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优秀导学案一等奖(八年级上册)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故宫博物院》优秀导学案一等奖(八年级上册)

时间:2022-11-30 17:33:17

《故宫博物院》优秀导学案一等奖(八年级上册)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故宫博物院》优秀导学案(八年级上册)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

  2.、了解故宫博物院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以帝王为中心的特点。

  教学难点:

  认识说明方法在说明中的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法设计:

  自主、合作、探究式并课件展示。

  本课我们要做到:

  1、了解故宫博物院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以帝王为中心的特点。

  2、了解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

  3、认识说明方法在说明中的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认识故宫是中国古代的艺术宝库,激发民族自豪感。【知识链接】

  《故宫博物院》原来是一篇广播稿,曾经配上音乐,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祖国各地》节目中播出。故宫博物院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院之一。1987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

  黄传惕,1934年生,湖南省平江县人,笔名黄羽。195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部,从事新闻和专题节目的编辑与政治、广教等方面的采访工作。

  我会做:

  1、故宫博物院总的特点是什么?

  2、为了清楚地说明故宫的特征,课文按照___________组织材料,由外入内,沿着故宫的___________线,从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以中间带两边地说明,井然有序。

  3、课文5—8段,重点在介绍太和殿,请将这四个自然段各加上一个小标题。

  第5段:

  第6段:

  第7段:

  第8段:

  我们会做;

  4、画出参观故宫的路线图,可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5、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6、太和殿的主要的饰物是什么?为何以它作主要的饰物?

  7、在介绍太和殿时,立足点是什么?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找出方位词。

  8、第6段“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中“约”能否去掉?为什么?

  9、作者沿路介绍了故宫的哪些建筑?并举例说说文章用了哪些空间顺序?

  我们还不会的:

  巩固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拼音中,每组都有一个错误的,请找出来并在括号内改正。

  ①矗立(chù)湛蓝(zhàn)矫健(qiáo)()

  ②藻井(zào)蟠龙(pán)檀木(tán)()

  ③击磬(qìnɡ)赏赐(sì)御花园(yù)()

  ④额枋(fānɡ)妃嫔(bīn)金銮殿(luán)()

  2.找出每组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①雕金屏风相互应衬()②烟雾燎绕池馆水榭()

  ③幽雅宁静迴然不同()④庄严肃穆龙风呈祥()

  3.仔细辨析下列多音字的读音。

  ①和气附和和面和稀泥和牌

  ②乾坤乾燥③朝代朝阳

  4.辨析下列形似字的字形,然后组词。

  ①肆肄②搏博③御卸

  5.本文进行说明时,抓住了故宫博物院怎样的特征?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答:

  二、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①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②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6.第①段写太和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作用?答:

  7.第②段说明太和殿内景是按照空间顺序写的。按空间顺序进行说明时,需要确立空间方位的观察点。本段确立的观察点一是,二是。

  8.第②段文字中使用的方位词有

  9.①②段文字都突出了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请具体说明突出了什么样的特征,目的是什么?答:

  10.从上述两段文字看,选文是平实说明,还是生动说明?

  答:

  (二)万人大礼堂,里面宽76米,深60米,中部高33米,体积达86000立方米,像一座大厦。但是由于设计师们处理得巧妙,走进大礼堂的人放眼一望,从屋顶到地面,上下浑然一体,并不感到怎样空旷。屋顶是穹窿形的,天花板上纵横密排着近500个灯孔。灯光齐明的时候,就像满天星斗。顶部的中心挂着红宝石般的五星灯,灯的周围是70条瑰丽的光芒线和40瓣镏金的向日葵花瓣,象征着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在它的外围,有三环层次分明的水波形暗灯槽,同周围装贴的淡青色塑料板相映,形成“水天一色”的奇观。

  大礼堂呈椭圆形,有两层挑台像两弯新月,围拱着主席台,使大礼堂成为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整体。两层挑台连地面共3层座席,有9600多个席位。礼堂的主席台像个小会场,能容纳300多人。

  11.这个文段说明的重点是___________,它按照___________的结构方式来写,大礼堂在建筑上最突出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中的“从屋顶到地面”能否改为“从地面到屋顶”?为什么?

