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八年级《孟子》下教案汇编 第7课时:卷七《离娄章句上》二十五至二十八节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朗读全文。
2.了解孟子对“无后”为“大不孝”的看法,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对待“无后”的思想。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诵读全文。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表达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课时:第七个课时(二十五至二十八)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①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孟子•离娄章句上》)
②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孟子•离娄章句上》)
二、简介思想:
①大孝的表现。
②仁、义、智、礼、乐的实质意义。
三、合作感知: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多种朗读方式,使学生正确流利读懂文章,感知文章,体会内涵。
1.自由朗读2.教师范读3.学生抽读4.全班齐读
四、讲述课文大意
讲述孟子对“无后”为“大不孝”的看法,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五、小组讨论,辨证孟子对“无后”为“大不孝”的思想,是不是太陈腐落后而应该被批倒呢?
1、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2、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六、熟读课文
七、拓展意义
联系现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八、教师小结
九、作业布置:诵读《孟子•离娄章句下》一至五节
板书设计:
1、不孝有三
2、“乐之实”三句:前一“乐”,读yuè,后二“乐”,读lè
3、瞽瞍(gǔsǒu):舜的父亲。
4、厎(zhí):致。
5、豫:乐。
2、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拓展阅读):《蜘蛛》《猫的天堂》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拓展阅读):
《蜘蛛》《猫的天堂》(2课时)
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相关资料:
《蜘蛛》的作者是__________国作家_________,《猫的天堂》的作者是________国作家_______,其代表作是____________。
2.自主阅读,积累重点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3.我有这样的疑惑:
相关课程标准:
“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比较探究,学习文章的写作特点。
评价任务:
1.通过课前预习,在此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再次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问题。
教学过程:
一、走进文本,感知形象
学生活动:
1.跳读课文,标划相关语句,正确理解《蜘蛛》《猫的天堂》两文中截然不同的形象。
可以“从文中________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只________样的蜘蛛(猫)”的句式进行概括。
明确:从它辛辛苦苦的织网、捕虫,维持自己的生命,还要和许多强大的敌人斗争可以看出这是一只有耐性、理智、勇敢的蜘蛛。
从它曾有过希望在阳光下自由自在地生活的梦想,可又因为不堪忍受外面的饥饿与痛苦,最终回到温暖的牢笼,可以看出这是一只贪图享受、不劳动、不付出、坐享其成,为了舒适的生活,甘愿付出自由,任人责打,供人消遣的玩物猫。
2.思考:《蜘蛛》从哪几个方面表现蜘蛛的聪明?《猫的天堂》告诉我们猫的幸福是什么?
明确:从蜘蛛的形体、织网、捕食、侵略、成长快等方面表明蜘蛛的聪明;《猫的天堂》告诉我们猫的幸福就是关闭在一间有肉吃的屋子里挨打。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任务是熟悉文本内容,明确文章主题,为下一个环节打下基础,因为是拓展阅读,所以不作过多的引导和分析,更多的是强调学生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感悟。
二、比较阅读,质疑探究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完成下面的表格,比较文章异同,5分钟后小组选派代表展示,比一比哪些小组表现的更出色。
《蚂蚁》 《辛劳的蚂蚁》 《走向虫子》 《蜘蛛》 《猫的天堂》
内容
主旨
写作特色
学生活动:
1.结合本单元所学内容,小组交流,填写表格。
2.选派代表展示,师生评议。
问题预设:
1.《蜘蛛》与《蚂蚁》相比,写作旨意有什么不同?
《蜘蛛》是以客观地写动物为宗旨,而《蚂蚁》一文写动物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借之来感悟人类。于是文章的侧重点就完全不同,《蜘蛛》重在说明动物的习性,而《蚂蚁》重在感悟。
2.《蜘蛛》与《辛劳的蚂蚁》相比,同是小品文,在写法上有着怎样的区别?
《蜘蛛》是说明性文字与叙述性文字各占一半,文风清晰生动,着眼于说明蜘蛛的生活习性;而《辛劳的蚂蚁》一文则是以叙述、描写为主,多用拟人、比喻、幽默,全文风趣生动,既写出蚂蚁的有趣习性,又讽喻人性的弱点。
3.《猫的天堂》与本单元的写动物的其它文章相比,主要有何不同?
文体不同。它是一篇寓言式的小说,反映的道理不同。通过猫的经历来揭示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生的真正幸福是能够享受自由中的艰辛的快乐。它用超现实的猫的故事来表现现实的人的道理,启人深思。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本课的核心内容,以比较为手段,探究异同。教师适时做点拨与引导,注重学生的个体体验。)
三、学以致用,盘点收获
如果要你写一篇有关动物或昆虫的文章,你可能觉得没什么可写,读了本单元的文章后,你悟出了没话可说的原因了吗?
