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井游记》教学设计及反思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及反思

时间:2022-11-22 17:47:09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及反思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满井游记》教学设计及反思

  蔡明凤 2003年11月25日

  教材分析:

  本文是第六单元(文言文单元)的最后一篇游记,本文描写北国早春气象,既能传山水景物之神,又处处洋溢着作者悠然神往的情感。可以说是游记的典范。本文文字简练,描写生动,尤其是独特的比喻,更为文章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前面三篇文言文的游记,能够独立阅读本文了;且也学习了一单元的现代文游记,能够按游记的特点来分析本文了。

  教学设想:

  因本文是本单元游记的最后一篇,至此可以总结本单元游记的题目的特点并与第一单元(游记)的题目相比较。本文描写了早春二月作者游览京郊满井的景色以及作者出游时喜悦的心情。本文教学可以采取让学生在第一课时自读课文并解释课文、朗读课文;在第二课时分析课文如(作者描写了哪些景色、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写的、景物有哪些特点等),主要也是让学生自主来学习分析课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领略满井一带早春清新的景色,体会作者“若脱笼之鹄”的欢快心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趣。

  2、理清课文的写景层次,体会细节描写的妙处。

  3、加深对文言文虚词“而、之”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三、五分钟的名言交流。

  一、导入,并进行不同单元的题目的对比。

  二、作者袁宏道的介绍。(生介绍)

  三、先扫清文字障碍,再来朗读课文。然后听课文朗读录音,并进行比较,得出朗读的方法(融入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小组学习,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三、五分钟的名言交流。

  一、请个别同学朗读课文。

  二、让同学们来说说在翻译过程中,有哪些词句较难翻译,提出来与全班同学交流。(若学生提得较少或没有的话,就由老师提几个词句来问同学以检查是否都掌握了。)

  三、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

  请全班同学朗读本段。然后请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本段描写了满井的景色,作者是如何描写的?采用了什么顺序?

  2、采用什么方法来写(水、山、麦)?这三种景物有何特点?

  (课外练笔:请同学们用同一种修辞手法来写写不同天气、不同日子中的校园。)

  3、中有些语句与第一段的一些语句相照应,请找出相对应的句子(表示天气、景色、心情)。

  4、作者描写完景色后有何感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也,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联系学校景色来引导同学要注意观察景物,并且要用心去体会。

  5、再次请全班同学朗读课文。再次指出朗读课文的方法。

  教学反思:

  关于文言文的教学个人认为既要秉承传统的教学方法又要有所创新。在这一课文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读、议、析。在读中训练语感,培养语感后来议,在议中析,逐层深入。

  有关文中的“山、水”的描写,作者用了两个精妙的比喻,且这两个比喻也较难懂。我请同学联系他们在物理课上所学的“光的反射”知识来分析“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这个比喻句。有关山的比喻就联想美女。这样两个比喻在师生互动中解决了,显得自然而不觉得深了。

  在课堂教学上,进修学校的谢如意老师提到了三点:预设教案科学性、课堂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可持续性发展(作业发展性)

  课堂动态生成性。也就是说我在上课过程中能够伸缩自如地来引导学生,且与学生深入交谈,学生又能够有自己的不同见解并愿意拿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把作业布置给学生,这又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这节课上,我也有不满意的地方就是在“议”的这个环节当中,我对学生的引导不够深入,结果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能够透彻,生成的问题不多,而且所提的问题相联来说较简单。还有在课前三分钟的名言分析,学生做了分析以后,我的点评不够深入,不够具体。“目标应是正确的目标,梦想、理想均可成为目标。但是梦想距离目标较远,有的梦想是不可能实现的,有的甚至是一种幻想。”而我没有给学生点出这点来。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注意这些细节的,继续努力探索教学方法,使自己做得更好。

  (市进修学校谢如意、黄菊英师来听第二课时)

2、《满井游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文语感。

  2、知人论世,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朗读中理解文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写景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感受文中描绘的优美的春天景色,再现课文图景。

  2、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生动形象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文中所流露的“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式的人生哲理。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描绘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国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的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岳阳西北的岳阳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观赏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一起踏青去,走进春的世界,花的海洋。

  二、预习交流

  (一)了解作者,体裁,写作背景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主张文章要“独抒性灵”。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燕地(yān)花朝节(zhāo)飞沙走砾(lì)廿二日(niàn)

  脱笼之鹄(hú)倩女[qiàn]髻鬟(jìhuán)靧面(huì)

  浅鬣(liè)罍(léi)蹇(jiǎn)浃背(jiā)

  曝沙(pù)呷浪(xiā)堕(huī)恶(wū)

  2、听课文录音,注意字音、重音、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

  三、落实双基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边读边疏通文意,不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

  2、读完之后同桌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3、老师出示问题,学生分成两组比赛抢答。

  (1)解释加点的词语

  冻风时作(起)

  土膏微润(肥沃)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在这时;水波的颜色;初)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泉,茗,罍,蹇都是名词用作动词,用泉水煮、泡茶喝、端着酒杯、骑着驴之意)

  (2)一词多义

  时:冻风时(经常)作于时(这时)冰皮始解

  然:娟然如拭(---的样子)然(然而)徒步则汗出浃背

  乍:波色乍(开始)明冷光之乍(突然)出于匣也

  得:欲出不得(能够)悠然自得(得意、满足)

  始:冰皮始(开始)解始(才)知郊田之外未始(未尝)无春髻鬟之始(刚刚)掠

  (3)难句翻译。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译: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译:大概说是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

  (4)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鳞:鱼鳞,这里指像鱼鳞一样。例句:鳞浪层层。

  名词作动词:

  泉:泉水,这里是用泉水煮的意思。茗:茶,这里是喝茶的意思。例句:泉而茗者,

  罍:酒杯,这里是举起酒杯的意思。例句:罍而歌者

  蹇:驴,这里是骑驴的意思。例句: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5)特殊句式

  a.判断句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者,……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能够不因游玩而误事,潇洒地徜徉于山石草木之间,只有(我)这种闲职啊。

  b.省略句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毛羽”和“鳞鬣”省略了限制语“鸟”和“鱼”)

  译文:鸟的羽毛、鱼的鳞鳍都透着喜气。

  局促一室之内(省略介词“于”)

  译文:拘束在一间房子里。

  c.倒装句

  城居者未之知也。(否定句宾语“之”前置)

  译文:城里居住的人不知道有这样的变化啊。

  例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

  译文:在山石草木之间潇洒地徜徉。

  d.被动句

  例句:山峦为晴雪所洗。“为……所……”被动句式标志。

  译文: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刷。

  四、研读课文

  第1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3.提问:第2段可以分几层,请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可以分三层。

  第1层(“廿二日天稍和”到“至满井”):交待出游日期、气候、同行者及出游路线。

  第2层(“高柳夹堤”到“皆有喜气”):描写满井盎然的春色。

  第3层(“始知……”到“未之知也”):表现作者欢快的心情。

  4.提问:第2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讨论并归纳:

  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5.提问:第3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讨论并归纳: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井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

  6.提问: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本文以游览行踪为线索,以清新的笔调,历历如画地描写了北京近郊满井的早春景色,表达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和喜爱郊游的愿望。

  五、达标测试

  阅读下文,完成1~6题。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2.本段所写的时间、地点是.廿二日、满井。

  3.文中哪些语句写出“天稍和”这一特点?

