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时间:2022-12-25 21:51:06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必修五)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学习目标

  1.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艺术风格。

  2.正确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不与权贵妥协的反抗精神和伤感情绪。

  3.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老师语

  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他壮游天下,生性狂放,磊落不群;他的诗境界壮阔,想象奇特,既有奇异瑰丽的浪漫笔调又有着真挚、质朴的人情味。

  二.常识简介

  1.解题

  ⑴梦游:

  ⑵天姥:

  ⑶吟:

  ⑷留别:

  ⑸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哪一种呢?(属于前一种,即“歌行体”)

  2.作者简介

  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李白的出身及经历具有传奇性,不论生、死还是经历都存在很多谜,其创作也出奇。前人评李白思想及创作,多用一个“奇”字。如“以奇文取称”(元稹)、“才大语终奇”(钱起)、“才矣奇矣”(白居易),这类评价语很多。其他如贺知章所说“谪仙”、杜甫所谓“佯狂”,以至诸如令力士脱靴和骑鲸飞升之说,虽不言奇,但“奇”寓于中。

  杜甫很敬佩李白,在《春日忆李白》写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突出的是李白在诗中所表现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这种个性,有些用“豪放飘逸”“豪爽感激”“豪迈俊逸”来概括,虽说法有所不同,但都突出一个“豪”字。联系他的《将进酒》《蜀道难》。等等诗歌,可以看出他的诗往往透过“豪”的表面寓于“悲”的实质,在悲感至极就以豪语出之。这正是李白个性的基本特征。

  3.作品背景

  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

  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三.整体感知

  1.放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听出感情基调。

  2.学生朗读或默读课文,圈点难字生词,结合注释理解。

  例如:解释下列加线词

  ⑴我欲因之梦吴越:⑵栗深林兮惊层巅:

  ⑶虎鼓瑟兮风为马:⑷失向来之烟霞:

  ⑸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6)势拔五岳掩赤城:

  ⑺烟涛微茫信难求:

  3.学生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语句,理清思路。

  ⑴从全诗看,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写虚(梦)?

  ⑵梦中仙境写了哪些图景?

  4.理清本诗结构如下:

  (板书)

  一.

  二

  三.

  四.课时小结

  这首诗作者用奇特的夸张描写了天姥山的雄姿,以主要的笔墨借助想像描绘了梦游天姥的情景,突出地展现了作者的浪漫主义风格。全诗通过梦境的描写反映了作者政治上的不得意和对权贵的不妥协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消极的避世态度。

  五.作业布置

  ⑴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⑵结合注解整理文言字词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指名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文本鉴赏

  1.研习第一节(入梦缘由)

  ⑴齐读第一节

  ⑵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

  ⑶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

  2.研习第二节(梦游幻境)

  老师语: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

  ⑴学生齐读第二节

  ⑵前后桌四人交流: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l-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⑶学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⑷自由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

  3.研习第三节(抒情表态)

  ⑴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明确:

  进步性:

  ⑵鉴赏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三.诗歌小结

  1.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

  2.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

  明确:

  3.艺术特色

  ⑴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⑵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⑶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缚。

  六.作业布置

  阅读文本中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写一篇4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小作)

2、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教学目标 1.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艺术风格。

  2.正确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不与权贵妥协的反抗精神和伤感情绪。

  3.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重、难点: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自主学习  一、作者及背景介绍:

  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是他一生的愿望。公元472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任了个侍御闲职。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天宝四年秋(公元745年),他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2..解题⑴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⑵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⑶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其它的如“歌”、“行”等。

  ⑷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

  ⑸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哪一种呢?(属于前一种,即“歌行体”)

  二:预习检测。

  ①学生注意正音。

  天姥()瀛()洲剡()溪渌()水屐()

  殷()岩泉栗()深林水澹()澹扉()

  訇()鸾()觉()时之枕席

  ②、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烟涛微茫信难求信:云霞明灭或可睹或:

  势拔五岳掩赤城拔:我欲因之梦吴越因:

  脚著谢公屐著:(zhuó),迷花倚石忽已瞑瞑:

  熊咆龙吟殷岩泉殷:栗深林兮惊层巅栗:惊:

  合作探究

  一、导入:同学们,我国古代有这样一位大诗人,当他郁郁不得志的时候,他悲愤地呼喊: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当他自认为能够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时,他满怀激情地唱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一生酷爱饮酒: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他对生活充满了自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纵情山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这位诗人是谁?他就是我们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二、整体感知诗词,梦,总有个入梦前——梦中——梦醒。我们可以再详尽些,试用四字纲要来表述其游程(要求每句纲要中都含一“梦”字):

  提示:入梦缘由——(梦游历程)——(梦中仙境)——(梦醒时分)——(醒梦留别)。这是行文的思路,也就是情节线索。

  三:文言知识点:

  1.古今异义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的确、实在)

  云霞明灭或可睹(灭,暗)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

  2.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名词“事”作动词,侍奉)

  云青青兮欲雨(名词“雨”用作动词,下雨)

  2).名词用作状语

  对此欲倒东南倾(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

  訇然中开(“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

  古来万事东流水(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

  3).使动用法栗森林兮惊层巅(栗,使……颤栗;惊,使……惊)

  四:、诵读并分析诗文

  (一)诵读并分析①段

  1.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在“梦游天姥”四字下标示双横线), 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 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板书:缘由)

  (二)诵读并分析②段

  1. 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请同学们诵读第②段,并思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明确: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

  2.品味重点字词:飞、送、殷、栗、惊等。

  明确: “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

  3.朗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请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参考: 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三)诵读并分析③段

  1.此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 “别君”二字照应题目“留别”(在“留别”二字下标示双横线)。 段中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板书: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2.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

  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五、艺术特点:

  1、想象丰富。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诗中所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以神奇的梦境与丑恶的现实比,以光明与黑暗比对比。

  2、构思新奇。歌颂洞天之美丽,以鞭挞唐王朝的丑恶;为惜别而赋诗,却写游访名山,以明自己目前和今后的战斗意志,别开生面。

  3、消极因素。流露的“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之类的情绪,是清高的士大夫共有的思想,表现出消极的一面。

  六、中心思想:

  全诗通过梦游的描绘,写出了作者憎恶封建现实,追求自由乐土的理想,表达了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3、《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学生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了解运用夸张、想象和传说进行创作而形成的浪漫主义诗歌风格。

  2、体味唐诗诗味。

  3、体会诗人傲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提示诗歌形象和语言的内涵,体会作品的情意和艺术美,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一、相关背景: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抱负,但他不屑于通过科举登上仕途,而是希望由布衣一跃而成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扩大声誉。天宝元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已经42岁的李白以为大展抱负的机会来了,他也的确曾有过短暂的得意,然而不久他就发现李隆基仅只把他当作供己消遣的御用词人。同时李白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酒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招致他们的排挤。甚至连玄宗也开始对他不满,因而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逐出京城。在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李白亲眼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败,宫廷生活的残酷斗争。第二年,李白借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际,写下了这首“留别”诗,诚挚地向亲友们表明了自己蔑视权贵,傲岸不屈,与宫廷生活彻底绝裂的态度。

  二、解题:

  梦游:说明内容的。天姥:。

  吟:古诗体式,一种字数不定,压韵自由可以换韵,对仗无严格要求的古体诗

  留别:说明本诗。

  三、注音、解词:

  天姥:();瀛洲:() ;云霓:()副虹,雨后天空中与虹同时出现的彩色圆弧。

  剡溪:(); 在嵊县境内,溪水名;渌水:();脚著谢公屐:()。

  暝:();殷岩泉:(),如:殷殷其雷;栗深林:()通“傈”

  水澹澹:()波浪起伏或流水迂回状;訇然:();青冥:()。

  鸾回车:()古代传说中的一神鸟;魂悸:()因害怕而心跳;恍惊起而长嗟:()。

  四、听朗读;学生一块朗读.

