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阅读题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学习资源

《小石潭记》阅读题

时间:2022-08-16 14:32:53

《小石潭记》阅读题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学习资源的您有所帮助。

1、《小石潭记》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 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 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二) 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①,尤奇待②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③中,与之图 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 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④,涉履蛮瘴⑤,崎岖堙厄⑥,蕴⑦骚人之郁悼,写情 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注:①用事:执掌政权。②奇特:器重礼遇。③禁:宫禁,帝王的住处。④罹窜逐:遣 遇放逐。⑤涉履蛮瘴:精力蛮地瘴疠之苦。⑥堙(yin)厄:指道路艰难。⑦蕴:积聚。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闻:隔篁竹,闻。水声/不求闻。达于诸侯

  B.出:卷石底以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C.游:皆若游。无所依/似与游。着相乐

  D.环:四面竹树环。合/环。滁皆山也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语段(一)是怎样从岑冕写出小石潭水“清”的特点的?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

  (4)结合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语段(一)做着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

  先

  思

  考

  再

  看

  答

  案

  解

  析

  【考点】课内文言文阅读。

  【分析】参考译文:

  (一)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二)唐顺宗即帝位后,王叔文、韦执谊掌权用事,特别看重任用柳宗元,将他和监察吕温悄悄地引入禁宫之中,和他们商议大事。柳宗元又转为尚书礼部员外郎。王叔文想让他当大官,但恰逢任职不久,王叔文就失败了,柳宗元便和七名同辈一起都被贬谪了。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宝庆)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柳宗元既遭贬逐,在南蛮瘴疠的地方,身处崎岖阻塞的环境,内怀骚人抑郁的情怀,所以抒情叙事,只要一动笔就一定行走文章。作骚体文章十多篇,阅览的人都为之感动凄侧哀婉。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一词多义。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

  A句意: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闻:听到;不企图飞黄腾达,使名声传播到诸侯诸侯之中。闻:使…听到

  B句意: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出:露出;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犯的祸害。出:在国外

  C句意: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游:游动;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游:游玩的

  D句意: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环:环绕;环绕着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环:环绕

  故选:D

  (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有:斗,像北斗七星。蛇,像蛇。

  句意: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3)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写作方法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写水的清澈集中在 第一段,采用的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只要读懂文章不难回答。

  (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本题中学生理解到作者写作文章的背景和在文中是通过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答案】

  (1)D

  (2)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2分)

  (3)①可以看到潭底的整块石头,写出了水的清澈。

  ②水中鱼儿像在空中游动,写出了水的清澈。

  ③日光直照到潭底,石上有鱼的影子,写出了水的清澈。(共3分)

  (4)①参与王叔文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②被贬之地荒远。③小石潭环境凄清。(3分)

  【点评】“之”的用法:

  ①如鸣珮环,心乐之(之:代词)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③水陆草木之花(之:的)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⑥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2、文言文比较阅读《醉翁亭记》《黄州快哉亭记》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①襟当②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③。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④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⑤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⑥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节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注释)①披:敞开。②当:迎接。③盖有讽焉:大概有讽速的意味在里头。讽,讽喻。宋玉作《风赋》,讽楚襄王之骄奢。焉,兼词于之,在那里。④使:假使。⑤会计:会计∶谓长官征收赋税钱谷的工作。⑥蓬户瓮牖∶极言房屋之卑陋。牖,窗户。⑦补充∶宋神宗元丰年间,张梦得、苏轼都被贬至黄州。张梦得在寓所西南筑亭,苏轼命名为“快哉亭”,苏辙作《黄州快哉亭记》。当时苏辙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至均州,政治上也是很不得意。

  1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佳木秀而繁阴 秀:秀丽 B.使其中不自得 中:内心

  C.穷耳目之胜以自适 适:安逸,闲适 D.觥筹交错 觥:酒杯

  1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醒能述以文者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

  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去国怀乡

  C.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与民同乐

  D.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穷困潦倒

  1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选文是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表现了欧阳修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B.乙文最后写张梦得不以贬谪为患,表达了作者对他遭“不遇之变”而自放山水之间的旷达行为的赞许之情。

  C.甲乙两文的“与民同乐”是指欧阳修(太守)、楚襄王做到的真正意义上的与民同乐。

  D.甲文采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16.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17.《醉翁亭记》和《黄州快哉亭记》两文情景交融,分别紧扣哪一词语来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图片

  参考答案

  图片

  13.A

  14.B

  15.C

  16.(1)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2)让自己在山水之中放纵情怀,他的内心应该有一种自得之乐的见识远远超过一般人。

