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证据。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课文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为题,破除了人们头脑中对恐龙的固有印象,颇具吸引力。文章开篇即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笨重、迟钝的恐龙与轻巧灵活的鸟类──这两种在人们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动物展现在读者面前,告诉我们: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接着介绍了这一科学发现的大致过程。
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第3自然段循着读者的阅读思路,以“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这一设问,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文,将我们的视线引向中生代,在我们眼前再现了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这一过程以时间为序,先讲了两亿三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的大小、形态、行走方式;接着介绍了经过数千万年之后,它的后代繁衍变化、形态各异的情况;由于它们的体态、体表、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变化,最终使一支猎食性恐龙变成了天之骄子,飞向了蓝天。
课文最后表达了科学家们的美好心愿:希望找到更多的、更充分的证据,重现恐龙飞向蓝天这一历史进程。
2、《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实录
一、李卫东执教《飞向蓝天的恐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李卫东,1967年出生。天津市南开区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天津市劳动模范。兼任天津市小语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机制研究分会特约讲师、山西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专家指导委员会顾问等职。现任教于天津市南开实验学校。
师从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十余年。2002年创立“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理论,该成果获天津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一等奖第一名、全国小语会一等奖。出版专著《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和《李卫东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编著有《靳家彦经典语文课研究》一书,出版音像专著《中国名师——李卫东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法专辑》,教学经验收入《中国名师语文课堂:小学》《新课程名师精彩课堂实录》等书中,参与《名师同步教学设计》等丛书的编写工作。另有多篇论文发表、获奖,多种教学光盘和录像带出版发行。近年来,应邀赴各地做课、讲学二百余场。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学新词;
2.理解一支恐龙怎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并有条理地说说;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展示有关恐龙图片,读课题质疑。
二、学习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全文
三、导读第1~2自然段
1.说说第一、二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抓住“一支”、“漫长的演化”等词体会)
3.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生动:“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抓住“画卷”和“点睛之笔”的意思和关系来体会,理解辽西的发现为什么能称为“点睛之笔”)
四、导读第三、四自然段,理解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
1.默读第4自然段。
2.学生小组学习:用自己的话说说恐龙演化成鸟类大致有几个步骤。
3.深入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生动:
如第二句话: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繁衍”、“形态各异”、“庞大家族”、“凶猛异常”、“茹毛饮血”等词语来体会)
4.在读第四自然段,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五、导读最后一段,理解“这一历史进程”具体指什么?
六、整体感悟
科学工作者根据恐龙化石,能推测出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想一想,要完全证实这一推测,还需要发现哪些类型的恐龙化石?
七、拓展练习(略)
二、李卫东《飞向蓝天的恐龙》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老师:同学们好,第一次见面,对吧,我不认识你们,你们也不熟悉我,怎么办呢?作一下自我介绍,好吗?谁先开始?
学生:你先开始。好,我先开始,我叫李卫东,木子李,你们称呼我李老师,也可以直接称乎我李卫东。我来自天津南开实验学校,是一名很普通的小学语文老师,我最喜欢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语文。好了,我的介绍完了。请你们介绍一下你们自己。
学生:我叫张晨媛,今年10岁了,是班里的纪律班长。
老师:什么班长?
学生:纪律班长。
老师:纪律班长,专门管班上的纪律,那你的纪律一定是最好的。
学生:是。
老师:你知道什么叫纪律吗?
学生:上课能听老师的话,不在下面做小动作。
老师:第一句话,我就不赞成。我教所有的学生,我不教他们听老师的话,我要教他们自己懂事。你自已懂了,什么时候说,什么时候不说,什么时候该怎么样,这比老师教你听老师的话更管用。你接着说。
学生:下课不能在教室里追逐打闹。
老师:下课不许追逐打闹。这可重要了,安全!还有吗?
学生:在家里要尊敬老人。
老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你们都懂,接着说。
还有吗?课上呢?
学生:能够仔细听老师讲课。
老师:又是听老师讲课,课上应该怎样?(作手势指着头)
学生:动脑筋。
老师:动脑筋,思考。老师说完,你就思考,不要老师说什么,你听什么。
叫什么名字?
学生:张晨媛。
老师:张晨媛同学,今天,你第一个发言,咱俩成为好朋友,行吗?
学生:好。
老师:咱俩成为好朋友,你们高兴吗?掌声祝贺她。热烈鼓掌,第二位同学。就你了。
学生:我叫邬正伦,今年10岁了。我的爱好是弹钢琴,还有跆拳道,还有写毛笔字。
老师:兴趣广泛。爱好非常多,你一定很聪明。对吧,因为很多事情就是相通的。你学的越多,一股压深,就很聪明,大家都得向他学习。你叫什么名字?
学生:邬正伦。
老师:咱俩也成为好朋友。
老师:你还想说。
学生:我叫张操于,今年11岁了,(师:比他大一岁),我喜欢语文、数学和体育。
师:还有什么?最喜欢体育、语文、数学,那其他科怎么办呢?不喜欢,是吗?不是不喜欢,是都喜欢,是吧?每一科都要学好,这里面最忠情的是语文、数学和体育。张操于,掌声祝贺。还有这么多同学想说,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说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互相理解。下课前都成为好朋友。
1.出示课题:《飞向蓝天的恐龙》。齐读。
2.检查词语。
笨重轻灵迟钝敏捷
凶猛异常茹毛饮血
驼鸟鸽子凌空翱翔温顺可爱天之骄子
后裔后代演化繁衍
崭新描绘点睛之笔
无庸置疑
顿时数十吨
老师:一、二、三、四、五、六、七行,谁来读第一行,大声读
学生:个别读、齐读、师读一遍、齐读。
老师:读第二行时,强调血在成语里出现都读四声。读,什么是茹毛饮血。
学生:我认为是喝血的意思,从饮可以看出。
老师:茹毛什么意思?
学生:吃。
老师:你是猜的,还是推理的。茹毛饮血,为什么是吃?为什么说吃呢?
