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优秀导学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外国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优秀导学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时间:2022-11-22 18:40:15

《外国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优秀导学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外国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优秀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一.教材分析

  《外国诗两首》是外国诗歌,内容比较含蓄,主题是写人生的,意在让学生关注自己的成长。《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俄国诗人普希金发自内心的强烈呼唤,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热切期盼和执著追求,自始至终洋溢着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习本诗既是审美的教育,又是品德的教育,可获得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功效。《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表面平易,而实际上却蕴含深邃的哲理;表面看上去似乎倾诉个人经历,而实际上却表达了人们的一种普遍的共同的感受。这首诗表面上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要反复诵读这两首诗,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二.学情分析(课前课中课后)

  《外国诗两首》都阐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比较浅显,但因为初一的学生经历和阅历都较少,学生可能理解的较肤浅。对初一学生来说,如果学生不能真正与文本、与同学、与教师互动,所以引导学生成功参与是让学生品味透此诗的必走路径。另外,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理解诗歌蕴含的深刻哲理,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三、资料链接: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写于1825年,正是诗人流放南俄敖德萨同当地总督发生冲突后,被押送到其父亲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科耶村幽禁期间所作。从1824年8月至1826年9月,这是一段极为孤独寂寞的生活。面对12月党人起义前后剧烈动荡的社会风云,普希金不仅同火热的斗争相隔绝,而且与众多亲密无间的挚友亲朋相分离。幸亏夜晚,有终生挚爱的奶妈相陪伴,讲故事为他消愁解闷;白天,到集市上去,与纯朴的农人为友,和他们谈话,听他们唱歌。孤寂之中,除了读书、写作,邻近庄园奥西波娃一家也给诗人愁闷的幽禁生活带来了一片温馨和慰藉。这首诗就是为奥西波娃15岁的女儿姬姬所写的,题写在她的纪念册上。

  普希金,全名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年6月6日出生于沙俄莫斯科,1837年2月10日逝世于圣彼得堡,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及现代俄国文学的创始人。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高尔基),创立了俄国民族文学和文学语言,在诗歌、小说、戏剧乃至童话等文学各个领域都给俄罗斯文学创立了典范。他出生于贵族家庭,童年开始写诗,在沙皇政府专为培养贵族子弟而设立的皇村高等学校学习。学习期间受到当时进步的十二月党人及一些进步思想家的影响。后来发表的不少诗作抨击农奴制度,歌颂自由与进步。普希金的主要作品除了诗歌以外,主要还有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历史纪实语的创始人,中篇小说《杜布罗夫斯基》,《别尔金小说集》等。普希金在创作活动上备受沙皇政府迫害。1837年在一次布置的决斗中遇害。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深刻。

  2.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母亲把他带到祖籍新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中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弗罗斯特的诗歌最初未在美国引起注意,1912年举家迁往英国定居后,继续写诗,受到英国一些诗人和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的支持与鼓励,出版了诗集《少年的意志》(1913)与《波士顿以北》(1914),得到好评,并引起美国诗歌界的注意。1915年回到美国,在新罕布什尔州经营农场。他的诗名日盛,于24、1931、1937、1943年四次获得普利策奖,并在几所著名的大学中任教师、驻校诗人与诗歌顾问。他的诗歌在形式上与传统诗歌相近,但不像浪漫派、唯美派诗人那样矫揉造作。他不追求外在的美。他的诗往往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哲理的境界。他的诗朴实无华,然而细致含蓄,耐人寻味。

  四、学习目标: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对诗歌哲理的理解

  2.结合自己生活经验,谈谈对生活的积极态度的看法

  3.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说出象征手法的作用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对诗歌哲理的理解

  (2)结合自己生活经验,谈谈对生活的积极态度的看法

  2.难点: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说出象征手法的作用

  一、导入

  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真的不遂人愿,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假如你面对两条需要选择的路,您该如何做出判断?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诗,看看作者是如何面对人生的。

  二、初读课文,完成以下四个小题(对子学习,注意纠错,第四小题相互补充完善并在书上做出具体标记)

  1.1.给加粗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上汉字。

  忧郁()伫立()萋萋()涉足()

  瞬息()延绵()幽(jì)___________(yùn)含

  __________(kuàizhì)人口 污(rǎn)_______

  2.文学常识: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是__________国诗人__________,他的著名诗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未选择的路》的作者是__________国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采用了__________艺术手法。

