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评课稿
小数除以整数第一课时第24页例1。
1.能理解例1中的解题思路和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1.计算:2244=
2.填空:10.7千米=( )米 4400米=( )千米
3.根据33614=24直接写得数
3360140=( ) 336001400=( ) 336014=( )
自 学 过 程
一、仔细阅读第24页的例1,思考:
1. 例1要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
2. 被除数是小数该怎样计算呢?
3. 教材中提供的几种计算方法你是怎样理解的?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吗?
4. 与知识链接的计算题仔细进行对比,想一想:小数除以整数与整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计算小数除以整数时要注意什么?
二、我的收获:
1.我会计算22.44(会用几种方法计算就写出几种,把你最喜欢的方法标注出来)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我发现:
三、我的困惑:
2、教师进行批改,与不同层次的学生就导学案内容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
〖设计意图:导学案是学生自主探索的方向盘、指南针和路线图。将原来的过于细化的、限制学生思维的思路引导式导学案改为问题引领式导学案,利用例1的问题情境,设计了4个有梯度、具体化、针对性强的问题,引领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解答,独立探索小数除以整数(商大于1)的计算方法,同时提升数学思考力。〗
三、小组交流 共享收获
1.课件出示导学案知识链接2题和3题,指名填空。
2.全班交流1题: 224 4怎样算?要求学生仔细地说出竖式计算过程,教师相机板书。
〖设计意图:小数除以整数要用到以前所学过的整数除法、数的意义等知识,这时候通过简单的复习,特别是整数除法的计算,就能很好地唤醒学生的记忆,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小数除以整数的学习搭建认知桥梁。〗
3.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预习例1的收获。
(1)课件出示例1,指名回答:例1要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
(2)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怎样解决22.44= (千米)的问题?
相信每一位同学所得出的答案都有自己的想法,请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吧,把不明白的弄明白,比比看哪个小组解决困难最多。
(3)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小组内交流,师收集相关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两次实践和对于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查,发现多数学生能在导学案的问题引领下,利用已有的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迁移类推独立解决问题,并探究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因此本环节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把自己的方法与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了解不同的计算方法,从而感受到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四、展示汇报 明确算法
(1)确定本组的汇报内容,派代表在全班展示。
(2)学生可能展示的以下算法:
1)22.4千米=22400米 224004=5600(米) 5600米=5.6千米;
2)22.44=52.4;
3)先把22.4扩大10倍,变成224,用2244=56,再把商缩小10倍,得出结果是5.6;
4)列竖式计算
在小组展示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没有汇报清楚的问题或者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补充和质疑,教师要针对重点、难点问题及时进行追问。
(3)重点引导学生交流竖式计算方法,板书22.44的竖式计算过程。
1)竖式中的24表示什么?
2)商6表示什么?
3)怎样能区分商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设计意图:课堂实践证明,多让学生展示不但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让学生以一个更加认真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问题。通过这样的交流展示,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同一个问题,从而去比较各种方法解题时各有什么优缺点,对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以及优化思想都非常有效。〗
五、深化点拔 渗透思想
1.观察、对比:我们今天所学的22.44和我们以前学的整数除法2244相比,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得出: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与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相同,都要把商的数位和被除数的数位对齐。
2.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通过交流我们看到大家都运用了迁移类推的方法,利用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探索出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3.讨论:经过上面的探讨,你觉得应该怎样计算小数除法呢?
总结小数除法计算方法:
1)一除按整数除法的方法计算。
2)二齐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设计意图:通过点拨指导使学生发现整数除法与小数除法的算理一致,从而不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小数除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同时感悟到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方法。〗
六、课堂检测 巩固提升
1.下发检测题卡,进行5分钟课堂检测。
检测题卡
1. 基础题:列竖式计算。
25.26= 34.515=
2. 变式题:请根据58233=1941,直接口算下列各题的结果。
58.233= 5.8233= 582.33=
3. 综合题:两个筑路队,甲队8天修路6.48千米,乙队9天修路10.35千米,哪个队的工作效率高些?先估一估再计算。
2.全班交流答案,学生自我批改。
3.通过举手的方式,了解学生检测题完成情况。
〖设计意图:课堂检测的内容在原来的基础上更为精简,更具有针对性,充分的利用了教材资源,使学生从掌握算理、正确计算上升为运用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相应的提升。〗
七、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在研究的过程中,不可能所有学生都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引导学生提出疑问,便于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板书设计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例1
22.44=5.6(千米)
22.4千米=22400米
224004=5600(米)
5600米=5.6(千米)
【教学反思】
1、导学案的编制怎样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去学习?
在一稿中设计了思路引导式导学案,把例1中的三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都给出了解题思路,实践证明把知识分解的过细,把孩子的思路框住了,反而束缚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结合试讲中存在的问题,采纳网友们的意见和建议,二稿设计中对导学案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设计了问题引领式导学案,即:以问题为线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众多网友在给予肯定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如:学习要求、知识链接、学习方法部分文字多又抽象,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都不会关注这部分内容的,那不是给学生看的,感觉是给老师或听课教师看的;导学案的内容不能过多,只要能达到启发学生自学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即可;导学案的内容应是要求学生课前应做些什么,而不是课堂上学生怎么做,练习什么针对网友的建议,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进一步深入的研读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导学案。知识链接部分以课前旧知检测的形式呈现,针对引领学生的课前预习设计问题:利用例1的问题情境,设计了四个有梯度、具体化、针对性强的问题,引领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解答,独立探索小数除以整数(商大于1)的计算方法,课堂实践证明,导学案的编制必须建立在读懂教材、读懂学生的基础之上,把握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问题具体化、问题针对化的原则,才能使其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索的方向盘、指南针和路线图。
2.怎样让学生更好地去积累数学学习经验?
