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碗花糕》学案
课前探究:
1、资料汇集: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老舍《我的母亲》、归有光《项脊轩志》、李密《陈情表》、韩愈《祭十二郎文》等高一学过的表达亲情的文章,比较这些文章立意写作的异同,为解读本文做好铺垫。了解王充闾的生平及著作,为体会他自然、朴素的感性化语言风格做好铺垫。
2、词语汇集:
晨曦(xī)剁好饺馅(xiàn)花翎(líng)擀(gǎn)面皮 发酵(jiào)鸡雏(chú) 趔趔趄趄(lièqie) 犄(jī)角 入殓(liǎn)殁(mò) 窆(biǎn)曷(hé) 趔趔趄趄:身体歪斜,脚步不稳。 发蒙:犯糊涂;弄不清楚。入殓:把死者放进棺材里。雍雍乐乐:和谐快乐。伤天害理:指做事残忍,灭绝人性。彼苍者天,曷其有极:那茫茫无际的苍天啊,我的悲哀何时才有尽头!
课文解读
一、走近作者:王充闾,现代作家,笔名汪聪,男,汉族。1935年生于盘山。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辽宁作协主席。曾获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辽宁文学奖等多种奖项。出版有散文随笔集《柳荫絮语》、《人才诗话》、《清风白水》、《当代散文大系·王充闾散文随笔选集》、《沧浪之水》、《春宽梦窄》、《中国当代散文精品文库.王充闾散文》、《面对历史的苍茫》、《沧桑无语》、《何处是归程》、《淡写流年》和诗词集《鸿爪春泥》、学术著作《诗性智慧》等。
二、《碗仔糕》中描述了一位勤劳善良、可亲可爱的憨憨的嫂子,读之亲切动心,叫人潸然泪下……
文章以_______线索。这位会做碗花糕的嫂嫂,简直就是一位快乐天使。嫂嫂长“我”20岁,哥哥长年在外工作,嫂嫂便把“我”抱到她屋里去睡。这种形同母子酷似姐弟的叔嫂关系,真是天上少有人间罕见的中国特色。三十晚上嫂嫂让“我”到西院去借枕头,搬荤油罐子。年轻的嫂嫂捉弄四五岁的小叔子惹得两院里的人叽叽嘎嘎笑个不停。“我”和小伙伴在小庙里放二踢脚,嫂嫂怕我挨打,私下里护卫“我”,教“我”如何叩头认错。大黄牛牛角挂在“我”的肚兜上把“我”挑起四五尺高,抛在地上,“我”肚子划出二道雪刃子。嫂嫂和母亲呜呜哭起来。嫂嫂亲自护理“我”,给“我”蒸碗花糕,叫“我”睡她身边,夜间给“我”叫魂。嫂嫂的爱不是生母胜生母,不是胞姐胜胞姐。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长年在外的哥哥因染疟疾误服庸医的虎狼之药而夭亡,二十几岁的嫂嫂的厄运来了。快乐天使因“病心而颦其里”,父母出于爱心忍痛劝嫂嫂再婚,嫂嫂处于孝心不忍再嫁,多么美好自然的人间真情。最后嫂嫂终归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勉强同意改嫁了,嫂嫂在改嫁那天给“我”做了最后一次“碗花糕”,盛在浅花瓷碗里,“我”知道,这是最后一次吃这种蒸糕了,泪水刷刷地流下,无论如何也不能下咽。改嫁后,嫂嫂对我的爱依然不减。
“但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嫂嫂蒸的‘碗仔糕’。”星移斗转,今天作者把这碗《碗仔糕》呈在我们面前,依然是“又香又甜,外喧里嫩”,依然是用“浅花瓷碗盛着”,洋溢出来的是无尽乡情、亲情和友情。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作者深情的双眼中充盈着幸福的泪水,透过晨曦中的水泥森林,遥望着久别的故乡,品味着久违的“碗仔糕”的芳香……
二、阅读课文,尝试给课文三个部分加上小标题。
(1)——儿时的快乐(2)——嫂叔情谊(3)——哥嫂惨去
三、从各段看,作者主要回忆了嫂嫂的哪些事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并说说这些事件表现了嫂嫂怎样的性格特点。
第一部分主要写了5件事情:
1、把包有铜钱的饺子偷偷盛入我碗中――体现了她的善良、大方有爱心。2、把我抱到她屋里睡觉。3、给我缝制衣裳。4、喂我母乳。
这三件事情体现了她的善良勤劳,对我不是母亲却胜似母亲的疼爱之情。
5、给全家蒸碗花糕――体现了她的灵巧能干。
小结:这一部分流露出一种自然的温馨的和谐的氛围,一家人父慈子孝,其乐融融,尽享天伦知乐。
第二部分主要写了3件事:
1、嫂嫂对我善意的作弄:除夕让我借枕头、搬荤油罐。――体现了嫂嫂的活泼,是一位快乐天使,也反映了邻里关系的和谐。2、护卫闯祸的我――体现了她的善良、乖巧以及对我的疼爱。3、夜半给我叫魂――善良富有爱心
小结:这部分重点写嫂嫂的笑,她如一位快乐天使,给家人带来快乐,突出了她的人性美,自然美。
第三部分主要写了2件事:
1、嫂嫂不忍心改嫁,最后被迫改嫁――表现了她的孝心、爱心和责任感。
2、改嫁后的嫂嫂依然关心我的父母和我――善良,有爱心。
小结:这一部分写大嫂在厄运的面前所表现出的人性美,体现了人间的真情,情感凄凉、感人,催人泪下。
小结:《碗花糕》中描述了一位勤劳善良、可亲可敬的憨憨的嫂子,集中体现了故乡的真善、亲人的真善、心灵的真善和情感的真善,融合成一种自然纯朴的美。在当今物质世界得到了空前发展的时代,这种真善美应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和归宿。(主旨)
读《碗花糕》时,觉得像是在采访作者的童年一样,他把与嫂嫂的那段诚挚的感情像对朋友般娓娓道来,没有一丝遮掩,没有一点保留。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完全是开放式的,面对读者他敞开了心扉,他把对嫂嫂的爱,对嫂嫂的敬全盘托出,毫不掩饰地表达“我”的真情,他不怕人们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童年世界。
四、深入研究:
1、默读全文,把文中最能引你会心一笑或让你流泪的语句找出来,谈谈你的感受,并分析其中的原因。(把你喜欢的一个语句读出来,谈谈看法。)
2、这篇叙事散文突出刻画了嫂嫂的形象,但文章的题目是“碗花糕”,找出文中描写“碗花糕”的地方,分析以它为题的作用。
碗花糕是全文的线索。碗花糕表现了嫂嫂的灵巧能干和善良,盛满了人间的真情,可以看出嫂嫂的至美至善。
3、从文章洋溢着无尽的乡情(特别是第一部分,找出来分析)以及嫂嫂的形象刻画,我们看出作者在精神领域怎样的向往和追求?
