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凭箜篌引》学案设计(北师大九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上节课我们从内容上感受了诗歌的美妙,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分析诗歌美妙的原因,感受李贺对音乐描写的独特手法,同时比较一下李文与白文的不同。
二自主学习展示
三合作交流
1说说你欣赏的语句及原因
2这首诗歌在描写音乐的美妙上面采用了一些什么方法?
A开篇写吴丝蜀桐仅仅为了表明箜篌构造的精良吗?
B开篇即从乐器,声音写起后推出主角,为什么?
C听众云集身份多样,真的有这么多的听众吗?这些听众怎么来的啊?
D直接写音乐的只有两句,其他句子是写什么啊?
3尽管都是描写音乐,都享有盛誉,李诗与白诗有何不同?
四拓展探究
1对于难于描写的音乐,你有什么写作方面的体会了?
2听一首乐曲,用自己的话描写一下你所听到的。
五归纳整理
1可以整理你的收获,疑惑。
2可以记录你的感受
六课堂检测
1背诵这首诗歌
2见学研案
七教学板书
李凭箜篌引
写作特色侧面描写想像奇特,神话色彩浓郁开篇先声夺人
比较阅读描写角度不同----李多侧面白多正面
风格色彩不同----白诗作者与奏者情感相融
2、《李凭箜篌引》学案设计(北师大九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上节课我们从内容上感受了诗歌的美妙,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分析诗歌美妙的原因,感受李贺对音乐描写的独特手法,同时比较一下李文与白文的不同。
二自主学习展示
三合作交流
1说说你欣赏的语句及原因
2这首诗歌在描写音乐的美妙上面采用了一些什么方法?
A开篇写吴丝蜀桐仅仅为了表明箜篌构造的精良吗?
B开篇即从乐器,声音写起后推出主角,为什么?
C听众云集身份多样,真的有这么多的听众吗?这些听众怎么来的啊?
D直接写音乐的只有两句,其他句子是写什么啊?
3尽管都是描写音乐,都享有盛誉,李诗与白诗有何不同?
四拓展探究
1对于难于描写的音乐,你有什么写作方面的体会了?
2听一首乐曲,用自己的话描写一下你所听到的。
五归纳整理
1可以整理你的收获,疑惑。
2可以记录你的感受
六课堂检测
1背诵这首诗歌
2见学研案
七教学板书
李凭箜篌引
写作特色侧面描写想像奇特,神话色彩浓郁开篇先声夺人
比较阅读描写角度不同----李多侧面白多正面
风格色彩不同----白诗作者与奏者情感相融
3、《李凭箜篌引》讲学稿,(学生版)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2、掌握《李凭箜篌引》音乐描写的不同技法和风格。
学法指导:
1、诵读过程中不懂的语句可参照课文解释,也可同学间互相探讨。2、注意诗歌层次,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3、我们鉴赏诗歌时要关注诗歌意象。请找出诗中的意象并谈谈诗人是如何描写“箜篌”演奏出来的美妙音乐的。(提示:可从大自然的静物、动物、传说中的神人等考虑。)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老妪()箜篌()()女娲()
2、故事导入:“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音。俞伯牙所念(想),钟子期必得之。俞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魏魏乎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流水”。钟子期死,俞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用“高山流水”比喻。
3、作者介绍:年少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4、解题:
李凭: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历来写乐曲的诗,大都利用人类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致力于把比较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比较容易感受的视觉形象,化无形为有形。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李贺此篇想象丰富、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二、诗歌赏析
1、【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借以衬托,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写出了演奏环境),富有蕴味。“”字不仅仅是演奏的抽象动作,而且很容易引起这样的联想:音乐的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天。
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写,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前者饱满,后者无力,“”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
“空山”句移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功能和,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
这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写,然后写,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的艺术力量。
2、【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正面写乐声,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而“芙蓉”句则是。
诗人用“昆山玉碎”来相容乐声,表现乐声极其,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和压倒一切的气势。“凤凰”在传说中是一种高贵的神鸟,栖息在昆仑山,叫声凄厉婉转,忧伤的情绪在其中绵延——着重表现乐声的。
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以哭泣的声音摹写乐声的悲惨,又以露水一点一滴在残荷上滚动、滑落的视觉感受比喻乐声的悲切,似乎比“凤凰叫”还要和缓。而以“”显示琴声的欢快,“笑”能给人“笑靥如花”的视觉感受,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刻意渲染乐声的。
思考:“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诗中仅有的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提示:“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成功地运用了的艺术手法。两句诗都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感。“以声类声”不是通感,但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就构成了通感。
“”可以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可以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同乐声的欢快愉悦。
3、【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写乐声由转为,回到了音乐的主体情绪。
这句诗给人以清空之感,整个长安城仿佛只有箜篌的美妙旋律在回荡。
首句的“高秋”和这里的“十二门”“紫皇”等意象营造出的宇宙时空,仿佛万物皆空,箜篌的乐声包容了整个世界。
4、【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诗人凭借的翅膀,飞向天庭、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的境界。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写的音乐情绪发展到极致,达到整个乐曲的高潮。乐声传到天上,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连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
“秋雨”能够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秋雨”是一个的意象,“石破天惊”之后气势磅礴的秋雨,象征铺天盖地的茫茫愁绪;秋雨落地的声响,恰如的乐声。乐曲就在这种惊天动地的凄冷情绪中结束了。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神山上教神妪弹奏箜篌,仙境中衰老瘦弱的听到乐曲声都随之追风逐浪,在波涛中翩翩起舞。
月宫中的听到乐曲声也忘记了砍树,倚在桂树上凝神倾听,不知困倦;桂树下的听到乐曲声也浑然入境,全然觉察不到寒露打湿了全身。诗人想象出仙界神灵的痴迷状态,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渲染出乐曲的美妙。
三、小结: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
要点提示:
(1)主要运用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2)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手法和手法。
(3)运用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想像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
4、《小石潭记》导学案(两课时)(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字音。
3.掌握课文的现代文翻译。
3.指导学生诵读课文,增强语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
【学习难点】
1.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2.品味作品写景的妙处。
一、知识链接
《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因此,它可以写景状物如《核舟记》,也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像《小石潭记》。
二、预习检测
1.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山西运城人,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运城、芮城一带),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2.根据拼音写汉字或者给划线字注音。
huáng()竹佩环()清冽()翠蔓()参差()()
披拂()寂liáo()佁然()翕忽()幽suì()
犬牙差互()日光下澈()俶尔()悄()怆()
坻屿嵁岩()()()蒙络摇缀()()
3、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⑴潭中鱼可百许头
⑵俶尔远逝
4.说明句中加点词的词类现象。
⑴皆若空游无所依空:
⑵斗折蛇行斗:蛇:
⑶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
⑷凄神寒骨凄:寒:
5.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⑴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来可见。
三.朗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整体感知文章
⑴文章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⑵根据课文段落,分析各段依次写了哪些景物?