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我们一直的追求,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却往往主不起来,原因何在?值得我们去深思。一稿设计采用了复习旧知,重温算理自主合作,探究新知课堂检测、巩固提升的教学思路。课堂上学生分小组从不同侧重点展示了预习的收获,当学生展示汇报出现心理明白说不清楚的现象时,教师耐心地引导,不时地鼓励,当学生展示不到位时,当学生的错误未被指出时,当学生的质疑不能找出疑难抓住关键时,教师适时地提示、点拔、不断地追问,使学生在整个展示过程中明确了算理,掌握了算法,达成了既定的知识技能目标,但是一节课下来总觉得缺点什么:课堂活力不够,学生被动的经历着数学的学习过程,难以在此过程中主动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进行了认真的反思,课堂上哪些地方需要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哪些地方需要小组中交流完成,哪些地方需要展示汇报,哪些地方需要教师点拨都是要针对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所以在预设时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一定要分析准确,把握好课堂的脉搏!重新梳理两次教学实践的成功之处和不足,我们确立了课前预习、独立探索小组交流、共享收获展示汇报、明确算法深化点拔、渗透思想课堂检测、巩固提升的教学思路。使每个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充分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让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但能理解和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算理和算法,并且获得通过迁移旧知、类推探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新知的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样由课堂实践得以证明:只有真正读懂课堂,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的理念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2、我要的是葫芦评课稿
《我要的是葫芦》评课稿
听了二年级洪老师上的合作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我们都觉得这是一堂扎实有效的语文课。洪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至始至终以饱满的情绪感染着学生,用富有魅力的语言吸引着学生,为学生营造了一种无拘无束的气氛,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整堂课的亮点很多,下面我代表三年级语文组对洪老师的这堂课谈几点体会。
1.以图导文,激发学生兴趣。
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有一个切入点。找准了切入点,将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洪老师从两幅插图入手,让学生找不同,比较葫芦枝叶茂盛的样子与被蚜虫咬过以后的样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以变理文,明确课文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洪老师独具匠心,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力求创新与突破,采用变序阅读法,让学生观察比较两幅图片后找到课文中相对应的自然段,自主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让学生提出质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紧紧围绕文章的主线:变。刚开始时叶子长得怎样?葫芦长得怎样?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3.以读品文,突破教学难点。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教学中,洪老师无时无刻都在努力营造着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读书氛围。课堂中,洪老师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表演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特别新颖的是洪老师还设计了招聘启事表演课本剧这一环节,让学生来读一读、演一演种葫芦的人与邻居的对话,让孩子们在创设的情景中去感受,去体会。
一堂课总会留有一些遗憾的地方,我们组老师在评议时也讲到了几点有待商榷的地方:
1.洪老师在说一模一样这个词时,读音有误;理解自言自语这个词时,有学生回答说是自己在心里说,这个意思不准确,老师没有及时纠正。
2.在学生交流种葫芦的人所想所说的句子时,课件已经用不同颜色把所想和所说的出示了,应该先请学生回答后课件再显示不同颜色以示区分。
3.表演课本剧环节的最后,洪老师是请全班同学一起带上动作表情来读句子,这里如果是分男、女生或者分两大组来分角色读会不会更好呢?
4.引出道理的部分,节奏比较快,个人觉得,是不是可以这样设计:当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时,他一定很伤心,很后悔。这时,请学生来当邻居或者是那个人的朋友,通过对话的形式把道理告诉那个种葫芦的人。
5.拓展部分环节不够清新,老师的引导有点偏离主题。我觉得这里是不是可以设计一个续编故事呢?比如: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颗葫芦(后来怎么样?)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
还有一些细节之处,比如头饰区别一下可能效果会更好;招聘启事的课件上好像出现了第三关闯关这样的标题,但前面并没有看到闯关游戏,课件还可以更严谨一些。
我要的是葫芦评课稿第二篇:
《我要的是葫芦》评课稿
听了xx老师的《我要的是葫芦》一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觉得这是一节朴实无华,扎扎实实的低年级随文识字课。
1.识字教学润物细无声,体现了高效率的识字教学理念。本课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教师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把识字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学习,降低了学生识字的难度,而且在识字的过程中,教师能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识字。例如:葫芦,直接通过葫芦的图片,自然而然的就让学生认识了这两个字。如挂、哇,老师先让找一找第一自然段中字形相近的字,然后让学生思考,回忆以前学过的《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中和它们长得像的字宝宝娃和洼,利用汉字是音义、形统一体的构字规律,结合偏旁表义这一特点,既帮助学生复习了以前学过的生字,又通过音义、形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孩子印象深刻的记住了这几个形近字。而且老师还把这几个字变成一首形象的儿歌,帮助学生区分、记忆。盯字,教师不仅通过师生的对读,来帮助学生理解盯字的意思,还通过学习挂哇时偏旁表义的特点帮助学生识记,总之,课堂上教师通过多种的识字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识字的难度,使学生产生识字的愿望,教学效果还是很显著的。
2.写字教学扎实有效。
本课学生会写的生字是8个,本节课老师重点指导了两个字言和每。像言字的教学,教师是先通过言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不但记住了言字的结构,又理解了言的字义帮助学生掌握言字的整体结构,整体观察,把握字的结构特点。然后再指导注意言字第一横的写法,每老师也是重点抓住重要的一笔横要写在横中线上。指导还是比较详细的,这样落实到学生写,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3.以读品文。
课标中在低年段中明确指出,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整节课中,教师始终把语言的学习、领会、感悟作为重点,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通过指名读,引读、齐读等多种方式的朗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领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文句。
建议:
1.指导学生利用音形义结合的方法识记生字后,藤、葫芦可否也让学生观察一下偏旁,它们是草字头,与植物有关,所以是草字头。这样把本节课学到的识字方法又让学生加以巩固,我觉得会更好。
2.老师虽然抓住文中重点的句子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但朗读的指导不够,不到位。像那个人喜爱葫芦,都从哪些句子或词语能感受到的呢?老师只抓住了第一自然段的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小花,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通过这几句来体会,其实像: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这个每字;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 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的赛过大南瓜才好呢!这几句话,也都能看出他对小葫芦的喜爱。老师一定要抓住关键的字,标点符号,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当时种葫芦人希望小葫芦快长大的那种急切的心情,喜爱小葫芦的心情。
3.教师的评价语言还是过于单一,低年级的学生教师一定要注重课堂上的及时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们更好的参加到课堂教学中。
4.写字时教师的范写没起到范写的作用。可以把字帖往上放,或在往旁边动一动,让学生能看见。
4.我觉得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完全可以体会到葫芦为什么会落下的原因与叶子上的蚜虫有关系,那么学时自然而然的就把这个问题解决是否更好?
3、给予是快乐的评课稿
《给予是快乐的》评课稿
我有幸聆听了xx老师执教的《给予是快乐的》这节课。现在我就对这节课谈一下我肤浅看法:
《给予是快乐的》这篇略读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夜,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使他深深地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课文的选编意图非常明显,是引导学生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激发助人为乐的情感。
xx老师的教学设计也遵循了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的教学规律。如:初读课文时xx老师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想想文章的主要人物、事物这就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内容。然后再从重点句子入手,通过反复评读,在读中感知人物的心理上。
一、以学生的收获大小为准定位略读课文的学习。
我们知道略读课文的编排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迁移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因此在略读文的教学中,我们要明确这样的教学要求,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着力于阅读能力的培养。鲍老师就本着这一理念,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并且抓住重点句段和词语,解读文本,训练学生的阅读。
二、情境如蜜,粘住学生
xx老师重点抓住保罗的两次出乎意料来进行情景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深情地融进情景。
情景一:当保罗告诉小男孩新车是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时,小男孩吃惊得瞪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白白送给你的?天哪!我希望
希望什么呢?保罗是这样揣度小男孩的心理的:希望他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可以白白送给他一辆新车。保罗错了!小男孩不是 而是 ,让学生体会出小男孩希望的是将来也能像保罗的哥哥那样,能送给自己的弟弟一辆新车。小男孩的话语让保罗吃惊,也让读者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在物欲横流、利益当先的今天,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自己获取了什么,并不是给予了什么。小男孩用他不是期待获取而是准备给予的言行教育着我们,也触动着我们人性中最柔软、最美好的一部分,让我们由衷地感觉到给予也能给人带来快乐,而且这快乐是那样的至真至纯、至善至美。
情景二:小男孩请求保罗把车开到他家门口,保罗以为小男孩想炫耀一下。然而,小男孩只是背出腿有残疾的小弟弟,告诉他:弟弟,看那新车你等着,有一天我也会送你一辆新车。到那时候
保罗又一次错了!小男孩不是 而是 ,让学生填出小男孩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关爱。小男孩的弟弟看起来是不幸的,因为他腿有残疾。但,他却比谁都幸福,他有一个时时想着他,时时给予他关爱的哥哥。残缺的生命因为爱而倍感完美。这个富有爱心的小男孩一次又一次地让我们和保罗一样感到震惊、感到意外、感到惭愧,他的一言一行中所散发出来的人性的芬芳,飘逸在我们心中,荡涤着我们因尘世的忙碌而积满浮尘的爱心。面对小男孩对亲情的给予,我们体会到的难道不是久离我们的,让生命产生奇妙感觉的深层次的快乐吗?