作者写的天伦之乐,人情之纯,实际上就是自然美、人性美,就是他追寻的精神家园的和谐美、静态美。
2、《金色花》《荷叶母亲》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泰戈尔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
2、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3、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美好的母子深情
【学习重点】
1、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2、把握诗歌情感基调,通过诵读揣摩,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难点】
鉴赏诗歌,并尝试借用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抒写感情
【自主预习案】
1、了解金色花和泰戈尔:金色花: 圣树,开 碎花,神圣而又美丽
泰戈尔: 诗人、作家,被称为 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 、 等,长篇小说有 、 等1913年他以散文诗集 一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开创了亚洲人获此殊荣的先河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2、给加点字注音:
嗅闻()衍那() 花瓣() 膝上( )
笑嘻嘻()匿笑( )祷告( )沐浴( )
3、解释下列词语:
祷告: 沐浴:
匿笑: 嗅:
4、这首诗写一个从而构成一组组甜美动人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让我们感受到了
5、阅读全文,选出下列不能体现孩子对母爱的回报的一句是()
A.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B.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C.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D.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课内探究案】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明确目标
二、学案引导,自主探究,指向目标
(一)听读诗文感母爱
教师范读(播放音乐配音)学生整体感知
1、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
2、指出下列诗句朗读的情感语气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的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
(2)你要是叫到:“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的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4)“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
三、聚集主题,合作探究,初达目标
(二)、品读诗文知母爱
3、这篇文章里的金色花是自然界中的花,还是一种有特别意义的花?
4、《金色花》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
5、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
(三)赏读诗文悟母爱
6、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7、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8、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9、金色花是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用金色花作喻体现了诗人对孩子一种怎样的感情?
【拓展检测案】
1、《金色花》的作者是()作家、诗人(),他曾在1913年获奖
2、下列不能体现孩子对母爱的回报的一句是()
A、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B、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C、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D、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3、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人们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
B、文中所写的孩子已经变成了金色花
C、赞美孩子的可爱
D、花儿的色彩,反映着母爱的光辉花儿也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
《荷叶母亲》冰心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
2、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3、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美好的母子深情
【学习重点】
1、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2、把握诗歌情感基调,通过诵读揣摩,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难点】
鉴赏诗歌,并尝试借用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抒写感情
【自主预习案】
1、了解作者经历及其创作:冰心,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家原名 ,笔名 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有散文集, 、 ,诗集 、 冰心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对母爱和童真的歌颂、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三个方面以宣扬“ ”著称,而 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2、给加点字注音:
并蒂()菡萏()攲斜()荫蔽()姊妹()
3、解释词语:
并蒂:花瑞:慈怜:
菡萏:攲斜:荫蔽:
4、这是一篇的散文,写荷花是为了,写荷叶是为了,文中
将我比作,将母亲比作,歌颂了
5、本文重点描写了的情景,采用的手法表明文章主旨的
语句是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感情,也最能集中地体现亲情,所心在中外文学史上,母爱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许多关母爱的语句,下面,就请同学们交流搜集的有关母爱的语句
二、学案引导,自主探究,指向目标
(一)听读诗文
1、圈出你自己读不准的字或你认为应该积累掌握的美词
2、文中的荷叶、红莲、风雨分别是什么形象?这是写法
3、作者四次看红莲时环境不同红莲状态不同我的心情也不同,写出了层次美,完成下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环境
红莲
心情
(二)、品读诗文
4、文章写莲,先作平平淡淡的叙述,“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园里莲花很多,只择其中两朵来写,这里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三、聚集主题,合作探究,初达目标
(三)赏读诗文
6、“母亲啊!你是荷叶,我们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这句话如何理解?在文章结构中有何作用?
7、用“母亲是我是”写一句话,赞颂母爱
四、总结梳理、整合提高、内化目标
冰心的文章就是这样,用饱蘸真挚的情感之笔,具体形象的表现她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表现人间的真善美,歌颂自然、童真和母爱在抒情的章法上,她善于在绵绵密密的抒情里,轻巧的插入场景的描绘,人物的刻画或哲理的思索,使文章一波三折,摇曳多姿这篇文章所描绘的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场景,十分温馨感人,既充满了浓浓的爱意,又让人顺理成章的联想到母亲的呵护及关爱,从而使荷叶母亲的形象美好又伟大。
五、达标检测,反馈矫正,反思目标
1、本文的抒写和歌颂的对象是母爱,全文的点睛之笔是:
2、课文第2、3段交待了八九年前的事的作用是()
A、说明我喜欢莲花已不是一天两天了。
B、抒发自己对故乡院中红莲的思念之情,借以表达对故乡亲人的怀念。
C、写一段趣事,丰富文章内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D、借祖父的话暗示“我”与红莲之间的关系,为后文主题的揭示埋下伏笔。
【教学反思】
3、柳永词课前预习学案第一课时《望海潮》第二课时《雨霖铃》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课前预习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
2、了解作者柳永。
3、反复诵读,流畅背诵,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4、学习柳词中善于点染、铺叙、融情于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点。
【重点】
1、品悟词的意境,体味其中情感。
2、学习解读词的意境、情感的简单方法,会解读词的意境,情感。
【学习方法】
自读预习与课堂学习相结合;诵读体味和鉴赏分析相结合;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
【基础积累】
(一)注音
参差()堤沙()珠玑()
罗绮()叠巘()箫鼓()
千骑()凝噎()暮霭()
(二)名句默写
(1),,骤雨初歇。
(2)执手相看泪眼,。念去去,千里烟波,。
(3)多情自古伤离别,,!今宵酒醒何处?,。
(4)重湖叠巘清嘉,有,。
(5),,吟赏烟霞。
(三)文学常识
1、词的起源:兴起于,盛行于,并在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歌词”等。
2、词牌和标题: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可分为(58字以内)、(59—90字)(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等。(词的段落叫: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
4、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排行第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课内探究学案
第一课时《望海潮》
一、整体感知
《望海潮》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在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远,上片写杭州,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亦相去不远。特别是,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在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有助于形成柳永式的豪放词风。
二、合作探究
1、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
明确:①环境美丽、经济繁荣、生活安定的都市生活图景。
②从地理位置上;从历史传统上;从自然景观上;从市井面貌上;从百姓生活上。
③抒发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
2、这首词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参考:①工于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
②巧用点染。“点”:“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染”:自然风光之美;都市繁华之美;民生安乐之美。
铺陈:又叫“铺排”,多见于古体诗中,它运用叠句的手法,使句式反复、对称而又富于变化,在诗歌中主要起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
3、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些句子?你能不能运用联想和想象用文字将它描绘出来?
(开放性答案)
第二课时《雨霖铃》
一、合作探究
1、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了哪些内容?
明确:这三个句子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词人所处的特定环境。
2、这三句描写,除了具有上述作用外,还有别的什么作用吗?(联系《琵琶行》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
参考:这几句除了交代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外,更主要的作用是渲染气氛,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情调,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
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再次描写景物,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开头三句有什么不同?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请用几个形容词加以概括。
参考:开头三句写的是眼前的景物,而这三句写的是想象中的景物。
这里的一个“念”字,表明了下面的景物是想象的、虚构的,它实际上是词人内心深处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的形象化显现。
词人此时的心情是惆怅、凄苦、悲凉的。
3、统观全词作者运用了那些艺术手法将凄凉哀婉的感情表现出来的?
