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时间:2023-01-08 13:43:06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铜梁东城中学 李德忠

  【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古代诗词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诗词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和继承祖国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并能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体会诗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能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

  【教学难点】

  联想和想象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法】

  情景创设法、设疑导思法、讨论法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想】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查询有关作者和理解诗词的资料。

  2、课堂上展开多边活动,师生互动,学生讨论,师生协同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让音乐、绘画走进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美感。

  【教学步骤】

  (一)趣味导入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月牙,边画边要求学生回忆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传说和诗句,如果有困难也可与同学小声相互启发、相互讨论,然后找学生起来回答,同学补充。[嫦娥奔月、玉兔东升、月下老、吴刚砍桂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

  接下来老师再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想想古代诗人们常常借月亮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思念、苦闷、孤独、惆怅等),最后老师给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并请同学们猜想作者在这首词中借月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诵读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读得流畅,读准字音和节奏

  2、抽读、齐读,初步体会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3、讨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学生可能回答不够全面,教师可提示注意“小序”中的“兼”字以及联系自己在课外所查询的资料。)

  4、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发言后再齐读全首词。

  (三)深入理解

  1、先独立思考下面问题,然后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1)、苏轼原来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他受到排挤,被贬为地方官,加之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没有相见了,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会怎样呢?(苦闷、惆怅、忧伤、孤独、难过等)

  (2)、作者大醉后有了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的奇异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矛盾,还怕寒冷)

  (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4)、“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联系写作背景,还有无其他含义?(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相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

  2、小结:“高处不胜寒”内涵非常丰富,确实表达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处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翩翩起舞。想象一下此时的苏轼的得意之状。

  3、讨论: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襟怀坦荡,真是了不起。夜深人静,皓月当空,但骨肉分离,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学生探究、讨论,老师巡视、参与、指导)

  4、全班同学再齐读全首词,归纳总结出作者的心理变化历程。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四)品味

  1、通过学习这首词,你最喜欢词中哪一句或几句?请说明理由。

  2、配乐朗读,品味意境。

  (五)拓展延伸,畅谈感受。

  1、回忆自己曾经遭遇过的不如意的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把事情的经过以及自己当时真实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2、今后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将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不顺心、不如意的事,学习了这首词后,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谈谈自己的看法。

  3、教师小结: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那我们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呢?我们应该是: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正视失败,迎接挑战,我们的人生,定会成功。

  (六)在合唱歌曲《真心英雄》中结束上课。

  (七)作业布置

  1、熟读背诵。

  2、根据对词的意境的理解,给这首词配一幅插图(可与同学合作)。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苏轼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铜梁东城中学 李德忠

  【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古代诗词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诗词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和继承祖国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并能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体会诗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能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

  【教学难点】

  联想和想象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法】

  情景创设法、设疑导思法、讨论法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想】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查询有关作者和理解诗词的资料。

  2、课堂上展开多边活动,师生互动,学生讨论,师生协同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让音乐、绘画走进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美感。

  【教学步骤】

  (一)趣味导入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月牙,边画边要求学生回忆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传说和诗句,如果有困难也可与同学小声相互启发、相互讨论,然后找学生起来回答,同学补充。[嫦娥奔月、玉兔东升、月下老、吴刚砍桂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

  接下来老师再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想想古代诗人们常常借月亮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思念、苦闷、孤独、惆怅等),最后老师给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并请同学们猜想作者在这首词中借月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诵读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读得流畅,读准字音和节奏

  2、抽读、齐读,初步体会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3、讨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学生可能回答不够全面,教师可提示注意“小序”中的“兼”字以及联系自己在课外所查询的资料。)

  4、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发言后再齐读全首词。

  (三)深入理解

  1、先独立思考下面问题,然后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1)、苏轼原来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他受到排挤,被贬为地方官,加之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没有相见了,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会怎样呢?(苦闷、惆怅、忧伤、孤独、难过等)

  (2)、作者大醉后有了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的奇异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矛盾,还怕寒冷)

  (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4)、“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联系写作背景,还有无其他含义?(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相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

  2、小结:“高处不胜寒”内涵非常丰富,确实表达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处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翩翩起舞。想象一下此时的苏轼的得意之状。

  3、讨论: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襟怀坦荡,真是了不起。夜深人静,皓月当空,但骨肉分离,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学生探究、讨论,老师巡视、参与、指导)

  4、全班同学再齐读全首词,归纳总结出作者的心理变化历程。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四)品味

  1、通过学习这首词,你最喜欢词中哪一句或几句?请说明理由。

  2、配乐朗读,品味意境。

  (五)拓展延伸,畅谈感受。

  1、回忆自己曾经遭遇过的不如意的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把事情的经过以及自己当时真实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2、今后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将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不顺心、不如意的事,学习了这首词后,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谈谈自己的看法。

  3、教师小结: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那我们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呢?我们应该是: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正视失败,迎接挑战,我们的人生,定会成功。

  (六)在合唱歌曲《真心英雄》中结束上课。

  (七)作业布置

  1、熟读背诵。

  2、根据对词的意境的理解,给这首词配一幅插图(可与同学合作)。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苏轼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3、朗读是一种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朗读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设计说明]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经典的词。词者,来于心,用于歌;歌者,源于声,发于情。基于这点认识,本文以朗读作为教学的主线。张颂在《朗读美学》一文中说,朗读是一项艺术,一种创作。朗读的美主要表现在:韵律美、意境美、风格美。因而在教学过程,我致力于引导学生去感受、发现这几个方面的美。同时,通过朗读再创作,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总之,通过这首词的学习,让学生在朗读中真正感受中华传统诗歌文化的力量,进而达到滋养精神,培养品质,塑造文化人的目的。