总之,这是一节高品味的语文课,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有品词析句、潜心会文的过程训练,这就是语文课。同时,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如春风化雨,点点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有巧妙的点拨,由衷的赞美,热情的鼓励,用大家风范诠释了一种别样的快乐给予。
给予是快乐的评课稿第二篇:
《给予是快乐的》是篇略读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夜,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使他深深地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
这虽然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是代老师的课堂却让人久久不能忘怀,代老师巧妙的抓住课文的重点,轻松的突破了难点。高段的语文课堂重在培养孩子的朗读能力,而我认为,如果是纯粹的朗读,那么一个孩子也许会很成功,但我认为一个真正的亮点所在,还应该是孩子会自己去解读文本,会有自己的思想。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孩子的朗读,孩子的想法也是千千万万的。在本堂课上,代老师点拨孩子保罗为什么一错再错,都是因为那辆车,同时,出示图片,让孩子有一个想象的凭借,并围绕这辆车展开想象,小男孩想当一个这样的哥哥,体会给予的快乐。孩子们说的都很不错,我也想拥有这样的车,这车太漂亮了,真的是你哥哥送的吗,孩子不停地说,从视觉感官上去产生给予是快乐的刺激。
在后边代老师设计了,当保罗知道了真相以后,带着这兄弟俩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代老师生动的补白并播放美丽的圣诞节图片,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升华,效果很好。这份给予的快乐,孩子们渐渐地悟出来了。再者,教师优美的声音如同播音员一样,把美丽的文本传递给孩子们,让人回味无穷。
最后的拓展,教师别出心裁:小组讨论小男孩为什么没有名字?由此引申到我们每个人身上,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4、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评课稿
《亿以上数的读法》评课
听了xx老师讲的《亿以上数的读法》一课,我收获颇多,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第一:由复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导入,既复习旧知,又给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精心组织数学活动。 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本节课是学生探索亿以上数的读法,在教学时,老师设计了三个数学活动的基本环节。即 :①利用已有知识,尝试探索。先让学生借助读亿以内的数的读法,试读出例 1 中的三个数。②交流方法。再让学生交流读数的过程,并由此讨论总结读数的方法。③练习活动。然后,组织读数活动,请学生用自己总结的方法读数,这三个基本环节的活动。让学生经历了尝试探索交流总结熟悉恐固获取亿以上数读法的全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通过与 伙伴的交流讨论形式正确简便的读数方法,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愉快,教学效果达成较好。
第三, 本节课上老师能够调动潜力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新知的时候,让班上的潜力生比一比,后进生答对的时候,能够及时鼓励,这点很值得我学习。
不足之处:学生在说读法的时候,语言表达不够准确,老师指导不够,应在以后的课上加强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5、数与代数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四年级数学上册数与代数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 数与代数》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让学生回忆、掌握小数的相关知识(小数数位顺序表、小数性质、改写、化简、小数移动等)
2.对小数的相关知识有个清楚且有条理的归纳,使知识能科学、合理的总结归纳、吸收
3.使学生熟练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
亿作单位的小数
复习难点:小数相关的一些灵活题,
复习重点:数位顺序表
复习方法:自主学习
复习过程:
1.将第四单元的概念画出,让学生回家归纳在练习本上。
2.复习数位顺序表
请一学生说一说小数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注意数位、和记数单位的区别,帮助学生记忆。
小组比一比:
小数点( )是整数部分,( )是小数部分。
在小数中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都是( )
(1)小数点右面第二位是( )位,它的计数单位是( ),左边第二位 是( ),它的计数单位是(
)。
(2)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 )
(3)小数一定比1小吗( )举例
(4)比1小的小数,它的整数部分一定是( )
(5)大于7小于8的小数有( )个
(6)大于7小于8的一位小数有( )个,二位小数有( )个
(7)由5个0.1,6个0.01和8个0.001组成的数是( )
(8)0.4里有( )个十分之一,有( )个百分之一
注:在小组比赛中复习小数相关易错知识
3.小数性质
(一) 复习概念
(二) 小数化简1.2300000,将1.23改写成5位小数
注:强调小数末尾去掉或者添上零,小数大小不变。但是如果是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或者去点零,小数大小有可能改变
。再强调3位小数就是小数点后面有3位,几位小数就是小数点后面有几位
练习:
0.6里面有( )个0.01 0.61里面有( )个0.01
3.61里面有( )个0.01 0.061里面有( )个0.001
7/100改写成小数( ); 23/1000改写成小数( )
34/10000改写成小数( ); 3/1000改写成小数( )
0.25写成分数( ); 0.312写成分数( )
把小数90.90100化简后是( )
将小数40.070化简后是( )。
4.小数点的移动
复习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注:在移动过程中要画出路线图,这样不容易出错。小数点前面要添零,小数点后面不必添零
练习 1) 把300缩小为原数的( )是0.3
(2)由0.56到0.056是( )。
a 缩小10倍 b 扩大10倍 c 缩小100倍
(3)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两位,再向左移动三位,得到的数比原数( )
5.小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计算及验算时的注意事项。
例如:
a) 小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的除法怎样计算?
b)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样计算?
c) 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为什么要把除数化成整数?
d) 怎样判断游戏是公平的?
小数除法:小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的除法
整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的除法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近似数(积、商)
循环小数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复习运算律)
6.复习将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
(要求掌握好单位间的进率和小数点的移动)。
将分母是整十、整百、整千的分数改写成小数。
7.复习小数单位改写、小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
(1)复习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师:想想,小数点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怎样的变化,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如何应用这个变化规律把一个数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缩小它的1/10、1/100、1/1000
练习:12.37610=( )100=( ) 1000=( )
(2)复习小数和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教师提问:
这些题是从低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高级单位的名数,还是从高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低级单位的名数?
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
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移动几位?
通过上面的改写,再想一想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名数和低级单位的单名数互相改写时应注意什么?
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名数和复名数互相改写时应注意什么?这个方法与以前学的名数的变化有什么联系?
(3)复习求小数的近似数和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小数。
练习:345670000千米=( )亿千米( )亿千米(保留二位小数)
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哪位?
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哪位?
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哪一位?
6、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四年级数学上册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把除数接近15、25的数看做15、25来试商的方法,会计算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2、让学生了解并初步掌握同头无除商八九和除数折半商四五这两种快捷的试商方法。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掌握的灵活试商技巧,提高试商速度。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试商、调商的熟练程度。
教学难点:采用灵活试商的方法进行试商计算。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算练习,课件出示:
253= 255= 354 = 156= 358=
256= 452 = 345= 15( )=60 ( )35=105 15( )= 120 15( ) 65 25( )124
学生口算,集体订正。
二、巩固四舍五入法试商。
师:在前面几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重点学习了用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来帮助我们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请同学们自己出一道这样的题目来检验一下自己的掌握情况。(学生独立出题计算,引导学生自觉验算。然后同桌互相检查。分别指两生介绍试商方法及计算过程。)
三、探索中数试商法。
1、一本童话故事书共140人,张林每天看26页,几天可以看完?