  土膏微润;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柳条将舒未舒……寸许。

  4.文中准确地描写出作者心情的句子是若脱笼之鹄。

  5.从文中找出写水、山的比喻句。

  晶晶然……匣也;如倩女……始掠也

  6.文中写了哪些人?哪句话描绘了鱼、鸟的神情?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六、作业

3、《满井游记》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导入新课

  分析鉴赏

  1、分析结构

  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议论)

  按这三种表达方式把本文分为三大部分

  段意(P187页)

  2、第一部分

  师:燕地初春的特点是什么?(用一个字概括)

  寒

  师:这么寒冷、恶劣的天气还体现在哪里?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师:在这里作者不说“寒风”、“冷风”而说“冻风”意在说明寒冷的————程度

  师:因此作者在这里用“冻风”、“飞沙”烘托反衬出燕地的特征——寒

  师:“花朝”已经过去了,(听说过花朝节吗?在我国古代,花朝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农历二月十二日是百花的生日,人们会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比如结伴赏花,踏青,游园,唱歌,跳舞……《红楼梦》里有一个人的生日就是这一天,林黛玉。可见作者是多么偏爱他的林妹妹,居然点她为百花的主人。)“花朝节”虽然已经过去了,但应该还是出游踏青的好时期,作者渴望出游,但他能出游吗?(不能)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师:作者因寒冷、沙砾阻挡,阻住他的游兴,不知尝试多少次,也都未百步辄返,其(懊恼、郁闷、无奈)的心情可想而知了。

  师:同学们,第一段有没有描写满井的景色?(没有)

  师:第一段写城中“余寒尤厉”的景象,也就是写出游之前的内容,但作者有没有从出游写起?(没有)而是从反面抒发作者矛盾的心情。

  师:那么结合刚才的分析说说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写作者看到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满井喜悦心情做铺垫)

  师:备受压抑的袁宏道终于选了一个良辰吉日走出来了。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满井的,齐读第二段,并把此段分为三层。

  师:分析第二层

  问题(1)作者对满井早春的总体印象是什么?(用波浪线画出来)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

  师:作者看到堤岸高高泛绿的柳树、闻到大地滋润泥土的芳香,四望原野,一片空阔,心胸舒畅起来了,先前“局促一室之内”的寂寞、懊恼、郁闷的心情早已抛掉而喜出望外,人也就感觉像从笼子里冲出来的天鹅(无比轻松)

  师:因此“若脱笼之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运用比喻、喜悦、庆幸)

  师:作者在这里把满井春色的全景轮廓给勾画出来了,这是总写,

  师:袁宏道从笼中飞出来,一路飞来一路看,那么作者接下来依次描绘了哪些景物?(用横线画出相关的词句)

  (水、山、柳、麦田、人、鸟鱼。)

  师:找出写水的句子

  齐读(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zhà)明,鳞(lín)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xiá)也。)

  师:“冰皮始解,波色乍(zhà)明”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偶)

  师:这个对偶句的意思是“在这时河上的冰面开始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

  师:它点出了余寒已退,薄冰初消,春水开始呈现出澄明的色彩。当微风吹过水面又是一种怎样的现象?——“鳞(lín)浪层层”,漾起鱼鳞般的波纹,清澈的流水闪闪发光,好像什么?文中是怎样比喻的?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xiá)也)

  师:谁来翻译这句话?

  (译文:河水亮晶晶的样子好像刚打开的镜匣,冷光突然从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

  师:这句比喻是用“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比喻——湖光。

  师:微风一吹,漾起鱼鳞般的波纹,清澈的流水闪闪发光,好像从镜匣中取出刚制成的镜子,清冷的光突然射出来。

  师:这个新奇的比喻其作用——准确写出了春天到来之时河水“清澈、亮丽”的特点。波光与镜光都给人以冷的感觉,“冷光之乍出于匣”,又极为贴切地写出了早春水冷的特点。

  师:那么写山又是哪句?

  齐读(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yán)明媚,如倩(qiàn)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

  师:(译文: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美丽的样子像是刚擦过一般,鲜艳美好而又明亮妩媚,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好髻鬟似的。)

  师:作者在此用“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来比喻“山峦”。山是静态的、无生命的比作动态的,有生命的美女。这个比喻突出了春山清新、鲜艳明媚的特点,形神兼备。

  师:好,大家把写水和山的句子齐读一遍吧!

  师:写山写水都运用了比喻,山水相连,春色美不胜收啊!

  师:好的,作者由山水再写到柳、麦田,处处给人以初春的气息,不是吗?大家把有关的句子读一遍加以体会。

  师:你看柳芽刚吐,枝头鹅黄嫩绿,透出一种风韵。“柔梢披风”写出柳条柔美袅娜niǎonuó姿态。真实“二月春风似剪刀”,而越冬的麦苗受早春湿润土地的滋养,已长出一寸多高像短短的鬃毛一样,京郊一带生机勃勃,的确令人心旷神怡。

  师:接下来作者又由物及人写到游人的活动,作者用了一个什么句?(排比)

  师:游人虽未盛,泉而茗(míng)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jiǎn)者,亦时时有。

  师:翻译(游人虽然还不算很多,但汲泉煮茶喝的人,拿着酒杯唱歌的人,身着艳装骑驴的女子,也时时能见到。)

  师:这句写出游人的几种情态:用泉水沏茶,席地而饮;举着杯子边喝酒,边唱歌;盛装的女人骑着毛驴缓缓而行。男男女女,有悠闲的、有豪放的、也有从容的,有动有静,虽然谈不上游人如织,却也不乏寻春、赏春者,春天毕竟来了,不是吗?

  师:“风力虽尚劲(jìng),然徒步则汗出浃(jiā)背。”这句更可以证明春天的到来,人们分明感到春天的暖意了。

  师:同学们写了人的活动,作者有没有忘记写我们人类的朋友?(没有),作者由人再写到动物,(由人及物)

  “凡曝(pù)沙之鸟,呷(xiā)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liè)之间皆有喜气。”

  师:齐读,翻译(所有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儿、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鱼,都是一副悠闲自在的样子,一切动物之间就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师: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在水波中呼吸的鱼,是那样的自由自在。连他们的羽毛和鱼鳞之间都透出一股喜气。这正所谓“替山川写照、为鱼鸟传神”啊!

  师:同学们作者借写游人、鱼鸟来传达自己内心的喜悦。情景交融

  师:同学们,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王国维语“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作者要在文中表达怎样的感情?请看第三层

  师:齐读

  师:“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翻译:(我这)才知道郊外未尝没有春天,只是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

  师:这是全文的主旨句,既高度概括了上述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一幅是“北国早春”、一幅是“满井春色”的内容,表达作者欢快的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对哲理的追求。从这次出游他认识到了城居时所以不知有春,是因为自己——“局促一室之内”,而实际上春早已降临人间,这正是思想境界升华的表现,这就表明这样的道理:

  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懂得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地摆脱某种限制,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

  师:如果我们从深一层来理解,表达的思想感情:就是反映了作者对城市、官场厌弃和投身于大自然怀抱的欣喜之情,暗含着“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jì]菜花”的人生哲理。

  出处:宋·辛弃疾《鹧鸪天》

  [今译]城中娇艳的桃花李花,最害怕风雨的吹打;而田野溪头的荠菜花,却星星点点迎着风雨开放:原来春天正留驻在这里啊!

  [赏析]此词通过对农村美丽景色的赞颂,表现出作者对城市上层社会的鄙弃。“城中桃李”与“溪头荠菜花”形成强烈对比,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平凡的事物往往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春天是属于它们的!此词从全篇看皆写农村景色,唯“城中”一句一笔宕开,为下句作衬,点明主题,“在”字下得稳重有力,表达出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深切的感受。

  师:至此我们知道第一段和第二段的关系就是:

  明确:第一段是第二段的陪衬,作者的意图是:以城中的“余寒犹历”北国早春图反衬郊外的春意盎然,以“局促一室之内”的寂寞心情反衬郊游时“若脱笼之鹄(hú))的开阔胸襟,同时在反衬中又自然得出了“城居者不知春”的结论。

  师:结尾议论“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表明自己对为官的看法,“不能以游堕事”是对那些热衷仕途功名的官僚(庸人)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无意于在政治上进取,何况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教官,当然可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了。

  “惟此官也”,有不虚此行的满足心情,既是自嘲,也是自傲。他在官场感到孤独,是大自然给他以慰藉,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

