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剃头大师》生字拼音组词等知识点归类与重要问题解析及课后习题答案
[danger]一、学习目标[/danger]
1. 会认本课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处”,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默读课文,理解比喻义的词语。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4. 能抓住过程讲述不同之处,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5. 学习作者按顺序写,把自己的感受表达清楚的方法,激发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danger]二、我会写注音及组词[/danger]
表:biǎo(表兄、表弟、表示、手表)
胆:dǎn(胆小、胆量、胆子、提心吊胆)
鬼:guǐ(鬼怪、鬼子、魔鬼、小鬼)
理:lǐ(理发、理由、整理、道理)
夺:duó(抢夺、夺走、争夺、夺门而逃)
骂:mà(责骂、打骂、骂人、叫骂)
仇:chóu(报仇、仇人、仇视、仇家)
差:chà(差别、相差、差等、差了点)
付:fù(付钱、支付、付款、一付手套)
倍:bèi(双倍、成倍、加倍、精神百倍)
虽:suī(虽然、虽说、虽则、虽复)
件:jiàn(文件、软件、条件、事件)
[danger]三、我会认注音及组词[/danger]
剃:tì(剃头、剃刀、剃光头)
执:zhí(执着、执笔、固执)
否:fǒu(否定、否决、是否)
惯:guàn(习惯、惯例、司空见惯)
刑:xíng(刑法、受刑、动刑)
替:tì(代替、替身、替班)
厘:lí(厘米、毫厘、厘比)
摸:mō(摸头、抚摸、摸耳朵)
[danger]四、多音字[/danger]
处:chǔ(处理)chù(到处)
仇::chóu(仇人)qiú(姓仇)
折:zhé(折磨)zhē(折腾)shé(折本)
差:chā(差别)chà(差劲)chāi(出差)
[danger]五、近义词[/danger]
抗议——抗争 锃亮——闪亮 摆布——操纵
折磨——煎熬 央求——恳求 处置——处理
天分——天资 清除——消除 规规矩矩——老老实实
[danger]六、反义词[/danger]
胆小——勇敢 抗议——遵守 痛苦——快乐
折磨——享受 倒霉——幸运 被迫——自愿
坑坑洼洼——平平坦坦
[danger]七、理解词语[/danger]
噩梦:可怕的梦。
监督:查看并督促。
冤家:仇人。
摆布:操纵,支配。
抗议:对某人的言论、行为等表示强烈的反对。
规规矩矩:合乎标准或常理;(行为)端正老实。
折磨:使人肉体上、精神上受痛苦。
耿耿于怀:事情(多为令人牵挂的或不愉快的)在心里,难以排解。
处置:处理。
锃亮:形容反光发亮。
[danger]八、句子解析[/danger]
1.小沙每次都是被姑父押进理发店的,而且,姑父还得执一把木尺在一旁监督,否则,小沙准会夺门而逃。
夺门而逃:表现出小沙一进理发店就小沙十分慌张的样子,甚至会不管三七二十一地逃跑。作者通过对姑父的“押”“执”“监督”动作描写,衬托出小沙害怕剃头的程度。
2.总是一个老剃头师傅来做小沙的冤家。老师傅耳朵不好,所以听不清小沙的抗议,而且,他有一把磨得 锃亮的剃刀,所以,小沙只得规规矩矩由老头儿摆布。
“锃亮”老师傅的剃刀经常磨,反着光发着亮。因为小沙骂的“害人精”,老师傅听不清;而那“锃亮的剃刀”又最容易让人做噩梦,所以小沙只得规规矩矩地由老头儿摆布。
3.最痛苦的是,老剃头师习惯用一把老掉牙的推剪,它常常会咬住一绺头发不放,让小沙吃尽苦头。
“老掉牙”的 推剪“咬住”“不放”,表现了小沙由人摆布的痛苦样子,生动、形象,用词准确。
4.这次,小沙的头发很长了,他知道姑父绝不肯让他这样过年,可他又怕再去理发店受折磨,就央求我替他剪头发,并答应剪完后付给我五元钱。
“折磨”联系上文,指的是一绺头发被咬住不放、碎头发掉在脖子里,让小沙遭受痛苦。 “央求”形象的表现出小沙对去理发店的惧怕,对我能替她剪头发的渴望。
5.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不一会儿,姑父的睡衣就像一张熊皮,上面落满了头发。
“这儿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一刀”体现出“我”剪的很随意,为后文作了铺垫。这句话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姑父的大睡衣比成熊皮。
6.我剪掉几根翘起的长发,又把头发修了修,可惜越修越糟,一些头发越剪越短,甚至露出了头皮。一眼望去,整个头上坑坑洼洼,耳朵边剪得小心,却像层层梯田。
“可惜”“遭”形象的表现出我的慌张,心理已经乱了,不知所措。这两句话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沙的坑坑洼洼的头比成了梯田,生动的描写出我的胡乱剪的结果。
[danger]九、问题归纳[/danger]
1.阅读第1自然段,回答问题: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有何作用? 这一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表弟小沙天生有“四怕”,为后文写他去理发店里 剃头埋下了伏笔。
2.阅读第2~6自然段,回答问题。
(1)第2、3自然段是怎样表现小沙害怕剃头的?
小沙每次都是被姑父押进理发店的,而且姑父还得拿一把木尺在一旁监督着,否则小沙就会逃跑。小沙会骂给他剃头的师傅是“害人精”,还用仇人一样的目光怒视对方。
(2)以前都是谁给小沙理发的?为什么是他来理发?
以前总是一个老剃头师傅给小沙理发。因为老师傅耳朵不好, 听不清小沙的抗议,而且他有一把磨得锃亮的剃刀,这让小沙又害怕又无可奈何,所以只得由老师傅摆布。
(3)老剃头师傅是怎样给小沙剃头的?小沙在此过程中有怎样的表现和感受?
老师傅习惯用一把老掉牙的推剪,常常会咬住一绺头发不放;老师傅眼神也差,总把 碎头发掉在小沙的脖子里,痒得小沙哧哧笑。一会儿痛一会儿痒,就跟受刑一样,让小沙受尽了“折磨”。更让小沙不高兴的是,难受完了,还得付给老师傅双倍的钱。
3.阅读第7~18自然段,回答问题。
(1)这部分中的哪些段落写了“我”给小沙理发?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什么?