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感受,有可能得出以下结论:
1.材料不足,包括观察不仔细,感悟不深入,想象不丰富,故觉得无话可说。
2.没有抓住写作对象的特点。
3.缺乏自己内心的感受。
4.受限于单一的表达方式,找不到表达的效果。
5.束缚于就事论事。
四、妙笔生花,寻找机趣
根据平时的观察,选择你熟悉的一种动物或昆虫,参照本单元写法写一作文片段,展现观察美、机趣美。要求:细心观察,将写作对象人格化,尽可能想象出它们的心理、动作、神态、对话等。尝试感悟式文章的写法。
学生活动:
1.学生当堂完成作文片段(10分钟左右),教师巡视、指导。
2.展示:学生完成作文片段后,以小组为单位互读互评,推荐优秀习作参加班级交流。
3.师生评议,评选“鸟言兽语小博士”。
五、布置作业,抒写感悟
课下根据《猫的天堂》的相关内容,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读后感,参考题目:《“猫的天堂”真的是“天堂”吗》。
附板书设计:
蜘蛛
哥尔斯密
形体结构-----------蜘蛛的生存
↓↓
形体战斗武器织网捕虫
猫的天堂
左拉
“我”的选择↘
人的选择
老猫的选择↗
六、达标检测: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天亮了,老雄猫看我要软瘫下去了,他就换了一种口吻问我:
“这样的生活你过够了不是?”
“啊,够了!”我说。
“你要不要回家去呢?”
“那自然。可是,哪里还找得到我的家呢?”
“你跟我来。昨天早晨你走出来的时候,我早就想,像你这样一只肥头胖耳的猫,生来就不配享受自由中的艰辛的快乐的。我知道你的住处;我送你到门口就是了。”
这只老实的老雄猫只简单的说了这几句话。等我们到了门口时,他向我说:
“再会吧!”他也没有向我表示一些别离的情感。
我叫道:“不行。咱们俩不应该这样就分别了。你与我同到里面去。我把我的床和我吃的肉与你平分。我的女主人是一位好太太……”
他没等我说完,就抢着说:
“闭你的嘴!你这个蠢东西!在你那安乐窝中,我非死不可。你那种丰腴的生活只有杂种贱猫觉得好。自由的猫决不愿意用一个牢狱的代价来购买你所吃的肉和你那羽毛的枕头……再会吧!”
他又上屋去了。我看着他的大而瘦的影子,很舒适地和那初升的太阳光互相抚摩着。
我进了屋子,你的姑母拿起掸帚来把我教训了一顿,我也用我的深挚的欢悦的心承受了。我大大的领略了一番这温暖而挨打的欢欣。当她打我时,我早在做着大美梦,知道她打完了就要给我肉吃了。
4.结合全文,说说你如何理解老雄猫的“自由中的艰辛的快乐”。
答:老猫过着没有主人限制和照顾的生活,它可以到处走动,天地比一个家一个窝大得多,它享受着自由的快乐,没有主人给它提供吃的、住的,它只得自己到处寻找人们废弃的食物,还得提防着人,所以自由的快乐又是艰辛的。
5.分别时,老雄猫没有表示一些别离的情感,还骂“我”是“蠢东西”、“杂种贱猫”,是否表现老猫冷酷无情和粗鲁?
答:不是。老猫觉得“我”和它志不同道不合,分别是预料之中的,所以并不伤感;“我”邀请它去过它不愿过的生活,它觉得侮辱了它,所以断然拒绝。
6.老雄猫离开时,“他的大而瘦的影子,很舒适地和那初升的太阳光互相抚摩着”,这分明是一幅画,想象着这个画面,想象老猫此时的心情,想象作者对老猫的感情。
答:老猫是愉快的,因为自己是自由的,能充分享受自己应该享受的。作者对老猫充满钦佩赞赏之情。
7.不管是老猫还是“我”都觉得自己生活的地方是天堂,对方生活的地方是牢狱,为什么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看法呢?
答:两者都热爱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享受着自己生活方式中的优势,所以有处在“天堂”的感觉;它们又都看到对方生活中自己所害怕的、所厌恶的东西,所以象躲避“牢狱”一样惟恐不及。
教学反思:
一、课堂既然可以“提问”,那么,也应该可以“不问”。本堂课的教学过程,并没有因为“不问”而松散,相反,学生围绕三个话题,充分进行说读活动,读得动情,说得到位。也因为老师的“不问”,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自主活动时间,读得透彻,说得精要。
二、教师可以“不问”,但是必须“有为”。
这种“无提问设计”课型,着眼于学生的课中活动丰富,课堂时间几乎全部交给了学生,如此,是不是就意味着教师的“无为”呢?答案是否定的。教师的“有为”隐含在教学的设计中:“说猫、说人、说文”三个话题的设计,是逐层深入的,且三个话题涵盖了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这三个“切口”,是到达文本深处的捷径;教师的“有为”还表现在课堂的点评中:对学生的“说”,教师或概括,或校补,或提升,或总结,或追问……我觉得我的对于学生发言的点评,能够推动话题向着更深入的目标前进。
三、教师要做到“不问”,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加工”、“精加工”。
“无提问设计”的课堂,要求教师改变角色,由以讲析为主改变到以艺术设计、艺术调控、艺术指导、艺术点拨为主,因此,教师的深入研读教材、找准话题以及思考自己如何精要点示就显得犹为重要。这篇课文的“深加工”,我做得很艰苦,可以说,前期的研读教材花了9分力,后期的教学设计只花了1分力。也正因为前期的加工到位,才保证了后期的活动实效。
优点:读与写是语文学习的两大手段,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尤其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实现了读与写的互动。因为是拓展篇目,所以在教学中没有对文本内容作过多的引导和分析,更多的是强调学生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感悟以及写作的运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足及整改措施:
学生对于感悟式写法把握的还不够好,借助联想寻找恰当的契合点还难免落入俗套,受限于单一的表达形式,不能别出心裁的抓住写作对象的特点。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与写作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八年级《孟子》下教案汇编第3课时:卷七《离娄章句上》二至八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能够让学生正确流利朗读全文,能背诵名言名句。
2、了解孟子对仁义的看法,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能够让学生正确流利朗读全文,能背诵名言名句。
【教学难点】
了解孟子对仁义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背诵离娄章句上(二)的名句
二、注重朗读
第一步,读准:自由朗读,逐字逐句地读准字音。
第二步,读顺:请两位同学尝试读文,同学们点评。
第三步,听读:听名家朗读,把握朗读节奏和感情。
第四步,读齐:集体齐读,读准确,读出节奏。
三、整体感知
讲述离娄章句上六、七
四、品读名句
名句: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译文:一个人总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一个家庭总是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一个国家总是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品读:
水的用途有贵有贱(“濯缨”与“濯足”),是因为水有清有浊成的,人的有贵有贱,有尊有卑又何尝不是由自己造成的呢?
