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温馨导读】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一诗中写道:“我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在多情的诗人眼里,天上的云彩也成了思念的对象。其实,面对着头顶上那翻腾流动的云彩,我们感受最多的还是它与天气的密切关系。那么,就让我们走进《看云识天气》一文,去科学地认识云和天气的关系吧。
【积累•体味】
小贴士: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语文学习脱离了积累,那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水之源。
1.注音、写字。
峰(luán)预(zhào)(mí)漫
(yùn)圈一(shà)间一(chà)那
鱼lín波光línlín轻盈()
崩()塌点缀()谚()语
形容有各种各样的姿态。()
没有规律地出现新的状况。()
2.云是天上的精灵,是我们生活中的朋友,所以我们就有了许多关于“云”的成语。请写出三个含有“云”字的成语。
3.谚语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是用简短通俗的话反映深刻的道理。请抄写积累课文中的谚语并再写出你所积累的关于天气的两个谚语。
(悄悄话:这几道题是基础的积累,要时刻记住,每学习一篇文章,首要任务就是字词的收集积累。)
4.“云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这句话中的“招牌”是什么意思?里面的“天气”一词能换成“气候”一词吗?
(悄悄话:“招牌”原来是商店的标志,作者却用在了天气身上,这样的移用是不是很新奇?揣摩“天气”一词,感受作者用语的精确。)
【感知•梳理】
小贴士:有个成语叫提纲挈领,意思是抓住网的总绳,提起衣服的领子;比喻简明扼要地抓住要领。阅读文章也要抓住文章的要领,这样才能迅速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5.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晰:首先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提出:云是天气变化的“”。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到云的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的关系,是本质。最后画龙点睛,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悄悄话:这是道题检测你快速阅读中搜集关键信息的能力。)
6.朗读第一段,看看它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再推而广之,看看全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7.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八种云,请写出晴朗天气和阴雨雪天气遇到的分别是哪几种云?各有什么特点?
(1)晴朗的天:①种类:
②特点:
(2)阴雨雪天:①种类:
②特点:
(悄悄话:文章开篇先紧扣题目总说看云可以识天气;接着在主体部分具体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最后画龙点睛,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总分总的说明结构使文章条理清晰,井然有序。在主体部分,作者又从云的形态和云的光彩来说明云与天气的关系。作者由云的位置高低从最高的卷云依次说到最低的积雨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而不管是说云的形态还是光彩,作者都是先从现象入手,着力描绘云的特征,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点出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文中,云的种类众多,但说明层次有条不紊,言之有序,作者对篇章结构的安排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精读•探究】
小贴士:读书的方法有很多,其中精读最能走进作品,让我们感受作者对语文的情愫吧。
8.在下面文中的空缺处填上合适的动词。
夏天,雷雨到来之前,在天空先会出现积云。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奇,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积雨云越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模糊,不一会儿,整座云山了,乌云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悄悄话:这个语段写积云向积雨云发展的过程。云块由低而高,由高而崩溃。除了体味动词的精妙外,再想想作者还用了哪些词表现其过程变化之快?)
9.文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句,请找出来并体会它们的作用。
(悄悄话:比喻常被人们称为语言艺术之花,是语言艺术中最闪光的部分。对比喻句多加揣摩品味可以增进语言表达能力。)
10.文中用到了打比方、分类别、作比较、引用等说明方法,请分别找出其相应的一个句子,并说说其作用。
(悄悄话: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可以把科学知识与奇异的现象结合起来介绍,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融为一体。)
1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在文中还能找到有类似表达效果的句子吗?
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悄悄话:本文是一篇说明文,旨在向人们介绍知识,这在语言上首先必须做到用语准确周密,以保证说明内容的科学性。因此文中多处使用了“往往”“常常”“有时”“一般”“可能”等一类用语,这些词语的运用,都使内容表达准确,符合实际。)
【拓展•延伸】
小贴士:读书,不但要切身体会书中所讲的一切,还应当将目光投向生活,学以致用。
12.下面是你所在地区明天的天气预报,假如你是校广播电台的播音员,计划在播送这条天气预报时加上几句对上学的同学表示关心的语句,你会如何播报?
