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评课稿
通过观看图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通过对两栖动物及爬行动物的学习,培养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习惯。
教学重点: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1、青蛙的观察实验。
2、为什么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青蛙和乌龟既可以在水中游泳,也可以在陆地生活,然而,青蛙属于两栖动物,而乌龟属于爬行动物,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内容。
二、互动授课
(一)两栖动物
教师出示青蛙的图片,让学生结合教材第25页观察与思考的内容仔细观察,回答以下问题:
1、青蛙的身体表面是什么颜色的?这与它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2、青蛙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它的皮肤有什么特点?
3、前肢与后肢有何区别?这与它的运动方式有什么关系?
4、他靠什么呼吸?
学生找出问题并回答,教师总结。
1、与环境保持一致,引导学生总结出这种现象是生物不断适应环境的结果,是生物进化的方向。
2、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验证青蛙的皮肤具有辅助呼吸作用。提出问题:青蛙冬眠时用什么呼吸?
3、引导学生观察青蛙幼体,幼体用什么呼吸?像什么?指出两栖动物与鱼类的关系。
让学生找出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并默记。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通过回答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二)爬行动物
多诶提延时蜥蜴的生活,学生观看图片,自学教材第27~28页并思考以下问题:
1、蜥蜴生活在哪里?
2、蜥蜴的身体分部有何喝点?有何好处?
3、蜥蜴的四肢有什么特点?
4、蜥蜴的皮肤是怎么适应陆地生活的?
5、蜥蜴用什么呼吸?
6、为什么说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学生观看图片讨论、分析题目。找出答案;教师检查自学成果,根据学生的回答做简要讲解。
师:请同学们找出并记住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学生背诵,同桌互查,教师抽查。
师:同学们知道历史上曾经出现的最大的爬行动物吗?
生:恐龙。
学生自我展示,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恐龙灭绝的原因,并请学生总结出生物发展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纠正。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提前查阅网络上关于恐龙的资料,培养学生多途径学习的习惯以及对不明实物不断探究的行为。
三、课堂小结
(一)、两栖动物
1、青蛙
2、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爬行动物
1、蜥蜴
2、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2、10的认识和组成评课稿
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获得对10的全面认识和掌握。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增强小组合作交流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10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10的组成和分解,了解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掌握10的组成和分解,了解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具:多媒体课件、小棒。
教法学法:情景演示法、启发法、自主探究法。
一、谈话引入
在数学王国里,数字9知道它是最大的,可骄傲了,它对18各数字说:你们谁都没我大,特别是你 0,表示一个物体都没有,你真是太小了,不能和我比。0听了可伤心啦!1走到0的身边,和0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对付9。这时,9没话可说了。大家猜一猜,1和0想了一个什么办法?对了,数字1和0组成了一个新的数10(板书:10)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这个10。
(板书:10的认识)(ppt)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数数和认数
(1)首先我们来看10给大家带来的第一件礼物(出示主题图)。细心的小朋友,你能发现图上有哪些数学信息吗?请你仔细观察数一数。
(2)学生数数,交流数的结果。(画面上有10个人。10只鸽子)。
(3)你是怎么数的?(说出,先数9个小朋友,再数1个老师,一共就是10个人。)
提醒大家:我们数人数和鸽子数,要按顺序一个一个得数,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4)除了一个一个地数,我们还可以试着两个两个的数,你会数吗?(指着主题图两个两个地数)(五个五个)
(5)老师这儿有一幅点子图(ppt),你能数出一共有多少个点子?
(6)随着学生报结果的过程,老师板书10,像这样10个人,10只鸽子、10个点子都可以用一个数10来表示(ppt,),(板书10)。读读这个数。
(7)请你拿出10根小棒,数一数。这10根小棒我们也可以把它捆成一捆,就是一个十。(板书:10个一是一个十)反之:一个十里面有10个一
(8)我们身边有10这个数吗?(10个手指,10个脚趾......)
2、学习10以内数的顺序和相邻两个数的大小的比较。
(1)为了帮助我们认识10,计数器也来帮忙了。你们看,计数器上已经拨了几个珠子?我们一起来数一数。(ppt),再拨几颗就是10颗?(再拨1颗),对,9添上1就是10。10去掉1就是9。那么你能比一比这两幅点子图上数的大小吗?(ppt)说说你是怎么比的?
那你还能说出哪些数比10小吗?(ppt()10)
(2)出示尺子:看10给大家带来的第二件礼物。数字宝宝在上面站好了队,仔细观察,尺子上的数,越往右就越大。
你会对照直尺读出10以内数吗?你还会倒着读尺子上的数吗?
(3)尺子宝宝摇身一变(ppt:数轴)这叫数轴,它也是从0开始的(ppt红色的0),上面的数越往右就(越大)。可是有几个淘气的数字宝宝走丢了,你能把走丢的数字宝宝给找回来吗?(ppt教材第62页第1题。)
(4)数字宝宝作用可大了,火箭的发射可全靠它来指挥哦!让我们一起来当一回总指挥。看好数字,它是怎样排的?对,是按照从大到小排的顺序排列的,想想好怎样填。(教材第62页第2题。)
(5)小鸭子也来帮忙了,出示PPT,看看你会数吗?
3、学习10的组成
(1)过渡:孩子们,我们已经会数10个物体,并且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接下来请拿出10根小棒,把他们分成两堆,看看有几种摆法,边摆边说:10可以分成9和1,9和1组成10
(2)在组内交流摆法,并且在书上填写分成。
(3)汇报。启发学生有没有不同意见。
(4)刚才几位同学的意见都很好。可以由一个分的式子联想到另一个式子,一组一组地按顺序说,还可以把分成的第一个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这样有顺序地说,也便于记忆,你能记住这些式子吗?
(5)老师根据学生说的在黑板上有顺序的板书。
引导学生讨论10的组成的记忆方法。(从大到小 、一组一组都可以)
(6)为了帮助同学理解记忆,老师把10的分成编成了一首儿歌:(出示ppt)(用手演示)
凑十歌
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
请大家一起读读这首儿歌。 拍手说儿歌。
(7)有了这首儿歌,我们找组成10的好朋友就方便多了。(出示ppt教材第60页做一做。)
学生汇报
(8)用这首儿歌,我们来完成10的分成的填写也能有所帮助,请同学们继续完成教材第62页第3题。(出示ppt教材第62页练习3。)
4、学习10的写法
(1)我们已经认识数字宝宝10,知道了10的分成,还要会正确的书写它,写之前请观察:10与其他数字有什么不同?对,它是由两个数字组成的,所以写10这个数要占用两个日字格。
(2)老师示范写,边写边讲。
(3)学生在练习本上描写10。(老师指导)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五、板书设计
10的认识
10个一是1个十
10 10 10 10 10
9 1 8 2 7 3 6 4 5 5
3、8和9的加减法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8和9的加减法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8和9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掌握得数是8和9的加法及8减几、9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口算。
2、让学生经历观察、交流、自主探究,实践操作等活动,在根据一幅图写出四道算式并算出得数的探索过程中,感受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一样的客观事实。
3、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重点:掌握得数是8和9的加法及8减几、9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口算。
难点: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一图四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1、复习口算:(口算卡片出示)
2、复习8、9的组成。
3、算一算。
7-4= 6+1= 5-3= 4+2=
3+0= 4-2= 5-1= 0+3=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示图观察,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
1、看图说话。
①出示小花图,创境激趣。
②指导观察,激励汇报
师:漂亮吗?你从图上知道了些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看图写算式。
同桌合作:看小花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同桌能帮忙列式解决吗?(同桌2人一人提出问题,一人列算式。)
3、汇报交流,相互评价
5+3=8 3+5=8 8-5=3 8-3=5
追问:算式中的3、5、8分别表示什么?
