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语文使用导学案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我校开展“导学式”课堂教学改革到现在已经一个多月了,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步显示出它的魅力。
它的优势明显:使学习目标一目了然,重点难点一清二楚;提高了师生的课堂利用率。在导学案中,教师事先把写作背景、作者简介等知识链接和一些练习题都印好,省去了课中的板书和制作简易课件的时间;“学案”能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指导,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使用导学案,容易进行教学反馈;促使教师改变教学策略,提高三个能力(备课中的“选材”能力,课堂上的“亲和”能力、方法中的“导演”能力);可以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达到有机统一。
当然,作为新生事物,导学案的使用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还存在诸多的困难,但是鉴于导学案和我们常规教学方式相比而具有的优势而言,我们应该坚持摸索。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运用,我们觉得在语文课堂上使用导学案还不是得心应手,还没有真正做到高效,教学任务不能很好的完成。我们认为造成这个状况有教师、学生和班级三方面的原因。
先说学生方面:大多数学生还没有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还没有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所以学习态度不够积极,课前预习不够深入(基础知识尤其是朗读难以落实),课后矫正不落实,学习方法不够科学,学习效率自然不高。另外,大多数学生学习能力不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都不强,这也是学习效率不高的现实问题。
对策:我想,只要我们各个年级的老师坚持不懈地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会有提高,这个问题会随着时间而逐渐缓解甚至消除。
再说班级方面。班级和班级之间存在差异,使用同一份流水线上出来的学案,层次差一点的班级自然难以在有效时间内完成相同的任务。此外,合作小组的划分不尽合理,通常采用4人制合作小组,分组太多,交流评价必然费时过多,而且这不利于教师督促每一个学生都深入进行课前预习,不利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展示学习情况等诸多困难。
对策:针对各班级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合作学习小组以6人为宜。过少,没有人分别担任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监督员等角色,更不能真正体现集思广益;过多,场面混乱,难以控制,容易流于形式。展示的时候,不追求全部展示,而是小组轮流展示,除非你的意见特别有展示的价值(这个需要老师深入小组中进行发现)。随着一节节课的进行,每个小组总会得到展示的机会。
最后说说教师方面。
我们都是第一次吃螃蟹,没有方法和经验可以借鉴。对于导学案的认识不够深入,穿新鞋走老路;我们设计的导学案还有问题,加之使用不够熟练,这是造成课堂效率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目前,我们语文课的导学案设计有这些问题:
1、教师在制定导学案的过程中忽视语文学科的特点,目标不明确,贪多求全,一节课动辄四五个目标。所以对于导学案中体现的教学环节、教学问题没有得到优化,没有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改进。
对策:吃透教材,细读文本,排查知识点,确定重难点,设置具体、合理、可操作的总目标及课时操作目标,筛选、拟定自测题及达标题。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力争每节课设计一两个主问题展开教学,为教学减负,真正的实现课堂的高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导学案显示的内容繁杂,有“练习题”倾向。看看每份导学案,从“预习”到“巩固”全部是填空题、问答题。我们老师在课堂上使用导学案,不是上语文课,而是上“试卷讲评课”。通篇的问题,教学起来耗时费力,加上一些不自觉学生本身的惰性,学生出现马虎应付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导学案抄袭严重。
3、导学案“预设”过多,没能给“生成”留下足够的空间,实际上还是教师对学生进行隐性的控制。我们目前编写的导学案,都是把课堂教学的环节详尽地出示在导学案上,致使导学案的内容很多,满篇全是问题。学生自然会手忙脚乱,一心跟着老师的教学思路走,不会(主要是没有时间)“三心二意”地去深入思考,质疑文本。这样的课堂,没有体现“老师的讲授针对于学生的不懂之处”的教学思想,造成老师的讲授缺乏目的性、针对性与时效性。也许我们讲的学生已经明白,我们没讲的,恰恰是学生不懂,渴望了解的问题。课前预习后让学生提出疑问,导学案的设计也许更具有针对性。课后设置质疑环节,有利于知识的反馈矫正。
4、使用导学案的语文课堂教学,在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预设问题的同时,课堂朗读和语文味难以觅到。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本被一个个问题肢解了,学生缺乏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对写作方法的感知。
对策:导学案在学习研讨环节应简化问题,力争设计一两个能统领整篇文章的学习主问题来带动学习和研讨。以腾出更多的时间诵读课文,达到积累、感受、领悟、运用的目的。在课堂最后十分钟(也可更多或更少)里让学生集中动笔完成、订正导学案。这样就能再现我们以往书声琅琅、语文味浓郁的课堂了。
5.由于教学任务较重,或者是课程编排方面的原因,很多时候来不及查阅学生的学案,使教学缺乏针对性,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针对“导学案”设计中出现的一些值得改进的问题,我们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学案的结构框架进行了重新的设计定位。
一是定向,确立具体有效的教学目标。二是课前学习,主要包括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如字音字形、作家作品、写作背景。三是学习研讨,主要是通过设计一两个主问题来达成学习目标,积累、感受、品味语言。四是拓展延伸,扩大知识面。五是巩固练习。
这个框架是否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是否能真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们不敢妄言,但我们不会停止前进的脚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不揣浅陋,请予赐教!谢谢!