  17.《醉翁亭记》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黄州快哉亭记》紧紧围绕“快哉”二字来作文章。文章表面上反映了作者身处逆境的旷达胸怀,实际上也流露出他对政治失意的牢骚和不平。

  【分析】

  13.本题考查理解重点词语含义。

  A.解释有误。句意为:好看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秀:茂盛。

  故选A。

  1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以:介词,用/连词,因为;

  B.去:都解释为:动词,离开;

  C.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快乐/形容词,快乐;

  D.穷:动词,尽享/形容词,穷困,贫困;

  故选B。

  1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C.结合【乙】文句子“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可知,楚襄王并没有做到的真正意义上的与民同乐。

  故选C。

  16.本题考查翻译重点句子。

  (1)重点词语:知:知道;从:跟从,跟随;而:表转折,却;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2)重点词语:放:放纵(情怀);宜:应该;过:超过。

  17.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

  《醉翁亭记》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

  《黄州快哉亭记》选段先引《风赋》中的有关文字,点“快哉”的出典,然后就楚王之乐、庶民之忧,联想到“士生于世”的两种不同处世态度,肯定张梦得不以物伤性,自放于山水之间的那种“何适而非快”的乐观倔强的情怀。最后从反面收结,进一步衬托出张梦得旷达胸襟的可贵。文段紧紧围绕“快哉”二字来作文章。根据“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并结合文章写作背景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这篇文章写于作者被贬官期间,那时他在政治上处于逆境。但他和其兄一样,具有一种旷达的情怀,极写其观赏形胜与览古之情,抒发其不以个人得失为怀的思想感情,道出了人生的一条哲理:心中坦然,无往不快。因此,文章表面上反映了作者身处逆境的旷达胸怀,实际上也流露出他对政治失意的牢骚和不平。

3、第9课《桃花源记》课后思考题答案

  课后思考探究

  二、桃花林属于自然环境美: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些鲜艳的桃花,在溪流的两岸格外惹眼,它们在春风中摇曳生姿。桃花源中重点是人文美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这里是一派祥和的景象。百姓善良、好客,他们在享受着桃花源中幸福、和睦的生活的同时,担心受到外界的打扰。这些都让我们在羡慕桃花源人生活的同时,也在替现实生活中的百姓担忧。

  三、1.第一问:渔人“具言”,主要是回答桃花源中人的问题“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如:今是晋,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点拨:作者不正面详细叙述这一对话过程,却用总述的方式把它浓缩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很好地反映了陶渊明文章的语言风格。

  第二问:桃花源中人感慨时光流逝之快,政权变更之频繁,百姓们会遭受无穷的苦难。因为桃花源中人就是“避秦时乱”来此的,表明了桃花源中人“叹惋”的原因。

  2.第一问:“如此”包括自己(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进入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整个桃花源中和谐、宁静、幸福、太平的生活氛围。

  第二问: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就显得有些啰唆与重复了,因为这些内容前面已经交代过了;同时这样安排也增强了桃花源的神秘感,也为后来“遂迷,不复得路”埋下伏笔。

  点拨:结合原文不难弄明白渔人所说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即可。表达效果可以从表现主题,与下文的关系等方面来考虑。

  四、1.作为;向。2.离开;房屋。3.于是,就;竟然。

  五、1.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指运输事业。

  3.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指没有出路的境地。

  4.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六、“世外桃源”吸引人的地方:①桃花源中的美景,(自然美景和人文美景);②桃花源中人幸福、和谐的生活,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老人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到处是

  一派幸福、快乐的景象;③没有战乱、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希望能生活在一个没有剥削压迫、自给自足、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桃花源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4、10课《小石潭记》课后思考题答案

  课后思考探究

  一、游记的线索:发现小潭(闻声 见形)→潭中景物(水 石 树 鱼)→小潭源流(溪身岸势)→潭中气氛(气氛 感受)背诵略。

  点拨:文章紧紧围绕“小潭”组织材料,仔细阅读文章,从中找出围绕“小潭”都写了哪些内容,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二、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由“乐”到“忧”。“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的感情基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点拨:文章前后内容的感情基调非常明确,关键是结合作者的经历来理解作者当时的情感状态,然后再分析这种表面上“乐”与实际上“忧”的情感。

  三、示例:小石潭给人“美”的享受:小石潭自身的美,周围环境的美,潭中景物的美,小石潭源流的美。感受略。

  四、1.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2.斗:名词作状语,向北斗星那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

