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学习
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掌握作者的有关文学常识,掌握重点生字词。进行送别诗的比较阅读
过程和方法:加强朗读指导,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感知课文。理解作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和价值观:体味诗的意境,感悟诗人情怀。
重点
难点 重点: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难点: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法
选择 自读感悟法 课型 新授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搜集描写塞外风光的诗文 是否采用多媒体 是
教学
时数 1课时 教学
时数 第1课时 备课
总数 第53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同学们谁来给大家读读或背背你搜集的描写塞外风光的诗文,有没有岑参写的,你们对作者还有哪些了解呢?
二.揭示学习目标。
三、指导学生先学
一读,二理解赏析,三背诵。
四、学生先学,教师巡视
1.结合课下注释及练习册了解作者及体裁。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曾两度出塞,晚年任嘉州刺史,以后罢官,欲归故乡时,客死成都旅舍,史称“岑嘉州”,有《岑嘉州集》传世。
2.掌握生字词,品味语言美。
裘qiú衾qīn掣chè着zhuó瀚hàn阑lán
羌qiāng
3.听课文录音并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整体把握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注意重点字词。
5.题目中含有哪些重要信息?
天气:雪天 人物:武判官、诗人 事件:送别
6.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什么联系?
直接出示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回顾诗歌学法并归纳。
多媒体出示学法导航,进行具体学法指导。
指名中差生注音释义,引导学生纠正明确,朗读识记。
看投影朗读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用心感受歌课题中体现的塞外风光
回忆并回答诗歌学法。
看投影,听老师要求,掌握先学方法。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质疑问难。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气氛,在边地奇异雄伟的风光,在大风雪的背景下,送别带上了雄浑悲壮的色彩。
7.请同学们说说哪些诗句是写咏雪的,哪些诗句是写送别的?试练习概括内容。
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8.诗中那一句话体现雪景过渡到送别?
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9.赏析诗句:对雪的描绘,哪一句最精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为什么精彩?小组研讨,合作探究。
精妙的用词——一个“忽”字,表明来得突兀,来得意外,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
新奇的比喻——抓住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千树万树,突出了雪的壮观景象。
春意盎然的意境——创设了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
昂扬乐观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
五、检查学生先学效果。
六、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
七、当堂训练(小册子根据实际完成1—4题)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
2.积累并品评咏雪的名句。
板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咏雪:忽如梨花——豪放
送别:不见空留——惆怅
指名学生回答,补充并板书要点。
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点评。并参与学生的讨论探究活动。
指名回答,引导补充明确答案要点。
引导学生讨论、更正,并点拨补充归纳。
指导背诵方法,引导、检查背诵。
引导学生背诵、理解、体会。
汇报交流学习结果,明确要点,做好笔记。
回答、纠正错误并在书上标注改正。齐读识记。
准确朗读。
汇报交流探究结果。
自由讨论、更正,各抒己见。
按老师方法结合板书背诵。
背诵、理解、感受。
作业设置 1.背诵默写;2.积累并品评咏雪的名句。
教
学
反
思 等级评价
(A/B/C/D)
2、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拓展阅读):《蜘蛛》《猫的天堂》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拓展阅读):
《蜘蛛》《猫的天堂》(2课时)
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相关资料:
《蜘蛛》的作者是__________国作家_________,《猫的天堂》的作者是________国作家_______,其代表作是____________。
2.自主阅读,积累重点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3.我有这样的疑惑:
相关课程标准:
“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比较探究,学习文章的写作特点。
评价任务:
1.通过课前预习,在此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再次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问题。
教学过程:
一、走进文本,感知形象
学生活动:
1.跳读课文,标划相关语句,正确理解《蜘蛛》《猫的天堂》两文中截然不同的形象。
可以“从文中________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只________样的蜘蛛(猫)”的句式进行概括。
明确:从它辛辛苦苦的织网、捕虫,维持自己的生命,还要和许多强大的敌人斗争可以看出这是一只有耐性、理智、勇敢的蜘蛛。
从它曾有过希望在阳光下自由自在地生活的梦想,可又因为不堪忍受外面的饥饿与痛苦,最终回到温暖的牢笼,可以看出这是一只贪图享受、不劳动、不付出、坐享其成,为了舒适的生活,甘愿付出自由,任人责打,供人消遣的玩物猫。
2.思考:《蜘蛛》从哪几个方面表现蜘蛛的聪明?《猫的天堂》告诉我们猫的幸福是什么?