2013年3月30日
2、初中语文使用导学案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我校开展“导学式”课堂教学改革到现在已经一个多月了,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步显示出它的魅力。
它的优势明显:使学习目标一目了然,重点难点一清二楚;提高了师生的课堂利用率。在导学案中,教师事先把写作背景、作者简介等知识链接和一些练习题都印好,省去了课中的板书和制作简易课件的时间;“学案”能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指导,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使用导学案,容易进行教学反馈;促使教师改变教学策略,提高三个能力(备课中的“选材”能力,课堂上的“亲和”能力、方法中的“导演”能力);可以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达到有机统一。
当然,作为新生事物,导学案的使用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还存在诸多的困难,但是鉴于导学案和我们常规教学方式相比而具有的优势而言,我们应该坚持摸索。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运用,我们觉得在语文课堂上使用导学案还不是得心应手,还没有真正做到高效,教学任务不能很好的完成。我们认为造成这个状况有教师、学生和班级三方面的原因。
先说学生方面:大多数学生还没有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还没有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所以学习态度不够积极,课前预习不够深入(基础知识尤其是朗读难以落实),课后矫正不落实,学习方法不够科学,学习效率自然不高。另外,大多数学生学习能力不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都不强,这也是学习效率不高的现实问题。
对策:我想,只要我们各个年级的老师坚持不懈地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会有提高,这个问题会随着时间而逐渐缓解甚至消除。
再说班级方面。班级和班级之间存在差异,使用同一份流水线上出来的学案,层次差一点的班级自然难以在有效时间内完成相同的任务。此外,合作小组的划分不尽合理,通常采用4人制合作小组,分组太多,交流评价必然费时过多,而且这不利于教师督促每一个学生都深入进行课前预习,不利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展示学习情况等诸多困难。
对策:针对各班级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合作学习小组以6人为宜。过少,没有人分别担任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监督员等角色,更不能真正体现集思广益;过多,场面混乱,难以控制,容易流于形式。展示的时候,不追求全部展示,而是小组轮流展示,除非你的意见特别有展示的价值(这个需要老师深入小组中进行发现)。随着一节节课的进行,每个小组总会得到展示的机会。
最后说说教师方面。
我们都是第一次吃螃蟹,没有方法和经验可以借鉴。对于导学案的认识不够深入,穿新鞋走老路;我们设计的导学案还有问题,加之使用不够熟练,这是造成课堂效率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目前,我们语文课的导学案设计有这些问题:
1、教师在制定导学案的过程中忽视语文学科的特点,目标不明确,贪多求全,一节课动辄四五个目标。所以对于导学案中体现的教学环节、教学问题没有得到优化,没有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改进。
对策:吃透教材,细读文本,排查知识点,确定重难点,设置具体、合理、可操作的总目标及课时操作目标,筛选、拟定自测题及达标题。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力争每节课设计一两个主问题展开教学,为教学减负,真正的实现课堂的高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导学案显示的内容繁杂,有“练习题”倾向。看看每份导学案,从“预习”到“巩固”全部是填空题、问答题。我们老师在课堂上使用导学案,不是上语文课,而是上“试卷讲评课”。通篇的问题,教学起来耗时费力,加上一些不自觉学生本身的惰性,学生出现马虎应付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导学案抄袭严重。
3、导学案“预设”过多,没能给“生成”留下足够的空间,实际上还是教师对学生进行隐性的控制。我们目前编写的导学案,都是把课堂教学的环节详尽地出示在导学案上,致使导学案的内容很多,满篇全是问题。学生自然会手忙脚乱,一心跟着老师的教学思路走,不会(主要是没有时间)“三心二意”地去深入思考,质疑文本。这样的课堂,没有体现“老师的讲授针对于学生的不懂之处”的教学思想,造成老师的讲授缺乏目的性、针对性与时效性。也许我们讲的学生已经明白,我们没讲的,恰恰是学生不懂,渴望了解的问题。课前预习后让学生提出疑问,导学案的设计也许更具有针对性。课后设置质疑环节,有利于知识的反馈矫正。
4、使用导学案的语文课堂教学,在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预设问题的同时,课堂朗读和语文味难以觅到。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本被一个个问题肢解了,学生缺乏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对写作方法的感知。
对策:导学案在学习研讨环节应简化问题,力争设计一两个能统领整篇文章的学习主问题来带动学习和研讨。以腾出更多的时间诵读课文,达到积累、感受、领悟、运用的目的。在课堂最后十分钟(也可更多或更少)里让学生集中动笔完成、订正导学案。这样就能再现我们以往书声琅琅、语文味浓郁的课堂了。
5.由于教学任务较重,或者是课程编排方面的原因,很多时候来不及查阅学生的学案,使教学缺乏针对性,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针对“导学案”设计中出现的一些值得改进的问题,我们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学案的结构框架进行了重新的设计定位。
一是定向,确立具体有效的教学目标。二是课前学习,主要包括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如字音字形、作家作品、写作背景。三是学习研讨,主要是通过设计一两个主问题来达成学习目标,积累、感受、品味语言。四是拓展延伸,扩大知识面。五是巩固练习。
这个框架是否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是否能真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们不敢妄言,但我们不会停止前进的脚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不揣浅陋,请予赐教!谢谢!
2013年3月30日
3、《师说》导学稿(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课题:《师说》曾丽红
课时安排:3课时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准字音,翻译文章。
2、掌握积累文中文言知识。
3、学习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的写作手法。
4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品质。
【学习重、难点】
1、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学习方法】
诵读、讨论、点拨。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熟读课文
2、学习文章第一段
3、积累文言词汇
【知识链接】
韩愈,其人:(768——824),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他为“”。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如贾岛、孟郊、刘叉等。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韩愈不仅是唐代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有作品。
其事:1、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来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
2、“自魏晋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学生),作《师说》,因抗颜(态度严正不屈)而为师。“耻学于师”的坏风气,是在门第观念影响下产生的。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到唐代,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显贵之家称“高门”,卑庶之家称“寒门”。这对择师也有很大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思想。韩愈针对这种错误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是有进步意义的。
3、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宫中要迎佛骨,韩愈上表反对,要求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唐宪宗是信佛的,览表大怒,要杀死韩愈,多亏宰相说“愈虽狂,发于忠恳,宜宽容以开言路”,乃贬潮州——这年韩愈是51岁。他有诗记载这件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政,肯将衰朽惜残年。”这种胸怀在封建文人中是不可多得的世(世人)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学习过程】
一、解题:《师说》中“说”是一种表议论的文体,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如初中学过的《马说》、《爱莲说》。“师说”意为“解说从师的道理”。
二、课文朗读
要求:1、读准字音、节奏。2、读准文章语气、读出作者的感情。
给下列生字注音:
谀()苌()聃()郯()句读()
或不焉() 欤()蟠()经传()贻()
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1、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三、学习第一段
(一)、字词释义: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是故无贵无贱吾师道也道之所存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二)、翻译重点句子:
师者,所以传到授业解惑也。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三)、文言词汇积累:
1.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吾从而师之(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3、一词多义
(1)师(2)乎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吾从而师之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吾师道也
(3)其(4)而
①其为惑也终不解①人非生而知之者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惑而不从师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③吾从而师之
5.之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第二三四段2、归纳积累文言词汇
一、字词释义:
其出人也远矣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则耻师焉,惑矣
惑之不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句读之不知
小学而大遗不耻相师君子不齿
圣人无常师不拘于时作师说以贻之
二、翻译重点句子: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欲也难矣!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三、文言知识归纳与积累: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5、特殊句式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的写作手法。
2、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品质
一、文本探究:
1、这篇文章韩愈说写给谁的?何以见得?韩愈为何专门写文章给他?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2、文中的“古道”指的是什么?第一段又是如何阐释古人的从师之道的呢?
3、作者阐释“古道”仅仅是讲道理吗?有没有举例呢?
4、、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找出一个以不同面目反复出现的词语来概括回答)?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用了什么手法?得出什么结果?
5、通过这三组对比,韩愈有何感受?你对哪一组对比的感受最深?