第一段描写了、、以及潭边的。
第二段描写了和。表现潭水的特点。
第三段描写了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的岸势的来写。
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中的气氛。
第五段描写了同游者。
四、再次默读课文,用文中原话独立完成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五、补充内容:
1.本文的“景”与“情”: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与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对景物的描绘中结合作者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但无人赏析,四周被竹林环抱,其景物的幽深冷寂与作者心境的孤凄悲凉形成强烈的比衬,表现了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抑郁心情。
2.学习各种手法的运用:动静结合、拟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3.板书: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游鱼、潭水溪身、岸势幽深冷寂
(动静结合)(清澈)(曲折蜿蜒)(参差不齐)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按照游览的顺序,分析课文内容。
2.掌握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的写法。
3.理解作者悲凉凄苦的情怀。
一、合作学习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使用了哪些动词?对景物的描写运用怎样的写法。
2.第(2)段中潭水有何特点?采用了什么方法写潭水?作者当时的心情如何?从文中哪些文字可以看出来。文中对景物的描写运用怎样的写法。
3.第(3)段中描写潭的水源,抓住溪流、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4.第(4)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要点:
5.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要点:
二、通读文章,把握脉络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作者山水游记的一大特点。想一想,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要点:
2、文中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要点:
三、当堂检测;
1.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多选)
A.闻水声,如鸣佩环。B.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C.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D.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E.斗折蛇行,明灭可见。F.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G.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H.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2.“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方,但有时又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析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是,不是)
A.闻水声,如鸣佩环。B.皆若空游无所依。C.似与游者相乐。
3.作者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是()
A.深秋时节出游,天气凉了。
B.游的时间长了,接近黄昏,有了寒气。
C.小石潭四周没有多少游人,潭水很深。
D.自己的心境凄苦孤寂。
5.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⑴“伐竹取道”与上文“,”呼应,又为下文“”埋下伏笔。
⑵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句子是。
⑶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赏景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6.据要求填空
直接写潭水的句子是
间接写潭水的句子是
7.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
写鱼静态的句子。
写鱼动态的句子。
写鱼情态的句子。
8.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分别从、、等角度去点染,整段文字没有一个字写到,却又无处不在写。
5、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公共怒触不周山》)教学案(分教案、学案,有答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短文两篇学案
编写:陈金鹏审稿:王贵珍
【预习】
1.读一读,找一找。
关于《山海经》:
关于夸父:
2.查一查,写一写。
欲:想要足:够北:北方其:代词,他的,代夸父昔:从前
3.问一问,悟一悟。
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4.评一评,议一议。
夸父是个怎样的形象?作品有何寓意?
【导学】
一、整体感知
1.、生自由朗读,勾画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
逐走:欲得饮:饮于河:大泽:邓林:
2.、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3.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品味探究
1、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学生自写,然后交流。
2、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检测】
一、积累·运用
⒈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与日逐走()⑵河渭不足()⑶北饮大泽()⑷弃其杖()
⒉翻译下列句子。
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⑵未至,道渴而死
⑶弃其杖,化为邓林
二、阅读·感悟
1、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答:
2、《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和精神?
答:
3、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请简述理由。
答:
三、表达·交流(1—2题)
拓展思维训练。
例:《愚公移山》是个寓言故事,传统看法往往从愚公移山的目的、精神的角度正面肯定愚公为修建一条通往山外的通衢大道、改善生存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良好动机和勇于面对困难不怕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逆向思维:与其搬山,不如搬家;移山贻误子孙;“愚公移山,精神可嘉,方法不当”;我们做事情仅仅具有满腔热情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方法,三者结合,才能把事情办好。
创设情景:
(1)精卫填海:以自己弱小的力量要填平大海,写出他敢于向大自然挑战、持之以恒的精神。
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
(2)蜗牛:守旧、爬行主义、慢慢腾腾、四平八稳等。
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选代表展示讨论情况。
25.《公共怒触不周山》学案
编写:陈金鹏审稿:王贵珍
【预习】
1.读一读,找一找。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又名()是()(朝代)()(作者),体裁是()
2.查一查,写一写。
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水潦(lǎo)尘埃归焉,水潦:泛指江湖流。
昔者:从前。为:做。帝:部落首领。触:碰、撞。
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维:大绳子。系挂大地的绳子.
绝:断。折:断. 倾:倾向。 故:所以。 焉:这里。 满:够,达到
潦:积水。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归:流。
而:表修饰,不译。 焉:兼词,“于之”。
3.问一问,悟一悟。
这篇文章反映了什么问题,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
4.评一评,议一议。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共工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导学】
一、整体感知
1.四人小组讨论、翻译,也可以互相提出问题。
2.教师在多媒体出示需要重点理解的词。
3.全班讨论,落实翻译。教师可以侧重指导学生注意实词的积累、常见虚词的用法及文言文中词语省略的现象,争取达到不看注释能正确解释和翻译。
4.学生反复读课文,当堂背诵课文。
二、品味探究
1.“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请你作一点推测。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最后总结归纳。
4.主题思想探讨:
去掉神话色彩,还原本色。(即去掉文中的想象和夸张)这则神话故事实际反映了哪些内容?
主题思想:
【检测】
一、积累·运用
1.为下面的字注音
颛顼()()水潦()
2.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
昔者()怒而触不周山()
地维绝()()故日月星辰移焉()
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3.翻译重点语句
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二、阅读·感悟
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带点词。
(1)入则羞对其家室(2)其所以不得之故(3)君宜致力于耕作(4)于是退而疾耕
2.和“旷日持久而不得兽”的“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于是退而疾耕B、环而攻之而不胜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3.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4.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三、表达·交流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练习。
烈日下,沙漠中,两个疲惫的旅行者取出唯一的水壶摇了摇。一个旅行者说:“唉呀,太糟糕了,我们只剩半壶水了。”而另一个旅行者却高兴地说:“。”
(1)另一旅行者会说些什么呢?
