,有什么特点,这是一种怎样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4、舟子说作者“痴”,你是怎样理解这个“痴”字?
5、苏轼说自己是“闲人”,张岱借舟子之口说自己“痴”,这两人一“闲”一“痴”,有什么相同的情怀?
3、《答谢中书书》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任务】
1、积累“共、颓、沉鳞、竞”等文言实词、虚词,把握重点语句的翻译,疏通文意,能正确流畅背诵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品味文章凝练生动的语言,体会文章优美的意境。
3、学习寓情于景、动静相衬的写景方法。
【知识储备】
1、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3、文中人物: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康乐,即谢灵运(385~433)东晋时代的诗人,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著有《谢康乐集》(系明人辑本)。因为性情狂傲,与朝廷发生矛盾,被封为康乐侯,入宋,曾任永嘉郡守、侍中、临川内史等职。
【自主学习】
(一)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陶弘景______夕日欲颓______
沉鳞_____竞跃______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
(二)再读:自读3—5遍,读熟。并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实是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三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借助课下注释)
1、解释加点词
古来共谈____四时______俱_____备晓雾将歇______
夕日欲颓______沉鳞______竞跃______与______其奇者
2、重要语句的翻译和理解。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四读: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本文分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第一层(第1句-第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第句-第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第句-第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五读:初步体会文章情感.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一)课文描述“山川之美”,很像一首优美的山水诗。课文描绘了哪些美景?美在哪里?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美景的?
(二)“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也反应了作者归隐山林,欣然自得的心境。说说哪些句子传达了这种心境,并简要分析。
(三)请你赏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温馨提示: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赏析:1、这句话写出了景色的什么特点?2、作者从哪些角度来写美景的?3、你觉得那个字描绘得最为传神?4、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表现美景?5、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画面。
(四)请你帮忙分析一下,后人为什么评价本文说“很像一首优美的山水诗”。
【巩固强化】
(一)背诵课文,并用原文填空。
(1)文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表达出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山川美景由衷的赞美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课文,完成下列填空。
《答谢中书书》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写景极富特色:先仰视“____________”,再俯视“_____________”,又平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又分“”“”两个时段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这两句又注意了山水的交映、晨昏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使景物呈现处极强的立体感,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生动画卷。
(三)品读课文,赏析佳句。
本文语言精练,骈散结合,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请从文中选择你认为写得精彩的一个语句,从用字遣词、修辞手法、句式等角度进行赏析。
示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清),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赏析:
(四)对比阅读,完成1-4小题。
甲文:《答谢中书书》(原文略)
乙文:《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或王命急宣(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哀转久绝(4)四时俱备
2.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2分)
甲文:
乙文:
3.两文都写到了“猿鸣”,请分别说明“猿鸣”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B、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五)学以致用,片断练习。
“谁不说俺家乡美”,我们的家乡简阳虽没有什么名山大川,但也有很多怡人的景致,试着在你的脑海里搜寻一处家乡小景,写一个片段,记得运用寓情于景、动静结合的写法哦。
附:答案
自主学习部分
(一)弘hóng、颓(tuí)、鳞lín、跃yuè、与yù
(二)实是/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1、共:共同;四时:四季;俱:都;歇:散尽;颓:落下,落山;沉鳞:潜游水中的鱼儿;竞:争着;与:这里指欣赏
2、清晨的薄雾将要散尽的时候,可听见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四)分3层。第一层(第1句):总领全文,“美”点明中心。第二层(第2句-第5句):具体描绘山川之美。第三层(第6句-第7句):发表感慨,总结并呼应前文。
(五)学生初步感知,只要能答出作者亲近自然、寄情山水之类即可。
合作学习部分
(一)“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写出了山高水清、秀美奇丽、生机勃勃等特点。围绕首句“山川之美”突出“四美”。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取景的角度、动静结合的方法、语言的凝练生动等。(二)一是从第二层具体描写景物的语句中均可体会作者陶醉山水的心境。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二是从第三层作者抒发感慨的句子中可以直接体会作者此种心境,“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三)此文旨在让学生从多角度细细品味美句。以下答案仅作提示,不可机械对应。
1、朝暮的山林水泉、猿鸟游鱼,多姿多彩、生机勃勃,风光无限美好。2、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交代时间,由朝而夕。这样描写,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3、如:“乱”本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指混乱、乱七八糟,但结合课文读来,这里用“乱”来形容猿鸟得声音此起彼伏,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特别传神。通过“乱”字,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还可赏析“歇”、“竞”等词。4、修辞:拟人;写作技巧:动静结合、视觉与听觉结合。分析略。5、例如: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水底的鱼飞跃而出,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四)此题不深究,初步让学生从描绘的景色奇丽、语言凝练丰富、句式较为整齐且运用对偶等方法几方面有所感知即可。
