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

时间:2022-10-28 13:38:17

《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

  《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

  许小花

  设计指导思想:

  “像山那样思考”这一专题中的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主要体现了对自然纯美的注视,重在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达自然之美。本文的课堂设计,主导思想是突出对文章本身审美韵味的把握,培养学生的审美与探究能力,激发珍爱自然的情感。

  《江南的冬景》一文比较明显地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胸怀磊落,诚挚坦白,抒情性强。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欣赏自然之美,培养学生感受和欣赏自然之美与文章之美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观察、感受能力和通过文本阅读感知、发现、鉴赏美的能力。

  2、让学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之美,培养学生感受和欣赏自然之美与文本之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感受和欣赏自然之美与文本之美的能力。

  2、学习文章避实就虚的写法,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韵。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前预习布置:

  1、字音:

  涮羊肉(shuàn)蛰居(zhé)乌桕(jiù)赭色(zhě)槎桠(cháyā)

  给予(jǐyǔ)剥花生米(bāo)泊船(bó)月晕(yùn)

  2、自读课文,思考:

  a、文本哪些段落直接写了江南的冬景?

  b、文本共写了几幅画面?尝试着给每一幅画面命名。

  (提示:可直接用相关段落中的词语进行命名,也可以对段落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加以命名。)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国画大师刘海粟曾说过:“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这是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

  为什么说青年画家一定要读郁达夫的散文呢?其散文和画画有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同走进郁达夫的散文,去领略其笔下的江南的冬景。

  二、课前思考检测

  课前我们已经布置了预习,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讨论问题,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读效果。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文本哪些段落直接写了江南的冬景?

  明确:2、5、7、8、9

  再看第二个问题:文本共写了几幅画面?尝试着给每一幅画面命名。

  明确:曝背谈天图

  冬郊植被图

  寒村微雨图

  江南雪景图

  冬日散步图

  总结:作者从不同角度,刻画了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天气下的江南的冬景,午后的温暖,蕴藏生机的大地,雨中的迷蒙,雾中的情趣等等,表现了作者对江南冬景的钟爱。

  三、选点突破,局部赏析,落实教学重点,并突破难点

  上述五幅画面,同学最喜欢哪一幅?

  (估计学生喜欢的会大致集中在“冬郊植被图”,“寒村微雨图”,“江南雪景图”这几幅画面中,选择你最喜欢的,自由朗诵。)

  合作探究:同学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赏析文本中的这三幅画面,提示:

  1、写了哪些景物?

  2、景物有何特点?

  3、作者感受如何?

  4、运用何种手法?

  冬郊植被图赏析

  1、所写之景: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树、雪白的乌桕籽、赭色的野风和日暖的午后、碧蓝的青天。

  2、景物特点:色彩浓艳亮丽、对比鲜明、蕴含生机。

  3、作者感受:和煦温暖、升级盎然。

  4、所用手法:工笔描绘、浓墨重彩。

  这幅画面所写景物色彩对比鲜明,赏析时应特别注意。

  拓展阅读: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诗(投影显示)

  赏析:丛柳滴翠,黄鹂和鸣,白鹭横空,青天如洗。黄绿交融,青白对比,有声有色,鲜明生动。面对美景,诗人心境恬静欢快。

  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一诗(投影显示)

  赏析:秋山红叶似火,山巅白云飘飘,晚霞鲜艳夺目。红叶与晚霞交映,暮霭与寒山共色。冷色清新纯洁,暖色热情奔放,透露出诗人振奋喜悦的心情。

  寒村微雨图赏析

  1、所写景物:小桥流水人家、孤村细雨细树、乌蓬茅屋酒客

  (长桥、乌蓬小船、细雨、灯晕)

  2、景物特点:色彩朴素淡雅、意境朦胧悠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作者感受:悠闲、洒脱、得失俱亡。

  4、所用手法:(淡笔写意)虚实相生、侧面烘托。

  虚实相生是营造意境的主要方法之一。在本画面中,“秋收过后”是时间,“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的小村子”是地点,“门对长桥窗临远阜”“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等构成了冬日农村图景,是实景。在这个实景上,作者“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月晕”这些虚景,使实在的冬日农村图景具有了“微雨寒村”的意境。

  拓展阅读:

  唐五代李涉的《井栏砂宿夜遇客》诗:(投影显示)“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赏析:杀人如麻的绿林豪客在潇潇暮雨笼罩下的一片静谧、极富诗意的江村中,也变得温文尔雅起来。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微雨寒村迷人的魅力。

  江南雪景图赏析

  这幅画,作者并没有从正面去刻画,而是巧妙地引用了前人的诗句来表现江南冬景的意境。诗句往往简洁洗练,意象丰富,所以我们应学会运用想象对诗句所营造的意境进行还原,进行再造想象。

  学生进行想象再造

  师:作者巧用前人诗句,以补散文没有说尽的余意,使文章跌宕多姿:时而使人沉浸在古典诗词的意境中,时而又将人带进优美的画镜里,取得以少胜多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赏析:

  1、所写景物:围炉对酒、月映梅花、美酒飘香、柴门犬吠、行人投宿、雪中红梅、村童弄雪。

  2、景物特点:色彩浓淡相宜。

  3、作者感受:淡雅高洁、优美宁静。

  4、所用手法:巧妙引用,写意传神。

  学生齐读这三个文段。

  四、布置作业:想象作文

  刚才大家一起分析了你们最喜欢的三幅画面,感受了其中的意境美,难怪国画大师刘海粟会那样说了。学语文一定要学以致用:布置一个作业:以《家乡的……》(秋天、冬天等)为题,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

  (附)板书设计: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那么本文的“形”和“神”又是什么样的一种结构呢?根据刚才归纳的几幅图画将本文的结构整理出来。

  曝背谈天图

  形散冬郊植被图     神聚

  寒村微雨图   江南的冬景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景物描写)  江南雪景图    (悠闲愉悦的心情)

  冬日散步图

2、《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

  江苏省东海高级中学 刘志

  一、导入新课

  国画大师刘海粟曾经说过;“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的山水,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 刘海粟先生对郁达夫先生的游记作出了很高的评价。此言确实不谬,郁先生的游记散文历来脍炙人口,在其文学作品中成就极高。其主要代表作有《故都的秋》《钓台的春昼》以及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江南的冬景》。(板书课题)

  二、浏览文本,整体感知

  教师提出三个问题,用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增强阅读思维的指向性,并且注意给思维设置梯度,使思考的范围越来越缩小,思考的问题越来越具体。

  问题如下:

  1、文本有哪些段落写了江南的冬景?

  2、文本共写了几幅画面?

  3、尝试给每幅画面命名。

  学生可直接采用相关段落中的词语进行命名,也可以对段落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加以命名。命名过程中尽量放手让去筛选相关信息,教师只在必要时做适当点拨。经过师生讨论,明确如下:

  曝背谈天图

  午后郊游图

  寒村微雨图

  江南雪景图

  旱冬闲步图

  三、选点突破,局部赏析

  针对上述五幅画面,引导学生讨论哪一幅最精彩,并简要说明理由。经过讨论,尽管欣赏的理由各不相同,学生喜欢的画面却比较集中,具体有三幅,分别是午后郊游图、寒村微雨图以及江南雪景图。教师就引导学生对这三幅画面进行详细地赏析,赏析时要求学生针对每幅画面,回答教师提出的具有思维梯度的一组问题——

  1、写了哪些景物

  2、景物有何特点

  3、作者感受如何

  4、运用何种手法

  午后郊游图赏析

  1、所写景物: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杂色的野草、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

  2、景物特点:色彩浓艳亮丽,对比鲜明。

  3、作者感受:和煦温暖,生机盎然。

  4、所用手法:工笔细描,浓墨重彩。

  本幅画面关于景物色彩对比特点的赏析比较重要,可补充以下两例: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赏析:丛柳滴翠,黄鹂和鸣,白鹭横空,青天如洗。黄绿交融,青白对比,有声有色,鲜明生动。面对美景,诗人心情恬静欢快,胸怀舒展开阔。

