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注音组词、理解诗意、主题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学习资源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注音组词、理解诗意、主题

时间:2022-08-08 14:32:45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注音组词、理解诗意、主题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学习资源的您有所帮助。

1、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注音组词、理解诗意、主题

知识点

一、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单”,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能借助注释、看图、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文。

  4.学习一组描写人物品格的古诗,感受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

二、作者简介

  王昌龄(约698—约756)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主要作品:《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卢纶(约742—约799)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从军多年,他所做的边塞诗富有战斗生活气息,雄壮感人。主要作品:《塞下曲》《长安春望》《逢病军人》等。

  王 冕(1287—1359)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号 “食中翁”“梅花屋主”等,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擅长画梅。主要作品:《白梅》《梅花》《读史》等。

三、我会写注音及组词

  芙:fú(芙蓉、芙蓉楼、出水芙蓉)

  蓉:róng(豆蓉、莲蓉、椰蓉)

  洛:luò(洛阳、洛河、洛神)

  壶:hú(水壶、茶壶、酒壶)

  雁:yàn(大雁、雁群、沉鱼落雁)

  砚:yàn(砚台、洗砚池、笔墨纸砚)

  乾:qián(乾坤、乾隆、朗朗乾坤)

  坤:kūn(乾坤、坤角、扭转乾坤)

四、多音字

  单:chán(单于)dān(单独)shàn(单姓)

五、理解诗意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1.芙蓉楼:原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2.楚山:古时吴、楚两地相接,镇江一带也称楚地,故其附近的山也可叫楚山。

【诗意】

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刚亮时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孤影。如果洛阳的亲友向你有关我的情况,你就告诉他们,我的心就像这玉壶的冰那样纯洁透明。

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注释】

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月黑:没有月光。

  单于: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遁:逃走。

  将:率领。

  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逐:追赶。

  满:沾满。

【诗意】

没有月亮的晚上,大雁高飞,单于趁着黑夜逃跑。想要率领轻骑兵追赶,纷飞的大雪堆满了弓刀。

墨 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

墨梅:用墨笔勾勒出来的梅花。

  吾家:我家。因王羲之与王冕同姓,所以王冕便认为王姓自是一家。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池头:池边。头 :边上。

  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四种,如,清墨、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

  痕:痕迹。

  清气:梅花的清香之气。

  满乾坤:弥漫在天地间。满:弥漫。乾坤:天地间。

【诗意】

我家洗砚池边有棵梅花树,开出的朵朵梅花都带着淡淡的墨色。它不需要人们夸赞它的颜色好看,只希望留下清香之气充满天地之间。

六、问题归纳

芙蓉楼送辛渐

1.“寒雨” 是什么季节的雨“连”“入”的用法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寒雨”指秋雨,“连、入”写出了寒雨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离别的暗淡气氛。展现了即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特点。

2.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什么品格?

  最后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以玉壶自比,表达了自己不会因为官场上的坎坷遭遇而改变自己的气节,同流合污,随波逐流的心志,表达了自己开阔的胸怀、坚强的性格和高风亮节。

塞下曲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最后一句写景有什么好处?

  对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情景交融,一逃一追,虽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墨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最后两句,托物言志,点明中心。诗人借墨梅为喻,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鄙视流俗、淡泊名利、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七、课文主题

  《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时的表白,表达了诗人藐视庸俗的功名利禄,不向排挤陷害自己的恶势力屈服,永葆高洁品质的崇高气节。

  《塞下曲》的大意是:敌军溃逃,将士在严寒环境中奋勇追敌,一逃一追的故事情节,情景交融的手法,让读者自己想象战事的激烈,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精神的赞赏。

  《墨梅》这首诗表面是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2、统编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2课《寓言二则》生字拼音组词,近反义词及词语解释

  一、课文朗读:

  [qq-video vids=q0834s2g8n0]

  二、我会写注音及组词

  亡:wáng(死亡、流亡、亡羊补牢)

  牢:láo(牢记、坐牢、牢固)

  钻:zuān(钻出、钻研、钻牛角尖)

  劝:quàn(劝告、劝说、劝学)

  丢:diū(丢失、丢人、丢下)

  告:gào(告诉、告别、报告)

  筋:jīn(脑筋、牛筋、钢筋)

  疲:pí(疲劳、疲倦筋疲力尽)

  三、我会认注音及组词

  寓:yù(寓言、公寓、寓所)

  则:zé(规则、原则、两则)

  圈:juàn(羊圈、猪圈、牛圈)

  叼:diāo(叼着、叼起、叼住)

  坊:fāng(书坊、坊间、作坊)

  悔:huǐ(后悔、悔过、悔恨)

  此:cǐ(从此、因此、长此以往)

  焦:jiāo(焦急、焦虑、心焦)

  喘:chuǎn(喘气、喘息、气喘吁吁)

  四、多音字

  圈:quān(圆圈)juàn(猪圈)

  转:zhuǎn(转身)zhuàn(转动)

  尽:jǐn(尽管)jìn (尽头)

  五、近义词

  街坊——邻居 后悔——悔恨

  劝告——劝导 焦急——着急

  巴望——渴望 终于——终究

  急忙——赶忙 筋疲力尽——精疲力竭

  六、反义词

  急忙——从容 明白——糊涂 筋疲力尽——精力充沛

  七、理解词语

  1.揠苗助长:“揠”的意思是拔。“揠苗助长”的意思是拔禾苗来帮助它们生长。

  2.焦急:着急。

  3.巴望:盼望。

  4.街坊:邻居。

  5.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独自低声说话。

  6.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

  7.亡羊补牢:亡,丢失。牢,指养牲畜的圈。“亡羊补牢”指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

