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几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朗读课文,积累词汇,概括文章基本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把握人物形象特点。勾画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句子,了解其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文章所描绘的师生之间的美好时光,培养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把握“王几何”的人物形象。
2.学习课文写人的方法,抓住人物的典型特点,从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等方面加以刻画。
教学难点:
学习选择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特点。把握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教学方法:朗读法、圈点勾画法、精读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接触到了两位老师:蔡芸芝先生和莎莉文老师。她们一个温柔美丽,深受学生爱戴;一个用自己的爱心、耐心与智慧为盲聋哑的孩子开启知识的大门。她们都让人喜爱、难忘。有时在我们的求学生涯中也会遇到一些另类的老师,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赢得学生的青睐,今天我们就要看到这样一位老师——王几何。
1.检查预习作业:
绰号(chuō) 洗耳恭听:专心地听。 弥勒佛(mílé) 铁杵(chú) 铭记(míng)
哄堂大笑(hōng):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大笑。
得意忘形:高兴得无法控制自己。
持之以恒:长久坚持下去。
鸦雀无声: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
2.预习反馈
(1)将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齐读三遍,把握其读音和意义。
(2)交流课前预习第2题,谈谈自己预习时初读文章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全文,说说本文主要写的是谁?
明确:王几何。
2.王几何本来叫什么名字?“王几何”这个绰号是怎么来的?
明确:王几何本来叫王玉琳,王几何是上几届学生私下里给他取的绰号。
3.本文主要写了王几何的一件什么事?请用一句话简要回答。
明确:本文主要写了王几何老师上第一节几何课时令人难忘的情形,刻画了一位风趣幽默、教学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学识广博的老师形像。
4. 本文描写的是一节充满笑声的数学课,仔细阅读课文,说说这节课上令人发笑的源头有哪些?
(1)王老师哑笑。
(2)王老师公布自己的绰号。
(3)王老师让同学们到黑板上画圆和三角形。
(4)同学们在黑板上画圆和三角形,却画成了鸡蛋、鸭蛋、苹果、梨和丑陋的三角架。
5. 王老师在课堂上展示的绝活是什么?他这样做的用意何在?(用原文语句回答)文章中的这段描写,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反手画圆和三角形。他这样做的用意是向大家说明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只要功夫深,铁杵可以磨成针! 要大家牢记的是一种热爱知识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这段描写在结构上总结了上文,在内容表达上点明了主旨。
三、再读课文,细心品味
1. “同学们对王老师第一堂课的评价只有两个字:痛快!”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痛快”的理解。
王老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微笑、绝活表演、公布自己的绰号、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圆和三角形等,制造了喜剧效果,使学生身心彻底放松,情感得以自由发泄,充分享受了课堂带来的乐趣。
2. 综合全文看,王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王老师是一位业务水平极高,幽默风趣,平易近人和严肃集于一身,受学生尊敬和喜爱的好老师。
3.文中的王老师很独特,他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示例:和蔼——“那矮胖老师一句话不说,像一尊笑面佛一样,只是站在讲台上哑笑。眉梢、眼角、鼻孔、嘴巴、耳朵,可以说,他脸上的每一个器官,每一条皱纹,甚至每一根头发都在微笑!”通过对王老师的外貌描写来表现。
幽默——“这就是那些老同学给我取的绰号。天啦,本人太喜欢这美妙的绰号了!可惜,从来没有一个同学当面喊我王几何……”通过对王老师的语言描写来表现。
教学有方——“我反手画圆,只是向大家说明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只要功夫深,铁杵可以磨成针!我要大家牢记的是一种热爱知识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通过对王老师的语言描写来表现。
4.文中除了写了王老师外,还多处写了“我们”的反应,有何作用?
写“我们”的反应,尤其是“我们”的笑,是为了从侧面衬托王老师幽默风趣。同时用我们的反应、感受推动事件的发展,使王老师的形象逐渐完整、鲜明。
四、归纳主旨,拓展延伸
你喜欢王老师的这种教学方式吗?为什么?
【作业布置】
完成本课相关练习册
2. 片段练习,试运用一到几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刻画一位人物形象。
板书设计:
自我介绍 平凡
王几何 一起画圆 业务精湛
解说道理 幽默风趣
2、《王几何》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王几何》教学设计
一、课题:《王几何》
二、课型:新授课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四、学情分析:对于刚刚告别小学的七年级学生来说,陌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成为了学习障碍,而小学较为自由的学习方式,自觉性不强,但是课堂积极踊跃,举手发言积极,随着初中学习要求和纪律要求地提高,学生语文鉴赏能力和智力水平地发展,小班化和小组模式利于教师对每个学生的管理,以小组竞争为核心模式,个人学分为辅,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和竞争精神,和谐管理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构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教学模式是首要任务。
五、教材分析:《王几何》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本单元选取了一组反映青少年学习生活的文章,让学生们通过课文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给我们以学习和生活的启迪,而本单元同时注重以默读方式为主的阅读方式,要求学生掌握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读,一气呵成的完成整篇课文的阅读,保证整体感知课文并掌握一定的阅读速度,重点领会作者的情感,品味字里行间的深情,本篇课文《王几何》讲述的是我的数学老师“王几何”的幽默风趣的第一节几何课,给予作者深刻的印象和情感,要求学生深入把握情感。
六、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提高生字词的识别能力,扩充字词知识面,掌握默读的阅读方式,培养赏析人物特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创设良好情境激发积极性,通过默读、范读、朗读的方式掌握字词并启迪诱导学生把握人物特征和描写手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创造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氛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自身生活实际,深入理解作者对自己的几何老师的敬佩、崇拜和思念之情。
七、教学重点:掌握默读的阅读方式,熟练掌握生字词,品味作者对几何老师的深情。
八、教学难点:熟练掌握人物特征描写的方法,提高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九、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启发法、默读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十、教学用具:PPT课件、多媒体设备、黑板。
十一、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前导语
教师活动:(板书名字)这就是我的大名,同学们,在将来,有谁想要当一名老师?并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活动:自由发言。
教师活动:听了大家对老师这一职业的憧憬,我也很庆幸现在能以一名老师的身份为大家上课,老师陪伴我们走过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光,相信大家对不同的老师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今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马及时对初中几何老师的回忆,来品一品作者对这一位老师有什么样的深情。作者所写的回忆是什么时候的回忆呀?
学生活动:从小学跨进初中的时期。
教师活动:对,也就是和我们一样,是刚进中学的七年级学生。
首先,我们先来认识认识这位作者——马及时。
2、介绍作者生平
教师活动:在PPT上放映小思的生平与作品。
马及时,男,汉族,1946年生,笔名小非,出生于四川都江堰,任职四川省都江堰市《都江堰快报》。民一届政协常委,作品《王几何》被编入2013年秋季开始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语文上册,其诙谐幽默的文笔被学生广为传诵,作品有,儿童诗集《树杈上的月亮》、《中国孩子》,散文诗集《最后一片树叶》,《金蝉唱晚》,诗集《泥土与爱情》等等。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教师范读。
学生一边听,一边圈画出生字词和关键字词并注音,标出段落。
教师活动:在PPT上整理出全文生字词,并根据学生开火车的节拍放映出对应的字音。
学生活动:根据先前预习情况,齐读字词,再由小组长检查注音记录情况。
聋lóng翘qiào
琳lín:美玉
须臾xūyú徒手túshǒu惊讶jīngyà
屏息bǐngxī:屏住呼吸,一般形容紧张
承蒙chéngméng:多亏受到
绰号chuòhào优雅yōuyǎ幽默yōumò呆板dāibǎn
教条jiàotiáo:书本主义,书呆子,刻板
离谱lípǔ:形容事情发展脱离了规律性
叛逆pànnì:形容做一些违反常规的事,或不听从指挥
嘈杂cáozá:喧闹;人多
丑陋chǒulòu轮番lúnfān喉咙hóulóng舒畅shūchàng铭记míngjì方头大耳fāngtóudàěr得意洋洋déyìyángyáng
洗耳恭听xǐěrgōngtīng:洗干净耳朵恭恭敬敬的听别人讲话,指专心地听
持之以恒chízhīyǐhéng:持,坚持;恒,恒心;长久坚持下去
鸦雀无声yāquèwúshēng: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很静
教师抽取个别学生进行关键字词造句。
教师活动:给大家3分钟默读全文的时间,要求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读,完成任务:1、标好段落,画出好词好句
2、哪些让你有感悟,或者印象最深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学生默读:本篇课文主要讲我的初中几何老师为我们上的第一节风趣幽默的几何课。
教师活动:这是一堂怎么样风趣幽默(板书)的课呢?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
师生齐读第一段,说出第一自然段的作用。
学生活动:作铺垫,为后文介绍这位老师做铺垫。
教师活动:矮胖老师出现过几次呀?