  2、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赏析:秋山苍翠欲滴,山巅白云缕缕,枫叶火红耀眼,晚霞鲜艳夺目。晚霞与枫叶相映,暮霭与寒山共色。冷色清新纯洁,暖色热情奔放,透露出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振奋喜悦的心情,给人以积极向上、乐观旷达的感受。

  寒村微雨图赏析

  1、所写景物:小桥流水人家、孤村细雨烟树、乌蓬茅屋酒客。

  2、景物特点:色彩素朴淡雅,意境朦胧悠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作者感受:情调悠闲,胸襟洒脱,得失俱亡,宠辱不惊。

  4、所用手法:淡笔素描,略加点染。

  本幅画面的结尾引用唐五代诗人李涉的诗《井栏砂宿遇夜可客》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名姓,如今世上半是君。

  风高放火,月黑杀人,这似乎是“遇盗”的典型环境;而绿林豪客也个个都是草莽英雄,杀人如麻。但是在潇潇暮雨笼罩下一片静谧的江村,极富诗意,就连性格彪悍的绿林豪客,此时也变得温文尔雅。深夜造访的“绿林豪客” 与诗人谈论诗词,颇为风雅。朦胧悠远的意境、极其浓郁的诗意荡涤“绿林豪客”的心灵:原先的暴躁不安,如今已变成平淡冲和,这从一个侧面表现寒村微雨图迷人的魅力。

  江南雪景图赏析

  郁达夫先生在描绘本幅画面时,并没有从正面去刻画,巧妙地化用了前人的诗句,借前人的诗句来表现江南雪景的意境。而诗句往往简洁洗练,意象丰富,所以需要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对诗句进行稀释还原。在学生想象还原的基础上,笔者对学生的想象进行了归纳整理,进而再现出江南雪景优美图景:

  日暮时分,瑞雪纷纷,寒意森森,佳酿既陈,炉火正旺,与老友围炉对坐,推杯换盏,暖意融融。更深人静,瑞雪已停,月下梅花,投影于路,阵阵酒香,沁人心脾。偶尔传来几声犬吠,乃是行人叩门投宿。清晨破晓,孩童雪中嬉戏,忽一孩童跑来,报告惊喜发现:“前面村口,深雪之中,一枝红梅,傲雪怒放!”

  巧引前人诗句,以补散文没有说尽的余意、尚未抒发之情愫,使文章在行文上跌宕多姿:时而使人沉浸在古典诗词点拨的意绪中,时而又将人带进优美的画境里,取得了“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艺术效果。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赏析:

  1、所写景物:围炉对酒、月映梅花、美酒飘香、柴门犬吠、行人投宿,雪中红梅,凌寒怒放。

  2、景物特点:色彩浓淡相宜,对比强烈。

  3、作者感受:淡雅高洁、优美宁静。

  4、所用手法:写意传神,表现精髓。

  四、想象作文,训练思维

  指导学生阅读第9、10节,让学生找出写旱冬景色以及郁达夫先生内心感受的语句,引导学生去想象郁先生在高爽的晴空下,在洋溢的日光中去湖上散步的情境,要求学生既要写出湖上的美丽风光,又要写出郁先生湖边散步的种种情态,以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附学生情境作文片断两则:

  一

  高一(9)班 焦文斌

  三五人家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村子傍着小河,河上跨着一座小桥。天空湛蓝湛蓝的,漂浮着几朵白云,灿烂的阳光照射下来,水面泛着金色的波光。河水清澈透明,几只小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河底青青的水草也历历可见。偶尔有一两只乌蓬船滑过,鱼儿四处逃逸。待到船儿远去,鱼儿有聚拢过来,仿佛什么事也不曾发生一般。但河面荡起的层层涟漪表明着船儿来过。

  郁达夫先生身着长衫,拄着手杖,在河堤之上信步徜徉,阳光轻轻地抚摸着他,是那么地温柔,驱走了先生心中的阴霾,使先生的心情也变得阳光起来。先生的脸上露出了难得一见的微笑,脚步从容了许多,也悠闲了许多。

  二

  高一(9)班 唐成龙

  天空湛蓝,白云悠闲,阳光灿烂,温暖如春。微风徐徐吹来,湖面荡起层层涟漪,鸭子湖面戏水,神态自由悠闲。几只乌蓬小船驶过,留下一路欸乃之声。岸边的芦苇随风起舞,芦花在风中摇曳不定。乌桕树的红叶随风飘零,落在湖面上轻轻荡漾。

  漫步于湖边的郁达夫先生,微微闭上双眼,深呼吸,仿佛嗅到了阳光的气息,带着淡淡的清香,带着丝丝的温馨;静下心来,用心谛听,仿佛听到了阳光的窃窃私语,那么轻柔,那么和煦。郁先生不禁张开双臂,揽阳光入怀

  作者邮箱: dhliuzhi@hotmail.com

3、《江南的冬景》学案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学习目标:

  1.欣赏大自然的美,热爱大自然的美。

  2.理解郁达夫的散文风格,郁达夫散文语言的清丽明快。

  3.学习从文章结构、语言特色、写作方法等方面赏析散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美的源泉。大自然向我们展示着它的崇高和优雅,我们感悟自然,会理解自然,从大自然中得到某种启示。

  江南,人间天堂,仿佛大自然独自钟情于那里,安排下最美丽的景致。那里山水清丽,风光宜人。去过苏杭吗,西湖的山水,苏州的园林,美在旖旎。去过周庄吗?小桥流水,杨柳依依的景致,粉墙黑瓦,烟雨迷离的村舍,美在婉约。江南,说不尽的江南。

  郁达夫文中的江南,究竟指哪里?是长江以南的所有地区?

  ——指江浙地区(第6小节),是长江以南江苏和浙江两省的部分地区,也可指长江三角洲一带。

  能说出一些古人描写江南的诗句吗?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以上的诗句都是说江南之春景,江南的冬景如何,郁达夫给我们描绘了江南的冬景。冬景在我们的感觉中,总不是太讨好的,冷是一大特点。可郁达夫描绘出了江南冬景的可爱之处。

  二、阅读课文

  (一)用八到十分钟时间仔细阅读课文,画出生字词,画出文中的关键句。

  (二)思考明确:作家写了哪些江南冬天的景物?江南冬景有哪些特点?

  三、老师带领同学阅读、讨论、分析、欣赏

  1、检查课本上要求画出的字词,注音解释有关词语,亦可在讲析文章时穿插着讲。

  煊羊肉(xuān)蛰居(zhé)乌桕(jiù)赭色(zhě)槎桠(cháyā)给予(jǐyǔ)剥花生米(bāo)剥削(bō)拿出纱衫来着(zhuó)用不着(zháo)夹衣(jiá)夹克(jiā)泊船(bó)湖泊(pō)月晕(yùn)晕头转向(yūn)搁笔(gē)搁不住(gé)

  2、检查画出的关键句,一起看,有哪些句子概括了江南冬景的特点?

  ——回答:每二段末——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是也可爱得很么?

  第三段——江南的冬景,……,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还画出了哪些句子一并可讨论一下,画得好不好,是否是主旨关键句。要多表扬鼓励。)

  2、文章一二段写什么,各用一句话概括内容。(概括能力很重要,培养提取信息的能力。)

  ——北国的冬天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

  (说“异境”,美啊,说明北国冬景也有特色。不过江南冬景也有特色。江南冬天里,人能做些什么,有何特点?)