明确:从蜘蛛的形体、织网、捕食、侵略、成长快等方面表明蜘蛛的聪明;《猫的天堂》告诉我们猫的幸福就是关闭在一间有肉吃的屋子里挨打。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任务是熟悉文本内容,明确文章主题,为下一个环节打下基础,因为是拓展阅读,所以不作过多的引导和分析,更多的是强调学生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感悟。
二、比较阅读,质疑探究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完成下面的表格,比较文章异同,5分钟后小组选派代表展示,比一比哪些小组表现的更出色。
《蚂蚁》 《辛劳的蚂蚁》 《走向虫子》 《蜘蛛》 《猫的天堂》
内容
主旨
写作特色
学生活动:
1.结合本单元所学内容,小组交流,填写表格。
2.选派代表展示,师生评议。
问题预设:
1.《蜘蛛》与《蚂蚁》相比,写作旨意有什么不同?
《蜘蛛》是以客观地写动物为宗旨,而《蚂蚁》一文写动物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借之来感悟人类。于是文章的侧重点就完全不同,《蜘蛛》重在说明动物的习性,而《蚂蚁》重在感悟。
2.《蜘蛛》与《辛劳的蚂蚁》相比,同是小品文,在写法上有着怎样的区别?
《蜘蛛》是说明性文字与叙述性文字各占一半,文风清晰生动,着眼于说明蜘蛛的生活习性;而《辛劳的蚂蚁》一文则是以叙述、描写为主,多用拟人、比喻、幽默,全文风趣生动,既写出蚂蚁的有趣习性,又讽喻人性的弱点。
3.《猫的天堂》与本单元的写动物的其它文章相比,主要有何不同?
文体不同。它是一篇寓言式的小说,反映的道理不同。通过猫的经历来揭示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生的真正幸福是能够享受自由中的艰辛的快乐。它用超现实的猫的故事来表现现实的人的道理,启人深思。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本课的核心内容,以比较为手段,探究异同。教师适时做点拨与引导,注重学生的个体体验。)
三、学以致用,盘点收获
如果要你写一篇有关动物或昆虫的文章,你可能觉得没什么可写,读了本单元的文章后,你悟出了没话可说的原因了吗?
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感受,有可能得出以下结论:
1.材料不足,包括观察不仔细,感悟不深入,想象不丰富,故觉得无话可说。
2.没有抓住写作对象的特点。
3.缺乏自己内心的感受。
4.受限于单一的表达方式,找不到表达的效果。
5.束缚于就事论事。
四、妙笔生花,寻找机趣
根据平时的观察,选择你熟悉的一种动物或昆虫,参照本单元写法写一作文片段,展现观察美、机趣美。要求:细心观察,将写作对象人格化,尽可能想象出它们的心理、动作、神态、对话等。尝试感悟式文章的写法。
学生活动:
1.学生当堂完成作文片段(10分钟左右),教师巡视、指导。
2.展示:学生完成作文片段后,以小组为单位互读互评,推荐优秀习作参加班级交流。
3.师生评议,评选“鸟言兽语小博士”。
五、布置作业,抒写感悟
课下根据《猫的天堂》的相关内容,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读后感,参考题目:《“猫的天堂”真的是“天堂”吗》。
附板书设计:
蜘蛛
哥尔斯密
形体结构-----------蜘蛛的生存
↓↓
形体战斗武器织网捕虫
猫的天堂
左拉
“我”的选择↘
人的选择
老猫的选择↗
六、达标检测: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天亮了,老雄猫看我要软瘫下去了,他就换了一种口吻问我:
“这样的生活你过够了不是?”
“啊,够了!”我说。
“你要不要回家去呢?”
“那自然。可是,哪里还找得到我的家呢?”
“你跟我来。昨天早晨你走出来的时候,我早就想,像你这样一只肥头胖耳的猫,生来就不配享受自由中的艰辛的快乐的。我知道你的住处;我送你到门口就是了。”
这只老实的老雄猫只简单的说了这几句话。等我们到了门口时,他向我说:
“再会吧!”他也没有向我表示一些别离的情感。
我叫道:“不行。咱们俩不应该这样就分别了。你与我同到里面去。我把我的床和我吃的肉与你平分。我的女主人是一位好太太……”
他没等我说完,就抢着说:
“闭你的嘴!你这个蠢东西!在你那安乐窝中,我非死不可。你那种丰腴的生活只有杂种贱猫觉得好。自由的猫决不愿意用一个牢狱的代价来购买你所吃的肉和你那羽毛的枕头……再会吧!”