第10、16两个自然段中运用了动作描写,写“我”给小沙理发。第10自然段中“围 上”睡衣、“摆出”架势、“剪下”头发等描写,表现了“我”是如何给小沙理发的。“嚓嚓两剪刀”“剪下一堆头发”,说明“我”剪头发时动作干净利落,毫不犹豫。第16自然段中“剪掉”“修了修”,写“我”在把头发剪坏以后想尽量弥补,结果越搞越糟。
(2)“我”是怎样给小沙剪头发的?成果如何?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①“我”毫不吝惜地剪了很多头发下来,从第12自然段“剪刀所到之处,头发纷纷飘落”“姑父的睡衣就像 一张熊皮,上面落满了黑头发”(此处运用比喻,说明被“我”剪掉的头发之多)可以看出来。
②“我”下剪刀的时候毫无章法,只图痛快,从第12自然段“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第13自然段“头发长长短短,这儿翘起,那儿却短得不到一厘米”可以看出来。
③“我” 知道自己剪坏了以后,急于补救,却越修越糟,从第16自然段“一些头发越剪越短,甚至露出了 头皮”“整个头上坑坑洼洼,耳朵边剪得小心,却像层层梯田”可以看出来。
(3)小沙在“我”给他理发的过程中有怎样的表现?
刚开始时,他“有些慌”,怕被“我”剪破耳朵;当他看见“我”真剪下头发来时,很高兴;当他听见“我”叫“坏了”时,只摸了摸耳朵,确定耳朵没受伤,就表示无所谓;最后剪完了,他一照镜子,“大叫一声,像见了鬼一样”,被自己的丑模样吓到了。
(4)“我”这个剃头大师服务得好不好?为什么?
服务得不好。因为“我”的一通乱剪,小沙被迫去理发店剃了个和电灯泡一样的光头;姑父睡衣上的碎头发怎么也清除不干净,害得他每天夜里都要爬起来两三次,捉跳蚤一样找身上的碎头发。最后“我”也没得到小沙 答应付给“我”的五块钱。
4.“害人精”是一个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也是日常口语,这类词语具有很强的生动性,而且生命力强。我知道这样的词语有:马屁精、精灵鬼、替罪羊、墙头草、马后炮。
[danger]十、课文分段[/danger]
第一部分(1):写小沙天生有“四怕”。
第二部分(2-6):写以前小沙是怎样理发的。
第三部分(7-18):写“我”给小沙理发,因为手艺太糟糕,最后小沙只能去理发店剃了个光头。
[danger]十一、课文主题[/danger]
本文讲描述了小沙怕去理发店剃头而央求我为他剪头发,结果剪成梯田样,最后被迫剃成光头事,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快乐的怀念,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danger]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anger]
一、朗读课文,说说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有什么不同。
老剃头师傅:老师傅习惯用一把老掉牙的推剪,它常常会咬住一绺头发不放,让小沙吃尽苦头。这还不算,老师傅眼神差了点儿,总把碎头发掉在小沙的脖子里,痒得小沙哧哧笑。你想想,这一会儿痛一会儿痒的,跟受刑一样。
“我”:我先把姑父的大睡衣给他围上,再摆出剃头师傅的架势,嚓嚓两剪刀,就剪下一堆头发。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不一会儿,姑父的睡衣就像一张熊皮,上面落满了黑头发。
二、一边默读一边想,试着回答下面的问题。
◇“剃头大师”和“害人精”分别指谁?为什么这样称呼他们?
◇“我”为什么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更优秀的顾客了”?
1.“剃头大师”指的是“我”,“害人精”是指剃头师傅。因为“我”“觉得自己像个剃头大师,剪刀所到之处,头发纷纷飘落,真比那老剃头师傅还熟练”,所以称自己是“剃头大师”。老师傅“习惯用一把老掉牙的推剪,它常常会咬住一绺头发不放,让小沙吃尽苦头。这还不算,老师傅眼神差了点儿,总把碎头发掉在小沙的脖子里,痒得小沙哧哧笑”。“这一会儿痛一会儿痒的,跟受刑一样。”所以称老剃头师傅是“害人精”。
2.因为表弟小沙央求“我”给他理发,还答应给我五块钱,我可以在他头上随意乱剪,只要能把头发剪下来,没伤到耳朵,小沙就觉得满足,所以“我”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更优秀的顾客了”。
三、课文为什么用“剃头大师”作为题目?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因为课文讲述的是童年的趣事,主要内容是写表弟小沙不想上理发店理发,而央求“我”给他理发,还答应给“我”五块钱。“我”自认为自己像个剃头大师,“剪刀所到之处,头发纷纷飘落,真比那老剃头师傅还熟练”。所以课文用“剃头大师”作为题目,旨在表现儿童的天真和幼稚,凸显童年的快乐。
2、《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生字拼音组词等知识点归类预习及课后习题解答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是现代童话创作的重要奠基人。主要作品:童话《稻草人》,长篇小说《倪焕之》。
三、我会写注音及组词
浙:zhè(浙江、浙菜、浙商)
罗:luó(罗列、天罗地网、星罗棋布)
杜:dù(杜鹃、杜绝、杜撰)
鹃:juān(杜鹃花)
窄:zhǎi(宽窄、狭窄、窄小)
郁:yù(郁闷、忧郁、郁郁葱葱)
肩:jiān(肩膀、肩背、摩肩接踵)
臀:tún(臀部、臀围、后臀)
移:yí(移动、转移、愚公移山)
额:é(额度、额角、名额)
陆:lù(陆地、陆军、陆续)
乳:rǔ(乳房、母乳、石钟乳)
笋:sǔn(竹笋、春笋、石笋)
端:duān(端正、两端、变化多端)
源:yuán(水源、源头、来源)
四、我会认注音及组词
簇:cù(一簇、簇拥、花团锦簇)
漆:qī(漆黑、油漆、如胶似漆)
蜿:wān(蜿蜒)
蜒:yán(蜿蜒)
五、多音字
曲:qū(曲折)qǔ(乐曲)
转 zhuàn(转圈)zhuǎn(转弯)
调:diào(调动)tiáo(调节)
系:xì(关系)jì(系鞋带)
六、近义词
仿佛——似乎 宽广——宽敞 蜿蜒——曲折
时而——有时 明艳——明丽 变换——更换
聚集——集中 观赏一一欣赏 依据——根据
稍微——略微 等候——等待
七、反义词
蜿蜒——笔直 明艳——暗淡 聚集——分散
拥挤——松散 宽广——狭窄 昏暗——明亮
变化多端——一成不变
八、理解词语
1.盘曲:盘旋曲折。
2.明艳:明亮鲜艳。
3.气势:人或事物表现出来的力量和态势,本课指山高大宏伟的样子。
4.时而:有时候。
5.突兀:(山)高高耸立。
6.森郁:形容树木茂盛繁密。
7.蜿蜒:弯弯曲曲。
8.名目:事物的名称。
9.颜色各异:颜色很多,各不相同。
10.观赏:观看欣赏。
11.十来进:房屋分成几个庭院,每个庭院称为一进。十来进就是从前到后十来个庭院连在一起。
12.变化多端:端,项目。变化多样。
九、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第二部分(2-3):写途中的见闻。
第三部分(4):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第四部分(5):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与情形。
第五部分(6-7):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第六部分(8):作者乘船出洞。
十、句子解析
1.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
这是一个比较句,拿满山开遍的映山红与盆栽的杜鹃花相比,比的结果是山上的映山红“有精神”。“有精神”本来是形容人的,这里借用,形容花的长势好。盆栽的杜鹃花也是映山红,为什么比不过山上开的呢?山上的映山红根深叶茂,沐浴着大自然的阳光雨露,植株高大,花朵大而繁多。盆栽的人工培育娇嫩而不茁壮,比起山上的映山红就显得逊色了。
2.“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这一段有两句话。作者抓住溪流进行观察来具体描写很有意思。因为水有源,既然溪流的水是从双龙洞里流出来的,作者的目的地就是双龙洞,因此“一路迎着溪流”,这既说明了溪流与洞有直接关系,也通过一个“迎”字点明了水流的方向与作者行进的方向刚好相反。溪流声时时变换调子,写的是溪流,实际上说明了双龙洞周围的地势环境,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最后一句就点明了双龙洞的准确位置,同时也为作者开始参观双龙洞起了过渡作用。
3.“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能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这句话是作者观看内洞以后,对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的总体概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端”,项目。“变化多端”,就是变化多种多样。“异”,不同。“颜色各异”,就是颜色各不相同。“即使”,就算是,表示一种假设,说明了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本身就绚丽多姿,奇特好看,如果想象成各种神仙、动物、宫室、器皿后,就更加趣味无穷了。
十一、问题归纳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金华双龙洞的?
