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课文知识点分类解读
来源:部编版小学语文精讲
我会写:
侯hóu:侯爵 公侯 封侯 侯门似海
章zhāng:乐章 篇章 简章 盖章 约法三章
泣qì:哭泣、抽泣、泣不成声
盈yíng:充盈 丰盈 盈利 盈余 热泪盈眶
脉mò:脉脉 脉脉含情
栖qī:栖息 栖居 栖身 两栖
鸦yā:乌鸦 鸦片 鸦雀无声 鸦片战争
多音字:
处:chù办事处 chǔ处理
相:xiāng相处 xiàng相貌
传:chuán (传说)zhuàn(传记)
脉:mài(山脉)(mò(脉脉)
纤:xiān(纤维)qiàn(纤夫)
形近字:
宫(宫廷)官(官员)
侯(王侯)候(等候)
栖(栖息)柄(把柄)
问题归纳:
1、《寒食》这首诗写的是怎样的景色?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这首诗运用了白描手法,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2、《古诗十九首》中运用了哪些叠字,有什么好处?
答:“迢迢”,是星空的距离;“皎皎”,是星空的光线;“纤纤”,是织女手的形态;“札札”,是织布机的声音;“脉脉”,是织女凝望的神情。
这些叠词无论是描摹景物,还是刻画人物、叙述情境,都在反复吟咏中创设着缠绵的情境。
3、《十五夜望月》这首诗中点明了哪些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中庭,地白,树、鸦,露,桂花,暗含了月的意象。
表达了作者中秋望月思远、想念好友的情感。
课后习题答案:
二、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答:《迢迢牵牛星》借助神话传说中牛郎和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爱情悲剧,表达了相思受阻、思而不得的离愁别恨。
三、《十五夜望月》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在你读过的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
示例: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旅次经寒食,思乡泪湿巾。音书天外断,桃李雨中春。(李中《客中寒食》)
3、“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
5、“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 (王昌龄《秋思》)
四、《寒食》和《十五夜望月》写了哪些传统习俗?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习俗,查找资料了解一下。
《寒食》这首诗写寒食节禁止烟火,吃冷食的传统习俗;《十五夜望月》描写了中秋节赏月的传统习俗。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习俗,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了重阳节登高的习俗;《村居》写了春季放风筝的习俗;《元日》则写了春节饮屠苏酒,插桃符的习俗……
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
春节诗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宵节诗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端午诗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阳采撷
宋•许文通
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
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
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中秋诗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作者: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寒食》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作者介绍: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著有《韩君平诗集》
主题:
《寒食》一诗描摹出了寒食节时浓郁绚烂的春景,以及皇室的雍容恩宠、王侯的富贵娴雅,不仅再现了唐时的节日习俗,也呈现出一派承平景象。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权贵们的讽刺。
译文:
春天的京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里的柳树。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新火,袅袅轻烟散入权贵豪门的家里。
注解:
①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②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③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④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⑤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鉴赏: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翊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烬之味。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泰平的歌咏。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诗歌介绍:
《古诗十九首》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主持编选的《文选》。诗中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
主题:
《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字里行间,蕴藏着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意识。
译文:
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伸出纤细雪白的双手,札札地穿梭织布。(织女)一整天也织不了完整的花纹,哭得泪如雨下。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只隔一条清澈的河,相视而不能相互说话。
注解:
①河汉女:指织女星。河汉,银河。
②擢(zhuó)伸出,抽出。
③素:白皙的。
④札(zhá)札:织机发出的响声。
⑤机杼(zhù):织机的梭子。
⑥章:有花纹的纺织品,这里指整幅的布帛。
⑦零:落下。
⑧盈盈:形容清澈。
⑨脉(mò)脉:用眼睛表达情意的样子。
鉴赏:
全诗以物喻人,构思精巧。诗人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之情。全诗想象丰富,感情缠绵,用语婉丽,境界奇特,是相思怀远诗中的新格高调。
《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作者介绍:
王建(768-825),唐代诗人,字仲初。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并称“张王乐府”。其以田家、蚕妇、织女、水夫等为题材的诗篇,对当时社会现实有所反映。
主要作品:《田家行》《水夫谣》《羽林行》《射虎行》《古从军》等。
主题:
《十五夜望月》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月夜图,渲染了一种清幽寂静、凄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中秋望月思远,想念好友的情感。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译文:
月光照在庭院地上,树上栖息着乌鸦,秋天的露水无声地打湿了庭院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在仰望,不知道这秋天的情思会落到谁的一边?
注解:
①陂(bēi):池岸。
②衔:口里含着。本诗中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③浸:淹没。
④漪(yī):水中的波纹。
⑤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⑥腔:曲调。
⑦信口:随口。
鉴赏:
1、诗的前两句: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2、诗的后两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图文讲解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同步练习1
一、 默写诗歌。
1. 春城无处不飞花, 。日暮汉宫传蜡烛, 。
2. ,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 。终日不成章,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 。
3.中庭地白树栖鸦, 。今夜月明人尽望, 。
二.关于《迢迢牵牛星》阅读训练。
1.诗歌中景象有虚实之分,有眼之所见,有心之所想。请指出诗中眼见之实景来。
2.“盈盈一水间”,“相去复几许”!开头为什么又有“迢迢”?请说说你的理解。
3.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谁?抒发了什么感情?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
4.诗中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的诗句是: , 。
5.赏析“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6. 写一写《迢迢牵牛星》中叠词运用的妙处。
7.赏析“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8.赏析“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9.赏析“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三、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相关问题。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这首诗最后两句的意思是。
2、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美酒。在此情景中,你想到的诗句是: , 。这首诗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写的《 》,描写了他在这一天看到的有趣的风俗,如: 、 和 。
答案
一、1.寒食东风御柳斜 轻烟散入五侯家
迢迢牵牛星 札扎弄机杼 泣涕零如雨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冷露无声湿桂花 不知秋思落谁家
二、1.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河汉清且浅,盈盈一水间。
2.“迢迢”是诗人从地面仰视星空的视角感受,而“盈盈一水间”,“相去复几许”是从织女看牛郎的视角感受而来,所以一远一近,各不相同。
3.既是织女,也是思妇(诗人)。抒发了虽近在咫尺而衷情难诉的愁苦。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遭受各种束缚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现实。
4.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5.那阻隔 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盈盈”不是形容水,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女。“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6.这首诗一共十六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词,即迢迢、皎皎、纤纤、盈盈、脉脉。叠词的使用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7.这是写景句。“河汉”既“清”且“浅”,而且也相距“复几许”,并不遥远,可望却不可即,咫尺胜天涯。这样就更加有力地强调了织女离愁别绪的哀怨。
8.诗句强调织女与牛郎虽只隔一水间,却只能用默默地眼神含情地相望来表达心中的渴念和爱慕情意。“盈盈”“脉脉”两组叠词的运用,更突出地表达了织女对牛郎之间的缠绵情意。
9.这是描写织女手的特征、劳动的情景及其勤劳的形象。“纤纤”一~词,写织女手的形态,纤细柔长。“札札”叠词写出织女织布时不停的织机声,一个“弄”字形象地写出了机梭在织布机上的飞动,同时也写出了织女织布动作娴练和纯熟。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意在写出织女的勤劳形象,更意在写出织女因思念亲人的孤寂苦闷心情。
三、1.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大家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
2.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 元日 燃爆竹 饮屠苏酒 换新桃符
同步练习2
本文图文音视频素材来源于网络,好的资源值得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第一课时
一、诗歌考查。
1.诗歌前两句用( )两字点明仲春景色;后两句用( )点明享受特权的对象。
2.简单分析诗歌暗喻讽喻的特色。
3.今天人们用此诗中的“( )”渲染春天的美丽景色。
二、请尝试默写古诗《寒食》。
三、小试牛刀。
说说诗歌《寒食》中,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3.你知道寒食节与哪位古人有关吗?