二、思绪拓展:
这篇文章说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他还写给谁看的呢?
三、总结:
记得居里夫人曾经说过:“我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我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这里固然有谦虚的成分,但也到出了一个事实:这个巨人就是韩愈所说的“师”.
学到这里,相信很多同学思想的火花还在飞溅,意犹未尽,那就请同学们课下把自己的想法也写成一篇文章来和大家交流。
四、巩固提升: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众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进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7.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
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8.指出下列句子各属于什么句式。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9.下列各句加点字的意思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A.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其如土石何?
10.对本段文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正面阐发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B.反面批判了上层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
C.正面阐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途径。
D.反面批评古人从师的途径和择师标准。
附:答案
第一课时
一、知识链接:退之韩昌黎古文运动唐宋八大家《昌黎先生文集》
二、1.yúchángdāntándóufǒuyúpánzhuànyí
2、(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三、1、本来;因此;道理;存在的地方;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2、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四、1“受”通“授”传授2、(1)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4)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五、1师①名词,老师②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③名词作动词,学习2、乎①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②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①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②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③代词,他的4.、而(1)连词表承接(2)连词,表转折(3)连词,表承接5、之(1)结构助词,的(2)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第二课时
一、超出;比……低下;以……为耻;糊涂;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圣人/圣明;愚昧的人/愚昧;文辞休止和停顿处;小的方面/大的方面;拜别人为师;看不起;固定的;被;赠送。二、翻译重点句子:1、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
2、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圣明,愚人愚昧,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3、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则足以感到耻辱;以官大的人为师,则被认为近于谄媚。
4、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三、(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
(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5)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6)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7)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三)、一词多义
1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③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④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传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3.道
①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③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
①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③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5.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6.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4)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8)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7.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译)
(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8.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6)于其身也(反称代词,自己)
9.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10.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四)、词类活用
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
2.名词作动词
①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3.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②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②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⑤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
2.形容词作动词
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三)动词的使动用法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使……学习)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非,表否定判断)
(二)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三)倒装句
1.介宾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
(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
(3)不拘于时,学于余(于余学,介宾短语后置)
2.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
4.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
(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
(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语)
(4)(师)位卑(者)则足羞,(师)官盛(者)则近谀(省略谓语动词)
5.固定格式
庸……乎:表反问,难道……吗,哪里……呢
例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第三课时
1、写给李蟠的:作师说以贻之。
三条原因:①、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②他不拘于时,学于余;③、能行古道
根本原因:能行古道不拘于时
2、古人的从师学习之道。分为两层:①、古道的核心:学者必有师
②、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第二段)
孔子师郯子、师襄、老聃(倒数第二段)
两个例子点面结合,说服力增强,同时呼应了第一段的说理。使文章对古道的阐释由抽象到具体,渐渐地清晰化、明朗化。
4、、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找出一个以不同面目反复出现的词语来概括回答)?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用了什么手法?得出什么结果?
耻学于师于其身则耻师焉不耻相师耻师:以从师为耻
古圣人――今众人;对子―――对己;百工―――士大夫;对比。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小学而大遗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5、非常痛心(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朗读时,应读出语气。
家长给孩子找家教,而自己不学习;
学习好的更有动力成绩更好;学习差的更厌学成绩更差;
富裕家庭的孩子大多不如贫家子弟学习更刻苦
二、思绪拓展:
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1200多年之后的我们: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
“唐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四、同步检测:1.D(A.传zhuànB.苌chángC.蟠pán)2.D(吾从/而师之)3.B(师D(A.有—又,暴—曝B.生—性C.受—授)5.A.老师B.以……为师C.掌握专门学问或技术的人D.老师6.C(判断句)7.A.更加B.以……为羞耻C.丢弃D.不屑一提,看不起8.A.宾语前置句B.判断句C.介宾短语后置句D.介宾短语后置句9.C(例句和C是代词,ABD皆为语气词)10.B
4、秋高一语文第7周导学单《前方》导学案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模块:乡关何处
课题:前方曹文轩(第11课时)教师二次备课
学生课堂笔记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摄影散文”这一新兴文体。
过程与方法: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文章主旨,对比本专题其他思乡文章,理解作者对思乡情结的现代阐述。
【学习重、难点】
1.阅读哲理散文的方法。
2.揣摩重点语句的含义。
3.学习“摄影散文”的写作方法。
【导学流程】
一、课前·预习
1.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曹文轩,生于1954年,江苏盐城人,中国现代作家、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篇小说
《山羊不吃天堂的草》获第三届宋庆龄文学奖
《草房子》获冰心文学奖并改编成电影
2.给斜体字注音
迁徙(xǐ)袭击(xí)按捺不住(nà)
憔悴(qiáocuì)颠簸(bǒ)惶惑(huáng)
温馨(xīn)惦念(diàn)崔颢(hào)
二、课堂·学案
(一)文体介绍
快速读文,边读边找出文中:画面内容描述、社会生活联想、人生哲理的段落。
然后,请给摄影散文下定义下定义
摄影散文是以摄影画面的内容为凭借,加上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联想,来阐述人生哲理的一种散文。
(二)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节)由摄影片切入.
第二部分(2-11节)由画面展开联想及思考.
第三部分(12节)回归摄影片.
(三)文本研习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哪些核心观点?
1、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归纳“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的原因
明确:
迁徙的习性、外界的诱惑、出自无奈、前方的召唤
2、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人生之旅究竟苦在哪里?默读第10节,找出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明确:
(1)车里拥挤不堪、路面坑洼不平、车子东倒西歪——皮肉之苦
(2)旅程中的人眼睛里流露出惶惑与茫然,旅途不安、无奈、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精神之苦
链接——钱钟书先生《围城》中的片段:
这辆车久历风尘,该庆古稀高寿,可是抗战时期,未便退休。机器是没有脾气癖性的,而这辆车倚老卖老,修炼成桀骜不驯、怪癖难测的性格,有时标劲像大官僚,有时别扭像小女郎,汽车夫那些粗人休想驾驭了解。它开动之际,前头咳嗽,后面泄气,于是掀身一跳,跳得乘客东倒西撞,齐声叫唤。
这车厢仿佛沙丁鱼罐,里面的人紧紧的挤得身体都扁了。可是沙丁鱼的骨头,深藏在自己的身体里,这些乘客的肘骨膝骨都向旁人的身体里硬嵌。罐装的沙丁鱼条条挺直,这些乘客都蜷曲波折,腿跟腰弯成几何学上有名目的角度。
鸿渐也在头晕胃泛,闻到这味道,再也忍不住了……又感觉坐得不舒服,箱子太硬太低,身体嵌在人堆里,脚不能伸,背不能弯,不容易改变坐姿,只有轮流地侧重左右屁股坐着,以资调节,左倾坐了不到一分钟,臀骨酸痛,忙换为右倾,百无是处。一刻难受似一刻,几乎不相信会有到站的时候。
3、人的悲剧性实质
自读课文第11节,“人的悲剧性实质”是指什么?(提示:抓住标志性语句,用原文回答)
明确:
(1)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
(2)在走向前方时,又时进惦念着家
(3)人无法还家
(4)即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实实在在的可遮蔽风雨的家精神上的寄托与归宿
(四)思考与讨论
1、“家”与“旷野”分别指什么?
