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时间:2022-11-27 15:29:17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初步感知富春江之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

  2.品读赏析,感受文章精练生动的语言特色。(难点)

  3.品味文章中所描述的富春江的“奇山异水”。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加深理解和体会,享受审美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第1课时

  1.朗读课文,疏通文义。(重点)

  2.赏析写景,体会感情。(重难点)

  3.积累文言词汇,疏通课文大意。(重点)

  一、导入新课

  古人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性、情感以至生命。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展现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让我们悉心体味、尽情观赏。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疏通字词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他文章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辞清拔有古气,人称“吴均体”,亦能诗。

  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因而,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原信中应当另有所述,但已散轶,亦无其他资料可考,只留下这看似兴之所至而写下的一段文字。虽然只是片段,但这段文字无论从内容还是结构上看,都有相对的完整性,是一篇优秀的山水小品文。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特别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缥碧(piǎo)  急湍(tuān)    轩邈(miǎo)     泠泠(líng)

  嘤嘤(yīng)千转不穷(zhuàn)鸢飞戾天(yuān)(lì)经纶(lún)

  窥谷(kuī)横柯(kē)

  3.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节奏,尤其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疏通文义

  借助工具书,同桌之间合作,老师指导,疏通文章大意。注意以下重点句的翻译。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明确: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明确:(乘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明确: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那惊涛骇浪势若飞奔的马。

  (4)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明确: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常绿的树,高山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

  (5)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明确:(山间)的泉水冲击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叫着,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6)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明确:(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名利之心;(那些)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7)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明确:横斜的树枝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第2课时

  1.具体感受富春江山水之美,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重点)

  2.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

  一、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归纳总结

  用课文原句填空:

  (1)正面描写江水清澈的句子是: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2)侧面描写江水清澈的句子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运用比喻修辞突出水流湍急的句子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借景抒发内心深刻认识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5)从听觉角度写山“奇”的句子是: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梳理思路

  提问1:本文篇幅虽短,但很讲究章法。请简述作者的写作思路。

  明确: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第2、3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围绕“独绝”二字展开生发和描摹,脉络分明。

  目标导学三:仔细品味,把握特征

  提问2:本文分别突出了富春江水和山的什么特征?请结合相关描写,以“我读出了富春江的山(水)是________的,从________一句可以体现”的句式谈谈。

  明确:

  示例①:我读出了富春江的山是高峻、连绵、充满生机的,从“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一句可以体现。

  示例②:我读出了富春江的水是清澈、湍急的,从“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可以体现。

  要点:水的特征:清澈、湍急。山的特征:高峻、连绵、充满生机。

  目标导学四:修辞品析,写作借鉴

  提问3:本文综合运用了夸张、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请举例并赏析其作用。

  明确:夸张:“千丈见底”“直视无碍”是用夸张手法描写水的澄澈透明;比喻:“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连用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描写水的湍急;拟人:“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把山拟人化了,形象地写出了山的高峻和绵延不断;对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运用对偶,句式整齐,极具音韵美。

  提问4:作者写水时,采用了正、侧面描写和动静结合的手法,请举例并赏析作用。

  明确:分别用“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和“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从正面和侧面来描绘江水的清澈。“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静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动景。动静结合,写出了水静态的清澈和动态的湍急。

  目标导学五:整体感悟,体会情感

  提问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一句最能体现这一情感?

  明确:表达了作者鄙弃功名利禄,热爱自然,流连山水,向往归隐山水生活的情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教案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为疏通文义,理解内容和情感打好了基础。

  2.通过对文中美景的品味,让学生学习了本文的写作特色,明白了富春江山水的特征,领略了富春江山水之奇异,更让学生领略到了作者扎实的语言功底,做到了“美文美读”。

  不足之处   在疏通文义方面,以教师的主体性为主,忽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以后要多加改进。

2、《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望秋园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结合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奇特秀丽的景色。

  2.领会作者热爱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自主、合作与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教学重点】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两句。

  【学法指导】读、研讨结合语境,积累词句;抓关键句子,理解主旨

  【教学安排】两节课

  第一节课

  【教学要点】1、朗读熟读课文2、划分节奏3、翻译课文。

  【教学步骤】

  一、作者简介:吴均(469年-520年),字叔庠。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时官吴兴主簿。明人辑有《吴朝清集》。

  二、学生试读课文,给15分钟熟读课文。

  三、学生试着划分朗读节拍。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四、翻译课文:学生先口头翻译,再落实到书面上。

  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四、布置作业:

  1.读课文20遍,准备下节课默写全文。

  2.完成课测试题:

  (一)作者:吴均(469年-520年),字叔庠。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时官吴兴主簿。明人辑有《吴朝清集》。

  (二)生字正音:

  缥()碧轩邈()泠泠()作响

  鸢飞戾天()有时见()日

  (三)文言知识:

  1、通假字

  (1)“转”通“啭”,鸟叫声。原句: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2)“反”通“返”,返回。原句: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古今异义

  (1)东西:古义:向东向西。例句:任意东西。

  今义:指物品。

  (2)许: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左右。例句: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今义:或许,应允,赞许等。

  (3)奔:古义:本文指飞奔的马。例句:猛浪若奔。

  今义:奔跑。奔

  (4)穷:古义:穷尽。例句:蝉则千转不穷。

  今义:贫穷。

  (5)戾:古义:至.例句:鸢飞戾天者。

  今义:罪恶。

  (6)经纶:古义:筹划、治理。例句:经纶世务者。

  今义:治理国家的抱负和才能。

  (7)窥:古义:看,观察,侦查。例句:窥谷忘反。

  今义: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

  3、一词多义

  (1)[绝]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没有第二个)

  猿则百叫无绝(断,停止)

  (2)[上]负势竞上(向上)

  横柯上蔽(在上边)

  (3)[无]直视无碍(没有)

  猿则百叫无绝(不)

  (4)[百]一百许里(确数,十的倍数)

  猿则百叫无绝(概数,表示多)

  (5)[直]直视无碍(直接)