巩固强化
(一)(1)山川之美,古来共赏。(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4)实是欲界之仙都。
(二)“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晓”“夕”色彩的配合、动静的结合等。
(三)略(四)1.(1)或:有时(1分)(2)奔:飞奔的马(1分)(3)绝:消失(1分)(4)俱:全,都(1分)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1分)实是欲界之仙都(1分)3.《三峡》: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1分)《答谢中书书》:猿呜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1分)4.(1)如果不到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2分)(2)傍晚的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跃出水面(2分)
4、答谢中书书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积累文言字词,把握文意,体会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自主学习】
1、“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具有()和()相结合的特点。
2、《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字(),自号(),(
)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时人谓之“”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沉鳞()仙都()与其奇者()颓()
4、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答谢中书书()五色交辉()四时俱备()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晓雾将歇()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翻译句子: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合作探究
1、作者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是怎样描绘的?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展示质疑
学生互相交流本课所学内容。
总结提升
学生归纳文章内容,教师小结。
当堂反馈
1、解释加点词
(1)答谢中书书()(2)五色交辉()(3)四时俱备()
(4)晓雾将歇()(5)夕日欲颓()
2、“沉鳞竞跃”的“跃”意思是()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
3、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答谢中书书》一文体现了作者()的志趣。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记承天寺夜游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熟读成诵。
3、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并翻译课文。
学习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熟读成诵。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并翻译课文。
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填空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字(),号(),
眉州眉山人,()(朝代)著名文学家。他与其父()其弟()合称“三苏”,同为()之列,他的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开创了豪放词风。
2.写作背景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3.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遂()至承天寺怀民亦未寝()藻()荇()交横竹柏()影也
4.再读课文,读准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合作探究: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翻译课文。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解衣欲睡欲()
(2)欣然起行欣然()
(3)遂至承天寺遂()
(4)盖竹柏影也盖()
(5)相与步于中庭相与()
(6)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
2、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展示质疑
学生展示,师点拨和补充。
总结提升
当堂反馈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水中藻荇交横()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2分)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翻译句子。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3.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习难点
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自主学习
一、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二.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的起因:
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结果:
三.贯穿全文线索的是(用一个字概括)_____________,描写庭中月夜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
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想去夜游承天寺?
2、①说说句中“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②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3、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4“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5.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展示质疑
学生谈谈不懂的问题,师点拨。
总结提升
总结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文章的主要内容
当堂反馈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2.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须扣住“月”字概括。)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的心境。
5.积累有关月的诗句。
精彩语段积累
1.看看夜空,弯弯的月亮挂在天幕上,凄凉,神秘,孤独,寂寞,温馨,含情,幽怨,也正是这些,让我们看一眼就忘不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百看不厌,如醉如痴,是啊,我们对月亮有着永久的寄托!