  五、整体感知:

  诗如何起笔?三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段:写天姥山的,点出:心驰神往。从入笔,以虚衬实,给天姥山胜景染上一层神奇色彩。为梦境的展开镀上一层色调,暗含着一个“梦”字。

  第二段:写:迷离恍忽。起句承上启下,度入梦境,不露痕迹。梦中所历,从谧静幽美的湖月到奇丽壮观的海日,从万转千折的山经到令人战栗的层巅,从山景幻入仙境,目眩神迷,惊讶莫测。展示了一幅气象万千的梦游图景。

  第三段::惆怅感怀。归到“留别”题目,揭明主旨,是梦境的延伸。对

  的憎恶,对的向往。

  五、课文理解:

  1、【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思考:A、为何从“瀛洲”谈起?B天姥山的特点是什么?C怎么体现?D使用什么写作和修辞手法?

  答:A、把神山和天姥山并提,起作用,表现天姥山的,是诗“神”的特色凸显而出。

  B、天姥山的特点:。C、先用天相比,又用高峻闻名的及附近名山赤城、天台相比。

  D、写作手法:;修辞手法:。极力表现高耸、时隐时现的天姥山,为幻想做好准备。

  2、【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飞”表现了什么追求?

  “照”和“送”写出什么?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对的热爱和眷恋。

  3、【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为何提到“谢公”?

  答:引用了。相传晋朝以前,谢玄的孙子到浙江永嘉来任太守,此人喜遨游山水,永嘉恰巧山秀水灵,所以任职期间游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风光绮丽的天姥山正处这险要地段,因而名声大振。?

  4、【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加线句子使用了什么句式?有何作用?

  答: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看到)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听到)

  加线句子使用了

  5、【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天门打开后的景象如何?。接下来,青空寥落,深不见底,金银台上,日月照耀,金碧辉煌。神仙排云而出,身着云霞般华美的衣裳,乘清风,纷纷而来。 老虎鼓瑟,鸾鸟拉车,仙乐阵阵,车声辚辚。众仙像麻束一样列队立在金银台上。诗人神游八极之表。

  6、【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如果梦境是一个故事的话,这里到了哪个阶段?出现带来了的最高潮。

  这些描写让诗人幻想到什么?诗人幻想如遨游,天马行空,,任意奔驰。

  7、【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写了什么事?有何作用?

  答:。在梦境最高点悬崖勒马,急转直下。由幻想转到。

  8、【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你们是如何理解这饱蕴诗情的两行诗句的?这一切在你的心目中叠合出了诗人怎样的艺术形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眼”中“摧眉折腰”指什么?

  答:“摧眉折腰”指

  长安曾是李白一生的向往,在这里,诗人寄意壶酒,布衣供奉翰林,曾为人赏识,为其解金龟换酒,极尽荣华,肆意放诞,然而熙熙攘攘,闹闹哄哄的帝都亦不过如此,专权,争权,诗人无意,诗人宁愿选择自己的,选择,踏寻,释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让我们想到了东晋时候“”的彭泽小令陶渊明,他终辞小令一职,最后躬耕南亩。这一切在我们的心目中叠合出了一位

  却又的诗人形象,诗人气质不俗,,富于幻想,对自由充满向往。

  《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二课时

  一、全诗总结:

  1、全诗脉络:入梦——历程——出现——梦醒——留别

  2、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记的诗,也是一首诗。它的主体部分,是

  世界。但诗人之所以向往神仙世界,不就是因为吗?诗的结尾说:“”这就明白地道出了诗人的心声。诗人和追求的精神在这里集中体现出来了。

  3、这首诗固然有宣扬,“”的消极意味,但它的基调却是的。他的徜徉山水,求仙访道,是想用远离的方式表示对的抗争,是追求的一种体现。全诗有一种的气概流贯其间,并不给人消沉的感觉。“”是全诗的主旨。

  二、练习

  (一)、背诵这首诗,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思。

  1.烟涛微茫信难求,信:。2.势拔五岳掩赤城,拔:。

  3.我与因之梦吴越,因:。

  4.栗深林兮惊层巅,栗:。惊:。

  5.惟觉时之枕席,觉:。6.失向来之烟霞,向来:。

  (二)、李白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天姥山的雄奇和高大的?第二段结尾又说“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这反映了李白怎样的人生态度?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了解李白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以及他的人生态度,以便更好地鉴赏这首诗。

  参考答案:第一问。李白用来写天姥山。现实中的天姥山当然不如五岳,李白却说“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更高大。连有名的天台山也好像拜倒在天姥山脚下。李白所写的是他幻想中的天姥山,这座天姥山是现实天姥山被后的幻影。

  第二问。这两句诗是说,无论梦境多么美妙,最后梦终归要醒来,梦中的一切顿时破灭。一方面,这反映了李白有的消极情绪。李白在上遭受挫折的情况下,对人生有些消极,是可以理解的。另一方面,李白表达的是,梦破灭后,最终还是躺在上。就是说,要回到,不能在过日子。因此,李白人生态度的基调还是的。

  (三)、诗的结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反映了诗人什么性格?历来诗评家都认为这两句是全诗的“诗眼”,试结合全篇内容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全诗的诗眼,更好地把握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在封建社会,等级,“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所有人才都摆脱不了

  的屈辱地位,无所谓人的尊严。李白却继承了陶渊明“”的优良传统,敢于向挑战,与权贵,权贵,而追求自己的。这是李白的高贵品格,是他的伟大之处。

  说这两句诗是“诗眼”,因为它点明了这首诗的主旨。这个主旨是统帅全诗的。这首诗的主要部分是写,写世界。这是用幻想世界的美好现实世界的,用诗人在幻想世界的衬托他在现实世界的。就是说,即使写梦境,也是着眼于,为了一吐在长安三年所累积的之气。

  (四)△请将此诗与李贺的《梦天》进行比较,分析两诗在主题和意境上的差异。

  梦天——李贺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参考答案:从主题看,《梦天》中诗人的意志、对的向往与人生的、现实的构成尖锐的矛盾,困扰诗人的心灵。这首诗是诗人的象征。而《梦游天姥吟留别》有“”的消极方面,更有,追求的积极方面。这首诗是诗人的气质的写照。

  从意境看,李白的诗是的,李贺的诗则是的;李白的诗是充分男性化的,充满之气,李贺的诗则是充分女性化的,显得。

  三、《夜归鹿门歌》赏析:

  夜归鹿门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1、整体感知

  孟浩然是一位隐逸诗人。40岁以前,他隐居于汉江西岸岘山南园的家中;40岁到长安谋仕不遇,在外游历数年后返乡,又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的鹿门山辟一住处,有时也去住。这首诗就是写他“夜归鹿门”的情景。

  诗人通过夜归鹿门的,抒发了自己的。这首诗的特点,用“寂寥”二字可以概括,隐士生活,景色清幽,心境恬静。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笔法顺畅自然,意蕴深厚。

  开头两句,写诗人傍晚,听到山寺报时的钟声,望见渡口争渡的人们。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比较中,使人想起诗人洒脱的胸怀。第三、四句,写世人,诗人却离家归鹿门,在两种归途的比较中,表露诗人的之志趣。第五、六句,写路上,月光照着树林,朦朦胧胧,美妙无比,诗人陶醉在这景色中,不禁与大自然化为一体。不知不觉地到了目的地,原来这就是庞德公的隐居之处。这两句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第七、八句,写:孤独一人,与尘世隔绝,与山林作伴。表现了。

  这首诗写的“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的道路。作者以清淡干净的笔墨,。

  2、对“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的理解。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营造了一个非常的自然环境,但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还有人在活动,“惟有幽人自来去”。这就使人在这幅高士隐居图中,除了感受到诗人的情趣外,还感受到在这种情趣的下面,藏着诗人所引发的一点。

  3、课后习题三

  《归嵩山作》是写王维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随着作者把归山途中的景色有层次地一一写来,诗人的感情也在一步步变化:出发时安详从容,途中一度凄清悲苦,最后恬静淡泊。可见,诗人对归隐是积极向往的,感到闲适自得。

  《夜归鹿门歌》与《归嵩山作》在诗境上的共同之处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高度契合,景物和感受诗意地结合在一起,全诗是浑融完整的整体,恬淡、优美。不同之处是:孟诗多用白描,着墨轻淡,比王诗更显淳朴;王诗“诗中有画”,有丰富的色泽和光彩。明人李东阳说:“王诗丰缛而不华靡,孟却专心古淡,而悠远深厚,自无寒俭枯瘠之病。”(《麓堂诗话》)这个比较同样适合于这两首诗。

4、《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了解运用夸张、想象和传说进行创作而形成的浪漫主义诗歌风格。

  2、体味唐诗诗味。

  3、体会诗人傲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提示诗歌形象和语言的内涵,体会作品的情意和艺术美,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一、相关背景: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抱负,但他不屑于通过科举登上仕途,而是希望由布衣一跃而成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扩大声誉。天宝元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已经42岁的李白以为大展抱负的机会来了,他也的确曾有过短暂的得意,然而不久他就发现李隆基仅只把他当作供己消遣的御用词人。同时李白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酒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招致他们的排挤。甚至连玄宗也开始对他不满,因而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逐出京城。在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李白亲眼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败,宫廷生活的残酷斗争。第二年,李白借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际,写下了这首“留别”诗,诚挚地向亲友们表明了自己蔑视权贵,傲岸不屈,与宫廷生活彻底绝裂的态度。

  二、解题:

  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天姥:所梦内容。

  吟:古诗体式,一种字数不定,压韵自由可以换韵,对仗无严格要求的古体诗

  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

  三、注音、解词:

  天姥:();瀛洲:() ;云霓:()副虹,雨后天空中与虹同时出现的彩色圆弧。

  剡溪:(); 在嵊县境内,溪水名;渌水:();脚著谢公屐:()。

  暝:();殷岩泉:(),如:殷殷其雷;栗深林:()通“傈”

  水澹澹:()波浪起伏或流水迂回状;訇然:();青冥:()。

  鸾回车:()古代传说中的一神鸟;魂悸:()因害怕而心跳;恍惊起而长嗟:()。

  四、听朗读;学生一块朗读.

  五、整体感知:

  诗如何起笔?三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段:写天姥山的雄奇壮丽,点出入梦之由:心驰神往。从瀛州入笔,以虚衬实,给天姥山胜景染上一层神奇色彩。为梦境的展开镀上一层色调,暗含着一个“梦”字。

  第二段:写梦游历程:迷离恍忽。起句承上启下,度入梦境,不露痕迹。梦中所历,从谧静幽美的湖月到奇丽壮观的海日,从万转千折的山经到令人战栗的层巅,从山景幻入仙境,目眩神迷,惊讶莫测。展示了一幅气象万千的梦游图景。

  第三段:嗟叹述志:惆怅感怀。归到“留别”题目,揭明主旨,是梦境的延伸。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五、课文理解:

  1、【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思考:A、为何从“瀛洲”谈起?B天姥山的特点是什么?C怎么体现?D使用什么写作和修辞手法?

  答:A、把神山和天姥山并提,起陪衬作用,表现天姥山的神奇色彩,是诗“神”的特色凸显而出。

  B、天姥山的特点:高大、巍峨。C、先用天相比,又用高峻闻名的五岳及附近名山赤城、天台相比。

  D、写作手法:比较、衬托;修辞手法:夸张。极力表现高耸、时隐时现的天姥山,为幻想做好准备。

  2、【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飞”表现了什么追求?自由自在

  “照”和“送”写出什么?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

  3、【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为何提到“谢公”?

  答:引用了典故。相传晋朝以前,谢玄的孙子到浙江永嘉来任太守,此人喜遨游山水,永嘉恰巧山秀水灵,所以任职期间游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风光绮丽的天姥山正处这险要地段,因而名声大振。?

  4、【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加线句子使用了什么句式?有何作用?

  答: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看到)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听到)

  加线句子使用了楚辞句式,使节奏变化,增添浪漫主义色彩。

  5、【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天门打开后的景象如何?光辉灿烂,壮丽非凡。接下来,青空寥落,深不见底,金银台上,日月照耀,金碧辉煌。神仙排云而出,身着云霞般华美的衣裳,乘清风,纷纷而来。 老虎鼓瑟,鸾鸟拉车,仙乐阵阵,车声辚辚。众仙像麻束一样列队立在金银台上。诗人神游八极之表。

  6、【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如果梦境是一个故事的话,这里到了哪个阶段?仙人出现带来了梦境的最高潮。

  这些描写让诗人幻想到什么?诗人幻想如神仙遨游,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任意奔驰。

  7、【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写了什么事?有何作用?

  答:心惊梦醒,好梦不常。在梦境最高点悬崖勒马,急转直下。由幻想转到现实。

  8、【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你们是如何理解这饱蕴诗情的两行诗句的?这一切在你的心目中叠合出了诗人怎样的艺术形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眼”中“摧眉折腰”指什么?

