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事教学中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语言

在故事教学中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时间:2013-08-23 10:23:34

在故事教学中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语言的您有所帮助。

在故事教学中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长久以来,幼儿故事以其语言的优美性、情节的生动性与题材的趣味性深受幼儿喜爱。许多优秀的幼儿故事一直是幼儿成长中的好伙伴。这些作品往往能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幼儿的情操,启迪幼儿的智慧,发展幼儿的语言,并增强幼儿对文学和生活的感悟与理解能力。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以教师提问为主的问题设计模式由于其形式的“套路化”、“单一化”,而使幼儿逐渐丧失了对故事作品的兴趣。因此,在故事教学活动中,必须将教师的单向提问转变为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双向提问,让幼儿在倾听作品后,能主动地将一些自己听不懂或不明白的地方大胆地提出来,共同讨论解决。那么,如何在故事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一、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

    1.布置环境
    在教学活动前,教师可以先在环境中布置有关故事内容,让幼儿在看看、说说、想想的过程中产生问题。如在故事《马戏团的狮子》的教学活动前,就可以先将大狮子在草地上表演,因为没有观众而大哭起来的这一情节布置于墙面环境之中,让幼儿在看看、说说、想想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强烈的悬念感:“森林之王大狮子为什么会哭呢?”从而激发幼儿倾听故事的强烈愿望。

    2.自主阅读
    教学活动前,教师可以先将故事内容转化为视觉形象,引导幼儿通过自主阅读故事图书产生问题。这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如在故事《月亮船》的教学活动中,先让幼儿自己阅读图书,并通过教师的引导语:“你有什么看不懂或者不明白的地方?”使幼儿对“故事中小兔的尾巴会变长”这一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渴望探究的强烈愿望。

    3.情境表演
    将故事中的情节转化成可视的情境表演,也可以激发幼儿的提问愿望。故事情境表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故事教学开始之前,请其他班级幼儿来表演,本班幼儿通过观看表演,激发对故事的兴趣和探究的愿望;二是在故事教学中或延伸活动、区角活动中,启发幼儿对故事内容本身进行表演或者改编故事、续编故事进行表演,同样可以达到培养其问题意识的目的。

    4.图文结合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引导幼儿猜一猜、想一想。这种形式对一些能力较强的幼儿来说,不仅增加了难度,提高了趣味性,更训练了他们的思维,激发了他们提问的愿望。如在学习故事《夏天的秘密》这一活动中,教师根据问题“为什么我们怕热,而大树妈妈却不怕热?”设计了一张对比鲜明的图画。左面画的是一个汗流满面皱着眉的人,而右面是一棵拟人化的笑眯眯的大树,在画面上方写着“为什么?”三个字。幼儿在观察画面的过程中,就会主动地把文字与画面的意思结合起来,产生了“我”来试一试、猜一猜的强烈愿望。

    5.反复倾听
    反复倾听故事,引导幼儿在倾听的过程中边听边想,同样可以激发幼儿提问的意识。特别是对一些理解能力相对较弱的幼儿来说,反复倾听可以留给他们更多思考的时间。如在学习故事《泡泡找来的朋友》这一活动中,考虑到一部分幼儿可能对故事中“泡泡原来是小姑娘吹的”这一情节不理解,教师就先让幼儿听一遍故事,使幼儿对故事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感知,然后再讲述一遍故事。幼儿听了两遍故事以后,提问的人数就明显地增多了。

    6.欣赏音乐
    有时音乐语言的刺激,也会激发幼儿想象并产生提问的愿望。如在学习故事《神笔马良》中,教师为“马良梦中得到一支神笔”与“马良用神笔为大家画画”这两段故事内容配上了一段富有神秘气息的电子音乐。幼儿在听了配乐故事后产生了一连串联想:“为什么这支笔这样神奇?”“为什么这支神笔想画什么,就有什么呢?”