2、月色中,只有这无边无尽的宁静,只有这位少女轻轻的呓语,我喜爱宁静的夜晚,也喜爱楚楚动人的月亮少女,更喜爱这并无感知的快乐……
3、月亮像个害羞的姑娘,她那皎洁的月光明亮地照耀着人间。她一定也看到我这个小女孩。这不,她正在向我微笑呢!一时间,星星们都害羞似地躲了起来,只有几颗星星勇敢地站在天幕上。
4、淡雅如雾的月光里,一棵苍天大树在沙沙作响。矮树丛盛开的雪白小花在折射着那柔和的光辉。
5、月亮的美丽让我憧憬,憧憬那属于自己的宁静,憧憬那一轮明月,有了这份憧憬,我也不想再奢求什么了。夜深了,她越来越亮,今晚,她蜷缩着身子,或许在沉思,又或许已安然入睡,世间万物都有猜不透的一面,而那一面,总隐藏得很深很深……
6、月亮是温馨的。她陪伴了散步的人们,陪伴了旅途劳累的游子,更安抚了远在他乡的亲人。正如李白诗中写到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亮充满了人文关怀,他不嫌弃任何一个人,当你高兴的时候,忧伤的时候,不知所措的时候,她都是你的好朋友,与你娓娓道来。
7、月亮下的祁连山更是不同凡响。昔日高大雄伟的祁连山,现在显得多么单纯。怎么也看不清山上的景物,只有黑乎乎的一片。那起伏的山脉时隐时现,像一条在大地上游动着的“黑蛇”。那天边的微云,给远山笼罩了一层薄纱,使祁连山显得更加神秘。
8、月亮看得最多的便是晓月如钩,弯弯的月牙如光亮的手链紧紧锁住你的眼睛。微风起,灰暗的云彩悠悠地游过玦月,竟竟如皮影戏般柔亮,淡淡的月光仁慈地洒在金色的长江上,风轻轻地,轻轻地吹向那泓涟漪上的一片薄薄的月光。
9、月亮是悲伤的。她的苦楚只有她自己才知道。寂静的夜里,她是孤单的,没有任何知己陪伴,也没有任何一点点人声的热闹,有的只是如水的空冥,无边的寂寥。她还有什么法子呢也只好把自己微弱的光洒在了环宇,自己为自己解闷,制造一些阳阳的感觉,这也许就是她最殷实的欣慰了。
10、风也因此把脚步放得柔软。夜幕撒下点点星光,风轻轻地移动着,它没有给天空留下任何痕迹,只有几片枯黄的落叶。月光感染了所有人的心,风也被月光渲染了神圣的颜色。
11、看得最多的便是晓月如钩,弯弯的月牙如光亮的手链紧紧锁住你的眼睛。微风起,灰暗的云彩悠悠地游过玦月,竟竟如皮影戏般柔亮,淡淡的月光仁慈地洒在金色的长江上,风轻轻地,轻轻地吹向那泓涟漪上的一片薄薄的月光。
12、夜空中的月是皎洁的,是无私的,月亮供我们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各种各样的情感,七情六欲。在月亮上,我们的心情能够平静下来,放松下来,用不着忐忑不安,惴惴不安。
13、一切都静静的,连叶子那被秋风抚摸着发出的沙沙声也若有若无。这样的夜晚,多么美好啊!随着风儿,偶尔传来远处农户的谈笑声,又随着风儿远去了……小塘的中秋之夜,月儿兴致很浓,我也兴致很浓。我沉醉在这诱人的夜色中。
14、月儿照着水。月光像温柔的网,密密的,长长的,从天上一直织到水面,又在水面一层层叠起来。伸出手去抚摸那网,却又触摸不到,只可以感觉那网是软绵绵的、湿漉漉的,那网泛着的气味是甜蜜蜜、凉丝丝的,一股清香直钻到心里。岸边的树和近岸的苇叶也轻舞着,像是给月光伴舞,又像是在这偌大的舞台上炫耀自己柔曼的舞姿。
15、月亮,那么的皎洁,如妙龄少女,抚慰所有人的心灵。月光似静水一般,向地面洒去,这就是妙龄少女轻轻地对大地耳语。令人向往的宁静中,观赏如此美丽的月亮,何来不惬意之说。
16、每当太阳从西边落下时,在天的另一边,月亮就升起来了,喜盈盈地看着我们。刚刚升起的月亮有一些发红,像一个不太亮的大红灯笼。月亮升上了夜空,就换下了红衣裳,穿上了绿裙子,看上去绿莹莹的,像一块翡翠,明亮地挂在夜空中。看,那皎洁的月色,朦朦胧胧的,月光如水,从天上直泻下来,像一道道瀑布。
17、明月如镜,盼望已久的中秋节的月亮慢慢的出现在静寂夜空。人们常说“月到中秋分外明”,这话很有道理。看,那带着一圈金环的月儿终于升起来了。它先是金黄金黄的,徐徐穿过一朵一朵轻烟似的白云,向上升着、升着,就在一刹那间,月儿的颜色变浅了、变白了!
