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七年级上《山市》教学反思
《山市》出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山市,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是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因出现在山上,所以称为“山市”。作者在那个时代,还不能理解海市蜃楼的形成原因,故又称此幻象为“鬼市"。不妨看看人教版七年级上《山市》教学反思。
我讲的是《山市》,讲完之后,自己反思了一下教学过程。觉得每走一步,思考一下,并善于总结归纳,是取得成绩的一条捷径。
第一课时
理解文意时,我本打算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为辅助,让他们自主学习,但学生的基础太差,于是我就不敢放手,学生也就成为被动的接受知识的人。导致我的课堂就死气沉沉的,变成比较传统的一节课。因此,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将相信自己,相信学生,逐步培养他们学习的方法与技巧(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动起来),让他们真正喜欢语文。
第二课时
吸取前一节课的教训,提前布置预习任务,并设置了大量自主学习的环节。
1、较好地落实了“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我反复的强调,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上课前学生已经对课文了如指掌。所以当我将“合作与探究”融入课堂时,学生显得特别兴奋,都争着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还争得面红耳赤……使课堂气氛变得热烈。
2、大胆放手,挖掘潜能。
本节课教学中,围绕教学重点,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纵横驰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3、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诵读与积累是我们文言文教学的两个基本理念。在这节课中,除了强调诵读外,我还十分注意指导同学们对知识进行积累,归纳整理,对学生在课堂上能自觉“温故而知新”的大加赞赏,意在让学生们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并能试着做到举一反三。
4、多种能力训练渗透其中
虽然只是短短的一节课,但是我注重多种能力训练渗透课堂中。如“说”的训练,就有让学生讲故事,复述故;如归纳总结通假字、一字多义、古今异义;如想象能力等。
这课的学习,尽管完成了教学目标,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海市蜃楼形成原因没有细致分析、讨论;学生提出一些自己常见现象没有解决;对于记叙的方法学生也是模棱两可……
经后的教学中,我将善于思考、总结,努力寻找适合我班学生的教学方法。
2、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猫》教学反思
关于这堂课的设计,最让我犹豫的是主题的提炼,总想不好一个更好地走向。其中关于“不因个人喜好而影响对人、对事的客观公正的判断”的确定是毋庸置疑的。其实本篇文章可以多角度挖掘。所以最后设计让学生自己说收获,来引导总结。可能因为时间长空不够到位,导致主体探究提升方面并不深入,学生只提到了一两点,而且我也来不及拓展,造成了本堂课最大的遗憾。
非常有幸能接受陈为群老师的意见指点,使我对这堂课有了更全面、客观地认识,结合陈老师和前辈们的意见,做了以下几点反思。
1、语感教学有个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于文本解读。具体包括,如何通过品味语言解读文本,挖掘语言背后的内容,感受语言的魅力。在《猫》的教学过程中,抓住关于三只猫的不同性情以及“我”和家人对他们不同的态度语言,作为感知主题的两条线缓缓推进,意在水到渠成感悟主题。
2、设计替“我”说出几句话的环节(可以书面或口头的形式展开),本身也是一种语言的训练,这是语感教学除了品味语言外的另一种形式。这些中间环节的设计,需要注意的是,任何创造都是来自本体,不要搞一些形式化的“作秀”,或是脱离文本的内容。任何课堂形式的创造都要体现有效教学的原则。
3、读——要成为语感教学的手段,不要为读而读,或是随行所为,想到了就让学生读一下。朗读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语言、理解语言。具体在课堂中,如当学生无法理解而造成“僵局”,可以通过“我们来读读这些句子”化解。或者当品味了一些精妙语句后,可以通过朗读感知其中的妙处或情感。真正做到以读促解,以解带读。
4、除了朗读训练外,字词的敲打需要更注重精读、细读,停留的地方还需要多。例如,抓住3只猫“是怎么来的”。前两只都是自己或家人主动要来的,而第三只猫是在门口捡到的,从而得到花猫地位的卑贱。又比如“晒太阳”的细节也各有不同,花猫是“蜷伏”,感觉很凄凄,可能平时对它并不好。又比如“若有若无”引出后,可以追问,“还有那些此配合它”。总之,这些“点”应该再明确、最多点、再停留。又如,在引导“为什么冤枉,是因为不喜欢”这个问题时,抓住“一定是……一定是……”,表现这种偏见已经是根深蒂固了。
5、主题探究方面,学生可以领会的部分,可以简单的提到,甚至是不讲,教师更要去考虑一些学生不能了解的。如本篇文章可思考:这三只猫他到底喜不喜欢?有人认为它其实对三只猫都不是喜欢,纯粹是兴趣爱好,当作宠物看待,人并不尊重这些生命。主题可以引向同情弱小上来。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揣摩其写作的意图,这点主题的提升是合乎情理的。这也就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解读文本,要对文章的写作背景、目的进行了解。
正如我的导师赵飞燕老师所说,语文课堂永无满足,永远在不断修改完善中的前进,她的这种精神对我触动很深。就好像在修补一条路,我们应该不时地看看我们曾做过的:不平的地方再磨一下或填补一下,或者在道旁栽一些花草树木。如此下去,相信有一天当我们回过头去看,这必定会是条花团锦簇的康庄大道!
