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3》教后反思
好习惯让人终生受益,苏教版教材每册书的开篇就安排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我从不敢懈怠。针对班级实际情况,我一改传统式的看图说话、模仿操练,以学生朗读活动替而代之,教学中,我以一篇小诗《青松》让学生去练习朗读。在朗读活动中贯穿读书姿势的训练与读书品质的培养,学生的兴趣也随之高涨,朗读能力也在自己练习与欣赏同伴中不知不觉提高了。
另外,在教学中,我也告诉学生,朗读时,光读也不行,应该带着思考去读,每次训练时,提醒学生要养成身正、肩平的读书姿势,以及读书时的专注。当然,光靠课上几分钟练习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在平时的学习中,生活中,时时提醒学生,关注学生,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朗读、背诵、阅读变成一种真正的乐趣。当然,课堂上我们只能教学朗读背诵的方法要求,课题中的“勤于”两字要在课后落实。所以,习惯养成功夫在课外。
现在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对我们班极大部分同学能逐个养成一个又一个好习惯充满信心,但班级里大概还有那么五六个同学我也很担忧,今天的习惯课堂都是我行我素,东张西望,一直在做小动作,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有所改变?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反思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苏教版的特色,而习惯则是日积月累的细节。它远远不是一堂课能教完的,不仅要督促孩子形成新的好习惯,更要将原有的好习惯保持发扬。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逐渐养成。
“不懂就问”是学生平时在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疑问,向他人请教。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认识到“不懂就问”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知道如何做到“不懂就问”。我在教学中不仅仅与学生讨论了“不懂就问”这个学习习惯的内涵,更注重于对他们自身的研究。经过不同形式的“问”这一主题的讨论,使学生们知道了不开口也可以问的,这就从另一角度思考了这个问,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特征。为不同性格的孩子打开了一扇扇“问”的门窗。最后,组织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讨论:我是否有勤学好问、不懂就问的事例?该怎么做?根据学生的讨论,及时给予评点、指正。
“勤于搜集资料”是学生在阅览室、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通过相互交流、上网、参观有关展览、采访等方法搜集资料。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知道搜集资料的重要性,知道搜集资料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在公共场所查阅资料要注意言行举止文明,保持教室安静,还要注意爱惜资料。如果资料不是自己的就不能剪贴,但可以将需要的资料抄录下来或者复印下来加以保存。还要注意做好资料的交流和展示。
我想,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个科学有序的过程。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育的人身上生根,习惯成自然,再不会离谱走样,那才是终结”。所以讲说和指点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学生多多练习。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后反思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苏教版的特色,而习惯则是日积月累的细节。它远远不是一堂课能教完的,不仅要督促孩子形成新的好习惯,更要将原有的好习惯保持发扬。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逐渐养成。
“不懂就问”是学生平时在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疑问,向他人请教。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认识到“不懂就问”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知道如何做到“不懂就问”。我在教学中不仅仅与学生讨论了“不懂就问”这个学习习惯的内涵,更注重于对他们自身的研究。经过不同形式的“问”这一主题的讨论,使学生们知道了不开口也可以问的,这就从另一角度思考了这个问,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特征。为不同性格的孩子打开了一扇扇“问”的门窗。最后,组织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讨论:我是否有勤学好问、不懂就问的事例?该怎么做?根据学生的讨论,及时给予评点、指正。
“勤于搜集资料”是学生在阅览室、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通过相互交流、上网、参观有关展览、采访等方法搜集资料。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知道搜集资料的重要性,知道搜集资料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在公共场所查阅资料要注意言行举止文明,保持教室安静,还要注意爱惜资料。如果资料不是自己的就不能剪贴,但可以将需要的资料抄录下来或者复印下来加以保存。还要注意做好资料的交流和展示。
我想,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个科学有序的过程。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育的人身上生根,习惯成自然,再不会离谱走样,那才是终结”。所以讲说和指点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学生多多练习。
4、《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9》教后反思
本来这部分内容安排一课时解决的,哪知一上起来就觉得要说的实在是挺多的,前面的“读书做笔记”环节就花了我整整一节课时间。课上,我重申了《采蜜本》上的摘抄要求,希望孩子们都来做勤劳的“小蜜蜂”,把阅读积累到的好词、好句、好段及时记录下来。写读后感虽然平时多有尝试,但是看了教材所提供的范文,好好为孩子们捏了一把汗:这篇读后感字迹工整、美观,篇幅较长,间接地给学生提出了本学期写读后感的目标要求——感受要相对深刻,文章应该具有一定的篇幅。在作文教学计划中我安排了“学写读书笔记”一课,为的是让孩子们能有更多的机会进行练习,掌握写读书笔记的一般方法。
5、《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反思
今天上习惯课,教孩子们认识、使用钢笔。暑假里我已经布置孩子们买好了钢笔,在家长的辅导下先练习吸墨水,写钢笔字。
走进教室,孩子们已经把钢笔、写字本整整齐齐地摆放在课桌上了。在认识钢笔和握笔姿势方面非常顺利,我让学生看看图,学着做一做。我看了一下,孩子们的姿势都很正确,只有一两个学生钢笔尖不在两个手指的中间。我纠正了一下就好了。
接下来我就把精力全部放在练习写钢笔字上了。我让学生照着第二页上的插图练习写古诗《枫桥夜泊》、《春雨》。因为是第一次在老师面前展示他们的钢笔字,孩子们写得格外认真,但是不一会儿就听到孩子们的求救声。有的写错了,橡皮擦不掉。有的写完一行后,墨水没有干,手一碰全模糊了……
从用铅笔写字到学习使用钢笔以及毛笔书写,是每个学生必然要经历的过程,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既是现在学习的需要,也是今后不断学习新知识,培养多方面能力的需要。只有在平时的学习中认真养成有关习惯,才能扎实打好语文基础。
困惑的是孩子们写习惯了铅笔字,喜欢错了就擦,现在钢笔字一擦本子就成大花脸了,所以错了我就让孩子们画个修改符号。可是问题又来了,还没写几个字,本子上全是圈圈。哎……怎么办呀?怎样引导孩子写好钢笔字呢?