(2)个旅行者的话分别说明了什么?
25.短文两篇教案
《夸父逐日》教案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教学重点)
3、拓展思维训练、口语训练。(教学重点)
4、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生自由朗读,勾画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
逐走:竞跑,赛跑。欲得饮:想要。饮于河:黄河。大泽:大湖。邓林:桃林。
2、展示朗读,学生个体和集体朗读结合,激发兴趣。学生当众朗读,师生一起评点(可以从字音、语气、语调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3、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明确: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
4.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二、品味探究
1、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明确: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
(对夸父这个人物,学生会有分歧,可能有学生认为夸父是不自量力,教师对此也不要断然否定,应该保护学生争论问题的积极性。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理解夸父的行为,从而理解夸父的宏大的志向,巨大的气魄。)
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学生自写,然后交流。
2、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口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那么,什么是“邓林”呢?“邓林”实有基础,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邓林”为地名之说,与“邓林”即“桃林”之说并不矛盾。我们可以认为,“邓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邓林”这一地名是因“邓林”的“桃林”之义而得名的。此处,“杖”与“桃林”同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处;夸父的口渴如焚,与提供甘甜多汁果实和成片绿阴的桃林,在内容上也是相合的。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效果检测】(完成学案部分的【检测】)
【检测答案】
一、
⒈(1)竞跑、赛跑;(2)黄河(3)向北(4)他的,指夸父的。
⒉(1)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2)还没赶到大湖,在半路就口渴而死了。(3)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二、1、此情节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以、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魅力。
2、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3、略。(提示:从探索未知世界角度看,他的精神可嘉,值得。也可以从其他角度讲。)
25.《公共怒触不周山》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熟读课文,弄懂文章大意;
2.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3.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弄懂词句的含义和全文内容;通过出示资料,了解作品及人物.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四人小组讨论、翻译,也可以互相提出问题。
2.教师在多媒体出示需要重点理解的词。
3.全班讨论,落实翻译。教师可以侧重指导学生注意实词的积累、常见虚词的用法及文言文中词语省略的现象,争取达到不看注释能正确解释和翻译。
4.学生反复读课文,当堂背诵课文。
二、品味探究
1.“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请你作一点推测。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最后总结归纳。
(参考答案:
1.“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2.《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4.主题思想探讨:
去掉神话色彩,还原本色。(即去掉文中的想象和夸张)这则神话故事实际反映了哪些内容?
a.远古时期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
b.先祖对自然界的巨变的认知。
主题思想:文章反映了远古部落间的斗争,塑造了一位勇敢、坚强、颇具挑战精神的共工形象,从神话角度向人们解释了天倾西北,河向东南流的自然现象的原因。从侧面反映了远古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效果检测】(完成学案部分的【检测】)
【检测答案】
一、1.水潦(lǎo)颛顼(zhuānxū)
2.从前撞绳子断焉:兼词,“于之”。足、充盈水潦:泛指江湖流。
归:流向、汇聚。
3.(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
二、1.(1)在家中(2)原因(3)应该(4)勤奋地耕地2.A3.莫非是让我集中精力耕地然后有所收获,再去买条好狗吧。4.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退是为了更好地进。(做任何事情不能一味蛮攻,当失败时,应该注重考虑成功的策略)
三、1、“哎呀,太好了,我们还剩半壶水呢!”
2、第一个旅行者面对半壶水看到的是更遥远的路,凭这半壶水恐怕难以走出茫茫的沙漠,充满忧虑和悲观。第二个旅行者面对半壶水看到的则是希望,坚信有这半壶水足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走出沙漠,充满乐观和自信。
6、《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1)((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知识和能力: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
2、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并作归纳,如“朝、孰、诚、方、善、间”等。
3、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和齐王人物形象。
4、根据文章层次,背诵全文。
过程和方法:1、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总结和归纳重点词语和句式。
2、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正确地认识邹忌和齐王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齐威王虚心听取意见与邹忌善于思考、敢于进谏的可贵品质。探究故事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1、熟读课文,总结和归纳重点词语和句式。
教学难点2、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分析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
教学时数:2节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其实,关照人们的内心世界,更希望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
早在战国时期的齐国,有一位高明的琴师,他就用不逆耳的忠言来规劝齐王,齐王不但虚心接受了他的批评,还任用他做了国相,来辅佐自己。同学们知道,这位琴师是谁吗?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邹忌讽齐王纳谏》,去拜访这位奇人吧。
二、我们先来看文章的题目,从字面上比较容易理解,那位同学能简单解释一下?
明确:邹忌运用委婉的方式规劝齐王,接受他的建议
评价:回答的很到位,预习很充分,简单的说就是(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板书)
三、本文选自?《战国策》不仅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而且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谁来接介绍一下。
评价:很全面,除此之外,家喻户晓的成语故事——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狐假虎威、惊弓之鸟都出自《战国策》
四、文言文的学习贵在读,只有读好才能学好。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五、检查一下大家读的情况,全班齐读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评价:同学们读的很整齐,流畅,声音洪亮,很激情,有一点细节问题。“有、燕”的读音不准确,两个句子的节奏连读的有写模糊。“忌/不自信,今齐地/方千里。”划分节奏重要根据意思。
六、文言文学习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要借助课下注释,《古汉语字典》,疏通文意,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提高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课文同学们在课下也做了充分的预习,又不能自主解决的问题吗?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老是想考考大家。
(1)、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2)、编两组“词义辨析”习题。
评价:这种学习态度和精神要继续保持,做好预习工作。
七、这篇文章,其实也是一个小故事,读的时候要读出故事味,趣味性。该怎么去读呢?——故事中人物的对话很多,要揣摩人物的心理和他们说话的语气。
我们来看第一段,
邹忌问了三个人,每次问的心理和语气一样吗?
三问:
妻:自信,骄傲
妾:疑惑
客:试探,客气
三个人的回答也不一样。
三答:
妻:读出爱意,赞美
妾:畏惧,顺从
客:逢迎,奉承
(分角色朗读,五位同学自己挑角色)评价
八、邹忌通过“与徐公比美”这件小事,想到了齐王受蒙蔽很深,于是入朝齐王进谏,进谏的结果怎样?
明确:齐王采纳了建议,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察纳雅言,齐国逐渐强大起来。
九、文中有几个关键字既能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按先后顺序)又表现了人物的特点?大家发现了吗?