  争高直指(笔直)

  (6)[负]负势竞上(凭借)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背)--《愚公移山》

  (7)[穷]蝉则千转不穷(穷尽)

  穷冬烈风(深)--《送东阳马生序》

  穷则独善其身(不得志,不显贵)--《孟子•尽心上》

  (8)[见]有时见日(见到)

  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马说》

  五、【教学反思】

  第二节课

  【教学要点】1、检查背诵,当堂默写。2、理解全文写作意图(主旨)3、复习文言知识重点部分,小测:请学生到黑板上写,其他同学写在本上,然后讲评。4、学生思考完成课后练习二和练习三。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默写全文。

  二、理解文章主旨:

  三、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意思是:“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四、考查掌握课文主要知识点:

  色、净、绝、奔、负、指、穷、息、反、见

  五、文言知识归纳:

  4、词类活用

  (1)风烟俱净(“净”:形容词作动词,消净、散净)

  (2)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动词,向东走.向西走)

  (3)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4)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5)望峰息心(“息”:使动用法,使……停止)

  (6)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在上面)

  (7)负势竞上(“竞”:动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语的意思)

  (8)负势竞上("上":方位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向上生长")

  (9)皆生寒树(“寒”:使人感到有寒意)

  5、翻译重点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波浪像飞奔的马。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都在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这些山)争着伸得更高,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

  (3)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蝉长久不断地叫着,猿猴也长久不停地啼着。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5)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6)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我乘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7)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

  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8)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奇峭的山和奇异的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六、课后练习二:

  水之澄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七、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第三题,把课文改写成散文,不受作者语句的拘束,可写成你自己的一篇山水游记,允许大量补充想象的内容。

  八、板书设计:

  1、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意思是:“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2、课文重点实词积累:

  色:颜色净:洁净绝:独一无二奔:飞奔的马负:凭借

  直:笔直地向上;指:直插云天;穷:穷尽;息:停止;反:同“返,返回:

  见:同“现”,出现。

  3、词类活用

  (1)风烟俱净(“净”:形容词作动词,消净、散净)

  (2)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动词,向东走.向西走)

  (3)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4)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5)望峰息心(“息”:使动用法,使……停止)

  (6)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在上面)

  (7)负势竞上(“竞”:动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语的意思)

  (8)负势竞上("上":方位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向上生长")

  (9)皆生寒树(“寒”:使人感到有寒意)

  4、翻译重点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波浪像飞奔的马。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都在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这些山)争着伸得更高,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

  (3)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蝉长久不断地叫着,猿猴也长久不停地啼着。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5)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6)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我乘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7)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

  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九【教学反思】

3、《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鲁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背诵课文,关键句段能够默写;了解“骈文”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

  2、熟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意思;会准确翻译课文。

  3、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抓住特点有层次写景的方法;寓情于景的写法。

  4、抓关键句子理解文章主旨。

  (二)过程与方法:

  1、本文语言优美,反复朗读背诵课文,读中体会语言美、景物美,体会作者的意旨。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解难。

  3、辅以多媒体手段,增强直观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对富春江优美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他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疏通文字:掌握关键词语,准确翻译课文。

  2、抓住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

  3、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

  【教学难点】

  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他寄情山水、厌弃尘俗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归纳法、讨论质疑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展示富春江山水图片,配以悠扬的古筝曲《高山流水》,营造气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同学们,这就是名闻天下的富春江,景色雄奇秀丽。早在1500多年前,就深深打动了旅程中的吴均,他在寥寥百余字的书信中,将这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今天,我们也来读读这封书信,跟随作者的笔触,饱览富春江的美景吧!

  二、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本文选自《艺文类聚》。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

  课题解析:给朱元思的信“书”:指书信,本文是吴均写给好友的书信的一部分。

  骈体文:又称“骈文”,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特点:讲求对偶,句子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

  关于六朝骈体文:

  唐:称时文(与古文相对)晚唐:称四六文(四、六言为主)清:称骈体文(两马并列驾车为骈)

  吴均体:六朝骈体文往往为了追求形式美而只在技巧上下功夫,致使许多作品徒有华丽的外表。

  吴均的作品却能扬其长避其短,不堆砌辞藻,基本不用典,自然流畅,清新高雅,形式精美而又内容充实,时人效之,号为“吴均体”。

  2、怎样才能学好文言文呢?下面简要介绍几种学习方法:

  (1)、掌握基本的语言结构。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其中,词包括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句可分为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五大类。系统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结构,弄清其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和联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2)、正确断句。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可用,因此,如何断句直接影响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断句须注意以下几点:理解关键词语,判断词与词之间关系;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赏识;掌握文中对话、转述、引用的规律;根据句首和句尾的词语以及句中的惯用语进行判断。

  (3)、学会正确的翻译方法。翻译文言文的原则是:忠实原作,字字敲定,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补充省略的部分;调整语序;适当增减。

  (4)、反复诵读。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诵读可以培养语感,达到熟练阅读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此外,古文很讲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反复诵读可以充分领略作品的音乐美,提高学习兴趣。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缥piǎo碧急湍tuān轩邈xuānmiǎo泠lng嘤yīng鸢yuān飞戾l天经纶ln

  4、解释下面词语。

  (1)风烟俱净俱:全,都。(2)从流飘荡从:顺,随。

  (3)一百许里许:表示大约的数量。(4)直视无碍碍:阻碍。

  (5)负势竞上负:凭借,凭依。(6)互相轩邈轩:高。邈:远。

  (7)望峰息心息:平息。(8)经纶事务者经纶:筹划。

  (9)横柯上蔽柯:树木的枝干。蔽:遮蔽。(10)疏条交映映:掩映。

  5、文言词语

  (1).词类活用【湍】急流。【奔】飞奔的马。【轩邈】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高。邈,远。

