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年级语文《回顾 拓展六》教学反思
文章摘要: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回顾·拓展六日积月累教学后记_教学实录_案例反思,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日积月累的句子安排了关于诚信、孝敬和立志的名言警句。依次是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几句话蕴意丰富而深刻,不过读起来却拗口,原因是句子意思晦涩,难以读懂。
鉴于备课时的感受,于是不敢掉以轻心,让学生自行试读前,便布置用字典查出敦笃明致等字在诗句中的意思,初步扫除部分阅读障碍。学生放声练读了三遍,询问结果,还有约五分之一的同学不能畅读。于是让不会读的跟着其他同学齐读,混个耳熟也好。然后请同位的读给对方听,并互相帮助。接下来抽查了几位刚才自感读不好的同学,都读正确了,不枉刚才一遍又一遍地读啊。
虽然并不要求学生对这些名言警句有透彻的理解,但我个人觉得还是应想办法引导学生读懂其涵义。可能在引导过程中会有很多困难,但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的所获也是显而易见:有理解作基础,背诵会更省力;理解的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理解体会的同时亦感悟如何做人。因此虽然会在理解这一环节费时较多,但我仍觉值得。
为了降低理解的坡度,我采取的方法就是把这些源于生活高度凝炼的名言警句,通过恰当的引导,依旧还回到生活之中。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
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兄弟之间怎样才叫做和睦相处?朋友之间怎么相处才算得上是彼此诚心诚意,注重诚心?
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⑴这句名言是讲哪一方面的?⑵告诉我们怎样孝敬父母?(小结:这样发自内心充满敬意和爱心地孝敬父母才是质朴实在的,这就是孝在于质实)能讲出几个古代孝子的故事吗?⑶那么不在于饰貌告诫我们什么?你在生活中见到过这样只在礼节上做得周到,实际上却并不发自内心孝敬父母的吗?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⑴这句话又是讲哪方面的?⑵警句告诉我们怎么爱父母呢?⑶其实这句话并不是只讲爱自己的父母,意思是要爱自己的父母,必须爱天下所有的父母,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点厌恶。要敬自己的父母,必须敬天下所有的父母,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毫的怠慢。如果人人都能这样做,将是怎样和谐的画面?(提示:公共汽车上超市里人行道上)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⑴听说过淡泊名利吗?能不能说说怎样对待名誉和利益才算得上淡泊呢?⑵淡泊名利才可以怎么样?(明确志向)相反呢?⑶宁静是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只有排除了外界各种诱惑的干扰,才可以怎么样?(达到远大目标)⑷能借诸葛亮的人生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学生们在思考、交流、探讨、思维碰撞中逐渐由困惑到释然,眼神也逐渐明亮起来。
剩下用于背诵的时间不多了,我只好匆匆带过这一环节,布置学生把名言警句抄写两遍。我鼓励他们每一遍都边抄边记,提高学习效率。
因为课堂上用于背诵的时间过少,课后心中略有遗憾。可中午,竟有许多学生争先恐后到我这里来背刚学的这几个句子,而且其中不乏学习吃力者。看来,注重理解功不可没啊。
2、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回顾·拓展一教材简析教学反思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回顾·拓展一教材简析_教学实录_案例反思,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教材分析:
回顾拓展一是结合本单元的专题学习内容,就课内和课外的学习与活动进行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受到方法的启示。在交流和对比中,初步学习理性地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并进行改进。而“日积月累”安排的是一些古代关于读书的名句,展现了古人关于读书的体验和方法。这些句子千百年来历久不衰,一直被人们传诵着,作为劝学的名句引用着,激励过一代又一代人。这次展示、交流的主要是学生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成果,学生可以用多种方式进行展示,汇报自己这一阶段来的学习收获。教材中提供了三个角度的展示建议,分别是成立读书兴趣小组,开展读书讨论活动;课外做阅读记录卡;在班里建立图书角,给图书归类,并制定借阅规则。教师根据口语交际和习作中的了解,根据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情况,允许学生有更多的形式,如展示读书笔记、自己的藏书目录等,更充分地展示学习的成果。
设计理念:
1、《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本学期的口语交际教学,既要重视彼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培养学生倾听和应对的能力,又要重视培养独白(如演讲)的能力。要在学生口语表达中随机训练和规范,循序渐进提高口语表达水平。回顾拓展一围绕“我爱读书”这一主题,教师要就课文学习,结合学生课外的综合性学习,交流对读书乐趣的体会和学到的读书方法。和大家一起交流,共同欣赏读书的名言,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通过阅读记录卡或读书笔记的展示增强学生读书的兴趣,真正意识到“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达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的具体实践。
