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句子解析与段落大意
句子解析:
1、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
2、最后把“?”拉直变成了“!”,找到了真理。
这里的“?”是发现的问题,是不断的追问,“!”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好处: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这句话用“只要……就……”的句式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见微知著”,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也就是说我们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发现事物的规律。
4、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这句话对发现真理的条件作了说明,科学发现中存在“偶然的机遇”,说明科学真理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只能给……”说明科学发现也并不容易,指出了科学真理的发现是有条件的,那就是给那些“有准备”“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
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5段)运用事例,证明观点。
第三部分(第6段至第7段)总结全文,重申观点。指出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关键在于见微知著,不断探索,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2、《一块奶酪》句子解析与问题解答,课文主题与段落大意
句子解析
1.就在这时,蚂蚁队长发现了一块大奶酪。
蚂蚁队长自己抬不动,需要七八只小蚂蚁帮忙,这块奶酪可真大啊!“只好”一词用得非常准确,既说明了蚂蚁队长的无可奈何,也强调了奶酪的大。
2.盯着那一点儿掉在地上的奶酪渣,蚂蚁队长想:
心理活动描写。写出面对这点奶酪渣蚁王左右为难,不知道该怎么办?
3.大家又干起活来了,劲头比刚才更足,奶酪一会儿就被搬进洞里去了。
动作描写,蚂蚁队长严于律己的举动起到了榜样的作用,也鼓舞了其他蚂蚁。
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这篇课文叙述了蚁王在搬运食物时发现了诱人的的奶酪,它不搞特权把奶酪让给了最小的蚂蚁。
2.蚂蚁们为什么争先恐后的搬运粮食?
蚂蚁们听到蚂蚁队长说要和大家一起遵守规则,不搞特权,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3.蚂蚁队长为什么两次下了同样的命令?他想干什么?
蚂蚁队长第一次下命令是想让蚂蚁们离开,自己吃了这点儿奶酪渣,因为他实在抵制不了美食的诱惑。可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决定把这点儿奶酪渣留给年龄最小的蚂蚁吃。从这里可以看出蚂蚁队长具有抵制诱惑的勇气,能够以身作则,也反映了蚂蚁队长关爱弱小的品质。
4.联系全文,谈谈蚂蚊队长面对奶酷渣时的心理活动。
当奶酪渣掉在地上时,蚂蚁队长想:丢掉,实在太可惜;趁机吃掉它,又要违犯不许偷嘴的禁令。蚂蚁队长心中一时无法抉择,于是心烦地让蚂蚁们消失在草丛中。独自面对奶酪渣的蚂蚁队长此时偷偷吃掉便不会被发现,但是最后蚂蚁队长决定:让年龄最小的蚂蚁吃掉它。
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总写蚂蚁队长对搬运粮食的蚂蚁下令不许偷嘴,自己也不例外。
第二部分(第4-12自然段):面对一块奶酪渣的诱惑,蚂蚁队长以身作则,遵守纪律,让最小的蚂蚁吃掉了那块奶酪渣。
第三部分(第13自然段):蚂蚁们干劲更足,终于把奶酪搬回了洞里。
课文主题
这篇课文叙述了蚂蚁队长在搬运食物时抵制奶酪渣的诱惑,不搞特权,把奶酪渣让给了年龄最小的蚂蚁的事,赞扬了蚂蚁队长以身作则,关爱弱小的品质。
3、《景阳冈》课文重点句子解析与段落大意
句子解析:
1、武松听了,笑道∶“我是清河县人,这条景阳冈少说也走过了一二十遭,几时听说有大虫!
