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四首>>教学设计,B《父母的心》教案一等奖设计,C《口技》教学设计D《马说》教学设计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古诗四首>>教学设计,B《父母的心》教案一等奖设计,C《口技》教学设计D《马说》教学设计

时间:2022-11-29 13:43:06

<<古诗四首>>教学设计,B《父母的心》教案一等奖设计,C《口技》教学设计D《马说》教学设计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古诗四首>>教学设计,B《父母的心》教案设计,C《口技》教学设计D《马说》教学设计

  A <<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鲍峡镇东河中学张自建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绝句和律诗的相关知识

  2.掌握并学会古诗中的名句

  3.学习通过朗读体味古诗所蕴涵的情感。

  二教学设想

  1.重难点

  朗读背诵古诗,理解名句的含义。

  2.课型及思路

  (1)课型:朗读

  (2)教学思路:通过阅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紧扣诗中的名句,进行赏析,理解诗句的含义并学会正确运用。深读诗歌体味作者的表现技巧。

  三教学准备

  1.教具

  录音机、磁带

  2。多媒体课件

  (1)课件:VCD光盘

  (2)有关杜甫、陆游、杜牧、文天祥的生平简介。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入题板书课题

  (1)导语

  (2)板书课题、学生自渎古诗

  (3)作者简介

  学生介绍

  明确:看幻灯片(投影)

  二自学第一首古诗思考

  (1)听配乐朗读

  (2)自渎并感知两首诗的内容

  (3)结合注解或工具书理解诗句的含义

  (4)试赏析古诗句并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并解决疑难问题

  2.班级讨论并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交流反馈

  1.点名读诗句、学生评价、师补充点评

  明确:听录音

  2.诗中重点字词

  国破深恨别家书簪

  (1)指名学生说

  (2)明确:看投影片

  3解析诗句含义

  (1)指名学生说

  (2)明确:看投影片

  4赏析古诗(你认为这首诗哪几句好?说说为什么?)

  (1)名学生说学生评价、师补充点评

  (2)明确:看投影片

  5拓展:品味古诗,是将其改为一篇优美散文?或根据自己在校生活感触仿写诗句:家书抵万金。

  6试背诵古诗

  五同法自学第二首诗

  1投影写作背景、学生自学

  2重点讨论:读完古诗后你感觉作者笔下的“秦淮夜景”是怎样的?请谈一谈。

  3“商女不知亡国恨”在诗中的作用?

  4为什么选取《后庭花》让歌女唱呢?

  六学习小结

  (1)名学生说学生评价、师补充点评

  (2)明确:看投影片

  七作业

  1.课后练习题1、2。

  2.朗读背诵古诗

  3.试根据课文写法,观察家乡某一处美景写一篇小散文。

  板书设计

  1.读,通诗句

  古诗四首2.读,明诗意

  3.读,感诗情

  4.读,赏诗景

  B《父母的心》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分析“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2.通过阅读体会字里行间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爱。

  3、感受伟大的父母心。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体会字里行间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爱。三、教具准备:

  歌碟《妈妈,再爱我一次》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听歌<<妈妈,再爱我一次>>闭上眼腈,在歌声中再一次体会一下浓浓的母爱。2、自主学习: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理清课文的思路。3〉读课文后试找出文中反映“当爹当妈的心”的句子。.

  4)找出课文中你认为不足的地方。

  3、合作交流:

  1).小组讨论,解决疑难。

  2)班级讨论,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4、交流反馈:

  1)对下列词语读准字音,并解释。濑户、酬谢、舱身、失魂落魄、无精打采、一妥百妥。

  2)概括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精彩语段

  ①、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②、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语段并说明原因。

  ③、找出文中反映“当爹当妈的心”的句子。

  Δ提供情境,用一两句话写出那位父亲和他的妻子的心理。1、财主夫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他时?

  2、送走孩子时?

  3、用次子换回长子时?

  4、用女儿换回次子时?

  5、要回女儿时?

  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语言来回答。

  五、课后小结:

  1)内容小结:一对穷夫妇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事,了天下父母对子女的一片崇高的心,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人物心理刻画来表现人物性格。

  2)方法归纳: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应切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和具体的语言环境。

  六、课外延伸:

  1)请讲一些关于父母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等。

  2)口头作文:“妈妈,我想对你说”。

  七、作业:课后第二题

  板书设计:

  (一波)送来大儿子

  父母的心儿子换大儿子

  (三折)女儿换儿子

  索回女儿

  地址:湖北省郧县鲍峡镇东河中学

  作者:张自建

  C《口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善、会、备、意”等文言实词和“但、然、虽”等文言虚词,了解课文内容,培养诵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想结合的写法。

  3、引导学生理解全文,在次基础上突出对文章写作方法的分析。

  4、感受民间艺术之美。

  教学重难点:

  1、生动细腻的描写、清晰明了的思路。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想结合的写法。

  课型:

  阅读课

  教学思路: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课时应以诵读为主,加强文言语感。因此课堂上要重视文章的诵读习惯的养成,重视文言词汇的积累。

  课时准备:

  1、多媒体或投影仪、光碟、课件。

  2、口技表演节目片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

  1、多媒体播放口技表演节目片段。

  2、师生对话。

  3、学生看课下注释,师板书课题。

  4、作者简介:①生试说②师点评补充③明确:看投影.