  3.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4.凄、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

  五、这段是文章最精彩的部分,属于“定点特写”。在这幅极美的画面中,作者写鱼,从字面上看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同时,游动的鱼一会儿静止不动,一会儿忽然游向远处,好像同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极具感染力。

  译文: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鱼呆呆的,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人逗乐。

5、《窗边的小豆豆》阅读测试题及答案

《窗边的小豆豆》阅读测试题

一、填空题

  1、《窗边的小豆豆》是(日本)著名作家(黑柳彻子)写的,作者谨将本书献给已逝的(小林宗作)老师。

  2、小豆豆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新学校用(废旧电车)当教室。

  3、小豆豆曾经想做间谍,想过做(宣传艺人),要做芭蕾舞演员,想做(车站卖票的人),和校长先生约定要做(巴学园的老师)。

  4、小豆豆曾说给她买只小鸡是自己(一辈子的心愿)。爸妈给她买了(两)只,可惜后来都(死了)。小豆豆第一次品尝到(别离)的滋味。

  5、由小林校长设计的运动会特别比赛项目有(“钻鲤鱼”)、(“找妈妈”)、(拔河)、(全校接力赛)。夺取全部项目第一名的竟是个子最矮、手脚最短的(高桥君)!

  6、巴学园的运动会除了拔河和(二人三脚)项目与别的学校一样,其余的项目都是校长先生设计的。

  7、黑柳彻子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亚洲历史上第( 1 )位亲善大使。

  8、巴学园的运动会是在(11月3日)举行。

  9、小豆豆的真正名字是(彻子)。

  10、小豆豆逛庙会时候买了两只小鸡后,第( 5 )天小鸡全死了。

  11、小豆豆和(洛基)玩“狼游戏”弄伤了耳朵。

  12、巴学园空前绝后的一次演出会上(阿泰)扮演义经。

  13、(泰明)借了一本《汤姆叔叔的小屋》。

  14、第一次见到校长,校长耐心地听小豆豆说了(4 )小时的话。

  15、韵律操的创始人是(道格拉斯)。

  16、小林校长的第三个孩子叫(美代)

  17、(大荣君)是小豆豆班中长得最大最胖的。

  18、大冒险中小豆豆和泰明有个约定,那就是(去爬树)。

  19、巴学园运动会的奖品都是(蔬菜).

  20、在运动会上,小豆豆获得了(牛蒡和大葱).

  21、日本有男孩节,有女孩节,女孩节又称()节。

  22、泰明曾经送给豆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 )。

  23、“绿蛙落古池,寂寂闻水声”……看到青蛙跳到吃水中的,肯定不止松尾芭蕉一人。看到沸腾的水顶起壶盖、苹果落地的,也一定不止( )和( )。

  24、日本神话中,有一位掌管音乐、辩才和财富的福神叫:( )

二、选择题

  1、黑柳彻子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亚洲历史上第( A )位亲善大使。

  A.一 B.二 C.三

  2、巴学园整个学校只有( C )名学生。

  A.三十 B.四十 C.五十

  3、午饭是盒饭,有( C )。

  A.山的味道 B.海的味道

  C.山的味道,海的味道

  4、小林校长曾经写过一首校歌,歌词是( A )。

  A.“巴学园,巴学园,巴学园”

  B.“洗足池水虽清浅,能慰伟人之胸怀……”

  5、巴学园后来又来了一辆当( B )的电车。

  A.教室 B.图书室 C.运动房

  6、小林校长说要为巴学园的校工阿良要入伍前开个( A )。

  A.茶话会 B.送别会 C.生日会

  7、巴学园的“巴”徽记表达校长希望孩子们在( B )两方面得到和谐发展。

  A.品德和智力

  B.身体和心灵

  C.身体和智力

  8、校长经常告诉家长们,让孩子穿( A )的衣服来学校。

  A.最差 B.最好 C.一般

  9、小林校长让家长为孩子准备便当,并且要有山的味道及海的味道,希望在吃饭的时候也能学习,按照校长的说法,以下哪些是山的味道:( C )

  A.紫菜 B.煮鱼丸 C.牛肉

  10、校长让学生用粉笔在礼堂的地板上涂写,其用意是: (A )

  A、自由地运动身体

  B、随着节奏尽情地快速书写

  C、尽情地涂写

  11、小林校长每回见豆豆都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你认为校长这么说的原因是:( B )

