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独坐敬亭山》词语及诗句意思赏析
【释义】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尽:没有了。
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厌:满足。
【简析】
这首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译文】
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
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
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句意思解释与赏析同步练习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年)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明朝人推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早春,是写给当时任水部员外郎的诗人张籍的,诗写了两首,这是第一首。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当时韩愈已经56岁,任吏部侍郎。在文学方面,他早已声名大振,同时在复兴儒学的事业中,他也卓有建树。因此,虽然年近花甲,却不因岁月如流而悲伤,而是兴味盎然地迎接春天。附第二首:“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凭君先到江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词语注释
①[呈]恭敬地送上。②[水部张十八员外]指唐代诗人张籍,他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③[天街]京城街道。④[润如酥]形容春雨滋润细腻。酥,酥油。⑤[处]时。⑥[绝胜]远远胜过。
诗句大意
京城的街道上下着纷纷扬扬的丝雨,它就像酥油般柔滑细腻,
刚从土里钻出来的嫩绿而略带黄色草芽,在远处看去,一大片满是的,可走近一看,却显得稀疏起来。
这是一年之中最好的时节,
远远胜过杨柳堆烟的晚春。
诗句赏析
这是一首写给张籍的小诗,大概是诗人希望张籍能够出来看下春景吧,至于张籍去看了没,根据诗人的两首诗,应该是没有成行的。古时候的人排行都是整个氏族同辈分的一起排,张籍就刚好排到十八,所以就称“张十八”。
首句“天街小雨润如酥”。“天街”只是虚指,以小见大,它实指整个京城,并不是说这雨就只下在京城的街道,也不是说只有京城街道的雨是柔滑细腻的。这春雨为什么给人“润如酥”的感觉呢?它跟春雨的特点有关,春天的雨细如丝,春风一吹,如烟似雾,洒到身上有“沾衣欲湿”的感觉,却又只是湿润,不会让人全身湿漉漉的。
第二句“草色遥看近却无”。草的生命力是顽强的,你冻不死它,也烧不死它,只要地下的根不死,它又能再次勃发。白居易诗写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的,它不惧环境的恶劣,当春天来临,它会再次吐出新芽。朱自清说春天“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朱自清先生先生说的是将要长成的小草,的确是“绿绿的”;本诗写的又略有不同,诗人写的是刚钻出来的草芽,它是淡绿而稍微带着黄色,当一大片连起来,在远处能朦胧的看到,可走近了,变得稀疏起来,就没有那么明显的视觉感了。“遥看”和“近却无”形成强烈对比,在其它万物还在积蓄力量时,小草就展现了春来的希望,展现了生命的顽强与不屈。诗人还有一首诗写了看见小草吐芽的欣喜:《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第三句“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诗人这里更进一步:早春是春天最好的时候。确实,希望是最美的,也是最好的。早春,就是希望,就是基础。所以,诗人认为早春是最好的。
尾句“绝胜烟柳满皇都”。“烟柳满皇都”的时候,就到了晚春了,那时柳絮飘飞,落红无数,景色是优美,但春天也快过去了,古人一向有伤春悲秋的说法,那诗人认为早春“绝胜”晚春,就理所当然了。晚春也是生机勃勃,可诗人或许还是喜欢早春的希望,也不足为奇。
3、《鸟鸣涧》诗句词语释义 赏析
【释义】
鸟鸣涧:鸟儿在山涧中鸣叫。
人闲:指没有人事活动相扰。
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桂花:此指木樨,有春花、秋花等不同品种,这里写的是春天开花的一种。
春山:春日的山。亦指春日山中。
空:空寂、空空荡荡。空虚。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月出:月亮升起。
惊:惊动,扰乱。
山鸟:山中的鸟。
时鸣:偶尔(时而)啼叫。
时:时而,偶尔。
【简析】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译文】
寂静的山谷中,只有木樨花在无声的飘落,
月亮升起月光照耀大地时惊动了山中栖鸟,
4、《墨梅》词语及诗句意思
【释义】
墨梅:用墨笔勾勒出来的梅花。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池头:池边。头 :边上。
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四种,如,清墨、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
痕:痕迹。
清气:梅花的清香之气。
满乾坤:弥漫在天地间。满:弥漫。乾坤:天地间。
【简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译文】
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多么好看,
5、《村晚》诗句词语释义 赏析
【释义】
陂(bēi):池塘的岸。
衔:口里含着。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浸:淹没。
寒漪(yī):水上波纹。
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腔:曲调。
信口:随口。
归去:回去。
池塘:堤岸。
【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译文】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
6、《清平乐.村居》词语及句子意思赏析
【释义】
清平乐(yuè):词牌名。村居:题目
茅檐:茅屋的屋檐。
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翁媪(ǎo):老翁、老妇。
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亡,通“无”。
卧:趴。
【简析】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诗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安宁、平静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译文】
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在家里编织鸡笼。
7、《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诗句词语释义 赏析
【释义】
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
河:指黄河。
五千仞(rèn):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
岳:指五岳之一西岳华山。黄河和华山都在金人占领区内。一说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
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极高。摩,摩擦、接触或触摸。
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的汉族人民,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
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胡尘:指金人入侵中原,也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和金朝的暴政。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南望:远眺南方。
【简析】
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诗人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诗人为遗民呼号,目的还是想引起南宋当国者的警觉,激起他们的恢复之志。
【译文】
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
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触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
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8、《蜂》词语意思及译文赏析
【释义】
山尖:山峰。
无限风光:极其美好的风景。
占:占有,占据。
采:采取,这里指采取花蜜。
【简析】
《蜂》通过吟咏蜜蜂采花酿蜜供人享用这一自然现象,表现了他对社会和历史问题的思考。
前两句写蜜蜂的生存状态,在山花烂漫间不停穿梭、劳作,广阔的领地给了它们相当大的施展本领的空间。“不论”“无限”,蜜蜂在辛勤劳动中“占尽风光”,简单写来看似平平无奇,纯行直白,几乎是欣赏、夸赞的口吻,实则是匠心独运,先扬后抑,为下文的议论做出了铺垫。
后两句紧乘“蜜蜂”这一意象,把它象征的“劳动者”意象加以引申、扩大,发出“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一声叹息。同时也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已采的百花酿成蜜,辛辛苦苦的劳作终于有了可喜的成果,话锋一转,这般辛劳到底又是为了谁呢?在当时黑暗腐朽的社会里,为的正是那些不劳而获、占据高位、手握重权的剥削者,此中的讽意不言而明。
【译文】
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
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句词语译文 赏析
【释义】
闻:听说。官军:指唐朝军队。
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涕:眼泪。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作伴:与妻儿一同。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便:就的意思。
襄阳:今属湖北。
【简析】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
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
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
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
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就从巴峡再穿过巫峡,
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