  3.熟读课文,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朗读技巧点拨:a、读出重音b、读出停顿c、注意语速d、注意感情。一般地说,表颂扬的、赞叹的、热诚的、悲壮的句子,要用升调;表祈求的、感激的、沉痛悲哀的、叹息的句子。要用降调;表犹豫的、怀疑的、暗示的、双关的句子用曲调;表心平气和的、庄重的、谨慎的、仁慈的句子要平调。速度依文章的内容而定。一般说,交代说明性的内容,描写的句子,含有庄重或悲哀的句子读缓慢些,紧张气氛的内容、激烈的对话,慷慨陈词,含有快活,愤怒、恐怖、惊愕的句子读得急促些。)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到来;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身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2)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明确:这是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这是他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专制扼杀正义,沙皇镇压革命,所以说,人生经历着苦难,生活遭遇着不幸。这是生活对热爱她的人的一种“欺骗”。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也是一种面对噩运时的崇高境界。这也是这首诗能够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所在。

  《未选择的路》

  (4)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5)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明确: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6)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群学:注意紧扣书本,反复朗读,细品赏析形象,表达出自己独到而深入的见解。)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从刚才初步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了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面对困境时的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可是,从诗句上看,我们只能说“不要悲伤”是一种乐观;可诗人又说“须要镇静”,“镇静”岂不就是“忍耐、忍让”?那不就是消极、无所作为吗,难道这也能说是“积极乐观”?

  明确:这个问题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在诗中,诗人的意思是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能与之硬抗,故只能暂时保存实力,耐心等待,当有一天时机成熟时,将完全而彻底地爆发。二是在生活中,当人们遭遇不幸时,往往会无所适从,或是灰心丧气,或是暴跳如雷,常常会失去理智,做出傻事。这时候首先需要的是冷静沉着,而不是盲目地争强斗胜,以致反而坏了事,故必须“镇静”。这里,“镇静”就是“不慌乱”,即便把它理解为“忍耐、忍让”,那也是说不要急功冒进;“镇静”,才能保持清醒,才能看准时机。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抗争,更有效地抗争。所以说,“须要镇静”同样是表达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成为亲切的怀恋”?

  明确: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作者强调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坚信这一切一定会过去的,当这一切都已经成为过去之后,再回过来思念这一困境中勇敢地面对现实,执著地追求理想的过程时,将会为自己的坚定、顽强、不屈不挠而深感欣慰,那将会倍感亲切。另一方面,作者要表达的对人生的看法是,人生应当是丰富多彩的,人的经历应当是丰富多样的,这是由生活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所以,每一种经历都是一种财富,正如七色虹那样,少了哪一种都会是一种残缺,尤其是在逆境中的磨砺,更是一种宝贵而亲切的精神财富,更能锻炼生活的勇士,更能铸造精彩的人生。这也是人生的真谛,它与中国古诗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从苦寒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未选择的路》

  (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明确: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4)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明确: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评价二:我是问题探究达人。()

  四、班级展示(展示群学内容)

  可采用朗诵、演讲、绘画等方式进行展示,展示时以一人为核心,其他人补充。

  要求:肢体大方得体、姿势正确、语言流畅、表述清晰。

  五、自悟自得:学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六、达标检测:

  1.选出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2分)

  A.欺骗(piàn)忧郁(yù)来临(lín)镇静(zhèn)

  B.瞬息(shùn)怀恋(liàn)涉足(shè)丛林(cónɡ)

  C.幽寂(yōu)伫立(zhù)足迹(jì)诱人(yòu)

  D.萋萋(qī)污染(rǎn)叹息(tàn)路径(jìn)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通篇都是劝说的口吻,使人容易接受作者的意见。

  B.《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中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C.《未选择的路》中所写的“路”指的是人生之路,也包括自然界的路。

  D.《未选择的路》告诉我们,要慎重选择人生之路,不要随波逐流,要经过思考,独立选择。

  3.按要求默写。(4分)

  (1)诗人笔下的路显然不是指行走的路,而是指

  (2)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诗人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路,是因为这条路

  4.诗人在这两首诗中分别阐明了积极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4分)

  5.诗中第二节,诗人说另外一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为什么又说它“显得更诱人,更美丽”?(4分)