  A. 豆豆转到巴学园后表现很好。

  B. 小林校长是为了鼓励豆豆,帮她树立自信。

  C.小林校长不了解豆豆。

  12、小豆豆天真无邪,活泼可爱,但在没有来到巴学园之前,你认为她内心是否是孤单的。( A )

  A.是 B.否

  13、洛基作为豆豆的朋友,和她一起分享快乐与成长,带给了她很多难忘的时光,请问书中的洛基是( C )。

  A.男孩 B.女孩

  C. 狗 D.巴学园的老师

  14、如果有人问豆豆叫什么名字,她会不假思索的说:豆豆。其实父母给她起的本名是( B )。

  A.幸子 B.彻子

  C.菊豆 D.以上都不是

  15、一天在电车上豆豆看到地下有一枚5分的硬币,想来想去装做绑鞋带捡了起来,最后她把钱(C )。

  A.交给车站派出所 B.交给了小林校长

  C.藏到了树林的空地里 D.交给了父母

  16、由小林校长设计的运动会特别比赛项目有( A )。

  A.“钻鲤鱼”、 B跳远

  17、巴学园和别的学校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B )

  A.教室是真正的电车。

  B.教室的座位不固定,学生可以随心所欲选择。

  C.学校的学生很多,老师很少。

三、判断题

  1、小豆豆后来成了巴学园的老师。 (×)

  2、《窗边的小豆豆》讲述了黑柳彻子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

  3、运动会都在每年的十一月三日举行,奖品都是蔬菜。 (√)

  4、大冒险中小豆豆和泰明有个约定,那就是去温泉旅行。 (×)

  5、小林校长经常对小豆豆说的一句话是“你是一个好孩子”。 (√)

  6、巴学园最后被数枚燃烧弹烧毁了。 (√)

  7、小豆豆第一次看见小林校长,对他讲了两个小时的话。 (×)

  8、小豆豆和牧羊犬洛基在玩狼游戏时摔断了腿。 (×)

6、《汤姆 · 索亚历险记》阅读测试题及答案

《汤姆 · 索亚历险记》测试题

一、填空题

  1,《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作者是__________,他是_____国人.

  2,汤姆·索亚的全名是:_____________

  3,汤姆·索亚住在谁的家里 _______;家里还有谁 _____________.

  4,”汤姆的姨妈罚汤姆干一件事,汤姆却把这件事当作快乐游戏引诱小朋友为他干,并交换得到了许多小朋友的苹果,风筝,铜门把手,石头弹子,鞭炮,小铁兵,刀把……” 这件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汤姆喜欢的第一个女孩是:___________;第二个女孩是:___________.

  6,汤姆背不出《圣经》,但他却想出一个办法从校长那里得到了一本《圣经》,他的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郊游时汤姆和贝奇困在______________溶洞里,在洞中发现印江·乔埃也躲了进来,汤姆和贝奇从洞中出来后,贝奇的父亲用铁门把洞口封了起来,最后印江·乔埃的下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印江·乔埃要报复___________,被_________发现跟踪,他赶紧报告威尔士,威尔士带两个儿子持枪抓捕,但印江·乔埃逃跑了.

  9,汤姆去上学,看见课室坐着新来的美丽女孩贝奇·萨契尔,他想坐到贝奇身边,故意老实对老师说他迟到前与流浪汉__________在一起.

  10,汤姆与_________一起在半夜去坟地里埋野猫时,看见________把_________医生杀害了,这个杀人者却把罪行嫁祸给了_____________

  11,汤姆想当海盗,他和________,________一起乘木筏来到密西西比河上的________岛,玩了一周后,他们又在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出现在全镇人的面前.

  12,老师杜平的《解剖学》这本书被______撕破了,老师追查时,汤姆却承认是自己撕破的.

  13,暑假里,汤姆希望改掉自己的一些不良习气,加入了小镇上”_________”着个组织,并得到一条绶带,但汤姆后来退出了.

  14,汤姆勇敢地在法庭上站出来作证,指出_______才是杀害____医生的凶手,被冤枉的______最后被无罪释放.但凶手却逃走了.

  15,汤姆和_____在鬼屋寻宝时,发现了杀人犯___________和一个装聋作哑的西班牙人,并得知他们获得了一袋金币.