参考:①直接抒情
上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下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间接抒情(写景)相结合。
②情景交融。
上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寒蝉长亭骤雨—环境悲凉
执手相看无语凝噎—难分难舍
千里烟波楚天辽阔—惆怅伤感(融情入景)
下阕(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伤离别清秋冷落—愁意浓浓
杨柳岸晓风残月—酒醒伤情
好景虚设风情难言—惨不成欢(以情带景)
③虚实结合。“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写实;“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字告诉读者下面为想像的景物,是虚写。“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词人设想旅途中的情景:待今宵酒醒之后,我将身在何方呢?我的身边还能有我的知心人陪伴我吗?不会有了,陪伴我的将只有岸边杨柳,耳畔清风,天边残月!
把杨柳、晓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烘托出那种说不完诉不尽的离愁别绪。
4、赏析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明确】
第一,它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广幅鲜明的画面。关于杨柳和残月,温庭筠在一首送别词里曾写过:“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菩萨蛮》)关于风,曹植也曾写过:“愿为西南风,长逝人君怀。”(《七哀》)这样一幅凄清的画面会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再次团聚,言外之意无穷。
第二,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李清照《念奴娇》云:“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闲滋味”其实正是愁滋味。试想,柳永此时不过是他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留在心上,面对着眼前的凄清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烟波”,他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啊!
二、拓展阅读(宋词赏析)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
【参考】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
(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4分)
【参考】
①通过“群仙相妒”(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雨姨吹雨”)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
②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的对比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
③通过“重搅别离情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
4、散文诗二首《金色花》思学单预习导学案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泰戈尔,识记并理解文中重要字词。
2.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注意朗读的语气和节奏
3.把握诗歌中所运用的象征和比喻的手法
难点
1.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注意朗读的语气和节奏
2.把握诗歌中所运用的象征和比喻的手法
一、预学单(课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笑嘻嘻()匿笑()沐浴()林荫()祷告()
嗅到()罗摩衍那()
2.解释下面两个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匿笑:
(2)祷告: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珍视杨绛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就是对她最真挚的怀念。
B.电视剧《欢乐颂》播出时,收视观众和点击率一路飙升,引起了业界的关注。
C.有人建议,一旦遇到雾霾天气,可采取临时交通管制、错峰上下班、停工停课。
D.范仲淹的一首诗,让桐庐与“潇洒”一词结下了难以分开的不解之缘。
4.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人民群众是衣食父母,锦绣山水乃温磐家园/人人参于慈善,个个奉献爱心(摘自社区标语)
B.此处请掉头/有酒即无舵,早晚要闯祸/出租车侯车区,请勿停车(摘自交通警示语)
C.物化天宝,陇上江南/美丽三亚,浪迹天涯/东方商阜,时尚水都(摘自旅行社广告)
D.你是花季的蓓蕾,你是展翅的雄鹰,明天是你们的世界,一切因你们而光辉/友谊是一首无字的歌,在深深浅浅的脚印里,为你不退的步伐奏一曲动人的华尔兹。(摘自赠言)
5.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会笑话学生的,而是告诉他们,文字的背后是一个人的人生。
巴金的平和是在人生历练过后的,冰心的童真和大爱是她的人格力量的。人生
如茶,有时也是一种成全。
A.浅显大功告成表露折磨B.浅薄大彻大悟流露煎熬
B.浅易渐入佳境吐露磨难D.肤浅大梦初醒透露痛苦
二、互动单(课堂)
探究点一:文中写了“我”与母亲的哪几次嬉戏?请分别概括其内容。
探究点二: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探究点三: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课堂练习
6.体会下列语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7.阅读全文,选出下列不能体现孩子对母爱的回报的一句是()
A.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看着你工作。
B.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C.投我小小的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D.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8.体会下列对比朗读,说说有什么不同。
对比朗读一:(原文)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改动)你这坏孩子,你到哪里去了?
对比朗读二:(原文)我不告诉你,妈妈。(改动)我不告诉你。
四、课后练习
是的结尾是:“我不告诉你,妈妈。”但是如果孩子要告诉妈妈,不让妈妈担心,他(她)
怎么给妈妈说?试着写出来。
五、反思总结(困惑或收获)
5、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百合花》《哦,香雪》对比阅读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的写作背景,着重把握小说对于人性美的赞美这一主旨。
2.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并体会其效果。
【学习重难点】
1.咀嚼本小说的语言,分析人物描写方法握人物形象,感知人物身上洋溢的人性美、青春美。
2.理解小说主旨,理解小说历史文化内涵。
【学习过程】
(一)请结合小说的主要内容,分析两篇小说各表现出怎样的主旨意蕴
【明确】《百合花》:
讲述战争年代围绕“百合花被子”发生的故事,塑造了涉世未深、天真淳朴、热爱生活的小通讯员以及俊俏腼腆、善良淳朴的新媳妇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舍己救人、勇于奉献的精神,时至今日仍熠熠生辉。小说的主题——军民团结、生死与共,通过描写和讴歌子弟兵对人民的忠诚和人民对子弟宾的敬爱表现出来。
《哦,香雪》:
通过对香雪等一群乡村少女的心理活动的生动描摹,叙写了每天只停留了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波澜,表达了姑娘们对山外文明的向往,对改变山村封闭落后,摆脱贫穷的迫切心情,同时表现了山里姑娘的自尊自爱和她们纯美的心灵。小说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建、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
(二)分析两篇小说中的标题。
【明确】《百合花》:
“百合花”是新媳妇嫁妆被子上的花,百合花象征了军民间纯洁的感情,赞美了普通人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人民对革命英雄的崇敬与热爱,赞扬了人物的人性美,人情美。
《哦,香雪》:
“哦”表现了作者香雪种种举动的理解与赞美,洋溢着以香雪为代表的山村姑娘纯洁善良品性的歌颂。
(三)两篇小说在叙述角度上有什么不同,的那个有怎样的效果
