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学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学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时间:2022-11-29 14:32:17

《记承天寺夜游》学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记承天寺夜游》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的含义,如“念”、“步”、“但”等。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把握课文中景物描写的特点。

  4、能熟练地背诵课文。

  学习重难点:

  1、重点词语的积累和内容的理解。

  2、写法上的特点。

  学法指导:

  先利用字典和工具书,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培养语感;再结合课下注释,联系上下文,调动文言词语储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写了什么人、什么事);然后再揣摩作者在文中借景抒情的真正意图,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查字典和工具书,读准下面的字音。

  寝()藻荇()()

  2、解释下面句中加黑词语的含义。

  解衣欲睡()遂至承天寺()相与步于中庭()()

  月色入户()念无与乐者()庭下积水空明()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每句划分一处)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

  念无与乐者水中藻荇交横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查阅资料,将有关作者的知识和本文的背景知识写下来。

  《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朝文学家,其词与齐名,合成,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其散文与并称;其书法与

  并称。本文作于作者被贬时所作,选自《》。我们曾学过他的作品有《》、《》。

  5、认真读课文二-----三遍,将读时遇到的疑难困惑写下来,课上交流。

  二、学习•研讨

  (一)导入

  (二)简介作者和有关背景。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培养语感。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记叙的内容。

  2、课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

  (五)精读课文,探究写法特色。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采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2、本文语句中有记叙、写景和抒情,请分别指出来。

  (六)讨论:

  1、本文最后一段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

  (七)小结:本文写月夜之美,还是写心境之闲?说说你的理解。

  (八)、背诵课文。

  三、巩固•延伸

  1、文章的作者是朝的文学家。(2分)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标一处)(2分)

  念无与乐者庭下积水空明

  3、根据你对文中词语的理解,解释下面加黑的词语。(3分)

  蓬门筚户废寝忘食乐不思蜀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分析比较《满井游记》和《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6、苏轼对月光有特殊的感情,他在很多诗文中都描写了月光,例如著名的《水调歌头》写月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洞仙歌》“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请结合本文谈谈苏轼描写月色使用了什么共同的手法,这样的手法有什么好处?(4分)

2、《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上期末复习之课内文言文3

  姓名班级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古来共谈五色交辉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沉鳞竞跃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又能与其奇者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课文内容理解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又被称为。

  2、全文分三部分。“”总领全文。中间部分具体描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3、请你赏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4、“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7、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三、课文内容理解

  1、《记承天寺夜游》作者,字,号,此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2、请你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的妙处。

  3、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

  4、“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28、观潮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方其远处海门

  仅如银线乘骑弄旗标枪

  如履平地倏尔黄烟,人物略不

  随波而逝披发文身

  江干上下珠翠罗绮溢目

  虽席地不容间也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2、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三、课文内容理解

  1、《观潮》作者,写的是地方的潮水。

  2、全文共四段,请分别概括各段的内容。

  3、最后一段写人多马众有什么作用?

  29、湖心亭看雪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挐一小舟

  雾凇沆砀上下一白

  惟长堤一痕与余舟一芥

  湖中焉得余强饮三大白

  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

  相公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三、课文内容理解

  1、《湖心亭看雪》选自《》,作者是,字宗子,又字石公,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人。作品有《》、《》。

  2、“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展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几句写雪景,有什么特点,这是一种怎样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4、舟子说作者“痴”,你是怎样理解这个“痴”字?

  5、苏轼说自己是“闲人”,张岱借舟子之口说自己“痴”,这两人一“闲”一“痴”,有什么相同的情怀?

3、《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任务】

  1、掌握生字“藻荇”“竹柏”“寝”的读音,理解记忆“念”“相与”“步”“盖”“但”“耳”等词语的含义或用法,进一步学习积累文言字词的基本方法。

  2、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其妙处。

  3、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游记类文章的写法。

  【知识储备】

  1、关于文体知识

  2、关于苏轼

  3、关于写作背景

  【自主学习】

  1.本文选自《》,作者是________,字,号,眉州眉山人,(朝代)著名、。他与其父,其弟合称“三苏”,同为“”之列。他的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开创了词风。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欣然()未寝()藻荇()竹柏()朗读课文,

  3、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节奏。

  (1)念无与为乐者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结合课下注释和查阅古汉语字典,词典,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盖竹柏影也()水中藻荇交横()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结合课下注释和查阅古汉语字典,词典疏通文章大意,并翻译下列句子。3、翻译下列句子。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合作学习】

  1、探究积累下列文言实词的意义。

  (1)古今异义

  但步

  (2)一词多义

  行(斗折蛇行欣然起行)

  (3)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

  2、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从标题看这篇文章属于游记类文章,那么这篇游记作者主要记录下了什么时间到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情?