2、生列出算式,判断商是几位数,独立尝试计算。(注意答语)
3、学生介绍试商方法。
师: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成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但很多时候需要调商。计算14026谁有更巧妙的试商方法?生自由说。(如果学生想不到,师提示:能否把26看成25来试商?给学生思考时间。)
商几比较合适?板书思考方法:255=125 125140,
学生独立完成,指生板演,提醒学生及时验算。写出答案(6天看完)。
4、刚才我们把除数26看成25来试商,发现很方便,不需要调商。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算式,你觉得哪道题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试商?
23429 10824 1832 54816
10824和54816分别把除数看作多少来试商?试一试!(指一生板演)
5、揭示中数试商法。
把26、14、这样的数看成与它接近的25、15这样的试商方法叫做中数试商法。
6、你觉得这种试商方法,好用吗?有感觉用起来到有困难的吗?
师:中数试商法要求同学们有很好的口算能力,如果你的口算能力实在不怎么样,就不要勉强自己使用。
四、掌握同头无除商八九,除数折半商四五的试商方法。
1、 同学们,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试商方法计算23926这道题目。
生算完后,师生对话:请同学们不要说话,让老师猜猜商是几,是9。(生很惊讶。)
师: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知道的吗?这里面有一个秘诀,想不想知道?
2、介绍同头无除商八九
结合课件逐步介绍。
3、判断哪几道能使用这种方法试商?53261 53251 53255,并计算53255。
4、老师的秘诀还有呢,介绍除数折半商四五的方法。
结合课件介绍。
5、判断那一道能用以上方法? 25212 25248,并计算25248,问:除了用此方法试商,还可以用什么方法也比较好?
6、你觉得老师的两条秘诀好用吗?其实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们在多次的计算中得出的除法试商经验,对于我们来说是多么宝贵的财富啊?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话又说回来,这两种方法也有他们的局限性,这就是要求除数和被除数的前两位数要有特殊的大小关系,还学要同学们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五、巩固练习
师:我们了解了这么多试商方法,(课件出示:多种试商方法)
究竟哪种方法最好?生思考。
师:老师认为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
1、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再选择合适的试商方法进行计算。
64058 91444 21523
2、选择
(1)15029( )A. 4 B.5 C. 40 D. 50
(2)90231( ) A. 3 B.30 C. 40 D. 50
(3) 44845( ) A. 2 B.10 C. 15 D. 20
3、根据试商情况,快速找出准确的商。
六、全课小结
7、除数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四年级数学上册除数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除数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内容:教材76页例3。
教学目标:
1、会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成整十数试商,从而能够正确的计算除数接近整十数的两位数除法。
2、经历试商和调商的过程,体验试商的方法。
3、在数学学习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和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用四舍五入法试商。
教学难点: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和调商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旧知引入 (一)复习
师:请快速抢答出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20( )﹤85 40( )﹤316 70( )﹤165 50( )﹤408 师:40( )﹤316,最大填几?(7)为什么填7?(因为40乘7乘积最接近316,但又小于316) (二)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请独立完成完成下面这一题。 73590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师问:商8,你是怎么想的?(生:8乘90等于720,最接近735,又小于735。) (三)引入新课
师: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同学们会算了,如果除数不是整十数,又该怎样计算呢?(只问不答)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笔算除法》(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2(1) 1、提出问题。
师:现在我们跟着王老师到文具店去看一看她们遇到了怎样的数学问题。请同学们看屏幕。
(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们了解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王老师在书店买了21个笔袋,付了84元。 师: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大家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2、生:一个笔袋多少元? 师:怎样列式呢? 生:8421(教师板书) 师:为什么用除法计算?(生)
师:这道题和昨天学习的知识有什么不同?(除数不是整十数)这道题你会算吗?请你算一算。
2、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试算后,教师引导反馈算法。
师:谁能说说你用的什么方法计算?商是几?(生:想乘法、口算、估算、竖式计算)
师:今天我们重点来讲讲竖式计算。(展示学生的作业)提问: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学生说计算过程) 师:这道题中被除数和除数都比较小,同学们一眼就看出了它的商。如果被除数和除数都比较大,不能一眼就看出该商几,又该怎么办呢?(生:试商)我们可以试除,也就是试商。现我们就以(8421)这道题为例来重点学习试商的方法。(板书竖式 试商)
3、引导探究试商方法
师:首先在解决除数不是整十数的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时,我们可以利用上一节课的知识,把除数看成与它比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这道题我们把21看成多少来试商呢?(生:20)想20乘几最接近84,但又小于84,(商4)接下来该干什么?(算乘)用谁去乘谁?(4乘21)这里要用4与原来的除数21相乘,千万不能用4与看成的这个20去乘,因为20实际是不存在的。4与21的乘积是多少?(84)乘得的积写在哪里?(被除数的下面)最后怎样?(再减)等于多少?(0)说明什么问题?(刚好商对了,没有余数)
教师引导学生集体口答这道题。
4、小结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做笔算除法时,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呢?(一商、二乘、三减、 四比)在这道题中我们还学了用什么方法帮助我们做笔算除法呢?(试商)
你会用试商的方法来做笔算除法了吗?我们来试一试,请同学们看屏幕(课件出示6923,32481)请同学用竖式计算这两题。
全班集体订正。
提问: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展示学生作业:6923)引导学生回答:这道题是把除数看成多少来试商的?(20)先试商几?(3)这时要用3与几相乘?(23)等于多少?(69)再算什么?(69减69等于0)说明什么?(商正好合适)
同学们做的非常好,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下面这一题(课件出示21472),在做题的过程中想一想你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学生独立完成)
3、把除数看成多少来试商?(70)你认为可以商几?(商3)我们乘一下你会发现什么?(不够减)这说明了什么?(商大了)哪该怎么办?(把商改小)你认为商几?(2)(课件出示)引导学生看课件完成这道题。
师:前面完成的两道题试商后刚好商准,而这一题试商后,商偏大需要改小,这就是笔算除法中的又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那就是调商。(板书)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道题的除数,它们的个位上的数字都是1、2、3这些比较小的数字,我们通常把它们个位上的数字舍去,看成与它比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这样的试商方法叫做四舍法试商。(板书)
