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阅读指导课简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红楼梦》阅读指导课简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时间:2022-12-25 14:44:09

《红楼梦》阅读指导课简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红楼梦》阅读指导课简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红楼梦》的作者,了解这部名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2、能结合故事情节理解主要人物形象特征。

  3、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体验文学作品的魅力,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力。

  教学重、难点:

  1、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

  2、初步了解《红楼梦》这部名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3、能结合经典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方法:

  分组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播放电脑连续剧《红楼梦》的主题曲。

  师:著名的女作家张爱玲的人生有三恨:一恨鲋鱼有利;二是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真是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二、整体感知、全面了解

  1、请把你了解的有关《红楼梦》及其作者的相关情况向大家介绍。

  2、作家作品补充介绍:(多媒体显示)

  三、精读经典情节,感受人物特点

  1、多媒体显示:宝玉摔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晴雯撕扇、宝玉挨打、黛玉焚稿等6个经典故事情节的图片及文字内容的相关介绍。

  2、欣赏视频:宝玉摔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晴雯撕扇、宝玉挨打、黛玉焚稿等片段。

  3、你说我说大家说:经典情节复述,要求简明扼要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最喜欢或感动的故事情节,然后小组代表向同学汇报。

  四、品读主要人物

  结合刚才《红楼梦》经典情节的再现,你认为贾宝玉、林黛玉分别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分组讨论:代表回答。(师引导学生主要从这个人物的言谈、举止对人物性格进行品评。)

  师总结:贾宝玉是封建阶级的叛逆者,林黛玉是个貌美若仙、才智过人、体弱多病、品质高洁的人。(多媒体显示)

  五、欣赏其他人物风采

  1、多媒体显示:宝钗、凤姐、探春、湘云、迎春、晴雯、袭人的人物的图片及文字介绍。

  2、学生欣赏美丽图片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人物作介绍,从而激起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

  六、艺术成就。(多媒体显示)

  七、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1、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红楼梦》,就小说中的人物发表自己的看法,写两篇读书笔记。

  2、完成《红楼梦》测试题。

2、《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课时)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课型 课题 执教

  主备人 审核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把握四位作家的外貌特征和性格特点。

  2.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让学生仔细描摹,比较几个人物的不同写法。

  3.学习本文行文顺序、材料剪裁方面的特点。

  4.课文语言丰富,让学生细细品味,注意积累。

  学习重点及难点 1.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2.通过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的描写,归纳人物的性格特征

  【知识链接】

  一、作者介绍

  莫泊桑(1850—1893),法国作家。1850年8月5日生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迪耶普小城附近一没落的贵族家庭。1880年,莫泊桑以其《羊脂球》闻名于世,从此开始了作家生涯。他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是在1880至1890年之间写成,有中短篇小说约300篇,长篇小说6部,游记3部,以及许多关于文学和时政的评论文章。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有短篇小说巨匠的美称。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充分显示出他的社会风俗画家的才能。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和故事结尾都有独到之处。文字简洁、质朴。

  一、关于福楼拜、屠格涅夫、左拉

  福楼拜(1821—1880),法国作家。他的作品,文字精练,是法国近世散文的典范。

  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作家。生于贵族家庭。早期写诗(《帕拉莎》《地主》等)。1847~1852年发表《猎人日记》,揭露农奴主的残暴,农奴的悲惨生活,因此被放逐。在监禁中写成中篇小说《木木》,对农奴制表示抗议。

  左拉(1840—1902),法国作家。创作了由20部长篇小说组成的《卢贡•马卡尔家族》,其中重要的有《小酒店》《娜娜》《萌芽》《金钱》《崩溃》等,内容主要通过一个家族中各个成员的不同遭遇,以自然主义笔法反映拿破仑三世时代法国的社会生活,揭露资产阶级的荒淫无耻。

  主要方式 小组合作探究

  学法指导 教学内容

  自主学习

  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

  熟读课文,分别概括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和左拉的肖像、语言、行动和性格的特点,并用表格说明

  。

  揣摩课文中人物描写的句子,比较几个人物不同的写法。

  分析描写的内容

  对写作目的,中心思想的理解 1.读准下列字音

  魅()皙()捋()踝()谬()颅()膺()琐()

  2.本文主要讲的是什么?讲了几件事?

  人物 肖像 语言 动作 性格

  福楼拜

  屠格涅夫

  都德

  左拉

  3.本文写了四位作家,作者是怎样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

  4.描写中间,插入一些抒情和议论,有什么作用?

  文段:接着来的是左拉。……他那很特别的唇沟使上唇高高地翘起,又显得十分滑稽可笑。

  1.这段文字刻画了谁的形象?抓住他什么特点来写?

  2.这段文字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左拉的形象?从中看出他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3.结合全文看,对左拉是详写还是略写?为什么会有这种安排?

  4.“他就变得忧虑起来。”说说他为什么而忧虑呢?

  5.作者在描写人物外貌时带有怎样的感情?

  四、拓展提升

  从你所熟悉的人群中选出几位有特色的人物,学习课文的写法,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等特征进行描写,从而展示其性格,气质等。题目自拟。

  亲爱的读者朋友,你感悟到什么了呢?