第二课时
阅读《迢迢牵牛星》,回答后面的问题。
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_______
1.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它写的虽然是天上的事,反映的却是现实的生活。人们常用这一神话比喻 。 2.这首诗中,有一个很关键的过渡性句子,它既是前因又是后果,这个句子是。 3.这首诗在刻画织女时,并没有孤立静止地去写她的思想活动,而是通过和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含蓄深沉,极富艺术感染力。
第三课时
1.字正腔圆读古诗。(将错误的读音画去)
中庭 / 地白 / 树栖(xī qī)鸦(yā yá ),
冷(lěn lěng )露(lù lòu)无声 / 湿桂花。
今夜 / 月明 / 人尽(jìn jìng )望,
不知 / 秋思(shī sī)/ 落谁家。
2.“十五夜”指的是节的夜晚,中国历代有的习俗。
3.分辨孪生兄弟。(组词)
鸦( ) 庭( ) 栖( )
鸭( ) 廷( ) 晒( )
4.诗意再现。(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5.走进《十五夜望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作者在诗中描述了这些景物。“秋思”一词告诉我们,诗人描写的是天的景物。
、
②“秋思”是一种清冷、孤寂,思念感怀的情绪,这从诗中的、等词可以看出。“不知秋思落谁家”的疑问,我们很难作出具体的回答,但通过读诗,我们可以想象到有一个人一定是思绪满怀的,他就是。
6.阅读冲浪。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①你知道这首诗写得是什么节日的事吗?当时有什么风俗?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③人们写文章表达思念情感时引用上面诗句最多的是哪一句?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一、1.花柳 汉宫五侯
2.诗歌不直接讽刺,而选择特权阶层生活上的某件事情加以描摹,含隐巧妙,入木三分。
3.春城无处不飞花
二、略
三、1.略
2.介子推
第二课时
1.牛郎织女 夫妻分离2.泣涕零如雨3.动作 情态
第三课时
1.画去: 第一个 第二个 第一个 第二个 第二个 第一个
.中秋 赏月吃月饼
3.乌鸦 庭院 栖息
鸭子 宫廷 晒伤
4.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家。
5.①庭院 月光 树木 乌鸦 露水 桂花 秋
②冷 白 无声 作者王建
6.①重阳节 插茱萸 登高
②表达了独自外在的游子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③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提升练习】
一、 默写诗歌。
1. 春城无处不飞花, 。日暮汉宫传蜡烛, 。
2. ,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 。终日不成章,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 。
3.中庭地白树栖鸦, 。今夜月明人尽望, 。
二.关于《迢迢牵牛星》阅读训练。
1.诗歌中景象有虚实之分,有眼之所见,有心之所想。请指出诗中眼见之实景来。
2.“盈盈一水间”,“相去复几许”!开头为什么又有“迢迢”?请说说你的理解。
3.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谁?抒发了什么感情?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
4.诗中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的诗句是: , 。
5.赏析“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6. 写一写《迢迢牵牛星》中叠词运用的妙处。
7.赏析“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8.赏析“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9.赏析“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三、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相关问题。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这首诗最后两句的意思是。
2、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美酒。在此情景中,你想到的诗句是: , 。这首诗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写的《 》,描写了他在这一天看到的有趣的风俗,如: 、 和 。
答案
一、1.寒食东风御柳斜 轻烟散入五侯家
迢迢牵牛星 札扎弄机杼 泣涕零如雨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冷露无声湿桂花 不知秋思落谁家
二、1.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河汉清且浅,盈盈一水间。
2.“迢迢”是诗人从地面仰视星空的视角感受,而“盈盈一水间”,“相去复几许”是从织女看牛郎的视角感受而来,所以一远一近,各不相同。
3.既是织女,也是思妇(诗人)。抒发了虽近在咫尺而衷情难诉的愁苦。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遭受各种束缚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现实。
4.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5.那阻隔 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盈盈”不是形容水,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女。“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6.这首诗一共十六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词,即迢迢、皎皎、纤纤、盈盈、脉脉。叠词的使用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7.这是写景句。“河汉”既“清”且“浅”,而且也相距“复几许”,并不遥远,可望却不可即,咫尺胜天涯。这样就更加有力地强调了织女离愁别绪的哀怨。
8.诗句强调织女与牛郎虽只隔一水间,却只能用默默地眼神含情地相望来表达心中的渴念和爱慕情意。“盈盈”“脉脉”两组叠词的运用,更突出地表达了织女对牛郎之间的缠绵情意。
9.这是描写织女手的特征、劳动的情景及其勤劳的形象。“纤纤”一~词,写织女手的形态,纤细柔长。“札札”叠词写出织女织布时不停的织机声,一个“弄”字形象地写出了机梭在织布机上的飞动,同时也写出了织女织布动作娴练和纯熟。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意在写出织女的勤劳形象,更意在写出织女因思念亲人的孤寂苦闷心情。
三、1.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大家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
2.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 元日 燃爆竹 饮屠苏酒 换新桃符。
2、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第10课《古诗三首》知识点
知识点
我会写:
络:络纱 络丝 络线 脉络 网络 络绎
锤:锤打 锤子 铁锤 木锤 千锤百炼
凿:凿井 开凿 凿子 圆凿 凿壁偷光
焚:焚香 焚毁 焚烧 忧心如焚 玩火自焚
多音字:
似:sì相似 shì似的
当:dāng当前 dàng适当
络:luò脉络 lào络子
骨:gǔ骨头 gū骨碌
形近字:
络(网络)洛(洛阳) 锤(锤子)捶(捶打)
焚(焚烧)婪(贪婪)
问题归纳:
1、《马诗》这首诗是怎样借物抒情的?
《马诗》借马渴望带上金笼头,驰骋千里,抒发自己希望有一个广阔空间,施展抱负,报效国家。
2、《石灰吟》这首诗是怎样借物抒情的?
《石灰吟》借石灰不怕烈火焚烧、粉骨碎身,一心想要把清白留在人间,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坚守高洁之心。
3、这首诗是怎样借物抒情的?
《竹石》借竹子扎根破岩,不怕狂风猛吹,抒发自己坚定顽强的精神。
课后习题答案:
二、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骏马啊,什么时候才能够套上镶金的笼头,在明净爽朗的秋天的辽阔原野上任意驰骋呢?
(2)即使身体粉碎变成石灰,也不畏惧敲打撞击、烈火焚烧,还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世间。
(3)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劲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
三、
《马诗》》借马渴望套上金络脑,驰骋千里,抒发了作者渴望得到重用,以便施展抱负,报效国家的志向。
《石灰吟》借石灰不怕烈火焚烧、粉骨碎身,一心想要把清白留在人间,表达了作者为国尽忠、不怕牺牲、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竹石》借竹子扎根破岩,不怕狂风吹袭,表现了作者坚定顽强的精神。
相同点:这三首诗都是咏物诗,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相关资料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作者介绍: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 。主要作品:《马诗二十三首》《梦天》《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著有《昌谷集》。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因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主题:
《马诗》通过写骏马希望套上金络脑,任意驰骋,抒发诗人自己怀才不遇、不被赏识,渴望被重用、建功立业的心情。
译文:
平沙覆盖着大漠,在月光下犹如无边的积雪,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何时将要套上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在明净爽朗的秋天里任意驰骋呢?
