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绩《野望》公开课导学案一等奖(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王绩《野望》公开课导学案一等奖(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时间:2022-11-04 16:30:16

王绩《野望》公开课导学案一等奖(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王绩《野望》公开课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一、学习目标:

  1.知道诗人及诗歌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在反复诵读、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学会品味诗歌的语言。

  3.结合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彷徨无依、孤独抑郁的情感。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知道诗人及诗歌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难点:在反复诵读、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学会品味诗歌的语言。

  三、学习过程:

  1、乐探(5分钟)

  1.朗读诗歌,圈点课文生字词。

  东皋徙倚驱犊采薇

  崔颢千载萋萋

  2.作者链接

  王绩(约589—644),字,号,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注有《老》《庄》。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3.背景链接

  《野望》: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2、乐研(15分钟)

  (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理解词语

  (1)皋:(4)犊:

  (2)薄暮:(5)禽:

  (3)采薇:(6)徙倚:

  3.读通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文本探究

  齐读诗歌思考:

  1.诗人眺望原野,看到了哪些景色?请赏析。

  2.“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乐拨(10分钟)

  本首诗歌结构图示:

  首联:孤寂无依——抒情

  颔联:眼前景观

  写景 孤寂抑郁

  颈联:傍晚归家苦闷惆怅

  尾联:追怀古人——用典

  4、乐展(10分钟)

  (1)背诵本首古诗

  (2)展示重点字词的翻译

  (3)说一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乐测(3分钟)

  1.理解词语

  (1)皋:(2)薄暮:

  (3)徙倚:(4)犊:

  (5)禽:(6)采薇:

  2.“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知识梳理(知识网络构建)2分钟

  五、作业:

  1.背诵并默写本首诗

  2.读一读王绩其他诗歌

2、唐诗五首《野望》预习案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背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意境。

  2.品析诗的语言,读出诗人的情怀,学习本诗借景抒情的写法。

  (二)学习重点

  背诵诗歌,激发学生想像,学习本诗借景抒情的写法。

  (三)预习导学

  1.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王绩(约590~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背景透视

  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诗歌鉴赏方法:

  赏意象(描绘了什么?)抓特点(怎么描绘的?)赏语言(品味关键词,抓修辞。)体会诗中的意境和诗人情感。

  2.写出正确汉字和读音。

  东皋()徙倚()落晖()

  驱dú()采wēi()

  3.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4.诗句解释

  (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二、探究案

  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三、课堂小结

  这是一首描写秋天山野景致的五言律诗。诗风疏朴自然,于平淡中表现出诗人"相顾无相识"的抑郁苦闷的心情,同齐梁以来绮靡浮艳的文学风习大异其趣。全诗洗尽铅华,为唐初诗苑吹进一股清新的气息,是王绩的代表作之一。

  四、拓展延伸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参考答案

  一、

  2.gāoxǐyǐhuī犊薇

  4.(1)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2)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3)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4)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二、

  1.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2.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4.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

  5.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3、《孟子》二则(富贵不能淫)导学稿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张艾平

  一、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背诵课文。

  2、理解文本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二、课前预习:(第一阶段)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三、教学过程:(第二阶段)

  (一)预习检测

  1、孟子对大丈夫的诠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1、通读全文,本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结合实际,说说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四、当堂检测:(第三阶段)

  1、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思。

  威武不能屈

  2、请你找出下列句子中出现词类活用的词语并翻译词语意思。

  (1)富贵不能淫

  (2)贫贱不能移

  (3)威武不能屈

  3、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用法,并进行句子翻译。

  (1)富贵不能淫

  (2)此之谓大丈夫。

  五、自我评价

  书写分准确率:优良中差小组合作:优良中差

  心得体会:

4、《钱塘湖春行》公开课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

  2.理解诗歌内容,领会诗中所抒发的情感

  3.教会学生通过炼字的角度赏析诗歌的方法。

  4.启发学生热爱古典诗歌,提高审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从炼字的角度,体会诗的意境。

  2.品味语言。

  学法指导:

  1、认真朗读诗歌,划出表示地点和描写景物的词语。

  2、认真阅读“知识链接”,划出有关律诗和绝句的相关知识,并完成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1.了解作家及作品

  白居易,字,号,与、合称唐朝三大诗人,是唐代诗人中创作诗作最多的一个,代表作品有:等。

  2.写作背景: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歌,抒发了自己对春天西湖赞美和热爱的感情。请注意:钱塘湖是杭州西湖的别名。

  3、有关古诗的知识:

  唐代出现的格律诗,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格律严格,篇有定句(每首八句),句有定字(五字或七字,称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字有定声(平仄相对),联有定对(中间两联对仗)。可分为首联(1、2句)、颔联(3、4句)、颈联(5、6句)、尾联(7、8句)。绝句同律诗的区别,最明显的是句数不同,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

  二、初读、预习检测案

  (一)、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争暖树()啄春泥()没马蹄()白沙堤()

  (二)、解释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争暖树:行不足:

  (三) 、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言诗。

  首联是:

  颔联是:

  颈联是:

  尾联是:

  三、细读

  1.解题:从题目上看,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2.从诗的结构上看,这首诗是一首什么诗(体裁)?

