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书莫放“拦路虎”教学反思
《读书莫放“拦路虎”》是一篇自学课文,这就意味着必须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本来学一篇新课文之前,我们都有预习,经过两年的积累,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是可以的。教学前一晚,我就对学生提出了预习要求,与别的课文相比要求更高点,就是完成《补充》上的练习。第二天教学前,我先批阅了作业,发现大部分孩子正确率比较高,说明大家拿捏一篇课文已不那么困难。教学中,我们首先熟读了课文,接着探讨了四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讨论了什么是“拦路虎”?“放”有什么危害?如何消灭“拦路虎”?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实际组织学生交流读书中是如何消灭“拦路虎”的。我想在今后的课堂上,需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读书,去交流,去学习,去实践。
2、《读书莫放“拦路虎”》教学反思
本文是本册教材中唯一的一篇自读课文,主要讲读书时遇到“拦路虎”,不能绕着走,要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虽然是自读课文,但孩子毕竟认识浅薄,如果没有老师的点拨,就会迷失学习的方向。于是,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课文特点,设计了以下几个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自读自悟。1.“拦路虎”本来指什么?为什么要加双引号?在本文中,“拦路虎”指什么?2.学习中如果遇到“拦路虎”绕着走,结果会怎样?3.如果遇到“拦路虎”,正确的做法是什么?用“——”在文中画出相关内容。4.分别用文中的话来概括第三、四自然段的大意。任务布置好了,学生都投入了快乐、轻松的自学中,一开始,同学们都在聚精会神地自学,一会儿,他们就转入了与同桌、小组同学的交流共享中,在热热闹闹的讨论中,我知道这些问题都基本上得到了解决。果然,在接下来的交流中,我有意请成绩相对较差的同学来回答,结果,他们也是回答得头头是道,适时的激励评价让孩子们学得更有自信了。四个问题交流完,课文内容基本上就理解了,最后,我让学生试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些同学习惯于概括主要内容时找人物(本文是说明文,没有人物),竟然不知道该怎么概括,我让学生紧扣文章题目来概括,学生很快找着了门道,效果也不错。
有一点我还是感到很自豪的,我们班的孩子平时就养成了勤查字典的好习惯,他们每个人的手头都有一本《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在预习一篇新的课文时,孩子们都会拿出字典解决文中的生字词,一些学习自觉的孩子还会在课外阅读的时候,旁边放一本字典来及时解决阅读中的生字障碍。所以在课堂上交流的时候,孩子们都是有感而发的。
3、《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的最大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材”是传统的“教书匠”的做法,“用教材”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教学行为。在这堂课的第一教学环节中,我恰当地用老教材,落实了新理念:
1、赋材料以生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它特别需要指教者的创造性加工,赋予材料人文性,使之走向学习者。在教学伊始,先向学生介绍陆游,充满激情地告诉他们:陆游是一位爱国诗人……学生听得兴趣盎然。此时,《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不只是纸上的几行黑字,而是幻化成了一幅幅活的画,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他们愿意与文本进行对话。
2、还课堂给学生,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应互交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学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时设计了“理解诗题”、“简介作者”、“理解诗意,体会感情”“熟读成诵”四个环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诗文,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知诗意,再将个人所得与小组同学交流,并提出不懂的问题,组内研究解决。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学习情况,同时提出未解决之疑难,其他各组学生自由补充,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吟诵,置身于诗的意境。
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又爱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由原来被动地学会变为主动地会学,真正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的平等对话。
3、不足之处:在理解诗题这一环节中,课堂生成完全超出了我课前的预设。诗题目中有这样的词:子聿。学生为理解这个词,在拼命地翻字典,可怎么也解释不了这个子聿。因而学生在这个环节中花费了很多时间,但却没有得到想到结果。课前我预设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看文中插图来理解诗题中的示,自己认为通过观察插图,学生应该明白图上那个小孩子就是子聿,但恰恰学生就是理解不了子聿只是一个人的名字。现在想来,如果把对诗题的理解直接放在揭示诗题时,抓住聿这个生字,就直接告诉学生子聿是作者陆游小儿子的名字。如果这样处理的话,学生就容易理解了,那么在课堂上学生就有更多更充分的时间来理解全诗。
4、01窃读记读书格言教学反思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01窃读记读书格言_教学实录_案例反思,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读书格言
1.读书苦,苦读书,教师为读书而苦,苦中有乐;读书乐,乐读书,学生为读书而乐,其乐无穷。
2.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鸟儿没有翅膀。
3.知识带给你重量,成就带给你光泽。大多数人只看得见光泽而掂不出重量。
4.没有人给我们智慧,我们必须自己找到它——朋友,走进知识的海洋吧,它会带给你内心的激荡。
5.知识是产生杰作的基础,读书是引导聪慧的灵魂。
6.我们的读书公式是:苦+酸+辣=甜
7.书——人类文明的阶梯、伟大智慧的结晶、科学知识的宝库
8.书,带着你遨游瑰丽多姿的知识海洋,领着你探索古今中外的趣事奇谈。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01窃读记读书格言,窃读记,希望对你有帮助!