  ——江南冬天“可营屋外的生涯”,是可爱的冬景。

  提示:

  我们可以把一二段理解为是文章的引子,对比北国的冬天“是一年中最有劲的蛰居异境”,写江南冬天可以“屋外生涯(活动)”的可爱。

  第三段为文章的纲。写出江南冬景的总特点——“江南的冬景,……,有一种明朗的情调”。

  3、下文作者是如何写江南冬景的“明朗“的?第5、6、7、8、9段的各有哪些句子你在课本上画出来了?明确:

  ——江南大地让人感觉到“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5段)

  ——寒郊散步,是特异的恩惠。(6段)

  ——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名胜,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7段)

  ——江南雪景非常“美丽”。(8段)

  ——旱冬给瓷意享受江南的人更多快活。(9段)

  如果我们给这四段,各概括为一个画面,可怎样概括呢,某某图,某某图?

  ——“大地微微暖气吹图”“寒郊散步图”“微雨寒村图”“冬雪图”“旱冬逍遥图”

  (同学们有更好的概括,谁说得好就用谁的,不过,此处不应多化时间。)

  4、你觉得这些段落中哪些写的景物美,而语言也生动优美?

  ——着重朗读第5、7段,体会语言之优美。5段着重色彩,突出江南冬天的生机。7段着重场景,用画画的笔调来写作,写出了冬景的层次:小村、白雨、乌篷船、酒客、黄晕的灯光。(可讲细一点)

  作者在写景中,我们有没有体会到作者的情感,甚至我们也被作者的情绪所感染?

  ——有,这就是作者在江南冬景中的喜悦之情,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就叫做情景交融,当然也有些句子是直接抒情的,大家朗读时要体会,作者写完景,往往情不自禁地直抒感情了。

  5、朗读第8段,从古人的诗句来领略江南冬雪的美妙。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生活的悠闲,友情的深厚)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美丽的雪景,怡人的酒香)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夜深人静后的温暖)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雪后冬晨的惊喜)

  总结:江南的雪不是苦雪,而是令人欣喜,让人感觉温暖的美好时光。

  6、第10段,照应了哪里?

  开头的“引子”,即第二段,体现了文章结构的完整。又照应第三段“明朗的情调”。

  7、读完本文,你觉得在写作方面有哪些启示?

  ——讨论。大致明确:

  要善于观察或体察大自然,要感悟自然的美。注意景物的细节(以第5段为例),细腻便生动。写作时要有纲,还要有条理。语言要形象生动一些,优美一些,能让人身临其境,能感染人,所以要学习锤炼语言。可用一些写作手法,如对比着写,如引用来写,来加深文章的内涵。还要注意情感的充沛,笔端带有情感,或间接抒情,或直接抒情。(以上可突出几点或一二点来讲,不必俱到)

  8、迁移。讨论我们此地属什么地区,冬天有什么特点。一个地方总有特点,在于我们的发现。老师感觉江北的冬天,过年特有气氛,如门联啊,鞭炮啊,蒸馒头啊,做豆腐啊,洗涮啊,比江南有特色。老师在江南,觉得过年的气氛没有江北浓。我们可以想想江北的冬景怎样,过年的情景怎样,写一篇文章作周练。

  四、课外作业:

  熟读第5、7、8节。背诵8节的诗句

4、《江南的冬景》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观察能力和感受能力。

  过程与方法:交流探究,品味文本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

  二、教学重点:交流探究,品味文本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体会郁达夫散文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问答法相结合,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学生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注意读音和生词的意思。

  2.查阅郁达夫的背景材料,都文章及作者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二)导入

  同学们,一年四季中,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喜欢?(众说纷纭)

  其实,冬天也是很可爱的。让我们来看看郁达夫笔下的江南的美丽可爱的冬景。

  (板书题目)

  (三)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课前我们已经对课文进行了预习,现在再给大家3分钟时间快速浏览课文,讨论预习题。

  1、文本有哪些段落写了江南的冬景?

  2、文本共写了几幅画面?

  3、尝试给每幅画面命名。

  (学生可直接采用相关段落中的词语进行命名,也可以对段落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加以命名。命名过程中尽量放手让去筛选相关信息,教师只在必要时做适当点拨。经过师生讨论,明确如下:)

  曝背谈天图

  午后郊游图

  寒村微雨图

  江南雪景图

  旱冬闲步图

  总结:作者从五个角度,刻画了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天气下的江南冬景,午后的温暖,蕴蓄生机的大地,雨中的迷蒙,雪中的情趣,等等,表现了作者对江南的热爱。

  (四)选点突破,局部赏析

  针对上述五幅画面,引导学生讨论哪一幅最精彩,并简要说明理由。经过讨论,尽管欣赏的理由各不相同,学生喜欢的画面却比较集中,具体有三幅,分别是午后郊游图、寒村微雨图以及江南雪景图。教师就引导学生对这三幅画面进行详细地赏析,赏析时要求学生针对每幅画面,回答教师提出的具有思维梯度的一组问题——

  1、写了哪些景物

  2、景物有何特点

  (一)午后郊游图赏析

  教法:自读—朗读—范读—想象—品味

  1、所写景物: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带点绿意的野草、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板书)

  2、景物特点:色彩亮丽,蕴含生机。(板书)

  这里描绘的是一幅蕴含生气的明丽的画面。在丰腴润泽的江南冬郊的青天碧落下,有白色的芦花,有红叶,有顶着白色乌桕籽的乌桕树,还有顶部赭色、根部带点绿意的小草。作者将充满生气的色彩点染到了画里,使整个画面明丽了起来,泛出了生气。

  本幅画面关于景物色彩对比特点的赏析比较重要,可补充以下一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赏析:黄绿交融,青白对比,有声有色,鲜明生动。面对美景,诗人心情恬静欢快,胸怀舒展开阔。

  (二)寒村微雨图赏析

  教法:自读、听录音,画面

  1、所写景物:长桥,乌篷小船,细雨,灯晕

  2、景物特点:淡雅,朦胧,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三)江南雪景图赏析

  教法:与《济南的冬天》比较

  1、引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赏析:

  ⑴所写景物:围炉对酒、月映梅花、美酒飘香、柴门犬吠、行人投宿,雪中红梅,凌寒怒放。

  ⑵景物特点:高雅,宁静

  2.我们学习过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定还记得描写雪景的这段文字:(投影)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像些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同是写雪景,与《济南的冬天》比较,《江南的冬景》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默看写雪景的一段。

  明确:《济南的冬天》更多的是在进行直接的描写。而《江南的冬景》是引用诗句、避实就虚地写江南的雪景。

  (五)作者描写上面的几幅画都采用了什么手法?请同学们找出使用这些手法的具体例子并思考使用这样的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大家可以互相协助共同完成这个任务。

  听取学生发言后教师明确如下:

  1.对比的手法

  1)和北方的冬景相比较。

  北方的冬天-----极寒冷——雪:深几尺风:大若雷;人:躲两三个月蛰居

  北国的冬天:温馨

  江南的冬天——树叶:不脱尽冷天:一两日灰云落叶晨霜太阳鸟雀泥地

  老翁小孩:屋外曝背谈天

  江南的冬天-----晴暖,湿润

  效果:衬托出江南冬天的温和晴暖和可爱。(文中一“也”字要看出)

  2)和北方的夏夜比较。北方的夏夜-----明朗

  效果:突出江南冬景的明朗。

  3)闽粤地区的冬景和郁达夫笔下的江南的冬景的对比

  闽粤地区的冬-----极和暖,无冬意——秋花:许多,品种多;着衣:不得不至多绝对

  效果:突出江南的冬天很有冬意。

  4)和德国的寒郊散步比较。

  散步是一项非常悠闲的活动,只有在晴和的冬天才有情趣到郊外去散步。

  作用:突出晴和;与下文形成了照应。

  教师小结学生发言:以上对比总的来说比较的着眼点各不相同,但都突出了作者所钟爱的江南冬景的主要特征。

  2.避实就虚的手法

  作者在描写江南雪景的时候,并没有直接的雪景描写,而是引用了一些诗句,但是作者这样的写法,并没有削弱我们对江南冬景的感知,反而使我们感到江南冬景更具神韵。

  (六)概括郁达夫散文特点

  清新隽永,明丽而真挚,富有神韵;