  二、新课探究

  1、读通课文

  1)自由读,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

  2)生生互动:同桌互读互听、指出并纠正误读。

  3)听媒体读,注意:正音、停顿、语气、感情。

  4)师生互动:生读师评,师读生评。

  5)、集体朗读。

  2、读理解课意

  1)、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工具书理解课文。

  2)、自主活动: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有疑问查找工具书。

  3)、师组织引导学生翻译课文。

  4)、明确:看投影参考译文。

  3、读熟悉课文内容

  1)、细读课文第2、3、4段思考。

  A、课文中的口技艺人模仿了哪些声音?

  B、这么多的声音来自几个场景?声音的变化有何特点?

  C、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另外有侧面的描写,请找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ⅰ、小组讨论后,分别指名试说。

  ⅱ、师点评补充。

  ⅲ、明确:看投影。

  2)研读课文开头和结尾段思考:

  A、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B、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ⅰ、小组讨论后,分别指名试说。

  ⅱ、师点评补充。

  ⅲ、明确:看投影。

  3、读赏析课文内容

  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你所喜欢的语句和段落并说说为什么?

  ⅰ、小组讨论后,分别指名试说。

  ⅱ、师点评补充。

  4、读感悟课文感情

  通读课文说说课文体现了一种什么情感?

  ⅰ、小组讨论后,分别指名试说。

  ⅱ、师点评补充。

  ⅲ、明确:看投影。

  5)读明确课文的写作方法

  浏览课文总结课文的写作特点?

  ⅰ、小组讨论后,分别指名试说。

  ⅱ、师点评补充。

  ⅲ、明确:看投影。

  三、课外拓展

  本课我们通过阅读领略了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那么除了口技大家还知道哪些我国传统民间艺术?

  1)、学生自由说。

  2)、明确:师展示课件

  读蒲松龄的《口技》比较异同?

  ⅰ、小组讨论后,分别指名试说。

  ⅱ、师点评补充。

  ⅲ、明确:看投影。

  四、作业

  1、诵读课文。

  2、课后习题2、3、4。

  五、板书设计

  1、读  通其文

  2、读  解其意

  口技  3、读  赏其景

  4、读  感其情

  5、读  明其法

  地址:湖北省郧县鲍峡镇东河中学

  作者:张自建

  D《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了解文中阐述的深刻道理。

  2、让学生养成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3、学会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4、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2、体会文中的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1、光盘。

  2、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情景导入

  1、导语

  2、板书课题

  二、释题及作者简介

  1、释题

  指名学生试说

  师点拨

  明确:媒体投影

  2、作者简介

  点名学生试说

  师点拨

  明确:投影

  3、故事简介

  学生试简述

  师点拨

  明确:投影

  三、学生自读、自学课文思考

  1、采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并借助工具书、注释,读通、读懂课文。

  2、请你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段落并说明缘由?

  3、请划出你自己不能理解的词或句子。

  4、请指出文中不合理的地方。

  四、合作探究

  1、听配乐朗读课文(光碟)。

  2、小组讨论释疑。

  3、班级共同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五、交流反馈

  1、语词积累

  骈槽枥粟食

  指名试说

  明确:投影播放

  2、实词和虚词理解

  实词:千里马伯乐辱骈槽枥称一食食马者千里之能外见等策之道尽通执临材鸣

  指名试说

  明确:投影播放

  虚词:而之故虽以或其安邪

  指名试说

  明确:投影播放

  3、难句释义

  一食或尽粟石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骈死与槽枥之间。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指名试说

  师点拨

  明确:投影播放

  4、疏通文义

  指名试说

  师点拨

  明确:投影播放

  5、课文脉络

  指名试说

  师点拨

  明确:投影播放

  6、文蕴道理

  指名试说

  师点拨

  明确:投影播放

  六、课时小结

  指名试说

  师点拨

  明确:投影播放

  七、课堂延伸(读韩愈的《师说》)试说与本文的异同?

  指名试说

  师点拨

  明确:投影播放

  八、作业

  1、课后习题:二、三、四。

  2、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千里马世有伯乐,

  马说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

  伯乐而伯乐不常有。

  地址:湖北省郧县鲍峡镇东河中学

  作者:张自建

2、教案设计<<我的信念>>

  制作人:王艺

  学校:贵州师范大学文理学院02中文(1班

  教学目标:

  1、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其性格的联系。

  2、学习本文质朴、真诚的语言。

  3、感觉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学习她的科研精神.

  重点:

  1、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其性格的联系。

  2、学习本文质朴、真诚的语言

  难点:

  感觉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学习她的科研精神.

  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

  由居里夫人轶事说引,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她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一次是化学、一次是物理,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停止科学研究。有一次一位记者惊讶发现,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一块价值极高的奖牌尽然在她的一个小孩手中当作玩具玩耍,记者不仅问其缘由,她却不以为然的答道:“我是要让我的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其实就跟玩具一样,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地方。”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居里夫人(玛丽 居里)。

  居里夫人于1867年出生于波兰华沙市,当时波兰正在俄国统治之下。她的父母都是教师,失业后承包了学生食堂,年幼的居里夫人也要协助做饭,在压迫中降生,在铁蹄下长大的小玛丽不明白为什么波兰的孩子不准学波兰话,不准看波兰书,还要在沙俄监察员的监视下学习。父亲和哥哥告诉她:“压迫会产生反抗”、“知识就是力量”,唤起她追求知识和提高学习成绩的强烈愿望。从此,小玛丽的心窝里,就埋下了对祖国热爱、对侵略者憎恨的感情。为祖国解放而学习的念头,在她的脑海里翻腾着。中学毕业后,她当了家庭教师。但是渴求知识的愿望从未改变,但带着殖民枷锁和封建镣铐的波兰,大学是不收女生的,所以她梦想去巴黎学习物理和化学,最后通过她和姐姐的努力这样如愿了。在大学她艰苦的生活,刻苦的学习,弄得这位年轻的姑娘面色苍白、容颜憔悴。在索尔本学院的学位考试中,玛丽以她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物理学硕士第一名。

  那现在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个伟大的居里夫人的“信念”是什么?