  6.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4分)

  参考答案:

  1.D2.C3、⑴人生之路⑵“荒草萎委,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人迹更少”。4、例: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5.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6.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鲁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优秀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自主预习案】

  1.自读课文,勾画生字词,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陋( )馨()儒()牍()苔( )甚fán()

  yū( )泥zhuó( )清涟( )xiè()玩xiǎn( )有闻

  2.了解周敦颐、刘禹锡,文学常识填空。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及背景资料:

  刘禹锡,(772-840),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永贞元年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观写诗讽刺保守派,外迁,任连州刺史。以后还当过夔州、和州刺史。直到文宗永和元年才回到长安,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有《刘梦得文集》。刘禹锡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当朝权贵,被一贬再贬,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他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阿,时人赞为“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他的诗文多抒怀。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说,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风的散文。

  铭,是古代文体名,刻在器物上,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本文是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又叫“座右铭”。文字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陋室铭》和《爱莲说》,作者分别是_________代著名诗人____________和_______(朝代)哲学字____________体裁分别是铭和___________,其中“铭”本指__________________,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都是________的;两位作者在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没有采用直白的方式,而是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种写法叫做_____________。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动植物会给我们带来启迪。笔直向上的白杨树让我们想起如何做人,辛勤劳作的小蜜蜂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人。如果你要借助某件事物来抒发感情,可以用到“托物言志”这种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篇短文《陋室铭》、《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见上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1、解释加点的词语。

  有仙则名()往来无白丁()

  无案牍之劳形()可爱者甚蕃()

  不蔓不枝()花之君子者也()

  陶后鲜有闻()宜乎众矣()

  2、“之”有时相当于“他(她它)”“这那”,有时相当于“的”有时却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觉到。指出下面句中“之”字的用法。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水陆草本之花,可爱者甚蕃()

  (3)无案牍之劳形()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翻译下面句子。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5)予独爱莲之出淤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问题探究】

  4、“陋室”的主人是个粗俗低下的人吗?

  5、从文中看,刘禹锡笔下的“陋室”究竟是不是陋室,为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的?

  6.文章开头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作用是什么?

  7.《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品质。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9.这两篇短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境深远,体会两文各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拓展检测】

  ●课内语段阅读。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可爱者甚蕃()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2.翻译文言语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人?

  3.理解填空。

  ①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

  ②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

  ③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什么?

  4.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则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5.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6.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是:

  7.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________的愿望和________的生活情趣。这两篇短文采用了________的写法。

  8.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9.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10.完成下面的对偶句创作。

  上句:品千古美文  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预习】

  【课内探究案】

  4、文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说明“我”的道德高尚。5、“苔痕上阶绿,草色如帘青”是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脱俗。“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作者援引西汉杨雄的事例,大教育家孔子的名言,有力的证明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6、用了比兴的手法。“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陋室”;“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自己。同时引出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7、“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亭亭净植”是赞语。突出莲的洁净、单纯、雅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身处污浊环境中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8、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9、《陋室铭》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境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爱莲说》作者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对追名逐利贪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拓展检测案】

  1.蕃(多)濯(洗涤)蔓(长蔓,牵牵连连。)益(更加)2.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3.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②衬托莲花的高洁可爱。③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4.略(提示:针对某一种观点或两者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5.D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7.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托物言志8.C

  9.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

3、外国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名师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联系自身实际,深刻体会两首诗的

  思想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

  审美能力。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理解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一、什么是诗歌?

  词典上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

  活、抒发情感”,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现了一种美的追求。《荷马史诗》表

  现了一种悲壮雄阔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现了一种心有灵犀的美,即

  使是《恶之花》《死水》这样的诗篇,写某种丑恶的事物,也是为了表现对逝去

  的美的留恋和对现实毁灭美的愤慨,这是一种追求之美。同样,我们可以从

  抒发个人情感的爱情诗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写人生哲理的诗歌也同样是

  美的乐园。我们学习这两首诗歌,首先要去体会这种诗歌的美,通过我们的

  朗读,通过我们的体会,通过我们的品味来感知这种美。

  二、导入

  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譬

  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可夫斯基、莱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

  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三、资料助读

  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

  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

  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抨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

  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

  他始终不渝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他

  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

  很高的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评论家别林斯

  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

  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

  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曰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

  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

  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

  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

  义必胜。

  四、熟悉诗歌内容

  方法:1.听课文录音。2.划分朗读节拍。3.自由朗读。

  五、研讨问题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谈谈你是怎样理解“欺骗”两个字

  的?