(二)教学例2(2)
1、引导学习试商、调商的过程:
师:现在我们一起再看看王老师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请看屏幕:王老师还有430元,要买62元一个的台灯,可以买多少个?还剩多少元?(出示例2(2))
师:你认为该怎样列式? 生:19639
师:为什么用除法?(生)
师:请你估一估王老师大约可以买几个?(生:4本)现在我们来算一算。这道题的被除数和除数都比较大,能一眼看出商几吗?该怎么办呢?(试商)
师:请同学们自己尝试一下做这道题 。(请一名学生交流思路) 全班订正。
2、小结:在计算这一题时,我们把62看成60来试商,先商7,发现商大了,这时改商6。在计算笔算除法时常常会遇到这样的调商过程,调商时有可能商一次、两次,甚至次数更多,这就需要同学们要有耐心,要很仔细。
2、强化练习:(课件出示)
师:现在就让我们练两道题。(课件出示:9029 18537)
全班订正:第一题商是多少?(商3余3)你是把29看成多少进行试商的?(30)这道题需要调商吗?(不需要)
第二小题商是多少?(商5,没有余数)你是把37看成多少进行试商的?(40)这道题要用到调商吗?先试商几?在怎么算?(先商4,再用4乘37等于148,用185减148等于37,余数等于除数,所以改商5。)
师提问:从上面的这两道题我们可以看出用五入法试商时,有时第一次试商就是准确的,有时也会出现试商偏小,需要调商,把商改大一点。
(三)全课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除数不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知道了笔算除法要经历试商和调商的过程,我们还知道了可以用四舍法和五入法把除数看成与它比较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其实就是把今天学习的知识
4、转化成上一节课已经学过的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方法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三、巩固练习
(一)基本练习
根据试商情况,很快说出准确商。(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完成每一小题后提问,左边两道是用什么方法试商的?(四舍法)后两道呢?(五入法)用这两种方法试商会出现哪些情况呢?(四舍法试商有时是第一次试商就是准确商,有时商大了要改小;五入法试商有时也是第一次试商就是准确商,有时商小了要改大)
(二)检查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过来。(课件出示)
生自己改。然后说一说,什么地方不对,我们今后在做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三)解决问题。
师:图中有什么数学信息,怎样解答?(7212)为什么要除以12? 学生展示做的情况。
四、全课总结
师:谁来说一说今天都有哪些收获?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今天我们学习了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一般情况下,可以按照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注意,试商是不是合适,要用它和除数相乘的积与被除数比较,才能确定。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初商是否合适,如果不合适要调整商的大小。
8、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四年级《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材第47页例1
【教学目标】
1.在已经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基础上,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结合具体的问题,选择合适的估算、验算方法进行估算、验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经历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提升知识技能的迁移水平,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用竖式计算时积的定位。
【教法选择】引导法
【学法指导】读列估算说
【教具准备】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年级开展了经典美文诵读比赛,检查了各班同学的诵读水平,现在老师也想开展计算能力大比拼竞赛活动,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计算能力怎么样,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1.口算:
322= 233= 164=
1803= 2402= 4102=
师:同学们的口算能力真不错,可是笔算能力怎么样呢?
2.笔算
1 4 5 4 5
2 1 2
提问:第一道题是几位数乘几位数?第二道呢?你们会算吗?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计算。
问:谁能把你的笔算顺序讲给大家听?
师:看来同学们的笔算能力也很棒,把掌声送给自己吧!
3. 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北京有很多著名的旅游景点,看看这些都是哪里?(课件出示北京的旅游景点)李老师也利用假期去北京旅游了。
(课件出示)李老师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a.读题,你从题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b.要解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的问题,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c.怎样列算式? (板书:14512)
问:这个算式是几位数乘几位数?
(2)揭题板书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好吗?
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二、探究新知
学习例1:14512
1.估算。
问:谁能估算一下14512的积大约是多少?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145121500
(150)(10)
说明:14512的积接近1500.
提问:如果我们想知道14512的积的准确值,应该怎么办?
2.笔算。
(1)小组合作学习,探究14512的笔算方法。
(出示自学指导)
a.分小组讨论14512的笔算顺序和方法。
b.尝试笔算,遇到有疑惑的问题想本组同学请教。
c.小组内交流笔算方法。
(2)集体交流汇报。
师:哪一小组能把你们的笔算顺序汇报给大家。
问:a.先算什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2和145相乘),乘得的积的未位数写在什么位下面?(个位)
b.再算什么?(两位数十位上的1和145相乘),乘得的积的未位要写在什么位下面?(十位下面),为什么?(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乘145得到的是145个十,所以积的末位要和十位对齐)
c.最后算怎样?(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3.用计算器验算。
问:想知道我们刚才笔算14512的结果对不对,应该怎么办?师:请同学们用计算器检验你刚才的计算结果对不对。
4.解决问题。
14512=1740 (千米)
答:该城市到北京有1740千米。
三、精讲点拨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引导学生说清: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最后算什么?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积的末位要和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积的末位要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四、巩固练习
基础对点练,轻松来闯关。
师:学完新知识,我们一起来进行数学闯关,比比谁的收获最大。
1.填空。
1 2 3
1 3
丁妮《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设计
3 6 9 ( )位上的( )与123的积
1 2 3 ( )位上的( )与123的积
丁妮《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设计
5 9 9 ( )与( )相乘的积
2.先列竖式计算,再用计算器验算。
1 3 4 1 7 6 4 2 5 2 8 6
1 2 4 7 3 6 3 5
3.误区警示:慧眼识真知,错误巧规避。
你能找出下列题中的错误,并改正过来吗?(略)
4.生活中的数学。
(1)一个长方形足球场,长是115米,宽是65米,这个长方形足球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一辆小货车载重量为3吨,现在用这辆小货车运25袋水泥,每袋水泥重125千克,能一次运走吗?
