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心亭看雪》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29
制作人:李新学科组长签字:____________教科室签字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张岱的文学常识。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艺术境界。
【学习重点】
1、关于张岱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
2、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
【学习难点】
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探究作者的精神世界。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他一生著作颇丰,今存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
2、题目解说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幅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更定()拏()毳衣()
雾凇沆砀()()()一芥()
铺毡()更有此人()喃喃()长堤()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人鸟声俱绝()(2)是日()
(3)更定()(4)余拏一小舟()
(5)拥毳衣炉火()(6)雾凇沆砀()
(7)上下一白()(8)焉得更有此人()
(9)强饮三大白()(10)莫说相公痴()
3、用原文回答问题:
(1)文中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5、翻译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湖心亭看雪》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29
制作人:李新学科组长签字:____________教科室签字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张岱的文学常识。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艺术境界。
【学习重点】
1、关于张岱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
2、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
【学习难点】
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探究作者的精神世界。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他一生著作颇丰,今存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
2、题目解说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幅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更定()拏()毳衣()
雾凇沆砀()()()一芥()
铺毡()更有此人()喃喃()长堤()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人鸟声俱绝()(2)是日()
(3)更定()(4)余拏一小舟()
(5)拥毳衣炉火()(6)雾凇沆砀()
(7)上下一白()(8)焉得更有此人()
(9)强饮三大白()(10)莫说相公痴()
3、用原文回答问题:
(1)文中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5、翻译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湖心亭看雪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29、湖心亭看雪(学案)
一、读一读:
1、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2、作者、作品
张岱,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本文选自张岱的《陶庵梦忆》。这是一篇追忆西湖雪夜景色的散文,抒发了作者深挚的湖山隐逸之思。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二、试一试
1.给下列字词注音。
更()定 拥毳()衣 崇祯() 雾凇()
沆砀()()与余舟一芥()铺毡()对坐 强()饮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更定 ②湖中人鸟声俱绝
③余拿一小船 ④拥毳衣炉火
⑤独往湖心亭看雪 ⑥雾凇沆砀
⑦焉得更有此人 ⑧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⑨客此 ⑩及下船
3.解释加点的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上下一白________长堤一痕________
更:是日更定________更有痴似相公者________
是:是日更定________问其姓氏,是金陵人________
绝: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
4.填空。
①本文选自《》,作者字,号,山阴人,明亡后不仕。
②大雪三日,。
③是日更正,,,独往湖心亭看雪。
④,,上下一白。
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⑥作者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⑦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练一练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5.“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上文画线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________,________!”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有原文处填上舟子所说的话,并说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记一记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欧阳修)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吕本中)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
4、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公共怒触不周山》)教学案(分教案、学案,有答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短文两篇学案
编写:陈金鹏审稿:王贵珍
【预习】
1.读一读,找一找。
关于《山海经》:
关于夸父:
2.查一查,写一写。
欲:想要足:够北:北方其:代词,他的,代夸父昔:从前
3.问一问,悟一悟。
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4.评一评,议一议。
夸父是个怎样的形象?作品有何寓意?
【导学】
一、整体感知
1.、生自由朗读,勾画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
逐走:欲得饮:饮于河:大泽:邓林:
2.、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3.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品味探究
1、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学生自写,然后交流。
2、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检测】
一、积累·运用
⒈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与日逐走()⑵河渭不足()⑶北饮大泽()⑷弃其杖()
⒉翻译下列句子。
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⑵未至,道渴而死
⑶弃其杖,化为邓林
二、阅读·感悟
1、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答:
2、《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和精神?
答:
3、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请简述理由。
答:
三、表达·交流(1—2题)
拓展思维训练。
例:《愚公移山》是个寓言故事,传统看法往往从愚公移山的目的、精神的角度正面肯定愚公为修建一条通往山外的通衢大道、改善生存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良好动机和勇于面对困难不怕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逆向思维:与其搬山,不如搬家;移山贻误子孙;“愚公移山,精神可嘉,方法不当”;我们做事情仅仅具有满腔热情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方法,三者结合,才能把事情办好。
创设情景:
(1)精卫填海:以自己弱小的力量要填平大海,写出他敢于向大自然挑战、持之以恒的精神。
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
(2)蜗牛:守旧、爬行主义、慢慢腾腾、四平八稳等。
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选代表展示讨论情况。
25.《公共怒触不周山》学案
编写:陈金鹏审稿:王贵珍
【预习】
1.读一读,找一找。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又名()是()(朝代)()(作者),体裁是()
2.查一查,写一写。
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水潦(lǎo)尘埃归焉,水潦:泛指江湖流。
昔者:从前。为:做。帝:部落首领。触:碰、撞。
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维:大绳子。系挂大地的绳子.