作者按“一路迎着溪流上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来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的。
2.《新华词典》中说,杜鹃花又名映山红,作者为何把二者分开来作比较呢?
在一些资料中,一般认为杜鹃又名映山红,在《辞源》中提到,映山红并不等于杜鹃,只有野生的杜鹃花才叫映山红。在本文中,作者把二者分开来比较,恰恰体现了作者知识丰富,用词准确。
3.作者描写游览双龙洞的经过时,都用了哪些过渡句?有什么发现?
过渡句: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发现:这些过渡句靠“泉水”连接在一起。
4.哪个景点最让作者感到好奇,留下的感受最深?
孔隙让作者感受最深,因为这处景点窄小低矮,仅容一只两个人并排仰卧的小船进去,稍微抬头就会撞破额角。
十二、课文主题
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按照游览金华双龙洞的顺序介绍沿途所见美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秀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朗读课文。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再把下面的路线图补充完整。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2.默读由外洞进内洞的部分,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稍微”“一点儿”告诉我们只有一动不动地平躺在小船上,才能通过孔隙,以此说明孔隙“小”的特点。运用“要是……准会……”的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子,准确地表达出作者当时受“挤压”的感觉。
3、《童年的水墨画》生字拼音组词课文重点句子解读等知识归类预习与课后练习答案
一、学习目标
1. 认识本课6个会认字,会写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重点)
4.通过朗读感受儿童诗的丰富想象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二、我会写注音及组词
墨:mò(墨水、油墨、水墨画)
染:rǎn(染色、染发、一尘不染)
竿:gān(竹竿、钓竿、百尺竿头)
腾:téng(扑腾、欢腾、折腾)
碎:suì(破碎、粉碎、心碎)
拨:bō(拨打、拨水、拨开)
浪:làng(浪花、海浪、浪费)
葫:hú(葫芦、水葫芦、葫芦丝)
爽:shuǎng(清爽、凉爽、秋高气爽)
蘑:mó(口蘑、白蘑、蘑菇云)
菇:gū(蘑菇、香菇、金针菇)
三、我会认注音及组词
溅:jiàn(溅起、飞溅、水花四溅)
四、多音字
扇:shàn(扇子)shān(扇风)
五、近义词
梳妆——打扮 平静——安静 扇动——摇动
戏耍——玩耍 抖落——抖动
明明亮亮——明明晃晃
六、反义词
平静——热闹 开放——凋零 欢叫——哀号
笑哈哈——哭啼啼 清清爽爽——混混浊浊
七、理解词语
水墨画:中国画的一种。
扑腾:原指游泳时用脚打水。本课指重物落地的声音。
戏耍:捉弄耍笑。
拨动:手脚或棍棒等横着用力,使东西移动。
抖落:震动使(雨滴、水滴等)落下。
水葫芦:文中用来比喻水性极好的孩子。
梳妆:梳洗打扮。
虎牙:突出的尖牙,文中指孩子嘴里长出的比较突出的牙齿。
八、句子解析
1.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梳妆的镜子”是指过去的妇女梳洗打扮时照的镜子,“平静”说明水面上一点波纹都没有。
2.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染”是把东西放在颜料里使着色,这里指人影倒映在溪水中是绿色的
3.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用“鸭群”比喻一群小孩,用“翅膀” 比喻小孩的胳膊, 写出了孩子们戏水玩耍时的调皮、可爱。
4.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清清爽爽”是指整洁干净,这里指松树被大雨淋过以后显得格外清新凉爽。
5.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这句话既是比喻句又是拟人句。句子把蘑菇当做人来写,“戴着斗笠”写出了蘑菇的形状。“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这是个被比喻句,把蘑菇比作山花,写出了蘑菇的形状。
6.是谁一声叫唤把雨珠抖落,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这部分诗中的两个“斗笠”代表的意思不一样。前一个斗笠指的是蘑菇,诗人把蘑菇比作斗笠,后一个斗笠指的是孩子,诗人把戴斗笠的孩子比作蘑菇。
九、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童年的水墨画》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溪边钓鱼、江上戏林中采蘑菇等情景。
2.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这句话写了溪水的什么特点?
此句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垂柳当做人来写,把溪水比作镜子和绿玉带,写出了溪水平静、碧绿、清澈的特点。
3.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染”和“立”用的好不好,为什么?
这两个字用的非常好。这里有绿色的柳树,绿色的溪水、连人影都被染绿了,“染”富有动感,静静的钓鱼竿上立着红蜻蜓,“立”字传神,我们仿佛觉得空气都停止了流动,突出了画面“静”的气氛。
4.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这句话中的水葫芦为什么要加引号?