五、全课总结
今天你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六、开心拓展
在下面的□里填入合适的数字(略)
七、布置作业
练习八第1(前四道)、第2题。
9、圆明园的毁灭的评课稿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
xx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这对于这位老师来说是非常不简单的,相信xx老师付出了不少汗水和时间。这节课的教学中,xx老师将爱与恨,圆明园美与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引领学生在圆明园的毁灭中进行一次灵魂的洗涤,进行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教学设计,合理妥当。
xx老师精心钻研教材,从文本出发,利用教材本身的特点,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紧抓重点,林老师先抓住2、3、4自然段,带领学生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追忆曾经的爱,然后再到第5自然段,以爱激恨,让学生体验毁得让人心碎。这样把爱与恨,美与毁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整个课堂就营造得比较好。不仅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更体现了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交融,这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
二、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柱森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牢牢抓住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三个方面进行了精读、精讲。注重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从内心真切感受到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突破了难点,从而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三、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指导学生读书,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处理好读讲关系,去引导学生多读和加大学生自学自悟的分量。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教学中,xx老师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出了在学习圆明园毁灭经过这段时,老师先播放影片引出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然后让学生带着痛惜、仇恨读好这段话,学生切实感悟语言规律,体会作者怎样传情达意,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课堂教学达到高潮,感情得到升华。
四、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过程中,xx老师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由表达,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用喜欢的方式朗读,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权,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来,教师在允许学生自由表达后,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的思路,抓住需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当看完了圆明园被毁灭的一段录相后,让学生谈感受、谈感想,这样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权,注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
五、运用电影画面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利用电影画面组织教学,以特定的音响、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能有效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xx老师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了电影画面,如:在教学圆明园被毁灭这段时,虽然文中具体描写了被毁灭的经过,但究竟是怎样一个场面,由于学生没有亲眼所见,对课文的理解只停留在表象,教学时播放一个圆明园被毁灭大致经过后的课件,图、文、声并茂的活动影像,渲染了课堂气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感情。利用展电影画面展现教学内容,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得具体生动、真观,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趣味性和生动性。
当然,金无足赤,课无完美。由于我们还处于传统教育向新课程探索的转轨阶段,所以,在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过程中,xx老师还不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还有就是这节课读的形式比够多,但读的分量和深度还不够。以上几点是我个人对这节课的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出、纠正。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第二篇:
日前,我听了xx老师的一节公开课:《圆明园的毁灭》。这节课上,xx老师的讲解和多媒体的短片播放,带给我前所未有的心灵的震撼。
听xx老师的课,总是让人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简洁明快的条理,一板一眼的引导语言,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xx老师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由表达,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如
在这节课中,xx老师抓住了圆明园的毁灭前的辉煌和毁灭后愤慨两个要点带动学生感情,使他们对圆明园的毁灭带来的不可估量的损失感受的更深。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蓄起满腔的情感波澜。
在一上课,她在创设情景激趣导入这一环节中,由一张圆明园的照片开始,如果不能亲眼目睹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它。引起学生的兴趣,再通过阅读课文介绍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的部分,让学生初步感知圆明园的美。xx老师先抓住2、3、4自然段,带领学生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追忆曾经的爱,然后再到第5自然段,以爱激恨,让学生体验毁得让人心碎。这样把爱与恨,美与毁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整个课堂就营造得比较好。
2、追忆昔日辉煌景观,抒发曾经的自豪之情
在这部分里,xx老师仅设置了三个问题和大量的视频短片儿引导学生在读和看中学生感悟到了圆明园之大、之美,也充分地体会到了自豪的情感。她教学过程中,牢牢抓住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三个方面进行了精读、精讲。注重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从内心真切感受到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突破了难点,从而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3、引发强烈的内心震撼,宣泄喷涌而出的情感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这一部分,xx老师引导学生读课文第五自然段,通过对强盗们抢东西的几个动词的理解,和展示的好多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却被其他国家的博物馆收藏的图片,阅读和视觉的震撼,帮助他们更加透彻地了解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和无耻嘴脸,骄傲与悲愤强烈的情感反差,表大了学生对圆明园的深沉的爱
10、五年级数学小数除法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除法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小数除法
单元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打电话的情境,利用已有知识,经历探索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通过人民币和外币的兑换活动,掌握求积、商近似值的方法,能够按要求求出积、商的近似值。
4.通过计算蜘蛛和蜗牛每分爬行多少米,发现余数和商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并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重点与难点说明
小数的除法,分为三种情形分别进行探索:一是小数除以整数,二是整数除以整数;三是小数或整数除以小数。
小数除以整数的情形,结合实例,探索并理解可以把被除数当成整数,变成整数的除法求得商后,只要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
整数除以整数的情形,在以往学过的整数的除法中,只能求得整数的商及余数。但在小数的除法中,整数的余数可以化为更小的单位(小数单位),因此可以继续平均分(做除法),得到的商是小数。所以,今后遇到整数除以整数的情形,可以把被除数(整数)的末尾添上小数点,在这个小数点后面可以添上所需要的0。这样,整数除以整数的情形又转化为上述小数除以整数的情形了。
除数是小数的情形,应用商不变规律,根据把除数变成整数的需要,把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就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上述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了。
在实际应用中,对于复杂的小数的乘法或除法运算,可以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且会根据要求,取积或商的近似值。
认识循环小数,结合竖式除法的过程,体会出现了什么情况,不用再除下去,就能知道商一定是循环小数。
11、小数乘小数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乘小数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小数乘小数》评课稿
小数乘小数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的教学目的仍是利用转化的策略,把小数乘小数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计算。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发现和掌握因数中小数位数变化引起积中小数位数变化的规律,形成比较简单的确定积的小数点的方法。
近期,听了丁老师的这节课,我觉得她的课有以下特色:
一、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方法的习得很重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为其它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教学中我们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要让学生学到什么?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G.polya)统计,学生毕业后,研究数学和从事数学教育的占1%,使用数学的人占29%,基本上不用数学的占70%。那么为什么还要全民学习数学?那是因为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极少地使用形式化的数学知识而更多地使用数学思想方法,并贯穿一生。由此可以看出,教数学关键是要教数学思想、学数学核心是在学数学思想方法,因为数学思想方法对人的一生是有着重大影响的。
丁老师的这节课,不管是转化策略的运用还是猜想-----验证方法的实施,都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探索,从而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常有意识有计划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不仅能使学生会思考,善于思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思想方法的成长。
二、随学而教不若随学而导-----------引导的时机很重要
丁老师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发现因数的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变化规律,让学生对算理有了初步的感悟。而在交流例题的算法时适时地追问一句:你是怎样地用整数的方法计算小数乘小数的?然后把两种算法进行对比,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这两者的联系,接着再问:你是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本节课的重难点都得以解决。导在重点处,导在难点时,比起形式化说算理,更有利于学生对算理真正的内化,让学生真正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对本节课的一点个人想法:
小数乘小数,虽然是新知识,但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独立进行计算。原因是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学习经验与方法,又有足够的知识积累。所以,我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算,再来说说怎样算的就很好。而本节课的学案安排的猜想----验证有点形式化,可略去。
以上只是个人一点不成熟的想法,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12、小数乘整数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乘整数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小数乘整数》评课
开学初听了本组曲宁老师的一节数学课,感受颇深。现对《小数乘整数》一课作如下点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秋天到了,人们都在广场放风筝。有三个小同学也想去放风筝,他们想买一样的风筝。大家仔细观察,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点评: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并为下面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整数提供条件。)
二、自主探索
(一)了解小数乘整数
1.说一说如果是你,想买哪种风筝?
学生自由回答。
2.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教师提出:xx同学说想买3.5元一个的风筝,那么买这样的三个估计需要多少钱呢?
学生思考并汇报。
师:你们能不能准确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
学生独立计算。
指名汇报(可能可想出几种不同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叙述板书:
方法1:连加。
方法2:化成元角分计算,先算整元,再算整角,最后相加。
方法3:竖式笔算35角3=105角。
方法4:竖式笔算3.5元3=10.5元。
(点评:在实际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地进行估算、笔算,在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计算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懂得估算也是检验笔算的一种方法。在探究计算方法时,教师为学生搭建了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平台,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又了解了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竖式笔算。)
3.小结引出课题。
师:刚才我们在解决买三个风筝一共用多少钱时,想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教师指板书),可以用小数加法解决,可以化成元角分来解决,还想到了把元角分转化成乘法竖式来计算,同学们可真棒。
(二)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的算理、算法。
1.比较发现
师:同学们看这个乘法算式,与以前学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学生会发现,算式中有小数或小数乘整数。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小数乘整数。
2.尝试解决
教师出示0.72 5。
师:同学们看0.72不是钱数了,没有元角分这样的单位了,能不能计算出结果呢?
① 学生独立思考。
② 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③ 汇报演示。学生汇报的同时展示学生计算过程。可能有两种方法:加法和乘法。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认识到乘法比较简便。
教师板演乘法竖式计算过程。
④ 理解算理算法。
师:仔细观察乘法算式,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
(点评: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3点:怎样把乘数转化乘整数;乘积如何处理;积末尾的0如何处理。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
⑤ 互动交流,总结概括。
师:同学们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想到了用转化的方法把小数乘法转化乘整数乘法计算。谁能举个例子和大家说说具体的方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呢?
