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陋室铭》导学案
八年级上期末复习之课内文言文1
班级姓名
21、桃花源记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缘溪行渔人甚异之
仿佛若有光屋舍俨然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黄发垂髫乃大惊
具答之便要还家
咸来问讯各复延至其家
此中人语云既出
便扶向路便扶向路
诣太守说如此
欣然规往未果
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6、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三、课文内容理解
1、《桃花源记》作者是,又名,字,(朝代)著名诗人。
2、本文的线索是,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桃花林——进入桃花源——()桃花源——()桃花源——()桃花源
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________________,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4、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2、短文两篇•陋室铭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有仙则名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谈笑有鸿儒鸿:
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课文内容理解
1、《陋室铭》作者是,“铭”是一种。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体现“陋室不陋”?
3、文章结尾引用“诸葛庐”“子云亭”有何用意?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2、短文两篇•爱莲说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可爱者甚蕃世人盛爱牡丹
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
陶后鲜有闻宜乎众矣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课文内容理解
1、《爱莲说》作者,字茂叔,(朝代)哲学家。
2、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
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的生活态度。(各用四字短语填空)
3、文中作者运用了的写法,用“莲花”比喻“君子”
的高尚品格。
4、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
2、《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2、“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1、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动植物会给我们带来启迪。笔直向上的白杨树让我们想起如何做人,辛勤劳作的小蜜蜂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人。如果你要借助某件事物来抒发感情,可以用到“托物言志”这种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篇短文《陋室铭》、《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
2、解释加点的词语。
有仙则名()往来无白丁()无案牍之劳形()可爱者甚蕃()
不蔓不枝()花之君子者也()陶后鲜有闻()宜乎众矣()
3、“之”有时相当于“他(她它)”“这那”,有时相当于“的”有时却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觉到。指出下面句中“之”字的用法。
(1)孔子云:“何陋之有?”()(2)水陆草本之花,可爱者甚蕃()
(3)无案牍之劳形()(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翻译下面句子。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予独爱莲之出淤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课堂研讨展示
组内交流展示,相互检查是否都会。
(1)、“陋室”的主人是个粗俗低下的人吗?
(2)、从文中看,刘禹锡笔下的“陋室”究竟是不是陋室,为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的?
(3)、《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品质。
全班展示,突破难点,老师点拨。
、文章开头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作用是什么?
(2)、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这两篇短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境深远,体会两文各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当堂反馈】
(一)、课内语段阅读《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翻译文言语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人?
3.理解填空。
①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
②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
③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什么?
4.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则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二)、课内语段阅读《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2、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是:
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________的愿望和________的生活情趣。这两篇短文采用了________的写法。
4、完成下面的对偶句创作。
上句:品千古美文 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反思:我还有哪些问题没弄透?老师在教学中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课外拓展延伸及作业】
运用《爱莲说》一文的写法写一篇关于植物或物体的文章。
3、《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上期末复习之课内文言文1
班级姓名
21、桃花源记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缘溪行渔人甚异之
仿佛若有光屋舍俨然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黄发垂髫乃大惊
具答之便要还家
咸来问讯各复延至其家
此中人语云既出
便扶向路便扶向路
诣太守说如此
欣然规往未果
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6、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三、课文内容理解
1、《桃花源记》作者是,又名,字,(朝代)著名诗人。
2、本文的线索是,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桃花林——进入桃花源——()桃花源——()桃花源——()桃花源
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________________,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4、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2、短文两篇•陋室铭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有仙则名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谈笑有鸿儒鸿:
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课文内容理解
1、《陋室铭》作者是,“铭”是一种。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体现“陋室不陋”?
3、文章结尾引用“诸葛庐”“子云亭”有何用意?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2、短文两篇•爱莲说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可爱者甚蕃世人盛爱牡丹
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
陶后鲜有闻宜乎众矣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课文内容理解
1、《爱莲说》作者,字茂叔,(朝代)哲学家。
2、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
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的生活态度。(各用四字短语填空)
3、文中作者运用了的写法,用“莲花”比喻“君子”
的高尚品格。
4、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
4、《陋室铭》导学案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世称刘宾客。有《刘禹锡集》。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形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辨音识字:
德馨(xīn)苔(tái)痕案牍(dú)鸿儒((hòngrú)西蜀(shǔ)何陋(lòu)调素琴(tiáo)
文言词语
【名】有名,著名。
【灵】灵异。
【斯】这。
【德馨】品德高尚。馨,香气。
【鸿儒】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什么学问的人。
【调】调弄。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素,朴素,不加装饰。
【金经】指佛经。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弦乐器。竹,管乐器。【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理解探究
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_________(惟吾德馨)。
2.文章的点题句是:_________(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陋室不陋?