句中的“水葫芦”不是指真正的水葫芦,而是指水性极好的孩子,这句诗写一个孩子钻入水中不见了,突然一阵水花他出现了,调皮地笑着、露出两排牙。
十、课文主题
《童年的水墨画》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溪边钓鱼、江上戏林中采蘑菇,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
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说说你在溪边、江上、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溪边》让我看到了一个孩子悠闲地在溪边垂钓以及钓到鱼后欢乐的场景;
《江上》让我看到了一群孩子在江水中游泳嬉闹的快乐场面;
《林中》让我感受到了雨后林中的清新空气以及一群孩子采蘑菇时的欢喜。
3.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人影倒映在绿色的山溪里,就像画布一样被溪水染绿了。
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戴着斗笠的孩子们就像刚出土的小蘑菇一样。
4、《剃头大师》生字拼音组词等知识点归类与重要问题解析及课后习题答案
[danger]一、学习目标[/danger]
1. 会认本课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处”,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默读课文,理解比喻义的词语。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4. 能抓住过程讲述不同之处,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5. 学习作者按顺序写,把自己的感受表达清楚的方法,激发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danger]二、我会写注音及组词[/danger]
表:biǎo(表兄、表弟、表示、手表)
胆:dǎn(胆小、胆量、胆子、提心吊胆)
鬼:guǐ(鬼怪、鬼子、魔鬼、小鬼)
理:lǐ(理发、理由、整理、道理)
夺:duó(抢夺、夺走、争夺、夺门而逃)
骂:mà(责骂、打骂、骂人、叫骂)
仇:chóu(报仇、仇人、仇视、仇家)
差:chà(差别、相差、差等、差了点)
付:fù(付钱、支付、付款、一付手套)
倍:bèi(双倍、成倍、加倍、精神百倍)
虽:suī(虽然、虽说、虽则、虽复)
件:jiàn(文件、软件、条件、事件)
[danger]三、我会认注音及组词[/danger]
剃:tì(剃头、剃刀、剃光头)
执:zhí(执着、执笔、固执)
否:fǒu(否定、否决、是否)
惯:guàn(习惯、惯例、司空见惯)
刑:xíng(刑法、受刑、动刑)
替:tì(代替、替身、替班)
厘:lí(厘米、毫厘、厘比)
摸:mō(摸头、抚摸、摸耳朵)
[danger]四、多音字[/danger]
处:chǔ(处理)chù(到处)
仇::chóu(仇人)qiú(姓仇)
折:zhé(折磨)zhē(折腾)shé(折本)
差:chā(差别)chà(差劲)chāi(出差)
[danger]五、近义词[/danger]
抗议——抗争 锃亮——闪亮 摆布——操纵
折磨——煎熬 央求——恳求 处置——处理
天分——天资 清除——消除 规规矩矩——老老实实
[danger]六、反义词[/danger]
胆小——勇敢 抗议——遵守 痛苦——快乐
折磨——享受 倒霉——幸运 被迫——自愿
坑坑洼洼——平平坦坦
[danger]七、理解词语[/danger]
噩梦:可怕的梦。
监督:查看并督促。
冤家:仇人。
摆布:操纵,支配。
抗议:对某人的言论、行为等表示强烈的反对。
规规矩矩:合乎标准或常理;(行为)端正老实。
折磨:使人肉体上、精神上受痛苦。
耿耿于怀:事情(多为令人牵挂的或不愉快的)在心里,难以排解。
处置:处理。
锃亮:形容反光发亮。
[danger]八、句子解析[/danger]
1.小沙每次都是被姑父押进理发店的,而且,姑父还得执一把木尺在一旁监督,否则,小沙准会夺门而逃。
夺门而逃:表现出小沙一进理发店就小沙十分慌张的样子,甚至会不管三七二十一地逃跑。作者通过对姑父的“押”“执”“监督”动作描写,衬托出小沙害怕剃头的程度。
2.总是一个老剃头师傅来做小沙的冤家。老师傅耳朵不好,所以听不清小沙的抗议,而且,他有一把磨得 锃亮的剃刀,所以,小沙只得规规矩矩由老头儿摆布。
“锃亮”老师傅的剃刀经常磨,反着光发着亮。因为小沙骂的“害人精”,老师傅听不清;而那“锃亮的剃刀”又最容易让人做噩梦,所以小沙只得规规矩矩地由老头儿摆布。
3.最痛苦的是,老剃头师习惯用一把老掉牙的推剪,它常常会咬住一绺头发不放,让小沙吃尽苦头。
“老掉牙”的 推剪“咬住”“不放”,表现了小沙由人摆布的痛苦样子,生动、形象,用词准确。
4.这次,小沙的头发很长了,他知道姑父绝不肯让他这样过年,可他又怕再去理发店受折磨,就央求我替他剪头发,并答应剪完后付给我五元钱。
“折磨”联系上文,指的是一绺头发被咬住不放、碎头发掉在脖子里,让小沙遭受痛苦。 “央求”形象的表现出小沙对去理发店的惧怕,对我能替她剪头发的渴望。
5.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不一会儿,姑父的睡衣就像一张熊皮,上面落满了头发。
“这儿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一刀”体现出“我”剪的很随意,为后文作了铺垫。这句话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姑父的大睡衣比成熊皮。
6.我剪掉几根翘起的长发,又把头发修了修,可惜越修越糟,一些头发越剪越短,甚至露出了头皮。一眼望去,整个头上坑坑洼洼,耳朵边剪得小心,却像层层梯田。
“可惜”“遭”形象的表现出我的慌张,心理已经乱了,不知所措。这两句话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沙的坑坑洼洼的头比成了梯田,生动的描写出我的胡乱剪的结果。
[danger]九、问题归纳[/danger]
1.阅读第1自然段,回答问题: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有何作用? 这一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表弟小沙天生有“四怕”,为后文写他去理发店里 剃头埋下了伏笔。
2.阅读第2~6自然段,回答问题。
(1)第2、3自然段是怎样表现小沙害怕剃头的?
小沙每次都是被姑父押进理发店的,而且姑父还得拿一把木尺在一旁监督着,否则小沙就会逃跑。小沙会骂给他剃头的师傅是“害人精”,还用仇人一样的目光怒视对方。
(2)以前都是谁给小沙理发的?为什么是他来理发?
以前总是一个老剃头师傅给小沙理发。因为老师傅耳朵不好, 听不清小沙的抗议,而且他有一把磨得锃亮的剃刀,这让小沙又害怕又无可奈何,所以只得由老师傅摆布。
(3)老剃头师傅是怎样给小沙剃头的?小沙在此过程中有怎样的表现和感受?
老师傅习惯用一把老掉牙的推剪,常常会咬住一绺头发不放;老师傅眼神也差,总把 碎头发掉在小沙的脖子里,痒得小沙哧哧笑。一会儿痛一会儿痒,就跟受刑一样,让小沙受尽了“折磨”。更让小沙不高兴的是,难受完了,还得付给老师傅双倍的钱。
3.阅读第7~18自然段,回答问题。
(1)这部分中的哪些段落写了“我”给小沙理发?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什么?
第10、16两个自然段中运用了动作描写,写“我”给小沙理发。第10自然段中“围 上”睡衣、“摆出”架势、“剪下”头发等描写,表现了“我”是如何给小沙理发的。“嚓嚓两剪刀”“剪下一堆头发”,说明“我”剪头发时动作干净利落,毫不犹豫。第16自然段中“剪掉”“修了修”,写“我”在把头发剪坏以后想尽量弥补,结果越搞越糟。
(2)“我”是怎样给小沙剪头发的?成果如何?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①“我”毫不吝惜地剪了很多头发下来,从第12自然段“剪刀所到之处,头发纷纷飘落”“姑父的睡衣就像 一张熊皮,上面落满了黑头发”(此处运用比喻,说明被“我”剪掉的头发之多)可以看出来。
②“我”下剪刀的时候毫无章法,只图痛快,从第12自然段“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第13自然段“头发长长短短,这儿翘起,那儿却短得不到一厘米”可以看出来。
③“我” 知道自己剪坏了以后,急于补救,却越修越糟,从第16自然段“一些头发越剪越短,甚至露出了 头皮”“整个头上坑坑洼洼,耳朵边剪得小心,却像层层梯田”可以看出来。
(3)小沙在“我”给他理发的过程中有怎样的表现?