  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

  (七)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郁达夫的散文风格即清新隽永,明丽而真挚,富有神韵;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再次领略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美妙蕴致。其实生活中无处没有美,只要我们能够亲近大自然,用心去发现美,去思考美之所以为美,我们的审美能力定能不断提高,我们的灵魂一定不会凝滞污垢。

  (八)布置作业

  熟读第5、7、8节。背诵8节的诗句

  附:板书设计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曝背谈天图色彩亮丽,蕴含生机

  午后郊游图淡雅,朦胧,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对比手法

  寒村微雨图避实就虚手法

  江南雪景图高雅,宁静

  旱冬闲步图

  郁达夫散文特点:

  清新隽永,明丽而真挚,富有神韵;

  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

5、《江南的冬景》教学案例(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教学目标:

  1.感受江南冬天之美,提高审美品位

  2.交流探究,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3.学习对比、避实就虚的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预习:

  1、正音(幻灯片)

  涮羊肉(shuàn)剥花生(bāo)蛰居(zhé)

  曝背(pù)夹衣(jiá)夹克(jiā)

  丰腴(yú)乌桕(jiù)赭色(zhě)

  给予(jí)远阜(fù)槎桠(cháyā)

  泊船(bó)湖泊(pō)月晕(yùn)

  晕头转向(yūn)绿林(lù)恣意(zì)

  搁笔(gē)搁不住(gé)

  2、了解作者(参照注释)

  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

  他擅长小说与散文,小说代表作:《春风沉醉的晚上》、《沉沦》;散文主要有《故都的秋》、《江南的冬景》,著有散文集《屐痕处处》、《闲书》

  郁达夫散文具有极强的美学特征:清新隽永,明丽真挚,富有神韵;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

  一、导入新课

  投影(幻灯片)

  菩萨蛮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游子每每思乡,而这两句却一反常情是什么让游子流连往返,乐不思蜀?

  以上诗句是说江南之春景,江南的冬景如何呢?

  冬景在我们的感觉中,总是寒冷、肃杀,不太讨好的,可郁达夫却从中发现了江南冬景的独有的美

  二、整体感知,找出景物特点、概括画面

  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1、问:江南的冬天给作者的感受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词语回答(哪个词语概括了江南冬景的特点)(注意是概括性的词语)

  ——可爱、迷人、美丽、一种明朗的情调(文眼)(板书)

  2、著名画家刘海粟曾经说过:青年画家如果不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这是说郁达夫的散文充满诗情画意(幻灯片)

  作者是用哪些画面来表现江南的冬景“迷人”的特点、明朗的情调的?先找一找哪几个自然段是集中写景的,然后选用此段中的一个短语来概括,后面再加一个“图”比如第二段可以概括为曝背谈天图

  ——曝背谈天图、江南山野图(午后冬郊)、微雨寒村图、江南雪景图、旱冬闲步图(说出3幅也可)(板书)

  三、深入文本,品味诗情画意,找出最喜欢的交流评点

  针对每幅画面,想一想:1、写了哪些景物2、景物有何特点3、运用何种手法

  1、师生共赏“微雨寒村图”

  ①.这幅画中,作者依次画了哪些景物?请在文中圈出

  ——小河,茅屋、长桥、远阜、树林、

  白雨、淡墨的背景、

  乌蓬小船、酒客(喧哗反衬幽静)、

  灯光

  ②.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怎样的意境?中国的水墨画和西洋的油画哪一种更适合表现这意境?

  ——色彩素朴淡雅,意境朦胧悠远,恬淡幽静:悠闲,就像一幅水墨画(点出白描手法)

  ③.请同学朗读,感受意境(学生评价有没有读出意境出来)

  ——采用怎样方法才能读出意境?节奏舒缓,语调平和,这样才符合郁达夫的行文节奏,才能读出恬淡幽静的氛围来,因为是郁达夫在刻意地画一幅画,他从不同角度观察画,琢磨画,“你试想想”“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还可以加”,行文的速度很慢

  2、学生欣赏“江南山野图”

  ①.请同学们按照刚才的方法,评点赏析“江南山野图”

  ——这里描绘的是一幅充满生气的明丽的画面在丰腴润泽的江南冬郊的青天碧落下,有白色的芦花,有红叶,有顶着白色乌桕籽的乌桕树,还有顶部赭色、根部带点绿意的小草作者将充满生气的色彩点染到了画里,使整个画面明丽了起来,泛出了生气

  ——色彩亮丽富含生气:这段主要写了红、白、赭、绿等颜色表色彩的还有“青天碧落”一词整幅画面充满生气(与第七段比较色彩)

  ——观察非常细致:“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的情形,……的草

  本段用了细描与白描相结合的方法

  ②.在古诗中也有一些诗歌着力描写景物的色彩对比(幻灯片)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黄绿交融,青白对比,有声有色,鲜明生动面对美景,诗人心情恬静欢快,胸怀舒展开阔

  ③.学生齐读课文,感受画意

  3、品读“江南雪景图”,欣赏“诗情”

  ①.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8节,同是写雪景,与《济南的冬天》比较,《江南的冬景》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幻灯片)

  ——《济南的冬天》更多的是在进行直接的描写而《江南的冬景》是引用诗句、避实就虚地写江南的雪景

  ——引用了大量的诗句,这4句诗写雪的程度不一样,分别是“欲雪”、“微雪”、“风雪”、“深雪”这里的诗句写景有个时间顺序,从日暮到冬宵到更深人静到第二天早晨

  ②.优美的诗句给我们留下丰富的想象,引导学生对诗句进行想象(抓住所写景物:围炉对酒、月映梅花、美酒飘香、柴门犬吠、行人投宿,雪中红梅,凌寒怒放2、景物特点:淡雅高洁、优美宁静)

  ——日暮时分,瑞雪纷纷,寒意森森,佳酿既陈,炉火正旺,与老友围炉对坐,推杯换盏,暖意融融更深人静,瑞雪已停,月下梅花,投影于路,阵阵酒香,沁人心脾偶尔传来几声犬吠,乃是行人叩门投宿清晨破晓,孩童雪中嬉戏,忽一孩童跑来,报告惊喜发现:“前面村口,深雪之中,一枝红梅,傲雪怒放!”

  总结:这幅图景里有色、有声还有味!虽未写景,意境全开江南的雪不是苦雪,而是令人欣喜,让人感觉温暖的美好时光

  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引用这些诗句写景有什么好处

  ——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写法,是郁达夫散文常用的笔法作者对雪景没有作实景的描绘,只是引了一些诗句,在品评诗句的时候写出了雪趣虽则语句简省洗练,但所包容的意象十分丰富,使文章在行文上跌宕多姿:时而使人沉浸在古典诗词点拨的意绪中,时而又将人带进优美的画境里,取得了“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艺术效果

  4、曝背谈天图(学生不提,就略过)

  写出了冬天的什么特点?

  ——晴暖和煦的天气,倒像是春天,确实可爱那老翁小孩,也许是祖孙俩正逗玩得高兴,生活气息很浓厚,画面里弥漫着和乐融融的氛围

  5、教师小结,归纳

  ——这篇散文语言清新、纯朴,运用细描、白描的方法,融诗入景,充满诗情画意,确实是一篇优美的文章,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四、探讨表现手法

  1、请大家看看,除了写江南的冬景,作者还写了哪些地方的景色?

  ——北国之冬、南国之冬

  2、那写这些地方的景色的目的是什么呢?这是一种什么写法呢?