  (2)文中描写庭院月色着力表现了月色的什么特点?作者仅用了十八个字就为我们创造出了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你能说说这句写景的妙处吗?

  (3)苏轼的朋友很多,为何独寻张怀民?

  (4)月色竹柏处处皆有,可谓是普通至极,为何此处的月光与竹柏分外令人动情?作者真是闲人吗?“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巩固强化】

  1、解释加粗的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②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

  ③怀民亦未寝()④水中藻荇交横()

  ⑤欣然起行()⑥如吾两人者耳()

  ⑦月色入户()⑧盖竹柏影也()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中考链接】

  【甲】

  记承天寺夜游(略)

  【乙】

  方山子传(节选)

  苏轼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1)遂至承天寺()

  (2)相与步于中庭()

  (3)余告之故()()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过岐亭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B.适见焉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D.问余所以至此者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13.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4分)

  附答案:

  一、自主学习部分

  1、《苏轼文集》、苏轼、子瞻、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豪放派。2、xīnqǐnzǎoxìngbǎi3、(1)念︳无与为乐者(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3)盖竹柏影也何(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4、高兴的样子想于是、就找一同、共同表示推测泛指水草只是罢了。5、(1)我脱了衣服想睡觉时,只见月光照入门内,我高兴地起来行走。(2)想到没有与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3)庭院中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纵横交叉,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二、合作学习部分

  1、(1)但(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2)行(爬行动身、行走)(3)步(名词作动词:散步、行走)2、(1)记叙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承天寺的庭院欣赏的是月下美景,同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同时也呈现出自嘲、自解、自慰的乐观心态。(2)空明澄澈。这句话比喻传神,作者将月色当做水来描写,将月下的竹柏的影子当做是水中的藻荇,虽未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可谓神来之笔。同时皎洁的月光与朦胧的月影、寂静的庭院构成一幅幽静澄清的淡雅画面,创造出了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3)因为二人是好友,关系甚笃,且都是被贬黄洲可谓“志同道合”的朋友,从“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可以看出。(4)月照庭院,树影摇曳,本是寻常得不能再寻常的景观,然而在作者的眼中却是如此的充满诗情画意,这是只有闲人才会有的“闲情”正因为他们同是被贬之人才会结伴夜游,也因为他们都怀有“闲情”才能欣赏到如此美妙的庭院月色。不是,含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三、巩固强化部分

  1、想、只是、睡觉、泛指水草、高兴的样子、罢了、门、表示推测

  2、(1)庭院中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纵横交叉,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2)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一夜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4、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答出如何巧喻月色得分,答出表现的心情,言之成理得分)

  中考链接部分1、(1)遂:于是,就(2)相与:一同,共同(3)之:他故:缘故,原因

  B3、(1)(我)脱了衣服想要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高兴地动身出门。(2)这是我的老朋友陈季常(或陈慥),为什么在这里?4、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5、①苏轼:被贬官;方山子:“不遇”②苏轼:寻友、赏景:方山子:隐居

4、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学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4.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5.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体会《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3.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资料链接】

  ①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句曲山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②历史背景:《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2、陶弘景: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山中。梁武帝继位后,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答谢中书书》描绘的就是他隐居地的景色,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3、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4、康乐,即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汉族。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著有《谢康乐集》。

  5、时代背景:南北朝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入山林,在美好的自然景物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他们常常在文章、书信中描山绘水,表明自己的喜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一、自主先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颓()能与其奇者()

  遂()藻()

  荇()

  2.解释加点的词语

  (1)晓雾将歇:

  (2)四时俱备:

  (3)五色交辉:

  (4)夕日欲颓:

  (5)沉鳞竞跃:

  (6)解衣欲睡:

  (7)欣然起行:

  (8)步于中庭:

  3.作者及文体简介

  (1)《答谢中书书》选自《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字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书”的意思是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北宋______家,_______家。和父亲_____、弟弟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探究

  4.课文《答谢中书书》的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5.课文《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该如何理解?