18、秋天的月光,感觉是如此的悲凉。微风似乎是它的歌声,或者,是哭声。因为那眼睛已经撒下了许多泪。这是泪眼的光芒,是皎洁的、淡淡的、柔柔的、清冷的月光。
19.夕阳的火红色渐渐从天边退去,一轮粉红色的月亮从天边缓缓飘到夜空中。月亮是一个婀娜的舞女,舞姿是那么文静而又贤淑,美得让我不得不如痴如醉地,一往深情地望着她。
20、夜,降临了。我来到窗前,仰望那黑暗的天空。明月高挂在天空,给小河投下了一层淡淡的银光。河面亮晶晶的,如一面明镜。两岸的草木沐浴在清幽的月光中,让人看了不禁感叹月的瑰丽。
5、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学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4.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5.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体会《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3.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资料链接】
①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句曲山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②历史背景:《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2、陶弘景: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山中。梁武帝继位后,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答谢中书书》描绘的就是他隐居地的景色,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3、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4、康乐,即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汉族。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著有《谢康乐集》。
5、时代背景:南北朝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入山林,在美好的自然景物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他们常常在文章、书信中描山绘水,表明自己的喜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一、自主先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颓()能与其奇者()
遂()藻()
荇()
2.解释加点的词语
(1)晓雾将歇:
(2)四时俱备:
(3)五色交辉:
(4)夕日欲颓:
(5)沉鳞竞跃:
(6)解衣欲睡:
(7)欣然起行:
(8)步于中庭:
3.作者及文体简介
(1)《答谢中书书》选自《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字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书”的意思是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北宋______家,_______家。和父亲_____、弟弟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探究
4.课文《答谢中书书》的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5.课文《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该如何理解?
6.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慨是:
7.试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
三、拓展导学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蚹,以至于剑拔士导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而节叶具焉 具:__
(2)节节而为之为:_______
9.[甲]文中包含了两个成语,请写出一个,并解释它的意思。
10.[乙]文中说“意在笔先”,[甲]文中也有文字说的是这个意思,请将这些文字找出来,写在下边。(不超过11个字)
11.[甲]文中作者明确指出了当时画竹的毛病,这些毛病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语句作答。(不超过12个字):
12.选出对[甲][乙]两文意思理解分析不正确的项(有几项选几项)()
A.[甲]文的主旨在于揭示手不能画出胸中之竹的原因,[乙]文的主旨在于阐明画竹的“定则”。
B.[甲]文强调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方能“振笔直遂”,[乙]文主张画竹应“意在笔先”。两文作者见解一致,观点相同。
C.[甲]文主张画竹先要静观默察,烂熟于心,才能一气呵成;[乙]文阐明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者的关系,两文都道出了艺术的真谛。
D.“胸中之竹”源于“眼中之竹”,画者“手中之竹”又并非完全是“胸中之竹”,这是说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甲][乙]两文都蕴含了这样的道理。
四、一课一得
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把它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
【答案】
1.tuíyùsuìzǎoxìng
2.(1)消散(2)四季(3)交相辉应(4)坠落(5)争相跳出水面(6)想要(7)愉快地(8)庭院
3.(1)《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陶弘景通明华阳隐居信回谢中书的信(2)《东坡志林》苏轼子瞻东坡文学家书画家苏洵苏辙三苏
4.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也流露出能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6.作者在文中创造乐一个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抒发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复杂微妙的心情。
7.同:写景异:⑴表达方式的不同:前者主要运用乐描写和议论;后者除此之外。还运用了记叙。⑵思想感情的不同。
8.(1)具:具有(2)为:画
9.胸有成竹:比喻处理事情心里先有主意,先有打算