学生:吃肉。是因为吃肉的时候总要吃到一点毛。
老师:逮到个一种动物,连毛带肉一起吃,是比较原始的方法。读第三行。(师读、生齐读)。读第四行。提问什么是后裔(后代)什么是演化?经过长时间的变化。(师强调:不是短时间的,而是长时间的、漫长的,甚至几年,几十年,几千年,几万,数千万年的变化叫演化)。读第五行,齐读。提问:什么叫点睛之笔。生:就像画龙点睛一样。打比方,做事来说最重要的一件事,虽事情不大,但很关键,又一个成语比较重要的。读第六行,顿时,数十顿。都有屯。有什么区别。
要求:写顿与吨,放在左边的,用竖提。指导书写顿和吨。
老师:课题是飞向蓝天的恐龙,老师写恐字,看书,宋、楷是怎么写的。
学生:恐。横折弯钩。再写一个恐字。
老师:抬头看恐龙,映入你的眼帘。以前了解的恐龙知识,你知道什么龙?
学生:依次说马门西龙、霸王龙、晚龙……
老师:学生说,老师边听边补充,你们能说出这么多种龙,说是恐龙不是一种动物而是什么?(提示)而是什么?
学生:一个家族。
老师:对。很多种龙组合在一起组成家族,课文有厐大家族。这些恐龙都一样吗?形态各异。读都是什么样的词。看很多恐龙图片。(课件出示)边看边讲解。学生说。恐龙的样子(千姿百态),这里应该说形态各一。
老师:提问,这篇课文讲的可不是这个家族的什么?而是讲恐龙和鸟类的关系。现在迅速的浏览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学生:5个。
老师:在第四自然段中找一段话,看课文是怎么描绘恐龙的庞大家族和形态各异的,只用一句话描绘。重复这一句。
学生:找到的读:(数千万年后,他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他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老师:这么长的,才一句话。这里概括了几类。几类。6类。
屏幕出示:
数千万年后,他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像他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
四足行走
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
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
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
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读第一类。读二、三、四、五、六类。)提问:课文可没这样从上往下的顺序介绍。这六类,课文又把它分作三组。课文是怎么分成三组的,为什么这样分成三组。(把书全都扣上。谁也不许看书。这六组把顺序打乱,你看看谁和谁可以分作一组,二组,三组。分完后,告诉大家为什么要这样分。
屏幕出示:1.有些恐龙————————-,有些恐龙则———————–。
2.有些恐龙————————-,有些恐龙则———————–。
3.有些恐龙————————-,有些恐龙则———————–。
学生:有些像祖先,四足行走。(行走、奔跑。)
老师:2足、4足。
有恐龙………………有些恐龙则。
分好后,齐读。讲“则”的意思。
三、《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看图猜恐龙的名字,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师:同学们,通过前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大约两亿年前,美丽的地球曾经被一种强大的爬行动物所主宰,它们就是——(师指黑板,学生读:恐龙)
师:喜欢恐龙吗?猜猜看,这些恐龙叫什么名字?(课件出示雷龙图片)
生:梁龙。
生:蛇颈龙。
生:细鄂龙。
生:雷龙。
师:到底谁猜对了呢?(出示“雷龙”字样,猜对的学生疏起采欢呼,师抚摸着该生的头)你真聪明,恐龙知识真丰富!
师:再猜!(出示梁龙图片。)这个准能猜对!
生:梁龙。
师:你怎么知道?
生:因为梁龙特别长。
师:说得对。(出示剑龙图片)它是谁?
生:剑龙。
师:这个呢?(出示三角龙图)哇,有三只大角嘛。(生高高地举手要发言,有些学生已经站了起来,甚至离开了座位)一起说!
生:三角龙。
师:地球人都知道嘛。(出示鱼龙图片)咦,这不是海豚吗?
生:(争抢着)不是不是,是鱼龙。
师:是冒充的吧?
生:(突然站起来大声说)不是,因为它长得像海豚。
师:我以为是海豚在滥竽充数呢,原来它就是鱼龙啊。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学生兴高采烈,热情高涨。出示霸王龙图片)好一派霸王之气,莫非它就是——
生:(高声齐说)霸王龙!
师:老师看出来了,同学们真的是很喜欢恐龙啊!
二、精读课文,了解恐龙的种类和形态,学习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
师:恐龙时代漫步于世界各地的恐龙种类——很多,形态更是——千奇百怪。(板书:种类多形态千奇百怪)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出书中介绍了哪几种恐龙,并在名称下面画上横线。(很快就有学生举手)
师:这么快就找到、画好了,默读课文的水平真高!
师:(等所有学生都举起了手)好,谁来说一说?
生:书中依次写了雷龙、梁龙、剑龙、三角龙、鱼龙、翼龙和霸王龙。
师:同意吗?(全班学生举手同意)你真棒!大家想了解这些恐龙吗?(生齐答:想)那就赶快读书吧。请听要求(提高声音、放慢语速):大声朗读课文,边朗读边思考,你最喜欢什么恐龙,为什么喜欢它?读书速度要慢些,你才能充分地思考。
(生自由读书、思考,师巡视并与部分学生作个别交流,不时面露微笑或竖起大拇指)
师:(生以中速读完两遍课文后)大家读书都很认真,思考也很积极,老师可以从大家的表情看出来,从交谈中听出来。刚才与我交谈的几个同学都不喜欢雷龙,有喜欢雷龙的吗?
生:我最喜欢雷龙,因为它很大,是个庞然大物。
生:我也喜欢雷龙,雷龙走路的声音就像雷鸣。
师:太好了,雷龙看见你们喜欢它,一定会很高兴的。请你将这段话读给大家听,要读出你的喜欢。(图片旁出示文字: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
生:雷龙是个庞然大物……
师:还不够大,再大些。
生:雷龙是个庞然大物……(这次,该生用长音、重音将“庞然大物”读得很好)
师:真大啊!接着读。
生: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
师:比几头大象还要重?
生:(齐)六头。
师:比六头什么还要重?
生:(齐)大象。
师:请你再读一遍,让我们一听就明白。
生: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突出重读“六头大象”)
师:真好!
生: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重读“轰响”“雷鸣”)
师:你读出了雷龙的特点,读得好极了!(生自动鼓掌)谁再来读?(又一生读,读得很生动,语音抑扬顿挫)
师:多好听!也把掌声送给他!(生热烈鼓掌,读书的学生高兴地坐下)
师:请大家比较这两个句子——(课件出示:①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②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很重,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
师:读一读,你觉得哪个句子更好?