答案:

1、马克吐温 美2、托马斯·索亚3、波莉姨妈 希德

4、刷墙5、艾美·劳伦斯 贝基·撒切尔

6、找别人换票(十张黄票可以换得校长的一本圣经)

7、卡第夫山 淹死8.汤姆,汤姆和哈克

9、哈克贝利·费恩

10、哈克贝利·费恩 印第安·乔 鲁宾逊 莫夫·波特

11、哈克贝利·费恩 乔·哈帕 杰克逊 镇上的人以为他们死了,并为他们开葬礼

12、贝基·撒切尔13、少年节制会

14、印第安·乔 鲁宾逊 莫夫·波特

15、哈克贝利·费恩 印第安·乔

二、选择题

  1.汤姆是个聪明爱动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智慧、计谋、正义、勇敢乃至领导等诸多才能。他是一个多重角色的集合,他( C )

  A足智多谋,没有同情心。

  B对现实环境持赞同态度。

  C一心要冲出桎梏,过行侠仗义的生活。

  D安于现状,逆来顺受。

  2.小说塑造的汤姆.索亚是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姨妈眼里,他( A)。

  A顽童、调皮捣蛋

  B足智多谋的人

  C一心要冲出桎梏的绿林好汉

  D有理想有抱负的形象。

  3.汤姆去坟地“试验”用死猫治疣子的方法时,意外地遇上了一场谋杀案——去盗尸的三个人发生争执,一怒之下,(A)把大夫杀了。

  A印第安人乔B哈克C酒鬼波特D罗宾逊

  4.汤姆和哈克偷偷地潜入到岩洞中,并根据他们偷听到的关于“二号”的描述,找到了一个宝箱——里面有(D )元!发现宝藏的他们成了大富翁。

  A一万八千余B十万两千余

  C两万一千余D一万两千余

  5.《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长篇小说是(B )所有作品中最富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是拥有最广泛读者的作品之一。

  A莫泊桑B马克.吐温C哈克贝恩D契诃夫

  6.小说的时代在( A ),写的虽是圣彼得堡小镇,但该镇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当时美国社会的缩影。

  A南北战争前B南北战争前C跨越南北战争前后

  7.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上半叶( D )畔的一个普通小镇上。

  A伏尔加河B圣劳伦斯河C多瑙河D密西西比河

  8.一天,汤姆见到了可爱的姑娘蓓姬.撒切尔,她是( B )的女儿。汤姆一见到她就对她展开了攻势。

  A撒切尔市长B撒切尔法官C撒切尔律师D撒切尔医生

  9.对小说主题理解错误的一项是:(C)

  A对美国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进行了讽刺。

  B对伪善的宗教仪式和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和批判。

  C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了少年儿童遵规守纪的心灵。

  10.“主日学校”指的是(B)

  A教会办的双休日学校

  B又叫“星期日学校”

  C教会办的每月1日的集会

  11.“哎呀,没想到!竟然变了个人似的。汤姆,只要你专心,还是能成大器的。”“可我不能不说,你就是难得专心。好啦,去玩吧不过,要早点回来,要不然,我非狠狠揍你不可。”写出波莉(A)的个性。

  A富有爱心.精明

  B富有同情心.善良

  C富有责任心.凶狠

  12.“他从地上拣了根草,扬起脑袋,把草杆支在鼻子上,脑袋上来回移动,设法不让草倒下。”这段文字主要采用(A)描写,突出了汤姆机灵、聪明、好表现、用心良苦的性格特征。

  A动作B细节C侧面

  13.下列不属于在第十四章中和汤姆踏上杰克逊岛体验海盗生活的人是(A)

  A蓓姬.撒切尔B乔·哈泼C哈克贝利

  14.下列作品不属于《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作者的是(C)

  A《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B《竞选州长》C《柔弱的人》

  15.汤姆和贝基在野餐时走进了一个山洞,被困在里面。他们在山洞里再一次遇见了(B)。村民费尽周折救出汤姆和贝基之后封死了山洞。恶人(B)死在山洞里了得到了应有的报应。

  A酒鬼波特B印第安.乔C罗宾逊

  16.是谁撕坏了教授解剖学书里的彩色插页——人体图?(B)

  A艾美.劳伦斯

  B蓓姬.撒切尔

  C格雷赛.米勒

  17.汤姆和哈克去一个鬼屋“寻找海盗埋藏的财宝”的时候,发现乔装的印第安人.乔和一个同伙在鬼屋中找到了一部分财宝,并且偷听到有一个“二号”—-指(B)

  A某个旅馆的房间号码

  B另一个藏宝藏的地方

  C海盗中的副首领

7、《小狗的小房子》阅读测试题及答案

《小狗的小房子》阅读测试题

一、选择题

  1、《小狗的小房子》的作者是()。

  A、杨红樱B、孙幼军

  C、商晓娜D、秦文君

  2、故事讲述了小狗和哪种动物的友谊?()