  (2).通假字【转】通“啭”,鸟叫声。【反】通“返”。【见】通“现”,露出。

  (3).常规词语【风烟】烟雾。【共色】一样的颜色。【从流】随着江流。从,顺,随。

  【缥(piǎo)碧】青白色。【无碍】毫无障碍。【甚箭】比箭还快。【夹岸】两岸。

  【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形容树绿而密。【负势】凭依高峻的山势。负,依凭。

  【竞上】争着向上。竞,争。【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千百】形容很多。

  【泠泠(líng)】形容水声激越。【作响】发出声响。【相鸣】互相和鸣。【成韵】形容声音和谐动听。韵,和谐的声音。【千转】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绝】停止。

  【鸢(yuān)飞戾(lì)天】鸢飞到天上,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功名的人。鸢,一种凶猛的鸟。戾,至。【息心】平息热衷功名之心。【经纶】筹划,治理。【柯(kē)】树木的枝干。

  【蔽】遮蔽。【犹】像。【交映】互相掩映。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停顿和节奏。

  2、请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根据文章想象富春江的美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的特征。

  第1段:概括从富阳至桐庐的奇山异水。第2段:描写异水。第3段:描写奇山。

  4、把握本文的结构:总——分

  5、疏通文意。

  (1)学习第1自然段(听录音朗读后讲解):

  ①风烟:指烟雾。②共色:同样的颜色。③俱:都。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翻译:风尘和雾气全部都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乘船)顺江流飘荡,任凭(船儿)时而往东时而往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2)学习第2自然段(听录音朗读后小组讨论解决,教师解疑)。

  ①缥碧:青白色。②急湍:急流的水。③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④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翻译: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3)学习第3自然段(听录音后小组讨论,教师解疑)。

  ①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②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上:名词用作动词,向上。③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④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⑤相鸣:互相和鸣。⑥戾天:到天上;戾,至。⑦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⑧经伦:筹划、治理。⑨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⑨犹: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⑩见:同“现”,显现,显露。

  翻译: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泉水激打着石头,发出泠泠的响声;好鸟互相和鸣,唱出和谐动听的声音。树上的蝉儿一声一声不断地叫着,山中的猿猴也不断地啼叫。具有—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四、品味鉴赏课文

  1、分析第一自然段:

  作者是怎么样评价富春江的奇山异水的?此外还介绍了哪些内容?

  评价: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1)第1句:写天光山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写出了天气的晴好;  第2句:写乘船江游的心境--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惬意而畅怀;

  第3句:交待江游的地点和距离,总写山水特点。

  (2)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作者说:“奇山异水,天下独绝。”,那么富春江的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又异在哪里呢?我们接着往下学习。

  2、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本段承“异水”二字,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异水?写了水的哪些特点?用了什么方法?

  从水色(缥碧)、水的深度(千丈)、水中物(游鱼细石)等方面作静态描写,突出水之清;用“急湍”“猛浪”进行形象描绘,从动态写出水之急;总之,这一段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江水的特点。

  (2)小结:以上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3)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3、分析第三自然段:

  (1)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山之奇?

  A.从山自身写:正面

  山之高:皆生寒树--山高风大,树受侵袭,冒出寒气--以树之寒衬托山之高——视觉;

  山之势:负势竟上,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从山势写其奇——视觉;  以上从山本身写起,把静止的山赋予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

  B.从山上的其它景物来写山:侧面

  从动物--好鸟、蝉、猿等在山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写山无穷的生命力——听觉;

  从人--热衷功名和经纶世务者临山的心境,衬山之雄奇、幽美——联想;  从植物--横柯上蔽、疏条交映,写山哺育了万物——视觉。

  (2)这部分以细腻的笔触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

  (3)学生齐读第三段,想象桐庐一带山的奇异,感受其挺拔美、清幽美。

  五、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意境、情趣等内容。

  1、语言美

  (1)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2)提问:请谈谈朗读本文时感觉文章的语言有何特点,并举例加以说明。

  (3)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后明确:

  ①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②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③修辞的运用,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夸张)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拟人)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对偶)

  2、意境美

  学生自由默读课文,重点揣摩课文写“水”写“山”的语句,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3、情趣美

  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

  提示: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情趣。

  作者在描绘“奇山异水”的景色时,插入了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这几句话不仅从侧面衬托出“奇山异水”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4、让学生带着对作者的情感,再读课文,感受文中山水之美。

  六、总结课文

  一切“景美皆情美”,作者在描写富春江山水的过程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即作者通过对富春江山水的描写,对其美景的流连忘返,表达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仕途官场的厌倦。同时,也流露出对美好自然的爱慕和避世退隐的志趣。

  七、布置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

  2.选择“山”或“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富春江秀美壮丽的景色,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300字左右的写景文字。

  八、课后反思:

  以前,我上文言文时,一般是按照下列流程上的:导入新课,简介作者,范读课文,教学生字词,翻译课文,处理练习。从教学的时间来看,翻译课文大约就占有百分之七十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多,可谓辛苦,学生打瞌睡的也多,无动于衷。为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我作了很多努力,现在算是找到了一点喜悦。

  我现在教《与朱元思书》一文,就没有花以前那么多时间去做翻译课文了。我把以前翻译课文的时间用来引导学生去学习课文。我是这样做的,我先范读了课文,让学生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理解课文的内容,然后,让学生齐读课文,完成下面几个问题:1、课文紧紧围绕两句话来展开的,请从课文中找出这两句。2、课文着重描写了“自富阳至桐栌”的“奇山异水”,哪些是描写山“奇”的,哪些是描写水“异”的?3、想想自己身边的山和水,与课文中描写的山和水作一比较,是否真如作者所说的“独绝”?接下来,我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思考,文章的结构有“总——分”、“总——分——总”、“分——总”等,这篇文章是按哪种结构方式来行文的?最后,我让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学生划出课文中的这些语句,“从流飘荡,任意东西。”“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体会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一堂课下来,学生都在积极的动手、动口、动脑,没有人打瞌睡。上完了这篇课文,我没有一句句的教学生翻译,但学生却能翻译了。我感觉这堂课很成功,也符合新课标新课程新课改的要求。