  所以,这篇山水游记,与其说描绘满井一带的二月春色,还不如说作者借游春在抒写性灵,反映了他厌倦官场和寄情山水的态度。

  师:在为官与游览山水之间,他最终选择了什么?(自此始游)

  师:为此我们可以得知他并不因为官小职闲而懊丧,反而庆幸自己有游乐的时间,表现出袁中郎独特的个性。

  师:完成思考练习四

  师:袁宏道轻视名利,始终无意于仕途,他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不愿做官,他把做官看作“猢狲入笼中”。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西湖游记二则》等。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在登临山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次年,升为国子监助教。但污浊的官场让他尝尽人间冷暖,此后第二年,他便告假还乡,过上隐居的生活。

  师:主题思想

  本文以游览行踪为线索,以清新的笔调,历历如画地描写了北京近郊满井的早春景色.表达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和喜爱郊游的愿望。

  总结全文:

  同学们,学习了本文,你认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是对大自然的热爱,

  是对官场的厌倦,

  是个性的张扬和抒发,在与自然风物的对话中,感受自由的可贵。

  追求精神自由的读书人

  师:我们得感谢袁宏道,因为他给忙忙碌碌的我们一种深刻的人生启示,:回归

  这种回归不同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消极遁世,

  这是对轻松自然的崇尚,

  这是对自由和谐的向往,

  这是对欢乐生命的礼赞。

4、《满井游记》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积累文言词汇。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文章写景的妙处。(重点)

  3.体会文章贴切新奇的比喻句及其作用。(难点)

  4.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朱自清先生的《春》吗?还记得《春》中的春草、春花、春雨吗?在朱自清的笔下,南方的春是温润的,南方的春是醉人的。那么,北国的春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明代的文学家袁宏道,一起去感受一下燕地满井的初春气息吧!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公安(今湖北公安)人。与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称“三袁”,因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公安派”。袁宏道在“三袁”中成就最高,是“公安派”的创始人。代表作品有《满井游记》《虎丘记》《袁中郎全集》。

  2.写作背景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和拜谒酬答打交道,这使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的袁宏道颇感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他所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3.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燕地(yān)  花朝节(zhāo)  砾(lì)

  鹄(hú)辄(zhé)髻鬟(jìhuán)

  倩(qiàn)掠(lüè)罍(léi)

  浃(jiā)夫(fú)能不以游堕(huī)事

  4.反复诵读课文,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1)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4)余之游/将自此始

  5.比较下列字词在文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明确:(1)乍:波色乍明(始,初)

  冷光之乍出于匣也(突然)

  (2)鬣:麦田浅鬣寸许(兽颈上的鬃毛)

  毛羽鳞鬣之间(鱼鳍)

  (3)始:于时冰皮始解(开始)

  髻鬟之始掠也(刚刚)

  始知郊田之外(才)

  (4)而: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表承接)

  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表承接)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表修饰)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表转折)

  6.难句翻译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译: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女子,也时时能看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译:能不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明确:这是一篇写景小品文,文章以清新的笔调写出北京近郊早春时节的秀美景色。第一段写城中“余寒景象”,写了欲游不能的苦恼。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先交待出游日期、天气、同行人物及出游路线;接着写满井春色,先总写满井全景轮廓,后分写山、水、柳条、麦田、游人、鸟、鱼,并点明文章主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第三段交待出游缘由及作记时间,结束全文。

  (二)探究文章优美的意境

  学生默读课文,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明确:作者用细腻而充满诗情的笔调,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满井春光图:河面浮冰刚刚融化,波光粼粼,一池春水清亮得如同新开之镜;山峦积雪刚刚消融,座座青山秀丽,好像晨妆少女;柳条鹅黄初染;麦苗冬眠初醒;鸟儿晒太阳;鱼儿戏水戏浪。这些富于早春特征的景物组成一幅层冰解冻、波光粼粼、山川氤氲、田野生机勃勃的图画,给人以高度和谐的美的享受。游人相偕出游,作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诸画面合为一组镜头,热闹非凡。自然风光与人物活动相映成趣。

  一幅满井春光图,显示了早春的蓬勃生机,物我交融,情致盎然。既表达了一种轻快喜悦的心情,又流露了对自然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三)情感探究

  深入研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重在抒写“性灵”。

  文章开篇写城内的枯燥局促,与城外春色春意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得出结论“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反映了作者对城市、官场的厌弃和投身于大自然怀抱的欣喜之情,暗含着“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式的人生哲理。

  结尾“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表明自己和庸俗之人的区别。“能不以游堕事”是对那些热衷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无意于在政治上进取,何况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教官,当然可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惟此官也”,有不虚此行的满足心情,既是自嘲,也是自傲。他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给他以慰藉,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

  所以,这篇山水游记,与其说描绘满井一带的二月春色,还不如说作者借游春在抒写性灵,反映了他对官场和对大自然、人生的态度。

  (四)修辞探究

  比喻贴切新奇,是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试分析下面的比喻句及其作用。

  (1)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明确:把层层鳞浪比作新打开的一面面亮晶晶的镜子,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春天到来时河水“清澈”的特点。“冷光之乍出于匣”贴切地写出了早春水冷的特点。

  (2)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明确:山峦被融化的积雪洗得干干净净,就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过髻鬟一样。这个比喻不仅写出积雪消融,山峦转翠,青山显得格外清新,分外娇艳的特点,同时还极富美感,充满神韵,表现了春的活力,形神兼备。

  (3)麦田浅鬣寸许。

  明确:把早春时节时时拔节长高的麦田比作兽身上不时生长着的浅浅的鬃毛。比喻联想奇特,不仅写出了早春二月田野麦苗的形态,而且表现出春天是生长的季节这个典型的季节特征。

  四、板书设计

  春意盎然河水——清澈亮丽

  山峦——鲜妍明媚

  柳条——柔美婀娜

  麦苗——生机勃勃

  游人——怡然自乐

  鸟鱼——喜气洋洋若脱笼之鹄

  五、课外拓展

  袁宏道的官职很小,也很清闲,可是他并没有像《小石潭记》中的柳宗元、《记承天寺夜游》中的苏轼那样感到忧愁、愤懑。你能说说其中的原因吗?

  示例:他并无被贬谪的遭遇;他淡泊名利,鄙弃官场;他的性情比较达观;他真心向往大自然,专情于山水美景;他的思想不够积极,消极遁世等等。

5、《满井游记》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自主预习

  一目标导入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重点)

  2.反复诵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重点)

  3.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难点)

  4.体会作者的感情,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去领略自然中的情趣。

  二走近作者

  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今湖北公安县)人。与其兄宗道、弟中道都是晚明反复古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当时称“公安三袁”。他主张文学创作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作品语言清新明快,有《锦帆集》、《瓶花斋集》等。

  三写作背景

  袁宏道无意于仕途,他在明神宗万历二十年就中了进士,但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在登临山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万历二十六年,他被授予顺天府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课堂探究

  步骤一:对照译文

  原文:

  燕①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②时作,作③则飞沙走砾。局促④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⑤返。

  廿二日⑥,天稍和⑦,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⑧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⑨冰皮始解,波色⑩乍明,鳞浪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⑫而冷光之乍出于匣⑬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⑭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⑮之靧⑯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⑰披⑱风。麦田浅鬣⑲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⑳,然徒步则汗出浃○21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22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23,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24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25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注释:

  ①燕:指北京地区。②冻风:冷风。③作:起。④局促:拘束。

  ⑤辄:就。

  ⑥廿二日:二十二日。⑦稍和:略微暖和。⑧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

  ⑨于时:在这时。⑩波色:水波的颜色。⑪鳞浪:像鱼鳞似的浪纹。⑫新开:新打开。

  ⑬匣:指镜匣。⑭娟然:美好的样子。⑮倩女:美丽的女子。⑯靧:洗脸。

  ⑰梢:柳梢。⑱披:开、分散。⑲鬣: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

  ⑳劲:猛,强有力。○21浃:湿透。

  ○22毛羽鳞鬣:毛,指虎狼兽类;羽,指鸟类;鳞,指鱼类和爬行动物;鬣,指马一类动物。合起来,泛指一切动物。

  ○23堕事:耽误公事。堕:坏、耽误。○24适:正好。

  ○25恶能:怎能。

  译文:

  北京地区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残留的寒意仍然很厉害。冷风时常刮起,一刮风就飞沙走石。我只好拘束在一间屋子里,想要出去却不行。每次顶着风雪快步,不到百步就(被迫)返了回来。

  二十二日那天,天略微暖和了些,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河堤两岸生长着高大的柳树,肥沃的土地微微湿润。放眼望去是一片空旷开阔的景象,我(感到自己)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在这时河上的冰面开始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泛起一层一层像鱼鳞似的浪纹,河水清澈透明,水面亮晶晶好像镜子刚刚打开,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里射出一样。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美丽得如同刚刚擦过一般,娇艳明媚,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好髻鬟似的。柳条将要伸展却尚未伸展,柔嫩的梢头在风中散开。低矮的麦苗像兽颈上的短毛,高约一寸左右,游人虽然还不算很多,汲泉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见到。风力虽然还很强劲,但是走起路来,就会汗流浃背。凡是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儿、浮到水面戏水的鱼,都是一副悠闲自在的样子,一切动物身上都散发着喜悦的气息。(我这)才知道郊外未尝没到春天,只是居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

  不因为游山玩水而耽误公事,潇洒的游玩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就只有我这个小官啊。而满井这地方刚好离我的居所近,我的出游将从现在开始,怎能没有记录呢!这是己亥年二月了。

  步骤二:课文感知

  1.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写出城游玩的喜悦之情的?

  2.这篇游记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如“”一句,写出了柳枝初展的神韵。“”写冬去春来大地解冻复苏的情景,简练而传神;“”写天气转暖湖冰消融的情景,令人精神为之一振;“”写麦苗破土初芽的情景,准确而生动。

  步骤三:深层探究

  3.本文妙用修辞,语言灵动,形象鲜明。请辨析下面句中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1)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2)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4.第一段描写了何时何地何景?本文要写“满井”,第一段却不着一字,反而抒发作者郁闷的心情,这是一种什么写法?用意何在?

  5.本文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这种情感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话?

  文言积累

  1.字音

  廿()偕()鹄()鬣()罍()蹇()曝()呷()堕事()

  靧面()浃背()燕地()时作()恶能()花朝节()

  髻鬟()

  2.古今异义

  ①局促一室之内(古义;/今义:紧迫,拘谨,不自然)

  ②土膏微润(古义:/今义:糊状的东西)

  ③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古义:/今义:夺取)

  ④柔梢披风(古义:/今义:一种披在肩上没有袖子的外衣)

  ⑤恶能无纪(古义:/今义:厌恶)

  3.一词多义

  娟然如拭()

  ①然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波色乍明()

  ②乍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欲出不得()

  ③得

  悠然自得()

  鳞浪层层()

  ④鳞呷浪之鳞()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脱笼之鹄()

  ⑤之如倩女之靧面()

  郊田之外()

  4.词类活用

  ①鳞浪层层(名词作状语,)

  文言联想: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②泉而茗者(名词作动词,)

  文言联想: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③泉而茗者(名词作动词,)

  ④罍而歌者(名词作动词,)

  ⑤红装而蹇者(名词作动词,)

  文言联想:虽乘奔御风(《三峡》)

  ⑥作则飞沙走砾(飞,动词使动用法,;走,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联想:亦免冠徒跣(《唐雎不辱使命》)

  5.文言句式

  (1)倒装句:

  ①冷光乍出于匣也。(宾语后置,“于匣”是状语,“出于匣”即“于匣出”。)

  ②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宾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山石草木之间者”。)

  ③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未知之也”。)

  (2)省略句:

  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省略主语“我”)

  (3)判断句:

  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4)被动句:山峦为晴雪所洗(……为……所……,被动语态。)

  参考答案:1.niàn/xié/hú/liè/léi/jiǎn/pù/xiā/huī/huì/jiā/yān/zuò/wū/zhāo/jìhuán2.①拘束②肥沃③梳掠④在风中散开⑤安,哪3.①……的样子/表转折,然而,却②初,始/突然③能够/得意④像鱼鳞/代鱼/指鱼类和爬行类动物⑤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的”/舒缓语气,不译/表示限定关系,可译为“以”4.①像鱼鳞②用泉水③煮茶④端着酒杯⑤穿着艳妆⑥使…飞/使…走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课堂探究

  1.本文是从水光山色、柳枝麦芽、游人欢欣、鱼鸟之乐、作者的内心感受等方面来写出城游玩的喜悦之情的。

  2.“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土膏微润”“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麦田浅鬣寸许”

  3.(1)比喻;以鱼鳞喻浪,生动形象写出了浪纹层层推动的动态美;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光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2)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鸟鱼怡然自得的欢快情形,烘托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

  4.描写了京城早春时节“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的景象。欲扬先抑的写法,把那种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为下文勾画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满井做铺垫。

  5.抒发了作者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厌弃都市官场、渴望回归自然的思想感情。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6、《满井游记》教学设计及反思

  蔡明凤 2003年11月25日

  教材分析:

  本文是第六单元(文言文单元)的最后一篇游记,本文描写北国早春气象,既能传山水景物之神,又处处洋溢着作者悠然神往的情感。可以说是游记的典范。本文文字简练,描写生动,尤其是独特的比喻,更为文章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前面三篇文言文的游记,能够独立阅读本文了;且也学习了一单元的现代文游记,能够按游记的特点来分析本文了。

  教学设想:

  因本文是本单元游记的最后一篇,至此可以总结本单元游记的题目的特点并与第一单元(游记)的题目相比较。本文描写了早春二月作者游览京郊满井的景色以及作者出游时喜悦的心情。本文教学可以采取让学生在第一课时自读课文并解释课文、朗读课文;在第二课时分析课文如(作者描写了哪些景色、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写的、景物有哪些特点等),主要也是让学生自主来学习分析课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领略满井一带早春清新的景色,体会作者“若脱笼之鹄”的欢快心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趣。

  2、理清课文的写景层次,体会细节描写的妙处。

  3、加深对文言文虚词“而、之”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三、五分钟的名言交流。

  一、导入,并进行不同单元的题目的对比。

  二、作者袁宏道的介绍。(生介绍)

  三、先扫清文字障碍,再来朗读课文。然后听课文朗读录音,并进行比较,得出朗读的方法(融入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小组学习,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三、五分钟的名言交流。

  一、请个别同学朗读课文。

  二、让同学们来说说在翻译过程中,有哪些词句较难翻译,提出来与全班同学交流。(若学生提得较少或没有的话,就由老师提几个词句来问同学以检查是否都掌握了。)

  三、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

  请全班同学朗读本段。然后请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本段描写了满井的景色,作者是如何描写的?采用了什么顺序?

  2、采用什么方法来写(水、山、麦)?这三种景物有何特点?