【明确】《百合花》:
以“我”为视点,娓娓动听地叙述故事,栩栩如生地描绘人物。并从“我”的感情变化中逐步完成人物性格的塑造。“我”是本文的线索人物,也是叙事者,还是一个充满情感,具有性格的人物。“我”与通讯员由生气、好奇、捉弄到亲热、牵肠挂肚地关爱的情感变化贯穿始终,但“我”更见证了通讯员和新媳妇的美好心灵,感受到两颗火热的心。作品不仅通过“我”带有女性特征的细微观察,使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跃然纸上,而且,通过富于浪漫气质的想象,使作品充满抒情色彩。
《哦,香雪》:
采用了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叙述角度,居高临下俯瞰远观,又探幽入微细品细察,一切景象都自然顺畅而灵巧地摆在读者面前。这样的叙述方式既表现出自由性,又表现出精致性。小说不断调整观察和描写的焦距,有点有面、由面到点地表现台儿沟山村、台儿沟姑娘、台儿沟的香雪和香雪的铅笔盒既的多重又单一的形象。从台儿沟的眼光看外面的世界,从外人的眼光看台儿沟,这两种视界或两种叙述角度给小说增添了意趣,给读者创造了更广阔的审美空间。
(四)两篇小说有多处细节描写,找出一部分进行对比分析,并说出其作用。
【明确】《百合花》:
这些树枝和野菊花插在枪杆里与拿在手上或开在在山上不同,它表现了小通讯员热爱生活、热爱和平、热爱自然,但是为了人民的和平与幸福,他毅然背上了枪杆,他们对敌人有无比的恨,同时,对生活无限热爱的优美情操跃然纸上,令人肃然起敬。
衣服上的破洞:
几处衣服破洞,细节描写,通篇一气贯穿,收尾灵活,对通讯员的印象一次比一次加深。
百合花被:
百合花被三处细节描写是文章的灵魂,象征着军民情意的百合被,象征着纯洁与感情的百合花,也倾注了美丽善良新媳妇的情感。
《哦,香雪》:
这部作品人物少,情节也不复杂,它的主要魅力就在于用诗一样的语言、散文化的笔法、精彩的生活细节写活了山村女孩纯真、率直、清丽的情怀。如,
香雪的同村姐妹凤娇认识了火车上白白净净的年轻乘务员“北京话”,并从与他的接触中产生了朦胧的情愫。
凤娇与“北京话”做买卖,故意磨蹭,车开动时塞鸡蛋给他,是故意不让他有付钱机会,这种细节充分体现了山村女孩可望不可及的爱情特有的含蓄与执着。
还有一处细节:
香雪下火车前,“北京话”无意提到了他的爱人,让香雪感到委屈,替凤娇感到委屈,如此妙笔,写到山村少女心里去了,因为这儿的姑娘只能梦想幸福,却很难真正得到幸福。
【课后作业】
分别找出两篇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
6、粤教版《中国现代散文选》(选修4)《碗花糕》教学设计
深圳翠园中学严一些
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选修课关于散文选读总体要求指导学生在初中语文及高中语文必修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会鉴赏散文。具体分为3点:⑴学习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不同散文的艺术特性,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的审美价值,并给予恰当的评价,从而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⑵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优秀的散文作品,能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⑶培养学生鉴赏散文作品的兴趣,提高文学修养,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据此,本文的教学定位是,引导学生与作家与文本进行多元的对话,通过品味语言,感受形象,领悟内涵等不同角度,用心体会作家笔下的人情美、人性美,领悟散文的艺术魅力,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同时,掌握散文作品概括要点的方法,从而理清本文的行文思路和结构特点,掌握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
教材分析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4《中国现代散文选读》属于选修课程“诗歌与散文”系列中的一个模块,它与高中必修课程的五个教学模块紧密衔接,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会鉴赏、评价散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力求突出理解作品的人文精神内涵,探索作品丰富的文化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本册教材共有“珍藏记忆”“品读生命”“陶冶格调”“守望精神”“吟咏文化”五个单元,《碗花糕》属于其中第一单元,学生学习第一单元,通过赏析生活细节和特定的情景来理解记忆、珍惜记忆,组织学生自行探究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体会这种真挚的人性美,感知作者随事而感,借物感怀,或抒发自己的人生感受,或生发议论,表达自己的对于社会、人生的哲理化认识,阐明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
本文回忆的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人,讲述的是一件件平平常的事,抒发的是一个平常人的一种最质朴的情感。就是这人、这事、这情感,却非常值得我们去体验,去感受,去回味。它洋溢出来的是无尽亲情、友情和乡情。读此文,我们仿佛能够看到作者那深情的双眸中充盈着幸福的泪水,透过晨曦中的水泥森林,遥望久别的故乡,品味着久违的“碗花糕”的芳香。
本课只需一个课时完成教学,通过三个环节实现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到,“‘记叙类散文’是内容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表达方式以叙述描写为主的写作特点”;注意知识的前后衔接和举一反三,高一时学生就学过不少抒写亲情的佳作,如:老舍《我的母亲》、归有光《项脊轩志》、李密《陈情表》、韩愈《祭十二郎文》等,其中的任何一篇都可以成为解读《碗花糕》参照系。
学生分析
学生从小到大学过不少表达亲情的经典课文,有歌颂母爱的,有赞美兄弟手足情的,有抒发夫妻深情的。但本文这种写叔嫂情的文章,学生还是初次接触,尤其是对当代独生子女来说,嫂嫂并不是一个很熟悉的称呼,也很难理解这种“亦嫂亦母”的亲情形式。所以先要求学生回顾学过的有关亲情的文章,再收集一些有关这种情感的的资料,包括王充闾生平以及他一些作品。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上放映一些资料图片,让概念化的事和人变得生动形象,以增强学生的体验和感受,特别是激发那些对对平凡亲情“不敏感”学生的兴趣。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整体感知,学会从作品记叙、描写中提炼概括作者要表达的主旨或情感。
二、能力目标
⑴学习记叙类散文随事而感,借物感怀的写作方法。⑵体会王充闾自然、朴素的感性化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体会文中自然流露的故乡的真善,心灵的真善,情感的真善,亲人的真善这种温馨、朴素的人性美。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文中自然流露的故乡的真善,心灵的真善,情感的真善,亲人的真善这种温馨、朴素的人性美。
难点:学习记叙类散文随事而感,借物感怀的写作方法。体会王充闾自然、朴素的感性化语言。
教学方式
采取接受性学习,并结合问题引导和合作学习等方式组织教学。
教学用具
制作和使用PowerPoint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㈠:课前探究
资料汇集:
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老舍《我的母亲》、归有光《项脊轩志》、李密《陈情表》、韩愈《祭十二郎文》等高一学过的表达亲情的文章,比较这些文章立意写作的异同,为解读本文做好铺垫。了解王充闾的生平及著作,为体会他自然、朴素的感性化语言风格做好铺垫。
词语汇集:
晨曦(xī)剁好饺馅(xiàn)花翎(líng)擀(gǎn)面皮
发酵(jiào)鸡雏(chú)趔趔趄趄(lièqie)犄(jī)角
入殓(liǎn)殁(mò)窆(biǎn)曷(hé)
趔趔趄趄:身体歪斜,脚步不稳。发蒙:犯糊涂;弄不清楚。
入殓:把死者放进棺材里。雍雍乐乐:和谐快乐。
伤天害理:指做事残忍,灭绝人性。
彼苍者天,曷其有极:那茫茫无际的苍天啊,我的悲哀何时才有尽头!
(以上环节由学生课前完成)
教学过程㈡:导入新课
导语设置:
播放电视连续剧《赵尚志》主题曲《嫂子颂》导入。同学们爱是世界上最纯洁,也是最温暖的。每个人都拥有爱,每个人也会在爱的关怀下成长。亲情、友情也会给我们带来无限的快乐和欢笑。今天我们走进王充闾的《碗花糕》,来认识一位勤劳善良、可亲可敬的憨憨的嫂子,去体会那种叫人慨然潸然的情感。
知人论文:
作者王充闾,当代作家。1935年生,原籍辽宁省盘山县。当过中学教师、新闻记者,以后在省、市领导机关工作。长期坚持业余创作,曾以汪聪、林牧、柳荫、任之初等笔名,在文学期刊和报纸副刊上,发表过大量的各种类型的散文和一些旧体诗词。1983年被吸收为中国作家阶会会员。曾任中共营口市委副书记,营口市文联主席,现任辽宁省委宣传部长。王充闾散文集有:《柳荫絮语》、《清风白水》,杂文集《人才诗话》,以及旧体诗词选集等。(由学生介绍)
教学过程㈢:师生互动
板书课题:第4课碗花糕
——王充闾
PowerPoint演示1:第一教学环节
一、初读课文,领悟人物人性美
问题探究:从全文看,作者主要回忆了嫂嫂哪些事件?并说说这些事件表
现了嫂嫂怎样的性格特征?