武松出言豪壮,可以看出他勇敢无畏、豪放倔强的性格特点。两个“不怕”把武松浑身是胆的英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性格为下文勇猛打虎的行为做了铺垫。
2、武松看了,笑道∶“这是店家的诡计,吓唬那些胆小的人到他家里去歇。
“笑”说明武松看到树上的字,仍然不相信景阳冈上有虎,还认为是店家的诡计,真是固执己见。“我怕什么”表现了武松的无所畏惧,胆量过人。
3、武松想∶“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
这句话对武松的心理描写非常贴切、真实。武松这时才相信冈上有虎,但是一点也不害怕。武松毕竟是英雄好汉,也出于自尊和面子,他不愿下冈。表现了武松的倔强、固执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4、原来大虫抓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就泄了一半。
般:这里是指种、样。武松三“闪”,消耗了老虎的体力,挫伤了它的锐气。表现了武松的以退为进,机智灵敏,有勇有谋。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4):写武松在酒店喝了十八碗酒,不听店家的劝告,执意要上景阳冈。
第二部分(5~7):写武松上冈,看见官府的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怕回去被店家耻笑,决定继续上冈。
第三部分(8~12):写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猛虎。
第四部分(13):写武松打死老虎以后,一步步挨下冈来。
课文主题:
本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一只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4、《金字塔》句子解析与段落大意
句子解析:
1、在金色的夕阳下,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沙漠,连尼罗河的河水也泛着金光,而那古老的金字塔啊,简直像是用纯金铸成的。
金色的夕阳、田野、沙漠、泛着金光的河水、像是纯金铸成的金字塔,调动人的视觉和听觉,写出了金字塔的绝美意境。
2、远远望去,它像漂浮在沙海中的三座金山,似乎一切金色的光源,都是从它们那里放射出来的。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远望金字塔的美丽样子。
3、你看,天上地下,黄澄澄,金灿灿,一片耀眼的色调,一幅多么开阔而又雄浑的画卷啊!
把这里的景色比作开阔而又雄浑的画卷,突出了夕照下金字塔的雄壮美丽。
作者善于捕捉和表现瞬间性的、局部性的特色,而且充分运用文字表现色彩、光线及其带来的感受。高超的表现艺术与表现技巧造就了文章绝美的意境。
4、说它象形,你看它多像一个“金”的汉字;说它会意,几千年来,在人们的心目中,金字塔不愧是熠熠发光的珍宝,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无疑比金子还要贵重。
从“金字塔”译名出于象形还是会意两个角度,写出金字塔译名的绝妙。体现了作者对令人陶醉的金字塔夕照的赞美,也体会到作者对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人类伟大创造的歌颂。
5、塔身是由一块一块的石头叠加而成的,中间没有任何泥之类的黏着物。
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了几千年前的工匠手艺精湛,技术高超,超乎人们的想象,太了不起了。
段落大意:
《金字塔夕照》
1、总写九月的开罗是金色的。
2、写了金字塔开阔而又雄浑的特点。
3、写“我”思考金字塔这个汉文译名,名字最早是怎么得来的及其贵重的特点。
4、写金字塔令人着迷。
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句子解析与段落大意
句子解析:
1、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
2、最后把“?”拉直变成了“!”,找到了真理。
这里的“?”是发现的问题,是不断的追问,“!”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好处: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这句话用“只要……就……”的句式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见微知著”,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也就是说我们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发现事物的规律。
4、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这句话对发现真理的条件作了说明,科学发现中存在“偶然的机遇”,说明科学真理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只能给……”说明科学发现也并不容易,指出了科学真理的发现是有条件的,那就是给那些“有准备”“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
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5段)运用事例,证明观点。
第三部分(第6段至第7段)总结全文,重申观点。指出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关键在于见微知著,不断探索,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6、《人物描写一组》课文重点句子解析与段落大意
句子解析:
1、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
摔跤是由小嘎子提出来的,自然是他自认为能胜过胖墩儿的法宝,但他清楚两人在体形上的差距,认识到“单凭力气”是无法胜过“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的胖墩儿。于是,当胖墩儿提出“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便摔”的问题时,小嘎子很自然地选择了“随便摔”。表现了小嘎子的聪明而富有心计的性格特点。
2、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
“精神抖擞”指表现出来的旺盛的活力。“冷绊子”俗语,指乘人不备时,暗中耍弄手段陷害别人的行为。这里指小嘎子想趁胖墩儿不备,绊倒对方。小嘎子在和胖墩儿摔跤时有自己的战术,他认为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认为自己在身体的灵活程度上胜过胖墩儿,想巧胜对手,结果在围着胖墩儿“猴儿似的蹦来蹦去”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体力,从“仿佛”一词不难看出他“很占了上风”只是暂时的、表面的,实际上这也是他摔跤失败的原因之一。但是,从小嘎子摔跤时的“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又分明可以看出小嘎子的争强好胜、机敏、富有心计的个性特点。
3、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
这句写了小胖墩儿摔跤时的动作、神态,可以看出胖墩儿经验老到、沉着细心,他在以静制动,等候时机。
4、二十来岁,他已经很大很高,虽然肢体还没被年月铸成一定的格局,可是已经像个成人了——一个脸上身上都带出天真淘气的样子的大人。
句中的破折号起解释说明的作用,说明祥子虽然很大很高,肢体还在长,但是年龄不大,还有孩子气。
5、看着那高等的车夫,他计划着怎样杀进他的腰去,好更显出他的铁扇面似的胸,与直硬的背;扭头看看自己的肩,多么宽,多么威严
!