3、《抒情散文专题复习指导》课堂实录(原创)(公开课)(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同学们,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老师们到我班指导工作。

  其中调考刚刚过去,大家也看了得分情况,哪些题丢分最多?哦,文言文的简答题、论据及其作用、文学作品阅读。对,文学作品阅读几乎是全军覆没。太难啦!但能不能放弃呢?不能,如果放弃了这一块,我们升重点中学的梦想就会破灭。不行。我们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们来分析一下近几年深圳中考语文试卷中文学作品阅读板块的情况,看能否找出一点规律。(投影)“深圳近6年文学作品阅读题概况:2007年:《今夜看萤去》,抒情散文,783字,选自《中学生阅读》2005年度佳作,15分,共4小题;2008年:《一生的戒指》,叙事散文,755字,选自《青年文摘》2008年第3期,13分,共5小题;2009年:《大唐柳色》,抒情散文,1074字,选自《诗文选粹》第6辑,14分,共5小题;2010年:《天上的星星》,叙事散文,1094字,选自《读着》2009年第23期,13分,共5小题;2011年:《古藤》,抒情散文,1188字,选自《诗文选粹》第2辑,15分,共5小题;2012年:《夜的尽头是家的灯光,叙事散文,1028字,选自《读者》2012年第11期,共5小题。”让学生发言,教师归纳:两种散文交替出现,2013年考抒情散文的可能性较大。加强抒情散文阅读训练。什么是抒情散文,什么是叙事散文?我们来回忆初一初二所学的课文: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莫怀戚的《散步》,属叙事散文;朱自清先生的《春》《背影》,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应属于抒情散文。就阅读而言,抒情散文比叙事散文更深一些,难理解一些。恰好,我们赶上啦!我们打算精选8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再加两篇近几年的深圳市中考选文,探讨一下,看它究竟怎么出题,怎样答题才能拿满分。

  抒情散文,作者不会空洞的抒情,好的抒情散文,他都会借助某一事物某一景物,以此为载体来抒发感情。(幻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物”,往往用描写,“情”“志”,往往用抒情和议论,“描写”“抒情”“议论”属于表达方式;我们要懂得一点所写的“物”的文化内涵。即象征意义,“象征”属于表现手法。

  例如:“月亮”“粽子”“柳枝”。

  “月亮”,就会想到苏轼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白居易的《望月有感》“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月亮,代表了相思。那时候,交通不发达,与亲人朋友相距百里千里,很难团聚,空间距离很远,但共有一轮明月,由于公务缠身、商务缠身,往往月圆人不圆,只得“明月千里寄相思“。”粽子“,说到粽子,就会想到屈原,他行吟泽畔,怀石投江,是对楚国的失望,是空有抱负而不得实现的悲愤,是爱国。那么”柳枝“呢?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诗句,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抒发的是思乡之情;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抒发的是离别之情。“柳”谐音“留”,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希望朋友亲人留下来。

  下面,我们来阅读2009年的深圳市中考选文《大唐柳色》。10分钟,看作者究竟向借“大唐柳色”来表达什么呢?中考时,一篇文章也只能用12分钟左右。怎么提高速度呢?“第一步:速度全文,整体感知”,将表达感情和观点的词句做记号,“第二步:浏览习题,留下印象”,“第三步,再读语段,逐一解题”,“第四步,筛选要点,组织语言。

  点四位同学,板书答案。

  分析答题情况。

  13题。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向往唐人旷达潇洒、恬淡清新的风范神韵;赞美唐人重人格重友情的品格节操;感叹现代人无法进入唐人境界。(答对1点给1分,答对两点以上给3分。)这道题,设问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其实就是问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局部服从整体,主旨弄清楚了,局部就明白了。思路理清了,才知道每一段、每一句话在整体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相互间的关系。命题者打破常规,将本题放在首要位置,是别具匠心的。要正确回答这道题。必须对行文思路有清晰的理解。有难度。

  第14题,第④段之前,作者引用王维的诗《渭城曲》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照应文体;承上启下;具体形象地表现了唐人潇洒多情的风范神韵;增添诗意文采;引出下文的想象与抒情。(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三点以上给3分。)

  回答作用:要注意层次:结构上的,内容上的,感情上的。

  某句或某段话在文章中的作用。

  1、结构上的作用。开头句子的作用:①总领下文;②总结上文;③引起下文;④为下文做铺垫;⑤承上启下(过渡);⑥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标题)⑦承接上文;⑧为下文埋伏笔,为下文做铺垫;⑨推动情节发展。(需结合该句的具体位置来作答)

  2、内容上的作用:①点明中心(揭示主旨;②深化主题(中心);③渲染气氛;④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⑤设置悬念;⑥升华主题。(需结合具体内容来作答)

  3、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

  2、渲染气氛。

  3、烘托人物的心情。

  4、反映任务的性格或品质,烘托人物形象。

  5、推动情节发展。

  6、深化作品主题。

  4、引用诗句的作用:增强文采,抒发。。。。。。的情感;

  5、第二人称的作用:一般兼有拟人的意味,使语言生动;便于直抒胸臆。

  6、设问的作用: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第15题:请看第7段画线处,按照“飘飘欲仙”的结构形式,仿写一个四字短语,可以是——————。

  答案:栩栩如生、翩翩似仙、摇摇欲坠

  第17题:第13段画线处省去了原文结尾。请你拟写一个符合本文风格意蕴的结尾(不超过30个字)。(3分)

