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梦游天姥吟留别》参赛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体会和学习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能够鉴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
2.技能与方法: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官场,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本诗中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
【教学重点】
1.体会和学习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能够鉴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
2.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官场,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教学难点】1、掌握鉴赏诗歌感情的方法。2、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艺术风格。
2.理清本诗的梦游线索。
3.研习诗文第1段,并尝试背诵。
【重点难点】
1.熟读诗歌,研读第1段。
2.理清本诗的梦游线索。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傍着古朴优美的旋律一轮明月缓缓升起。放飞思绪在历史长河中,不禁感慨“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说到古人与月,我们便不禁想到一位伟大浪漫主义诗人,他与月有着一段难以割舍的情缘,他就是“李白”,月之于李白,不但伴随着他寂寞潦倒的一生,也丰富了他诗艺的殿堂,可以说“明月”装饰了李白的诗。
难怪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在他的《怀李白》中这样写道“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二、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作者介绍:
李白(701-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其文豪迈俊爽。著有《李太白集》。
2.作品背景:
这首诗作于李白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离长安后,李白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段时间。这时他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了激越的呼声。
3.文体介绍:
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言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面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向式整齐。本诗属于前一-种,即“歌行体。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要求学生正确认读字音,听出节奏,感受感情基调。
2.学生朗读或默读课文,圈点难字生词.结合注释理解。
3.重要字词。
天姥(mǔ) 瀛洲(yíng) 剡溪(shàn) 渌水(lù) 谢公屐(jī)
澹澹(dān) 石扉(fēi) 訇然(hōng) 暝(míng) 霓(ní)
鸾(luán) 魂悸(jì) 长嗟(jiē)
4.指导朗读:这首诗形式错落,笔随兴至,语言富有自然节奏感,朗读时应有意识地注意语感流动,把握语言的节奏、音调和诗人感情的巧妙配合。
5.学生反复熟读、赛读。
6.理清思路。
(1)找出诗歌中关键的语句。
入梦之因:海客谈瀛州....对此欲倒东南倾。
由现实转入梦境:“我欲因之梦吴越”。
由梦境转人现实:“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
揭示主旨的句子: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学生讨论:概括诗歌的脉络。
明确:人梦之因--梦由仙境--梦中惊醒一梦后别语
四、再读课文,研读第1段
1.齐读第1段。
2.分组讨论:
为何从“瀛洲”谈起?天姥山的特点是什么?运用什么艺术手法?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却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虑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为下文人梦作了铺垫。天姥山高峻脱俗、卓尔不群;运用了对比、衬托、夸张的艺术手法。
3、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地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地强烈愿望.
小结第一段:写入梦之由.天姥山时隐时现,胜似仙境,高耸入云,横贯天际,气势简直超出了五岳而盖压赤城山,诗人充满了向往之情.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诗作者用奇特的夸张描写了天姥山的雄姿,以主要的笔墨借助想象描绘了梦游天姥的情景,突出地展现了作者的浪漫主义风格。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研习诗文第2、3段。
2.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官场,蔑视权贵的凛然傲态。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重点难点】
1.理解背诵诗文后两部分。
2.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官场,蔑视权贵的凛然傲态。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抽查学生朗读情况。
2.导人新课。
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
二、朗读课文,研习第2、3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小组交流: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地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地奇妙梦境.
思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归纳每一幅图景地特色,写出每幅图景地句子.
明确:(1)写“月下清丽之景”地句子: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外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2)写“日升明快之景”地句子: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3)写“山中奇幻之景”地句子: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4)写“天空盛大之景”地句子: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
(5)写“梦醒”地句子: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3.品味重点字词:飞、照、送、殷、栗、惊等。
明确:“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照”字写出了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
4.自由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品味诗的妙境。
小结第二段:写梦游幻境——飞度镜湖—登山览胜—洞天仙境—梦醒若失.
由现实转入梦境:我欲因之梦吴越.
由梦境转入现实: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唯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5.研习第3段。
(1)“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是消极颓废的心理外露吗?请从进步和局限两方面简要分析。
明确: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都更适合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其想象和夸张的才能。
进步性:反映诗人蔑视权贵、渴望自由的精神。写神仙世界的美丽,反衬出现实世界的丑恶,表明对现实、对权贵的憎恶。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立场服务。
局限性:流露出了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思想。如“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2)鉴赏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明确:“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是诗中的思想精华。这些铿锵有力的十六个字,是诗人思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决不向权贵屈服,充分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这正是本诗的主题所在。
小结第三段:写出梦慨叹: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
揭示全诗主旨地句子: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三、讨论探究
思考:本诗是李白的浪漫主义代表作品,那么本诗是如何体现浪漫主义特色的?
明确:(1)丰富的想象。(2)大胆的夸张。(3)神话传神。
总结: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大胆的夸张为读者描述了一个美丽的神仙世界,塑造了幻想世界中的诸多形象,他写熊咆龙吟,写雷电霹雳.写霓衣风马,把幻想的场面写得活灵活现,令人眼花缘乱,充分体现了他的浪漫主义特色。
四、课堂小结
这首诗通过描写梦境中的天姥仙境的美景,表现了作者僧恶现实、蔑视权贵、敢于反抗的斗争精神和向往自由、追求乐土的美好愿望。幸有李白的浪漫情怀,江山明月才变得如此多娇,盛唐的诗坛才有序而雄浑,盛唐的韵致才如此淋漓酣畅。他的浪漫主义情调感染着每一个人,没有他,不可想象盛唐的沃土会怎样荒芜,今天的诗坛会多么苍白!
2、《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技能目标
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3、情感目标
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重点难点
1、鉴赏雄奇瑰丽、变幻莫测的梦境以及深层含义。
2、感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学习他独立傲岸的人格。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副对联: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
请问:这幅这联写的是谁?(李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专题》。李白是我们陌生的老朋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与人称“诗圣”的杜甫是唐代诗坛的双子星座。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是我国古代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李白奉召进京,本想能借此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只给了他一个侍御闲职,并不重用他。而且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看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
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他渴酒“天子呼来不上船”;他作文“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五岳寻仙,浪迹山水,就连他的出生和逝去也染上神奇色彩。传说他的母亲“梦长庚星而诞”,又说他的死是“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在人们心里李白并没有死去,只是去追赶他所喜欢的月亮了。李白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
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三、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成为乐府歌行体的一种。“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古体诗。
四、字,词,音
天姥、瀛洲、剡溪、渌水、澹澹、霹雳、石扉、訇然、青冥、魂悸、鼓瑟、觉时、天台、语天姥、谢公屐、殷岩泉、栗深林、鸾回车
五、赏析第一节
1、齐读并思考:
①前四句诗写了什么?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什么要从瀛洲写起?
明确:写天姥山的神秘飘渺、迷离恍惚。
以瀛洲来陪衬天姥(侧面描写)。天姥山像传说中的瀛洲一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②后四句诗写了什么?用的是什么方法?
明确:写天姥山的高峻、雄伟。
对比、衬托。用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用“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两句说明其高大无比。再以天台作陪衬,说天台之高“一万八千丈”,但在天姥面前却显得十分矮小,好象要拜倒在它的脚下。这样高大雄伟的天姥山,这样美丽的大自然,怎能不引起诗人梦游之念呢?
2、小结:
概括大意
本节总写天姥山的高峻、雄伟、神奇,这是入梦之由。
六、赏析第二节(结合多媒体)
第二小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可划分为梦到剡溪、著屐登山、夜间景象、神仙洞府、梦境消失五个层次,请概括景物的特点以及李白心情的变化。
(1)梦到剡溪:清幽寂静
我想依据越人的介绍,梦游吴越,一夜之间就飞过洒满月光的镜湖。湖光月色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美丽的剡溪。谢灵运住过的地方现今还在,清清的溪水荡漾,猿猴的啼声凄清。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直挂云帆济沧海——飘然快意春风得意的李白踌躇满志兴高采烈的李白
(2)著屐登山:壮美奇绝
我脚上穿着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身子登上直入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还听到空中天鸡的鸣啼。山岩重叠,不知道拐了多少弯,我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陶醉的乐而忘返的李白
(3)夜间景象:离奇险怪
熊在怒吼,龙在长吟,像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中间。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黑云沉沉啊将要下雨,水波摇动啊升起烟雾。
迷惘震惊苦闷抑郁的李白
(4)神仙洞府:壮丽辉煌美妙无比
电闪雷鸣,山峦崩塌。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青色的天空广大无边望不见底,日月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阙。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乘着风,云中的神仙啊纷纷降下。老虎弹奏瑟啊鸾鸟驾着车,排列的仙人啊象麻一样难以数清。
飘飘欲仙的李白
(5)梦境消失(过渡句,写面对现实的无限痛苦):
如此景象令我的魂魄忽然惊动,恍然站起身来,又长叹不已。醒来时身边只有睡过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更加失落惆怅郁闷的李白
总说:这里的象征意味是多重的。
梦游天姥的历程与作者寻梦长安的经历何其相似。
这不也是人生历程的写照吗?满怀理想,苦苦追寻,始达目的,但曲终人散,终归沉寂。
但这里更是作者新的理想追求,山川的俊美,仙境的奇妙,神人的自在,都深深吸引了作者,引发作者深沉的思考:什么才是人生的至境?什么才是真正的追求?
一个梦境即如是美好,那么真的名山大川呢?真的神仙洞府呢?
七、赏析第三节
1、“世间行乐亦如此”中的“此”指什么?
明确:指上节所写的梦境如烟,瞬息即散。这表明了作者陷入重重矛盾后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和伤感情绪。“世间”两句,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矛盾里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
2、“古来万事东流水”一句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与深沉感慨,这同时也表明,浪迹山水,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寻仙问道,正是为了心灵的抚慰。
3、“且放”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一方面,放鹿青崖、骑访名山反映了诗人与现实的对立,对恶势力决不妥协;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诗人放达的情怀和逃避现实的态度。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性格?在全诗起什么作用?