明确:
家——精神的归宿,无边的旷野——没有精神归宿
2、最后一句是个选择问句,请结合全文说说作者的倾向与态度。
明确:
希望找到精神归宿
3、前面强调“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这里却说归家,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
离家是为了找到一个理想的归宿
归家是为了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表面上两者是不一样的,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人的精神寄托。
三、课堂·巩固
完成《功到自然成》:“知识梳理”“基础演练”
四、课后·训练
根据下边的图片写一篇摄影散文。注意按着图画的内容、联想扩展、哲理深化顺序写作。
范文欣赏
前方
人们早已说过,读书可以改变命运.
坐在教室里的这些孩子们,将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开始他们的读书生涯.我们可以想象:桌子破旧,摇摇欲坠,屋顶破露,如何能抵御风寒?那个小男孩,双眼紧盯黑板,那也许是他心目中的前方,他好象突然发现了眼前的一丝光亮,那是知识的力量.我不知道他从简陋的黑板上的英文字母里是否发现了自己的宽阔的人生道路.
潘石屹的博客中有他小时侯读书的教室的描述,那是和这样的教室相似的一间,潘先生也是在这样的教室里开始了他的求学生活,以此为起点,最终成为中国的房地产大亨;巧的是,在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关于白岩松的专题片,我在他的老家内蒙古一个乡村里发现了这样一间教室,这里诞生了中国最具实力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在这样的教室里,两位先生不曾因为其简陋就把自己的命运看的简单,不可回避的是,他们虽然后来走了一条十分艰难的道路,但是,他们的心中总是有一个前方.
当然,在这天底下,同样的土地上,有多少间比这间教室不知要豪华多少倍的教室,可是,如果这样豪华的教室里的孩子们心中没有一个遥远的前方,那么,这个教室的豪华,既是他们人生的起点也是终点.
如果我们把教室看做一个人生舞台的话,那么,里面的孩子们,不论贫穷和富贵,都是旅行者,他们的心中有没有一个前方,将决定这个教室的价值.
古语说,“寒门出贵子,白屋出公卿”,古语还说,“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教后反思】
蔡怡
5、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网络表情符号》导学案
1.走近作者
申江婴,男,毕业于南京邮电学院,现任新华网党组成员、董事、副总裁,曾任工信部主管的中国网友报总编辑、中国信息产业网总裁等职务。长期从事通信信息化、互联网领域的新闻报道和新媒体、移动互联网的市场运营主要管理者工作。被聘为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文化部公共文化专家、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客座教授、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学院客座教授、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信息经济学会产学联盟推进中心主任委员、中国互联网协会应用创新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邱雨,编辑、记者。
2.字音字形
重点字
风靡() 囧() 衍生()
瞠目结舌() 独树一帜()
3.词语解释
风靡:
荒诞:
口水战:
瞠目结舌:
拍案叫绝:
独树一帜:
4.网络表情符号
>_<|||很尴尬 ^_^”尴尬的笑
→_→怀疑的眼神@_@|||||头昏眼花
O__O”呆滞的眼神(^_^)?什么意思
一一+锐利的眼神>”<||||伤脑筋
(*>﹏<*)好刺激(*@ο@*)哇
(⊙o⊙)目瞪口呆一_一b流汗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结构。
明确:本文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斯科特•法尔曼教授在电脑中输入人类历史上第一张微笑符号。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写网络表情符号被广泛认可,并开始在网络上流行。
第三部分(第6-12自然段)写网络表情符号在日本和中国得到快速发展,衍生了许多带有东方特色的表情符号。
第四部分(第13-15自然段)写网络表情符号流行的原因。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二)重点探究
1.分析网络表情符号的特点。
2.网络表情符号在电脑中运用得越来越广泛了,甚至有时候都不使用文字了,你认为网络表情符号有必要存在吗?
(三)写法探究
文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案:
Mǐjiǒngyǎnchēngzhì
草木随风而倒。形容事物很风行。
极不近情理。
用言语进行的相互攻击或激烈的争论。
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惊呆的样子。
拍桌叫好,形容非常赞赏。
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指自成一家。
明确:本文用简洁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斯科特•法尔曼教授在电脑中输入人类历史上第一张微笑符号,开启了网络表情符号流行的时代。同时还介绍了网络表情符号在东方的衍生发展,及网络表情符号流行的原因。
明确:①用符号表示面部表情;②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一表情符号可能有不同含义;③不断创造出新的表情符号,有名人表情,有动漫卡通造型,有自己的头像,有中文汉字;④能够在短时间内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方便交流。
明确:有必要。首先,网络表情符号的使用,使表达方式变得多样化,丰富了网络用语;其次,网络表情符号在表达我们的情绪和感受时,更加直观;再次,网络表情符号可以回避尴尬,展现真实自我。总之,网络表情符号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是有存在的必要的。
明确:①作比较:作者将中国、美国、日本等不同国家的表情符号对比,说明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一表情符号可能有不同含义的特点。
②举例子:“日本人还在笑脸旁边加上别的符号作为修饰物,表现更为丰富的表情,如“一_一|||”表示为难而尴尬的样子,表示“一_一b”脸上滴下汗水,“~>__<~”表示被气哭了……这些日式表情符号在东方国家的互联网上很受欢迎”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日本人的表情符号更为丰富。
③分类别:“随着电脑和网络的普及,国内网民不仅能够轻松地使用已有的表情符号,还不断创造出新的表情符号。有的选取名人的表情,配上文字,幽默十足;有的从动漫中获取灵感,衍生出许多新卡通造型;还有的制作者用自己的头像,创作出独具个性的表情”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说明了网民不断地创造出新的表情符号。
6、语文实践活动:保护野生动物的一次活动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活动中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过程与方法
培养互相协作的精神,提高探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野生动物有更直接、更具体的了解,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听的这首歌传唱的是个女孩和丹顶鹤之间的动人故事,故事里的女孩已经不在人世,但每当这支歌响起的时候,人们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女孩保护丹顶鹤的壮举。野生动物需要我们的保护。今天我们学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保护野生动物。
二、资料交流与展示。
1、导入:一段优美的音乐声,仿佛将我们带入自由、欢快的动物王国之中。在那里,物种与物种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哪一个物种的灭绝都会给其他物种带来影响。因此,对每一个物种,不论大小、美丑,我们都应该保护。
2、组织学生交流课前准备的“关于保护野生动物情况的调查”:(1)说说你用什么方式或从什么途径获取的调查信息?(2)交流与展示,围绕以下问题展开:①我国及世界野生动物处于什么样的状况?②我们当地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是否强烈?③周围有没有伤害野生动物的行为?④其它……
(可以图片、照片、文字或光盘形式呈现资料。)
3、归纳小结:同学们谈了我国及世界野生动物的现状,形势不容乐观。
三、讨论与探究
1、老师也和同学们一起参与了调查,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藏羚羊、白鳍豚图片。)(配音插入语:目前我国野生动物的情况非常严峻,生活在青海可可西里高原的藏羚羊10年前还有几十万只,现在已不足7万只,并且每年还要被猎杀两万只;生活在长江里的白鳍豚20年前还有400头,现在已不足20头。)
一些野生动物甚至濒临灭绝,让我们不禁要追问,造成这样严峻现实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小组讨论探究造成这样严峻现实的原因。
2、请同学们听一段录音,这里以一只小鸟作为所有野生动物的代言人,也许从这里我们可以找到一些造成它们生存危机的答案。(点拨:看来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归根结底是人类的无知与自私。是人类对物质享受的无止境的追求。而动物所面临的生存问题,也正是人类所面临的问题。)
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老师及时指导他们进行分析、归纳。
3、组织学生讨论:①我国政府历来关注生态环境,重视保护野生动物,采取了哪些保护措施?②针对保护野生动物方面存在的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或办法?