  [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寻找资料,从家庭、事业两个方面去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教学流程]

  了解诗人,创设朗读氛围

  (一)分享收集资料的成果。

  诗人原来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结果被贬为地方官,这首词就是他在密州做太守时作的,当时与弟弟也有七年没有相见了。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通过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为下步理解诗词内容作铺垫。

  (二)自读课文,想想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怀,并找出课文的例句加以说明。

  1、表达了对亲人的怀念。例句:“兼怀子由”,表达中秋之夜对弟弟的怀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对远离亲人的美好祝愿。

  2、表达了政治上的失意。例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欲宇,高处不胜寒”,“高处”有暗指朝廷之意,“归去”说明诗人当时已被贬官,渴望回到朝廷大展鸿图,“不胜寒”说明诗人禁不起朝廷的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怕回去难以有自己的安身之地。

  3、表达了一种豁达的胸怀。例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说明亲人离别,政治失意,事业受挫,都是在所难免的,有道是“人生不如意事十八九”,想开了,就没有了苦闷和惆怅。

  二、低吟浅唱,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1、指导学生处理每一句诗的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反复朗读,熟读成背。

  3、播放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生跟唱。

  三、情景再现,感受诗词的意境美

  指导:运用联想想象的方法,再现诗句的美境,然后演读诗句。

  教师先做示范,学生再尝试。

  举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秋之夜,浩月当空。望着圆圆明月,苍茫夜色,诗人悲从中来,于是斟下一杯酒,缓缓端起:“明月啊明月,你为什么这个时候出来?你不知道分离人的痛苦吗?你不知道失意人的凄凉吗?”然后一饮而尽。这两句,要读出苍凉感。重音放在“几时”、“问”上。“几时”拖长音节,读出无可奈何感。“问”重音轻读,读出压抑苦闷感。分析后,教师诵读示范。

  示范后指导:

  1、联想想象时要添加环境,人物的情态、动作、语言等因素。

  2、诵读时要根据情感处理停顿、重音、语气、语调。

  3、演读格式:我选的句子是——我是这样理解的——我是这样读的——

  四、玩味诵读,感受诗歌的风格美

  1、了解诗人的心路历程,感受作品的风格。

  诗人的心路历程:迷茫苦闷→→→→顿悟豁达

  作品的风格:豪放

  2、观照自悟:你是否也有诗人那样的心路历程?当你迷茫苦闷的时候是否学会了自我化解?要求学生默默思考,自己跟自己对话。

  教师自我解剖:人生总不会是一帆风顺。当我迷茫苦闷的时候,我总会想起苏轼的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的诗,总会让人引起共鸣。因为,他道出了千千万万人的心声。

  3、配乐诵读,感受诗歌的豪放风格。

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计划学时 1课时

  学习内容分析 选自语文版九年级上学期第六单元第五课诗词五首,诗词教学要注意反复朗读,体会其中蕴含的哲理和寄寓的感情。这首词意境优美,全词既充溢浪漫情怀,又抒发现实感受,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词人乐观旷达的情怀。

  学习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古诗诵读、理解和赏析能力,学生可利用课下注视结合工具书及手头资料自学。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知识与技能:积累下列文言实词;把酒恨婵娟;练习诵读;训练联想与想象能力,并感悟诗词中优美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交流—点拨—诵读体味;诵读法、情境创设法、设疑导思法、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健康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有感情地诵读并在此基础上体味作者抒发的情怀;借助文本联想和想象体味词中所描绘的意境。诵读点拨,设疑导思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理解作者在词中流露出的复杂的情感和积极健康乐观旷达的情怀;借助文本联想和想象体味词中所描绘的意境。教师穿插介绍词人的生平点拨讲解。

  教学设计思路 教师由有关月亮的诗词歌曲导入激趣,然后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读,第三步诵读教师放录音范读学生诵读,第四步让学生讨论交流对诗词的理解,教师相机引导点拨指导赏析最后学生再次诵读体味。

  依据的理论 感性到理性情景创设理论构建主义理论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知识点 学习水平 媒体内容与形式 使用方式 使用效果

  字词 识记 把酒恨婵娟ppt 播放 直观形象易记

  句子篇章 理解 何事长向别时圆?ppt配乐 播放 图画与音乐相配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主旨 理解 这首词意境优美,全词既充溢浪漫情怀,又抒发现实感受,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词人乐观旷达的情怀。ppt 播放 图画与音乐相配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教学过程(可续页)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所用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有关月亮的诗词歌曲 3 语言导入 激趣

  初读 字词初读诗文 10 巡视指点 自读 训练自学能力

  诵读 诗文 10 放录音范读指点评价 学生诵读思考 训练诵读能力

  讨论交流品读赏析 诗文重点语句 20 引导点拨 发言讨论交流 训练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把握主旨体会意境

  课

  堂

  教

  学

  流

  程

  图

  导入激趣——自读初读——诵读——讨论交流——品读赏析——再次诵读感悟——完成作业

  教

  学

  反

  思 教师要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诵读,在此基础上教师努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学会事半功倍哦。