思——由家中小事想到国家大事,进而就入朝向威王进谏。善于思考,有自知之明,反思自己,有责任心,说话有技巧,很有胆识,敢于进谏。
有智慧——智者(板书)
善——虚心纳谏,广开言路,齐国政治严明,日益强大,进谏的目的也达到了,虚心接受他人意见,从善如流,心胸开阔。
善于纳谏——明君(板书)
十、学习了全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以“由邹忌(齐威王)的 ,我学会了、懂得了的道理”的句式,谈体会。
十一、小结:两位人物的确留给大家许多启示。“多读古人文,学做今世人。”相信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我们将收获很多。当然,最重要的是:古为今用,学以致用。
十二、布置作业:邹忌虽是古人,但身处现代的我们是可以借鉴的讽谏技巧的。假如我们的一位好友沉溺于网络,整天以电脑为友,无所事事。那么同学们,我们应该如何劝导他?如何使他走上正途!写一段200字左右的小短文。
十三、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思善
智者明君
教学反思:
一、思考教学目标实现程度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必须有明确而又切合实际的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这三个目标全部实现:通过自由朗读、齐读和译读三个环节实现了目标(一);通过思度、研读和品读环节实现了目标(二)和(三)。
二、思考教学设计和理念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尝试融进了以下几种新的教学理念:1.语文教学坚持整体感知在前,细致分析在后的原则,这样才符合课堂教学的规律。所以我在课堂设计中并没有将文言字词教学单独进行,而是只对于特殊用法的词语加以强调,其他部分词语随文解译。对于在书下注解中明确解释的词语,则由学生自学完成。
2、文言文的教学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文言文特有的含蓄深刻之美。在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了各种方式的读,例如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反复品读、思考研读。既关注“言”也增加对“文”的感悟。
3、语文教学要民主而有效。
所谓民主,就是在课堂上把话语权、思考权真正还给学生,教师发挥引领作用。“有效”是让学生在知识、学法和情感价值观上均有收获。这节课学生分析邹忌和齐王的人物特点,谈自己的感悟都体现出了民主和有效。
4、关注学生学法的指导。
比如文言文的学习重在积累,学生自主疏通文意,自己归纳整理一词多义,还有指导学生朗读,在多次的朗读中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思考教学过程
这节课教学过程遵循了由浅入深的原则,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教学环节衔接顺畅,问题的设计具有梯度,照顾了大多同学的认识水平,我基本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形成了较为和谐的课堂氛围。多媒体课件较好的体现了对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
四、不足之处
1、整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完整清晰,但是由于面面俱到,难免会使有些环节落实得还不够到位,探究的还不够深刻。比如在读邹忌的“三问”的语气上时间太短。
2、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不够充分。
3、时间地安排不够紧凑,还有一个感悟的环节没有实施。
4、对学生预习地情况把握地不够.
以上就是我执教这节课的几点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之路上,我将会一如既往地去努力更新观念,积极反思,力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7、《登高》(第1课时)导学案设计(北师大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课题:《登高》(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学习情景交融、气象宏伟、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
3.能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预习】
I.教材助读
一、新课导入:
由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导入。
二、重阳节的来历:
名称释义: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有《杜工部集》传世。
[背景简介]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II.预习自测
杜甫,字,代现实主义诗人。他客居长安时曾住在少陵,所以世称。又曾以检校工部员外郎衔充任节度使,所以又称。
他的诗再现了“安史之乱”时唐朝的现实生活,所以他的诗被称为,能反应这一时期的诗歌主要是“三吏”(_____、_____、_____)“三别”(_____、______、_____)。杜甫被后世称为。
2.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渚()潦倒()
3.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__________
(2)艰难苦恨繁霜鬓:
(3)潦倒新停浊酒杯:_______________
【探究】
探究一:
《登高》的前四句描写了哪些事物?诗人分别用了哪些字词描绘它们?
探究二:诗人的“悲”除了体现在首联、颔联描写的秋景上之外,还体现在哪里?
探究三: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艰难”一词?
答:“艰难”兼指国家命运和自身命运。国家动乱(安史之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小结:
【当堂训练】
1.杜甫,____代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主义诗人,人称“_____”。他的诗被誉为“______”。他的《登高》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登高》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二句着重描写了眼前景物,绘形、绘声、绘色、绘态,渲染了秋景的特点。
B.三、四句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偶句,显示了出神入化的笔力,确有“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C.五、六句重在表现情感,从时间方面着笔,由眼前写到未来凄凉晚景,充满了伤感之情。
D.这首七律诗八句皆对仗,流畅自然,一气呵成,堪称“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课后作业】
1.杜甫的《登高》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律诗每首句,共联,依次为、、、。
2、杜甫,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字,有之赞誉,他的诗歌被称为,他的诗歌总体的风格是。我还知道杜甫
。
3、整体感知:本首诗前四句写季节之景,给人总体感受是。后四句直接抒情,能直接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词语是。
批阅等次:时间:次数:
8、九(上)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行路难(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知识与能力:初读诗歌,了解内容。
过程与方法:再读诗歌,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诵读诗歌,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重点 反复朗读诗歌,把握含蓄的诗意。
难点 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学(教)记录
【自助学习】(我尝试自学)
1、注音或写字。
畔()绮()闻笛fǜ()宫què()
()qióng楼chánjuān()()
2、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6),字。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作者是,字,号,代文学家,和他的父亲,弟,同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3、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水调歌头》,试概括两首诗的内容。
【互助探究】(我参与互研)
诵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探讨: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3、颈联写的是什么的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诵读《水调歌头》,探讨:
1、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了什么?二者的联系何在?