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9课《短诗三首》知识点

  知识点

  一、词语解释

  1、漫灭:磨灭,模糊不清。例句:这封家书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漫灭了。

  2、思潮: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例句:回首往事,我思潮起伏,感慨万千。

  3、波涛:大波浪。例句:海鸥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飞翔。

  4、清响:清脆的响声。例句:寂静的山谷里偶尔传来马鞭的清响。

  二、近义词:

  漫灭——磨灭 回忆——记忆思潮——思绪(思想)

  三、反义词

  漫灭——长存

课文预习

  一、朗读

  1、本课共( )个自然段。

  2、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二、查字典理解下列词语

  遨游 :

  捆绑:

  先驱:

  苍穹:

  蜿蜒:

  里程碑:

  勃勃生机:

  震耳欲聋:

  三、相关资料

  2004 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2007 年 10 月 24 日 18 时 05 分,“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在圆满完成各项使命后,于 2009 年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2010 年 10 月 1 日 18 时 57 分 57 秒“嫦娥二号”顺利发射 ,也已圆满并超额完成各项既定任务。2012 年 9 月 19 日,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表示,探月工程已经完成嫦娥三号卫星和玉兔号月球车的月面勘测任务。嫦娥四号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嫦娥五号主要科学目标包括对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和分析,以及月球样品返回地球以后的分析与研究。

  四、分段和段意

  文章可以分为( )个段落:

  分别写一写这些段落的大意: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

  五、质疑问难

  读了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懂的请提出来吧:

  相关资料

冰心

|

所属类别:文化人物文学人物政治人物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成员。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1946年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于1951年返回中国。1999年2月28日21时12分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

  冰心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大多不用浓墨重彩,也较少精雕细刻,只用素描的笔法,淡淡数笔,人物形象就仿佛那出水的芙蓉,鲜灵灵地浮现在水面上。《六一姐》、《冬儿姑娘》、《小桔灯》分别塑造了三个生活在不同时代的少女形象。冰心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理想、完美的青年女性的形象。她们大多心地善良,温柔美丽,活泼大方,稳健端庄。她们青春焕发,充满活力,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赢得女性的尊严;以自身事业上的辉煌成就,获得男人的敬重。此外还有一系列热爱祖国的青年,慈怜温柔的伟大母亲,通情达理的老奶奶,以及博学风趣的老教授等众多形象,透出了温情。

  冰心的散文,题材广泛,寓意深邃。冰心通过自身经历的细腻描写,生动而形象地反映了一个世纪来,中国动荡复杂的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在冰心的散文里可以看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买办阶级压迫蹂躏中国人民的惨景,以及英雄人民、爱国青年奋起反抗,英勇斗争的画面。同时,冰心的散文题材还扩展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风俗,以及人民群众的苦难和斗争,读者可以从中获得丰富的国际知识,诸如埃及、印度的古老文化;源远流长的中日关系;意大利的今昔;苏格兰的民间艺术以及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厚友谊等,给人以新的启迪。

4、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第10课《古诗三首》知识点

  知识点

我会写:

  络:络纱 络丝 络线 脉络 网络 络绎

  锤:锤打 锤子 铁锤 木锤 千锤百炼

  凿:凿井 开凿 凿子 圆凿 凿壁偷光

  焚:焚香 焚毁 焚烧 忧心如焚 玩火自焚

多音字:

  似:sì相似 shì似的

  当:dāng当前 dàng适当

  络:luò脉络 lào络子

  骨:gǔ骨头 gū骨碌

形近字:

  络(网络)洛(洛阳) 锤(锤子)捶(捶打)

  焚(焚烧)婪(贪婪)

问题归纳:

1、《马诗》这首诗是怎样借物抒情的?

  《马诗》借马渴望带上金笼头,驰骋千里,抒发自己希望有一个广阔空间,施展抱负,报效国家。

2、《石灰吟》这首诗是怎样借物抒情的?

  《石灰吟》借石灰不怕烈火焚烧、粉骨碎身,一心想要把清白留在人间,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坚守高洁之心。

3、这首诗是怎样借物抒情的?

  《竹石》借竹子扎根破岩,不怕狂风猛吹,抒发自己坚定顽强的精神。

课后习题答案:

二、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骏马啊,什么时候才能够套上镶金的笼头,在明净爽朗的秋天的辽阔原野上任意驰骋呢?

  (2)即使身体粉碎变成石灰,也不畏惧敲打撞击、烈火焚烧,还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世间。

  (3)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劲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

三、

  《马诗》》借马渴望套上金络脑,驰骋千里,抒发了作者渴望得到重用,以便施展抱负,报效国家的志向。

  《石灰吟》借石灰不怕烈火焚烧、粉骨碎身,一心想要把清白留在人间,表达了作者为国尽忠、不怕牺牲、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竹石》借竹子扎根破岩,不怕狂风吹袭,表现了作者坚定顽强的精神。

  相同点:这三首诗都是咏物诗,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相关资料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作者介绍: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 。主要作品:《马诗二十三首》《梦天》《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著有《昌谷集》。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因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主题:

  《马诗》通过写骏马希望套上金络脑,任意驰骋,抒发诗人自己怀才不遇、不被赏识,渴望被重用、建功立业的心情。

译文:

  平沙覆盖着大漠,在月光下犹如无边的积雪,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何时将要套上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在明净爽朗的秋天里任意驰骋呢?