  专

  家

  点

  评

5、《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设计

  一、目标阐述

  1.知识和能力

  ⑴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⑵能解释这首词的艺术特点。

  ⑶能够具有一定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2.过程和方法

  ⑴能在学习内容之前收集查阅相关资料文献的方法。

  ⑵能在学习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涵咏的方法。

  ⑶能在积累字词的过程中运用阅读注释和查阅资料的方法。

  ⑷能在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中用启发点拨和讨论等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能深刻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融入自己的体会。

  二、教学重点

  ⑴能解释这首词的艺术特点。

  ⑵能深刻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融入自己的体会。

  三、教学难点

  能深刻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融入自己的体会。

  四、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趣导入

  设计1: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有着独特的魅力。尤其是有很强艺术感染力的传统名篇,或抚今追昔、或慷慨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以丰富的情感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传诵,今天我们就来走进宋代著名词人苏轼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设计2:还记得那首“静夜思”吗?让我们一起有感情的背诵一下。这首广为传唱的诗表达了作者李白怎么的情感呢?(学生回答:在寂静的月夜作者思念家乡。)古往今来,一轮皎洁的明月总能触发文人墨客心中的情愫,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面对中秋的圆月,他会有怎么的情感体验呢。

  (二)初读课文,说说初读感受

  教师不在学生没有接触课文前就单向灌输,不用自己的既定结论先入为主地影响学生,而是站在学生的立场,运用归纳法来学习,让学生打开书本,自主诵读。要求读得感性,读出细腻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并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真切、细腻、个性化的感受,培养自己纤细的感受力。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感受:

  我每次读这首词都会让我的体会更加深刻:语言锤炼的优美独特让我喜爱,对景情的大胆想象让我震撼,对亲人情真意切的思念让我感动,对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让我钦佩。

  (三)再读课文,说说再读感知

  学生用略读和浏览的方式,再读一遍课文,要求读得理性,读出整体的感知,并能用一句话准确而全面地说说本文所写的内容,培养自己整体的感知力。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学习心得:

  本词叙写了中秋之际作者赏月品秋时抒发自己的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态度。表达了作者怀人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四)三读课文,说说哪些方面写得精彩

  学生以浏览的方式三读课文,并用“的”字结构的名词短语(先用名词,然后加上修饰语)来说说本文哪些方面写得精彩,值得学习,培养自己敏锐的判断力。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理解:

  我觉得整首词四个方面写得精彩和成功,给我留下了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优美独特的语言、大胆的想象、浪漫飘逸的词风和旷达的情怀。

  (五)四读课文,对精彩内容进行赏析

  学生有所选择地浏览课文,对精彩内容研读赏析。如果精彩之处太多,就以“两特一先”(本文特有的、特别值得学习的、语言学习优先)为选择标准,选择两个精彩内容,认真研读赏析。研读赏析的要求和方法是:紧扣所选内容的相关语句深入品味,不蜻蜓点水,不浮光掠影;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使自己的研读赏析有个性,有新意;研读赏析后能用细腻确切的语言清晰表达,不使用粗糙空洞的大话、套话。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赏析理解:

  1.优美独特的语言

  一个“我欲”、一个“又恐”、一个“何似”,这中间的转折开阖,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他终于让入世的思想战胜了。真可谓“奇逸之笔”。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2.大胆的想象

  “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李白被称为“谪仙”,苏轼也被人称之为“坡仙”。“归”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象他本来住在月宫里只是暂住人间罢了。词人至此突发奇想,打算回到“天上”老家,一探这时空千古奥秘。苏轼生平自视甚高,以“谪仙”自居,所以他当然能御风回家,看看人间“今夕”又是天上的何年?仙境是否胜过人间?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

  3.浪漫飘逸的词风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像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些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此句流露出了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这里以大开大合之笔从人生写到自然,将各种生活加以提炼和概括,包含了无数的痛苦、欢乐的人生经验。结束句“但愿人长九,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这里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福。

  4.旷达的情怀

  全词设景清丽雄阔,如月光下广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间来回驰骋的开阔空间。将此背景与词人超越一己之喜乐哀愁的豁达胸襟、乐观情调相结合,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六)五读课文,自主提问并自主探究

  学生以浏览的方式五读课文,自主提出一两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自主探究,形成自己的基本理解。提问和探究的基本原则是“四有”:第一,有疑而问,即提出的问题是值得质疑的真问题;第二,有启发而问,即提出的问题对自己、对他人有启发,能借此深化课文的学习;第三,有本探究,即结合文本展开探究,不离开文本想当然地猜测;第四,有效探究,即探究出的答案有一定的深度或新意。

  教师提出帮助学生理解主题的补充性问题。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什么样的意蕴?

  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人生的聚散离合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并非人力所能左右,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伤悲,在这里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一种普遍而深刻的道理,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以及美好的祝愿——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七)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借助课内注解及课外资料,了解作者的人生观和创作观,并了解写作此文的背景和意图,以此增进对课文表达内容和表达形式的理解。

  教师介绍:

  苏轼,北宋中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宋代文学史上享有较高的声誉。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即位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请求外任。元封二年,御使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因此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

  根据词前小序推测一下,作者中秋赏月是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下?