  13.文中画线部分采用的两种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中加“它”号的“它”指代的是___________。

  15.从表达方式看,这段文字以说明为主,兼用了___________。

  (三)“能吞能吐”的森林

  (1)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家测算,一片1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的:“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森林因这种特殊的“吞吐”功能而被科学家称之为“吞水吐雨器”。

  (2)说起森林的功劳,那还多得很。它除了为人类提供木材及许多种生产生活的原料之外,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也是功劳卓著,它用另一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孕育了人类。因为地球在形成之初,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高,氧气很少,气温也高,生物是难以生存的。大约在四亿年前,海里的先进植物登陆,陆地才产生了森林。森林慢慢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同时吐出新鲜的氧气,调节气温,这才具备了人类生存的条件,地球上才最终有了人类。所以科学家又称森林是“吞碳吐氧机”。

  (3)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是地球的绿色之肺。森林维护地球生态环境这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是其他任何物体都不能取代的。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并且保护好森林。目前,值得我们每个人关注的是地球的绿色之肺在日益萎缩。近200年间,地球上的森林已有1/3以上被采伐和毁掉。而另一方面,由于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急剧增加。此消彼涨,使得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生存。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水分蒸发加快,改变了气流的循环,使气候变化加剧,从而引发热浪、飓风、暴雨、洪涝及干旱。

  (4)为了使地球的这个“能吞能吐”的绿色之肺恢复健康,以改善生态环境,抑制全球变暖,减少水旱等自然灾害,我们应该大力植树造林,使每一座荒山都绿起来。

  16、第一段中画横线处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17、文中将“森林”说成“地球的绿色之肺”,其理由是

  18、第二段的“说起森林的功劳,那还多得很”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第三段中“地球上的森林已有1/3以上被采伐和毁掉”一句中的“1/3以上”强调了。

  19、阅读选文第三段,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找出造成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原因。

  答:原因一:

  原因二:

  (2)试找出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带来的影响。

  答:影响一:

  影响二:

  20、我市正积极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和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作为岳阳市的一员,阅读本文后你对岳阳市的“五创”活动有什么好的建议?请用简要文字表述出来。(提出的建议不少于三条。)

  答: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一、1.①jiǎo②zǎo③cì④pín

  2.①映②缭③迥④凤

  3.此题为开放性题目。答案举例①和气附和和面洗一和②乾坤乾燥③朝代朝阳

  4.答案举例:①放肆肄业②拼搏渊博③御花园衔接

  5.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空间顺序

  二、(一)6.列数字突出太和殿规模宏大

  7.一是朱漆方台,一是殿顶中央的雕金蟠龙

  8.正中、背后、两旁、中央、周围、下面

  9.①太和殿的宏大壮丽②太和殿内景龙的图案目的是突出皇权

  10.生动说明

  (二)11.礼堂的规模和灯饰先总后分规模大,设计巧

  12.不能改,如果改,则与本选段的说明顺序不相符。

  13.列数字打比方

  14.五星灯

  15.描写

  16、列数据引材料(引用说明)打比方(比喻说明)(答对一个给1分,共3分)

  17、吸收二氧化碳,吐出氧气。(意思一致即可)(答对一点给1分,共2分)

  18、承上启下(过渡)森林破坏范围之大或数量之大(森林破坏严重)。(答对一空给1分,共2分)

  19、(1)原因:地球上的森林已有1/3被采伐和毁掉;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急剧增加。(答对一个原因给1分,共2分)

  (2)影响:严重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使气候变化加剧,从而引发热浪、飓风、暴雨、洪涝及干旱。(答对一方面给1分,共2分)

  20、(1)加大“双创”活动宣传力度,让全市人民增强环保意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2)加快荒山绿化工作(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3)严格控制“三废”排放,还我市清水蓝天。

  (4)严格实施垃圾分装和回收制度,变废为宝。

  (只要建议合理,与“双创”活动相关即可给分。答对一条建议给1分,共4分)

2、《故宫博物院》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内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宫博物院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了解故宫博物院的特点。

  2、体会、学习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和详略得当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3、认识说明方法在说明中的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二、课前自学

  1、本文选自《》,原题为“”,作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高级编辑、当代作家。

  2、读准字音。

  黄传惕()金銮()殿矗()立鳌()头湛()蓝

  蟠()龙击磬()攒()鎏()金嫔()妃

  3、阅读1-2段,了解故宫概况与全貌。(抓住文中关键语句作答)

  整体印象:

  整体布局:

  故宫特点:

  4、本文可看作是一篇解说词。根据全文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的“故宫示意图”。

  (直接在书上批注)

  由此得知:本文采用了的说明顺序。

  三、课文研讨与交流

  1、故宫总体上分为哪两部分?每一部分的代表性建筑是什么?

