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读懂课文大意。
2、了解故事内容,学习用寓言进行比喻的手法。3、学习古人重情重义的纯朴情操。
【学习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练习法
【预习案】
【资料辅读】《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道家学派代表列御寇所著,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其思想与《庄子》相似。代表故事有《杞人忧天》《杨布打狗》《愚公移山》。
【自主预习】1、流利朗读课文,并正确断句,用“/”做标记。
2、读懂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语,对故事寓意有自己的看法。
【字词积累】1、注音:哉峨兮卒逢暴雨
霖辄舍琴更造崩山之音
2、解释词语:善鼓琴志在登高山善哉
所念子期必得之卒逢暴雨更造崩山之音
辄穷其趣舍琴而叹吾于何逃声哉
3、译句:(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2)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3)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4)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探究案】
探究一:在流利朗读的基础上,组内译读课文,互相挑刺更正,读懂课文
大意。展示字词积累,质疑答疑。
探究二: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分享自己类似的经历。
探究三:“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具体表现在哪里?
探究四:文中主要的描写方法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练习案】
读伯牙绝弦的有关文字,思考问题: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节选)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短歌)
1、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再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2、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纠错归纳及反思
参考答案
探究三:伯牙善鼓琴:心中所想便可以弹奏。
钟子期善听:伯牙弹奏,子期便可以领会。
探究四:语言描写。通过对话,表现出伯牙善鼓琴,子期善听。二人是心意相通的知音。描述简洁,中心突出。
2、古文二则(郢人伯牙善鼓琴)导学案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语文学科练习案古文二则第20教时
编制时间:3月24日编制人:七年级语文组学科组长签字:
预习内容:
[知识链接]
《郢人》
《伯牙善鼓琴》
[自主学习]
一、解释加点字:
1.伯牙善鼓琴善:
2.伯牙善鼓琴鼓:
3.志在流水志:
4.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
5.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峨峨:
6.洋洋兮若江河洋洋:
7.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所念:
巩固训练:
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听而斫之(听任)B尽垩而鼻不伤(削尽)
C郢人立不失容(改变脸色D吾无以为质矣(人质)
2、下列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顾谓从者曰元方入门不顾
B自夫子之死也请得自杀
C吾无与言之矣大言数主之失
D吾无以为质矣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课后检测:
一、解释词语
1.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得:
2.伯牙游于泰山之阴阴:
3.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卒:
4.卒逢暴雨,止于岩下止:
5.乃援琴而鼓之援:
6.初为霖雨之操操:
7.伯牙乃舍琴而叹曰舍琴:
8.吾于何逃声哉逃声:
二、翻译下列句子
(1)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卒逢暴雨,止于岩下
(4)乃援琴而鼓之
(5)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三、下列对于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郢人》节选自《庄子•徐无鬼》,庄子,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
B本文主要通过庄子的语言描写,表现了对于死去的惠子的怀念和不舍。
C本文通过讲述了郢人与叫石的匠人之间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合作默契的挚友的重要性。
D“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是郢人在感慨自己与石的匠人间的情谊。
3、《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读懂课文大意。
2、了解故事内容,学习用寓言进行比喻的手法。3、学习古人重情重义的纯朴情操。
【学习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练习法
【预习案】
【资料辅读】《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道家学派代表列御寇所著,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其思想与《庄子》相似。代表故事有《杞人忧天》《杨布打狗》《愚公移山》。
【自主预习】1、流利朗读课文,并正确断句,用“/”做标记。
2、读懂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语,对故事寓意有自己的看法。
【字词积累】1、注音:哉峨兮卒逢暴雨
霖辄舍琴更造崩山之音
2、解释词语:善鼓琴志在登高山善哉
所念子期必得之卒逢暴雨更造崩山之音
辄穷其趣舍琴而叹吾于何逃声哉
3、译句:(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2)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3)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4)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探究案】
探究一:在流利朗读的基础上,组内译读课文,互相挑刺更正,读懂课文
大意。展示字词积累,质疑答疑。
探究二: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分享自己类似的经历。
探究三:“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具体表现在哪里?