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了祥子自信、坚强、积极面对生活的心态。
6、杀好了腰,再穿上肥腿的白裤,裤脚用鸡肠子带儿系住,露出那对“出号”的大脚!是的,他无疑的可以成为最出色的车夫,傻子似的他自己笑了。
祥子认为自己的穿着打扮,自己的身体素质都完全能胜任出色的车夫,以后的日子就会有着落了,想到这里,他不由自主地笑了。
7、是的,到城里以后,他还能头朝下,倒着立半天。这样立着,他觉得,他就很像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
这个句子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祥子的坚定性格与锲而不舍的精神。
8、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这是作者对严监生咽气前的一段描写。此时,严监生已气息奄奄,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为的是什么,为的是并不重要的两茎灯草。如果严监生这时还能说话,他可能会说:不要点灯草,要点最多只能点一茎灯草,费财啊!这是令人发笑的事,这样的笔法真是犀利!一个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跃然纸上。
段落大意:
《摔跤》
第一部分(1~2):写小嘎子和小胖墩儿准备摔跤。
第二部分(3):写两个人摔跤的场面和结果。
《他像一棵挺脱的树》
第一部分(1):写了祥子身材高大、健壮的特点。
第二部分(2):写了祥子的五官等,表现他“挺脱”的特点。
7、《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词,理解文中的成语,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2、通过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3、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好句。
4、领悟作者写作思路,学会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的写法,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写作思路,学会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的写法,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板块一: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
(1)听见词语:机械 洗澡 逆境 领域 敏锐(叫一个同学在黑报上听写后校对,不但要写正确,而且美观,讲解“主笔”要写得舒展)
(2)出示四字词语认读后并选择填空
习空见惯 锲而不舍 见微知著 追根求源 无独有偶 百思不得其解 打破沙锅问到底
a 有些初中生在校园隐蔽的地方抽烟,我们都已( )了。
b 对待学习方面的问题,我们要有( )的执著精神。
C 语文老师说《鲁滨孙漂流记》是他最喜欢的一部冒险小说,( ),这也是我最喜欢的小说。
d 为什么宇宙中有“黑洞”呢?我 ( )。
e 遇到困难一定要迎头而上,要有 ( )的韧劲。
F 科学领域偶然发现的机遇,是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具有( )精神的人。
G 只要你( ),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就能发现真理。
(3)辨析多音字。
1、小丽非常重( ))视这次绘画比赛,又重( )新画了一张更漂亮的。
2、他转身望着远处转( )动的风车,不禁陷入了沉思。
3、甘肃省长劝交通厅有关领导好好反省( )这次特大交通事故,问题出在哪里了?
板块二、了解思路,概括事例
1、这篇课文是我们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议论文,议论文有三个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谁知道这篇议论文的论点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齐读课题。摆事实,讲道理(板书)是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作者用了哪三个典型事例来证明这个论点的?
2、指名朗读4、5、6自然段,并学会用一句话概括,再用小标题概括。
3、这三个事例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找出课文中说明道理的句子。
4、出示对我们有启发的句子朗读并质疑
(1)“纵观千百年来……找到了真理”
(2)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3)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4)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精神的人。”
(朗读后,指名学生抓关键词每句话至少提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第二课时解答。)
小结作者的写作思路:提出观点——运用事例证明观点——重申观点,总结全文。
板块三、比较事例共同点,领悟写法
1、仔细默读三个事例,看看三段话在写法上,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点?在课文中圈出关键词,写一写批注。
2、交流展示,点拔引导。
(内容上相同点:文中的科学家、化学家、医生都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都有对科学锲而不舍,不断观察,不断发问,善于思考,反复试验,勇于探索的精神;都是讲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故事;都是从生活中偶然发现并提出问题,反复试验,最终有所发明,有所成就。)
(写法上相同点:都是先写发现问题——再写研究问题——最后写解决问题)
3、划分层次。
4、解答前面提出的问题。(发现真理需要哪些条件?课题是什么意思?)