5、读书名言教学反思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读书名言_教学实录_案例反思,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读书名言。
○书是面包——鲁迅说:“书是营养面包”。
○书是营养品——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书是阶梯——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是良药——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书是船只——凯勒说:“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
○书是顾问——凯勃司说:“书是随时在你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供给你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意,重复这个顾问的次数。”
○书是大学——卡莱尔说:“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
○书是阳光——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
○书是高尚的人——歌德说:“读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书是珍宝——别林斯基说:“好书是最贵重的珍宝。”
○书是钥匙——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书是益友——考尔德说:“选择益友,就是选择好书。”
○书是顾问--凯勒司说:“书是随时在你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供给你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可以按你的心意,重复这个顾问的次数。”
○书是社会——皮罗果夫说:“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与气质,使人高尚。”
○书是遗训、忠告和命令——赫尔岑说:“书——这是一代对另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这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忠告,这是行将去休息的站岗人对未来接替他的岗位的站岗人的命令。”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读书名言,走遍天下书为侣,希望对你有帮助!
6、《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哲理诗,整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语言通俗易懂。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上课之前诗句的大意都知道了,如果课上再讲这些,学生既无兴趣专心听,也不能深入透彻地了解诗意。所以在理解句意和诗意方面,我没打算花太多时间,而是把重点放在感悟诗歌创设的深远意境、领悟诗歌蕴含的深刻哲理、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上,力求让学生想得深入一些。
一、紧扣“无遗力”,放大词境。
在理解“无遗力”就是“不遗余力”的意思之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其实古人学习是十分刻苦的,历史上记载古人学习勤奋的故事有许多,请大家想想,有哪些是描写古人学习勤奋的成语?”学生联系旧知,很快就想到了学过的成语故事: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闻鸡起舞等,在简要讲述故事的同时,诗歌的形象立体起来,丰满起来。这一环节通过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活,首先是“无遗力”的理解,其次是“哪些古人做学问是这样努力的”,将短短的七个字读厚起来,随之学生的体验也就深刻起来。
二、恰当利用故事,迁移语境。
学生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是否深刻理解于心了呢?我引导学生联系《纸上谈兵》的故事,讨论对赵括来说什么叫“绝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对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联系各抒己见,理解可谓入木三分。此时引导再入情入境地引导学生诵读:“赵括就站在你面前,你会对他怎么吟诵古诗?”“赵括就站在你们大家面前,你们一起来吟诵古诗。”学生在朗读中为赵括感到惋惜、对这一千古憾事感慨万分,对“躬行”的印象会很深刻,对诗的主旨理解透彻。
三、有效整合利用,拓展教材。