  2、文章从哪几方面介绍太和殿的?结合语句说说文章如何介绍写太和殿?(可从说明方法或用词的准确性角度)

  方面:

  ①

  ②

  四、自测自评

  1、正确书写。

  áo()头chù()立liú()璃zhàn()蓝zǎo()井击qìnɡ()金luán()殿pán()龙中zhóu()线

  重yán()屋顶

  2、依课文填空。

  (1)故宫博物院,坐落在____________,是我国现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____________年历史了。这是________两代的皇宫,当时叫__________。(2)本文可看作一篇____________,采用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作者的参观路线基本上是由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的中轴线。

  3、理清说明顺序

  请从文中找出这样标志性的词语,准确地找出文章的行踪路线的。

3、《桃花源记》导学稿(第二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

  二、课文研讨与交流

  1、桃花源的美真是美不胜收,请用“这里的美,美在”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2、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呢?(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3、桃花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三、自测自评

  1、背诵课文。

  2、本文选自《》作者___________,朝著名的诗人。这篇文章以___为线索,虚构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环境,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后来人们用成语“__________________”来比喻理想生活中的安乐而环境幽静的世界。

  3、理解性默写。

  ①突出桃花林优美自然景色的句子:

  ②表现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③表现桃源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

  ④突出桃源人热情好客,淳朴友善的句子:

  ⑤文中暗示着故事是虚构的句子:

  4、完成作业本。

4、《大道之行也》导学稿(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内容

  1、掌握文章的重点字词。

  2、掌握重点文言句的译义。

  3、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思想。

  二、课前自学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朗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解题并了解作者

  《礼记》,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编纂,故称《小戴礼》。“”,《礼记》篇名,大约是________末年或________之际儒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大道,指。

  3、“五经”包括、、、、和《礼记》。

  4、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 矜寡孤独()

  讲信修睦()幼有所长()

  男有分()货恶其弃于地()

  5、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选贤与能: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6、译读课文——解释加点字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你的阅读疑问

  三、课文研讨与交流

  1、你怎样理解“大道之行也”和“大同”的关系并且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作阐述?

  2、文章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点?

  四、自测自评

  1、背诵全文。

  2、给加点的字注音并对其做解释。

  选贤与能()________________

  男有分,女有归()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货恶其弃于地也()________________

  废疾者()________________

  谋闭而不兴()________________

  故外户而不闭()________________

  盗窃乱作而不作()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语句: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又是哪句话?

5、《故宫博物院》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师寄语:花房里长不出参天大树,只有经历风雨才能见到彩虹。

  课题:故宫博物院编辑孙晓岚复核审核

  【学习目标】

  1、理清本文说明顺序,初步了解故宫博物院

  2、了解故宫建筑群的宏伟壮丽,激发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

  3、灵活运用本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写法,学以致用,初步学会写说明文。

  【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2、以太和殿为例,体会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理解太和殿里作者描绘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理清本文说明顺序,初步了解故宫博物院。

  【自主突破】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矗立( )鳌头( )湛蓝( )琉璃( )殿檐( )藻井( )

  蟠龙( )中轴线( )击磬( )檀木( )攒( )额枋( )

  乾清宫( )肃穆( )奏报( )慈禧( )妃嫔( )金銮殿( )

  2、解释下列词语。

  玲珑:________湛蓝:_____

  布局:________肃穆:_________

  幽雅:________悠扬:_________

  井然有序:_____迥然不同:_________

  3、故宫博物院最主要的建筑有前三殿:太和殿、________、______;以及后三宫:_______、交泰殿、_________。

  4、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按顺序进行说明。《故宫博物院》就是抓住故宫建筑群的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按空间顺序来说明的。