刚开始时,他“有些慌”,怕被“我”剪破耳朵;当他看见“我”真剪下头发来时,很高兴;当他听见“我”叫“坏了”时,只摸了摸耳朵,确定耳朵没受伤,就表示无所谓;最后剪完了,他一照镜子,“大叫一声,像见了鬼一样”,被自己的丑模样吓到了。
(4)“我”这个剃头大师服务得好不好?为什么?
服务得不好。因为“我”的一通乱剪,小沙被迫去理发店剃了个和电灯泡一样的光头;姑父睡衣上的碎头发怎么也清除不干净,害得他每天夜里都要爬起来两三次,捉跳蚤一样找身上的碎头发。最后“我”也没得到小沙 答应付给“我”的五块钱。
4.“害人精”是一个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也是日常口语,这类词语具有很强的生动性,而且生命力强。我知道这样的词语有:马屁精、精灵鬼、替罪羊、墙头草、马后炮。
[danger]十、课文分段[/danger]
第一部分(1):写小沙天生有“四怕”。
第二部分(2-6):写以前小沙是怎样理发的。
第三部分(7-18):写“我”给小沙理发,因为手艺太糟糕,最后小沙只能去理发店剃了个光头。
[danger]十一、课文主题[/danger]
本文讲描述了小沙怕去理发店剃头而央求我为他剪头发,结果剪成梯田样,最后被迫剃成光头事,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快乐的怀念,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danger]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anger]
一、朗读课文,说说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有什么不同。
老剃头师傅:老师傅习惯用一把老掉牙的推剪,它常常会咬住一绺头发不放,让小沙吃尽苦头。这还不算,老师傅眼神差了点儿,总把碎头发掉在小沙的脖子里,痒得小沙哧哧笑。你想想,这一会儿痛一会儿痒的,跟受刑一样。
“我”:我先把姑父的大睡衣给他围上,再摆出剃头师傅的架势,嚓嚓两剪刀,就剪下一堆头发。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不一会儿,姑父的睡衣就像一张熊皮,上面落满了黑头发。
二、一边默读一边想,试着回答下面的问题。
◇“剃头大师”和“害人精”分别指谁?为什么这样称呼他们?
◇“我”为什么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更优秀的顾客了”?
1.“剃头大师”指的是“我”,“害人精”是指剃头师傅。因为“我”“觉得自己像个剃头大师,剪刀所到之处,头发纷纷飘落,真比那老剃头师傅还熟练”,所以称自己是“剃头大师”。老师傅“习惯用一把老掉牙的推剪,它常常会咬住一绺头发不放,让小沙吃尽苦头。这还不算,老师傅眼神差了点儿,总把碎头发掉在小沙的脖子里,痒得小沙哧哧笑”。“这一会儿痛一会儿痒的,跟受刑一样。”所以称老剃头师傅是“害人精”。
2.因为表弟小沙央求“我”给他理发,还答应给我五块钱,我可以在他头上随意乱剪,只要能把头发剪下来,没伤到耳朵,小沙就觉得满足,所以“我”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更优秀的顾客了”。
三、课文为什么用“剃头大师”作为题目?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因为课文讲述的是童年的趣事,主要内容是写表弟小沙不想上理发店理发,而央求“我”给他理发,还答应给“我”五块钱。“我”自认为自己像个剃头大师,“剪刀所到之处,头发纷纷飘落,真比那老剃头师傅还熟练”。所以课文用“剃头大师”作为题目,旨在表现儿童的天真和幼稚,凸显童年的快乐。
5、第13课《猫》生字组词重点句子解析等课文知识点归类预习及课后习题答案
[qq-video vids=j3068sf28mx]
[danger]教材分析:[/danger]这篇精读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课文先从三个方面具体表现猫的性格古怪:讲它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讲它高兴时和不高兴时截然不同的表现;讲它“什么都怕”,但又那么“勇猛”。这三个方面的表现,看起来相互矛盾,但都是事实,所以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讲它小时候十分淘气。表现在:一是刚满月,腿脚还站不稳时就爱玩;二是稍大一点胆子越来越大,也就更加淘气。
这篇课文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首先是表达了真挚的感情。其次是老舍先生平实无雕琢的语言风格。
[danger]作者介绍:[/danger]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 称号的作家。主要作品:《骆驼祥子》 《四世同堂》 《茶馆》等。
[danger]我会写:[/danger]
忧:忧愁 忧患 隐忧 无忧无虑 忧国忧民
虑:忧虑 过虑 顾虑 考虑 深谋远虑
贪:贪玩 贪睡 贪婪 贪心 贪得无厌
职:尽职 称职 职业 职务 官职 辞职
屏:屏息 屏气 屏除 屏弃 屏退 屏迹
蹭:蹭吃 蹭车 磨蹭 蹭破皮 蹭一身泥
稿:稿纸 草稿 书稿 投稿 脱稿 稿子
腔:腔调 唱腔 口腔 胸腔 南腔北调
解:解闷 解恨 解约 瓦解 难解难分
闷:解闷 烦闷 闷雷 闷得慌 闷闷不乐
蛇:毒蛇 蟒蛇 蛇蝎 画蛇添足 杯弓蛇影
遭:遭殃 遭灾 遭难 遭遇 第一遭
殃:遭殃 灾殃 殃及池鱼 祸国殃民
盆:花盆 脸盆 水盆 盆地 盆栽 盆景
勃:蓬勃 生气勃勃 英姿勃勃 勃然大怒
[danger]形近字:[/danger]
忧(忧愁)优(优秀) 虑(考虑)虎(老虎)
蹭(蹭饭)赠(赠送) 稿(草稿)搞(搞鬼)
腔(口腔)控(控制) 遭(遭遇)糟(糟糕)
[danger]多音字:[/danger]
屏:bǐng屏气píng屏幕
折:shé折本zhé打折zhē折腾
[danger]近义词:[/danger]
古怪——奇怪 凝视——凝望
勇猛——勇敢 淘气——调皮
开辟——开拓 变化多端——变化无常
[danger]反义词:[/danger]
老实——顽皮 丰富——贫瘠
勇猛——怯懦 变化多端——一成不变
生气勃勃——死气沉沉
[danger]理解词语:[/danger]
【古怪】跟一般情况很不相同,使人觉得诧异的;稀奇罕见的。
【任凭】无论;不管。
【尽职】尽力做好本职工作。
【屏息】暂时抑止呼吸;有意地闭住气。
【开辟】开拓扩展。
【生气勃勃】形容充满生命力并富有朝气。
【无忧无虑】没有任何忧虑。形容心情安然舒畅。
【变化多端】指变化多种多样。
【丰富多腔】本课指猫的腔调丰富,会各种各样的声音。
[danger]词语扩展:[/danger]
“无~无~”式:无忧无虑 无边无际
无缘无故 无法无天 无穷无尽 无拘无束
[danger]课内词语:[/danger]
呼唤 响动 尽职 屏息 稿纸 梅花 解闷 勇猛 满月 淘气 小学
[danger]句子解析:[/danger]
1、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开头这句话是第1—3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对猫的性格的总体概述。
2、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啊,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这句话采用反问的修辞方法,连用三个语气词,实实在在地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关切、爱怜之情、担心、翘望、着急、种种情态尽在其中。
3、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非……不可……”这个双重否定句写出了猫等老鼠的决心和耐心,突出表现了猫的尽职尽责,这与之前的贪玩看似互相矛盾,但都是事实,正好明的性格古怪。
4、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蹭”是轻轻的磨擦,蹭出了猫的可爱,蹭出了撒娇,蹭出了温柔,蹭出了高兴蹭出了作者对猫的喜爱。“蹭”表现了猫似乎在撒娇、耍赖,写出了猫与主人的亲昵。一个“印”字反映了主人对猫的万般喜爱。同时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猫踩在稿纸上的爪印比作美丽的“小梅花”,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5、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
“丰富多腔”“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表现了猫的叫声变化多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猫的欣赏与喜爱。
6、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这段话里说猫“什么都怕”又说它“勇猛”前后矛盾吗? 为什么?
