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课后习题答案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借助注释,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答案:荷香芬芳提供参考】《囊萤夜读》:车胤谦逊有礼、勤奋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香油(点灯,以便在灯下读书)。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用夜晚接着白天学习。
《铁杵成针》:磨针溪在象耳山脚下。世世代代相传李太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这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于是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回去完成了学业。
2.照样子,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
【答案:荷香芬芳提供参考】贫:贫寒弃:放弃
2、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课后习题答案
教材课后习题
一、1.《北冥有鱼》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是对鹏的基本介绍,突出鹏鸟出身不凡及体型庞大;第二层论述鹏鸟迁徙“有所待”;第三层论述鹏鸟的认识也是有局限的。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的,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2.惠子善于抓住对方的漏洞之处,他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而庄子论辩的机敏和巧妙则体现在,当他在惠子的反击下本该无言以对时,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运用偷换概念的技巧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二、1.这几句话充分体现了庄子文笔的巧妙。他把人们仰视苍穹的一种经验加以况,说鹏在碧远的高空俯视下界的时候,犹如下界的人仰视高空一样,只见茫茫苍苍,不辨正色。经过这样一番比况、形容,无形中联系了人的经验(因为古代人没有从高空往下看的经验,但从大地往天空看的经验每人都有),就调动了人的想象力,把似乎难以理解和想象的高远,也变得比较容易理解和想象了。
2.这句话体现了庄子论辩的机敏与巧妙,他运用了偷换概念的技巧,他把信息如何在人和鱼之间传递的问题,转变成了人在什么地方得到鱼的信息的问题。
三、背诵略。
四、1.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2.记载。3.怎么。4.追溯。
五、李白借助大鹏的形象,表达自己勇于追求而且自信、自负、不畏流俗的情感。
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知识点
知识点
一、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准确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3.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两个故事。
4.了解文章特点,感受人物的精神品格,领悟其中的道理。
二、我会写注音及组词
囊:náng(行囊、囊括、锦囊妙计)
萤:yíng(萤光、流萤、萤火虫)
恭:gōng(恭敬、恭维、玩世不恭)
勤:qín(勤奋、勤劳、勤快)
博:bó(博览、博学、地大物博)
贫:pín(贫困、贫穷、一贫如洗)
焉:yān(心不在焉、罪莫大焉)
逢:féng(相逢、每逢、狭路相逢)
卒:zú(士卒、卒岁、卒业)
三、我会认注音及组词
杵:chǔ(铁杵、杵臼、木杵)
四、多音字
盛:shèng(茂盛)chéng(盛饭)
磨:mó(磨炼)mò(石磨坊)
五、课文翻译
囊萤夜读
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香油(点灯,以便在灯下读书),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上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用夜晚接着白天)地学习着。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间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还没有读完,就放弃离去了。过了这条小溪,(李白)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李白感到奇怪)便问她(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针。”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就回到山上完成学业。
六、问题归纳
1.读了《囊萤夜读》这个故事,结合现在的学习环境,说说你的感想。
与古人学习条件(尤其是车胤这种想在夜晚看书连灯油都缺乏的条件)相比,今天的学习环境实在太好了,我们坐在灯火通明的屋子里,不仅有纸质书,还有电子书,可以随时随地看书。我们应该珍惜今天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古人勤学苦读的精神,认真努力学习更多知识。
2.为什么要写李白“未成,弃去”?
此处“未成,弃去”与故事结尾处“还卒业”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老婆婆铁杵成针的意志对李白的影响极大。
七、课文主题
《囊萤夜读》讲述了车胤家境贫困,晚上捉了萤火虫放在袋子里照着书本读书的故事。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只要我们创造条件勤奋苦学,最终一定能学有所成。
《铁杵成针》讲述了李白小时候贪玩不爱学习,受到老婆婆铁杵磨成针的精神鼓舞,继续学习,最终完成学业的故事。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事,只要认真去做,坚持不懈都能成功。
4、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二则课后习题答案与课外知识点拓展
课后习题答案: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通国之善弈者也。善:善于,擅长。
◇思援弓缴而射之。之:它,指天鹅。
◇孔子不能决也。决:判断。
三、对照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故事的内容。
《学弈》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弈秋教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一心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讲,可是他心里却总以为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想拿弓箭去射它。这个人虽然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却学的不如前一个。
《两小儿辩日》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中午的时候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是远小近大。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四、在《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儿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他们是怎样的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前一个小孩的观点是: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他说明自己的观点是根据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看起来大,中午的时候看起来小的感受和离得远的事物看起来小,离得近的事物看起来大的常识。
后一个小孩的观点是: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中午的时候离人近。他说明自己的观点是根据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冷,中午的时候感觉热的感受和离发热物体近感觉热,离发热物体远感觉凉的常识。
课外拓展:
一、古诗中的太阳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杜甫《绝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二、“远者小而近者大”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
是视觉误差、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显得小了。
三、“近者热而远者凉”中午气温高,是否此时的太阳教早晨离我们近些呢?