  3.生结合书下注释,理解诗的内容,结合题目,本诗围绕着诗题中的哪两个字来写的?

  4.诗人的“行”迹如何呢?(从诗中找出相关词语)

  5.诗人在“行”的途中看到了哪些“春”景呢?(从诗中找景物)

  6、从诗里描绘的这些景中,可见诗歌描绘的是西湖春天哪个阶段的景色?说说你的理由。

  7.诗中哪些字或词最能流露诗人已经陶醉在这美好湖光山色之中?

  8.从这两个词可以看出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怎样的情感?

  四、精读

  1.合作探究

  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几处”、“谁家”,改“处处”、“家家”好不好?为什么?

  2.颔联中有两个动词“争”“啄”用得很妙,简要分析一下。

  五、拓展延伸

  学习活动一小试身手(考试要点或中考考点题目)

  诗歌讲究炼字,请品味颈联中“乱”“浅”的妙处。

  学习活动二

  思维迁移(赏析古典诗歌中西湖不一样的美)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句。

  学习活动三

  课后练笔(仿写、对联、改写、续写)

  通过对诗歌的理解品读,诗人像一位高超的摄影师,将镜头对准最能代表西湖早春美景的事物,摄制成一幅幅美妙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请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理解把自己从诗中所欣赏到的西湖美景用散文式的语言描绘出来。

  示例: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我骑马来到钱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的西边。雨后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微波荡漾;空中白云朵朵,同水面连成一片。

  在几处向阳的树枝上,蹦蹦跳跳着早来的黄莺,婉转悠扬地唱着春天的歌儿;湖岸边,不知是谁家新来的小燕子,呢呢喃喃地忙着衔泥筑巢。放眼望去,五彩缤纷的花儿渐渐的开了,一丛丛,一簇簇,摇曳在春风中,尽情地吐露芬芳,快要让人眼花缭乱;绿茸茸的春草刚从土里钻出来,刚刚能遮住马蹄。西湖的美景令人陶醉。而我最迷恋的却是湖东一带的景色。这里绿柳成荫,白沙堤静静地躺在湖边,那么安闲,那么自在,真让我流连忘返啊。

5、《与朱元思书》导学案(第一课时)(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与朱元思书(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能翻译重点句子的意思。

  3、赏析文言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译文对照

  二、全文译文: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

  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三、重点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4.负势竞上,互相轩邈。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6.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四、中心思想

  作者通过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描写抒发了对世俗官场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流露出爱慕美好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当堂作业(1)

  1、填空题

  《与朱元思书》选自《》,作者。本文是文,总写的一句是“”。

  2、下列画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缥碧piǎo无碍ài泠泠作响líng

  B.飘荡dàng急湍tuān嘤嘤成韵yīng

  C.轩邈miǎo经纶lún鸢飞戾天yuān

  D.横柯kē窥谷kuī好鸟相鸣hào

  3、解释以下加点的词语

  从()流飘荡天下独绝()争高直指()千转不穷()百叫无绝()疏条交映()

  负()势竞()上横柯上蔽()()

  任意东西()猛浪若奔()

  互相轩邈()

  4、按原文填空:

  (1)奇山异水,。(2),天山共色。

  (3)游鱼细石,。

  (4)蝉则千转不穷,。

  (5),;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当堂作业(2)

  一、翻译重点语句: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二、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作者通过视觉的角度、以动写静,巧妙地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为动态美,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山的高峻壮美。

  B.作者描写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山水之美,概括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二段承“异水”二字,按先后顺序写水的“清”和“急”的特点。第三段承“奇山”二字,多层次多角度展示山的特点。

  C.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与《三峡》中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都是从侧面描写出水流湍急的特点,。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描述观山的感受,既表现自己淡薄名利的节操,又含蓄表达自己有归隐避世的想法。

  三、“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渡荆门送别》公开课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2、过程与方法: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教学难点】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教法学法】自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选用】多媒体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大家都很熟悉,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作者是谁?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回答补充。