教学建议:
1、回顾拓展一是结合本单元的专题学习内容,就课内和课外的学习与活动进行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受到方法的启示。在交流和对比中,初步学习理性地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在交流中发展思维,提升口语交际能力,提高作文的表达能力达。
2、回顾拓展一让学生在互学,背诵,交流,展示中,体现合作的学习之路,教师在引导学生名言名句的理解和积累中,增强他们对读书的理性思考,从而能爱读书,会读书,能读好书。养成良好读书习惯受益终生。
3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确定交流的角度,只有尊重学生的情感选择和兴趣,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才能让学生学的主动,学得轻松,并在读书交流中去感受,体验,思考,汇报交流,从而达到感悟语文,增加读书乐趣。
4、将课内引向课外,将课堂引向社会,是展示台拓展了学生的交流空间,使学生懂得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对自己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在阅读中增长知识。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回顾·拓展一教材简析,回顾 拓展一,希望对你有帮助!
3、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烟台的海》教学反思
《烟台的海》是一篇写景散文,文质兼美,以生动的笔触描写了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独特景观及在大海背景下烟台人的劳动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如何让学生爱上这篇课文,体会烟台的海那独特的美呢?我想了很多,初步构思出“美”的课堂,让“美”贯穿全文,引导学生领略“文美”“海美”“人更美”。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拟人比喻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读着亲切,如见其景。在领略“文美”这一教学环节中,我让学生找出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进行“美说”。怕学生无句下手,我先做了示范:“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这句话写得美,作者把涌浪比作小山,比作暴怒的狮子,把浪声比作雷鸣,连用三个比喻,把大浪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领略到冬季烟台的海壮观的特点。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美说”了课文中的美句,基本上能把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的句子都美美地说出来,课件出示这些美的句子,学生再有感情地齐读,自然而然,领略到比喻拟人句子的形象生动性,如在眼前,鲜活灵动,让我们不由喜欢,倍感亲切。
体会了美句,还有美词。我出示了两组词语,一组是叠词,一组是成语。我让学生把这些词带到文中去体会,如“绿莹莹”“飘飘悠悠”,文中是这样描述的:“春天,海水变得绿莹莹的。”“清晨,太阳像被水冲洗过的红色气球,飘飘悠悠地浮出水面……”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叠词在句子中达到的感染效果,A生说:叠词使这个句子更有韵味了!B生说:叠词使这个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C生说:叠词让这个句子更有感染力了,读着感觉挺舒服的。听着学生这些触动心灵的发言,我享受着这个教学环节。
可在“聚焦四季,领略海美”这一教学环节,学生不会“说”了,上得极其压抑。现在想想,我发现这一环节的设计太单调了,让学生仔细阅读描写冬春夏秋的烟台的海的句子,领略那一幅幅画,体会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美,这个问题太笼统。再加上,学生对“美”的认识是很粗浅的,让他去体会什么样的美,他说不出所以然来。另外,我没有很好地做到语言文字与画面的结合,导致学生失去了发言的欲望。重新构思了一下,做了如下改动:
一是课前谈话,与学生聊聊“美”。出示一组图片,有峰峦雄伟的高山,有绚丽多姿的落日,有百花争艳,有一碧千里的草原……问学生这些景物美不美?为什么?这样的谈话,初步激发了学生对美的事物的喜爱。再问学生:在你的眼里,什么是美的,给你带来了美的享受?这一谈话,是了解学生对美的认识,拓宽了美的范围。
二是导入新课,感受烟台海的美。播放一段烟台的海的录像,让学生欣赏,然后说一说自己看后的感受,师揭题。
三是领略海美这一教学环节。紧扣“烟台的海,是一幅画”这一句,引导学生想象烟台的海一年四季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师点出“文中有画”)通过品析具体语言文字,体会每个季节画的特点(可以小组学习,每个小组选一个季节的海进行品析想象交流),最后师总结:一年四季,各是一幅精妙绝伦的画,你看——(出示文字)烟台的海,一幅凝重壮美的画,一幅清新活泼的画,一幅浪漫迷人的画,一幅高远明朗的画。
好的构思能让学生畅所欲言,相反,学生就会无话可说,或者是不知道说什么,课堂就出现了不和谐的一面。
当然,我对字词的研究不够深,如对凝重、浪漫、扑等字词的教学,流于形式,内容肤浅。比如对夏季的“浪漫”可以这样教学:
一、联系实际,理解“浪漫”
师:同学们,你觉得怎样的情形才算浪漫呢?