10.这些文字是: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11.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
12.A
6、答谢中书书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重点)
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难点)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预习导学
•知识储备•
1、走近作者:
作者介绍: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句曲山。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二、
2、文体介绍:
“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序,詹福瑞)。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谈论政治,如欧阳修的《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字词梳理•
1、初读课文,结合注释或工具书,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1、给加点字注音:西日欲tuí()沉鳞jìng()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五色交辉..()(2)四时..()俱备(3)晓雾将歇.()(4)西日欲颓.()(5)沉鳞竞跃..()(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2)西日欲颓,沉鳞竟跃()5
4、给句中的“与”字注音并解释: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翻译句子: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青竹翠林,四时俱备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自康乐以来,为复有能与其奇者
合作研讨
•环节一朗读评读•
朗读课文,从读音、节奏、朗读、停顿等方面互评。
•环节二整体感知•
1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其中“”字点名全文的中心。
2、作者具体描绘他的隐居之地时,写了哪些景物?又是怎样描绘这令人神往的大自然山川之美的?
3、结尾一句有什么言外之意?
4、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中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5、本文分为几层?写出各层大意
7、《孟子》二则(富贵不能淫)导学稿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张艾平
一、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背诵课文。
2、理解文本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二、课前预习:(第一阶段)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三、教学过程:(第二阶段)
(一)预习检测
1、孟子对大丈夫的诠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1、通读全文,本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结合实际,说说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四、当堂检测:(第三阶段)
1、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思。
威武不能屈
2、请你找出下列句子中出现词类活用的词语并翻译词语意思。
(1)富贵不能淫
(2)贫贱不能移
(3)威武不能屈
3、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用法,并进行句子翻译。
(1)富贵不能淫
(2)此之谓大丈夫。
五、自我评价
书写分准确率:优良中差小组合作:优良中差
心得体会:
8、《答谢中书书》优质课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
3、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本草集注》等。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题目解读
“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一个数“书”字是人名的最后一个字,“谢中书”是陶弘景的好友,也叫谢微,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第二个“书”字,指的是“书信”的意思。综上所述,题目大致意思为“回复谢中书的信”,“答”字意指“回复”文体知识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课文断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xiē),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lín)/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字词翻译
(1)共谈:()
(2)交辉:()
(3)四时:()
(4)歇:()
(5)颓:()
(6)与:()
句子翻译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文言积累1.古今异义(1)四时俱备时:古义()今义()(2)晓雾将歇歇:古义()今义()
(3)夕日欲颓
颓:古义()今义()(4)沉鳞竞跃鳞:古义()今义()
(5)答谢中书书答:古义()今义()
书:古义()今义()
2.词类活用
夕日欲颓颓:()
五色交辉辉:()
3.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实是欲界之仙都(“是”表判断)
(2)省略句
实是欲界之仙都(省略主语,应为:此实是欲界之仙都)
探究学习
(1)这篇文章是一副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
(2)这个字所在的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全文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
(4)写了哪些景物?
(5)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作者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
(6)这短短的几句话里蕴含着多少美呢?