  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外一首诗《渡荆门送别》,大家边读边体会,谈一谈两首诗的共同点。

  二、自读感悟

  1、学生自由读古诗,初步了解诗意。

  2、放录音,营造气氛,学生体会录音中的节奏及应强调的词语。标出有疑问的地方。

  3、找出诗中的意象,联系起来想象一下:这些意象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意境。

  4、找出诗中最欣赏的词语,从修辞、炼字、写作手法等角度简要赏析,小组评选之后班内展示。

  三、小组研讨

  1、交流上述意象、意境的心得。小组综合之后,班内展示。

  2、律诗四联分为起、承、转、合,分别讨论四联内容之后,讨论本诗是怎样体现这种关系的。

  3、讨论本诗与《静夜思》的相通之处。

  四、达标检测

  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      ,它交代了远渡的      和此行的      。

  2.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

  3.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

  4.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

  五、课堂小结

  总结学生课堂表现及各小组分数,对课上表现好的小组进行表彰。

  六、作业

  将本诗改写成一则日记。

7、《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义。

  2.概括文章内容,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

  3.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感受并学习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难点】

  1.概括文章内容,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感受并学习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了解游记的常识

  简单地说,游记就是将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描述下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文体。《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苏轼将自己在晚上在承天寺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的一篇美文。

  2.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代表作品有《赤壁赋》《石钟山记》《题西林壁》《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3.写作背景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掉了脑袋。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真实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二、自主学习

  (一)正音释义

  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解()衣遂()至

  未寝()藻荇交横()

  2.解释下列词语。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翻译整篇文章。

  源

  三、合作学习

  1.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色?为什么这句描写景色的句子会成为千古名句?(请从修辞角度赏析)

  2.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你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8、《与朱元思书》公开课导学案设计(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疏通文意并且熟练的背诵课文。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4.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平。

  【学习重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习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义。

  【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应着力于诵读,只有在反复的诵读中,才能品味出文章语言的精妙之处和文中所写景物的诗情画意,

  才能体会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与志趣。学习时可先对照注释,疏通文句,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再通过反复诵读,

  并展开联想,放飞想象,体会文章的意境,领略语言的神韵;最后熟读成诵。朗读课文时要力求做到字正腔圆、抑扬顿挫,

  读出情趣。

  【知识链接】

  吴均,字叔庠,南朝梁代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

  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山水小品中的名作,原是作者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这里看到的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

  江从富阳到桐庐一段沿途百里的秀美风光,如诗如画,引人入胜,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本文是骈文,骈文起源于汉魏,

  形成于南北朝。全篇以双句(即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声律和藻饰。

  1、熟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水皆缥碧()急湍甚箭()泠泠作响()鸢飞戾天()()

  经纶世务()互相轩邈()()嘤嘤成韵()千转不穷()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A层、B层、C层必做)

  从流飘荡:______水皆缥碧猛浪若奔:____________急湍甚箭:____________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___________泠泠作响

  嘤嘤成韵千转不穷鸢飞戾天者

  经纶世务者:___________窥谷忘反:_________________横柯上蔽

  3、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4、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范读、领读、自由读、分组读、齐读)课文用哪八个字概括富春江山水?

  5、划分本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6、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7、富春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作者写奇山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写了哪几种景物?

  各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8、说说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

  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9.《与朱元思书》的作者__________,是__________代家、家,字__________,吴兴故鄣人。

  10.他的散文以写景见长,有人仿效他的文体,称“__________”

  11.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⑴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⑵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⑶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2.作者描绘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富春江的景色特点,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

  第二段承“异水”二字,运用和的修辞手法,抓住“_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具体生动地描绘;

  第三段承“奇山”二字,紧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从、两个角度写景状物。

  13.本文从应用范围及标题形式看,它属于__________体;从文章的内容看,它属于__________;从语言特点上看,它属于__________。

  14.用原文填空。

  (1)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侧面表现水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

  (4)在文中找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句:

  视觉____________________

  听觉____________________

  ★⑸对对联:上联:山高生寒树下联:

  15、翻译下列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4)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6)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9、《三峡》(展示课)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五里堆中学“三一五”模式导学案

  科目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设计者 吴泽强 上课日期

  课题 三峡(展示课)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在反复诵读中增强文言语感,达到熟读成诵。

  2.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感知三峡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学法