  (课外练笔:请同学们用同一种修辞手法来写写不同天气、不同日子中的校园。)

  3、中有些语句与第一段的一些语句相照应,请找出相对应的句子(表示天气、景色、心情)。

  4、作者描写完景色后有何感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也,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联系学校景色来引导同学要注意观察景物,并且要用心去体会。

  5、再次请全班同学朗读课文。再次指出朗读课文的方法。

  教学反思:

  关于文言文的教学个人认为既要秉承传统的教学方法又要有所创新。在这一课文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读、议、析。在读中训练语感,培养语感后来议,在议中析,逐层深入。

  有关文中的“山、水”的描写,作者用了两个精妙的比喻,且这两个比喻也较难懂。我请同学联系他们在物理课上所学的“光的反射”知识来分析“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这个比喻句。有关山的比喻就联想美女。这样两个比喻在师生互动中解决了,显得自然而不觉得深了。

  在课堂教学上,进修学校的谢如意老师提到了三点:预设教案科学性、课堂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可持续性发展(作业发展性)

  课堂动态生成性。也就是说我在上课过程中能够伸缩自如地来引导学生,且与学生深入交谈,学生又能够有自己的不同见解并愿意拿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把作业布置给学生,这又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这节课上,我也有不满意的地方就是在“议”的这个环节当中,我对学生的引导不够深入,结果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能够透彻,生成的问题不多,而且所提的问题相联来说较简单。还有在课前三分钟的名言分析,学生做了分析以后,我的点评不够深入,不够具体。“目标应是正确的目标,梦想、理想均可成为目标。但是梦想距离目标较远,有的梦想是不可能实现的,有的甚至是一种幻想。”而我没有给学生点出这点来。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注意这些细节的,继续努力探索教学方法,使自己做得更好。

  (市进修学校谢如意、黄菊英师来听第二课时)

7、<<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山水随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3.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德育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

  1.讨论点拨法。

  2.比较阅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感受文章优美的意境,学习作者写景状物的高超技巧;深层探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阅读,感受袁宏道游记散文的独

  特魅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教师出示中国地图,指图评说:

  同学们,我国的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岳阳西北的岳阳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观赏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今天,我们将“挥

  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踏青去!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

  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

  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选两位同学播放预先录制好的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并点评。

  教师提示评点应注意的问题:①读音是否正确;②停顿是否分明;③语调的轻重缓急有无区别;④能否恰如其分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顺势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词语。

  (多媒体显示)

  请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教师选四位同学回答,分四组。

  明确:(1)yān niàn zhāo huì

  (2)pù xiā jiā léi

  (3)liè qiàn jiǎn jì huán

  (4)huī lì wū

  2.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词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①掌握下列实词。

  东风时作 作:起。 土膏微润 膏:肥沃。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于时:在这时。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新开:新打开。匣:指镜匣。

  娟然如拭 娟然:美好的样子。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茗、罍、蹇,都是名词用作动词,用泉水煮、喝茶、端着杯、骑

  着驴之意。

  作则飞沙走砾 飞,使沙飞;走,使砾走。

  ②一词多义。

  ③难句翻译。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译: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译:大概说是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

  3.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学生自由发言,明确:这是一篇写景小品,文章以清新的笔调写出北京近郊早春时节的秀美景色。第一段写城中“余寒景象”,写了欲游不能的苦恼。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先交待出游日期、天气、同行人物及出游路线;接着写满井春色,先总写满井全景轮廓,后分写山、水、柳条、麦田、游人、鸟、鱼,并点明文章主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第三段交待出游缘由

  及作记时间,结束全文。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四、品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探究文章优美的意境。

  (1)学生齐读课文,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2)选三位同学发言,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3)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粗拨。

  明确:作者用细腻而充满诗情的笔调,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满井春光图:河面浮冰刚刚融化,波光粼粼,一池春水清亮得如同新开之镜;山峦积雪刚刚消融,座座青山秀丽,好像晨妆少女;柳条鹅黄初染;麦苗冬眠初醒;鸟儿晒太阳;鱼儿戏水戏浪。这些富于早春特征的景物组成一幅层冰解冻、波光粼粼、山川氤氲、田野生机勃勃的图画,给人以高度谐和的美的享受。游人相偕出游,作者将

  品茶、饮酒、骑驴观赏诸画面合为一组镜头,热闹非凡。自然风光与人物活动相映成趣。一幅满井春光图,显示了早春的蓬勃生机,物我交融,情致盎然。既表达了一种轻快喜悦的心情,又流露了对自然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2.深入研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提问: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大家一致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师稍作点拨:请同学们思考文中的关键语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知也”和“夫不能以游堕

  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内涵。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作者重在抒写“性灵”。

  文章开篇写城内的枯燥局促,与城外春色春意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得出结论“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反映了作者对城市、官场的厌弃和投身于大自然怀抱的欣喜之情,暗含着“城中桃李愁

  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式的人生哲理。

  结尾“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表明自己和庸俗之人的区别。“不能以游堕事”是对那些热衷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无意于在政治上进取,何况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教官,当然可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惟此官也”,有不虚此行的满足心情,既是自嘲,也

  是自傲。他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给他以慰藉,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

  所以,这篇山水游记,与其说描绘满井一带的二月春色,还不如说作者借游春在抒写性灵,反映了他

  对官场和对大自然、人生的态度。

  五、赏读课文,体会作者写景的妙处。

  1.关于白描

  提问:白描是一种怎样的描写方法?能从以往学过的课文中找几例吗?

  明确:白描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

  描写方法。

  如《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直写山“连”;“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直写大水猛涨,江水汪洋。如《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

  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高度抽象概括地写出了西湖雪景。

  提问:本文哪些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

  明确:如写水,“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笔法极为简练,

  却又鲜明如画。

  2.关于比喻

  提问:文中哪些句子运用了比喻?请画出来,品味其表达效果。

  学生明确: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表现自己从局促小屋投身到大自然怀抱的欣喜、舒朗的心情。“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如倩女之NF156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如“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返青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这

  些比喻,新奇、形象、生动,读来妙趣横生。

  3.关于拟人

  提问:文中运用拟人辞格的句子有哪些?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生自由选例,品评。

  如写鱼鸟,说它们悠然自得,洋溢着喜气,这样写,增加了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了作者的

  思想感情。

  4.学生背诵文中运用白描、比喻、拟人的文句,增加语言积累。

  5.至于章法上的欲扬先抑(第一段写城中余寒,为下文写田郊春光作铺垫)、生动的场面描写(游人欢乐、喜庆的场面)等,可提示学生自行品味,此处不再赘言。

  六、比较阅读,感受袁宏道游记散文的独特魅力,总结全文。

  1.教师提示:这个单元有四篇文章均为山水游记,试将本文与前三篇课文比较,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前三篇课文,如柳宗元《小石潭记》、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重寄托重理

  念。袁宏道更注重对大自然的客观描写,也揭示出人们游山玩水的愉悦心情。

  教师可指导学生就创作动机、内容、艺术风格等方面作一些比较,然后集体交流,达成共识。

  2.请两位同学对课堂学习进行总结,其余同学补充评议。

  七、布置作业

  1.整理课上讨论的内容,写一段话,表明自己的观点、看法。

  2.袁宏道的游记散文现存九十多篇,成就很大,请同学课外选读一篇,谈谈你的感想。

  3.选出对加粗词的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 )

  A.冒风驰行(坐车)呷浪之鳞(吸而饮) B.麦田浅鬣寸许(左右)汗出浃背(湿透)

  C.泉而茗者(茶)倩女之 面(洗) D.偕数友出东直(全、都)柔梢披风(披挂)

  4.选出对修辞手法分析不当的一项( )

  A.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比喻) B.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对偶)

  C.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排比) D.呷浪之鳞。(比喻)

  5.续写填空,使之构成排比句,然后再填写一句带有哲理性的话语。

  一朵鲜花点缀不出绚丽的春天,一个音符谱写不了动人的乐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

  有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3.D(A、B正确。C项“茗”应为“煮茶喝”。D项“偕”为“一起,一同”,“披”应为“开、分散”)

  4.D(应为借代,用“鳞”代“鱼”,部分代整体)5.略

  ●板书设计

  作者邮箱: shanshuisuiyuan@126.com

8、《满井游记》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文意。

  ②积累文言词汇,增强文言语感。

  ③学会细致观察景物,并能用白描手法,借助修辞表现出来。

  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学习,通过朗读赏析美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的感情,并学会与自然相处,去领略自然中的情趣。

  学习重点: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学习难点:学会细致观察景物,并能用白描手法,借助修辞表现出来。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作者作品介绍:作者_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代文学家,湖广公安人(现在湖北公安),与其兄___________、弟__________合称“公安三袁”。在文学创作上,他们反对厚古薄今,主张“不拘格套,独抒性灵。”作为文学流派,其取名的依据是他们的_______。

  2.文体、背景介绍:本文是一篇______________(游记散文),(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3.字音、字形、词语