  6.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慨是:

  7.试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

  三、拓展导学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蚹,以至于剑拔士导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而节叶具焉 具:__

  (2)节节而为之为:_______

  9.[甲]文中包含了两个成语,请写出一个,并解释它的意思。

  10.[乙]文中说“意在笔先”,[甲]文中也有文字说的是这个意思,请将这些文字找出来,写在下边。(不超过11个字)

  11.[甲]文中作者明确指出了当时画竹的毛病,这些毛病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语句作答。(不超过12个字):

  12.选出对[甲][乙]两文意思理解分析不正确的项(有几项选几项)()

  A.[甲]文的主旨在于揭示手不能画出胸中之竹的原因,[乙]文的主旨在于阐明画竹的“定则”。

  B.[甲]文强调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方能“振笔直遂”,[乙]文主张画竹应“意在笔先”。两文作者见解一致,观点相同。

  C.[甲]文主张画竹先要静观默察,烂熟于心,才能一气呵成;[乙]文阐明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者的关系,两文都道出了艺术的真谛。

  D.“胸中之竹”源于“眼中之竹”,画者“手中之竹”又并非完全是“胸中之竹”,这是说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甲][乙]两文都蕴含了这样的道理。

  四、一课一得

  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把它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

  【答案】

  1.tuíyùsuìzǎoxìng

  2.(1)消散(2)四季(3)交相辉应(4)坠落(5)争相跳出水面(6)想要(7)愉快地(8)庭院

  3.(1)《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陶弘景通明华阳隐居信回谢中书的信(2)《东坡志林》苏轼子瞻东坡文学家书画家苏洵苏辙三苏

  4.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也流露出能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6.作者在文中创造乐一个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抒发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复杂微妙的心情。

  7.同:写景异:⑴表达方式的不同:前者主要运用乐描写和议论;后者除此之外。还运用了记叙。⑵思想感情的不同。

  8.(1)具:具有(2)为:画

  9.胸有成竹:比喻处理事情心里先有主意,先有打算

  10.这些文字是: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11.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

  12.A

5、《记承天寺夜游》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的含义,如“念”、“步”、“但”等。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把握课文中景物描写的特点。

  4、能熟练地背诵课文。

  学习重难点:

  1、重点词语的积累和内容的理解。

  2、写法上的特点。

  学法指导:

  先利用字典和工具书,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培养语感;再结合课下注释,联系上下文,调动文言词语储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写了什么人、什么事);然后再揣摩作者在文中借景抒情的真正意图,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查字典和工具书,读准下面的字音。

  寝()藻荇()()

  2、解释下面句中加黑词语的含义。

  解衣欲睡()遂至承天寺()相与步于中庭()()

  月色入户()念无与乐者()庭下积水空明()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每句划分一处)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

  念无与乐者水中藻荇交横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查阅资料,将有关作者的知识和本文的背景知识写下来。

  《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朝文学家,其词与齐名,合成,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其散文与并称;其书法与

  并称。本文作于作者被贬时所作,选自《》。我们曾学过他的作品有《》、《》。

  5、认真读课文二-----三遍,将读时遇到的疑难困惑写下来,课上交流。

  二、学习•研讨

  (一)导入

  (二)简介作者和有关背景。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培养语感。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记叙的内容。

  2、课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

  (五)精读课文,探究写法特色。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采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2、本文语句中有记叙、写景和抒情,请分别指出来。

  (六)讨论:

  1、本文最后一段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

  (七)小结:本文写月夜之美,还是写心境之闲?说说你的理解。

  (八)、背诵课文。

  三、巩固•延伸

  1、文章的作者是朝的文学家。(2分)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标一处)(2分)

  念无与乐者庭下积水空明

  3、根据你对文中词语的理解,解释下面加黑的词语。(3分)

  蓬门筚户废寝忘食乐不思蜀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分析比较《满井游记》和《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6、苏轼对月光有特殊的感情,他在很多诗文中都描写了月光,例如著名的《水调歌头》写月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洞仙歌》“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请结合本文谈谈苏轼描写月色使用了什么共同的手法,这样的手法有什么好处?(4分)

6、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并背诵。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教学难点:“闲人”蕴含的丰富内涵。

  【学法点睛】

  ◎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准字音,准确、顺畅地朗读课文。

  1.一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下题。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遂(  )寝(  )荇(  )

  (2)文学常识积累

  《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北宋的(),字()是()家、()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代表作品有()、()、()()。

  2.二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解释下列词语。

  (1)念()相与()中庭()空明()但()闲人()