板块四: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1、你还知道哪些事例能证明作者的观点。
(补充事例:鲁班上山被草叶割伤,提出问题,仔细观察草叶结构,受到启发,不断实验,发明了锯。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地壳运动裂开了,分成了两个洲。)
2、用具体事例说明“骄傲使人落后”或“团结力量大”的观点。
3、当课讲评。(提出观点——事例证明——说明道理)
板书设计
20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提出观点 事例证明 重申总结
洗澡水的漩涡与地球自转有关 见微知著
紫罗兰变色 发明石蕊试制 善于发问
睡觉时眼珠转动在做梦 独立思考
追根求源 锲而不舍
发现真理
8、《匆匆》重点句子解析与段落大意
句子理解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用排比的句式,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运用设问的方法,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②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作者运用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大海。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④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作者把自己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时间匆匆而去的形象化为“如轻烟”“如薄雾”,比喻独特,联想新奇。轻烟、薄雾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作者运用排比、对比的手法引出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初步抒发了对时光匆匆的怅然若失之情。
第二部分(2~4):以“我”的生活为叙写内容,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时间的匆匆流逝。
第三部分(5):照应开头,再次提出“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一问题。
9、《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实录
师:有人说了这样一个观点“这里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并且说这个观点也是一个真理。你相信吗?
生:(纷纷答)相信!
师:没人有疑问吗?
生:(纷纷摇头)没有!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是别人已经证明过了的。
生:因为课文中已经有结论了。
师:真的没人有疑问啦?
生:没有!(众笑)
师:真理不是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吗?你们一个问号都没有,真理怎么这么快就诞生了呢?(众大笑)敢于怀疑别人的观点,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是发现真理必不可缺的精神!没有经过质疑的真理不一定就是真理,而可能是——
生:歪理。(众大笑)
生:谬论。
师:对啊!所以,你要敢于怀疑这个观点。有疑问吗?
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生:真理一定要在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能诞生吗?
生:是不是所有的真理都是在一百个问号之后诞生的呢?
师:(高兴地)你们这么想、这么问就迈出了发现真理的第一步!打开课文,作者在提出这个观点之后是怎么解释这个观点的含义的?
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后,指名一生朗读)
师:理解吗?
生:(纷纷)理解。
师:有问题吗?
生:(纷纷)没问题。(众笑)
师:看来,你们真是太听话了,都成习惯了,要想有问题都很难。(众大笑)司空见惯理解吗?
生:就是看得多了就不觉得奇怪了。
生:经常看见的事就习以为常了。
生:见的次数多了就见怪不怪了。
师:生活中哪些事情你们已经司空见惯了?
生: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山。
师: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不从西边升起,从东边落山。(众笑)
生:我们每天饿了都要吃饭,困了都要睡觉。
师: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不是饿了要睡觉,困了要吃饭。(众大笑)
生:白天升起的是太阳,晚上升起的是月亮。
师:一天又过去了。(众笑)从来没有想过这流过去的时间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些现象都是司空见惯的。你们对“司空见惯”的理解是就是习以为常,见怪不怪。有谁想过“司空见惯”这个词语怎么来的?为什么叫“司空”“见惯”呢?
生:(惊异地)没有!不知道!
师:我们对于熟悉的事物常常失去好奇心、探究欲,也就没有问号了!“司空”是古代的一个官职,专门掌管建设工程,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部长。相传唐代司空李绅请卸任的和州刺史、大诗人刘禹锡喝酒。酒席上叫歌妓劝酒,并歌舞助兴,极尽奢华。刘禹锡就写了一首诗:“高髻云环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这原是一首讽刺官员花天酒地奢侈生活的诗,后来就有了“司空见惯”这个成语。明白了吧?
生:(恍然大悟的样子)哦!
师:不问不知道——
生:一问吓一跳。(众大笑)
师:你吓什么呀?那叫——问了才知道!(众笑)问号才能变成感叹号。这里的“?”和“!”分别表示什么?