探究四:文中主要的描写方法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练习案】
读伯牙绝弦的有关文字,思考问题: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节选)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短歌)
1、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再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2、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纠错归纳及反思
参考答案
探究三:伯牙善鼓琴:心中所想便可以弹奏。
钟子期善听:伯牙弹奏,子期便可以领会。
探究四:语言描写。通过对话,表现出伯牙善鼓琴,子期善听。二人是心意相通的知音。描述简洁,中心突出。
4、《孙权劝学》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15孙权劝学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熟读课文
3、掌握重点文言字词。
【预习自测】
一、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该书是(朝代)(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记载了从到共1362年间的史事。
2、文中可以提炼的一个成语是:。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涉猎()孰()遂()
三、解释加黑词。
1、当涂掌事()2、蒙辞以军中多务()
3、治经为博士邪()4、但当涉猎()
5、见往事耳()6、蒙乃使就学()
7、卿今者才略()8、即更刮目相看()
【合作探究】
一、朗读课文,标清句读。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解难答疑】
本文的故事情节是如何安排的?
【反馈拓展】
1.依据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当涂掌事:②涉猎:
③才略:④大兄:
2.翻译下列句子
⑴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⑵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语句是成语的重要来源,请根据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在本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并用成语写一段文字。
(1)比喻人学识尚浅。()(2)另眼相看,用新眼光看人。()
【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2、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预习自测】
一、本文有何教育意义?
【合作探究】
一、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1、“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解难答疑】
一、“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二、“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反馈拓展】
一、阅读《孙权劝学》一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朗读文章要注意句子的语气。读读下列句子,写出句子中加粗虚词所表示的语气。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答: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答: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答:
2、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卿今当涂掌事②但当涉猎
B.①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自以为大有所益
C.①见往事耳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对“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的正确翻译是:_____________。
4、在课文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请再写一个古今义现象的词语。
“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________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反思】
雷真民
5、七年级下册语文《伯牙善鼓琴》说课稿(《列子》一则)
杨彪
今天我说说《伯牙善鼓琴》这一课。
一、说教材
《伯牙善鼓琴》是本学期增加的一篇文言文,也是中考重点篇目之一。本文不足一百五十个字,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课根据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二、说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利用上下文、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等疏通文意。
3.了解传说故事的内容及其蕴涵的深刻含义,感受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大纲要求,把引导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作为教学重点。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达到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的,还应学习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写作知识、领悟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以培养审美鉴赏能力。而文言文反映的时代距今久远,文本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特定的语言环境,并非为了现在的“教”与“学”而写,虽然是初三年级的学生,但要让他们通过文言文去感受文本作者的特定语境,也并非易事。因此我们把理解“知音”的含义,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作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
1.诵读法:“诵读是解读文言文的敲门砖”。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穿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个读、齐读、自由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藉此落实教学目的。
2.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们设计了若干个问题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3.练习法:对于字词句的要点,我们采用练习法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
五、说学法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这篇课文虽篇幅短小,但毕竟是文言文,因此要想让学生在一个课时之内既充分的理解内容,又深刻的体会到朋友间深厚的情谊,就必须在课前对学生提出预习要求,我们将需要预习的内容在讲学稿上呈现出来,让学生在课前落实。要求学生一要将课文读通顺,读出节奏;二要结合已有经验,参照注释,查阅相关资料理解句意,把握主要内容。在课堂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激发想象,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悟相结合,除此之外,为了突破教学重点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读懂了课文内容。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播放古曲《高山流水》,让学生静静的聆听欣赏。接着提出问题:请大家说说欣赏的是哪首古曲?老师顺势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这样导入新课,在于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思绪引入学习文言文的情境中来。
(二)初读感知。
1.老师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进行字音检测,正音。为朗读扫清字音障碍。
2.学生大声的自由诵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3.配乐范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4.学生配乐齐读,注意读书过程中的语速、节奏。
【设计意图】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将课文读通,读熟,读出节奏,并能初步读出韵味,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
(三)疏通文意。
1.老师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把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意思。
2.学生四人为一组,相互讨论,翻译课文,可以借助工具书和课下的注解,强调——画出课文中给自己造成翻译困难的句子,可提出来寻求解答
【设计意图】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疏通文意的环节主要是通过老师详尽的解释、串讲完成的,学生被动接受,毫无兴趣。我们认为学生应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民主氛围,这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由于这一篇课文篇幅短小,学生容易读懂,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们要求学生在完成字词句预习任务的基础上,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自悟,在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疑难字句,老师让学生代表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在班内讨论,在交流、讨论、质疑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