2、诗人笔下的月亮是何种形象?诗人由月色的美好想到了什么?抒发了
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补助练兵】(我能用新知)
1、选出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不准确的一项______
A.这首词是写诗人对亲人的怀念,因此,整首词充满了感伤压抑的情调。
B.上片写词人“欢饮”时的想像,下片写“无眠”时对人生的探求,作者寓哲理与抒情之中。
C.词把“天”与“月”人格化了,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境界。
D.“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转”“低”,以月光变化表示夜已深,“无眠”表示想念亲人,难以入睡,由此引出下面“何时”一问。
2.填空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哪两句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友的感情,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怅惘的心情:
(2)摆脱现实处境。展望未来风光,借景物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的诗句是:
(3)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的是: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饱含诗人无限辛酸,流露出内心的愤懑不平的诗句是:
【共助反馈】(我能够达标)
请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诗句的哲理内涵。
13.诗词三首(第二课时)
助学目标
1.通过自主研讨,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
2.通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3.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重点 诵读课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难点 赏析古诗中的经典名句。
学习过程 学(教)记录
【自助学习】(我尝试自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歧路()金樽() 珍羞() 投箸()
2.给下列诗句划分节奏
(1)金樽(zūn)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金樽清酒斗十千清酒:
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羞,
直:
(3)长风破浪会有时会:
(4)直挂云帆济沧海云帆:济:
【互助探究】(我参与互研)
1.诗中表现诗人内心苦闷抑郁和感情激荡变化的四个动作是:、、、。
2.诗中暗示世路坎坷难行的句子:
3.诗中用历史典故表现诗人仍心存被起用的希望(表现人生遭遇变幻莫测的句子):,
。与此意境、创作手法相同的有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4.诗中比喻人生道路虽然曲折,但是人生理想终会实现的句子:,。
5.诗中反映李白不怕困难、勇往直前(道出了诗人坚信抱负必能实现的积极昂扬的豪气)的名句是:
【补助练兵】(我能用新知)
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撙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
答:
2.诗中借用历史故事的作用:
3.诗歌的最后一句表达怎样的志向?
阅读《行路难》完成下面的练习。
1.请你赏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动词的妙处。
答: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3.分析最后两句诗中的“破”“挂”妙在何处。
答:
4.请你用成语或俗语写出《行路难》中隐含的典故)。
答:
9、《《世说新语》两则》(学案)(一)、(二)(语文版七年级)
《<世说新语>两则》(学案)
课题:《<世说新语>两则》课型:讲读课时:2课时
备课人:徐颖备课时间:2010-09-11
一、学习目标:1.了解刘义庆及《世说新语》2.积累文言实词和特殊句式。
3.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做到重礼守信。4.学习一些刻画人物的手法,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重点:读准字音,正确停顿;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期行》、《乘船》中包含的为人处事的道理
学习难点: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及用法,能准确翻译重要句子。
[教法学法]
运用文言文三步习读法:即认读、品读、创读进行教学。首先扫除文字的读音障碍,特别要注意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推敲每一句的朗读停顿;再在指导学生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推究作者的创作意图;第三步是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审美评价,鼓励学生多角度审美,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二.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前准备:
(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尊君在不()华歆()辄()避难()难之()王欲舍()携拯()()
(二)用“/”为下面语句划开节奏停顿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②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③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④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⑤幸尚宽,何为不可?”⑥后贼追之,王欲舍所携之人。⑦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⑧遂携拯如初。⑨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三)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约443),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13岁时被封为南郡公,后过继给叔父临川王刘道规,因此袭封为临川王。刘义庆自幼喜好文学、聪敏过人,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备受礼遇。著有《世说新语》,还志怪小说《幽明录》。
《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集,此书不仅记载了自东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言谈、轶事,反映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而且其语言简练,文字生动鲜活,因此自问世以来,便受到文人的喜爱和重视.
(四)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在有疑问的地方做上标记。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古语云:“索物于暗室,莫良于火;索道于世者,莫良于诚”,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则有关诚信的小故事《期行》。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粗字注音并作解释。
(1)尊君在不()____________(2)歆辄难之()_________
(3)王欲舍所携人()____________(4)遂携拯如初()_________
(5)宁可以急相弃邪()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
(1)有一人欲依附()(2)幸尚宽,何为不可()
(3)陈太丘与友期()4)太丘舍去()(5)既已纳其自托()
3.翻译下面语句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翻译:
②尊君在不?翻译:
③非人哉!与友人期行,相委而去。翻译:
④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翻译:
⑤幸尚宽,何为不可?翻译:
⑥后贼追之,王欲舍所携之人。翻译:
⑦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翻译:
⑧遂携拯如初。翻译:
⑨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翻译:
4.文学常识填空
刘义庆:(403—约443),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时代)文学家。主要著有《》、《》,本文《期行》和《乘船》出自《》,它是时期“”的代表作集,此书不仅记载了自(朝代)至(朝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反映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
三、疏通《期行》句篇
1、学生同桌一人读一人翻译。2、教师检查学生疏通文意的情况
3、教师精讲,重点点拨(文化常识:谦称与敬称)
〖谦称〗(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有:愚、鄙、敝,卑,窃,臣,仆(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寡,不谷;(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小吏等。(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佞、(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8)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4、学生制作知识卡片
文言词语:
通假字: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文言句式:
省略句:
五、课文内容分析:
1.为什么陈太丘和友人都认为是对方失约?2.怎样看待“元方入门不顾”?
3.元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信”是立世之本,陈太丘的友人不守信,连七岁的小孩子亦知其不可,对他很不以为然,“信”之重要性于此可见一斑,因此,我们从小要做一个重礼守信的人。
4.讨论: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谈谈你的具体做法。
六、短剧:第二天,陈天丘和友人在路上相遇,他们都能说些什么呢?
七、当堂训练:阅读《期行》,完成1——4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期行()(2)去后乃至()(3)相委而去()(4)引之()
2.仿照例句,补出下列句子中缺省的部分。
例句:(陈太丘与友)期日中,(友)过中不至。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②()待君久不至,()已去。
③()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怎能样的一个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
。
八、小结:守信走遍天下,寡信寸步难行。
九、布置作业: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题。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①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②为通好也。”元礼与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躇③。
【注释】:①中表亲戚:有堂表关系的亲戚。②奕世:几代。③踧躇(cùjí):不安的样子。
1.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父到洛(洛阳)B.为司隶校尉(担任)
C.既通,前坐(……以后)D.君与仆有何亲(仆人)
2.对下面加点的名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文举年十岁(孔融,孔子二十世孙)B.先君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
C.君先人伯阳(即老子,老子又名李耳)D.太中大夫陈韪(是皇宫里的御用医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②人以其语语之。。
③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4.孔文举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让陈韪感到“大踧躇”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导入:上一节课绐同学们介绍了文言文三步习读法,大家还记得吗?(回顾上一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这堂课我们学习《世说新语》中的另一篇《乘船》,今天,老师既要测试一下你们的自主、探究能力,也要看看你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分小组学习《乘船》,教师巡视指导
1、小组交流学习方案(方案应有学习步骤的安排,有问题的设计和解答,还可以有疑难问题的提出)。
2、选定并修改完善学习方案提交班上交流。
3、按照确定的学习方案,小组合作学习,疑难问题可求助老师。
4、“'宁可以急相弃邪?”是设问还是反问?