生:“?”表示对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产生了疑问;“!”表示经过不断的探索,终于发现了真理。
生:“?”表示一个接着一个的问题;“!”表示最终找到的真理。
师: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意思。但是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生:这样说就是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表示,让别人印象深刻。
师:这是你的理解?
生:《课文详解》里看到的。
师:书上写的是别人的理解。你的呢?
生:这样说感觉很新鲜,也很简单。
师:这才是你的理解,你的观点。说得多好啊!新鲜,简单!把一个真理说得那么通俗易懂、简单明了,让人耳目一新。一起再读一读这个语句。
生:(齐读)
师:刚才有人问为什么一定要是“一百个”真理呢?99个不行吗?101个也不行吗?
生:“一百个”并不是真的是100个问号,而是说很多问号,无数个问号。
生:“一百个”是形容有很多很多问题。
生:“一百个”是说真理的发现过程是很长的,要经过艰苦的探索。
生:“一百个”是指那种不断探索的求真精神。
师:说得都有道理!“一百个”不是实指,而是指真理的发现要经历长期而艰辛的发问、探索的过程。比如“这件事交给我,你放一百个心吧!”是不是一定要正好放一百个心?
生:不是!是指绝对放心的意思。
师:对了!一起读一读这个观点。
生:(齐读课题)
师:用什么来证明这是一个真理呢?请你默读课文,概括一下文中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生:(认真默读,教师巡视并请一生将概括的事例写在黑板上。)
师:课文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观点?
生:(读黑板上的概括)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花的变色,睡觉时眼睛的转动。
师:你转动一下眼睛让我看看。(众笑)能转动的是你的眼珠啊!(学生快速修改)这三个事例有什么相同之处呢?快速默读课文,发现相同点。
生:这三个事例都是从生活当中的小事开始的。
师:怎么开始?说清楚些。
生:都是从生活中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的。
师:这是第一个相同点。
生:这三个事例中的人都是生活当中的有心人。
师:哦,哪里体现他们是有心人呢?
生:谢皮罗教授敏锐地注意到;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那位奥地利医生是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他们都是很善于从小的地方看出大的问题的,是有心人。
师:他们都是“有准备的人”!这是第二个相同点。
生:这三个事例中的结论都是经过不断探索才得到的。
生:是经过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才找到的真理。
师:分别说说?
生:谢皮罗教授紧紧抓住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波义耳呢,对一连串的问题,进行了许多次的实验;那位奥地利医生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他们都是反复试验才得出结论的。
师:说得清楚明白!这是第三个相同点。
生:三个事例都是先写发现问题,再写反复试验,最后写得出结论。写法是一样的。
师:你从写法上去发现的!请你写到黑板上。这是第四个相同点。同学们再想一想,每个事例中的发现问题、反复实验、得出结论,相当于我们平时写一件事的——
生:起因,经过,结果。
师:对啊!一般写事情,哪一部分要写得具体、详细些?
生:经过。
师:那么,在这三个事例中呢?
生:起因和结果写得比较具体,经过写得比较简单。
生:每个事例中的经过只写了一句话,都是“经过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师:至于怎么实验?怎么研究的?一个字都没有写。这是为什么呢?
生:(迷茫的样子,师指点题目中的“真理”、“问号”。)
生:为了突出真理是在问号之后诞生的。
生:没有问题就没有结论。
生:问号与真理是因果关系。
生:有这么多的问题才会有这么伟大的结论。
师:对啊!作者选取这些事例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重点要说明“真理”与“问号”之间的关系,没有问号就没有真理的诞生!你们刚才没有一个问题,怎么可能发现这个观点是不是一个真理呢?(众笑)如果要证明“功夫不负有心人”,你认为应该将哪部分写具体些?
生:经过部分!把怎样反复试验和研究的过程写具体,就能看出功夫下得多深了。
生:不写具体实验的过程,就体现不出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了。
师:同样的事例要证明不同的观点,所侧重的角度就不一样。既然三个事例基本上是相同的,为什么要写三个,写一个,或者两个不行吗?
生:写一个事例,别人以为那是偶然发生的。
生:一个事例不可信,有两个事例就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了。
师:一个是偶然的,两个叫什么?
生:必然!
师:没这么快!(众笑)出现了一个,又出现了一个……
生:无独有偶!
师:对啦!只有一个事例那叫“孤证”!三个事例不是多余的吗?