学生活动:6次。
教师活动:最后一个矮胖老师出现在哪里呀?
学生活动:第17自然段。
教师活动:那么之后作者是用什么称呼的?
学生活动:王老师。
教师活动:这一称呼的改变也暗示作者内心情感的改变,这是什么样的感情变化呢?(你觉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学生活动:由感兴趣转变为尊敬、崇拜(板书)。
教师活动:,这么风趣幽默的一堂课同学们是什么样的反应?
学生活动:哄堂大笑。
教师活动:看来大家对课文已经比较熟悉了,完成以下任务。
1、文中出现了几次同学们的笑,并说出同学们为什么笑?你品味出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从文中找出依据)
2、文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试着全部找出来,体会其中的感情。
学生活动:讨论,找出4次同学们的笑。
1、第7自然段、“大家弯腰,摇头,挤眉,弄眼,一齐哄堂大笑!”。老师哑笑,大家以为这是聋哑学校的老师。(这样的出场方式怎么样?)(大家喜欢这样的方式吗?)
教师活动:在几分钟的哑笑之后,这位老师展现了什么绝活呀?
学生活动:第8、9自然段,“他突然面向课堂,反手在背后……又标准,又好看”
教师活动:是的,不愧是几何老师,画出来的圆和等边三角形又标准又好看,谁想挑战一下,来黑板上画出你最标准好看的圆和等边三角形。
学生自主举手到黑板上画圆、等边三角形。
教师活动:大家觉得画的怎么样啊?
学生活动:自由评论。
教师活动:我们再来看看第九自然段,“用圆规和三角板画,恐怕也不过如此吧?”“又标准,又好看”,这些都说明了这位几何老师的什么特征?
学生活动:业务水平极高(板书)。
2、第14自然段、“真是太幽默了,全班男生、女生哄堂大笑。”老师公布自己的绰号“王几何”。
教师活动:王老师是怎么样介绍自己的?大家注意到这句话了吗?“这就是那些老同学给我取的绰号……从来没有一位同学当面喊我王几何”这种自我介绍的方式特别吗?和以前的教学有什么不一样?(从文中找出依据)你觉得说这话的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
学生活动:举手发言。读出第10、11自然段。特别(强调板书)第16自然段严肃认真、呆板教条。语言描写。随和,平易近人(板书)。
3、第19自然段、“简直要让人笑破了肚子,几何课竟变成了图画课!”。几何课变成了图画课。
教师活动:大家喜不喜欢几何课,也就是数学课?觉得数学难吗?想一想,一位几何老师将难度高的数学课上的如此生动感兴趣,这说明了什么?(强调业务水平极高)
4、第22自然段“人人都笑得满脸泪水,喉咙发肿。”。同学们在黑板上画出鸡蛋、鸭蛋、苹果、梨和丑陋的三角架。
教师活动:我们来回顾这四次“笑”,点出程度不断上升,也暗示了课堂在不断进入高潮。
教师活动:记叙和描写是议论和抒情的基础,议论和抒情是记叙和描写的升华,从文中找出了哪些描写手法?全部找出来并评价(先巩固有哪些描写手法)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活动:自由发挥。
教师活动:这堂几何课马上就要结束了,王老师在结束前说了什么?
学生活动:朗读第25自然段。
教师活动:王老师这一段话想要告诉我们什么?说说你的体会。
学生活动:只要功夫深,铁杵可以磨成针!我要大家牢记的是一种热爱知识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教师活动:大家注意到后面的省略号了吗?你觉得王老师还想说什么道理教导我们?
学生活动:自由发挥。
教师活动:好,我们一起再来总结一下,这是一位什么样的几何老师?
(根据板书)这是一位风趣幽默、受人尊敬崇拜、随和平易近人、特别、业务水平极高的几何老师。
大家喜欢这位“王几何”老师吗?
学生活动:喜欢!
教师活动:台上1分钟,台下十年功,作者带领我们认识了这位业务水平极高的几何老师,作者既表达出了自己对这位老师的敬爱,也教导我们要尊敬师长。
作业布置:完成作业本。
板书设计:9、王几何
马及时
风趣幽默哄堂大笑
平易近人、随和、业务水平极高
尊敬、崇拜
3、《王几何》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王几何》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基本内容。
2.勾画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句子,了解其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3.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人格魅力。
【学习重点】1、2、3
【学习方法】朗读法、圈点勾画法、精读法
【课时建议】2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默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和重要词语,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疏通字词。
2.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课堂学习
一、预习反馈
3.将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齐读三遍,把握其读音和意义。
4.交流课前预习第2题,谈谈自己预习时初读文章的感受。
二、默读课文,了解内容
5.快速浏览全文,说说本文主要写的是谁?
明确:王几何。
6.王几何本来叫什么名字?“王几何”这个绰号是怎么来的?
明确:王几何本来叫王玉琳,王几何是上几届学生私下里给他取的绰号。
7.本文主要写了王几何的一件什么事?请用一句话简要回答。
明确:本文主要写了王几何老师上第一堂课的情形,刻画了一位风趣幽默、教学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学识广博的老师形像。
8.本文描写的是一节充满笑声的数学课,说说这节课上令人发笑的源头有哪些?
明确:(1)王老师哑笑。(2)王老师公布自己的绰号。(3)王老师让同学们到黑板上画圆和三角形。(4)同学们在黑板上画圆和三角形,却画成了鸡蛋、鸭蛋、苹果、梨和丑陋的三角架。
9.王老师在课堂上展示的绝活是什么?他这样做的用意何在?(用原文语句回答)文章中的这段描写,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反手画圆和三角形。他这样做的用意是向大家说明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只要功夫深,铁杵可以磨成针!要大家牢记的是一种热爱知识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这段描写在结构上总结了上文,在内容表达上点明了主旨。
三、再读课文,咀嚼精华
10.“一个方头大耳、矮胖结实的中年人夹着一本厚书和一个大圆规、一个大三角板挤进门,眨眼功夫就站到了讲台上。”这句话主要采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句中的“挤”、“眨眼功夫”有何表达作用?