  ①掌握下列字音字形:

  廿()鹄()茗()罍()蹇()倩()

  髻()鬟()浃()乍()澈()靧()曝()

  ②参照注释和以前的积累,解释词语。

  东风时作作:___________土膏微润膏:___________

  作则飞沙走砾飞:____________走:____________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于时:________波色:______乍:_________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新开:____________乍:____________

  娟然如拭娟然:______________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泉、茗、罍、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初读感知:作者围绕“满井”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具有什么特点?(结合文中原句回答)

  二、合作探究。

  活动一:朗读,理解文意。

  1.听读课文。(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标注字音、划出停顿。)

  2.朗读课文。(学生多种形式读,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

  3.译读课文。(把课文用说话的方式译说一遍。)

  点拨:“之”的用法。(结合课后练习三)

  活动二:朗读,赏析美点。

  这篇文章充满了“美”,请同学们就课文内容和写法从课文中找出实例,用课文“美在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这样的句式说话。要求每人都说,至少要说一句话。

  示例:课文美在春水,“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用白描的笔法,简练地勾勒出了早春水的特点。

  知识小贴士: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的画法;白描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温馨提示:内容可从景、人、物、情多角度考虑;写法可从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考虑。

  ①学生读课文,找美点,写美点赏析。

  ②展示交流,老师点拨。

  三、拓展延伸:对比阅读。

  【甲】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捎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爨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节选自《晚游六桥待月记》)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2分)

  (1)柔梢披风披:(2)石篑数为余言数:

  2.下列句子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呷浪之鳞

  A.渔人甚异之(陶渊明《桃花源记》)

  B.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

  C.宴酣之乐(欧阳修《醉翁亭记》)

  D.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西湖最盛,为春为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甲文中,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表现满井春色?写出了满井早春怎样的特点?(3分)

  5.甲乙两文同是写景,甲文作者在游满井时,生发出怎样的感悟?(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乙文抒发了作者游西湖时怎样的感情?(2分)

  四、布置作业:仿照本文,写一篇游记。(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尽力用上白描写法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五、板书设计:满井游记

  袁宏道

  景美:北国郊原的早春风光。白描

  人美:郊原春游各得其乐的情态。比喻

  美物美:自然生物在春光中的悠然自得。拟人

  情美:郊游的喜悦心情和美好感受。

  答案:

  对比阅读参考答案:

  1.(1)开,分散。(1分)(2)屡次,多次。(1分)

  2.C(2分)

  3.(1)每次冒风疾行,不到百步就返回。(2分)(2)西湖景色最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夜。(2分)

  4.柳条、麦田、水波、山峦、鱼鸟、游人(1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2分)

  5.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1分)喜悦、赞美。(意思对即可)(1分)

  译文:西湖最美的时间是春天的月夜,一天之中最美的时刻是烟雾迷蒙的早晨和山光笼罩的傍晚。这一年春雪很大,梅花受到寒气的抑制,跟杏花、桃花依次开放,更是难得的景观。石篑多次跟我说:“傅金吾家园中的梅,是宋朝张公甫遗留下来的,赶紧去看看吧!”我这时被桃花迷住了,竟然不忍心离开湖上。湖上从断桥到苏堤这一带,绿柳如烟,桃红似雾,弥漫二十多里,到处都传扬着歌声和器乐声,年轻的女子们香汗淋漓,衣着华丽的富家子弟往来不绝,多得像堤边的春草,真是美丽妖艳到极点。

9、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写作学写游记》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

  【目标导航】

  1.培养留心观察、勤于考证的意识,能初步认识到“行万里路”是增长人生见识和锻炼独立生活能力的必要途径。

  2.抓住特点描写景物,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3.在写作活动中了解祖国大好河山,增强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学写文情并茂的游记。

  【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第一课时进行作文指导与写作,第二课时进行批改、评讲、修改。

  了解作文文题,熟悉作文要求,搜集相关素材,为习作做准备。

  1.游记常常要对某处景物做定点观察,以写出景物的特点。选择你游览过的一个景点,围绕其中的一处风景,写一个片段。200字左右。

  2.我们应该都有过出游的经历。旅途中,我们不仅观赏自然风光,了解民风民俗,同时也会有许多新奇的感受,产生很多思考和遐想。自拟题目,写一篇游记。不少于600字。

  3.你一定看过一些展览,参观过一些纪念馆或博物馆,请选择一次这样的经历,以《参观_______》为题,写一篇参观记。不少于600字。

  【新课导入】

  古语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同学们外出旅游的机会多了,城市的繁华、乡村的秀美、名胜古迹的魅力,无不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能把这些印象变成文字,写成游记,那是很有意义的事。游记是描写游览中所见所闻,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记叙文。游记的题材非常广泛,凡是浏览中见到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名胜古迹以及听到的神话传说等,都可能作为游记的材料。但怎样才能把游记写好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写游记。

  【写作要求】

  1.选择一处风景来写,不要贪多。要深入风景细节,展开具体描绘。

  2.写游记,可以先画出当时的游览路线图,拟出写作提纲,确定好材料的选择和叙述的详略。

  3.切忌平铺直叙,要学会选材和剪裁,安排内容要做到详略得当,简明扼要。要学习运用课文中写景的不同表现手法,绘声绘色地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4.描写风景时要写出你的独特体验,也可适当加入一些文化知识的介绍,来丰富文章的内容。

  【技法点拨】

  游记可以分为很多种。以记录行程为主的是记叙型游记;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是抒情型游记;以描绘景物、景观为主的是写景型游记;通过游记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是说理型游记。但是,不论哪一种游记,都是通过对自然风光、风景名胜、城市景观、景观中的人与事进行描绘,来达到记事、抒情、说理等目的。所以写作游记时,一定要具备“游”的记录,没有“游”,也就不会有“游记”。

  对本次游记写作的训练提出如下建议:

  1.认真观察抓特征“走马观花”式的对旅游景点进行游览,是抓不住旅游景点的特征的,观赏景物,要全身心地调动自己的眼、鼻、口、手、耳,去看、去闻、去尝、去摸、去听。把美景融入心中,留意旅游过程中发生的见闻,一草一木、一楼一物、一石一沙、一人一事的具体特征就会清晰地展示在你的面前,就能避免写游记时出现不知所云或“东一榔头,西一棒锤”毫无目的地进行写作的尴尬局面。

  2.选准角度讲层次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点,所选的角度应该能够揭示具体旅游景点的特征。至于层次,只要能够按照“移步换景”或“定点换景”的顺序对具体的旅游景点进行观察和描述,我们的游记自然就会有层次感了。

  3.写景状物融真情山川美景美不胜收,多少文人墨客为多娇的江山而折腰,泼墨挥毫,留下传世佳作。我们写游记同样要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东西来写,写出景观的特色和文化蕴涵。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在对旅游景点进行精细描绘的过程中要表达出一定的思想感情。写景抒情,情寄于景,情景交融,这样的景才不是“死”景,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是美文。

  4.藻饰语言求优美优美的语言及巧妙的手法,也是游记打动读者的法宝。对于游记而言,语言的优美主要表现为语言的生动形象。多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可以大大增强游记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感,引用相关的历史传说、民间故事或者文人墨客的诗文名句,有助于增加游记语言的文化品位。

  【范文引路】

  大理苍山开心游

  我小时候,有一年观看春节联欢晚会,舞蹈《雀之灵》深深地吸引了我。一位婀娜多姿的舞者翩翩起舞,柔美而生动的舞姿,让我感受到艺术的美。妈妈告诉我,这位舞蹈家是云南白族舞蹈家——杨丽萍。从此,我知道了云南,并十分向往到那彩云之南走走看看。

  去年国庆节,我终于圆了彩云之梦。妈妈和我到达第一站——大理。据导游介绍,大理的自然风景可以概括为一幅画——风花雪月图: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我迫不及待地想跳进画中。