生:我觉得第一个句子好,因为第一个句子把雷龙与大象相比,我们都认为大象是动物中最大的,但一只雷龙就比六头大象还要重,让我们一下子就知道了雷龙有多大,很具体。
师:(首先为该生鼓掌,生接着鼓掌)你太聪明了,老师都不得不佩服你,说得头头是道。同学们,为了把事物说清楚,表达具体、生动,往往要运用一些说明方法,这里把雷龙与大象作比较,(出示:作比较)这就是一种说明的方法。猜一猜,这句话中还有什么说明的方法。
生:比喻,把雷龙踏步的声音比作雷鸣。
师:哈,你基本上说对了,更准确地说,这种说明方法叫打比方。(出示:打比方)说明方法的运用,让表达更具体、准确、生动,让读者感受更真切。
师:请大家再读第一个句子,体会体会。(生齐读)
师:(出示梁龙图片)有喜欢梁龙的吗?请站起来。(站起来10多个学生)你们都喜欢?好!(指一生)你为什么喜欢它?
生:因为梁龙很长,有二十多米。
师:二十多米是多长?知道吗?我们的教室长8米,大约有三间教室这么长。
生:(齐)哇——(拖长音,声音响亮)
师:很惊讶,是吗?如果不写出“二十多米”,只告诉我们“很长”,好不好?
生:我觉得不好,只告诉我们很长,我们就不知道到底多长,还以为有一间教室长、两间教室长,以为有几米、十几米长呢,原来它有二十多米长,真是太长了。
师:这种说明的方法就叫——列数字。(一字一顿地)(指另一生)你为什么喜欢梁龙?
生:因为它走路时就像吊桥在摇晃,我喜欢在吊桥上摇晃。
师:啊,能让你舒服得睡着了。(生大笑)其实这里也运用了说明的方法,前面已经遇到过了,叫什么?
师:你很会学习。就请你把这段话读给大家听!(出示文字——梁龙的身体很长,从头到尾足有二十多米,走起路来,好像是一架移动的吊桥)
生:梁龙的身体很长……
师:请再长些!
生:梁龙的身体很长……(“很长”拖长了读,很准确)
师:长多了,读下去。
(生接着读,重读“二十多米”,“一架移动的吊桥”读得很有趣)
师:读得真好!真了不起!(师竖起大拇指)喜欢梁龙的同学一起读。
(又有不少学生站起来,加入喜欢梁龙的行列,齐读这段文字)
师:你还喜欢什么龙?
生:我喜欢翼龙,因为它有两个大翅膀,可以在天上自由自在地飞翔。
师:(出示翼龙图片)你向往自由,向往飞翔,是吗?我也羡慕翼龙,能到世界各地去旅
行,还完全免费,不花一分钱。(生大笑)请你来读一读。(出示文字——翼龙身体两侧长着翅膀,展翅高飞时,如同一架在天空翱翔的轻型飞机)
师:(生读后)知道这里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吗?
生:打比方,把翼龙比作轻型飞机。
师:对,请男同学来读这句话,千万别把轻型飞机读成重型飞机。
(男生齐读这句话,读得不错)
生:我最喜欢鱼龙。
师:就是那个被我当作海豚的?
生:是,它长得像海豚,它能潜入水中寻找食物,本领真大,我喜欢!
师:“能潜入水中寻找食物”,这就是鱼龙的特点,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一听就明白吗?(出示文字——鱼龙很像今天的海豚,它能潜入水中寻找食物。生突出重读“很像今天的海豚”“能潜入水中寻找食物”)
师:鱼龙和翼龙是恐龙吗?
生:不是恐龙。
师:(故作惊讶)怎么不是?
生:它们是恐龙的亲戚。
师:有这回事?
生:恐龙生活在陆地上,而鱼龙生活在水里,翼龙生活在空中。
师:噢,谢谢你,老师差点以为它们都是恐龙呢。你读书真认真,我也要吸取教训,以后读书再不敢粗心大意了。
生:老师,我补充,鱼龙、翼龙只是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它们是近亲,不能混为一谈。
师:噢,也谢谢你,老师一定记住。
生:我喜欢霸王龙,因为它是恐龙家族中的霸王,谁也不敢侵犯它。
师:(出示霸王龙图片、文字)请你读!
生:霸王龙就是非常凶猛的食肉恐龙(重读“非常凶猛”“食肉”)。它大脑袋,短身子(急促地),牙齿就像锋利无比(重音、突出读)的匕首。
师:好凶猛的霸王龙啊!我得赶快溜,逃命要紧啊。(生大笑)
生:老师,我知道霸王龙怕水,它不敢下水。
师:(高兴地)真的吗?我就赶快往水里溜吧。哈哈,霸王龙,你敢下来吗?(生再大笑)喜欢霸王龙的同学站起来一起读,看你们像不像霸王龙。(生齐读)
师:好样的,都像霸王龙!这里把霸王龙的牙齿比作“锋利无比的匕首”,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生:打比方。
师:对,大家还喜欢什么龙?
生:我喜欢剑龙,因为它的样子很特别。
师:(出示剑龙图片)请读出你的喜欢,读出剑龙的特点。(出示文字——剑龙的背上插着两排三角形的剑板,尾巴上还有四支利剑一样的尾刺。生读文字,师指图片上的“剑板”“尾刺”)
师:把“尾刺”比作利剑,也运用了——
生: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生:我最喜欢三角龙,因为它的三只角很厉害,而且每只角都有一米长。
师:(出示三角龙图片)好长的角啊!“一米长”,这里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生:列数字。
师:请把这段话读给大家听!
生:三角龙的脸上长着三只大角(重读),一只长在鼻子上方,另外两只长在眼睛上方(师指图中相应位置),每支角都有一米长(重读)——这样的脸型,让任何动物都望而生畏(强调)。
师:这样的脸型,任何动物看见了都害怕,这就叫——
生:望而生畏。
师:一起读。(生齐读这段话)
三、巩固拓展,练习说话,让学生在生动的表达中加深记忆
师:学到这,同学们了解了很多种类的恐龙和千奇百怪的形态,你能用“我是XX龙……”的句式,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喜欢的恐龙吗?我先介绍一个——我是鱼龙,(竖起大拇指,面露自豪)我能潜入水中寻找食物,哇,多好吃的鱼啊(作咀嚼状),哎,你们千万别把我当海豚哪,我虽然长得像海豚,但我比海豚凶多了,你们可得当心哟!
