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最苦与最乐》作者故事背景词语解释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学习资源

第15课《最苦与最乐》作者故事背景词语解释

时间:2022-07-08 17:33:28

第15课《最苦与最乐》作者故事背景词语解释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学习资源的您有所帮助。

1、第15课《最苦与最乐》作者故事背景词语解释

一、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著有《饮冰室合集》,代表作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

二、故事背景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思考话题。对此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思想家梁启超以他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的高度,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

三、理解词义

  1.失意:不得志。

  2.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3.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4.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形容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5.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6.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语出《礼记·中庸》。

  7. 任重而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语出《论语·泰伯》。

  8.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一直走到死的时候才放得下,不也是很远了吗?语出《论语·泰伯》。

  9.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2、第15课《最苦与最乐》重点问题归纳解答

问题归纳

1.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2.在文中找出有关种种责任的句子。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3. 这两段文字论述的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人生当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4. 引用孟子和曾子的话有何作用?

  本题运用道理论证作用分析法。引用孟子和曾子的话告诉大家,那些圣贤、豪杰是极有责任感的人,正因为他们喜欢把什么都揽在身上,所以会终身都背负重担,但他们却能以此为乐,从而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和权威性。

5. 引用“有人说”的话摆出了与自己观点不同的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预设出可能存在的反对说法,并将其提出来讨论,一来能增强自己文章的说服力,使论证更加严密;再者也可以借此增加文章的深度和广度。

6. 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

  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谈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

7.本文的语言风格凝重却并不呆滞,而是轻捷自如,有一股灵动之气,表现在哪些方面?

  语言的灵动表现为句式、表达方式和论证方法的灵活运用。如文中排比句的大量运用,读起来就非常流畅自然。另外,文章还引用了古语、俗语、名人名言等,而且每次引用的表述都不一样。如:“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表述非常自然。又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一个“哩”字,轻灵之气何其足也!

8.本文标题是“最苦与最乐”,为什么在论述什么是“最苦”时用了两段(①②段),而在论述什么是“最乐”时反而用了一段(③段)?

  作者给“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这个分论点提供的论据是“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原来作者所谈的快乐是与痛苦分不开的,或者说是建立在痛苦的基础上的。正因为这样,在谈快乐的时候便必须联系到痛苦,也正因为这样,既然第一部分已经用了不少笔墨谈痛苦,那么第二部分来谈快乐就无须再多用笔墨,而只要说清快乐与痛苦的关系就行了。

五、课文主题

  本文论述了人在面对责任时是逃避还是承担的问题,告诉我们背负应尽而未尽的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3、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简介 故事背景 词语解释

一、作者简介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故事背景

  本文是丁肇中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在这篇演讲词中,丁肇中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提倡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去探索世界上的未知事物。

三、理解词义

  1.荣幸:光荣而幸运。

  2.授予:给予(勋章、奖状、学位、荣誉等)。

  3.领悟:领会;理解。

  4.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5.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6.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7.彷徨: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8.激变:急剧变化。

4、第7课《土地的誓言》作者课文背景 词语解释 段落大意

一、作者简介

  端木蕻良(1912~1996),满族,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作家。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 是东北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等。

二、课文背景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于是他们中的富有民族感情的年轻人带着对故土的怀念,饱含着故土陷落、山河破碎的悲愤,广泛描绘了发生在那片广漠、肥沃的黑土地上面的苦难与挣扎、觉醒与奋起。作为他们中的一员,作者怀着浓浓的乡愁及悲愤之情,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写下了此文。

三、理解词义

  1.挚痛:诚恳而深切。

  2.斑斓:灿烂多彩。

  3.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4.怪诞:荒诞离奇;古怪。

  5.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6.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四处流淌;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7.污秽:肮脏的东西。

  8.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四、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①):写“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

  第二部分(②):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

5、第16课《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作者简介 故事背景 词语解释 段落大意

一、作者简介

  顾拜旦(1863—1937),法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被誉为“奥林匹克之父”。