  (2)一词多义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无与为乐者寡助之至

  (3)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

  (4)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今义:

  月色入户古义:今义:

  念无与为乐者古义:今义:

  【温馨提示】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

  【学法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四字诀”:留:人名地名保留不译;

  加:单音节加字组成词;

  删:赘余的文言词汇删去;

  换:找近义词

  【温馨提示】

  老师帮你学知识

  3.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文章内容。

  4.三读课文,初步口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疑问摘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师帮你学知识

  “记”即游记;记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点明游的地点;“夜”点明时间。题目点明文章的写作内容,简洁明了。

  苏轼少时即精通经史,善于写文章。21岁即高中进士,38岁任密州太守,40岁任徐州太守,43岁(元丰二年)任湖州太守。也就是在这一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两年后出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闲散不管事的官职),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没有薪俸。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他租数十亩荒地经营,筑水坝,建鱼池,移树苗,种植稻麦和蔬菜,并在坡边自筑茅屋,号“东坡居士”。本文就是作者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张怀民,名梦得,。宋神宗元丰六年(西元一零八三)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曾筑亭於住所之旁,以纵揽江山之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苏轼之弟苏辙亦有黄州快哉亭记,谓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因迁谪而郁郁寡欢,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有过人自制力和品格清高超逸的人。苏轼在写《记承天寺夜游》时和张怀民当时都被贬黄州,可以算是志同道合之人。

7、记承天寺夜游预习案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2.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含义及情趣。

  3.背诵并默写课文。

  (二)学习重点

  认真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三)预习导学

  1.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他擅长诗、词、散文: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今存其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代表了北宋诗的最高成就;在北宋词坛上,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散文方面,他以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的论画卓有所见,主张“神似”“传神”,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画史上很有影响。他善画竹石,其真迹今仅存《古木怪石图》。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背景透视

  苏轼少时即精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络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题目解说

  《记承天寺夜游》是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入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派遣的特殊心情。

  2.给下列加粗注音。

  遂()至承天寺怀民亦未寝()藻()荇()交横

  竹柏()影也解()衣欲睡积水空明()

  3.填空题。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字,号,谥号,眉州眉山人,(朝代)著名、。他与其父,其弟合称“三苏”,同为“”之列。他的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开创了词风。

  4.解释下列字的意思。

  (1)解衣欲睡欲:

  (2)欣然起行欣然:

  (3)遂至承天寺遂:

  (4)盖竹柏影也盖:

  (5)相与步于中庭相与

  (6)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

  (7)念无与为乐者念: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

  5.解释下列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探究案

  1.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

  2.叙述部分分别交代了哪些要素?

  3.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具体谈谈自己的想法。

  5.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了哪两层意思?

  三、课堂小结

  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愿我们的心灵也能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能够更加豁达从容!

  四、拓展延伸

  背诵诗文,收集有关写月的著名诗句及篇章,并作好摘录。

  参考答案

  一、

  2.suìqǐnzǎoxìngbǎijiěkōng

  3.苏轼子瞻东坡居士文忠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豪放

  4.(1)想要,正要(2)高兴的样子(3)于是,就(4)原来是(5)共同,一起(6)清澈透明(7)考虑,想到(8)只是

  5.

  (1)想到没有与我同乐的人,便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叉错杂,原来是竹、柏树的影子。

  (3)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二、

  1.

  ①“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叙述

  ②“……盖竹柏影也”——描写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议论

  2.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事情的

  起因:月色优美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4.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5.一是指清闲的人,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二是指政治生活清闲的人,虽有远大政治抱负却抑郁不得志的人。

8、《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导入:

  古有一人,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他的文章随物赋形,于情无所不畅,于景无所不取,创作了无数名篇佳作。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美好希翼;也挥洒了“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无限豪情;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凄婉悲怆。他是谁?