绝:断。折:断. 倾:倾向。 故:所以。 焉:这里。 满:够,达到
潦:积水。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归:流。
而:表修饰,不译。 焉:兼词,“于之”。
3.问一问,悟一悟。
这篇文章反映了什么问题,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
4.评一评,议一议。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共工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导学】
一、整体感知
1.四人小组讨论、翻译,也可以互相提出问题。
2.教师在多媒体出示需要重点理解的词。
3.全班讨论,落实翻译。教师可以侧重指导学生注意实词的积累、常见虚词的用法及文言文中词语省略的现象,争取达到不看注释能正确解释和翻译。
4.学生反复读课文,当堂背诵课文。
二、品味探究
1.“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请你作一点推测。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最后总结归纳。
4.主题思想探讨:
去掉神话色彩,还原本色。(即去掉文中的想象和夸张)这则神话故事实际反映了哪些内容?
主题思想:
【检测】
一、积累·运用
1.为下面的字注音
颛顼()()水潦()
2.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
昔者()怒而触不周山()
地维绝()()故日月星辰移焉()
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3.翻译重点语句
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二、阅读·感悟
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带点词。
(1)入则羞对其家室(2)其所以不得之故(3)君宜致力于耕作(4)于是退而疾耕
2.和“旷日持久而不得兽”的“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于是退而疾耕B、环而攻之而不胜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3.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4.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三、表达·交流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练习。
烈日下,沙漠中,两个疲惫的旅行者取出唯一的水壶摇了摇。一个旅行者说:“唉呀,太糟糕了,我们只剩半壶水了。”而另一个旅行者却高兴地说:“。”
(1)另一旅行者会说些什么呢?
(2)个旅行者的话分别说明了什么?
25.短文两篇教案
《夸父逐日》教案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教学重点)
3、拓展思维训练、口语训练。(教学重点)
4、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生自由朗读,勾画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
逐走:竞跑,赛跑。欲得饮:想要。饮于河:黄河。大泽:大湖。邓林:桃林。
2、展示朗读,学生个体和集体朗读结合,激发兴趣。学生当众朗读,师生一起评点(可以从字音、语气、语调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3、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明确: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
4.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二、品味探究
1、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明确: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
(对夸父这个人物,学生会有分歧,可能有学生认为夸父是不自量力,教师对此也不要断然否定,应该保护学生争论问题的积极性。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理解夸父的行为,从而理解夸父的宏大的志向,巨大的气魄。)
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学生自写,然后交流。
2、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口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那么,什么是“邓林”呢?“邓林”实有基础,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邓林”为地名之说,与“邓林”即“桃林”之说并不矛盾。我们可以认为,“邓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邓林”这一地名是因“邓林”的“桃林”之义而得名的。此处,“杖”与“桃林”同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处;夸父的口渴如焚,与提供甘甜多汁果实和成片绿阴的桃林,在内容上也是相合的。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效果检测】(完成学案部分的【检测】)
【检测答案】
一、
⒈(1)竞跑、赛跑;(2)黄河(3)向北(4)他的,指夸父的。
⒉(1)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2)还没赶到大湖,在半路就口渴而死了。(3)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二、1、此情节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以、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魅力。
2、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3、略。(提示:从探索未知世界角度看,他的精神可嘉,值得。也可以从其他角度讲。)
25.《公共怒触不周山》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熟读课文,弄懂文章大意;
2.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3.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弄懂词句的含义和全文内容;通过出示资料,了解作品及人物.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四人小组讨论、翻译,也可以互相提出问题。
2.教师在多媒体出示需要重点理解的词。
3.全班讨论,落实翻译。教师可以侧重指导学生注意实词的积累、常见虚词的用法及文言文中词语省略的现象,争取达到不看注释能正确解释和翻译。
4.学生反复读课文,当堂背诵课文。
二、品味探究
1.“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请你作一点推测。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最后总结归纳。
(参考答案:
1.“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2.《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4.主题思想探讨:
去掉神话色彩,还原本色。(即去掉文中的想象和夸张)这则神话故事实际反映了哪些内容?