教学诗歌不仅展示了写作背景和陆游生平,在学生已经能够理解诗意,明白诗理的时候,我又不失时机地将教学引向了新的语言链接与积累: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读书、实践的名言警句。本诗的教学由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自然而然地导入,又借助学生已经形成的认知合理地拓展延伸,这让我认识到:教者合理地开发与组织教学资源是教好一首诗的基本保障;课堂上,教者对资源的恰到好处的利用更是对教学资源价值的有效提升。
四、始终关注诵读,读中提升。
古诗诵读应有层次:初始读通,读出节奏;继而读出情感;最高层次是读出诗味,与诗人产生共鸣。感悟深刻,朗读方能到位;指导得当,学生才能悟到方法。如在学生理解“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之后,我请一名同学朗读,我听出来她特意强调了“老”和“工夫”这两个词。这不是很好的教学契机吗?我在赞美她读得好的同时请她说说重读这两个词的原因,学生对做学问的“孜孜不倦”和“持之以恒”又一次加深了理解,接下来的朗读真是有滋有味。
结合肖老师的指导和课后感受谈几处遗憾:
一、对学生的激励不够。课堂上有的学生回答问题很精彩,理解谈得很深刻,我的表扬力度却不够,否则课堂气氛会更活跃,学生的热情会更高涨。这充分说明评价的重要性。
二、对文本的理解应更深入。在对“无遗力”的理解中,学生联系了很多成语故事,我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工夫就是花时间,花精力。其实这里的“工夫”
含义可更广泛:“少壮工夫”强调从年轻时开始,真是“无遗力”;这“无遗力”里包含了什么具体内容?有“凿壁借光”的苦读,有“程门立雪”的求学态度,有“悬梁刺股”的坚韧不拔和默默守望,有“闻鸡起舞”的勤奋和志向,有“韦编三绝”的刻苦和毅力等等。这样的挖掘也可谓“全力以赴”,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不光入脑,应是铭记在心。
7、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一首寓理诗,整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语言通俗易懂。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一节课应该可以达到熟读背诵,理解感悟的目标,所以上课前我并没有让孩子们预习,因此课堂内容也设计较丰富,节奏较紧凑。学生学的还是比较扎实的,感悟也比较深刻。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了解诗人,谈话导入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猜猜资料中介绍的诗人是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自然地进入课文。
二、对比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本册书中已学过一首陆游的诗,通过比较题目的异同点,学生深刻理解了课题中“示”的意思,对这首诗也有了初步的感知。
三、自学古诗,小组交流
本环节设计让学生大胆猜测诗句中重点字词意思,并试着理解诗句意思,学生在没有任何参考书的情况下在小组内讨论,我参与其中,发现大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很到位,为后文的理解感悟做好了铺垫。
在检查诵读时,各个层次的学生也都做到了流利、通顺。
四、深入理解,交流感悟
这一课的重难点突破都在这一环节,对于诗词的理解,我主要采用的方法就是交流讨论,结合实际。以下几点是比较突出的:
1、紧扣“无遗力”,放大词境。
在理解“无遗力”就是“不遗余力”的意思之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其实古人学习是十分刻苦的,历史上记载古人学习勤奋的故事有许多,请大家想想,有哪些是描写古人学习勤奋的成语?”学生联系旧知,很快就想到了学过的成语故事: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闻鸡起舞等,在简要讲述故事的同时,诗歌的形象立体起来,丰满起来,随之学生的体验也就深刻起来。
2、比较“工夫”与“功夫”,加深感悟。
课件出示“我选择,我快乐”,在对两个词语选择理解后,学生更深刻地明白了古人做学问的艰难,明白了诗人教育儿子学习一定要“持之以恒”。
3、恰当利用故事,迁移语境。
学生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是否深刻理解于心了呢?我引导学生联系《纸上谈兵》的故事,让大家谈谈看法,学生就很快明白了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关系,对“躬行”的印象很深刻,对诗的主旨也理解透彻。
4、有效整合利用,拓展教材。
教学古诗不仅展示了写作背景和陆游生平,在学生已经能够理解诗意,明白诗理的时候,我又不失时机地将教学引向了新的语言链接与积累:交流关于“躬行”的名言警句。本诗的教学由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自然而然地导入,又借助学生已经形成的认知合理地拓展延伸,这让我认识到:教者合理地开发与组织教学资源是教好一首诗的基本保障;课堂上,教者对资源的恰到好处的利用更是对教学资源价值的有效提升。