4、小结:
这幅图表示左边的5朵小花和右边的3朵合起来,从观察角度不同,可以列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也可以表示从8朵花里去掉左边或者右边的部分,得出另一部分,也可以得出两道不同的减法算式。这样的一幅图可以列出四道算式。
(二)操作悟理,感受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1、操作感悟。
(1)摆一摆:左边摆5根,右边摆4根。
(2)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
(3)写一写:根据你摆的小棒,你能写出几道算式?
2、汇报评定。
5+4=9 4+5=9 9-5=4 9-4=5
说说你是怎么想出来的?还可以怎样想?
3、指导小结,揭示课题
引导学生观察两组算式:你发现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同学们,今天我们所学的加减法都是有关谁的计算?
汇报:左边的算式都是由358三个数组成,右边的算式都是由549三个数组成。
板书课题:8、9的加减
三、畅游乐园,寓练于乐。
1、看图列式,并计算。(课件出示)
2、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课件出示)
6+2= 4+5= 8-1= 8+1= 9-1= 7+2= 7+1= 8-2= 5+3= 9-8= 4+5= 9-6=
3、比一比。(课件出示)
7○9 6+1○8 3+4○9 8-0○8+0 3○9-7 +1○6+2生观图,列算式,并交流。
生独立完成,师生共同并评价。
四、全课总结,分享收获。你们喜欢今天这节课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
生谈自己的感受或收获。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板书设计
8和9的加减法
3+5=8 5+3=8 4+5=9 5+4=9
8-3=5 8-5=3 9-5=4 9-4=5
4、8和9的认识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8和9的认识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8和9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50~52页内容及练习十一的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数数量是8、9的物体,体会8和9的基数含义。
2.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知道8、9的组成。
3.培养学生初步地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数数量是8、9物体的个数,会读写8、9。
教学难点:理解它们的基数和序数的含义及组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4+2= 5-3= 7-5= 2+2=
3+4= 6-2= 7-4= 7-1=
2.复习数的组成
3.揭示课题:我们已经知道了0~7各数,大家还想学点别的数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8、9。(板书:8和9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教学8、9的基数含义。
(1)教学主题图,导入新课。
师出示教材第50页的主题图,引导学生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看一看图上有什么,它们的数量各是多少。师引导学生回答出:老师和同学们在劳动,有一个标语牌,上面共有8个大字;有8棵树;有8朵花;有9只蝴蝶;有9盆花;一共有9个人。(数人数的时候。老师可以提示学生先数主题图上的学生人数,再和老师人数合起来,渗透加法的意义,并且让学生知道8+1=9)
师:大家从图上看到了,这幅图都是和数字几和几有关的呢?
学生答:8和9。
分别出示8和9的点子图,让学生数一数,认一认。
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所知道的在日常生活中与8和9有关的事物。
(2)动手摆一摆,直观认识8和9。
让学生拿出8个圆圈,9个三角形,分别摆成两行,引导学生比较8和9。
2.教学8、9的顺序。
(1)课件演示:在计数器上拨7颗算珠,当拨到第8颗算珠时,算珠闪动变颜色。师:7颗算珠再拨一颗是几颗?让学生说出:7+1=8,7的后面是8,8的前面是7。
同法教学9,让学生自己说出:8+1=9,8的后面是9,9的前面是8。
让学生用计数器拨一拨算珠,一边拨,一边说:7添上1是8,8添上1是9。
(2)课件出示直尺图。
老师将教材中直尺图里的数字作了些调整,留空并加上括号,让学生通过填空,熟记0~9各数的顺序。填好后再让同学们顺着数一遍,倒着数一遍。最后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看着直尺上的数,提几个问题,让学生之间互问互答。如:8的前面是多少,8的后面是多少,7和9的中间是多少等。
3.教学比较7、8、9的大小。
(1)出示点子图。
先让学生数出这三幅点子图的点子数,然后让学生说出很快数出点子数的方法。
(2)比较7、8、9的大小。
师:请同学们从这三个数中随便选择两个,用以前学过的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大小,用写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在书上填空,注意提醒学生书写要整洁、美观。
4.教学8、9的序数含义。
出示9个小动物图,先让学生数一数,从左往右数,再从右往左数,然后把左边的8只小动物圈起来,再给从左边数的第8只小动物画上一顶小帽。
师提醒学生注意基数与序数的区别。
5.教学写8和9。
教师边示范边说,8是一笔写成的,要写圆滑,无棱角,右上边不可以张着小嘴,9也是一笔写成的,上半部像个0,9的竖像1。写时上半部分和一竖要连起来。
学生书写练习。
6.学习8和9的组成。
(1)让学生拿出8个五角星,把它分成两堆,看看有几种分法。要求边摆边说,几和几组成8,8可以分成几和几。
(2)集体交流。
教师板书:
(3)启发提问:看到每一组,还能想到什么?同桌之间说一说。
(4)请同学们拿出9个圆片摆一摆,说一说9的组成。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52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一的1~4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认识了8和9这两个新朋友,说说你们又知道了些什么。
板书设计:
8和9的认识
课本情境图
8朵花、8个字、8棵树
9只蝴蝶、9个人、9盆花
组成
5、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一)教学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是教材第五册的教学内容之一。本课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和理解周长概念基础上教学的,学生通过自主探索,验证猜想,合作交流,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已经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在本学期认识了周长,能够先进行度量,再计算图形周长。
教学环境的分析:本班学生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在平时学习中经常进行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应该能顺利完成。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能熟练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会解决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活动,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3、在创设情景中,培养严谨求真、刻苦钻研的学科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教学难点:会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言:听说我们班的同学是最聪明也最爱帮助别人的孩子,最近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愿意帮助我解决这个难题吗?
师:老师非常喜欢十字绣,假期我绣了两幅作品,今天我把这两幅作品的图片带来了,请大家来欣赏一下老师的作品,漂不漂亮呀?
师:大家看这两幅作品的形状是你们熟悉的哪两个图形?
师:我家里正好有一根2米长的木条,我想用这根木条给其中的一幅作品的四周镶个木框,要想知道这根2米长的木条适合给哪幅作品做框,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2、指周长
师:你能指一指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吗?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吗?
师:你能指一指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并说一说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吗?
3、揭题:你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怎么求吗?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探究如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长方形的周长
1、教学长方形各部分名称
师:我们先来看这个长方形,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师:我们把这两条较长的边叫做长方形的长,这两天较短的边叫做长方形的宽。
问:一个长方形有几条长边,有几条宽边呢?
2、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师:经过测量我得知这个长方形的长是6分米,宽是4分米,那么你能试着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吗?请你在本上试着做一做,并想一想你还有没有不同的计算方法了。
3、交流汇报
师:你们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了吗?谁愿意第一个来汇报。
(1)6+4+6+4=20(分米)问:你为什么这么做?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这里的6表示这个长方形的什么?这里的4表示这个长方形的什么?所以长方形的周长我们可以用长+宽+长+宽来计算。
师:哪些同学是采用这种方法来计算的,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2)62+42=20(分米)
师:为什么用62?为什么用42?