(四)课文探究
1.文中紧扣哪个字来的写?——(善)
【设计意图】在疏通文意之后,老师让全班同学再次朗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同时边朗读边思考:“文章是紧扣哪个字来写的?”,这样,就自然而然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探究这一环节的学习。“善”字是本文的文眼,这样的切入比较省力,扣一个字就可以把握全篇。
2.伯牙和子期各自“善”什么?文中是如何表现他们的“善”的?请从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志。
【设计意图】老师紧扣“善”字,设置了两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把握文本基本内容,问题的答案学生很容易就可以从文中找到。老师让学生读文本中相关的句子,然后点拨:“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能听出琴音的内容,更难得的是能猜出伯牙的心意,这就是知音啊!”这样一点拨,对知音就有了初步的领悟。
3.理解“知音”的深刻含义,把握文章主题。
——本文高度赞扬了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情谊。“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灵相通的人。
【设计意图】为了加深学生对主题的理解,老师还适时地补充了课外资料——《伯牙绝琴》的故事,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使学生体会到:知音就是指心意相通,相互理解,心心相惜的人,而这样的人是可遇不可求的。由此归纳主题。
5.走近作者。
本文作者,名,又名,战国前期代表人物之一。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静尹子、壶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净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先后著书二十篇。代表作《列子》,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发人深思。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设计意图】传统教法往往会在上课之初进行作者作品简介,这样的上法显得很突兀,学生没有印象。我们在归纳主题之后,以“给我们留下如此感人至深的故事的作者是谁呢”这样的一句话引出对作家作品的介绍,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6.再读课文,情感升华。(最后伴着动人的《高山流水》,老师让学生有感情地再次朗读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使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氛围,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同时配乐朗读升华情感。课文的诵读贯穿教学环节始终,在读中品,读中悟。朗朗的书声,是语文课堂上永恒的经典。在诵读中,学生所能够领悟到的文本意义,丝毫不会逊色于单纯文字分析时所能够获得的信息。在一遍遍朗读中,学生也体会伯牙子期的深厚情谊,课文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五)拓展延伸:课外积累,关于古今交友的故事或名人名言。
(1)“刎颈之交”、“莫逆之交”
(2)“士为知己者死”
(3)“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4)“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设计意图】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阅读量,我们还进行了知识的拓展延伸,这一环节的设置,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进行课外积累。
七、说作业设置
必做:有感情的背诵这篇文章。
选做:将这则文言文改写成300字左右的白话文。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差异,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说板书
伯牙善鼓琴《列子》
伯牙善鼓
知音情深
子期善听
【设计意图】这一板书的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美观大方,突出了课文的重难点,给学生留下深刻。
总之,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情,采取诵读、讨论、品析、写作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的概括、想象、赏析、写作等多种能力,在教学中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与才华,从而营造出一种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使自己努力成为一名新课改的实践者和执行者。
6、《伯牙鼓琴》说课稿(《列子》一则)(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下《伯牙鼓琴》这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让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只有百余字。
我选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的纯真友情。本文教学的重点放在全文的重点字词理解和全文的翻译,并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二、分析学生特点:
到现在为止,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文言文,他们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虽然有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但是他们的学习能力还是很强的,教师教会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后让他们自学,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学生未必能深入理解,只要让他们有所体会就可以了。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根据注释和辅助资料理解词句意思,分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3.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四、教学理念:
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让学生吸收祖国语言文化的珍贵遗产,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另外,新课标提出的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以指导为主的教学理念,因此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的效果是比较好的。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组织者,而不是主导者,因此我把全班同学分为了八个小组,每个小组6个同学。
在讲述第七单元文言文的时候,我尝试着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上课。然后为每个小组预设好具体的任务,并把每个任务的要求写在一张纸上,让各个小组抽签。而这些任务就是文言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而重点就放在了字词意义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译。任务当中有简单的,有的是课本注解找不到的,这样适当地给他们一些有难度的题目,会让学生觉得有挑战性。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合作完成任务,并让他们举手请求老师的帮忙;第二课时主要是汇报他们学习的成果。
五、教学准备: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高山流水》水墨动画,这个动画只有三分多钟,大致讲述的是伯牙和钟子期两人相遇到相知的过程。可以作为学生学习本文的一个辅助资料,又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二)朗读课文
1、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准课文节奏,读出感情。
2、师范读,学生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重点指导难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三)、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我为每个小组设定好了他们要完成的任务,有了明确的题目和要求,学生自学起来就有了目的性。从题解、文章出处的简介,到重点字义的解释,每一句话得翻译,再到涉及本文的相关问题,文章寓意等,都由学生通过合作自主学习。
而在他们汇报学习成果的过程中,有的字义理解或句子翻译会出现错误,这时让学生自己去判断、讨论、解决,而老师就作为一个助手帮他们做出一些补充说明。
此外,我会适当穿插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和解决。而在本课,由于课文中有一些文言虚词是他们没有接触过的,例如“哉”“兮”“夫”这些词语,尤其是语气词,对文章的感情抒发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借此可以指导他们的朗读;此外,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例如形容山高的“峨峨兮”形容水势盛大的“洋洋兮”可以换成其他词,再为他们创设伯牙鼓琴的情境,让学生仿造句式完成句子。
最后,把每个小组提出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展示出来,让学生共同解决。
(四)学生质疑,共同探讨
在学习的过程中,由各小组提出问题;并让全班共同解决问题,老师作点拨。
1、伯牙和子期是怎么相遇认识的?