4、除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我们更需要人人自觉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大家一定都听说过一些人们保护野生动物的感人故事。请学生说故事。
四、从我做起,保护动物
1、让我们拿起笔来为保护野生动物写一个小标语,献出一份力所能及的爱。
2、组织学生交流,评价。
3、小结:人类对待动物的态度体现了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态度,关注生态大自然,就是关心人类自己。让我们行动起来,关爱生命,善待动物。不断致力于建设人与动物之间尊重、平等、和谐关系。同享一片蓝天,共建美好家园。
4、向同学们推荐一本好书——《我的野生动物朋友》。让这个不仅会对动物说话,而且也会对我们的心,对我们的灵魂说话的奇女孩,带领我们去进行一次前所未有的美妙旅行,尽享大自然的恩赐吧
五、课后学习:
1、阅读《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2、每个小组展开各种形式的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活动。(可以是壁报、手抄报、电脑小报,宣传栏、广播讲演等形式)。
7、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三、参与家乡文化建设导学案》优秀导学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走访,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文化环境等。
2.了解家乡文化生活现状,对丰富家乡的文化生活提出建议。
核心素养
1.通过调查走访,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文化环境等,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思考家乡文化生活的现状,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了解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认识到社会发展对家乡所产生的影响,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对丰富家乡的文化生活提出建议,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重难点
1.通过调查走访,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文化环境等。
2.了解家乡文化生活现状,对丰富家乡的文化生活提出建议。
一、课前准备:
1.整理家乡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
2.通过走访,了解家乡的文化设施。
3.搜集家乡的历史人物及典故。
二、课前准备成果展示:
分组展示课前准备的成果:
示例:
1.历史人物组:人物姓名、身份、地位、成就、影响等。
2.文化典故组:人物、事件、历史意义、现实意义。
3.风俗习惯组:历史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新时代形成的新风俗。
4.生活方式组:社会不同职业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
5.文化设施组:文化设施种类、利用情况、管理和维护情况等。
6.古代建筑组:建造时间、年限,主人身份、影响,建筑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活动提示:
1.可以考察家乡的风俗习惯、邻里关系、生活方式、文化环境等,选择其中的一项,看看哪些方面需要改进,有哪些改进的可能,具备了哪些条件,等等。
2.所提建议应当从家乡实际出发,具有可操作性,切忌空泛。应先征求各方面意见,和同学讨论后再拟定建议。可以写成建议书,陈述建议的内容、建议的理由、实施的步骤和可行性等。
3.所提建议要基于对当代文化发展和区域文化生活的理解,有利于家乡文化的健康发展;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新文化、新风尚,有利于和谐社区的建设。
四、分析家乡文化生活现状
说明:
可选择上述各组成果中的某一组,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利与弊,指出哪些有利于社会发展,哪些阻碍了社会进步等。
五、建议书
1.概念:
建议书是个人或者单位有关方面为了开展某项工作,完成某项任务或进行某种活动而倡议大家一起做什么事情,或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建议时使用的一种文体,也叫意见书。
2.建议书特点:
(1)文本性较强
建议书是面对有关部门或上级领导提建议时使用的一种文书面材料。它没有公开倡导具体实施的特点,只是作为一种想法被提出来,所以,具有较强的文本性特点。
(2)可塑性较强
建议书是必须被有关部门、领导批准认可后才能被实施的,所以,建议书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它不是最终的定文形式,它可以被修改,被增删,甚至弃之不用,这要由具体的情况来定。
(3)存在不确定性
建议书是面向有关领导或部门提出建议,是否被采纳要由有关领导或部门决定。
3.一般格式:
建议书的写作格式一般由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几部分构成。
(1)标题
标题一般在第一行中间写上“建议书”字样。有的建议书还写上所建议的内容,如“关于暑期中小学补课的建议书”。
(2)称呼
建议书称呼要求注明受文单位的名称称呼或个人的姓名,要在标题下隔两行顶格写,后加冒号。
(3)正文
建议书正文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①要先阐明提出建议的原因、理由以及自己的目的、想法。这样往往可以使受文单位或个人从实际出发,考虑你的建议的合理性,为采纳你的建议打下基础。
②建议的具体内容。一般建议的内容要分条列出,这样可以做到醒目。建议要具体明白切实可行。
③提出自己希望被采纳的想法,但同时也应谨慎虚心,不说过头的话,不用命令的口气。
(4)结尾
结尾一般是表示敬意或祝愿的话。与一般书信相同。
(5)落款
落款要署上提建议的单位或个人的姓名,并署上成文日期。
六、考察报告
1.概念:
考察报告是指机关企事业单位派出的有关人员对有关的人和事进行实际考察之后写成的书面报告。对人的考察报告主要有选拔任用干部考察报告,干部人事考察报告,模范人物考察报告等。对事的考察报告主要有外出参观考察报告,重点项目考察报告,市场状况考察报告等。
2.特点:
考察报告既不属于记叙文,也不属于论述文,有三个明显的文体特点:
(1)记叙和论述兼而有之。
考察报告的写作以考察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为基础,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通常要用一定的篇幅对考察的情况和事实加以叙述和说明,有时还需要少量的描写或抒情,需要引用一些当地的谚语、惯用语或群众议论等。在叙述情况的同时,考察报告中还要明确地表示出作者对考察对象及有关情况的看法、意见和态度;有时还要将外地的经验与本单位的情况进行简要的分析比较,提出一些评价性、结论性或启示性的意见。而这些又需要用议论的方式来表达。可见,考察报告中的记叙和论述缺一不可。
(2)观点支配和统帅材料。
考察报告的写作同其他应用文写作一样,写作者必须先对考察中所获取的大量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形成综合性、结论性的观点或意见,然后才能进入实际的写作状态。离开丰富的考察材料,就难以提炼报告的主题和观点;离开正确的结论和观点,同样无法准确地归纳考察的情况、事实和典型事例。在考察报告中,议论成分明显地占居着主导地位,而叙述成分只是对结论和观点起着配合作用。
(3)语言和材料客观准确。
考察报告选词平实准确,用语质朴自然,基调庄重严肃,措辞讲究分寸。它既不同于以说明为主的解说词和简介材料;也不同于描绘性情感性较浓的事件通讯或游记散文。在材料的选用上必须客观、真实、准确。报告中所引用的数据应是经过当地核实和确认的数据;报告中所列举的事例应是真实的、新鲜的、具有典型指导意义的事例,不允许使用道听途说的有水分的材料。
3.格式:
考察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1)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考察报告”“关于××××的考察报告”“××××考察”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
(2)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①前言:考察概况部分。
有几种写法:
a写明考察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考察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
b写明考察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
c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考察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炼概括,直切主题。
②主体:考察内容部分。
这是考察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考察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考察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内容布局上可视情况采用纵式、横式、合式的结构安排方式。
A.纵式结构通常有两种写法:
a按照考察的先后顺序,自然地逐“点”叙写。即以作者的考察活动为线索,把参观的若干个单位、走访的若干个人、考查的若干个“点”串在一起去写。既要交代各“点”情况,又应突出考察重点。有时还可以对每个点侧重讲一个特色或一条经验,防止报告内容重复。
b按照考察对象本身发展变化的过程或时间顺序来写。这种结构方式适用于反映考察对象的情况,可将其发展过程大致划分为若干个阶段去写,然后归纳综合其做法和经验。
B.横式结构
主要是按照考察对象的几种做法、几条经验、几点体会或认识来分别组织材料,逐项加以叙述或论述。采用这种写法要在材料的筛选分类和各个小观点的提炼上下功夫。为使叙述眉目清楚,对于各个相互并列的内容往往要分段叙写或者用小标题分隔。各段的小标题或头一句话就是小观点,它们与考察报告的主题或总观点形成“众星捧月”的格局。
C.合式结构:通常按总分式或对比式安排材料。
a总分式安排,就是对考察对象的情况先从总体上展现概貌,然后分述各部分内容;或者先分述各部分内容,然后从总体上加以概括和深化。
b对比式安排,就是将两个不同的考察对象或者将某一考察对象内部两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对比;也可以将考察对象的情况与本单位的情况加以对比。通过对比区分优劣,突出考察成果,获得某种启示或借鉴。
③结尾:收获与启示部分。
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4.基本要求:
(1)考察报告要有独立的见解,重点突出、条理清晰,
(2)考察报告的资料必须真实,内容应简明扼要,能反映出考察单位的情况及本人考察的情况、体会和感受。
(3)正文内容必须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①考察目的;②考察地点介绍;③考察内容、过程和完成的任务;④考察收获、体会和建议。⑤考察报告应该内容真实,要有观点,有分析,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文理通顺、行文规范。
1.思考,建议书的一般格式是怎样的?
明确:
建议书的写作格式一般由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几部分构成。
(1)标题
标题一般在第一行中间写上“建议书”字样。有的建议书还写上所建议的内容,如“关于暑期中小学补课的建议书”。
(2)称呼
建议书称呼要求注明受文单位的名称称呼或个人的姓名,要在标题下隔两行顶格写,后加冒号。
(3)正文
建议书正文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①要先阐明提出建议的原因、理由以及自己的目的、想法。这样往往可以使受文单位或个人从实际出发,考虑你的建议的合理性,为采纳你的建议打下基础。
②建议的具体内容。一般建议的内容要分条列出,这样可以做到醒目。建议要具体明白切实可行。
③提出自己希望被采纳的想法,但同时也应谨慎虚心,不说过头的话,不用命令的口气。
(4)结尾
结尾一般是表示敬意或祝愿的话。与一般书信相同。
(5)落款
落款要署上提建议的单位或个人的姓名,并署上成文日期。
2.思考,考察报告的一般格式是怎样的?