  ——这是比较的写法目的是为了突出江南冬天的可爱

  北国与江南的冬天的比较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

  南国与江南冬天的比较对“江南的冬景”作了更明确的区域界定

  五、探究作者情感

  1、面对这么可爱、迷人的冬景,作者产生了一种什么愿望?

  ——想要散步

  2、作者渴望散步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呢?

  ——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第九节原句),挚爱江南的冬景的感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通过写景,抒发了热爱江南的感情,同时,文章还直抒胸臆,把两者结合了起来

  六、朗读体味

  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写景语段,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生花妙笔,在江南冬景的温润和煦中,再进行一次身心愉悦的情绪散步吧

  七、延伸拓展

  推荐阅读郁达夫《故都的秋》

  板书如下

6、《江南的冬景》教案

  学习目标:

  1.欣赏大自然的美,热爱大自然的美。

  2.理解郁达夫的散文风格,郁达夫散文语言的清丽明快。

  3.学习从文章结构、语言特色、写作方法等方面赏析散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美的源泉。大自然向我们展示着它的崇高和优雅,我们感悟自然,会理解自然,从大自然中得到某种启示。江南,人间天堂,仿佛大自然独自钟情于那里,安排下最美丽的景致。那里山水清丽,风光宜人。去过苏杭吗,西湖的山水,苏州的园林,美在旖旎。去过周庄吗?小桥流水,杨柳依依的景致,粉墙黑瓦,烟雨迷离的村舍,美在婉约。江南,说不尽的江南。

  郁达夫文中的江南,究竟指哪里?是长江以南的所有地区?

  ——指江浙地区(第6小节),是长江以南江苏和浙江两省的部分地区,也可指长江三角洲一带。

  能说出一些古人描写江南的诗句吗?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以上的诗句都是说江南之春景,江南的冬景如何,郁达夫给我们描绘了江南的冬景。冬景在我们的感觉中,总不是太讨好的,冷是一大特点。可郁达夫描绘出了江南冬景的可爱之处。

  二、阅读课文

  (一)用八到十分钟时间仔细阅读课文,画出生字词,画出文中的关键句。

  (二)思考明确:作家写了哪些江南冬天的景物?江南冬景有哪些特点?

  三、老师带领同学阅读、讨论、分析、欣赏

  1、检查课本上要求画出的字词,注音解释有关词语,亦可在讲析文章时穿插着讲。

  蛰居(zhé)乌桕(ji)赭色(zhe)槎桠(chaya)给予(jiyi)剥花生米(bao)剥削(bo)月晕(yun)晕头转向(yun)

  2、检查画出的关键句,一起看,有哪些句子概括了江南冬景的特点?

  ——回答:每二段末——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是也可爱得很么?

  第三段——江南的冬景,……,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还画出了哪些句子一并可讨论一下,画得好不好,是否是主旨关键句。要多表扬鼓励。)

  3、文章一二段写什么,各用一句话概括内容。(概括能力很重要,培养提取信息的能力。)——北国的冬天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

  (说“异境”,美啊,说明北国冬景也有特色。不过江南冬景也有特色。江南冬天里,人能做些什么,有何特点?)

  ——江南冬天“可营屋外的生涯”,是可爱的冬景。

  提示:

  我们可以把一二段理解为是文章的引子,对比北国的冬天“是一年中最有劲的蛰居异境”,写江南冬天可以“屋外生涯(活动)”的可爱。

  第三段为文章的纲。写出江南冬景的总特点——“江南的冬景,……,有一种明朗的情调”。

  4、下文作者是如何写江南冬景的明朗”的?第5、6、7、8、9段的各有哪些句子你在课本上画出来了?明确:

  ——江南大地让人感觉到“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5段)

  ——寒郊散步,是特异的恩惠。(6段)

  ——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名胜,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7段)

  ——江南雪景非常“美丽”。(8段)

  ——旱冬给瓷意享受江南的人更多快活。(9段)

  如果我们给这四段,各概括为一个画面,可怎样概括呢,某某图,某某图?

  ——“大地微微暖气吹图”“寒郊散步图”“微雨寒村图”“冬雪图”“旱冬逍遥图”

  (同学们有更好的概括,谁说得好就用谁的,不过,此处不应多化时间。)

  5、你觉得这些段落中哪些写的景物美,而语言也生动优美?

  ——着重朗读第5、7段,体会语言之优美。5段着重色彩,突出江南冬天的生机。7段着重场景,用画画的笔调来写作,写出了冬景的层次:小村、白雨、乌篷船、酒客、黄晕的灯光。(可讲细一点)

  作者在写景中,我们有没有体会到作者的情感,甚至我们也被作者的情绪所感染?

  ——有,这就是作者在江南冬景中的喜悦之情,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就叫做情景交融,当然也有些句子是直接抒情的,大家朗读时要体会,作者写完景,往往情不自禁地直抒感情了。

  6、朗读第8段,从古人的诗句来领略江南冬雪的美妙。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生活的悠闲,友情的深厚)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美丽的雪景,怡人的酒香)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夜深人静后的温暖)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雪后冬晨的惊喜)

  总结:江南的雪不是苦雪,而是令人欣喜,让人感觉温暖的美好时光。

  7、第10段,照应了哪里?

  开头的“引子”,即第二段,体现了文章结构的完整。又照应第三段“明朗的情调”。

  8、读完本文,你觉得在写作方面有哪些启示?

  ——讨论。大致明确:

  要善于观察或体察大自然,要感悟自然的美。注意景物的细节(以第5段为例),细腻便生动。写作时要有纲,还要有条理。语言要形象生动一些,优美一些,能让人身临其境,能感染人,所以要学习锤炼语言。可用一些写作手法,如对比着写,如引用来写,来加深文章的内涵。还要注意情感的充沛,笔端带有情感,或间接抒情,或直接抒情。(以上可突出几点或一二点来讲,不必俱到)

  8、迁移。讨论我们此地属什么地区,冬天有什么特点。一个地方总有特点,在于我们的发现。老师感觉江北的冬天,过年特有气氛,如门联啊,鞭炮啊,蒸馒头啊,做豆腐啊,洗涮啊,比江南有特色。老师在江南,觉得过年的气氛没有江北浓。我们可以想想江北的冬景怎样,过年的情景怎样,写一篇文章作周练。

  四、课外作业:

  熟读第5、7、8节。背诵8节的诗句

7、《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

  《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

  许小花

  设计指导思想:

  “像山那样思考”这一专题中的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主要体现了对自然纯美的注视,重在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达自然之美。本文的课堂设计,主导思想是突出对文章本身审美韵味的把握,培养学生的审美与探究能力,激发珍爱自然的情感。

  《江南的冬景》一文比较明显地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胸怀磊落,诚挚坦白,抒情性强。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欣赏自然之美,培养学生感受和欣赏自然之美与文章之美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观察、感受能力和通过文本阅读感知、发现、鉴赏美的能力。

  2、让学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之美,培养学生感受和欣赏自然之美与文本之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感受和欣赏自然之美与文本之美的能力。

  2、学习文章避实就虚的写法,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韵。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前预习布置:

  1、字音:

  涮羊肉(shuàn)蛰居(zhé)乌桕(jiù)赭色(zhě)槎桠(cháyā)

  给予(jǐyǔ)剥花生米(bāo)泊船(bó)月晕(yùn)

  2、自读课文,思考:

  a、文本哪些段落直接写了江南的冬景?

  b、文本共写了几幅画面?尝试着给每一幅画面命名。

  (提示:可直接用相关段落中的词语进行命名,也可以对段落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加以命名。)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国画大师刘海粟曾说过:“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这是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

  为什么说青年画家一定要读郁达夫的散文呢?其散文和画画有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同走进郁达夫的散文,去领略其笔下的江南的冬景。

  二、课前思考检测

  课前我们已经布置了预习,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讨论问题,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读效果。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文本哪些段落直接写了江南的冬景?