  上午,我们直奔苍山。仰望苍山,山势陡峭,拔地而起,山上怪石嶙峋,绿树成荫。我们乘坐索道车,一口气到了海拔三千多米处。远眺山间,传说中的玉带云神奇地出现了:山峦之间一条乳白色的云带,长长一片,像仙女织就的锦缎,飘在半山腰,我们仿佛进入了仙境。我们继续攀登,乘着风,踏着云,不时有几声小鸟的鸣叫,好似在为我们加油。

  走着走着,远处隐隐传来“哗哗”声,我们赶紧都加快脚步,我更是一路小跑,充当急先锋。突然,我眼前一亮,一股洪流顺着山崖直冲而下,在太阳的照射下,像是空中的彩练,珠花迸发,犹如巨龙吐珠,冲入潭里,激起无数的浪花。满是青苔的石壁上刻着三个大字——洗马潭。我把手伸入潭水里,一种冰凉的感觉瞬间遍布全身,爬山的劳累顿时踪影全无。

  说话间,我们来到了苍山顶峰。蓝天下,周围的山峰连成一片,像一支阵容强大的军队。远处山脚下的洱海,犹如一条银丝带,从遥远的天际蜿蜒而来;洱海又像一面梳妆镜,满天的白云和青山都尽在镜中,云影在徘徊,山峦倒立在水中,一色青青透出诗情画意。围在洱海四周的白族民居,守护着这片美丽的山水,此间山水顿时添了几分人气与活力。此时,我突然想到了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随后的几天,下关山口,令人神清气爽的风吹着我的面颊;在上关,我躺在广阔开满鲜花的草原上,望着蓝天白云“发痴”;洱海边,一轮玉盘般的圆月下,我觉得世界是那样静美……我爱苍山洱海,我爱云南的好风光。

  名师总评小作者以自己的游踪为线索,给我们勾勒出一幅诗情画意的大理苍山风景图。写游记作文最简便的结构方式,就是沿着自己的旅游顺序,在脑子里再“旅游”一遍,然后用笔记录下来;其间要做的一件重要工作,就是对素材的取舍和详略的安排。显然,逛了一趟彩云之南,可写的内容还有很多,而小作者仅选取了仰望苍山、亲近洗马潭、俯瞰苍山这三处有代表性的景点,让我们领略到“彩云之南”的民俗风情。

  1.当堂作文。

  2.推荐作文评讲。

  (1)同桌互评。(2)教师点评。

  1.布置作业:同桌间互换作文修改。

  2.将推荐的佳作打印出来贴在班级作文园地展览,供大家分享。

  教学反思

  游记在“旅游热”的今天来说,特别重要,熟练掌握游记的写法很有必要。其实游记是一种散文,大家都写得出来,但是要写得有味道让人觉得有意思就比较困难。本次作文课通过多次师生互动,成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学们的兴趣很高,纷纷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这次课也存在不少问题,容量过大,增加了难度系数。要很好地完成任务,需学生提前准备。

  让学生了解游记的相关知识十分重要,在活动中,最好教学生与学校、家长保持联系,让他们事先知晓活动的目的、方式、时间等,在大家支持的情况下,对游记的写作进行适当取材。有条件的要保持材料的新鲜性。

10、满井游记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体会本文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了解这篇游记描写的北方初春景物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4、体会白描手法和比喻的运用。

  5、二、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给下列生字注音。

  廿(niàn)鹄(hú)鬣(liè)茗(míng)罍(lěi)蹇(jiǎn)倩(qìan)髻(jí)鬟(huán)浃(jía)乍(zà)澈(cè)靧(huí)曝(pü)呷(xiā)

  二、导入:同学们,我国的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了岳阳楼,在欧阳修指引下,观赏了醉翁亭。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的东直门有什么美景。走,我们踏青去!

  1.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进土,曾任空部郎中等职。明代著名文学家,与兄宗道、弟中道均有才名,时称“三袁”。宏道诗主妙悟,提倡“独抒性灵,不拘俗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重视通俗小说和里巷民谣,作品以小品成就最高,内容多写身边琐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斋集》二十四卷传世,后人辑为《袁中郎全集》,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之为“公安派”,称他们的诗文为“公安体”。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感情。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小组互助,教师更正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研读赏析

  一、提问:请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城中早春“余寒犹厉”、“冻风时作的景象。

  第二段:写郊游所见满井春色。

  第三段:交代写作本文用意和写作时间。

  二、提问: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

  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

  三、提问:第1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四、提问:第2段可以分几层,请归纳层意。

  可以分三层。

  第一层(从“甘二日天稍和”到“至满井”):交待出游日期、气候、同行者及出游路线。

  第二层(从“高柳夹堤”到“皆有喜气”):描写满井的盎然春色。

  第三层(从“始知……”到“末之知也”):表现作者的欢快心情。

  五、提问:第2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

  感受:“若脱宠之鸽,”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入”、“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六、提问:第三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并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

  七、提问:请归纳本文中心思想。

  本文以游览行踪为线索,以清新笔调,历历如画地描写了北京近郊满井的早春景色.表达作者欢心恬适的心情和喜爱郊游的愿望。

  八、提问: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是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l)若脱笼之鹄:以物比人(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人比物(把物比作人)

  (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

  九、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动人的写景抒情小品,篇幅短小,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意趣蕴藉,具有艺术魅力。

  十、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2、《走进名校》

11、关于《师说》的教学设计、效果及反思(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

  《师说》是个传统篇目,也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事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文章不长,按照学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讲课进程,利用两个课时完全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考虑到本文需要背诵,而高一学生课程较多,又面临历史、地理、计算机的会考,课外几乎腾不出时间来背诵。所以,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决定多加一课时,把背诵的任务揉合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外不再留任何作业。

  为此,我对《师说》的教学过程作了这样的设计。

  第一课时

  1.先由本学期接触过的“论”“序”“辞”“赋”“疏”“传”等文体引出“说”并讲述这类文体的特点。

  2.再由“说”引出文章标题《师说》。

  3.解题,留下“本文是解说关于老师的道理的吗”的悬念,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阅读注释(1),了解作家生平,要求将重点信息记熟。

  4.要求学生合上书本,老师打出关于作者韩愈的幻灯片,指名让平时语文学习最吃力的同学进行信息复位。用以当堂记住作家知识。

  5.教师范读课文。

  6.让学生回顾开头留下的悬念,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7.提问:整体感知之后,大家发现本文哪一段与解说“师”的道理关系不大?引出第四段。

  8.提问:第四段起什么作用?让学生对照注释翻译第四段。

  9.提问:作者的写作目的何在?

  10.在回答过程中讲清重点实、虚词、特殊句式。

  11.通过“不拘于时”简述写作背景,破解解题时留下的悬念。

  12.理清该段思路,背诵全段。

  13.过渡到第一段,让学生对照注释翻译第一段,若有疑难,请教各小组长,小组长有问题问老师。利用幻灯片检查实、虚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

  14.让学生理清第一段的写作思路。

  15.教师根据论点—教师的职责(正面)──教师的重要性(反面)──择师的态度──择师的标准这一思路指导背诵。

  16.连贯背诵全段。

  第二课时

  1.齐读第二自然段。

  2.让学生借助注释用现代汉语语言读一遍(即口头翻译)。若有疑难,请教各小组长,小组长有问题问老师。

  3.教师利用幻灯片检查文言实、虚词,特殊句式,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4.完成海淀版练习册104页的第八题,全面了解本段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并体味这种思路和方法的好处。

  5.借助此表指导背诵。

  6.连贯背诵全段。

  7.默写全段。

  第三课时

  1.齐读第三自然段。

  2.让学生借助注释用现代汉语语言读一遍(即口头翻译)。若有疑难,请教各小组长,小组长有问题问老师。

  3.教师利用幻灯片检查文言实、虚词,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

  4.让学生归纳总结论证方法并体味这种方法的好处。

  5.指导背诵。

  6.理全文思路,背诵全文。

  7.处理课后习题和海淀版练习册。

  二、教学效果

  当初设计的从文本出发,让学生从原文中摘取背景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揣摩文章主旨的目的基本达到。同时也顺利实现了在课上完成背诵、处理完作业的预想。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安排学生活动,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同时,在各个活动过程中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和任务,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在同一个时间段里有不同的收获,解决了“优生吃不饱,潜能生消化不了”的问题。