师:有哪些同学想到了这种计算方法?你们真棒!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3)(6+4)2=20(分米)
师:6+4求的是什么?为什么再乘2呢?
师:有些同学对于这种方法不太明白,看老师给大家演示一遍,相信你就明白了。我们把长方形的一条长边和一条宽边,也就是长方形的一组邻边看成一组,那么长方形的四条边就被分成了这样的几组?通过旋转和平移,我们发现这两组边能够完全重合,也就是说它们的长度完全相等。因此我只要先计算出一条长边和宽边的和再乘2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周长了。
(板书:长+宽2)
师:老师这样写对吗?为什么?因此如果我们要采用这种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千万别忘记什么?
师:哪些同学想出了这种计算方法?你们的计算方法真独特。
4、小结:我班的同学真聪明,刚才通过计算这幅长方形十字绣的周长就自己总结出了三种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你喜欢哪种计算方法,为什么?
5、练一练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长方形,你能说说要想计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吗?
(大屏幕出示文字题:一个长方形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你知道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吗?)
师:那么现在你能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了吗?请你选择你喜欢的计算方法来完成这道题。
师:看来同学们都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了,下面老师就考一考大家看谁的反应最快,计算下面这两个长方形的周长,要求只列示不计算。
6、过渡语:现在我们已经能熟练地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了,那么正方形的周长又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大家看第二幅十字绣图片。
(二)正方形的周长
1、正方形的各部分名称
师: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师:那我们就把这四条相等的边叫做正方形的边长。经过测量我得知这幅正方形的十字绣的边长是8分米,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请你在本上做一做。
1、生动笔在本上做一做
2、交流汇报
(1)8+8+8+8=32(分米)
师:为什么这么做?
师:这个8表示什么?
师:因此正方形的周长我们可以用边长+边长+边长+边长来计算。
(板书: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还有没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呢?
(2)84=32(分米)
师:为什么用84呢?
师:也就是说求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还可以用边长4来计算。
(板书: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师:这两种计算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练一练
(1)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5米,周长是多少?如果边长是9厘米呢?边长是7厘米呢?因此我们说要想计算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只要知道哪个条件就可以了?
师:反过来如果已知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你能求出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吗?
(2)出示:口答
一个正方形周长是36米,边长是多少?
一个正方形周长是20厘米,边长是多少?
(三)解决难题
1、师:刚才我们通过计算知道了这幅长方形的十字绣周长是20分米,这幅正方形的十字绣的周长是32分米,你能告诉老师应该用这根2米长的木条给哪幅十字绣做边框吗?为什么?
2、小结: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你们不但帮老师解决了难题,还找到了这么多种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下面就让我们运用自己刚学到的新知识来玩一个游戏吧,游戏的名字叫做穿越火线。你们有信心能顺利通关吗?
三、巩固运用
1、第一关
先量一量,再算出下面图形的周长。师:请同学们先把量得的数据标在图上,再根据量得的数据在横线上列示并计算。请同学们完成题卡上第一题。
2、第二关
师:有位同学名叫马小虎,因为他做题时不认真,总出错,因此大家都叫他小马虎。这就是小马虎今天上交的数学作业,今天我就请咱班同学当一回认真批改作业的小老师,让我们来看一看小马虎的数学作业吧!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小手当做红笔,用手势来判断对错。
求下列图形的周长
(1)
5m 5+7=12(米)
7m
(2) 3m
6m 6+32=12(米)
(3)一个正方形周长是20厘米,边长是多少?
204=80(厘米)
师:这道题告诉我们认真审题很重要。
过渡语:老师相信同学们在今后计算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题时,一定不会犯像小马虎那样的错误了。恭喜你们顺利通过第二关。
3、第三关
师:漂亮的美羊羊有困难需要同学们的帮助。
一块正方形手帕,边长是2分米,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师:请同学们完成题卡第二题。
4、第四关
(1)用一根绳子正好能围成一个长5分米,宽1分米的长方形,这根绳子多长?
师:请同学们先完成题卡上的第三题的第一问。
(2)如果用这根绳子正好围成一个长4分米的长方形,这根长方形的宽是多少?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这根绳子多长你知道吗?请你完成题卡上的第二问。
师: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老师这里有一种计算方法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能用这根绳子正好围成一个正方形吗?边长是多少呢?
师:恭喜你们已经取得了胜利。
四、谈收获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找两名同学谈收获)
师:在生活中有许多关于周长的有趣的问题,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你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
板书: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长+宽+长+宽 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长2+宽2 =长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宽)2
五、教学反思:
整节课我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觉得这节课突出以下几点:
1、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知识特征,在教学中我采用情境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全心投入学到习中。
2、本节课始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学生心理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体现了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路。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活动中探索,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使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真正活起来。
3、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铺助教学,发挥其新颖直观的优势,为了突破理解概念周长这一重点,运用电脑演示一周的总长度就是一个图形的周长。在怎样了解长方形的周长最优化方法时,我也借助电脑直观演示过程,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4、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我始终以商量的语气与学生交谈,把自己当作一位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与学生处于朋友关系、平等状态。由于有这样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所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学,乐意学。
6、周长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过程与方法
通过描一描、找一找、摸一摸、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感受、体验、探索图形的周长,感知周长的概念,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充分观察,体验感知周长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周长的概念,学会探索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
教学方法
讲述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一大一小树叶型纸板,钟表,习题纸
学生:一片树叶,彩笔,尺子,毛线
教学过程及步骤
师生活动
(一)初步感知,理解周长
现在正是秋季,许多同学都会跟着家长去汉阳陵欣赏银杏,老师收集了一片(课件出示图片)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收集的树叶。
1.感知、理解 一周。
(1)描一描
教师:你们能描出这片树叶的一周吗?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描的?
预设:从一点开始,沿着叶子的边线再回到起点,就将树叶的一周描出来了。
请同学们伸出手指跟随老师来描一描屏幕上银杏叶的一周。
(2)找一找,摸一摸。
在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表面也像树叶一样有一周。
① 同学们用一根手指摸一摸钟面的一周,再请同学们摸一摸课本封面的一周。
08 08 08 08
② 同桌互向找身边物体表面的一周。
2.感知周长的概念。
(1)感知树叶的周长.
教师:像这样从一点开始沿着边线绕一周再回到这儿,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板书:长度、周长)
(2)感知图形的周长
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描一描,这些图形的周长。(学生动手独立完成)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教师:像这样,首尾相连的图形叫做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
(3)完善周长的概念。
①出示: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教师:这个图形有周长吗?为什么?
预设:从一点开始,沿着边不能回到开始的这一点。
教师:看来,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周长的概念?