  明确:2、5、7、8、9

  再看第二个问题:文本共写了几幅画面?尝试着给每一幅画面命名。

  明确:曝背谈天图

  冬郊植被图

  寒村微雨图

  江南雪景图

  冬日散步图

  总结:作者从不同角度,刻画了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天气下的江南的冬景,午后的温暖,蕴藏生机的大地,雨中的迷蒙,雾中的情趣等等,表现了作者对江南冬景的钟爱。

  三、选点突破,局部赏析,落实教学重点,并突破难点

  上述五幅画面,同学最喜欢哪一幅?

  (估计学生喜欢的会大致集中在“冬郊植被图”,“寒村微雨图”,“江南雪景图”这几幅画面中,选择你最喜欢的,自由朗诵。)

  合作探究:同学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赏析文本中的这三幅画面,提示:

  1、写了哪些景物?

  2、景物有何特点?

  3、作者感受如何?

  4、运用何种手法?

  冬郊植被图赏析

  1、所写之景: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树、雪白的乌桕籽、赭色的野风和日暖的午后、碧蓝的青天。

  2、景物特点:色彩浓艳亮丽、对比鲜明、蕴含生机。

  3、作者感受:和煦温暖、升级盎然。

  4、所用手法:工笔描绘、浓墨重彩。

  这幅画面所写景物色彩对比鲜明,赏析时应特别注意。

  拓展阅读: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诗(投影显示)

  赏析:丛柳滴翠,黄鹂和鸣,白鹭横空,青天如洗。黄绿交融,青白对比,有声有色,鲜明生动。面对美景,诗人心境恬静欢快。

  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一诗(投影显示)

  赏析:秋山红叶似火,山巅白云飘飘,晚霞鲜艳夺目。红叶与晚霞交映,暮霭与寒山共色。冷色清新纯洁,暖色热情奔放,透露出诗人振奋喜悦的心情。

  寒村微雨图赏析

  1、所写景物:小桥流水人家、孤村细雨细树、乌蓬茅屋酒客

  (长桥、乌蓬小船、细雨、灯晕)

  2、景物特点:色彩朴素淡雅、意境朦胧悠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作者感受:悠闲、洒脱、得失俱亡。

  4、所用手法:(淡笔写意)虚实相生、侧面烘托。

  虚实相生是营造意境的主要方法之一。在本画面中,“秋收过后”是时间,“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的小村子”是地点,“门对长桥窗临远阜”“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等构成了冬日农村图景,是实景。在这个实景上,作者“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月晕”这些虚景,使实在的冬日农村图景具有了“微雨寒村”的意境。

  拓展阅读:

  唐五代李涉的《井栏砂宿夜遇客》诗:(投影显示)“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赏析:杀人如麻的绿林豪客在潇潇暮雨笼罩下的一片静谧、极富诗意的江村中,也变得温文尔雅起来。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微雨寒村迷人的魅力。

  江南雪景图赏析

  这幅画,作者并没有从正面去刻画,而是巧妙地引用了前人的诗句来表现江南冬景的意境。诗句往往简洁洗练,意象丰富,所以我们应学会运用想象对诗句所营造的意境进行还原,进行再造想象。

  学生进行想象再造

  师:作者巧用前人诗句,以补散文没有说尽的余意,使文章跌宕多姿:时而使人沉浸在古典诗词的意境中,时而又将人带进优美的画镜里,取得以少胜多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赏析:

  1、所写景物:围炉对酒、月映梅花、美酒飘香、柴门犬吠、行人投宿、雪中红梅、村童弄雪。

  2、景物特点:色彩浓淡相宜。

  3、作者感受:淡雅高洁、优美宁静。

  4、所用手法:巧妙引用,写意传神。

  学生齐读这三个文段。

  四、布置作业:想象作文

  刚才大家一起分析了你们最喜欢的三幅画面,感受了其中的意境美,难怪国画大师刘海粟会那样说了。学语文一定要学以致用:布置一个作业:以《家乡的……》(秋天、冬天等)为题,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

  (附)板书设计: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那么本文的“形”和“神”又是什么样的一种结构呢?根据刚才归纳的几幅图画将本文的结构整理出来。

  曝背谈天图

  形散冬郊植被图     神聚

  寒村微雨图   江南的冬景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景物描写)  江南雪景图    (悠闲愉悦的心情)

  冬日散步图

8、《江南的冬景》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大自然的美,提高审美品位;学习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并用美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

  2.体会郁达夫的散文风格。

  3.学习散文构文特点,学会从语言特色、修辞技巧、文章意蕴等方面赏析散文。

  4、掌握阅读方法

  【教学方法】:颂读、讨论、赏析相结合

  【教学设想】:整体阅读——弄清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

  精读——对精彩段落作仔细的探究,体味其中的含意,揣摩作者的观点、用意。

  感悟理解——作品的内涵怎样,运用怎样的艺术技巧,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还记得白居易的词《忆江南》吗?我们一起来背一下,“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春天江南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春天的江南是如此的美丽多彩,冬天的江南也应该别有一番风味吧。让我们追随着郁达夫的美文一起来领略一下江南的冬景(板书)。

  二、分析课文(整体阅读)

  引:我们大家知道阅读一篇文章是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的。它可以分为这样几步:(板书)

  1、整体阅读——弄清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

  2、精读——对精彩段落作仔细的探究,体味其中的含意,揣摩作者的观点、用意。

  3、感悟理解——作品的内涵怎样,运用怎样的艺术技巧,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思想。

  现在我们来完成第一步,请大家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文章中为了突出江南冬天的美好,运有了哪些写作方法?(板书)

  明确:对比,正面描写,虚实结合,想象(板书)

  2、文章中有几组对比,通过这些比较,作者写出了江南冬景的哪些主要特征?(板书)

  ①(1、2)北国与江南的冬天——晴暖温和,有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

  ②(3)江南冬天与秋天明朗的情调

  ③(3)江南的冬景与北方的夏夜

  ④(4)闽粤等地的冬天与江南的冬天——温润

  ⑤(6)德国与江南的寒郊散步——散步的快活、闲适、逍遥

  小结:比较的着眼点各不相同,但都突出了作者所钟爱的江南冬景的优美、闲适、温暖、和煦等主要特征。

  三、分析课文(精读)

  1、正面描写江南冬景的有哪几小节?分别描写了什么?

  明确:第5小节——江南的植被

  第7小节——江南的冬雨

  第8小节——江南的冬雪

  第9小节——旱冬时的江南

  引:既然大家已经找出了具体的描写江南冬景的精彩段落,下面我们来完成阅读的第二步,即对这些精彩段落作仔细的探究,体味其中的含意。

  2、分析第5小节

  A、指名朗读第5小节

  B、找出该节中能概括冬天江南特点的一句话

  明确: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

  C、该句的依据是什么?(三点即可)

  明确:芦花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生命;雪白的桕子挂在枝头,可以乱梅花之真;草根总带点绿意。

  3、分析第7小节

  引:冬天的江南是含蓄而有生气的,冬雨中的江南又是什么样子呢?

  A、齐读本节

  引:这一节中作者用绘画的方式,借助于想像的力量,在不经意的点染之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山水画

  B、请大家用文中的词句为本段所描绘的画面加个标题

  明确:暮雨潇潇江上村微雨寒村

  C、这幅画给人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悠闲以至胸襟洒脱终至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

  D、再读本节(看时间)

  4、分析第8节

  引:冬雨中的江南是如此的悠闲,冬雪中的江南一定也不赖吧?