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马》教学反思
魏书生老师说:“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的心灵对话,读书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要能形成作者——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联系。”所以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兴趣领会、认同作者的感情、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采用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教学容量;帮助学生走进作者、理解作者、感悟生活;并采用激发兴趣法来激活学习思维、启迪学生智慧。
在这节课上,我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创设情景,组织教学,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并进行适当点拨。采用了激发兴趣、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发言积极性。教学过程如下:
一、情景导入,展示各种马的图片,播放背景音乐蒋大为的《骏马奔驰保边疆》。引领学生走近课文。
二、整体感知,检查预习,疏通字词。
三、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快速地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它们最突出的特征是什么?
2、找文中有关语句说说家马的苦难有哪些?你有什么感受?
3、天然野生的马是什么样的呢?读课文3—5段,思考问题。
4、作者对这两种马的情感态度分别是什么?
5、如果你是一匹马,你会选择哪种生存方式?为什么?
在这个环节中,侧重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起到引领者的作用。设计的这几个问题知识帮助学生深入的阅读课文,理解课文,把握作者情感,与布封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在学生理解完课文之后,进行拓展思维,想象如果自己是一匹马,会选择哪种生存方式?为什么?这里可以进行德育教育。给学生自由发言的空间,其中赵[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光明同学的发言最为精彩,他说:“我愿做一匹人工驯养的马,因为他为人类奉献自己的一生而无怨无悔,鲁迅先生曾说过‘俯首甘为孺子牛’,那么我亦心甘情愿作一匹为人民服务的马!”学生抱以热烈的掌声。
四、语言赏析:请找出文中你喜欢的语句或语段有感情地放声朗读并加以品味,并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我喜欢“_____”(语句或语段),因为这个语句(或语段)_______
提示:可从内容、语言、写法等方面与同学一起分享你的赏读感受
五、探究性讨论我们常说:“马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而人类却不是马的朋友.”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看法.在这个环节中,培养学生[此文转于初中化学资源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尊重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
六、总结储存,拓展延伸,走进课外加油站:收集有关“马”的成语、俗语和谚语。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还是颇感欣慰的,美中不足的是课堂缺乏朗读,如果能在第二个环节中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放声朗读,这样就更能深刻的体会作者的情感,这节课就更让我满意了。
4、人教版七年级上《山市》教学反思
《山市》出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山市,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是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因出现在山上,所以称为“山市”。作者在那个时代,还不能理解海市蜃楼的形成原因,故又称此幻象为“鬼市"。不妨看看人教版七年级上《山市》教学反思。
我讲的是《山市》,讲完之后,自己反思了一下教学过程。觉得每走一步,思考一下,并善于总结归纳,是取得成绩的一条捷径。
第一课时
理解文意时,我本打算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为辅助,让他们自主学习,但学生的基础太差,于是我就不敢放手,学生也就成为被动的接受知识的人。导致我的课堂就死气沉沉的,变成比较传统的一节课。因此,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将相信自己,相信学生,逐步培养他们学习的方法与技巧(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动起来),让他们真正喜欢语文。
第二课时
吸取前一节课的教训,提前布置预习任务,并设置了大量自主学习的环节。