预设: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②找一找,下面哪些图形能描出它们的周长,哪些不能?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结合实例,让学生通过指一指、找一找、说一说、描一描等一系列体验活动,使学生经历丰富的感知过程,获得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
(二) 探究求周长的策略
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要想知道下面图形的周长是多长,怎么办?(测量)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1.小组合作要求。
(1)测量准备了直尺、绳子,请大家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出它们的周长。
(2)小组4人每人选择1个图形进行测量。请先独立思考选择什么测量工具,有想法或者有困难的都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再动手。
2.动手测量。
3.展示方法。
谁来说一说你们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
预设:可以将围成图形的所有边进行测量,再把测量结果加起来就行了。
(学生小组代表发言,汇报交流)
小结:先测量图形的各边有多长,再把几条边的长度加在一起,就是图形的周长。
(2)心形等曲边的测量方法。
预设:我们是用绳子直接沿着它的边绕一圈,再用尺子量出绳子的长度,绳子的长度就是心形的周长。
小结: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碰到无法直接用直尺测量的情况,就可以向同学们这样先用绳子围一围,再将绳子拉直,测量绳子的长度,这也就是化曲为直的方法。
【设计意图】在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之后,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图形的周长,让学生在测量、计算中进一步体会周长的含义,同时感受到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2、下面的长方形分成两个部分,哪个部分的周长长?
01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辨析加深学生对周长含义的理解,体会图形的转化思想。
(四)归纳总结,内化新知
今天,我们认识了周长,并且用周长的知识解决了一些问题,你能谈谈你都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是对本课知识的梳理和加深,从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板书设计
周长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化曲为直
教学反思
7、平行和垂直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四年级数学上册平行和垂直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平行与垂直的概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并理解平行与垂直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具有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具有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重点、难点与关键:
1、教学重点:平行与垂直的概念。
2、教学难点:理解同一平面的含义。
3、解决问题的关键:加强指导,培养空间能力。
教具准备:直尺、三角板,课件等。
学具准备:直尺、练习纸、每人三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组织活动,引出问题:
1、揭示课题。
教师导入谈话:
(1)简要说明学生已经学过的一些几何图形。
(2)宣布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板书:平行与垂直。
2、学习动手操作。
教师:什么是平行?现在,请每一位同学自行在练习纸上画两条直线。
(1)学生动手画两条直线,教师巡视。
(2)以4人为小组,让学生在小组说一说自己所画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3、反馈结果。
教师:你们所画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
教师:说一说怎么不一样?
学生可能说不清,但是可以捉住两种说法:
①两条直线相交;
②两条直线不相交。
二、研究问题,揭示概念:
1、把学生的作品粘贴于黑板。
2、分类比较。
教师:现在,我们把这四幅作品进行分类,你说应该按什么样的标准进行分类呢?
学生:看是否相交来分类。
教师按照学生的要求调整作品的位置。
讨论:下图中的两条直线是否相交?
讨论后,得出正确的位置,并调整。
3、揭示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对相交和不相交的情况进行观察和讨论。
不相交:
①通过观察、想象,学生体会永不相交。
②呈现平行线的概念。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相交:
①通过测量练习纸上相交的两条直线所组成的角的度数,发现垂线所夹角的特征。
②呈现垂线的概念。
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三、课堂活动,应用知识:
1、ppt展示一些生活中见到的一些平行与垂直的现象。
2、找一找,是平行线的画○,是垂线的画△。
3、摆一摆
(1)、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平行。看一看,这两根小棒互相平行吗?
(2)、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垂直。看一看,这两根小棒有什么关系?
四、课堂小结,加深印象: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作业: 《南方新课堂》P27
五、板书设计:
平行与垂直
不相交: 平行
相交:
垂直
8、位置评课稿
一、谈话导入
活动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应的习题
上、下、前、后
轮船在火车的下面 汽车在火车的上面
小轿车在货车的前面 客车在大货车的后面
9、动物体的结构层次评课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展示不同动物图片
观察图片
动物和人体的发育都是从一个受精卵开始的,我们就以人体为例来探讨从细胞到个体的结构层次。
了解不同,感知细胞分化过程。 通过观察归纳分化的概念。
这些分化后的细胞是混杂在一起还是有规律的排列的呢?
使学生了解形成组织的过程及组织功能。
展示胃、心脏脑等器官的图片,指导学生讨论不同器官分别由哪些组织构成,那种组织为主,这个器官具有什么功能。
通过分析讨论知道器官由多种组织构成并具有一定功能。
使学生了解构成器官的过程及器官功能。
展示人体消化系统图片,分析都有哪些器官?这些器官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阅读教材总结归纳。 了系统的构成及功能。
一个细胞(分裂)多个细胞
总结 归纳人体就够层次
:P62 1、3、4
板书设计
第二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运动系统
肌肉组织 消化系统
分裂、分化 上皮组织 呼吸系统
细胞 组织 神经组织 器官系统 循环系统 个体
结缔组织 泌尿系统
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
10、动物细胞评课稿
七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细胞听课稿,分享动物细胞听课感受和记录
动物细胞评课稿
动物细胞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植物细胞内容的自然延续。本节的实验活动也是以上一节的实验知识与技能作为铺垫。
学生在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之后,自然就想知道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这两类细胞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又有哪些不同之处?想一想,议一议活动安排的内容,就是依据这种想法进行设计的。这体现了教材在帮助学生建构概念时,利用了学生已有的一些前概念的思想。
本节中的实验活动,因为有了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经验,因此,实验活动的难度不大。但需要教师理解的是,教材选择的材料是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一方面因为材料取自学生自身,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保证学生顺利地观察到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另一方面,由于口腔内壁上脱落的细胞较少,而且有不少是食物残渣,因此,采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无形地增加了学生操作的难度。教师需要在教会学生取材以及后期染色方面多加指导。
关于动物细胞的结构,同上一节一样,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归纳、总结后获得相关知识。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中,强调要将上皮细胞放置在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中,其目的是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便于观察细胞,特别是观察到细胞核。
在讲述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基本结构的基础上,教材在正文中总结出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这一重要概念。从教材呈现这一重要概念的位置来看,教材是非常重视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概念的,概念的形成是有事实性材料来支撑的。不仅如此,教材还在科学家的故事栏目中,介绍了施莱登和施旺建立细胞学说的过程和成功的原因,以及细胞学说建立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全面理解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这一概念的重要意义。
制作动物细胞模型的活动,一方面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活动,进一步巩固加深动物细胞基本结构的知识;另一方面,制作模型的材料成本并不高,如果注意卫生是完全可以食用的,这也无形地激发了学生动手的兴趣。
2.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了前面的学习,知道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了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很自然会想知道动物细胞结构和人(自己)细胞结构的冲动和极大的兴致和好奇心。所以,同样会出现操作的盲目性,以及在操作过程中因为找不到细胞而出现心理波动,这些教师一定要注意。比较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和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概念的形成是这节课另一个重点和难点,学生子在教师的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归纳、总结后可获得相关知识。
制作模型是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在小组合作的情况下,制作成功的可能性很高。正好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2.说明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基本结构的异同点。
3.建立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概念。
过程与方法
1.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并用显微镜观察。
2.尝试制作动物细胞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细胞学说史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2.认同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三、教学难点重点
1.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动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和观察。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实验材料用具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实验分析教师实验演示组织学生实验学生汇总实验结果并分析总结比较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结构模拟制作进一步巩固
七、教学建议
本节教学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和绘制动物细胞结构简图,将进一步掌握制作、观察临时装片和绘制生物图的技能;通过观察总结概括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并经过比较知道动植物细胞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认同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因此,建议采用边讨论边实验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
八、学法建议
联系前边植物细胞的相关知识,延伸到本节课,进一步联系装片的制作和观察,同时注意操作的区别。在讨论后进行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比较。最后动手制作模型,进一步认识动物细胞结构。
九、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投影:植物细胞的结构模式图。
复习:1.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七字步骤。
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二、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
投影:各种不同细胞的形状。
问:大家想看看自己身上的细胞吗?它和植物细胞一样吗?(非常想)那么要怎么做呢?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授新课:
1.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投影视频: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并阅读课本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实验,并组织学生自主制作装片
提示学生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规范操作。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提示学生思考:(投影)
(1)为什么要用生理盐水而不用清水?