6、《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5》教学反思
我是一位新教师,今天是我第一次接触这群孩子。孩子们对于我的到来非常欢迎,这让我忐忑的心放松了下来。课堂一开始我就告诉他们一两点我要求的学习习惯,比如说,当老师数到三的时候,孩子们必须安静无声并且坐端正,同时为了不影响孩子以前的一些习惯,我并没有做出很多改变,怕产生冲突混淆了孩子。
我先让孩子们认识钢笔的构成,这部分所花时间很少,因为家长已经有所指导。重点的就是后面的握笔姿势,这部分令人头疼,因为孩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用着一种错误的握笔姿势,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很难进行改变,在我指导之后,很多同学都能按照要求,但过几分钟再一次握笔时又回到原来的姿势,这种情况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呢?是不是应该适当纠正,但也不能牵强。接下来,我让孩子们欣赏课本上的钢笔字和毛笔字,并请他们说说你觉得好在哪里。在后面的临摹时,我有很大的疏忽,很多孩子的钢笔没有墨水需要加墨水导致了课堂混乱,并且一些孩子在本子上有很多钢笔渍,这让我的教学顺序有些乱。
我让孩子临摹了两首古诗,孩子们能很好的进行。
本节课的问题主要是握笔姿势以及钢笔与墨水的使用,这个我将在日常学习中慢慢引导。
7、《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反思
在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中,重点讲述了两种好习惯:一是勤于朗读背诵;二是乐于课外阅读。对于这两个习惯的重要性我们已经相当了解了,但是,要想真正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这两种良好的习惯却是很难很难,教师教育学生要坚持,而想让学生坚持,教师必须先做到坚持,这种坚持是双向的。那么,从哪些方面去做才能使学生主动坚持、自觉地养成这些良好的习惯呢?
在实际教学中,我首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给学生讲述名人成功的故事,引导学生明确习惯的力量是无穷的,有好的习惯必将成就好的人生;同时,让学生明确这些好习惯不是一节课两节课的时间就可以养成的,而是需要很长的时间去坚持、去历练,让这些好习惯伴随自己的终生。其次。我凭借教材中的插图,组织学生进行模仿练习。教学中,我想方设法激活学生已有的读书经验,通过模仿示范,落实正确的读书、背诵姿势;从实际出发让学生谈阅读感受,当然,谈的时候要求很低,没有太多的要求,由少到多地进行训练,慢慢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使学生从书中体会到快乐,进而真正落实“勤”与“乐”,为今后学生能够主动读书、背诵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做到善于指导,勤于检查。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读书经验并不是很丰富,识字量也不是很大,因此,教师一定要有耐心,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地走,根据学生发展的进程确定读书背诵的目标,循序渐进,善于指导。指导学生运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背诵优美诗篇,不断丰富自己的读书经验。同时,教师要勤于检查,善于评价,多鼓励,积极组织进行各种相关的竞赛活动,充分享受读书的快乐,促使他们朗读、背诵与课外阅读的兴趣与日俱增。
8、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3教学反思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3》教后反思
好习惯让人终生受益,苏教版教材每册书的开篇就安排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我从不敢懈怠。针对班级实际情况,我一改传统式的看图说话、模仿操练,以学生朗读活动替而代之,教学中,我以一篇小诗《今天我真快乐》让学生去练习朗读。在朗读活动中贯穿读书姿势的训练与读书品质的培养,学生的兴趣也随之高涨,朗读能力也在自己练习与欣赏同伴中不知不觉提高了。
另外,在教学中,我也告诉学生,朗读时,光读也不行,应该带着思考去读,每次训练时,提醒学生要养成身正、肩平的读书姿势,以及读书时的专注。当然,光靠课上几分钟练习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在平时的学习中,生活中,时时提醒学生,关注学生,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朗读、背诵、阅读变成一种真正的乐趣。当然,课堂上我们只能教学朗读背诵的方法要求,课题中的“勤于”两字要在课后落实。所以,习惯养成功夫在课外。