  ①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理解。特指在生活中遭遇艰难困苦甚

  至不幸而身处逆境。表明正义被沙皇专制所扼杀,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

  放,这是作者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②人们认为只要努力肯定会获得成功,

  而生活却不能如此,那当然就是“欺骗”。

  2.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会

  到来。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

  事都将成为亲切的怀恋。

  3.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

  你曾有过的体验。

  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

  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

  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

  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4.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

  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5.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

  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联系实

  际,自由讨论,各持己见。这首诗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里。

  六、板书设计

  第2课时

  一、复习旧课

  1.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交流阅读普希金诗集的情况。

  二、导入新课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

  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

  择比作对路的选择。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

  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该怎么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也是写“路”

  的诗,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三、资料助读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

  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

  意志》《白桦树》等。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

  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

  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四、朗读诗篇、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

  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找出诗中

  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

  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

  回顾、叹息。

  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

  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明确: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

  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他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

  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五、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

  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六、分清象征与比喻的概念

  1.二者的概念是什么?

  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

  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

  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2.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

  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4、外国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精品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19.外国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学案

  编写者:陈娅兰

  【学习目标】

  1、理解这两首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及蕴含的哲理。

  2、了解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3、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地面对人生选择。

  【相关链接】

  1、文学常识

  普希金,俄国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的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他的诗歌代表作有《》《》《》等。

  《未选择的路》是(国籍)诗人写的一首具有象征意味的________。

  2、象征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自主学习】

  1、有表情地朗读两首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给加点字注音

  瞬息()伫立()萋萋()幽寂()忧郁()

  (2)划分停顿。

  [导航]:现代诗歌朗读时如何停顿:①深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②根据情感的需要,掌握朗读的语速;③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声音的长短;④根据语境,正确处理诗句的停顿。如: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2、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

  诵读方式:①自由读;②点名读;③班级齐读

  3、整体感知诗歌内容。(自主思考,组内交流)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2)《未选择的路》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一种怎样的表现手法?你能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子吗?

  【合作探究】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诗人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2、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句诗?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3、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4、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这首诗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里。学生自由回答,最好联系实际。

  5、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可为什么题目却是《未选择的路》?

  6、你从《未选择的路》一诗中悟出什么人生的哲理?

  7、说说两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拓展提升】

  一、文本拓展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题目。

  上路

  出了门就到了路上

  路冷冰冰地凝视着即便是在夏天

  它对我没有一点热情

  它对我的能力持怀疑态度

  从家出发的那么多路

  就像从根出发的那么多枝条

  我只能选一条走

  我只能到达一个地方

  像我上了树树上的果子有千万个

  我只能摘一个

  树上的千万个果子看上去

  没有什么大不同

  却有千万种滋味

  每一种足够品尝一生

  我已忘了出发的地方

  我已忘了当初为什么要出发

  冷冰冰的路上

  我的热情是一根

  继续向前探险的新枝条

  1、这首诗与《未选择的路》一样,也运用了的写作手法。读完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2、诗的第二小节,作者用的修辞手法,写路“冷冰冰地凝视着”“对我没有一点热情”“对我的能力持怀疑态度”,这是为了表达什么意思?

  3、诗的第五小节和第二小节相呼应,通过“我已忘了……”和“我的热情……”等诗句,强调了什么意思?

  4、诗的三、四小节与《未选择的路》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相同之处?

  二、语言运用

  《未选择的路》中,由两条普通的小路引发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请选取某一事物,仿照示例写出你的感悟。

  示例:风筝:飞得再高也离不开线的牵引。

  月亮: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当堂检测】

  1、填空: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者是(国别)诗人,弗罗斯特是(国别)诗人。

  (2)当感觉到生活欺骗了你时,正确的态度是、。

  (3)《未选择的路》一诗中升华全诗旨意的诗句是:

  2、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A.《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既是诗人对心爱的孩子的叮咛和嘱托,同时也是勉励自己的座右铭。