问题引导:记叙类散文概括要点的两种方法:⑴从结构入手;⑵从人物或事件入手。⑴从结构入手:本文共三大部分,有序号没有标题,可让学生根据内容进行概括。⑵从人物或事件入手:将文中记叙、描写嫂嫂的材料按性质归类,抓住嫂嫂性格特征进行概括。
设计意图:通读全文,旨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赏析散文,理清思路并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讲述:⑴从结构入手:勤快的女人;快乐天使;高尚女性。⑵从人物或事件入手:嫂嫂爱我;嫂嫂逗我;嫂嫂护我;嫂嫂疼我;嫂嫂念我。这个问题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体会嫂嫂的爱不是生母胜似生母,不是胞姐胜似胞姐。初步感知嫂嫂这个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人性美。
PowerPoint演示2:第二教学环节
二、精读课文,体会人物人情美
问题探究:文中的场面描写生动、传神,请你从文中选出一个你最喜欢的场面描写,和同学一起品读,并说说你喜欢这段场面描写的理由。
问题探究:另选一个自己熟悉的身边生活场景,仿照此段写一个场面。
设计意图:精读课文,旨在引导学生从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角度赏析散文,掌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体会文中自然流露的故乡的真善,心灵的真善,情感的真善,亲人的真善这种温馨、朴素的人情美。并训练学生仿写能力。
讲述:在《碗花糕》中,学生无时无刻不读到与“情”有关的字眼。嫂嫂对“我”的喜爱之情,嫂嫂对公婆的孝顺之情,父亲对哥哥的愧疚之情,公婆对儿媳的疼爱之情……无不跃然纸上,真的是一个“情”字了得!这些场面描写细节描写都是学生可选的、会选的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
PowerPoint演示3:第三个教学环节
三、品读课文,鉴赏作品艺术美
问题探究:本文描述的对象是勤劳善良、可亲可敬的嫂嫂,可否将文题改为《嫂子颂》,为什么?
设计意图:品读课文,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记叙类散文随事而感,借物感怀的写作方法。
讲述:在这篇散文里以浅花瓷碗为物象贯穿全文。“关于嫂嫂的相貌、模样,我至今也说不清楚。”“但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嫂嫂蒸的‘碗花糕’。”嫂嫂从她的舅爷那儿学会做一种蒸糕。由于家中没有大碗,于是,嫂嫂便把舅爷传下来的浅花瓷碗捧了过来,给我们做糕吃。除了蒸糕,平素这个浅花瓷碗总是嫂嫂专用。书中提到嫂嫂做“碗花糕”的事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嫂嫂说要“露一手”;第二次是“我”被大黄牛挑伤,晚上嫂嫂给“我”做了我最爱吃的碗花糕;还有一次就是嫂嫂在改嫁那天给“我”做了最后一次“碗花糕”,盛在浅花瓷碗里,“我”知道,这是最后一次吃这种蒸糕了,泪水刷刷地流下,无论如何也不能下咽。
嫂嫂走了,留下了浅花瓷碗,后来,“我”进了城,长期在外,再也难以见上嫂嫂一面了。一次,“我”回家探家,听母亲说,嫂嫂去世了。“我”感到万分地难过,万分地悲戚。“我”从她身上得到的太多太多,而“我”给予她的又实在太少太少了,作者深感对不起这位母亲一般地爱“我”、怜“我”的高尚女性。浅花瓷碗这一线索,这一物象,会引起学生也应该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在关注嫂嫂命运的同时,也关注了浅花瓷碗的最后结局,作者在结尾处通过母亲的转述,委婉地道出了浅花瓷碗悲剧性的结局。“你走后,我和你父亲加倍地感到孤单,越发想念她了,想念过去那段一家团聚的日子。见物如见人。经常把碗端起来看看,可是,你父亲手哆嗦了,碗又太重……”“就这样,我再也见不到我的嫂嫂,再也见不到那个浅花瓷碗了。”浅花瓷碗的命运、结局也如嫂嫂的命运、结局一样,永远地从“我”的视线里消失了。这一物象也完成了在整篇文章的使命。如果说物在人亡,睹物思人,会勾起亲人对逝去者的无限思念,是一种悲伤,但却是一种很好的寄托,比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中,写道妻子虽死,但她手植的枇杷树却“亭亭如盖矣”;而本文这种人亡物碎,“玉石俱焚”式的结局,却叫人禁不住慨然潸然,哽咽难语。
问题探究:从文中找出一段最能打动你情感的语言,和同学一起品读分析交流,并说说打动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品读语言,旨在体会王充闾自然、朴素的感性化语言。
讲述:例1,第一部分第7自然段,“大年三十吃饺子的场面描写,一派雍雍乐乐、笑语欢腾的气氛”;与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哥哥突然病故,家庭突遭变故,坠入悲伤低谷,哀云四起”相比较,嫂嫂对“我”的喜爱之情,父亲对哥哥的愧疚之情……无不跃然纸上,真的是一个“情”字了得!
教学过程㈣:课堂总结
通过该文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了作品的人情美,探索了作品的人性美,领悟了作家的人格魅力。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体会记叙类散文随事而感,借物感怀的写作特点,并能进行片段仿写,以表达自己的对于社会、人生的哲理化认识,阐明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
附:板书设计
碗花糕
---王充闾
把握情节领悟人物人性美
品味细节体会人物人情美
鉴赏章节感知作品艺术美
课后作业
1、文章洋溢着无尽的乡情,请找出具体实例分析。
2、读完《碗花糕》,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精神领域怎样的向往和追求?