多云转阴有阵雨或雷阵雨温度:20-28℃风力<3级
(悄悄话:播送天气预报时,应先播送天气预报的内容,再对天气预报中应该注意的信息对同学加以提醒,体现出人文关怀。)
《绿色蝈蝈》
一.水滴石穿,夯实基础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喧嚣()劫()掠静谧()酷()爱
吮()吸气氛()满载()而归颚()
喑哑()()唾()液螳螂()()
喙()钳()子踢蹬()贪婪()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shǒu()猎cuàn()改rǎo()乱
更胜一chóu()gōu()火zhōng()斯
wō()jù()xī()sū()
3.请将画线处的文字表述换成成语。
(1)耳朵灵敏失,能听到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
(2)蝉则惊慌、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地飞起逃窜。()
(3)它们对这道菜吃得特别有兴趣。()
二.知识链接,有效导读
1.法布尔(1823—1915),国作家、昆虫学家。1823年12月22日,法布尔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童年时代就迷上了户外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在他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1875年开始写《
》第一卷,到他80时第十卷问世。他的这部代表作被誉为“”。法布尔被誉为“”。
2.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或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科学小品文用文学笔法来写,寓性、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三.整体感知,成长心灵
1.本文前三段写,后八段写,一环紧扣一环,链条形地展示出绿色蝈蝈的生活习性,使结构严谨,行文畅达。下面提供一种结构图式以作填空参考。
探究缘起(①②)
夜间演唱(③)
外形(④)
外蝉为主食(⑤⑥)
形甜食水果(⑦)
和外形和习性另吃昆虫(⑧)
习吃点水果(⑨)
性贪吃同伴(⑩)
和睦共居
2.绿色蝈蝈在外表有哪些特征?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四.问题导学,超越自我
1.(1)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2)你最喜欢哪个词语哪个句子?为什么?
2.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在情况下称
在情况下称
在情况下称
在情况下称
在情况下称
3.你认为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从说明方法和修辞方法两个角度)
拓展延伸
4.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动物,练习仿写。
例: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沙。
《月亮上的足迹》
【自主学习案】
1.相关资料
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组织实施了载人登月工程,或称“阿波罗”计划。这一工程的目的是实现载人登月飞行和对月球的实地考察,为载人行星飞行和探测进行技术准备。它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成就。工程开始于1961年5月,至1972年12月第6次登月成功结束,历时约11年,耗资255亿美元。
2.给加点字注音或依拼音写词语。
椭圆()摄像机()小心yìyìchànɡtán
3.根据解释写词语。
抬头挺胸,笔直地站立着。形容人很有精神,很有气魄的样子。
()
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课堂探究案】
一、尝试快速默读课文,提出思考题,了解文章内容。
【学法指导】快速默读课文,简称“速读”,阅读尽量做到不读出声,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不纠缠生字,不忽视标题和“小博士导读”。
1.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用笔圈画出)
2.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可以用“什么人做什么事”的格式概括)
3.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作简要解说。
4.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5.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2、《看云识天气》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导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峰峦、预兆、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3.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导学重点】
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导学难点】
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导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描摹细致、用语准确,反复诵读中体会生动说明的好处。
2.观察与联想。本文语言生动,表述形式多种多样,作者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细致的描绘勾画出了千姿百态的云。
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观察和总结,激发丰富的联想,鼓励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3.图表概括法。课文主体部分重点介绍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涉及的云层、光彩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可引导学生通过列图表,使之结构层次清楚,内容明确。
【自主预习】
一自主预习,整体感知
(一)读课文,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并结合注释和字词典疏解。
(1)注音:
峰峦()一霎()间点缀()绫纱()
弥漫()晕()头转向月晕()崩塌()
丝丝缕缕()薄()云
(2)释义:
峰峦:一霎间:
预兆:轻盈:
弥漫:征兆:
崩塌:
【合作交流】
二、合作学习,组内交流
(1)、文中第一自然段哪句话阐明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即找出全文中心句?如何理解?
(2)、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
(3)、用方框“□”框出依次介绍的那些云和光彩的名称(即对云和光彩的分类)
(4)、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共同明确:
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
第2—5具体介绍云的形态与天气的关系。
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
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写
三、探究展示,点拨提升
提出有问题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疑惑。
【训练反馈】
四、训练巩固,反馈校正
请大家任选一种云或光彩,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对它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1、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
2、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五、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导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积累文中比喻,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2.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导学重、难点】
1.丰富科学知识,提高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
2.品味文章生动优美的语言。
【自主预习】
一自主预习
速读课文,回答: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合作交流】
二、合作学习,组内交流
1、学生读课文,思考:
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天空中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云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度 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丝丝缕缕地飘浮着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像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很高 很薄 无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消散 两千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状排列匀称 两千米左右 较薄 天晴
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云名 变化过程 形状 位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向前推进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 高 晴转阴
高层云 卷云越变越厚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厚 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乌云密布天空 更低 雷雨冰雹
云的光彩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高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 产生在高层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
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2、学生再次速读课文,看下面的问题,交流思考,看看本节课有哪些收获。读课文,理解概括交流对以下问题的解答。比一比,哪一组思维更敏捷,
a.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1自然段的内容。
b.“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C.“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
d.举例说明看云识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的好处。
(2).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招牌”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
(3)本文说明的内容是。
说明的顺序是
(4)文中第2段看云识天气的经验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三、探究展示,点拨提升
交流学习成果,找出本文你最喜欢的一段,并说明理由。
【训练反馈】
四、训练巩固,反馈校正
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1)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2)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3)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1.在_____内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然后再说说这个标点符号的作用。
(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
2.解释加点的词,并从原文找出与之相呼应的句子。
(1)姿态万千:(2)变化无常:
3.用文中的原句概括出这段话的大意,然后指出这段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1)原句:(2)作用:
4.云的特征是什么?