  二、进入新课

  1、首先我们来读懂题目,解释什么是“信念”?(学生很快查词典)

  明确:解释“信念”——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

  2、学生默读、思考,试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明确:坚忍不拔 树立信心 执著勤奋 集中目标 献身科学 探讨真理 生活简单 重大发现 保持安宁 不图财富 珍惜时间 追求自由 克制自己 热爱生活

  沉醉科学

  3、作者认为,做事情需要有怎样的精神?

  明确:坚忍不拔,有信心。

  4、本来是“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作者却把它当成是“美好快乐的记忆”,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因为求学时虽然很孤独,她和她的丈夫却能有时间、有精力在一起从事科学研究,并最终发现了镭。这说明了她对科学的渴求,对科学研究的热忱。

  5、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明确:宁静的工作环境,简单的家庭生活。

  6、怎样理解:我们唯一的希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明确:因为她曾经生活在被占领的波兰,缺少自由,缺少宁静的科研环境的氛围;而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研究需要和平的环境,自由的精神。

  7、文中讲究现实的人是什么人?

  明确:通过工作取得物质利益,因为生活毕竟需要钱,获得很多报酬才能享受很好的生活,这种人就是“讲究现实的人”。

  8、那梦想家呢?

  明确:为研究而研究,为工作而工作,为理想而研究而工作,完全不存在物质利益的观念,这种人就称为“梦想家”

  9、“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就常人看来,科学研究应该是艰深的、枯燥的,作者却不这样看。想想这是为什么。

  明确:因为只有有了小孩子般的沉迷和好奇,才能对科学产生兴趣,才能沉醉于当中,有探求的欲望,才有可能产生新的科研成果。

  10、居里夫人的人格美表现在哪些地方?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她的性格特点有哪些联系?

  明确:她那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坚强的信心,她那顽强的意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所诱惑的品格,她那以自由学者的身份在自由国家进行自由学术研究的渴望,她对科学研究的极度兴趣和极大热情,构成了居里夫人的 人格美,也正是她取得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关键之所在。

  三 小结:

  居里夫人的大半生都是清贫的,提取镭的艰苦过程是在简陋的条件下完成的。居里夫人拒绝为他的任何发明申请专利,把诺贝尔奖金和其奖金都用到了以后的研究中去了。居里夫妇发现镭以后,当百万法郎、灿灿的金质奖章向她微笑的时候;当成功、荣誉、祝贺象潮水般涌来的时候,表现了他们具有高贵的品质:毫不夸耀,谦虚忘我!一位报社记者前来采访她,想把她的事迹报道出去。她坚定地回答:“在科学上重要的是研究出来的‘东西’,不是研究者的‘个人’。”有几位朋友劝他们申请生产镭的专利权。玛丽·居里代表她的丈夫作出了这样的决定:“不应该这样做。这是违背科学精神的。我们不应当借此来谋利。”他们把这个伟大的发现交给工业界和医学界广泛利用,并不谋求个人的任何私利。

  堂课我们感受了居里夫人坚忍不拔,抛弃财富,献身科学等伟大的人格。让我们在学习、生活乃至将来的工作中,以此为楷模,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四、作业:

  1、读了《我的信念》一文后你认为人的美包涵哪些内在品质?

  2、 找一找,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有没有一些你认为是美的言与行?

  板书设计:

  探讨真理,不图财富

  宗旨

  沉醉于科学之美

  自由

  环境 安静

  时间

  目标 信心

  工作

  勤奋努力、坚忍不拔

  作者邮箱: wanglan_1982@qq.com

3、《短文两篇》<蝉><贝壳>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导学案——总()课时

  主备人:李家臣审核:七年级语文组

  【导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能力目标: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导学重点】目标1

  【导学难点】目标2

  【导学方法】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预习】

  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收敛()颤动()聒聒()宽恕()短暂()

  脆弱()卑微()一丝不苟()

  2.查字典或词典,弄清楚“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请揣摩下列句子的特点,在续写一句,表达你对四季的感受。

  春天的雨,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

  夏天的雷,迅疾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

  秋天的风,凉爽而惬意,为落叶送去温馨的问候;

  冬天的雪,,。

  (慈祥而温厚,为庄稼带来热情的呵护)(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3.用楷书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抄写三遍,要工整、规范、力求美观。

  4.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作者一些知识,写在下面。

  5.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思考:

  a、《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b、《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a、“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原因,也是由蝉引发的关于生命的深刻道理。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厂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b.作者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却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整体阅读,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并且要求学生联系文章的主旨以及问题所处的具体语境作深入地分析、解答)

  【预习质疑】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语句的含义。

  1、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2、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3、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而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1.我们能从蝉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2.为什么说贝壳“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宝贝”?作者看到这美丽的贝壳感悟到什么?