明确:①傲岸性格,表现了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②是“诗眼”,起了揭示主题的作用。
八、鉴赏要点
从表面看,这是一首游仙诗,它的主体部分(“云青青兮欲雨……仙之人兮列如麻”)是关于神仙世界的描写;但诗人的游仙之念决不同于那种完全置身于世外的幻想,他之所以向往这个世界,是因为他厌恶眼前的黑暗的现实世界。这一点,诗人在诗尾有明确的表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才是全诗的主旨。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个性解放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李白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很明显。一是丰富的想象。诗人的想象有来源于民间传说,例如关于仙境的种种细节描写;也有出于诗人的人性爱好的,例如明月“送我于剡溪”,这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一样,是诗人把月看成最亲密的朋友。二是大胆的夸张。这种夸张不是简单的放大事物,而是融合着诗人美好的感情,如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杜甫说李白“飘然思不群”,于此可见一斑。
概括主题:通过描写梦境,反映了作者政治上不得意,写出了诗人憎恨现实,追求自由
板书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一、梦之由 现实天姥 神奇雄峻景仰向往对比衬托夸张
二、梦之境 梦到剡溪 清幽寂静兴奋、轻松愉快
著屐登山 壮美奇绝陶醉、乐而忘返
夜间景象 离奇险怪迷惘、困惑
神仙洞府 绚烂辉煌极度兴奋、愉快绘声绘形绘色
梦境消失 无限哀痛、留恋
三、梦之感 蔑视权贵 追求自由解放乐土的理想,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的精神。
延伸
以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作为内容,以“尊严”为话题,谈谈人生。
布置作业
把仙境改写成一个想象成一个场面
3、《梦游天姥吟留别》优质课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教材定位】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八课的第一篇课文,这一课的三篇课文选取了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不同体式的诗歌,要在诵读之中体会其不同的抒情方式和创作手法。《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浪漫瑰丽的想象,描绘了一个迷离惝恍的梦境。诗作以七言为主,不受诗律限制,在奇特的梦境中寄寓着深沉的慨叹。
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要在诵读和感悟中,发挥想象,品味组成梦境的意象以及梦境所隐含的精神追求。
【素养目标】
1.了解李白的生平以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情感,把握李白诗歌的语言特点。
3.鉴赏雄奇瑰丽、变幻莫测的梦境以及深层含义,总结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点。
4.明确诗歌的主旨和内涵,感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独立人格。
【教学重难点】
把握梦境的含义及作用,并从中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诵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说到中国文学我们能够想到很多的名流大师,他们挥毫泼墨,在方寸之间书写中国文学的深刻内涵。如果提到唐代文学呢?如果只推一人呢?我想无外乎是李白了。一个似仙人般的存在,为我们留下了多少名篇巨作。今天让我们一齐走近《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知人论世
1.了解诗人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2.人物轶事
李白赋李花
幼年李白第一次抓周时便抓到了一本诗经。李父喜出望外,他希望自己的儿子日后能成为远近闻名的大诗人,但却在取名字一事上犹豫不决以至于李白到了七岁仍然没有名字。适逢小李白七岁那年的春季,李父写下了一首只有开头两句的赞美春日的七言绝句体裁诗,随后就让自己妻儿一人一句补全该诗。话音未落,李母不假思索说道:“火烧杏林红霞落。”
小李白若有所思,静静地等母亲说完之后,脱口而出:“李花怒放一树白。”这句一语惊人,李父赞道:“吾儿有诗才,甚好。”同时,心中默念此诗暗暗欢喜:“吾家木子本姓李,一树李花白如雪”。于是,李父最终拍板决定给儿子取名叫做李白。
3.了解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使他只居住了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离开长安后,与杜甫、高适游山东,在兖州话别,临行作本诗。
4.解题
①吟:本指吟咏、作诗,后为诗体名。和“歌”“行”相仿,其音节格律较自由,有五言、七言、杂言等,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梦游天姥吟留别》。
②留别:临行赠言。“送别诗”和“留别诗”都写离别时的离愁别绪;送别诗是送者所作,留别诗是离者所作。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预习检查:
1.给加点字注音:
天台(tāi)剡(shàn)溪渌(lù)谢公屐(jī)
暝(míng)殷(yǐn)訇(hōng)然
2.解释词语:
①微茫:景象模糊不清。
②信:确实,实在。
③明灭:忽明忽暗。指天姥山在云彩中时隐时现。
④向天横:直插天空。横,直插。
⑤因:依据。
⑥谢公:指南朝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游天姥山时,他曾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
⑦渌:清。
⑧清:这里是凄清的意思。
⑨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
⑩暝:日落,天黑。
9322;殷:动词,震响。
9323;栗、惊:使动用法。
9324;澹澹:波浪起伏的样子。
9325;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9326;青冥:指天空。浩荡:广阔远大的样子。
9327;金银台:金银铸成的宫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译文】:
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求。
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雾忽明忽暗间有人可以看见。
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天台山虽高四万八千丈,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
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
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
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
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晚。
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
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
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
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
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
忽然魂魄惊动,我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
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告别诸位朋友远去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
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
(二)诵读感悟
1.诵读全诗,用“/”划分朗读节奏,用“ ”标出韵脚。
第一节: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第二节: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第三节: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明确 这首诗多次换韵,所押的韵有“ou”“u”“enɡ”“üe”“i”“inɡ”“ɑn”“ɑi”
“ɑ”等。
2.自由诵读,概括思路。
明确以梦为线索,按照梦前—梦中—梦后的顺序行文。
第一节:梦游之由(起)
第二节:梦游之境(观)
第三节:梦游之吟(叹)
四、文本研究
【思考1】赏析第一节
1.前四句诗写了什么?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什么要从瀛洲写起?有什么作用?
明确写天姥山的神秘飘渺、迷离恍惚。以瀛洲来陪衬天姥(侧面描写)。天姥山像传说中的瀛洲一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后四句诗写了什么?用的是什么方法?
明确写天姥山的高峻、雄伟。对比、衬托。用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用“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两句说明其高大无比。再以天台作陪衬,说天台之高“一万八千丈”,但在天姥面前却显得十分矮小,好象要拜倒在它的脚下。这样高大雄伟的天姥山,这样美丽的大自然,怎能不引起诗人梦游之念呢?
3.概括第一小节大意
明确本节总写天姥山的高峻、雄伟、神奇,这是入梦之由。
【思考2】赏析第二节
1.以时间、地点为序探究梦游之旅,请用先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所写之景,然后分析、概括所见之景特点以及李白心情的变化。
明确①诗意:我想依据越人的介绍,梦游吴越,一夜之间就飞过洒满月光的镜湖。湖光月色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美丽的剡溪。谢灵运住过的地方现今还在,清清的溪水荡漾,猿猴的啼声凄清。
概括:梦到剡溪——清幽寂静——飘然快意春风得意的李白,踌躇满志兴高采烈的李白。
②诗意:我脚上穿着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身子登上直入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还听到空中天鸡的鸣啼。山岩重叠,不知道拐了多少弯,我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概括:著屐登山——壮美奇绝——陶醉的乐而忘返的李白
③诗意:熊在怒吼,龙在长吟,像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中间。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黑云沉沉啊将要下雨,水波摇动啊升起烟雾。
概括:夜间景象——离奇险怪——迷惘震惊苦闷抑郁的李白
④诗意:电闪雷鸣,山峦崩塌。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青色的天空广大无边望不见底,日月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阙。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乘着风,云中的神仙啊纷纷降下。老虎弹奏瑟啊鸾鸟驾着车,排列的仙人啊象麻一样难以数清。
概括:神仙洞府——壮丽辉煌美妙无比——飘飘欲仙的李白
⑤诗意:如此景象令我的魂魄忽然惊动,恍然站起身来,又长叹不已。醒来时身边只有睡过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概括:梦境消失(过渡句,写面对现实的无限痛苦)——失落惆怅郁闷的李白
2.诗人为什么要着力塑造一个光怪陆离的梦境?
明确诗人用幻想世界的美好衬托现实世界的丑恶,用诗人在幻想世界的自由翱翔衬托他在现实世界的失意和碰壁。虽然是在写梦境,但诗人依然是着眼于现实,为了一吐在长安之时积累的怨愤之气。
【思考3】赏析第三节
1.“世间行乐亦如此”中的“此”指什么?
明确指上节所写的梦境如烟,瞬息即散。这表明了作者陷入重重矛盾后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和伤感情绪。“世间”两句,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矛盾里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
2.“古来万事东流水”一句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与深沉感慨,这同时也表明,浪迹山水,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寻仙问道,正是为了心灵的抚慰。
3.“且放”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一方面,放鹿青崖、骑访名山反映了诗人与现实的对立,对恶势力决不妥协;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诗人放达的情怀和逃避现实的态度。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性格?在全诗起什么作用?
明确①傲岸性格,表现了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②是“诗眼”,起了揭示主题的作用。
5.概括第三节的主要内容。
明确惊梦长叹
【思考4】概述诗人以梦传情的思路。
明确作者以梦境的飘浮虚幻揭示现实社会、人生的虚幻,就连人世间认为最美好的神仙境界都尚且破灭了,现实,人生还有什么不破灭的!以此看破现实,看破人生——“古来万事东流水”,既然如此,何不“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追求自由洒脱的人生,“何必摧眉折腰事权贵”。诗题称“留别”,“别”什么!很显然,诗人是在借向朋友的“留别”,表明自己对现实的别却,要追求归向自然,放情山水的自由洒脱的生活;借“留别”表明自己与统治者的诀别、决裂。概括起来说就是:否定现实,追求自由,不事权贵。
【思考5】概括“艺术美”
明确①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②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③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通俗平易,兼用长短句,打破了“七言”的束缚。
【思考6】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赠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杜甫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来就丹砂愧葛洪。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痛饮狂歌空度日,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扬跋扈为谁雄?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注)天宝三载(744年)杜甫与赐金放还的李白在洛阳相识,遂相约同游梁宋。天宝四载(745年)同游齐赵,同年秋,两人在鲁郡(今山东兖州)东石门相别,杜甫写了赠诗,李白写了别诗。葛洪,东晋道士,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
问题:请结合对这两首诗的理解,概括出李白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
明确①才气纵横,狂放傲岸(或狂放不羁、豪迈狂放):杜诗三、四句是说李白尽日痛饮狂歌,可见狂放不羁;心雄万夫,可见济世之才。②怀才不遇,漂泊沦落:杜诗“飘蓬”句,李诗“飞蓬”句,均见李白如莲飘零;“飞扬跋扈为谁雄”可见李白不受重用,怀才不遇。③嗜酒如命,热爱山水:两首诗饮酒句“痛饮狂歌”“醉别”可见嗜酒情怀,李诗“登临遍池台”“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可见其热爱山水情怀。④重情重义,珍惜友情:携手同游,别时痛饮。
五、技巧点拨—鉴赏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特色
【任务引导】李白是继浪漫主义开山之祖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诗人气质最浓,艺术个性最突出的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或以奔放的激情表达对理想政治的追求,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或以犀利的笔锋抨击权贵的豪奢专横、荒淫腐朽;或表现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或表现对人民的同情和关怀。其诗歌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
【任务活动】分析概括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表现方面。
(一)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的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如《上李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以大鹏自喻,可已非庄子式的逍遥以自适人大鹏,而是要引起震动惊怪的大鹏,足见其气势不凡。
再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抒写志士失意的悲愤,大气磅礴而慷慨激昂,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和节奏变换,追摹情绪冲动时情感喷发奔涌的起伏跌宕,让人直接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二)想象丰富奇特,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
与喷发式的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带有一种随意生发的狂放精神。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燕山雪花大如席,偏偏垂落轩辕台”(《北风行》)。其成功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使感情表现得十分强烈,而且在构图设计上也别具匠心,表现得十分巧妙。
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营造了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
(三)意象独特
李白的一生漂泊不定,居无定所,其成长历程潮起潮落,坎坷不平,其从仕之道波折万千,险象环生,也便是这不幸的遭遇使它看透了现实社会的黑暗,使他寄希望于超现实,憧憬于仙界,以获得丝毫的宽慰。因此与作诗的气魄宏大和想象力丰富相关联,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他对体积巨大的壮观事物似乎尤为倾心,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李白将它们置于异常广阔的空间背景下加以描绘,构成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的“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组合,给人以一种崇高感。
(四)风格飘逸
李白飘逸的诗风毫不做作,一切写的那么的纵逸于自然,夸张而真实。“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人自倒非人推”等等一切的一切都显得那么流畅,那么自然。挥毫泼墨,逸思横出。古往今来,问天下谁人能敌。
李白的诗作飘逸豪放,极具浪漫主义且又能接物言志,回归现实,表达自己远大政治志向及处世态度。“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君是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等等无不体现了他济苍生、安社稷之宏伟抱负及其远大志向。
六、明晰主旨
通过描写梦境,反映了作者政治上不得意,表达了诗人憎恨现实,追求自由,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志向。
七、拓展阅读
永远的李白
刘雪枫
农历岁末,一个温暖的冬日,我们以李白的方式纪念李白的1300岁。
1300年,李白飘逸的身影不仅没有模糊,反而越来越清晰,那是他离我们越来越近的缘故吗?