不仅个人如此,一个家庭,一个国家,都莫不如此。
人因为不自尊,他人才敢轻视;家由于不和睦,“第三者”才有插足的缝隙;国家动乱,祸起萧墙之内,敌国才趁机入侵。所有这些,都有太多的例证可以证实。我们今天说“保垒最容易从力部攻破”,其实也正是这个意思。
所以,人应自尊,家应自睦,国应自强。祸福贵贱都由自取。你就是你自己的上帝。
五、拓展延伸
小组讨论:以“做最好的自己”为话题,谈谈在生活中应该如何发挥自己的优点。
六、布置作业
熟读文本,背诵名句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八年级《孟子》下教案汇编第6课时:卷七《离娄章句上》二十至二十四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朗读全文,能背诵名言名句。
2.了解孟子对个人荣誉的看法,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感受中华传统教育的丰富内涵。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诵读全文。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的“毁誉不必在意”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课时:第6个课时(二十至二十八)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①孟子的仁、义主张。
②前章学到的男女授受不亲的中国古代礼制,需要辩证看待。
二、简介思想:
孟子认为毁誉不必在意,因为“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三、合作感知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多种朗读方式,使学生正确流利读懂文章,感知文章,体会内涵:
1.自由朗读2.教师范读3.全班齐读4.分小组读等
四、讲述课文大意
讲述孟子对毁誉不必在意的看法,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五、句子释义
1.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释义:有料想不到的赞誉,有吹毛求疵的毁谤。
2.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释义: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
3.克有罪。”
释义:我有过错。
六、熟读课文,学生抽读
七、拓展意义
联系现实,理解孟子“毁誉不必在意”的看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八、教师小结
九、作业布置:诵读《离娄章句上(二十至二十八)》
板书设计:
1.不虞之誉:料想不到的赞誉。
2.舍馆未定:(因为)住所没有定下来。
3.罪:过错。
4.好为人师: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八年级《孟子》下教案汇编第7课时:卷七《离娄章句上》二十五至二十八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朗读全文。
2.了解孟子对“无后”为“大不孝”的看法,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对待“无后”的思想。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诵读全文。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表达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课时:第七个课时(二十五至二十八)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①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孟子•离娄章句上》)
②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孟子•离娄章句上》)
二、简介思想:
①大孝的表现。
②仁、义、智、礼、乐的实质意义。
三、合作感知: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多种朗读方式,使学生正确流利读懂文章,感知文章,体会内涵。
1.自由朗读2.教师范读3.学生抽读4.全班齐读
四、讲述课文大意
讲述孟子对“无后”为“大不孝”的看法,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五、小组讨论,辨证孟子对“无后”为“大不孝”的思想,是不是太陈腐落后而应该被批倒呢?