  1、《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2、《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拓展延伸】

  1、探究质疑:对比阅读两篇短文,说说它们的异同点。

  2、收集一些有关小思和席慕蓉的诗文,自己去欣赏和品评。

  板书设计:

  蝉聒噪、瘦弱————延续生命

  抑————扬哲理:…………

  贝壳生命脆弱、卑微————居所精致、仔细

  【课后反思】

4、《<诗经>三首》教学设计(《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第一课时)

  李丽

  教学目标:

  ⑴了解《诗经》有关常识

  ⑵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⑶背诵三首诗篇

  重点难点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即《诗经》的表现手法。

  3、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和义:臣鸠、窈窕、逑、荇莱、寤寐、蒹葭、无、恬、涣、埘、址、桀。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的读音。

  2.查字典,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这三首诗。

  一 导语设计

  《诗经》 同学们虽然没有学习过,但是你们至少听说过,甚至还会背诵其中的诗句。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一首十分出色的恋歌;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写的是离家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归来时的悲戚之感。再如“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相思之苦表现的如怨如诉深切缠绵淋漓尽致等等。正所谓“闻名不如见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认识它。

  二 《诗经》简介

  (这一部分书上注释①都有,可以给出两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看。老师用提问的方式总结即可)

  ⑴ 性质: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六艺”之一。本来只称《诗》后来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⑵ 体制和内容: 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首包括风、雅、颂三部分。“风”,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大都是贵族作品,;“颂”,都是。《诗经》的精华是民歌部分,它鲜明地表现人民的爱憎及他们的反抗斗争,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的面貌,,《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为我国古典诗歌奠定了现实主义基础。

  ⑶ 艺术表现手法: 赋 比 兴 (教师在此无须多介绍,在具体研习时结合实例讲解)

  三、整体把握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2)学生自由诵读,讨论诗歌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老师总结)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并不是标题,不能代表诗篇的内容。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一般读成“2/2”节拍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获得声韵上的美感。采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3)学生结合诵读提示再一次朗读三首诗歌,自由诵读。

  ⑷整体感知,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一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经历。

  《秦风·无衣》是一篇军中歌谣,表现士兵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昂扬斗志和爱国精神。

  《邶风·静女》写男女幽期密约的情形,其中主人公 大胆热烈的爱情表白是自然健康的人性之歌。

  四、布置作业

  预习 《邶风·静女》争取熟读能诵。

  作者邮箱: chanchan81099018.@.sohu.net

5、<<有的人>>教学设计

  盛康一中 董开基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主题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习对比的写法,领会以形象化的语言说理的特色。

  3感受诗歌的韵律 ,了解本诗严谨的结构、节奏与韵律

  4理解本诗所表达的生死的关系 ,激发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诗歌所蕴含的哲理,以形象化的语言说理的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语言入手,充分入境

  2.评析欣赏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畅所欲言。

  【解 说】

  本诗的内容和主题教师略作点拨,学生应不难理解。但要真正贴近诗人的心灵,引起共鸣,可能还有距离。只有多诵读,在读中去感受、去领悟,也许比“分析”更有效。诗中的哲理较易理解,但学生往往忽视形象的语言,须注意指导赏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1.学生:齐背鲁迅先生的<<自题小像>>、名言“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

  2.师:鲁迅先生以他对人民的深沉博大的爱,为人民牺牲献身的精神,赢得了无数人的崇敬和爱戴。在他逝世后,许多人以各种方式怀念他、赞颂他。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诗人臧克家参观了北京的鲁迅先生的故居后,情不自禁,挥笔写下了<<有的人>>。

  【解 说】初中学生已学过鲁迅先生的不少作品,通过背诵先生的诗句和名言,唤起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感情,将会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研习课文

  1.诵读全诗,整体把握

  a教师范读(也可放音带),以自己真挚的感情感染学生。

  b学生放声朗读。要求读得流畅,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在读中感知诗歌内容。

  c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连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明确:

  语调:应读得铿锵有力,每节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应一抑一扬。2—7节的前两句还应读出讽刺的意味。

  重音:如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d思考:

  © 诗中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 这是一首哲理诗,你能初步谈谈自己的认识吗?

  © 将诗歌划分为三个层次。

  © 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解 说】诗歌教学应从诵读入手,只有完全融化到诗里,一读一思,一思一得,最后达到“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义皆出于吾之心”的目的。四个思考题,从内容到形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全诗把握。诗的层次与手法较为浅显,故在整体感知这一步解决。学生的表述可形式多样,提倡借用古诗文表达,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

  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

  方法:朗读 ,讨论, 明确

  © 朗读第一小节,说说“活”和“死”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明确:前两句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褔的人,于他人于社会毫无益处,他们的生命毫无价值,虽生犹死;后两句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的人,他们的生命虽不复存在,但他们将永远为人民所铭记,他们的思想与精神将永驻人间。这正是这首诗

  © 朗读2—4小节,讨论:a 读了这几节诗,你联想起了哪些历史人物? b 诗中从哪些方面把两种截然不同的人作了对比? c教师介绍鲁迅先生的<<自嘲>>和<<野草 题辞>>后,请学生谈谈对“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和“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这两句诗的理解。 d 找出这几节诗中生动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评析。

  明确:“当牛马”、“作野草”这两个意象形象地体现了鲁迅先生那种彻底的献身精神,“无我”的人生境界,这样的人,虽死犹生,人民将会永远记住他们,怀念他们。这正是诗中所要歌颂的。

  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骑”、“俯”,前者活画出那些自私自利,不可一世,在人民面前作威作褔者的骄狂之态,后者则鲜明地展现出鲁迅先生甘愿献身于人民的彻底的牺牲精神,对比鲜明,诗人的褒贬不言自明。

  教师点拨:诗人发挥诗歌的特点,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将深刻的哲理寓于形象之中,极富感染力,这着诗堪称说理诗的成功范例,值得同学们在平常习作中学习。

  【解 说】选取重点段落品读,强化对文章的感悟欣赏,优化学生的情感和感悟能力,重视学生的自我感受,使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情知对称”的人格和智能双向发展的绿洲。

  3.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三.课堂训练

  读过这首诗,一定触发了你对生与死的一点思考,谈谈你的感受

  四.