现在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对我们班极大部分同学能逐个养成一个又一个好习惯充满信心,但班级里大概还有那么五六个同学我也很担忧,今天的习惯课堂都是我行我素,东张西望,一直在做小动作,甚至今天的小烨就坐在校长的眼皮底下还是一贯常态,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有所改变,期待!不知各位同仁有什么妙招,能改变这些让我头疼的小家伙,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
9、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5教后反思
本学期的习惯培养安排了“认真写钢笔字”和“认真写毛笔字”。
一、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写的都是铅笔字。三年级开始练习钢笔字了,所以,部分学生对钢笔的握笔姿势,书写要领,都不能掌握,但是另外一小部分学生,对这部分学生要加强指导,从握笔姿势,到书写要领,使用钢笔的注意点,都要一一指点。
在实际书写中,发现孩子们写钢笔字存在这样几个问题:1.笔画不顺畅。原因一:可能是钢笔本身出水不畅,建议学生把钢笔彻底清洗干净,尤其把笔尖剔净,然后再打墨水,书写。原因二:学生握笔姿势不对,发现个别孩子是侧着笔尖或倒着笔尖写字,所以形成了这种运笔不畅的线条。应手把手教孩子们握笔。2.手指离笔尖的位置,太远或太近,这样都不利于运笔,所以,应让学生反复尝试,感受放到一个怎样的位置,书写最轻松,最容易顿笔、行笔,收笔。
毛笔字的书写学生没有经验,所以还应从握笔开始,逐步指导。软笔的书写,对初学的孩子来说是一大挑战,不管是握笔,还是书写的力度,运笔的方式,和硬笔都有很大的改变。让学生从欣赏开始,多读读帖,从基本笔画练起,借助书法课,让孩子们逐步找到书写的要领。
“提笔即是练字时”,良好写字习惯的培养应贯彻始终,在平时的教学中常抓不懈。
10、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反思
勤于朗读背诵和乐于课外阅读,对于孩子们来说都不陌生。在今天的课上,我们进一步明确、规范了朗读、背诵的要求,用儿歌来记忆理解是很好的办法:身正肩平,双手拿书;两臂伸开,自然平放;眼睛书本,距离一尺;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以致用是最终目的,我先让孩子们对照这些要求,找找自己没有做得位的地方,他们都进行了自我诊断,说出了今后该怎样做。接着,进行了实际的操练,读《识字1》,一个个小家伙都做得非常棒。只是,一节课的时间只能进行初步的指导,真正养成习惯还得依靠平时不懈的督促与坚持。
关于背诵,我结合孩子们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1.背诵要在读熟的基础上进行,千万不要没有读熟练就开始背,这样影响背的质量。2.背书要做到一字不差,不能蒙混过关。3.背诵要像朗读一样有感情,不要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1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3》教学反思
以往的教学中,我总是拿起书来对着“习惯篇”就开讲。孩子们不是很感兴趣,自己也认为只是走过场,让孩子们知道一下而已。其实内涵并不如此简单,而教法更不能如此应付。在这一课“习惯篇”的教学前,由于新接了一个班级,我认真地通读了全篇教材,作了全面的梳理。梳理中发现,朗读背诵是本学期语感培养的重点所在,而教材的开篇也正安排了“勤于朗读背诵”的习惯要求。这正体现了教材编者在编写教材时有着强烈的整体意识。作为教者,让这种整体意识决定自己的教法,显得更为重要。这就决定我们不能仅仅把“习惯篇”当作说话课来教,也不能仅仅只着眼于课本上的几幅图,应该着眼于全册教学,甚至更远。正是由于这样的认识,我让学生从全册书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篇去练习朗读。有选择必定也有通览、有比较,孩子们在通览、比较的选择中也会不知不觉地进行朗读。
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课堂上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朗读比赛。学生在自主选择课文的基础上练习朗读,又在比赛中大胆展示自我。朗读者能熟练流利地朗读课文,有两位同学已经把《秋游》、《一株紫丁香》背得滚瓜烂熟,背诵起来声情并茂。学生的朗读兴趣在活动中高涨起来,朗读水平也产生了向优力,有了提高。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的确,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它与人的发展终身相伴,我也深知: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必须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精心指导。持之以恒,让学生真正养成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等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