5.这段话用了哪些说明方法?________________。
6.这一段文字能概括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A.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B.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
C.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D.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7.文中最后一句的“天气”能否改成“气候”?为什么?
答案:1.(1)表示前面是总说,后面是具体描述。(2);表示前后是并列的句子,分别描绘了云的种种形态。(3)……表示云的变化情况还有许许多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2.(1)姿势与神态千变万化。“有的像羽毛,……像雄狮,像奔马……”(2)变化不定。“刚才还是白云朵朵,……大雨倾盆”。(1)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2)这段是全文的总说,后面将作具体说明。4.姿态万千,变化无常。5.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6.C7.不能。因为“气候”一般是指较大地区里较长时间的气象情况。“天气”往往是指较小地区和较短时间内大气中发生的各种气象变化。从天上挂的云能识别的是一天或数天较短时间内的气象情况,所以用“天气”恰当、准确。
五、拓展延伸,总结反思
积累文中的有关谚语,了解识别天气变化的常识。
3、《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月亮上的足迹》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温馨导读】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一诗中写道:“我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在多情的诗人眼里,天上的云彩也成了思念的对象。其实,面对着头顶上那翻腾流动的云彩,我们感受最多的还是它与天气的密切关系。那么,就让我们走进《看云识天气》一文,去科学地认识云和天气的关系吧。
【积累•体味】
小贴士: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语文学习脱离了积累,那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水之源。
1.注音、写字。
峰(luán)预(zhào)(mí)漫
(yùn)圈一(shà)间一(chà)那
鱼lín波光línlín轻盈()
崩()塌点缀()谚()语
形容有各种各样的姿态。()
没有规律地出现新的状况。()
2.云是天上的精灵,是我们生活中的朋友,所以我们就有了许多关于“云”的成语。请写出三个含有“云”字的成语。
3.谚语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是用简短通俗的话反映深刻的道理。请抄写积累课文中的谚语并再写出你所积累的关于天气的两个谚语。
(悄悄话:这几道题是基础的积累,要时刻记住,每学习一篇文章,首要任务就是字词的收集积累。)
4.“云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这句话中的“招牌”是什么意思?里面的“天气”一词能换成“气候”一词吗?
(悄悄话:“招牌”原来是商店的标志,作者却用在了天气身上,这样的移用是不是很新奇?揣摩“天气”一词,感受作者用语的精确。)
【感知•梳理】
小贴士:有个成语叫提纲挈领,意思是抓住网的总绳,提起衣服的领子;比喻简明扼要地抓住要领。阅读文章也要抓住文章的要领,这样才能迅速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5.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晰:首先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提出:云是天气变化的“”。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到云的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的关系,是本质。最后画龙点睛,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悄悄话:这是道题检测你快速阅读中搜集关键信息的能力。)
6.朗读第一段,看看它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再推而广之,看看全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7.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八种云,请写出晴朗天气和阴雨雪天气遇到的分别是哪几种云?各有什么特点?
(1)晴朗的天:①种类:
②特点:
(2)阴雨雪天:①种类:
②特点:
(悄悄话:文章开篇先紧扣题目总说看云可以识天气;接着在主体部分具体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最后画龙点睛,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总分总的说明结构使文章条理清晰,井然有序。在主体部分,作者又从云的形态和云的光彩来说明云与天气的关系。作者由云的位置高低从最高的卷云依次说到最低的积雨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而不管是说云的形态还是光彩,作者都是先从现象入手,着力描绘云的特征,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点出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文中,云的种类众多,但说明层次有条不紊,言之有序,作者对篇章结构的安排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精读•探究】
小贴士:读书的方法有很多,其中精读最能走进作品,让我们感受作者对语文的情愫吧。
8.在下面文中的空缺处填上合适的动词。
夏天,雷雨到来之前,在天空先会出现积云。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奇,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积雨云越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模糊,不一会儿,整座云山了,乌云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悄悄话:这个语段写积云向积雨云发展的过程。云块由低而高,由高而崩溃。除了体味动词的精妙外,再想想作者还用了哪些词表现其过程变化之快?)