1300年,李白的诗篇于我们不仅没有隔世绝代之感,反而越来越生动鲜活,内涵丰富,那是因为我们有了音乐的李白吗?
李白是中国的,李白同时也是世界的。这种观念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有意义。100年前,以李白诗为代表的中国诗被译成法文和德文,分别以《美玉集》和《中国之笛》这样浪漫的名字在西方结集出版。对于大诗人庞德用英文翻译的李白的诗歌,艾略特认为“是对英语诗歌进程持久的、决定性的贡献”。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无疑是作曲家马勒根据《中国之笛》中四首李白的诗谱写的大型声乐交响曲《大地之歌》(又叫《尘世之歌》)。李白诞辰1300周年同时也是马勒去世90周年,欧美的乐团大多数都上演了《大地之歌》,同时纪念东西方的两位文化名人。
唐诗是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的顶峰,李白是站在这个顶峰之上的巨人;李白是中国文化中最让人引以自豪的符号,同时也是跳出传统程式的异教,1000多年来,随着他不朽诗篇为人传诵,他狂放飘逸、特立独行的诗人气概也让人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他灵动奇丽的诗以及坎坷曲折的人生际遇激活了后代众多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不论是文学、音乐、戏剧,还是绘画、舞蹈、雕塑等,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位大诗人伟岸傲立的身影,也能透过这些作品感受到诗人那份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人文情怀。今天,我们为了纪念李白,不仅有诗的纪念。我们有音乐的纪念,有舞蹈的纪念,有戏剧的纪念,还有书画等艺术作品的纪念,还有李白的英文诗、法文诗、德文诗、日文诗的纪念。这些纪念恰到好处地将“李白与现代”和“李白与世界”两条线索贯穿并交织起来,为我们在这样一个纪念的年代里,展示了一个跨越1300年的李白,一个离我们最近的李白。
大型现代舞剧《梦白》是广州现代歌舞团为纪念李白诞辰而特意创作的。舞者用现代舞蹈语汇和现代音乐表现了诗人性格的不同方面,他们使李白的形象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不是一个穿长袍束高冠的李白,他是长存人们心中的另一个始终具有现代感的李白。一个衣着、服饰与我们无异的李白。交响音乐会《明月出天山》以郭文景的交响合唱《蜀道难》和周龙的《唐诗四首》为核心内容,又辅之以数首根据李白诗谱写的交响声乐作品。如果说,周龙的《唐诗四首》更多强调的是包括李白《听蜀僧濬弹琴》等在内的诗篇的意境和高雅的文人气质,那么郭文景的《蜀道难》所呈现的便是一种在自由状态下创作的远离古典倾向的自然的情感释放。作曲家根据李白诗歌所提供的绚丽意象,在音乐素材的处理上选取的是更民间化的角度,所释放的是“我”对家乡的感觉。
诗歌剧场《天地——太白》是本次系列纪念活动的压轴大戏,它不同于一般的诗歌朗诵会,而更多考虑从诗歌艺术本身出发,强调一种视觉、听觉和美学意境的整体设计感。整场演出围绕李白那些脍炙人口的诗篇展开,著名作家韩静霆撰写的剧本将李白的代表作与他的人生品格和命运悲欢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朗诵、交响音乐、歌曲以及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的整体烘托,传递着诗人对人生、自然、永恒的情感体验,同时也从不同角度展示了现代人对李白的思考、发问以及对自我的反观。
李白是说不完道不尽的。李白是永远的。“昔人已乘黄鹤去”,但是李白请留下,每个人心中都有你的位置,“你,需要我们的理解;我们,需要你的表达"。再铸民族魂,弘杨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就从纪念李白开始吧。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为什么说“李白是中国的,李白同时也是世界的”?
明确李白是中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所以说“李白是中国的”;李白的诗作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他诞辰1300年,欧美的乐团大多数都上演了《大地之歌》,以纪念东方的这位文化名人,所以说“李白同时也是世界的”。
2.从全文看,“李白是永远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①对李白的纪念传递着李白对人生、自然、永恒的情感体验。②对李白的纪念展示了现代人对李白的思考、发问以及对自我的反观。③纪念李白有利于再铸民族魂,弘扬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
八、李白诗句积累
1、一水牵愁万里长。
2、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3、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
4、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5、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6、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8、奸臣欲窃位。树党自相群。
9、绵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10、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九、随堂巩固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梦油天姥吟留别》里写出姥山天黑后,熊龙的吼叫使山林震颤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的《梦油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历来被诗评家认为是《梦油天姥吟留别》一诗的“诗眼”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1)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2)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十、作业
完成同步习题。
4、《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师版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基本情况及创作背景,读懂诗歌的感情。
2.能鉴赏诗中浪漫瑰丽的想象、沉郁悲凉的意境、精妙的景物描写等等。背诵并默写三首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了解作者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基本情况及创作背景,疏通诗歌大意;
2.通过自学、讨论、质疑等方式读懂李白梦境的意象和梦境所隐含的精神追求;读懂杜甫的身世之悲与忧国之情,读懂白居易抒发的人生感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古人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多样的人生,加深对社会的思考,增强对人生的感悟,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难点】
1.品味组成梦境的意象和梦境所隐含的精神追求。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资料】
《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浪漫瑰丽的想象,描绘了一个迷离惝恍的梦境。诗作以七言为主,不受诗律限制,在奇特的梦境中寄寓着深沉的慨叹。
【知人论世】
1.了解诗人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2.人物轶事
李白赋李花
幼年李白第一次抓周时便抓到了一本诗经。李父喜出望外,他希望自己的儿子日后能成为远近闻名的大诗人,但却在取名字一事上犹豫不决以至于李白到了七岁仍然没有名字。适逢小李白七岁那年的春季,李父写下了一首只有开头两句的赞美春日的七言绝句体裁诗,随后就让自己妻儿一人一句补全该诗。话音未落,李母不假思索说道:“火烧杏林红霞落。”
小李白若有所思,静静地等母亲说完之后,脱口而出:“李花怒放一树白。”这句一语惊人,李父赞道:“吾儿有诗才,甚好。”同时,心中默念此诗暗暗欢喜:“吾家木子本姓李,一树李花白如雪”。于是,李父最终拍板决定给儿子取名叫做李白。
3.了解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使他只居住了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离开长安后,与杜甫、高适游山东,在兖州话别,临行作本诗。
4.解题
①吟:本指吟咏、作诗,后为诗体名。和“歌”“行”相仿,其音节格律较自由,有五言、七言、杂言等,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梦游天姥吟留别》。
②留别:临行赠言。“送别诗”和“留别诗”都写离别时的离愁别绪;送别诗是送者所作,留别诗是离者所作。
【整体赏析】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此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诗人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手法,组成一幅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梦游图。全诗构思精密,意境雄伟,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感慨深沉激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其在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笔随兴至,体制解放,堪称绝世名作。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其时李白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云梯。
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高潮。
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象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表现方面
(一)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的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如《上李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以大鹏自喻,可已非庄子式的逍遥以自适人大鹏,而是要引起震动惊怪的大鹏,足见其气势不凡。
再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抒写志士失意的悲愤,大气磅礴而慷慨激昂,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和节奏变换,追摹情绪冲动时情感喷发奔涌的起伏跌宕,让人直接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二)想象丰富奇特,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
与喷发式的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带有一种随意生发的狂放精神。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燕山雪花大如席,偏偏垂落轩辕台”(《北风行》)。其成功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使感情表现得十分强烈,而且在构图设计上也别具匠心,表现得十分巧妙。
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营造了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
(三)意象独特
李白的一生漂泊不定,居无定所,其成长历程潮起潮落,坎坷不平,其从仕之道波折万千,险象环生,也便是这不幸的遭遇使它看透了现实社会的黑暗,使他寄希望于超现实,憧憬于仙界,以获得丝毫的宽慰。因此与作诗的气魄宏大和想象力丰富相关联,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他对体积巨大的壮观事物似乎尤为倾心,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李白将它们置于异常广阔的空间背景下加以描绘,构成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的“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组合,给人以一种崇高感。
(四)风格飘逸
李白飘逸的诗风毫不做作,一切写的那么的纵逸于自然,夸张而真实。“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人自倒非人推”等等一切的一切都显得那么流畅,那么自然。挥毫泼墨,逸思横出。古往今来,问天下谁人能敌。
李白的诗作飘逸豪放,极具浪漫主义且又能接物言志,回归现实,表达自己远大政治志向及处世态度。“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君是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等等无不体现了他济苍生、安社稷之宏伟抱负及其远大志向。
5、《梦游天姥吟留别》优质课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学习指引】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八课的第一篇课文,这一课的三篇课文选取了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不同体式的诗歌,要在诵读之中体会其不同的抒情方式和创作手法。《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浪漫瑰丽的想象,描绘了一个迷离惝恍的梦境。诗作以七言为主,不受诗律限制,在奇特的梦境中寄寓着深沉的慨叹。
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要在诵读和感悟中,发挥想象,品味组成梦境的意象以及梦境所隐含的精神追求。
【素养目标】
1.了解李白的生平以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情感,把握李白诗歌的语言特点。
3.鉴赏雄奇瑰丽、变幻莫测的梦境以及深层含义,总结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点。
4.明确诗歌的主旨和内涵,感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独立人格。
【学习重难点】
把握梦境的含义及作用,并从中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
朗诵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一、知人论世
1.了解诗人
李白(701年-762年),字,号,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与杜甫并称为“”,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2.人物轶事
李白赋李花
幼年李白第一次抓周时便抓到了一本诗经。李父喜出望外,他希望自己的儿子日后能成为远近闻名的大诗人,但却在取名字一事上犹豫不决以至于李白到了七岁仍然没有名字。适逢小李白七岁那年的春季,李父写下了一首只有开头两句的赞美春日的七言绝句体裁诗,随后就让自己妻儿一人一句补全该诗。话音未落,李母不假思索说道:“火烧杏林红霞落。”
小李白若有所思,静静地等母亲说完之后,脱口而出:“李花怒放一树白。”这句一语惊人,李父赞道:“吾儿有诗才,甚好。”同时,心中默念此诗暗暗欢喜:“吾家木子本姓李,一树李花白如雪”。于是,李父最终拍板决定给儿子取名叫做李白。
3.了解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使他只居住了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离开长安后,与杜甫、高适游山东,在兖州话别,临行作本诗。
4.解题
①吟:本指吟咏、作诗,后为诗体名。和“歌”“行”相仿,其音节格律较自由,有五言、七言、杂言等,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梦游天姥吟留别》。
②留别:临行赠言。“送别诗”和“留别诗”都写离别时的离愁别绪;送别诗是送者所作,留别诗是离者所作。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预习检查:
1.给加点字注音:
天台()剡()溪渌()谢公屐()
暝()殷()訇()然
2.解释词语:
①微茫:
②信:
③明灭:
④向天横:
⑤因:
⑥谢公:
⑦渌:
⑧清:
⑨青云梯:
⑩暝:
9322;殷:
9323;栗、惊:
9324;澹澹:
9325;訇然:
9326;青冥:
9327;金银台:
(二)诵读感悟
1.诵读全诗,用“/”划分朗读节奏,用“ ”标出韵脚。
第一节: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第二节: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第三节: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明确 这首诗多次换韵,所押的韵有“ou”“u”“enɡ”“üe”“i”“inɡ”“ɑn”“ɑi”
“ɑ”等。
2.自由诵读,概括思路。
三、文本研究
【思考1】赏析第一节
1.前四句诗写了什么?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什么要从瀛洲写起?有什么作用?