1、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2、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六、熟读课文
七、拓展意义
联系现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八、教师小结
九、作业布置:诵读《孟子•离娄章句下》一至五节
板书设计:
1、不孝有三
2、“乐之实”三句:前一“乐”,读yuè,后二“乐”,读lè
3、瞽瞍(gǔsǒu):舜的父亲。
4、厎(zhí):致。
5、豫:乐。
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八年级《孟子》下教案汇编第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能够让学生正确流利朗读全文,能背诵名言名句。
2、了解孟子精神精神。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感受中华传统教育的丰富内涵。
渗透思想
“率由旧章”的遵先王之法思想。认为自己的君王不能行仁政就叫做‘贼’。”
原文
孟子曰:“离娄①之明、公输子(2)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③之聪,不以六律④,不能正五音⑤;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6)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7)。’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道揆(8)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9)泄泄犹沓沓也。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注解
①离娄:相传为黄帝时人,目力极强,能于百步之外望见秋毫之末。②公输子:即公输班(“班”也被写成“般”、“盘”),鲁国人,所以又叫鲁班,古代著名的巧匠。约生活于鲁定公或者哀公的时代,年岁比孔子小,比墨子大。事迹见于(《礼记•檀弓》、《战国策》、《墨子》等书。③师旷:春秋时晋国的乐师,古代极有名的音乐家。事迹见于《左传》、《礼记》、《国语》等。④六律:中国古代将音律分为阴吕、阳律两部分,各有六种音,六律即阳律的六音,分别是太簇、姑洗、获宾、夷则、无射、黄钟。⑤五音:中国古代音阶名称,即宫、商、角、微、羽,相当于简谱中的1、2、3、5、6这五音。(6)闻:名声。①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引自《诗经-大雅-假乐》。愆(qian),过失;率,遵循。(8)揆(kui):度量。(9)天之方蹶,无然泄泄(yi):引自《诗经•大雅•板》。蹶,动;泄泄,多言,话多。(10)非:诋毁。
翻译
孟子说:“即使有离娄那样好的视力,公输子那样好的技巧,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即使有师旷样好的审音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尧舜的学说,如果不实施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现在有些诸侯,虽然有仁爱的心和仁爱的名声,但老百姓却受不到他的恩泽,不能成为后世效法的楷模,这是因为他没有实施前代圣王的仁政的缘故。所以说,只有好心,不足以治理政治;只有好办法,好办研能够自己实行起来。《诗经》说:‘不要偏高啊不要遗忘,一切遵循原来的规章。’遵循前代圣王的法度而犯错误的,是从来没有过的。圣人既用尽了目力,又用圆规、曲尺、水准、绳墨等来制作方的、圆的、平的、直的东西,那些东西便用之不尽了;圣人既用尽了听力,又用六律来校正五音,各种音阶也就运用无穷了;圣人既用尽了脑力,又施行不忍人的仁政,他的仁爱之德便覆盖于天下了。所以说,筑高台一定要凭借山陵;挖深池一定要凭借山沟沼泽;如果执政不凭借前代圣王的办法,能够说是明智吗?所以只有仁慈的人才应该居于统治地位。如果不仁慈的人占据了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恶行败德传播给老百姓。在上的没有道德规范,在下的人没有法规制度;朝廷不信道义,工匠不信尺度,官吏触犯义理,百姓触犯刑律。如此下去,国家还能生存就真是太侥幸了。所以说,城墙不坚固,武器不充足,这不是国家的灾难;田野没开辟,物资不富裕,这不是国家的祸害;如果在上位的人没有礼义,在下位的人没有教育,违法乱纪的人越来越多,国家的灭亡也就快了。《诗经》说:‘上天正在降骚乱,不要多嘴又多言。’多嘴多言就是拖沓罗嗦。侍奉君主不讲忠义,行为进退不讲礼仪,说话便诋毁前代圣王之道,这就是拖沓罗嗦。所以说,用高标准来要求君王就叫做‘恭’,向君王出好主意而堵塞坏主意就叫做‘敬’,认为自己的君王不能行仁政就叫做‘贼’。”
读解
还是要求当政者实施仁政的鼓吹与呐喊。具体落实到两个方面:一是“法先王”;二是选贤才。
“法先王”是因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相反,“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来之有也。”正反两方面的道理都说明了这一点,所以一定要“法先王”。孟子的“法先王”思想,实际上也就是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思想的继承。
选贤才是因为“惟仁者宜在高位。”一旦不仁者窃据了高位,奸邪当道,残害忠良,必然就会是非颠倒,黑白混淆,世风日下,天下大乱。历史依据不胜枚举。所以,一定要注意领导干部的选拔。
这两个方面在《论语》、《孟子》中都不是什么新思想,而近乎老生常谈了。倒是所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说法成为了人们在生活中常用的格言警句。尤其是面对日益紧张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新事物新现象冒出来,其是与非,正与邪,往往使人感到困惑,感到难以评说。这时候,大家对“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感受就更加真切而深刻了。所以,要求健全法制法规的呼声日益强烈。据有人统计说,当前的中国,几乎每天都有法规出台。这种说法不知有没有夸张的成分,但大家对“规矩”的重视,全民普法教育的进行,这些都是非常真实的。说起来,所有这些,不都是在“以规矩”而“成方圆”吗?
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八年级《孟子》下教案汇编第4课时:卷七《离娄章句上》九至十四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让学生正确流利朗读全文,能背诵名言名句。
2、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
能够让学生正确流利朗读全文,能背诵名言名句。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四、教学方式:
熟读背诵,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初读文本
1、自由朗读
2、范读正音
【原文】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fǘ)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亲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3、学生抽读
4、全班齐读
5、小组分读
(二)整体感知
讲述离娄章句上十二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名句:
1、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
翻译: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
2、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翻译:所以,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
3、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翻译:极端真诚而不能够使人感动的,是没有过的;不真诚是不能够感动人的。
(四)内容概括
真诚的确是立身处世的根本所在,一个人如果没有真诚,一切都无从谈起。
(五)熟读、背诵名句
(六)拓展延伸
讨论:猪肉有瘦肉精,鱼有孔雀石绿,奶粉有三聚青安,中国部分商人讲究真诚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真诚吗?