学生举例子说明算理,并板书。
(点评: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知识潜能及合作能力,并自主获取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教师作为一名点拨者、合作者在重点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较好的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举例说明计算方法,给不同的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实践应用
师:(出示主题图)我们通过解决买风筝的问题,认识并学会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我们看图中还有几种不同的风筝,如果买3个其它形状的,需要多少钱呢?能不能很快的算出来?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把风筝放飞。
1.放飞第一个风筝。(点击第一个风筝)出示:
(1)算一算,比一比。
学生计算后,引导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比较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2)想一想,做一做。
14.5 6 3.078
学生独立笔算。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2.放飞第二个风筝。出示:
(1)看谁观察得最仔细,你发现了什么?
(2)解决问题:小红家距奶奶家2.8千米,,她每天往返一次共是多少千米?
3.放飞第三个风筝。出示:试试你的智力。
用1到5五个数字及小数点,任意组成小数乘一位整数的算式,并算出来。(能写几道写几道)
(点评: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既加强了学生对小数乘整数的理解,又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四、小节
通过本课学习,你想对我们大家说点什么?
教学总评:
小数乘整数是一节计算课,说实在的,计算课不好上,可曲宁老师的这节课称得上是一节好课。理由有三:1、教师的数学语言非常精练,数学功底很扎实;2、整节课从开始到结束给人的感觉非常流畅,一气呵成。3、教师对算理的处理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希望今后能多听到这样的好课。谢谢曲老师给我们提供一次学习的好机会。
13、分数乘整数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整数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分数乘法》的第一部分分数乘以整数。
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法、说教学过程这三方面展开。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1、地位
《分数乘法》是人教实验版六年制上册第二单元的分数乘法的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加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这个内容中,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整数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只是这里的相同加数变成了分数,同时分数乘整数又是分数乘分数、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基础,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好。
2、作用
本部分教材内容是继以前学过的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后的又一分数运算,它既与整数的乘法有着内在的联系,也是后期进一步学习分数乘以分数的乘法的基础。
(二) 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情的分析,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理解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熟练掌握它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创设故事情景,导入问题,引入新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操作和探究,探寻分数乘法的意义,总结出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利用课堂习题练习和闯关练习题,使学生在实际解题中理解和掌握其运算法则,以及熟练计算涉及约分与化简的计算题,,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情境故事进入课堂问题,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目标,以及我对学情的分析,确定了以下重难点。
重点:掌握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会在计算题中加以运用。
难点:在计算分数乘以整数的式子中,涉及约分与化简的计算题的运算。
二、说教学法
(一)说教法
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根据本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节课教学内容,我在课前准备了线段单位1纸和PPT两种教具。在整节课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问题导入法:创设问题情境,由一个关于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问题引出本节课主题分数乘法分数乘以整数;
2、 演示法:在解决问题中,运用直观的教具,使学生理解题意,从而解决袋鼠与人速度问题。
3、 讨论法:让学生们根据计算的过程和结果自己总结计算法则,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4、 练习法:在随堂练习的习题中,强化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从而熟练掌握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学会在实际问题中解题和做到举一反三以强化新知。
多种教学手段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
(二)说学法
根据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理念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打算指导学生运用以下学习方法:
1.计算总结:让学生通过自己计算和讨论总结概括出分数计算的运算法则;2.运用讨论法、练习法等方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际习题中掌握知识,把文字知识运用于解题中进行掌握,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学做合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六个教学环节:问题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和板书设计。
(一)问题导入
通过讲动物世界中的袋鼠速度与人的速度问题,引入本节课主题分数乘法,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问题如下: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2/11,那么人跑三步的距离是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
我将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带领学生一起解决问题,计算出过程和结果,发现用学过的知识不能计算出分数乘以整数的式子时,从而引出本节课新内容分数乘以整数。
(二)探究新知
这一环节,分三步走:
1.总结分数乘以整数计算法则
从日常的生活中引入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日常化、生活化。课件展示袋鼠与人速度问题图,带领学生们一起理解题意,解决问题。然后将让同学们分小组交流,根据黑板上的分数相加以及分数乘以整数的两个式子,讨论总结出计算法则。接着我再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总结,板书出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为: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
2.分数乘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意义
在总结出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后,趁热打铁,让学生们观察两个式子,找出区别,然后总结出,运用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意义为:运用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将会使得计算更为简洁和准确快速。
3.随堂练习引出约分和化简计算题
在学习了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后,将进行随堂练习,进而巩固知识,也为接下来要学习的涉及约分和化简的计算做铺垫。我将展示以下练习题:
前两道题为基础分数乘以整数练习,后两道题会涉及约分,在由学生们自己的计算中总结出与前面习题不一样的地方,接着我将顺势指出其特别的计算,这道题与前三道题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会涉及约分,这是本节课又一知识点,即:涉及能约分的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中,要先约分,最后结果为假分数的要化成整数和带分数。
由学生们自己在实际计算中总结出知识点,也能培养学生们观察能力和解题能力以及将知识运用于实际解题中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练习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认知的手段,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的途径,整节课上我设计了有针对性、层次感强的练习。
1.基本练习:
在基本练习中,一共涉及四道题,分别是一道不涉及任何约分的计算题、涉及直接约分的计算题以及最简结果为整数和最简结果为带分数的两道计算题。如下:
2.提高练习
在提高练习中,我将用一道应用题(题如下)来进行巩固练习,应用题是六年级的学生常见的题型,这道题的练习不仅能帮助学生锻炼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也引出延伸知识,即:在分数与多个整数相乘的计算中,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同样适用。
这些练习题难度由简到难,层层深入,具有针对性,有利于学生对不同类型习题的掌握,也进一步的理解和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
(四)课堂总结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成功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节课课堂内容为:
1、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为: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
2、涉及能约分的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中,要先约分,最后结果为假分数的要化成整数和带分数。
(五)布置作业
1、 课后练习题第二题
练习题可以帮助学生们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能够运用于实际解题中,做到学以致用。
2、 预习教材第10页的内容分数乘以分数。
让学生们由今天所学知识联系下节课新内容,即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帮助学生们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也能培养他们对知识的迁移学习能力,和对知识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
(六)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
分数乘以整数
分数乘整数计算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 =
3= = =
整节课的板书如PPT所示,其中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重点突出,
整个板书的形成既是老师教学思路的展现,也是学生学习思路的体现,既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也学生进行自主评价的一种缩影。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看法,敬请老师批评指正。
14、一个数除以分数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六年级数学上册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一个数除以分数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学习了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一个数除以分数计算法则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2.能利用计算法则,正确、迅速地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1.总结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并抽象概括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2.利用法则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检查
投影出示:把下面的算式补充完整。
问:根据是什么?分数除以整数的法则是什么?
投影出分数除以整数的法则。
问:根据是什么?整数除以分数的法则是什么?
投影出整数除以分数的法则。
问:这两个法则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分数除法的法则。
板书:一个数除以分数。
(二)新授教学
板书例题)
提问:
①谁会列式?
②为什么这样列式?根据什么?