(2)怎样提取口腔上皮细胞
(3)动物细胞的临时装片制作过程和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制作过程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动手,进一步熟练操作,体验自主实验的成功,并且提高学会分析问题的能力)
2.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提示学生观察要按照规范的操作步骤:安放-对光-放置装片-调焦-观察;
在观察的过程中分析思考:(投影)
(1)口腔上皮细胞的形态结构是什么样的?
(2)与植物细胞比较有哪些不同之处?
(3)用不同的染料进行染色是否看到的效果一样?
观察过程中提示学生:
(1)如果在低倍镜下观察,见到口腔上皮细胞或成群或分散或呈现重叠状态是,应移动载玻片,选择单个、完整的细胞进行观察。
(2)使用高锰酸钾溶液染色的结果较有层次:细胞核呈棕色,细胞质呈紫红色,细胞膜无色,效果不错。
(3)在取样很少的情况下,不容易找到细胞,可以自上到下,从左到右认真寻找,不要轻易放弃。
(设计意图:相互交流经验,相互促进,发现细节,促进提高)
3.绘图:绘制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图
学生依照已有的经验绘制自己观察到的细胞图,实事求是画一个口腔上皮细胞图,(再次提醒,绘图要求)最后较好的绘图在全班展示。
让我们再来认识人体或动物体一些其他的细胞。媒体演示(投影片或多媒体)。这些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比较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吗?
投影:动物细胞模式图。
学生讨论归纳总结:人体或动物体的各种细胞的形态虽然不同,但是基本结构却是一样的,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问:我们实际观察上能看见线粒体吗?(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看到)
问:动物细胞仅仅只有这些结构吗?还有没有其他结构呢?
投影:动物细胞还有哪些结构?
学生观看并总结。
我们已经知道了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那么除此之外的其他生物呢,是不是也是有细胞构成的呢?
投影:细菌、真菌和各种动植物细胞。
同时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家的故事,得出: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设计意图:自主探究,讨论比较中得到结论)
4.课外活动
制作动物细胞的模型。
模拟制作,可以在教师帮助下按照书中的方法制作,也可以在不用琼脂的情况下,利用现成的果冻加入一枚彩色糖粒示意细胞核,果冻即细胞质,包装果冻的塑料壳即细胞膜,能够达到效果,比较方便、卫生,不足之处是学生动手的成分要少一些。鼓励学生发掘更好的材料和办法,同时还可以制作植物细胞模型,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评比。
(设计意图: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延伸到课外,给学生充分发挥自我想象动手能力)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依然是以学生动手为主,有前面观察植物细胞的学习基础,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完成难度较小,但是可能由于教学设备的局限,会造成课堂混乱,特别是在取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时候会出现学生之间相互取材打闹的情况。同时实验的操作规范和细节依然会影响学生顺利完成实验。
十一、板书设计
动物细胞
方法步骤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擦、滴、刮、涂、盖、染、吸
动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比较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异同点
植物细胞有而动物细胞没有的结构: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十二、关键词
动物细胞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细胞是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1、正数和负数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七年级数学上册正数和负数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正数和负数教案
一.学习目标
1.在了解相反意义量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正负数的概念和学习正负数的意义。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明确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学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正负数的概念 难点:负数的概念
三.教具
投影片、实物投影仪
四.教学内容
(一)引入
师:我们知道,为了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产生了1,2,3,4,这些数,我们把它做什么数?
生:自然数
师:为了表示没有,又引入了一个什么数?
生:自然数0
师:当测量和计算的结果不是整数时,又引入了什么数?
生:分数(小数)
师:可见数的概念是随着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不断发展的,请同学们想一想,在现实生活中是否还存在着别的类型的数呢?比如吐鲁番盆地最低处低于海平面155米,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高出海平面8844.13米,我市冬季某天的最高气温是零上8摄氏度,最低气温是零下10摄氏度。
请同学用数表示这些量,遭遇表示困难。
(二)新课教学
1.相反意义的量
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比如:(投影片显示)
(1)汽车向东行驶2.5千米和向西行驶1.5千米;
(2)气温从零上6摄氏度下降到零下6摄氏度
(3)风筝上升或下降5米。
引导学生明确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特征:(1)有两个量(2)有相反的意义
请学生举出一些相反意义的量的实例。
教师归结:相反意义中的一些常用词有:盈利与亏损,存入与支出,增加与减少,运进与运出,上升与下降等。
2.正数与负数
师:用小学里学过的数能表示这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如何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呢?
由师生讨论得出:我们把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的,用+(读作正)号来表示,同时把另一种与它相反意义的量规定为负的,用---(读作负)号来表示。
师:例如,如果零上6℃记作+6℃(读作正6摄氏度),那么零下6℃记作-6℃(读作负6摄氏度),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表示(1)、(2)两题。
生:(1)如果向东行驶2.5千米记作+2.5千米(读作正2.5千米),那么向西行驶1.5千米记作-1.5千米(读作负1.5千米);
(2)如果上升10米记作+10米(读作正10米),那么下降5米记作-5米(读作负5米)。
师:像+6,+10,+2.5等前面放有+号的数叫做正数,像-6,-5,-1.5等前面放有-号的数叫做负数。正号可以省略不写,如+5可以写成5,但负数的负号能省略不写吗?
生:(讨论后得出)不能。
师:(以温度计为例)温度计中的0不是表示没有温度,它通常表示水结成冰时的温度,是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分界点,因此得出: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三).练习
1.学生完成课本第4页练习1,2,3,4
2.补充练习
(1)在-2,+2.5,0,-0.35,11中,正数是 ,负数是 ;
(2)如果向东为正,那么走-50米表示什么意思?如果向南为正,那么走-50米又表示什么意思?
(3)欧洲人以地面一层记为0,那么1楼、2楼、3楼就表示为0,1,2那么地下第二层表示为
(四)小结
1、引入负数可以简明的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对于相反意义的量,如果其中一种量用正数表示,那么另一种量可以用负数表示。
2、在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时,把哪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3、要特别注意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建立正负数概念后,当考虑一个数时,一定要考虑它的符号,这与小学里学过的数有很大的区别。
(五)作业
见作业1.1节作业。
12、蚊子和狮子评课稿
七年级语文上册蚊子和狮子听课稿,分享蚊子和狮子听课感受和记录
蚊子和狮子评课稿第一篇:
《蚊子和狮子》
一、教学目标
1、熟悉文章内容,整体感知蚊子、狮子和蜘蛛的形象。
2、深入理解寓言寓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作能力。
3、开拓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
二、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寓言寓意,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准备
课件。
六、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初步接触了寓言这种文学体裁,谁来说说,寓言有哪些特点?