  教师趁机介绍本词的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时值中秋,月圆人不圆加上政治不得意,作者心情抑郁写下此词。

  (八)六读课文,积累新鲜字词和妙语佳句

  先聚焦新鲜字词,边读边积累。因人而异,不求统一。

  再聚焦语言优美、情感优美的语句或语段,美美地读,读出感受和享受;并流利的背诵此词。

  (九)用一句话总结学习收获或学习感受

  课文学习结束后,每人用一句话作为结束语,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感受。

  最后教师也说一句:

  女诗人舒婷曾说过:“魅力汉语对我们的征服,有时是五脏俱焚的痛,有时是透心彻骨的寒。”请记住这堂课,记住苏轼,把汉语语言文字对我们的熏陶,留在心中,让我们在语言学习中不断成长。

  (十)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请同学们自主寻找并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评论文章三篇以上,并欣赏背诵苏轼其他词作三首,篇名不定。可以到网上直接阅读。

6、《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

  【教学难点】

  联想和想象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法】

  情景创设法、设疑导思法、讨论法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想】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查询有关作者和理解诗词的资料。

  2、课堂上展开多边活动,师生互动,学生讨论,师生协同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让音乐、绘画走进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美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课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富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弯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一轮满月,会使人联想到美好和圆满;月亮的皎洁又常常让人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人常说,八月十五月儿圆,月圆人团圆,但是在这合家团聚的日子里,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和家人团聚呢?不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在中秋佳节都不能与家人团聚,如保卫祖国的边防战士,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辛勤耕耘的老师,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自然,中秋之夜的月也就成了人们倾诉的对象,于是无数咏月诗词应运而生。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苏轼是一个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中秋之夜,大醉之中,他会由皎洁的月亮想到什么呢?请同学们试读课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咏月名作《水调歌头》。

  二、学生自学课文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他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是一代大师,著述十分丰富。

  2、简介“词”、写作背景及南宋胡仔对这首词的评价

  词起于唐代,盛于宋代。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的体裁,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一般分上下两阕。全篇的字数是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一定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①。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词有词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词谱)的名称。词牌是有来源的。词牌不同于题目。

  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写于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词人在密州知州任上。苏轼仕途失意被贬(苏轼原来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他受到排挤,被贬密州为地方官),心情抑郁。其弟苏辙(字子由)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两人已有七年未见。中秋赏月,词人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中写下这首词,抒发了人生感慨和怀念亲人的深情。

  宋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里曾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余词尽废”是什么意思呢?就好像这首词是一朵特别美丽的奇花,当它开放后,其他的花朵都失去了光彩。从“余词尽废”,可见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之高。

  3、听朗读,捕捉画面。

  “文以画形象,画借文生辉”。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读课文,捕捉画面。然后将你捕捉到的画面与同学交流。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4、搜集有关“月”的古诗词、故事、传说。

  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游山西村》)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

  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传说:嫦娥奔月、玉兔东升、月下老人、吴刚砍桂树。成语:日新月异、花好月圆、披星戴月。

  5、下列诗句与本词中的哪些句子意境相通?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三、初步感知,理解课文。

  (一)“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小组合作探讨,理解词的大意。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①上阕----望月(写景)

  ②下阕----怀人(抒情)

  ③上、下阕的联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二)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三)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1、联想与想象的区别

  联想,是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另一事物。比如由“秋风”想到“落叶”,因为“秋风”和“落叶”相伴出现,有一定的因果关系,这就是“相关联想”和“因果联想”。我们好把小朋友比作“花朵”,因为花朵的鲜艳、惹人喜爱,和小朋友有相似之处,这就是“相似联想”。当我们提到被父母遗弃的孤儿时,会自然想到我们在父母身边的幸福,这就是“对比联想”。我们看到一位慈祥的教师时,往往会想到妈妈,因为她们对我们都一样的关怀体贴,这就是“相近联想”。由此可见,“相关”“因果”“相似”“对比”“相近”,就是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联想的桥梁”。

  想像是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比如,当你看完一本科幻小说,被其中惊险迷离的情节所吸引,仿佛自己也乘坐宇宙飞船来到茫茫宇宙中和外星人交谈。再比如,当你听到一首优美的乐曲,你会想到美丽的草原、蓝蓝的天空。这时你头脑中的形象,就是你想象的结果。联想,比较实在;想象,比较虚幻。

  2、课文中的联想与想象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3、运用:

  联想:菏叶上的水珠象(滚动的玻璃珠等):想象:天上的白云,我想到万马奔腾……两军交战……

  四、合作探究

  (一)词前小序,有何作用?

  词前小序,述作词缘由(怀念子由)。

  (二)在"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月"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

  (三)"怀子由"体现在词中哪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四)学习“我欲……高处不胜寒”一节,思考:

  1、作者大醉后有了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的奇异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矛盾,还怕寒冷)

  2、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3、“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联系写作背景,还有无其他含义?(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相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

  4、小结:词人通过是“回天上”还是“在人间”的犹豫表达出“出世”还是“入世”的心理矛盾,同时也用“天上”、“人间”暗指“朝廷”、“地方”,以高处之寒隐喻自己受党争迫害的政治遭遇,虽有寂寞、惆怅之感,但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最终以对生活的热爱排遣了忧郁,对月起舞,表现出积极乐观的情怀。

  (五)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襟怀坦荡,真是了不起。夜深人静,皓月当空,但骨肉分离,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现出作者的什么情怀?“此事古难全”反映出作者怎样的胸怀?