  答:“摧眉折腰”指与权贵同流合污

  长安曾是李白一生的向往,在这里,诗人寄意壶酒,布衣供奉翰林,曾为人赏识,为其解金龟换酒,极尽荣华,肆意放诞,然而熙熙攘攘,闹闹哄哄的帝都亦不过如此,外戚专权,同僚争权,诗人无意留恋,

  诗人宁愿选择自己的生存空间,选择放鹿青崖,踏寻名山,释放自由与率气。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让我们想到了东晋时候“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彭泽小令陶渊明,他终辞小令一职,最后躬耕南亩。

  这一切在我们的心目中叠合出了一位傲视权贵却又才华横溢的诗人形象,诗人气质不俗,潇洒浪漫,富于幻想,对自由充满向往。

  《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二课时

  一、全诗总结:

  1、全诗脉络:入梦缘由——梦游历程——仙境出现——梦醒——留别

  2、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记梦的诗,也是一首游仙诗。它的主体部分,是诗人梦中的神仙世界。但诗人之所以向往神仙世界,不就是因为现实世界太黑暗太令人失望吗?诗的结尾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就明白地道出了诗人的心声。诗人蔑视权贵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在这里集中体现出来了。

  3、这首诗固然有宣扬人生如梦,“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消极意味,但它的基调却是昂扬振奋的。他的徜徉山水,求仙访道,是想用远离现实的方式表示对权贵的抗争,是追求个性自由的一种体现。全诗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不给人消沉的感觉。“不事权贵”是全诗的主旨。

  二、练习

  (一)、背诵这首诗,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思。

  1.烟涛微茫信难求,信:实在。2.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

  3.我与因之梦吴越,因:依据。

  4.栗深林兮惊层巅,栗:使……战栗。惊:使……吃惊。

  5.惟觉时之枕席,觉:醒。6.失向来之烟霞,向来:原来。

  (二)、李白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天姥山的雄奇和高大的?第二段结尾又说“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这反映了李白怎样的人生态度?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了解李白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以及他的人生态度,以便更好地鉴赏这首诗。

  参考答案:第一问。李白用夸张和幻想来写天姥山。现实中的天姥山当然不如五岳,李白却说“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更高大。连有名的天台山也好像拜倒在天姥山脚下。李白所写的是他幻想中的天姥山,这座天姥山是现实天姥山被夸张后的幻影。

  第二问。这两句诗是说,无论梦境多么美妙,最后梦终归要醒来,梦中的一切顿时破灭。一方面,这反映了李白有人生如梦的消极情绪。李白在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情况下,对人生有些消极,是可以理解的。另一方面,李白表达的是,梦破灭后,最终还是躺在枕席上。就是说,要回到现实,不能在梦中过日子。因此,李白人生态度的基调还是积极向上的。

  (三)、诗的结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反映了诗人什么性格?历来诗评家都认为这两句是全诗的“诗眼”,试结合全篇内容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全诗的诗眼,更好地把握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在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所有人才都摆脱不了依附封建王朝的屈辱地位,无所谓人的尊严。李白却继承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优良传统,敢于向权贵挑战,与权贵决绝,蔑视权贵,而追求自己的个性自由。这是李白的高贵品格,是他的伟大之处。

  说这两句诗是“诗眼”,因为它点明了这首诗的主旨。这个主旨是统帅全诗的。这首诗的主要部分是写梦境,写幻想世界。这是用幻想世界的美好衬托现实世界的丑恶,用诗人在幻想世界的自由遨游衬托他在现实世界的失意和碰壁。就是说,即使写梦境,也是着眼于现实,为了一吐在长安三年所累积的怨愤之气。

  (四)△请将此诗与李贺的《梦天》进行比较,分析两诗在主题和意境上的差异。

  梦天——李贺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设题意图:开阔学生的眼界,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了解更多类似《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诗歌。

  参考答案:从主题看,《梦天》中诗人求生的意志、对天国的向往与人生的短促、现实的困厄构成尖锐的矛盾,困扰诗人的心灵。这首诗是诗人苦闷的象征。而《梦游天姥吟留别》有“人生如梦”的消极方面,更有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积极方面。这首诗是诗人昂扬振奋、潇洒出尘的气质的写照。

  从意境看,李白的诗是明朗、坦率的,李贺的诗则是幽深、神秘的;李白的诗是充分男性化的,充满阳刚之气,李贺的诗则是充分女性化的,显得阴柔、纤弱。

  三、《夜归鹿门歌》赏析:

  夜归鹿门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1、整体感知

  孟浩然是一位隐逸诗人。40岁以前,他隐居于汉江西岸岘山南园的家中;40岁到长安谋仕不遇,在外游历数年后返乡,又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的鹿门山辟一住处,有时也去住。这首诗就是写他“夜归鹿门”的情景。

  诗人通过夜归鹿门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自己的隐逸情怀。这首诗的特点,用“寂寥”二字可以概括,隐士生活,景色清幽,心境恬静。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笔法顺畅自然,意蕴深厚。

  开头两句,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听到山寺报时的钟声,望见渡口争渡的人们。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比较中,使人想起诗人洒脱的胸怀。第三、四句,写世人回村,诗人却离家归鹿门,在两种归途的比较中,表露诗人的隐逸自得之志趣。第五、六句,写上鹿门山的山路上,月光照着树林,朦朦胧胧,美妙无比,诗人陶醉在这景色中,不禁与大自然化为一体。不知不觉地到了目的地,原来这就是庞德公的隐居之处。这两句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第七、八句,写隐居处的境况:孤独一人,与尘世隔绝,与山林作伴。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

  这首诗写的“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作者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抒写归隐的情怀志趣,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隐士形象,构成一种独到的意境。

  2、对“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的理解。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营造了一个非常清幽的自然环境,但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还有人在活动,“惟有幽人自来去”。这就使人在这幅高士隐居图中,除了感受到诗人隐逸超脱的情趣外,还感受到在这种情趣的下面,藏着诗人仕进无望所引发的一点愤郁不平之气。

  3、课后习题三

  《归嵩山作》是写王维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随着作者把归山途中的景色有层次地一一写来,诗人的感情也在一步步变化:出发时安详从容,途中一度凄清悲苦,最后恬静淡泊。可见,诗人对归隐是积极向往的,感到闲适自得。

  《夜归鹿门歌》与《归嵩山作》在诗境上的共同之处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高度契合,景物和感受诗意地结合在一起,全诗是浑融完整的整体,恬淡、优美。不同之处是:孟诗多用白描,着墨轻淡,比王诗更显淳朴;王诗“诗中有画”,有丰富的色泽和光彩。明人李东阳说:“王诗丰缛而不华靡,孟却专心古淡,而悠远深厚,自无寒俭枯瘠之病。”(《麓堂诗话》)这个比较同样适合于这两首诗。

5、《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

  年级:高二 编写:谢一彰 审定:高二语文备课组 编制时间:2015--11

  班次: 小组: 姓名: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知识,背诵课文。

  2、缘景明情,结合诗歌的背景,把握诗歌的内涵,体会诗人情感。

  3、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仔细感悟、合作讨论、探究质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诗人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贵的精神品质。

  【重点难点预测】:

  1、体会诗人情感,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诗歌美质。

  2、理清思路,背诵全诗。

  【知识链接】

  1、文体介绍:

  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梦游天姥吟留别》属于前一种,即“歌行体”。

  2、背景介绍: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报复,但是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成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礼拜的朋友道士吴筠向唐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一是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二是玄宗仅把他看做词臣,并不重用他,三是受到权贵的排挤,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到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唐玄宗天宝三年,李白离开长安,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第二年,他在东鲁将南游吴越,写下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政治上的失意使他胸中的块垒难消,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学,基础过关(A级)