明确:外貌描写、动作描写。一个“挤”字,突出了老师的胖;“眨眼功夫”写出了老师虽然胖而动作却十分敏捷的特点。
11.“眉梢、眼角、鼻孔、嘴巴、耳朵,可以说,他脸上的每一个器官,每一条皱纹,甚至每一根头发都在微笑!”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夸张。突出了老师“笑”的姿态之特别,读后让人忍俊不禁。
12.“全班同学再也忍不住了,大家弯腰,摇头,挤眉,弄眼,一齐哄堂大笑!”这句话写的是学生的各种种表现,对刻画王老师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对学生的动作、神态等描写从侧面烘托王老师的与众不同,突出了老师的风趣与幽默。
13.“矮胖老师站在讲台上,双目含笑,右嘴角微微斜翘,胖脸上一副得意洋洋的表情”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神态描写。极其生动逼真地写出了老师得意洋洋的神态。
14.“这就是那些老同学给我取的绰号。天啦,本人太喜欢这美妙的绰号了!可惜,从来没有一位同学当面喊我‘王几何’……”这句话用的是什么描写?表现了王老师怎样的特点?
明确:语言描写。突出了王老师语言幽默、风趣的风格,也表现了王老师的思想的民主与开放。
15.“同学们对王老师第一堂课的评价只有两个字:痛快!”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痛快”的理解。
明确:王老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微笑、绝活表演、公布自己的绰号、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圆和三角形等,制造了喜剧效果,使学生身心彻底放松,情感得以自由发泄,充分享受了课堂带来的乐趣。
四、归纳主旨,拓展延伸
16.结合全文,说说王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明确:王老师是一位业务水平极高,幽默风趣,平易近人,笑和严肃集于一身,受学生尊敬和喜爱的好老师。
17.你喜欢王老师的这种教学方式吗?为什么?
课后学习
18.请模仿本文的写法,写一写你所熟悉的一位老师,不少于500字。
4、王几何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王几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本文的生字,能够正确读写并解释文中出现的字词;
2.学习选择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特点。把握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充分利用教材,启发学生多思,使学生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
2.本文可以作为学生习作的范例,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敬佩、尊重老师的感情,培养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德。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选择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特点。把握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教学方法】
朗读感受法、质疑探究法、讨论分析法
【教学用时】一课时
【预习作业】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哄堂大笑绰号洗耳恭听弥勒佛得意忘形铁杵持之以恒鸦雀无声铭记
2.阅读全文,概括文章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接触到了两位老师:蔡芸芝先生和莎莉文老师。她们一个温柔美丽,深受学生爱戴;一个用自己的爱心、耐心与智慧为盲聋哑的孩子开启知识的大门。她们都让人喜爱、难忘。有时在我们的求学生涯中也会遇到一些另类的老师,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赢得学生的青睐,今天我们就要看到这样一位老师,他的名字比较奇怪——王几何。
检查预习作业:
绰号洗耳恭听:专心地听。弥勒佛(mílé)铁杵铭记(míng
哄堂大笑(hōng):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大笑。得意忘形:高兴得无法控制自己。持之以恒:长久坚持下去。
鸦雀无声: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主要写了王几何的一件什么事?请用一句话简要回答。
明确:本文主要写了王几何老师上第一节几何课时令人难忘的情形,刻画了一位风趣幽默、教学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学识广博的老师形像。
2.“同学们对王老师第一堂课的评价只有两个字:痛快!”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痛快”的理解。
王老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微笑、绝活表演、公布自己的绰号、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圆和三角形等,制造了喜剧效果,使学生身心彻底放松,情感得以自由发泄,充分享受了课堂带来的乐趣。
三、再读课文,细心品味
1.综合全文看,王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小组讨论,师生互动)
示例:和蔼——“那矮胖老师一句话不说,像一尊笑面佛一样,只是站在讲台上哑笑。眉梢、眼角、鼻孔、嘴巴、耳朵,可以说,他脸上的每一个器官,每一条皱纹,甚至每一根头发都在微笑!”通过对王老师的外貌描写来表现。幽默——“这就是那些老同学给我取的绰号。天啦,本人太喜欢这美妙的绰号了!可惜,从来没有一个同学当面喊我王几何……”通过对王老师的语言描写来现。教学有方——“我反手画圆,只是向大家说明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只要功夫深,铁杵可以磨成针!我要大家牢记的是一种热爱知识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通过对王老师的语言描写来表现。
明确:王老师是一位业务水平极高,幽默风趣,平易近人和严肃集于一身,受学生尊敬和喜爱的好老师。
2.本文描写的是一节充满笑声的数学课,仔细阅读课文,说说这节课上令人发笑的源头有哪些?(快速问答)
(1)王老师哑笑。
(2)王老师公布自己的绰号。
(3)王老师让同学们到黑板上画圆和三角形。
(4)同学们在黑板上画圆和三角形,却画成了鸡蛋、鸭蛋、苹果、梨和丑陋的三角架。
3.王老师在课堂上展示的绝活是什么?他这样做的用意何在?(用原文语句回答)文章中的这段描写,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反手画圆和三角形。他这样做的用意是向大家说明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只要功夫深,铁杵可以磨成针!要大家牢记的是一种热爱知识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这段描写在结构上总结了上文,在内容表达上点明了主旨。
4.文中除了写了王老师外,还多处写了“我们”的反应,主要是我们的笑,有何作用?
写“我们”的反应,尤其是“我们”的笑,是为了从侧面衬托王老师幽默风趣。同时用我们的反应、感受推动事件的发展,使王老师的形象逐渐完整、鲜明。
四、归纳主旨,拓展延伸(综合探讨)
你喜欢王老师的这种教学方式吗?为什么?
五、课外练笔
1.片段作文:试运用一到几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刻画一位人物形象。
板书设计:
王几何
--马及时
幽默风趣哄堂大笑
平易近人、随和、业务水平极高
尊敬崇拜
5、王几何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基本内容。
2.勾画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句子,了解其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3.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人格魅力。
【学习重点】1、2、3
【学习方法】朗读法、圈点勾画法、精读法
【课时建议】2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默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和重要词语,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疏通字词。
2.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课堂学习
一、预习反馈
3.将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齐读三遍,把握其读音和意义。
4.交流课前预习第2题,谈谈自己预习时初读文章的感受。
二、默读课文,了解内容
5.快速浏览全文,说说本文主要写的是谁?
明确:王几何。
6.王几何本来叫什么名字?“王几何”这个绰号是怎么来的?
明确:王几何本来叫王玉琳,王几何是上几届学生私下里给他取的绰号。
7.本文主要写了王几何的一件什么事?请用一句话简要回答。
明确:本文主要写了王几何老师上第一堂课的情形,刻画了一位风趣幽默、教学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学识广博的老师形像。
8.本文描写的是一节充满笑声的数学课,说说这节课上令人发笑的源头有哪些?
明确:(1)王老师哑笑。(2)王老师公布自己的绰号。(3)王老师让同学们到黑板上画圆和三角形。(4)同学们在黑板上画圆和三角形,却画成了鸡蛋、鸭蛋、苹果、梨和丑陋的三角架。
9.王老师在课堂上展示的绝活是什么?他这样做的用意何在?(用原文语句回答)文章中的这段描写,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反手画圆和三角形。他这样做的用意是向大家说明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只要功夫深,铁杵可以磨成针!要大家牢记的是一种热爱知识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这段描写在结构上总结了上文,在内容表达上点明了主旨。
三、再读课文,咀嚼精华
10.“一个方头大耳、矮胖结实的中年人夹着一本厚书和一个大圆规、一个大三角板挤进门,眨眼功夫就站到了讲台上。”这句话主要采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句中的“挤”、“眨眼功夫”有何表达作用?