9.文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句,请找出来并体会它们的作用。
(悄悄话:比喻常被人们称为语言艺术之花,是语言艺术中最闪光的部分。对比喻句多加揣摩品味可以增进语言表达能力。)
10.文中用到了打比方、分类别、作比较、引用等说明方法,请分别找出其相应的一个句子,并说说其作用。
(悄悄话: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可以把科学知识与奇异的现象结合起来介绍,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融为一体。)
1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在文中还能找到有类似表达效果的句子吗?
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悄悄话:本文是一篇说明文,旨在向人们介绍知识,这在语言上首先必须做到用语准确周密,以保证说明内容的科学性。因此文中多处使用了“往往”“常常”“有时”“一般”“可能”等一类用语,这些词语的运用,都使内容表达准确,符合实际。)
【拓展•延伸】
小贴士:读书,不但要切身体会书中所讲的一切,还应当将目光投向生活,学以致用。
12.下面是你所在地区明天的天气预报,假如你是校广播电台的播音员,计划在播送这条天气预报时加上几句对上学的同学表示关心的语句,你会如何播报?
多云转阴有阵雨或雷阵雨温度:20-28℃风力<3级
(悄悄话:播送天气预报时,应先播送天气预报的内容,再对天气预报中应该注意的信息对同学加以提醒,体现出人文关怀。)
《绿色蝈蝈》
一.水滴石穿,夯实基础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喧嚣()劫()掠静谧()酷()爱
吮()吸气氛()满载()而归颚()
喑哑()()唾()液螳螂()()
喙()钳()子踢蹬()贪婪()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shǒu()猎cuàn()改rǎo()乱
更胜一chóu()gōu()火zhōng()斯
wō()jù()xī()sū()
3.请将画线处的文字表述换成成语。
(1)耳朵灵敏失,能听到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
(2)蝉则惊慌、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地飞起逃窜。()
(3)它们对这道菜吃得特别有兴趣。()
二.知识链接,有效导读
1.法布尔(1823—1915),国作家、昆虫学家。1823年12月22日,法布尔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童年时代就迷上了户外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在他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1875年开始写《
》第一卷,到他80时第十卷问世。他的这部代表作被誉为“”。法布尔被誉为“”。
2.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或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科学小品文用文学笔法来写,寓性、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三.整体感知,成长心灵
1.本文前三段写,后八段写,一环紧扣一环,链条形地展示出绿色蝈蝈的生活习性,使结构严谨,行文畅达。下面提供一种结构图式以作填空参考。
探究缘起(①②)
夜间演唱(③)
外形(④)
外蝉为主食(⑤⑥)
形甜食水果(⑦)
和外形和习性另吃昆虫(⑧)
习吃点水果(⑨)
性贪吃同伴(⑩)
和睦共居
2.绿色蝈蝈在外表有哪些特征?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四.问题导学,超越自我
1.(1)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2)你最喜欢哪个词语哪个句子?为什么?
2.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在情况下称
在情况下称
在情况下称
在情况下称
在情况下称
3.你认为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从说明方法和修辞方法两个角度)
拓展延伸
4.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动物,练习仿写。
例: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沙。
《月亮上的足迹》
【自主学习案】
1.相关资料
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组织实施了载人登月工程,或称“阿波罗”计划。这一工程的目的是实现载人登月飞行和对月球的实地考察,为载人行星飞行和探测进行技术准备。它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成就。工程开始于1961年5月,至1972年12月第6次登月成功结束,历时约11年,耗资255亿美元。
2.给加点字注音或依拼音写词语。
椭圆()摄像机()小心yìyìchànɡtán
3.根据解释写词语。
抬头挺胸,笔直地站立着。形容人很有精神,很有气魄的样子。
()
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课堂探究案】
一、尝试快速默读课文,提出思考题,了解文章内容。
【学法指导】快速默读课文,简称“速读”,阅读尽量做到不读出声,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不纠缠生字,不忽视标题和“小博士导读”。
1.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用笔圈画出)
2.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可以用“什么人做什么事”的格式概括)
3.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作简要解说。
4.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5.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4、看云识天气(第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17、看云识天气(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整体把握文章,了解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二、课前自测: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峰luán()一shùn()间yù()兆轻yíng()mí()漫均匀()()崩塌()()
变化无cháng()千zī()万taì()zhēng()兆
2、给多音字组词:
奔bēn()bèn()薄bó()bò()báo()
3、判断题(对的划√,错的划×)
(1)虹是好天气的标志。()(2)云的形状可以影响天气。()
(3)日华或月华只要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天气则会变好。()
(4)看云识天气是生活常识,是有科学依据的。()
(5)卷云和卷积云位置最接近。()
4、选择题:
(1)、刚刚下过雨,那么雨前最有可能出现的云是()
A、薄云B、低而厚的云C、卷云D、高积云E、积雨云
(2)、月华的光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会()
A、变阴B、变晴C、不变D、都可能
三、研讨交流:
1、整体感知,讨论文章的结构层或用自己的话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课文内容,小组合作完成下表。
表1:如果是晴天,天上挂着的是什么样的云呢?