  这堂课的成功,有两方面的原因让我这样去偿试的;1、学校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在备课过程中我们组老师就讨论,研究文言文如何教学能让学生喜欢,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大家都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如果我们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去翻译课文,学生只是了解这篇课文的大概意思。这篇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学生不知道。别的文言文,学生拿到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啰。于是,我便有将文言文教学中的翻译课文的时间解放出来的想法。2、看了《人民教育》中的《与魏书生同行》的文章。文章中讲道;魏书生在广东省深圳市宝安中学上了一节语文课,也是文言文,课题是《晏子使楚》。魏老师上这课时,也没有翻译课文。然而,上完这篇课文后,学生们都能翻译课文,听课的老师们都很满意。魏老师的课,给了我理论上的指导,坚定了我对文言文教学改革的信心。

4、《与朱元思书》第二课时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班级:姓名:组号:

  【学习目标】

  1.体味清新精美的语言,体验富春江的美丽风光,学习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方法。

  2.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体悟作者高洁的志趣,追求自由的情怀。

  【学习重难点】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

  回顾上节课知识点、整体感知

  1.文中哪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

  2.作者笔下的水是怎样的情状呢?请根据文中的有关词语说说水的特点。

  3.作者眼中的山是怎样的?请根据文中的有关词语说说山的特点。

  【小组讨论】

  (一)深层探究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领挈全篇,却为什么先写异水后写奇山?

  (二)品味意境

  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富春江雄奇秀丽的景色,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三)感受志趣美

  看到如此的美景,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四)品味语言特点

  1.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2.赏析下列句子或句中加点词的妙处。

  (1)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4)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提问展示】

  作者在描摹奇山异水时,使用了哪些手法?举例分析。

  【随堂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作者,字,(朝代)文学家。

  (2)文章总领全篇的句子是:,。与《三峡》中“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2.在文中找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5、与朱元思书预习案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本课重点的文言词句,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

  2.以诵读带动课文内容的学习,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积累—感悟—运用”的学习过程。

  3.体会作者融情于景的写法。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追求自由的情怀。

  (二)学习重点

  认真阅读课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追求自由的情怀。

  (三)预习导学

  1.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介绍“骈体文”

  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声律、对偶的骈体文,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初期的骈体文,多数是偶句,亦称骈句,个别地方也有散句;有的偶句,字数整齐划一,但并非对仗。到后来发展成“四六文”(亦称“骈四俪六”)也就是以“四、六言为主”,对字数和对仗的要求就变得严格起来。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2.给下列加粗注音。

  缥()嘤()鸢()窥()柯()

  湍()轩()邈()泠()

  3.填空题。

  《与朱元思书》的作者__________,是__________代文学家。他的散文以写景见长,有人仿效他的文体,称“_________”

  4.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1)朗读课文,学生看画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

  (2)比赛朗读,学生点评。请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惊叹)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快速重读)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5.解释下列加粗字的意思。

  风烟俱净()

  任意东西()

  一百许里()

  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

  互相轩邈()()

  好鸟相鸣()

  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

  5.根据给出的译文,快速从文中找出相应句子:

  (1)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2)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涛与快马无异。

  (3)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

  (4)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5)像鸢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6)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二、探究案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

  2.这两句是对富春江景的概括赞叹。然而仅仅发出赞叹并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富春江景的呢?请找出相关的语句。

  3.第一节除了总写富春江山水的特点之外,还写了什么?请根据提示找出相应的句子。

  4.富春江水的“异”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应的句子,并说出景物特点。

  5.作者又是如何写“奇山”的呢?

  6.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写志的语言很少。但中国历代写景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我们从作者只言片语的议论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7.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心理呢?作者遭遇了什么,令他不禁想回归自然,消极遁世呢?

  三、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描写富春江的奇山异水,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吴均的一篇《与朱元思书》犹如一曲《高山流水》,晴日、蓝天、碧水、青山,蝉抱高枝、猿跃林间,使人读后禁不住也流连忘返,心中不禁默叹:自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丰硕的果实,更有一种怡人的心性,一种忘却功名利禄的自然之心。同学们,面对自然,你的感受又是如何呢?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越来越难以找到文中的世界,这又是什么缘故呢?请你就“人与自然”这个话题谈一谈你的思考。

  答案参考

  一、

  2.缥(piǎo)嘤(yīng)鸢(yuān)窥(kuī)柯(kē)湍(tuān)轩(xuān)邈(miǎo)泠(líng)

  3.《与朱元思书》的作者吴均,是南朝梁代文学家。他的散文以写景见长,有人仿效他的文体,称“吴均体”

  5.风烟俱净(烟雾)任意东西(向东或向西)一百许里(表约数)急湍甚箭(比箭还快)猛浪若奔(飞奔的马)互相轩邈(高处)(远处)好鸟相鸣(美丽)

  望峰息心(使……平息)窥谷忘反(通“返”,返回)横柯上蔽(在上面)

  6.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4)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6)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二、

  1.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分“奇山”和“异水”两层来写,先写异水后写奇山。

  异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正面描写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侧面描写

  奇山:“看”(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3.①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②江上放舟的自由情态: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③作者行舟的路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4.①江水清澈: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②江流湍急(气势磅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从山之形、山之声、山之色的角度来写,体现了山的陡峭高耸、景色优美的特点。

  6.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

  B、“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貌”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C、“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通过衬托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更用大自然的幽静安闲与世俗社会的喧闹繁杂做对比,含蓄地否定了申诉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也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使政治失意的作者产生退隐之心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7.(介绍作者)编撰史书,触及当朝皇帝痛处,被毁书罢官。在现实社会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想回归自然,自在逍遥,任性自得。跟陶渊明归隐田园有相似的心路历程。

6、《与朱元思书》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预习案

  【知识链接】

  (一)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书信一般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

  书的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刻意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刻意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谈论政治,如欧阳修《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二)骈体文