他又上屋去了。我看着他的大而瘦的影子,很舒适地和那初升的太阳光互相抚摩着。
我进了屋子,你的姑母拿起掸帚来把我教训了一顿,我也用我的深挚的欢悦的心承受了。我大大的领略了一番这温暖而挨打的欢欣。当她打我时,我早在做着大美梦,知道她打完了就要给我肉吃了。
4.结合全文,说说你如何理解老雄猫的“自由中的艰辛的快乐”。
答:老猫过着没有主人限制和照顾的生活,它可以到处走动,天地比一个家一个窝大得多,它享受着自由的快乐,没有主人给它提供吃的、住的,它只得自己到处寻找人们废弃的食物,还得提防着人,所以自由的快乐又是艰辛的。
5.分别时,老雄猫没有表示一些别离的情感,还骂“我”是“蠢东西”、“杂种贱猫”,是否表现老猫冷酷无情和粗鲁?
答:不是。老猫觉得“我”和它志不同道不合,分别是预料之中的,所以并不伤感;“我”邀请它去过它不愿过的生活,它觉得侮辱了它,所以断然拒绝。
6.老雄猫离开时,“他的大而瘦的影子,很舒适地和那初升的太阳光互相抚摩着”,这分明是一幅画,想象着这个画面,想象老猫此时的心情,想象作者对老猫的感情。
答:老猫是愉快的,因为自己是自由的,能充分享受自己应该享受的。作者对老猫充满钦佩赞赏之情。
7.不管是老猫还是“我”都觉得自己生活的地方是天堂,对方生活的地方是牢狱,为什么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看法呢?
答:两者都热爱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享受着自己生活方式中的优势,所以有处在“天堂”的感觉;它们又都看到对方生活中自己所害怕的、所厌恶的东西,所以象躲避“牢狱”一样惟恐不及。
教学反思:
一、课堂既然可以“提问”,那么,也应该可以“不问”。本堂课的教学过程,并没有因为“不问”而松散,相反,学生围绕三个话题,充分进行说读活动,读得动情,说得到位。也因为老师的“不问”,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自主活动时间,读得透彻,说得精要。
二、教师可以“不问”,但是必须“有为”。
这种“无提问设计”课型,着眼于学生的课中活动丰富,课堂时间几乎全部交给了学生,如此,是不是就意味着教师的“无为”呢?答案是否定的。教师的“有为”隐含在教学的设计中:“说猫、说人、说文”三个话题的设计,是逐层深入的,且三个话题涵盖了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这三个“切口”,是到达文本深处的捷径;教师的“有为”还表现在课堂的点评中:对学生的“说”,教师或概括,或校补,或提升,或总结,或追问……我觉得我的对于学生发言的点评,能够推动话题向着更深入的目标前进。
三、教师要做到“不问”,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加工”、“精加工”。
“无提问设计”的课堂,要求教师改变角色,由以讲析为主改变到以艺术设计、艺术调控、艺术指导、艺术点拨为主,因此,教师的深入研读教材、找准话题以及思考自己如何精要点示就显得犹为重要。这篇课文的“深加工”,我做得很艰苦,可以说,前期的研读教材花了9分力,后期的教学设计只花了1分力。也正因为前期的加工到位,才保证了后期的活动实效。
优点:读与写是语文学习的两大手段,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尤其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实现了读与写的互动。因为是拓展篇目,所以在教学中没有对文本内容作过多的引导和分析,更多的是强调学生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感悟以及写作的运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足及整改措施:
学生对于感悟式写法把握的还不够好,借助联想寻找恰当的契合点还难免落入俗套,受限于单一的表达形式,不能别出心裁的抓住写作对象的特点。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与写作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3、《游高梁桥记(袁中道)》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学习
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含义。
2、通过朗读、品读,体味作者情感,学习通过景物对比衬托表现特殊情趣心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坦率性情和敢于自我审视自我无情批判的精神。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学习通过景物表现特殊情趣心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义,品悟作者情感。
教法
选择 自读感悟法 课型 新授
课前准备 多媒体 是否采用多媒体 是
教学
时数 2课时 教学
时数 第1课时 备课
总数 第30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高梁桥的照片)同学们,这是何处?你知道吗?(不知道)这是北京西郊的高梁桥,明清时这儿是一处胜景,长河似玉带,白桥跨碧水,绿荫藏酒肆。文人雅士,常聚于此,吟诗论技。明代文学家袁中道曾游览此地作文《游高梁桥记》,他笔下的高梁桥如何呢?又有怎样的感受呢、让我们学习本文,探寻答案吧!