请同学们先自己说—说,然后再说给同桌听一听,比比谁说得好。(生自由练说,同桌交流)
师:(两分钟后)准备好了吗,谁首先来介绍?
生:我是霸王龙,是恐龙之王,哈哈,我可是吃肉的,其他恐龙看见我就会拼命地逃,不过还是经常成为我的口中美餐,你可别惹我,趁我肚子不饿,赶快离我远点儿,否则,哼哼!
师:哇,好凶啊,差点被你吓破胆,赶快离你远点儿。(生笑)
生:我的背上有两排剑板,尾巴上有四根利剑一样的尾刺,因此人们都叫我剑龙,别看我个头挺大,样子也挺凶,我可是很温柔的,我只吃草不吃肉,你喜欢我吗?
师:好温柔的剑龙,不过,我劝剑龙(师抚摸该生的头),你这话对我说可以,别去对霸王龙说,那就自讨苦吃了,说不定还小命不保。(生又笑)
生:我叫梁龙,我长得可长了,足有二十多米,不过,你可别把我当吊桥哟,但如果你没办法过河,我倒是愿意帮这个忙。
生:我是翼龙,我有两个大翅膀,可以在天上自由自在地飞翔,有人还把我误当作轻型飞机呢。如果你能给我好吃的,我倒是愿意带你去旅行,就是不知道你敢坐不敢坐。
师:我还真是有这心没这胆,谁敢坐谁坐,我反正乘飞机。(生笑)同学们还可以说说你从课外读物中知道的恐龙。
生:我是异特龙,是一种凶猛可怕的食肉恐龙。我的一张大嘴可以一下子吞下一头小猪。我的牙齿全都向里弯曲,猎物被我咬住就休想逃出来。你们说我厉害吗?
生:我叫细鄂龙。我是恐龙中最小最轻的,只有20厘米长,2.5千克重,看上去活像一只剥光了羽毛的鸡。唉,大家可别笑话我。
生:我是最重最高的恐龙——极龙。我抬起头就有17米高,体重达100吨,比200头黄牛还要重。
师:老师看到一则资料,说世界上最大的恐龙叫震龙,有18米高,长达39到52米,体重有130吨。知道130吨有多重吗?假如按100斤一个人计算的话,要有2600个人,也就是把我们实验小学所有的学生、老师、员工们加起来,才有一只震龙重(生齐声“哇”),甚至还没有它重,因为有的小朋友只有几十斤,不到100斤。它每走一步,大地就发出巨大的震动,像地震一样,所以才叫它震龙。不知哪一种说法更正确,同学们课后可以再去查阅资料,进行研究。
四、了解恐龙的食性和繁殖特点
师:这么多的恐龙靠吃什么来维持自己的生命呢?
生:吃植物和肉。(板书:食物植物肉)
师:你是从课文中哪儿看出来的?请读给大家听。
生:恐龙大多以吃植物为主……
师:把这句话中的“大多”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生:不行,意思改变了。
生:不行,因为原句意思是:大多数恐龙吃植物。去掉“大多”,意思变成了所有恐龙都以吃植物为主。
师:说得真好,可见用词准确是多么的重要,我们以后写作文也要努力做到用词准确。恐龙又是如何繁衍后代的呢?
生:卵生。(板书:繁殖卵生)
师:你从书上哪个小节看出来的?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生读该小节)
师:什么叫卵生?鸡是卵生的吗?(生:是)鸭呢?(生:是)鹅呢?(生:是)对,这就叫卵生。什么叫“破壳而出”?
生:就是小恐龙打破蛋壳从里面出来。
师:对,请看图片。(出示小恐龙破壳而出的图片。)
这只可爱的小恐龙正在——
生:破壳而出!
五、引导学生猜解恐龙灭绝的谜团
师:恐龙这种神奇的动物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多年,大约在6500万年以前,这些恐龙突然神秘地消失了。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生:是白垩纪末期地球上的气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寒冷的气候让食草恐龙和肉食恐龙先后饿死。
师:这是气候变化说。
生:是小行星碰撞地球使恐龙灭绝。
师:这是小行星撞击地球论。
生:是火山爆发和地震,使大气受到了火山尘的严重污染以致恐龙开始灭绝。
师:这是火山爆发到恐龙灭绝论。
生:……
师:大家说了这么多,我都被说糊涂了,到底是哪一种?(学生个个高举着手,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猜测。师稍等片刻)你们所讲的原因都只是猜测,恐龙灭绝到底是什么原因,至今还是一个谜。但是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解开这个谜。说不定解开这个谜的,就是我们班的哪个小朋友。
六、欣赏恐龙短片,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知的欲望
师:如此神奇的恐龙,我们如今不能够亲见。但是科学技术能让恐龙复活,你们愿意吗?请看恐龙短片。
(生看短片,边看边指着画面上出现的恐龙交头接耳)
七、总结深化,让学生诉说心声
师:学完了课文,也看完了有趣的短片,现在你最想去干什么?
生:我最想去新华书店买一本介绍恐龙的书。
生:我最想把我还没看完的《恐龙奥秘探索》这本书看完。
生:我最想上网看看恐龙的图片。
生:我最想解开恐龙灭亡的谜团。
生:……
生:我想让同学们把自己知道的恐龙知识都说给大家听。
师:好,老师接受你的建议,课后,请同学们都去收集恐龙的有关资料,准备举行“恐龙知识知多少”主题活动,好吗?
生:好!(高声喊道,并热烈鼓掌)
师:下课
3、《飞向蓝天的恐龙》课后习题答案
课后习题答案:
一、默读课文,
1.恐龙与鸟儿有怎样的关系?
2.恐龙与鸟类有什么相似之处?科学家提出了什么假说?依据是什么?
3.恐龙飞向蓝天有怎样的演化过程?