a.远古时期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
b.先祖对自然界的巨变的认知。
主题思想:文章反映了远古部落间的斗争,塑造了一位勇敢、坚强、颇具挑战精神的共工形象,从神话角度向人们解释了天倾西北,河向东南流的自然现象的原因。从侧面反映了远古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效果检测】(完成学案部分的【检测】)
【检测答案】
一、1.水潦(lǎo)颛顼(zhuānxū)
2.从前撞绳子断焉:兼词,“于之”。足、充盈水潦:泛指江湖流。
归:流向、汇聚。
3.(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
二、1.(1)在家中(2)原因(3)应该(4)勤奋地耕地2.A3.莫非是让我集中精力耕地然后有所收获,再去买条好狗吧。4.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退是为了更好地进。(做任何事情不能一味蛮攻,当失败时,应该注重考虑成功的策略)
三、1、“哎呀,太好了,我们还剩半壶水呢!”
2、第一个旅行者面对半壶水看到的是更遥远的路,凭这半壶水恐怕难以走出茫茫的沙漠,充满忧虑和悲观。第二个旅行者面对半壶水看到的则是希望,坚信有这半壶水足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走出沙漠,充满乐观和自信。
5、《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
3.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深入分析作者情感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初步领会作者复杂的心境,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作者的写景、叙事的分析,深入揣摩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入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文章字词的理解是通过朗读及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2.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的理解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来完成,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
3.学生对作者复杂心境的领会主要通过合作探究法来完成,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引导回顾曾经学过、读过的与西湖有关的诗文作品。
2.导语:明人汪珂玉曾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同学们平日所见多为“晴湖”“雨湖”,今天,让我们跟随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一看雪后的西湖。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学过、读过不少于西湖有关的诗文作品,通过回顾可以帮学生更好的进入课文,同学引起学生对“雪湖”的兴趣。
(二)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帮助学生读准字音。
2.学生自读课文,尝试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3.学生翻译课文,教师进行方法点拨和重难点字词的纠正与强调。
方法点拨:(1)将古代汉语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特别是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2)将古代汉语的单音节的字扩展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3)人名、地名、官职名等沿袭保留;(4)适当增补省略成分。
重点字词: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是日更定(代词,这);惟长堤一痕(只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尽力、竭力);是金陵人,客此(客居)。
【设计意图】本文字词难度不大且注释较为详细,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与运用所学方法疏通文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理解内容
1.全班齐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尝试使用几个小标题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举例:夜游西湖赏雪、偶遇雅士饮酒。
【设计意图】通过关键词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文章进行宏观、整体地把握,同时有助于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要点。
(四)共赏雪景
1.准确寻找描写雪景的语句。
2.朗读描写雪景的语句,思考:你眼前感受到一幅怎样的雪景,这幅雪景有怎样的特点。(引导学生抓住“与”“一”“惟”“而已”等重点词语)
举例:迷蒙、朦胧、梦幻、静谧、安宁。
3.再次朗读描写雪景的语句,读出雪景的特点。
4.与其他文章,如《观潮》对比,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及其使用意图。(引导学生强化写作手法为写作内容服务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有助于学生融入雪后西湖的意境氛围当中。抓住重点词语,有助于学生加深体验,享受审美。以读促解,以解助读,有助于学生加深思考感悟,受到情感熏陶。
(五)揣摩情感
1.从文章中提炼出“痴”字来概括作者的情感。
2.讨论探究作者之“痴”,除“痴”在游览欣赏西湖雪景外,还“痴”在何处。(引导学生关注“偶遇雅士饮酒”中所含蕴的作者情感)
3.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梳理。(给予学生提示:联系前后文,从“写景”“叙事”两个角度,抓住文本依据进行思考。)
角度一:酒逢知己千杯少。
“大喜”既是客人大喜,也是张岱大喜,作者“反客为主”。
“强饮”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对话简短,看似所答非所问,可见张岱与亭中之人虽身份背景不同,但有一样的雅趣。
角度二:话不投机半句多。
“拉”标明作者并不想和湖中二人同饮,如果真是“酒逢知己”,或许用“邀”“请”更为恰切。
“炉正沸”破坏了“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孤寂美。
“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写出了作者的孤傲,虽然“舟中人两三粒”,但作者与他们的精神境界截然不同,作者更向往独往的游赏,更向往空旷的雪景。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可以激发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有助于学生各抒己见。同时,这一环节,教师不预设“标准答案”,旨在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六)拓展阅读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明确: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而《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七)写法探究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不平凡,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设计意图】从叙事、写景、抒情三个角度分析,引导学生理清行文的思路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八)布置作业
拓展迁移:课后自读张岱《龙山雪》,通过对写景、叙事的分析,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
【设计意图】《龙山雪》同样为张岱描写雪景的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与《湖心亭看雪》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拓展迁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在写景、叙事中分析作者情感的基本方法,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老作
6、《湖心亭看雪》第二课时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
2、了解作家作品。
3、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翻译全文。
4、理解作者的观景的感情。
教学重点:1、朗读并背诵。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翻译全文。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白描的写景手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练习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理解课文内容。
1、用文中的一个字来评价作者。
2、“痴”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1)天气:
(2)时间:
(3)人员:
3、从作者的行为中能看出他的什么性格。
,而且。
4、张岱说是独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吗?如果有,有没有矛盾?