板书:《游高梁桥记》
一、揭示学习目标
二、指导学生先学
理解、积累实词和虚词,掌握实词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朗读时注意断句,对重点字词的读音做好标记。对句子的朗读节奏做好标记。
三、学生先学,教师巡视
1.借助课下注解及《配套练习》相关资料了解作者。
2.请同学们以自己最喜爱的方式把课文朗读一遍。注意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3.借助注解翻译课文,标记难词难句,小组合作解决。
四、检查学习效果
1.作者简介
袁中道(1570—1623),字小修,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进士,官南京吏部郎中。与兄宗道、宏道并称三袁,同以公安派著称。为文崇尚自然,曾游历天下,写下大量纪游诗文,有《珂雪斋集》。
2.了解高粱桥高梁桥位于海淀区西直门外偏北半里左右,是北京西郊历史上一座名桥,是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二十九年在和义门(今西直门)外所建石桥。
古时候,高梁桥一带繁华壮观,在巍峨的西直门城楼上远眺高梁桥,长河似玉带,白桥跨碧水,绿荫藏酒肆,古刹连西山。近观 出示相关图片;以饱含深情的语言渲染情景,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回顾文言文学法并归纳。.
多媒体出示学法,进行具体学法指导。
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点评。并参与学生的讨论探究活动。
指名学生回答,补充并板书要点
教师巡视指导 看图片,教师新课引入
看屏幕朗读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回忆并回答文言文学法。
看课件,听老师要求,掌握先学方法。
听范读录音、自由朗读。
自主翻译课文,小组合作解决疑难。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学习结果,明确要点,做好笔记。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高梁桥,桥下,柳浪飞燕逐清波;桥上,行人车马如穿梭。出城、进城必由此经过,故这里热闹非凡。侧看高梁桥,则又有小桥、流水、人家之感。楼、水、桥、人构成了燕山脚下一幅“清明上河图”。
3.检查读音
羸马(léi)微泮(pàn)飚风(biāo)
舛(chuǎn)邸(dǐ)砾砾(lìlì)
4.学生用自己的话粗略翻译课文。
5.教师出示翻译,学生看着屏幕在疏通文意。
高梁(中央)旧有清水一带,柳色数十里(风光),风日稍和(气候),中郎拉予与王子往游(中朗是官名)?(拉予是人名。).时街平易近皆穿水沟淤泥,委积道上(苍生将土壤搬上道路上),嬴马不克不及行,步至门外.(骑不到马,所以行路到门外)于是三月中矣(三月中旬),杨柳尚未抽条,冰微泮,临水坐枯柳下小饮(在枯柳下喝酒.)辩才甫畅(谈得酣畅),而飙风自北来,尘埃蔽天(冬风吹,沙尘满天,)对面不见人,中目塞口,嚼之有声(眼看不到,沙吹进口,咬它也有声响.)冻技落,古木号,乱石击,冷气寒冷,相与御貂帽,著重裘以敌之(穿起年夜衣),而犹不克不及堪,乃急归.已傍晚,狼狈水沟间,百苦乃得至邸(苍生才可抵御).坐至丙夜,口中含沙尚砾砾.噫唉!江南二三月,草色青青,杂花烂城野,风和日丽,上春已可郊游,(江南的二至三月,风光斑斓,初春曾经能够在此交游)何京师之苦至此.苟非年夜不得已(何故京城跟江南年夜年夜分歧),而仆仆于是,吾见其舛也.本人懊悔且夫贵人所以不得已而居是者,为官职也(专贵的人住这里,由于要当官职).旅客山人所以不得已而至是者,为衣食也.(旅客来这里,由于要住和食)今吾无官职,屡求而不获,其效亦可睹矣.而家有财产能够糊口,舍水石花鸟之乐,而奔波烟霾沙尘之乡(如今本人没有官职,数次求官也不胜利,它的效果也可看到了。并且家中也有财产能够糊口,不享用家中玩耍的乐趣,而要去良多沙尘的城市),予以问予,予不克不及解矣.然则是游也宜书(玩耍也可念书),书之所以志予之嗜进而无耻(喜好长进,而不耻辱),倒置而无计较也。
五、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
1.讨论翻译中的疑难;2.探讨主题。
六、当堂练习
《练习册》第38页品读轩。
七、布置预习作业。预习课后练习一
板书设计
求官未获,心情苦闷
游高粱桥记京师表示悔恨和无奈
回忆江南春景做对比
教师板书难解的生字词,引导读准读音
教师重点对个别的后进生进行指导。
教师出示投影学生译句。
纠正,教师重点讲解,板书。
质疑问难。
教师指导书面练习。
指名中差生注音,引导学生纠正明确,朗读识记。
指名后进生释义,引导学生纠正明确。
指名优生译句,提示、评价、纠正。
集体征答,讲解。
督促、指导中差生练习。
作业设置 1.翻译课文2.熟读课文
教
学
反
思 等级评价
(A/B/C/D)
检查
签阅 第周,应备课时实备课时,共课时
评价:时间:签查(盖章):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学习
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掌握作者的有关文学常识,掌握重点生字词。进行送别诗的比较阅读
过程和方法:加强朗读指导,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感知课文。理解作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和价值观:体味诗的意境,感悟诗人情怀。
重点
难点 重点: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难点: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法
选择 自读感悟法 课型 新授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搜集描写塞外风光的诗文 是否采用多媒体 是
教学
时数 1课时 教学
时数 第1课时 备课
总数 第53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同学们谁来给大家读读或背背你搜集的描写塞外风光的诗文,有没有岑参写的,你们对作者还有哪些了解呢?