明确:外貌描写、动作描写。一个“挤”字,突出了老师的胖;“眨眼功夫”写出了老师虽然胖而动作却十分敏捷的特点。
11.“眉梢、眼角、鼻孔、嘴巴、耳朵,可以说,他脸上的每一个器官,每一条皱纹,甚至每一根头发都在微笑!”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夸张。突出了老师“笑”的姿态之特别,读后让人忍俊不禁。
12.“全班同学再也忍不住了,大家弯腰,摇头,挤眉,弄眼,一齐哄堂大笑!”这句话写的是学生的各种种表现,对刻画王老师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对学生的动作、神态等描写从侧面烘托王老师的与众不同,突出了老师的风趣与幽默。
13.“矮胖老师站在讲台上,双目含笑,右嘴角微微斜翘,胖脸上一副得意洋洋的表情”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神态描写。极其生动逼真地写出了老师得意洋洋的神态。
14.“这就是那些老同学给我取的绰号。天啦,本人太喜欢这美妙的绰号了!可惜,从来没有一位同学当面喊我‘王几何’……”这句话用的是什么描写?表现了王老师怎样的特点?
明确:语言描写。突出了王老师语言幽默、风趣的风格,也表现了王老师的思想的民主与开放。
15.“同学们对王老师第一堂课的评价只有两个字:痛快!”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痛快”的理解。
明确:王老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微笑、绝活表演、公布自己的绰号、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圆和三角形等,制造了喜剧效果,使学生身心彻底放松,情感得以自由发泄,充分享受了课堂带来的乐趣。
四、归纳主旨,拓展延伸
16.结合全文,说说王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明确:王老师是一位业务水平极高,幽默风趣,平易近人,笑和严肃集于一身,受学生尊敬和喜爱的好老师。
17.你喜欢王老师的这种教学方式吗?为什么?
略。
课后学习
18.请模仿本文的写法,写一写你所熟悉的一位老师,不少于500字。
6、<<古诗四首>>教学设计,B《父母的心》教案设计,C《口技》教学设计D《马说》教学设计
A <<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鲍峡镇东河中学张自建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绝句和律诗的相关知识
2.掌握并学会古诗中的名句
3.学习通过朗读体味古诗所蕴涵的情感。
二教学设想
1.重难点
朗读背诵古诗,理解名句的含义。
2.课型及思路
(1)课型:朗读
(2)教学思路:通过阅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紧扣诗中的名句,进行赏析,理解诗句的含义并学会正确运用。深读诗歌体味作者的表现技巧。
三教学准备
1.教具
录音机、磁带
2。多媒体课件
(1)课件:VCD光盘
(2)有关杜甫、陆游、杜牧、文天祥的生平简介。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入题板书课题
(1)导语
(2)板书课题、学生自渎古诗
(3)作者简介
学生介绍
明确:看幻灯片(投影)
二自学第一首古诗思考
(1)听配乐朗读
(2)自渎并感知两首诗的内容
(3)结合注解或工具书理解诗句的含义
(4)试赏析古诗句并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并解决疑难问题
2.班级讨论并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交流反馈
1.点名读诗句、学生评价、师补充点评
明确:听录音
2.诗中重点字词
国破深恨别家书簪
(1)指名学生说
(2)明确:看投影片
3解析诗句含义
(1)指名学生说
(2)明确:看投影片
4赏析古诗(你认为这首诗哪几句好?说说为什么?)
(1)名学生说学生评价、师补充点评
(2)明确:看投影片
5拓展:品味古诗,是将其改为一篇优美散文?或根据自己在校生活感触仿写诗句:家书抵万金。
6试背诵古诗
五同法自学第二首诗
1投影写作背景、学生自学
2重点讨论:读完古诗后你感觉作者笔下的“秦淮夜景”是怎样的?请谈一谈。
3“商女不知亡国恨”在诗中的作用?
4为什么选取《后庭花》让歌女唱呢?
六学习小结
(1)名学生说学生评价、师补充点评
(2)明确:看投影片
七作业
1.课后练习题1、2。
2.朗读背诵古诗
3.试根据课文写法,观察家乡某一处美景写一篇小散文。
板书设计
1.读,通诗句
古诗四首2.读,明诗意
3.读,感诗情
4.读,赏诗景
B《父母的心》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分析“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2.通过阅读体会字里行间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爱。
3、感受伟大的父母心。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体会字里行间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爱。三、教具准备:
歌碟《妈妈,再爱我一次》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听歌<<妈妈,再爱我一次>>闭上眼腈,在歌声中再一次体会一下浓浓的母爱。2、自主学习: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理清课文的思路。3〉读课文后试找出文中反映“当爹当妈的心”的句子。.
4)找出课文中你认为不足的地方。
3、合作交流:
1).小组讨论,解决疑难。
2)班级讨论,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4、交流反馈:
1)对下列词语读准字音,并解释。濑户、酬谢、舱身、失魂落魄、无精打采、一妥百妥。
2)概括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精彩语段
①、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②、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语段并说明原因。
③、找出文中反映“当爹当妈的心”的句子。
Δ提供情境,用一两句话写出那位父亲和他的妻子的心理。1、财主夫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他时?
2、送走孩子时?
3、用次子换回长子时?
4、用女儿换回次子时?
5、要回女儿时?
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语言来回答。
五、课后小结:
1)内容小结:一对穷夫妇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事,了天下父母对子女的一片崇高的心,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人物心理刻画来表现人物性格。
2)方法归纳: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应切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和具体的语言环境。
六、课外延伸:
1)请讲一些关于父母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等。
2)口头作文:“妈妈,我想对你说”。
七、作业:课后第二题
板书设计:
(一波)送来大儿子
父母的心儿子换大儿子
(三折)女儿换儿子
索回女儿
地址:湖北省郧县鲍峡镇东河中学
作者:张自建
C《口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善、会、备、意”等文言实词和“但、然、虽”等文言虚词,了解课文内容,培养诵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想结合的写法。
3、引导学生理解全文,在次基础上突出对文章写作方法的分析。
4、感受民间艺术之美。
教学重难点:
1、生动细腻的描写、清晰明了的思路。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想结合的写法。
课型:
阅读课
教学思路: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课时应以诵读为主,加强文言语感。因此课堂上要重视文章的诵读习惯的养成,重视文言词汇的积累。
课时准备:
1、多媒体或投影仪、光碟、课件。
2、口技表演节目片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
1、多媒体播放口技表演节目片段。
2、师生对话。
3、学生看课下注释,师板书课题。
4、作者简介:①生试说②师点评补充③明确:看投影.
二、新课探究
1、读通课文
1)自由读,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
2)生生互动:同桌互读互听、指出并纠正误读。
3)听媒体读,注意:正音、停顿、语气、感情。
4)师生互动:生读师评,师读生评。
5)、集体朗读。
2、读理解课意
1)、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工具书理解课文。
2)、自主活动: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有疑问查找工具书。
3)、师组织引导学生翻译课文。
4)、明确:看投影参考译文。
3、读熟悉课文内容
1)、细读课文第2、3、4段思考。
A、课文中的口技艺人模仿了哪些声音?
B、这么多的声音来自几个场景?声音的变化有何特点?
C、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另外有侧面的描写,请找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ⅰ、小组讨论后,分别指名试说。
ⅱ、师点评补充。
ⅲ、明确:看投影。
2)研读课文开头和结尾段思考:
A、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B、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ⅰ、小组讨论后,分别指名试说。
ⅱ、师点评补充。
ⅲ、明确:看投影。
3、读赏析课文内容
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你所喜欢的语句和段落并说说为什么?
ⅰ、小组讨论后,分别指名试说。
ⅱ、师点评补充。
4、读感悟课文感情
通读课文说说课文体现了一种什么情感?