2.后四句诗写了什么?用的是什么方法?
3.概括第一小节大意
【思考2】赏析第二节
1.以时间、地点为序探究梦游之旅,请用先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所写之景,然后分析、概括所见之景特点以及李白心情的变化。
2.诗人为什么要着力塑造一个光怪陆离的梦境?
【思考3】赏析第三节
1.“世间行乐亦如此”中的“此”指什么?
2.“古来万事东流水”一句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且放”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性格?在全诗起什么作用?
5.概括第三节的主要内容。
【思考4】概述诗人以梦传情的思路。
【思考5】概括“艺术美”
【思考6】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赠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杜甫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来就丹砂愧葛洪。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痛饮狂歌空度日,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扬跋扈为谁雄?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注)天宝三载(744年)杜甫与赐金放还的李白在洛阳相识,遂相约同游梁宋。天宝四载(745年)同游齐赵,同年秋,两人在鲁郡(今山东兖州)东石门相别,杜甫写了赠诗,李白写了别诗。葛洪,东晋道士,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
问题:请结合对这两首诗的理解,概括出李白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
四、技巧点拨—鉴赏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特色
【任务引导】李白是继浪漫主义开山之祖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诗人气质最浓,艺术个性最突出的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或以奔放的激情表达对理想政治的追求,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或以犀利的笔锋抨击权贵的豪奢专横、荒淫腐朽;或表现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或表现对人民的同情和关怀。其诗歌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
【任务活动】分析概括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表现方面。
五、明晰主旨
六、拓展阅读
永远的李白
刘雪枫
农历岁末,一个温暖的冬日,我们以李白的方式纪念李白的1300岁。
1300年,李白飘逸的身影不仅没有模糊,反而越来越清晰,那是他离我们越来越近的缘故吗?
1300年,李白的诗篇于我们不仅没有隔世绝代之感,反而越来越生动鲜活,内涵丰富,那是因为我们有了音乐的李白吗?
李白是中国的,李白同时也是世界的。这种观念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有意义。100年前,以李白诗为代表的中国诗被译成法文和德文,分别以《美玉集》和《中国之笛》这样浪漫的名字在西方结集出版。对于大诗人庞德用英文翻译的李白的诗歌,艾略特认为“是对英语诗歌进程持久的、决定性的贡献”。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无疑是作曲家马勒根据《中国之笛》中四首李白的诗谱写的大型声乐交响曲《大地之歌》(又叫《尘世之歌》)。李白诞辰1300周年同时也是马勒去世90周年,欧美的乐团大多数都上演了《大地之歌》,同时纪念东西方的两位文化名人。
唐诗是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的顶峰,李白是站在这个顶峰之上的巨人;李白是中国文化中最让人引以自豪的符号,同时也是跳出传统程式的异教,1000多年来,随着他不朽诗篇为人传诵,他狂放飘逸、特立独行的诗人气概也让人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他灵动奇丽的诗以及坎坷曲折的人生际遇激活了后代众多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不论是文学、音乐、戏剧,还是绘画、舞蹈、雕塑等,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位大诗人伟岸傲立的身影,也能透过这些作品感受到诗人那份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人文情怀。今天,我们为了纪念李白,不仅有诗的纪念。我们有音乐的纪念,有舞蹈的纪念,有戏剧的纪念,还有书画等艺术作品的纪念,还有李白的英文诗、法文诗、德文诗、日文诗的纪念。这些纪念恰到好处地将“李白与现代”和“李白与世界”两条线索贯穿并交织起来,为我们在这样一个纪念的年代里,展示了一个跨越1300年的李白,一个离我们最近的李白。
大型现代舞剧《梦白》是广州现代歌舞团为纪念李白诞辰而特意创作的。舞者用现代舞蹈语汇和现代音乐表现了诗人性格的不同方面,他们使李白的形象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不是一个穿长袍束高冠的李白,他是长存人们心中的另一个始终具有现代感的李白。一个衣着、服饰与我们无异的李白。交响音乐会《明月出天山》以郭文景的交响合唱《蜀道难》和周龙的《唐诗四首》为核心内容,又辅之以数首根据李白诗谱写的交响声乐作品。如果说,周龙的《唐诗四首》更多强调的是包括李白《听蜀僧濬弹琴》等在内的诗篇的意境和高雅的文人气质,那么郭文景的《蜀道难》所呈现的便是一种在自由状态下创作的远离古典倾向的自然的情感释放。作曲家根据李白诗歌所提供的绚丽意象,在音乐素材的处理上选取的是更民间化的角度,所释放的是“我”对家乡的感觉。
诗歌剧场《天地——太白》是本次系列纪念活动的压轴大戏,它不同于一般的诗歌朗诵会,而更多考虑从诗歌艺术本身出发,强调一种视觉、听觉和美学意境的整体设计感。整场演出围绕李白那些脍炙人口的诗篇展开,著名作家韩静霆撰写的剧本将李白的代表作与他的人生品格和命运悲欢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朗诵、交响音乐、歌曲以及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的整体烘托,传递着诗人对人生、自然、永恒的情感体验,同时也从不同角度展示了现代人对李白的思考、发问以及对自我的反观。
李白是说不完道不尽的。李白是永远的。“昔人已乘黄鹤去”,但是李白请留下,每个人心中都有你的位置,“你,需要我们的理解;我们,需要你的表达"。再铸民族魂,弘杨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就从纪念李白开始吧。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为什么说“李白是中国的,李白同时也是世界的”?
2.从全文看,“李白是永远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七、李白诗句积累
1、一水牵愁万里长。
2、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3、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
4、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5、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6、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8、奸臣欲窃位。树党自相群。
9、绵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10、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八、随堂巩固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梦油天姥吟留别》里写出姥山天黑后,熊龙的吼叫使山林震颤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的《梦油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历来被诗评家认为是《梦油天姥吟留别》一诗的“诗眼”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作业
完成同步习题。
答案
一、1.太白,青莲居士,“诗仙”,“李杜”,“大李杜”。
二、(一)1.给加点字注音:
天台(tāi)剡(shàn)溪渌(lù)谢公屐(jī)
暝(míng)殷(yǐn)訇(hōng)然
2.解释词语:
①微茫:景象模糊不清。
②信:确实,实在。
③明灭:忽明忽暗。指天姥山在云彩中时隐时现。
④向天横:直插天空。横,直插。
⑤因:依据。
⑥谢公:指南朝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游天姥山时,他曾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
⑦渌:清。
⑧清:这里是凄清的意思。
⑨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
⑩暝:日落,天黑。
9322;殷:动词,震响。
9323;栗、惊:使动用法。
9324;澹澹:波浪起伏的样子。
9325;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9326;青冥:指天空。浩荡:广阔远大的样子。
9327;金银台:金银铸成的宫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二)2.明确以梦为线索,按照梦前—梦中—梦后的顺序行文。
第一节:梦游之由(起)
第二节:梦游之境(观)
第三节:梦游之吟(叹)
三、【思考1】
1.明确写天姥山的神秘飘渺、迷离恍惚。以瀛洲来陪衬天姥(侧面描写)。天姥山像传说中的瀛洲一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明确写天姥山的高峻、雄伟。对比、衬托。用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用“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两句说明其高大无比。再以天台作陪衬,说天台之高“一万八千丈”,但在天姥面前却显得十分矮小,好象要拜倒在它的脚下。这样高大雄伟的天姥山,这样美丽的大自然,怎能不引起诗人梦游之念呢?
3.明确本节总写天姥山的高峻、雄伟、神奇,这是入梦之由。
【思考2】
1.明确①诗意:我想依据越人的介绍,梦游吴越,一夜之间就飞过洒满月光的镜湖。湖光月色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美丽的剡溪。谢灵运住过的地方现今还在,清清的溪水荡漾,猿猴的啼声凄清。
概括:梦到剡溪——清幽寂静——飘然快意春风得意的李白,踌躇满志兴高采烈的李白。
②诗意:我脚上穿着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身子登上直入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还听到空中天鸡的鸣啼。山岩重叠,不知道拐了多少弯,我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概括:著屐登山——壮美奇绝——陶醉的乐而忘返的李白
③诗意:熊在怒吼,龙在长吟,像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中间。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黑云沉沉啊将要下雨,水波摇动啊升起烟雾。
概括:夜间景象——离奇险怪——迷惘震惊苦闷抑郁的李白
④诗意:电闪雷鸣,山峦崩塌。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青色的天空广大无边望不见底,日月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阙。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乘着风,云中的神仙啊纷纷降下。老虎弹奏瑟啊鸾鸟驾着车,排列的仙人啊象麻一样难以数清。
概括:神仙洞府——壮丽辉煌美妙无比——飘飘欲仙的李白
⑤诗意:如此景象令我的魂魄忽然惊动,恍然站起身来,又长叹不已。醒来时身边只有睡过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概括:梦境消失(过渡句,写面对现实的无限痛苦)——失落惆怅郁闷的李白
2.明确诗人用幻想世界的美好衬托现实世界的丑恶,用诗人在幻想世界的自由翱翔衬托他在现实世界的失意和碰壁。虽然是在写梦境,但诗人依然是着眼于现实,为了一吐在长安之时积累的怨愤之气。
【思考3】
1.明确指上节所写的梦境如烟,瞬息即散。这表明了作者陷入重重矛盾后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和伤感情绪。“世间”两句,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矛盾里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
2.明确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与深沉感慨,这同时也表明,浪迹山水,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寻仙问道,正是为了心灵的抚慰。
3.明确一方面,放鹿青崖、骑访名山反映了诗人与现实的对立,对恶势力决不妥协;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诗人放达的情怀和逃避现实的态度。
4.明确①傲岸性格,表现了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②是“诗眼”,起了揭示主题的作用。
5.明确惊梦长叹
【思考4】明确作者以梦境的飘浮虚幻揭示现实社会、人生的虚幻,就连人世间认为最美好的神仙境界都尚且破灭了,现实,人生还有什么不破灭的!以此看破现实,看破人生——“古来万事东流水”,既然如此,何不“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追求自由洒脱的人生,“何必摧眉折腰事权贵”。诗题称“留别”,“别”什么!很显然,诗人是在借向朋友的“留别”,表明自己对现实的别却,要追求归向自然,放情山水的自由洒脱的生活;借“留别”表明自己与统治者的诀别、决裂。概括起来说就是:否定现实,追求自由,不事权贵。
【思考5】明确①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②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③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通俗平易,兼用长短句,打破了“七言”的束缚。
【思考6】明确①才气纵横,狂放傲岸(或狂放不羁、豪迈狂放):杜诗三、四句是说李白尽日痛饮狂歌,可见狂放不羁;心雄万夫,可见济世之才。②怀才不遇,漂泊沦落:杜诗“飘蓬”句,李诗“飞蓬”句,均见李白如莲飘零;“飞扬跋扈为谁雄”可见李白不受重用,怀才不遇。③嗜酒如命,热爱山水:两首诗饮酒句“痛饮狂歌”“醉别”可见嗜酒情怀,李诗“登临遍池台”“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可见其热爱山水情怀。④重情重义,珍惜友情:携手同游,别时痛饮。
四、明确(一)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的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如《上李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以大鹏自喻,可已非庄子式的逍遥以自适人大鹏,而是要引起震动惊怪的大鹏,足见其气势不凡。
再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抒写志士失意的悲愤,大气磅礴而慷慨激昂,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和节奏变换,追摹情绪冲动时情感喷发奔涌的起伏跌宕,让人直接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二)想象丰富奇特,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
与喷发式的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带有一种随意生发的狂放精神。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燕山雪花大如席,偏偏垂落轩辕台”(《北风行》)。其成功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使感情表现得十分强烈,而且在构图设计上也别具匠心,表现得十分巧妙。
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营造了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
(三)意象独特
李白的一生漂泊不定,居无定所,其成长历程潮起潮落,坎坷不平,其从仕之道波折万千,险象环生,也便是这不幸的遭遇使它看透了现实社会的黑暗,使他寄希望于超现实,憧憬于仙界,以获得丝毫的宽慰。因此与作诗的气魄宏大和想象力丰富相关联,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他对体积巨大的壮观事物似乎尤为倾心,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李白将它们置于异常广阔的空间背景下加以描绘,构成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的“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组合,给人以一种崇高感。