  温馨提示:用心诵读课文二遍,边读边在书本上做好标记;凭借诵读印象,完成1、2题中能完成的题目,检测一下自己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实在不能完成的再查阅课本和其它的工具书独立完成。

  1、注音。

  天姥(mǔ)瀛(yíng)洲 天台(tāi)剡(shàn)溪 渌(lù)水

  脚著(zhuó)谢公屐(jī)暝(míng)殷(yǐn)岩泉  栗(lì)深林

  水澹澹(dàn)訇(hōng)然青冥(míng)鸾(luán)回车魂悸(jì)

  恍(huǎng)惊起而长嗟(jiē)  唯觉(jué)时之枕席

  2、解释划线词。

  烟涛微茫信难求(的确、实在)势拔五岳掩赤城(超出)

  我欲因之梦吴越(依据)渌水荡漾清猿啼(清澈)(凄清)

  迷花倚石忽已暝(天黑,夜晚)熊咆龙吟殷岩泉(震响)

  栗深林兮惊层巅(栗,使……颤栗;惊,使……惊)

  云青青兮欲雨(名词“雨”用作动词,下雨)水澹澹兮生烟(波浪起伏或流水迂回状)

  列缺霹雳(列,通“裂”,分裂)洞天石扉(门扇)

  青冥浩荡不见底(天空)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

  忽魂悸以魄动(因害怕而心跳)恍惊起而长嗟(恍然,猛然)(叹息)

  唯觉时之枕席(醒时)失向来之烟霞(原来)

  须行即骑访名山(等待)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低眉)(弯腰)

  二、诵读作品,整体感知(B级)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每段内容。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入梦之由。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梦中奇景。

  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惊梦长叹。

  2、请找出诗歌中关键性的过渡性语句。

  由现实转入梦境:我欲因之梦吴越。

  由梦境转入现实: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

  三、合作探究、小组展示(C级)

  ★、熟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1、既然题目是“梦游天姥”,为何开篇从“瀛洲”谈起?

  ——“瀛洲”是东海三神山之一,把天姥山与神山并提,起陪衬作用,表现了天姥山的神奇色彩,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因为“云霞明灭”的天姥山与“烟涛微茫”的瀛洲同样神秘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山的“或可睹”就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

  2、天姥山除带有神秘色彩外,还有什么特点,文中是怎么体现的?

  ——高大、巍峨。先用天相比,又用以高峻闻名的五岳及附近的名山赤城、天台相比,加以夸张,衬托。

  ★、反复诵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3、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请同学们以时间、地点为序探究梦游之旅,并分析所见之景的特点。

  ——魂飞剡溪——凄清幽静

  着屐登山——高峻雄奇

  黄昏山景——幽深恐怖

  洞天仙境——金碧辉煌、热闹非凡

  4、诗人为何提到“谢公”?

  ——谢灵运是南朝时期著名的山水派诗人,他热衷政治仕途,但到了刘宋时代,他的仕途地位受到威胁,不很顺利;后来他干脆辞官,领着僮仆门生几百人游山玩水,以排遣政治上的不满。谢灵运与李白一样,也是空有满腔抱负,却在政治上饱受打击,都有政治上的不满。所以,李白借谢灵运来写自己,也表明自己要效仿谢灵运寄情山水、鄙弃俗世。

  ★、有感情地诵读第三段,体悟情感,思考探究:

  5、“世间”两句,作者是在感叹什么?“且放”两句,表明了诗人什么志向?“安能”两句表现出诗人什么性格和精神?

  ——世事虚幻无常,流露了人生如梦的感伤情绪。

  绝不与恶势力妥协,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同时也显露出诗人逃避现实的消极遁世的思想。

  蔑视权贵的性格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虽然诗人也流露了一定的消极感伤的情绪,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通读全文,思考探究:

  6、诗人为何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绘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之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四、课堂小结与梳理(从知识、学法、情感等方面谈自己的收获)

  五、当堂检测

  1、默写:

  ①描写天姥山巍峨、挺拔的四句诗是: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②诗人登山时的见闻(两句):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③描绘仙人盛会异彩缤纷的场面(四句):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④表现本诗主题的两句诗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对一二自然段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天宝元年(742年),李白42岁奉诏入京。他本想借此行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他只被玄宗视为“词臣”,并不重用,且又受到权贵排挤,仅住一年便放放。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以排遣胸中块垒。

  B、第二诗段为全诗核心,体现了“游仙诗”特色,尤其主体部分“云青青……仙之人兮列如麻”,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各种角度描写仙境,给人脱俗之感。

  C、诗人游仙之念,源于对社会的不满,因而他借助梦境,虚构出万花洞般的迷离幻境,以及自己与仙人们的聚会场面,揭示出与现实世界决不合流的高尚情怀。

  D、杜甫评价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上述二诗段,就体现出这种特质:对天姥山与仙境的精心刻画,有正面直接性,有侧面烘托性的;有实写的,有虚写的……其构思,的确够“不群”;其描绘,实在够“飘然”了。

  明确:C提示:诗篇虽为对现实不满的曲折反映,想象力极为丰富,但诗人独未写自己与仙人聚会的情节,因而本项末句评价失实。

  3、对诗篇末段诗句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A、“世间行乐亦如此”——此,指代的是上一诗段描绘的仙人聚会的场境与情景。

  B、“古来万事东流水”——可以联想到乐府诗“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的诗句,诗人意在激励自己“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C、“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从句式上审视,似乎是一问一答;然而,下句并未正面回答上句所提“何时还”的问题。

  D、“骑白鹿,访名山。”——诗人写出了自己无拘无束的潇洒生活;白鹿,相传古代神仙或隐士常骑着它漫游,象征自由自在。

  明确:B提示:本项的表述犯了拔高诗句意境的毛病——诗中没有激励自己“少壮不努力”的意思。

  六、课后反思

  1•同学们,这这节课我们掌握了一些什么知识?

  2•还有哪些地方比较难懂或者没有学懂?是什么原因?

  3•还希望老师做到哪些呢?

6、《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师版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基本情况及创作背景,读懂诗歌的感情。

  2.能鉴赏诗中浪漫瑰丽的想象、沉郁悲凉的意境、精妙的景物描写等等。背诵并默写三首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了解作者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基本情况及创作背景,疏通诗歌大意;

  2.通过自学、讨论、质疑等方式读懂李白梦境的意象和梦境所隐含的精神追求;读懂杜甫的身世之悲与忧国之情,读懂白居易抒发的人生感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古人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多样的人生,加深对社会的思考,增强对人生的感悟,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难点】

  1.品味组成梦境的意象和梦境所隐含的精神追求。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资料】

  《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浪漫瑰丽的想象,描绘了一个迷离惝恍的梦境。诗作以七言为主,不受诗律限制,在奇特的梦境中寄寓着深沉的慨叹。

  【知人论世】

  1.了解诗人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2.人物轶事

  李白赋李花

  幼年李白第一次抓周时便抓到了一本诗经。李父喜出望外,他希望自己的儿子日后能成为远近闻名的大诗人,但却在取名字一事上犹豫不决以至于李白到了七岁仍然没有名字。适逢小李白七岁那年的春季,李父写下了一首只有开头两句的赞美春日的七言绝句体裁诗,随后就让自己妻儿一人一句补全该诗。话音未落,李母不假思索说道:“火烧杏林红霞落。”