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环境幽雅、交往文雅、情趣高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4.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陋室环境清幽宁静
5.写陋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用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交往之人不俗
6.写陋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情操高尚:生活情趣高雅
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7.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8.《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德馨”立意贯穿全篇。
迁移拓展
1.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明: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2.作者做此铭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能看出当时的现实是怎样的吗?
官僚士大夫阶层思想庸俗、颓废,追求享乐。
丁木
5、《陋室铭》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文。
2、了解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过程与方法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及陪衬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1、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唐顺宗时,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晚年回长安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
2、写作背景:被贬期间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3、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
检查预习、听写词语
()()()()()
二、导学释疑
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过的同学可以背诵课文。
接下来请各组小组长一人一句讲解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讲)
①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②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③斯是陋室,唯吾独馨。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⑦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⑧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⑨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巩固归纳
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从哪可以看出?(可以用原文回答,也可小组内自己总结)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这是什么写法?
四、检测补缺
1、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2、写出“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
,。
3、表明主人的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是:
,。
,。
4、表明了主人不热衷于名利的句子是:
,。
五、点评延伸
仿写课文,如“电脑铭”,“考试铭”,“旅游铭”等等
学生铭
天赋不高,有志则行,成绩不佳,发奋则灵。
斯是求学,唯苦唯勤,读书破万卷,求知凭悟性,
谈笑添学问,思辩助长进,可以明事理,冶性情,
无世俗之乱耳,有墨香之赏心。学海巧为舟,
书山行捷径,吾辈云:“何乐不为?”
6、《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识记生字词,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通译全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3.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4.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重点、难点】
1.《陋室铭》文,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理解类比手法的运用。
2.《爱莲说》文,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运用。
【学习过程】
【知识链接】
关于作家:刘禹锡(772-843),字梦得,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官至监察御史。他和柳宗元辅佐王叔文执政,采取了一些革新措施,最终招致失败,受到达官权贵的排挤、打击,但始终不屈。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谥号“元”,北宋哲学家,文学家。他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阿,时人赞为“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
关于作品: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说,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写作手法:1.托物言志,“托”借、假托的意思,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即借物言志,借物抒怀。
2.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陋室铭》
一、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陋室铭()德馨()鸿儒()案牍()陋()西蜀()
3.本文的作者是(人名),他字,(朝代)著名诗人、哲学家,4.“铭”这种文体一般都要押韵,请写出本文押韵的字
二、课内交流探究
(一)预习反馈展示
(二)学习交流,把握重点词句。
▲解释加点的字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
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
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翻译句子
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⑵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⑶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⑷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⑸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学习探究,品味赏析
1.这陋室在作者眼中到底陋不陋?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看法的语句。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来论述陋室“不陋”的?
3.本文写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开篇要写“山”和“水”?结尾要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
4.本文结尾引用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有何作用?
检测反馈
1.《陋室铭》选自《》,作者是_____(朝代)著名诗人。
2.《陋室铭》处处紧扣________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________。
3.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陋室铭》中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写情趣之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莲说》
一、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蕃()淤泥()濯()清涟()蔓()亵玩()噫()
3.本文的作者是(人名),他字,(朝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
二、课内交流探究
(一)预习反馈展示
(二)学习交流,把握重点词句。
▲解释加点的字词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
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句子
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⑵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⑶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⑷莲,花之君子者也。
⑸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学习探究,品味赏析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2.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还有什么?