ⅰ、小组讨论后,分别指名试说。
ⅱ、师点评补充。
ⅲ、明确:看投影。
5)读明确课文的写作方法
浏览课文总结课文的写作特点?
ⅰ、小组讨论后,分别指名试说。
ⅱ、师点评补充。
ⅲ、明确:看投影。
三、课外拓展
本课我们通过阅读领略了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那么除了口技大家还知道哪些我国传统民间艺术?
1)、学生自由说。
2)、明确:师展示课件
读蒲松龄的《口技》比较异同?
ⅰ、小组讨论后,分别指名试说。
ⅱ、师点评补充。
ⅲ、明确:看投影。
四、作业
1、诵读课文。
2、课后习题2、3、4。
五、板书设计
1、读 通其文
2、读 解其意
口技 3、读 赏其景
4、读 感其情
5、读 明其法
地址:湖北省郧县鲍峡镇东河中学
作者:张自建
D《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了解文中阐述的深刻道理。
2、让学生养成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3、学会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4、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2、体会文中的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1、光盘。
2、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情景导入
1、导语
2、板书课题
二、释题及作者简介
1、释题
指名学生试说
师点拨
明确:媒体投影
2、作者简介
点名学生试说
师点拨
明确:投影
3、故事简介
学生试简述
师点拨
明确:投影
三、学生自读、自学课文思考
1、采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并借助工具书、注释,读通、读懂课文。
2、请你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段落并说明缘由?
3、请划出你自己不能理解的词或句子。
4、请指出文中不合理的地方。
四、合作探究
1、听配乐朗读课文(光碟)。
2、小组讨论释疑。
3、班级共同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五、交流反馈
1、语词积累
骈槽枥粟食
指名试说
明确:投影播放
2、实词和虚词理解
实词:千里马伯乐辱骈槽枥称一食食马者千里之能外见等策之道尽通执临材鸣
指名试说
明确:投影播放
虚词:而之故虽以或其安邪
指名试说
明确:投影播放
3、难句释义
一食或尽粟石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骈死与槽枥之间。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指名试说
师点拨
明确:投影播放
4、疏通文义
指名试说
师点拨
明确:投影播放
5、课文脉络
指名试说
师点拨
明确:投影播放
6、文蕴道理
指名试说
师点拨
明确:投影播放
六、课时小结
指名试说
师点拨
明确:投影播放
七、课堂延伸(读韩愈的《师说》)试说与本文的异同?
指名试说
师点拨
明确:投影播放
八、作业
1、课后习题:二、三、四。
2、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千里马世有伯乐,
马说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
伯乐而伯乐不常有。
地址:湖北省郧县鲍峡镇东河中学
作者:张自建
7、《邹忌讽齐王纳谏》创新教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创新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教学过程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建立以探究、理解、亲身实践、分享与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培养和发展创造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指导思想
根据初三的教学安排,本文已教学过,再加上初三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感觉有些单调。因此。针对本文故事性强,人物刻画简约,形象鲜明,不乏生动,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特别大的特点,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课本走进生活,在创新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获得新的学习体验。
三、学习策略
1、带着教材走进生活。学生根据课文的部分内容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组织学生自评。
2、,体味诵读,情感感悟。
四、辅助教学媒体:电脑
五、教学时数:一教时
六、教学思路
本文的教学思路基本上可分为:阅读期待——编演评价——体味诵读,其中编演评价是主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聊天形式导入新课。
师生问候(用英语问候),点明课题。
(今天非常高兴和大家共同学习一堂课,学习的课文是本学期的语文课本第四单元的第二篇《邹忌讽齐王纳谏》,请一位同学将课题写一下。【写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大家已经学过了吧?
那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课文。用你最喜欢的读书方式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我给你们配点音乐。【播放】【配乐】学生诵读。
课文回顾,点燃阅读期待。
【媒体投影1】:
这篇课文故事生动,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交流;老师评价。
从同学们的回答看,大家对课文的理解还是不错的。全文虽然只有三百多字,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刻画简约,但不乏生动,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大的想象空间。那么,这节课我们将换一种方式来学习课文。大家有兴趣吗?是什么方式呢?
【媒体投影2】编演课本剧
在这之前,大家有没有尝试过,自己当编剧、导演、主演呢?
(没有,那今天我们就牛刀初试;有过,那今天我们再一展才华。)
(三)导编
1、讨论:编剧要注意的事项?
那编写课本剧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老师在课前选择了文中的某一场景予以了编写,现在呈现给大家。【媒体投影3“讽谏”:邹忌、齐王的戏】请大家结合原文看看,老师编写的是哪一个场景?(场景“讽谏”)下面就请同学们对照原文交流讨论改编课本剧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阅读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名学生板书注意要点。
(如:设置活动场景,时间、地点、人物、旁白、人物之间的对白、对白时的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
请同学们注意,刚才老师编写的这个场景,只是老师结合课文内容编写的一个例子,同学们可以借鉴,更需要创新,在编写中要结合课文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写出我们自己的个性风采。
同学们说说看,课文中还有哪些场景可以编写成课本剧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点拨、投影。
【媒体投影4】
(1)问美:邹忌、邹妻、邹妾、客人的戏;
(2)比美:邹忌、徐公的戏;
(3)思美:邹忌个人戏;
(4)讽谏:邹忌、齐王的戏;
(5)进谏:齐王、群臣吏民的戏;
(6)四国朝齐:齐王、四国使臣的戏;
时间关系,本节课只编写其中某一场景。大家说,编哪一个?根据学生选择确定本节课的任务
“问美”(重点)
下面请前后位的同学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有其中的一位同学执笔,其他同学运用刚才的学习收获,结合课文内容,共同讨论编写好剧本。
学生阅读、讨论、编写;教师深入学生巡查编写情况,适时指导。
(四)导演
刚才大家都能仔细阅读课文,认真编写。我们精心编写了剧本,一定希望将它精心地演好。下面由小组中的一位同学担任导演,小组内自由分配角色,准备演好自己的剧本。
学习小组互助合作,推选导演、演员,进行表演排练。
指名一个小组进行表演。或由大家推选导演,再由导演选取演员进行表演。
(演员自己要说说对角色的表演感受;观看的同学要做好对演员的表演进行评价的准备。)
(五)导评
表演得怎么样?如果学生表演比较出彩,获得同学们的掌声。
师:看来本次演出很成功。下面请我们演员自己先可以说说表演角色的感受。
观众呢,观看了刚才的演出,可以对演员的创新表现进行发问,也可以对演员的表演进行评价,你觉得谁演得好,好在哪里?谁如果这样表演会更恰当些?