1、较好地落实了“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我反复的强调,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上课前学生已经对课文了如指掌。所以当我将“合作与探究”融入课堂时,学生显得特别兴奋,都争着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还争得面红耳赤……使课堂气氛变得热烈。
2、大胆放手,挖掘潜能。
本节课教学中,围绕教学重点,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纵横驰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3、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诵读与积累是我们文言文教学的两个基本理念。在这节课中,除了强调诵读外,我还十分注意指导同学们对知识进行积累,归纳整理,对学生在课堂上能自觉“温故而知新”的大加赞赏,意在让学生们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并能试着做到举一反三。
4、多种能力训练渗透其中
虽然只是短短的一节课,但是我注重多种能力训练渗透课堂中。如“说”的训练,就有让学生讲故事,复述故;如归纳总结通假字、一字多义、古今异义;如想象能力等。
这课的学习,尽管完成了教学目标,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海市蜃楼形成原因没有细致分析、讨论;学生提出一些自己常见现象没有解决;对于记叙的方法学生也是模棱两可……
经后的教学中,我将善于思考、总结,努力寻找适合我班学生的教学方法。
5、《马》的教学反思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核心提示:这节课总体上感觉流程衔接的较自然流畅。学生发言比较主动、积极、精彩。特别在“美的舞台”和“我来说一说”这两个环节时,学生表现很精彩。幻灯片、影片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节课总体上感觉流程衔接的较自然流畅。学生发言比较主动、积极、精彩。特别在“美的舞台”和“我来说一说”这两个环节时,学生表现很精彩。幻灯片、影片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前,播放《白龙马》时,很多学生跟着和唱,对融洽气氛起了一定作用。马的动画以及影片对学生感受马的形象起了较大的作用。
不足应在语文教学中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1、教学时,教师有效引导,学生比较内容易接受,因为在新课程提倡的探究式学习中,教师首先要认真倾听学生对作品的初步认识,了解学生的初步感受,分析和理解,然后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学生经验背景中已经拥有和仍然缺乏的东西,从而判断学生理解到的深度,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在七(7)班上课时,因没有处理好这方面的问题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显然有些吃力。
2、用心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做到能读、会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通过读,养成很好的阅读赏析习惯,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说,语文课堂从大程度上就是读得课堂,读好书是上好每一堂课的保证。而七(7)班却没有给他们时间,加之课文较长,让他们对课文进行充分的阅读导致情况不够好,致使有些学生不敢起来回答问题。另外,这个班的孩子不喜欢高声朗读课文,所以在展示时读得不够投入,少“情”。致使个别学生对文本的主旨把握欠缺。这一点是我以后课堂上应该加强的一块。
6、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目送》的教学反思
从第一次接触《目送》,到今天执教《目送》,回顾这一段备课过程,颇有些想法。
记得赵老师第一次把龙应台的《目送》摆到我面前的时候,有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感觉,不是慌张,是沮丧,因为自己已经好几年没有关注文坛的动态了,说这些年一心沉浸在初中语文教学上,而忽略了对文学的关注,其实是一个多么苍白的借口。虽然语文不等于文学,但文学却是语文教学素材的真哟来源。于是没有退缩的理由,只好硬着头皮去沉浸其中,这么一来,发现自己很快被作者带进去了。记得以前看过她的《野火集》,这里似乎没有那样的锋芒了,眼前出现的是一个无比孤独的龙应台,在政治上,文学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的她,突然发现:“会不会你赢得了全世界,但你失去了你的孩子?”《目送》中的龙应台似乎正一步步迈向空前的落寞。我被落寞抓住了,深深的,深深的不能解脱。于是解读的切入点就是落寞。但是仔细一想,一篇文章的感情是不能够从一开始就告诉学生的,这种感发的力量必须一点点培育,才能逐步的触动学生,所以这显然是一个不太合适的切入。那么路径在哪里呢?
再一次回到文本,再读,再思考,我发现经过几次反复的读,似乎对文本有了不同的感觉,这种直觉跟一个字有关,那就是“门”,从小学的校门,机场的检票门,单位的侧门,医院的玻璃门,火葬场的炉门,门像一个到处存在的指示灯,一下子照亮了我的行的道路。对,就是门,就从门入手。那么。怎么开始?又怎么结束?