3、篇断仿写。课本29页。
4、将本文写到的民俗和民谚整理归类。课后再通过其他渠道收集一些与之相类似或相关的民俗和民谚,并写出自己的体会,办成手抄报,与同学交流。
7、《碗花糕》教案(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碗花糕》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通过回忆主要事件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2、体现作者所表现的亲情和乡情。
3、分析作者通过本文反映了他精神家园怎样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点:
分别为上述1、2点。
教学难点:为上述第3点。
课型:教读课。
方法:讲授法、点拨法。
教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介绍作者,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王充阊,现代作家,笔名汪聪,男,汉族。1935年生于盘山。毕业于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后做中学教师、新闻记者、副刊编辑。上个世纪5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1966年初进入营口市委机关,虽中道从政,而业余创作仍在进行。1980年后调到省委工作,曾任辽宁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省人大副主任,任南开大学客座教授,兼任辽宁大学、沈阳师范学院、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国家一级作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辽宁作协主席。曾获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辽宁文学奖等多种奖项。出版有散文随笔集《柳荫絮语》、《人才诗话》、《清风白水》、《当代散文大系?王充闾散文随笔选集》、《沧浪之水》、《春宽梦窄》、《中国当代散文精品文库.王充闾散文》、《面对历史的苍茫》、《沧桑无语》、《何处是归程》、《淡写流年》和诗词集《鸿爪春泥》、学术著作《诗性智慧》等。
二、词语:
晨曦(xī)剁好饺馅(xiàn)踵(zhōng)事增华花翎(líng)擀(gǎn)面皮发酵(jiào)鸡雏(chú)趔趔趄趄(lièqie)犄(jī)角入殓(liǎn)殁(mò)窆(biǎn)曷(hé)
词解:
敷陈演绎:铺陈发挥。
踵事增华:继续以前的事业并更加发展。
趔趔趄趄:身体歪斜,脚步不稳。
发蒙:犯糊涂;弄不清楚。
入殓:把死者放进棺材里。
雍雍乐乐:和谐快乐。
伤天害理:指做事残忍,灭绝人性。
彼苍者天,曷其有极:那茫茫无际的苍天啊,我的悲哀何时才有尽头!
三、朗读课文,给课文三个部分加上小标题。
——回忆儿时的除夕的和谐快乐。
——“我”与嫂嫂的亲密情谊。
——哥哥病亡和嫂嫂悲惨去世。
四、从全文看,作者主要回忆了嫂嫂的哪些事件?分别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并说说这些事件表现了嫂嫂怎样的性格特点。
提示:
第一部分主要写了5件事情:
1、除夕夜,把包有铜钱的饺子偷偷盛入我碗中――体现了她的善良、大方有爱心。
2、把我抱到她屋里睡觉。3、给我缝制衣裳4、喂我母乳
这三件事情体现了她的善良勤劳,对我不是母亲却胜似母亲的疼爱之情。
5、给全家蒸碗花糕――体现了她的灵巧能干。
小结:这一部分流露出一种自然的温馨的和谐的氛围,一家人父慈子孝,其乐融融,尽享天伦知乐。
第二部分主要写了3件事:
1、嫂嫂对我善意的作弄:除夕让我借枕头、搬荤油罐。――体现了嫂嫂的活泼,是一位快乐天使,也反映了邻里关系的和谐。
2、护卫闯祸的我――体现了她的善良、乖巧以及对我的疼爱。
3、夜半给我叫魂――善良富有爱心
小结:这部分重点写嫂嫂的笑,她如一位快乐天使,给家人带来快乐,突出了她的人性美,自然美。
第三部分主要写了2件事:
1、嫂嫂不忍心改嫁,最后被迫改嫁――表现了她的孝心、爱心和责任感。
2、改嫁后的嫂嫂依然关心我的父母和我――善良,有爱心。
小结:这一部分写大嫂在厄运的面前所表现出的人性美,体现了人间的真情,情感凄凉、感人,催人泪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研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总结大嫂的性格特点。
二、研讨课文:
1、默读全文,把文中最能引你会心一笑或让你流泪的语句找出来,谈谈你的感受,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2、这篇叙事散文突出刻画了嫂嫂的形象,但文章的题目是“碗花糕”,找出文中描写“碗花糕”的地方,分析以它为题的作用。
提示:一共有3次写到碗花糕。碗花糕是全文的线索,以此贯穿全文。碗花糕表现了嫂嫂的灵巧能干和善良,盛满了人间的真情,可以看出嫂嫂的至美至善。
3、从文章洋溢着无尽的乡情(特别是第一部分,找出来分析)以及嫂嫂的形象刻画,我们看出作者在精神领域怎样的向往和追求?
提示:《碗花糕》的背景,是医巫闾山下一座偏僻的小村庄,天高皇帝远,是武陵人做梦都想寻找的地方。一家人父慈子孝,兄友弟悌,邻里之间,鸡犬相闻,隔墙笑骂。“行人在外,再远也要赶回家过团圆年”,连辛苦一年的牲畜都要在除夕之夜美餐一顿……作者在文章的第一大段不遗余力地描写这世外桃源一般的天人合一和他这位“自由人”的天伦之乐。这种欢乐不是热闹不是火暴,也不是物欲的满足,而是和谐、自然、温馨,是精神上的审美快感。
“我”对嫂嫂的爱,不是自然人对自然人的相亲相爱吗?在20世纪末物欲横飞的尘世,作者寻找的精神家园是否就是这种纯粹的人间真情?这种与天地同和的快感是否就是美学意义上的高峰体验?按照中国古典美学的看法,宇宙万物就其本性来说都是和乐的,它们本身就是最美妙的歌曲。所以作者写的天伦之乐,人情之纯,实际上就是自然美、人性美,就是他追寻的精神家园的和谐美、静态美。这合于中国自古就有的人伦模式,也合于他这位具有丰富的中国古典文化传承又特别喜欢庄子的人。
三、小结:《碗花糕》中描述了一位勤劳善良、可亲可敬的憨憨的嫂子,集中体现了故乡的真善、亲人的真善、心灵的真善和情感的真善,融合成一种自然纯朴的美。在当今物质世界得到了空前发展的时代,这种真善美应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和归宿。(主旨)
读《碗花糕》时,觉得像是在采访作者的童年一样,他把与嫂嫂的那段诚挚的感情像对朋友般娓娓道来,没有一丝遮掩,没有一点保留。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完全是开放式的,面对读者他敞开了心扉,他把对嫂嫂的爱,对嫂嫂的敬全盘托出,毫不掩饰地表达“我”的真情,他不怕人们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童年世界。
后记:学习本文不仅要让学生能从细小的事件中概括出大嫂的性格,更要让学生从中学会散文的写作方法,懂得如何选材。
王充闾写的《碗花糕》一文中,“嫂子”的形象是怎么样的啊?