明确:
考察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1)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考察报告”“关于××××的考察报告”“××××考察”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
(2)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①前言:考察概况部分。
有几种写法:
a写明考察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考察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
b写明考察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
c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考察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炼概括,直切主题。
②主体:考察内容部分。
这是考察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考察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考察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内容布局上可视情况采用纵式、横式、合式的结构安排方式。
③结尾:收获与启示部分。
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往,我们总是强调地方戏曲的“家乡意识”“乡土风情”,因而格外重视表面所体现出来的家乡风土、家乡人情、家乡俚俗趣味,藉以满足对于曾经感知的家乡的记忆和联想。可是如果经历了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以后呢?经历了缺少或完全没有家乡亲历经验的后来的延续者呢?那么有关家乡表面风情的表达,是否就会减弱,甚至完全没有了一种心灵与情感的照应?我想这就是“原乡”与“家乡”意识的不同。
“原乡意识”也许并不包含太多的感知和经验,而只是一种籍贯或来源的确定,只是一组被代代告知的有关家乡生活的画面或声音。即使迁徙后经历了无数代的延传,但仍知道自己的源头在哪里,根在哪里。知道自己是中原人、山西人、苏北人。这时的“家乡”也许就是一个梦境、一种幻想,哪怕是落实在几句方言口语、几幅残缺抽象的图画上,可它照样深入骨髓,照样沉淀在潜意识中,等待着被“一朝唤醒”。比如好几百年前就远徙到北欧的蒙古裔人,他们的后代也许根本没去过老家,也没有对家乡的具体感知,可是他却有可能知道那里有草原,有马群,有帐篷,还有一种音乐叫“长调”,他蓦然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里看到了一幅绘画或照片,冷不丁听见了长调演奏的旋律,就可能有一种惊心动魄、灵魂被牵引的感受。千里万里,百年千年,有一种东西埋藏在基因里,流淌在血液中,生生不灭。
曾听过台湾作家席慕容的演讲,她说她虽然从小就知道自己是蒙古族人,可是直到长大她并不知道家乡是个什么样,她对这个地方有一种难以名状却又难以排遣的情感的、文化的、精神的深度认同,她说那就是她的“原乡情结”。席慕容不是生长在这里,可是她知道这里是她的“原乡”,无论走到哪里她都不能摆脱她生命的“根”。终于,席慕容在她盛年时回到了内蒙古,她一脚踩到草原上就本能地跪了下去,亲吻着祖先的土地,泪流满面。这时,席慕容气质里的“原乡情结”和对家乡认知的文化碎片,就蓦然间与实在的家乡遇合了。
于是我们知道,在人的意识里有一种比“家乡情感”更为深刻的“原乡情结”,它也许不如“家乡”的记忆具体,但是它比具体的记忆更开阔、更深远、更具有悲剧意味的美。“原乡”的情结甚至是超越一般疆界的,它甚至是人类对于自身血缘、族群和文明来路的普遍关怀。尤其是现代人,越是伴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越是会关注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什么地方深埋着自己的“根”。
为什么移民到上海的苏北人在经历了几代人以后,还要去剧场倾听淮剧?为什么一出好的地方戏曲能够超越地域限制,照样感动感染方言区域以外的人群?为什么何训田和朱哲琴的《阿姐鼓》能够感动全中国,感染全世界?被感动感染的心灵并不一定到过西藏,甚至作曲和演唱者也不是西藏人,可是大家都在一个遥远的、神秘的“家乡”会合了,共同感受着那一处“家乡”的同时,也回到了各自的“家乡”。这就是人类的“原乡情结”或“原乡情感”——自己的原乡,他者的原乡、共同的原乡。
假如,更多的地方剧种和剧团都能够持久地追求一种超越一般“家乡情感”而升华为“原乡意识”的创作境界,那么就有可能在超越自身生存局限的同时,超越了地方戏曲乃至戏曲文化存在的局限。如此,中国传统戏曲包括地方戏曲的时代再兴,绝非是不可期的。
(摘编自《解放日报》刊文《地方戏曲的“原乡意识”该醒了》,作者罗怀臻)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原乡意识”深埋于子孙后代骨子里、比“原乡情结”更深刻、不受后人感知和经验左右。
B.草原、马群、帐篷、长调演奏的旋律可能冷不丁就会激发蒙古裔人内心深处的“原乡意识”。
C.《阿姐鼓》作者没有去过西藏,作品却感动国人,在于原乡情感让人们拥有共同的感受。
D.只要作家追求将“家乡情感”而升华为“原乡意识”的创作境界,中国传统戏就能够复兴。
【答案】B
【解析】A项,“‘原乡意识’深埋于子孙后代骨子里、比‘原乡情结’更深刻”,表述错误,原文第二段介绍“原乡意识”,第三段通过席慕蓉的例子论证“原乡情结”,文中并没有将“原乡意识”“原乡情结”进行比较。C项,“《阿姐鼓》作者没有去过西藏”,不合文意,原文相关表述为“被感动感染的心灵并不一定到过西藏,甚至作曲和演唱者也不是西藏人”,文中用的是“可能”,本选项认为“《阿姐鼓》的作者没有去过西藏”于文无据。D项,“只要……就能够……”逻辑关系分析有误,原文只是说“一种超越一般“家乡情感”而升华为“原乡意识”的创作境界,那么就有可能在超越自身生存局限的同时,超越了地方戏曲乃至戏曲文化存在的局限。如此,中国传统戏曲包括地方戏曲的时代再兴,绝非是不可期的”,用的是“可能”,而不是过于绝对的表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层次清晰,由“家乡意识”引出“原乡意识”,由此接着论及“原乡情结”。
B.文章采用举例论证,逐一分析“家乡意识”“原乡意识”和“原乡情结”的内涵特点。
C.文章通过列举台湾作家席慕容与家乡的遇合之事,充分证明了“原乡情结”的存在。
D.文章在论述“原乡意识”的特点时,侧重分析“原乡情结”在人类生命中的重要意义。
【答案】B
【解析】本题B项,“逐一分析‘家乡意识’‘原乡意识’和‘原乡情结’的内涵特点”,不合文意,文本第二段通过列举好几百年前就远徙到北欧的蒙古裔人论证“原乡意识”,文章第三段列举席慕蓉的例子论证“原乡情结”,“家乡意识”只在文章开头提及,并没有举例论证“家乡意识”的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满足对于曾经家乡的记忆和联想,我们格外重视对家乡风土人情、俚俗趣味的表现。
B.即使只是几句方言口语、几幅残缺抽象的图画,也可让“原乡意识”沉淀在潜意识中。
C.“原乡意识”使得远徙的后世子孙们无论走到哪里,身处何方,都知道自已的源头和根。
D.“原乡情结”可能不如“家乡”的记忆具体,但它更开阔深远、更具有悲剧意味的美。
【答案】A
【解析】本题A项,“为满足对于曾经家乡的记忆和联想,我们格外重视对家乡风土人情、俚俗趣味的表现”不合文意,原文相关表述在第一段,“以往,我们总是强调地方戏曲的‘家乡意识’‘乡土风情’,因而格外重视表面所体现出来的家乡风土、家乡人情、家乡俚俗趣味,藉以满足对于曾经感知的家乡的记忆和联想”,原文说“在地方戏曲中”,选项扩大了范围。故选A。
8、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导学案设计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探讨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能够运用多种媒介展开有效的表达交流。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辨析媒介信息,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会辨别是非、善恶,能够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
4、文化传承与理解:关注网络信息和网络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一课时认识多媒介,辨识信息
一、认识多媒介
1、阅读陈力丹《传播媒介变迁的社会影响》一文(教材P75-76),思考:面对传播技术的不断更新,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2、阅读李宇明《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与网络语言的发展》一文(教材p72-74),思考:网路时代的语言交际有什么特征?