  “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以反诘的语气、埋怨的口吻向月亮发问,“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恨亲人难聚、恨命运多坎坷,然而苏轼毕竟是苏轼,以其高度的智慧吟唱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诗句,旷达、乐观的对待不幸,发出了“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福。

  2.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由此还表现出他的什么特点?

  明确: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②旷达的胸怀,乐观的生活态度

  ③道出了人生哲理

  (六)全班同学再齐读全首词,归纳总结出作者的心理变化历程。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五、知识迁移与运用

  1、与作者对话。

  语言,是情感的外壳。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这就是与作者对话。同学们可以据此展开想像:假如你通过了时空的隧道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先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老师总结: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东坡的可贵就在于:他孤寂过,愁苦过,矛盾过,但他最终选择的是奋发!我们都应该学习他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面对生活的挑战,一定要勇于接受,勤于拼搏,那样才会取得成功的。请同学们带着对苏轼的崇敬之情再一次大声朗读课文,看谁最先会背。

  2、中秋之夜,思念外出工作的亲人,这时您引用《水调歌头》中哪一句表示祝福。

  3、你妈妈十分想念你外出上学的哥哥,请你引用《水调歌头》中一句诗来劝劝她,你会怎么说?

  4、心灵之声。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假如今天是中秋节,大家在学校学习不能和家人团聚,请你拟一条短信,将你的祝福送给远方的亲人。(教师出示手机中学生的短信作为例子)

  六、小结:

  从优美的诗句中,我们明白了月在诗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一种寄托,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寂静凄凉,“明月松间照”的宁静恬淡;感受到了“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苦;感受到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惆怅无奈,还有“一夜飞度镜湖月”的梦幻神奇。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愿同学们在美好的人生路上,永远都有一片皎洁的月光。

  然而,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那我们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呢?我们应该是: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正视失败,迎接挑战,我们的人生,定会成功。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小作文:以“月”为话题,说自己想说的话。

7、《《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翔宇教育集团监利县新教育实验学校周静

  教学理念

  新课标指出: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生在阅读中,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必要的文言词语疏通词的大意落实背诵

  能力目标

  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品位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感悟词创设的完美意境

  情感目标

  理解苏轼因政治失意,手足分离而心情抑郁惆怅,最终心胸开阔豁达的心理变化过程

  教材分析

  小序点明创作的时间,背景

  上片:借月自喻、起舞弄影、愤世独立、自现孤高

  下片:用月衬情、旨在怀人、意境豁达、以理遣情

  教学创意

  美读品味积累

  为了培养学生品读诗词意境,提高审美情趣,能让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苦闷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把这节课定位于——鉴赏诵读课。

  赏月——读月——写月——品月

  教学过程

  一、赏月

  导入:

  请欣赏一组美仑美奂的月亮图片,打开记忆的闸门,搜寻与月亮有关的诗句,并朗诵。

  二、读月

  1.听读——听配乐朗诵

  要求:

  注意听朗诵的语速、语气、语调、重音、停顿、感情等。

  2.齐读

  要求:男生齐读上阕,女生齐读下阕

  3.译读

  要求:对照课下注释,读懂词的意思

  4.点读

  要求:以“月”为中心,从词中挑选几个动词,放在“月”的前面,构成一组短语,看看苏轼对月做了些什么?(如:问月、归月、怨月、共月)

  活动一:

  联系组成的与月亮有关的短语,挑选词中的句子,按下列句式说话:“透过诗句……,我读到了苏轼……”

  例如:

  “透过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我读到了苏轼怀念兄弟的抑郁”

  “透过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读到了苏轼豁达的胸怀。

  5.自读

  要求:把自己想象成苏轼,以内心独白式朗读。

  活动二:

  请填入一组或几组反义词

  《水调歌头》是一曲﹏﹏而不失﹏﹏的音乐。

  (如:抑郁VS旷达、惆怅VS乐观、悲伤VS舒展)

  6.背读

  要求:在五分钟内背诵词的上阕或是下阕,也可以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三、写月

  欣赏文学作品,不能只停留在浅层次的阅读,特别是对于诗词歌赋的阅读,还应能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活动三:

  改写:

  请将词的上阕或下阕,改写成抒情的散文片段

  四、品月

  学习诗词要懂得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听认真听朗诵,正字音,划节奏

  2.读对照注释读懂诗歌

  3.找找出两首诗歌意境相通的诗句

  4.说请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简要赏析

  结束语:

  让我们用音乐来演绎这首流传几百年的中秋咏月词!请听歌曲《明月几时有》

  教学亮点

  亮点一:

  叶圣陶说过:“诗要反复地咏,词要低回地诵”。诗歌的模糊美所造就的那种恍惚悠眇的意境,只有当读者涵咏其间,立身其中,与之浑然一体,其意境才朗现,在读月这一板块中我安排了:听读、齐读、译读、点读、自读等环节,旨在让学生从反复地吟诵中造就良好的诗歌审美心境,引起体验情绪的高涨,以达到与诗歌意境的共鸣。

  教学亮点

  亮点二:

  音乐是表情的艺术,是最能拨动人们情感的琴弦,在引起人们相似的情绪方面是有巨大地力量的,在歌曲《明月几时有》中结束本课,能使学生耳醉其音,心同其情,从而入境、入情、会心。

8、《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课文题目:《水调歌头中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有关文学常识及本文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主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

  讲授、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思路:

  一、导入。

  二、复习:

  1、课题。2、作者。

  三、介绍写作背景。

  四、初步感知:

  1、正音。

  2、指导朗读。

  五、疏通全文:

  1、小序。

  (1)重点词语讲解:达旦子由

  (2)指导翻译。

  (3)作用。

  2、上阕。

  (1)重点词语讲解:把天上宫阙何年琼楼玉宇

  不胜清影何似

  (2)指导翻译。

  3、下阕。

  (1)重点词语讲解:朱阁绮户无眠恨何事

  全婵娟

  (2)指导翻译。

  六、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词的上阕?

