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再见了,北京教学反思
在开始时,通过图片把学生带到抗美援朝、志愿军回国的场面,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并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体会,尊重学生的选择,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能力。遗憾的是,对于自主选择的内容,学生的交流比较的散,教师要创设一个整体把握的过程,否则有些学生的感受很深刻,而有些学生则似乎有些脱离文本,不利于学生整体的感受。
教师给学生比较开放的提问,如:“读文章后,你的心情怎样?”“读文字,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在这样的前提下,结合当时志愿军离别时的情感变化,对往事的回忆,抓住亲人间的情感流露,教师能适时地引导。如大娘与志愿军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等,让学生明白,虽然从血缘关系来看志愿军战士和大娘、小金花、大嫂她们不是亲人,可是她们做到了亲人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深情。如“雪中送炭”,“为什么昏倒?”学生谈了很多,有些扯的比较远,教师要给予引导,联系上下文,结合当时志愿军所处困难,紧紧扣住“亲人”这一主题来引导,可能更有实效,理解能更深。
2、《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多年来,我们语文老师教学习惯于“满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强的文学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锢学生的审美评价想象;习惯于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习惯于老师当主角,学生当配角。一节课下来,老师疲惫不堪,学生被动接受,觉得语文课越来越索然无味。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地去认真读书、独立思考呢?教学,我大胆的放开手让学生自己找问题,自己来解决。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他认真读书了,找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的过程,也是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学生在各自体验和相互启发之中,兴致十足地领略课文的“美”,使阅读成为一种愉悦而富于教益的精神生活。同时,师生通过对问题的共同讨论,心灵得以沟通,教与学得以相长,这比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教案走,效果不是更好吗?
当然,整个教学过程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老师要备好课,就得深入钻研课文,做到吃透、吃准,胸有成竹;同时还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对学生的问题或进行深入的引导,或尽快、准确的予以回答。
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是要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更重要的是要对教师陈旧的教学思想与理念进行一次艰苦的蜕变,这个蜕变不仅是外表形式上的,更是思想深处上质的飞跃。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不能只是形似,更要神到。那么如何神到呢?我以课文《再见了,亲人》为例谈谈。在教学这一课时,我用导,扶,放三种方式学习课文。
1、读全文,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与志愿军的告别场面?仔细阅读这三个自然段,看它们的结构有相似之处吗?
2、导,第一段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
⑴ 写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几件事?
⑵ 这表现了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之间的什么感情?
3、扶,第二段分小组讨论学习。
4、放,三段自学。
二、教师应有独特的个人阅读体验和独立的思维习惯
语文课本中的文有导读,有教参评点,有各种辅助参考资料。但作为教师要勇于打破这些先入为主的框框,第一个身份应是一个普通的阅读者。要独立自主地阅读文章,注意从三个维度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味文章的独特内涵,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作者人生经历与写作经历,以及作者写作的人文背景的研究,独立思维,在自己的心目中得出独特的阅读体验。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那么也就是说,只有教师真正读懂了课文,放开了思维,学生才可能真正发挥自主性、合作性,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三、教师也应培养人文精神