  骈体文又叫“骈偶文”,“骈文”是和古代散文相对而言的一种文体。骈体文是从古代对偶、排比的修辞手法逐渐发展起来的,魏晋时期开始形成,南北朝时期成了文章的正宗,几乎占领了所有文字领域,为骈体文的全盛时期。因此,骈体文对唐宋及其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对律诗,有着比较大的影响。它在语言方面有以下特色:(1)在语句方面,讲究骈偶。(2)在语言方面,讲究节奏和平仄。(3)在用词方面,讲究用典和辞藻。骈体文注重形式整齐,讲究辞藻华美,注重对仗,讲究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能增强文章的艺术优美感。但骈体文过分注重外在形式和技巧,内容表达受到束缚,并且晦涩难懂,这与文章的作用背道而驰,因骈体文逐渐走向末路,被韩愈发起的“古文运动”冲得七零八散,退出了文体的主舞台。

  课前学习:自主研读(熟读课文、词义辨析、文句摘抄)

  1.给下列字加拼音:

  缥()湍()轩()邈()

  泠()嘤()鸢()戾()

  窥()柯()

  2.课文内容预习。

  要求:①借助工具书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②借助文中注释和工具书大致疏通文意

  ③不解之处圈、点,待上课提出疑问,共同商议解决。

  3.解释加点字:

  风烟俱净__________任意东西_________________

  自富阳__________一百许里_________________

  天下独绝__________急湍甚箭_________________

  猛浪若奔__________负势竞上_________________

  互相轩邈__________争高直指_________________

  泉水激石__________好鸟相鸣_________________

  蝉则千转不穷__________猿则百叫无绝______________

  横柯上蔽_______________在昼犹昏_________________

  疏条交映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重点句子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5.根据课文理解填空:

  吴均在《与朱元恩书》中先勾勒出富春江沿岸“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的景色特点;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描写水尤清澈的文句,“,。

  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发表议论,流露出对鄙视名利、爱慕自然、归隐避世的高洁志趣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蓄地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

  6.背诵全文。

  二、合作探究

  【合作展示】小组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一)、朗读课文,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2.学生根据朗读提示齐读课文,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二)、赏析课文,感受作品的声韵美和风景美(此部分可与前一部分的朗读提示相结合)

  1、读完此文后,你认为这篇文章从应用范围及标题形式看,它属于文体?从文章内容上看,又属于文体?从语言特点看,是文体?

  2、富春江的景色总体特点是什么?

  答:

  3、富春江的山水之奇异作者是通过视觉与听觉两方面来描绘的,请同学们分别找出写视觉和听觉的句子,加以品析。

  答: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

  5、第三段写“奇山”,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字,将崇山峻岭化静为动,再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声音从听觉写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6、“鸢飞戾天者”与“经纶世务者”分别指什么人?

  答:

  7、.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三)、拓展延伸

  1、富春山水能使吴均产生退隐之心,假如你身处这“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中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2.用现代文介绍“从富阳至桐庐”的景色或写一则介绍富春江的导游词。

  参考答案

  一、1.给下列字加拼音:

  缥(piǎo)湍(tuān)轩(xuān)邈(miǎo)泠(líng)嘤(yīng)鸢(yuān)窥(kuī)柯(kē)

  3.补充注释如下:风烟俱净:全,都。任意东西:任凭江流飘荡而或东或西。一百许里:余。天下独绝:极顶。急湍甚箭:湍,急流。甚,胜过,超过。泉水激石:冲击,冲刷。好鸟相鸣:美丽的鸟儿。在昼犹昏:犹如,如同。

  5.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描写水尤清澈的文句,“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作者发表议论,流露出对鄙视名利、爱慕自然、归隐避世的高洁志趣的句子: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示例:宁静淡泊或淡泊名利,向往宁静闲适生活。

  二、

  1、从应用范围及标题形式看,它属于书信。从文章的内容看,它属于游记(散文)。从语言特点上看,它属于骈体文。

  2、明确:山奇水异。课文原句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略

  4、两句话表现出作者对山水之美的赞叹,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含蓄的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厌倦官场政务,向往宁静闲适生活的人生态度

  5、负、竞、轩邈、争、直,泉声、鸟声、蝉声、猿声

  6、指追逐名利的人和热衷于官场的人。

  7、.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和鄙弃名利的思想感情

  (三)、拓展延伸

  1、提示:感受因人而异,面对如此美丽的山水风光,我们这些朝气蓬勃的青少年更应该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产生积极进取之心。

  2.用现代文介绍“从富阳至桐庐”的景色或写一则介绍富春江的导游词。

  【示例】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正置身于有“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之称的富春江。瞧,这山,这水,真是名副其实——集富春江的美于一身。

  从古时起,便已经有文人墨客为富春江折服,不禁倾笔写下句句名言。此时,我们身临其境,定能品出这诗文中之神韵,可能还有人会大喊出“我爱富春江!”的冲动呢!可这对于真正见到它美懂得欣赏它美的人眼中,并非什么可笑之举。因为她的美确是能倾倒众生。

  那“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虽映照出其生机勃勃,却掩不住其真正的奇伟嶙峋,虽令人心生寒意,却更有一种兴奋之情。

  那“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的水,潺潺细流,清澈见底,游动的小鱼儿与细石“交纵嬉戏”不亦乐乎。瞬间心灵得到了诠释,心如止水,仿佛真正读到了人生真谛。

  她美,却真实;她险,却活泼。她难道不是令人不得不爱吗?