注解:
①燕(yān)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②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③何当:何时将要。
④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鉴赏:
①前两句描写了一片富有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大漠”“燕山”是边塞征戍之地。“沙如雪”“月似钩”,略作点染,极精炼地勾勒出战场的典型环境。
②后两句借马抒情,为自己渴望建功立业而又得不到赏识发出呼喊,表达了一种愤慨之情。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作者介绍: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升为巡按江西,颂声满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宪宗时,于谦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传世。《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主要作品:《平阳道中》《咏煤炭》《暮春遇雨》《于忠肃集》等。
主题:
《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译文: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的锤击才能从深山中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是平常的事。即使粉骨碎身也全然不怕,只要能把高尚的节操留在人间。
注解:
①等闲:平常。
②浑:全,全然。
③清白:指高尚的节操。
鉴赏:
①前两句写的是石灰从开采到烧制的过程,歌颂了一种视死如归、从容不迫的精神。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②最后一句一语双关,诗人借石灰之口,表达了以身报国的宏伟抱负和绝不向世俗低头、绝不同流合污的坚贞精神。“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作者介绍: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主要作品:《新竹》《山中雪后》《 墨竹图题诗》等。
主题:
《竹石》描绘了竹子坚忍、刚直、不屈的形象,表现了作者的刚烈、不屈不挠和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高风亮节。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经受得住,仍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
注解:
【任】任凭。
【尔】你。
【咬】这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
鉴赏:
①“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将竹拟人化,表现出了倔强和坚韧的性格,还显示出了无穷的韵味和奇妙的意境。以“咬”字开篇,突兀奇峭,入手不凡,真是令人拍案叫绝。一个“咬”字,一个“定”字写出竹目标之明确,“不放松”写出意志之坚定。
②“千磨万击”写恶势力之甚,“东西南北”写恶势力无处不有,准确地概括了那个黑暗时代的特征,可见竹遭受的打击之大。“任尔东西南北风”,一个“任”字,多么生动、准确地写出了傲竹凛风而立,斗恶不止的英雄气概!表现出诗人无惧无畏、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图文解读
同步练习1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2题。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①。
何当金络脑②,快走踏清秋。
【注释】①〔钩〕一种弯刀。
②〔何当金络脑〕意谓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
1.这是一首边塞诗,由哪些事物景象可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表达更为明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3题。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1) 解释重点字词。
咬:
坚劲:
任:
(2)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竹子? ( )
A竹林里 B深山里 C破岩中
(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两句诗中的“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得很好。请你谈谈好在哪里?
(4)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的写法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1.由大漠、燕山、钩、马等景象可看。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渴望早日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两句表达更为明显。
二、
(1)紧紧扎根在土里;坚定强劲;任凭
(2)C
(3)用拟人手法,很形象。写出了竹子不屈不挠,刚毅顽强的性格。
(4)借物喻人,托竹抒情。表现了作者不向恶势力低头,铁骨铮铮的形象。
同步练习2
1.根据语境,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一群小燕(yān yàn)子飞过燕(yān yàn)山山脉,飞向梦想起航的地方。
(2)战士们锻炼起来劲(jìn jìng)头十足,将来一定是一支劲(jìn jìng)旅。
2.比一比,组成词语。
络( ) 捶( ) 凿( ) 焚( )
洛( ) 锤( ) 函( ) 烫( )
3.给下面的诗句选择正确的修辞手法。
A.拟人 B.比喻 C.夸张 D.排比
(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
(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
4.品读诗句,完成后面的练习。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何当”的意思是( )。
A.何时将要 B.什么时候 C.当时
(2)这两句诗中的“ ”表达了作者无限的企盼之情。“ ”象征受到了重用,“ ”形象地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由“千磨万击”想到了成语 。
(4)诗句的意思是
(5)诗句赞美竹子 的精神品格。
A.无私奉献 B.坚韧顽强 C.硬骨头
5.比较阅读古诗,选择恰当的诗句填空。
《马诗》《石灰吟》和《竹石》三首诗都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远大的志向。但表达的情感却又不同。表现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诗句是 ;表现诗人在困难和打击面前毫不动摇的诗句是 ;表现诗人坚守高洁情操的诗句是 。
A.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B.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C.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6.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回答问题。
石灰吟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
(1)把诗句补充完整。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代)诗人 。
(2)诗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若:好像 B.等闲:平常 C.浑:浑浊
(3)诗句 写出了石灰的特点。
(4)这首诗吟的是石灰,表达的是作者怎样的志向?请用一个四字词语说明这种写法。
(5)在括号内选择适当的关联词语将句子衔接起来。
( )千锤万凿,( )烈火焚身,( )粉骨碎身,我( )要留清白在人间。
A.即使 B.不管 C.无论 D.也
阅读能力大提升
7.对比阅读,完成练习。
房兵曹胡马
【唐】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1)解释词语:
锋棱: 堪:
(2)诗的前四句写马的 ,后四句写马的 。
A.精神 B.形态
(3)分析画线诗句,完成练习。
这两句诗描写了胡马的 和 。
其中“ ”一词写出了马的疾驰。在这两句中, 是静态描写, 是动态描写。
(4)诗的后四句与李贺的《马诗》中的诗句: , 。都表现了诗人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5)这首诗和李贺的《马诗》在表达方法上的相同点是( )。
A.比喻的手法 B.托物言志 C.以景写情
8.结合下图,展开想象,把古诗《竹石》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参考答案
1.(1)yàn yān (2)jìn jìng
2.联络 洛阳 捶打 锤子 开凿 信函 焚烧 烫人
3.(1)B(2)A
4.(1)B(2)何当 金络脑 踏清秋 (3)千锤百炼(4)千万次捶打至今还非常坚韧,任凭你东南西北风。(5)B
5. B CA
6. (1)千锤万凿出深山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 于谦 (2)C(3)要留清白在人间 (4)托物言志 (5)AAAD
7.(1)像刀锋一样突出分明. 甚至可以 (2)B A(3)动作 两耳 四蹄轻 竹批双耳峻 风入四蹄轻 (4)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5)B
8. 在山上,竹子紧紧咬定青山一点儿也不放松,原来是它的根深深扎进石缝中。千万次捶打到今天身骨仍然很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对于它来说,都是无济于事的。这竹子好坚强啊,好执着!
解析:这是把《竹石》改写成一段话的训练。首先要理解古诗句的意思,然后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并联系作者生活的背景,写成一段通顺的话。
类文阅读
表达远大志向的古诗词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读山海经
陶潜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马诗
音频:00:00/00:43
墨梅
音频:00:00/00:53
3、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第9课《古诗三首》知识点
知识点
我会写:
仞:万仞 壁立千仞 心游万仞
岳:五岳 山岳 岳父 岳母 三山五岳
摩:抚摩 按摩 摩天 观摩 摩拳擦掌
遗:遗民 遗失 遗忘 遗憾 路不拾遗
涕:涕零 鼻涕 感激涕零
巫:女巫、巫师、巫术、巫婆、巫神
多音字:
朝:zhāo朝霞cháo朝向
舍:shè宿舍shě舍不得
形近字:
仞(万仞)刃(刀刃)岳(山岳)兵(士兵)
摩(摩天)磨(磨炼)
问题归纳:
1、第一首诗前两句描绘一幅怎样的意境?
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2、第二首诗描写景色有何作用?