  要求:与原文衔接自然;(1分)有意蕴,令人回味。(2分)(酌情给分)

  示例一:“但是,大唐柳色依然夜夜入梦。”

  示例二:“这,大概就是现代人的悲哀了。”(此例为原文结尾)

  好文不厌百回读,我们再来齐读全文。

  家庭作业:《天利38套第34套》中的抒情散文阅读《燃烧的月亮》第15---19题

  余国芳

4、《红楼梦》阅读指导课简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红楼梦》的作者,了解这部名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2、能结合故事情节理解主要人物形象特征。

  3、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体验文学作品的魅力,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力。

  教学重、难点:

  1、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

  2、初步了解《红楼梦》这部名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3、能结合经典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方法:

  分组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播放电脑连续剧《红楼梦》的主题曲。

  师:著名的女作家张爱玲的人生有三恨:一恨鲋鱼有利;二是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真是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二、整体感知、全面了解

  1、请把你了解的有关《红楼梦》及其作者的相关情况向大家介绍。

  2、作家作品补充介绍:(多媒体显示)

  三、精读经典情节,感受人物特点

  1、多媒体显示:宝玉摔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晴雯撕扇、宝玉挨打、黛玉焚稿等6个经典故事情节的图片及文字内容的相关介绍。

  2、欣赏视频:宝玉摔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晴雯撕扇、宝玉挨打、黛玉焚稿等片段。

  3、你说我说大家说:经典情节复述,要求简明扼要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最喜欢或感动的故事情节,然后小组代表向同学汇报。

  四、品读主要人物

  结合刚才《红楼梦》经典情节的再现,你认为贾宝玉、林黛玉分别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分组讨论:代表回答。(师引导学生主要从这个人物的言谈、举止对人物性格进行品评。)

  师总结:贾宝玉是封建阶级的叛逆者,林黛玉是个貌美若仙、才智过人、体弱多病、品质高洁的人。(多媒体显示)

  五、欣赏其他人物风采

  1、多媒体显示:宝钗、凤姐、探春、湘云、迎春、晴雯、袭人的人物的图片及文字介绍。

  2、学生欣赏美丽图片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人物作介绍,从而激起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

  六、艺术成就。(多媒体显示)

  七、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1、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红楼梦》,就小说中的人物发表自己的看法,写两篇读书笔记。

  2、完成《红楼梦》测试题。

5、《外国诗两首》》(《祖国》《黑人谈河流》)学案学生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4.《外国诗两首》学案学生版

  学科:语文班级:九年级1、2、4班主备人:窦双军张旭辉审核:时间: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感受诗的节奏。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3.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4.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虔信()镶嵌()深邃()晨曦()

  潺潺()瞰望()黝黑()沐浴()

  2.莱蒙托夫是文学史上的天才作家之一,被别林斯基誉为“”。除此之外,还有先与他、被果戈理和别林斯基尊为“民族诗人”的普希金,以及后与他、被高尔基誉为“民族诗人”的叶赛宁。我们曾经学过的后面两位诗人的作品分是:和。莱蒙托夫的〈〈〉〉哀悼了普希金这轮俄罗斯诗歌的太阳的陨落,这首诗宣告了反对暴政的伟大诗人——莱蒙托夫的诞生。莱蒙托夫在诗歌、小说和戏剧等文学领域都有独特的建树。

  理解探究

  1.怎样理解“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一句的内涵和作用。

  2、《祖国》一诗中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3、在《祖国》一诗的第一节中,作者连用了“无论……”这样表示让步的句子,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诗中构置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面?这些内容在诗中起何作用?

  5、《祖国》一诗中,诗人主要采用了什么方式来抒发感情的?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

  预习:

  1、解释下列词语

  理智:虔信:

  神圣:慰藉:

  深邃:晨曦:

  沐浴:

  2、兰斯顿·休斯,是国著名的黑人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和政论家。他是20世纪20年代哈莱姆文艺复兴的杰出代表,被誉为“”。

  1.你怎样理解“河流”这一高度凝练的意象?

  2.第二节诗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3.第三节诗列举了四条河流,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4.最后一节在文中有何作用?

  5.诗中反复出现“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样深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6、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公共怒触不周山》)教学案(分教案、学案,有答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短文两篇学案

  编写:陈金鹏审稿:王贵珍

  【预习】

  1.读一读,找一找。

  关于《山海经》:

  关于夸父:

  2.查一查,写一写。

  欲:想要足:够北:北方其:代词,他的,代夸父昔:从前

  3.问一问,悟一悟。

  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4.评一评,议一议。

  夸父是个怎样的形象?作品有何寓意?

  【导学】

  一、整体感知

  1.、生自由朗读,勾画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

  逐走:欲得饮:饮于河:大泽:邓林:

  2.、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3.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品味探究

  1、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学生自写,然后交流。

  2、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检测】

  一、积累·运用

  ⒈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与日逐走()⑵河渭不足()⑶北饮大泽()⑷弃其杖()

  ⒉翻译下列句子。

  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⑵未至,道渴而死

  ⑶弃其杖,化为邓林

  二、阅读·感悟

  1、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答:

  2、《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和精神?