  5、北京故宫、山东岱庙、曲阜孔庙并称为我国最大的宫殿式建筑群。“岱”指____;“孔”指_____。

  泰殿、_________。

  【合作探究】

  6、速读课文,画出有关方位词,画出参观故宫的路线图。

  7、学生默读课文,按文章的说明顺序填写下面的故宫示意图

  【拓展延伸】

  8、查找有关图片和资料,更详细地了解故宫的建筑及布局,然后采用与本文不同的顺序口头介绍故宫。

  【当堂测试】

  9、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矗立(chù)琉璃(liú)B.湛蓝(zhàn)藻井(zào)

  C.击磬(qìnɡ)金銮殿(luán)D.蟠龙(pán)中轴线(chóu)

  10、解释加点的字。

  矗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湛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肃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蟠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依课文填空。

  (1)故宫博物院,坐落在____________,是我国现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____________年历史了。这是________两代的皇宫,当时叫__________。

  (2)本文可看作一篇____________,采用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作者的参观路线基本上是由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的中轴线。

  12、指出下列句子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1)在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紫禁城。现在人们叫它故宫,也叫故宫博物院。()

  (2)宫城呈长方形,占地72万平方米。()

  (3)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

  【总结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了解故宫建筑群的宏伟壮丽,激发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

  灵活运用本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写法,学以致用,初步学会写说明文。

  【自主突破】

  第5段介绍了太和殿的外观,回答:

  1、外观颜色有什么特点?找出表示色彩的词语。

  2、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3、这一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4、8段提到一些景观,如铜龟、铜鹤、松柏等,有什么寓意吗?

  【合作探究】

  5、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6、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拓展延伸】

  按照空间顺序向别人介绍你们的教室。

  【当堂测试】

  【达标训练】

  7、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挥霍()   矫健(  )    缭绕(  )

  击qìng(  ) 金luán(  )殿  jiǒng()然不同

  8、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⑴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     )

  ⑵前三殿的图案以龙为主,后三宫凤凰逐渐增加。(     )

  ⑶宫城呈长方形,占地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     )

  ⑷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受朝贺。(      )

  9、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充句子。

  围绕  环绕  缭绕

  ⑴台基有三层,每层的边缘都用汉白玉栏杆(    )着。

  ⑵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

  ⑶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

  【能力提高】

  阅读《气候的威力》(节选),完成10~13题。

  ①然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在到达南极之前,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②就拿风来说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级台风的风速也不过是每秒32.6米,但10级以上大风就足以使墙倾屋毁、地动山摇,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使人类的生命财产遭到巨大损失。而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到每秒55.6米,有时甚至可达每小时三百多千米!因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这样的风速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威胁。

  ③大风的直接后果则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A)1960年8月24日,苏联人在他们设在东南极中心地区的东方站里,观测到了-88.3℃的极低温度。而在1983年7月21日,在东方站又记录到了-89.6℃的温度;同年7月,新西兰人在他们的万达站也记到了同样的温度。这还不是最低温度。据说,1967年初,挪威人在极点站曾记录到-94.5℃的最低温度。(B)在这样的气温之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就会摔得粉碎,一杯热水泼到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C)

  ④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上,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例如,1970年,美国的一架运输机在只剩下最后40分钟的路程时,突然刮起了特大暴风。结果,运输机失去了控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实际上,在南极的活动中,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10、下面是对上述4段文字内容的概括,其中不恰当的是()

  A.人类不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威力。

  B.南极的风极大,被称为“风极”。

  C.南极气候极度寒冷。

  D.南极的气候变幻莫测。

  11、第②段所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其中“举例子”方法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说明方法有:①_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举例子”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在这种条件下,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多大的威胁和考验就可想而知了”这句话应放在第③段的什么位置上?(A)处,(B)处,(C)处。正确的是________

  13、第③段所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顺序,从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

  【总结反思】

  《故宫博物院》答案

  第一课时

  1、矗(chù)鳌(áo)湛(zhàn)琉(liú)檐(yán)藻(zǎo)蟠(pán)轴(zhóu)磬(qìng)檀(tán)攒(cuán)枋(fāng)乾(qián)穆(mù)奏(zòu)禧(xǐ)嫔(pín)銮(luán)2、玲珑:精巧细致。湛蓝:深蓝。布局:全面安排。肃穆:严肃而恭敬。幽雅:幽静而雅致。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和谐动听。井然有序:形容整齐的样子。迥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3、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4、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5、泰山孔子