  小李白若有所思,静静地等母亲说完之后,脱口而出:“李花怒放一树白。”这句一语惊人,李父赞道:“吾儿有诗才,甚好。”同时,心中默念此诗暗暗欢喜:“吾家木子本姓李,一树李花白如雪”。于是,李父最终拍板决定给儿子取名叫做李白。

  3.了解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使他只居住了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离开长安后,与杜甫、高适游山东,在兖州话别,临行作本诗。

  4.解题

  ①吟:本指吟咏、作诗,后为诗体名。和“歌”“行”相仿,其音节格律较自由,有五言、七言、杂言等,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梦游天姥吟留别》。

  ②留别:临行赠言。“送别诗”和“留别诗”都写离别时的离愁别绪;送别诗是送者所作,留别诗是离者所作。

  【整体赏析】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此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诗人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手法,组成一幅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梦游图。全诗构思精密,意境雄伟,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感慨深沉激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其在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笔随兴至,体制解放,堪称绝世名作。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其时李白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云梯。

  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高潮。

  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象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表现方面

  (一)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的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如《上李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以大鹏自喻,可已非庄子式的逍遥以自适人大鹏,而是要引起震动惊怪的大鹏,足见其气势不凡。

  再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抒写志士失意的悲愤,大气磅礴而慷慨激昂,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和节奏变换,追摹情绪冲动时情感喷发奔涌的起伏跌宕,让人直接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二)想象丰富奇特,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

  与喷发式的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带有一种随意生发的狂放精神。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燕山雪花大如席,偏偏垂落轩辕台”(《北风行》)。其成功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使感情表现得十分强烈,而且在构图设计上也别具匠心,表现得十分巧妙。

  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营造了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

  (三)意象独特

  李白的一生漂泊不定,居无定所,其成长历程潮起潮落,坎坷不平,其从仕之道波折万千,险象环生,也便是这不幸的遭遇使它看透了现实社会的黑暗,使他寄希望于超现实,憧憬于仙界,以获得丝毫的宽慰。因此与作诗的气魄宏大和想象力丰富相关联,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他对体积巨大的壮观事物似乎尤为倾心,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李白将它们置于异常广阔的空间背景下加以描绘,构成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的“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组合,给人以一种崇高感。

  (四)风格飘逸

  李白飘逸的诗风毫不做作,一切写的那么的纵逸于自然,夸张而真实。“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人自倒非人推”等等一切的一切都显得那么流畅,那么自然。挥毫泼墨,逸思横出。古往今来,问天下谁人能敌。

  李白的诗作飘逸豪放,极具浪漫主义且又能接物言志,回归现实,表达自己远大政治志向及处世态度。“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君是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等等无不体现了他济苍生、安社稷之宏伟抱负及其远大志向。

7、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学生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抓住重点词句,领会诗歌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

  2、体会和学习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能够鉴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

  3、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4、悟本诗中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学习重难点】

  1.体会和学习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能够鉴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

  2.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3.感悟本诗中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学习方法】

  诵读法、质疑法、比较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解题

  梦游:

  天姥:

  吟:

  留别:

  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

  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哪一种呢?

  2.作者简介

  李白素有“”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气息的诗人。字,号。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3、读完全诗后,你觉得这首诗主要是写梦游天姥山还是另有意图?全诗的“诗眼”是哪两句?

  二、合作探究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⑴ 我欲因之梦吴越:⑵栗深林兮惊层巅:

  ⑸ 虎鼓瑟兮风为马:⑷失向来之烟霞:

  ⑸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6)势拔五岳掩赤城:

  ⑺烟涛微茫信难求:

  2、学生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语句,理清思路。

  ⑴ 从全诗看,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写虚(梦)?

  入梦缘由()→梦境路线()→梦中仙境()→梦醒留别()

  ⑵ 梦中仙境写了哪些图景?

  三、拓展创新

  ⑴ 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⑵ 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⑶ 梦境部分可以细分为几个画面?提示:以地点和时间作为划分依据

  四、当堂检测

  1.学生注意正音。

  天姥()瀛()洲剡()溪渌()水屐()

  殷()岩泉栗()深林水澹()澹扉()訇()鸾()觉()时之枕席

  2.①古今异义

  烟涛微茫信难求(信,)

  云霞明灭或可睹(灭,)

  势拔五岳掩赤城(拔,)

  ②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虎鼓瑟兮鸾回车()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云青青兮欲雨()

  2).名词用作状语

  对此欲倒东南倾()

  訇然中开()

  古来万事东流水()

  3).使动用法栗森林兮惊层巅()

  五、课后延伸

  1、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2、整理文言字词

  东台创新高级中学

  高一语文“学、议、创”教学范式学案

  班级:姓名:学习评等:

  学习内容:梦游天姥吟留别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抓住重点词句,领会诗歌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

  2、体会和学习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能够鉴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

  3、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4、悟本诗中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学习重难点】

  1.体会和学习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能够鉴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

  2.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3.感悟本诗中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学习方法】

  诵读法、质疑法、比较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列缺霹雳……仙之人兮列如麻”十句诗描绘了梦中所说的洞天仙境的景象,那么诗人所描绘的洞天仙境具有怎样的特点?诗人为什么要描绘这样的景象?

  2、诗人描绘一个什么样的梦境?诗人的心情如何?

  3、诗人由梦转醒的心情如何?

  4、诗的最后一段诗人直抒胸臆,抒发自己对人生、社会的感叹。“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二、合作探究

  1、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2、鉴赏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三、拓展创新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诗眼,点明了主题。人们对此有两种观点:一则认为表现了其消极避世、向往自由的思想;一则认为表现了其蔑视权贵、讥讽现实的思想。同学们怎么看呢?

  四、当堂检测

  1、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实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渌:清澈

  B.失向来之烟霞 向来:原来须行即骑访名山 须:等待

  C.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訇然:形容声音很大我欲因之梦吴越 因:于是

  D.恍惊起而长嗟恍:恍然,猛然迷花倚石忽已暝 暝:天黑、夜晚

  2.下列诗句在修辞上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B.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C.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D.指如削葱根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云霞明灭或可睹②一食或尽粟--石

  B.①我欲因之梦吴越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C.①且放白鹿青崖间②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D.①春水碧于天②取之于蓝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仙府之门打开的雄伟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正面描写天姥山高耸入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古风(其十九)

  李 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①。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②尽冠缨。

  注 ①卫叔卿:传说中的仙人。据《神仙传》载,仙人卫叔卿曾乘云车,驾百鹿去见汉武帝,但武帝只以臣下相待,于是大失所望,飘然离去。②豺狼:指安禄山及其部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首用游仙体的方式写的古诗,反映了作者身在山林而心系国家和社会现实的思想矛盾。

  B.全诗明显地分为两部分:前十句为第一部分,写游仙;后四句为第二部分,写现实。

  C.开首两句先分别交代游仙之地及山高险峻之态,西岳华山的莲花峰上明星闪烁,高耸云端。

  D.“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描绘了诗人飘然进入仙境的超然忘我,为后文同仙人卫叔卿登天台铺垫。