3.本文的题目是《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菊之爱”和“牡丹之爱”又有什么内涵?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分析《陋室铭》《爱莲说》两篇文章的异同。
检测反馈
1.《爱莲说》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是____时著名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
2.《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7、《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优秀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自主预习案】
1.自读课文,勾画生字词,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陋( )馨()儒()牍()苔( )甚fán()
yū( )泥zhuó( )清涟( )xiè()玩xiǎn( )有闻
2.了解周敦颐、刘禹锡,文学常识填空。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及背景资料:
刘禹锡,(772-840),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永贞元年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观写诗讽刺保守派,外迁,任连州刺史。以后还当过夔州、和州刺史。直到文宗永和元年才回到长安,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有《刘梦得文集》。刘禹锡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当朝权贵,被一贬再贬,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他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阿,时人赞为“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他的诗文多抒怀。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说,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风的散文。
铭,是古代文体名,刻在器物上,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本文是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又叫“座右铭”。文字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陋室铭》和《爱莲说》,作者分别是_________代著名诗人____________和_______(朝代)哲学字____________体裁分别是铭和___________,其中“铭”本指__________________,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都是________的;两位作者在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没有采用直白的方式,而是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种写法叫做_____________。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动植物会给我们带来启迪。笔直向上的白杨树让我们想起如何做人,辛勤劳作的小蜜蜂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人。如果你要借助某件事物来抒发感情,可以用到“托物言志”这种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篇短文《陋室铭》、《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见上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1、解释加点的词语。
有仙则名()往来无白丁()
无案牍之劳形()可爱者甚蕃()
不蔓不枝()花之君子者也()
陶后鲜有闻()宜乎众矣()
2、“之”有时相当于“他(她它)”“这那”,有时相当于“的”有时却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觉到。指出下面句中“之”字的用法。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水陆草本之花,可爱者甚蕃()
(3)无案牍之劳形()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翻译下面句子。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5)予独爱莲之出淤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问题探究】
4、“陋室”的主人是个粗俗低下的人吗?
5、从文中看,刘禹锡笔下的“陋室”究竟是不是陋室,为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的?
6.文章开头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作用是什么?
7.《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品质。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9.这两篇短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境深远,体会两文各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拓展检测】
●课内语段阅读。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可爱者甚蕃()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2.翻译文言语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人?
3.理解填空。
①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
②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
③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什么?
4.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则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5.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6.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是:
7.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________的愿望和________的生活情趣。这两篇短文采用了________的写法。
8.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9.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10.完成下面的对偶句创作。
上句:品千古美文 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预习】
【课内探究案】
4、文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说明“我”的道德高尚。5、“苔痕上阶绿,草色如帘青”是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脱俗。“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作者援引西汉杨雄的事例,大教育家孔子的名言,有力的证明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6、用了比兴的手法。“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陋室”;“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自己。同时引出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7、“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亭亭净植”是赞语。突出莲的洁净、单纯、雅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身处污浊环境中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8、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9、《陋室铭》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境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爱莲说》作者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对追名逐利贪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拓展检测案】
1.蕃(多)濯(洗涤)蔓(长蔓,牵牵连连。)益(更加)2.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3.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②衬托莲花的高洁可爱。③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4.略(提示:针对某一种观点或两者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5.D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7.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托物言志8.C
9.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
8、《陋室铭》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导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
2、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一、自学反馈(自主完成,同桌互查)
1、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二、合作探讨(交流互动,问题质疑。)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7.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三、巩固检测(重点突破,当堂训练。)
1、按要求默写
①写出本文的中心句
②写出表现陋室环境幽美的句子
③写出表现陋室主人所参与事之雅致的句子
四、拓展延伸(融会贯通,提高能力。)
1、对于作者的陋室以及他的生活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2、学习文章的写法写一段话,将你的理想或追求通过某些物品(体)表现出来。
五、新得困惑(学习得失,自我小结。)
9、《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名师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陋室铭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识记文学常识。
2、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3、学会通过抓住关键字词句,把握“陋室”的特征,理解作者寄予的思想情怀。
【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颇得白居易推崇,世称。本文选自《》。
2、文体常识
铭,是古代刻于碑版或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自主学习】
1、自读,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语速,语调,读出感情。
2、识记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字形。
铭()德馨()案牍()西蜀()
鸿儒()苔()痕
3、掌握并积累课下注释。
4、这篇课文几乎通篇押韵、对偶,试通过朗读,体会它的音韵美。
文中押韵的字是:韵脚是:
5、词类活用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无案牍之劳形()
6、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导航]:(1)结合课下注释弄懂课文意思;(2)小组内互相释疑;(3)分小组串译课文,
指出重点字词,流畅翻译。
【合作探究】
一、文本理解
1、课文中统领全篇,表明作者品德的句子是什么?