生1:吃过晚饭后,暑气消退了,和爸爸、妈妈在校园里散步。
生2:躺在大树底下,看美丽的星空。
生3:坐在芳香四溢的花园里,读一本自己喜爱的书。
……
什么叫“浪漫”?即使把词语解释“富有诗意,充满幻想”告诉学生,学生也很难理解。怎样的情形才算浪漫?在少数优生的描述下,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回答踊跃,气氛热烈。
二、走进文本,品味“浪漫”
师:那么,烟台的海到了夏日,带给人们的又是怎样的浪漫?
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品读“凉爽和惬意……水平如镜……浮出……拖着……倒映着……呢喃细语”等关键词语,体会人们朝看日出,晚听海语,人海相依,人与自然达到了高度的和谐。在理解的基础上,请同桌互读,读出“浪漫”的情调来。
三、激发想象,体验“浪漫”
师:如果,你也是一名烟台人,夜晚在海边,你会做出哪些浪漫的事来?
生1:我会赤着脚在沙滩上走,让细沙暖暖地搔着脚板。
生2:我会和好朋友躺在沙滩上,一边聊天一边让凉爽的海风抚摸我们的脸颊。
生3:我会去游泳,和大海来个亲密接触。
……
师:老师相信你们以后一定有机会去烟台的海边走走,玩玩。
【生活是丰富的,烟台人的生活更是如此。由于受时空的限制,学生不可能去亲身实践。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感受海在烟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将我们无法真正体验到的烟台人的多彩生活呈现出来。这一刻学生心情是愉悦的,教师也是愉悦的,达到了学习且快乐的境界。】
本文来源于yuwen.chazidian.com,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如有什么问题或建议请加的QQ群315357333沟通交流。
4、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山中访友》教学反思由查字典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动展现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单元主要内容为“感受自然”。本课的特殊之处在于作者以他独特的观察视角,采用联想和想象,赋予山中万物以人的情感。文章字字玑珠,句句含情,读来朗朗上口,情真意切,给人美的享受。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 ——古桥、树林、山泉……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我在教学本课的时候,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让学生欣赏文章画面美,感受作者美好情怀,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入理解。不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可以通过朗读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同时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通过阅读体验可以和作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
针对本课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特点,我通过感情诵读法:教学生读散文,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审美学文,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通过音乐渲染、图像再现、语言描述等形式,让学生观察思索,入境悟情。数据本文想象奇特浪漫的特点,让学生在诵读基础上展开想象,体会文章特色。最后进行仿写训练法:运用第二人称及拟人、想象等手法介绍一两个你自然界的朋友,说清楚以他为朋友的原因,培养写作能力。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练习,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对知识方法的一种灵活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使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在课文分析时,用第三段做例子,重点讲解。其他的段落,学生自己读,先说说这一段落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朗读,再让他根据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朗读出来。然后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此过程中,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
最后强调,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者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以“山中访友”为题,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来引起共鸣
进行本课,在仿写时处理的比较粗糙。朗读的时候学生对感情的把握也不是很好。说明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足够的重视。
本文来源于,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更多内容请点击:语文教学分析
5、五年级语文《回顾 拓展六》教学反思
文章摘要: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回顾·拓展六日积月累教学后记_教学实录_案例反思,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日积月累的句子安排了关于诚信、孝敬和立志的名言警句。依次是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几句话蕴意丰富而深刻,不过读起来却拗口,原因是句子意思晦涩,难以读懂。
鉴于备课时的感受,于是不敢掉以轻心,让学生自行试读前,便布置用字典查出敦笃明致等字在诗句中的意思,初步扫除部分阅读障碍。学生放声练读了三遍,询问结果,还有约五分之一的同学不能畅读。于是让不会读的跟着其他同学齐读,混个耳熟也好。然后请同位的读给对方听,并互相帮助。接下来抽查了几位刚才自感读不好的同学,都读正确了,不枉刚才一遍又一遍地读啊。