生:根据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
③谁会计算这道题?试做在本上。
指名说过程。老师板书:
生:根据整数除以分数等于整数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可得出:
这个想法有道理吗?画出线段图理解一下。
投影出示线段图:
这说明同学们的思路是很正确的。整数除以分数和分数除以分数的法则相同。
你能总结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吗?
投影显示: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分数的倒数。
投影出三条法则(分数除以分数、整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整数)。
问:这三条法则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都是被除数不变,除号变乘号,除数变倒数。
师:既然这三条法则都有这样共同的特征。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三条法则概括成一个统一的分数除法的法则呢?
板书:分数除法法则
师:为了便于总结和记忆,我们把被除数叫做甲数,除数叫做乙数。分数除法的法则该怎样总结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问:谁来说一说?(指名2~3人说)
板书:甲数除以乙数( )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
问:为什么要空格?为什么要加0除外这3个字?
板书:0除外
同学们把法则完整的说一遍。
师:甲数、乙数可以是什么数?
法则不但适用于分数,也适用于整数除法。
2.做一做:(投影)
投影订正,错的同学要说明错因。
(三)巩固练习
1.做书上第36页第5题,学生们做在本上,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订正,找错因。
师:同学们做得非常好,看来同学们对分数除法的法则掌握、运用得很好。下面我们继续研究分数除法的一些特点。
2.投影:不用计算,你能知道下面哪几道题的商大于被除数?哪几道题的商小于被除数吗?为什么?
(1)谁来读一读题目要求?
(2)同桌同学互相讨论一下。
(3)指名说,老师板书。
(4)问:你是怎么想的?
问:谁还能说出几道商大于被除数的算式?
根据学生说的,老师可板书几道题:
观察上面几道算式,看一看商大于被除数的题有什么特点?
根据学生的发言,老师板书:除数比1小。
问:被除数呢?
板书:不等于0。
问:谁能说出几道商小于被除数的题?
商小于被除数的题又有什么特点呢?
板书:被除数不等于0,除数比1大。
师:利用分数除法的这一特点,我们就可以对一些题进行估算检查,看一看是否符合道理。
老师投影出示:下面的结果对吗?为什么?
(四)课堂总结
我们这节课都学习了哪些知识?分数除法的法则是什么?你还学会了什么?商比被除数大的题有什么特点?商比被除数小的题有什么特点?你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第36页练习九第6,7,9,10题。
15、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六年级数学上册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
2、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收集信息、发现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在共同探讨中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找准单位1的量。
教学难点:分析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小黑板,纸条,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导学案)
火眼金睛:谁是单位1?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3/4。
(2)柳树棵数的7/8正好是松树的棵数。
(3)一条路,已修了2/5。
(4)五年级一班中有2/3的人数是男生。
二、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板贴)
师:装一个绿沙包所需的玉米是红沙包的3/4,装一个黄沙包所需的玉米是绿沙包的7/9,看看谁还能找出单位1?
师继续加贴装一个红沙包需要60克玉米。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生答师板书:
①装绿沙包需多少玉米?
②装黄沙包需多少玉米?
③红沙包比绿沙包多用多少千克玉米?(或绿比红少多少?)
④黄沙包比红沙包少用多少千克玉米?(或红比黄多多少?)
⑤三个沙包共用多少克玉米?
(前两个问题板书在中间,其它问题板书在旁边)
师: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前两个问题,其它的放进问题口袋,等这节课之后有兴趣的同学再来解决。
三、合作探索,探究新知。
1、谁能说说装绿沙包需多少玉米?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生答师板书:603/4=45(克)
师:为什么用603/4?
小结:前面我们学过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板书),求绿沙包的重量就是求红沙包的3/4是多少,也就是求60的3/4是多少,所以用603/4。
2、(擦掉第一个问题)师:如果这道题直接问装黄沙包需多少玉米?又该怎样分析这道题呢?请同学们根据导学案二的提示,小组同学一起分析解决这个问题。
3、交流汇报,看书上的线段图,对比、补充、完善自己的线段图
学生交流教师补充引导:要求黄沙包需要多少玉米,必须知道谁的才能求出?(绿沙包),也就是说,得先求绿沙包,求绿沙包就是求红沙包的3/4是多少。求黄沙包需要玉米克数,就是求绿沙包的7/9是多少。
4、那么,黄沙包到底需要多少玉米,你能列出算式吗?谁来说?
生答师板书: 603/47/9
师:大家看,这道题实际上就是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板书:连续)
5、练习:请同学们看导学案第三项:我做的对吗?错的请帮我改正。
(1)第一题为什么用725/81/3?要求小明的年龄得先求爸爸,而爸爸是爷爷的5/8,小明是爸爸的1/3,连需求72的5/8的1/3是多少,所以用725/81/3。
(2)第二题为什么错了呢?舞蹈队是合唱队的3/5,也就是求60的5/6是多少,所以应列式603/5。注意看准单位1。
6、603/47/9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看好导学案第五项中的温馨提示,试着算一算。(抽生板书)
交流展示学生的做法,对比说说哪种方法好,计算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师强调:计算分数连乘时,要先约分,再把约分的结果相乘。注意不要漏数,行与行之间要留出约分的空间。
四、巩固练习(导学案中的第四项)
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五、自我检测,分层达标。
前两关要求学生全体都做,第三关要求有能力的同学来完成。
六、课堂总结
从上面的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看,与前一节课学的一步应用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怎样判断计算方法?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今天学的是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要能正确地判断第一步把谁看作单位1,第二步把谁看作单位1。
板书设计:(略)
16、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评课稿
今天我们来学习六年级数学上册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的认识这一个章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14-15页。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二单元分数乘法的第三课时,是在整数乘法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整数的乘法运算定律同样适合于分数乘法,利用旧的知识灵活解决新知。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自主探索,尝试迁移,合作交流的探究情境,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在观察、迁移、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3、创设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索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培养他们勇于实践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这些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熟练地掌握运算定律,灵活、准确、合理的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先算二级运算,后算一级运算。)
2、哪些运算属于二级运算,哪些运算属于一级运算?(乘、除法属于二级运算,加、减法属于一级运算)遇到有括号的该怎样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进行计算)
3、观察下面各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1)362+15 (2)56﹢83 (3)15﹙34-27﹚
二、新授
1、向学生说明,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混合运算顺序相同。按照此规则,学生仔细确定运算顺序后计算下面各题。
(1) + (2) -
(3)﹙ - ﹚ (4) +
2、复习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
(1)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用处?你能举例说明吗?
(3)用简便方法计算:
①2574 ②0.36101
3、教学例5
让学生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看看它们有什么关系?然后,全班交流讨论并推导出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分数。(由学生得出结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于分数乘法也适用。)
4、教学例6
(1)出示: 5,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说一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
(2)出示:( + )4,学生先观察题目,然后指名说说这道题适用哪个运算定律?为什么?(适用乘法分配律,因为 4和 4都能先约分,这样能使数据变小,方便计算。)
(3)小结: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计算时,要认真观察已知数有什么特点,想想应用什么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练习
(1)14页做一做先让学生观察题目中已知数的特点,说说怎样做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再独立完成。(教师引导:87 可把87看成86+1)
(2)根据刚刚完成做一做的经验,学生独立完成15页练习三的第一题。
板书设计: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于分数乘法也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