课堂小结
写作特色
61557; 艺术独特,意境优美
61557; 抒情绘景,语言精练
61557; 以独特的艺术感受、饱含着感情的语言,创造了幽美的意境。
61557; 以精心布排的总领、具叙、总括的结构体现出缜密的特点。
61557; 语言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凝练丰富。
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i高峰入云ii晓雾将歇iii五色交辉iv实是欲界之仙都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i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ii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下列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里相共谈者,指的是那些有高雅情趣的人。
B.《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征的书信中的一部分。第二个“书”指书信。
C.“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作者的观察角度依次是“仰视→平视→俯视”。
D.“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不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也流露了作者对世人面对秀美山水却无动于衷的惋惜。
(4)郦道元的《三峡》中有:“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一句,其中写到了“猿鸣”,而本文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一句也写到了“猿鸣”。两处“猿鸣”各有什么作用?谈谈你的理解。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蟑,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答谢中中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i夏水襄陵ii属引凄异iii晓雾将歇iv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翻译下列句子。
i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ii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余秋雨先生在《三峡》里写道:“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每一个峡谷都浓缩得密密层层,在缓慢的行速也无法将他们化解开来。连临照万里的太阳和月亮,在这里也挤挨不上……”这和甲文中哪句话印证?请具体分析。
(4)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甲文重在突出三峡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给人以迥乎不同的阅读感受:夏天的动人心魄、春天和冬天的沉静优美,秋天的肃杀,凄婉。
B.乙文中“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既表现了对奇景无人能欣赏的惋惜,又暗含自己能领悟山水真谛的得意之情。
C.同为写猿鸣甲文用“高猿长啸,属引凄异”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乙文用“猿鸟乱鸣”突出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
D.甲、乙两文绘景有异曲同工之妙。甲文中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与乙文中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都是从仰视和俯视两个角度勾勒岀美景的。
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1)沉鳞竞跃
古义:今义:
(2)四时俱备
古义:今义:
(3)盖竹柏影也
古义:今义: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今义: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略无阙处阙:同“缺”,空隙、缺口
B.素湍绿潭湍:湍急
C.夕日欲颓颓:坠落,落下
D.与其奇者与:参与、欣赏
(2)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至于夏水襄陵问之于丁氏
B.不以疾也公亦以此为矜
C.山川之美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屠自后断其股
(3)将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A.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乱叫,夕阳快要落山了,沉静的水面波光粼粼。实在想要去到那仙境啊。
B.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沉静的水面波光粼粼。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C.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的叫着,夕阳快要颓废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跃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D.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的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跃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有写山川,甲文先写夏天,再写春东,最后描写秋天,乙文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
B.甲、乙两文在景物描写中,特别注重景物的选取,两文都提到的猿鸣,都是为了渲染萧瑟凄凉的气氛。
C.甲文用概貌性描写和正侧结合突出山的连绵高俊的特点,而乙文则从仰视的角度突出了山高的特点。
D.甲、乙两篇文章都抒发了作者对山川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乙文还表现了作者期与谢公比肩之意。
8195;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答案
字词翻译
(1)共谈:(共同谈论)
(2)交辉:(交相辉映)
(3)四时:(四季)
(4)歇:(消散)
(5)颓:(坠落)
(6)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句子翻译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文言积累1.古今异义(1)四时俱备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2)晓雾将歇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3)夕日欲颓
颓:古义(坠落)今义(萎靡)(4)沉鳞竞跃鳞:古义(代指鱼)今义(鱼鳞)
(5)答谢中书书答:古义(回复)今义(回答)
书:古义(信)今义(书本)
2.词类活用
夕日欲颓颓:(形容词用作动词,坠落)
五色交辉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3.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实是欲界之仙都(“是”表判断)
(2)省略句
实是欲界之仙都(省略主语,应为:此实是欲界之仙都)
探究学习
(1)这篇文章是一副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
答:山川之美的“美”。这个字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2)这个字所在的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答:统领全文。
(3)全文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
答:四季,晨昏。
(4)写了哪些景物?
答: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阳、雾。
(5)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作者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
答:不是。
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由早到晚。
作者依次向展现了山川四时的美景,和一天中晨昏景色的变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活灵活现、趣味盎然的山林世界。
(6)这短短的几句话里蕴含着多少美呢?