六、作业布置:
熟读文本,背诵名句
8、苏教版《论语》《孟子》教案:专题二:人的起点
课 题:《人的起点》 主备人:杨奇
教学目的:通过对孔孟言行的学习,识记相关的名句,了解他们的思想观点,学习他们立身处世的准则,提高自己内心修养的境界。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感知孔孟的观点,学习他们的修养境界
教学难点:通过对孔孟言行的学习,学习他们立身处世的准则,提高自己内心修养的境界。
教 法:朗读、分析、质疑、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通过第一专题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孔子和孟子的言行和思想,懂得了要仁爱天下,要勤奋好学,要不取不义之财等。这些美好的品德擦亮了我们的眼睛,陶冶了我们的情操,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孔孟的思想,接受贤人们高尚情操的陶冶。
2、板书课题:人的起点——人之生也直
二、整体感知
1、识记:皋陶( ) 攘( ) 忿戾( )
直 知同智 达 枉 证 隐
党 乡同向 肆 矜 廉
2、初步感知:直是儒家的道德规范,为人正直,服从“礼”的规定,就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三、朗读、质疑、讨论
1、学生自渎,找出自己的疑点,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1)罔:不正直的人。
(2)错:同“措”,安放、安置。
(3)乡:同“向”,刚才。
(4)党:上古居民以五百家为一党,又称乡党,引申为乡里的意思。
(5)直躬:坦率正直。
(6)攘:窃、偷。
(7)证:告发,检举。
(8)隐:掩藏。
(9)或是之亡:或许连这也没有了,亡,同“无”。
(10)肆:肆意,不拘小节。
(11)矜:操守矜持的人。
(12)廉:行为方正峭厉。
(13)忿戾:易怒好争。
3、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1)孔子认为,一个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是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
(2)孔子认为,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就能使邪者归正。
(3)孔子认为,一切都要服从“礼”的规定,“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就具有了“直”的品德。
(4)孔子认为,没有道德修养的伪君子,就是破坏道德的人。
(5)孔子认为,需要用道德的力量加以惩治人们的毛病。
四、练习巩固
1、结合课文,说说你对孔子所说的“直”的理解。
2、完成课后练习二,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五、积累与应用
1、积累文中重要文言词语。
2、名句识记
六、教后感悟
专题二:人的起点
课 题:《人的起点》 主备人:杨奇
教学目的:通过对孔孟言行的学习,识记相关的名句,了解他们的思想观点,学习他们立身处世的准则,提高自己内心修养的境界。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感知孔孟的观点,学习他们的修养境界
教学难点:通过对孔孟言行的学习,学习他们立身处世的准则,提高自己内心修养的境界。
教 法:朗读、分析、质疑、讨论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之生也直”这篇文章,请同学说说孔子提出的“直”指的是什么?师明确后学习下一篇课文。
2、板书课题:人的起点——良知
二、整体感知
1、识记:颡( ) 瞽瞍( ) 铄( ) 蓰( )
2、初步感知:体会孟子性善论的观点。
三、朗读、质疑、讨论
1、学生自读,找出不懂的地方,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1)良能:本能。
(2)信:诚,确实。
(3)颡:额。
(4)势:外在的力量、形式。
(5)其性亦犹是也:人性由善变为不善的变化也像这样。
(6)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从人的禀赋资质来说,是可以使它善的,这便是我所说的性善。
(7)铄:授、给。一说以火销金为铄,意为自外而内。
(8)弗思:没有去思考,了解。
(9)蓰:五倍。
(10)无算:无法计算,无数。
(11)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蒸,众多。物,事。则,法则。秉,执持。彝,常。懿德,美德。
3、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1)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2)孟子认为,人有良能和良知是因为仁和义是通行天下的。
(3)孟子认为,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的本性是善的。
(4)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人本性具有的,探求就能得到它们,放弃就会失掉它们。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
2、总结文中特殊句式。
3、说说你对孟子提出的“良知”的理解。
4、思考:孔子说的“直”与孟子说的“良知”之间有关联吗?
5、讨论:孟子用什么手法驳斥了告子“性无善无不善”的理论?