师:从昨天的学习中,我们发现寓言是个怪物,当它向我们走来时,生动活泼;转过身时,却严肃深刻。今天我们再来听一个关于蚊子和狮子的寓言故事(板书)
导入。(3分)(通过演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 )
师:这一天,动物王国里刚刚发生了一件大事!原来呀,万兽之王的狮子居然收到了一封挑战书
我们请几位同学来扮演一下当事人,为我们表演这个故事,好不好?
(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同学们一边看一边听,更好地熟悉寓言内容,感知文中三种不同动物的形象,为下文的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师:谢谢几位同学的倾情演出,他们的表演恰当吗?
学生交流(2分)
(二)思考与讨论,了解写作寓言的标准(15分)
1、分析课文,了解动作语言描写的作用
师:同学们,关于蚊子和狮子比武的全过程,都记录在了我们的课文《蚊子与狮子》里,请大家结合课文回答,蚊子挑战成功了吗?
投影:蚊子吹着喇叭,朝狮子脸上专咬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生读)
蚊子为什么能战胜狮子,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学生交流(4分)
投影: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但是蚊子并没有得意多久,它败给了蜘蛛,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学生交流(4分)
本文虽然篇幅短小,但构思精巧,尤其是丰富而又生动的语言与动作描写,不仅突出了人物性格和心理,更有利于我们理解寓言深刻的寓意。
2、讨论寓意,了解寓意在寓言中的重要性。
投影:这篇寓言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呢?
从蚊子的性格角度来考虑。
(2)从狮子的性格角度来考虑。
(3)从蜘蛛的性格角度来考虑。
(4)联系蚊子、狮子、蜘蛛三者来考虑。
学生交流(4分)
师:短短一篇故事却蕴含了这么多深刻的道理,如果没有这些寓意会怎么样?
投影:改编后的《蚊子和狮子》
师:寓言一定要有寓意,不然就不再是寓言,而是平常的简单叙事。
小结:寓言绝不是寻常的简单叙事,要想写好寓言,必须符合几点标准。
投影:如何写好寓言的标准
师:知道了标准,大家想不想亲自试一试呢?
(三)改写寓言结局(20分)
投影:蚊子连强大威武的狮子都打败了,却粘在蜘蛛网上,实在是令人感叹。 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给课文续编或改编一个不同的结尾。
要求符合寓言的三点标准
(这一环节给了学生一个拓展的空间,可以更为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生交流展示作品(15分)
(四)总结下课(1分)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蚊子和狮子》,不仅知道了扬长避短才能更好的发挥优势以及骄兵必败的道理,更了解到三点标准对于写作寓言的重要性。掌握了方法,相信大家一定能自己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寓言故事来。
(五)作业布置(1分)
自编一篇寓言。
蚊子与狮子
板书:
扬长避短
蚊子:冲、咬狮子:抓 骄
胜 兵
骄傲自满 必
蚊子:吹、唱------------蜘蛛:粘 败
败
七、教学反思
(1)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概括寓意是思维激活的重要环节。确实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简短深刻的寓言,因为寓言给他们提供了想像的空间,同时又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学生应让他们自由讨论,但讨论结果可能只依据参考资料显得单一,可能深度不够,或者概括的语言表述不准确,教师可以灵活指导。应注意: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时,要做到润物细无声,要避免空洞的说教。应该在解读寓意的过程中自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应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不应局限于教参上提供的一种寓意。寓言本身蕴涵内容的丰富性和含蓄性,使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在解读中就会以喻体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开去,不断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新的创造。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寓言都适合多角度解读,如《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其明白的寓意已经很难再有想像的余地,一定要改变故事情节反而生硬。
蚊子和狮子评课稿第二篇:
《蚊子和狮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有关寓言的基本知识,了解伊索及《伊索寓言》。
2、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寓意。
3、学习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寓意
2、学习编写寓言
一、导入
看图片,猜成语。今天,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五彩斑斓的世界文化长廊,去领略一下世界《伊索寓言》的美好。
二、简介与本文有关的知识
1、寓言及其特点: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大多篇幅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或拟人化的生物、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简介伊索:
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奴隶出身,他善于讲寓言故事,用这些来讽刺权贵,最后遭到杀害。他的寓言经过加工,成为《伊索寓言》,流传于世。《伊索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简洁朴素,富有幽默的特点。
三、朗读寓言,感知故事
分角色朗读课文:
通过分角色朗读,朗读时请注意语气、带上动作,让同学们一边看一边听,更好地熟悉寓言内容,感知文中三种不同动物的形象。
四、分析品味课文(请君对学)
1.蚊子为什么能打败狮子?(方法指导:可以从他们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入手分析)
智谋得当,轻便灵活,抓住狮子的弱点――以已之长克敌之短。
2.蚊子为什么会败给蜘蛛?
在文中哪里看得出他骄傲、得意忘形(吹、唱 动作描写)
3、寓意:诫人讽刺了那些取得一些成绩得意忘形的人,由于忽视自己的短处,势必要被小人物打败。告们不要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应谨慎行事。
三、大胆想象、完成创作(任选其一)
1、给开头,写寓言:
老鹰在天空展翅翱翔,被正在沙滩上晒太阳的乌龟看见了,他也渴望飞翔
便请求鹰教他飞行。鹰劝告他,说他不能飞行。可乌龟再三恳求,鹰便抓住他,飞到高空,然后将他松开。乌龟落在岩石上,被摔得粉身碎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那些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人必将失败。
2、给题目,写寓言:
嘴和眼睛的对话;树和斧子;蜜蜂与苍蝇
一个人来到森林里,请求树给他一根木做斧子柄。树答应了他的请求,给他一根小树枝。他用小树枝做成了斧子柄,完好的装在斧子上,斧子上,接着抡起斧子砍起树来。他很快就砍倒了森林中最贵重的大树。一棵老橡树悲伤地看着同伴被砍毁,无能为力,他对身旁的柏树说:我们是自己先葬送了自己。如果我们不给他那根小树枝,他就无法砍伐我们,也许我们能永久地站立在这里。这是说我们不能帮助对自己造成威胁的对象,那怕是一个小小的帮助。
3、给寓意写寓言:
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团结。
从前,人的每只手都有五个兄弟--大哥(大拇指)、二哥(食指)、三哥(中指)、四弟、(无名指)、五弟(小指)。他们都有各自的分工,尽职尽责团结的生活在手上。可是时间一长,他们的思想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都认为自己的本领最大。最终矛盾激化,一场不可避免的争吵发生了。大哥说:我天天带领着你们早出晚归,辛勤的为手服务,我的本领最大。二哥说:你分配不均有失职之处,出了事都是我给你顶着,我的本领最大。三哥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诉:你们都把脏活累活压在我的身上,美其名我的身材修长体格健美。四弟尖着嗓子插嘴道:那是你自找。瞧我管理的外交处那可是顶呱呱,我的本领最大。五弟也争吵着说他的本领最大。他们激烈的争吵,谁也不让谁。这时人说话了:要不你们比比谁能拿起地上的球,谁的本领就最大。于是,他们争先恐后的去拿球,可是,不管怎么努力就是拿不起那个球。人说:你们一起拿试试。他们走在一起轻轻一拿,球就很轻松的拿了起来。他们终于明白,团结就是力量。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的收获:
这堂课我的遗憾:
这堂课我的感悟:
13、动物的运动评课稿
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运动听课稿,分享动物的运动听课感受和记录
动物的运动评课稿
《动物的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动物运动的结构基础和运动本质。
2.说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动物的骨骼、关节和肌肉,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2.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交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同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关注运动系统的健康,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1.运动系统的组成。
2.骨、关节和肌肉协作配合完成运动的过程。
【教学难点】
骨、关节和肌肉协作配合完成运动的过程。
【教学准备】
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PPT、关节模型、完整的鸡翅(已除去皮肤)、镊子、剪刀及学案。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展示各种动物的图片,组织学生说出动物运动的意义。
2.播放动物的运动视频,引导学生说出: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不同,不同动物的运动器官也不同。
3.动物是怎样通过运动器官完成各种动作的呢?今天,我们将以哺乳动物为例来学习第二章第一节动物的运动。
二、课堂教学
(一)运动系统的组成(以哺乳动物为例)
1.组织学生活动:体验屈肘和伸肘动作,这个动作有哪些结构参与?如果肘关节受伤了,还能正常完成这些动作吗?如果相应的部位发生骨折或肌肉拉伤了呢?