61548; 舟子也同去。
61548; 不矛盾在作者眼里,舟子等人不是他的知音,不会理解他来湖心亭的心情。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岱文人雅士式的孤傲,清高自守。
三、体会写景。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特点:(1)。
(2)。
(3)。
2、这些景物为什么会显得这么渺小?
天地苍茫,空旷、浩大。把人、物至于天地之间,人、物就显得渺小。
3、张岱用了修辞手法没有?这样寥寥几笔,不加渲染,勾画景物的写法叫什么手法?
61548; 没有运用修辞手法。
61548; 。
四、尝试背诵课文。
五、课堂总结
张岱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天地之浩大苍茫,人物的渺小轻淡,人似乎完全融入天地之中,真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
六、布置作业。
1、练习册。
2、背诵默写全文。
3、完成发放练习。
翻译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下大雪多天了,湖中的行人、鸟儿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下下下下全白。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我)(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毛毯,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沸腾。(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告别。(我)问他们的姓氏,(他们说)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痴迷,还有像相公一样痴迷的人啊!”
7、《古诗四首》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上)(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诗歌内容,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了解诗人的身世、创作背景等,准确把握诗中的真正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诵四首古诗并加以背诵。
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的爱国深情。能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设想:
这四首诗都表达了每位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学习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自主的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体味诗中的爱国深情。
课前学习:1.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疑难,熟读诗歌。
2.四人一小组,组长分配任务。利用图书馆或上网查阅并收集有关诗人及创作背景的相关资料。
教学流程:
一.新课切入
1.出示话题“爱国”,围绕这一话题,自由发言,说自己想说的话。
2.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爱国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秀传统。(由此导出诗人及诗题)
二.听诗中的深情
1.播放四首古诗的配乐朗诵,感受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听两遍:第一次注意正字正音、节奏等,要求学生边听边作好标记;第二次重在感受诗的情感气势。
2.谈听后初感,确定每首诗的感情基调:《春望》(忧伤)、《泊秦淮》(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悲怆豪壮)、《过零丁洋》(慷慨悲壮、正气凛然)
3.自由朗读,加以体会。
4.齐读感受。
三.说诗的故事
1.说诗人与诗
第一次小组合作交流。内容可以是:诗人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写这首诗的?诗人当时的境遇如何?诗人的哪些经历与本诗有关?你觉的他是怎样一个人?