滚滚黄河奔流三万里,东入大海,巍峨华山高达五千仞,上与天奇。如此大好河山,却沦陷在“胡尘里”,怎能不令人愤慨?壮观的景色描写渲染了老百姓的悲愤、失望之情。
3
杜甫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国事在他眼里最重要,遇到国家收复疆土,击败叛军自然是生平最大的一件快事。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课后习题答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反复诵读,边诵读边想象画面,并借助画面,深入理解课文。
2.借助注释,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表明边塞将士誓死杀敌的气概。
(2)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
(3)赶紧动身启程从巴峡穿过巫峡,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表达了诗人急切、喜悦的心情,是诗人想象中的飞驰。
相关资料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 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主题:
《从军行》通过描写边塞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物,衬托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和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和责任感。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黄沙万里,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解:
①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②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③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
④玉门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⑤穿:磨破。
⑥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⑦楼兰: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
⑧长云:层层浓云。
鉴赏:
①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孤”可以体现边塞地区的开阔荒凉,可以体会到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里渗透了丰富复杂的感情,将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所担负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②诗的后两句由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突出西北战场的艰苦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见战斗艰苦激烈。前一句概括了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人之强悍,同时也说明将士们报国壮志之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他们的誓言。后一句是将士们的豪迈誓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体现了守边将士不畏艰险、奋不顾身、誓死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主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通过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遗民日夜盼望王师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沦陷区百姓的同情,抒发了诗人渴望收复大好河山、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南宋统治者长期未能收复失地的失望与悲愤之情。
译文:
三万里滔滔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向上碰到天。中原人民在胡人暴政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注解:
①将晓:快要天亮。
②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很长。
③五千仞(rèn)岳:指华山。“五千仞”形容它很高。
④摩天:碰到天。
⑤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⑥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
⑦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鉴赏:
①“入”表现了黄河东流入海的磅礴气势;“摩”有触手可及之意,突出山的高俊。前两句写景,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黄河奔腾咆哮、流入大海的壮观和华山巍峨高耸、直插云霄的雄伟,饱含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劈空而来,为后文直抒胸臆做了蓄势和铺垫。
②后两句抒情,把被南宋朝廷遗弃在中原的老百姓的悲惨遭遇和痛苦心情淋漓尽致地写了出来,表达了诗人对老百姓的同情。“泪尽”二字极写沦陷区人民的痛苦与酸辛,“南望”表现出沧陷区人民盼望南宋军队收复国土的焦急心情。“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苦盼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作者介绍:
”生平第一首快诗“。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珙县人(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成“李杜”。主要作品:《望岳》《登高》《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
主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译文:
忽然间从剑门外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我刚听到这个喜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忧伤,我胡乱的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应当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方舟从巴峡动下,穿越巫峡顺流而下,一过襄阳就径直奔向洛阳。
注解:
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涕:眼泪。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漫卷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作伴:与妻儿一同。
即:就。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便:就的意思。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鉴赏:
①前四句由“忽传”到“初闻”再到“却看”“漫卷”,几个连续动作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喜。
②后四句通过想象,尽情描写“喜欲狂”。既描写了“放歌”“纵酒”的“狂态”,也描写了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
同步练习1
一、关于《从军行》,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前两句描写壮阔悲凉的环境,直接抒发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
B.“孤城遥望玉门关”中的玉门关,是一座军事要塞。
C.“黄沙百战穿金甲”中的“百战”是虚数。
D.本诗的结尾没有体现出悲伤的情调。
二、根据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完成练习。
1.根据意思写诗句。
(1)满怀希望地望着江南,盼望南宋军队收复失地,如此又一年。
(2)三万里长的大河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华山高耸接青天。北宋的遗民对着这样的河山也只能伤心欲绝。
2. 根据对诗句的理解完成练习。
(1)前两句诗中的“ ”字表现出黄河的生气,“ ”字突出山的高峻;从第三句的“ ”看出了百姓饱受战乱之苦;从第四句的“ ”看出了百姓对和平的渴望。
(2)全诗以“ ”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这是悲壮深沉的心声,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读之令人奋起。
3.根据自己的了解完成填空。
(1)“河”,指 ,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2)五岳,东岳 ,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西岳 ,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南岳 ,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北岳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中岳 ,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课文中指的是 。
三、对比读古诗,回答问题。
【甲】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①忽传收蓟北②,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
2.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请发挥想象,从《古诗三首》中任选一首改写成一篇短文。(自由发挥)
参考答案:
一、A
二、1.(1)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2.(1)入 摩 泪尽、胡尘 南望、又一年
(2)望
3.(1)黄河 (2)泰山 华山 衡山 恒山 嵩山 华山
三、1.B
2.用四个连接词将四个本来相距很远的地方贯穿在一起,写出了诗人听闻喜讯后的喜悦心情以及迫切渴望回到故乡(归心似箭)的思想感情。
3.甲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看到国家沦丧,城池破败,百姓离散,到处一片衰朽景象,内心无比伤痛悲愤而伤心垂泪,这泪是伤心之泪。乙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听到官军取得战争胜 利消息后,内心无比激动和喜悦而落泪,这泪是欣喜之泪。
四、略
同步练习2
参考答案:
一、读拼音,写词语。
千仞 五岳 摩擦 遗憾
巫术 襄办 蓟北 衣裳
二、比一比,再组词。
贵(宝贵)岳(五岳)堂(礼堂)镶(镶嵌)涕(鼻涕)
遗(遗憾)丘(山丘)裳(衣裳)襄(襄办)递(递交)
三、多音字组词。
shɑnɡ 衣裳
chánɡ 裳裳者华 裳裳光明
四、近义词。
遗憾—(可惜)悲凉—(凄凉)
五、反义词。
满足—(缺乏)悲凉—(欢乐)
六、先解释带“ ”字,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穿:指铠甲被穿破、磨破。
句意:黄沙漫漫,将士们身经百战,铁甲被磨穿,不攻破楼兰城坚决不回家。
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摩天:碰到天,形容极高。
句意:三万里黄河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
3、白日放歌需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青春:指春天。
句意:在晴朗的日子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七、按要求填写相应的诗句。
1、《从军行》中,描写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的诗句是: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2、《秋夜将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表现出诗人对南宋统治者的强烈的批判之情的诗句是: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3、《闻军官收河南河北》中,通过想象,描写“喜欲狂”的激动心情的诗句是:白日放歌需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八、填空。
1、《从军行》中通过对西北边广漠壮阔的风光的描写,表现了戍守边疆的将士杀敌报国的壮志。