(四)风格飘逸
李白飘逸的诗风毫不做作,一切写的那么的纵逸于自然,夸张而真实。“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人自倒非人推”等等一切的一切都显得那么流畅,那么自然。挥毫泼墨,逸思横出。古往今来,问天下谁人能敌。
李白的诗作飘逸豪放,极具浪漫主义且又能接物言志,回归现实,表达自己远大政治志向及处世态度。“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君是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等等无不体现了他济苍生、安社稷之宏伟抱负及其远大志向。
五、明确通过描写梦境,反映了作者政治上不得意,表达了诗人憎恨现实,追求自由,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志向。
六、1.明确李白是中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所以说“李白是中国的”;李白的诗作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他诞辰1300年,欧美的乐团大多数都上演了《大地之歌》,以纪念东方的这位文化名人,所以说“李白同时也是世界的”。
2.明确①对李白的纪念传递着李白对人生、自然、永恒的情感体验。②对李白的纪念展示了现代人对李白的思考、发问以及对自我的反观。③纪念李白有利于再铸民族魂,弘扬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
八、明确(1)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2)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6、《梦游天姥吟留别》名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教材分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第三单元的必读必讲篇目,不仅仅因为这是名家名篇,更主要的是这首古体诗最能体现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表现李白傲岸不羁的性格。如果能够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进入李白为我们创造的天马行空般神奇瑰丽的想象境界,就能更好的理解李白的情感与人格精神。
一、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疏通字词,继续积累重点实词。
2.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3.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体味诗人情感与人格。
4.大声诵读,吟咏诗韵,体味诗歌的浪漫之美。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知识与能力目标抓住重点词句,领会诗歌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和学习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能够鉴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文化传承与理解:悟本诗中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1.体会和学习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能够鉴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
2.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3.感悟本诗中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
课前要求学生朗读并背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当量的古代诗文,了解了一些诗文的学习方法。这本选修教材不是以往所学的简单重复,而是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进一步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文,通过学生自己的诵读、鉴赏、探究,进而感受诗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魅力,最终目的是提高运用母语的能力。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导入新课:
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傍着古朴优美的旋律一轮明月缓缓升起。放飞思绪在历史长河中,不禁感慨“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说到古人与月,我们便不禁想到一位伟大浪漫主义诗人,他与月有着一段难以割舍的情缘,他就是“李白”,月之于李白,不但伴随着他寂寞潦倒的一生,也丰富了他诗艺的殿堂,可以说“明月”装饰了李白的诗。我们可以在头脑中思索一下李白的与月有关的诗句:(可以随机处理)
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寄》
③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云》
④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吴歌》
⑤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
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
难怪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在他的《怀李白》中这样写到“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对联: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诗中不免有些夸张,但正是在这些夸张中我们感受到了李白那浪漫主义的诗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李白极具浪漫风格且与夜月相关的诗篇《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解题:都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那我们从这双明眸中读出了些什么呢?
吟: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其形式较为自由,节奏多变,有四字、五字、七字等句式。
留别:留恋作别.此诗是一篇临别赠友表心情之作,故题又为《别东鲁诸公》。
李白,祖籍甘肃天水,5岁时随父迁居四川青莲乡。“五岁育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有远大的抱负,“愿为辅弼”、“安社稷”、“济苍生”。20岁后,蜀中漫游,26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有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宏愿。天宝元年42岁应召赴长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贺知章称“谪仙人”,唐玄宗“降辇步迎”。天宝三年(744年)赐金放还,继续漫游,遇杜甫、高适等。761年,请缨杀敌,因病折回。次年,病死当徒,初葬采石矶。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推荐了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李白进京本想借此机会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只把他看作一介词臣,并不重用他,又受到权贵的排挤,连玄宗也对他不满。天宝三年(744)李被赐金放还。李白被排挤出长安后,在山东盘桓了一段时间,到天宝四年要由山东南游江浙时写的。李白在天宝元年秋天去长安以前,曾游历过天姥,他在《别储邕之剡中》里说:“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但是《梦游天姥吟留别》不是记写游历天姥的实况,而是描述梦游天姥的幻境。
三、朗读
就让我们在一段配乐朗读中去体会其形式的自由和离别的心绪!(点击配乐朗读)(过程略)。
(齐读全文)
四、全文思路
都说梦是难以捉摸的,今天,我们就围绕它来捉摸捉摸。(点击全文思路)梦嘛!总有个入梦前——梦中——梦醒。我们可以再详尽些,试用四字纲要来表述其游程(要求每句纲要中都含一“梦”字)我来起个头:
从我欲因之梦吴越,我们把第一段概括为“入梦缘由”其余的是:(学生答略)→梦游历程→梦中仙境→(用一首流行歌的歌名来概括)梦醒时分→醒梦留别
梦游历程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l-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边分析边板书)
月夜—剡溪清幽
白昼一山中壮美
傍晚—洞外恐怖
夜晚—洞中仙乐
这是行文的思路,也就是情节线索,我们将其用一条线连缀起来成(山形)
五、品读全文
熟知了路线,我们便可放手欣赏诗的梦境了(点击品读全文)
1>首先,我们来看看第一幅画面:这便是入梦缘由,大家思考这样两个问题:①游的是天姥山,诗人却首先谈瀛洲,有何用意?②作者是怎样来表现天姥山的高峻的?
明确:①诗首先就用“烟涛微茫”的瀛洲的难求、难得来衬天姥山的可睹、可寻,这便是陪衬,铺垫的手法使诗一开始就带有神奇的色彩。
②作者将它与五岳、赤城、天台进行比照,把其高耸的样子写得淋离尽致。它纵可连天,横可遮天,五岳赤城不在话下,万丈天台拜倒脚下。事实上天姥山只不过是浙东一处灵秀之地,与天台并峙,较五岳却是小巫见大巫,这便是用陪衬、夸张的手法营造一个神奇的氛围,神奇的色彩、神奇的氛围,将我们一步步引向那梦幻的境界。(齐读本段)
读完之后,大家再深思一下,难道李白游天姥仅是因为其高峻或是可以寻访仙境?这些似乎太单纯些,究竟是为什么?我们带着疑问往下看……
2>我们可以将这几句概括为四字:入山情景在这一节中,诗人用了一个非常传神的字“飞”
这一“飞”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飞”可见速度之快,正表现了诗人心情的急切又见轻松,一夜间飞过镜湖、飞到剡溪,且又有明月相伴、相随、相知、相送,真够罗曼帝克的,然而这些又是非梦难以实现的。
谢公何许人也,作者提及他有何用意?
明确:(学生答略)谢灵运是南朝有名的山水诗人,女生齐读本段其用意我们也不必急于得出结论,往后看……
3>大家看这段文字,我们同样可用四字:登山情景来概括(男生齐读),诗中的作者却登得心情愉悦,艰难之旅,便如青云,直上九霄;途中又有半壁的旭日、啼叫的天鸡,此乃梦中特有的境界。正当迷恋缤纷的山花时,天忽然黑了,熊在咆哮、龙在吟啸、山石、泉水、深林,乃至峰峦都为之发抖,再加上青云欲雨,水雾缭绕。景物步步变幻,梦境步步延伸,随迷幻的色彩步步加浓,我们感觉到梦幻的高潮将要到了。
4>梦中仙境出现了(齐读本段)之后完成习题五
答:(学生4人)
电光那个闪闪,雷声那个隆隆/峰峦那个崩裂,大地那个摇动/洞府石门缓缓开,长空霹雳轰轰响/长空无际色青青,太阳月亮放光明/金银楼台悬空起,一片辉煌洞府里/群仙从天纷纷下,衣是霓虹风作马/猛虎去鼓瑟,飞莺来驾车/仙人依次坐,但闻坐语喧!
仙境的光明,仙境的辉煌,仙境的欢乐,让人心往神驰。诗写到这里。梦境达到了至高点,诗人的幻想也到达了极致。
再回首,想一想,仙境前的昏暗与仙境出现后的光明,细作比照,似乎又想映射点什么,(学生答略)只记得一句歌词“阳光总在风雨后”至于这一疑问嘛,我们还是带到后面去……
5>仙人们的盛会,盛会的欢乐,“李仙人”似否也有一分呢?——从这一节的四字纲要:梦醒时分,我们便可看出结果,用“梦醒时分”中的一句歌词来说“早知道伤心总是难免的,在每一个梦醒时分。”套用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中的一句话“欢乐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心——一落千丈身——直坠深渊
再用一幅直观的图来描述前前后后,那就是现实→→梦幻→→现实连缀起来:所有的梦都破灭了。一个“失”字中隐含了诗人多少堕入虚空的无奈的叹息。(男生齐读本段)
最后,诗人在低徊失望中吟留作别。
6>有句话说得好“艰难时世最容易使人躲尽危难,消残壮志”历经坎坷的诗人,也不禁发出“世间行乐如流水,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感慨!真有点“南柯一梦”“一枕黄梁”式的感喟,它包含对人生多少深沉的感触,这便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李白由被召见时的兴奋到被排挤放还的失望的经历,这一梦游的经历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其心理过程的折射、其人生经历的折射。
感慨之余,作者终于表露心迹:我之所以离去,去访山寻仙,是为了远离这里黑暗的现实,去效法谢公,徜徉山水之乐。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诗眼,它较好点明了主题,其有两种观点:一则认为,表现了其消极避世,向往自由的思想;一则认为,表现了其蔑视权贵,讥讽现实的思想,你们怎么看呢?(学生答略)
说其消极避世吧,却又不像桃花源式的完全置身于世外,说其讥讽现实吧,却又不像屈原那般愤世嫉俗。总的来说,在他的身上集“儒、道、侠”三者于一体,有儒家的积极用事,有道家的消极避世,又有侠客的仗剑豪情,但他的追求个性自由、傲岸不屈、蔑视权贵的精神是显而易见的。
由此总结,我们再来看前面的三个疑虑,①入梦的真正缘由,(作者的梦境是对他一年前的宫廷生活的折射)②提及谢公的用意,③仙境出现前后色彩的对比的意图(虽然仙人们聚合的场面其乐融融,然而放浪不羁、桀骜不驯的李白却无法与他们合拍,诗人被排斥在外,只能作为上流社会的旁观者,但他更是清醒者,他的及时梦醒即表明了与这种生活的彻底绝裂),便迎刃而解了。
迁移
师: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同学们亦接触不少李白的诗歌,请你任选一首,谈一谈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然后按自己的理解诵读该诗。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幕成雪。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经过同学们的评论和诵读,我们明确了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是: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板书: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
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课文,请你谈一谈“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想象”具体体现在本文的哪些诗句上。
7、《梦游天姥吟留别》精品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教学目标
进一步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增强对李白诗歌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品味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导入新课
二、文体知识
1、题解:《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天姥:所梦内容。
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也由诗人情绪决定。
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2、文章背景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使他只居住了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离开长安后,与杜甫、高适游山东,在兖州话别,临行作本诗。
三、诵读诗歌配乐朗诵
瀛洲天姥剡溪渌水脚著谢公屐倚石澹澹石扉訇然鸾魂悸
长嗟觉时
读准字音
yínɡmǔshànlùzhuójīyǐdànfēihōnɡluánjìjiējué
实词字义
1、烟涛微茫信难求2、云霞明灭或可睹3、势拔五岳掩赤城4、对此欲倒东南倾5、我欲因之梦吴越
1、的确、实在2、或许3、拔,超出压倒4、向东南,作状语5、凭借
6、虎鼓瑟兮鸾回车7、栗深林兮惊层巅8、云青青兮欲雨9、訇然中开10失向来之烟霞11、古来万事东流水12、开心颜:1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6、弹奏7、使……颤栗;使……惊用作动词,8、下雨名词作动词9、在中间名词作状语10、原来11、向东,作状语12、舒展;13、低头名作动侍奉
四、初读会意
(一)请找出诗歌中关键性的过渡性语
①入梦的原因是:
②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
③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
明确: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五、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一)全诗三节各写何内容?归纳层意。
第一节、梦游之由(起)——叙述
第二节、梦游之境(观)——描写
第三节、梦游之吟(叹)——议论、抒情
(二)研读第一段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1、手法:侧面描写、对比、衬托、夸张神往(热情向往)
2、思考:请找出几个生动传神的动词,看看是怎样表现其高大神奇的?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4、李白是怎样写出天姥山的特点?此处为什么写到瀛洲?