怎么看就怎么说,允许争论,允许反驳,只要意见合理。
这一点评中要巧妙地将本课核心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落实,万不可将评点纠缠在非语文的东西上面。
刚才,同学们无论是演还是评,都很精彩。我们()的学生就是棒。老师相信大家不仅演得投入,评得具体,而且一定还能读得精彩。
请大家推荐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朗读评价。
(六)听配乐朗读。【媒体投影5】
最后请大家完整地听一遍课文朗读,让我们一起欣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跟读。
(七)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仅编写了其中一个场景,文中还有其它场景可供编写,课后大家还可编写交流。下课。
设计思考:
本节课的教学要按新课标理念进行,从教学过程和效果看,教学形式要符合新课程改革的“三维设计”理念。
主要体现:
1、要改变单一传授知识的课堂教学格局,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全面培养。
2、要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从“导读”、“导编”、“导演”到“导评”,都要伴随着学习方法的传授和探究,要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要创设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课文,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自身的情感体验,通过学生参与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独自理解和领悟。
4、要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培养,学生从自身的理解、他人的表演与评价中分清是非、美丑,建立自己的评判标准和价值观。
5、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能力”。
6、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教师只起一个“导”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8、《绝版的周庄》教学设计《天涯思情》教学设计
《绝版的周庄》教学设计
长沙舞蹈职业中专学校唐超毅刘楚湘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作品的感情基调。
2、细读课文,理解作者感情产生的缘由。
3、品读课文,体会语言的诗情画意。
4、研读课文,扣住“绝版”这个文眼,感悟作者托物言志的忧思,理清作者的情感思路,明确作品的主旨。
[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的诗情画意。
2、感悟作者的忧思,理清思路,明确主旨。
[教学难点]
1、对课题“绝版”的理解。
2、对作者托物言志的忧思的理解。
3、作者的情感思路。
[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归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周庄:地处苏州市东南38公里,有900年的历史,水乡古镇。周庄境内外河港纵横,大小湖泊环绕,“咫尺往来,皆须舟辑”。闭塞的地理环境,使周庄有如深闺秀女,不为外界所知,也不为外人所扰,有“水乡桃园”之誉。在现代文明的喧嚣声中,在城市化进程呼啸向前的今天,周庄却以她古朴、典雅的举止,自然朴实的装扮驻守了数百年之久,因而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
周庄是中国民俗文化的精品、绝版和孤本。吴冠中说:“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
2、绝版:书籍毁版不再发行刊印。绝:断;尽、穷尽;极、最;绝对;独一无二。课题中“绝版”字包涵什么意思呢?
二、朗读
1、范读第一段,分组分段续读全文,轻声。
2、正音释词(可安排在预习时完成)。
三、讨论归纳
1、周庄美吗?体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看用什么标准衡量。作者说:“不算太美。”或许说她没有那么青春亮丽。如果说她美,应该是一种自然朴实的美。
赞美:朴素的色彩点缀着红,绿的灰色和白色。
拟人:你是以自然朴实动人的(亲切)
秀美的景致清凌的流水,钥匙般的小桥,空灵的窗子。
借喻:双桥的钥匙(形象)
形容词动化;流水柔成你的肌肤(柔美)
朦胧的身姿斜斜的晨阳,半晦半明的街巷。
联想:明代的晨阳(悠久)
借用、名词动化:将你写意出来(新颖)
作者对周庄动人的美进行了会心细腻地描绘和由衷地赞美。
2、面对秀美动人的周庄,调动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指名读第2段)
明确:直接抒发了对周庄的爱恋。
爱恋:迷人的韵致尽管沧桑,却纯秀、古典,动人。绝版的周庄,不可复制!
自责:我来晚了万般地自责,倾情地呼唤,委婉地责备。
呼告:周庄……,周庄……。(深情)
反复:我来晚了……,我来晚了。(强凋)
周庄啊,你不正是我日思夜想的情人吗?相见恨晚啊!晚了!不是吗?你依然很美,比我想像的还要动人,可是你不再含蓄;我想揽你入怀,可是扑向你的人太多太多。你清静孤寂的环境呢?你怎么有些厌倦与无奈?你还是我的周庄吗?
表达作者见不到她的原始风貌的痛惜。
3、怎么理解“苏州的毁灭”?它与周庄有什么关系?(指名读第3段)
明确:近年来,中国许多城市不加选择地重建、改建、扩容,以宽阔的马路取代古老的街巷,以高大的楼房掩盖了雅致的居民。苏州园林是江南古建筑的典范,可是由于原有的景观已不再纯粹,让她失去了古典秀美的本来面貌,成为现今城市扩建中一则反面典型。
而今,周庄被发现了,参观的人多了。会不会有人借打造“城市名片,”吸引更多的游人,收取更多的门票、外汇而大兴土木呢?苏州的毁灭使世人有所警醒,于是将怀古的目光投向周庄。然而舞厅的霓虹灯已在闪烁,酒楼宾馆正在崛起。久坐深闺纯朴的秀女周庄,你能经得起这灯红酒绿的诱惑吗?你还能坚守你传统的操守(指人坚守的端庄行为和思想美德)吗?
苏州:脱掉了罗衫长褂
反思:苏州的毁灭周庄:正淹没于灯红酒绿之中
类比:周庄比苏州(鲜明)
最富有江南民俗韵味的苏州已不复存在。周庄会步苏州的后尘吗?作者在反思苏州的古典美不幸失落,深感遗憾和痛惜的同时,也为周庄面临的命运担忧。
4、写茶庄与周庄联姻的用意是什么?(指名读第4段)
忧虑:茶庄与周庄联姻商业联姻,金钱诱惑,名花有主,
双关:白蚬湖正闪着粼粼波光。(隐喻)
明确:富贵茶庄与周庄联姻,是一种商业性的互利互惠的经济合作。眼下,某些地方政府有一项颇有创意的作为,便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有人便打着弘扬民俗文化的旗号诱骗外资,搜刮民脂。于是,我久久眷恋的周庄终于抵挡不住金钱的诱惑,背弃了坚守900年的贞洁,傍大款而去。茶庄配周庄似乎相称,富贵大款与纯朴秀女和谐吗?回首西望,白蚬湖,你还能永葆以往的纯洁和清澈吗?(那边,桑拿馆、娱乐场林立)。
5、文章写台湾作家三毛访周庄有什么用意?(指名读第5段)
惆怅:三毛的依恋哭了,像搂着久别的祖母。
唠叨,没日没夜的。
哭着,亲了亲黄黄的菜花。
念叨,临终前的依恋。
反复:三毛……,三毛……,三毛……。(眷恋)
避讳:终于把自己交给了一双袜子(不忍)
明确:三毛足迹遍布全世界。一个浪迹天涯风尘仆仆的海外游子,一来到周庄,周庄的古朴,亲切便让她找到了久违的归宿感,找到与自己血脉相连的民族文化之根——难得寻觅的绝版的根啊!故此,三毛搂着周庄,依恋着周庄,但又不得不离开周庄。离开周庄,三毛便成了失去根基的浮萍,漂泊的孤独的浮萍,再也经不起风浪的冲击。终于在台北一家医院,用一双丝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三毛已逝,周庄啊,你绝版的民族文化之根还能维系多久呢?
6、第6段写了什么?(指名读第6段)
明确:入夜时分,周庄的静谧、安宁。一个“睡”字,拟人化地写出了周庄的安静,传递了作者关爱倍至的柔情。“明清时代养成的习惯”,表示传统习俗的久远,与世隔绝。真是个绝版的世外桃园!
静谧的周庄联想:没有电的明清时代(悠远)
排比:没有……,没有……,没有……。(强调)
7、第7、8、9段写了什么内容?(指名分读各段)
沉睡的周庄拟人:周庄睡在水上(亲切)
暗喻:水便是周庄的床(生动)
船儿是周庄的鞋(新颖)
移就:沾满了岁月的征尘(联想)
梦境的周庄芳香纯净湿润多彩
幻觉的周庄执着地守候,定定地看着,深深地感受。
把周庄看在眼中,留在心底,永存在幻觉中。
明确:这三段写了水乡周庄夜静时分的状态、姿式和环境。手法新颖,想像奇特,如同一幅谈谈的水彩画,轻柔、朦胧、浸润,表达了作者的细腻柔情。“我”痴情地为她守护,为了她的今天,为了她的明天,为了她不再受伤害,为了她不成为人们追忆中的“绝版”。
四、品读
五、归纳(投影)
一、(1—2)绝版的周庄!