2、《秋夜将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由景及人,通过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描述和对遗民迫切希望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爱国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闻军官收河南河北》中,描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喜悦,要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抒发了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的喜悦心情与还乡的决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之情。
九、默写古诗《从军行》。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生字组词诗句翻译等知识点归类及练习
生字组词:
仞:万仞 壁立千仞 心游万仞
岳:五岳 山岳 岳父 岳母 三山五岳
摩:抚摩 按摩 摩天 观摩 摩拳擦掌
遗:遗民 遗失 遗忘 遗憾 路不拾遗
涕:鼻涕 感激涕零
巫:巫婆 巫术
多音字:
裳:shàng 衣裳
cháng 霓裳 (诗中衣裳遵循古音读cháng)
形近字:
仞(万仞)刃(刀刃) 岳(山岳)兵(士兵)
摩(摩天)磨(磨炼)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 盛唐边塞诗人,字少伯,江宁人。其诗含蓄、深婉、浑厚、明快,其七绝与李白齐名,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明人辑有《王昌龄集》。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译文】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暗淡,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将敌人打败誓不返回家乡。
【解释】
①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②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③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
④玉门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⑤穿:磨破。
⑥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⑦楼兰: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
【鉴赏】
①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同时又渗透了丰富复杂的感情,将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所担负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②诗的后两句由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前一句概括了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人之强悍,同时也说明将士们报国壮志之坚定。后一句是将士们的豪迈誓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课文主题归纳】
《从军行》通过描写边塞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物,衬托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和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和责任感。
【背景拓展】
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赏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译文】
三万里滔滔黄河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巍巍华山耸接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解释】
①将晓:快要天亮。
②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很长。
③五千仞(rèn)岳:指华山。“五千仞”形容它很高。
④摩天:碰到天。
⑤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⑥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
⑦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鉴赏】
①前两句写景,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黄河奔腾咆哮、流入大海的壮观和华山巍峨高耸、直插云霄的雄伟,饱含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劈空而来,为后文直抒胸臆做了蓄势和铺垫。
②后两句抒情,把被南宋朝廷遗弃在中原的老百姓的悲惨遭遇和痛苦心情淋漓尽致地写了出来,表达了诗人对老百姓的同情。“泪尽”二字极写沦陷区人民的痛苦与酸辛,“南望”表现出沦陷区人民盼望南宋军队收复国土的焦急心情。“又”饱含着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创作了《春望》《三吏》《三别》等名作。
【译文】
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就从巴峡再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注释】
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涕:眼泪。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漫卷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作伴:与妻儿一同。
即:就。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便:就的意思。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赏析】
本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的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抒发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5、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人物描写一组》生字词等课文知识点解读预习
《人物描写一组》是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第七单元作家笔下的人专题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由3个独立的片段组成。《摔跤》是《人物描写一组》中第一个片段,选自作家徐光耀的中篇小说《小兵张嘎》,题目为编者所加。
这个片段主要写了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情景。先是由小嘎子提议摔跤,在摔跤的过程中,他时时处处想使巧招,结果反被胖墩儿摔了个仰面朝天,塑造了小嘎子和胖墩儿这两个鲜活的儿童形象。片段中动词的准确运用兼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使小嘎子顽皮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个性特点跃然纸上,堪称人物描写的经典之作。
本课教学,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字词,会认“噶、绊”等5个生字,会写“搂、仗”等8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和理解“手疾眼快、一叉一搂、公鸡鹐架、冷绊子”等词语。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小嘎子的性格特点,感受小嘎子鲜活的人物形象。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刻画人物时使用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方法。
1
.嘎(gǎ)、腮(sāi)、欺负(fu)、脚腕(wàn)。
2.会写:“鞭、扳、腕、疤、喉、咙”
(1)《摔跤》的主人公是小嘎子和小胖墩儿,选自《小兵张嘎》,作者是徐光耀。
(2)《他像一棵挺脱的树》的主人公是人力车夫祥子,选自《骆驼祥子》,作者是老舍。
(3)《两茎灯草》的主人公是严监生,选自《儒林外史》,作者是吴敬梓。
4
.《摔跤》中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的句子有哪些?分别是哪种描写方法?
(1)语言、动作描写:“是吗?”小胖墩儿跳起来,立刻退后两步,一闪身脱了单褂儿,叉着腰说,“来吧,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便摔?”
表达效果:体现出小胖墩儿的胸有成竹。
(2)心理描写: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
表达效果:“沉不住气”表现出小嘎子对长时间不能取胜的不耐烦,这种急躁的心理预示着他的失败。
5.《他是一棵挺脱的树》中描写人物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外貌描写。(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说说喜欢的原因。)
祥子来自农村,他一个是靠卖苦力为生的人力车夫。他老实、健壮、坚忍,如同骆驼一般。健壮的身体是他赖以谋生的基础。他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
作者着重描写祥子那粗壮的脖子、红扑扑的脸、硬棒的身体和四肢,远远望去,犹如一棵挺脱的树,坚毅、壮实。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貌描写,隐含着对劳动者的健壮体魄和高尚情操的赞美。
6.《两茎灯草》中最能表现严监生人物性格特点的句子。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1)从这个句子中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可以感受到严监生病情的严重,试着用几个词语形容一下。(气息奄奄、病入膏肓、行将就木、生命垂危、一息尚存……)
(2)从“总”字可以看出严监生垂死挣扎时间之长。讨论:这时严监生“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为的是什么?(注意分析不同的人对两个指头的含义的猜测、严监生的表现和严监生的心理活动。
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为的竟然是微不足道的两茎灯草。一个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跃然纸上。(严监生的心理可让学生自己揣摩,不设统一答案。)
7.你认为哪个人物形象在你头脑中留下了最鲜明的印象?为什么?
(1)对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的描写符合人物身份。例如,小嘎子的动作就是一个小孩子才会做的,他的想法也是小孩子简单的“狡猾”。
(2)采用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形象。例如,严监生临死前还惦念两茎灯草,这件事最能表现他的吝啬。
(3)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突出人物特点。例如,对祥子外貌的描写,突出了祥子强健的体魄,表现了祥子精气神十足、充满生气的特点。
小结:描写人物时,要选取典型的事例;对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一、读拼音,写词语。
摔跤 倚仗 鞭打 欺压 喉咙
剃头 手腕 伤疤 监视 绊倒
二、比一比,再组词。
揪(揪住)绊(绊倒)筹(筹备)腮(腮帮)腕(手腕)
秋(秋天)伴(陪伴)铸(铸就)思(思考)碗(饭碗)
三、多音字组词。
xì 关系jiàn 国子监
jì 系鞋带jiān 监视
四、近义词。
欺负—(欺凌)破绽—(漏洞)结实—(坚实)慌忙—(急忙)
五、反义词。
结实—(柔弱)慌忙—(从容)手疾眼快—(笨手笨脚)精神抖擞—(无精打采)
六、用合适的词语填空。
(猴儿似)的蹦来蹦去 (直硬)的背 睁得(滴溜溜)
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到句中的括号里。
吩咐叮嘱
1.妈妈(叮嘱)我在上学的路上要注意安全。
2.老师(吩咐)我们几个男生去二楼抬桌子。
监督 督促
3.家长会配合老师检查孩子作业完成情况,(督促)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4.失去(监督)的权力,就像无舵的航船;失去节制的私欲,就像决堤的洪水。
八、请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胜过自己的人心怀怨恨。(妒忌)
2.拒绝;推辞。(推却)
3.耽搁;拖延。(迟延)
4.虚和实,泛指实际情况或内部情况。(虚实)
5.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神机妙算)
九、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文中“立刻”一次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不可以去掉,因为“立刻”一词可以表现出小胖墩的惊喜,可以看出小嘎子的提议正中他的心思,因为他是摔跤的惯手,不会怕和小嘎子比摔跤的。
2.“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这一句中,“仿佛”一词说明了什么?
“仿佛”一词说明小嘎子占上风是暂时的、表面的,暗示了他的失败。
3.“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这几个动作可以看出小胖墩怎样的状态?