  2、如何理解词的下阕?

  3、试分析这首词的写作特色。

  七、巩固练习(小结)。

  八、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小作文:以“月”为话题,说自己想说的话。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中秋》

  上阕:把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积极乐观

  下阕:望月怀人-----探求人生哲理-----旷达胸襟

  课后反思:

9、《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为一首抒写壮志难酬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向来脍炙人口。今选入九年级上语文版第六单元,是使用语文版《语文》的初三学生第三次学习苏轼的作品。学生喜欢苏轼,但由于年龄及生活积累的局限,使他们对于词的意境、内涵、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如何鉴赏难于把握。因此,我把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脉搏,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再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所以在在教学中,我以诵读为线,紧密联系理解和感悟两个板块:先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再在理解的基础上读顺,最后在把握作者的情感脉搏、情感基调的基础上读出情和美来,学生、老师和词人达到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本课教学做到“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也就蕴含此过程之中。

  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给学生形象具体的感官体验,通过投影仪、音乐的运用,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教学目标:

  1、 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教学层次:

  一、朗读词文,整体感知;

  二、赏析字词,理解词义;

  三、把握脉搏,读懂词情;

  四、加深体悟,背诵全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你积累了哪些写月亮的诗词?作者借月亮抒发了什么情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月”:思乡怀念亲人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杨柳岸,小风残月。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夜院锁清秋。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给学生一个支点,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

  二、诵读品味

  1.老师范读本课,(选配古筝曲目《春江花月夜》)。

  2.学生自由读本课,要求(①读准字音:字准句清,音正腔圆,语调控制得体。

  注意阙(què)琼(qióng)

  绮(qi)胜(sheng)

  (设计意图:先声夺人:让学生亲自看到老师用声音、用奔腾的激情重现词的形象,让学生受感染,让学生跃跃欲试,让学生愿意和老师一起走进词的里面,感知词的内容。)

  3.齐读单个读结合,要求:读准节奏、了解词语的意义。

  ⑴、解释加点词。

  (1)丙辰中秋,欢饮达旦。(早晨)

  (2)高处不胜寒。(能忍受)

  (3)何似在人间。 (哪里像)

  (4)何事长向别时圆。(为什么)

  (5)千里共婵娟。(借指月光)

  (6)不应有恨  (遗憾、失意)

  (这几个词是古今异义的词,有必要在理解全词意思之前提出来,引起学生注意,扫清文字障碍。)

  ⑵读准节奏:丙晨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音读把握节奏:“语气可二二一、二一二或二二二、二三作逗,但终以一气呵成为佳。”找出韵脚:押an韵。

  (每次读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是读得顺的基础,这是为后面意读作铺垫。)

  三、感悟词的内容:

  1.请同学们认真读课下注解,小组讨论整首词,注意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词序颠倒的要把它理顺。有困难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解决。

  ①谁“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月亮。

  ②谁“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月亮。

  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此事”指什么事?

  ——欢合晴圆

  ④谁“但愿人长久”?谁“千里共婵娟”?

  ——苏轼“但愿人长久”?离别的人“千里共婵娟”?

  (这题比较灵活,学生感觉困难的地方,不一定是老师想到的地方,便于老师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理解这首词的难点,给学生内化的时间,也便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再读,理解词内容后男生配乐朗读。要求:读书声中见人物,读书语气中见事态,读书语调中见变通。朗读重音提示: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学生在理解词意思的基础上,在读准字音、读准节奏的基础上,第三次读课文,这次读的要求要高一些:语气要有轻重变化,语调要有高低变通。为下面的情读作铺垫。)

  四、赏析课文

  1、赏析字词

  ⑴:“欢饮”、“大醉”怎样理解?

  ——欢饮:尽情的饮或痛饮。

  大醉:作者面对浩洁的圆月,触景情,怎不思绪万千。为求得自我解脱只有举杯消愁。虽痛饮达旦,喝得大醉,也难解心中的愁结。也正因这一“醉字,使下文天上人间交织一起的离奇想象变得合乎情理,又使下文酒后吐真言显得贴切自然。

  ⑵:为何说“兼怀”,除了怀子由以外,还怀什么?

  ——怀恋亲人之情,更主要的应是怀仕途失意、壮志难酬之情。

  ⑶:“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天上真的不如人间吗?作者真是这样想的吗?

  ——心情(矛盾):想回朝廷施展才华

  恐惧、勾心斗角政治斗争让他心寒

  作小官轻闲自在 忧郁无奈碌碌无为

  政治理想:辅君济世

  应是天上人间都不如人愿

  (赏析字词这三小题的设计,意在找到一个切入点,引领学生走近苏轼,理解苏轼写作此词时的背景和状态,他主要抒发的情怀以及他当时的内心感受和思想。为下面学生把握词人的情感脉搏铺路搭桥。)

  2、情感把握

  ⑴情感起伏: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情绪高涨疑惑

  不知天上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沉思 忧郁无奈 双重矛盾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情绪高涨排遣忧郁无奈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沉思多遗憾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大彻大悟排解遗憾

  ⑵苏轼几次情绪高涨?几次沉思?几次排遣忧郁和遗憾?