不矛盾。因为这正好揭示了猫古怪的性格。胆小与勇猛同时体现在猫的身上也就不足为奇了。
7、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
这是本段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表明下文将重点写小猫“可爱”“淘气”的特点。
8、妈妈的尾巴,一根鸡毛,都是它的好玩具,耍个没完没了。一玩起来,它不知要摔多少跟头,但是跌倒了马上起来,再跑再跌。它们的头撞在门上,桌腿上,和彼此的头上,撞疼了也不哭。
作者采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小猫当作小孩看待,说它“撞疼了也不哭”,充满了疼爱之情。
9、它们的胆子越来越大,逐渐开辟新的游戏场所。它们到院子里来了。院中的花草可遭了殃。它们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们,它们是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作者把这只天真淘气的小猫当成自己的孩子, 所以即使它把院子里的花草弄得“枝折花落”,也不忍责打,反而对小猫宽容怜爱,觉得它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danger]段落大意:[/danger]
第一部分(1~3):从三个方面写猫的性格古怪。
第二部分(4):写满月的小猫淘气、可爱。
[danger]课文主题:[/danger]
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小猫的淘气可爱,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danger]问题归纳:[/danger]
1、作者是如何写出猫的性格古怪的?
作者具体叙述了“古怪”的三个方面:老实、贪玩、尽职。
2、课文又从哪些方面写猫小时候淘气可爱的特点的?
猫小时候十分淘气可爱。表现在:一是刚满月,腿脚还站不稳时就爱玩。二是玩起来不怕摔跟头,也不怕疼。三是稍大一点,胆子越来越大,也就更加淘气。
3、作者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的?
作者运用具体事例写出了猫的性格特点。写猫老实时,列举猫“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的事例。写猫贪玩时,列举猫一天一夜不回家的事例、写猫尽职时,列举了猫“一连就是几个钟头”蹲守“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的事例,都具体表现了猫古怪的性格。写猫小时候淘气可爱,列举了它玩鸡毛、玩线团、摔跤、打秋千等具体事例来表现。
[danger]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anger]
1.默读课文。举例说说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作者非常喜欢猫,再把你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出来。
“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啊,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儿响动,又是多么尽职。”这两句话中的“吧、啊、呢、多么”等语气词能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朗读的时候要读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2.说说第1自然段讲了哪几层意思,课文还有哪些自然段的写法跟它一样。
讲了猫的乖巧、贪玩和尽职。第4自然段,在写小猫的可爱时也采用了与第1自然段一样的写法。
小练笔
读一读,照样子用加点的词语写一段话。
说他胆小吧,他的确有时候很害怕虫子,哪怕一只小小的虫子也会把他吓得魂飞魄散。可是,当他看到弟弟被人欺负了,他会马上跳出来挡在弟弟身前,摆出哥哥的姿态,吓跑那些想要欺负弟弟的人。
6、《池子与河流》课文生字拼音组词等知识点归类及课后练习
我会认注音及组词
滔:tāo(滔天、滔滔不绝、滚滚滔滔)
涯:yá(天涯、生涯、天涯海角)
妇:fù(妇女、村妇、夫妇)
碌:lù(忙碌、劳碌、碌碌无为)
遵:zūn(遵循、遵守、遵照)
循:xún(循环、因循、循序渐进)
尊:zūn(尊敬、尊严、尊贵)
验:yàn(验收、实验、测验)
一、本文主题
本文是一首寓言诗,通过池子与河流之间的对话,表达了他们对生活对人生不同的态度,池子享受无忧无虑、清闲自在的生活,认为人世间忙忙碌碌太辛苦不值得;河流立志做一条伟大的河流,认为人生就应该奔流不息,保持清洁,给人们带来利益,他们最终的命运截然不同,河流至今长流不断,而池子却一年年淤塞,最终完全干枯了。这个寓言揭示了才能不利用就要衰退,它会逐渐磨灭才能,一旦让懒惰支配它,就一无所为的道理,教育人们不要贪图安逸,虚度年华,应当为社会多做贡献,为自己的生命增光添彩。
二、易错音
字音:尊(zūn)遵(zūn)淤塞(sè)
三、形近字
遵(遵守)滔(波浪滔天)——尊(尊敬)蹈(舞蹈)
多音字:
奔: bēn(奔跑)bèn(投奔)
四、词语解释:
①行吟诗人:指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的一种诗人,擅长写抒情诗和叙事诗。
②推究:推求探究原因道理等。
③哲理: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原理。
④淤塞:水道被沉积的泥沙堵塞。
口语交际
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
目标:
1.积极参与讨论,能表明自己的观点,并说清楚理由。
2.一边听,一边思考,想想别人讲的是否有道理,尊重不同的想法。
3.了解什么是班干部轮流制,想一想班干部轮流制有怎样的优点和弊端。
【范例】
老师:班干部是维持班级秩序组织班级活动的重要成员,刘杰浩所在的三年级二班班干部是有同学轮流担任的,请你们谈谈,实行班干部轮流制好不好?为什么?