可以看出小胖墩儿比赛时非常认真,沉着应对,毫不放松。
4.从摔跤这件事中,可以看出小嘎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嘎子机灵、敏捷、有智谋,是一个争强好胜的孩子。
同步练习2
13 人物描写一组课时练
第一课时
一、读拼音,写汉字。
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zhàng( )着手疾眼快,不愿意和小胖墩儿一叉一lǒu( )。起初,小嘎子围着小胖墩儿hóu( )儿似地蹦来蹦去,仿佛很占了上风。终于三抓两náo( ),jiū( )在了一起,任凭小嘎子推拉拽顶,硬是bān( )不动小胖墩儿,小嘎子刚想用脚wàn( )子去勾小胖墩儿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二、比一比,组词语。
楼( ) 伴( ) 揪( ) 碗( )
搂( ) 绊( ) 锹( ) 腕( )
三、想一想,填一填。
“小嘎子”是作家 的儿童小说 《小兵张嘎》中的主人公。这部小说讲述了小嘎子在老锺叔、老罗叔、区队长、奶奶的引导下,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八路军战士的过程。摔跤这个片段通过对人物、、的描写,表现了小嘎子的、、、的个性特点,表现了胖墩儿__________的特点。
四、阅读选段,完成练习。
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俩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鹐架似的对起阵来。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相,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两个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当胖墩我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扳不动他。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1.给加点字注音。
两个人走马灯似( )的转了三圈
2.小嘎子与人摔跤的特点是。
3.文中的“枪”和“鞭”加引号是说明。
4.从文中找出词语来描绘小嘎子的摔跤过程。
起初,后来。
5.在这里,作者是通过描写和描写来展现人物形象的。
6.读画“”的句子,从中你体会到的人物什么特点。
【答案】
一、仗 搂 猴 挠 揪 扳 腕
二、楼(楼房) 伴(伙伴) 揪(揪着) 碗(碗筷)
搂(搂着) 绊(绊倒) 锹(铁锹) 腕(手腕)
三、徐光耀 《小兵张嘎》 语言、动作、心理 顽皮 机敏 争强好胜 富有心计 沉稳 憨厚老实
四、1. shì
2.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而是不断变换摔跤动作与方式。
3.不是真正的武器枪与鞭,在这里表示特殊的含义
4.精神抖擞 沉不住气
5.动作 心理
6.顽皮、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
第二课时
一、比一比,组词语。
铸( ) 剃( ) 腮( ) 疤( )
涛( ) 弟( ) 鳃( ) 病( )
二、阅读课文选段,完成练习。
他的身量与筋肉都发展到年岁前边去。二十来岁,他已经很大很高,虽然肢体还没被年月铸成一定的格局,可是已经象个成人了——一个脸上身上都带出天真淘气的样子的大人。看着那高等的车夫,他计划着怎样杀进他的腰去,好更显出他的铁扇面似的胸,与直硬的背;扭头看看自己的肩,多么宽,多么威严!杀好了腰,再穿上肥腿的白裤,裤脚用鸡肠子带儿系住,露出那对“出号”的大脚!是的,他无疑的可以成为最出色的车夫;傻子似的他自己笑了。
1.本片段节选自的作品《》,片段中的“他”是指。
2.“他计划着怎样杀进他的腰去”中的“杀进他的腰”的意思是。
3.你对“‘出号’的大脚”的理解是
。
4.这一段人物描写,从、、,到靠力气吃饭的人所引以为豪的体力以及都写得很精彩,把一个活生生的祥子呈现在我们面前。
【答案】
铸造 浪涛 剃头 弟弟 两腮 鱼鳃 伤疤 疾病
二、1.老舍 骆驼祥子 祥子 2.把他的腰部勒得细一些。
3.脚很大。
4.装束 体态 身段 品性人格
第三课时
一、给多音字组词。
监jiān( ) jiàn( )
挑tiāo( ) tiăo( )
二、把词语和词语的意思用直线连起来。
诸亲六眷 泛指许多亲戚。
一声不倒一声 一声连着一声。
登时 互相关连或牵涉。
相干 立刻。
三、请你用动作描写,表现一个人专注的样子。
四、阅读课文选段,完成练习。
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1.此时的严监生可以用一个成语概括 。
2.这里有两句话,第一句话是描写,第二句写严监生的,我们体会到了严监生是一个的人。
3.本文节选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五回,课文题目《两茎灯草》是后人加上去的,根据你对课文内容得理解,你来给课文拟个题目:。
【答案】
一、监视 太监 挑担 挑拨
二、诸亲六眷:泛指许多亲戚。
一声不倒一声:一声连着一声。
登时:立刻。
相干:互相关连或牵涉。
三、她的目光紧紧的盯住窗外的的那只鸟,连扇动的扇子也不知不觉停了下来。
四、1.此时的严监生可以用一个成语概括(死不瞑目)
2.这里有两句话,第一句话是描写(环境),第二句写严监生的(动作),我们体会到了严监生是一个(吝啬,小气)的人。
3.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
6、三年级语文下册课文预习:第1课 古诗三首《三衢道中》
第1课 古诗三首《三衢道中》
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译文
梅子熟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山路上都是苍翠的树木,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之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叫声,比来时更增添了几分幽静。
赏析
《三衢道中》是南宋诗人曾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首句写出行时间次句写出行路线,第三句写绿阴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第四勺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鸣叫声,为三衢山的道路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诗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抒写诗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诗词解析
重点字词解析
①三衢(qú)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②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③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
④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
⑤绿阴:苍绿的树阴。阴,树阴。
⑥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⑦黄鹂(lí):黄莺。
诗词段落解析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首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黄梅天),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
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
“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诗词里的故事
《三衢道中》是南宋诗人曾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作者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平的意趣。
诗还有个特点,就是通过对比融入感情。诗将往年阴雨连绵的黄梅天与眼下的晴朗对比;将来时的绿树及山林的幽静与眼前的绿树与黄莺叫声对比,于是产生了起伏,引出了新意。
全诗又全用景语,浑然天成,描绘了浙西山区初夏的秀丽景色;虽然没有铺写自己的感情,却在景物的描绘中锲入了自己愉快欢悦的心情。
曾几虽然是江西诗派的一员,但这首绝句写得清新流畅,没有江西诗派生吞活剥的弊病。他的学生陆游就专学这种,蔚成大家。
鉴赏
诗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这是一首纪行诗,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写诗人行于三衢山道中的见闻感受。首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黄梅天),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作者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平的意趣。
诗还有个特点,就是通过对比融入感情。诗将往年阴雨连绵的黄梅天与眼下的晴朗对比;将来时的绿树及山林的幽静与眼前的绿树与黄莺叫声对比,于是产生了起伏,引出了新意。全诗又全用景语,浑然天成,描绘了浙西山区初夏的秀丽景色;虽然没有铺写自己的感情,却在景物的描绘中锲入了自己愉快欢悦的心情。
曾几虽然是江西诗派的一员,但这首绝句写得清新流畅,没有江西诗派生吞活剥、拗折诘屈的弊病。他的学生陆游就专学这种,蔚成大家。
梅子黄时日日晴
。梅子刚开始的时候是青色,称为青梅,等成熟的时候就变成了黄色。这句诗的意思是:梅子成熟变黄的时候,每天都是晴朗的。
小溪泛尽却山行。
泛在这里是乘船的意思,咱们不是经常说“泛舟湖上”的吗?这句诗的意思是:坐着小船沿着小溪走到了尽头,就上岸再走山间的小路继续前行。却在这里是在的意思。
绿阴不减来时路。
这句诗的意思是:(路上的树木茂密,苍翠),形成了树阴,和来的时候一样浓密。不减的意思是没有减少,差不多。
添得黄鹂四五声。
这句诗的意思是:树林里还传来了黄鹂的叫声,比来的时候更增添了一些乐趣。黄鹂就是黄莺,在古诗词里也经常出现: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比如“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等等。
这首诗,作者曾几描写了三衢道中的美景,表现了作者对自然山水,对平淡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练习题
(1)此诗写的是什么季节?从哪些意象可以推知?(2分)
(2)此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试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对此诗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初夏。(1分)从梅子黄时,绿阴不减,黄鹂声可以推知。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山行时的愉悦欢快的心情。(2分)诗人主要是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出这种心情的(借景抒情)。(1分) “睛”字,在黄梅雨季能有“日日晴”岂不喜出望外? “绿阴”,绿阴添凉爽,走起路来轻松,此二可喜也。三是“黄鹂四五声”,“鸟鸣山更幽”的意境更使诗人感到高兴。
7、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知识点+同步练习
我会写:
络:络纱 络丝 络线 脉络 网络 络绎
锤:锤打 锤子 铁锤 木锤 千锤百炼
凿:凿井 开凿 凿子 圆凿 凿壁偷光
焚:焚香 焚毁 焚烧 忧心如焚 玩火自焚
多音字:
似:sì相似 shì似的
当:dāng当前 dàng适当
络:luò脉络 lào络子
骨:gǔ骨头 gū骨碌
形近字:
络(网络)洛(洛阳)
锤(锤子)捶(捶打)
问题归纳:
焚(焚烧)婪(贪婪)
1、《马诗》这首诗是怎样借物抒情的?