5、学生制作知识卡片
文言词语:
通假字: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文言句式:
三、设置问题由学生答题
1、个别提问: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中的“避”是什么意思?
“幸尚宽”中的“幸”是什么意思?
“王欲舍所携人”的“舍”与“太丘舍去”“舍”意思一样吗?
2、共答题(1)作者创作这个故事,目的是让人们明白一个怎样的道理呢?
(2)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如何评价?
3、《乘船》中的一人求助的动作描写,简直像几幅漫画,你能根据故事的内容用笔画出来吗?并让学生表演这篇的情景
四、当堂训练:
(一)根据课文填空。
(1)《乘船》中表明王朗轻诺寡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乘船》中表明华歆重诺重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荀巨伯探友》完成后面问题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胡贼攻,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子令吾去,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而还,一郡并获全。
(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注:①值:适逢。②郡:城。③相视:看望。④败义:毁坏道义。⑤一:整个。⑥班军:调回军队。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
(1)吾今死矣,子(你)可去()(2)贼既至()
(3)遂班军而还()(4)一郡并获全()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从荀巨伯的身上学到了些什么?请写出两三点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胡贼“班军而还”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总结:《期行》和《乘船》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做人道理?
《期行》一文告诉我们:做人要明礼诚信。《乘船》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对自己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
六、布置作业(完成《学与测》)
七、板书
10、《《论语》六则》(学案)(一)、(二)(语文版七年级)
课题:《<论语>六则》课型:讲读课时2课时备课人:徐颖备课时间:2010-09-10
学习目标:1.诵读时读准字音,正确停顿;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2.了解孔子及《论语》;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3.理解六则语录中包含的道理,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读准字音,正确停顿,背诵课文;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六则语录中包含的道理
学习难点:正确把握文言文的节奏停顿;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及用法,能准确翻译重要句子;
课前自学提要:
(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不亦说乎()不愠()罔()殆()默而识之()
(二)用“/”为下面语句划开节奏停顿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⑤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商后宋国贵族。少“贫且贱”,及长在鲁曾任相礼(司仪)、委吏(管理粮仓)、乘田(管理畜养)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约年五十)任中都宰、司寇,因不满意鲁国执政季桓子所为,离鲁而周游卫、宋、陈、蔡、楚列国,都不为时君所用,归死于鲁。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72人。古文学家说他曾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称“六经”。虽未必完全可靠,但孔子熟悉古代经典,可能曾作过某种整理工作。由于他弟子的活动,在他死后就形成儒家学派,对后世有重大影响。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在政治态度上是保守的,有利于有权势者维持旧秩序的要求。通过自汉代董仲舒以来儒家的补充修正改造,他的思想经过系统化,成为我国长期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奉为至圣先师。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需要我们去学习、继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古人留下的文字,节选自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著作
二、检查预习
(一)下面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为(wèi)不亦说乎(shuō)B.罔(wǎng)默而识之(shì)
C.愠(yùn)敏而好学(hào)D.殆(dài)不亦乐乎(yuè)
2.朗读下列各句,指出停顿错误的一句。()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D.是以/谓之“文”也。
(二)填空:《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 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 。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I、学生齐读课文;2学生朗读课文。(1)齐读,散读;个人读。(2)点拨朗读文言文的技巧。
(3)结合语言环境读准字音;(4)注意朗读节奏,语速语调。
3•讨论、质疑、析疑。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课文,互相提问,互相解答。把讨论后仍不能解答的疑难问题,提交全班同学讨论。
(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好:耻:
下:厌:诲:倦: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从:
(2)分别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翻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翻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翻译: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翻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
(3)下面短语或句了,翻译时要调整词序,试着把它们译成现代汉语。
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2.不耻下问3.何有于我哉!
4•反复朗读直至背诵。5•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四、课堂训练:
(一)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 )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 )
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 )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 )
⑸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 )
⑹默而识之(识: )⑺择其善者而从之(从: )
(二)摘出出自《论语》十则中现在常用的成语。(5分)
(三)“而”的用法有:A表顺接,B表转接等,请区别下列句中“而”的不同用法:(7分)
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
敏而好学( ) 学而不厌( )择其善者而从之( )
(四)根据提示用原文填空
① ,不亦说乎?② ,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 。④子曰:“ ,是以谓之‘文’也。”
⑤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 , 。(4分)
(五)在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请举出两例。
①知识就是力量——培根智慧是经验之母——达•芬奇
② 无知识的热心,犹如在黑暗中远征。-----牛顿③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
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⑤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五、小结
当我们回顾这节课学的知识时,我们不难发现,孔子的每一句话,对我们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启示啊!
六、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识记文章中的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大致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在《(论语)六则》中,每条语录都渗透着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品读赏析,探究内涵:l、学生散读、背诵、讨论、赏析。
2、(1)从文中找出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句子。
(2)课文在学习方法方面强调什么?在学习态度方面又强调什么?(要点提示:学习方法)
三、创读文句,拓展创新
1学生朗读(分齐读、二读、个人朗读)。2(1)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2)课文中有些话己凝固为成语,试着把它找出来。
(3)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结合课文说说,并阐明今后打算。
四、当堂训练: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知,通“智”,智慧)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定),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其恕乎,那大概是“恕(道)”吧)!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论语》十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 。
2.第一则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 、 、 。
3.曾子经常反思的一些事是什么?
4.“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
5.课文中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的一则是 。
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一则是为了告诫弟子 。
7.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 。
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会现象?