  E.进入仙境后“俯视洛阳川”的景象是当时安史之乱的悲惨现实写照,表达了诗人忧国和爱民情怀。

  (2)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相比,两首诗的主旨的最大不同是什么?请比较分析。

  五、课后延伸

  本诗的艺术特色

  ⑴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⑵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⑶ 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缚。

8、《梦游天姥吟留别》(人教版高二必修导学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3、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教学重难点】

  鉴赏“梦游”的意境,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整体感知】

  一、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

  二、“古体诗”和“吟”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或七言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限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篇幅一般较长,容量也较大。

  吟,诗体名,歌行体当中的一种。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

  三、积累点滴: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天姥()瀛洲()剡溪()渌水()木屐()

  殷岩泉()栗深林()水澹澹()扉()訇()

  鸾()觉时之枕席()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烟涛微茫信难求(确实,的确)越人语天姥(yù,谈论)

  云霞明灭或可睹(有时)势拔五岳掩赤城(超出)

  我欲因之梦吴越(依据)脚著谢公屐(zhuó,穿)

  迷花倚石忽已暝(天黑)熊咆龙吟殷岩泉(震动)

  栗深林兮惊层巅(使颤栗;使震惊)

  3、默写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

  ②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③天门中断楚山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④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⑤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

  ⑦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

  ⑧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友人》)

  ⑨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

  ⑩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教学过程】

  一、整理文章结构(用原文填空)

  1、入梦的原因:“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2、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我欲因之梦吴越。”

  3、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4、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二、诵读并分析①段

  思考1、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思考2、本段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天姥山”的神奇与高大?

  明确:诗人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将其高耸无比的样子描写得淋漓尽致。首先拿天姥山与其他山相比——势拔五岳掩赤城,即它既超过以高峻出名的五岳,又盖过在它附近的赤城。接着用“一万八千丈”的天台山来衬托天姥山的高大——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即那天姥山东南方的天台山虽然非常高,但在天姥山面前,也矮小得像要塌倒了。

  三、诵读并分析②段

  思考1、本段集中描写了“梦游”中的哪些景?这些景又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①月夜渡湖幽静雅致②著屐登山壮观雄奇

  ③山中奇景神奇迷离④仙人登场和睦富丽

  思考2、诗人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梦境?诗人的心情如何?

  明确: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离奇变换、五彩缤纷的梦境。诗人徜徉其中,身心完全解放,无忧无虑,幸福无比。

  四、诵读并分析③段

  思考1、本段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段中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思考2、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 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五、讨论:李白是浪漫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那么,浪漫主义在本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1)大胆的夸张。(2)奇特的想象。

  解题提示:

  夸张、想象是李白作诗常用的手法,它一方面形成了李白诗歌令人称奇的形象美,另一方面寄托了诗人热情奔放的感情,从而创造了诗歌新奇的艺术境界。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夸张手法的运用,使本非名山大川的天姥山显得雄奇、高大、壮丽,寄托了作者对壮丽山川的热烈向往之情。“飞”“度”“送”“著”“登”“见”“闻”“倚”“惊”等梦中的行动感受,无不被想象激活,此时,诗歌的语言不仅仅是传达观念和感情的媒介,而且是一个梦游者的千般姿态,万种风情。金碧辉煌、光彩夺目的神仙世界,更是作者借助想象,把不同物象进行建构和幻化的结果。梦境中的一切有李白长期漫游经历过的千山万壑的印象,有古代传说和屈原诗歌的启发和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印迹。这些都借助想象凝聚在一起,形成了气象万千的诗的美妙的空间,生动地展示了诗人的精神世界。

  夸张、想象的运用,带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的诗歌风格。

  【练一练】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第三联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奇特,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写出了使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知识补充】

  一、李白诗歌的主要内容

  1、表现个人的理想抱负与建功立业的渴望,以及理想和愿望难以实现的失意与愤懑的情绪。如《梁甫吟》、《古风》(第十首)等,赞美古代名臣贤相借表达自己的人格理想与建功立业、拯物济世的雄心壮志。《行路难》、《将进酒》、《登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表现了失意后的抑郁愤懑和鄙弃世俗、蔑视权贵的傲岸个性,以及欲求超脱的旷达情怀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2、关怀现实的政治、忧患时局和批判现实的黑暗,以及对人民的热爱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如《古风》中的一些诗,抨击了统治者的昏庸荒淫和专横跋扈,具有很强的观实批判精神。安史之乱后的诗,如《奔亡道中》、《永王东巡歌》等,表现反对分裂割据、靖难救国的爱国精神。《丁都护歌》、《宿五松山下荀媪家》、《长干行》等,表现了对普通百姓的感情和对妇女不幸命运的同情。

  3、热情讴歌大自然,寄托自己的情怀。李白一生好游历亲近自然,因此写景记游诗数量较多。如《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审美情趣和情感寄托。

  二、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1、李白诗歌风格以雄奇飘逸,真率自然。为主,但也有多维度的呈现。他上承庄、骚的浪漫主义精神,又以个人的艺术天才创造性地运用了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他反对绮丽华靡、雕琢繁饰,倡导清新自然、朴素真率的诗风。他的诗歌绝句多清新隽永、明快自然,歌行多纵横飘逸、流畅自然,可谓做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赠江下韦太守良宰》)。

  2、李白的诗歌虽不乏对现实生活的深刻体验,但在艺术表现上却偏重于内心感受的抒写,因而他的诗歌感情充沛、率真豪放,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他的诗歌无论是何种题材都具有浓厚的主观抒情色彩,充分地表现着生活中诗人的喜怒哀乐、好恶爱憎的感情,使我们时时体会到诗人自我抒情形象的存在。

  3、李白的诗歌善于运用丰富而奇诡的想象,创造出绚丽多姿的艺术形象,并寄托着诗人的情感意蕴和精神境界。诗人常将想象与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手法相结合,把现实与理想、人间与幻境、自然与人事,巧妙地熔铸成篇,创造出瑰丽神奇的艺术境界。

  4、李白能自驾驭多种诗体,尤擅长乐府歌行和五、七言古诗,绝句的成就也相当突出,尤以七绝佳作最多。

9、《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生)(人教版高二选修)

  学习目标

  1.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艺术风格。

  2.正确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不与权贵妥协的反抗精神和伤感情绪。

  3.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老师语

  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他壮游天下,生性狂放,磊落不群;他的诗境界壮阔,想象奇特,既有奇异瑰丽的浪漫笔调又有着真挚、质朴的人情味。

  二.常识简介

  1.解题

  ⑴梦游:

  ⑵天姥:

  ⑶吟:

  ⑷留别:

  ⑸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哪一种呢?(属于前一种,即“歌行体”)

  2.作者简介

  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李白的出身及经历具有传奇性,不论生、死还是经历都存在很多谜,其创作也出奇。前人评李白思想及创作,多用一个“奇”字。如“以奇文取称”(元稹)、“才大语终奇”(钱起)、“才矣奇矣”(白居易),这类评价语很多。其他如贺知章所说“谪仙”、杜甫所谓“佯狂”,以至诸如令力士脱靴和骑鲸飞升之说,虽不言奇,但“奇”寓于中。