  6、正面、正中、上面、背后、两旁、中央、周围、下面。

  7、明确:天安门→端门→午门→汉白玉石桥→太和门→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小广场→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8、9、.B(藻—zǎo)10、直立、高耸深恭敬蟠曲11、(1)北京的中心最大最完整五百多明清紫禁城(2)解说词空间顺序南北12、作诠释列数字打比方

  第二课时

  1、明确:湛蓝、金黄色、青蓝点金、贴金彩画、红色大柱、金锁窗、朱漆门;以红黄为主,红色代表着吉祥、喜庆,而黄色代表雍容富贵,是皇权的体现。

  2、明确:作者构思也是极有讲究的,从屋顶——殿檐——额枋——梁柱到门窗,这是很鲜明的从上到下的空间顺序。

  3、明确:列数字——“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4、明确:龟、鹤是长寿的象征,松柏表示长青,它们寓含着皇权巩固、皇帝长寿的意思。

  5、对太和殿,先写使三大殿成为统一整体的台基——台基修建得很高(三层台基高七米),并且设施奇巧(排水管道是一千多个圆雕龙头),这就暗示和渲染了三大殿地位之尊崇;再写太和殿外观气势雄伟(是故宫最大的殿堂),色彩壮丽(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的斗拱、额枋、梁柱,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内部装饰的庄严富丽(金銮宝座、雕龙屏、金柱、藻井、梁枋等上面都装饰着多姿多态的龙);最后从它的位置和功用上(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说明它在设计方面的象征意义——过去封建皇帝凭借雄伟的建筑显示威严。使用的说明顺序是由外到内、总说和分说相结合。

  6、太和殿与中和殿、保和殿,是紫禁城的中心。其中太和殿又是中心的中心,它是皇帝的宝座所在,是举行重大典礼皇帝受朝贺的地方。

  7、huòjiǎoliáo磬峦迥8、⑴打比方⑵作比较⑶列数字⑷举例子9、⑴围绕⑵缭绕⑶环绕10.A11.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大风对人类生存是严重的威胁12.C13.举例子逻辑概括具体

6、《故宫博物院》优秀导学案(八年级上册)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

  2.、了解故宫博物院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以帝王为中心的特点。

  教学难点:

  认识说明方法在说明中的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法设计:

  自主、合作、探究式并课件展示。

  本课我们要做到:

  1、了解故宫博物院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以帝王为中心的特点。

  2、了解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

  3、认识说明方法在说明中的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认识故宫是中国古代的艺术宝库,激发民族自豪感。【知识链接】

  《故宫博物院》原来是一篇广播稿,曾经配上音乐,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祖国各地》节目中播出。故宫博物院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院之一。1987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

  黄传惕,1934年生,湖南省平江县人,笔名黄羽。195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部,从事新闻和专题节目的编辑与政治、广教等方面的采访工作。

  我会做:

  1、故宫博物院总的特点是什么?

  2、为了清楚地说明故宫的特征,课文按照___________组织材料,由外入内,沿着故宫的___________线,从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以中间带两边地说明,井然有序。

  3、课文5—8段,重点在介绍太和殿,请将这四个自然段各加上一个小标题。

  第5段:

  第6段:

  第7段:

  第8段:

  我们会做;

  4、画出参观故宫的路线图,可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5、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6、太和殿的主要的饰物是什么?为何以它作主要的饰物?

  7、在介绍太和殿时,立足点是什么?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找出方位词。

  8、第6段“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中“约”能否去掉?为什么?

  9、作者沿路介绍了故宫的哪些建筑?并举例说说文章用了哪些空间顺序?

  我们还不会的:

  巩固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拼音中,每组都有一个错误的,请找出来并在括号内改正。

  ①矗立(chù)湛蓝(zhàn)矫健(qiáo)()

  ②藻井(zào)蟠龙(pán)檀木(tán)()

  ③击磬(qìnɡ)赏赐(sì)御花园(yù)()

  ④额枋(fānɡ)妃嫔(bīn)金銮殿(luán)()

  2.找出每组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①雕金屏风相互应衬()②烟雾燎绕池馆水榭()

  ③幽雅宁静迴然不同()④庄严肃穆龙风呈祥()