6、教案设计<<我的信念>>

  作者:玛丽•居里

  02中文(1) 王艺 62号

  教学目标:

  1、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其性格的联系。

  2、学习本文质朴、真诚的语言。

  3、感觉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学习她的科研精神.

  重点:

  1、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其性格的联系。

  2、学习本文质朴、真诚的语言

  难点:

  感觉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学习她的科研精神.

  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

  由居里夫人轶事说引,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她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一次是化学、一次是物理,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停止科学研究。有一次一位记者惊讶发现,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一块价值极高的奖牌尽然在她的一个小孩手中当作玩具玩耍,记者不仅问其缘由,她却不以为然的答道:“我是要让我的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其实就跟玩具一样,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地方。”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居里夫人(玛丽 居里)。

  居里夫人于1867年出生于波兰华沙市,当时波兰正在俄国统治之下。她的父母都是教师,失业后承包了学生食堂,年幼的居里夫人也要协助做饭,在压迫中降生,在铁蹄下长大的小玛丽不明白为什么波兰的孩子不准学波兰话,不准看波兰书,还要在沙俄监察员的监视下学习。父亲和哥哥告诉她:“压迫会产生反抗”、“知识就是力量”,唤起她追求知识和提高学习成绩的强烈愿望。从此,小玛丽的心窝里,就埋下了对祖国热爱、对侵略者憎恨的感情。为祖国解放而学习的念头,在她的脑海里翻腾着。中学毕业后,她当了家庭教师。但是渴求知识的愿望从未改变,但带着殖民枷锁和封建镣铐的波兰,大学是不收女生的,所以她梦想去巴黎学习物理和化学,最后通过她和姐姐的努力这样如愿了。在大学她艰苦的生活,刻苦的学习,弄得这位年轻的姑娘面色苍白、容颜憔悴。在索尔本学院的学位考试中,玛丽以她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物理学硕士第一名。

  那现在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个伟大的居里夫人的“信念”是什么?

  二、进入新课

  1、首先我们来读懂题目,解释什么是“信念”?(学生很快查词典)

  明确:解释“信念”——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

  2、学生默读、思考,试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明确:坚忍不拔 树立信心 执著勤奋 集中目标 献身科学 探讨真理 生活简单 重大发现 保持安宁 不图财富 珍惜时间 追求自由 克制自己 热爱生活

  沉醉科学

  3、作者认为,做事情需要有怎样的精神?

  明确:坚忍不拔,有信心。

  4、本来是“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作者却把它当成是“美好快乐的记忆”,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因为求学时虽然很孤独,她和她的丈夫却能有时间、有精力在一起从事科学研究,并最终发现了镭。这说明了她对科学的渴求,对科学研究的热忱。

  5、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明确:宁静的工作环境,简单的家庭生活。

  6、怎样理解:我们唯一的希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明确:因为她曾经生活在被占领的波兰,缺少自由,缺少宁静的科研环境的氛围;而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研究需要和平的环境,自由的精神。

  7、文中讲究现实的人是什么人?

  明确:通过工作取得物质利益,因为生活毕竟需要钱,获得很多报酬才能享受很好的生活,这种人就是“讲究现实的人”。

  8、那梦想家呢?

  明确:为研究而研究,为工作而工作,为理想而研究而工作,完全不存在物质利益的观念,这种人就称为“梦想家”

  9、“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就常人看来,科学研究应该是艰深的、枯燥的,作者却不这样看。想想这是为什么。

  明确:因为只有有了小孩子般的沉迷和好奇,才能对科学产生兴趣,才能沉醉于当中,有探求的欲望,才有可能产生新的科研成果。

  10、居里夫人的人格美表现在哪些地方?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她的性格特点有哪些联系?

  明确:她那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坚强的信心,她那顽强的意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所诱惑的品格,她那以自由学者的身份在自由国家进行自由学术研究的渴望,她对科学研究的极度兴趣和极大热情,构成了居里夫人的 人格美,也正是她取得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关键之所在。

  三 小结:

  居里夫人的大半生都是清贫的,提取镭的艰苦过程是在简陋的条件下完成的。居里夫人拒绝为他的任何发明申请专利,把诺贝尔奖金和其奖金都用到了以后的研究中去了。居里夫妇发现镭以后,当百万法郎、灿灿的金质奖章向她微笑的时候;当成功、荣誉、祝贺象潮水般涌来的时候,表现了他们具有高贵的品质:毫不夸耀,谦虚忘我!一位报社记者前来采访她,想把她的事迹报道出去。她坚定地回答:“在科学上重要的是研究出来的‘东西’,不是研究者的‘个人’。”有几位朋友劝他们申请生产镭的专利权。玛丽•居里代表她的丈夫作出了这样的决定:“不应该这样做。这是违背科学精神的。我们不应当借此来谋利。”他们把这个伟大的发现交给工业界和医学界广泛利用,并不谋求个人的任何私利。

  堂课我们感受了居里夫人坚忍不拔,抛弃财富,献身科学等伟大的人格。让我们在学习、生活乃至将来的工作中,以此为楷模,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四、作业:

  1、读了《我的信念》一文后你认为人的美包涵哪些内在品质?