这位会做碗花糕的嫂嫂,简直就是一位快乐天使。嫂嫂长“我”20岁,哥哥长年在外工作,嫂嫂便把“我”抱到她屋里去睡。这种形同母子酷似姐弟的叔嫂关系,真是天上少有人间罕见的中国特色。三十晚上嫂嫂让“我”到西院去借枕头,搬荤油罐子。年轻的嫂嫂捉弄四五岁的小叔子惹得两院里的人叽叽嘎嘎笑个不停。“我”和小伙伴在小庙里放二踢脚,嫂嫂怕我挨打,私下里护卫“我”,教“我”如何叩头认错。大黄牛牛角挂在“我”的肚兜上把“我”挑起四五尺高,抛在地上,“我”肚子划出二道雪刃子。嫂嫂和母亲呜呜哭起来。嫂嫂亲自护理“我”,给“我”蒸碗花糕,叫“我”睡她身边,夜间给“我”叫魂。嫂嫂的爱不是生母胜生母,不是胞姐胜胞姐。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长年在外的哥哥因染疟疾误服庸医的虎狼之药而夭亡,二十几岁的嫂嫂的厄运来了。快乐天使因“病心而颦其里”,父母出于爱心忍痛劝嫂嫂再婚,嫂嫂处于孝心不忍再嫁,多么美好自然的人间真情。最后嫂嫂终归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勉强同意改嫁了,嫂嫂在改嫁那天给“我”做了最后一次“碗花糕”,盛在浅花瓷碗里,“我”知道,这是最后一次吃这种蒸糕了,泪水刷刷地流下,无论如何也不能下咽。改嫁后,嫂嫂对我的爱依然不减。
8、《碗花糕》(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碗花糕
教材分析:
本文回忆的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人,讲述的是一件件平平常的事,抒发的是一个平常人的一种最质朴的情感。就是这人、这事、这情感,却非常值得我们去体验,去感受,去回味。它洋溢出来的是无尽亲情、友情和乡情。读此文,我们仿佛能够看到作者那深情的双眸中充盈着幸福的泪水,透过晨曦中的水泥森林,遥望久别的故乡,品味着久违的“碗花糕”的芳香。
学生分析:
学生学过不少表达亲情的经典课文,有歌颂母爱的,有赞美兄弟手足情的,有抒发夫妻深情的。但本文这种写叔嫂情的文章,学生还是初次接触,尤其是对当代独生子女来说,嫂嫂并不是一个很熟悉的称呼,也很难理解这种“亦嫂亦母”的亲情形式。所以先要求学生回顾学过的有关亲情的文章,再收集一些有关这种情感的的资料,包括王充闾生平以及他一些作品。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上放映一些资料图片,让概念化的事和人变得生动形象,以增强学生的体验和感受,特别是激发那些对对平凡亲情“不敏感”学生的兴趣。
教学建议:
1一个课时完成教学,通过三个环节实现教学目标。
2要注意到“‘记叙类散文’是内容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表达方式以叙述描写为主的写作特点”。
3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衔接和举一反三,高一时学生就学过不少抒写亲情的佳作,如:老舍《我的母亲》、归有光《项脊轩志》、李密《陈情表》、韩愈《祭十二郎文》等,其中的任何一篇都可以成为解读《碗花糕》参照系。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整体感知,学会从作品记叙、描写中提炼概括作者要表达的主旨或情感。
2学习记叙类散文随事而感,借物感怀的写作方法;体会王充闾自然、朴素的感性化语言。
过程与方法1掌握散文作品概括要点的方法,从而理清本文的行文思路和结构特点;
2引导学生与作家与文本进行多元的对话,通过品味语言,感受形象,领悟内涵等不同角度,用心体会作家笔下的人情美、人性美,领悟散文的艺术魅力,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3掌握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流露的故乡的真善,心灵的真善,情感的真善,亲人的真善这种温馨、
朴素的人性美。
教学重点:体会文中自然流露的故乡的真善,心灵的真善,情感的真善,亲人的真善这种温馨、朴
素的人性美。
教学难点:学习记叙类散文随事而感,借物感怀的写作方法;体会王充闾自然、朴素的感性化语言。
教学方式:采取接受性学习,并结合问题引导和合作学习等方式组织教学。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资料汇集:要求学生在课余阅读老舍《我的母亲》、归有光《项脊轩志》、李密《陈情表》、韩愈《祭十二郎文》等高一学过的表达亲情的文章,比较这些文章立意写作的异同,为解读本文做好铺垫。了解王充闾的生平及著作,为体会他自然、朴素的感性化语言风格做好铺垫。
2词语汇集:晨曦(xī)剁好饺馅(xiàn)花翎(líng)擀(gǎn)面皮发酵(jiào)
鸡雏(chú)趔趔趄趄(lièqie)犄(jī)角入殓(liǎn)殁(mò)窆(biǎn)曷(hé)
趔趔趄趄:身体歪斜,脚步不稳。
发蒙:犯糊涂;弄不清楚。
入殓:把死者放进棺材里。
雍雍乐乐:和谐快乐。
伤天害理:指做事残忍,灭绝人性。
彼苍者天,曷其有极:那茫茫无际的苍天啊,我的悲哀何时才有尽头!
(以上环节由学生课前完成)
二、导入新课
1导语设置播放电视连续剧《赵尚志》主题曲《嫂子颂》后老师讲述:同学们,爱是世界上最纯洁,也是最温暖的。每个人都拥有爱,每个人也会在爱的关怀下成长。亲情、友情、爱情都会给我们带来无限的快乐和欢笑。今天我们走进王充闾的《碗花糕》,来认识一位勤劳善良、可亲可敬的憨憨的嫂子,去体会那种叫人慨然潸然的情感。
2知人论文:作者王充闾,当代作家。1935年生,原籍辽宁省盘山县。当过中学教师、新闻记者,以后在省、市领导机关工作。长期坚持业余创作,曾以汪聪、林牧、柳荫、任之初等笔名,在文学期刊和报纸副刊上,发表过大量的各种类型的散文和一些旧体诗词。1983年被吸收为中国作家阶会会员。曾任中共营口市委副书记,营口市文联主席,现任辽宁省委宣传部长。王充闾散文集有:《柳荫絮语》、《清风白水》,杂文集《人才诗话》,以及旧体诗词选集等。(由学生介绍)
三、师生互动
(一)、初读课文,领悟人物人性美
1、从结构入手提问:本文共三大部分,有序号没有标题,请给课文三个部分加上小标题。
(参考:①回忆儿时的除夕的和谐快乐。②“我”与嫂嫂的亲密情谊。③哥哥病亡和嫂嫂悲惨去世。)
(或者拟为:勤快的女人;快乐天使;高尚女性。)
2、从人物或事件入手提问:从全文看,作者主要回忆了嫂嫂的哪些事件?请分别用四字或六字短语概括出来,并说说这些事件表现了嫂嫂怎样的性格特征?------文后练习二
(参考:事件---嫂嫂爱我;嫂嫂逗我;嫂嫂护我;嫂嫂疼我;嫂嫂念我。
性格---勤劳,善良,纯朴,乐观,聪明,能干,孝敬。集中了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
这位会做碗花糕的嫂嫂,简直就是一位快乐天使。嫂嫂长“我”20岁,哥哥长年在外工作,嫂嫂便把“我”抱到她屋里去睡。这种形同母子酷似姐弟的叔嫂关系,真是天上少有人间罕见的中国特色。三十晚上嫂嫂让“我”到西院去借枕头,搬荤油罐子。年轻的嫂嫂捉弄四五岁的小叔子惹得两院里的人叽叽嘎嘎笑个不停。“我”和小伙伴在小庙里放二踢脚,嫂嫂怕我挨打,私下里护卫“我”,教“我”如何叩头认错。大黄牛牛角挂在“我”的肚兜上把“我”挑起四五尺高,抛在地上,“我”肚子划出二道雪刃子。嫂嫂和母亲呜呜哭起来。嫂嫂亲自护理“我”,给“我”蒸碗花糕,叫“我”睡她身边,夜间给“我”叫魂。嫂嫂的爱不是生母胜生母,不是胞姐胜胞姐。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长年在外的哥哥因染疟疾误服庸医的虎狼之药而夭亡,二十几岁的嫂嫂的厄运来了。快乐天使因“病心而颦其里”,父母出于爱心忍痛劝嫂嫂再婚,嫂嫂处于孝心不忍再嫁,多么美好自然的人间真情。最后嫂嫂终归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勉强同意改嫁了,嫂嫂在改嫁那天给“我”做了最后一次“碗花糕”,盛在浅花瓷碗里,“我”知道,这是最后一次吃这种蒸糕了,泪水刷刷地流下,无论如何也不能下咽。改嫁后,嫂嫂对我的爱依然不减。)