①山水相映之美,峻峭的山峰直入云霄,哗哗的流水澄澈清明。尤其是“入”字用得好,体现出一种向上的气势。
②色彩搭配之美,你看山青水绿,石壁五色交辉。尤其是“交辉”用得好,(交相辉映,共增山色)。
③晨昏变化之美,早晨白雾缭绕,猿啼鸟鸣;傍晚红日西沉,沉鱼竞跃。尤其是“将歇”、“将颓”用得好,展示出慢慢消失的过程,不乏拟人化色彩。
④动静相衬之美,高峰的静,流水的动;青林翠竹的静,五色交辉的动;晓雾将歇的静,猿鸟乱鸣的动。尤其是“乱鸣”、“竞跃”用得好,再现一种生机和活力,营造热闹的气氛。
课堂小结
写作特色
61557; 艺术独特,意境优美
61557; 抒情绘景,语言精练
61557; 以独特的艺术感受、饱含着感情的语言,创造了幽美的意境。
61557; 以精心布排的总领、具叙、总括的结构体现出缜密的特点。
61557; 语言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凝练丰富。
训练答案
1.【答案】
(1)i耸入
ii消散
iii交相
iv指人间
(2)i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林,四季都有。
ii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3)C
(4)本文写“猿鸣”是为了渲染山林清晨的蓬勃生机与活力,流露出作者对山川之美的欣赏与热爱之情。而《三峡》写“猿鸣”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氖,突出三峡山高峡长的特点,表现三峡秋季的凄婉美(肃杀凄清)。
【解析】
(1)i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句意为: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入:耸入。
ii句意为: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歇:消散。
iii句意为:色彩斑斓,交相辉映。交:交相。
iv句意为: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欲界:指人间。
(2)i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句中重点字词有:四时,四季;俱,都。句意为: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林,四季都有。
ii句中重点字词有:颓,坠落;竞跃,竞相跳跃。句意为: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3)本题考查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C.有误,作者的观察角度依次应是“仰视→俯视→平视”。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三峡》一文内容可知,三峡的秋天的特点是凄凉,描写猿鸣是为了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结合本选文内容可知,主要表现山川之自然美,文中写猿啼也是为了表现作者心情的愉悦,表现一种生机勃勃的氛围。由此分析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知识点】一般文言实词、课内文言文阅读、文章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相关的文学和文化常识、文言文内容理解、答谢中书书、文言文翻译
2.【答案】
(1)i上,漫上
ii延长
iii消散
iv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9、《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事实性知识:识记文学常识和积累重点文言字词;能背诵、默写和翻译课文。
概念性知识: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体会两篇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难点:展开联想与想象,体会两位作者发现的美和寄寓的情
预习案
一、前置补偿:
1、作者简介及背景资料: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思想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著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二牛图》等。
《答谢中书书》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58年版)。文章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山林。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以示志趣,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代表作品有《赤壁赋》《石钟山记》《题西林壁》《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2、知识链接:
书,书信,是古代的一种应用性文体。可以记事抒情,可以写景,也可以议论等。
二、预习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与其奇者()未寝()
相与()遂()藻()荇()
竹柏()猿()
2.一词多义
夕日欲颓()欲穷其林()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
猿鸟乱鸣()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遂至承天寺()遂迷,不复得路()
3.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夕日欲颓()
相与步于中庭()
4.文学常识填空:《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分别是_________代思想家____________和_______(朝代)文学家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_,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我的疑问:
探究案
第一课时
答谢中书书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炼,布局的匠心所在。
3、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自主探究
一、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得流利,有感情,领会文章语言的韵律美。1.自由诵读。2.抽学生读。3.听录音朗读。4.教师范读。4.学生齐读。
二、二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借助工具书,掌握重点词义,疏通文意。找出疑难词句,在小组内或小组之间共同解决。
关键语句翻译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合作探究:三读课文,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开头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二、“晓雾将歇……沉鳞竞跃”一句有什么妙处?