7、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初步感知富春江之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

  2.品读赏析,感受文章精练生动的语言特色。(难点)

  3.品味文章中所描述的富春江的“奇山异水”。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加深理解和体会,享受审美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第1课时

  1.朗读课文,疏通文义。(重点)

  2.赏析写景,体会感情。(重难点)

  3.积累文言词汇,疏通课文大意。(重点)

  一、导入新课

  古人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性、情感以至生命。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展现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让我们悉心体味、尽情观赏。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疏通字词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他文章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辞清拔有古气,人称“吴均体”,亦能诗。

  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因而,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原信中应当另有所述,但已散轶,亦无其他资料可考,只留下这看似兴之所至而写下的一段文字。虽然只是片段,但这段文字无论从内容还是结构上看,都有相对的完整性,是一篇优秀的山水小品文。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特别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缥碧(piǎo)  急湍(tuān)    轩邈(miǎo)     泠泠(líng)

  嘤嘤(yīng)千转不穷(zhuàn)鸢飞戾天(yuān)(lì)经纶(lún)

  窥谷(kuī)横柯(kē)

  3.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节奏,尤其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疏通文义

  借助工具书,同桌之间合作,老师指导,疏通文章大意。注意以下重点句的翻译。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明确: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明确:(乘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明确: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那惊涛骇浪势若飞奔的马。

  (4)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明确: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常绿的树,高山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

  (5)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明确:(山间)的泉水冲击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叫着,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6)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明确:(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名利之心;(那些)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7)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明确:横斜的树枝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第2课时

  1.具体感受富春江山水之美,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重点)

  2.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

  一、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归纳总结

  用课文原句填空:

  (1)正面描写江水清澈的句子是: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2)侧面描写江水清澈的句子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运用比喻修辞突出水流湍急的句子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借景抒发内心深刻认识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5)从听觉角度写山“奇”的句子是: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梳理思路

  提问1:本文篇幅虽短,但很讲究章法。请简述作者的写作思路。

  明确: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第2、3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围绕“独绝”二字展开生发和描摹,脉络分明。

  目标导学三:仔细品味,把握特征

  提问2:本文分别突出了富春江水和山的什么特征?请结合相关描写,以“我读出了富春江的山(水)是________的,从________一句可以体现”的句式谈谈。

  明确:

  示例①:我读出了富春江的山是高峻、连绵、充满生机的,从“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一句可以体现。

  示例②:我读出了富春江的水是清澈、湍急的,从“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可以体现。

  要点:水的特征:清澈、湍急。山的特征:高峻、连绵、充满生机。

  目标导学四:修辞品析,写作借鉴

  提问3:本文综合运用了夸张、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请举例并赏析其作用。

  明确:夸张:“千丈见底”“直视无碍”是用夸张手法描写水的澄澈透明;比喻:“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连用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描写水的湍急;拟人:“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把山拟人化了,形象地写出了山的高峻和绵延不断;对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运用对偶,句式整齐,极具音韵美。

  提问4:作者写水时,采用了正、侧面描写和动静结合的手法,请举例并赏析作用。

  明确:分别用“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和“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从正面和侧面来描绘江水的清澈。“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静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动景。动静结合,写出了水静态的清澈和动态的湍急。

  目标导学五:整体感悟,体会情感

  提问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一句最能体现这一情感?

  明确:表达了作者鄙弃功名利禄,热爱自然,流连山水,向往归隐山水生活的情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教案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为疏通文义,理解内容和情感打好了基础。

  2.通过对文中美景的品味,让学生学习了本文的写作特色,明白了富春江山水的特征,领略了富春江山水之奇异,更让学生领略到了作者扎实的语言功底,做到了“美文美读”。

  不足之处   在疏通文义方面,以教师的主体性为主,忽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以后要多加改进。

8、《与朱元思书》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师寄语: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预习案

  【知识链接】

  一、走近作者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现在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诗文清新且反映社会现实,其文工于写景,风格峻拔清丽,时人纷纷效仿,称为“吴均体”。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

  二、背景介绍

  吴均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一些仕途失意或受佛教、道教影响的士人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居。吴均在《与顾章书》中说:“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表明自己想要辞官到石门山中去隐居。

  三、文体知识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以骈文写成的书信。骈文,又称“骈体文”,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骈体文的最大特点是讲求对仗。全篇以偶句为主,讲求平仄,讲究用典。为了追求形式美,骈文还讲究词藻华丽,大量使用颜色、金玉、花草等类词汇。《与朱元思书》具有骈文的音韵美,却无骈文的繁复,全文清新、优美,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描写山水的经典之作。

  四、写作特色

  1.形声兼备,动静互见。

  本文时而山水之形显露画面,时而鸟禽之声喧于卷幅,做到了形声兼备、意舒情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状波翻浪滚之形,闻振聋发聩之声。文章就是这样写形写声,形中闻声,声中有形,臻入形声相融的意境。“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表面看来似乎是写鸟禽声音,实质是以声音来反衬山林之寂静。这是以动衬静,寓视于听的手法。

  2.虚实相间,骈散相交。

  如果说“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是虚写,那么前面则是实写。实写一方面给人以具体的感受,又为虚写提供了依据;虚写进一步突出实写。两者实中有虚,虚中见实,共同表现“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本文中的“风烟”句、“从流”句以及“泉水”以下至篇末,都是骈句。文章虽用骈体,但有散句穿插其中,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

  预习•导学:

  1、注音。

  缥碧()急湍()轩邈()泠泠()

  嘤嘤()鸢飞()戾天()经纶()窥谷()

  2、通假字。

  ①蝉则千转不穷()

  ②窥谷忘反()

  3、古今异义。

  ①一百许里。

  古义:()

  今义:()

  ②鸢飞戾天者。

  古义:()

  今义:()

  ③经纶世务者。

  古义:()

  今义:()

  4、词类活用。

  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

  任意东西()

  风烟俱净()

  横柯上蔽()

  猛浪若奔()

  5、翻译句子。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家长签字: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案

  【合作展示】

  1、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

  2、作者笔下的水是怎样的情状的呢?请根据文中的有关词语说说水的特点。

  3、作者眼中的山是怎样的?请根据文中的有关词语说说山的特点。

  合作交流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结尾处的写景有什么作用?