  指导 疏通文义的方法(1)换字或添字法(2)依上下文内容推测(3)将单音节词译为双音词(4)古今词义的不同(5)识别通假字(6)借助注释(7)查工具书

  学习程序

  【知识链接】《三峡》理解•揣摩

  作者通过对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秀丽,表现了他热爱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文章。全文仅用155个字,就把三峡一带雄奇的景象和四时景物的不同特点,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在结构上先总写三峡形势,后分说四季的景物特点。写四季景色,不是按习惯上的春、夏、秋、冬为序,而是按夏、春冬、秋来写。这是根据三峡的特点来安排的。全文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三峡。第二部分(第2~4段):分写三峡四季不同景色。文章开篇总写三峡山势,突出三峡两岸山岭绵延峻峭,也从侧面写出了河谷之窄。山高谷窄则流急,因此第二段紧接着山高之后写水势――写夏季江水迅猛,水流湍急。与奔腾迅猛的夏天水势不同,春冬又是一番景色。春冬二季水势状况比较接近,故一并写。此时已非洪水滔滔之时,故有“素湍绿潭”、“清荣峻茂”之妙景,突出了山高水清、草木茂盛的特点。与冬春之时的“清荣峻茂”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林寒涧肃”的秋天,而此时“高猿长啸”更显悲凉凄清,从侧面衬托了冷清萧瑟的秋景。全文抓住事物特征进行具体形象的描绘,既显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又给人以美的艺术感受。

  【回顾反馈】【自学合作】

  第一区:

  1、齐读/背第1段,在括号里写出重点词语的意思。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文章第一句写出山的和。这是正面具体写出山的绵延不断的景致。

  3、《三峡》中侧面描写山势峻拔的句子是:

  4、归纳这段主要写:。

  第二区:1、齐读/背第2段,在括号里写出重点词语的意思。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请用你喜欢的1-3个字词概括)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

  3、文段中从侧面描写夏季江水湍急的句子是:

  4、由“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一句,你想到谁的什么诗?

  5、归纳这段主要写:

  第三区:

  1、齐读/背第3段。在括号里写出重点词语的意思。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

  荣()峻()茂(),良()多趣味。

  2、作者赞叹春冬之时的三峡“良多趣味”,具体表现在“”

  3、作者用哪四个字概括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作者的感受是?

  4、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静景描写的句子是:

  动景描写的句子是:

  5、文段中写景是从视觉上写。文中写俯视的句子是:

  仰视的句子是:

  6、归纳这段主要写:

  第四区

  1、齐读/背第4段。在括号里写出重点词语的意思。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

  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

  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文段中从正面描写猿声凄婉的句子是:

  2、文段中引用“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什么作用?

  3、这段写(季节)三峡之,重点渲染叫声的,写出了三峡的凄婉美。

  第五区:议一议

  1、本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文章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六区:品一品

  请把握三峡景观的特征,准备用“三峡的……美。美在……”的句式说一句简单的话。

  如:三峡的山美。美在连绵不绝,高耸险峻。

  学生自由品析三峡的美,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回答。

  三峡的山美:美在

  三峡的夏水美:美在

  三峡的春冬美:美在

  三峡的秋美:美在

  【小组展示】

  【梳理巩固】【当堂检测】

  教师寄语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绿色蝈蝈》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五柳先生传》教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致空气》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爱莲说》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樵夫,别砍那棵树》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马说》导学案一等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做人的根本——诚信主题班会稿(七年级下册) 《石壕吏》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俗世奇人》课题精练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醉翁亭记》练习中考复习(八年级上册)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我看“闻鸡起舞”》写作训练(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口技》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精雕细琢亮题记——如何拟写作文题记》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河大版七年级下册) 《摆渡》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背影》说课稿(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最新中学教案 王绩《野望》公开课导学案一等奖(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与妻书》公开课学案一等奖设计 《庖丁解牛》优秀学案一等奖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渡荆门送别》优质课导学案一等奖(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昌耀《峨日朵雪峰之侧》优质课学案一等奖 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致云雀》优秀导学案一等奖 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雪莱《致云雀》优质课学案一等奖 《答司马谏议书》优秀学案一等奖(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涉江采芙蓉》精品教案一等奖(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铁凝《哦,香雪》优质课学案一等奖

相关信息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巴东三峡》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八年级上册语文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要点:与朱元思书、送东阳马生序、马说、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人教版八年级备课资料) 年级组长个人工作述职报告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要点:桃花源记、陋室铭、三峡、答谢中书书、观潮、湖心亭看雪(人教版八年级备课资料)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巴东三峡》教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八年级下册《我的母亲》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八年级语文《云南的歌会》人教版教学反思 年级组长工作报告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作品赏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