二.揭示学习目标。
三、指导学生先学
一读,二理解赏析,三背诵。
四、学生先学,教师巡视
1.结合课下注释及练习册了解作者及体裁。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曾两度出塞,晚年任嘉州刺史,以后罢官,欲归故乡时,客死成都旅舍,史称“岑嘉州”,有《岑嘉州集》传世。
2.掌握生字词,品味语言美。
裘qiú衾qīn掣chè着zhuó瀚hàn阑lán
羌qiāng
3.听课文录音并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整体把握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注意重点字词。
5.题目中含有哪些重要信息?
天气:雪天 人物:武判官、诗人 事件:送别
6.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什么联系?
直接出示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回顾诗歌学法并归纳。
多媒体出示学法导航,进行具体学法指导。
指名中差生注音释义,引导学生纠正明确,朗读识记。
看投影朗读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用心感受歌课题中体现的塞外风光
回忆并回答诗歌学法。
看投影,听老师要求,掌握先学方法。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质疑问难。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气氛,在边地奇异雄伟的风光,在大风雪的背景下,送别带上了雄浑悲壮的色彩。
7.请同学们说说哪些诗句是写咏雪的,哪些诗句是写送别的?试练习概括内容。
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8.诗中那一句话体现雪景过渡到送别?
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9.赏析诗句:对雪的描绘,哪一句最精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为什么精彩?小组研讨,合作探究。
精妙的用词——一个“忽”字,表明来得突兀,来得意外,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
新奇的比喻——抓住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千树万树,突出了雪的壮观景象。
春意盎然的意境——创设了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
昂扬乐观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
五、检查学生先学效果。
六、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
七、当堂训练(小册子根据实际完成1—4题)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
2.积累并品评咏雪的名句。
板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咏雪:忽如梨花——豪放
送别:不见空留——惆怅
指名学生回答,补充并板书要点。
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点评。并参与学生的讨论探究活动。
指名回答,引导补充明确答案要点。
引导学生讨论、更正,并点拨补充归纳。
指导背诵方法,引导、检查背诵。
引导学生背诵、理解、体会。
汇报交流学习结果,明确要点,做好笔记。
回答、纠正错误并在书上标注改正。齐读识记。
准确朗读。
汇报交流探究结果。
自由讨论、更正,各抒己见。
按老师方法结合板书背诵。
背诵、理解、感受。
作业设置 1.背诵默写;2.积累并品评咏雪的名句。
教
学
反
思 等级评价
(A/B/C/D)
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学习
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掌握作者的有关文学常识,掌握重点生字词。进行送别诗的比较阅读
过程和方法:加强朗读指导,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感知课文。理解作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和价值观:体味诗的意境,感悟诗人情怀。
重点
难点 重点: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难点: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法
选择 自读感悟法 课型 新授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搜集描写塞外风光的诗文 是否采用多媒体 是
教学
时数 1课时 教学
时数 第1课时 备课
总数 第53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同学们谁来给大家读读或背背你搜集的描写塞外风光的诗文,有没有岑参写的,你们对作者还有哪些了解呢?
二.揭示学习目标。
三、指导学生先学
一读,二理解赏析,三背诵。
四、学生先学,教师巡视
1.结合课下注释及练习册了解作者及体裁。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曾两度出塞,晚年任嘉州刺史,以后罢官,欲归故乡时,客死成都旅舍,史称“岑嘉州”,有《岑嘉州集》传世。
2.掌握生字词,品味语言美。
裘qiú衾qīn掣chè着zhuó瀚hàn阑lán
羌qiāng
3.听课文录音并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整体把握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注意重点字词。
5.题目中含有哪些重要信息?
天气:雪天 人物:武判官、诗人 事件:送别
6.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什么联系?
直接出示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回顾诗歌学法并归纳。
多媒体出示学法导航,进行具体学法指导。
指名中差生注音释义,引导学生纠正明确,朗读识记。
看投影朗读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用心感受歌课题中体现的塞外风光
回忆并回答诗歌学法。
看投影,听老师要求,掌握先学方法。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质疑问难。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气氛,在边地奇异雄伟的风光,在大风雪的背景下,送别带上了雄浑悲壮的色彩。
7.请同学们说说哪些诗句是写咏雪的,哪些诗句是写送别的?试练习概括内容。
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8.诗中那一句话体现雪景过渡到送别?