《马诗》借马渴望带上金笼头,驰骋千里,抒发自己希望有一个广阔空间,施展抱负,报效国家。
2、《石灰吟》这首诗是怎样借物抒情的?
《石灰吟》借石灰不怕烈火焚烧、粉骨碎身,一心想要把清白留在人间,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坚守高洁之心。
3、这首诗是怎样借物抒情的?
《竹石》借竹子扎根破岩,不怕狂风猛吹,抒发自己坚定顽强的精神。
8、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 古诗三首》知识要点+同步练习
马诗
[唐]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释:
大漠:广大的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即金络头,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踏:走,跑。此处有“奔驰”之意。
清秋:清朗的秋天。
译文: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什么时候才能给它带上金络头,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注释:
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千、万:虚词,形容很多。
锤:锤打。
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好像、好似。
等闲:平常。
浑:全,全然。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人间:人世间。
译文:
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
竹石
[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原本,原来。
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磨:折磨,挫折,磨炼。
击:打击。
坚劲:坚强有力。
任:任凭。
尔:你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图文解读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同步练习
第一课时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2题。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①。
何当金络脑②,快走踏清秋。
【注释】①〔钩〕一种弯刀。
②〔何当金络脑〕意谓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这是一首边塞诗,由哪些事物景象可看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表达更为明显?
第二课时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3题。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1) 解释重点字词。
咬:
坚劲:
任:
(2)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竹子? ( )
A竹林里 B深山里 C破岩中
(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两句诗中的“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得很好。请你谈谈好在哪里?
(4)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的写法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由大漠、燕山、钩、马等景象可看。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渴望早日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两句表达更为明显。
第二课时
(1)紧紧扎根在土里;坚定强劲;任凭
(2)C
(3)用拟人手法,很形象。写出了竹子不屈不挠,刚毅顽强的性格。
(4)借物喻人,托竹抒情。表现了作者不向恶势力低头,铁骨铮铮的形象。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一、读拼音,写词语。
网络 捶打 凿空 焚烧
大漠 石灰 任凭 燕山
二、比一比,再组词。
捶(捶打)焚(焚烧)凿(凿孔)络(网络)漠(沙漠)
锤(锤炼)梦(睡梦)业(业务)骆(骆驼)模(模仿)
三、多音字组词。
yān 燕山 yào 重要
yàn 燕子 yāo 要求
四、近义词。
捶打—(敲打)焚烧—(燃烧)
五、反义词。
满足—(缺乏)凄清—(热闹)
六、先解释带“ ”字,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句意: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是铺上了一层白雪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金钩似的新月,高悬夜空。
2、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浑:全然。
句意:纵然粉身碎骨也全不惧怕,只要能将高尚的节操留在人间。
3、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任:任凭。
句意:遭受无数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他吹倒,不能让他屈服。
七、按要求填写相应的诗句。
1、《马诗》中,描绘了富有特色的边疆战场的景色的诗句是: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2、《石灰吟》中,表明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保持高洁的品格的诗句是: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3、《竹石》中,描写竹子扎根坚实的诗句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八、填空。
1、《马诗》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报效祖国、施展抱负的渴望。
2、《石灰吟》中,诗人以石灰自喻,表达了自己为国尽忠,即使粉身碎骨,也要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3、《竹石》一诗表现出诗人正直倔强的性格和绝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九、默写古诗《石灰吟》。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9、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知识点预习
生字扩词(建议抄写):
昼:昼夜 白昼 极昼 昼夜不息
耘:耘田 耕耘 春耕夏耘
桑:桑树 蚕桑 桑叶 沧桑 沧海桑田
晓:拂晓 破晓 报晓 知晓 揭晓
多音字(建议背诵):
解:jiě解释 jiè押解 xiè 浑身解数
供:gòng供品 gōng提供
形近字:
昼(昼夜)尽(尽头) 耘(耕耘)耕(耕地)
晓(报晓)浇(浇水)
问题归纳:
1、三首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勤劳、天真;第二首诗中的孩子天真可爱,自得其乐;第三首诗中的儿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2、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都写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不同之处: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稚子弄冰》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
《村晚》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课外积累(描写儿童的古诗句):
描写儿童天真可爱的诗句: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课后习题答案:
二、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一个“学”字使儿童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不仅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他们耳濡目染大人们的勤劳,从小就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场景: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的桑树底下学种瓜,那一本正经的样子,真是太有趣了!
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诗意: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起来,提在手中当钲来敲。
前两句诗主要对稚子进行了动作描写,“脱”“穿”等动词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动作。
场景: 清晨,孩子们小心翼翼地从铜盆里取出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提在手中,当作银钲来敲打。当孩子们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美妙的声音时,忽然冰块儿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唉,太令人失望了!从中体会到孩子自得其乐的盎然情趣。
3、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诗意: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横”坐不是规规矩矩地坐着,表现了牧童的天真顽皮之态。如改为“骑”则没有这种效果。
场景: 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慢悠悠地走着;他的手里还拿着一支短笛,有模有样地吹着自己编的小曲,虽不成调但那头老牛似乎听懂了小主人吹奏的曲子,“哞哞”地叫着。从中体会到孩子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
三、小练笔
根据诗歌內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示例:
稚子弄冰
冬天的早晨,凉飕飕的空气迎面扑来,稚子跑到昨晚放铜盆的地方。一夜之间,铜盆里的水已经变成厚厚的冰了。他把盆子倒过来,敲打一番,再慢慢地拿掉铜盆。一块圆圆的、晶莹剔透的冰出现在面前。
小孩子在冰块中间钻出一个小窟窿,找来漂亮的五彩线,穿进窟窿,再把五彩线两头打结,提起来就像银钲一样。他一面举起冰块,一面拿起棍子轻轻敲打起来。“当当”,犹如玉磬发出的响声穿林而过,深远高亢。忽然,“叮当” 一声,冰块从小孩子的手中滑落,像玻璃落地一样,发出清脆的声音。他提着手中的五彩线,呆呆地望着地上的碎冰,眼中满是无奈!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正是初夏时节,水稻田里的秧苗都到了该除草的时候了。白天,村子里的男人们就都到水稻田里去除草。妇女白天忙完了家中别的家务活以后,晚上也不闲着,忙着又是搓麻线,又是织布。全村的年轻人都各忙各的,忙得不亦乐乎。
那些孩子们既不会耕田也不会织布,可也闲不下来。因为他们从小都对家中父母亲忙农活的事情见多不怪了,也都很喜爱劳动。你看,在茂盛成荫的桑树底下,他们都在忙着跟父母学习种瓜的方法呢!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作者介绍:
范成大,字至能,号称石湖居士。南宋诗人。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著有《石湖集》《吴船录》等。 主要作品:《夏日田园杂兴》《喜晴》《卖痴呆词》等。
主题: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以朴实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乡村农人耘田绩麻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闹的劳动场面,抒发了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译文:
白天在田里除草,到了夜晚回来搓麻绳,男村里的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织之事,却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桑树的树荫旁学着种瓜。
注解:
①昼(zhòu):白天
②耘(yún)田:在田间锄草
③绩麻:把麻搓成线。
④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⑤解:理解,懂得。
⑥供(gòng):从事。
⑦傍:靠近。
⑧阴:树荫。
鉴赏:
①这首诗描写农村初夏时节生活中的一个场景。诗的前两句用昼和夜对比,生动地描绘了乡村里男耕女织、日夜辛劳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