  B.诗人普希金通过想象,展示了未来美好生活的图景,鼓励人们克服眼前的困难,增强生活的信心。

  C.《未选择的路》中“路”象征世间所有的道路。

  D.这两首诗都表现出了乐观积极的情绪。

5、《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陋室铭

  01 积累运用

  【课前预习】

  1.字词积累——给加点字注音。

  德馨(xīn)    苔痕(hén)    案牍(dú)

  2.文化积累——文学常识填空。

  《陋室铭》的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基础提升】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仙则名 名:出名,有名

  (2)有龙则灵灵:灵验

  (3)惟吾德馨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4)谈笑有鸿儒鸿:大

  (5)无案牍之劳形形:形体、躯体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神伤身。

  02  课内精读

  阅读《陋室铭》,回答下面问题。

  5.文章题为“陋室铭”,作者为什么一开始不写陋室,而写山水?

  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

  6.作者赞扬简陋居室的目的是什么?

  表达自己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7.陋室具有哪些特点?

  ①自然环境清幽;②交往人物不俗;③生活情趣高洁。

  8.作者从不同角度写陋室,有什么作用?

  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同时也为下文“何陋之有”的结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03  拓展阅读

  【甲】见课文《陋室铭》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释】 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徽:系琴弦的绳子。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龙则灵 灵:灵验

  (2)无案牍之劳形劳:使……劳累

  (3)未尝有喜愠之色愠:生气,恼怒

  (4)亦雅咏不辍辍:停止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了。

  (2)其亲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他的亲戚朋友有时带着酒菜来,陶渊明一点也不推辞。

  11.【甲】【乙】两文分别表现了刘禹锡和陶渊明怎样的性格特点?

  【甲】文主要表现刘禹锡的安贫乐道、志趣高雅;【乙】文主要表现陶渊明的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志趣高雅、不拘束、真性情等)。

  爱莲说

  01  积累运用

  【课前预习】

  1.字词积累——给加点字注音。

  甚蕃(fán) 淤泥(yū)   濯(zhuó)

  清涟(lián)蔓(màn)亵玩(xiè)

  2.文化积累——文学常识填空。

  《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北宋(朝代)哲学家。说,是古代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大多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

  【基础提升】

  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 蕃:多

  (2)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只

  (3)出淤泥而不染染:沾染(污秽)

  (4)濯清涟而不妖濯:洗 妖:过分艳丽

  (5)香远益清益:更加

  (6)亭亭净植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竖立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亲近而不庄重

  (8)宜乎众矣宜:应当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益”与“香远益清”的“益”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

  A.获益匪浅B.延年益寿

  C.日益发达D.良师益友

  (解析:例句中的“益”是“更加”的意思。A.好处;B.增加;C.更加;D.好的。)

  5.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

  A.结构助词,的;B.代词;C.动词,到,往;D.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E.宾语前置的标志。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

  (2)水陆草木之花(A)

  (3)友人惭,下车引之(B)

  (4)何陋之有(E)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喜欢莲花从污泥里出来但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芬,洁净地挺立,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玩弄。

  02  课内精读

  阅读《爱莲说》,回答下面问题。

  7.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

  牡丹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菊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莲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8.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高尚品格?

  不慕富贵、安贫乐道,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格。

  03  拓展阅读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斯是陋室 斯:这

  (2)可以调素琴调:调弄

  (3)陶后鲜有闻鲜:少

  (4)宜乎众矣众:多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11.【甲】文中提到“诸葛庐”“子云亭”,有什么作用?【乙】文中提到“菊”“牡丹”,有什么作用?

  【示例】【甲】文运用类比,表明自己虽然身居陋室,却同古代圣贤一样品德高尚,具有远大抱负;【乙】文运用对比,突出莲花的高洁品质。

6、外国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精品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一、检查自学,夯实基础

  瞬(shùn)息伫(zhù)立荒草萋萋(qī)幽寂(yōujì)延绵(yánmián)

  解释词语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幽寂幽静寂寞。

  延绵延续不断。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忧郁愁闷。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二、赏析《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真的不遂人愿。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今天我们来学习普希金的一首小诗,看看他是如何面对人生的。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二)、简介作者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民主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普希金出生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三)、品析语句,问题探究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

  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2、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3、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这两句诗道出了人生体验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感觉。诗人是说,现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骗而心中忧郁,只要“镇静”,那么,将来回想的时候,反而会觉得很美好。诗人是要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从另一个角度说,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积极乐观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4、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使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许多人把这首诗作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座右铭。