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四、关于学习专心的成语 :
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全神贯注
专心致志、心无二用、废寝忘食
5、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课后习题答案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借助注释,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答案:荷香芬芳提供参考】《囊萤夜读》:车胤谦逊有礼、勤奋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香油(点灯,以便在灯下读书)。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用夜晚接着白天学习。
《铁杵成针》:磨针溪在象耳山脚下。世世代代相传李太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这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于是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回去完成了学业。
2.照样子,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
【答案:荷香芬芳提供参考】贫:贫寒弃:放弃
6、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重点问题解答与课后习题答案
问题归纳:
1、第一首诗前两句描绘一幅怎样的意境?
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2、第二首诗描写景色有何作用?
滚滚黄河奔流三万里,东入大海,巍峨华山高达五千仞,上与天奇。如此大好河山,却沦陷在“胡尘里”,怎能不令人愤慨?壮观的景色描写渲染了老百姓的悲愤、失望之情。
3
杜甫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国事在他眼里最重要,遇到国家收复疆土,击败叛军自然是生平最大的一件快事。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课后习题答案:
1.
〔名师来指导〕反复诵读,边诵读边想象画面,并借助画面,深入理解课文。
2.
〔答案大家找〕(1)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表明边塞将士誓死杀敌的气概。
(2)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
(3)赶紧动身启程从巴峡穿过巫峡,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表达了诗人急切、喜悦的心情,是诗人想象中的飞驰。
7、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教与学
《囊萤夜读》教学设计
《囊萤夜读》《铁杵成针》翻译
《囊萤夜读》《铁杵成针》课文原文
《囊萤夜读》词语意思及译文
《铁杵成针》原文及翻译
《铁杵成针》教学设计
《铁杵成针》词语意思及译文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知识点
《囊萤夜读》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大宋的鸡汤——《铁杵成针》教学反思
《铁杵成针》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同步练习答案
8、▎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22 文言文二则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囊萤夜读》讲的是晋朝一个名叫车胤的人勤奋好学,利用萤火虫来照明读书的故事。故事浅显易懂,给人的教育意义却十分深刻。只要我们勤奋苦学,就能克服一切困难,日后オ能有所成就。
《铁杵成针》讲述了李白小时候贪玩不爱学习,受到老婆婆铁杵磨成针的精神鼓舞,继续学习,最终成就自己的故事。这个成语故事有着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藴含着十分丰富的知识和道理,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在进行教学时,使学生懂得做任何事都要坚持的道理。
两则都是文言文成语故事,都是有关名人励志的,教学中既要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词句的理解能力,又要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接受古典文化对心灵的熏陶。
9、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同步练习答案
参考答案:
一、读拼音,写词语。
行囊 恭敬 勤奋 博学
勤奋 重逢 士卒 磨炼
二、比一比,再组词。
荧(荧光) 逢(重逢)碎(碎片)贫(贫穷)恭(恭敬)
萤(萤火虫) 缝(门缝)卒(士卒)芬(芬芳)共(总共)
三、多音字组词。
shènɡ 盛开 mó 磨炼
chénɡ 盛饭 mò 磨坊
四、近义词。
贫穷—(贫困)重逢—(重遇)恭敬—(尊敬)
五、反义词。
贫穷—(富有)恭敬—(鄙视)心不在焉—(全神贯注)
六、解释带“ ”的字词。
1、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恭勤:肃静勤勉。
通:通晓,明白。
2、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未成:没有完成。
去:离去。
七、按课文内容回答相应的问题。
(一)
1、解释下列的句子意思。
家贫不常得油,夏日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油来点灯,夏天的夜晚就用白色薄绢的口袋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看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
2、这则文言文主要表现了车胤勤奋刻苦的精神。
(二)
1、解释下列的句子意思。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他路过这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正在磨铁棒。(李白)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就回去完成了学业。
2、从这则文言文中,我们明白的道理是: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有恒心,就一定会成功。
3、《囊萤映雪》和《铁杵成针》中,作者塑造车胤和李白这两个人物时有什么不同之处?