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9.赏析诗句:对雪的描绘,哪一句最精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为什么精彩?小组研讨,合作探究。
精妙的用词——一个“忽”字,表明来得突兀,来得意外,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
新奇的比喻——抓住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千树万树,突出了雪的壮观景象。
春意盎然的意境——创设了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
昂扬乐观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
五、检查学生先学效果。
六、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
七、当堂训练(小册子根据实际完成1—4题)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
2.积累并品评咏雪的名句。
板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咏雪:忽如梨花——豪放
送别:不见空留——惆怅
指名学生回答,补充并板书要点。
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点评。并参与学生的讨论探究活动。
指名回答,引导补充明确答案要点。
引导学生讨论、更正,并点拨补充归纳。
指导背诵方法,引导、检查背诵。
引导学生背诵、理解、体会。
汇报交流学习结果,明确要点,做好笔记。
回答、纠正错误并在书上标注改正。齐读识记。
准确朗读。
汇报交流探究结果。
自由讨论、更正,各抒己见。
按老师方法结合板书背诵。
背诵、理解、感受。
作业设置 1.背诵默写;2.积累并品评咏雪的名句。
教
学
反
思 等级评价
(A/B/C/D)
6、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过零丁洋、潼关怀古)优秀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23 诗词曲五首
教学方法指导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把写景和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起来,而且都是围绕着“登北固亭”的主题,大处落墨,视野开阔:远眺只写风光无际,近瞰只写滚滚江水;抒情则只集中于慨叹“千古兴亡”的悠远难追;议论则也仅仅赞扬在京口开创伟业的少年英雄孙权,气魄极其宏大雄壮。能在一首词中包含如此众多的题材内容,气势又如此壮阔,古今词中实不多见。
(2)全词的层次极为分明。整篇三问三答,自相呼应,创前所未有的意境。
(3)活用典故成语,毫无斧凿痕迹。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诗词诵读技巧并背诵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赏析名句,培养一定的想象力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感悟名句,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感悟名句,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录音、课件。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对诗、词这两种文学体裁已经很熟悉了,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里面,我们将接触一种新的文学形式——曲,一起来看看吧!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历城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南宋政治家、文学家,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文学家。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
(2)背景链接
《过零丁洋》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写信招降在海上抵抗的南宋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作此诗以明志节。
2.生难字词
(1)字音
寥落(liáo) 惶恐(huáng) 兜鍪(dōumóu) 冢(zhǒng)
雉(zhì)舂(chōng)瀚海(hàn)踌躇(chóuchú)
(2)词义
【干戈】两种兵器,这里代指战争。
【寥落】冷清。诗中指宋朝抗元战事逐渐消歇。
【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经行处】经过的地方。
【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悠悠】形容漫长、久远。
【年少】年轻。词中指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
【兜鍪】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词中指代士兵。
【坐断】占据,占领。
【敌手】能力相当的对手。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朗读指导。
读准字音,掌握朗读古诗的节奏,领略诗歌的音乐美;结合注释理解词义,尝试口头翻译。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什么主旨?
【交流点拨】反映了战争带给劳动人民的痛苦和灾难。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分为几部分?起过渡作用的是哪句诗?
【交流点拨】两部分:咏雪→送别。起过渡作用的诗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表达了什么主旨?