  杜甫很敬佩李白,在《春日忆李白》写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突出的是李白在诗中所表现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这种个性,有些用“豪放飘逸”“豪爽感激”“豪迈俊逸”来概括,虽说法有所不同,但都突出一个“豪”字。联系他的《将进酒》《蜀道难》。等等诗歌,可以看出他的诗往往透过“豪”的表面寓于“悲”的实质,在悲感至极就以豪语出之。这正是李白个性的基本特征。

  3.作品背景

  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

  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三.整体感知

  1.放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听出感情基调。

  2.学生朗读或默读课文,圈点难字生词,结合注释理解。

  例如:解释下列加线词

  ⑴我欲因之梦吴越:⑵栗深林兮惊层巅:

  ⑶虎鼓瑟兮风为马:⑷失向来之烟霞:

  ⑸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6)势拔五岳掩赤城:

  ⑺烟涛微茫信难求:

  3.学生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语句,理清思路。

  ⑴从全诗看,哪些是写实,哪些是写虚(梦)?

  ⑵梦中仙境写了哪些图景?

  4.理清本诗结构如下:

  (板书)

  一.

  二

  三.

  四.课时小结

  这首诗作者用奇特的夸张描写了天姥山的雄姿,以主要的笔墨借助想像描绘了梦游天姥的情景,突出地展现了作者的浪漫主义风格。全诗通过梦境的描写反映了作者政治上的不得意和对权贵的不妥协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消极的避世态度。

  五.作业布置

  ⑴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⑵结合注解整理文言字词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指名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文本鉴赏

  1.研习第一节(入梦缘由)

  ⑴齐读第一节

  ⑵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

  ⑶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

  2.研习第二节(梦游幻境)

  老师语: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

  ⑴学生齐读第二节

  ⑵前后桌四人交流: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l-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⑶学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⑷自由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

  3.研习第三节(抒情表态)

  ⑴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明确:

  进步性:

  ⑵鉴赏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三.诗歌小结

  1.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

  2.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

  明确:

  3.艺术特色

  ⑴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⑵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⑶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缚。

  六.作业布置

  阅读文本中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写一篇4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小作)

10、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王晓燕

  教学重点: (1)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2)赏析李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理解梦境与诗歌主旨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明确文体)

  师: 我们在小学的时候曾学过李白的一首留别诗《赠汪伦》(全班齐背):“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李白的另一首立意迥然不同的留别诗。(板书课题、作者)

  “吟”是乐府诗体的一种,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二、诵读并分析课文

  (一)诵读并分析①段

  师 :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在“梦游天姥”四字下标示双横线), 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师 :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 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板书:缘由)

  (二)诵读并分析②段

  师: 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请同学们听老师诵读②段,并思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边分析边板书)

  月夜——剡溪清幽

  白昼——山中壮美

  傍晚——洞外恐怖

  夜晚——洞中仙乐

  师: 品味重点字词:飞、送、殷、栗、惊等。

  明确: “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

  师: 请男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请一女生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参考: 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师: 自由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

  师: 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板书:梦醒) 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三)诵读并分析③段

  师: 请一位同学诵读③段,其余的同学思考: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 “别君”二字照应题目“留别”(在“留别”二字下标示双横线)。 段中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板书: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师: 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 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师: 此种理解不错,还有没有其他理解,允许百家争鸣。不知同学们有没有留意课后练习第三大题第三小题:诗人梦游仙界,为什么只写了一次“自己不在其中”的仙人盛会呢?

  明确: 老师可插入相关背景帮助理解。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抱负,但他不屑于通过科举登上仕途,而是希望由布衣一跃而成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扩大声誉。天宝元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已经42岁的李白以为大展抱负的机会来了,他也的确曾有过短暂的得意,然而不久他就发现李隆基仅只把他当作供己消遣的御用词人。同时李白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酒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招致他们的排挤。甚至连玄宗也开始对他不满,因而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逐出京城。在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李白亲眼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败,宫廷生活的残酷斗争。第二年,李白借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际,写下了这首“留别”诗,诚挚地向亲友们表明了自己蔑视权贵,傲岸不屈,与宫廷生活彻底绝裂的态度。

  因而我们亦可以把作者的梦境理解为是对他一年前的宫廷生活的折射。从“一夜飞度镜湖月”中我们仿佛看到李白由一介布衣一跃而为万众仰慕的卿相。而当他进入宫廷,却发现他曾经热切向往的上流社会原来并非那么美好,从“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等森然恐怖、风雨欲来的描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宫廷生活的明争暗斗、冷酷无情和李白处境的孤危。虽然仙人们聚合的场面其乐融融,然而放浪不羁、桀骜不驯的李白却无法与他们合拍,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写到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诗人被排斥在外,只能作为上流社会的旁观者,但他更是清醒者,他的及时梦醒即表明了与这种生活的彻底绝裂。

  总之,无论是把梦境理解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还是理解为作者摒弃的宫廷生活,他们所表现的主旨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三、迁移

  师: 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同学们亦接触不少李白的诗歌,请你任选一首,谈一谈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然后按自己的理解诵读该诗。(幻灯屏幕上摘选的四首可供借鉴,亦可另行选择。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讨论,然后再选派代表发言。)

  幻灯出示:

  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 将进酒(节选)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讨论、诵读略)

  四、返回课文

  师: 经过同学们的评论和诵读,我们明确了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是: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板书:大胆的夸张 奇特的想象)

  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课文,请你谈一谈“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想象”具体体现在本文的哪些诗句上。(学生回答略)

  师:下面请同学们放声地自读课文,要求通过你的朗诵、你的声音来体现李白诗歌的特色。

  (可在下课前2分钟让全班同学尝试着齐声背诵全诗。)

  附板书设计:

  梦 游 天 姥吟留 别(李白)

  月夜白昼傍晚夜晚

  缘由→||||→梦醒蔑傲大胆的夸张

  剡溪山中洞外洞中视岸

  权不奇特的想象

  清幽壮美恐怖仙乐贵屈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安塞腰鼓》复习中考复习(七年级下册) 《旅鼠之谜》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致空气》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我的老师》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马说》导学案一等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关爱别人——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稿(七年级下册) “体味和推敲句子”学案一等奖(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一起长大的玩具》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鄂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材文言文考点对应训练——中考组合类中考复习(九年级下册) 《喂----出来》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不会叫的狗》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河大版七年级下册) 《五人墓碑记》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师说》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四) 漫游语文世界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最新中学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拇指按出的精彩――短信写作指导与赏析学案一等奖 《马的世界》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次月考试卷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一等奖) 班级规章制度(八年级上册) 给女儿的信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上册) 组长职责班级规章制度(七年级上册)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梁实秋的《鸟》教学设计

相关信息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作文父母的爱 高二上学期学生期末自我总结报告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敬业与乐业》三维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难忘的一天》教学反思 人教九年级上《谈生命》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活动设计 高二年级第二次作文讲评教案一等奖:《人生路上的浆果》作文讲评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两只鸟蛋》教学反思 高二学习个人计划范文 高二选修诸子散文《有无相生》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一等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