  3.仔细辨析下列多音字的读音。

  ①和气附和和面和稀泥和牌

  ②乾坤乾燥③朝代朝阳

  4.辨析下列形似字的字形,然后组词。

  ①肆肄②搏博③御卸

  5.本文进行说明时,抓住了故宫博物院怎样的特征?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答:

  二、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①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②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6.第①段写太和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作用?答:

  7.第②段说明太和殿内景是按照空间顺序写的。按空间顺序进行说明时,需要确立空间方位的观察点。本段确立的观察点一是,二是。

  8.第②段文字中使用的方位词有

  9.①②段文字都突出了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请具体说明突出了什么样的特征,目的是什么?答:

  10.从上述两段文字看,选文是平实说明,还是生动说明?

  答:

  (二)万人大礼堂,里面宽76米,深60米,中部高33米,体积达86000立方米,像一座大厦。但是由于设计师们处理得巧妙,走进大礼堂的人放眼一望,从屋顶到地面,上下浑然一体,并不感到怎样空旷。屋顶是穹窿形的,天花板上纵横密排着近500个灯孔。灯光齐明的时候,就像满天星斗。顶部的中心挂着红宝石般的五星灯,灯的周围是70条瑰丽的光芒线和40瓣镏金的向日葵花瓣,象征着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在它的外围,有三环层次分明的水波形暗灯槽,同周围装贴的淡青色塑料板相映,形成“水天一色”的奇观。

  大礼堂呈椭圆形,有两层挑台像两弯新月,围拱着主席台,使大礼堂成为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整体。两层挑台连地面共3层座席,有9600多个席位。礼堂的主席台像个小会场,能容纳300多人。

  11.这个文段说明的重点是___________,它按照___________的结构方式来写,大礼堂在建筑上最突出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中的“从屋顶到地面”能否改为“从地面到屋顶”?为什么?

  13.文中画线部分采用的两种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中加“它”号的“它”指代的是___________。

  15.从表达方式看,这段文字以说明为主,兼用了___________。

  (三)“能吞能吐”的森林

  (1)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家测算,一片1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的:“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森林因这种特殊的“吞吐”功能而被科学家称之为“吞水吐雨器”。

  (2)说起森林的功劳,那还多得很。它除了为人类提供木材及许多种生产生活的原料之外,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也是功劳卓著,它用另一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孕育了人类。因为地球在形成之初,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高,氧气很少,气温也高,生物是难以生存的。大约在四亿年前,海里的先进植物登陆,陆地才产生了森林。森林慢慢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同时吐出新鲜的氧气,调节气温,这才具备了人类生存的条件,地球上才最终有了人类。所以科学家又称森林是“吞碳吐氧机”。

  (3)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是地球的绿色之肺。森林维护地球生态环境这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是其他任何物体都不能取代的。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并且保护好森林。目前,值得我们每个人关注的是地球的绿色之肺在日益萎缩。近200年间,地球上的森林已有1/3以上被采伐和毁掉。而另一方面,由于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急剧增加。此消彼涨,使得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生存。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水分蒸发加快,改变了气流的循环,使气候变化加剧,从而引发热浪、飓风、暴雨、洪涝及干旱。

  (4)为了使地球的这个“能吞能吐”的绿色之肺恢复健康,以改善生态环境,抑制全球变暖,减少水旱等自然灾害,我们应该大力植树造林,使每一座荒山都绿起来。

  16、第一段中画横线处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17、文中将“森林”说成“地球的绿色之肺”,其理由是

  18、第二段的“说起森林的功劳,那还多得很”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第三段中“地球上的森林已有1/3以上被采伐和毁掉”一句中的“1/3以上”强调了。

  19、阅读选文第三段,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找出造成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原因。

  答:原因一:

  原因二:

  (2)试找出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带来的影响。

  答:影响一:

  影响二:

  20、我市正积极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和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作为岳阳市的一员,阅读本文后你对岳阳市的“五创”活动有什么好的建议?请用简要文字表述出来。(提出的建议不少于三条。)