6、完成课后练习三,积累相关的通假字。
五、积累与应用
1、文言知识积累。
2、名句积累。
(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2)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3)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4)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5)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六、教后感悟
9、苏教版《论语》《孟子》教案:专题三:仁者爱人
课 题:《仁者爱人》
教学目的:1、研读课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与境界,理解人的价值,掌握“仁”的内容,明确君子之道。
教学重点: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仁”的内涵,君子的含义,仁义礼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现实意义。
教 法:读析、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孔子和孟子深刻地理解了人性,理解了人的价值,先后构建出以仁为核心的儒学道德体系。他们认为,仁植根于人性,并依循着人性自然健康的发展;仁是一种广博宏大的爱,包蕴着一切美德;仁是一种勇气和力量,引导着人实现善的理想。
2、板书课题:仁者爱人——我欲仁,斯仁至矣。
二、初读感知
1、识记:颠沛( ) 譬( ) 施( ) 矣同也
2、初步感知:朗读课文,明确仁的含义。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不懂的地方,以备讨论交流。
2、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1)恶乎:于何处。
(2)终食之间:一顿饭的时间。
(3)造次必于是:匆忙急剧之时一定守着仁。
(4)何事于仁:哪里只限于仁这件事。意指何止是仁。
(5) 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6) 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7) 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
(8)信则人任焉:诚实就会受到别人的任用。
(9)事:从事、实践,照着做。
(10)亲亲而仁民:亲爱亲人仁爱至百姓。这句是说仁爱是基于亲情的。
(11)仁也者,人也:意思是只要有两个人在一起时便有仁这种道德体现出来。
3、由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1) 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
(2)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3)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
(4)仁是人天生的本性,因此为仁就全靠自身的努力,这里,孔子强调了人进行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
(5) “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6) 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
(7)施行仁的五种品德.
四、练习巩固
1、完成课后练习二,整理积累文言文中的常用实词。
2、结合课文,谈谈你所理解的仁。
五、积累与应用
1、文言知识积累。
2、课文名句诵读。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3)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4)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六、教后感悟
《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专题三:仁者爱人
课 题:《仁者爱人》
教学目的:1、研读课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与境界,理解人的价值,掌握“仁”的内容,明确君子之道。
教学重点: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仁”的内涵,君子的含义,仁义礼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现实意义。
教 法:读析、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欲仁,斯仁至矣”,请问仁包括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进入下一课的学习。
2、板书课题:仁者爱人——仁义礼智
二、初读感知
1、识记:莅( ) 暴( ) 知( ) 乐( )
孙同“逊” 上同“尚”
2、初步感知:朗读课文,明确孔子和孟子对于仁义礼智的真知灼见。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不懂的地方,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1)知及之:才智足以得到它。本文中的之指的是天下国家。
(2)不庄以莅之:不以庄严的态度来面对百姓。
(3)仁之实:仁的实质。
(4)事亲:侍奉兄长。
(5)节文斯二者:指对仁、义二者能调节与修饰。
(6)明于庶物:明了万物之理。
(7)非行仁义:不是将仁义当作手段来使用。
(8)几希:无几,极少,相差甚微。
(9) 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10)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11) 知及之:知,同“智”。之,一说是指百姓,一说是指国家。此处我们认为指禄位和国家天下。
3、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10) 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11) 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12)成为君子的途径和方法。
(13)怎样处理仁和智的辨证关系。
(14)论述了勇和义的辨证关系。
(15)仁和义是人们行为的准绳。
(16)仁义礼智之心能使人产生愉悦的感情。
(17)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句。
2、总结文中的特殊句式。
3、完成课后练习三。
4、讨论:孔子是怎样论述仁义礼智的?孟子对此做了哪些发展?
五、积累与应用
1、阅读顾炎武《廉耻》一文,找出其中引用孔、孟言论的出处,并写一篇读后感。
2、名句诵读
(1)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2)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六、教后感悟
《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专题三:仁者爱人
课 题:《仁者爱人》
教学目的:1、研读课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与境界,理解人的价值,掌握“仁”的内容,明确君子之道。
教学重点: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仁”的内涵,君子的含义,仁义礼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现实意义。
教 法:读析、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仁义礼智”,请问其中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进入下一课内容的学习。
2、板书课题:仁者爱人——君子之道
二、初读感知
1、识记:
輗( ) 軏( ) 惮( ) 硁( )
狷( ) 筲( ) 便( ) 狎( )
弟同“悌”
2、初步感知:孔、孟在文中提出了哪些君子之道?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点,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1)君子不器:君子不要做一个器具。意指器物各适其用但不能相通,君子则注重修养道德,成就通才,用无不周。
(2) 輗:音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大车指的是牛车。
(3) 軏:音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走。
(4) 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5) 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6) 士: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最低层。此后,士成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
(7) 硁硁:音kēng,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
(8) 斗筲之人:筲,音shāo,竹器,容一斗二升。比喻器量狭小的人.
(9) 中行:行为合乎中庸。(10) 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
(11) 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12) 便辟:惯于走邪道。
(13) 善柔:善于和颜悦色骗人。
(14)便侫:惯于花言巧语。
(15) 节礼乐:孔子主张用礼乐来节制人。
(16)晏乐:沉溺于宴饮取乐.
(17)大人:指居高位的人。
3、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1)孔子认为,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2) 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孔子认为,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在《论语》书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
(3)阐述了义与利的辨证关系。
(4) 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
(5) 孔子观念中的“士”,首先是有知耻之心、不辱君命的人,能够担负一定的国家使命。其次是孝敬父母、顺从兄长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
(6)“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不狂,也不偏于狷。
(7)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8)君子担心的应该是自己有没有才能。
(9)君子的交友之道。
(10)君子爱好的标准。
(11)君子应该有所敬畏。
(12) 本章通过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思”,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他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所有这些,是孔子关于道德修养学说的组成部分。
(13)君子要勇于改错和善于改错。
(14)君子的羞耻观。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句。
2、总结文中出现的通假字。
3、总结文中的特殊句式。
4、讨论:你对孔子和孟子提出的诸多君子之道有何看法?无论赞同还是反对,都请说出理由。
五、积累与应用
1、诵读名句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言必信,行必果.