……
二、
两亿三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和狗一般大小;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殖成了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越来越像鸟类;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开始在树上生存。这些树栖的恐龙的恐龙慢慢具备了滑翔能力,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
三、课文的不少句子表达准确,如”
“希望”说明科学家还在继续探索、搜集证据。
小练笔:
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再照样子写一段话。
两足奔跑
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用,有些恐龙则用;有些恐龙身,重达,有些恐龙则,体重只有几千克;有些恐龙,是茹毛饮血的,有些恐龙则。
示例1:家养狗的种类有很多。根据生活习性、体型大小及用途等,可以分为猎狗、看护狗、工作狗、玩赏狗四大类。猎狗形体健硕结实,四肢灵活敏捷,嗅觉灵敏;看护狗与猎狗相比,野性不足,但忠实可靠;工作狗主要职能在于工作,具有特殊的技能,例如军犬和警犬;玩赏狗大多体型较小,机灵神气,会讨主人欢心。
示例2:蚂蚁经过进化,有些蚂蚁还保持着原有的黑色,有些蚂蚁则变成了黑红色,有些蚂蚁比他的祖先大了好几倍,有些蚂蚁则小巧玲珑,十分招人喜爱,有些蚂蚁变成了掠夺者,成为了人类的敌人,有些蚂蚁则变成了益虫,成为了人类的好朋友。
4、《飞向蓝天的恐龙》重点句子解析与问题解答
句子解析:
(这句话中的“一支”“漫长”能不能去掉? 为什么?)
1、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但近年来发现的大量化石显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此句是全文的中心句,总领全文。“一支”指的是恐龙中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漫长的演化”是指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这两个词语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去掉。
2、早在19世纪,英国学者赫胥黎就注意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这句话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英国的赫胥黎发现的事例,说明了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恐龙与鸟类在骨骼结构方面的相似之处。
3、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这句话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将古生物学家们历时百年的漫长研究历程与取得的成果喻为“画卷”。把在中国辽宁西部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的重大发现喻为“点睛之笔”,恰如其分地说明了辽宁西部的发现对古生物学研究的重大意义。
4、亿万年前,一种带羽毛的恐龙脱离同类,飞向蓝天,演化出今天的鸟类大家族。
“这一历史进程”指的是恐龙家族中的一支——猎食性恐龙长出羽毛、学会飞翔、演化为鸟类的漫长历史过程。“希望”说明科学家还在继续探索、搜集证据。“全面”说明这一历史进程还没能完全揭示。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大量的化石显示,鸟儿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
第二部分(3、4自然段):科学家们假想恐龙是如何演化成鸟儿的。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科学家们希望能从化石中重现这一历史过程。
课文主题: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生动形象地向我们再现了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代,以及由此推想出的恐龙飞向蓝天、变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上的重大发现,又唤起人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问题归纳:
1、恐龙和鸟各有什么特点?
恐龙
:凶猛 、笨重、迟钝、茹毛饮血;
鸟
:行动敏捷、性情温顺、可爱
2、哪种恐龙经过演变飞上天了?
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膨大,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一样拍打;它们的体表长出了美丽的羽毛,不再披着鳞片或鳞甲。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这些树栖的恐龙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慢慢具备了滑翔的能力。
5、《飞向蓝天的恐龙》生字组词拼音近反义词与词语解释等知识点归类
我会写:
笨:笨重 笨拙 愚笨 笨手笨脚
钝:迟钝 钝器 钝角 拙嘴钝舌
谈:闲谈 谈话 奇谈 谈天说地
鸽:鸽子 信鸽 飞鸽 鸽笼
毫:毫米 分毫 丝毫 毫不费力
末:末期 末代 周末 末梢 本末倒置
描:描述 描绘 素描 轻描淡写
隧:隧道 隧洞
态:形态 姿态 态度 千姿百态
吨:千吨 吨位 吨级
斤:公斤 斤两 千斤 斤斤计较
膨:膨胀 膨大 膨化
肢:肢体 四肢 前肢 断肢再植
翼:鸟翼 蝉翼 机翼 羽翼
辟:开辟 辟谣 精辟 开天辟地
形近字:
钝(愚钝)吨(吨位)末(期末)未(未来)
斤(斤两)斥(训斥)膨(膨胀)澎(澎湃)
肢(肢体)枝(树枝)辟(辟谣)僻(偏僻)
多音字:
卷:juàn试卷 juǎn席卷奔:bēn奔跑 bèn投奔
降:jiàng降落 xiáng投降
辟:pì开辟 bì复辟
近义词
:
五彩斑斓—五彩缤纷 轻盈—轻巧后裔—后代繁衍——繁殖 敏捷—灵敏
庞大—宏大 笨重—沉重
反义词
:
笨重—轻盈凶猛—温顺 迟钝—敏捷庞大—微小 躲避—显露
欣喜若狂——悲痛欲绝
理解词语:
恐龙:
古代爬行动物,在中生代最繁盛,种类很多,大的长达30米,在中生代末期灭绝。
凌空翱翔:
在高高的空中回旋地飞。(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活。本文指白门溪龙(见图或形)
敏捷:
动作等迅速灵敏。本文指一些猎食性的恐龙,身体逐渐变小,越来越像鸟类,行动迅速灵敏。
五彩斑斓:
形容色彩繁多亮丽。
亲缘关系:
血缘关系。如:你和爸爸、妈妈或亲妹妹,有血缘关系。
后裔:已经死去的人的子孙。本文指鸟类可能是小型恐龙的子孙。
欣喜若狂:
高兴得简直要发狂,形容太高兴了。本文指全世界研究者们发现了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能证明恐龙演化成鸟类,而非常欢喜快乐。
演化:
演变。本文指恐龙演变鸟类。
繁衍:
逐渐增多
毋庸置疑:
指无须怀疑,是铁一样的事实。
后裔:
后代子孙。
点“睛”之笔:
指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
繁衍:
逐渐增加扩大。
茹毛饮血:
茹,吃。原始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
天之骄子:
本文指在天上值得骄傲,受宠爱的鸟类。骄,受宠爱的。
6、《彩色的梦》教材分析
《彩色的梦》是一首充满童真、稚趣的儿童诗,描写了小朋友用彩色铅笔在白纸上画画时的丰富想象,表现了儿童对大自然的赞美与向往。
全诗共有4个小节,第一小节写“我有一大把彩色的梦”,第二至四小节具体描绘了彩色铅笔画出的彩色梦境。在童诗中,彩色铅笔化身为大森林的精灵,滑着轻盈的舞步,从碧绿的草坪、鲜红的野花、湛蓝的天空“跳蹦”到葱郁的森林,绘出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灵动活泼的画卷;从色彩、音响到气味,融成了一个有声有色、多姿多彩的世界。