  A、小鸡B、白鹅

  C、小猫D、小鸭

  3、河边上的( ),长得圆溜溜的、五颜六色的。

  A、小石头B、小蝴蝶

  C、小花儿D、小蘑菇

  4、小猫的故事里,小狗用( )钓上了一条鱼。

  A、虫子B、尾巴

  C、蚯蚓D、鱼竿

  5、小狗的小房子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A、塑料B、石头

  C、薄木板D、甘草

  6、小猫和小狗是在一个刚下过( )的日子里去河边玩。

  A、雪B、雨

  C、冰雹D、霜

  7、小椅子的腿儿松了,一坐上去就发出像哪种动物的叫声?( )

  A、老鼠B、蝴蝶

  C、苍蝇D、小鸟

  8、小狗用尾巴有没有钓到鱼?( )

  A、只钓到一条鱼B、只钓到两条鱼

  C、钓到好多鱼D、没有钓到鱼

  9、小猫用()把小狗腿上的伤口包上。

  A、纱布B、创可贴C、白缎带D、棉布

  10、小狗本是躺着钓鱼,可是小猫让它用哪种姿势钓鱼?()

  A、站着B、坐着

  C、金鸡独立D、俯卧着

  11、小狗放下房子后,躺在那儿一动不动的原因是( )。

  A、懒得动B、累得睡着了

  C、累晕了D、陶醉在美景中

  12、小猫说的故事里,哪种动物用尾巴钓鱼?( )

  A、小猫B、狐狸

  C、大灰狼D、小狗

  13、小狗觉得,要用()才能抓到鱼。

  A、渔网或鱼竿B、猫的尾巴

  C、蚯蚓D、虫子

  14、小猫大喊大叫的原因是( )。

  A、她遇见老狼了B、她的腿瘸了

  C、她掉进河里了D、想让小狗帮她捉大蚂蚱

  15、小狗和小猫在河边没有见到下列哪种动物?()

  A、蜜蜂口B、蚂蚱

  C、小鸟D、黄蜂

  16、树根旁边的()长得既像小白伞,又像黄皮球。

  A、蘑菇B、竹笋C、蝴蝶D、小草

  17、在河边嗡嗡地飞着的是( )。

  A、苍蝇B、蚊子C、蜜蜂D、黄蜂

  18、小狗和小猫怎么把小房子弄到河边的?()

  A、小狗和小猫一起搬去的

  B、小狗独自扛去的

  C、给小房子装上轮子滚去的

  D、给小房子装上气球飞去的

  19、睡在屋里的小猫为什么会感到害怕?()

  A、因为女主人睡着后,她一个人很孤单

  B、因为她被女主人打怕了

  C、因为小狗的叫声太难听了,吓到她了

  D、因为屋里有让她害怕的东西

  20、小狗为什么要背”小房子”?()

  A、因为小房子是小狗买的新房

  B、因为小房子长在小狗的背上

  C、因为小狗是一只蜗牛的名字

  D、为了让小猫一起去河边玩

  21、它们除了将小房子背到河边,还带了几把椅子?()

  A、四把B、三把C、两把D、一把

  22、小狗为了给小猫捉(),受了重伤,摔晕了。

  A、大蚂蚱B、小鱼儿

  C、花蝴蝶D、小蜜蜂

  23、小猫不去河边的第一个理由是( )。

  A、下雨B、碰到老狼

  C、路太远D、不好玩良

  24、小猫最后用什么办法把小房子和小狗都弄回家了?()

  A、她先把小狗背到小房子里,再背起小房子一步一步走回家

  B、她先把小狗背到小房子里,再找来一段段木头当小房子的轮子推回家

  C、她先把小狗背到小房子里,再给小房子做了四个轮子推回家

  D、她先把小狗背到小房子里,再用冰块铺在路上像滑冰一样将小房子滑回去

  25、在河边啾啾地叫着的是()。

  A、小狗B、蝴蝶

  C、小鸟D、老鼠

  26、小猫认为,小狗没钓到鱼的原因是()。

  A、小狗的姿势不对

  B、小狗的尾巴不够漂亮

  C、小狗的样子太丑了

  D、小狗喝水吓跑了小鱼

  27、小狗在家想叫又不敢叫是因为( )。

  A、怕被女主人骂B、怕吵到女主人

  C、怕被小猫骂D、怕惊到河里的鱼

  28、小猫最后用()当作小房子的轮子。

  A、月亮B、小珍珠

  C、小木头D、小石头

  29、从家里到河边,只要穿过()就到了。

  A、住宅区 B、树林

  C、隧道 D、草丛

  30、小猫和小狗在去河边的路上,最先遇到( )。

  A、小鸟 B、螳螂

  C、蝴蝶 D、小鱼

  31、从这个故事,你学到了什么?()