注解:

  ①燕(yān)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②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③何当:何时将要。

  ④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鉴赏:

  ①前两句描写了一片富有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大漠”“燕山”是边塞征戍之地。“沙如雪”“月似钩”,略作点染,极精炼地勾勒出战场的典型环境。

  ②后两句借马抒情,为自己渴望建功立业而又得不到赏识发出呼喊,表达了一种愤慨之情。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作者介绍: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升为巡按江西,颂声满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宪宗时,于谦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传世。《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主要作品:《平阳道中》《咏煤炭》《暮春遇雨》《于忠肃集》等。

主题:

  《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译文: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的锤击才能从深山中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是平常的事。即使粉骨碎身也全然不怕,只要能把高尚的节操留在人间。

注解:

  ①等闲:平常。

  ②浑:全,全然。

  ③清白:指高尚的节操。

鉴赏:

  ①前两句写的是石灰从开采到烧制的过程,歌颂了一种视死如归、从容不迫的精神。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②最后一句一语双关,诗人借石灰之口,表达了以身报国的宏伟抱负和绝不向世俗低头、绝不同流合污的坚贞精神。“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作者介绍: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主要作品:《新竹》《山中雪后》《 墨竹图题诗》等。

主题:

  《竹石》描绘了竹子坚忍、刚直、不屈的形象,表现了作者的刚烈、不屈不挠和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高风亮节。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经受得住,仍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

注解:

  【任】任凭。

  【尔】你。

  【咬】这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

鉴赏:

  ①“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将竹拟人化,表现出了倔强和坚韧的性格,还显示出了无穷的韵味和奇妙的意境。以“咬”字开篇,突兀奇峭,入手不凡,真是令人拍案叫绝。一个“咬”字,一个“定”字写出竹目标之明确,“不放松”写出意志之坚定。

  ②“千磨万击”写恶势力之甚,“东西南北”写恶势力无处不有,准确地概括了那个黑暗时代的特征,可见竹遭受的打击之大。“任尔东西南北风”,一个“任”字,多么生动、准确地写出了傲竹凛风而立,斗恶不止的英雄气概!表现出诗人无惧无畏、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图文解读

  同步练习1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2题。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①。

  何当金络脑②,快走踏清秋。

  【注释】①〔钩〕一种弯刀。

  ②〔何当金络脑〕意谓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

  1.这是一首边塞诗,由哪些事物景象可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表达更为明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3题。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1) 解释重点字词。

  咬:

  坚劲:

  任:

  (2)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竹子? ( )

  A竹林里 B深山里 C破岩中

  (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两句诗中的“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得很好。请你谈谈好在哪里?

  (4)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的写法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1.由大漠、燕山、钩、马等景象可看。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渴望早日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两句表达更为明显。

  二、

  (1)紧紧扎根在土里;坚定强劲;任凭

  (2)C

  (3)用拟人手法,很形象。写出了竹子不屈不挠,刚毅顽强的性格。

  (4)借物喻人,托竹抒情。表现了作者不向恶势力低头,铁骨铮铮的形象。

  同步练习2

  1.根据语境,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一群小燕(yān yàn)子飞过燕(yān yàn)山山脉,飞向梦想起航的地方。

  (2)战士们锻炼起来劲(jìn jìng)头十足,将来一定是一支劲(jìn jìng)旅。

  2.比一比,组成词语。

  络( ) 捶( ) 凿( ) 焚( )

  洛( ) 锤( ) 函( ) 烫( )

  3.给下面的诗句选择正确的修辞手法。

  A.拟人 B.比喻 C.夸张 D.排比

  (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

  (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

  4.品读诗句,完成后面的练习。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何当”的意思是( )。

  A.何时将要 B.什么时候 C.当时

  (2)这两句诗中的“ ”表达了作者无限的企盼之情。“ ”象征受到了重用,“ ”形象地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由“千磨万击”想到了成语 。

  (4)诗句的意思是

  (5)诗句赞美竹子 的精神品格。

  A.无私奉献 B.坚韧顽强 C.硬骨头

  5.比较阅读古诗,选择恰当的诗句填空。

  《马诗》《石灰吟》和《竹石》三首诗都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远大的志向。但表达的情感却又不同。表现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诗句是 ;表现诗人在困难和打击面前毫不动摇的诗句是 ;表现诗人坚守高洁情操的诗句是 。

  A.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B.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C.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6.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回答问题。

  石灰吟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

  (1)把诗句补充完整。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代)诗人 。

  (2)诗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若:好像 B.等闲:平常 C.浑:浑浊

  (3)诗句 写出了石灰的特点。

  (4)这首诗吟的是石灰,表达的是作者怎样的志向?请用一个四字词语说明这种写法。

  (5)在括号内选择适当的关联词语将句子衔接起来。

  ( )千锤万凿,( )烈火焚身,( )粉骨碎身,我( )要留清白在人间。

  A.即使 B.不管 C.无论 D.也

  阅读能力大提升

  7.对比阅读,完成练习。

  房兵曹胡马

  【唐】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1)解释词语:

  锋棱: 堪:

  (2)诗的前四句写马的 ,后四句写马的 。

  A.精神 B.形态

  (3)分析画线诗句,完成练习。

  这两句诗描写了胡马的 和 。

  其中“ ”一词写出了马的疾驰。在这两句中, 是静态描写, 是动态描写。

  (4)诗的后四句与李贺的《马诗》中的诗句: , 。都表现了诗人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5)这首诗和李贺的《马诗》在表达方法上的相同点是( )。