再推荐代表作全班交流,师作必要补充。
2.叙诗中情景
第二次小组合作探究:借助工具书及课本注释,一起讨论理解诗的内容;再走进诗人所处的时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转换角色,把自己当作诗人,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中情景,发出内心感慨。
四.诗中情感
1.跟着配乐朗诵,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分小组进行练习,组织小组赛,读后师生共作简评,加深理解。
3.自由地、有感情地背诵这四首诗,体会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怀。
五.板书设计
《春望》《泊秦淮》
唐杜甫唐杜牧
触景伤怀忧国思家对世风时局的忧愤
爱国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
宋陆游宋文天祥
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宁死不屈正气凛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进一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品味诗中字里行间的爱国深情,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3.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教学重点:
尝试诗歌鉴赏,提高品赏能力。在语文活动中,拓宽知识锻炼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分两部分:“品赏”以学生自读思考为主,降低鉴赏难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养成边读边思边记录的读书习惯。“活动”重在积累并延伸课本知识,在自由的,有组织的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内心感受,激发情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课前准备:1.从《唐诗鉴赏词典》《宋诗鉴赏词典》等工具书,或网上查找有关四首诗的鉴赏文章,
2.赏析如下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只深秋,更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该汗颜的是座中那些点歌的人。足见诗人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年老久病,无所作为。但“不自哀”则引出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现实转入梦境,自然而巧妙,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与遗憾!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古诗四首》同步训练
《古诗四首》同步训练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风飘絮( ) 秦hui( ) 夜泊( ) 夜阑( )
寥落( ) 惶恐( )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烽火:)
⑵僵卧孤村不自哀(僵卧:)
⑶尚思为国戍轮台(尚思:)
⑷夜阑卧听风吹雨(夜阑:)
⑸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
⑹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
3.对下面四首诗的作者、朝代、体裁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春望》——杜牧——唐——五言律诗
B.《泊秦淮》——杜甫——唐——七言绝句
C.《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北宋——七言绝句
D.《过零丁洋》——文天祥——南宋——七言律诗
4.诗句默写。
①感时花溅泪,。②,隔江犹唱《后庭花》。
③,尚思为国戍轮台。④,身世浮沉雨打萍。
5.对《春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意为: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意为:感叹时局,看到开花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意为: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意为: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6.设想等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时,陆游的儿子在祭奠父亲时说些什么呢?(用第一人称手法来写)
(一)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全。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诗中点明时间和季节的句子是。
8.花鸟本是可娱之物,为何在诗人眼里见到后反而落泪心惊?
9.根据下文,理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包含的思想感情。
(二)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0、补全诗句。
11、根据对课文内容理解用原文回答:
⑴根据作者从仕之后艰难历程的四个字是。
⑵形象鲜明地描画国家的灾难和个人困厄的两个短语是和。
12、说一说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三)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3、这首诗是一首言诗。
)
14、这首诗中成为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佳句是。
15、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了作者出游出发的地点是荆门,到达的地点是楚国。
B、颔联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和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
C、颈联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江面平静时的夜景和白天云彩兴起变幻的无穷奇景。
D、尾联点题,面对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作者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16、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山随平野尽”这句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
B、“江入大荒流”这句诗中“入”字用语贴切。诗句所描绘的意境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D、全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其中既有对故乡的深情厚意,又有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四)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阅读提示:
一个春风怡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巳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杖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远离家乡的诗人听着这样—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怎能不起思乡之情呢?诗人情不自禁吟丁这首七绝。
17.贯穿全诗的线索是。
18.这首诗用词严谨,照应严密。诗中”谁”与“”相照应,“飞”与“散”呼应,“春风”则与标题中的“”相呼应,“折柳”为别离曲,故又与结句中的“”相呼应。
19.“散入春风满洛城”的意思是。这是诗人的,是艺术的夸张。
20.“此夜曲闻折柳”一句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其原因是什么?
21.“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中“何人”仅仅是说别人,说大家,对吗?
22.“折柳”既是曲名,又是古人送别时的—种习俗。你能说出关于折柳曲的诗句吗?
23、片断写作练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震撼人心的千古名言,使我们对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肃然起敬。谈谈你读了《过零丁洋》一诗后的感受。
阅读训练
(一)春望(杜甫)
①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③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④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其含义。
⑴深():
⑵溅():
⑶抵():
⑷簪():
2.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句意为:故国兴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B.第②句意为:感叹时局,看到开花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C.第③句意为: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D.第④句意为: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3.诗中抒写诗人思念家乡的句子是;感慨有志难遂的句子是。
4.在原文中用“‖”划出第①句的朗读节奏。
5.诗的①②两句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些景物?
答:。
6.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二)过零丁洋(文天祥)
①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②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③惶恐滩头说惶恐,。④,留取丹心照汗青。
7.解释①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并翻译首联。
起一经:
寥落:
8.颈联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并翻译第②句。
答:
9.在原题中,把第③句补充完整。
10.在原题中,把第④句补充完整后,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并翻译尾联。
丹心:
汗青:
。
11.朗读全诗,并用原文回答:
⑴概括作者从仕之后艰难历程的四个字是:
⑵形象鲜明地描画国家空难和个人困厄的两个短语是和
12.最后一段,寄寓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下面分析中,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明作者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B.表现了对异族入侵的愤慨之情。
C.表明了对君主的效忠,决心杀身成仁。
D.准备牺牲自己,名垂史册。
8、《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执教 平远县铁民中学 陈云冬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的语言风格。
3、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白描手法)。
2、雪后奇景的赏析。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着重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教学媒体】电教平台
【课时安排】1.5课时。
(前半个课时朗读课文,利用注解口译课文,并在同桌及小组内互相纠正,做到字词落实,然后小测检查翻译程度,最后将课文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后一课时实录):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1、“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天堂般的杭州,有美丽的西子湖。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已学过不少,还能记住吗?