五、整体把握,熟读背诵
古诗诵读应有层次:初始读通,读出节奏;继而读出情感;最高层次是读出诗味,与诗人产生共鸣。感悟深刻,朗读方能到位;指导得当,学生才能悟到方法。我让学生想想诗人在教育自己的儿子时会是什么态度语气,并听了范读,这样加深了理解,接下来的朗读真是有滋有味。
8、读书莫放“拦路虎”教学反思
让课堂有条不紊地进行
——《读书莫放“拦路虎”》教学反思
本文是本册教材上唯一的一篇自读课文,主要讲读书时遇到“拦路虎”,不能绕着走,要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虽然是自读课文,但孩子毕竟认识浅薄,如果没有老师的点拨,就会迷失学习的方向。于是,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课文特点,设计了以下几个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自读自悟。1、“拦路虎”本来指什么?为什么要加双引号?在本文中,“拦路虎”指什么?2、学习中如果遇到“拦路虎”绕着走,结果会怎样?3、如果遇到“拦路虎”,正确的做法是什么?用“——”在文中画出相关内容。4、分别用文中的话来概括第三、四自然段的大意。任务布置好了,学生都投入了快乐、轻松的自学中,一开始,同学们都在聚精会神地自学,一会儿,他们就转入了与同桌、小组同学的交流共享中,在热热闹闹的讨论中,我知道这些问题都基本上得到了解决。果然,在接下来的交流中,我故意请成绩相对较差的同学来回答,结果,他们也是回答得头头是道,适时的激励评价让孩子们学得更有自信了。四个问题交流完,课文基本上就解决了,最后,我让学生试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些同学习惯于概括主要内容时找人物(本文是说明文,没有人物),竟然不知道该怎么概括,我让学生紧扣文章题目来概括,学生很快找着了门道,效果也不错。就这样,一堂课在平静地、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也许并没有在学生的心灵里激起太多的波澜,但学生是脚踏实地的。
9、读书莫放“拦路虎”教学反思
《读书莫放“拦路虎”》是一篇自学课文,这就意味着必须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本来学一篇新课文之前,我们都有预习,经过两年的积累,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是可以的。教学前一晚,我就对学生提出了预习要求,与别的课文相比要求更高点,就是完成《补充》上的练习。第二天教学前,我先批阅了作业,发现大部分孩子正确率比较高,说明大家拿捏一篇课文已不那么困难。教学中,我们首先熟读了课文,接着探讨了四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讨论了什么是“拦路虎”?“放”有什么危害?如何消灭“拦路虎”?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实际组织学生交流读书中是如何消灭“拦路虎”的。我想在今后的课堂上,需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读书,去交流,去学习,去实践。
10、读书莫放“拦路虎”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篇自学课文。在教学时,必须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教学时,既要“放手”也要做好引导,否则这自读就没有实效。于是我采用了提纲导读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首先帮助学生设计了两个问题是:一、“放”有什么危害?二、读书时正确学习方法是什么?。这是两个贯穿全文的问题,很值得学生去探究。
首先我先让学生充地分阅读了课文。五年级学生刚刚开始学习自读课文,学生的自读能力尚待形成,教师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在自读中,教师引导学生读懂阅读目标,选择好阅读方法,并且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阅读实践。然后,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了交流。1、勤查字(词)典;2、标上字音、注释。3、先读后查。
而后,让学生把课文多读两遍,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实际组织学生交流读书中是如何消灭“拦路虎”的。课后我还布置了让学生读书,读他们自己喜欢的课外阅读书籍。让他们用学过的读书方法去进行实践活动。
我想在今后的课堂上,需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读书,去交流,去学习,去实践。要相信我的每一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