  A.比喻的手法 B.托物言志 C.以景写情

  8.结合下图,展开想象,把古诗《竹石》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参考答案

  1.(1)yàn yān (2)jìn jìng

  2.联络 洛阳 捶打 锤子 开凿 信函 焚烧 烫人

  3.(1)B(2)A

  4.(1)B(2)何当 金络脑 踏清秋 (3)千锤百炼(4)千万次捶打至今还非常坚韧,任凭你东南西北风。(5)B

  5. B CA

  6. (1)千锤万凿出深山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 于谦 (2)C(3)要留清白在人间 (4)托物言志 (5)AAAD

  7.(1)像刀锋一样突出分明. 甚至可以 (2)B A(3)动作 两耳 四蹄轻 竹批双耳峻 风入四蹄轻 (4)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5)B

  8. 在山上,竹子紧紧咬定青山一点儿也不放松,原来是它的根深深扎进石缝中。千万次捶打到今天身骨仍然很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对于它来说,都是无济于事的。这竹子好坚强啊,好执着!

  解析:这是把《竹石》改写成一段话的训练。首先要理解古诗句的意思,然后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并联系作者生活的背景,写成一段通顺的话。

  类文阅读

表达远大志向的古诗词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读山海经

陶潜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马诗

音频:00:00/00:43

墨梅

音频:00:00/00:53

5、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第9课《古诗三首》知识点

  知识点

我会写:

  仞:万仞 壁立千仞 心游万仞

  岳:五岳 山岳 岳父 岳母 三山五岳

  摩:抚摩 按摩 摩天 观摩 摩拳擦掌

  遗:遗民 遗失 遗忘 遗憾 路不拾遗

  涕:涕零 鼻涕 感激涕零

  巫:女巫、巫师、巫术、巫婆、巫神

多音字:

  朝:zhāo朝霞cháo朝向

  舍:shè宿舍shě舍不得

形近字:

  仞(万仞)刃(刀刃)岳(山岳)兵(士兵)

  摩(摩天)磨(磨炼)

问题归纳:

1、第一首诗前两句描绘一幅怎样的意境?

  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2、第二首诗描写景色有何作用?

  滚滚黄河奔流三万里,东入大海,巍峨华山高达五千仞,上与天奇。如此大好河山,却沦陷在“胡尘里”,怎能不令人愤慨?壮观的景色描写渲染了老百姓的悲愤、失望之情。

3

  杜甫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国事在他眼里最重要,遇到国家收复疆土,击败叛军自然是生平最大的一件快事。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课后习题答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反复诵读,边诵读边想象画面,并借助画面,深入理解课文。

2.借助注释,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表明边塞将士誓死杀敌的气概。

  (2)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

  (3)赶紧动身启程从巴峡穿过巫峡,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表达了诗人急切、喜悦的心情,是诗人想象中的飞驰。

  相关资料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 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主题:

  《从军行》通过描写边塞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物,衬托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和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和责任感。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黄沙万里,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解:

  ①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②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③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

  ④玉门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⑤穿:磨破。

  ⑥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⑦楼兰: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

  ⑧长云:层层浓云。

鉴赏:

  ①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孤”可以体现边塞地区的开阔荒凉,可以体会到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里渗透了丰富复杂的感情,将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所担负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②诗的后两句由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突出西北战场的艰苦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见战斗艰苦激烈。前一句概括了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人之强悍,同时也说明将士们报国壮志之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他们的誓言。后一句是将士们的豪迈誓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体现了守边将士不畏艰险、奋不顾身、誓死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主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通过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遗民日夜盼望王师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沦陷区百姓的同情,抒发了诗人渴望收复大好河山、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南宋统治者长期未能收复失地的失望与悲愤之情。

译文:

  三万里滔滔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向上碰到天。中原人民在胡人暴政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注解:

  ①将晓:快要天亮。

  ②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很长。

  ③五千仞(rèn)岳:指华山。“五千仞”形容它很高。

  ④摩天:碰到天。

  ⑤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⑥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

  ⑦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鉴赏:

  ①“入”表现了黄河东流入海的磅礴气势;“摩”有触手可及之意,突出山的高俊。前两句写景,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黄河奔腾咆哮、流入大海的壮观和华山巍峨高耸、直插云霄的雄伟,饱含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劈空而来,为后文直抒胸臆做了蓄势和铺垫。

  ②后两句抒情,把被南宋朝廷遗弃在中原的老百姓的悲惨遭遇和痛苦心情淋漓尽致地写了出来,表达了诗人对老百姓的同情。“泪尽”二字极写沦陷区人民的痛苦与酸辛,“南望”表现出沧陷区人民盼望南宋军队收复国土的焦急心情。“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苦盼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作者介绍:

”生平第一首快诗“。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珙县人(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成“李杜”。主要作品:《望岳》《登高》《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

主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译文:

  忽然间从剑门外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我刚听到这个喜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忧伤,我胡乱的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应当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方舟从巴峡动下,穿越巫峡顺流而下,一过襄阳就径直奔向洛阳。

注解:

  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涕:眼泪。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漫卷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作伴:与妻儿一同。

  即:就。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便:就的意思。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鉴赏:

  ①前四句由“忽传”到“初闻”再到“却看”“漫卷”,几个连续动作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喜。

  ②后四句通过想象,尽情描写“喜欲狂”。既描写了“放歌”“纵酒”的“狂态”,也描写了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