  2、 找一找,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有没有一些你认为是美的言与行?

  板书设计:

  探讨真理,不图财富

  宗旨

  沉醉于科学之美

  自由 目标 信心

  环境 安静 工作

  时间 勤奋努力、坚忍不拔

7、<<与马共舞>>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综合实践活动

  双流县合江初中 高贞富  Jan-06

  一、设计理念:以活动的形式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真知的能力,重在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地从不同渠道获得信息资源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归纳综合的能力;了解有关”马”的文化知识,进而认识到中国历史积淀的博大精深的文化智慧与内涵,丰富学生文化素养;树立勤劳恳干的精神品质.

  2、过程与方法:教师按学生的兴趣以及有关马的知识性质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自主探究实践活动,三五天内进行收集整理,小组归纳相关课题的知识;活动课展示,由每个小组的组长主持本组的展示.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并树立崇尚真知的情感.

  三、资源与教具:报刊、书籍、字词典、投影仪、其他相关资料.

  四、活动展示:

  1.教师播放<<骏马奔驰跑边疆>>的歌曲,导入课题.

  2.马――人类很早便征服的剽悍的动物,它和人类同生死,共荣辱,数千年来,风风雨雨,成为人忠实的朋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马的世界.与马共舞.<板书课题 : 与马共舞>

  3.下面有请第一个小组的组长(  )上台,主持你们收集内容的展示.

  第一小组组长(  )上台主持: ……

  1.第一小组让我们知道了"马字的历史"了解了天下名马,下面我们有请第二小组的组长为我们展示更多的有关马的成语、俗语、名句.跟着他们去看看中华民族在马字上作出了怎样的创造.

  第二组组长(   )上台主持:……

  以此往下请出其他各组的组长主持课堂. ……

  5.第六组组长主持完,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讨论: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你认为是先成为千里马重要呢?还是先有伯乐更重要?

  6.生讨论……

  四、教师小结该课:

  我们今天的展示课就要结束了,在这些天"与马共舞"的生动中,我们每个组的组长表现了非凡组织和领导才能,每个组员表现了前所未有团结协作精神.我们每个人的努力都给了别人带来了欢乐,给别人以欢乐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大家说是不是……

  在此,请允许我以台湾女作家三毛一本散文集<<送你一匹马>>为名,我也要送你们一匹马,可马在哪儿呢?它不在唐吉诃德的长矛下,也不在徐悲鸿的画卷上,大家说,我要送你们的马在哪儿?……  它在我们的头脑里,在我们的梦想里,在我们每天疾步于校园的脚步声里;在我们勤奋学习,攻克每一道难题的思绪里.这是一匹可会其神,却不可传其形的千里马.愿大家永远拥有这匹马,生活中永远与马共舞,成为合江中学的一匹又一匹黑马.

  (附各组课题及要求于后)

  各组课前收集课题及要求:

  一组:收集有关马字的书法演变历史,课上板书之;

  收集古车马知识、名马知识,各派代表讲述.

  二组:收集有关马的成语、俗语、名句.录于灯片;

  课上读之,并每人解说其一.

  三组:每人用自己的方式画一幅马画,课上展示,评优.

  收集徐悲鸿的<<八骏图>>,展示,并每人给这幅画一句话的评价.

  四组:课上派代表读教材中收录的有关马的文艺作品,

  每人围绕任一作品对其中的马的形象说一句话.

  五组:收集有关马的故事,课上讲这些故事.

  (附参考:九方皋相马赵高指鹿为马千金买马骨田忌赛马<<西游记>>中白龙马的故事<<三国演义>>中赤兔马的故事……

  六组:录韩愈的<<马说>>及译文于灯片,课上齐读,

  代表译之,代表评之.

  课后反思:

  课前准备,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获得检索资料的具体任务后,人人都是主人翁,为了在课上表现自我,实现自我的价值,他们努力查找资料,咨询教师,共同探讨。课前,他们得到了一次从未有过的和同学,和教师探讨学习的机会,从中学会了检索资料,学会了交流,学会了收集整理资料。

  课上孩子们的表现欲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由于课前,他们作好了充分的准备,课上个个跃跃欲试,生龙活虎,每个组都分派了一个主持人,主持本组的活动。每个同学都有上台展示自己的机会,他们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角,教师是课前是导演,课上则退居二线,成了配角。从他们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一种极大的满足。课后我问一位同学喜不喜欢这样的课,他满心欢喜的告诉我:“爽呆了!我们准备的材料,根本就没法展示完。”

  不足之处:学生主持活动,缺乏经验,时间把握不是很好,个别组别出现了超时现象,影响了其他组的展示时间。

8、<<古诗四首>>教学设计,B《父母的心》教案设计,C《口技》教学设计D《马说》教学设计

  A <<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鲍峡镇东河中学张自建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绝句和律诗的相关知识