  答:

  3、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请简述理由。

  答:

  三、表达·交流(1—2题)

  拓展思维训练。

  例:《愚公移山》是个寓言故事,传统看法往往从愚公移山的目的、精神的角度正面肯定愚公为修建一条通往山外的通衢大道、改善生存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良好动机和勇于面对困难不怕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逆向思维:与其搬山,不如搬家;移山贻误子孙;“愚公移山,精神可嘉,方法不当”;我们做事情仅仅具有满腔热情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方法,三者结合,才能把事情办好。

  创设情景:

  (1)精卫填海:以自己弱小的力量要填平大海,写出他敢于向大自然挑战、持之以恒的精神。

  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

  (2)蜗牛:守旧、爬行主义、慢慢腾腾、四平八稳等。

  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选代表展示讨论情况。

  25.《公共怒触不周山》学案

  编写:陈金鹏审稿:王贵珍

  【预习】

  1.读一读,找一找。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又名()是()(朝代)()(作者),体裁是()

  2.查一查,写一写。

  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水潦(lǎo)尘埃归焉,水潦:泛指江湖流。

  昔者:从前。为:做。帝:部落首领。触:碰、撞。

  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维:大绳子。系挂大地的绳子.

  绝:断。折:断. 倾:倾向。 故:所以。 焉:这里。 满:够,达到

  潦:积水。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归:流。

  而:表修饰,不译。 焉:兼词,“于之”。

  3.问一问,悟一悟。

  这篇文章反映了什么问题,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

  4.评一评,议一议。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共工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导学】

  一、整体感知

  1.四人小组讨论、翻译,也可以互相提出问题。

  2.教师在多媒体出示需要重点理解的词。

  3.全班讨论,落实翻译。教师可以侧重指导学生注意实词的积累、常见虚词的用法及文言文中词语省略的现象,争取达到不看注释能正确解释和翻译。

  4.学生反复读课文,当堂背诵课文。

  二、品味探究

  1.“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请你作一点推测。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最后总结归纳。

  4.主题思想探讨:

  去掉神话色彩,还原本色。(即去掉文中的想象和夸张)这则神话故事实际反映了哪些内容?

  主题思想:

  【检测】

  一、积累·运用

  1.为下面的字注音

  颛顼()()水潦()

  2.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

  昔者()怒而触不周山()

  地维绝()()故日月星辰移焉()

  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3.翻译重点语句

  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二、阅读·感悟

  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带点词。

  (1)入则羞对其家室(2)其所以不得之故(3)君宜致力于耕作(4)于是退而疾耕

  2.和“旷日持久而不得兽”的“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于是退而疾耕B、环而攻之而不胜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3.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4.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三、表达·交流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练习。

  烈日下,沙漠中,两个疲惫的旅行者取出唯一的水壶摇了摇。一个旅行者说:“唉呀,太糟糕了,我们只剩半壶水了。”而另一个旅行者却高兴地说:“。”

  (1)另一旅行者会说些什么呢?

  (2)个旅行者的话分别说明了什么?

  25.短文两篇教案

  《夸父逐日》教案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教学重点)

  3、拓展思维训练、口语训练。(教学重点)

  4、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生自由朗读,勾画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

  逐走:竞跑,赛跑。欲得饮:想要。饮于河:黄河。大泽:大湖。邓林:桃林。

  2、展示朗读,学生个体和集体朗读结合,激发兴趣。学生当众朗读,师生一起评点(可以从字音、语气、语调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3、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明确: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

  4.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二、品味探究

  1、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明确: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

  (对夸父这个人物,学生会有分歧,可能有学生认为夸父是不自量力,教师对此也不要断然否定,应该保护学生争论问题的积极性。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理解夸父的行为,从而理解夸父的宏大的志向,巨大的气魄。)

  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学生自写,然后交流。

  2、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口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那么,什么是“邓林”呢?“邓林”实有基础,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邓林”为地名之说,与“邓林”即“桃林”之说并不矛盾。我们可以认为,“邓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邓林”这一地名是因“邓林”的“桃林”之义而得名的。此处,“杖”与“桃林”同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处;夸父的口渴如焚,与提供甘甜多汁果实和成片绿阴的桃林,在内容上也是相合的。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效果检测】(完成学案部分的【检测】)

  【检测答案】

  一、

  ⒈(1)竞跑、赛跑;(2)黄河(3)向北(4)他的,指夸父的。

  ⒉(1)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2)还没赶到大湖,在半路就口渴而死了。(3)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二、1、此情节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以、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魅力。

  2、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3、略。(提示:从探索未知世界角度看,他的精神可嘉,值得。也可以从其他角度讲。)

  25.《公共怒触不周山》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熟读课文,弄懂文章大意;

  2.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3.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弄懂词句的含义和全文内容;通过出示资料,了解作品及人物.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四人小组讨论、翻译,也可以互相提出问题。

  2.教师在多媒体出示需要重点理解的词。

  3.全班讨论,落实翻译。教师可以侧重指导学生注意实词的积累、常见虚词的用法及文言文中词语省略的现象,争取达到不看注释能正确解释和翻译。

  4.学生反复读课文,当堂背诵课文。

  二、品味探究

  1.“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请你作一点推测。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最后总结归纳。

  (参考答案:

  1.“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2.《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4.主题思想探讨:

  去掉神话色彩,还原本色。(即去掉文中的想象和夸张)这则神话故事实际反映了哪些内容?

  a.远古时期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

  b.先祖对自然界的巨变的认知。

  主题思想:文章反映了远古部落间的斗争,塑造了一位勇敢、坚强、颇具挑战精神的共工形象,从神话角度向人们解释了天倾西北,河向东南流的自然现象的原因。从侧面反映了远古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效果检测】(完成学案部分的【检测】)

  【检测答案】

  一、1.水潦(lǎo)颛顼(zhuānxū)

  2.从前撞绳子断焉:兼词,“于之”。足、充盈水潦:泛指江湖流。

  归:流向、汇聚。

  3.(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

  二、1.(1)在家中(2)原因(3)应该(4)勤奋地耕地2.A3.莫非是让我集中精力耕地然后有所收获,再去买条好狗吧。4.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退是为了更好地进。(做任何事情不能一味蛮攻,当失败时,应该注重考虑成功的策略)

  三、1、“哎呀,太好了,我们还剩半壶水呢!”

  2、第一个旅行者面对半壶水看到的是更遥远的路,凭这半壶水恐怕难以走出茫茫的沙漠,充满忧虑和悲观。第二个旅行者面对半壶水看到的则是希望,坚信有这半壶水足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走出沙漠,充满乐观和自信。

7、《孙权劝学》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15孙权劝学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熟读课文

  3、掌握重点文言字词。

  【预习自测】

  一、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该书是(朝代)(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记载了从到共1362年间的史事。

  2、文中可以提炼的一个成语是:。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涉猎()孰()遂()

  三、解释加黑词。

  1、当涂掌事()2、蒙辞以军中多务()

  3、治经为博士邪()4、但当涉猎()

  5、见往事耳()6、蒙乃使就学()

  7、卿今者才略()8、即更刮目相看()

  【合作探究】

  一、朗读课文,标清句读。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解难答疑】

  本文的故事情节是如何安排的?

  【反馈拓展】

  1.依据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当涂掌事:②涉猎:

  ③才略:④大兄:

  2.翻译下列句子

  ⑴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⑵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语句是成语的重要来源,请根据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在本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并用成语写一段文字。

  (1)比喻人学识尚浅。()(2)另眼相看,用新眼光看人。()

  【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2、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预习自测】

  一、本文有何教育意义?

  【合作探究】

  一、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1、“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解难答疑】

  一、“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二、“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反馈拓展】

  一、阅读《孙权劝学》一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朗读文章要注意句子的语气。读读下列句子,写出句子中加粗虚词所表示的语气。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答: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答: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答:

  2、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卿今当涂掌事②但当涉猎

  B.①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自以为大有所益

  C.①见往事耳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对“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的正确翻译是:_____________。

  4、在课文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请再写一个古今义现象的词语。

  “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________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反思】

  雷真民

8、《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

  2、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预习自测】

  1、《夸父逐日》选自:,《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它们都是(体裁)。

  2、给画线词注音。

  夸父()颛顼()()水潦()

  【合作探究】

  (一)读一读原文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节奏。

  (2)学生反复朗读。要求读顺句子。

  (3)展示朗读

  (二)嚼一嚼字词

  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划出疑难字词,师生交流。

  (三)说一说译文

  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同桌交流)加深理解。

  【解难答疑】

  1、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明确: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

  2、怎样理解“弃其杖,化为邓林。”

  3、夸父是怎样一个人物?

  【反馈拓展】

  课内语段阅读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解释加线字词

  (1)逐日()(2)逐走()

  (3)入日()(4)、欲得饮()()

  2、翻译重点语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

  3、作为成语典故,“夸父追日”常比喻。

  【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

  3、感知共工形象

  【预习自测】

  (一)读课文

  (1)听录音朗读。(注意正音,把握好节奏)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3)看谁读的好,指名学生读(读-听-评)

  (4)学生齐读课文。

  (5)全班释疑词句,提出需要注意的字词。

  (二)说译文

  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同桌交流)加深理解。

  【合作探究】

  析句段

  (1)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

  (2)经过:

  (3)结果:

  (4)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解难答疑】

  讨论:

  (1)“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2)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3)作想象

  请学生发挥想象,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

  【反馈拓展】

  昔者,共工与颛顼(zhuān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1、解释加线字词

  (1)昔者()(2)怒而触不周山()

  (3)地维绝()()(4)故日月星辰移焉()()

  (5)地不满东南()(6)故水潦尘埃归焉()()

  2、翻译重点语句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反思】

9、《《世说新语》两则》(学案)(一)、(二)(语文版七年级)

  《<世说新语>两则》(学案)

  课题:《<世说新语>两则》课型:讲读课时:2课时

  备课人:徐颖备课时间:2010-09-11

  一、学习目标:1.了解刘义庆及《世说新语》2.积累文言实词和特殊句式。

  3.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做到重礼守信。4.学习一些刻画人物的手法,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重点:读准字音,正确停顿;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期行》、《乘船》中包含的为人处事的道理

  学习难点: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及用法,能准确翻译重要句子。

  [教法学法]

  运用文言文三步习读法:即认读、品读、创读进行教学。首先扫除文字的读音障碍,特别要注意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推敲每一句的朗读停顿;再在指导学生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推究作者的创作意图;第三步是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审美评价,鼓励学生多角度审美,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二.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前准备:

  (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尊君在不()华歆()辄()避难()难之()王欲舍()携拯()()

  (二)用“/”为下面语句划开节奏停顿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②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③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④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⑤幸尚宽,何为不可?”⑥后贼追之,王欲舍所携之人。⑦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⑧遂携拯如初。⑨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三)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约443),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13岁时被封为南郡公,后过继给叔父临川王刘道规,因此袭封为临川王。刘义庆自幼喜好文学、聪敏过人,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备受礼遇。著有《世说新语》,还志怪小说《幽明录》。

  《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集,此书不仅记载了自东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言谈、轶事,反映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而且其语言简练,文字生动鲜活,因此自问世以来,便受到文人的喜爱和重视.

  (四)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在有疑问的地方做上标记。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古语云:“索物于暗室,莫良于火;索道于世者,莫良于诚”,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则有关诚信的小故事《期行》。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粗字注音并作解释。

  (1)尊君在不()____________(2)歆辄难之()_________

  (3)王欲舍所携人()____________(4)遂携拯如初()_________

  (5)宁可以急相弃邪()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

  (1)有一人欲依附()(2)幸尚宽,何为不可()

  (3)陈太丘与友期()4)太丘舍去()(5)既已纳其自托()

  3.翻译下面语句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翻译:

  ②尊君在不?翻译:

  ③非人哉!与友人期行,相委而去。翻译:

  ④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翻译:

  ⑤幸尚宽,何为不可?翻译:

  ⑥后贼追之,王欲舍所携之人。翻译:

  ⑦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翻译:

  ⑧遂携拯如初。翻译:

  ⑨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翻译:

  4.文学常识填空

  刘义庆:(403—约443),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时代)文学家。主要著有《》、《》,本文《期行》和《乘船》出自《》,它是时期“”的代表作集,此书不仅记载了自(朝代)至(朝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反映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

  三、疏通《期行》句篇

  1、学生同桌一人读一人翻译。2、教师检查学生疏通文意的情况

  3、教师精讲,重点点拨(文化常识:谦称与敬称)

  〖谦称〗(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有:愚、鄙、敝,卑,窃,臣,仆(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寡,不谷;(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小吏等。(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佞、(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8)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4、学生制作知识卡片

  文言词语:

  通假字: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文言句式:

  省略句:

  五、课文内容分析:

  1.为什么陈太丘和友人都认为是对方失约?2.怎样看待“元方入门不顾”?

  3.元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信”是立世之本,陈太丘的友人不守信,连七岁的小孩子亦知其不可,对他很不以为然,“信”之重要性于此可见一斑,因此,我们从小要做一个重礼守信的人。

  4.讨论: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谈谈你的具体做法。

  六、短剧:第二天,陈天丘和友人在路上相遇,他们都能说些什么呢?

  七、当堂训练:阅读《期行》,完成1——4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期行()(2)去后乃至()(3)相委而去()(4)引之()

  2.仿照例句,补出下列句子中缺省的部分。

  例句:(陈太丘与友)期日中,(友)过中不至。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②()待君久不至,()已去。

  ③()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怎能样的一个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

  。

  八、小结:守信走遍天下,寡信寸步难行。

  九、布置作业: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题。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①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②为通好也。”元礼与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躇③。

  【注释】:①中表亲戚:有堂表关系的亲戚。②奕世:几代。③踧躇(cùjí):不安的样子。

  1.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父到洛(洛阳)B.为司隶校尉(担任)

  C.既通,前坐(……以后)D.君与仆有何亲(仆人)

  2.对下面加点的名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文举年十岁(孔融,孔子二十世孙)B.先君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

  C.君先人伯阳(即老子,老子又名李耳)D.太中大夫陈韪(是皇宫里的御用医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②人以其语语之。。

  ③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4.孔文举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让陈韪感到“大踧躇”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导入:上一节课绐同学们介绍了文言文三步习读法,大家还记得吗?(回顾上一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这堂课我们学习《世说新语》中的另一篇《乘船》,今天,老师既要测试一下你们的自主、探究能力,也要看看你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分小组学习《乘船》,教师巡视指导

  1、小组交流学习方案(方案应有学习步骤的安排,有问题的设计和解答,还可以有疑难问题的提出)。

  2、选定并修改完善学习方案提交班上交流。

  3、按照确定的学习方案,小组合作学习,疑难问题可求助老师。

  4、“'宁可以急相弃邪?”是设问还是反问?

  5、学生制作知识卡片

  文言词语:

  通假字: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文言句式:

  三、设置问题由学生答题

  1、个别提问: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中的“避”是什么意思?

  “幸尚宽”中的“幸”是什么意思?

  “王欲舍所携人”的“舍”与“太丘舍去”“舍”意思一样吗?

  2、共答题(1)作者创作这个故事,目的是让人们明白一个怎样的道理呢?

  (2)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如何评价?