  同步练习1

一、关于《从军行》,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前两句描写壮阔悲凉的环境,直接抒发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

  B.“孤城遥望玉门关”中的玉门关,是一座军事要塞。

  C.“黄沙百战穿金甲”中的“百战”是虚数。

  D.本诗的结尾没有体现出悲伤的情调。

二、根据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完成练习。

  1.根据意思写诗句。

  (1)满怀希望地望着江南,盼望南宋军队收复失地,如此又一年。

  (2)三万里长的大河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华山高耸接青天。北宋的遗民对着这样的河山也只能伤心欲绝。

  2. 根据对诗句的理解完成练习。

  (1)前两句诗中的“ ”字表现出黄河的生气,“ ”字突出山的高峻;从第三句的“ ”看出了百姓饱受战乱之苦;从第四句的“ ”看出了百姓对和平的渴望。

  (2)全诗以“ ”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这是悲壮深沉的心声,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读之令人奋起。

  3.根据自己的了解完成填空。

  (1)“河”,指 ,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2)五岳,东岳 ,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西岳 ,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南岳 ,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北岳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中岳 ,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课文中指的是 。

三、对比读古诗,回答问题。

  【甲】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①忽传收蓟北②,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

  2.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请发挥想象,从《古诗三首》中任选一首改写成一篇短文。(自由发挥)

参考答案:

  一、A

  二、1.(1)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2.(1)入 摩 泪尽、胡尘 南望、又一年

  (2)望

  3.(1)黄河 (2)泰山 华山 衡山 恒山 嵩山 华山

  三、1.B

  2.用四个连接词将四个本来相距很远的地方贯穿在一起,写出了诗人听闻喜讯后的喜悦心情以及迫切渴望回到故乡(归心似箭)的思想感情。

  3.甲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看到国家沦丧,城池破败,百姓离散,到处一片衰朽景象,内心无比伤痛悲愤而伤心垂泪,这泪是伤心之泪。乙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听到官军取得战争胜 利消息后,内心无比激动和喜悦而落泪,这泪是欣喜之泪。

  四、略

  同步练习2

  参考答案:

  一、读拼音,写词语。

  千仞 五岳 摩擦 遗憾

  巫术 襄办 蓟北 衣裳

  二、比一比,再组词。

  贵(宝贵)岳(五岳)堂(礼堂)镶(镶嵌)涕(鼻涕)

  遗(遗憾)丘(山丘)裳(衣裳)襄(襄办)递(递交)

  三、多音字组词。

  shɑnɡ 衣裳

  chánɡ 裳裳者华 裳裳光明

  四、近义词。

  遗憾—(可惜)悲凉—(凄凉)

  五、反义词。

  满足—(缺乏)悲凉—(欢乐)

  六、先解释带“ ”字,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穿:指铠甲被穿破、磨破。

  句意:黄沙漫漫,将士们身经百战,铁甲被磨穿,不攻破楼兰城坚决不回家。

  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摩天:碰到天,形容极高。

  句意:三万里黄河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

  3、白日放歌需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青春:指春天。

  句意:在晴朗的日子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七、按要求填写相应的诗句。

  1、《从军行》中,描写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的诗句是: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2、《秋夜将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表现出诗人对南宋统治者的强烈的批判之情的诗句是: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3、《闻军官收河南河北》中,通过想象,描写“喜欲狂”的激动心情的诗句是:白日放歌需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八、填空。

  1、《从军行》中通过对西北边广漠壮阔的风光的描写,表现了戍守边疆的将士杀敌报国的壮志。

  2、《秋夜将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由景及人,通过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描述和对遗民迫切希望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爱国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闻军官收河南河北》中,描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喜悦,要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抒发了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的喜悦心情与还乡的决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之情。

  九、默写古诗《从军行》。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6、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注音组词、理解诗意、主题

知识点

一、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单”,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能借助注释、看图、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文。

  4.学习一组描写人物品格的古诗,感受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

二、作者简介

  王昌龄(约698—约756)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主要作品:《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卢纶(约742—约799)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从军多年,他所做的边塞诗富有战斗生活气息,雄壮感人。主要作品:《塞下曲》《长安春望》《逢病军人》等。

  王 冕(1287—1359)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号 “食中翁”“梅花屋主”等,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擅长画梅。主要作品:《白梅》《梅花》《读史》等。

三、我会写注音及组词

  芙:fú(芙蓉、芙蓉楼、出水芙蓉)

  蓉:róng(豆蓉、莲蓉、椰蓉)

  洛:luò(洛阳、洛河、洛神)

  壶:hú(水壶、茶壶、酒壶)

  雁:yàn(大雁、雁群、沉鱼落雁)

  砚:yàn(砚台、洗砚池、笔墨纸砚)

  乾:qián(乾坤、乾隆、朗朗乾坤)

  坤:kūn(乾坤、坤角、扭转乾坤)

四、多音字

  单:chán(单于)dān(单独)shàn(单姓)

五、理解诗意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1.芙蓉楼:原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2.楚山:古时吴、楚两地相接,镇江一带也称楚地,故其附近的山也可叫楚山。

【诗意】

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刚亮时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孤影。如果洛阳的亲友向你有关我的情况,你就告诉他们,我的心就像这玉壶的冰那样纯洁透明。