  明确:——多才多艺的苏东坡(苏轼)。

  教师语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他在黄州写的一篇游记小品《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出示:课题)

  教师语言:反复诵读《记承天寺夜游》,从句式、用字用词、韵律节奏等方面说说这篇文章的与《答谢中书》的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

  1.一读字正腔圆,读准字音。

  2.二读通顺流畅,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语句读通畅。

  3.反复诵读《记承天寺夜游》,发现其在句式、用字用词、韵律节奏等方面与《答谢中书》的不同之处。

  《答谢中书书》

  (1)句式特点:句式整齐,多是四字一句,多用对偶。

  (2)用字用词:文章用词精美,描写生动。

  (3)韵律节奏:音韵具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

  《记承天寺夜游》

  (1)句式特点:长短句结合,富有节奏变化

  (2)用字用词:语言朴素自然。

  (3)韵律节奏:音韵和谐,节奏富于变化。

  4.三读节奏分明,在把握《记承天寺夜游》,二者在句式、用字用词、韵律节奏等方面的特点的基础上,划分文章节奏,读出文章的层次感。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把握景物特点

  教师语言:细读《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这两篇写景小品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学生活动:

  1.细读课文,圈画《记承天寺夜游》描写的景物。

  《记承天寺夜游》描写了:月色、竹柏影

  2.圈画描写景物的语句,分析语句概括景物特点。

  《记承天寺夜游》描写了:月色(空明)、竹柏影(摇曳)。

  3.四读抑扬顿挫,在把握景物特点的基础上,读出景物之美。

  探析写作技法

  教师语言:《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作者怎样为我们描摹出此夜月色之空明?

  小组合作探究:

  1.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除了记叙的表达方式之外,作者还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请在文中圈画出相对应的文字。

  预设:本文记叙与张怀民庭中夜游的事。

  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议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章虽短,要点却全,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2.小组品读探究:描写月色一句妙在何处。

  【明确】: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静谧。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3.五读朗朗上口,读出文章结构美。

  联系背景悟情感

  教师语言:请从文中找到能表达《记承天寺夜游》情感一个字。

  明确:作者的情感尽在一个“闲”字上。

  学生活动:结合助读资料,揣摩“闲”的意味。

  课件出示: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诗句,断章取义,说他以诗讪谤新法,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此时的苏轼近乎被流放,但是,苏轼仍然有进取之心,仍是豁达之人,《记承天寺夜游》便是此时所作。

  1.小组合作:揣摩“闲”字意味。

  “闲”字意味: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

  教师语言: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篇幅虽短却极具独到艺术魅力。寥寥数笔,写景如绘,行文自然,宛如行云流水,一个“闲”字更是创造了一个豁达超脱的淡远境界,揭示了极其深刻的人生真理,是散文小品中的极品。

  2.六读读出情感,在了解作者创作背景的基础上,读出情感美。

  归纳小结

  教师语言:

  《记承天寺夜游》可称之为有人超我之境。以两人夜游之闲,衬其因贬忧郁之情。苏轼虽仍有进取之心,但于政治漩涡中难以把握,借月夜朦胧之景寻求解脱,更显其内心豁达,超脱于尘世之外。

  学生活动:七读诵出意境,在六次朗读和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诵出意境。

  课后活动

  教师语言:学习两篇写景小文的技法,写一篇短小的游记,不超过500字。

9、《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事实性知识:识记文学常识和积累重点文言字词;能背诵、默写和翻译课文。

  概念性知识: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体会两篇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难点:展开联想与想象,体会两位作者发现的美和寄寓的情

  预习案

  一、前置补偿:

  1、作者简介及背景资料: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思想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著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二牛图》等。

  《答谢中书书》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58年版)。文章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山林。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以示志趣,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代表作品有《赤壁赋》《石钟山记》《题西林壁》《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2、知识链接:

  书,书信,是古代的一种应用性文体。可以记事抒情,可以写景,也可以议论等。

  二、预习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与其奇者()未寝()

  相与()遂()藻()荇()

  竹柏()猿()

  2.一词多义

  夕日欲颓()欲穷其林()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

  猿鸟乱鸣()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遂至承天寺()遂迷,不复得路()

  3.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夕日欲颓()

  相与步于中庭()

  4.文学常识填空:《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分别是_________代思想家____________和_______(朝代)文学家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_,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我的疑问:

  探究案

  第一课时

  答谢中书书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炼,布局的匠心所在。

  3、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自主探究

  一、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得流利,有感情,领会文章语言的韵律美。1.自由诵读。2.抽学生读。3.听录音朗读。4.教师范读。4.学生齐读。

  二、二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借助工具书,掌握重点词义,疏通文意。找出疑难词句,在小组内或小组之间共同解决。

  关键语句翻译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合作探究:三读课文,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开头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二、“晓雾将歇……沉鳞竞跃”一句有什么妙处?

  三、最后两句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二课时

  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并学习作者的人生态度。

  自主探究:

  一、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得流利,有感情。

  二、二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借助工具书,掌握重点词义,疏通文意。找出疑难词句,在小组内或小组之间共同解决。

  关键语句翻译

  (1)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合作探究:三读课文,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怀民亦未寝”中的“亦”说明了什么?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月色怎样的特点?