《囊萤映雪》是通过车胤在家境贫寒时像办法克服困难来读书的事例,表现他勤奋好学的品质;而《铁杵成针》是通过对李白前后不同的表现的刻画,表现了李白及时悔改而发奋用功的品质。
10、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课文此句理解及重点问题解答
近义词。
贫穷—(贫困)重逢—(重遇)恭敬—(尊敬)
反义词。
贫穷—(富有)恭敬—(鄙视)心不在焉—(全神贯注)
解释字词。
恭勤
1、胤不倦,博学多通。
恭勤:肃静勤勉。
通:通晓,明白。
未成
2、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弃。
未成:没有完成。
去:离去。
按课文内容回答相应的问题。
(一)
1、解释下列的句子意思。
家贫不常得油,夏日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油来点灯,夏天的夜晚就用白色薄绢的口袋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看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
2、这则文言文主要表现了车胤勤奋刻苦的精神。
(二)
1、解释下列的句子意思。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他路过这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正在磨铁棒。(李白)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就回去完成了学业。
2、从这则文言文中,我们明白的道理是: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有恒心,就一定会成功。
3、《囊萤映雪》和《铁杵成针》中,作者塑造车胤和李白这两个人物时有什么不同之处?
《囊萤映雪》是通过车胤在家境贫寒时像办法克服困难来读书的事例,表现他勤奋好学的品质;而《铁杵成针》是通过对李白前后不同的表现的刻画,表现了李白及时悔改而发奋用功的品质。
11、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同步练习
参考答案如下:
一、读拼音,写词语。
行囊 恭敬 勤奋 博学
勤奋 重逢 士卒 磨炼
二、比一比,再组词。
荧(荧光) 逢(重逢)碎(碎片)贫(贫穷)恭(恭敬)
萤(萤火虫) 缝(门缝)卒(士卒)芬(芬芳)共(总共)
三、多音字组词。
shènɡ 盛开 mó 磨炼
chénɡ 盛饭 mò 磨坊
四、近义词。
贫穷—(贫困)重逢—(重遇)恭敬—(尊敬)
五、反义词。
贫穷—(富有)恭敬—(鄙视)心不在焉—(全神贯注)
六、解释带“ ”的字词。
1、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恭勤:肃静勤勉。
通:通晓,明白。
2、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未成:没有完成。
去:离去。
七、按课文内容回答相应的问题。
(一)
1、解释下列的句子意思。
家贫不常得油,夏日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油来点灯,夏天的夜晚就用白色薄绢的口袋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看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
2、这则文言文主要表现了车胤勤奋刻苦的精神。
(二)
1、解释下列的句子意思。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他路过这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正在磨铁棒。(李白)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就回去完成了学业。
2、从这则文言文中,我们明白的道理是: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有恒心,就一定会成功。
3、《囊萤映雪》和《铁杵成针》中,作者塑造车胤和李白这两个人物时有什么不同之处?
《囊萤映雪》是通过车胤在家境贫寒时像办法克服困难来读书的事例,表现他勤奋好学的品质;而《铁杵成针》是通过对李白前后不同的表现的刻画,表现了李白及时悔改而发奋用功的品质。
12、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同步练习
参考答案:
一、读拼音,写词语。
行囊 恭敬 勤奋 博学
勤奋 重逢 士卒 磨炼
二、比一比,再组词。
荧(荧光) 逢(重逢)碎(碎片)贫(贫穷)恭(恭敬)
萤(萤火虫) 缝(门缝)卒(士卒)芬(芬芳)共(总共)
三、多音字组词。
shènɡ 盛开 mó 磨炼
chénɡ 盛饭 mò 磨坊
四、近义词。
贫穷—(贫困)重逢—(重遇)恭敬—(尊敬)
五、反义词。
贫穷—(富有)恭敬—(鄙视)心不在焉—(全神贯注)
六、解释带“ ”的字词。
1、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恭勤:肃静勤勉。
通:通晓,明白。
2、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未成:没有完成。
去:离去。
七、按课文内容回答相应的问题。
(一)
1、解释下列的句子意思。
家贫不常得油,夏日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油来点灯,夏天的夜晚就用白色薄绢的口袋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看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
2、这则文言文主要表现了车胤勤奋刻苦的精神。
(二)
1、解释下列的句子意思。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他路过这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正在磨铁棒。(李白)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就回去完成了学业。
2、从这则文言文中,我们明白的道理是: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有恒心,就一定会成功。
3、《囊萤映雪》和《铁杵成针》中,作者塑造车胤和李白这两个人物时有什么不同之处?
《囊萤映雪》是通过车胤在家境贫寒时像办法克服困难来读书的事例,表现他勤奋好学的品质;而《铁杵成针》是通过对李白前后不同的表现的刻画,表现了李白及时悔改而发奋用功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