  3、《乘船》中的一人求助的动作描写,简直像几幅漫画,你能根据故事的内容用笔画出来吗?并让学生表演这篇的情景

  四、当堂训练:

  (一)根据课文填空。

  (1)《乘船》中表明王朗轻诺寡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乘船》中表明华歆重诺重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荀巨伯探友》完成后面问题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胡贼攻,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子令吾去,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而还,一郡并获全。

  (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注:①值:适逢。②郡:城。③相视:看望。④败义:毁坏道义。⑤一:整个。⑥班军:调回军队。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

  (1)吾今死矣,子(你)可去()(2)贼既至()

  (3)遂班军而还()(4)一郡并获全()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从荀巨伯的身上学到了些什么?请写出两三点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胡贼“班军而还”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总结:《期行》和《乘船》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做人道理?

  《期行》一文告诉我们:做人要明礼诚信。《乘船》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对自己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

  六、布置作业(完成《学与测》)

  七、板书

10、《《论语》六则》(学案)(一)、(二)(语文版七年级)

  课题:《<论语>六则》课型:讲读课时2课时备课人:徐颖备课时间:2010-09-10

  学习目标:1.诵读时读准字音,正确停顿;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2.了解孔子及《论语》;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3.理解六则语录中包含的道理,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读准字音,正确停顿,背诵课文;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六则语录中包含的道理

  学习难点:正确把握文言文的节奏停顿;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及用法,能准确翻译重要句子;

  课前自学提要:

  (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不亦说乎()不愠()罔()殆()默而识之()

  (二)用“/”为下面语句划开节奏停顿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⑤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商后宋国贵族。少“贫且贱”,及长在鲁曾任相礼(司仪)、委吏(管理粮仓)、乘田(管理畜养)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约年五十)任中都宰、司寇,因不满意鲁国执政季桓子所为,离鲁而周游卫、宋、陈、蔡、楚列国,都不为时君所用,归死于鲁。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72人。古文学家说他曾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称“六经”。虽未必完全可靠,但孔子熟悉古代经典,可能曾作过某种整理工作。由于他弟子的活动,在他死后就形成儒家学派,对后世有重大影响。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在政治态度上是保守的,有利于有权势者维持旧秩序的要求。通过自汉代董仲舒以来儒家的补充修正改造,他的思想经过系统化,成为我国长期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奉为至圣先师。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需要我们去学习、继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古人留下的文字,节选自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著作

  二、检查预习

  (一)下面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为(wèi)不亦说乎(shuō)B.罔(wǎng)默而识之(shì)

  C.愠(yùn)敏而好学(hào)D.殆(dài)不亦乐乎(yuè)

  2.朗读下列各句,指出停顿错误的一句。()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D.是以/谓之“文”也。

  (二)填空:《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 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     。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I、学生齐读课文;2学生朗读课文。(1)齐读,散读;个人读。(2)点拨朗读文言文的技巧。

  (3)结合语言环境读准字音;(4)注意朗读节奏,语速语调。

  3•讨论、质疑、析疑。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课文,互相提问,互相解答。把讨论后仍不能解答的疑难问题,提交全班同学讨论。

  (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好:耻:

  下:厌:诲:倦: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从:

  (2)分别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翻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翻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翻译: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翻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

  (3)下面短语或句了,翻译时要调整词序,试着把它们译成现代汉语。

  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2.不耻下问3.何有于我哉!

  4•反复朗读直至背诵。5•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四、课堂训练:

  (一)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 )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 )

  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 )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 )

  ⑸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 )

  ⑹默而识之(识: )⑺择其善者而从之(从: )

  (二)摘出出自《论语》十则中现在常用的成语。(5分)

  (三)“而”的用法有:A表顺接,B表转接等,请区别下列句中“而”的不同用法:(7分)

  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

  敏而好学( )  学而不厌( )择其善者而从之( )

  (四)根据提示用原文填空

  ① ,不亦说乎?② ,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 。④子曰:“ ,是以谓之‘文’也。”

  ⑤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 , 。(4分)

  (五)在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请举出两例。

  ①知识就是力量——培根智慧是经验之母——达•芬奇

  ② 无知识的热心,犹如在黑暗中远征。-----牛顿③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

  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⑤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五、小结

  当我们回顾这节课学的知识时,我们不难发现,孔子的每一句话,对我们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启示啊!

  六、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识记文章中的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大致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在《(论语)六则》中,每条语录都渗透着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品读赏析,探究内涵:l、学生散读、背诵、讨论、赏析。

  2、(1)从文中找出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句子。

  (2)课文在学习方法方面强调什么?在学习态度方面又强调什么?(要点提示:学习方法)

  三、创读文句,拓展创新

  1学生朗读(分齐读、二读、个人朗读)。2(1)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2)课文中有些话己凝固为成语,试着把它找出来。

  (3)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结合课文说说,并阐明今后打算。

  四、当堂训练: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知,通“智”,智慧)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定),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其恕乎,那大概是“恕(道)”吧)!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论语》十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                。

  2.第一则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       、        、 。

  3.曾子经常反思的一些事是什么?

  4.“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

  5.课文中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的一则是 。

  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一则是为了告诫弟子 。

  7.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 。

  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会现象?