【交流点拨】作者通过赞扬孙权为天下英雄,表达了他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也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的首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中神州指什么?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中原;神州已非我所有;引出下文。
5.《过零丁洋》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交流点拨】表明他丹心报国、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
6.《山坡羊潼关怀古》诗中最精彩的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两句,请你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
【交流点拨】写出诗人对以往历史的概括与评价,顿生感慨之情: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7.《山坡羊潼关怀古》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交流点拨】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步骤四 深层探究 局部突破
理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交流点拨】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明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这五首诗词曲的主旨并理解赏析了名句,提高了我们的鉴赏能力,也激发了我们学习诗歌的兴趣。
2.拓展延伸
请列举一个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并概述其事迹。
【交流点拨】明将史可法誓死坚守扬州城,以悬殊的兵力苦苦抵御清兵的进攻,拒不投降,最后以身殉国。
3.布置作业
(1)背诵本课五首诗词曲。
(2)完成《精英新课堂》本节内容。
五、课后反思
在本课几首诗词曲的教学中,我运用了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例如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是一首边塞诗,和学生以往学习的唐诗相比,篇幅长了,内容理解上也有一定的难度。鉴于此,我将分析诗歌“奇景”“奇情”作为落脚点,使诗歌学习避免了支离破碎的图解,简单的理性分析。而作为诗歌教学中最为重要的诵读这个环节,在常规教学中,往往采取的是播放录音,让学生在听读一遍以后进行朗读。由于受时空限制,学生的朗读很难按要求得到提高。于是我利用视频,诗中的场景加上恰如其分的配乐及名师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诗境中。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个人的喜好选择示范朗读进行聆听和仿读,大大提高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另外我还组织了小组竞赛朗读,对不同组进行恰当点评,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也让学生展示了自己的风采,增强了学习自信心。
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有人说,朋友是冬日里温暖的火炉;是疲惫时可以倚靠的肩膀;是一口可以给你甘甜的深井……有了朋友,我们心灵的天空更高远;有了朋友,我们人生路上的步伐更坚定;有了朋友,我们生命中的某些时刻显得更刻骨铭心。不是吗?我们与朋友分别的那一瞬至今仍历历在目。今天我们就来和身在西北边塞的岑参一道送送他的朋友,重温那难忘的一幕。
二、作者介绍
投影:岁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其边塞诗歌雄健豪迈,读之令人兴奋。岑参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瑰奇的塞外雪景,表达了诚挚浑厚的送别之情,读来感人至深。
三、诗文赏析
(一)聆听感受
1、教师范读,聆听感受。请同学们注意字的读音。
2、读准字音
岑参cénshēn散入sàn
狐裘qiú锦衾薄qīnbáo
瀚海hàn阑干lán
羌笛qiāng风掣红旗chè
3、请一位读书好的学生来读,其余学生感受。
(二)整体把握
1、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文意。
2、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咏雪、送别。(板书)
师:请同学们说说哪些诗句是写咏雪的,哪些诗句是写送别的?
学生答教师明确:
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三)赏析写景的句子
思考:你喜欢哪些写景的诗句,说说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可能会品析到的句子,适时加以指导,参考如下: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重点赏析这句话,教师引导: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不只写出了雪来得突然,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而且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这句话是咏雪的千古名句。“春风”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紧接下来,又渲染出了极富浪漫色彩的“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情境。这句体现了作者的豪放风格。
学生继续找句子赏析
(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卷”与“折”字写出了北风之迅疾猛烈,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引导: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百丈”、“万里”是实写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万里”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说法。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里,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四)赏析送别部分
1、齐读送别部分——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依依不舍
2、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学生回答,理由自由阐述,句子归纳如下:
①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②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③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重点引导赏析第三个句子
意思: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
师:想象诗歌最后两句,如果你是诗人,你此时在想什么?
学生自由说,教师小结:
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这句体现了作者送别时的惆怅心情。
明确赏析诗歌的方法:
1抓关键词
2看修辞方法
3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想象
(五)理解诗意,明确主旨
师: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联系?(再次诵读,加以体会)
答: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情。
学生说说有关雪和送别的诗句、谚语或俗语。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四、深情诵读,尝试背诵
男女生分读全诗:女生读咏雪部分,男生读送别部分;
全班齐读
五、总结
全诗共18句,以“雪”为线索。全诗以雪景起,以雪景结;由雪而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个方面。诗中描绘了典型的具有北方特征的景物,组成了一幅壮阔奇丽的万里边疆风雪图,它既是饯别送行之背景,又是作者抒情之寄托。以写雪景衬托送别,又在送别中写雪景,表达了作者真挚而复杂的感情——对北国风景之赞叹,对灿烂春光的憧憬,对别友之惆怅,对故乡之思念——全部寄托在这壮丽的雪景中了。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
2、积累并品评咏雪的名句。
板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咏雪:忽如梨花——豪放
送别:不见空留——惆怅
[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白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都觉得铁衣太寒冷,难以穿上。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
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一、写作背景和作者介绍
写作背景
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并体验到边塞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形成了盛唐边塞诗派。岑参就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度过了六年艰苦的军旅生涯,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时所作。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曾两度出塞,晚年任嘉州刺史,以后罢官,欲归故乡时,客死成都旅舍,史称“岑嘉州”,有《岑嘉州集》传世。
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二、字词注音
qiúqīnhànlánchè
狐裘锦衾瀚海阑干掣
zhuóqiāngcénshēn
难着羌岑参
三、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白草被吹弯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
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
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
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都觉得盔甲太寒冷,难以穿上。
广阔的大漠上百丈厚的坚冰纵横交错,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
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
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
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