三、最后两句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二课时
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并学习作者的人生态度。
自主探究:
一、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得流利,有感情。
二、二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借助工具书,掌握重点词义,疏通文意。找出疑难词句,在小组内或小组之间共同解决。
关键语句翻译
(1)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合作探究:三读课文,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怀民亦未寝”中的“亦”说明了什么?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月色怎样的特点?
3.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是如何理解的?
课堂小结:
训练案
1.文学常识填空。
(1)“书”即书信,古人的信函又叫“”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也可以写景。如陶弘景的。
(2)也是一种文体,可以记人和事、山川名胜、器物建筑等,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属于散文的范畴,如苏轼的,陶渊明的。
2.课文原句填空。
(1),清流见底。两岸石壁,。
(2)自康乐以来,。
(3)念无与为乐者,。
(4)庭下如,,盖竹柏影也。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四时俱备()沉鳞竞跃()
相与歩于中庭()但少闲人()
遂至承天寺()怀民亦未寝()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这两篇短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诗夜游》优质课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预习目标:
1.朗读课文两遍,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能顺畅地朗读课文。
2.反复朗读课文五遍,做到熟读成诵。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会解释文中的重点的文言词语。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的预习任务:
一、资料助读:
1.写作背景:
《答谢中书书》
南北朝时,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的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正写于此时。
《记承天诗夜游》
本文写与宋神宗元丰六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有四年。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他被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掉性命。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有职无权的闲官,而且还受到监管,过着失意的闲居生活。内心苦闷寂寞,于是放情山水,到大自然中寻求诗情,寻求精神的寄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2.作者微博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二、我学课文。
(一)朗读课文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将你认为重点的字音标注在课本上;第二遍读准停顿,能顺畅地朗读课文。
给下列加划线字注音。
夕日欲颓()与其奇者()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藻、荇交横()()()
晓雾将歇()陶弘景()
(二)朗读课文一遍,结合课下注解,熟练记住文学常识(能不看课本说出)。
1.掌握文学常识
(1)《答谢中书书》选自《》,作者是___,号___,有
《__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___、字子瞻,号___是__朝的__家。他与父亲__、弟弟__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2.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并在横线上解释该词。
五色():________________晓雾将():________________
()竞跃:________________未复有能()其奇者:________________
()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____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__
3.朗读课文两遍,请你将课下注释重点实、虚词的意思标注在课本上,能够试着翻译全文(用直译法)。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朗读课文三遍,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
5.读课文,在文中具体的句子旁标注出叙事、写景、抒情。
三、请写出你所积累的关于月的诗句。(不少于三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预习质疑:
通过预习课文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试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11、《背影》(第一课时)问题导读(生成)-评价单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狼藉、颓唐、琐屑、蹒跚、踌躇”等词语。
2.品味赏析文章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
3.体会关键性语句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揣摩文中家庭生活的内容及作者心境与感受的表达。
4.学习本文匠心独运的传情艺术和精巧的构思。
5.体察深厚而动人的父子深情,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心。
学习重点:
赏析文章朴实却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感情流程。
学习难点:
从理清文章脉络入手,整体把握内容,体会文章的精巧构思,理解2、3语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学习方法:
朗读法、探究法。
导读过程: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第一遍默读,找出该积累的字词:
差事奔丧狼藉簌簌蹒跚踌躇迂腐颓唐
举箸琐屑惨淡勾留典质_____________
触目伤怀不能自已郁郁于中______________
第二遍朗读,圈点勾画出文中最感动自己的地方,先独立思考,再与本组内的同学交流。
思考:
1.作者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
2.文中有几处描写“我”眼泪的语句?眼泪与父亲背影有何联系?
3.课文4、5语段中所写的哪些事情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照?
4.请你向大家说说曾让你感动过的父爱。
第三遍品读,整体感知全文,理清行文脉络,体会文中的感染力。
思考:
1.本文以______为线索,以__________为中心展开。
2.作者抓住什么做为表现角度命题立意,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个人评价: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