云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度 厚度 天气征兆
表2:如果是阴雨天,天上挂着的是什么样的云呢?
云名 变化过程 形状 位置 天气征兆
表3: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有密切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与天气有又什么样的关系呢?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四、课堂小练笔:请大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来进行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要充分运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让别人明白你将会给人们带来怎样的天气。示例:hi,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漂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片白色的菱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绿色蝈蝈》(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一、学习内容:
1、了解昆虫学方面的有关知识,学习作者的探索精神。
2、把握文中说明要点,理解文章主题。
3、学习运用拟人手法些科学小品的方法,体会本文生动活泼的语言特点。
二、课前自测:
1.查找作者和作品的资料。
法布尔, (国籍)著名昆虫学家,1823年12月22日,法布尔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童年时代就迷上了户外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在他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
他将自己居住的老旧民宅取了个风趣的雅号——。年复一年,他守着心爱这个老住宅,开足生命的马力,不知疲倦地从事独具特色的昆虫学研究,把劳动成果写进一卷又一卷的《》。
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喧嚣 劫掠 静谧 酷爱
吮取气氛 满载而归 喑哑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shòu()猎 cuàn()夺 rǎo()乱 更胜一chóu()
gōu()火 zhōng()斯xī()sū()作响wōjù()()
(3)请将横线处的文字表述替换成成语(或词语)。
①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自语。()
②表面上很大而实际脆弱的东西常常成了绿色蝈蝈进攻的目标( )
③蝉则惊慌、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地飞起逃窜。( )
④它们对这道菜吃得特别有兴趣。( )
3.认真阅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
①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
②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
4.在课文中直接圈出你不懂的词语和句子,或者划出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并结合全文理解其含义。
三、研讨交流:
1.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引出蝈蝈的呢?又是如何知道蝈蝈喜欢吃什么食物的呢?
2.“蝈蝈也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诚然,在我的笼子里,我从来没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姊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径,但是如果一只蝈蝈死了,活着的一定不会放过品尝其尸体的机会的,就像普通的猎物一样。”本语段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好处?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请再找出来几个,试着分析。
3.《辞海》中有关蝈蝈的条目是这样的:蝈蝈,昆虫。螽斯的一种。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发声。吃植物的嫩叶和花,危害农作物。也有称之为“哥哥”。就这段文字与课文比较,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笔法特点。
本文的写作特点:
四、拓展延伸(二选一)
1、课外选读法布尔的《昆虫记》中的文章,做好摘录笔记,并写下自己的心得。
2、课外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做好它的形、声、色、味、食等方面特征的观察笔记,并整理成一篇文章。
6、《在山的那边》(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一二一”语文导学稿1
在山的那边(一课时)
一、学习内容
1、积累字词,训练语言基本功;
2、学习新诗的基础知识;
3、有感情地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好语气;
4、感知诗歌的情境,了解文章的情节;
5、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经历,体会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6、学习作者为了理想信念克服困难、不断追求的精神。
二、课前自学
1、走进课文
①诗歌,文学的一类,是与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语言凝练而形象,富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
诗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的含义,常运用、和反讽等手法。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其特点是用白话语言写作,表现科学、民主的新的时代内容,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
②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摘录(写在课文标题下)
2、日积月累
①读准字音或根据字音拼写汉字
痴()想隐秘ning()成诱huo()
喧()腾一shun()间
②把上面词语抄写两次:
③为下列词语造句
a痴想
b诱惑
④摘录有关“海”的名句(2-3句)。
⑤、积累关于信念的名句(至少两句)。
(如:只要沿着江河,就一定能发现大海。)
3、文句训练。
例:海在喧腾。花儿开放
海在远方喧腾。
海在远方为我喧腾。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4、课前预知:有感情地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好语气;并背诵第二节。
语气,是思想感情运动状态支配下语句的声音形式。语气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方面是一定的思想感情,一方面是一定的具体声音形式。
语气的“神”——感情色彩和分量。受具体的思想感情支配的语句才是有生命的、可感的。语气的感情色彩,指它透露出来的“喜、怒、哀、乐、欲、恶、惧”等人类情感的丰富繁杂的种种不同色彩,因而要求语一言传播表达的丰富性;语气的分量,指在把握语气感情色彩的基础上,区别是非爱僧中浓淡不同的分寸尺度,强调语言传播表达的分寸感。(肯定、否定、征询、赞叹、禁止、劝告、告诫等。)
语气的“形”——语势。丰富的思想感情只有透过语势的变化才能让人毫不费力地直接感觉到,相反,刻板、单调,以不变应万变的声音形式只会使本来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褪色,甚至变味,所以说,语气是语句“神”与“形”的结合体。
5、整体感知:
现代诗有一定的故事性,你从第一、二节中分别听体验到了什么故事情节,请用一句话概括。并从两节中找出相似经历的两组句子。
一:
二:
相似句子:①
②
三、研讨交流
1、“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表现了山区孩子怎么样的生活体验和愿望?