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注释】

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月黑:没有月光。

  单于: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遁:逃走。

  将:率领。

  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逐:追赶。

  满:沾满。

【诗意】

没有月亮的晚上,大雁高飞,单于趁着黑夜逃跑。想要率领轻骑兵追赶,纷飞的大雪堆满了弓刀。

墨 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

墨梅:用墨笔勾勒出来的梅花。

  吾家:我家。因王羲之与王冕同姓,所以王冕便认为王姓自是一家。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池头:池边。头 :边上。

  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四种,如,清墨、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

  痕:痕迹。

  清气:梅花的清香之气。

  满乾坤:弥漫在天地间。满:弥漫。乾坤:天地间。

【诗意】

我家洗砚池边有棵梅花树,开出的朵朵梅花都带着淡淡的墨色。它不需要人们夸赞它的颜色好看,只希望留下清香之气充满天地之间。

六、问题归纳

芙蓉楼送辛渐

1.“寒雨” 是什么季节的雨“连”“入”的用法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寒雨”指秋雨,“连、入”写出了寒雨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离别的暗淡气氛。展现了即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特点。

2.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什么品格?

  最后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以玉壶自比,表达了自己不会因为官场上的坎坷遭遇而改变自己的气节,同流合污,随波逐流的心志,表达了自己开阔的胸怀、坚强的性格和高风亮节。

塞下曲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最后一句写景有什么好处?

  对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情景交融,一逃一追,虽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墨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最后两句,托物言志,点明中心。诗人借墨梅为喻,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鄙视流俗、淡泊名利、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七、课文主题

  《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时的表白,表达了诗人藐视庸俗的功名利禄,不向排挤陷害自己的恶势力屈服,永葆高洁品质的崇高气节。

  《塞下曲》的大意是:敌军溃逃,将士在严寒环境中奋勇追敌,一逃一追的故事情节,情景交融的手法,让读者自己想象战事的激烈,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精神的赞赏。

  《墨梅》这首诗表面是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7、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生字组词多音字

我会写:

  昼:昼夜 白昼 极昼 昼夜不息

  耘:耘田 耕耘 春耕夏耘

  桑:桑树 蚕桑 桑叶 沧桑 沧海桑田

  晓:拂晓 破晓 报晓 知晓 揭晓

多音字:

  解:jiě解释 jiè押解 xiè浑身解数

  供:gòng供品 gōng提供

形近字:

  昼(昼夜)尽(尽头)耘(耕耘)耕(耕地)

  晓(报晓)浇(浇水)

8、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知识点+同步练习

我会写:

  络:络纱 络丝 络线 脉络 网络 络绎

  锤:锤打 锤子 铁锤 木锤 千锤百炼

  凿:凿井 开凿 凿子 圆凿 凿壁偷光

  焚:焚香 焚毁 焚烧 忧心如焚 玩火自焚

多音字:

  似:sì相似 shì似的

  当:dāng当前 dàng适当

  络:luò脉络 lào络子

  骨:gǔ骨头 gū骨碌

形近字:

  络(网络)洛(洛阳)

  锤(锤子)捶(捶打)

问题归纳:

焚(焚烧)婪(贪婪)

1、《马诗》这首诗是怎样借物抒情的?

《马诗》借马渴望带上金笼头,驰骋千里,抒发自己希望有一个广阔空间,施展抱负,报效国家。

2、《石灰吟》这首诗是怎样借物抒情的?

《石灰吟》借石灰不怕烈火焚烧、粉骨碎身,一心想要把清白留在人间,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坚守高洁之心。

3、这首诗是怎样借物抒情的?

《竹石》借竹子扎根破岩,不怕狂风猛吹,抒发自己坚定顽强的精神。

9、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 古诗三首》知识要点+同步练习

  马诗

  [唐]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释:

  大漠:广大的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即金络头,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踏:走,跑。此处有“奔驰”之意。

  清秋:清朗的秋天。

  译文: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什么时候才能给它带上金络头,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注释:

  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千、万:虚词,形容很多。

  锤:锤打。

  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好像、好似。

  等闲:平常。

  浑:全,全然。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人间:人世间。

  译文:

  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

  竹石

  [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原本,原来。

  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磨:折磨,挫折,磨炼。

  击:打击。

  坚劲:坚强有力。

  任:任凭。

  尔:你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图文解读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同步练习

  第一课时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2题。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①。

  何当金络脑②,快走踏清秋。

  【注释】①〔钩〕一种弯刀。

  ②〔何当金络脑〕意谓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这是一首边塞诗,由哪些事物景象可看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表达更为明显?

  第二课时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3题。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1) 解释重点字词。

  咬:

  坚劲:

  任:

  (2)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竹子? ( )

  A竹林里 B深山里 C破岩中

  (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两句诗中的“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得很好。请你谈谈好在哪里?

  (4)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的写法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由大漠、燕山、钩、马等景象可看。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渴望早日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两句表达更为明显。

  第二课时

  (1)紧紧扎根在土里;坚定强劲;任凭

  (2)C

  (3)用拟人手法,很形象。写出了竹子不屈不挠,刚毅顽强的性格。

  (4)借物喻人,托竹抒情。表现了作者不向恶势力低头,铁骨铮铮的形象。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一、读拼音,写词语。

  网络 捶打 凿空 焚烧

  大漠 石灰 任凭 燕山

  二、比一比,再组词。

  捶(捶打)焚(焚烧)凿(凿孔)络(网络)漠(沙漠)

  锤(锤炼)梦(睡梦)业(业务)骆(骆驼)模(模仿)

  三、多音字组词。

  yān 燕山 yào 重要

  yàn 燕子 yāo 要求

  四、近义词。

  捶打—(敲打)焚烧—(燃烧)