3、教师引导记叙类散文概括要点的两种方法:⑴从结构入手;⑵从人物或事件入手。
(二)、精读课文,体会人物人情美
1问题探究:文中的场面描写生动、传神,请从中选出一个你最喜欢的场面描写,和同学一起品读,并说说你喜欢这段场面描写的理由。(精读课文,旨在引导学生从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角度赏析散文,掌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体会文中自然流露的故乡的真善,心灵的真善,情感的真善,亲人的真善这种温馨、朴素的人情美。)
教师引导:在《碗花糕》中,我们会读到许多与“情”有关的字眼。嫂嫂对“我”的喜爱之情,嫂嫂对公婆的孝顺之情,父亲对哥哥的愧疚之情,公婆对儿媳的疼爱之情……无不跃然纸上,真的是一个“情”字了得!这些场面描写细节描写都是同学们可选的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
例如第一部分交代的故事的背景:这是北方山下一座偏僻的小村庄,天高皇帝远,是武陵人做梦都想寻找的地方。“行人在外,再远也要赶回家过团圆年”,邻里之间,鸡犬相闻,隔墙笑骂,如世外桃源一般的天人合一。写家里除夕的欢乐,一家人父慈子孝,兄友弟悌,这种欢乐不是热闹不是火暴,也不是物欲的满足,而是和谐、自然、温馨,是精神上的审美快感。这些描写虽属细节,却自然流露出故乡的真善,心灵的真善,情感的真善,亲人的真善这种温馨、朴素的人情美。
2问题探究:另选一个自己熟悉的身边生活场景,仿照此段写一个场面。(本题旨在训练学生仿写能力。)
(三)、品读课文,鉴赏作品艺术美
1问题探究:本文描述的对象是勤劳善良、可亲可敬的嫂嫂,可否将文题改为《嫂子颂》,为什么?(品读课文,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记叙类散文随事而感,借物感怀的写作方法。)
参考:因为本文并非纯粹在赞颂嫂子。这篇散文以浅花瓷碗为物象贯穿全文。“关于嫂嫂的相貌、模样,我至今也说不清楚。”“但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嫂嫂蒸的‘碗花糕’。”嫂嫂从她的舅爷那儿学会做一种蒸糕。由于家中没有大碗,于是,嫂嫂便把舅爷传下来的浅花瓷碗捧了过来,给我们做糕吃。除了蒸糕,平素这个浅花瓷碗总是嫂嫂专用。书中提到嫂嫂做“碗花糕”的事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嫂嫂说要“露一手”;第二次是“我”被大黄牛挑伤,晚上嫂嫂给“我”做了我最爱吃的碗花糕;还有一次就是嫂嫂在改嫁那天给“我”做了最后一次“碗花糕”,盛在浅花瓷碗里,“我”知道,这是最后一次吃这种蒸糕了,泪水刷刷地流下,无论如何也不能下咽。
嫂嫂走了,留下了浅花瓷碗,后来,“我”进了城,长期在外,再也难以见上嫂嫂一面了。一次,“我”回家探家,听母亲说,嫂嫂去世了。“我”感到万分地难过,万分地悲戚。“我”从她身上得到的太多太多,而“我”给予她的又实在太少太少了,作者深感对不起这位母亲一般地爱“我”、怜“我”的高尚女性。浅花瓷碗这一线索,这一物象,会引起学生也应该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在关注嫂嫂命运的同时,也关注了浅花瓷碗的最后结局,作者在结尾处通过母亲的转述,委婉地道出了浅花瓷碗悲剧性的结局。“你走后,我和你父亲加倍地感到孤单,越发想念她了,想念过去那段一家团聚的日子。见物如见人。经常把碗端起来看看,可是,你父亲手哆嗦了,碗又太重……”“就这样,我再也见不到我的嫂嫂,再也见不到那个浅花瓷碗了。”浅花瓷碗和嫂嫂美丽的笑靥,永远地从“我”的视线里消失了。读到此,令人心碎,作者与读者共同营造的精神家园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他无法整合,无法还原了。正是由于这只浅花瓷碗盛满了真情,才使得作者的这篇散文达到了至善与大美之境,这些真情善意融合的自然美,人性美,是作者生命的原初体验,也是他苦苦追寻的精神家园的和谐美、静态美。------随事而感,借物感怀的写作方法
9、《醉花阴》学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编辑人:审核:使用日期:序号:
寄语: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无穷的。趁短短的青春,去发挥无穷的智慧。
一、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2、体会借景抒情、以佳节美景反衬离愁别恨的抒情方式。3、分析词中比喻、练字的艺术技巧。背景资料
李清照(1084-1155),宋代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她的词在苏轼、柳永、周邦彦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赵明诚很晚才出仕,到过莱州、淄州等地任职,李清照便常常以诗词排遣寂寞,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1127年赵明诚南下奔母丧。恰在这时,战乱爆发,金人攻破洛阳,徽、钦二宗被掳,高宗即位,后又南下避难,建立了南宋小朝廷。因赵明诚在江宁任知府,李清照于是载书十五车过淮渡江奔往建康。不久,他们藏于家乡十余间屋中的书籍、金石、器物全被焚毁。两年后,李清照46岁时,赵明诚竟不幸病死。从此她开始了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生活旅程。她先是追随流亡朝廷到过温州、越州等地逃亡避难,最后又寓居于杭州。这期间,她随身携带的她所珍爱的古铜器、书籍等也相继遗失或被盗。她孤苦伶仃地度过了悲惨的晚年,大概于1155年在临安去世。
2、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期。南渡前:内容:闺情(离愁)词风:清丽明快。前期代表作:《如梦令》、《一剪梅》、《醉花阴》南渡后:内容:怀旧、悼亡词风:凄凉、低沉后期代表作:《声声慢》、《永遇乐》、《武陵春》二、预习展示
1、作者及写作背景
《醉花阴》是一首小令。李清照的词有个性鲜明的艺术特色,就是情与景的交互相融。而且,她非常善于摘取个人生活当中极富情味的画面来写作,很有生活气息,情真意切。这首词也同样如此。请大家先仔细地阅读全词,思考一下,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上片
下片
3、大家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作者的感受呢?
三、合作探究
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词人是如何渲染愁苦之情的?
2.“半夜凉初透”作者的凉意从何而来?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一句写的是佳景还是愁景?何以见得?
赏析“人比黄花瘦”的“瘦”字。
小结:艺术手法: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
定时训练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从感官的角度来看,这首词侧重于从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词人从“昨夜”写起,通过展开联想,然后化为视觉形象“应是绿肥红瘦”。
谈谈“绿”“红”分别指代什么?“肥”“瘦”分别形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