二、故事背景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从创办到1912年举行第5届奥运会前夕,暴露出了不少弊端。仅以1908年在伦敦举行的第4届奥运会为例,由于英国裁判偏袒本国选手引起其他国家选手,特别是美国选手的不满,致使美国选手弃权罢赛以示抗议。这类事情在顾拜旦看来显然都是完全违背了他所提倡的奥林匹克思想的。这使他深感忧虑不安,他敏锐地看到了当时社会出现的一些不利于体育健康发展的潜在危机。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定于1916年在柏林举办的第6届奥运会被迫取消。致使顾拜旦对奥林匹克精神做了更深入的思考,于是他作此演说以重申奥林匹克精神。

三、理解词义

  1.萦绕:萦回。

  2.襁褓: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3.指摘:挑出错误,加以批评。

  4.枷锁:比喻束缚人的观念、制度等。

  5.奠定:使稳固;使安定。

  6.行将就木:快要进棺材了。指人临近死亡。木,指棺材。

  7.乌托邦:泛指不能实现的愿望、计划等。

  8.分崩离析:形容集团、国家等分裂瓦解。

  9.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10.自圆其说:使自己的论断或谎话没有破绽。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回顾5年前的盛会和5年间的形式,展望奥林匹克精神的前景。

  第二部分(②—④):写新时代奥林匹克精神实质的内涵是自信与平和,并将奥林匹克主义与一般的体育运动进行对比。

  第三部分(⑤—⑦):写重启奥林匹克时代的必要性,并阐述奥林匹克精神,及其对于全新世界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⑧—⑩):写这次庆祝活动的意义。畅想美好前景,坚信奥林匹克精神必如阳光普照大地,带来沉甸甸的收获。

6、第11课《台阶》作者 故事背景 文体知识 词语解释

一、作者简介

  李森祥,生于1956年,浙江衢州人。1986年在《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1991年调到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任专业作家。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著有小说《传世之鼓》《村野子弟》《屋脊丘陵》等。

二、故事背景

  《台阶》是作者亲历农村生活的深刻感受。李森祥远离故乡,从戎军营,时空的距离,使他对故乡产生了一种极其亲切、真实的回忆。作者根据当时中国农村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极低,许多农民以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立志改变现状这一现实写下了这篇小说。

三、文体知识

  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1)人物是小说的第一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

  (2)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时前面还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这几个部分组织在一起,形成完整的故事情节,用以展现人物性格,表达中心思想。

  (3)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

四、理解词义

  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独自低声说话。

  低眉顺眼:形容驯良恭顺的样子。

  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

  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公开场合。

  若有所失:感觉好像丢掉了什么,形容心情怅惘。

7、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作者简介 故事背景 词语解释 段落大意

一、作者简介

  马丽华,山东济南人。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报告文学《青藏苍茫》,散文集《终极风景》《追你到高原》,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

二、故事背景

  1996年,马丽华从遥远的山东来到西藏,正如三毛痴迷于撒哈拉大沙漠一样,马丽华深情地眷恋着藏北高原的雪山草地。西藏这种自然和人文“秘境”,让马丽华产生了“审美眩晕”。马丽华的足迹几乎走遍了西藏的每一个角落。她曾自豪地写道:我所能谈及的西藏已被自己的目光注视过,已被自己的双脚接触过,已被自己的心灵感知过。多年的西藏游历,让马丽华有机会对自己的所到之处进行观察、欣赏、体验、记录,这段经历不经意间构成了她个人生命中最有价值的部分。马丽华说:从中提取的关键词,全都响亮而光彩。

三、理解词义

  1.酝酿:比喻做准备工作,如事先考虑、商量、相互协调等。

  2.恭顺:恭敬顺从。

  3.豁然:形容开阔或通达。

  4.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5.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6.历历在目:(物体或景象)一个一个清清楚楚的在眼前。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总写各拉丹冬的特点,交代时代背景。