“脚尖滑过的地方,大块的草坪,绿了;大朵的野花,红了;大片的天空,蓝了,蓝——得——透——明!”一个“滑”字将彩色铅笔写活了,彩色铅笔好似一个轻盈的舞者,以曼妙的舞姿在白纸上跳跃,脚尖所到之处如魔法发生,呈现生机盎然的图景。“大块…‘大朵…‘大片”,表现了孩子绘画时的自由挥洒;“红了”“绿了”“蓝了”,运用鲜艳的色彩渲染,增加了诗歌的画面感。
“在葱郁的森林里,雪松们拉着手,请小鸟留下歌声。”一个“拉”字和一个“请”字,表现了雪松和小鸟之间的友爱。“小屋的烟囱上,结一个苹果般的太阳,又大——又红!”想象新奇独特,富有童心童趣。苹果般的太阳,结在小屋的烟囱上,是儿童的话语,是儿童的思维,是儿童的联想。“雪松”“小鸟”“小屋”“太阳”,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我的彩色梦境,有水果香,有季节风,还有紫葡萄的叮咛,在溪水里流动……”这是诗,也是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排比的句式和拟人的手法,交叉汇合嗅觉、触觉、视觉、听觉的多重感受,使“我”的彩色梦境有了动态美。
诗歌语言平易质朴,朗朗上口,句式简单,灵活多变。“大块的草坪,绿了;大朵的野花,红了;大片的天空,蓝了,蓝——得——透——明!”句式结构相同,富有韵律。
课文插图有意采用儿童画风格,充满童真稚气,色彩明丽,意境优美,用儿童特有的语言,形象地再现了诗歌描述的彩色梦境:蓝天白云,绿草红花,拉着手的雪松,唱着歌的小鸟,苹果般的太阳,静谧的小屋,流动的溪水……在插图的右边竖着三支彩色铅笔,暗示这一切美好的画面都是彩色铅笔画出来的,对应诗句“我的彩色铅笔,是大森林的精灵”。课文插图有助于学生将诗歌语言转化为鲜活的画面。
7、《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两篇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四年级上册《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一篇课文,位于第八单元。这个单元以“科技创新”为人文主题,与《呼风唤雨的世纪》《电脑住宅》《飞船上的特殊乘客》以及《人造发光植物》(选教材读)一起,向学生进行学科学、爱科学教育和培养探索求知的兴趣;语文教学要素是通过阅读理解和语言实践,感受科普文语言的特点。
总结以往经验,《飞向蓝天的恐龙》与其他几篇课文相比,具有如下几项共识:其一,师生对“恐龙”这个话题都比较感兴趣,但对恐龙的进化研究觉得很枯燥;其二,容易在课文字面内容上“纠缠”,忽视词句实践和表达方法的学习;其三,对考古缺乏认知,与“科学”这个主题切合不紧密;其四,课文较长,“点”“面”关系不好处理。基于实际,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字,会写13个字。结合课文学习“轻盈、敏捷、毫不相干、形态各异、茹毛饮血、毋庸置疑”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
3、练习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发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教学流程
课前预习: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尽可能多得了解“恐龙”的一些知识。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谈话导入:同学们好。科学技术不只能改变现在和未来,还可以穿越时空,还原亿万年前的世界,让我们更好的了解生命,了解地球,了解自然和人类。这节课我们学习——《飞向蓝天的恐龙》。
2、板书课题,检查预习。
①借“恐龙”聊一聊地质及生物科学。
主要加深对“中生代”和“白垩纪”的认识:中生代晚于古生代,早于新生代,自2.51亿年前至6500万年前,前后横跨1.8亿年。自老至新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可以说三叠纪是恐龙的黎明,之后在侏罗纪达到鼎盛,白垩纪时代,50%的生物灭绝,包括所有的恐龙。
②读一读“字词”。对比阅读,谈谈自己的发现。
第一组:笨重、迟钝、茹毛饮血。
第二组:轻灵、敏捷、凌空翱翔。
结论:第一组词语用来写“恐龙”,第二组词语用来写“飞鸟”,二者之间看似毫不相干,其间却包含了漫长的恐龙演化为鸟类的过程。
二、理清思路,找出重点。
1、读过初步阅读《飞向蓝天的恐龙》,思考这一课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请关注每个自然段的重点语句。
第一自然段: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第二自然段:在研究了大量恐龙和鸟类化石之后,科学家们提出,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第三自然段: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
第四自然段:原本不会飞的恐龙最终变成了天之骄子——鸟类,它们飞向了蓝天,从此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生活天地。
第五自然段:科学家们希望能够重现这一历史进程。
教学要点:借助前两句阅读,体会语言准确、简洁的特点;通过了解自然段大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综合这几个自然段,再结合课文题目想一想,课文重点介绍了什么?是在哪个自然段具体介绍的?(定位课文第四自然段)
3.过渡: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在科学家的引领下,穿越时空走进地球中生代时期,聚焦“恐龙飞向蓝天的过程”,去欣赏科普文语言的精彩。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默读初学,找出读懂长自然段的方法。
2、小组合作,以时间为序,将第四自然段分成三个层次,理清脉络。
时间 | 恐龙进化事件 | 形态 | |
两亿三千万年前 | 第一种恐龙 | 和狗一般大小;后腿粗壮有力 | |
数千万年后 | 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 行走方式 | 两足奔跑;四足行走 |
体重大小 | 长几十米,重数十吨;身材小巧,不足几公斤 | ||
饮食习性 | 凶猛异常,茹毛饮血,肉食;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 ||
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 | 骨骼 | 中空 | |
脑颅 | 膨大 | ||
行动 | 敏捷 | ||
四肢 | 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一样拍打 | ||
体表 | 长出羽毛 |
3、组织交流汇报。
教学要素:说明语言准确,生动。作者用常见的事物打比方,用“有些……有些……”的形式进行分门别类说明,再现了恐龙从弱小到繁盛,从陆地到天空的演变过程。
4、重点学习“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它们飞向了蓝天,从此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生活天地。”一部分。
(1)科学家进行了哪些推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如列表、导图、图示等等。
一些猎食性恐龙—逐渐变小—树栖—滑翔—主动飞行(鸟)
一些猎食性恐龙—逐渐变小—地面上奔跑—主动飞行(鸟)
教学要素:科学推测(有依据的猜测-化石)。说明性语言要基于真实,表达需有理有据。
(2)关注最后一句话。抓住“不管怎样,有一点毋庸置疑”是对上面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形成观点。在写法上属于“先分后总”。
四、梳理拓展。
1、说明一件事情的方式很多:语言描述、图谱、表格……请结合下面的提示,用自己的话说说恐龙是怎样飞上蓝天的。
2、总结收获。
(1)语文要素:说明性语言的特点。
(2)科学教育:科学家呕心沥血,越来越真实地揭示着远古时期的地球真相。遥想当时,我们脚下就可能是恐龙生活栖息的地方!