学生吟诵: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2、见过西湖的人,很多人为它的美景所陶醉。下面让我们在《雪之梦》的音乐中欣赏一组西湖美景图。(多媒体出示配乐西湖图景,学生欣赏。)
西湖的景美吗?如果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在上节课熟悉课文、翻译背诵课文的基础上,我们再来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并学习名家的写作方法。
3、介绍作者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官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二、反复诵读,感知文章
1、听录音并思考:
要知道作者笔下,冰雪中的西湖到底怎样,还需要深入理解文本,先听录音,并思考两个问题。
(1)都说这篇短文里有一个地方前后矛盾,你能找出来吗?
(2)请在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词来评价张岱。
2、师生交流,朗读分析。
都说这篇文章作者犯了一个颇为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是什么?(生惊诧好奇)
生1:“独往湖心亭看雪”应该是一个人,后文却出现了一个舟子在说话。
生2:“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相矛盾。
师:同学们眼光很敏锐!名篇名作怎么可以前后矛盾呢?是不是张岱的数学没学好数不清人数啊,是不是应该和张岱商量让他改改?
生3:我认为先不急,等咱们理解了课文再说,说不定其中另有奥妙呢!
师:嗯,大家同意吗?(大部分同学表示同意)。我们来分析第二个问题,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词来评价张岱。
生4:痴。(学生纷纷表示赞成,师板书:痴)
师:“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讲啊?
生5:傻,笨。
生6:呆,行为举止不同常人。
师:对,张岱就是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呆人”。女生把课文朗读一遍,要读出感情。(全班女生齐读)
三、细读品读,探究课文
朗读课文,思考问题(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女生朗读得不错,男生是不是能读得更好呢?男生把课文读一遍。(全班男生齐读)。读得不错,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觉到张岱的“痴”?
(2)张岱“痴”的原因是什么?
(3)找出文中的写景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2、小组讨论,师生交流解决问题。
(学生踊跃讨论后,纷纷举手)
(1)分析第一个问题: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觉到张岱的“痴”?
生1:“是日,更定矣。”他居然在凌晨的时候去看雪,真不可思议。
生2:“独往湖心亭看雪”,一个人驾船去的,胆子可真大。(众笑)
生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看雪。
师:说得真好!(多媒体出示答案)古人以三为多,大雪三日就是大雪多日。文中说“湖中人鸟声俱绝”是什么意思?用一个成语表达如何?
生(想了想):万籁俱寂。
师:说得好,现在我采访一下同学们,在这样天寒地冻的天气里,你会在家干什么?
生1:缩在被窝里睡懒觉。
生2:上网玩游戏聊天。
生3:烤火。
生4:一边喝茶一边和家人聊天。
……
(2)第二个问题:张岱的举动正好反映了他“痴“的一面。可是他“痴”的原因是什么?
生1:好山水。(对,作者痴迷于山水。板书:山水)
生2:痴迷于西湖。
不错,作者痴迷于山水,痴迷于西湖。或许,我们能从《西湖梦寻》中找到答案。出示《西湖梦寻》序,第一、二组同学读:
“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西湖梦寻》自序)
作者说他离开西湖28年了,但是西湖每个晚上都走进了他的梦中,可见,他对西湖是日思夜想魂牵梦萦的。
(3)问题三:文中哪些是写景句?谁来把它读出来。
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后,另一学生再将写景句用现代汉语作描述。
3、赏析写景句,了解文中的白描手法。
你看这二句写景句,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的形象,这样的描写手法叫“白描”。
出示白描的概念,第三、四组同学齐读: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它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师:我们以前也学过白描,在哪里学过?