  五、反义词。

  满足—(缺乏)凄清—(热闹)

  六、先解释带“ ”字,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句意: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是铺上了一层白雪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金钩似的新月,高悬夜空。

  2、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浑:全然。

  句意:纵然粉身碎骨也全不惧怕,只要能将高尚的节操留在人间。

  3、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任:任凭。

  句意:遭受无数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他吹倒,不能让他屈服。

  七、按要求填写相应的诗句。

  1、《马诗》中,描绘了富有特色的边疆战场的景色的诗句是: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2、《石灰吟》中,表明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保持高洁的品格的诗句是: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3、《竹石》中,描写竹子扎根坚实的诗句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八、填空。

  1、《马诗》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报效祖国、施展抱负的渴望。

  2、《石灰吟》中,诗人以石灰自喻,表达了自己为国尽忠,即使粉身碎骨,也要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3、《竹石》一诗表现出诗人正直倔强的性格和绝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九、默写古诗《石灰吟》。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0、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9课《短诗三首》教学内容预习+知识要点+同步练习

  知识点

  课文知识点

  一、词语解释

  1、漫灭:磨灭,模糊不清。例句:这封家书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漫灭了。

  2、思潮: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例句:回首往事,我思潮起伏,感慨万千。

  3、波涛:大波浪。例句:海鸥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飞翔。

  4、清响:清脆的响声。例句:寂静的山谷里偶尔传来马鞭的清响。

  二、近义词:

  漫灭——磨灭 回忆——记忆 思潮——思绪(思想)

  三、反义词

  漫灭——长存

  课文预习

  一、朗读

  1、本课共( )个自然段。

  2、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二、查字典理解下列词语

  遨游 :

  捆绑:

  先驱:

  苍穹:

  蜿蜒:

  里程碑:

  勃勃生机:

  震耳欲聋:

  三、相关资料

  2004 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为“无 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2007 年 10 月 24 日 18 时 05 分,“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在圆满完成各项使命后,于 2009 年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2010 年 10 月 1 日 18 时 57 分 57 秒“嫦娥二号”顺利发射 ,也已圆 满并超额完成各项既定任务。2012 年 9 月 19 日,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 表示,探月工程已经完成嫦娥三号卫星和玉兔号月球车的月面勘测任务。嫦娥四号 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嫦娥五号主要科学目标包括对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和分析,以 及月球样品返回地球以后的分析与研究。

  四、分段和段意

  文章可以分为( )个段落:

  分别写一写这些段落的大意: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

  五、质疑问难

  读了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懂的请提出来吧:

  生字预习

  图文解读

  同步练习

  《短诗三首》

  一、读拼音写汉字

  xī shànɡ

  xī shànɡ

  bō tāo

  duǒ dào

  二、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 )的回忆 ( )的园中 ( )的叶下 ( )的清响

  三、把下列句子换个说法,使意思不变。

  1.哪一颗星没有光?

  2.哪一朵花没有香?

  四、重点片段品析。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月明的园中,

  藤萝的叶下,

  母亲的膝上。

  月明时分又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2.体会情感:母亲给予我们生命,养育我们长大,趴在母亲的膝上感受到什么呢?

  3.仿照着写一写。

  这些事–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月明的园中, ( )的( ),

  藤萝的叶下, ( )的( ),

  母亲的膝上。 ( )的( )。

  五、母亲节到了,你有什么话想对母亲说?如果让你选择一首小诗为母亲诵读,你又会选择哪一首?快来表达你对母亲的爱吧!

  《短诗三首》参考答案

  一、繁星 膝上 波涛 躲到

  二、(永不磨灭) (月明) (藤萝) (波涛)

  三、1、哪一颗星都有光。

  2、哪一朵花都有香。

  四、1、月明时分寄托着对母亲的深深的思念。

  2、我们感到温暖、安全、幸福。

  3、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阳光下)的(校园)

  (安静)的(教室)

  (喧腾)的(操场)

  五、我想说:“母亲,您辛苦了,我爱您!”

  游子吟

  唐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参考答案:

  一、读拼音,写词语。

  躲避 膝盖 繁华 消灭

  藤萝 波涛 童真 浪漫

  二、比一比,再组词。

  筹(筹备) 漆(油漆) 罗(罗列) 躲(躲避) 慢(缓慢)

  涛(波涛) 膝(膝盖) 萝(萝卜) 躯(身躯) 漫(浪漫)

  三、多音字组词。

  cánɡ躲藏 shènɡ盛开

  zànɡ西藏 chénɡ盛饭

  四、近义词。

  回忆—(记忆) 思潮—(思绪) 漫灭—(磨灭)

  五、反义词。

  漫灭—(长存) 躲避—(面对) 消失—(存在)

  六、用合适的词语填空。

  (漫灭)的回忆 (波涛)的清响 (猛烈)的风雨

  (忧愁)的思绪 (璀璨)的繁星 (安静)的夜晚

  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到句中的括号里。

  消失 漫灭

  1、这封家书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漫灭)了。

  2、湛蓝的天空,悬着火球似的太阳,云彩好似被太阳烧化了,(消失)得无影无踪。

  清响 音响

  3、海风(猛烈)地吹,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

  4、没有电子乐器的伴奏,没有庞大(音响)的烘托,只一架扬琴,外加古韵的修饰,及单纯的表达,便可以演绎出最动听的旋律,展现唯美的风韵。

  八、请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大波浪。(波涛)

  2、清脆的响声。(清响)

  3、磨灭,模糊不清。(漫灭)

  4、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思潮)

  九、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一)

  1、“这些事”是哪些事?