虽然并不要求学生对这些名言警句有透彻的理解,但我个人觉得还是应想办法引导学生读懂其涵义。可能在引导过程中会有很多困难,但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的所获也是显而易见:有理解作基础,背诵会更省力;理解的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理解体会的同时亦感悟如何做人。因此虽然会在理解这一环节费时较多,但我仍觉值得。
为了降低理解的坡度,我采取的方法就是把这些源于生活高度凝炼的名言警句,通过恰当的引导,依旧还回到生活之中。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
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兄弟之间怎样才叫做和睦相处?朋友之间怎么相处才算得上是彼此诚心诚意,注重诚心?
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⑴这句名言是讲哪一方面的?⑵告诉我们怎样孝敬父母?(小结:这样发自内心充满敬意和爱心地孝敬父母才是质朴实在的,这就是孝在于质实)能讲出几个古代孝子的故事吗?⑶那么不在于饰貌告诫我们什么?你在生活中见到过这样只在礼节上做得周到,实际上却并不发自内心孝敬父母的吗?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⑴这句话又是讲哪方面的?⑵警句告诉我们怎么爱父母呢?⑶其实这句话并不是只讲爱自己的父母,意思是要爱自己的父母,必须爱天下所有的父母,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点厌恶。要敬自己的父母,必须敬天下所有的父母,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毫的怠慢。如果人人都能这样做,将是怎样和谐的画面?(提示:公共汽车上超市里人行道上)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⑴听说过淡泊名利吗?能不能说说怎样对待名誉和利益才算得上淡泊呢?⑵淡泊名利才可以怎么样?(明确志向)相反呢?⑶宁静是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只有排除了外界各种诱惑的干扰,才可以怎么样?(达到远大目标)⑷能借诸葛亮的人生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学生们在思考、交流、探讨、思维碰撞中逐渐由困惑到释然,眼神也逐渐明亮起来。
剩下用于背诵的时间不多了,我只好匆匆带过这一环节,布置学生把名言警句抄写两遍。我鼓励他们每一遍都边抄边记,提高学习效率。
因为课堂上用于背诵的时间过少,课后心中略有遗憾。可中午,竟有许多学生争先恐后到我这里来背刚学的这几个句子,而且其中不乏学习吃力者。看来,注重理解功不可没啊。
6、六年级下册语文《我们上路了》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用一群孩子的口吻,表达了当代少年儿童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不断奋进的心声。这是一首现代诗歌,篇幅不长,韵律较自由,不拘于一格。全诗有三个小节,第一小节三句八行,第二小节五句十三行,第三小节四句十一行。本篇诗歌文字浅显,大部分诗句的意思学生可以自己理解。教学时教师可以只对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指导、点拨。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2、了解诗歌借物象征的写作手法,借助总结的学习方法挖掘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加深对诗歌思想内涵的感悟,提高学生赏析诗歌的综合水平3、激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勇往直前,开拓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4、尝试简单的诗歌创作。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诗歌,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诗歌深刻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运用联想的方式感受诗歌的意境,挖掘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加深对诗歌思想内涵的感悟。
教完这节课结束了,我有这么几点想法:
1、要想上好一堂课除研究课本外必须研究学生、研究课堂、不仅要研究教法更要研究学法。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2、激发学生兴趣非常重要,而要想激发学生兴趣,必须充分的了解学生,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一定要走下讲台,多和学生交流,看看现在的学生们关心什么,想要什么,反感什么,“有的”才能“放矢”。
3、语文教学,贵在读。俗话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老师们要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去读课文,也许一开始是强迫的,只要坚持一段时间,相信会有不少学生喜欢上阅读的。而只要学生能爱上阅读,学好语文就不在话下了。
4、教师必须充分熟知文章,能从各个角度分析文章,并能站在更高的层面理解文章主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
5、了解诗歌借物象征的写法,:激励学生脚踏实地、勇往直前,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重点准确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感情,把握诗歌借物象征的写法。领悟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结合自己的自己的见解。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7、小学六年级《有的人》语文教学反思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大家熟知的诗歌《有的人》开头一节。这首诗歌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并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这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纵观全诗,对比鲜明,照应明显,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课前我觉得学生要理解这首诗的深刻内涵有一定困难,一方面是考虑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较远;另一方面是考虑诗中个别语句含义较深刻,需要查找相关资料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这对学生来说无疑也是一种挑战。