2、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陋室不陋?
3、文章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综合探究
4、作者为什么要从“山”、“水”、“仙”、“龙”写起?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5、品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上”“入”的妙处。
[导航]:品析用词的妙处常用形式是:修辞+内容+情感
6、作者为陋室作铭,为什么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拓展提升】
阅读刘禹锡的《乌衣巷》,思考下列问题。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释]:①乌衣巷:南京,晋朝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此地,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得名。②朱雀桥:在金陵(今南京)城外,是当时的交通要道。③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巨室。至唐时,则皆落不知其处。
1、品读全诗,描绘“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所展现的画面。
2、本诗是刘禹锡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当堂检测】
1、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用课文原句填空:
(1)全文处处紧扣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2)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写情趣之雅的句子是:。虚写的句子是:。
(3)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课文中与这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积累词汇,并掌握重要词句的含义。
2、体会莲花高洁的品质,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周敦颐,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世称。“元公”是他死后的谥号。周敦颐非常博学,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
2、文体常识
“说”,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情,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类似现代杂文。
3、关于“衬托”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作陪衬,这种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能突出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感受。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识记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淤泥()濯清涟()()亵玩焉()隐逸者()鲜有闻()
周敦颐()甚蕃()淤泥()不蔓不枝()噫()
2、掌握并积累课下注释。
3、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导航]:(1)结合课下注释弄懂课文意思;(2)小组内互相释疑;(3)分小组串译课文,指出重点字词,流畅翻译。
【合作探究】
一、文本理解
1、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2、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几个方面?请在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并具体说明一下。
(1)从方面,“”写出了莲;
(2)从方面,“”写出了莲;
(3)从方面,“”写出了莲。
3、课文前面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4、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感情?
[导航]:结合莲的特点及写作背景作答。
二、综合探究
5、作者如此的喜爱莲,为什么又写菊和牡丹呢?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6、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代表了哪三种不同的处世态度?
(1)牡丹—象征: ,这种人。
(2)菊—象征: ,这种人。
(3)莲—象征: ,这种人。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也略微流露出周敦颐“孤芳自赏”的情怀。你怎么看他这种情怀,你认为这种情怀适合于当代社会吗?
【拓展提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竹似贤①,何哉?竹本②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③者。竹性直,直以立身④;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⑤者。竹心空,空似体⑥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⑦者。竹节贞⑧,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B]故。君子人多树之⑨为庭实⑩焉。(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释]:①贤:贤者。②本:根。③善建不拔:意志坚定不移。④直以立身:凭着挺直的本性可以立身。⑤中立不倚:处事正直,不偏不倚。⑥体:体悟。⑦虚受:虚心接受。⑧贞:坚贞。⑨之:代词,指竹子。⑩实:充实。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竹本固固:(2)夫如是如是: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3、文中“竹似贤”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当堂检测】
1、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B.香远益清清荣峻茂
C.中通外直指通豫南D.陶后鲜有闻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2、填空
《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为莲的总陪衬,以和作为莲的正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3、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因为它。