新课标重点强调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深透一点看,也就是说教师如果少有人文意识。人文修养教养。人文理念,不能做到知识文化修养上的与时俱进,怎么来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因而新世纪的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当更广泛地吸取人文文化中的精髓,不是单学科的,而应是多学科的网络化的吸收,更深刻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多样性文化的融会贯通,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内涵,使自己在新的时空观中获得更清晰的时空感和条理感,这样就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价值观。老师内心知识与内心精神的不断丰盈,就会以宽容博大的胸怀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就会“润物细无声”地用丰富的人文内涵感染学生的精神领域,自然增长他们的人文素养。就像张晓风,文风“亦秀亦豪”,东西方文化在她身上交织烙印,其作品中对自然万物宗教性的虔诚的情感和对故国刻骨铭心般的相思情愫及对生命价值的沉思,我们有了解,深思与体会,就不会将《行道树》贴上“奉献者”这样一个狭隘的标签,而应是从生命价值和生命本身熏陶感染学生的内心,引发学生对人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从更深刻更广泛的角度体味作者的思想艺术境界。
新的语文教改的车轮才刚刚启动,牵动我们思索的地方还有很多不可获知,要想推动这时代的车轮,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打开束缚思想的绳索,甩开难于割舍的依赖,用心倾听内心自然的箫声,引导学生在新的学习方式的体验下,与课文中的作者共同感受交流的快乐与慰藉,在洋溢着知音的情深意切之中,向着高旷的境界不断升华。
3、《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再见了,亲人》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在表达上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借助典型事例来体现中朝两国人民的真挚深厚的情意;二是采用多种句式将这种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但是考虑到课文所描述的内容偏离学生实际的生活年代和环境,单单靠教师的阐述和讲解,学生的感悟是肤浅的。因此,我尝试着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多形式朗读去体会中朝人民的深厚情谊上。
一、扣“题”演读,整体感知
课文是以人物所说的一句话:“再见了,亲人”命题的,在和学生交流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背景资料以后,指导学生深情地呼喊:“再见了,亲人”,这就将学生引入了一个依依惜别的动人情境之中,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朗读的基调。
二、绕“事”品读,个体感悟
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话别,课文是透过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物来描写的。人物身份的不同,回忆的事例也不同,因此朗读的情感也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紧扣重点字词如:雪中送炭、唯一、同归于尽等,让学生对不同的个体进行不同的朗读尝试。对大娘,怀着敬重;对消金花,怀着亲切;对大嫂,怀着关切。通过不同角色的朗读体验,深深地感受朝鲜人民与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三、变句诵读,情法相融
课文为了使表达的情感更深切,多处使用了情感强烈的祈使句和反问句。为了让学生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我通过变换句型的方法,让学生对比诵读,将对情感的感悟和对表达方法的领悟妥帖地融合在一起。
在一阵阵深情、投入的朗读声中,我轻松地结束了这一课。踏出教室的那一刻,我由衷地感受到:以读代讲,以读感悟其实是最有效的授课方式。
4、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在开始时,通过图片把学生带到抗美援朝、志愿军回国的场面,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并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体会,尊重学生的选择,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能力。遗憾的是,对于自主选择的内容,学生的交流比较的散,教师要创设一个整体把握的过程,否则有些学生的感受很深刻,而有些学生则似乎有些脱离文本,不利于学生整体的感受。
教师给学生比较开放的提问,如:“读文章后,你的心情怎样?”“读文字,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在这样的前提下,结合当时志愿军离别时的情感变化,对往事的回忆,抓住亲人间的情感流露,教师能适时地引导。如大娘与志愿军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等,让学生明白,虽然从血缘关系来看志愿军战士和大娘、小金花、大嫂她们不是亲人,可是她们做到了亲人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深情。如“雪中送炭”,“为什么昏倒?”学生谈了很多,有些扯的比较远,教师要给予引导,联系上下文,结合当时志愿军所处困难,紧紧扣住“亲人”这一主题来引导,可能更有实效,理解能更深。
5、《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再见了,亲人》出现了两个反问句,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加深理解。
1、“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⑴、思考:大娘对志愿军战士的情谊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①、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
②、送打糕,昏倒在路旁。
③、抢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⑵、体味原句蕴含的肯定意思。
大娘对志愿军的常情厚谊,我们会忘怀吗?不会,永远不会!
⑶、改写为陈述句与原句对比。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永远不会忘怀。”
陈述句语气平淡,不及原句更能抒发强烈的感情。