(师适当补充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资料)
2、为什么题目是《伯牙善鼓琴》,而写得更多的是钟子期?
3、何是知音?何是知己?两者是否一样?
有一个小组提到,为什么题目是《伯牙善鼓琴》,而文中多次写钟子期。通过这个题目的解答,可以让学生拓展一些文言知识,通过举例子让学生知道有一些篇目是没有题目的,而后人在整理编辑的时候常常用文章的首句作为题目,例如《论语》中的《学而篇》,还有《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等。而还有一个小组提出知音和知己有何不同,虽然这个问题似乎有点咬文嚼字和钻牛角尖,但是通过补充一些资料对他们进行点拨,会让课文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
(五)教师总结
总结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过程,引导学生体会二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六)课外拓展
让学生收集有关知音知己的诗歌。
(七)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7、《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
2、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预习自测】
1、《夸父逐日》选自:,《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它们都是(体裁)。
2、给画线词注音。
夸父()颛顼()()水潦()
【合作探究】
(一)读一读原文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节奏。
(2)学生反复朗读。要求读顺句子。
(3)展示朗读
(二)嚼一嚼字词
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划出疑难字词,师生交流。
(三)说一说译文
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同桌交流)加深理解。
【解难答疑】
1、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明确: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
2、怎样理解“弃其杖,化为邓林。”
3、夸父是怎样一个人物?
【反馈拓展】
课内语段阅读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解释加线字词
(1)逐日()(2)逐走()
(3)入日()(4)、欲得饮()()
2、翻译重点语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
3、作为成语典故,“夸父追日”常比喻。
【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
3、感知共工形象
【预习自测】
(一)读课文
(1)听录音朗读。(注意正音,把握好节奏)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3)看谁读的好,指名学生读(读-听-评)
(4)学生齐读课文。
(5)全班释疑词句,提出需要注意的字词。
(二)说译文
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同桌交流)加深理解。
【合作探究】
析句段
(1)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
(2)经过:
(3)结果:
(4)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解难答疑】
讨论:
(1)“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2)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3)作想象
请学生发挥想象,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
【反馈拓展】
昔者,共工与颛顼(zhuān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1、解释加线字词
(1)昔者()(2)怒而触不周山()
(3)地维绝()()(4)故日月星辰移焉()()
(5)地不满东南()(6)故水潦尘埃归焉()()
2、翻译重点语句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反思】
8、语文版七下《列子》二则《杞人忧天》《杨布打狗》导学案(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了解寓言及基特点;
2、读懂原文,会概括寓意,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学习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蕴含的深刻含义
【学习难点】文言词句的分析理解
【学习方法】朗读品析讨论交流
【学习过程】
一、走近《列子》《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搏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现在我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
二、字词积累
1、字音杞坠寝星宿舍然缁衣跐蹈
词义废寝者舍然寄:四虚晓:奈何奈地坏何缁衣向者天雨
自己翻译文章
多义字
因往晓之晓行夜宿家喻户晓
因往晓之因循守旧因势利导
其人舍然大喜学校宿舍
子亦犹是也是他做的好事
身无所寄,子无扑矣
若屈伸呼吸:介词,若躇步跐蹈代词
(7)奈何忧崩坠乎古义:今义:
词类活用,
因往晓之:使动用法,使……明白天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衣素衣而出:名词用作动词,穿衣。
四、梳理结构
这两侧寓言各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杞人忧天》这则寓言先写杞国有一个人因担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而寝食不安;接着写有人对杞人对种状况很担忧,前去开导、说服,给他讲了一番城地无所不地,人无时无处不在,天地之中的道理;后来担忧的人被说服了,说服担忧者的人也不再为之担忧了;最后两个都“含然大喜”。由此可知,这则寓言,虽然比较短小,但故事的发展却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写得有起有伏。(正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五、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杞人忧天》中,杞人忧天的理由是什么?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什么?