  2.掌握并学会古诗中的名句

  3.学习通过朗读体味古诗所蕴涵的情感。

  二教学设想

  1.重难点

  朗读背诵古诗,理解名句的含义。

  2.课型及思路

  (1)课型:朗读

  (2)教学思路:通过阅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紧扣诗中的名句,进行赏析,理解诗句的含义并学会正确运用。深读诗歌体味作者的表现技巧。

  三教学准备

  1.教具

  录音机、磁带

  2。多媒体课件

  (1)课件:VCD光盘

  (2)有关杜甫、陆游、杜牧、文天祥的生平简介。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入题板书课题

  (1)导语

  (2)板书课题、学生自渎古诗

  (3)作者简介

  学生介绍

  明确:看幻灯片(投影)

  二自学第一首古诗思考

  (1)听配乐朗读

  (2)自渎并感知两首诗的内容

  (3)结合注解或工具书理解诗句的含义

  (4)试赏析古诗句并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并解决疑难问题

  2.班级讨论并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交流反馈

  1.点名读诗句、学生评价、师补充点评

  明确:听录音

  2.诗中重点字词

  国破深恨别家书簪

  (1)指名学生说

  (2)明确:看投影片

  3解析诗句含义

  (1)指名学生说

  (2)明确:看投影片

  4赏析古诗(你认为这首诗哪几句好?说说为什么?)

  (1)名学生说学生评价、师补充点评

  (2)明确:看投影片

  5拓展:品味古诗,是将其改为一篇优美散文?或根据自己在校生活感触仿写诗句:家书抵万金。

  6试背诵古诗

  五同法自学第二首诗

  1投影写作背景、学生自学

  2重点讨论:读完古诗后你感觉作者笔下的“秦淮夜景”是怎样的?请谈一谈。

  3“商女不知亡国恨”在诗中的作用?

  4为什么选取《后庭花》让歌女唱呢?

  六学习小结

  (1)名学生说学生评价、师补充点评

  (2)明确:看投影片

  七作业

  1.课后练习题1、2。

  2.朗读背诵古诗

  3.试根据课文写法,观察家乡某一处美景写一篇小散文。

  板书设计

  1.读,通诗句

  古诗四首2.读,明诗意

  3.读,感诗情

  4.读,赏诗景

  B《父母的心》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分析“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2.通过阅读体会字里行间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爱。

  3、感受伟大的父母心。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体会字里行间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爱。三、教具准备:

  歌碟《妈妈,再爱我一次》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听歌<<妈妈,再爱我一次>>闭上眼腈,在歌声中再一次体会一下浓浓的母爱。2、自主学习: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理清课文的思路。3〉读课文后试找出文中反映“当爹当妈的心”的句子。.

  4)找出课文中你认为不足的地方。

  3、合作交流:

  1).小组讨论,解决疑难。

  2)班级讨论,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4、交流反馈:

  1)对下列词语读准字音,并解释。濑户、酬谢、舱身、失魂落魄、无精打采、一妥百妥。

  2)概括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精彩语段

  ①、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②、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语段并说明原因。

  ③、找出文中反映“当爹当妈的心”的句子。

  Δ提供情境,用一两句话写出那位父亲和他的妻子的心理。1、财主夫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他时?

  2、送走孩子时?

  3、用次子换回长子时?

  4、用女儿换回次子时?

  5、要回女儿时?

  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语言来回答。

  五、课后小结:

  1)内容小结:一对穷夫妇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事,了天下父母对子女的一片崇高的心,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人物心理刻画来表现人物性格。

  2)方法归纳: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应切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和具体的语言环境。

  六、课外延伸:

  1)请讲一些关于父母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等。

  2)口头作文:“妈妈,我想对你说”。

  七、作业:课后第二题

  板书设计:

  (一波)送来大儿子

  父母的心儿子换大儿子

  (三折)女儿换儿子

  索回女儿

  地址:湖北省郧县鲍峡镇东河中学

  作者:张自建

  C《口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善、会、备、意”等文言实词和“但、然、虽”等文言虚词,了解课文内容,培养诵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想结合的写法。

  3、引导学生理解全文,在次基础上突出对文章写作方法的分析。

  4、感受民间艺术之美。

  教学重难点:

  1、生动细腻的描写、清晰明了的思路。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想结合的写法。

  课型:

  阅读课

  教学思路: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课时应以诵读为主,加强文言语感。因此课堂上要重视文章的诵读习惯的养成,重视文言词汇的积累。

  课时准备:

  1、多媒体或投影仪、光碟、课件。

  2、口技表演节目片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

  1、多媒体播放口技表演节目片段。

  2、师生对话。

  3、学生看课下注释,师板书课题。

  4、作者简介:①生试说②师点评补充③明确:看投影.

  二、新课探究

  1、读通课文

  1)自由读,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

  2)生生互动:同桌互读互听、指出并纠正误读。

  3)听媒体读,注意:正音、停顿、语气、感情。

  4)师生互动:生读师评,师读生评。

  5)、集体朗读。

  2、读理解课意

  1)、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工具书理解课文。

  2)、自主活动: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有疑问查找工具书。

  3)、师组织引导学生翻译课文。

  4)、明确:看投影参考译文。

  3、读熟悉课文内容

  1)、细读课文第2、3、4段思考。

  A、课文中的口技艺人模仿了哪些声音?

  B、这么多的声音来自几个场景?声音的变化有何特点?