五、小结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让我们'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从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为我们的成长,为建设祖国服务。
六、作业:延伸阅读训练
(一)《论语》节选: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可谓好学也已同意思是:2.诲女知之乎同意思是:
3.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同意思是:
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吾尝终日不食2.诲女知之乎?3.敏于事而慎于言
4.就有道而正焉5.见不贤而内自省也6.不愤不启
三、翻译句子:
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四、用上文原句填空。
1.孔子探讨学习与思考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
2.孔子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句子是。
3.在中外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启发式教学的是孔子。他给后人留下了"启发式"、"举一反三"的教育教学经验的句子是。
五、“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中“君子”的含义是什么?请在上文中找一个与之含义相同的字。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试理解现实生活中“君子”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二)《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1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2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3;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4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把蜡烛点燃。②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是个瞎子所以这么说。
③阳:这里指阳光。④孰与:一种固定格式,用来比较,相当于“比……怎么样”。
⑤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恐已暮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善哉()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臣闻之B.如日出之光C.默而识之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文言句子。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4.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
5.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你认为学习与年龄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
答
(三)《颜回好学》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注释]①回:颜回,又称颜渊。②鲁哀公:鲁国国君。③迁:转移。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发尽白,蚤死②今也则亡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孔子哭之恸②门人益亲③弟子孰为好学④不贰过
3.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迁怒,不贰过。译文:
4.颜回的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原文回答)
答:
(四)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29岁那年,颜渊到鲁国皇家大学攻读儒学博士学位。博导是该大学的学术带头人孔丘。孔丘教学风格很严厉。他每天安排颜渊读大量的书,而且下指标,每个月要拿出一篇论文。
颜渊是个循规蹈矩的好学生,向来唯师命是从。每天读书到深夜,每个月都能拿出一篇优秀的论文。孔丘很满意,对颜渊说他会很认真批阅,并激励颜渊要忘记过去的成绩,每一天都应当从零开始。颜渊深然其言。
一天,颜渊在阅览室浏览时,无意发现了自己一篇论文习作竟发表在一本世界学术权威杂志上,不过署名是孔丘。他翻了一个下午,又发现了自己另外几篇论文习作也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署名都是孔丘。
颜渊有点气闷,却又不敢质问孔丘。孔丘在学术界有着至高无上的威望,和他作对只能自毁前程。
颜渊陷入深深的郁闷中,原先的忧郁症更严重了。不到一年,“发尽白”。
这样郁郁过了三年,颜渊终于沉疴不起,倒在了书桌前,年仅32岁。
得此消息,孔丘大恸:“噫!天丧予!天丧予!”为表示纪念,孔丘从此封笔,不再进行学术研究。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循规蹈矩()浏览()署名()沉疴()
2.文中颜渊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3.孔丘在文中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
4.文章揭示了一种什么社会现象?
5.文末“为表示纪念,孔丘从此封笔,不再进行学术研究。”这句话具有怎样的讽刺意味?
板书
11、《创造学思想录》(教学案)(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
★ 目标预设:
1、认识创造性思想的意义和特点。
2、了解《创造学思想录》的主要内容。
3、了解其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4、学习思想录这种形式的写作特点。
★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1、预习,先体会《创造学思想录》的内容。
2、准备交流:你在学习生活中,与众不同的想法和做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人类摆脱原始的荒芜,进入到了现代科技文明,这一切都是人类创
造的结果,《创造学思想录》给我们打开了一扇扇思维之窗,一定
会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感悟。
二、预习检查,前提测评。
(1)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牡lì()jùn()工开拓()
记载()一筹莫展()焙烧()
(2)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就是不同于常人的方式看同样的问题)
什么是创造学?(创造学是研究人类创造能力、创造发明过程及发展规律的新兴学科)
三、精讲点拨、质疑问难。
1、读第一则《放松》,感悟问题:
○1本则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要告诫人们什么?
○2这“放松”与平时强调的“勤奋、努力追求”矛盾吗?为什么?
○3老师说考试前同学们心理要放松,为什么这样要求你们呢?谈谈你自己的体会。
2、读第二则《造就你自己的规则》,感悟问题:
○1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造就你自己的规则”是随心所欲、胡思乱想吗?
它的依据是什么?它该是怎样的结果?
3、读第三则《多问几个假若》,感悟问题:
○1这一则在结构上,是一个典型的什么结构?
○2“离奇”是什么意思?你也来几个“假若”好吗?
4、读第四则《使用你的想象力》,感悟问题:
○1如何从正反两方面说想象力的重要性?
○2你说说为什么到了成年后想象力逐步丧失?
○3你怎样理解“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
5、读第五则《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
第六则《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感悟问题:
○1这二则讲的都是转换思维视角,与上面那一则一致?
○2这二则是怎样的思维视角。
6、读第七则《看到画面之外》,感悟问题:
○1你从这画面之外还看到些什么?
○2“纵向思维”、“横向思维”更能深入思考,领会本质,
你再想一想?
7、读第八则《顺其自然》,感悟问题:
○1理性的第一规范是自然法,现在我们常提倡以什么为本?
○2你平时有强迫自己做什么吗?怎样才能更容易呢?
○3你认为《顺其自然》与“无为而治”有什么不同吗?
1.选出字形有误的一项()
A.态度严肃声誉卓著俨然
B.与众不同拦腰截断离奇
C.优雅自然一愁莫展铁轨
d.设计优美思维疆界地域
2.选出下列事例中没有体现创造性思维的一项()
A.亚力山大用刀劈开高尔丁死结。B.经常问离奇问题。C.1866年一个依荷华州的农民看到铁路后,认为铁路不过是火车和铁轨。
D.建筑师依据人们踩出的小道铺设人行道。
3.选出没体现创造性思想的一项()
A.多角度思考问题B.充满好奇心
C.善于提问D.按照规定认真做事
4.怎样理解“但是具有创造性的开拓者在五金店里看历史,在飞机场上看时装。”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中心论点,不超过15个字。
一个好用心机的人容易产生猜忌,于是会把怀中映出的弓影误认为蛇蝎,甚至远远看见石头都会以为是卧虎,结果内心充满杀气;一个心胸豁达的人往往带着平和,即使遇见凶残得像老虎一样的人,也能把他感化得像海鸥一般温顺,听到聒噪的蛙声也会把它当作美妙的乐曲,结果到处就会是一片祥和之气。
二、阅读理解。
经常问自己离奇的问题。如果怎么怎么样,会怎么怎么着。如果动物变得比人的智慧还要高,会怎么怎么样?如果高速公路依不同车速限制分别做成蓝色、红色,而不是清一色的黑色会怎么样?如果男人生孩子会怎么样呢?这类问题可以扩展你的思路并导致新的观念。
幼年时,不论讲故事,还是做游戏,都在培养激发你的想像力。渐渐地你长大了,人们会说:“你已经长大了,不要再有那么多梦想,要踏踏实实地把双脚放在地上。”正如毕加索所说:“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在于你长大成人之后如何能够继续保持艺术家的灵性。”
科学家埃尔伯特•森特•格奥尔基说:“创造性思维就是以不同于他人的方式看同样的事情。”第一个看到无用的锯末想到可以用它压制成引火燃料的人,获得了与众不同的成功。第一个看到块状焙烧苏打想到用它做冰箱除臭剂的人,也成功了。第一个看到牡蛎就想到吃的人也成功了。
1.读了“多问几个假若”一节后,请你提出一个离奇而有创造性的问题,并试着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读“使用你的想像力”一节回答:为什么人们成人之后大多失去了艺术家的灵性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树上有三只鸟,猎人用火枪朝树上放了一枪,请问树上还有几只鸟?