  答:指儿时在月明星稀的夜晚,明亮的月光洒在菜园里,藤萝垂挂在廊亭边,“我”安静地趴在母亲的膝上。

  2、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这首诗描述儿时难以忘怀的往事,表达了诗人对童年的怀念和对母亲的依恋。

  (二)

  1、这首诗在写作中运用了哪些手法?

  答:运用了排比和反问手法。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对大海深沉的爱。

  (三)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比喻;用“鸟儿”自喻,用“鸟儿的巢”比喻母亲的怀抱,表达了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情感?

  答:歌颂了母爱的温暖和伟大。

11、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生字拼音组词

观看写字动图,书空笔画和笔顺。

拼音 hú 拼音 lián

部首 氵 部首

笔画 12 笔画 10

拼音 qióng 拼音hé hè

部首 穴 部首

笔画 7 笔画 10

拼音 jué 拼音 hán

部首 纟 部首 口

笔画 9 笔画 7

拼音 lǐng 拼音 wú

部首 山 部首 口

笔画 8 笔画 7

12、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二首》生字笔顺拼音组词

一、笔画笔顺

二、会写的字及组词

  首:首先首长元首

  采:采用采花开采

  无:有无无力无心

  尖:笔尖刀尖尖刀

  树:大树树叶树苗

  爱:爱心可爱爱护

  角:牛角羊角号角

二、会认字及组词

  踪zōng(踪迹)(失踪)

  迹jì(足迹)(踪迹)

  浮fú(浮萍)(漂浮)

  萍píng(萍踪)(萍水相逢)

  泉quán(泉水)(甘泉)

  流liú(流水)(流汗)

  柔róu(温柔)(柔弱)

  露lù(露水)(露珠)

四、多音字

  露lù(露珠) lòu(露面)

  角jiǎo(牛角) jué(角色)

  藏cáng(藏身)zàng(西藏)

五、易写错的字

  首:下边是“自”,不要写成“白”。

  无:第三笔竖撇与第一笔横相连,不要写成“元”。

  树:中间“又”的第二笔是点,不要写成捺。

  爱∴中间是

  ,不要写成“一”。

  尖:上部第一笔是“|”,不要写成“」”。

六、近义词

  立—站 捕—捉

  闭—关踪迹—足迹

七、反义词

  藏—露 细—粗

  爱—恨 闭—开

八、词语解释

  白莲:白色的莲花。

  踪迹:本文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九、背诵古诗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十、教材分析

  《池上》一诗描写了一个小娃“偷采白莲”的有趣情境,非常接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心理,充满了童真、童趣。《小池》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由衷喜爱之情。

13、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生字拼音组词

  融的拼音组词:[róng]融化、融洽、通融

  燕的拼音组词:[yàn]燕子、燕窝、燕山

  鸳的拼音组词:[[yuān]鸳侣、鸳行、鸳匹

  鸯的拼音组词:[yāng]鸳鸯、梁鸯、鸯浆

  惠的拼音组词:[huì]恩惠、惠顾、天惠

  崇的拼音组词:[chóng]崇高、崇拜、崇敬

  芦的拼音组词:[lú[]芦席、葫芦、芦子

  芽的拼音组词:[yá]发芽、麦芽、春芽

  短的拼音组词:[duǎn]短处、短缺、短暂

  梅的拼音组词:[méi]梅花、黄梅、白梅

  溪的拼音组词:[xī]溪水、溪边、溪河

  泛的拼音组词:[fàn]广泛、泛水、泛指

  减的拼音组词:[[jiǎn]减少、减弱、减退

幼儿园学习资源推荐 《传统节日》生字拼音组词笔顺 大象的耳朵课文生字拼音组词课后习题解答等知识点与同步练习附答案 二年级《彩色的梦》生字拼音词语等知识点归类同步练习附答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七同步练习及答案 《飞向蓝天的恐龙》同步练习 《操场上》生字笔顺拼音组词等课文知识点归类及同步练习 《要下雨了》课文生字笔顺拼音组词等知识点归类及同步练习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课文12《古诗二首》生字笔顺拼音组词等课文知识点归类 《小壁虎借尾巴》生字笔顺拼音组词等课文知识点归类 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习作指导+范文 口语交际《我们做朋友》交际实例 《文具的家》课文生字拼音组词笔顺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羿射九日》近反义词,词语解释,课后习题答案 部编语文三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春游去哪儿玩范文 《聊聊书法》交际指导与范例 《我不能失信》生字笔顺拼音组词

最新学习资源 《秋天的雨》句子解析重点问题解答与段落大意 《花的学校》课文主题与课后习题答案 《灯光》多音字近反义词与词语解释 《一块奶酪》句子解析与问题解答,课文主题与段落大意 《搭船的鸟》中的句子解析与课文主题重点问题解答 《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重点句子解析与段落大意 《在牛肚子里旅行》句子解析与重点问题解答 《我是什么》课文重点句子解析课后习题答案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课文主题与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搭船的鸟》生字拼音组词多音字与词语解释

相关信息 四年级家长会发言稿 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三课时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8单元习作范文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我想对爸爸说 语文老师学期工作计划 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商量》教学设计 四年级写人作文我的淘气表弟 四年级寒假作文我的弟弟 统编语文一年级下册背诵内容和闯关表(古诗、课文、日积月累)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本课后习题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