通过对比、夸张手法写出天姥山的高大雄伟。
这是以瀛洲来衬托天姥山,瀛洲是海上的仙山,虚无缥缈,神奇莫测;天姥是地上的高山,实实在在,可以前往探访,使人油然而产生神游天姥之念。极力表现高耸、时隐时现的天姥山,为幻想做好准备。为下文入梦作了铺垫。
5、思考: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用?
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小结:第一段写入梦之由——瀛洲难求,天姥可睹。
景----神奇巍峨情----景仰向往
(三)研读第二段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1、第二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请注意以时间和地点为序,将几幅画面找出来,并点出这些画面的特点?
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山中恐怖夜晚仙府欢乐
2、【说梦、赏梦】从梦境的四幅画面入手,体会诗作的主要意境
意境的赏析思路:
①景——寻意象
②境——组画面,概括意境特点。
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翰辽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朦胧渺远、空灵高远、空蒙迷茫、苍凉悲壮、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清净悠闲、冷森幽僻、凄清冷落
③情——品情感
示范:
月夜剡溪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意象:湖、月、影、溪水、猿声
特点:清幽
画面描述:(我因神奇的传说,而进入梦幻的世界。)那晚在月夜清光的朗照下,我飞度过明镜似的镜湖。皎洁的月色衬着我飞度的身影,伴我抵达剡溪。我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歇息的地方,眼前清波荡漾,耳畔猿声清亮。
意境概括:这是一幅清丽恬静幽美的画面,
情感:诗人沉浸其中,充满愉悦神往。
表述要点:景物、画面需突出特征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诗人的情感隐含在画面中要细心领会、
3、思考“飞”表现了什么?
夸张——心情迫切
4、“照”和“送”写出什么?
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
送——拟人
5、思考:诗人为何提到“谢公”?
谢灵运是南朝时期著名的山水派诗人,他热衷政治仕途,但很不顺利;后来他干脆辞官,明确:李白借谢灵运来写自己,也表达了自己要效仿谢灵运寄情山水、鄙弃俗世。
领着僮仆门生几百人游山玩水,以排遣政治上的不满。
白昼山中
登临所见: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意象:日出、天鸡、千岩、迷花特点:壮美
画面描述:我脚着谢灵运当年特制的登山木屐,径直攀上高耸入云的山阶。半山腰处正遇远方的海面一轮旭日喷薄而出,空中回荡着天鸡高亢的鸣叫。山中万花迷眼,我在奇石间盘旋,不知不觉中暮色降临。
意境概括:这是一幅雄奇壮美的画面,
情感:诗人为之迷醉神荡,乐而忘返。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诗人用什么手法写出了天姥山什么特点?
明确:手法——夸张
特点——高峻
傍晚山中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意象:熊咆、龙吟(殷、栗、惊)云、雨、烟
特点:恐怖
画面描述:夜来临,熊在咆哮,龙在长吟,震荡着岩石山泉,使幽深的树林战栗,叫层层山巅震惊。乌云低垂,山雨欲来。水波荡漾,烟霭迷蒙。
意境概括:这是一幅惊悚震撼的画面,
情感:诗人为之惊悸。
特点:昏暗诡谲、阴森恐怖。
“熊咆龙吟……生烟”一段,这段描写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作用:①对比:神仙世界的澄明、祥和;
②为下文神异现象的出现作铺垫;
③增加仙境的神秘感,突出现实的丑恶。
象征了腐朽的黑暗的唐王朝社会现实
夜晚仙府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意象:霹雳、洞天石扉、青冥浩荡、日月、霓衣、风马、云君纷纷、虎鸾、仙人如麻
特点:欢乐
画面描述:忽然,闪电划破夜空,惊雷震碎峰峦。神仙洞府的大门在巨声中闪开。洞府里青空寥阔,深不见底,金银台上,日月辉映,金碧辉煌。看谁来了?绚丽的云霞为裳,浩荡的清风作马,云神纷纷降临了。猛虎弹起琴瑟啊,凤鸾驾起了车,仙人济济一堂,直觉得眼花缭乱。
意境概括:这是一幅富丽堂皇、热闹盛大、和乐融融的画面,
情感:让人惊叹艳羡,令人神往。表现了诗人极度兴奋愉快的心情。
3、就整体而言,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梦境?诗人的心情如何?
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离奇变幻、五彩缤纷的梦境。
诗人徜徉其间,心神完全被奇特之景所吸引,“心颜”大开,幸福无比。
(三)研读第三段
1、思考:“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消极颓废的心理外露吗?
明确: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生活的态度。不过,这也是作者用远离现实的办法表示对权臣贵戚的鄙弃和不妥协。
2、思考讨论:诗人为何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绘梦境呢?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之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对自由的追求。
3、探究: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梦?寄托了诗人什么情怀?
(1)这是一个瑰丽变幻、自由壮伟的梦。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表达向往自由乐土之情。写梦中仙境之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极端丑恶,写对梦中仙境的向往正是为了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憎恶,表现自己蔑视权贵、旷达乐观的精神。因此,诗歌的前半部分是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
(2)这是一个“没有诗人参加”的仙人盛会之梦。仙人们聚合的场面其乐融融,诗人却被排斥在外,只能作为旁观者。套用朱自清先生的话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由此看,我们可以把作者的梦境理解为是对他一年前宫廷生活的折射。梦境的神奇变幻、扑朔迷离甚至于恐怖,就好像宫廷生活的明争暗斗、冷酷无情。
(3)这又是一个庄周顿悟之梦。通过梦,他及时苏醒,与过去的生活彻底决裂,不事权贵,回归山水之间。
4、正当梦入高潮时,诗人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消失了。这几句写了什么?
明确:梦幻破灭后的失意。
5、思考: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世间”两句,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慨?
明确:世事无常、人生如梦的感伤情绪。行乐须及时的消极避世思想。这是消极的人生观。
6、诗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如何理解?
明确:揭示主旨,文章的主体部分是描写神仙世界,诗人之所以向往神仙世界,是因为他鄙弃黑暗的现实世界。这句话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表现李白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
六、文章主旨
本诗描写了作者自身对梦境中天姥仙境美景的向往,表现了作者憎恶现实、蔑视权贵、敢于反抗的斗争精神和向往自由、追求乐土的美好愿望。
七、李白作品欣赏
月下独酌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8、《梦游天姥吟留别》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选自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是本单元的第三首诗歌。旨在让学生掌握相关文本知识的同时,明白诗人蔑视权贵、敢于反抗斗争的精神和向往自由、追求乐土的美好愿景,从而更好的体悟自己的人生,积极的把握未来。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感受并描绘梦境,体会浪漫主义诗风。
2、通过知人论世,分析诗人感情发展变化。
3、探究留别之情志:蔑视权贵的傲岸性格、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写作背景。
思维发展与提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诗中描绘的意象,理解借梦境表达现实的手法,学会欣赏诗歌。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诡谲凶险的梦境境,感受诗人的现实处境,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探究梦中仙境的内涵
2.留别之情志:蔑视权贵的傲岸性格、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感受并描绘梦境
一、导入
作者李白:对于李白的诗、酒、剑,诗人余光中这样说过:“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诗:
a.体裁:传世900余首,但多为古诗(用韵自由;平仄不讲究;字数不一),《瓯北诗话》的作者赵翼说:“青莲集中古诗多律诗少。”
b.内容:(1)强烈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歌唱理想,同时也反映理想与现实的矛盾。(2)反权贵、反传统的傲岸精神。(3)描写并赞美祖国山川抒发豪情壮志。
c.风格:豪放飘逸。是浪漫主义风格。浪漫主义诗风的源头是屈原,继承和发扬的杰出代表是李白,那请问,浪漫主义风格的诗有哪些特征?大胆的夸张、瑰丽的想象、引用神话传说。
二、解题:
吟:诗体名称,属于歌行体。
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是自己要走了,写诗赠给留住在此地的朋友。
61548; 口述:送别诗的抒情类别:
(1)表达离别的愁绪
(2)表达劝慰、激励和关心
(3)表达心中积愤或心志
(4)综合表达:既有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也有劝慰激励之意
那么这首诗会是哪一个类别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三、整体感知
1、师范读
2、齐读,并提出不理解的词句
3、试用概括一下诗歌的脉络:梦因—梦境—梦悟
四、研读第一段
1、指定学生朗读,并解决字词疑难
2、诗人梦游的对象天姥山,这一形象有何特点?运用哪些手法去表现的?
①神秘奇特:云霞明灭或可睹
教师提问:题目既是“梦游天姥”,为何开篇从“瀛洲”谈起?