最后我决定通过对比朗读去让学生感受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的行为以及他们的不同的结果,从而进一步去感受鲁迅先生的爱憎和人生理想。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有的人”指的是什么人?这些人怎么样?诗中举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于是,我紧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对比学习,我在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如: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对比读;行为和结果的对比读;还有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读。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这样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而且诗中有许多句子都与鲁迅的人品和文章有联系。如,读到“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时,很自然地就会想到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读到“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也会联想到鲁迅的着名散文《野草》。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注意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等以及相关的阅读链接来理解课文,做到温故知新。同时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学有所得。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句诗使你联想到什么?(想到了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情景;不让女佣阿三干重活的情景;让卖票的青年花一元钱买两本书的情景……)这样加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不过,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牵着学生的地方还多了点,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够。对教学过程中各环节与细节的时间缺乏精准的预设,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本课的有感情朗读诗歌是重点,学生对爱憎的感情朗读的还不够鲜明,知道要表达的感情,但读不出来,这时教师应及时的做到范读。
8、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夹竹桃》教学反思
《夹竹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写了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本课时,我以新课程课改理念为指导,结合本课内容和学生生情,安排了以下几个学习内容:
1、出示图片,仔细观察。
夹竹桃对学生来说可以说是陌生的,所以在上课伊始,我出示了夹竹桃图片,不仅拉近了学生与夹竹桃的距离,更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这就为后文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垫。
2、合作学习,人人参与。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提出让学生每节课每个人都要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所以我们的学生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这样人人都参与到学习当中,人人都有事干,不仅能使优生、中等生有较大的提高,还可以促进差生学习的劲头。
3、小组展示,人人登台。
在小组学习后,我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上台展示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这个环节,不仅是优生的展示舞台,更是差生的展示舞台;不仅可以提高优生的水平,还可以增强差生的自信。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不仅展示了自己组的学习成果,还为大家展示了他们读文的功夫。
4、质疑问难,群策群力。
在学习过程中,不免有一些在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个环节就是要解决难题,但是还要首先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学生质疑,学生解决,如果学生真正解决不了,再由老师帮助解决。
5、达标测试,检验结果。
在本环节,我由易到难设计了3道练习题,这不仅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也是对学生本节课学习成果的检验。
6、反思提高,激励前进。
这个环节是学生自己对自己本堂课学习过程、学习成果的评价,是一个自评过程。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让他们自觉激励、鞭策自己不断进步。
对于本节课,我认为自己的教学不仅遵循了新课程理念的指导,而且也融入了自己对学情、生情的了解与分析,构思还是比较合理的。但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只注重了学生的展示,未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评价;只为学生搭建了展示平台,却未考虑到学生的展示能力还有待提高。
9、关于小学六年级语文《长城赞》教学反思
小时候听说长城,只知道它的雄伟屹立,丝毫不知道他的历史与文明。后来渐渐知道了秦始皇修长城的历史,听说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这让长城对于我又多了一种神秘,一种向往。后来读过许多关于长城的文章,于是开始思考,长城带给我们的究竟是一种什么精神,让我们为之魂牵梦绕,为之苦苦拼搏。