  检测案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作者乘舟而下,“,”表现了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不仅让人感受到险峰、幽谷的魅力,也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用原文语句回答)

  2、“,”从侧面表现了水的清澈;“

  ,”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水流之快。(用原文语句回答)

  3、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选文是吴均用骈体形式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书信的节录,多为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偶现行间,整齐之中又错落有致,是一篇清新自然的写景散文。

  B.本文首段先总起,后两段先后对“奇山”“异水”在予以分说,并且又全扣在“天下独绝”四字之上,层次井然有序。

  C.第二段分写江水之“异”,“异”在水色之清,“异”在水流之急。第三段分写山之“奇”,“奇”在山之势,“奇”在山之声,“奇”在山之色。

  D.综观全文,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把动与静、声与色、明与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旺盛生命活力的大自然图景。

  5、下面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生动简练地描绘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发作者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

  B.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C.第二段前后两个层次形成了鲜明比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补足了富春江水的特色。

  D.文章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使人如同身临其境。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平。

  3、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平。

  学习难点:

  1、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师复备栏

  或学生笔记栏:

  参考答案

  预习案

  预习•导学:

  1、

  piǎotuānxuānmiǎolíng

  yīnɡyuānlìlúnkuī

  2、

  ①通“啭”,鸟叫声。

  ②通“返”,返回。

  3、

  ①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

  今义:应允,或者,可能。

  ②古义:至。

  今义:罪过,乖张。

  ③古义:筹划。

  今义:比喻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4、

  上:名词做动词,向上生长。

  轩:形容词做动词,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东西:名词做动词,向东或向西。

  净:形容词做动词,消净,散净。

  上:名词做状语,在上面。

  奔:动词做名词,飞奔的马。

  5、(1)(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

  (2)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的心;看到(这些优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合作探究案

  【合作展示】

  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分别直接、间接,从静的角度写水之秀丽清澈;“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从动的角度夸张地写水之壮观湍急。静态:清澈;动态:急猛。

  3、色: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形: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声:泉水激石;好鸟相鸣;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以动写静,把静止的山写活了,显示出山的“奇”。侧面烘托: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以静写动(山林):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合作交流

  1、作者触景生情、因情明志,既从侧面表现了富春江山水的魅力,又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

  2、结尾处补写了树木遮空,昼夜不分的景象,既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给山水增加奇异色彩,写峰上丛树枝繁叶茂,长势葱郁,给人以欣欣向荣、积极向上的感觉。

  检测案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望峰息心窥谷忘反

  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意欲归隐的思想感情。

  4、B

  5、B

9、与朱元思书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课题11.与朱元思书

  课型:新授课计划课时:2个课时主备人:审核人:

  学习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感受作品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学习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义。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导学

  1.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要求:①读准字音,读准节奏。②同桌互读纠正。

  2.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小组互动)

  3.作者及作品简介: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4.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缥碧()急湍()轩邈()

  泠泠作响()嘤嘤成韵()鸢飞戾天()

  窥谷忘反()横柯()

  5.解释划线的字:

  风烟俱净:______________任意东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百许里:______________天下独绝:______________

  急湍甚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泉水激石:______________在昼犹昏:______________

  好鸟相鸣:______________

  6.用斜杠线给下列句子断句: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②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③水皆缥碧,千丈见底④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⑤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二、(课堂)学习•研讨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

  2.按要求写出句子。

  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富春江水清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听觉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4.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请反复品味课文,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5.品味感悟

  (1)品味语言:你认为作者什么地方写得最好?简要说明你自己的理由。

  (2)设计情境:

  (一学生扮演朱元思,一学生扮演吴均。)

  情境:朱元思接到吴均的信后,来到此地,吴均作为导游,两人一同乘船,边走,边看,边介绍。(注意:学生表演时,重在表现人物在船上的神态、动作等)

  三、(当堂)训练.巩固

  1.指出下列各组中的加点词的不同用法。

  ①欲穷其林。()  蝉则千转不穷。()

  ②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猿则百叫无绝()

  ③果如鹤唳云端。()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2.《与朱元思书》的作者__________,是__________代文学家。字__________,吴兴故章人。他的散文以写景见长,有人仿效他的文体,称“__________”

  3.这篇文章从文体上看,应是一篇;介绍了优美的景色。描绘异水时,抓住了“”“”的特点,在描绘奇山时,紧扣“”“”的特征。

  4.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指出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B.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D.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下列句子不是骈句的一项是()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B.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C.夹岸高山,皆生寒树。D.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特点。

  ①风烟俱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望峰息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找出具体语句来。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实际意思是什么?它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处世思想。

  四、(课外)拓展.延伸

  1.对比阅读,回答问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节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四时俱备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B、沉鳞竞跃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C、泠泠作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D、有时见日胡不见我于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4分)

  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5)收集并背诵描写富春江的诗句:

  2.读文段,回答问题:

  与陈伯之书(节选)丘迟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生平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想早励良规,自求多福。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见故国之旗鼓每见壁间题字

  B.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摆扑丛树中

  C.廉公之思赵将学而不思则罔

  D.人之情也故少之日,得学之功十五

  (2)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将军”指代()

  A.廉颇B.吴起C.陈伯之D.丘迟

  (5)翻译下面的句子: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与朱元思书》导学案(第一课时)(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与朱元思书(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能翻译重点句子的意思。

  3、赏析文言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译文对照

  二、全文译文: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

  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三、重点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4.负势竞上,互相轩邈。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6.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四、中心思想

  作者通过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描写抒发了对世俗官场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流露出爱慕美好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当堂作业(1)

  1、填空题

  《与朱元思书》选自《》,作者。本文是文,总写的一句是“”。

  2、下列画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缥碧piǎo无碍ài泠泠作响líng

  B.飘荡dàng急湍tuān嘤嘤成韵yīng

  C.轩邈miǎo经纶lún鸢飞戾天yuān

  D.横柯kē窥谷kuī好鸟相鸣hào

  3、解释以下加点的词语

  从()流飘荡天下独绝()争高直指()千转不穷()百叫无绝()疏条交映()

  负()势竞()上横柯上蔽()()

  任意东西()猛浪若奔()

  互相轩邈()

  4、按原文填空:

  (1)奇山异水,。(2),天山共色。

  (3)游鱼细石,。

  (4)蝉则千转不穷,。

  (5),;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当堂作业(2)

  一、翻译重点语句: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二、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作者通过视觉的角度、以动写静,巧妙地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为动态美,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山的高峻壮美。