  答: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一、1.①jiǎo②zǎo③cì④pín

  2.①映②缭③迥④凤

  3.此题为开放性题目。答案举例①和气附和和面洗一和②乾坤乾燥③朝代朝阳

  4.答案举例:①放肆肄业②拼搏渊博③御花园衔接

  5.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空间顺序

  二、(一)6.列数字突出太和殿规模宏大

  7.一是朱漆方台,一是殿顶中央的雕金蟠龙

  8.正中、背后、两旁、中央、周围、下面

  9.①太和殿的宏大壮丽②太和殿内景龙的图案目的是突出皇权

  10.生动说明

  (二)11.礼堂的规模和灯饰先总后分规模大,设计巧

  12.不能改,如果改,则与本选段的说明顺序不相符。

  13.列数字打比方

  14.五星灯

  15.描写

  16、列数据引材料(引用说明)打比方(比喻说明)(答对一个给1分,共3分)

  17、吸收二氧化碳,吐出氧气。(意思一致即可)(答对一点给1分,共2分)

  18、承上启下(过渡)森林破坏范围之大或数量之大(森林破坏严重)。(答对一空给1分,共2分)

  19、(1)原因:地球上的森林已有1/3被采伐和毁掉;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急剧增加。(答对一个原因给1分,共2分)

  (2)影响:严重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使气候变化加剧,从而引发热浪、飓风、暴雨、洪涝及干旱。(答对一方面给1分,共2分)

  20、(1)加大“双创”活动宣传力度,让全市人民增强环保意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2)加快荒山绿化工作(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3)严格控制“三废”排放,还我市清水蓝天。

  (4)严格实施垃圾分装和回收制度,变废为宝。

  (只要建议合理,与“双创”活动相关即可给分。答对一条建议给1分,共4分)

7、《孟子》二则(富贵不能淫)导学稿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张艾平

  一、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背诵课文。

  2、理解文本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二、课前预习:(第一阶段)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三、教学过程:(第二阶段)

  (一)预习检测

  1、孟子对大丈夫的诠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1、通读全文,本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结合实际,说说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四、当堂检测:(第三阶段)

  1、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思。

  威武不能屈

  2、请你找出下列句子中出现词类活用的词语并翻译词语意思。

  (1)富贵不能淫

  (2)贫贱不能移

  (3)威武不能屈

  3、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用法,并进行句子翻译。

  (1)富贵不能淫

  (2)此之谓大丈夫。

  五、自我评价

  书写分准确率:优良中差小组合作:优良中差

  心得体会:

8、《三峡》(展示课)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五里堆中学“三一五”模式导学案

  科目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设计者 吴泽强 上课日期

  课题 三峡(展示课)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在反复诵读中增强文言语感,达到熟读成诵。

  2.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感知三峡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学法

  指导 疏通文义的方法(1)换字或添字法(2)依上下文内容推测(3)将单音节词译为双音词(4)古今词义的不同(5)识别通假字(6)借助注释(7)查工具书

  学习程序

  【知识链接】《三峡》理解•揣摩

  作者通过对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秀丽,表现了他热爱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文章。全文仅用155个字,就把三峡一带雄奇的景象和四时景物的不同特点,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在结构上先总写三峡形势,后分说四季的景物特点。写四季景色,不是按习惯上的春、夏、秋、冬为序,而是按夏、春冬、秋来写。这是根据三峡的特点来安排的。全文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三峡。第二部分(第2~4段):分写三峡四季不同景色。文章开篇总写三峡山势,突出三峡两岸山岭绵延峻峭,也从侧面写出了河谷之窄。山高谷窄则流急,因此第二段紧接着山高之后写水势――写夏季江水迅猛,水流湍急。与奔腾迅猛的夏天水势不同,春冬又是一番景色。春冬二季水势状况比较接近,故一并写。此时已非洪水滔滔之时,故有“素湍绿潭”、“清荣峻茂”之妙景,突出了山高水清、草木茂盛的特点。与冬春之时的“清荣峻茂”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林寒涧肃”的秋天,而此时“高猿长啸”更显悲凉凄清,从侧面衬托了冷清萧瑟的秋景。全文抓住事物特征进行具体形象的描绘,既显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又给人以美的艺术感受。

  【回顾反馈】【自学合作】

  第一区:

  1、齐读/背第1段,在括号里写出重点词语的意思。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文章第一句写出山的和。这是正面具体写出山的绵延不断的景致。

  3、《三峡》中侧面描写山势峻拔的句子是:

  4、归纳这段主要写:。

  第二区:1、齐读/背第2段,在括号里写出重点词语的意思。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请用你喜欢的1-3个字词概括)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

  3、文段中从侧面描写夏季江水湍急的句子是:

  4、由“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一句,你想到谁的什么诗?