引导学生答出: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主要是由骨、肌肉和关节构成的。任何一个动作的产生都离不开骨、关节和肌肉的密切配合。
骨骼(含关节)和肌肉组成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
(1)骨骼:起支撑和承力的作用。
(2)关节:改变骨的运动方向。
(3)肌肉:一组肌肉必须是附着在不同的骨上。当它收缩时,就会带动骨围绕关节做运动。
2.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1)观察教材家兔骨骼图,说出前肢和后肢分别由哪些骨组成。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身体找出人体的上肢骨和下肢骨。组织学生活动找出人体四肢的关节,使学生明确:上肢有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下肢有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趾关节。展示骨连接图片,介绍骨与骨之间的结构(关节)。
(2)组织学生观察关节模型,在了解关节的灵活性后,对照教材模式图剖开关节,观察关节的结构。分析概括关节对骨运动的意义及关节的特点(既牢固又灵活)。
骨骼是由多块骨连接而成的,骨与骨的连接方式之一是关节。加强体育锻炼可以使关节更加牢固和灵活。分析进行体育运动时,哪些关节容易受伤?我们应当怎样保护关节?
进行体育运动时,上肢的肘关节、腕关节,下肢的膝关节、踝关节等都容易受伤。保护措施包括充分做好运动前的准备活动,运动强度应当适当,以及佩带护腕、护膝等。
(3)取一个完整的鸡翅(已除去皮肤),观察肌肉,识别肌腹和肌腱。观察肌肉是怎样附着在骨上的?一组肌肉的两端是附着在同一块骨上,还是分别附着在不同的骨上?这有什么意义?
展示人体骨骼肌分布图,介绍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叫骨骼肌。骨骼肌中间较粗的部分叫肌腹,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肌腱可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
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因此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
展示骨骼肌的结构图,介绍骨骼肌内还含有血管和神经,说明一块骨骼肌就是一个器官。说明骨骼肌具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
展示上臂肌肉图,引导学生观察:骨、关节和肌肉三者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你能用简图的形式表示三者的关系吗?
3.师生共同总结运动系统的组成概念图并板书。
(二)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1.播放骨骼肌的协作作用视频,说明运动的形成是由骨、骨骼肌和关节共同完成的。
2.组织学生做屈肘和伸肘动作,明确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配合关系。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 ,肱三头肌舒张。
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3.说明:一个动作的产生至少是由两组肌肉协调配合完成的。因为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要想让骨恢复原位,必须要靠另一组肌肉的收缩牵拉。
4.带领学生总结运动产生的过程:刺激神经使 肌肉收缩从而骨绕关节运动。
(三)运动系统与其他系统的联系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运动的产生过程,思考:动物的运动仅靠运动系统完成吗?引导学生答出还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
2.质疑:我们在运动时,呼吸和心跳都会加快,这是为什么?帮助学生理解运动过程需要多种系统的共同参与。
三、课堂小结
1.播放足球运动视频小结。
2.积极运动有利于提高各系统的机能,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四、课堂练习
出示练习题,组织回答及点评。
五、布置课外活动
请同学们在课后参考教材试一试,制作肌肉牵动骨运动的模型。其中:2-3块硬纸板代表骨;适当长度的松紧带代表肌肉;几个工字钉代表关节。
六、板书设计
动物的运动
控制
调节
能量
供应
知识链接
1.骨骼是由多块骨连接而成的,骨与骨的连接方式之一是关节。加强体育锻炼可以使关节更加牢固和灵活。
2.关节囊可以分泌滑液,储存在关节腔中,滑液可以减小关节头和关节窝之间的摩擦。
3.脱臼是指关节头从关节窝里滑脱出来。关节炎是由于关节腔中有积液或积脓。
14、多边形及其内角和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八年级数学上册多边形及其内角和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通过具体的图形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一些概念。对于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及其外角和定理要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一起分析、探究总结出所要的结论。通过例题来巩固这些知识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表述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内角、外角、对角线、凸多边形、凹多边形);
探索并说出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
能根据多边形内角和公式与外角和公式求多边形内角的度数和多边形的边数;
说出正多边形的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和计算。
进一步发展说理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的过程,实际测量,推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索过程进一步体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
难点是学会善于运用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来研究多边形的问题。能够灵活运用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三角板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引入
你能从图7.31中找出几个由一些线段围成的图形吗?
(二)知识点
我们学过三角形。类似地,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po1ygon)。
多边形按组成它的线段的条数分成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如果一个多边形由n条线段组成,那么这个多边形就叫做n边形。如图7.32,螺母底面的边缘可以设计为六边形,也可以设计为八边形。
15、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九年级数学上册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圆的有关性质,被广泛地应用于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方面,所涉及的数学知识较为广泛;学好本章内容,能提高解题的综合能力。而本节的内容紧接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它体现了运动的观点,是研究有关性质的基础,也为后面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及高中继续学习几何知识作铺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从具体的事例中认知和理解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并能概括其定义,会用定义来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通过类比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及观察、实验等活动探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数量关系及其运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合作研究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探索问题的一般方法;由观察得到圆心与直线的距离和圆半径大小的数量关系对应等价于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从而实现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的转化,渗透运动与转化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好奇心;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正确性,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转化数学思想的运用,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直线与圆的相交、相离、相切三种位置关系;
难点:学生能根据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圆的半径r之间的数量关系,揭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判定方法的运用。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贵在得法。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基础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应该是对他们传授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初三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理解力,但在某种程度上特别是平面几何问题上,学生还是依靠事物的具体直观形象,所以我以参与式探究教学法为主,整堂课紧紧围绕情景问题学生体验合作交流的模式,并发挥微机的直观、形象功能辅助演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发现其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维。这样,一方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用创造性思维去学会学习。
三、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流程设计是:
创设情景、孕育新知;2、启发诱导、探索新知;3、讲练结合、巩固新知;
4、知识拓展、深化提高 5、小结新知,画龙点睛 6、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创设情景,孕育新知,引入新课
1、微机演示唐朝诗人王维《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第三句以出色的描写,道出了边塞之景的奇特壮丽和作者的孤寂之感。荒芜人烟的戈壁滩上只有烽火台的浓烟直冲天空,如果我们从数学的角度看到的将是这样一幅几何图形: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圆圆的落日慢慢地沉入黄河之中又是怎样的几何图形呢?请同学们猜想并动手画一画。
借助微机展示圆圆的落日慢慢地沉入黄河之中的动画图片从而展现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3、引入课题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探究情况
展示动画但不明示学生三种位置关系的名称
教师板书题目
观察思考,动手探究,交流发现
通过直观画面展示问题情景,学生大胆猜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探索问题的氛围。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应用数学无处不有。符合数学教学应从生活经验出发的新课程标准要求。
(二)
启发诱导、讲解新知,探索结论;
1、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1)、概括直线与圆的有哪几种位置关系,你是怎样区分这几种位置关系的?