    二、巧用多种策略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分层反馈法
    首先,幼儿提出的问题有不同的层次,教师要善于区别对待。对一些比较浅显的问题,如一些描述型问题可以直接告知。对于因没有昕清楚而造成误解的问题,可以引导幼儿再次倾听故事,并启发幼儿从故事中寻找答案,自己解决问题。对一些带有探究性的质疑型问题,可以引导幼儿围绕问题展开重点讨论。对于知识型问题,则可以利用教学活动之外的资源进行补充或认识、理解。其次,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所不同。对于比较浅显的问题,可以利用幼儿的资源,结合他们原有的知识或生活经验让他们相互帮助解决。

    2.实物释疑法
    即通过图片、玩具或实物的出示,引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如针对学习《夏天的秘密》中幼儿提出的问题:“什么是棉桃?”教师出示一株真正的棉桃,用具体形象的实物使幼儿对棉桃有了整体的认识。针对“什么是红头发的幼儿”这一问题,教师画了一个头发火红的幼儿,帮助幼儿在观察中自己找到答案。

    3.实验释疑法
    教学中,可以利用小实验的方法使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逐步理解故事中所隐含着的一些生活经验方面的问题。如针对故事《小马过河》中幼儿提出的“为什么松鼠说河水很深,而老牛却说很浅”这一问题,教师为幼儿准备了水盆、松鼠与牛的塑料玩具,让幼儿先自己动手试一试,看看水分别到达牛和松鼠的哪个部位,然后再想一想它们讲的话有没有道理,使幼儿在直观的操作过程中自主解决了问题。同样,这种方法也适用于故事《猴子捞月》。

    4.其他释疑法
    如听辨释疑法,当幼儿不太理解故事中的某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反复地倾听故事内容,启发幼儿从故事的语句或情节中寻找答案;比较释疑法,当幼儿在一个问题的讨论中出现两种观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就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展开适当的辩论,从而选出一种比较合适的观点;迁移释疑法,将图书阅读与故事倾听相结合,让幼儿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等。
  当然,在引导幼儿主动解决问题时,教师还需注意以下一些方面:首先在作品的选择上,可以选择一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语言较为精确、朴实,内容上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故事作品作为教材。因为这些故事在叙事上有一定的逻辑性,情节发展往往具有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悬念感,能留给幼儿更多的想象空间,便于幼儿从多角度、多方向去思考问题,从而发展幼儿的可逆性思维,发展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教师要善于研究作品,选择一些有讨论意义的问题如奇思异想的问题、逻辑问题、观念碰撞的问题、不同思维发展方向的问题等,来引导幼儿积极辩论,各抒己见。其次,当讨论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再次激发疑问的方法,提供冲突点,鼓励幼儿再次思考。最后,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对于幼儿提出的问题不要急于解释、讲解,不要代替幼儿思考,要给幼儿充分思考的时间,并鼓励幼儿从各自的理解水平、各自的思考角度提出问题,无论幼儿提出什么样的问题,都要肯定其积极的态度。

幼儿园语言推荐 激发幼儿的古诗学习兴趣 论图书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注重幼儿英语语感的培养 浅谈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利用讲故事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 用教育叙事法评价幼儿语言教育活动 正确对待幼儿语言中的“为什么” 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责任心 阅读区中的幼儿语言教育重点 表演角色在培养幼儿语言能力中的作用 幼儿语言教育中诗歌和散文活动设计的方法 在集体阅读活动中提高幼儿的语言水平 挖掘阅读材料的形式美发展幼儿语言审美能力 根据幼儿故事图式的建构特点进行幼儿语言教育 巧用分组讲述发展大班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 如何做好情境表演讲述活动的准备工作 语言教育活动的几种导人方式 幼儿语言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

最新语言 幼儿在与同伴的交流中丰富自己的经验 幼儿语言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 如何设计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目标 幼儿语言教育的倾听行为的培养 幼儿语言教育中的欣赏文学作品行为培养 幼儿语言教育中的表述行为培养 幼儿语言教育中的早期阅读行为培养 在幼儿语言教育中体现教学内容的有序性 在谈话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谈能力 在谈话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听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相关信息 幼儿园小班六一节活动方案 幼儿园大班社会活动方案 幼儿户外活动方案汇总 幼儿园户外环境布置:大型玩具2 幼儿园大班安全教学方案合集 幼儿园橡皮泥手工作品:桃子 幼儿园环境布置:小班教室 幼儿园区角环境布置:动物吃什么 幼儿园我长大了主题墙 幼儿园区角环境布置:快来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