2、结合文中的句子或词语说说(第一节)我爬山看海的心理变化过程。
()——()——()
3、第一节中我爬山看海结局没有在文中直白地交代,你认为他最终有没有经过自己的努力看到大海呢?请从第二节中找出依据。
4、“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还能“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最终能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支持作者实现理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体会诗意的语言:“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中的“漫湿”可以替换成“滋润”吗?为什么?
6、探究第一、二节中的“山”和“海”的不同意义。
四、自测自评
作业本1、4、5、6、7、8、9、10
7、《月亮上的足迹》(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班级姓名
教学内容
速读课文,在理解生字词的基础上了解人类第一次登月的过程。
在自主学习中认识人类登月的科学知识和意义。
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放眼世界、放眼未来、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课前自测
1、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注音写字:可望不可即()小心yìyì()()一yè()孤舟
解词:可望不可即——
里程碑——
2、“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第一个走出登月舱,用他脚上特制的大号胶鞋在月球表面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足迹。”让我们与航天英雄一起,去认识这惊心动魄、意义非凡的一刻。先给文章标上自然段,共18节,默读课文,了解并批注相关的科学知识(在书本中),再准备了4抢答题写下来,考考同学们。(选择常识性内容,提问简洁。)
例: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是什么时间?(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
3、快速默读课文,试把登月的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作简要的注记。
课堂研讨
1、本文所叙之事是登月,那它是分哪几个部分描述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2、宇航员登月,不仅开创了人类的首次载人探索外星球的新纪元,而且还肩负着特定的任务,那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做了些什么?
3、这篇记实报道,真实地记录了人类第一次登月的全过程。作者把这件内容丰富的科学大事叙述得完整清晰而生动,你认为得益于哪些因素?请举出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句有所揭示?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课后自评
请积累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并说说你看了这些之后的感受。(也可以结合课文来谈)
2、积累“月”的诗句:
作业本4、5、6题。
美国的登月计划
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组织实施了载人登月工程,或称“阿波罗”计划。这一工程的目的是实施载人登月飞行和人对月球的实地考察,为载人行星飞行的探测进行技术准备。它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成就。工程开始于1961年5月,至1972年12月第六次登月成功结束,历时约11年,耗资255亿美元。
阿姆斯特朗的故事
作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是整个人类的英雄。1969年7月21日,当“阿波罗11号”飞船正准备在月球“静海”的预定着陆点着陆,突然发现飞船下方是一个足球场大小的陨石坑,里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阿姆斯特朗马上采取紧急措施,把飞船改为动驶,继续飞行了约20秒后,在6公里外的地方找到了一块较为平坦的地方安全着陆。
8、《风筝》(第二课时)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班级姓名
一、教学内容
1、整体感知作者“补过”的行为,认识作者在“补过”行为中的“惊异和悲哀”。
2、认识鲁迅的知错必改、一丝不苟的自省精神和济世情怀。
3、了解散文中叙事中抒情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二、课堂研讨
1、阅读5到12段,思考:
①、作者认识到了“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后,想到了哪些“补过”的方法?
②、找到贯穿“补过”过程中最能概括作者情感的一个词,并说说这种情感表现在哪些语句中。
2、鲁迅的“补过”后,得到宽恕了吗?为什么?
3、在现实中,鲁迅为什么看到北京冬天空中的“一二风筝浮动”而感到“惊异和悲哀”?他的这种“悲哀”能“躲”过去吗?
4、这篇散文,以()为线索,全文贯穿了人物的()描写,借助了(因事抒情)和(借景抒情)的方法,表达了作者的()的情感。
资料:1925年1月24日,正值春节,大年初一,在热闹的爆竹声中,鲁迅独处一室,延续20年无爱婚姻的妻子朱安也在隔壁一室,空荡寂寥的房屋里死气沉沉。万家团圆之时,夜阑人静之际,鲁迅禁不住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想到自己的家庭(鲁迅兄弟三人在北京聚族而居,之后却反目成仇,家庭分裂。三十多年的兄弟亲情,在顷刻之间轰然烟消云散,代之以不可恕的仇恨。)想到自己所处的社会,感到“寒威和冷气”。
第二课时
二、课堂研讨
1、阅读5到12段,思考:
①、作者认识到了“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后,想到了哪些“补过”的方法?