2、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杨布打狗”中杨布家的狗为什么向着杨布叫?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4、这两则寓言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六、拓展延伸
先弄懂《郑人买履》的大意,再说说其寓意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之曰:“吾忘其度!”遂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而自信也。”
(有一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把它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后,他忘记带量好的尺码。拿到了鞋子,才说:“我忘记了带量好的尺码。”于是返回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买到鞋。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脚试试呢?” 他说:“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者:......的人。(定语后置) ⓑ先:首先。 ⓒ度(duó):量长短。 ⓓ而:然后。 ⓔ置:放,搁在。 ⓕ之:代词,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其:他的。 ⓗ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至:到。 ⓙ之:到......去。 ⓚ操:拿,携带。 ⓛ已:已经。 ⓜ得:得到;拿到。 ⓝ履:鞋。 ⓞ乃:才。 ⓟ持:拿。 ⓠ度(dù):量好的尺码。 ⓡ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市:集市,市场。 ⓣ罢:散,结束,停止。 ⓤ遂:于是。 ⓥ曰:对......说。 ⓦ宁(nìng):宁可。 ⓧ无:不。 ⓨ自信:相信自己。
☞通假字:1、“置之其坐”中的“坐”同“座”,指座位。 2、“反归取之。及反”中的“反”同“返”,指返回。
☞注意字词:【读音】履:lǚ边音,第三声 【读音】度:duó多音字,第二声 【读音】宁:nìng鼻音,第四声
寓意:
讽刺了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主题: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对待事物要注重事实,不能太墨守成规。
▶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七,探究:1.这两则寓言的中心主旨各是什么?(寓意)
《杞人忧天》中,“晓知者”开导杞人的话是否科学?你对这个“晓之者”有何评价?
八,作业,A解释词语:
崩坠:奈何:只使坠:躇步:无扑矣:
B翻译句子: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
C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两次)。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
9、《《论语》六则》(学案)(一)、(二)(语文版七年级)
课题:《<论语>六则》课型:讲读课时2课时备课人:徐颖备课时间:2010-09-10
学习目标:1.诵读时读准字音,正确停顿;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2.了解孔子及《论语》;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3.理解六则语录中包含的道理,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读准字音,正确停顿,背诵课文;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六则语录中包含的道理
学习难点:正确把握文言文的节奏停顿;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及用法,能准确翻译重要句子;
课前自学提要:
(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不亦说乎()不愠()罔()殆()默而识之()
(二)用“/”为下面语句划开节奏停顿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⑤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商后宋国贵族。少“贫且贱”,及长在鲁曾任相礼(司仪)、委吏(管理粮仓)、乘田(管理畜养)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约年五十)任中都宰、司寇,因不满意鲁国执政季桓子所为,离鲁而周游卫、宋、陈、蔡、楚列国,都不为时君所用,归死于鲁。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72人。古文学家说他曾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称“六经”。虽未必完全可靠,但孔子熟悉古代经典,可能曾作过某种整理工作。由于他弟子的活动,在他死后就形成儒家学派,对后世有重大影响。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在政治态度上是保守的,有利于有权势者维持旧秩序的要求。通过自汉代董仲舒以来儒家的补充修正改造,他的思想经过系统化,成为我国长期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奉为至圣先师。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需要我们去学习、继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古人留下的文字,节选自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著作
二、检查预习
(一)下面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为(wèi)不亦说乎(shuō)B.罔(wǎng)默而识之(shì)
C.愠(yùn)敏而好学(hào)D.殆(dài)不亦乐乎(yuè)
2.朗读下列各句,指出停顿错误的一句。()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D.是以/谓之“文”也。
(二)填空:《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 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 。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I、学生齐读课文;2学生朗读课文。(1)齐读,散读;个人读。(2)点拨朗读文言文的技巧。
(3)结合语言环境读准字音;(4)注意朗读节奏,语速语调。
3•讨论、质疑、析疑。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课文,互相提问,互相解答。把讨论后仍不能解答的疑难问题,提交全班同学讨论。
(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好:耻:
下:厌:诲:倦: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从:
(2)分别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翻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翻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翻译: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翻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
(3)下面短语或句了,翻译时要调整词序,试着把它们译成现代汉语。
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2.不耻下问3.何有于我哉!