淼淼:我认为应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这样一方面能够调动全班每个同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能让大家了解班干部的辛苦和责任心,也能够通过轮流制发现有能力的、优秀的同学。所以班干部轮流制应该打破原来的终身制,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提供同等的机会和锻炼的舞台。
西西:我认为班干部应该是由最合适的同学长期担任班干部,因为每个学生的工作能力不一样,有的同学根本不能胜任,让这样的同学当班干部等于赶鸭子上架。不但不能给大家起到好的榜样作用,还可能使班级秩序混乱,影响学习,所以应该选最合适的同学长期担任班干部。
7、《真理诞生于一百个 问号之后》课文生字组词等知识点归类预习及课后习题答案
教材分析:
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作者介绍:
叶永烈 生于1940年,浙江温州人, 是著名科普作家、传记文学作家。他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之一,著有科幻故事《小灵通漫游未来》 ,影响较大。
我会写:
域:领域 域名 地域 海域 区域
惯:习惯 惯性 惯例 惯用 司空见惯
圃:苗圃 花圃 菜圃 林圃 玄圃积玉
盐:盐酸 食盐 盐田 盐水 盐碱地
溅:飞溅 喷溅 溅水 溅落 溅射
蕊:花蕊 霜蕊 须蕊 粉蕊琼枝
魏:魏碑 魏阙 魏国
搜:搜寻 搜索 搜救 搜刮
蚯:蚯蚓
蚓:蚯蚓
版:版本 版面 出版 版图 版权
阶:台阶 阶级 阶段 阶梯 阶下囚
形近字:
诞(诞生)延(延迟) 械(机械)诫(告诫)
纬(纬度)伟(伟大) 庚(庚帖)唐(唐朝)
多音字:
盛:shènɡ 盛开 chénɡ盛器
近义词:
敏感——敏锐 见解——观点
证明——证实 发现——发明
诞生——出生 探索——探求
明显——显著
反义词:
真理——谬论 细小——巨大
普通——特别 偶然——必然
诞生——逝世 锲而不舍——半途而废
理解词语:
定理:已经证明具有正确性、可以作为原则或规律的命题或公式,如,几何定理。
定律:科学上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关系。
敏感:生理或心理上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
神秘:使人摸不透的;高深莫测的。
司空见惯:看得多了,不以为奇。
追根求源: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无独有偶:某种少见的情况,偏有类似的出现,配成一对儿。
见微知著: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锲而不舍:锲,镂刻;舍,停止。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课内词语:
句子解析:
1、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
2、最后把“?”拉直变成了“!”,找到了真理。
这里的“?”是发现的问题,是不断的追问,“!”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好处: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这句话用“只要……就……”的句式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见微知著”,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也就是说我们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发现事物的规律。
4、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这句话对发现真理的条件作了说明,科学发现中存在“偶然的机遇”,说明科学真理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只能给……”说明科学发现也并不容易,指出了科学真理的发现是有条件的,那就是给那些“有准备”“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
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5段)运用事例,证明观点。
第三部分(第6段至第7段)总结全文,重申观点。指出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关键在于见微知著,不断探索,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课文主题:
课文通过紫罗兰的变色、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的转动着三个现象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的追根求源,就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道理。
问题归纳:
课文是怎样围绕论点进行论述的?
课文首先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然后概括地指出科学发展史上的每一次发现、发明都是在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接着用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加以论证;最后指出真理的发现是有条件的,“偶然的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给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课后习题答案:
一、默读课文,想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说说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1)三个故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并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的含义是: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正如文中所说的:“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2)这句话启发我要仔细观察,善于发现,不断思考,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这样才能有所收获,才有可能发现真理。
二、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哪几个事例?每个事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的?
(1)第一个事例是波义耳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溅上盐酸的花瓣变红,并制成石蕊试纸。第二个事例是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地球上大陆于海洋的形成,并写进《海陆的起源》中,并对地质界产生重大影响。第三个事例是阿瑟林斯基发现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证实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2)三个事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或者发明的过程都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8、《蜜蜂》生字拼音组词重点句子与问题解析等课文知识点归类及同步练习
一、生字组词
蜜mì(蜜蜂、甜蜜、蜜月)
蜂fēng(蜂王、蜂拥、 蜂窝)
辨biàn(辨认、辨别、明辨是非)
阻zǔ(阻力、阻挡、推三阻四)
跨kuà(跨进、跨过、移山跨海)
括kuò(包括、括号、概括)
检jiǎn(检查、检测、检讨)
查chá(查验、查看、查字典)
确què(正确、确实、确有其事)
误wù(错误、误导、准确无误)
途tú(沿途、途中、路途)
陌mò(阡陌、陌生、视如陌路)
二、多音字
闷mēn(闷热)mèn(愁闷)
几jī(几乎)jǐ(几个)
尽jǐn(尽管)jìn(尽力)
散sàn(散步)sǎn(散文)
三、近义词
辨认—辨别 寻找—寻觅推测—猜测
超常—特殊 大概—大约 激动—兴奋
包括—包含 准确—精确 陌生—生疏
确确实实—的的确确
四、反义词
大概—肯定减少—增加 遥远—附近
超常—一般 大约—准确 逆风—顺风
陌生—熟悉阻力—动力
五、理解词语
辨认:分析辨别并做出判断。
大概:表示不很准确的估计。
阻力:妨碍物体运动的作用力。
跨进:进入。
陌生:事先不知道,没有听说或没有看见过的。
沿途:沿路,在到目的地或终点的路上。
准确无误:形容非常精准,没有误差。准:标准,精确。误:错误,误差。
超常:超过一般的;高于平常的。
解释:分析阐明。
六、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写“我”想试一试蜜蜂辨认方向 能力。
第二部分(2-6):介绍了实验的过程及结果。
第三部分(7):实验的结论。
七、句子解析
1.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我想做个试验。
作者只是“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是“听说”的就不一定真实可靠,这是做试验的原因;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不轻信盲从、求实的科学态度。
2.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自己带着蜜蜂,走了四公里路,打开纸袋,在它们身上做了白色记号,然后放了出来。
捉自家花园里的蜜蜂,为的是便于观察,这是试验的第一步;给蜜蜂做上记号,是为了便于与其他蜜蜂区分,证明是作者放飞的。说明他不仅观察得认真,而且用心思考。这是实验的第二步:做记号放飞。
3.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这时候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二十只左右”“好像”“大概”都表示大概的虚数,这样用更准确地说明这是作者的推测,体现了用词的准确性。
4.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这句心理描写表现出作者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反问句,强调了作者担心蜜蜂找不到家。
5.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肚皮下面还沾着花粉呢。”
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推测蜜蜂找不到家是因为作者在蜜蜂完全看不见路,还把它们带到那么远的陌生地方,再加上当时又起风了,蜜蜂飞不高,增加了难度的情况下而做出的判断。
八、问题归纳
1.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通过写“我”验证蜜蜂有无辨认方向能力的经过,验证了蜜蜂特有的本能。
2.两只蜜蜂飞回来能不能断定蜜蜂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为什么?
从小女儿的动作、神态及语言的描写中,只能初步断定蜜蜂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不能据此就得出结论,毕竟二十只蜜蜂中只有两只飞回来了。
.二十只左右的蜜蜂,至少有十五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能说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吗?另外五只哪去了?