一、陪弟弟一起放风筝。
二、讨得弟弟的宽恕,在弟弟的不责怪中,宽松了心情。
②、找到贯穿“补过”过程中最能概括作者情感的一个词,并说说这种情感表现在哪些语句中。
“悲哀”
“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坠下去了。”“但心又不竟坠下去而至于断绝,它只是很重很重地坠着,坠着。”
“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2、鲁迅的“补过”后,得到宽恕了吗?为什么?
没有。“无怨的恕,说谎罢了。”鲁迅认为没有受到弟弟的抱怨责备就补宽恕了,那是自己在说谎,是自己在骗自己。他认为只有受了弟弟的责备,弟弟改过了错误的思想(长兄为父和错误的教育观念),才算得到宽恕。而弟弟却全然忘却,被告虐杀、身受虐杀而毫无意识、毫无抗争,鲁迅已经无从补过了,所以在他自己内心不曾得到宽恕。
3、在现实中,鲁迅为什么看到北京冬天空中的“一二风筝浮动”而感到“惊异和悲哀”?他的这种“悲哀”能“躲”过去吗?
“惊异”是因为北京在肃杀的严冬,在“积雪”和“秃树枝丫杈”的天空中就放风筝。“悲哀”是因为由眼前的风筝而想起小时候“精神虐杀”的一幕,而且又无从补过,而感到无尽的悲哀。
这种悲哀无法摆脱。“故乡的春天”有风筝,会想起“精神虐杀”的一幕而悲哀,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但北京的严冬中也有“一二风筝浮动”,所以他又感受到了“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悲哀无法把握、不能停止。
4、这篇散文,以(风筝)为线索,全文贯穿了人物的(心理)描写,借助了(因事抒情)和(借景抒情)的方法,表达了作者的(在精神虐杀后的无法摆脱的沉重的悲哀和惊异)的情感。
9、《夏感》导学案(一课时)(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一、学习目标
11、反复诵读,体会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2、能够赏析文中精彩的句子,感受语言魅力
33、注意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对夏季的喜爱之情
二、课前自学
1、了解作者: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他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治家。主要著作有:《》、《_》,散文集《》、《》.
2、熟读课文,完成以下划线字的注音和词语解释:
贮满: 澹澹: 芊芊:
磅礴:黛色: 匍匐:
3、按原文填空。(1)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的旋律。(2)火红的太阳()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
(3)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在天地间升腾。4、仿照下列各组所给的词汇分别再写三至五个结构相似的词语。(1)例:淡淡绿烟芊芊细草密密厚发滚滚麦浪
(2)例:春日融融秋波淡淡冬雪皑皑目光炯炯
(3)例:听听窗纸歇歇腿脚说说想法打打麻将
三、课内研讨
1、感知: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景色?
2、品夏(为你支招——注意抓词语、修辞、描写方法,联系描写对象分析。)
找出课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并说出理由。
例句1:“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理由:“沸腾”二字让人体会到夏天的热烈,此句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并且虚实结合,形象地写出从春到夏逐渐热烈的过程。
例句2:“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理由:烘烤:太阳温度高。扑打:写出了麦浪翻滚的气势。涌:描写了麦浪翻滚的动态美。此句抓住了夏天典型的景物来描写。
例句3:金色主宰了世界上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
理由:从色、味几方面描写麦浪、表现了夏天的热情。
3、悟夏:本文题目是《夏感》,作者对夏天的感情是怎样的。
思考:作者对夏天的感情是怎样的?
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来描写夏天的感受?
农民的辛勤体现在哪里?
作者为什么不歌颂春花秋月,而要赞美这充满紧张、急促旋律的夏天呢?
4、写夏
品味下边描写春之色、秋之色的语句请你发挥想像,写几笔“夏之色”、“冬之色”。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四、拓展延伸——选一个做
1、文章最后写道:“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那么,据你所知,有关夏天的古诗句有哪些?
2、阅读下面这首诗,说说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教师小结:这首唐诗描绘了一幅情调清和的夏日图画,表现诗人悠闲自在的闲适情趣;而课文抒发的是对夏天充满“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赞美,和对那些在夏日里分外繁忙的农人的讴歌,表达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火热生活的向往。
悟夏:
读读:对夏天的赞美。
悟悟:(1)赞美(2)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3)白天赶着割麦子,麦子上场又赶着大麦子,早起晚睡,半夜起风了,又担心麦子淋雨;麦子打完了,又得赶去给秋苗施肥、浇水。(4)对夏天的喜爱。(5)因为夏季是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作者歌颂夏季,更重要的是歌颂劳动,赞美辛勤劳动的农民。
描夏:
夏之色为火的红,如太阳,如辣椒,昭示着旺盛的生命。夏之色为浓的绿,如树叶,如劲草,展示着美丽的青春。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拓展检测案
10、《看云识天气》教案设计(第一课时)(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课堂目标导航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了解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
自主预习方案
◆导语设计(一):春夏秋冬,阴晴雨雪,风云变幻,气象万千。天气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而天气的变化自有它的征兆。现在,请你把目光投向天空,看看那飘落的云彩,这大自然的文字,这天气的“招牌”该怎样解读?今天我们一起《看云识天气》
◆导语设计(二):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天晴都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1)知识储备
过渡语:让人熟视无睹的云、不被人关注的云,通过作者新奇的比喻变形,不仅会引起读者极大的兴趣和关注,更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让我们走进作者,看看他的功夫深在何处?