时间关系,明天完成。
7、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山市》教学反思范文
1、较好地落实了“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
不懈地训练及反复的强调,使学生养成课前自主学习的习惯。本节课学生就在这方面表现得很好,在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基本能口译课文,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字词教学时间,为课堂上进行多种能力训练提供了时间的保证。具体授课过程中,又十分注意将学生的独创性融入小组的合作学习中,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对一些学生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无关,但又不能伤害学生的积极性,则留给学生自行探究,培养学生课后查找资料的习惯。
2、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
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平等对话,探究气氛浓郁,学生个性才能获得发展,潜能才能得到开发。教学中,围绕教学重点,放手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纵横驰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诵读与积累是我的文言文教学的两个基本理念。在这节课中,除了强调诵读外,我还十分注意指导同学们对知识进行积累,归纳整理,对学生在课堂上能自觉“温故而知新”的大加赞赏,意在让学生们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并能做到举一反三。
4、多种能力训练渗透其中。
虽然只是短短的一节课,但注意了各种知识的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与语感的培养,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如“说”的训练,就有让学生讲故事,复述故事,谈感想等。
8、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黄河颂》教学反思
《黄河颂》是一首歌颂黄河英雄气魄和民族精神的诗歌。它是《黄河大合唱》中《黄河颂》的歌词。诗歌以奔放热烈的笔调歌颂了黄河,激发了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来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黄河颂》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因此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感情,读出感悟,读出黄河磅礴汹涌的气势。因此在上这节公开课时,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多方面的展开朗读
诵读是学习抒情诗歌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展开多种形式的朗读,以激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个别学生的朗读,有集体形式的朗读,有分组朗读,有男女生比赛朗读,同时给这些朗读加以适当的评价和指导,让学生既能会读,又加深了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二、饱满的激情带动学生
要使整节课激情高涨,教师就必须要有饱满的激情带动学生。这节课中我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同时,一直带着饱满的激情上课。这种热情深深的感染着学生,激励着学生,因此课堂气氛特别活跃,主动、积极参与的学生很多,连平时从来不举手的学生(王新)都能主动来回答问题。
三、两处精彩称赞不绝
这节公开课上令评委老师称赞的是这样两处设计:
﹝1﹞导入精彩。导入是在学生歌唱的《保卫黄河》这首雄健的歌曲中引入开始的,接着是一段对黄河激昂赞颂的导入语,这样很自然的就导入到了《黄河颂》这篇课文。
﹝2﹞配音朗诵精彩。在整体感知课文时,我采用的是动画配音朗诵,既能让学生直观的欣赏到一幅幅雄奇壮观的黄河图片,又能让学生听到朗读人富于激情雄健的朗诵。因此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这堂公开课最大的亮点。
但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1﹞这节课内容设计较多,总有一种赶着上课的感觉,而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空间太少。﹝2﹞幻灯片制作中,黄河背景缺乏动感美,若能搜集壶口瀑布做主背景,则收效可能会更好。﹝3﹞时间分配还欠合理,出现了拖堂。
总之,语文课是知识综合的一门大课,在求知的道路上只有永不知足,不断学习,敢于挑战,迎难而上,才能不断跨越前进!
9、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教学反思
上完了这节课,感觉意犹未尽,似乎仍沉浸在课上既紧张又愉快的气氛中。回想这节课,无论是学生的合作交流,还是师生的互动,每个环节都较为顺畅。这节课之所以能达到如此效果,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较好地落实了“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习惯基本养成,预习做得较好。在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基本能口译课文,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字词教学时间,为课堂上进行多种能力训练提供了时间的保证。具体授课过程中,十分注意将学生的独创性融入其中,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2.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
在课堂上,我视学生为一个个活泼的生命体,尊重学生,平等对话自己不同的见解。在教学中,围绕教学重点这一大方向,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在这节课中,我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让学生读,以读促思,从读中感悟,较好的体现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4.各种能力训练渗透其中。
虽然只是短短的一节课,但注意了知识的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与语感的培养,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如“说”的训练,就有让学生介绍名言,复述故事,谈感想等。
但本节课由于教师的心理素质不够好,以及对学情的预设不够充分使整堂教学出现了许多的不足之处:
1.对重点生字的指导不够。比如学生几次把“扳(pān)”读成“bān”时,教师应及时出示“扳”通“攀”是通假字,既掌握了字音,又了解了文言知识。
2.在整个教学中,教师的激励性语言太少。七年级学生如果能恰到好处的进行表扬、鼓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如:当学生在疏通完文意后开始交流,有学生提出了“我想知道方仲永为什么由天资过人变为一个普通人?”对这样的能体现课文主旨的问题教师应及时鼓励,但教师只说等会再讲,这样势必会挫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3.教师的语调平淡、单一,不能做到抑扬顿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