  A、师范读

  B、简要赏析几首诗

  白居易《问刘十九》“新酿的米酒泛起绿色的泡沫,小火炉吐露着红色的火焰,在天空彤云密布大雪即将来临的时侯,我希望我的朋友能来和我共同把酒话古今。”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天色已经暗了下来,苍茫的山峰看来是那么的遥远,柴门内的狗不停地叫着,似乎是在欢迎那风雪夜中归来的人。天寒地冻,远山苍茫,显露出一股凄清、寂寥的韵味。在一片寂静中,突听犬吠声声,仿佛是死寂中乍见活泼生机,倍觉亲切、温暖。”

  引:.我们学习过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定还记得描写雪景的这段。(幻灯片)

  C、同是写雪景,与《济南的冬天》比较,《江南的冬景》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济南的冬天》更多的是在进行直接的描写。而《江南的冬景》是引用诗句、避实就虚地写江南的雪景。

  好处:这样写别致新巧,不仅为文章营造了一种浓浓的文化氛围,也使作者笔下的雪别有情致与韵味。

  小结:作者用吟诗的方式避实就虚地写出了江南雪景的美丽,没有雨雪的江南冬天,课文中称之为“旱冬”,旱冬时的江南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快速浏览回答(晴和,让人快活)

  四、总结全文

  引:江南的冬天无论有无雨、雪总是充满生机的、闲适的、诱人的,这样的美景引诱得人岂能坐得住,那就去散散步吧,请大家齐读最后一节。

  好了,讲到这里我们阅读的第二步也已完成了,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我们这篇优美的文章是如何构思的。(幻灯片)

  北国的冬天——蛰居异境

  总写江南的冬景——明朗的情调比较

  江南的晚秋——读书、写字人的最惠季节

  南国的冬天——春秋的延长

  寒郊散步——生气、恩惠

  寒村微雨——悠闲、迷人虚实结合

  江南雪景——美丽

  江南旱冬——晴和、快活

  结尾——亲身去感受江南的冬景

  五、艺术特色

  引:整体阅读和精读我们都完成了,现在我们进行最后一个步骤,请大家讨论一下这篇文章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

  1、以情驭景,情景交融

  作者选取了江南冬景的几幅画面(举例:寒郊散步能让人感觉到含蓄的生气,寒村微雨能让人到达死生不问的悠闲境界……这些画面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冬景的挚爱。情和景是那样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显示了作者卓越的艺术才华。

  2、抓住特点,突出特征

  写景抓住“细”“清”“真”的特点。“细”即观察细致,描写细腻,如用“芦花”“红叶”“赭草”来勾画江南冬季的气候温润。“清”即中心明显,情趣鲜明。文章真切地描写出江南冬景的特殊情调,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感情。“真”即真切、自然,没有虚饰。作者抓住典型景物:冬草、冬雨、冬雪,突出江南之冬和暖、恬静的特征。

  3、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

  对比手法、虚实结合、想像等。

9、江南的冬景(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大自然的美,热爱大自然的美。

  2.理解郁达夫的散文风格,郁达夫散文语言的清丽明快。

  3.学习从文章结构、语言特色、写作方法等方面赏析散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美的源泉。大自然向我们展示着它的崇高和优雅,我们感悟自然,会理解自然,从大自然中得到某种启示。

  江南,人间天堂,仿佛大自然独自钟情于那里,安排下最美丽的景致。那里山水清丽,风光宜人。去过苏杭吗,西湖的山水,苏州的园林,美在旖旎。去过周庄吗?小桥流水,杨柳依依的景致,粉墙黑瓦,烟雨迷离的村舍,美在婉约。江南,说不尽的江南。

  郁达夫文中的江南,究竟指哪里?是长江以南的所有地区?

  ——指江浙地区(第6小节),是长江以南江苏和浙江两省的部分地区,也可指长江三角洲一带。

  能说出一些古人描写江南的诗句吗?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以上的诗句都是说江南之春景,江南的冬景如何,郁达夫给我们描绘了江南的冬景。冬景在我们的感觉中,总不是太讨好的,冷是一大特点。可郁达夫描绘出了江南冬景的可爱之处。

  二、简介作者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幼年丧父,1913年随兄赴日留学,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1921年以小说《沉沦》轰动文坛。他组织发起创造社。1923年到上海任《创造季刊》、《创造周刊》编辑。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大执教。1930年入“左联”。抗战爆发后,辗转香港、南洋群岛从事抗日宣传,后流亡苏门答腊,1945年被日本宪兵杀害。一生著述颇丰,有文集十二卷,包括小说、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等。

  “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著名戏剧家——夏衍)

  三、听读课文

  (一)边听录音,边阅读课文,画出生字词,画出文中的关键句。

  (二)思考明确:作家写了哪些江南冬天的景物?江南冬景有哪些特点?

  四、赏读课文

  老师带领同学阅读、讨论、分析、欣赏

  1、检查课本上要求画出的字词,注音解释有关词语,亦可在讲析文章时穿插着讲。

  煊羊肉(xuān)蛰居(zhé)乌桕(jiù)赭(zhě)

  槎桠(cháyā)给予(jǐyǔ)剥花生米(bāo)剥削(bō)

  拿出纱衫来着(zhuó)用不着(zháo)夹衣(jiá)夹克(jiā)

  泊船(bó)湖泊(pō)月晕(yùn)晕头转向(yūn)

  搁笔(gē)搁不住(gé)

  2、检查画出的关键句,一起看,有哪些句子概括了江南冬景的特点?

  回答:每二段末——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是也可爱得很么?

  第三段——江南的冬景,……,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还画出了哪些句子一并可讨论一下,画得好不好,是否是主旨关键句。要多表扬鼓励。)

  3、文章一二段写什么,各用一句话概括内容。(概括能力很重要,培养提取信息的能力。)

  ——北国的冬天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

  (说“异境”,美啊,说明北国冬景也有特色。不过江南冬景也有特色。江南冬天里,人能做些什么,有何特点?)

  ——江南冬天“可营屋外的生涯”,是可爱的冬景。

  提示:

  我们可以把一二段理解为是文章的引子,对比北国的冬天“是一年中最有劲的蛰居异境”,写江南冬天可以“屋外生涯(活动)”的可爱。

  第三段为文章的纲。写出江南冬景的总特点——“江南的冬景,……,有一种明朗的情调”。

  4、下文作者是如何写江南冬景的“明朗“的?第5、6、7、8、9段的各有哪些句子你在课本上画出来了?明确:

  ——江南大地让人感觉到“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5段)

  ——寒郊散步,是特异的恩惠。(6段)

  ——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名胜,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7段)

  ——江南雪景非常“美丽”。(8段)

  ——旱冬给瓷意享受江南的人更多快活。(9段)

  如果我们给这四段,各概括为一个画面,可怎样概括呢,某某图,某某图?

  ——“大地微微暖气吹图”“寒郊散步图”“微雨寒村图”“冬雪图”“旱冬逍遥图”

  (同学们有更好的概括,谁说得好就用谁的,不过,此处不应多化时间。)

  5、你觉得这些段落中哪些写的景物美,而语言也生动优美?

  ——着重朗读第5、7段,体会语言之优美。5段着重色彩,突出江南冬天的生机。7段着重场景,用画画的笔调来写作,写出了冬景的层次:小村、白雨、乌篷船、酒客、黄晕的灯光。(可讲细一点)

  作者在写景中,我们有没有体会到作者的情感,甚至我们也被作者的情绪所感染?

  ——有,这就是作者在江南冬景中的喜悦之情,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就叫做情景交融,当然也有些句子是直接抒情的,大家朗读时要体会,作者写完景,往往情不自禁地直抒感情了。

  6、朗读第8段,从古人的诗句来领略江南冬雪的美妙。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生活的悠闲,友情的深厚)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美丽的雪景,怡人的酒香)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夜深人静后的温暖)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雪后冬晨的惊喜)

  总结:江南的雪不是苦雪,而是令人欣喜,让人感觉温暖的美好时光。

  7、第10段,照应了哪里?