  从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看,学生对文言实、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的掌握比较好。第二天提问的结果也表明,同学们都掌握了本文的文学常识。课程结束以后,百分之八十的同学能够背诵全文并默写。说明大家对本文的逻辑思路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另外,教学处在第一课时结束以后对学生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同学对本课内容感兴趣并有较大收获。

  三、教学反思

  面对《师说》这样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老课文,我的教法仍然比较传统,没有深入开掘其蕴含的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同时,由于过分强调背诵的当堂落实,把对课文严密结构的分析放到次一等的位置,使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思维密度降低。即便有论证方法和逻辑思路的讲述,也仅仅是为背诵服务,并没有提到文学欣赏的高度,在提升学生的品位方面有欠缺。而且,讲课时过分依赖事先的设计和讲究各个环节的无缝连接,没有安排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使他们没有机会对课文内容和观点质疑求异,后来有位同学在写《师说》读后感时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认为,“小学而大遗”不是“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的意思,而应该理解为:“小孩让他学习,大人反倒不学习”。如果我当时提供给他一个机会,相信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对探索氛围的创设乃至对求索精神的弘扬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2、《满井游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

  教学目标

  1、品味课文清新自然、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游览时欢愉的心情,熟读成诵,从而得到美的熏陶。

  2、学习细致的观察生活,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欣赏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设想

  1、课堂教学力求“激趣”,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生动、活泼、有效地学习。

  2、这是自读课文,作为写景小品,它精短饶有趣味,宜让学生反复涵咏,力争在课内熟读成诵,然后讨论仿写。

  3、教具准备:多媒体电教平台、《满井游记》教学软件。

  4、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人课文

  简介作者,学生默读阅读提示第一段,教师出示教学目标。

  二、自读理解

  1、学生朗读课文,力求理解文意。

  2、检查学生理解能力,自学能力。教师读课文,学生口译。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感受文章清新自然的语言。

  三、自读欣赏

  1、播放有关《满井游记》的风光片段。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认真观看,用心体味。

  2、教师指导,学生根据阅读提示②:“这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生动的表达了一个‘城居者’一冬都‘局促一室之内’,而今返回自然‘若脱笼之鸽’的欢快心情。写景层次分明,比喻贴切。”在理解、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欣赏。

  学生边议边读边背,教师归纳。

  (尽量由学生讲,教师只作必要引导)

  第一段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城中飞沙走砾,为下文正面记游作准备,有对比的作用。

  第二段逐句读来,怎样表达记游的次序?——第一句“廿二日……至满井”:点明所游之地。第二句“高柳……脱笼之鹄”:以堤柳、润土、旷野衬托心胸的舒畅。“若脱笼之鹄”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三句“于时……出于匣也”;写春水。“晶晶然……”作比喻,更见水的明澈。第四句“山峦……之始掠也”:写春山,细致地写山被雪洗之美,用“如倩女……始掠也”作比喻,形象化地描写春山的形色两美。第五句写春柳、春苗两景,笔墨不多,既显示燕地春色,又见观察之细。第六、七句,写游人,男男女女,有动有静,声色兼备,形态各异。第八句,运用了借代写鱼鸟,描绘出神态。第九句,议论句,强调燕郊“未始无春”,与第一段对照。

  3、出示篇章结构图(出示幻灯软件)。

  4、学生朗读第二段,体会作者当时欢愉的心情。

  5、再次播放有关《满井游记》的风光片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学生尝试背诵第二段。

  四、自读深化

  1、教师指导学生看阅读提示③:“学习细致的观察生活、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2、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朱自清的《春》,引出“绘春图”,与“满井早春图”作比较。(出示幻灯软件)

  若脱笼之鹄      山水太阳

  春水        春草

  春山        春花

  满井早春图春柳    春凤

  春苗         春雨

  游人、鱼鸟       迎春

  未始无春       颂春

  教师小结:同样是写春,虽然所写的景物不同,但写时都注意到了抓住事物特征,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景物描写,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3、仿写练习:《校园的早晨》。

  (1)仿照两篇文章的结构,出示《校园的早晨》结构提示图:(出示幻灯软件)

  总写

  早晨的---------

  早晨的---------

  校园的早晨分写早晨的---------

  早晨的---------

  早晨的---------

  总写

  (2)学生根据结构提示图,分组讨论。

  (3)请几名学生谈谈作文的思路,写法。

  五、布置作业

  课外练笔,写一篇写景短文《校园的早晨》。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上,我也有不满意的地方就是在“议”的这个环节当中,我对学生的引导不够深入,结果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能够透彻,生成的问题不多,而且所提的问题相对来说较简单。还有在课前三分钟的名言分析,学生做了分析以后,我的点评不够深入,不够具体。“目标应是正确的目标,梦想、理想均可成为目标。但是梦想距离目标较远,有的梦想是不可能实现的,有的甚至是一种幻想。”而我没有给学生点出这点来。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注意这些细节的,继续努力探索教学方法,使自己做得更好。

13、《满井游记》教学预案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生字词,积累常见实词和虚词。

  2.能力目标:重视诵读,读出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趣,学会细致观察景物,并能灵活地借助修辞表现出来。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的感情,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尽情领略大自然中的情趣。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景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感受作者钟情于山水的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搜集关于本文作者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以“满井春韵”为主题设计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1.说梦导入

  卜算子•记梦

  水似镜新开,山若梳鬟女。欲问游人去哪边,水秀山青处。才始探春来,不肯梦归去。满井吾来赶上春,惟愿和春住!

  2.简介作者

  板书课题:满井游记

  一、探春——让满井春色明媚眼眸

  1.听读课文,听准字音。

  2.对照注释,读懂文意。

  3.探春:

  用“春在,不信,你看——”的形式说一句话。

  二、赏春——让满井春光沸腾血液

  1.哪一个写景的句子让你怦然心动?说说心动的理由。

  美美地读出让自己怦然心动的句子。

  2.配乐赏图,朗声读出图片中所对应的原文语句。

  三、品春——让满井春情拨弄心弦

  划出体现作者游赏满井前后心情变化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

  相关链接:

  “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袁宏道

  四、绘景——让瑰丽自然芬芳记忆

  郊田之外未始无美,校居者,知否?

  春花秋月,夏雨冬雪……任选一种事物,抓住特征,以本文的比喻句为范例,仿写一个文言句子。

  例句:秋高气爽,丹桂流香,如神女之驾临而脂气之荡漾也。

  老师寄语:

  板书设计:

  满井游记

  袁宏道

  写景:早春之美抓准特征

  妙用比喻

  抒情:欣喜,自在

  厌倦官场,寄情山水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爱莲说》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观潮》教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七年级下册生词表备课资料(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安塞腰鼓》《真正的英雄》《斑羚飞渡》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关爱别人——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稿(七年级下册) 《山米与白鹤》教学设计及说课稿(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中考复习热点精粹——名著阅读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化石吟》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春望》教学设计(北师大九年级下册) 《俗世奇人》课题精练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记叙文写作——写清记叙文的六要素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醉翁亭记》练习中考复习(八年级上册) 《陋室铭》教案一等奖(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智取生辰纲》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堂实录(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河大版七年级下册) 《安塞腰鼓》导学案一等奖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最新中学教案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及反思 初中作文序列化训练教学案一等奖1: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 遵规守纪,做个守法的中学生(高一班会课教案一等奖) 《气象物候专题》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古诗词赏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写作(审题立意)优质课教案一等奖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优秀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名师教案一等奖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化繁为简,轻松行文——七年级下册写作《语言简明》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名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相关信息 满井游记教学反思 满井游记(河大版九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满井游记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满井游记说课(人教版八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