●走进作者
朱泳焱,1940年生于上海、1960年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几十年来,他先后在教师进修学院、中等师范学校等地任教,现为特级教师,发表语文教学和语言研究方面的论文、文章200篇;专著《叶圣陶的语言修改艺术》于1988年获全国首届优秀教育图书评比一等奖。
>教学建议<
朱泳焱在教育教学上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作品对于我们中学生的心理、道德等方面会起到一定的安抚作用。课外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图书室等查阅他的作品欣赏欣赏。
●解读背景
1962—1965年,作者被江苏省教育厅借调到南京,参加家业中原语文课本编写工作,除一般挑选课文、组织单元、编写注释、设计练习外,作者还负责编写了十几篇语言知识短文和说明文,说明作者善于留心观察自然现象和身边的事物,告诉我们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我们同样可以写出精辟的文章,只有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
●了解文体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知识。从说明对象的角度分:事理性说明文和事理性说听文;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分:平实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教学建议<
说明文是三大文体之一,记叙文是以情感人、议论文是以理服人、而说明文是以知授人,为了更好地掌握这种文体的相关知识,我们就要阅读我们身边的说明性的读物,比如家中的电器、药物等产品说明书,是我们最好说明文教材。
(2)字词梳理
过渡语:本文作者运用大量的比喻句,生动准确的词来描绘云的姿态万千。我们在朗读时,一定要借肋工具书理解字、词,才能顺利地理解课文,产生丰富的联想、想像。
●读准字音
峰峦(luan)点缀(zhui)棉絮(xu ) 模(mo)糊
>教学建议<要读准字音,就要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根据语境来区分多时字的在该句中的读音,要养成查阅资料,批注的习惯。
●理解词义
姿态万千:形容姿态多种多样。
预兆: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教学建议<理解词义,不仅要明白它的本义,更应该结合语境来理解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
(3)整体感知
过渡语:整体感知课文,是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的前提。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思路去弄清楚云与天气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
●梳理结构
(1):总写云和天气的关系
云的形态
(2—6):分写云和天气的关系关系着天气变化笑看风云变化,早有成竹在胸
云的光彩
(7):总写看云识天气的意义、方法。
>教学建议<梳理文章的结构,关键在于理清作者的思路,紧扣题目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不但看云可以识天气,而且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
●主旨概括
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旨在告诉人们要虚心向有经验的人学习,留心观察大自然,在观察中要掌握规律。
>教学建议<概括文章的主旨,需要弄清说明事物的特征,然后抓住文章开头或结尾处议论,抒情的句子,进行整合归纳。
合作探究方案
过渡语: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合作,探究是高效课堂的主旋律,愿同学在小组内七嘴八舌,弄清本文的说明方法,顺序以及事物的特征。
►导学点一:朗读与感悟
1、云与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天空中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云名特征预示天气
卷云高
卷积云轻晴朗
高积云薄
云的形态卷层云低
高层云厚阴雨风雪
雨层云密
积雨云
晕云更雨天气变坏
晕
向午时风
华环变大趋于晴好
华
华环变小转为阴雨
云的光彩
虹在东方有雷无雨
虹
虹在西方会有大雨
朝霞在西天气阴雨
霞
晚霞在东天气晴朗
►导学点二:赏读与品味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本文主要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作比较、摹状貌等,本文主要用了打比方、分类别、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2、课文哪些地方用了作比较、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作者把薄云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四类来说明;按云的不同色彩又把云分为晕、华、虹、霞四种,这就用了分类别、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3、作者介绍八种云的形态和四种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
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
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在文章内容方面,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介绍的。如第3段,把“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天气的关系。
►导学点三,拓展与延伸
1、收集有关云的谚语、成语、诗词及文章片断。
谚语:天上乌云盖,大雨来得快。成语:不知所云,烟消云散。
满天乱飞云,雨雪下不停。
诗词: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2、运用打比方、分类别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你自己房间里的陈设,学习分层次,有方法地写简单的说明文。(略)
>教学建议<这一环节,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思想的火花充分地交流碰撞。龚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