(4)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2、合作探究:结合课文,谈谈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六、教后感悟
10、苏教版《论语》《孟子》教案:专题七:天下国家
课 题:《政者,正也》
教学目的:1、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3、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重点:1、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教学难点: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2、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教 法:读析、质疑、合作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孔子和孟子都身处乱世,但都没有仅仅追求个人的幸福。他们认为任何人都必须并且只能在社会生活中完成他自身的价值,这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以人为中心的人文关怀,值得我们永远去学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专题——天下国家
2、板书课题:天下国家——政者,正也
二、初读感知
1、识记:
共同“拱” 佾( ) 阙( )如 错同“措” 圃( ) 稼( )穑( ) 襁( )褓( )
2、整体感知:为政以德,正人先正己,以身作则。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难,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5)以:连接词,与“而”同。
(6)劝:勉励。这里是自勉努力的意思。
(7)临:对待。
(8)孝慈:一说当政者自己孝慈;一说当政者引导老百姓孝慈。此处采用后者。
(9)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10) 可忍:可以忍心。一说可以容忍。
(11) 用情:情,情实。以真心实情来对待。
(12) 无为而治:国家的统治者不必有所作为便可以治理国家了。
(1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14) 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15)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16) )盍彻乎:盍,何不。彻,西周奴隶主国家的一种田税制度。旧注曰:“什一而税谓之彻。”
(17)俎豆:俎,音zǔ。俎豆是古代盛食物的器皿,被用作祭祀时的礼器。
(18)衅钟:古代一种祭祀仪式。新钟铸成后,杀牲取血,涂在钟的缝隙处。
3、由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1)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
(2) 本章内容还是在谈如何从政的问题。
(3)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4) 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三个起码条件:食、兵、信。但这三者当中,信是最重要的。
(5)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动,使当时的等级名分受到破坏,弑君父之事屡有发生,孔子认为这是国家动乱的主要原因。
(6)孔子政治思想中,对为官者要求十分严格,正人先正己。
(7) 这一章同样是孔子谈论为官从政之道。他仍然阐释的是为政者要正人先正己的道理。
(8)孔子反对杀人,主张“德政”。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
(9) “正名”是孔子“礼”的思想的组成部分。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有“名正”才可以做到“言顺”,接下来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10)孔子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劳动者。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相对的合理性。
(11)正人先正己的重要作用。
(12)孔子也赞赏无为而治并以舜为例加以说明,这表明,主张积极进取的儒家十分留恋三代的法度礼治,但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并不一定要求统治者无为而治。
(13)天下国家的根本在于自身。
(14)身不行道则道不行。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
2、做好文言文五项内容的相关总结
3、你对孔子“政者,正也”的主张有什么看法,试加以阐述。
五、积累与应用
1、记诵名句
⑴是可忍(3),孰不可忍也!”
⑵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⑶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
⑷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6),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⑸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合作探究
你怎样看待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等级思想?
六、教后感悟
专题七:天下国家
课 题:《仁政》 时间:2007、8、30
教学目的:1、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3、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重点:1、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教学难点: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2、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教 法:读析、质疑、合作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政者,正也”,这其中包含哪些闪光的思想?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下一节课内容。
2、板书课题:天下国家——仁政
二、初读感知
1、识记:
道( ) 陈同“阵” 胡龁( ) 衅( )钟 觳( )觫( )褊( )小 忖( )度 枝同“肢” 刑同“型” 采同“彩” 便嬖( ) 盖同“盍” 反同“返” 愬同“诉” 惛( ) 罔同“网” 豚( ) 彘( ) 庠( )序 无同“毋” 索绹( )盻盻( )( )然 钧同“均”
2、整体感知:富而后教,这是实行仁政的根本途径。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难,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1)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2)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3)季氏富于周公: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
(4)聚敛:积聚和收集钱财,即搜刮。
(5)益:增加。
(6)盍彻乎:盍,何不。彻,西周奴隶主国家的一种田税制度。旧注曰:“什一而税谓之彻。”
(7)陈:同“阵”,军队作战时,布列的阵势。
(8)俎豆:俎,音zǔ。俎豆是古代盛食物的器皿,被用作祭祀时的礼器。
⑼彻者,彻也:彻,通也。是说这种税制在周是天下通行的税制。
⑽助者,藉也:藉,借也。意思是借助民力来耕种公田。
⑾龙子:古代贤人。⑿粪:扫除。
⒀觳觫(hú sù):因恐惧而发抖的样子。⒁说:同“悦”。
3、由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15)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16) 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季氏积敛钱财,搜刮人民,所以孔子很生气,表示不承认冉求是自己的学生,而且让其他学生打着鼓去声讨冉求。
(17)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
(18) 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
(19)善人施行“德治”,但并不排除刑罚的必要手段。
(20)孔子主张训练百姓,否则便是抛弃了他们。
(21) 从总体上讲,孔子反对用战争的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当然在具体问题上也有例外。
(22)强调“仁”的重要性。
(23) 孟子向齐宣王阐明怎样以仁德统一天下的道理。
(24)孟子告诉滕文公怎样治理国家的道理。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
2、做好文言文五项内容的相关总结
3、你对孔子“先富后教”的主张有什么看法,大家不妨讨论讨论。
五、积累与应用
1、记诵名句
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⑵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⑶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⑷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⑸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⑺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⑻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⑼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2、合作探究