  A、朋友就是要互相帮助,也只有这样才能收获更坚固的友谊

  B、在困难面前绝不妥协,纵然被抛弃也不自暴自弃

  C、坚持到底才会成功,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拥有成功

  D、坚持实事求是,不盲目屈从,才能得到最后的真理

二、判断题

  1、小猫认为,妈妈应该做饭,爸爸应该坐在小椅子上等着。(

  2、女主人对小狗很和气,对小猫非常凶。( )

  3、小猫喜欢听小狗叫,因为小狗的叫声能给她安全感。( )

  4、小狗和小猫都被女主人骂过,小狗很伤心,小猫很高兴。( )

  5、小猫觉得女主人很好、很和气。()

  6、小猫觉得小狗太不讲卫生了,于是讨厌和小狗一起玩。()

  7、为了让小猫去河边玩,小狗一个人扛起了小房子。( )

  8、小狗尽管背着小房子,还是可以时不时地看下路两边的风景。()

  9、春天的树林特别好闻,有树叶的味儿,有绿草的味儿,还有花的味儿。( )10、小狗亲自去河边捡来一块石头,又挑了一个合适的木片,把小椅子钉好。()11、河水是透明的,像玻璃,里边的小鱼看得清清楚楚的。( )

  12、小狗放下小房子后,跑到小河边喝了很多很多的水。()

  13、小河里的水是山上流下来的泉水,好喝极了。()

  14、小猫抓不到蝴蝶,跑到小河边去抓小鱼,抓了一只又一只。( )

  15、为了小猫,小狗还是把尾巴放在水里当虫子,等小鱼来咬。()

  16、小猫和小狗为了争论到底是谁用尾巴钓鱼,大吵一架,不欢而散。( )

  17、小狗听说不钓鱼了,高兴极了。()

  18、小狗见小猫不想去捡石头,就没有动手修椅子。( )

  19、小猫把小房子推到家的时候,太阳已经下山了。()

  20、为了给小猫捉大蚂蚱,小狗最后摔死了。()

  21、小猫推着小房子,虽然越来越没力气了,但没有放弃。( )

  22、小猫最后跑回家,让女主人来,把小狗抱回去。( )

  23、由于之前去河边玩遇到太多麻烦事,所以小狗和小猫决定再也不去河边玩()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C 3、A 4、B5、C

6、B 7、A 8、D9、C10、A

11、B 12、D13、A14、D15、D

16、A17、C 18、B 19、A 20、D

21、C 22、A 23、B 24、B25、C

26、D 27、A 28、C29、B 30、C 31、A

二、判断题

1、√2、×3、√4、×5、√6、×

7、√8、×9、√10、√ 11、√ 12、×

13、√14、×15、√16、×17、√18、×

19、√220、x21、√22、×23、×

2、订正∶对小猫和气,对小狗很凶。

4、订正∶女主人从来不骂小猫。

6、订正∶小猫只是觉得坐在地上的行为不讲卫生,还是愿意和小狗一起玩的。

8、订正∶他被压得抬不起头来,只能看见脚底下很窄的小路。

12、订正;放下后,想了好半天,可就是躺在那儿,一动也没动。

14、订正∶没有抓到小鱼,倒是抓到好多小石头.

16、订正∶又吵了一会,最后小狗让步了。

18、订正∶小狗只好亲自动手。

20、订正∶摔晕了

22、订正∶最后她自己想办法,把小狗带回家了。

23、订正∶它们还想去河边玩,只是决定给小房子安上四个轮子。

8、10课《小石潭记》课文翻译

课文翻译

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篁竹:成林的竹子。篁(huánɡ),竹林。

  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碰撞发出的声音。佩、环,都是玉制的装饰品。

  清冽:清凉。冽(liè),寒冷。

  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碰撞发出的声音,心里很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往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

原文: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卷石底以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坻(chí),水中高地。屿(yǔ),小岛。嵁(kān),不平的岩石。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缠绕、摇晃、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译文:(潭)以整块的大石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晃、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原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表示估计数目。许,表示数目不确定。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澈,穿过,透。现在写作“彻”。