4•反复朗读直至背诵。5•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四、课堂训练:
(一)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 )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 )
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 )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 )
⑸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 )
⑹默而识之(识: )⑺择其善者而从之(从: )
(二)摘出出自《论语》十则中现在常用的成语。(5分)
(三)“而”的用法有:A表顺接,B表转接等,请区别下列句中“而”的不同用法:(7分)
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
敏而好学( ) 学而不厌( )择其善者而从之( )
(四)根据提示用原文填空
① ,不亦说乎?② ,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 。④子曰:“ ,是以谓之‘文’也。”
⑤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 , 。(4分)
(五)在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请举出两例。
①知识就是力量——培根智慧是经验之母——达•芬奇
② 无知识的热心,犹如在黑暗中远征。-----牛顿③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
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⑤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五、小结
当我们回顾这节课学的知识时,我们不难发现,孔子的每一句话,对我们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启示啊!
六、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识记文章中的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大致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在《(论语)六则》中,每条语录都渗透着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品读赏析,探究内涵:l、学生散读、背诵、讨论、赏析。
2、(1)从文中找出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句子。
(2)课文在学习方法方面强调什么?在学习态度方面又强调什么?(要点提示:学习方法)
三、创读文句,拓展创新
1学生朗读(分齐读、二读、个人朗读)。2(1)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2)课文中有些话己凝固为成语,试着把它找出来。
(3)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结合课文说说,并阐明今后打算。
四、当堂训练: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知,通“智”,智慧)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定),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其恕乎,那大概是“恕(道)”吧)!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论语》十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 。
2.第一则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 、 、 。
3.曾子经常反思的一些事是什么?
4.“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
5.课文中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的一则是 。
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一则是为了告诫弟子 。
7.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 。
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会现象?
五、小结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让我们'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从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为我们的成长,为建设祖国服务。
六、作业:延伸阅读训练
(一)《论语》节选: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可谓好学也已同意思是:2.诲女知之乎同意思是:
3.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同意思是:
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吾尝终日不食2.诲女知之乎?3.敏于事而慎于言
4.就有道而正焉5.见不贤而内自省也6.不愤不启
三、翻译句子:
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四、用上文原句填空。
1.孔子探讨学习与思考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
2.孔子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句子是。
3.在中外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启发式教学的是孔子。他给后人留下了"启发式"、"举一反三"的教育教学经验的句子是。
五、“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中“君子”的含义是什么?请在上文中找一个与之含义相同的字。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试理解现实生活中“君子”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二)《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1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2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3;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4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把蜡烛点燃。②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是个瞎子所以这么说。
③阳:这里指阳光。④孰与:一种固定格式,用来比较,相当于“比……怎么样”。
⑤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恐已暮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善哉()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臣闻之B.如日出之光C.默而识之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文言句子。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4.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
5.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你认为学习与年龄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
答
(三)《颜回好学》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注释]①回:颜回,又称颜渊。②鲁哀公:鲁国国君。③迁:转移。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发尽白,蚤死②今也则亡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孔子哭之恸②门人益亲③弟子孰为好学④不贰过
3.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迁怒,不贰过。译文:
4.颜回的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原文回答)
答:
(四)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29岁那年,颜渊到鲁国皇家大学攻读儒学博士学位。博导是该大学的学术带头人孔丘。孔丘教学风格很严厉。他每天安排颜渊读大量的书,而且下指标,每个月要拿出一篇论文。
颜渊是个循规蹈矩的好学生,向来唯师命是从。每天读书到深夜,每个月都能拿出一篇优秀的论文。孔丘很满意,对颜渊说他会很认真批阅,并激励颜渊要忘记过去的成绩,每一天都应当从零开始。颜渊深然其言。
一天,颜渊在阅览室浏览时,无意发现了自己一篇论文习作竟发表在一本世界学术权威杂志上,不过署名是孔丘。他翻了一个下午,又发现了自己另外几篇论文习作也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署名都是孔丘。
颜渊有点气闷,却又不敢质问孔丘。孔丘在学术界有着至高无上的威望,和他作对只能自毁前程。
颜渊陷入深深的郁闷中,原先的忧郁症更严重了。不到一年,“发尽白”。
这样郁郁过了三年,颜渊终于沉疴不起,倒在了书桌前,年仅32岁。
得此消息,孔丘大恸:“噫!天丧予!天丧予!”为表示纪念,孔丘从此封笔,不再进行学术研究。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循规蹈矩()浏览()署名()沉疴()
2.文中颜渊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3.孔丘在文中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
4.文章揭示了一种什么社会现象?
5.文末“为表示纪念,孔丘从此封笔,不再进行学术研究。”这句话具有怎样的讽刺意味?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