(2)如何用语言描述三种位置关系?
(3)回顾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你能不能探索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小组交流合作)
2、讲解新知:利用直线与圆的交点情况,引导学生分析、小结三种位置关系:(1)直线与圆没有交点,称为直线与圆相离
(2)直线与圆只有一个交点,称为直线与圆相切,此时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切线,这个公共点叫切点。
(3)直线与圆有两个交点,称为直线与圆相交。此时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割线。
大胆猜想,探索结论:
微机演示三个图形,观察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圆半径r之间的大小关系。
(当dr时,直线在圆的外部,与圆没有交点,因此此时直线与圆相离;
当d=r时,直线与圆只有一个交点,此时直线与圆相切;
当dr时,直线与圆有两个交点,此时直线与圆相交)
即:dr 直线与圆相离
d=r 直线与圆相切
dr 直线与圆相交
反之:若直线与圆相离,有dr吗?
若直线与圆相切,有d=r吗?
若直线与圆相交,有dr吗?
总结:
dr 直线与圆相离
d=r 直线与圆相切
dr 直线与圆相交
教师层层设问,让学生思维自然发展,教学有序的进入实质部分。在第(1)个问题中,学生如果回答从直线与圆的交点个数上来进行区分,则顺利地进行后面的学习;如果回答类比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比较圆半径r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的大小进行区分,则在补充交点个数多少的区分方法。
教师引导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完成
教师板书讲解内容并总结:可利用直线与圆的交点个数判断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特别强调只有一个交点的含义
教师重复演示引导学生探索,学生归纳总结之后教师对提出的问题给予肯定回答,并强调:利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圆半径r之间的大小关系也可以判断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观察、思考、猜测、概括
学生回答问题,概括定义
学生观察图形,积极思考,归纳总结,获得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两种判断方法
通过学生概括定义,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由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与判定,迁移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学生较容易想到画图、测量等实验方法,小组交流合作,教师适时指导,探索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
在本环节中教师应关注如下几点:1、学生是否有独自的见解;2、学生能否理解互逆的关系。如有需要,教师应在课中或课后加以解释。
(三)
讲练结合,应用新知,巩固新知
已知圆的直径为10cm,圆心到直线l的距离是:(1)3cm ;(2)5cm ;(3)7cm。直线和圆有几个公共点?为什么?
已知Rt△ABC的斜AB=6cm,直角边AC=3cm。圆心为A,半径分别为2cm、4cm的两个圆与直线BC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半径r多长时,BC与⊙A相切?
变式训练1、在上题中,圆心为C,半径分别为2cm、4cm的两个圆与直线A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半径r多长时,直线AB与⊙C相切?
变式训练2、在上题中,若将直线AB改为边AB,⊙C与边AB相交,则圆半径r应取怎样的值?
组织学生完成,引导学生探索
教师加强个别指导,收集信息评估回授,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调控功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全体学生即使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都达到基本的学习目标,获得成功感。
观察分析,独立完成,同桌点评,自我修正
观察分析
积极思考,
小组交流
合作
本环节的练习难度层层加大,其目的是让学生加强对新知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题目和变式题目的结合既面向全体学生,也考虑到了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在本环节中,一定要充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调控功能。
(四)
知识拓展、深化提高
在某张航海图上,标明了三个观测点的坐标,如图,O(0,0),B(6,0),C(6,8),由三个观测点确定的圆形区域是海洋生物保护区。
求 圆形区域的面积(取3.14)
某时刻海面上出现一渔船A,在观察点O测得A位于北偏东45,同时在观测点B测得A位于北偏东30,那么当渔船A向正西方向航行时,是否会进入海洋生物保护区?
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规范解题格式;让学生明白解此题的关键是:圆半径的大小、点A的坐标。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把渔船A向正西方向航行时,是否会进入海洋生物保护区的问题转化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几何问题。
分组讨论,理解数学建模思想和转化化归思想。
这一阶段是学生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阶段,但也是学生因疲劳而注意力易分散的时期。如果教师此时教学设计得当、选题新颖,由于学生前面已尝到成功的甜蜜,则会乘胜追击,破解难题;否则学生会就此罢休,无法达到预期目的。同时向学生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和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也适时进行环保教育。
(五)
小结新知,画龙点睛
一、填表: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直线与圆的位置
相交
相切
相离
公共点的个数
圆心到直线距离d与半径r的关系
无
直线名称
无
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两种判断方法:
直线与圆的交点个数的多少
圆心到直线距离d与半径r的大小关系
教师提问,注意数学语言的简洁、准确
学生回答,同时反思不足
通过提问方式进行小结,交流收获与不足,让学生养成学习总结再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同时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巩固学习效果。
(六)
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阅读教材55、56页
P56练习1.2.3
提高练习:台风是一种在沿海地区较为常见的自然灾害,它在以台风中心为圆心的数十千米乃至数百千米范围内肆虐,房屋、庄稼、汽车等将遭到极强破坏。2006年8月7日,台湾省的东南方向距台湾省500公里处有一名叫桑美的台风中心形成。其中心最大风力为14级,每离开台风中心30km风力将降低一级。若此台风中心沿着北偏西15的方向以15km/h的速度移动,且台风中心风力不变。若城市所受到的台风风力为不小于4级,则称为受台风影响
台湾省会受到桑美台风的影响吗?
若会受影响,那会台风将会影响台湾省多长时间呢?最大风力将会是几级呢?
本环节的设计:一方面让学生养成课后复习阅读的良好习惯并通过适量的练习复习巩固课堂知识,另一方面设计提高练习,旨在培优,体现了分层教学的原则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渗透爱国注意教育。
教案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作准备的理念,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学习的方法、能力和数学的思想,同时获得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服务者,教师的责任是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和谐、开放、富有情趣的学习新知识的探究氛围。本课引用唐朝诗人王维的千古绝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配以美伦美奂的景色,营造了探索问题的氛围;例题和提高练习的选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应用数学无处不有,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不数学,从而在生活中主动发觉问题加以解决,达到乐学的目的;把实际问题与数学知识紧密联系,逐步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让学生掌握到更多的技能技巧。
课前设问,呈现本课知识目标。课前的3个设问,直奔主题,学生对本课应掌握的知识一目了然,重点分明。
变式训练,把学生置于创新思维的深入培养过程之中。众所周知,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是创新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有让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问题,而变式训练就是让学生展开创新思维的主阵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努力的去挖掘教材,有意识的去训练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思维品质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