  佁然不动:呆呆地一动不动。佁(yǐ)然,愣住的样子。

  俶尔远逝:忽然间游到远处去了。俶(chù)尔,忽然。

  往来翕(xī)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译文: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又忽然间游到远处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人逗乐。

原文: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犬牙差(cī)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

  译文: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溪岸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无法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原文: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悄怆,寂静得让人感到忧伤。邃(suì),深。

  清:凄清,冷清。

  译文:坐在小石潭边上,四面竹子树林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旁人,使人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于是记下了这番景致就离开了。

原文: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随从我的人,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隶,随从。

  译文:一同去游览的人: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随从我的人,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9、10课《小石潭记》重点问题归纳解答 课文主题

问题归纳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 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 第二自然段所写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 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4. 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5.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本文中有什么作用?

  不仅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凄苦的心境,寓情于景,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6.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思想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这里的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7.文中作者运用多种方法绘景,试举例说明。

  (1)点面结合。写石“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2)动静结合。写鱼“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是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动,静中有动,更显环境的雅静。

  (3)虚实结合。“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表面写鱼,其实也在写水,鱼为实,水为虚,以实写虚。

六、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对小石潭优美、幽深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忧伤抑郁的情感。

10、10课《小石潭记》通假字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句式

一、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世称“柳河东”。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明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存《柳河东集》。

二、故事背景

  柳宗元因受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牵累,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的十年间,他以山水为寄托,遍游附近的奇山异水,写下了文笔清秀、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作品“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之一。

三、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日光下澈

  “澈”通“彻”,穿过,透。

  (二)古今异义

  1.全石以为底

  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2.乃记之而去

  古义:离开;今义:往

  3.崔氏二小生

  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4.不可久居

  古义:停留;今义:住

  (三)一词多义

  1.清:水尤清冽(清澈,形容词)

  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形容词)

  2.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副词)

  不可久居(能够,动词)

  3.环:如鸣佩环(玉环,名词)

  竹树环合(环绕,动词)

  4.以:全石以为底(把,介词)

  以其境过清(因为,介词)

  5.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介词)

  隶而从者(跟从,动词)

  6.差:参差披拂(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形容词)

  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动词)

  (四)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2.皆若空游无所依

  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3.斗折蛇行

  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蛇爬行那样

  4.凄神寒骨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使……凄凉;寒,使……感到寒冷

  5.心乐之

  意动用法,以……为乐

  6.其岸势犬牙差互

  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7.近岸

  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五)文言句式

  1.倒装句

  卷石底以出。(主谓倒装,即“石底卷以出”,意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

  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即“以全石为底”,意为“以整块石头为底”。)

  2.省略句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省略主语,即“(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六)成语积累

  1.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形容道路曲折蜿蜒。

  2.犬牙差互:形容地形交界处像狗的牙齿一样互相交错。

  (七)名句积累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幼儿园学习资源推荐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16课《雷雨》生字笔顺拼音组词等知识点与同步练习 二年级《彩色的梦》生字拼音词语等知识点归类同步练习附答案 《口耳目》生字笔顺同步练习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类及练习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0课《绿》同步练习 《荷叶圆圆》生字笔顺拼音组词等课文知识点归类 《要下雨了》课文生字笔顺拼音组词等知识点归类及同步练习 《棉花姑娘》课文生字组词拼音等知识点归类 一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八知识点归类预习 《习作:学写倡议书》习作指导与范文 《我的拿手好戏》习作指导与范文 低年级看图写话资料大汇总(附常用词语、常用句式、练习)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海的女儿》教学设计 部编语文三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春游去哪儿玩范文 《聊聊书法》交际指导与范例 《古对今》生字笔顺拼音组词 《我不能失信》生字笔顺拼音组词

最新学习资源 《小石潭记》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训练:《数字化阅读与纸质阅读》 《诗经》最美20句,字字动人心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常考知识点+答题模板 席慕蓉经典散文《母亲最尊贵》 《海的女儿》课文原文 《猎人海力布》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与反思 成为“雄狮”还是“战狼”?《雄狮少年》影评 《千人糕》教学设计 《山海经》中的10个美丽传说

相关信息 小石潭记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阅读区角教案小班40篇 阅读:我最好的老师反思 阅读:人类不能没有理想反思 阅读:居里夫人成功背后的悲哀反思 阅读:棒棒和胖胖天使_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 阅读红岩心得精选范文 阅读父母作文 小石潭记学案(北师大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阅读简短标语78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