生: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师:对,《天净沙·秋思》寥寥几笔,就勾勒出黄昏凄凉的景象。苏轼有诗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白描”其实就是“淡妆”。
4、想象文中的奇景。
同学们不妨想象这样的奇景,我叫一个同学朗读白描语句,其它同学闭上眼睛想象,准备好了吗?(一生有感情地读,其它同学闭上眼睛想象)
师:这样的景美不美,美在哪里?
生1:一片白茫茫的景象。
生2:大雪铺天盖地卷来,有一种意境美。(板书:意境美)
生3:我觉得天与云与山与水,全都连成了一片,有一种画面美。(板书:画面美)
生4:我觉得还有语言美。“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极有韵味。(板书:语言美)
5、师生互动,质疑解难,分析作者的精神世界。
师:说得太好了,同学们的想象还是很丰富的,这样的景象作者写得实在太精彩了。同学们都了解了吗?有没有不理解的?
生1:老师,这里我有点不理解,“天与云与山与水”,用了这么多“与”,不知有何用意?
师:对啊。作者为什么用了这么多“与”,古人不是说要惜墨如金吗?其他同学怎么看?
生2:“与”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和在一起了,如果去掉,好像它们有界限似的。
生3:我觉得“与”造成了一种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
生4:我认为“与”把四个景物连成一块了,天、云、山、水好像在动,有一种动态美。
师:好样的,有眼光!(板书:动态美)
生5:老师,我也有个问题不理解,这几个量词“一痕”、“一点”还说得过去,后面的“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是不是用错了?
师:对啊。这里是不是用错了,谁来帮她回答?
生6:我觉得没有错。舟如“芥”,人如“粒”,这是从天空或高空的俯视,置身其中的人,正如沧海之一粟。这样用词,更显得天地之苍茫。
生7:没有错,我觉得在苍茫的天地中,景啊,人啊,它们都似有似无,产生了“天人合一”的感觉。
师:(惊喜地)真是一言惊醒梦中人啊!人融入了苍茫的天地中,让我们感觉到它的语言美。让我们再把这二句写景读一遍。咱们要读出天地苍茫的景象。(全班齐读)
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产生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板书:天人合一)。写景是为了抒情,在这一刻,张岱有什么情趣?(板书:情趣)
生8:清高、高雅。
生9:超凡脱俗。
师:不错,这个超凡脱俗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板书:超凡脱俗)那么,舟子对这样的做法理解吗?(生齐说:不理解)谁来把舟子说的话读一遍?(一生读:“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更”表惊奇,指对这种行为百思不得其解。毕竟,舟子是凡夫俗子理解不了。文中还出现了一个“更”字,是哪句?
生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师:此人,指哪种人?咱们用文言文说出来。(学生踊跃地举手)
生2:湖中焉得更有此雅兴之人。
生3:湖中焉得更有此豪情之人。
生4:湖中焉得更有此志同道合之人。
生5:湖中焉得更有此超人。(众大笑)
师:说得太好了,大冷的天,一般人是无法做到独往湖心亭看雪的,如果张岱要回答,用文言文如何回答?
生6(抱拳):彼此彼此。
生7(鞠躬):幸会幸会。(生笑)
师:同学们想象还是蛮丰富的,都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老师心中也有一个疑问:他们饮酒前不问姓氏,饮酒后才问,却避而不答。只说金陵人客此。然后不留姓名不留地址,这段奇遇,张岱是不是处理得太草率了?
生1:我觉得都是痴人,何需留名,一留名反而就俗了。
生2:金陵是明朝的故都,说明张岱怀念前朝怀念故都。
师:说得不错,张岱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明朝灭亡的伤感情绪。这样看来,张岱追求的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啊?
生3:他不愿和人深交,只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
生4:他只愿融入大自然,他的心是属于自然的。
师:我们现在来看最初我们发现的那个矛盾,是张岱数不清人数吗?是张岱一不小心犯了一个可笑的错误吗?