  第二部分(②—⑬):描写“我”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第三部分( ⑭ ):发现流水,抒发情感。

8、第3课《短诗五首》作者简介 故事背景 词语解释

一、作者简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因《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被称为“雨巷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曾是徐志摩和胡适的学生,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获1971 年诺贝尔文学奖。1917 年7 月在特木科《晨报》发表题为《热情与恒心》的文章,这是诗人第一次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二、故事背景

  沈尹默的《月夜》发表于1918 年1 月出版的四卷一号《新青年》杂志上,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本诗的发表极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 年1 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 岁,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随口吟成。

  《断章》创作于1935 年10 月,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这首诗虽只有短短4 行,却试图用简明的意象阐释深刻的道理。

  一场暴风雨把大地变得天昏地暗,这里的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风”“雨”指当时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诗人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诗人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写下了《风雨吟》这首短诗。

三、理解词义

  漫漫:(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

  舵手:掌舵的人,常用以比喻领导者。

9、第22课《太空一日》作者 故事背景 词语解释 段落大意

一、作者简介

  杨利伟,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首次进入太空,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著有《天地九重》一书。

二、故事背景

  《天地九重》是“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亲笔写作出版的书,由20万字和150幅珍贵图片组成。对于进入太空的所经、所历、所见、所感,杨利伟不遗余力地在书中作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和详尽的描述。他在书中感念国家和人民的厚戴,感恩师长、战友和亲人的关爱。杨利伟在书中告诉我们:成功之路并非一飞冲天,而是一步一步、不懈不怠的结果。

三、理解词义

  1.释然:形容疑虑、嫌隙等消释而心中平静。

  2.俯瞰:从高处往下看。

  3.本末倒置:比喻把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弄颠倒了。

  4.严谨:严密谨慎;严密细致。

  5.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6.屏息凝神:暂时抑制呼吸聚集精神,形容高度集中注意力。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17):叙述了火箭起飞时“我”紧张的心理,及火箭产生共振时,“我”经受的痛苦。

  第二部分(18—29):叙述了“我”在飞船上看到的地球上的景致及太空中类似棉絮状的物体,表现了“我”作为航天员科学、严谨的态度。

  第三部分(30—39):叙述“我”在太空中遇到的困难及神秘的敲击声。

  第四部分(40—67):叙述“我”回航时惊心动魄的过程。

幼儿园学习资源推荐 《青蛙卖泥潭》生字拼音组词等知识点归类及同步练习题附答案 《羿射九日》生字拼音组词等知识点归类 《我们家的男子汉》同步练习 《找春天》同步练习 小虾生字拼音组词等课文知识点归类及同步练习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类及练习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题 《一分钟》生字笔顺拼音组词等课文知识点归类 《一分钟》生字组词拼音笔顺等知识点预习 《咕咚》生字笔顺拼音组词等课文知识点归类 《小猴子下山》生字笔顺拼音组词等课文知识点归类 《棉花姑娘》课文生字组词拼音等知识点归类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作文《神奇的探险之旅》写作指导与范文 《写日记》习作指导例文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少年闰土》段落大意课文主题与课后习题答案 四年级下册第9课《短诗三首》生字组词等课文知识点解读及练习

最新学习资源 《搭船的鸟》中的句子解析与课文主题重点问题解答 《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重点句子解析与段落大意 《在牛肚子里旅行》句子解析与重点问题解答 《我是什么》课文重点句子解析课后习题答案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课文主题与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搭船的鸟》生字拼音组词多音字与词语解释 《不懂就要问》生字拼音组词近反义词与词语解释 《一块奶酪》生字拼音组词近反义词与词语解释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生字拼音组词近反义词与词语解释 《我是什么》生字拼音组词多音字近反义词等知识点预习

相关信息 词语的兄弟姐妹—同义词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最苦父母心作文 词语搭配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