综合性学习:孝亲敬老,从我做起
编写者:黄阳丽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的孝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国孝亲敬老的优良传统。
2.学习制作活动计划和海报,提高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3.积极参加孝亲敬老的活动,在日常行为中培养心存感激、孝敬父母、回报社会的美德,用感恩的心态努力学习,积极生活。
【课前准备】
根据每组的分工,制订活动计划或宣传海报,掌握有关“孝”的知识资料,利用网络和图书馆收集有关孝亲敬老的名言警句、相关故事、漫画歌曲、影视作品等。
【课堂学习】
一、内容解读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生我养我,拉扯我长大,呵护备至,我想好好报答,但父母的恩情如天一般,大而无私,怎么报答得完呢!父母养育子女,并不求回报;作为子女的我们,则要充满感恩之心,孝敬父母。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体谅父母,关心父母,孝敬父母,并敬爱老人。
二、分享成果
1.征集活动方案。参考教材“资料一”,分小组制订一个“孝亲敬老月”活动方案。方案包括活动目标、活动时间、日程安排和人员分工等内容。全班讨论各组活动内容的可行性,根据当地的条件可做取舍。力求内容新颖,形式多样,操作性强。方案要围绕一个具体的主题展开,用一句凝练的口号概括这个主题。
主题口号:⑴⑵
2.分工合作,制作海报。根据制订的方案,分组制作“孝亲敬老月”活动海报,可参考教材中的活动海报。在海报中要呈现本组采用哪种方式进行活动,什么时间进行,如何分工等内容。
活动形式:⑴⑵⑶
3.分享体会与感受。将大家搜集的孝亲故事、名言警句、漫画歌曲等展示出来,触动心底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1)孝亲敬老的名言。
①②
③④
(2)讲一讲孝亲敬老的小故事。
【链接】陈毅孝敬父母
1962年,陈毅元帅出国访问回来,路过家乡,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陈毅的母亲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陈毅进家门时,母亲非常高兴,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下。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陈毅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抢着去洗。陈毅急忙挡住并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⑶唱一唱表达孝亲敬老感情的歌曲。如、、
⑷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为父母长辈写一段祝福的话,将感激铭记心中。
【当堂检测】
1.感动中国最孝女儿朱晓晓的事迹,深深感动亿万华夏儿女的心。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弘扬传统,知礼孝亲,某校七年级(1)班开展“孝心无价,从我做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完成下列任务。
⑴知孝道:请收集有关孝亲的经典名句,写出你最喜欢的一句。
⑵明孝义:请仿照所给例句写一句话,把你对孝的理解表达出来。
例句: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
仿句:,。
⑶讲孝理:最近学校开展践行《弟子规》活动。一晚,妈妈因某事严厉批评小明。小明刚要反驳,想到《弟子规》中“父母教,须敬听”的训规,低头不语了。对于小明的表现,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⑷践孝行:作为中学生的你,将如何用实际行动孝敬父母及长辈。
2.入户调研组准备针对青少年知晓自己父母长辈的相关情况进行随机调研,请你帮助设计两个问题。
3.情况调查组准备针对社区老年人的“空巢”现象进行问卷调查,请你设计两个问题,分别对老年人和他的家人进行问卷调查提问。
①对老年人:
②对家里人:
4.文明宣传组负责对社区进行文明宣传。社区某角落里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乱倒垃圾者断子绝孙!”请把它改成温馨提示语。要求语言简洁,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5.志愿服务组发现少数邻居有个坏习惯,为了省事,每天早晨都会在出门时顺手将几袋垃圾扔在楼道口。你该怎样对他(她)进行劝说?
6.愉快联络组决定在母亲节来临之际办一台“母爱•感恩”的主题晚会。请你为节目诗朗诵《游子吟》和下一个节目女声独唱《妈妈的吻》写一段串词。
10、《陋室铭》优秀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识记文学常识。
2、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3、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
学习重点: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学习难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
学习方法:诵读、默写、讨论法。
知识链接
“铭”文的特点:
课文是一篇“铭”文,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修辞手法上多用比喻,对偶,排比,文句精美,句式整齐,讲究押韵,是典型的骈文。本文除末尾句外,其余各句都押韵(文中押韵的字是:名、灵、馨、青、丁、经、形、亭),读来朗朗上口,极富音韵美。
托物言志写法:
托物言志,托”借、假托的意思,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即借物言志,借物抒怀。
作者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借“陋室”扬“德馨”,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读顺课文,积累文学常识,掌握生字词
(学习方法:参考课下注释,查阅有关工具书)
1、了解本文的出处及作者,查阅有关资料弄清“铭”的含义。
2、熟读课文至背诵。
(二):读通课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用法,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方法:对照课下注释,参考资料与巳学过和知识,先自学然后小组交流)
3、说出下列加点实词的含义:
有仙则名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鸿儒
可以调素琴无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
4、这篇课文几乎通篇押韵、对偶,试通过朗读,体会它的音韵美。
文中押韵的字是:
韵脚是:
5、翻译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孔子曰:“何陋之有?”