  开头的“引子”,即第二段,体现了文章结构的完整。又照应第三段“明朗的情调”。

  8、读完本文,你觉得在写作方面有哪些启示?

  ——讨论。大致明确:要善于观察或体察大自然,要感悟自然的美。注意景物的细节(以第5段为例),细腻便生动。写作时要有纲,还要有条理。语言要形象生动一些,优美一些,能让人身临其境,能感染人,所以要学习锤炼语言。可用一些写作手法,如对比着写,如引用来写,来加深文章的内涵。还要注意情感的充沛,笔端带有情感,或间接抒情,或直接抒情。(以上可突出几点或一二点来讲,不必俱到)

  五、阅读迁移

  讨论我们此地属什么地区,冬天有什么特点。一个地方总有特点,在于我们的发现。老师感觉江北的冬天,过年特有气氛,如门联啊,鞭炮啊,蒸馒头啊,做豆腐啊,洗涮啊,比江南有特色。我们可以想想江北的冬景怎样,过年的情景怎样,写一篇文章作练笔。

10、《江南的冬景》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观察能力和感受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交流探究,品味文本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

  二、教学重点:交流探究,品味文本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体会郁达夫散文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问答法相结合,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学生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注意读音和生词的意思。

  2.查阅郁达夫的背景材料,都文章及作者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二)导入

  同学们,一年四季中,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喜欢?(众说纷纭)

  其实,冬天也是很可爱的。让我们来看看郁达夫笔下的江南的美丽可爱的冬景。

  (板书题目)

  (三)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课前我们已经对课文进行了预习,现在再给大家3分钟时间快速浏览课文,讨论预习题。

  1、文本有哪些段落写了江南的冬景?

  2、文本共写了几幅画面?

  3、尝试给每幅画面命名。

  (学生可直接采用相关段落中的词语进行命名,也可以对段落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加以命名。命名过程中尽量放手让去筛选相关信息,教师只在必要时做适当点拨。经过师生讨论,明确如下:)

  曝背谈天图

  午后郊游图

  寒村微雨图

  江南雪景图

  旱冬闲步图

  总结:作者从五个角度,刻画了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天气下的江南冬景,午后的温暖,蕴蓄生机的大地,雨中的迷蒙,雪中的情趣,等等,表现了作者对江南的热爱。

  (四)选点突破,局部赏析

  针对上述五幅画面,引导学生讨论哪一幅最精彩,并简要说明理由。经过讨论,尽管欣赏的理由各不相同,学生喜欢的画面却比较集中,具体有三幅,分别是午后郊游图、寒村微雨图以及江南雪景图。教师就引导学生对这三幅画面进行详细地赏析,赏析时要求学生针对每幅画面,回答教师提出的具有思维梯度的一组问题——

  1、写了哪些景物

  2、景物有何特点

  (一)午后郊游图赏析

  教法:自读—朗读—范读—想象—品味

  1、所写景物: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带点绿意的野草、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板书)

  2、景物特点:色彩亮丽,蕴含生机。(板书)

  这里描绘的是一幅蕴含生气的明丽的画面。在丰腴润泽的江南冬郊的青天碧落下,有白色的芦花,有红叶,有顶着白色乌桕籽的乌桕树,还有顶部赭色、根部带点绿意的小草。作者将充满生气的色彩点染到了画里,使整个画面明丽了起来,泛出了生气。

  本幅画面关于景物色彩对比特点的赏析比较重要,可补充以下一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赏析:黄绿交融,青白对比,有声有色,鲜明生动。面对美景,诗人心情恬静欢快,胸怀舒展开阔。

  (二)寒村微雨图赏析

  教法:自读、听录音,画面

  1、所写景物:长桥,乌篷小船,细雨,灯晕

  2、景物特点:淡雅,朦胧,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三)江南雪景图赏析

  教法:与《济南的冬天》比较

  1、引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赏析:

  ⑴所写景物:围炉对酒、月映梅花、美酒飘香、柴门犬吠、行人投宿,雪中红梅,凌寒怒放。

  ⑵景物特点:高雅,宁静

  2.我们学习过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定还记得描写雪景的这段文字:(投影)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像些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同是写雪景,与《济南的冬天》比较,《江南的冬景》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默看写雪景的一段。

  明确:《济南的冬天》更多的是在进行直接的描写。而《江南的冬景》是引用诗句、避实就虚地写江南的雪景。

  (五)作者描写上面的几幅画都采用了什么手法?请同学们找出使用这些手法的具体例子并思考使用这样的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大家可以互相协助共同完成这个任务。

  听取学生发言后教师明确如下:

  1.对比的手法

  1)和北方的冬景相比较。

  北方的冬天-----极寒冷——雪:深几尺风:大若雷;人:躲两三个月蛰居

  北国的冬天:温馨

  江南的冬天——树叶:不脱尽冷天:一两日灰云落叶晨霜太阳鸟雀泥地

  老翁小孩:屋外曝背谈天

  江南的冬天-----晴暖,湿润

  效果:衬托出江南冬天的温和晴暖和可爱。(文中一“也”字要看出)

  2)和北方的夏夜比较。北方的夏夜-----明朗

  效果:突出江南冬景的明朗。

  3)闽粤地区的冬景和郁达夫笔下的江南的冬景的对比

  闽粤地区的冬-----极和暖,无冬意——秋花:许多,品种多;着衣:不得不至多绝对

  效果:突出江南的冬天很有冬意。

  4)和德国的寒郊散步比较。

  散步是一项非常悠闲的活动,只有在晴和的冬天才有情趣到郊外去散步。

  作用:突出晴和;与下文形成了照应。

  教师小结学生发言:以上对比总的来说比较的着眼点各不相同,但都突出了作者所钟爱的江南冬景的主要特征。

  2.避实就虚的手法

  作者在描写江南雪景的时候,并没有直接的雪景描写,而是引用了一些诗句,但是作者这样的写法,并没有削弱我们对江南冬景的感知,反而使我们感到江南冬景更具神韵。

  (六)概括郁达夫散文特点

  清新隽永,明丽而真挚,富有神韵;

  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

  (七)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郁达夫的散文风格即清新隽永,明丽而真挚,富有神韵;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再次领略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美妙蕴致。其实生活中无处没有美,只要我们能够亲近大自然,用心去发现美,去思考美之所以为美,我们的审美能力定能不断提高,我们的灵魂一定不会凝滞污垢。

  (八)布置作业

  熟读第5、7、8节。背诵8节的诗句

  附:板书设计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曝背谈天图色彩亮丽,蕴含生机

  午后郊游图淡雅,朦胧,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对比手法

  寒村微雨图避实就虚手法

  江南雪景图高雅,宁静

  旱冬闲步图

  郁达夫散文特点:

  清新隽永,明丽而真挚,富有神韵;

  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人琴俱亡》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孙权劝学》教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岳阳楼记》教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风筝》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黔之驴》学案一等奖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远离毒品关爱生命主题班会稿(七年级下册) 《我的老师》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雪》学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我的母亲》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山米与白鹤》教学设计及说课稿(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论语》精粹111句备课资料(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我看“闻鸡起舞”》写作训练(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精雕细琢亮题记——如何拟写作文题记》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敬畏自然》说课稿(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诉衷情》教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杜甫诗三首》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书愤》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 《怎样写新闻短评》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三必修四)

最新中学教案 《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设计 《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一体化教学案一等奖 《居里夫人传》教案一等奖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离骚》教案一等奖 《离骚》教学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一等奖设计1 《林黛玉进贾府》创新教案一等奖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教案一等奖设计

相关信息 江南水乡_幼儿水粉画作品 江南小镇_幼儿水粉画作品 江南的冬景(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江南怡_幼儿水粉画作品 江南的诗句70条 江南小镇_幼儿线描画作品 江南的表弟作文 江南的旅游心得体会范文 江南景点游览心得总结 江南春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