(3)联系实际:有条件的同学或学校可以开启研学之旅——“诸城恐龙公园”。
四、布置作业。
1、通读全文,发现问题,上网搜索解决。
2、练笔。要求:以“恐龙”为话题,组织一段话,注意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反思
把以上教学设计落实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以下三个设计原则。
一是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推动学习持续、深入进行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不管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教学,还是聚焦重点段落的学习,都在问题引领下,由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课堂是学生自主发现和个性创造的空间,也是由课文阅读走向生活阅读、科学探究的桥梁。
二是凸显要素教学。为了避免在故事内容上纠缠,上课伊始即定位了“欣赏说明性语言”的学习要素,在这个教学“主旨”的指引中,删繁就简,避免过多旁逸斜出。由于四年级还不要求学生掌握说明方法,可以在感受和体验词句特点的基础上予以合理化渗透。
三是一课一得,讲究实效。这是本单元最长的课文,因此采用了“重点段”学习的方式。虽然是一个自然段,但总字数达442字,不亚于一篇短文,再加上内容丰富,教学空间很大,也要考虑学习实效问题。教学实践中采用图表配合理解、复述加深认识的方式,落实“一课一得”,学有所获。
教材分析: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发现问题,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证实假想的探索过程,同时向我们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语言准确生动,内容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语言准确生动,学生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课文描绘的情景,展开丰富的、合乎情理的想象,融入自己了解的有关恐龙进化的知识。采用质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树立学生探究意识,培养学生钻研科学的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弄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一支恐龙怎样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并有条理地复述。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弄懂课文内容,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教学难点:
能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恐龙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读课题
1、 师: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新朋友。(课件出示恐龙图片) 同学们欣赏完这些图片,你用一个合适的词语来概括:
()的恐龙
(笨拙的;庞大的;凶猛的……)
2、出示课题,学生读课题,读了这个有趣的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笨重恐龙怎么可能飞向蓝天的?
我们知道的恐龙没翅膀,怎么能飞向蓝天呢?
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
3、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吧。课文中会告诉我们答案的。
二、初读课文,认读词语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学习生字词。
恐龙凶猛鸽子描绘轻盈敏捷欣喜若狂形态各异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课文主要的内容:
① 科学家是怎么发现恐龙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的呢?
② 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
四、深入读书,解决问题
1)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思考:句中划线的词语能删去吗?为什么?
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一支”指的是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漫长的变化”是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
(恐龙种类多,演化成鸟类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一支”用得准确。演化需要非常长的时期,所以用“漫长的演化”很准确。)
2)再次朗读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
师:在20世纪末期科学家在辽宁西部发现了什么?让我们来读课文寻找答案吧。
2、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理解重点词句。
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1)“点睛”之笔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说这是“点睛”之笔呢?
(因为辽西的恐龙化石向世人提供了恐龙张羽毛的证据,所以说是点睛之笔。)
由此说明: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老师课前搜集了关于“地质年代”和“中生代”的资料,现在大家来了解一下。
五、拓展
1、了解“地质年代”和“中生代”的资料。
2、读课文,思考:恐龙飞翔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呢?
3、看完视频,你还有什么问题吗?请写下来,明天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同桌互批。
2、课文中是用这里的哪个四字词来形容这庞大的家族,请找出来。(形态各异)
3、理解:形态各异(也可以用这个词说一句话。)
我们所知道的恐龙是没有翅膀的,那么,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学习第四自然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习第四自然段。
出示学习提示:
1) 自读课文,并独立思考: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边读课文,边批注,写写你的感受)
2)整理填空(四人小组合作完成练习)。
()年前,第一代恐龙()。经过(),繁衍成()的()的恐龙家族。
一些猎食性恐龙身体(),体表()。有一些转移到(),在树木间(),具备()的能力,最终能够()。
就这样,一种带羽毛的恐龙脱离同类,飞向蓝天,成了天之骄子,演化成今天鸟类大家族。
3)小组内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4)汇报交流。
2、指明复述:
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6.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三、总结概括全文,激发探索欲望
1、 科学家们经过近百年的努力研究,帮助我们了解了体态笨重的恐龙最终变为轻盈灵活的鸟儿的演化过程,这一切凝结着他们多少宝贵的心血啊!但是他们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们心中还有一个更为美好的愿望——重现这一历史进程。
2、你认为科学家的愿望能实现吗?为什么?