  C、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另外有侧面的描写,请找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ⅰ、小组讨论后,分别指名试说。

  ⅱ、师点评补充。

  ⅲ、明确:看投影。

  2)研读课文开头和结尾段思考:

  A、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B、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ⅰ、小组讨论后,分别指名试说。

  ⅱ、师点评补充。

  ⅲ、明确:看投影。

  3、读赏析课文内容

  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你所喜欢的语句和段落并说说为什么?

  ⅰ、小组讨论后,分别指名试说。

  ⅱ、师点评补充。

  4、读感悟课文感情

  通读课文说说课文体现了一种什么情感?

  ⅰ、小组讨论后,分别指名试说。

  ⅱ、师点评补充。

  ⅲ、明确:看投影。

  5)读明确课文的写作方法

  浏览课文总结课文的写作特点?

  ⅰ、小组讨论后,分别指名试说。

  ⅱ、师点评补充。

  ⅲ、明确:看投影。

  三、课外拓展

  本课我们通过阅读领略了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那么除了口技大家还知道哪些我国传统民间艺术?

  1)、学生自由说。

  2)、明确:师展示课件

  读蒲松龄的《口技》比较异同?

  ⅰ、小组讨论后,分别指名试说。

  ⅱ、师点评补充。

  ⅲ、明确:看投影。

  四、作业

  1、诵读课文。

  2、课后习题2、3、4。

  五、板书设计

  1、读  通其文

  2、读  解其意

  口技  3、读  赏其景

  4、读  感其情

  5、读  明其法

  地址:湖北省郧县鲍峡镇东河中学

  作者:张自建

  D《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了解文中阐述的深刻道理。

  2、让学生养成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3、学会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4、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2、体会文中的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1、光盘。

  2、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情景导入

  1、导语

  2、板书课题

  二、释题及作者简介

  1、释题

  指名学生试说

  师点拨

  明确:媒体投影

  2、作者简介

  点名学生试说

  师点拨

  明确:投影

  3、故事简介

  学生试简述

  师点拨

  明确:投影

  三、学生自读、自学课文思考

  1、采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并借助工具书、注释,读通、读懂课文。

  2、请你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段落并说明缘由?

  3、请划出你自己不能理解的词或句子。

  4、请指出文中不合理的地方。

  四、合作探究

  1、听配乐朗读课文(光碟)。

  2、小组讨论释疑。

  3、班级共同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五、交流反馈

  1、语词积累

  骈槽枥粟食

  指名试说

  明确:投影播放

  2、实词和虚词理解

  实词:千里马伯乐辱骈槽枥称一食食马者千里之能外见等策之道尽通执临材鸣

  指名试说

  明确:投影播放

  虚词:而之故虽以或其安邪

  指名试说

  明确:投影播放

  3、难句释义

  一食或尽粟石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骈死与槽枥之间。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指名试说

  师点拨

  明确:投影播放

  4、疏通文义

  指名试说

  师点拨

  明确:投影播放

  5、课文脉络

  指名试说

  师点拨

  明确:投影播放

  6、文蕴道理

  指名试说

  师点拨

  明确:投影播放

  六、课时小结

  指名试说

  师点拨

  明确:投影播放

  七、课堂延伸(读韩愈的《师说》)试说与本文的异同?

  指名试说

  师点拨

  明确:投影播放

  八、作业

  1、课后习题:二、三、四。

  2、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千里马世有伯乐,

  马说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

  伯乐而伯乐不常有。

  地址:湖北省郧县鲍峡镇东河中学

  作者:张自建

9、《伤仲永》教案(教师中心专稿)

  冉金龙

  原文地址:http://www.ruiwen.com/friend/list.php?id=37486

  教学重点:

  ①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②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教学难点: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观点?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人,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一、学生自读课文,掌握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 泯 扳 称

  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下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三、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2.理解课文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l、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说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四、请-位同学复述第1、2段的内容。

  1.思考:课文写丁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入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五、齐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也",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六、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1.文中"忽啼求人"、"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字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使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七、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八、语言表达训练。

  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要求:①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

  ②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③时间在2分钟左右。

  九、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案一等奖(语文版七年级必修二) 《现代诗两首》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铁骑兵》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我把责任告诉你》主题班会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安塞腰鼓》《真正的英雄》《斑羚飞渡》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邹忌讽齐王纳谏》《细柳营》《古文二则》《诗词五首》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满井游记》教学预案一等奖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春望》教学设计(北师大九年级下册) 《谈生命》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不会叫的狗》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背影》说课稿(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题都城南庄》教案一等奖 独坐敬亭山教案一等奖 《感受“月亮文化”》教学实录(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问题探究式”教学教学案一等奖例(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以我手写我心》——以“母爱”为话题的作文教学案一等奖例(人教版七年级)

最新中学教案 <<古诗四首>>教学设计,B《父母的心》教案一等奖设计,C《口技》教学设计D《马说》教学设计 中国石拱桥学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导学案一等奖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蜀道难》全文翻译及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梦回繁华导学案一等奖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大自然的语言》学习单导学案一等奖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写作:抓住细节导学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蝉》学案一等奖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拿来主义》导学案一等奖(二)(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相关信息 古诗词大全300首大全 古诗词80首超短 古诗大全300首大全锦集 古诗词大全600首大全简短 古诗词80首经典 古诗词大全300首合集 古诗词大全600首大全超短 古诗词大全100首短篇 古诗词语言鉴赏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三必修) 古诗词大全100首超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