二、辨识媒介信息
阅读《吕氏春秋-察传》一文,并思考问题。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王闻孙叔敖于沈尹筮(shì),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转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似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选自《吕氏春秋-察传》)
思考: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文中所说虚假信息传播的例子?在班里与大家分享。
第二课时善用多媒介
有人说,如今“人人面前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新闻发言人”。请从下面《论语》选文中选择一句,根据对所选句子的理解谈谈你对“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话语权”这一现象的看法。要求:正确理解所选句子的意思,自圆其说,条理清楚。
①巧言令色,鲜矣仁。
②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③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④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⑤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⑥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一、1、当我们享用传播科技带来的便利时,也应该保持警觉与思考,不能痴迷于电视、网络而成为科技的奴隶,不能被自己所创造的东西所异化,还应遵守法律和公序良俗。
2、要注意两点,其一是语言交际的“技术性”越来越强;一是分出了虚拟和现实两个空间的语言生活。
二、“察传”即对传言进行审查,以定其是非。《察传》一文论述要慎重审察传言,因为“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所以“闻言必熟论”,“是非之经,不可不分。”如何才能弄清传言的是非?文章提出“验之以理”,“缘物以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才能真正了解实情。现实生活中的例子:2007年“海南香蕉含有类似SARS病毒”的传言令海南蕉农损失8.22亿元;2011年听信日本核污染影响到食用盐,大量市民疯狂抢购食用盐,造成社会恐慌......等等,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
第二课时
【示例】“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道路中听到的事随意地散布出去是不道德的做法。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话语权,是对权利的尊重;然而权力与义务同行,我们享受话语权同时也需认识到其所伴随的义务与责任。网络兴起已有十余载,网络暴力已不再是陌生词汇,但这不意味着作为网民可以躲藏在千万数据之后肆意妄为。于平台,更多网站逐步实现实名制,加强了人们对言语内容的重视;于个人,我们应从源头抓起,杜绝“道听而涂说”,严格过滤虚假、有害信息没有义务的履行也就没有权利的赋予,对言语负责,合理参与才是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道德体现。
9、两小儿辩日(河大版七年级必修)[城区中学“一三四导学式”语文课堂导学案]
城区中学“一三四导学式”语文课堂导学案姓名:班级:
课题 两小儿辩日 主备人 高建 审核人
课型 新授课 备课时间 2010.10.15 上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1、能流利、正确地诵读文言文
2、依据注释疏通文意,理解内容,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3、学习古人大胆质疑、实事求是的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重点 流利、正确诵读文言文
难点 理解文章内容,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教
学
过
程
备课内容 自我补充
•课上导学启智。(谨记:智力是成功的因素)
一、直接导入,明确目标。(1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课件展示本课学习目标。(学生齐读目标)
二、解题(1分钟)
以学生自主总结为主。教师适当总结。
三、比一比,谁做的更好!(5分钟)
一读课文——读准;一说——说译文
1、播放音频文件-----产生阅读期待。(1分钟)
2、生齐读。﹙告诉学生读准字音,读顺语句。﹚(2钟)
3、利用注释,小组讨论。(以前后四人为一个单位,逐句引导学生说译文,有错误既相机更正。)
四、二读课文——读顺,二说——说能力(7分钟)
1、多媒体出示去掉标点的课文。(2分钟)
师:为了检验同学们的朗读能力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下面我们进行无标点朗读比赛。同学们分为南北两组,要求同学们把握节奏,做到断句准确,同时不掉字,不多字,不咽字。一组读,另一评析。
2、能力训练。(5分钟)
师:请同学们按“人事情”的方法对文章进行概括,结合课文写一句话。
本文通过人事表现了或反映了。
五、三读课文——读美,三说——说故事(8分钟)
请三名同学用普通话把文中趣事讲给大家听。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做得很好。
六、背诵课文。(2分钟)
七、(3分钟)小结:学习了本文,我的收或是
。
本文通过两个小孩就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人远近问题的一次争论以及孔子对这个问题的也不能判段的事实,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因而学习是无止境的。
作业:同步练习(13分钟)
反思:
“三人行,必有我师。”《两小儿辩日》正是反映了学无止境、实事求是的态度。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了学无止境的本质,既使是圣人,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从而使学生自然而深刻地理解了主题。
本课教学中还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诵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语感,激发他们学习袓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另外,本课教学未能很好地解决音频的利用问题,所以我课后把它放在了“一读课文”之后;在学生的小组合作中给学生的时间不多,没能达到预期目的,以后应多观注学生的合作探究,多给学生创造条件,多给学生展现的机会。
参考译文:孔子往东方游学时,看到两个小孩子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们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出来时像距离人远,而正午时距离人近。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个大圆车篷,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子或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清凉寒冷,等到了正午,它热得像把手伸向热水里。这不正是近的热,远得就觉得凉吗?”孔子不能够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儿笑着说:“谁说你有智慧呢?”
10、冰心诗四首导学案(河县“三为主”高效课堂七年级(上)语文导学案)
课题:三、冰心诗四首(第一课时)
主备人:王学峰审核人:李国富王学峰
学习目标:1、了解冰心诗歌的特点,朗读并背诵前两首诗。
2、学习诗中丰富的想像、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3、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及深刻的哲理。
教学重点:体会诗中的情感深刻哲理
词语卡片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叠着巢里抛下倘若惊羡
2、词语解释
惊羡:
浸透:
明艳:
妄弃:
倘若:
无端:
作者名片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五四运动爆发后,她在革命潮流的影响下,为了探索人生的道路,暴露社会的黑暗,开始以社会、家庭、妇女等人生问题为主题进行小说创作。冰心作品有三大主题:“童真”“母爱”“大自然”。诗集《繁星》《春水》除了表现母爱外,还记录了作者零星的感受和玄想,文笔隽逸,艺术精巧。主要作品有《冰心小说散文集》《冰心散文选》《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小橘灯》等。
文题点睛
《母亲》一诗把“母亲”是人生唯一可靠的心灵避难所这种思想感情,凝练的更加鲜明、深刻,表现的淋漓尽致;《纸船》一诗作者由儿时所钟情的纸船入手,通过“小小的纸船”来抒发思念母亲的深情。整首诗意蕴隽永,语言清丽,风格细腻明丽。
一、导入新课
二、明确目标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诵读两首诗,要求读出诗味。
2、划出朗读的节奏。
3、《母亲》一诗中两个“躲”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试着回想一下,你也有过这种体验吗?
4、《纸船》中作者用叠纸船这个细节寄托了对母亲的挚爱,相信你也能仿写一个细节表达对同样的感情?
5、读完这两首冰心写母爱的代表作,品位两首诗所表达的感情有没有区别?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是什么?
6、比比看,谁能在更短的时间内把两首诗背下来。
四、交流展示质疑问难
此环节重点开展朗读、背诵、默写比赛。
五、盘点收获拓展提升
六、达标检测
阅读《纸船》回答问题。
1、为什么我不肯妄弃一张纸?
2、“总希望有一只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一句中的“总希望”三个字表达了什么情感?
3、你怎样理解“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一句?
4、“我”叠纸船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哀”?
5、诗人借“纸船”寄托了怎样的感情?揭示全诗主题的句子是哪一句?
6、纸船一诗最鲜明的抒情方式是()
A、以小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