生:俗话说“事不过三”,有三个了那肯定是真的了,不会再是假的了。(掌声)
师: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这样的说法,也是人们普遍的看法。中国人证明观点要用中国人的办法!(众大笑)作者说完三个事例觉得还不够,又作了一个总结。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师:“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生:坚持不懈的人。
生:追根求源的人。
生:锲而不舍的人。
师:文中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
生:洗澡水的漩涡、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是发现;石蕊试纸是发明。
师:发现和发明有什么不同?
生:发现的东西本来就有的,发明的东西本来是没有的。
生:发明是创造了新的东西。
师:对啊!发明是一种创造,而做出重大科学贡献的创造才称得上“成就”。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这四个词语表明了科学贡献的层次和大小。一起读一读这个语句。
生:(齐读)
师:经过事例论证,最后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请你读一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生:(自由朗读后,一生读倒数第二自然段)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师:这一段告诉你,“发现真理”难不难?
生:不难!
师:何以见得?
生:“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说明要发现真理并不像我们说的那么难。
生:只要……就,这个句子也说明发现这里其实不太难。
师:并不难!(板书)往下读!
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师:这一段告诉你,“发现真理”容易不容易?
生:不容易。因为这里说“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就是发现真理的能力很难具备的。
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说明发现真理不是那么容易的,是要付出努力的。
生:“只能给”就是一般的人是不可能发现真理的,是不容易的。
师:你是这样的人吗?
生:有一点。(众笑)
师:如果你是这样的人,那要恭喜你,你离发现真理不远啦!(众笑)发现真理并不易!(板书)
师:(指着板书)你发现什么了?
生:这两段话的意思是矛盾的,一段说发现这里并不难,一段说发现真理并不易。
师:作者最后下了这样一个看似自相矛盾的结论,他想干什么呀?
生:不知道!
师:我知道你会说不知道。(众大笑)一般人都认为科学发现是科学家历经千辛万苦的结果,是望尘莫及、敬而远之的。但是作者说其实科学发现并不难,你听了会——
生:(接话)觉得自己也能发现真理。
生:觉得真理就在我们生活当中。
师:说并不难,就会增强我们探索真理的信心!让我们充满激情地加入科学探索的行列。可是,正当我们满怀豪情的时候,他又说,科学发现并不易,让我们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不会盲目和冲动。科学发现并不难,也不易,这就是辩证地看问题,这本身也是一个真理!(众笑)一起读一读这个结论吧!
生:(齐读)
师:这篇文章作者先提出了一个观点——
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再用的三个事例——
生: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花的变色,睡觉时眼睛的转动。
师:证明科学发现需要——
生: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
师:最后告诉我们,科学发现中的“偶然机遇”属于那些——
生:有准备的人,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师:观点、事例、结论,这是一篇简单议论文的基本要素和结构,阅读这样的议论文就是要把握“观点、事例、结论”这三个要点。敢于怀疑,善于发问,勇于探索,才能最终发现真理。陶行知先生说:真理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一百个问号,最重要的是——
生:第一个问号!
师:这是不是一个真理呢?有待你课后去用事实来证明!
【下课】
1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文原文与朗读
[qq-video vids=g3058bwpsfa]
16.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 找到真理。
波义耳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一天,他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路过花圃时,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花已经开了。他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了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竞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从那以后,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无独有偶。20世纪初的一天,因病住院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正无聊地看着墙上的世界地图,突然发现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竟然不可思议地互相吻合!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他将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作了比较,结果发现,从海岸线的情形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陆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病愈之后,魏格纳开始认真地研究这个有趣的现象。他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同时搜集古生物学方面的证据。他注意到,一位名叫米歇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在美国东海岸有一种蚯蚓,欧洲西海岸的同纬度地区也有这种蚯蚓,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魏格纳认为,这种蚯蚓的分布情况正说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 否则,蚯蚓即使是插上翅膀也难以飞渡重洋。1915年, 魏格纳系统整理了他的“大陆漂移学说”,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在地质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更有趣的是一位名叫阿瑟林斯基的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一次,他发现儿子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阿瑟林斯基带着一连串的疑问, 对自己八岁的儿子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接着,他又对二十名成年人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阿瑟林斯基的研究成果,成为心理学家研究做梦的重要依据。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______
本文作者叶永烈,选作课文时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