四、课外延伸,实践作业
1、把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讲给爸爸、妈妈听。
2、再找一些关于恐龙的资料读读,组织一次“恐龙展示会”。
板书设计:
31 飞向蓝天的恐龙
似乎毫不相干
恐 龙———————–→ 鸟 类
↓ ↓
第一种恐龙→ 庞大恐龙家族 → 猎食性恐龙
8、《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证据。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课文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为题,破除了人们头脑中对恐龙的固有印象,颇具吸引力。文章开篇即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笨重、迟钝的恐龙与轻巧灵活的鸟类──这两种在人们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动物展现在读者面前,告诉我们: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接着介绍了这一科学发现的大致过程。
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第3自然段循着读者的阅读思路,以“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这一设问,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文,将我们的视线引向中生代,在我们眼前再现了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这一过程以时间为序,先讲了两亿三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的大小、形态、行走方式;接着介绍了经过数千万年之后,它的后代繁衍变化、形态各异的情况;由于它们的体态、体表、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变化,最终使一支猎食性恐龙变成了天之骄子,飞向了蓝天。
课文最后表达了科学家们的美好心愿:希望找到更多的、更充分的证据,重现恐龙飞向蓝天这一历史进程。
9、《表里的生物》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表里的生物》一文,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他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就认为里面也是一定有一个小生物。他充满了好奇,可是父亲不许他动,这又使他的心很痛苦。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他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蝎子尾巴,他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作者介绍:
冯至( 1905一1993)原名冯承植,涿州人。1930年留学德国先后就读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1935年获得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36年至1939年任教于同济大学。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1925年,他和几位朋友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半月刊和《沉钟丛刊》 等。
主要作品:《昨日之歌》《十四行集》《山水》《伍子胥》等。
10、《金色的鱼钩》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作者介绍:
杨旭:江苏无锡人,中共党员,著有报告文学集《检察官汤铁头》、《田野上的风》、《流星》,长篇报告文学《三峡之梦》、《荣氏兄弟》,短篇小说集《非正式谈判》,长篇小说《半个冒险家》等。
11、《飞向蓝天的恐龙》课文原文与朗读
[qq-video vids=r3060xz9jya]
飞向蓝天的恐龙
说到恐龙,人们往往想到凶猛的霸王龙或者笨重、迟钝的马门溪龙;谈起鸟类,我们头脑中自然会浮现轻灵的鸽子或者五彩斑斓的孔雀。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但近年来发现的大量化石显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早在19世纪,英国学者赫胥黎就注意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研究了大量恐龙和鸟类化石之后,科学家们提出,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根据这一假说,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但相关化石一直没有被找到。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欣喜若狂。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访问中生代的地球,看看这一演化过程吧!
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两条后腿粗壮有力,能够支撑起整个身体。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膨大,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一样拍打;它们的体表长出了美丽的羽毛,不再披着鳞片或鳞甲。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这些树栖的恐龙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慢慢具备了滑翔能力,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不过,有些科学家认为,飞行并非始于树栖生活过程。他们推测,一种生活在地面上的带羽毛恐龙,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不管怎样,有一点毋庸置疑:原本不会飞的恐龙最终变成了天之骄子——鸟类,它们飞向了蓝天,从此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生活天地。
亿万年前,一种带羽毛的恐龙脱离同类,飞向蓝天,演化出今天的鸟类大家族。科学家们希望能够重现这一历史进程。随着越来越多精美化石的发现,他们离这一愿望的实现已越来越近了。
__________
本文作者徐星,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12、《飞向蓝天的恐龙》同步练习
一、读一读,写一写。
pénɡ dà sì zhī kāi pì suì dào
( ) ( ) ( ) ( )
ɡē zi bèn zhònɡ kǒnɡ lónɡxínɡ tài
( ) ( ) ( ) ( )
二、加粗的字该读哪个音?选一选吧!
裔
后(yīyì) 道(suì suí)
栖
树(xīqī) 繁(yǎnxínɡ)
崭
新(zǎnzhǎn) 迟(dùndèn)
三、写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漫长——( ) 繁衔——( )
形态各异——( )敏捷——( )
顿时——( ) 欣喜若狂——( )
四、连一连。
漫长的 羽毛 身体 小巧
轻灵的 生活 行动 轻盈
美丽的 演化 身材 敏捷
崭新的 鸽子 反应 迟钝
五、缩句
1. 我国的科学家在辽宁西部发现了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
2. 一支恐龙经过漫长的演化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3. 恐龙后代繁衍成了庞大家族。
六、课内阅读。
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1.“欣喜若狂”的意思是:( )。“首次”的意思是( )。
2.为什么说这块恐龙化石是“点睛”之笔呢?
七、课外阅读。
飞龙
我国民间有龙能升天的传说。世界上真有这样的“飞龙”,那就是1.9亿年前出现的翼龙。翼龙是恐龙的一种,是飞上天的爬行动物,把它说成是“飞龙”,也没有大错。
巨大的恐龙怎么会飞起来了呢?因为它的前肢和身体中间长出了一张薄薄的皮膜,当它在空中飞来飞去时,活像一只大蝙蝠,难怪当它被发现时,有人说它是蝙蝠的祖先,有人说它是一只怪鸟。过了很久,人们才明白,原来它是恐龙家族里的一员,给它取名叫翼龙。
翼龙的“皮翅膀”虽然很大,但中间没有肢骨支撑,不能像蝙蝠一样用力拍打,在空中自由自在飞翔,更不能远距离飞行。它只能在林间空地上滑翔一会儿,或是像后来的水鸟那样,从空中一下子俯冲下去,捞起一条小鱼就赶紧飞起来,飞行本领并不高明。人们传说“飞龙”可以腾驾雾,飞上高高的天空,它更加沾不上边了。
1.请你为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膜
皮(mé mó) 蝠(biānbiǎn)
撑
支(chēnɡchěnɡ)龙(jì yì)
空
地(kōnɡkònɡ) 中(kōnɡkònɡ)
2.先看看例子的一对词语是什么关系,再在后面的四对词语中找出关系相似的一对。
(1)恐龙 翼龙
A、医生 病人 B、船 码头
C、文具 钢笔 D、香蕉 苹果
(2)水鸟 小鱼
A、母鸡鸡蛋 B、山羊 青草
C、老鼠猫 D、果树 果实
3.翼龙为什么会飞呢?从文中找出,用“”标出。
八、读一读,填一填。
中生代地质年代上的中生代距今2亿5千万年至6千万年,持续的时间长达1亿8千万年左右,又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那时,在陆地上有恐龙,海中有蛇颈龙,空中有翼龙。化石指古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跟石头一样的东西。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1.化石的作用是什么?
2.中生代时,在陆地上有( ),海中有( ),空中有( )。
参考答案如下:
一、膨大 四肢 开辟 隧道 鸽子 笨重 恐龙 形态
二、yì suì qī yǎn zhǎndùn
三、久远繁殖刹那 姿态万千灵敏兴高采裂
四、
五、(1)科学家发现了化石。
(2)恐龙变成了鸟儿。
(3)脑中浮现鸽子和孔雀。
六、1.形容高兴到了极点第一次
2.科学家提出,鸟类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还可以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但长期找不到相关的化石来验证。这次辽西发现的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向世人提供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所以说是“点睛”之笔。
七、1.mó biān chēnɡ yì kònɡ kōnɡ
2.(1)C (2)B 3.因为它的前肢和身体中间长出了一张薄薄的皮膜。
八、1.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2.恐龙蛇颈龙翼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