  5、归纳这段主要写:

  第三区:

  1、齐读/背第3段。在括号里写出重点词语的意思。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

  荣()峻()茂(),良()多趣味。

  2、作者赞叹春冬之时的三峡“良多趣味”,具体表现在“”

  3、作者用哪四个字概括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作者的感受是?

  4、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静景描写的句子是:

  动景描写的句子是:

  5、文段中写景是从视觉上写。文中写俯视的句子是:

  仰视的句子是:

  6、归纳这段主要写:

  第四区

  1、齐读/背第4段。在括号里写出重点词语的意思。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

  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

  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文段中从正面描写猿声凄婉的句子是:

  2、文段中引用“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什么作用?

  3、这段写(季节)三峡之,重点渲染叫声的,写出了三峡的凄婉美。

  第五区:议一议

  1、本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文章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六区:品一品

  请把握三峡景观的特征,准备用“三峡的……美。美在……”的句式说一句简单的话。

  如:三峡的山美。美在连绵不绝,高耸险峻。

  学生自由品析三峡的美,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回答。

  三峡的山美:美在

  三峡的夏水美:美在

  三峡的春冬美:美在

  三峡的秋美:美在

  【小组展示】

  【梳理巩固】【当堂检测】

  教师寄语

9、《背影》(第一课时)问题导读(生成)-评价单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狼藉、颓唐、琐屑、蹒跚、踌躇”等词语。

  2.品味赏析文章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

  3.体会关键性语句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揣摩文中家庭生活的内容及作者心境与感受的表达。

  4.学习本文匠心独运的传情艺术和精巧的构思。

  5.体察深厚而动人的父子深情,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心。

  学习重点:

  赏析文章朴实却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感情流程。

  学习难点:

  从理清文章脉络入手,整体把握内容,体会文章的精巧构思,理解2、3语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学习方法:

  朗读法、探究法。

  导读过程: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第一遍默读,找出该积累的字词:

  差事奔丧狼藉簌簌蹒跚踌躇迂腐颓唐

  举箸琐屑惨淡勾留典质_____________

  触目伤怀不能自已郁郁于中______________

  第二遍朗读,圈点勾画出文中最感动自己的地方,先独立思考,再与本组内的同学交流。

  思考:

  1.作者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

  2.文中有几处描写“我”眼泪的语句?眼泪与父亲背影有何联系?

  3.课文4、5语段中所写的哪些事情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照?

  4.请你向大家说说曾让你感动过的父爱。

  第三遍品读,整体感知全文,理清行文脉络,体会文中的感染力。

  思考:

  1.本文以______为线索,以__________为中心展开。

  2.作者抓住什么做为表现角度命题立意,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个人评价: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人琴俱亡》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风筝》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忆读书》教学实用教案一等奖(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我的老师》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我把责任告诉你》主题班会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我有一个梦想》《你是你的船长》《演讲词写作》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一起长大的玩具》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鄂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材文言文考点对应训练——中考传记类中考复习(九年级下册) 《我看“闻鸡起舞”》写作训练(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喂----出来》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河大版七年级下册) 《敬畏自然》说课稿(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杜甫诗三首》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 《师说》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四) 石榴(语文版七年级必修学案一等奖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自主性学习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初二班家长会发言稿(八年级上册)

最新中学教案 《故宫博物院》优秀导学案一等奖(八年级上册) 《回延安》教学简案一等奖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散步》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浅谈远程教育资源应用与学科教学设计的整合 《注重创新立意,学会写得新颖》教学反思(九年级下册) 蓝蓝的威尼斯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我心中的文雅女生、儒雅男生》主题班会(七年级上册) 《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 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导学案一等奖

相关信息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至第二单元考试提纲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巴东三峡》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要点:与朱元思书、送东阳马生序、马说、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人教版八年级备课资料) 年级组长个人工作述职报告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要点:桃花源记、陋室铭、三峡、答谢中书书、观潮、湖心亭看雪(人教版八年级备课资料)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巴东三峡》教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八年级下册《我的母亲》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八年级语文《云南的歌会》人教版教学反思 年级组长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