1层(1)赞美:朴素的色彩
秀美的景致
朦胧的身姿
2层(2)爱恋:迷人的韵致
自责:我来晚了!
小结:周庄独一无二,是不可复制的绝版!
二、(3—5)周庄将绝版?
1层(3)反思:苏州的毁灭
2层(4)忧虑:茶庄周庄联姻
3层(5)惆怅:三毛的依恋
小结:苏州已毁,茶庄已入,三毛已逝,周庄啊,你侥幸存留的民族文化之根尚能维系多久?
三、(6—9)守望着周庄
1层(6)静谧的周庄
2层(7)沉睡的周庄
3层(8)梦境的周庄
4层(9)幻觉的周庄
小结:入夜的周庄才恢复她迷人的静美,梦中的周庄才表现出古朴的韵致。愿夜再长一些,梦再久一点,而我将永远地执着地守着、望着、护着,不让你成为世人追忆中的“绝版”古镇。
六、思考研读
1、文章题目中“绝版”二字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①周庄是仅存的中华民俗文化精品,是保持较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它是不可复制的。②照目前发展趋势,周庄可能会步苏州后尘,彻底“绝版”。③警示人们要保护好周庄。
2、这篇散文用材很多,什么是贯穿这些材料的线索?
明确:是作者的感情。
由衷地赞美——痴醉地爱恋——痛心地自责——强烈地反思——深深地忧虑——无恨地惆怅——执着地守护
七、总结特色
1、形散而神聚。
作品集合多种素材,都统一于“赞美周庄”这个中心之下,多角度透彻地表达了作者珍爱祖国民族文化遗产的热切情怀。
2、因事见情,托物言志。
寻访周庄是事,“我来晚了”见情;变化的周庄是物,自责、反思、忧虑和守护显志。
3、第二人称和拟人的手法。
作者将周庄作为梦中情人——纯洁的江南秀女,赋予人格,直接抒发内心强烈的爱恋之情。作者的呼唤、自责和痴痴守望的神情强烈地感染和冲击着读者的心。
4、语言自然、朴实、简洁。
作品语言之质朴、简洁,如同质朴、轻灵的周庄。但在质朴和简洁中融入了对民族传统文化强烈的热爱之情,融入了对文化遗产面临毁灭的深深忧思。
5、精心选择典型意象
如:水、小桥、小船、油菜花、灯笼等等。尽管作品没有完整的实景描绘,但这些具有浓郁的民族韵味的典型意象,同样营造了一个古典、雅致、清新、秀美的氛围,将周庄这个绝版的水乡古镇的倩影深深地印记在读者心中,令人神往。
(本文参考资料:倪文锦主编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参考书》)
(E-mail:Liu999Tang@126.com)
2006年6月9日
《天涯思情》教学设计
长沙舞蹈职业中专学校唐超毅刘楚湘
[教学目标]
1、温习小说的三要素,提高阅读小说的能力。
2、把握主旨,体会主旨的多元性。
3、品味肖像、语言、心理、行为等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4、理解环境描写对烘托人物,突出主题的效果。
5、体会悬念设计的作用。
6、明白南北半球的季节差异。
[教学重点]
1、提高阅读小说的能力。
2、体会主旨的多元性。
[教学难点]
1、体会悬念设计的作用。
2、明白南北半球的季节差异。
[教学方法]
讨论归纳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天涯思情: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思情,思乡之情。这是一篇小小说,又叫一分钟小说。讲述的是远在澳大利亚的中国留学生思念家乡的故事。
二、朗读
分组分段读全文。
解释:国际冠首和国际长途拔号方法。
三、复述
把握故事梗概。
四、启发
小说虽短,却很吸引人。因为同样具有小说的三要素和小说独特的艺术手法。
情节生动曲折(矛盾冲突的四个阶段)
小说三要素人物鲜活典型(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的细节描写。)
环境具体逼真(因人而设,因情而设,渲染烘托。)
五、讨论
讨论归纳故事情节
开端除夕电话骨肉亲时间、地点、特殊环境。南北半球季节差异。
(1-4)
发展兰兰无处诉思情生动曲折,一波三折。
(5-20)
高潮抚慰兰兰孤独泪温馨的慰藉,感人肺俯。
(21-22)
结局天涯故土心连心 沉思:澳洲泪迹,思恋故土,祖国关切
(23)
六、思考
小说的顺序和线索
故事情节按时间顺序展开,以电话为线索。
准备硬币我给家人兰兰听人我送硬币给兰兰兰兰无人
打电话打电话打电话打电话打电话
我再给家人兰兰与我妈电话间里
通电话通电话斑斑泪迹
七、讨论
小说是以塑造鲜活典型的人物为主要目的的,这篇小说中人物鲜活典型吗?
1、人物性格的特点
1、与家人拔号,通话的情景描写;
阿玲:情真、细心、友善2、拔号瞬间的一瞥;放下话筒后对兰兰的注视;
手触硬币的突然意识。
3、返回送硬币,再次拔通自家电话。
1、将身子闪到一边,紧紧地埋下了头。
默默地伫立,默默地凄然,低声地说。
兰兰:怯弱、忧郁、柔情睁大了眼愣愣地望着,不知所措。
2、苍白、单薄、紧张、凄然、微笑中略带忧郁。
3、纯情,默默地伫立;噙满泪水的眼睛。
小结:阿玲、兰兰两位纯情少女,鲜明的个性特征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她们具有中国海外游子那种共有的特殊处境、心情和经历,是海外游子的典型代表。
2、动作和语言真实生动
“我握紧了话筒,嘴唇微微地颤抖:‘妈表现了天涯游子与祖国,亲人心心
——我是玲儿啊……’”相印的真情。
“‘不,哦,我……’她忍不住用双手掩表现了远离故土,失去亲人的无限住了脸……”悲情。
阿兰第二次拔电话时的熟练、迅速、连表现急于听到亲人的声音的迫切心
贯的动作。情和为人的友善、真诚。
3、环境和心理描写具体细腻
2段尽管远在天涯,心已飞回祖国,回到亲人身旁。
4段“尽管这里正弥澳洲秋夜凉意,衬托了游子思乡之情;亲人的问候,又
漫……温暖”冲淡了飘泊的乡愁。
7段表现了“我”的敏锐、真诚,并成为故事的一个转折点。
小结:动作和语言,环境和心理描写,以及肖像描写,为塑造鲜活生动的人物性格特点,为突出小说的主题起到了极大的帮助。
八、讨论
围绕澳洲留学生打电话的故事,作者想表达一种什么主旨呢?