  (四)、背诵诗歌

  三、赏析《未选择的路》

  (一)、朗读诗歌,注意节奏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二)简介作者

  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他当过纺织工人、教员、记者、经营过农场,办过私立学校,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他的诗朴实无华,却又细致含蓄,耐人寻味。

  他的著名诗集有《少年的意志》《波士顿以北》等。诗作名篇有《白桦树》、《修墙》。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三)品析语句,问题探究

  1、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伫立(思索)

  决定(选择)

  选择之后的怅惘

  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4、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

  5、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路,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四、积累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请根据你的积累,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

  五、布置作业

  尝试写几句富有人生哲理的小诗,举行诗歌朗诵会,然后分小组出一期“诗歌园地”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未选择的路

  伫立(思索)

  决定(选择)

  选择之后的怅惘

  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7、《诗经》两首:关雎、关雎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关  雎

  ●重点:理解诗歌的反复吟唱所表现出的情感。

  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补充完整。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诗经》收录了从 西周初年 到 春秋中叶 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 诗三百 ”,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关雎》是《风》的第一篇,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jū)(jiū)  窈窕(yǎo)(tiǎo)  好逑(hǎo)(qiú)

  寤寐(wù)(mèi) 溯洄(sù)(huí) 芼之(mào)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窈窕淑女:文静美好的样子     (2)君子好逑:配偶

  (3)蒹葭萋萋:茂盛的样子     (4)寤寐思服:寤,睡醒;寐,睡眠;寤寐,日日夜夜

  (5)溯洄从之:逆流而上

  4.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 窈窕淑女 。

  5.自读课文,完成下面图示。

  问题一: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节奏,领悟诗歌感情。

  首章是全诗的序,为下文描写君子追求淑女作铺垫,朗读时应 相对平静缓慢 ;第二章写出君子时刻都在思念姑娘,因此语句中流露出一种 向往 的味道;而第三章写了 君子的相思之苦 ,要读出男子痛苦相思的情状;第四章和第五章意思相近,都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刻画出君子得到淑女后的快乐与幸福之情,其中有一种 兴奋和轻快(欢快、愉悦) 的语调。

  2.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又不得,于是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

  问题二:熟读成诵,疏通积累。对照课文注释,小组合作译诗,注意下列文言知识的积累。

  1.解释下面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左右流之  古义:捞取          今义:流出

  (2)道阻且右 古义:弯曲        今义:右边

  2.指出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左右流之:名词用作状语,在左右两边。

  (2)钟鼓乐之:“钟鼓”,名词用作动词,敲钟打鼓。“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

  (3)琴瑟友之:名词用作动词,表示友好,亲近。

  问题三:思读全诗,理解感悟。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诗歌是如何步步推进,表达出小伙子对心上人的思恋与追求的。

  示例:第一章,作者先用起兴开篇,写水鸟引发读者的联想,酝酿气氛,由此引入正题,点出文静美丽的姑娘才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第二章,写出了小伙子追求心上人的幽思。小伙子日夜思念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内心焦灼而苦闷。把一个深受相思之苦的人,写得非常传神。第三章,表达了小伙子对采荇菜姑娘的深切爱慕。他因苦恼而成梦,梦中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拓展:琴是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在我国有近3000年的历史,春秋时期已经成为一种独奏乐器。《诗经》中有不少诗篇提到古琴,如《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棠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等。古琴韵味深长,琴乐所追求的意境也往往幽静深远,恬淡中和,因此弹琴历来是中国文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程,被列为“四艺”之首。请说说“四艺”指的是什么,并为古琴拟一句广告语。

  示例:“四艺”指“琴、棋、书、画”。

  广告词:①赏优美琴乐,品高雅生活。②优雅生活从“琴”开始。

  问题四:研读全诗,探究艺术。

  1.初读《诗经》,你感悟到它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示例:(1)题目取自句首。(2)基本句式是四言。(3)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在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4)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2.《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这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的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问题五:品析诗句,感悟意境。

  1.品读《诗经·关雎》的诗句,参照相关链接,简析《关雎》的意境美。

  【链接】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诗经》中的许多诗歌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描绘出一个个优美的意境。