  3.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是如何理解的?

  课堂小结:

  训练案

  1.文学常识填空。

  (1)“书”即书信,古人的信函又叫“”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也可以写景。如陶弘景的。

  (2)也是一种文体,可以记人和事、山川名胜、器物建筑等,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属于散文的范畴,如苏轼的,陶渊明的。

  2.课文原句填空。

  (1),清流见底。两岸石壁,。

  (2)自康乐以来,。

  (3)念无与为乐者,。

  (4)庭下如,,盖竹柏影也。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四时俱备()沉鳞竞跃()

  相与歩于中庭()但少闲人()

  遂至承天寺()怀民亦未寝()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这两篇短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诗夜游》优质课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预习目标:

  1.朗读课文两遍,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能顺畅地朗读课文。

  2.反复朗读课文五遍,做到熟读成诵。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会解释文中的重点的文言词语。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的预习任务:

  一、资料助读:

  1.写作背景:

  《答谢中书书》

  南北朝时,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的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正写于此时。

  《记承天诗夜游》

  本文写与宋神宗元丰六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有四年。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他被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掉性命。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有职无权的闲官,而且还受到监管,过着失意的闲居生活。内心苦闷寂寞,于是放情山水,到大自然中寻求诗情,寻求精神的寄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2.作者微博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二、我学课文。

  (一)朗读课文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将你认为重点的字音标注在课本上;第二遍读准停顿,能顺畅地朗读课文。

  给下列加划线字注音。

  夕日欲颓()与其奇者()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藻、荇交横()()()

  晓雾将歇()陶弘景()

  (二)朗读课文一遍,结合课下注解,熟练记住文学常识(能不看课本说出)。

  1.掌握文学常识

  (1)《答谢中书书》选自《》,作者是___,号___,有

  《__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___、字子瞻,号___是__朝的__家。他与父亲__、弟弟__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2.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并在横线上解释该词。

  五色():________________晓雾将():________________

  ()竞跃:________________未复有能()其奇者:________________

  ()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____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__

  3.朗读课文两遍,请你将课下注释重点实、虚词的意思标注在课本上,能够试着翻译全文(用直译法)。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朗读课文三遍,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

  5.读课文,在文中具体的句子旁标注出叙事、写景、抒情。

  三、请写出你所积累的关于月的诗句。(不少于三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预习质疑:

  通过预习课文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试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11、《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义。

  2.概括文章内容,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

  3.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感受并学习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难点】

  1.概括文章内容,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感受并学习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了解游记的常识

  简单地说,游记就是将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描述下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文体。《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苏轼将自己在晚上在承天寺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的一篇美文。

  2.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代表作品有《赤壁赋》《石钟山记》《题西林壁》《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3.写作背景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掉了脑袋。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真实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二、自主学习

  (一)正音释义

  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解()衣遂()至

  未寝()藻荇交横()

  2.解释下列词语。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翻译整篇文章。

  源

  三、合作学习

  1.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色?为什么这句描写景色的句子会成为千古名句?(请从修辞角度赏析)

  2.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你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甜甜的泥土》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远离毒品关爱生命主题班会稿(七年级下册) 一个都不能少,让阳光洒向那片阴暗的角落 ——————试论师爱与后进生的转变 班级管理反思(八年级下册) 《马说》导学案一等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做人的根本——诚信主题班会稿(七年级下册) 《我的第一本书》导学案一等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语文名著阅读《朝花夕拾》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关爱别人——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稿(七年级下册)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谈生命》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记叙文写作——写清记叙文的六要素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醉翁亭记》练习中考复习(八年级上册)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阿长与<山海经>》学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下册) 《怎样写新闻短评》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三必修四)

最新中学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学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金色花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寓言四则》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第八册目录 应用文申请书导学案一等奖设计 桥之美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 班主任心得班级管理反思(八年级上册) <<古诗四首>>教学设计,B《父母的心》教案一等奖设计,C《口技》教学设计D《马说》教学设计 中国石拱桥学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导学案一等奖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相关信息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配4463级必修)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至第二单元考试提纲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作文父母的爱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巴东三峡》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材料(配4463级必修)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敬业与乐业》三维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难忘的一天》教学反思 人教九年级上《谈生命》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两只鸟蛋》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