  五、小结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让我们'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从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为我们的成长,为建设祖国服务。

  六、作业:延伸阅读训练

  (一)《论语》节选: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可谓好学也已同意思是:2.诲女知之乎同意思是:

  3.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同意思是:

  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吾尝终日不食2.诲女知之乎?3.敏于事而慎于言

  4.就有道而正焉5.见不贤而内自省也6.不愤不启

  三、翻译句子:

  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四、用上文原句填空。

  1.孔子探讨学习与思考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

  2.孔子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句子是。

  3.在中外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启发式教学的是孔子。他给后人留下了"启发式"、"举一反三"的教育教学经验的句子是。

  五、“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中“君子”的含义是什么?请在上文中找一个与之含义相同的字。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试理解现实生活中“君子”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二)《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1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2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3;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4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把蜡烛点燃。②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是个瞎子所以这么说。

  ③阳:这里指阳光。④孰与:一种固定格式,用来比较,相当于“比……怎么样”。

  ⑤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恐已暮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善哉()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臣闻之B.如日出之光C.默而识之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文言句子。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4.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

  5.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你认为学习与年龄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

  答

  (三)《颜回好学》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注释]①回:颜回,又称颜渊。②鲁哀公:鲁国国君。③迁:转移。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发尽白,蚤死②今也则亡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孔子哭之恸②门人益亲③弟子孰为好学④不贰过

  3.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迁怒,不贰过。译文:

  4.颜回的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原文回答)

  答:

  (四)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29岁那年,颜渊到鲁国皇家大学攻读儒学博士学位。博导是该大学的学术带头人孔丘。孔丘教学风格很严厉。他每天安排颜渊读大量的书,而且下指标,每个月要拿出一篇论文。

  颜渊是个循规蹈矩的好学生,向来唯师命是从。每天读书到深夜,每个月都能拿出一篇优秀的论文。孔丘很满意,对颜渊说他会很认真批阅,并激励颜渊要忘记过去的成绩,每一天都应当从零开始。颜渊深然其言。

  一天,颜渊在阅览室浏览时,无意发现了自己一篇论文习作竟发表在一本世界学术权威杂志上,不过署名是孔丘。他翻了一个下午,又发现了自己另外几篇论文习作也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署名都是孔丘。

  颜渊有点气闷,却又不敢质问孔丘。孔丘在学术界有着至高无上的威望,和他作对只能自毁前程。

  颜渊陷入深深的郁闷中,原先的忧郁症更严重了。不到一年,“发尽白”。

  这样郁郁过了三年,颜渊终于沉疴不起,倒在了书桌前,年仅32岁。

  得此消息,孔丘大恸:“噫!天丧予!天丧予!”为表示纪念,孔丘从此封笔,不再进行学术研究。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循规蹈矩()浏览()署名()沉疴()

  2.文中颜渊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3.孔丘在文中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

  4.文章揭示了一种什么社会现象?

  5.文末“为表示纪念,孔丘从此封笔,不再进行学术研究。”这句话具有怎样的讽刺意味?

  板书

11、《伤仲永》学案(五)(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一、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重点)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4、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难点)

  二、自学提纲

  1、走近作者

  本文作者是朝代的,字,号他是个杰出的、

  、。主要作品收录在《》。

  2、唐宋八大家是那些?

  3、读课文、查注释,为下列字词注音、释义。

  伤仲永:世隶耕:未尝识书具: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

  借旁近与之: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邑人奇之:

  稍稍宾客其父:稍稍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乞之:或以钱币乞之:

  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不使学:余闻之也久:从先人还家:

  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不能称()前时之闻:

  复到舅家问焉:泯()然众人矣:

  泯然众人矣: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贤于材人远矣: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今夫不受之天: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

  得为众人而已耶:

  4、根据注释翻译课文。

  三、自主学习(要求教师走动巡视,指点指导)

  1、个人自主完成注音释词。

  2、小组合作完成课文翻译。

  四、自学交流展示

  1、作者简介——黑板展示

  2、疏理字词——黑板展示

  3、翻译课文——黑板展示

  五、教师小结

  六、附注

  第2课时

  一、自学提纲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5、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6、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下列人群有什么启发?

  A、对家长:

  B、对教师:

  C、对学生:

  二、自主学习(要求教师走动巡视,指点指导)

  1、1-3个人自主完成。

  2、4-6小组合作完成。

  三、自学交流展示

  1、1-3——自由会答。

  2、4-6——小组合作讨论。

  四、教师小结

  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五、附注

  作业1、完成文后练习三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六、教学反思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安塞腰鼓》复习中考复习(七年级下册)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长城万里行》教案一等奖(鄂教版七年级上册)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教案一等奖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案一等奖(语文版七年级必修二)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云南的歌会》第一课时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我的老师》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体味和推敲句子”学案一等奖(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河大版八年级上册) 《俗世奇人》课题精练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口技》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堂实录(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河大版七年级下册) 《背影》说课稿(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怎样写新闻短评》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三必修四) 《感受“月亮文化”》教学实录(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最新中学教案 《红楼梦》阅读指导课简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诸葛亮舌战群儒》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鲁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会说点儿道理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陋室铭》导学案一等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一等奖) 九年级(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九年级(上)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寻找语言宝石,感受语言的美 ——《春》的教学设计 《都市精灵》教学设计

相关信息 七年级下册一、二单元复习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作文父母的爱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敬业与乐业》三维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专项训练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难忘的一天》教学反思 人教九年级上《谈生命》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活动设计 七年级下册《斑羚飞渡》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七年级下册语文名著导读总复习 备课资料(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上册《安塞腰鼓》教学范例(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