(三):读懂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及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法:学生先注意听别人读课文,然后标画之后讨论,最后集体交流)
6、本文紧紧扣住“陋室不陋”立意。开篇“
”,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接着以“
”一句统领全篇。下文则用“”
写室外环境之幽雅;用“”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用“”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结尾再用“
”予以强调,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这是一种的写法。
7、用课文原句填空:
(1)全文处处紧扣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
(2)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写情趣之雅的句子是:。这些是实写,虚写的句子。
(3)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课文中与这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4)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三、自展:解析课文
(学法: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性的知识和方法。“解析”部分先由学生试做或思考,自展课时再由老师引导学生将规律性的知识和方法解析到位。)
8、本文写“陋室”为什么开篇要写“山”和“水”?最后为什么要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引用“孔子云”有何作用?
1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对陋室进行了具体的描写?请概括。这些是写“陋室”的“陋”吗?
这是一种的写法。
12、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联系全文可看出作者借“”赞扬“”(各填一个词语),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
〈〈陋室铭〉〉导学案主备人崔长霞
第二课时
考点:1、课文的出处,作者以及作者的相关常识
2、课内重点词语的意思
3、对文章重点内容的理解
4、课文的背诵默写
复习要点: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本文主旨句(点题句):
2、全文点睛句:
3、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4、《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5、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6、用类比赞美“陋室”的句子是:
7、《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
8、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他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
(二)本文中心思想:
(三)问答题
1、文章前四句用了怎样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2、本文对陋室是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的?这几方面突出了陋室怎样的特征?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
4、对于陋室的描写,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上下文联系)
5、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7、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
阅读下面古文,回答相关问题(20分)
(一)陋室铭(12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6.下面句中加点的“之”,同“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用法相同的是(2分)
A.何陋之有B.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醉翁之意不在酒
7.翻译下面句子(3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答:
8.写出文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的句子。(2分)
答:
9.本文在对陋室进行描写时,从、、三方面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的节操和的情趣。(5分)
(一)文言文阅读
(甲)阅读《陋室铭》,回答问题。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6、选文的作者是,字,朝家。
7、解释加点的字或词:
(1)谈笑有鸿儒()(2)无案牍之劳形()
(3)惟吾德馨()(4)斯是陋室()
8、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11、《陋室铭》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陋室铭》导学案
预习检测
1.铭,是指,后来成为,它的特点是。
2.本文作者是,字,朝著名的、家。
本文选自
3.生字注音
铭斯馨苔鸿儒调牍庐蜀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识记文学常识。
2、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3、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
学习重点
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学习难点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
自主学习互助探究
读通课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用法,了解课文内容(B级)一试身手,我最棒。
(学习方法:对照课下注释,参考资料与巳学过和知识,先自学然后小组交流)
1、写出下列加点实词的含义:
有仙则名( )斯是陋室( ) 惟吾德馨( )
有鸿儒( ) 可以调素琴()无丝竹之乱耳()
案牍之劳形( )()
2、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
无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
何陋之有?
3、这篇课文几乎通篇押韵、对偶,试通过朗读,体会它的音韵美。
文中押韵的字是:
韵脚是:
4、翻译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孔子曰:“何陋之有?”
展示训练评价推进
读懂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及托物言志的写法(B级)相信自己,我能行。
(学法:学生先注意听别人读课文,然后标画之后讨论,最后集体交流)
1、本文紧紧扣住“陋室不陋”立意。开篇“
”,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接着以“
”一句统领全篇。下文则用“”
写室外环境之幽雅;用“”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用“”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结尾再用“
”予以强调,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这是一种的写法。
2、用课文原句填空:
(1)全文处处紧扣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
(2)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
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写情趣之雅的句子是:。这些是实写,虚写的句子
是:。
(3)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课文中与这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4)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拓展延伸反思提升
1、请举出古诗文中托物言志的例子。
2、仿照课文开头两名反向立意的写法写几个句子。
3、以《教室赞》为题,仿写文章托物言志、反向立意的写作方法。列出写作提纲:
达标测试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德馨( ) 苔痕( ) 鸿儒( ) 案牍( )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
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
⑶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
⑷无丝竹之乱耳(丝竹:)
⑸无案牍之劳形(劳:)
3.文中提挈全篇的句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