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⑴、思考:“大嫂为志愿军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为志愿军挖野菜──失去双腿。
⑵、体味原句所蕴含的肯定意思。
这样的代价能表达她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吗?能,足以表达!
⑶、改写为陈述句与原句对比。(略)
通过联系上下文,学生很容易就能准确把握反问句所内含的强烈的肯定意思,并且从这种语气中受到感染,深入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6、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在开始时,通过图片把学生带到抗美援朝、志愿军回国的场面,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并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体会,尊重学生的选择,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能力。遗憾的是,对于自主选择的内容,学生的交流比较的散,教师要创设一个整体把握的过程,否则有些学生的感受很深刻,而有些学生则似乎有些脱离文本,不利于学生整体的感受。
教师给学生比较开放的提问,如:“读文章后,你的心情怎样?”“读文字,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在这样的前提下,结合当时志愿军离别时的情感变化,对往事的回忆,抓住亲人间的情感流露,教师能适时地引导。如大娘与志愿军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等,让学生明白,虽然从血缘关系来看志愿军战士和大娘、小金花、大嫂她们不是亲人,可是她们做到了亲人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深情。如“雪中送炭”,“为什么昏倒?”学生谈了很多,有些扯的比较远,教师要给予引导,联系上下文,结合当时志愿军所处困难,紧紧扣住“亲人”这一主题来引导,可能更有实效,理解能更深。
7、随机应变,加强调控,提高教学效率──《海燕》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有目的的行为。按理来说,在一节课内围绕目的组织教学,并顺利完成任务,这才是一节好课,甚至优质课。
可是,在教学实践中,有时事与愿违:教学设计难以实施,致使不能顺利完成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如执教《海燕》时就很不如意:一是,预设的三维目标中“对象征手法的运用”没能成行;二是,分角色朗读没能进行。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发现,主要调控力度不够,随机应变的灵活性不强。
当示范性朗诵结束后,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赐教”。不少学生给予“高度评价”:有的认为有感情,表达了对海燕的赞美;有的说有气势,显示的海燕的英雄气概……其中一个学生嬉笑着征求我的意见:“老师,你想听实话还是假话?”此时此刻,我是既惊喜又担心。惊喜的是,他专心听课了;担心的是,处理这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势必影响任务的完成。既然学生提出来了,怎能不让他说?得知我“听实话”的态度,他得意地说:“老师,你读错了一个字:你把‘它们这些海鸭啊’的‘啊’读成‘呀’了。”在对他“认真听讲、关心老师”精神当众表扬一番之后,我还固执己见,自以为这是在朗读实践中的变音现象。不假思索地当众解释,并随机板书:“啊”如果出现在句末,其读音随着它前一个字尾音的不同而变化。在这里,“啊”前边是“hai”,尾音是“i”,与“a”连读就是“呀”(其实,它前一字“鸭”,下课闲暇一看,羞得一头露水)。接着,从前一篇课文《雷电颂》中找了几个例子,比较说明“啊”的变音规律,简直是
“胸有成竹”,“振振有词”。
这一拓展不要紧,五六分钟过去了。也许,学生学到了一些朗读知识,但下面的环节得灵活处理才是明智之举。可我依然按部就班。
在让同学从正面分析海燕的形象时,又节外生枝。一个女生突然提到,文中写“狂风紧紧抱起……尘雾和碎末”对海燕起到反衬作用。当她说明理由,我跟她一块交流:“这是直接写海燕吗?”她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侧面描写。当我刚说出“待会儿再讨论侧面描写作用”时,又突发奇想,欲趁机品味语言:“摔”PK“甩”(因为老教材一直沿用“甩”)。学生倒是热情高涨,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尤其是弥兆聪,他用动作演示两个动作的不同效果。在他的“忽悠”下,大多数同学认同他的观点:“摔”字有力,更能表现出狂风的狠毒、残忍。这样一来一往,六七分钟又过去了。
没办法,两个没料到先后用了十几分钟。这都是预设之外的,挤占了设计内的象征手法的迁移训练。
可见,在随机应变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以便根据教学目标科学调控,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8、再见了,北京教学反思
《再见了北京》教学反思
值得庆幸的是:虽然奥运会时隔已久,然而孩子们还记忆犹存。让他们说说自己对奥运会的了解时,不少孩子说到了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一些著名的运动员的名字,奥运会会旗也知道,还知道它有五种颜色(当然哪五种颜色,一时间还说不上来,这不怪他们)……
教学过程中,孩子们始终保持着热情去回顾奥运这段历史。不过课文中的词语、句子好多都难以理解。如:“表演台上,几名外国运动员登上‘飞机’舷梯,他们深情地回望熊熊燃烧的奥运圣火,以微笑告别北京。”这一句,被黄磊小朋友小声嘀咕了一声:圣火有什么好看的?(言下之意就是:不正常!)我后来是这样向大家介绍的:五环旗和奥运圣火一起见证了运动员们在赛场上拼搏的经过,它们是奥运会的标志,让运动员们在奥运会上认识了很多新朋友,现在朋友们之间要分别了。你能感受到他们心里的舍不得么?(请生说说)运动员真的不愿意看到奥运会就这么快地结束了,他们以“回望圣火”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无尽的留恋与不舍”。(不知孩子们是真懂还是假懂,反正在接下来的朗读中还挺投入的。)