生5:我懂了,根本就不是失误,因为他“眼中无人”,知音尚且不顾,何况舟子。
师:对,张岱就是这么一个痴人,痴迷于山水,希望融入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个痴也反映了他超凡脱俗的情趣。
四、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师:世人都说张岱“痴”,而同学们的生活中也有不少痴迷的事情,说说看。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师:是啊,大家也许觉得张岱很神秘,“痴”得离奇。平凡之人,也有“痴”的时候,也都会“痴”得可爱。刚才同学们说到了,曾经在如瓢泼的大雨中漫步,任雨水把自己浇个透湿也毫不在乎;曾经把自己关进小屋里,独自一人去感受那流淌自心底的音乐;曾经长久地抬头仰望星空,不为别的,只为感受那份寂静。在今天这个日渐忙碌和功利的世界里,我们周围有太多疲于奔命而日渐忙碌沧桑的面容,然而,人活着不仅要有柴米油盐,还要有闲情逸致,所以我们感谢张岱,是他让我们感受到那份静谧,感受到那份痴迷,感受到人间的至情至性。
五、作业布置
就“说‘痴’”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课后练笔。
9、《湖心亭看雪》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能力目标: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要点】
重点: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
难点: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教学设想】
带领学生赏析文章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冬季最令人高兴的莫过于下雪了,那飘扬着的雪花,凝聚着对大地的热爱,从无垠的天幕洒落,在我们头顶飞舞,抚摸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下雪啦,多好!雪带给我们的感受?——静穆、纯洁、纯净、阔大而辽远——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新课探究】
一、作者介绍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文体:《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老师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朗读。
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语句流畅,注意音韵铿锵。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更(ɡēnɡ)定毳(cuì)衣雾凇(sōnɡ)沆砀(hànɡdànɡ)一芥(jiè)
2.读课文,读清句读。
读清句读是理解文章的前提。此次朗读,完全可以借助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把握句意。这样在重新朗读时,就能体味出语句的停顿,读得韵味十足。
3.学生有感情的自读,并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4.熟读课文,对照注释,翻译并理解课文。
原文:
湖心亭看雪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当时连下三天大雪,西湖里人声、鸟声都绝迹了。
这一天,夜深人静,我雇了一条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炉火,独自去西湖里的湖心亭看雪。雾夜里雾气浓重浩茫,天空、浓云、远山、湖水,上下一片白茫茫。湖上的影子,只留下长堤淡淡的一抹,湖心亭一点,以及我的像一根细草似的小船和船中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毛毡对坐饮酒,一个童子在煮酒,炉上的酒正冒着热气。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说:“湖上怎么还有你这个人?”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勉强喝了三杯才告别。问他们的姓名,说是金陵人,客居在杭州。
等到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不要说您相公痴呆,还有像您一样痴呆的人呢。”
三、整体感知、讨论课文的结构
1.朗诵全文。
2.理清文章线索。
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记叙文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
明确: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仅仅是看雪吗?还有看人)
3.全文共两段,请简要介绍各段的大意。
第一段总写雪的环境和雪夜舟中看雪。
第二段写亭中与人共饮。
层次结构: 文章首先交待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 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然后作者将笔峰一转,叙述了在湖心亭的奇遇。
文章有三个环节:“叙事初探张岱情、西湖冬景雪亦奇、共赏奇景品雅趣”。
4.思考:从文章哪里可以读出西湖在张岱心目中的地位?
学生自读,交流,并在课堂交流过程中解决相关的文言词语。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独往湖心亭看雪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齐读,感受
三、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教后记:
10、《背影》(第一课时)问题导读(生成)-评价单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狼藉、颓唐、琐屑、蹒跚、踌躇”等词语。
2.品味赏析文章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
3.体会关键性语句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揣摩文中家庭生活的内容及作者心境与感受的表达。
4.学习本文匠心独运的传情艺术和精巧的构思。
5.体察深厚而动人的父子深情,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心。
学习重点:
赏析文章朴实却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感情流程。
学习难点:
从理清文章脉络入手,整体把握内容,体会文章的精巧构思,理解2、3语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学习方法:
朗读法、探究法。
导读过程: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第一遍默读,找出该积累的字词:
差事奔丧狼藉簌簌蹒跚踌躇迂腐颓唐
举箸琐屑惨淡勾留典质_____________
触目伤怀不能自已郁郁于中______________
第二遍朗读,圈点勾画出文中最感动自己的地方,先独立思考,再与本组内的同学交流。
思考:
1.作者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
2.文中有几处描写“我”眼泪的语句?眼泪与父亲背影有何联系?
3.课文4、5语段中所写的哪些事情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照?
4.请你向大家说说曾让你感动过的父爱。
第三遍品读,整体感知全文,理清行文脉络,体会文中的感染力。
思考:
1.本文以______为线索,以__________为中心展开。
2.作者抓住什么做为表现角度命题立意,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个人评价: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