  B.作者描写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山水之美,概括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二段承“异水”二字,按先后顺序写水的“清”和“急”的特点。第三段承“奇山”二字,多层次多角度展示山的特点。

  C.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与《三峡》中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都是从侧面描写出水流湍急的特点,。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描述观山的感受,既表现自己淡薄名利的节操,又含蓄表达自己有归隐避世的想法。

  三、“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1、《与朱元思书》预习导学单导学案设计(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平。

  3.再现写景画面,感受富春江独特的自然美景,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正确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内涵,理解作者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1.借助阅读提示和注释,自读课文,把握文意。

  2、从观察角度、感官调动、写景方法等入手,品味文中的景物描写,体会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

  吴均,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家世寒贱,好学有俊才,沈约尝见均文,颇为称赞。初任郡主簿,后官奉朝请(一种闲职文官)。他有志于历史著述,欲撰《齐书》,求借齐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帝不许,遂私撰《齐春秋》,因实录齐梁间的历史,称梁武帝为齐明帝佐命之臣而触怒梁武帝,遭焚书免官的迫害。今存诗一百余首,所作多抒发郁勃不平之气和怀才不遇之慨。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作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与”:给,“书”:信。

  【预习】

  一、读准字音。ABC

  piǎo碧() 急tuān() 轩miǎo()línɡlínɡ()经lún()横kē()

  二、自读课文,理解文意。ABC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

  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

  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

  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

  见日。

  三、通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通假字ABC

  蝉则千转不穷 窥谷忘反

  (2)一词多义ABC

  百一百许里绝天下独绝

  猿则百叫无绝百叫无绝

  上负势竞上

  横柯上蔽

  (3)词类活用ABC

  风烟俱净任意东西

  猛浪若奔互相轩邈

  望峰息心

  (4)合作探究,解读课文(按要求写出句子)BC

  (1)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

  (2)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

  (3)最能概括富春江山水特点的:。

  (4)写富春江水清澈的:。

  (5)写江流气势磅礴的:。

  (6)文中以动写静,赋予景物以蓬勃向上之势的:。

  (7)写听觉感受的:。

  四、精读思考

  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奇山异水?“异”表现在哪里?“奇”在哪里?C

  12、《与朱元思书》检测单

  一、词语解释:ABC

  从流飘荡负势竞上

  泉水激石千转不穷

  二、片段研读: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AB

  (1)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写山时,作者都写到了哪些声音?作用是什么?BC

  3、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参照你的生活体验,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ABC

12、《与朱元思书》公开课导学案设计(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疏通文意并且熟练的背诵课文。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4.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平。

  【学习重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习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义。

  【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应着力于诵读,只有在反复的诵读中,才能品味出文章语言的精妙之处和文中所写景物的诗情画意,

  才能体会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与志趣。学习时可先对照注释,疏通文句,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再通过反复诵读,

  并展开联想,放飞想象,体会文章的意境,领略语言的神韵;最后熟读成诵。朗读课文时要力求做到字正腔圆、抑扬顿挫,

  读出情趣。

  【知识链接】

  吴均,字叔庠,南朝梁代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

  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山水小品中的名作,原是作者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这里看到的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

  江从富阳到桐庐一段沿途百里的秀美风光,如诗如画,引人入胜,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本文是骈文,骈文起源于汉魏,

  形成于南北朝。全篇以双句(即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声律和藻饰。

  1、熟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水皆缥碧()急湍甚箭()泠泠作响()鸢飞戾天()()

  经纶世务()互相轩邈()()嘤嘤成韵()千转不穷()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A层、B层、C层必做)

  从流飘荡:______水皆缥碧猛浪若奔:____________急湍甚箭:____________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___________泠泠作响

  嘤嘤成韵千转不穷鸢飞戾天者

  经纶世务者:___________窥谷忘反:_________________横柯上蔽

  3、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4、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范读、领读、自由读、分组读、齐读)课文用哪八个字概括富春江山水?

  5、划分本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6、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7、富春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作者写奇山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写了哪几种景物?

  各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8、说说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

  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9.《与朱元思书》的作者__________,是__________代家、家,字__________,吴兴故鄣人。

  10.他的散文以写景见长,有人仿效他的文体,称“__________”

  11.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⑴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⑵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⑶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2.作者描绘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富春江的景色特点,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

  第二段承“异水”二字,运用和的修辞手法,抓住“_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具体生动地描绘;

  第三段承“奇山”二字,紧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从、两个角度写景状物。

  13.本文从应用范围及标题形式看,它属于__________体;从文章的内容看,它属于__________;从语言特点上看,它属于__________。

  14.用原文填空。

  (1)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侧面表现水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

  (4)在文中找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句:

  视觉____________________

  听觉____________________

  ★⑸对对联:上联:山高生寒树下联:

  15、翻译下列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4)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6)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愚公移山》教学案一等奖例(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人琴俱亡》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案一等奖(语文版七年级必修二) 《黔之驴》学案一等奖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忆读书》教学实用教案一等奖(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知识点归类人七年级(下)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安塞腰鼓》《真正的英雄》《斑羚飞渡》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我的第一本书》导学案一等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俗世奇人》课题精练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醉翁亭记》练习中考复习(八年级上册) 教材文言文考点对应训练——中考传记类中考复习(九年级下册) 语文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计划(七年级下册)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河大版七年级下册) 《诉衷情》教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背影》说课稿(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项脊轩志》教学案一等奖例(人教版高一下册)

最新中学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时间的脚印》精品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优秀教学设计 《大雁归来》精品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我的童年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口语交际——《介绍自己喜欢的一首歌词》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游褒禅山记》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李商隐诗两首》名师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打开心扉---心理活动写作指导备课资料(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相关信息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作文父母的爱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巴东三峡》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敬业与乐业》三维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难忘的一天》教学反思 人教九年级上《谈生命》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两只鸟蛋》教学反思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要点:与朱元思书、送东阳马生序、马说、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人教版八年级备课资料) 人教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短文三篇》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