明确:小说呈现多元化的主旨,因为各人的感悟体验不同,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理解:
1、思乡爱国之情;
2、同胞手足之情;
3、孤独时的亲情抚慰;
4、困境中的友情相助。
九、归纳
写作技巧:悬念和铺垫
3段“我瞥见了玻璃门外……的小姐”自然引出故事中另一主要人物,虽暂
不明确,却留下了悬念。
5段“她却有意将身子闪到一旁”。为我往回跑给兰兰送硬币,兰兰不接,为
“紧张地埋下了头……”兰兰无处诉思情设置了悬念。
1段“一星期前我就准备好足够的硬币既表现了“我”拜年心情的急切,又为给
兰兰送硬币作了铺垫。
小结:悬念和铺垫将故事情节暗中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得故事真实可信感人,增强了可读性。
十、拓展
你有过离开亲人的短暂旅途吗?你有过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经历吗?如果有过,可以回顾一下曾经有过的思情。如果没有,可以在想像的旅程中,体验未曾有过的情感,加深对人生的认识。
(本文参考资料:倪文锦主编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参考书》)
(E-mail:Liu999Tang@126.com)
9、《山民》教学设计/《月饼消费要讲文明》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山民》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朗读,让学生反复诵读;并体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意象分析法,通过分析意象的深层含义来鉴赏诗歌,并让学生展开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注意诗歌的意象及作者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领会本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喜欢山吗?山对于生活在都市中的孩子们是新鲜的、有魅力的,但对一个长年生活在山中的人来讲,感觉却并非如此,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韩东所写的《山民》他是如何表达对山的感觉。
二、明确目标:
把握现代诗歌朗读节奏,体味诗歌语言特点。
抓住意象,领悟诗歌主旨。
三、品读学习
(1)朗读指导
请一个学生朗读,教师诵读诗歌,朗读指导。齐读(朗读节奏划分,语气感情,用一种纯客观的叙述性口语,让题材本身出来说话。诵读时要注意从平淡的诗句中体会作者的深意)
1.分角色朗读。感受诗歌语言表达特色。(第一段老师读旁白,女生读山民说话的内容,男生读父亲说话的内容;第二段女生读,第三段男生读,第四段老师读。)
明确:本诗语言平淡直白,通篇叙述是纯客观的,句式单调没有任何描写性的语言,也没有任何直抒胸臆的表达。(这样的语言恰恰合于诗歌内容的沉闷,起到了加重这种感觉的作用。)
(2)默读自学
1、怎样理解诗中第一节的父子对话和“他不做声了,看着远处/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点拨:“他”的连问,看似重复,但含义深刻,表现了他思索更远,追求更远,对现实开始反思。父亲的回答,也已经显出了不耐烦,对儿子的发问是不屑呢,还是使他难堪?“他”“不做声了”,是父亲的冷淡回答使他的情绪受到挫伤,还是他的思索更趋于深刻?
2、再读诗歌,思考山民最终也没有离开山,而只是遗憾,“他”遗憾什么?你如何看待“他”的遗憾?
明确:山民遗憾“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而“他”的想法是自己可以带着老婆上路,儿子、儿子的儿子们终会有一天走到大海边。可是“他”空有好的想法,却没有行动。“他”的遗憾让我们为“他”产生遗憾,“他”竟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孩子们的祖先,“他”只想不做,也为孩子们造成了遗憾,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山民是一个很难突破自己固定思维的人,而这样就限制了“他”的发展,留下了遗憾。
3、学生思考这首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山民形象?
明确:一个向往山外边的生活,但又仅仅是想,从未付诸行动的山民。
4、山民为什么要走出群山?
明确:“他”知道山外边有“海”,“他”朦胧地感觉到山的沉闷,他有改变生活环境的愿望。
5、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它们有什么象征意义?
点拨:诗中的“山”在这里已经不仅仅是自然界的“山”了,它具有了多重的象征意义,它引起读者的联想将是多方面的。这“山”可以让人想到艰苦的环境,想到工作、生活中的困难,想到前进中遇到的艰难险阻,想到人类进化中的漫长历程……这“海”则让人想到光明的前程,想到理想的目标,想到期望的事业,想到丰硕的成果,想到追求的境界,想到人生的金顶……
6、这首诗发表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2年,你认为诗人用这首诗重在表达什么?
明确: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有了开放的意识,但传统的思想束缚着人们的行动,他们仍然只停留在“想”上,诗人用这首诗批判传统文化的封闭,呼唤真正的思想解放。
小结:鉴赏诗歌的方法
咀嚼吟诵,品味语言特色
抓住意象,发挥想象,由形象悟情感
把握主旨,领会情感
四、拓展迁移
品读王家新的《在山那边》,完成后面的题目。
在山的那边
作者:王家新
导航:读出音韵美,读出意境美,读出意蕴美。
(注:括号里标注的是语气)
一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好奇)
妈妈给我说过: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向往、憧憬)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伤心、失望)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失望、沮丧)
妈妈,那个海呢?(困惑、渴望)
(语速平缓,以儿童天真的语气读出“我”的渴望与困惑。)
二
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肯定、坚信)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深情)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渴望、坚定)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深情)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坚定)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惊喜)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兴奋、欣喜)
(语速稍快,语调上扬,惊喜、兴奋。)
1、划分节奏,注意语气语调,读出感情。
(学生先默读,划分节奏,把握情感;再请一个同学读,老师指导,最后齐读)
2、默读,思考: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它们有什么深层含义?
明确:(1)“海”是什么呢?诗人说,“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这就是说,“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
(2)“山”象征困难
(3)山顶:困难的克服
(4)“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即重重的困难,说明实现理想的长期性与艰巨性。诗人通过这个意象的设置,告诫人们,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为多次奋斗不能达到目的就灰心丧气。
(5)“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山的那边是海的梦想、希望。
(6)“雪白的海潮”即理想,“夜夜奔来”是“我”对理想的渴望,只有理想才能滋润“我枯干的心灵”,理想是我生命的全部。
3、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 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向往和执著追求,即使遭遇挫折也决不放弃的百折不回的情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4、试比较两首诗所塑造的山民形象的异同。(选做题)
《月饼消费要讲文明》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习掌握时事评论的写法;学习掌握概括段意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概括段意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的责任感,倡导文明节约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掌握时事评论的写法。
教学难点:学习掌握概括段意的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讲解、练习、探究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字词:
酽酽yàn:味浓。阖hé家:全家。
眼花缭乱:缭乱:纷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也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
匪夷所思:夷:平常。指言谈行动超出常情,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
奢shē华:花费大量钱财摆门面。
令人咋zé舌:形容吃惊害怕,说不出话。
不敢问津:不敢探询渡口,比喻不敢探询价格和情况。
流风:正在流行的思潮、流行方式等。竞豪赛奢:比阔比有钱。
三、再读课文,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
(一)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即标题:月饼消费要讲文明。
(二)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给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
——第一部分(1-4自然段):摆出月饼消费中种种不文明的现象(②分层归纳法)
第二部分:分析这一现象,论证它不能看作是正常的消费。(④缩句法)
第三部分:结论。强调要进行勤俭持家和勤俭建国的教育及其意义。(②分层归纳法)
——1、教给学生概括层次大意的方法。
概括段意,就是从段落的具体表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其思维步骤是:首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在正确地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
常见的基本方法有:
①摘录归纳法。就是从段落中摘录现成句子作为段意。这是最简便的概括段意的方法。
②分层归纳法。用多层归纳的方法概括段落大意,要先分好一个段落的层次,再弄清每层的意思,然后归纳这个段落的大意。
③归纳中心句。有许多段落往往找不到中心句。其实,没有中心句的段落,仍然有个中心,它融合在字里行间。这就必须把中心归纳总结出来。
④缩句法。这种方法就是将段落的句子加以压缩,即压缩句子的次要意思。采用这种方法有时可以添加或改写个别词语。
(三)课文的逻辑思路是什么?
提出问题(第一部分:摆出月饼消费中种种不文明的现象)──分析问题(“第二部分:论证它的错误性──解决问题(第三部分:结论,指出怎样去作)
(四)第一部分中摆出月饼消费中哪些不文明的现象?
——包装上,形式大于内容,而且造成浪费;用途上,偏离了人们一般的礼尚往来,成为一些人拉关系的“敲门砖”。
(五)学生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对月饼消费中种种不文明的现象提出批评,指出应勤俭节约,要进行勤俭持家和勤俭建国的教育,这样我们民族才能拥有远大前程。
(六)这篇课文在论据的搜集和使用上有哪些特点?
1、围绕一个月饼消费问题,搜集社会上的大量材料,增强了说服力。
2、集中在第一部分分类使用,更显得问题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