9、再见了,北京教学反思
《再见了,北京!》这一课的词语教学,我设计了这样几组词语:
(1)第29届 夏季 奥运会 帷幕
(2)几名 全场 运动员 五环旗
(3)缓缓地降下 熊熊地燃烧 渐渐地熄灭
(4)礼花四起 绚烂的鲜花
第一组词语是本课的二类生字词,读第一组词语,学生对课文有一个简单的了解,知道课文写的是第29届夏季奥运会落下帷幕了。第二组词语是挑选了四个学生不容易读准的四个生字词,“名”“场”是后鼻音,“员”“环”是前鼻音。在读准每一个字音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挑选其中一两个词语说一句话。学生一下子说出了很多句子,如:“看了运动员们精彩的比赛,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五环旗缓缓地降了下来,几名运动员哭了。”从学生的说话造句来看,对这几个词语显然是理解的,解释是多余的。第三组的词语教学是整个词语教学的高潮。我首先给学生进行了声情并茂地范读,并让学生边听边想:你的脑海了仿佛看见了什么?我充满感染力的朗读打动了所有的学生,他们一个个迫不及待地学着我的样子读了起来,加上我辅助手势的指挥,学生读得抑扬顿挫,为学习课文做了很好的情感铺垫。第四组词语是描写焰火绽放时壮丽景象的,选择这两个词语意在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学生先美美地读了这一行词,又翻开书本美美地读了词所在的句子,这样了礼花四起的景象不仅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而且不知不觉中内化了课文的语言,可谓一举两得。
10、再见了,北京教学反思
《再见了,北京》是根据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有关材料改写的。课文选取了圣火熄灭和人们狂欢的这两个特写镜头来表现精彩绝伦的北京奥运会。唤醒留在我们心中的“北京记忆”。课文简短优美,画面感强,情感充盈。从全文看留念与不舍贯穿其中,“卓越、友谊和尊重的奥运精神”蕴含其中。总而言之,这篇课文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很难理解。
我觉得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应扣紧语言文字,结合图片资料、音像资料,来还原北京奥运会闭幕式时的情景,训练学生的语感。第二课时一开始,我就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引领学生:这里是第29届奥林匹克主办城市中国北京,这里是见证了16天拼搏奇迹的荣耀之城,奥运北京。从奥运的圣火在北京的夜空绽放的那一刻起,16天里我们享受了奥林匹克运动带来的无数奇迹与无尽的惊喜。当神圣的奥林匹克会旗与鲜艳的五星红旗一同高高飘扬,13亿中国人用真诚与热情为奥林匹克运动点燃了灿烂的中国红。今晚奥运的北京将再次为奥林匹克运动书写崭新的历史、书写快乐的回忆、书写最美的祝福。让我们携手并肩,一起走完这段珍贵的时间,让我们再次用最美的笑容和热烈的掌声为北京的奥运故事划上完美的句点。然后准备了些课件:鸟巢、水立方、五环旗、火花四起的北京、熊熊燃烧的奥运圣火、激动人心的领奖台、手拉手视频。还从生活实际出发,理解深情回望、无尽的留恋与不舍……那时候学生上课很有激情,读起书来也特别起劲。通过读、品、再读,让全班同学基本意会,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无法顾及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学生应该还在半知半解中吧。我觉得以后还要多提升他们的阅读感悟!
11、《再见了,北京》教学反思
《再见了,北京》是根据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有关材料改写的。读完这篇课文,佩服编者的时代感强,但觉得这篇课文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很难理解。
课文中生字新词较多,,许多句子也很难读通。第一课时在磕磕碰碰中上下来了,生字新词学完了,但是课文却没有读多少,以致学生读破句的很多,读错字的也比较多。其实刚开始在备这篇课文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小孩子的自学能力。用几节早读课的时间去引导孩子先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样就能高效地完成课时的朗读任务了!还有要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对难读的课文要把好预习关,同时,让家长重视孩子的预习。
12、《再见了,北京》教学反思
《再见了,北京》是根据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有关材料改写的。课文选取了圣火熄灭和人们狂欢的这两个特写镜头来表现精彩绝伦的北京奥运会。从全文看留念与不舍贯穿其中,“卓越、友谊和尊重的奥运精神”蕴含其中。总而言之,这篇课文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因此在课堂上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朗读上。
一、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课文中生字新词较多,如“帷幕、舷梯、深情回望、卓越、感染”等,我就让孩子们和同桌一起互相纠正着读,不会的再看看课本上的注音。多读了,孩子们也自然也会读了。
词语的意思我主要抓了以下几个:“留恋”“停留”“卓越”。我采用逆袭上下文的方式组织孩子们理解。例如“留恋”,外国运动员就要离开他们曾经洒下汗水、泪水与激情的赛场了,那会有多么的舍不得啊,那种情感就叫“留恋”。你从文中能找出表现他们“留恋与不舍”的词句吗?“卓越”一词的理解,是结合我们的校训“追求卓越 超越梦想”。这个词语在校会上多次提及,孩子们或多或少有点理解,我帮他们解释道:卓越就是非常好,非常棒。
二、读顺句子,读出感情
对于长句,我还是采用小黑板出示,教师领读或集体朗读的方式。有些句子,我进行适当的当时场景叙述,增加对当时场景的感知,尽量焕发期情感。
教学遗憾:
整堂课教师讲得多,学生互动的少,与学程导航的教学初衷背离了。
对策:对于这样的课文,教室里没有多媒体,应该把相应的视频放置班级QQ群,让家庭有电脑的孩子先感知氛围,或许课堂这样的教学才会生动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