一、1.C
3.D
4.五金店里工具的演变,其实也反映了历史的演变,飞机场上人来人往,而且跨国度、跨地区,人们的着装也正好反映了时装的变化。
5.做人要心胸豁达,心平气和。(或:做人不要心存猜忌,煞费苦心。或:做人要心胸豁达,不要心存猜忌。)
二、1.略。
2.因为成人后大多数人失去了好奇心,循规蹈矩办事,思维僵化了。
3.0只,1只,2只,3只皆可,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李凭箜篌引》导学案(北师大九年级上册)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学习目的:
1、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背诵本诗
2、比较阅读《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
学习重点难点:
赏析诗的内容和化无形为有形、侧面烘托的艺术特色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
1.作者简介
李贺,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家境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后人称其为“诗鬼”文学史上有句话“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他的诗喜欢运用奇特诡异的想象和夸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意境扑朔迷离,因此他的诗歌也被称为“鬼诗”李贺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时期的一个代表者,他继承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表现出幽奇神秘的意境
2.写作背景
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这首诗歌正是作者当时聆听了李凭弹奏箜篌,而写下的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著名诗篇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3.梳理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颓不流()箜篌()()女娲()神妪()根蒂()
跻攀()喧啾()丝篁()遽止之()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张高秋()颓不流()中国()啼竹()
泣露()融冷光()动紫皇()逗秋雨()
神妪()露脚()昵昵()跻攀()泪滂滂()尔诚能()置我肠()未省听丝篁()()
(3)结合注释,翻译全诗
二、感知文本:
(一)整体感知
1、抄写文中描写箜篌乐声的诗句
诗句:
2、这个诗句前面的四句诗写了什么内容?(两个方面)
内容:(1)
(2)
3、这诗句后面的八句诗写了什么内容?(一个方面)
内容:
(二)局部赏析:
1.再将描写箜篌乐声的句子默写一遍
默写:
2.运用了什么手法?
手法:
3.你感到哪些事物是有形的东西?用诗句中的意象回答
听觉方面(描绘):
视觉方面(抄写诗句):
4.读这诗句之前的四句诗,思考:
(1)前四句应该如何调整局序,意思才能更连贯:
调整后的诗句是:
(2)吴丝蜀桐指什么?你可以想象到什么?
代指:
想象:
(3)弹奏的环境是什么?(用诗中的一词概括)
环境:
(4)能表达乐声基调的是哪一个词(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
基调:
5.赏析最后八句,演奏效果也是无形的,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些无形的音乐的
(1)诗人借助了哪些事物来写演奏的效果?
(2)通过这些事物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用两个词语来概括这种情感
(3)带着这种情感来朗读这八句
三.拓展训练,比较阅读:
(1)抄写《听颖师弹琴》中描写弹奏效果的句子——
(2)抄写《听颖师弹琴》中描写乐声的句子
(3)对比《李凭箜篌引》和《听颖师弹琴》的相同点:
A、这两首诗从内容上都写了那两个方面?
B、从手法上都采用了什么手法?
思考:这种手法,常运用哪几种修辞手法?
(4)对比《李凭箜篌引》和《听颖师弹琴》的不同点:
A、音乐的感情基调不同:
B、诗歌写作的详略不同:
(5)请抄写《琵琶行》中描写琵琶的句子:
(6)抄写《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弹奏效果的句子:
四.小结延伸:
音乐本身是无形的,描写音乐常用的手法是化无形为有形为表达演奏技法的高明,作者常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效果也是无形的,作者也常采用化无形为有形的方法,借助多事物、或听觉、或视觉、或味觉来表现请阅读下面的一首诗,请从侧面烘托的角度加以赏析
峡口送友人唐•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问:他在全诗中主要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来表现对友人的送别之情的?
五.课外赏读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1.概述各联的内容
2.描写琴师动作的诗句是:
3.描写乐声的句子是:
4.听者感受是:
5.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特点是:
参考答案:
一.预习(1.)(2)(略)
(3)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晴朗的深秋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
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
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
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像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
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天神的心弦也被乐声吸引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炼石补天的天幕震颤
好似天被惊震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声湫湫
夜深沉,乐声把人们带进梦境,梦见李凭把技艺向神女传授;
湖里老鱼也奋起在波中跳跃,潭中的瘦蛟龙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深深吸引,彻夜不眠在桂花树下徘徊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儿斜飞寒飕飕!
二、感知文本:
(一)整体感知
1.诗句: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2、内容:(1)背景
(2)弹奏效果
3、内容:弹奏效果(听者感受)
(二)局部赏析:
1.默写:(略)
2.手法:化无形为有形,借用比喻和通感
3.听觉方面:昆山玉碎,凤凰叫
视觉方面:芙蓉泣露,香兰笑
4.(1)调整后的诗句是:李凭中国弹箜篌,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
(2)代指:箜篌
想象:箜篌制作精良,演技高超
(3)环境:高秋
(4)基调:愁
5.(1)十二门前,冷光,动紫皇,女娲补天处,石破天惊,秋雨,神山,神妪,老鱼,瘦鲛,吴刚,露脚,寒兔
(2)凄楚,酸痛,悲愁
(3)略
三.拓展训练,比较阅读:
(1)嗟余有两耳至结束
(2)昵昵儿女语失势一落千丈强
(3)A.都写了乐声,演奏效果
B.化无形为有形,侧面描写
比喻,通感
(4)A.李诗,低沉,凄楚
韩诗,细腻,高亢,空阔,和缓,再高扬,低沉(乐声多变)
B.李诗,详在侧面描写,烘托演奏技艺高超
韩诗,详在描写乐声
(5)略
四.小结延伸:
侧面烘托手法,作者用暮春时节伤春之景烘托离别之情
五.课外赏读
1.内容:开头两句,琴师抱绿绮,来自四川峨眉山下颔联写弹琴,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涛声作比,令人感到琴声之不凡颈联写琴声荡涤胸怀,使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尾联写聚精会神听琴,而不知时日将尽,反衬弹琴之高妙诱人
2.“挥手”是弹琴的动作
3.如听万壑松
4.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5.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间感情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