  示例:《关雎》从触动情怀的景物写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那成双成对的雎鸠在沙洲上嬉闹戏逐,华羽流光,声音婉转。它们悦耳的叫声,不禁引发了年轻人的联想,拨动了他们心中爱的琴弦,于是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感慨。赋中见兴,景中见情,意境优美。

  2.本文没有直接描写主人公心仪女子的具体形象,但我们却可以通过具体语句感受到她窈窕动人的气质与风韵,试分析。

  示例:“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描写出美丽善良的女子劳动时的动人场景,让人感受到她优雅的气质与绝佳的风韵。

8、《外国诗两首:祖国|黑人谈河流》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3.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4.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一、预习导学

  【链接材料】1——作者简介: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链接材料】2——休斯简介:(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休斯写过小说、剧本、自传和新闻速写,以诗歌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他创作了十多部诗集,比较重要的有《哈莱姆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等。休斯的创作植根于美国黑人生活,对他们痛苦生活给予同情,讴歌他们美好的情感,颂扬了他们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诗歌的主题思想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休斯创造性地把黑人民歌艺术引进诗歌创作,吸收了黑人爵士音乐和布鲁斯民歌的形式和手法,形成了轻松活泼豪迈奔放的风格,对美国黑人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1、生字注音:虔信    慰藉

  2、词语积累:虔信:

  二、探究展示:

  (一)《祖国》探究展示:

  1、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2、思考:《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诗中构置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画?

  3、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来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二)《黑人谈河流》探究展示:

  1、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3、全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严密的思维逻辑。请归结诗歌内在的思维逻辑。

  三、练习反馈:

  淡竹

  苏沧桑

  初秋,我和他相遇在江南湖州一个叫“百草原”的山林中。

  他是竹——植物中的另类。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相对于百草原其他植物,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

  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新生般踌躇满腹;银杏终于褪去一身浓艳,和蓝天的高洁媲美;法国梧桐是老实人,沉浸在年代久远的优越感里,并不知道,有一种鹅掌梧桐,要悄然代替它无敌的位置;兰花三七,像极熏衣草,却更美,所有的花都虔诚地朝往一个方向,像被一种崇高使命蛊惑;浮萍无根,却有心肺,挣脱着随波逐流的命运。贪婪的蔓,不知羞耻地攀爬在高大的冷杉上,一边嗜血,一边甜言蜜语……

  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攒足劲儿,在喊——我要生存!我要开花!我要结果!

  甚至动物。三只人工繁殖的小老虎,眼睛都未睁开,拼命争抢着狗奶妈的乳头。

  甚至那口奇异的千年古井,都像藏着无穷的欲望,日夜暗涌不息的水,居然漫过高出地面一米的井沿。如果将井沿继续垒高,水会怎样?

  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类。其实,名利、金钱、权势,如同阳光雨露的垂爱,蜜蜂花蝶的青睐,他不是不想要,可是,要弯下腰,要费心机——要将每一条根都变成利爪,团结土壤,虚伪地赞美越来越污浊的空气;要与昆虫讲和,与风霜妥协;要对苍蝇漠视,对强加在身上的种种不公委曲求全……这样才能安身立命,才能有飞黄腾达的可能。

  可是,他的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他的心生来就是空的,他不愿费尽心机。

  真是空的吗?

  不,那一节节空里,早已成就一个美妙的小宇宙——有与生俱来的一些坚持,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豁达智慧,有对土地的感恩,有和另一棵竹的爱,与笋的亲,与周围无数青光绿影的促膝长谈、开怀畅饮,有鸟儿偶尔驻足的呢喃,有清风明月的和唱……笑忘功名利禄、荒芜繁杂的每一秒时光都格外静谧而美好。

  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满盈。

  更让我惊异的,他不仅直,空,而且淡。

  他是淡竹——全球原始淡竹林最大群落中的一员。从外表到骨子,都是竹子中的最淡——淡紫、淡红、淡褐、淡绿,淡泊。所以,他与世无争到看淡生死。

  他可以很入世。生可以防风,成荫,美化环境,死可以做篾,成为最土最实用的晒竿、瓜架、凉席,竹桌竹椅竹篮。

  他也可以很出世。他是箫与笛的前世,不死的魂魄随天籁之音往来天地之间,优雅散淡而隽永。

  当然,这并不表示他逆来顺受,他会和压在头顶上的积雪抗争,他不允许荒草占领脚下的领地,他摇曳着枝竿向毒蛇示威,他告诉所有的竹要独善其身兼爱天下。

  他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他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他是郑板桥,“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君子之豪气凌云,不为俗屈”。