四、诗歌赏析
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联,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在结构上起过渡的作用,为下文写送别的场面,营造气氛。“雪上空留马行处”把送别的伤感延伸到远方。
2、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将诗人因朋友离
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抒写到极致的诗句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诗人以春花喻冬雪,构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动人,其名句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诗中写送别情景的句子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_。
5、诗中写分手情景的句子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6、将诗歌划分为两层,并写出层意。
(l)前十句为第一层,从不同侧面写雪;(2)后八句为第二层.写送别。
7、“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表达感情方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写友人已去而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二者都写出了分手时凝望友人远去的情景,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
8、本诗以“雪”为线索,“雪”共出现四次,依次组成四个画面,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四幅画面的内容。
(1)送别前的“飞雪”,八月飞雪苦寒图。(2)中军量酒饯别时的“纷纷暮雪”,军营伐别奇寒图。(3)临别时的“雪满天山路”,东门借别惆怅图。(4)送别后的“雪上空留马行处”,别后雪地思乡图。
9、说说画根线的诗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在结构或写法上的妙处。
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手法上:用对偶、夸张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10、如何从雪景过渡到送别?送别地点的怎样转换的?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什么联系?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地点的转换是:中军辕门轮台天山。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主题是:描写边地奇异风光,抒发无限惆怅之情。
11、赏析诗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12、赏析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两句是诗人由眼前的景色而展开的联想:望着披上银妆的树木,诗人忽然觉得自己好象已置身于大好春光之中,那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竟吹开了这千树万树的梨花,一个“忽”字,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比喻辞格的运用,既清新而贴切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13、赏析诗句:散八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14、赏析诗句: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这两句与前两句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
15、赏析诗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一个“愁”字,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一图景与前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表现出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边地的特有风光,另一方面武判官的“归京”又牵动了诗的乡土之思。
16、赏析诗句: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写送别宴会,点明地点是在中军营帐。“饮归客”说明举行这次宴会是为了送武判官归京。此句紧扣诗题,连举三种乐器,以借代的方式,写出了送别宴会上的热闹情景。
17、赏析诗句: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酒宴散后,送客出辕门。一个“暮”字,点明时间是在傍晚,“纷纷”极言雪之大,“冻不翻”极言天之寒。
18、赏析诗句: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的担忧。
19、赏析诗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写与朋友的告别,着力表现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不见”和一个“空”字,传达出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自己归期未卜的惆怅以及对于朋友能否顺利抵达京城的担忧。
9、《行路难》《饮酒》《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己亥杂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学习重难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韵味。
学习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金樽()珍馐()投箸()挂罥()沉塘坳()
庇护()阑干()风掣()突兀()狐裘()
2、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方法提示: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
二、精读课文,局部研讨
(一)学习《饮酒》
1、背景资料《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2、怎样理解陶诗中的“而无车马喧”与“心远地自偏”?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4、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5.全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填原文)的道理。
6.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怎样的心境?
(二)学习《行路难(其一)》,思考下列问题:
1、背景:《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2、朗读诗歌,思考: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3、作者为什么提到吕尚、伊尹的故事?(理解作者使用典故的作用)
4、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5、《行路难》(其一)的主旨是什么?
(三)、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背景资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2、这首诗可分为几节?概括内容。
2、怎样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谈谈你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
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解。
(四)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也成为边塞诗的名篇佳作。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3、“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5、作为一首边塞诗,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五)学习《己亥杂诗》
1、《己亥杂诗》龚自珍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他在清王朝表面繁荣之际,就向当局发出了警告,极力呼吁改革。但他在政治上不受重视,他48岁,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然辞去官职,回归故里。一路上,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这就是著名的《己亥杂诗》──那一年是己亥年。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写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有何言外之意?怎样理解龚自珍的“化作春泥更护花”?
3、你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中你联想到什么?
三、课堂练习
A、填写诗句。
1、饮酒(其五)中体现诗人主观情感与外界客观景物融为一体的名句是
,。
2、李白《行路难》中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的句子
,。
表现诗人远大抱负与坚定自信的名句是,。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诗人美好的愿望的句子
,。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花喻雪的千古名句是,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相似意境的句子是。
5、《己亥杂诗》中表现诗人献身精神的名句
是:,。
6、《行路难》中用典的语句是:,。
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写北方边地风狂雪大的句子是:
,。
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相间映衬的两句诗是:
,。
B、文学常识填空
1、《行路难》作者,字,号。代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主义诗人。现存作品有《》。
2、杜甫,字,代伟大的主义诗人。他的诗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这个时代,后世称为“”,他被称为。杜甫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且形成了“”的独特风格。
3、《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1792—1841),代浙江人。代家、家。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代诗人,和并称高岑。
许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