带着对长城的好奇,我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了罗哲文的对联《长城赞》。上联从时间起笔,写了长城历史悠久,接着指出在修筑长城过程中劳动人民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最后赞美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下联从空间入手,描绘长城的雄姿,最后指出长城在世界上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大千世界的自然美和人工美.同时,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注意体会作者所要抒发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总体来说,学生们这节课表现都不错,在完成学习目标的同时还能够根据自己对长城的了解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是这节课的意外收获
10、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
每上新课,教师如果只是用抽象的语言直接提出几个问题,然后由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的方法导入,很难将所有学生的思维都调动起来,要让学生能够及时进入角色,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导入教学技巧,要善于创设情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情感升华,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探究知识奥秘的兴趣。
本课的导入,我力求使学生尽快进入情境,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使学生在了解抗日战争中涌现的英雄人物事迹的同时,进一步体会五壮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因此新课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学生配乐(抗日战歌)讲抗日英雄故事
二、教师激情导入
同学们,有一个故事,老师一直想讲给你们听,故事是这样的:在解放军的一个连队里,至今保留着这样一个传统,每天早晨点名时,连长喊马宝玉、葛振林……队列里一片肃静,没有人应答,直到点到第六名战士的姓名时,才有人答“到”。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这个英雄连队的前5名战士曾在抗日战争中用鲜血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颂歌。这就是著名的狼牙山五壮的故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随着作者一起走进那硝烟弥漫的战场。展示课题。
三、齐读课题,从这个题目中你能知道什么?(地点、人物)
如果说“五壮士”只是告诉我们事件的主要人物,那我认为用“五战士”也可以表示为什么这里要用“五壮士”你是怎样理解这个“壮”字的?
四、那么在狼牙山上围绕着“五壮士”发生了什么事呢?结果怎样?
学生自读课文,进入新课学习。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成功的地方是:
1、教师的一段激情导入比较好:
尤其是问“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当时把全部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教师身上,激发了学生探求答案的愿望。从而很自然地将学生带人到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情节中。
2、课题解得好:
通过学生对课题的理解,紧紧抓住“壮”字,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文章的中心所在,便于学生牢牢地把握文章的情感线索。
不足之处:
1、学生配乐讲故事的情境、气氛虽然有利于他们快速进入角色,但花费一定的时间,影响了整堂课的教学进度。这个环节可以通过课前安排一节实践活动课来完成。这样,使学生的参与面更广,效果会更好。
2、揭示课题、点明中心,想法很好。但在解题的同时应在“壮”字下板书重点符号。使学生一目了然。
3、点题后,应及时引导学生:“那么你认为文章中哪些地方突出了五壮士的英勇、壮烈?找出印象深刻的句子或者让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这样,就顺理成章的过渡到第一课时自读自悟的学习方法的培养上。
由本课导入设计反思使我想到:虽然我们已经站在了新课程改革的最前沿,但总是不能彻底的解放思想,经常不敢相信学生,生怕他们不会,说不出来,总喜欢按照自己所设计的问题循规蹈矩地牵着学生走,结果往往事倍功半,适得其反。反思这节课后,后来的课文教学我都试着根据文章的特点采用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结果效果非常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热情极高,普遍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尤其是在16课《珍珠鸟》的教学中,学习居然抓住了我心中已设计好的板书要点,我惊讶、折服。老师们,把机会让给学生吧,多给他们一些“自由”的空间,他们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11、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彩色的翅膀》教学反思
首先我通过关键字词的理解帮助学生感受战士们对海岛的热爱。其次我通过体验与想象丰富学生的感受。“战士们都笑着,用两个指头捏起一小片来,细细端详着,轻轻地闻着,慢慢地咬着,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好象有一股甘泉,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
这段文字,我不仅让学生从战士尝瓜的动作中体会战士们对岛上结的第一个西瓜的珍爱,还让他们边学着尝瓜的动作,边想象战士们尝瓜时心里是怎样想的,嘴里是怎样啧啧赞叹的,体会他们为了西瓜生长付出了许多心血,这西瓜凝结着战士们建岛、爱岛的深情啊!
当然,朗读是体会感情的好方法,但是学生朗读的指导一直是比较费时费力的一件事,有时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想,有了这样的感受,学生应该能够读出感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