  他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他是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他是疯疯颠颠的释道济公,“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

  他是岳飞,辛弃疾,他是中国儒家,“山南之竹,不操自直,斩而为箭,射而则达”……

  他是我们身边那些还坚守着什么的人。他们懂得,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清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他们选择了后者,等于选择了物质上的清瘦,心灵的丰衣足食。

  于是,这些自由快乐的心灵,站在一个孤寂的阵营里,成为人世间越来越弥足珍贵的另类,风雨过处,仰天长笑。(选自《散文》2009年第12期)

  1.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文章主要写淡竹,为什么在第3-5段写到稻子、银杏、法国梧桐、千年古井?又为什么在第16-22段写到李白、陶渊明、郑板桥等人?

  3.赏析下面的句子。

  ①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生般踌躇满志。

  ②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轻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

  4.结合本文对“淡竹”的描写,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人生的理解。

  5.第②段突出了所写事物怎样的共同特点?描写这些事物有什么作用?

  6.文中竹“直”“空”“淡”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7.第⑧段写了李白等诗人及其诗句,能否把这段内容删掉?为什么?

  8.本文写“竹”,为什么用“他”来称代?

  9.本文语言形象优美、含蓄隽永,试举一例并加以赏析。

9、《诗两首》学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的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二、自学提纲

  1、请简要介绍《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

  2、你觉得需要注音解释的字词有哪些?

  3、请自由朗读两遍,然后请几位同学进行随堂朗读比赛,看谁读得好。

  4、经过朗读比赛,请大家谈一谈作者认为当“生活欺骗了你”后应以怎样的态度面对?

  (第一节:面对挫折不悲伤;第二节:坚信未来是光明的(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5、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句诗的含义?

  6、《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三、自主学习(要求教师走动巡视,指点指导)

  1、个人自主完成

  2、反复朗读。

  四、自学交流展示

  1、作者简介——黑板展示

  2、疏理字词——黑板展示

  3、3抽取4个人比赛——指定;4个人自主完成——黑板标注;5、6小组合作,抽取4人交流——指定;

  五、教师小结

  六、附注

  迁移积累

  仿句练习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

  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不要!

  第2课时

  一、自学提纲

  1、5分钟背诵比赛:《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看谁背的快?

  2、请2个同学朗读《未选择的的路》,看谁读得好?

  3、请简要介绍《未选择的的路》的作者:

  4、《未选择的的路》共有几小结?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

  (一节:伫立林间岔道口;二节:选择幽寂之路;三节:路径绵长难折返;四节:人生之路不回头)

  5、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生命之路,人生之路)

  6、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7、感悟哲理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二、自主学习(要求教师走动巡视,指点指导)

  三、自学交流展示

  1、2、3、4个人自主完成——指定;

  5、6、7小组探究,派代表完成——黑板标注。

  四、教师小结

  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教会学生去怎么做。

  五、附注

  六、教学反思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安塞腰鼓》复习中考复习(七年级下册) 《背影》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铁骑兵》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雪》学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马说》导学案一等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夸父逐日》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石壕吏》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安塞腰鼓》《真正的英雄》《斑羚飞渡》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河大版八年级上册) 《化石吟》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俗世奇人》课题精练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河大版七年级下册)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师说》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四) 石榴(语文版七年级必修学案一等奖设计) 《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下册) 独坐敬亭山教案一等奖 初二班家长会发言稿(八年级上册)

最新中学教案 《外国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优秀导学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及反思 初中作文序列化训练教学案一等奖1: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 遵规守纪,做个守法的中学生(高一班会课教案一等奖) 《气象物候专题》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古诗词赏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写作(审题立意)优质课教案一等奖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优秀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名师教案一等奖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化繁为简,轻松行文——七年级下册写作《语言简明》教学设计

相关信息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作文父母的爱 七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专项训练 人教九年级上《谈生命》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选择后悔的说说心情223句 假如我是爸爸作文600字 假如我有一个小弟弟小学优秀作文 外国诗二首:迷娘曲(语文版高二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七年级下册《斑羚飞渡》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七年级下册语文名著导读总复习 备课资料(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上册《安塞腰鼓》教学范例(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