3
能,超过了总数的四分之三。可能风大,蜜蜂折断了翅膀,回不了家了;也可能是蜜蜂遇到伤害,出于自卫不能,蜇人后死了!
4.这个试验告诉了我们什么?从作者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这个试验告诉了我们蜜蜂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但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作者无法解释的本能。从作者身上我学到了遇到事情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不轻信、不盲从,要具有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九、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写“我”验证蜜蜂有无辨认方向能力的经过,验证了蜜蜂特有的本能,表现了“我”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也告诉了我们凡事要多动脑筋、勤于实践,“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十、教材课后习题
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那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二十只左右”“好像”说明这些都是作者的推测,充分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善于观察、思考的品质。
◇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大概”说明作者的观察与推测,体现了作者非常善于观察思考。
◇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肚皮下面还沾着花粉呢。
“两点四十分”说明作者的女儿对蜜蜂飞回来的时间记录得详细精准,体现了她严谨的科学态度。
文中类似的词句还有:
1.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2.我放蜜蜂的时候是将近两点钟,也就是说,在大约三刻钟的时间里……
同步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zhǔn què wú wù
( )
jiǎn shǎo zǔ lì
( )
bāo kuò
( )
tuī cè
( )
zhèng shí
( )
二、读句子,给句中加点词语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1、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
2、为了证实飞回花园的蜜蜂是我放的,我在它们的背上做了白色的记号。 ( )
3、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
三、改写句子,不改变句子原意。
例: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不能看到遥远的家。
1.他感冒那么严重,怎么能上学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贝贝上课不注意听讲,怎么能学习好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填在括号里。
mēn mèn jī jǐ jǐn jìn
1.尽( )管蜜蜂被作者放了很远,又闷( )在袋子里,但是它们还是回来了。
2.不知道为什么他总是闷( )闷不乐的。
3、我写的的作文几( )乎没有错别字。
五、阅读。
蜜蜂是勤劳的昆虫。为了酿(niànɡ)造五百克蜜,一只蜜蜂通常要飞行十几万千米,相当于绕地球三四圈。那么它是凭借什么来辨别方向,认识路线的呢?法布尔没有找到的答案,如今已被奥地利生物学家弗里希揭开了。蜜蜂通常利用太阳作为罗盘进行导航,它以太阳作为参照点,通过“舞蹈”告诉其他蜜蜂它发现的蜜源。如果蜜源离蜂箱不到一百米,它们就在蜂巢上方跳“圆舞”;如果蜜源在蜂箱一百米以外,它们就跳“摆尾舞”。
1.用“____”画出短文中能说明“蜜蜂是勤劳的昆虫”的句子。
2.蜜蜂通常利用__________作为罗盘进行导航,它以__________作为参照点,通过__________告诉其他蜜蜂它发现的蜜源。如果蜜源离蜂箱不到一百米,它们就在蜂巢上方跳__________;如果蜜源在蜂箱一百米以外,它们就跳__________。
3.你还知道蜜蜂的哪些知识,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准确无误 减少阻力 包括 推测 证实
二、辨别 证明 猜测
1.他感冒那么严重,不能上学。
2.贝贝上课不注意听讲,不能学习好。
四、 jǐn mēn mèn jī
1.第二句话。
2.太阳 太阳 “舞蹈” “圆舞” “摆尾舞”
9、《画杨桃》生字拼音组词及课后习题答案等知识点预习
[info]一、朗读课文[/info]
[qq-video vids=c0834vrbj5x]
[info]二、会写字及组词[/info]
图tú(图画)(图书)(图形)
课kè(上课)(下课)(课文)
摆bǎi(摆放)(摆平)(摆手)
座zuò(座位)(星座)(座号)
交jiāo(交往)(成交)(交代)
哈hā(哈哈大笑)(哈欠)(哈气)
页yè(页面)(书页)(页码)
抢qiǎng(争抢)(抢先)(抢夺)
嘻xī(笑嘻嘻)(嘻嘻哈哈)
[info]三、我会认注音及组词[/info]
靠:kào(靠近、依靠、靠边)
而:ér(而且、而是、然而)
班:bān(班级、班长、班干部)
倒:dào(倒立、反倒、倒不是)
审:shěn(审视、审查、审阅)
视:shì(电视、视力、近视)
肃:sù(严肃、肃静、肃清)
晌:shǎng(晌午、半晌、后晌)
悦:yuè(喜悦、愉悦、和颜悦色)
诲:huì(教诲、劝诲、诲人不倦)
[info]四、多音字[/info]
倒:dào(倒车)dǎo(摔倒)
角:jiǎo(角度) jué(角色)
[info]五、近义词[/info]
准确——精确 审视——审察
严肃——严厉
和颜悦色——和蔼可亲
[info]六、反义词[/info]
准确——错误 严肃——随和
和颜悦色——声色俱厉
[info]七、理解词语[/info]
审视:仔细看。
严肃:(神情、气氛等)使人感到敬畏的。
半晌:半天。
教诲:教训、教导。
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
[info]八、句子解析[/info]
1.当我把这幅画交出去的时候,班里几个同学看见了,哈哈大笑起来。
“哈哈大笑”是同学们看到我的画后的表现。说明他们一是没有考虑到“我”看杨桃的角度,二是自以为对杨桃十分熟悉。
2.老师看了看这幅画,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桌前,举起我的那页画纸,问大家:“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看、坐、审视” 这一系列的动作,可以看出老师并没有直接下结论,而是从“我”的角度去观察实物。
3.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
“严肃” 说明是因为,老师在审视之后发现“我”明明画的很准确,但同学们却说“不像”,引起了他的沉思,他意识到孩子还不懂得从别人的角度去看,从客观实际出发。
4.老师让这几个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然后和颜悦色地说:“大家发现了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
“和颜悦色”是老师的神态描写,老师看到同学们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神情发生了变化。老师的话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强调了绘画时必须实事求是的道理。
[info]九、问题归纳[/info]
1.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老师的表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
因为他发现“我”明明画的很准确,同学们却说不像,老师意识到同学们不懂得从别人的角度去想问题,还盲目地嘲笑别人。
2.老师为什么不把问题告诉学生,而要反复提出问题?
老师提出问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发现、思考,在亲自观察中认识事物、感受事物,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3.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感悟老师的话,说说老师的话有几层意思?
老师的话有三层意思:
一是讲看杨桃的角度不同,样子也就不一样;
二是讲看到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不要忙着嘲笑别人;
三是讲应该实事求是。
[info]十、课文主题[/info]
本文通过记叙在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告诉我们看问题做事情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易下结论的道理。
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看到“我”画的杨桃,老师和同学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同学们看到“我”画的杨桃后哈哈大笑,说“我”画的不是杨桃,而是五角星。老师看到后没有笑,而是坐到“我”的座位上去观察,并让嘲笑“我”的同学也坐到“我”的座位上观察,让他们接受教育,明白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