  情绪高涨→沉思→情绪高涨排遣忧郁无奈→沉思→大彻大悟排解遗憾

  ⑶情感基调:整首词的基调是乐观开朗吗?

  ——词的思想感情是从起始的低沉郁闷到后来的豁达开朗可能更恰当些.作者的性格比较开朗、乐观,但也不能排除他阴暗忧郁的一面。

  (把握了词人的情感脉搏,也就把握了词人的思想性格,也就把握了词的主旨。词人那种豁达开朗的性格,面对坎坷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定会感染学生。)

  3、美读:字字含情,句句融情,篇中洋溢着情感,以一己之情与作者之情共鸣、共振。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学生第四次读课文,已经把握了作者的情感,所以这次读的要求更高:除了语气要有轻重变化,语调要有高低变通外,还要处理好写词人两次沉思的关键字:寒、恨,从而把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来。)

  4.背诵,在音乐伴奏下自由诵读中完成。

  (这是这节课的高潮部分,学生的情感与词人的情感产生共鸣,力求达到意犹未尽的效果)

  附:部分课件屏幕展示:

10、《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苏轼

  板书设计:

  上阙:望月(写景)情景

  下阙:怀人(抒情)交融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媒体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

  古往今来,明月牵动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我们信口就可以拈来几句。下面请大家背诵几句吧,让我们共同欣赏文人骚客钟爱的“月亮”。

  (多媒体显示选集的咏月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在中国众多文人中,苏轼是比较喜欢写月亮的,而且也写下许多和月亮有关的名篇。下面,我们就走进苏轼笔下的月亮,学习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看看在这里,苏轼借助月亮抒发了什么情感。

  •(指示生看课题)本文体裁是什么?

  词: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文字,

  雨霖林水调歌头卜算子长相思菩萨蛮

  “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复习词的相关知识)

  曲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一首词的格式由它的词牌决定,有多少句,每一句有多少字,平仄等都是,只要选定一个词牌名,这首词的格式也就定了。

  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的曲调名(曲牌),它规定了可供演唱的词的音乐。

  阕:是词的段落,也叫片。分两段的第一段叫上阕;第二段叫下阕;另外词的一首不分段的也称一阕。

  词根据乐调长短,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慢词)。词远在梁代时已有雏形,晚唐定型,盛于宋朝。

  小序:,是交待了写作时间、背景,写作的缘由等这类说明性的文字。

  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者写此词的时候,他官场失意贬官,心情抑郁。这时他的弟弟苏辙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俩已有七年多没见面了。这年中秋赏月,作者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之中写下这首词

  (二)内容解析

  根据注解,疏通文意:

  5.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们。绮户:雕花的窗户

  6.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圆满。

  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齐读课文认准字音

  三、

  (1)学习小序,了解作者写作的时间与目的。

  学生齐读小序。

  思考问题:词的小序往往用来交代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在小序里作者交代了写作时间是什么时候?写作目的又是什么?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千年以前,同在这一轮明月下.文学家苏轼被贬职,派往密州做官,正所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佳节,长年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的他望着这一轮皎洁的明月,思念起自己的弟弟来。

  明确:小序交代了写作时间是中秋,目的是“兼怀子由”。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兼”字是什么意思?(所涉及的内容不止一个方面。)

  (那我们从“兼怀子由”四个字看,作者除了怀子由,还怀什么?现在不知道没关系。

  请大家带着问题来揣摩这首词。

  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皎洁的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

  •把酒:端起酒杯

  上阕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我们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

  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归去:这里是指回到天上去。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诗人看着朗朗的明月和天空,心中不禁畅想起来,他想象出天上应该也有宫殿吧,想到这里,他于是又问了一句,不知。。。何年。我欲乘风。。。玉宇。归去是什么意思,从归去两个字可以看出来,作者把自己当成了哪里的人。

  我欲乘风归去的意思,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作者当时仅仅是想要回到天上去吗,实际上,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要与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大家可以联系一下作者的生平遭遇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在苏轼移任湖州的第三个月的一天,一位朝廷钦差为了要讨好王安石,把苏轼捉拿进京,指称他作诗讽刺新法,请皇上下令判他的罪。不久,苏轼就被送入狱中,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被定为“讥讽政事”之罪。后受皇帝恩赐,判他流放黄州,免于一死。

  明确:从背景材料中我们可以得知,虽然苏轼一心报国,最后还是被贬黄州。政治上的失意让他心情十分悲痛。所以说本词除了表达他怀念子由,更传达了他政治上的失意。

  朗读上片,找出描写月亮的句子。

  思考问题:联系背景材料,思考文中月亮代指什么?可以先结合注释翻译上片再思考。

  明确:“明月几时有”、“天上宫阙”、“琼楼玉宇”、“高处”等都是在写月亮。月亮在这里还有另外一个更深的含义,代指朝廷。

  (4)让学生把“朝廷”代进上片,重新说说这段的意思。

  明确:不知道朝廷现在的情况是什么时候?我想乘风回到朝廷,又害怕朝廷太高太寒冷。

  这里的太高太寒冷比喻的是什么意思,

  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斗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