②诗的后两句生动描写了农村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情形,一个“学”字让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喜爱和赞扬之情。
《稚子弄冰》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主要作品:《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舟过安仁》等。
主题:
《稚子弄冰》从小孩幼稚贪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做戏”的场景,表现了儿童调皮、可爱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译文:
一个小孩子,早上起来,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用彩丝穿起来当钲来敲。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突然冰落在地上发出玻璃一样的碎裂声。
注解:
①稚(zhì)子:幼小的孩子。
②金盆脱晓冰: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
③取:这里没有实在意义。
④钲(zhēng):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⑤馨(qìng):一种用玉或石制成的打击乐器。
⑥玻璃: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鉴赏:
①前两句通过对小孩子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一个天真快乐的儿童形象。“脱”字形象传神,写出了孩子取冰的样子。
②后两句写孩子玩得正高兴时突然冰块落到地上,发出如玻璃碎裂的声音。“忽作玻璃碎地声”一句,让我们仿佛听到了那清脆的声音,看到了孩子那失望的表情。
诗中从三个方面上描写稚子弄冰的情:形色泽上,“金”盘“彩”丝穿“银”冰;形态上,“金盘”脱出的冰犹如“银铮” ;声音上,既有“玉磬穿林响”的高亢,又有“玻璃碎地声” 的清脆。有形有色有声,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无限乐趣。
《村晚》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作者介绍:
雷震,南宋,生平不详。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
主题:
《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诗人即景而写,描写了自然景物变化和牧童的活动,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表现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以及对悠然恬静的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译文:
池塘四周长满了青草,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红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寒冷的水中,闪动着粼粼的波光。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向家走去,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注解:
①陂(bēi):池岸。
②衔:口里含着。本诗中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③浸:淹没。
④漪(yī):水中的波纹。
⑤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⑥腔:曲调。
⑦信口:随口。
鉴赏:
前两句写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两个“满”字,写出了仲夏时节的景物特点,描绘了景色的生机勃勃;“衔”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来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将山写活了;一个“漫”字,写出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生动形象。
后两句写人。与前两句恬静相比,这两句描绘得生动活泼“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牧童吹笛也不是认真地吹,而是“无腔信口吹”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
10、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知识点,详细解析!
我会写:
昼:昼夜 白昼 极昼 昼夜不息
耘:耘田 耕耘 春耕夏耘
桑:桑树 蚕桑 桑叶 沧桑 沧海桑田
晓:拂晓 破晓 报晓 知晓 揭晓
多音字:
解:jiě解释 jiè押解 xiè 浑身解数
供:gòng供品 gōng提供
形近字:
昼(昼夜)尽(尽头) 耘(耕耘)耕(耕地)
晓(报晓)浇(浇水)
问题归纳:
1、三首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勤劳、天真;第二首诗中的孩子天真可爱,自得其乐;第三首诗中的儿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2、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都写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不同之处: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稚子弄冰》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
《村晚》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课外积累:
描写儿童天真可爱的诗句: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课后习题答案:
二、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一个“学”字使儿童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不仅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他们耳濡目染大人们的勤劳,从小就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场景: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的桑树底下学种瓜,那一本正经的样子,真是太有趣了!
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诗意: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起来,提在手中当钲来敲。
前两句诗主要对稚子进行了动作描写,“脱”“穿”等动词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动作。
场景: 清晨,孩子们小心翼翼地从铜盆里取出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提在手中,当作银钲来敲打。当孩子们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美妙的声音时,忽然冰块儿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唉,太令人失望了!从中体会到孩子自得其乐的盎然情趣。
3、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诗意: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横”坐不是规规矩矩地坐着,表现了牧童的天真顽皮之态。如改为“骑”则没有这种效果。
场景: 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慢悠悠地走着;他的手里还拿着一支短笛,有模有样地吹着自己编的小曲,虽不成调但那头老牛似乎听懂了小主人吹奏的曲子,“哞哞”地叫着。从中体会到孩子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
三、小练笔
根据诗歌內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示例:
稚子弄冰
冬天的早晨,凉飕飕的空气迎面扑来,稚子跑到昨晚放铜盆的地方。一夜之间,铜盆里的水已经变成厚厚的冰了。他把盆子倒过来,敲打一番,再慢慢地拿掉铜盆。一块圆圆的、晶莹剔透的冰出现在面前。
小孩子在冰块中间钻出一个小窟窿,找来漂亮的五彩线,穿进窟窿,再把五彩线两头打结,提起来就像银钲一样。他一面举起冰块,一面拿起棍子轻轻敲打起来。“当当”,犹如玉磬发出的响声穿林而过,深远高亢。忽然,“叮当” 一声,冰块从小孩子的手中滑落,像玻璃落地一样,发出清脆的声音。他提着手中的五彩线,呆呆地望着地上的碎冰,眼中满是无奈!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正是初夏时节,水稻田里的秧苗都到了该除草的时候了。白天,村子里的男人们就都到水稻田里去除草。妇女白天忙完了家中别的家务活以后,晚上也不闲着,忙着又是搓麻线,又是织布。全村的年轻人都各忙各的,忙得不亦乐乎。
那些孩子们既不会耕田也不会织布,可也闲不下来。因为他们从小都对家中父母亲忙农活的事情见多不怪了,也都很喜爱劳动。你看,在茂盛成荫的桑树底下,他们都在忙着跟父母学习种瓜的方法呢!
11、部编本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课文原文与朗读
3.古诗三首 [qq-video vids=g3061lmspmz]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注释_____________①[寒食]寒食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②[春城]指春天的京城。③[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④[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⑤[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⑥[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qq-video vide=u3061yxbfdq]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注释_____________①选自《古诗十九首》。作者不详,写作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迢迢,遥远。②[河汉女]指织女星。河汉,银河。③[擢]伸出,抽出。④[素]白皙的。⑤[札札]织机发出的响声。⑥[机杼]织机的梭子。⑦[章]有花纹的纺织品,这里指整幅的布帛。⑧[零]落下。⑨[盈盈]形容清澈。①[脉脉]用眼睛表达情意的样子。十五夜望月[qq-video vids=b3061z1bt96][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注释_____________①[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②[中庭]即庭中,庭院中。③[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
12、四年级下册第9课《短诗三首》生字组词等课文知识点解读及练习
教材分析:
《繁星》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是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诗集里。总的来说,它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与赞扬;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与赞颂;三是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在艺术上,冰心以童心关照一切,诗歌美在清纯,美在朦胧,美在含蓄。
作者介绍: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她的作品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以及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主要作品:诗集《繁星》《春水》,小说集《冬儿姑娘》,小说、散文集《寄小读者》、《小桔灯》等。
我会写:
繁:繁星 繁密 繁多 繁杂 删繁就简
漫:漫谈 漫长 漫道 漫不经心 漫山遍野
灭:消灭 灭亡 磨灭 熄灭 自生自灭
藤:紫藤 白藤 葡萄藤 顺藤摸瓜
萝:藤萝 绿萝 女萝 萝卜 菠萝
膝:膝盖 护膝 盘膝 卑躬屈膝 促膝长谈
涛:波涛 浪涛 林涛 惊涛骇浪 波涛汹涌
躲:躲闪 躲让 躲避 躲藏 东躲西藏
形近字:
漫(漫长)慢(慢慢)灭(熄灭)火(火柴)
藤(藤蔓)腾(奔腾)萝(萝卜)箩(箩筐)
膝(膝盖)漆(漆黑)涛(波涛)铸(铸造)
近义词
:
漫灭—磨灭 回忆—回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