瀛洲”是东海三神山之一,把天姥山与神山并提,起陪衬作用,表现了天姥山的神奇色彩,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因为“云霞明灭”的天姥山与“烟涛微茫”的瀛洲同样神秘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山的“或可睹”就成了一种强烈诱惑,产生了景仰和向往之情。
(我们对向往的地方又去不了通常会说:虽不能及,然心向往之。李白则说,虽不能及,然可梦之。)
②高峻巍峨:以高峻闻名的五岳及附近的名山赤城、天台相比以及下文“见海日”、“闻天鸡”(夸张、对比、衬托)——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等。
五、合作完成第二段
1、集体朗读,并解决字词疑难
2、梦境部分可以细分为五个场面:①请分别用四字归纳;②概括各场面的特点,说明理由;③用散文化的语言加以描述。
(1)梦至剡溪特点:清幽寂静
描述:诗人一入梦幻,随即进入一个神幻空灵境界,一夜之间飞过镜湖,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又飞到剡溪,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眼见绿水荡漾,耳闻清猿啼鸣,景色十分幽静。
(2)山之日景特点:壮美奇绝
描述:诗人穿上了偶像谢灵运当年登山穿的木屐,登上了他当年曾攀登过的石级——青云梯,就像脚下生风,直向高耸入云的山径攀登。山腰上,只见海日升空,只听天鸡高唱。好不壮观。
(3)天黑景象特点:离奇险怪,甚至恐怖
描述:夜幕降临了,诗人耳畔回响着从山谷传来的熊的咆叫声,龙的吟啸声。巨大的声响震得山石、泉水、森林、峰峦都在发抖。好恐怖呀。此时,天气也急剧地变化,黑沉沉的云天像要下雨,蒙蒙的水面上升腾起烟雾。高峻雄奇的天姥山有声有色,恰似一个光怪陆离的神奇世界。
(4)神仙洞府特点:壮丽辉煌,美妙无比
描述:闪电划过天际,惊雷震响长空。山峦崩塌,大地动摇。仙境的石门轰然一声从中间打开。放眼望去,青色的高空广阔无边,望不到边际,在日月的光辉照耀下,金银的亭台楼阁发出夺目的光彩。云中的神仙们披着彩霞作为美丽的衣裳,驾着长风当作自己的宝马,纷纷赶来。你看,那弹琴的是温柔的老虎,那驾车的是妩媚的鸾鸟。仙人们济济一堂,欢歌笑语,其乐融融!多么盛大热烈的场面,像是在迎接诗人的到来。
(5)梦境消失特点:魂悸魄动,迅速消失
描述:突然魂魄惊惧,猛然醒来,仰天一声长叹。环顾四周,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那些美妙的梦境都消失不见了,好失落呀。
3、再读梦境,加深体会。
六、作业:背诵第一、二节。
第二课时
知人论世,理解李白用浪漫的手法表达自己傲岸个性和追求
一、检查背诵
二、完成第三段学习
能活在梦境中的人是幸福的,鲁迅如是说,然而总有梦醒的时候。诗人由梦而醒的心情是怎么样的?(留恋惋惜和失落)梦里行了千里路,醒来还在床上,这不是我们都经历的正常现象吗,诗人怎么会有这么强烈的失落感呢?
我们知道,梦是现实的影射,是现实的反映。我想,梦中的经历和他的人生经历是密切相关的,那这种失落感就是源于现实,那么诗人在现实中经历了什么不公平的待遇呢。根据诗人人生经历和描绘的梦境,请你说说诗人的情感在这里都经历了哪些变化?
补充诗人从政经历: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由道士吴筠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他以为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就要实现了,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又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受到排挤,天宝三年(744年)被“赐金放还”。
明确:
场面一:征召入宫,供奉翰林意气风发、飘然快意、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李白
场面二:御用文人,宫廷词臣(没有察觉,不以为耻,反以为傲)沉迷陶醉的、乐而忘返的李白
场面三:才非所用,难酬大志迷惘震惊苦闷抑郁的李白
场面四:放浪形骸,蔑视权贵飘飘欲仙的李白
场面五:遭遇排挤,自请放还失落怅惘的李白
三、诗人通过运用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手法,描述了一个与现实世界完全不一样的梦中之境,梦中的奇幻变化,也是诗人感情和思绪的发展变化。那么诗人写的这个梦境,究竟想表达什么呢?请同学们课后思考并交流。
留——抒情言志:
①人生志向(选择和追求):宁骑青崖白鹿访名山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
寄情山水的自然自由自在的随性生活受拘束束缚压抑的官场生活
也显露出诗人逃避现实的消极遁世的思想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唐寅: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②人格精神:不妥协,敢反抗的蔑视权贵的精神!追求个性的自由张扬,人格的独立和傲岸。
人格是独立的,站立的,对立的。——人格不自由,不独立,矮化的
追求和向往神仙世界是为了保持一种超脱世俗的理想人格。无论是显荣还是失意,都是清高脱俗,豪放旷达。
四、研读全文,探究李白诗歌豪放洒脱,清新飘逸的浪漫主义风格的体现。
提示:从诗歌的意象选择、手法运用、意境营造和思想情感等方面考虑。
1、意象选择:有超尘脱俗之气,雄浑瑰丽之象。——雄山之高,动物之猛等。——雄壮气、神秘气、脱俗气
2、手法运用:夸张、想象。——崇高气、浪漫气、
3、意境营造:梦境——仙人出场。气势非凡,富丽堂皇。——壮阔气
4、思想情感:崇高品质,傲岸气质。——刚烈气、豪迈气、奔放气
五、高考链接——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六、就诗人用瑰丽的想象表现梦境写一篇文学短评。
9、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梦游天姥吟留别》优质课导学案
一、导学基础知识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号,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被后人誉为“”。作品收入《》。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大李杜”:“小李杜”:
2.背景展示
该诗题目一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天宝三年(744),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在政治上的一次大失意。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但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有更高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此时李白在政治上遭挫折的愤怨仍郁结于怀,所以才在诗末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3.文体知识
诗歌文体一一吟.
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有赞颂的意思。例如于谦的《石灰吟》李白的《梁甫吟》韦庄的《秦妇吟》孟郊的《游子吟》等。
二、巩固练习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李白梦游天姥而非瀛洲,是因为瀛洲“”,而天姥山与之相比,却“”。
(2)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文中用夸张直接描写天姥山高峻的诗句是:,
。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两句,借助天台山从侧面表现天姥山的高峻。
(4)《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具体描写李白月下飞度镜湖到达剡溪的诗句是:,
。
(5)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两句,描写诗人着好装束开始登山。
(6)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文中描写山腰见闻的诗句是:,
。
(7)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两句,描写天姥山上野兽的叫声,让人毛骨悚然。
(8)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两句,描写神仙世界出现前,天空黑云笼罩、水面烟雾迷蒙的景象。
(9)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两句,描写神仙洞府即将打开时,突然电闪雷鸣的震撼场面。
(10)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在电闪雷鸣中“,”,走过它就来到了一个光辉斑斓的神仙世界。
(1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一句描写有的仙人穿着七彩仙衣御风而来的景象,“”一句描写有的仙人在音乐的引导下乘车而来的景象。
(1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梦中进入神仙世界的李白首先看到的景象是:,
。
(1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直抒胸臆,表现诗人高洁傲岸、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特点的诗句是:,。
(14)《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是李白从美好的仙境突然惊醒看到眼前只剩下觉时的枕席而产生的联想。
(15)《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自问与东鲁的朋友分别后何时返回,他的回答是:
,。
2.指出下列加粗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词义。
(1) 虎鼓瑟兮鸾回车 ()
(2) 栗深林兮惊层巅 ()
(3) 云青青兮欲雨 ()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实在渌水荡漾清猿啼渌:清澈
B.失向来之烟霞向来:原来须行即骑访名山须:等待
C.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訇然:形容声音很大我欲因之梦吴越因:于是
D.恍惊起而长嗟恍:恍然,猛然迷花倚石忽已暝暝:天黑,夜晚
4.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中的“安”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君安与项伯有故B.沛公安在?C.安得广厦千万间D.风雨不动安如山
5.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对此欲倒东南倾(倒:倒下)
B.栗深林兮惊层巅(栗:使……战栗)
C.列缺霹雳(列缺:指闪电。列,同“裂”)
D.忽魂悸以魄动(悸:心惊,心跳)
6.白居易是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关心人民,“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因此,他调离九江不久,就有人在白居易当年送客之处建琵琶亭纪念。琵琶亭中有这样一副对联:
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请对本对联作简要赏析,并把你对《琵琶行》诗的理解和感悟用对联的形式表达出来。
7.下面是某学生申请加入校园文学社的一封信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三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校园文学社是同学们自己的社团,举办的活动很有意义,主办刊物丰富多彩,深受同学们的喜爱。作为一名学生,我决定加入贵社。本人对文学很有造诣,读初中时曾在学校刊物上发表过几篇作品,贵社若接受我的申请,将是贵社的荣耀,我会积极参与贵社组织的各项活动,多投稿件。请批准我的请求。
10、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优质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教学目标
1.领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情感;
2.认识和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即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体会乡土情结的时代内涵。
2.培养学生研习文本能力。
3.认识散文问题特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以李白的诗,酒,剑引入,并浅析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含义。
2、写作背景
天宝元年,李白经友人实现吴筠推荐,被唐玄宗征召入京。他以为实现自己“济沧海”“安社稷”的政治抱负的时机到了,于是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踌躇满志到了长安。却被任命为翰林供奉,一个没有实权的文学侍臣,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干。由于他蔑视权贵,不趋炎附势,加上桀骜不驯的性格,招致了权贵们对他不断的攻击和谗毁。不到三年,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赶出长安,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李白在“临当欲去时,慷慨泪沾缨”这样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之中离开京城,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洲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此诗是诗人于天宝四年离开东鲁南游吴越时所作,一名《别东鲁诸公》。
3、作者介绍
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4、题目解说
(1)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2)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3)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
其它的如“歌”、“行”等。
(4)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
5、层次结构
第1段入梦缘由
由神山的难以觅求,引出天姥山。刻画天姥山的壮阔和遮天蔽日的气势,由此入梦。
第2段梦游
诗人因情设梦,精心描绘了四幅精彩的画面: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
第3段叹梦
写梦醒后的感慨。直抒失意的情绪,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6、全文分析
1.为何从“瀛洲”谈起?
把神山和天姥山并提,起陪衬作用,表现天姥山的神奇色彩,是诗"神”的特色凸显而出。
2.天姥山的特点是什么?
高大、巍峨
3.怎么体现?使用什么写作和修辞手法?
先用天相比,又用高峻闻名的五岳及附近名山赤城、天台相比。正面与侧面相结合。写作手法:比较、衬托、夸张。极力表现高耸、时隐时现的天姥山,为幻想做好准备。
梦到剡溪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
4."飞”表现了什么追求?
自由自在
5.“照”和"送”写出什么?
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此诗。
2、读李白的这首诗,总能被深深地感染,我相信,每个人心中从此都有了一个你自己的李白。我们可尝试着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想。请写一篇随笔《我读<梦游天姥吟留别>》。
11、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抓住重点词句,领会诗歌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
2、体会和学习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能够鉴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
3、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4、悟本诗中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和学习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能够鉴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
2.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3.感悟本诗中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方法】
诵读法、质疑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巧妙导入、明确目标
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他壮游天下,平揖王侯,生性狂放,磊落不群;他的诗境界壮阔,想落天外,既有奇异瑰丽的浪漫笔调又有着真挚、质朴的人情味。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
1.解题
⑴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⑵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⑶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其它的如“歌”、“行”等。
⑷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
⑸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哪一种呢?(属于前一种,即“歌行体”)
2.作者简介
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3、读完全诗后,你觉得这首诗主要是写梦游天姥山还是另有意图?全诗的“诗眼”是哪两句?
答:另有意图。其实,诗人是借梦游天姥山之事来抒发自己遭受排挤、被放出京的愤懑之情。“诗眼”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三、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议)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⑴我欲因之梦吴越:代神游天姥山的愿望⑵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惊,
⑶虎鼓瑟兮风为马:演奏⑷失向来之烟霞:代神异的景象
⑸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低头;服侍(6)势拔五岳掩赤城:超过
⑺烟涛微茫信难求:的确、确实
2、学生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语句,理清思路。
⑴从全诗看,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写虚(梦)?
入梦缘由(现实)→梦境路线(梦中)→梦中仙境(梦中)→梦醒留别(现实)
⑵梦中仙境写了哪些图景?