  “欲”和“恐”。作者在上阕中表达了想回朝廷但又恐惧害怕的心情。

  (在人间好还是在天上好?从书上注解何似看,作者认为在人间好——在“地方”作官好。:作者认为自己可能禁不住朝廷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处的思想感情。但转念一想,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在地方,天高皇帝远,在地方,没有排挤、没有诽谤和中伤,所以他觉得留在地方为政好。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翩翩起舞。

  4、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已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

  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弄:是一个千古称颂的动词

  上片写望月饮酒,主要抒发词人对人生的感慨。苏轼经受过政治上的挫折,面对朝廷激烈的斗争,只能将满腹的疑问借助“把酒问青天”,引起对人生的思考,发问“明月几时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但苦闷的情感并未延续下去,“我欲乘风归去”“起舞弄清影”两句又表露出作者对人生不懈的追求,尽管“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

  现在我们来看下阕。请大家先朗读一遍。

  (有进步。不过,还需逐字逐句地揣摩。“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转和低都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作者因何而失眠?应和了序中哪一个句子?“兼怀子由”。

  (太好了!这就是说,作者在下阕主要表达了哪种情感?——怀子由。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那么月亮会有感情吗?

  这里应该是作者恨月亮老在人们分别的时候圆,是作者在恨。

  (作者因什么而恨?因为与亲人别离,也因为被贬。

  作者写道这里,心情自然是十分抑郁,悲伤了,但我们的诗人又是一个乐观的诗人,在悲伤之余,他又转念一想,悟出了一个人生哲理.

  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作者对人生的理解?难。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这恰好也是苏轼的看法。所以他说“古难全”。

  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这几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作者已经认识到,任何事情都不会因为我们的喜好而改变,虽然我们不想和亲人别离,但别离却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所以作者在最后,他只有提出美好的愿望,希望自己和弟弟子由能够年年平安,虽相隔千里,但可以共享美好月光。理解到远别的人可以“千里共婵娟”,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以美好境界结束全词,与上片结尾“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是积极乐观的。一方面是对兄弟不能团聚的安慰,同时也是对自己政治遭遇的安慰。

  (我们把下阕再齐读一遍,注意感情把握。不错,这次朗读,同学们基本能注意到词意的感情色彩,很好!现在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回到小序中,还记得刚上课时给大家提的问题吗?现在有答案了吗?在这首词中究竟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作者在上阕主要抒发了自己想回朝廷而又心怀恐惧的矛盾思想;下阕主要表达对兄弟子由的思念之情。

  下片抒怀,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主题

  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有?端起酒杯来向青天问候。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但愿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导入新课,讲解体裁

  1、揭示课题:粗知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

  2、讲解体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首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张养浩:元代诗人,散曲作家。字希孟,号云柱,济南(今山东省)人。曾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为人刚直,敢言时弊,后辞官归隐。其诗歌、散曲对当时的社会黑暗有揭露。

  “山坡羊”,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小令属元散曲,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山坡羊”是小令的曲牌。怀古指游览古迹而触发感慨。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历年间,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而作的,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二、译文

  华山四周群山聚集,黄河之水波涛汹涌,潼关内外地势险要,前有黄河,后有华山,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

  遥望长安,惆怅彷徨,在这样有利之地建都立朝又有什么用呢?

  伤心啊!秦代汉朝曾经做过行宫的地方,如今万间宫殿都化作了尘与土。

  朝廷兴盛不息,百姓受苦。

  朝廷衰亡破败,百姓更受苦。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

  一个“聚”字和一个“怒”字,分别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形象地表现出峰峦高俊的形态和波涛呼啸的气势。或:“峰峦如聚”,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一个“聚”字,既写出了群山包围之中的潼关险要地势,又赋予了潼关四周山峦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或“波涛如怒”,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一个“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

  第二层(四一七句):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第六、七句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官阙万间都做了土”,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像秦王朝的阿房宫,但它却随着秦王朝的灭亡而化为焦土。王朝的兴替固然令人伤感,但作者最伤心的却是百姓之苦。

  第三层(末四句):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兴”,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归纳总结: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个元散曲中的优秀作品。

  8、诗人是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吗?

  不是,由“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知是为古往今来的老百姓伤心。隐含对百姓的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的讽刺。

  11、这首散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动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绿色蝈蝈》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案一等奖(语文版七年级必修二) 远离毒品关爱生命主题班会稿(七年级下册) 《女娲造人》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一)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中国建筑的特征》自由讨论式教学教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河大版八年级上册) 《谈生命》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我看“闻鸡起舞”》写作训练(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语文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计划(七年级下册) 《大明湖之春》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选修) 《背影》说课稿(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虞美人》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 《狼》导学案一等奖、教案一等奖(粤教版六年级下册) 《题都城南庄》教案一等奖 杜牧诗三首学案一等奖设计(过华清宫绝句、题乌江亭)(人教版高二选修)

最新中学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忆读书》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 古典戏剧教案一等奖第一课时 苏教版第十册第七单元 古诗两首 想像作文教案一等奖 展现人的舞台 ——网络环境中《雷雨》教学案一等奖例 《山居秋暝》创新教学设计 《黄鹂》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安东诺夫卡苹果》自读指导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相关信息 明月的诗句82条 水调歌头课后反思 水调歌头教学反思 水调歌头(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案一等奖例) 水调歌头教案一等奖(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水调歌头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几时几分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