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
四、引导学生拓展创新(创)⑴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⑵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⑶梦境部分可以细分为几个画面?提示:以地点和时间作为划分依据
月夜渡湖:时间:夜地点:镜湖。写诗人在月光照耀下飞渡镜湖的情景。眼见绿水荡漾,耳闻清猿啼鸣,景色十分幽静。(夜)
山之日景:时间:天亮了。黎明时分,诗人著履登山,东方的海中涌出一轮红日,四周是苍翠的群山,耳际是山顶的天鸡的叫声。
壮观雄奇(青云梯、红日、天鸡鸣叫。)
山之夜景:时间:夜,地点:山。神奇迷离,甚至恐怖的。(熊咆龙吟电闪扉开、烟雾笼罩)仙人登场:地点人物皆变。金银台、霓为衣、骑凤作马、老虎奏琴、鸾凤驾车、仙人济济一堂。
五、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1.学生注意正音。
天姥()瀛()洲剡()溪渌()水屐()
殷()岩泉栗()深林水澹()澹扉()訇()鸾()觉()时之枕席
2.①古今异义
烟涛微茫信难求(信,)
云霞明灭或可睹(灭,)
势拔五岳掩赤城(拔,)
②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虎鼓瑟兮鸾回车()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云青青兮欲雨()
2).名词用作状语
对此欲倒东南倾()
訇然中开()
古来万事东流水()
3).使动用法栗森林兮惊层巅()
答案:1.古今异义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的确、实在)
云霞明灭或可睹(灭,暗)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
2.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名词“事”作动词,侍奉)
云青青兮欲雨(名词“雨”用作动词,下雨)
2).名词用作状语
对此欲倒东南倾(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
訇然中开(“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
古来万事东流水(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
3).使动用法栗森林兮惊层巅(栗,使……颤栗;惊,使……惊)
六、课后延伸、温故知新
⑴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⑵整理文言字词
东台创新高级中学
高一语文“学、议、创”教学范式导学案
教学内容:梦游天姥吟留别第2课时
主备人:审核人: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抓住重点词句,领会诗歌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
2、体会和学习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能够鉴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
3、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4、悟本诗中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和学习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能够鉴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
2.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3.感悟本诗中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方法】
诵读法、质疑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巧妙导入、明确目标
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让我接着走进李白的世界。
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
1、“列缺霹雳……仙之人兮列如麻”十句诗描绘了梦中所说的洞天仙境的景象,那么诗人所描绘的洞天仙境具有怎样的特点?诗人为什么要描绘这样的景象?
答案 ①诗人通过奇诡瑰丽的想象,以超越尘俗的意象,创造了一个神奇壮丽的洞天仙境。②“梦中的洞天仙境”象征着诗人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主要是反衬社会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社会现实的厌恶。
2、诗人描绘一个什么样的梦境?诗人的心情如何?
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离奇变换,五彩缤纷的梦境。特别是仙人登场的画面。此时诗人心神完全解放,自由,盛大热烈的场面,像是在迎接诗人的到来。
3、诗人由梦转醒的心情如何?
“失”包含着诗人几多失意与深沉的感慨,梦醒之后的留恋和惋惜
4、诗的最后一段诗人直抒胸臆,抒发自己对人生、社会的感叹。“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这两句诗和上文中的“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相呼应,包含着诗人的失意与深沉的感慨,梦醒之后对仙境的留恋及惋惜。
三、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议)
1、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明确:李白一生倘佯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合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其想象和夸张的才能。
进步性:反映诗人傲视权贵、渴望自由的精神。写神仙世界的美丽,反衬出现实世界的丑恶,表明对现实、对权贵的的憎恶。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立场服务。
局限性:流露出了人生如梦幻,行乐须及时的消极避世思想。如“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2、鉴赏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是诗中的思想精华。这铿锵有力的十六个字,是诗人思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决不向权贵屈服,也决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这正是本诗的主题所在。
四、引导学生拓展创新(创)最后两句,是全诗的诗眼,点明了主题。人们对此有两种观点:一则认为表现了其消极避世、向往自由的思想;一则认为表现了其蔑视权贵、讥讽现实的思想。同学们怎么看呢?
答:李白的消极避世,却又不像桃花源式的完全置身于世外;他讥讽现实,却又不像屈原那般愤世嫉俗。总的来说,李白身上集“儒、道、侠”三者于一体,有儒家的积极用世,有道家的消极避世,又有侠客的仗剑豪情,但他的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贵的精神是显而易见的。李白在被权贵排挤压制后,看透了朝廷及官场黑暗,他意识到自身的个性难与权贵为伍,更不愿过摧眉折腰、阿谀奉迎的奴性生活,因此他高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绝尘而去,浪迹名山大川之间,活出自己率性、自由的人生风采。
五、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1、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实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渌:清澈
B.失向来之烟霞 向来:原来须行即骑访名山 须:等待
C.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訇然:形容声音很大我欲因之梦吴越 因:于是
D.恍惊起而长嗟恍:恍然,猛然迷花倚石忽已暝 暝:天黑、夜晚
【答案】 C【解析】 因:依据。
2.下列诗句在修辞上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B.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C.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D.指如削葱根
【答案】 B【解析】 A、C、D三项为比喻。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云霞明灭或可睹②一食或尽粟--石
B.①我欲因之梦吴越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C.①且放白鹿青崖间②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D.①春水碧于天②取之于蓝
【答案】 A
【解析】 A项均为有时。B项依据/沿袭,接续。C项暂且,姑且/并且。D项比/自,从。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仙府之门打开的雄伟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正面描写天姥山高耸入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2)忽魂悸以魄动 恍惊起而长嗟 (3)列缺霹雳 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 訇然中开 (4)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古风(其十九)
李 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①。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②尽冠缨。
注 ①卫叔卿:传说中的仙人。据《神仙传》载,仙人卫叔卿曾乘云车,驾百鹿去见汉武帝,但武帝只以臣下相待,于是大失所望,飘然离去。②豺狼:指安禄山及其部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首用游仙体的方式写的古诗,反映了作者身在山林而心系国家和社会现实的思想矛盾。
B.全诗明显地分为两部分:前十句为第一部分,写游仙;后四句为第二部分,写现实。
C.开首两句先分别交代游仙之地及山高险峻之态,西岳华山的莲花峰上明星闪烁,高耸云端。
D.“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描绘了诗人飘然进入仙境的超然忘我,为后文同仙人卫叔卿登天台铺垫。
E.进入仙境后“俯视洛阳川”的景象是当时安史之乱的悲惨现实写照,表达了诗人忧国和爱民情怀。
【答案】 CD
【解析】 C项“明星闪烁”理解错误,“明星”是神仙明星仙子。从下文“邀我至云台”可以推断出是另一个人物。D项描写的应是明月仙子的外貌及神态。
(2)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相比,两首诗的主旨的最大不同是什么?请比较分析。
【答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了诗人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该诗则表现了诗人出世和入世的思想矛盾和忧国忧民的思想。
六、课后延伸、温故知新
本诗的艺术特色
⑴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⑵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⑶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缚。
12、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学生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抓住重点词句,领会诗歌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
2、体会和学习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能够鉴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
3、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4、悟本诗中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学习重难点】
1.体会和学习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能够鉴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
2.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3.感悟本诗中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学习方法】
诵读法、质疑法、比较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解题
梦游:
天姥:
吟:
留别:
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
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哪一种呢?
2.作者简介
李白素有“”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气息的诗人。字,号。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3、读完全诗后,你觉得这首诗主要是写梦游天姥山还是另有意图?全诗的“诗眼”是哪两句?
二、合作探究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⑴ 我欲因之梦吴越:⑵栗深林兮惊层巅:
⑸ 虎鼓瑟兮风为马:⑷失向来之烟霞:
⑸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6)势拔五岳掩赤城:
⑺烟涛微茫信难求:
2、学生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语句,理清思路。
⑴ 从全诗看,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写虚(梦)?
入梦缘由()→梦境路线()→梦中仙境()→梦醒留别()
⑵ 梦中仙境写了哪些图景?
三、拓展创新
⑴ 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⑵ 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⑶ 梦境部分可以细分为几个画面?提示:以地点和时间作为划分依据
四、当堂检测
1.学生注意正音。
天姥()瀛()洲剡()溪渌()水屐()
殷()岩泉栗()深林水澹()澹扉()訇()鸾()觉()时之枕席
2.①古今异义
烟涛微茫信难求(信,)
云霞明灭或可睹(灭,)
势拔五岳掩赤城(拔,)
②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虎鼓瑟兮鸾回车()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云青青兮欲雨()
2).名词用作状语
对此欲倒东南倾()
訇然中开()
古来万事东流水()
3).使动用法栗森林兮惊层巅()
五、课后延伸
1、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2、整理文言字词
东台创新高级中学
高一语文“学、议、创”教学范式学案
班级:姓名:学习评等:
学习内容:梦游天姥吟留别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抓住重点词句,领会诗歌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
2、体会和学习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能够鉴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
3、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4、悟本诗中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学习重难点】
1.体会和学习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能够鉴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
2.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3.感悟本诗中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学习方法】
诵读法、质疑法、比较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列缺霹雳……仙之人兮列如麻”十句诗描绘了梦中所说的洞天仙境的景象,那么诗人所描绘的洞天仙境具有怎样的特点?诗人为什么要描绘这样的景象?
2、诗人描绘一个什么样的梦境?诗人的心情如何?
3、诗人由梦转醒的心情如何?
4、诗的最后一段诗人直抒胸臆,抒发自己对人生、社会的感叹。“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二、合作探究
1、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2、鉴赏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三、拓展创新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诗眼,点明了主题。人们对此有两种观点:一则认为表现了其消极避世、向往自由的思想;一则认为表现了其蔑视权贵、讥讽现实的思想。同学们怎么看呢?
四、当堂检测
1、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实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渌:清澈
B.失向来之烟霞 向来:原来须行即骑访名山 须:等待
C.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訇然:形容声音很大我欲因之梦吴越 因:于是
D.恍惊起而长嗟恍:恍然,猛然迷花倚石忽已暝 暝:天黑、夜晚
2.下列诗句在修辞上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B.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C.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D.指如削葱根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云霞明灭或可睹②一食或尽粟--石
B.①我欲因之梦吴越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C.①且放白鹿青崖间②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D.①春水碧于天②取之于蓝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仙府之门打开的雄伟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正面描写天姥山高耸入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古风(其十九)
李 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①。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②尽冠缨。
注 ①卫叔卿:传说中的仙人。据《神仙传》载,仙人卫叔卿曾乘云车,驾百鹿去见汉武帝,但武帝只以臣下相待,于是大失所望,飘然离去。②豺狼:指安禄山及其部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首用游仙体的方式写的古诗,反映了作者身在山林而心系国家和社会现实的思想矛盾。
B.全诗明显地分为两部分:前十句为第一部分,写游仙;后四句为第二部分,写现实。
C.开首两句先分别交代游仙之地及山高险峻之态,西岳华山的莲花峰上明星闪烁,高耸云端。
D.“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描绘了诗人飘然进入仙境的超然忘我,为后文同仙人卫叔卿登天台铺垫。
E.进入仙境后“俯视洛阳川”的景象是当时安史之乱的悲惨现实写照,表达了诗人忧国和爱民情怀。
(2)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相比,两首诗的主旨的最大不同是什么?请比较分析。
五、课后延伸
本诗的艺术特色
⑴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⑵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⑶ 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