孔子主张对人民要“富之”,孟子主张使人民有“恒产”,请归纳一下孔子和孟子关于国计民生的主张。 师生活动
课后感悟:
《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专题七:天下国家
课 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教学目的:1、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3、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重点:1、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教学难点: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2、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教 法:读析、质疑、合作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导语: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仁政”,请问实行“仁政”的根本途径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下一节课内容。
2、板书课题:天下国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二、初读感知
1、识记:
比( ) 反同“返” 弑( )君 粢( )盛
2、整体感知:孟子阐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道理。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难,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1)汤放桀:桀,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暴虐无道。传说商汤灭夏后,把桀流放到南巢(据传在今安徽省巢县一带)。
⑵武王伐纣:纣,商朝最后一个君主,昏乱残暴。周武王起兵讨伐,灭掉商朝,纣自焚而死。
(3)传:传记
(4)委:抛弃
(5)域:界限,限定。
(6)成:盛,肥美。
(7)粢盛:祭品,指盛在祭器里的黍稷。
3、由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25)王顾左右而言他。
(26) 独夫民贼当杀。
(2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8)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
2、做好文言文五项内容的相关总结
3、你对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认识有什么看法,试加以阐述。
五、积累与应用
1、记诵名句
⑴王顾左右而言他。
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⑷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合作探究
你怎样看待孟子提出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论断,希望大家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生活动
课后感悟:
11、苏教版《论语》《孟子》教案:专题八:立言,有德者必有言
课 题:《有德者必有言》
教学目的:1、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孔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这种处世为人的方法,学习孟子思辨推理的论辩方法。
3、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重点:1、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孔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这种处世为人的方法,学习孟子思辨推理的论辩方法。
教学难点:1、学习孔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这种处世为人的方法,学习孟子思辨推理的论辩方法。
2、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教 法:读析、质疑、合作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隽永的语言来自真诚的性情和深厚的修养,雄辩的语言来自伟大的思想和博大的胸怀。孔子更多地主张语言的真实,孟子更多地发挥语言的作用,但他们都将人格的锻炼作为文辞的源泉,这些源泉或为德,或为气,充满了思辨又闪烁着诗兴,取譬丰富,说教生动,成为中国古典语文的杰出范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八专题——立言
2、板书课题:立言——有德者必有言
二、初读感知
1、识记:
讷( ) 裨( )谌( ) 鲜( ) 恶( ) 孺( )
2、整体感知:孔子认为“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君子宜“讷于言而敏于行”。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难,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1)讷:迟钝。这里指说话要谨慎。
(2)敏:敏捷、快速的意思。
(3)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4)鲜:少的意思。
(5)乱:败坏。
3、由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1)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2)孔子把“仁”和人的朴素气质归为一类。这里首先必须是刚毅果断,其次必须言行谨慎,这样就接近于仁的最高境界了。这一主张与孔子的一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3)对外发布的公文必须反复酝酿、修改润色。
(4)这一章解释的是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
(5)小不忍则乱大谋.
(6)言辞只要能表达意思就行了。”
(7)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
(8)我厌恶用伶牙利齿而颠覆国家这样的事情。
(9)我想不说话了。
(10)孔子爱憎分明。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
2、做好文言文五项内容的相关总结
3、你怎样看待孔子的“小不忍则乱大谋。”的看法?试加以评价。
五、积累与应用
1、记诵名句
⑴君子欲讷(1)于言而敏(2)于行。
⑵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⑶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⑷巧言令色(1),鲜(2)仁矣。
2、合作探究
你怎样看待孔子提出的“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这种认识? 师生活动
课后感悟:
《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专题八:立言
课 题:《予岂好辩哉》
教学目的:1、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孔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这种处世为人的方法,学习孟子思辨推理的论辩方法。
3、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重点:1、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孔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这种处世为人的方法,学习孟子思辨推理的论辩方法。
教学难点:1、学习孔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这种处世为人的方法,学习孟子思辨推理的论辩方法。
2、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教 法:读析、质疑、合作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导语: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孔子的“有德者必有言”,知道“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道理。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孟子的宏篇大论——予岂好辩哉——《孟子•滕文公下》。
2、板书课题:立言——予岂好辩哉——《孟子•滕文公下》。
二、初读感知
1、识记:
洚( ) 菹( ) 膺( )
2、整体感知:除开头一句公都子问话外,全是孟子一个人“自说自话”,解释自己本不好辩,是不得已而辩论。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难,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①公都子:孟子弟子。
②奄:国名,原附属商,其地在今山东省曲阜附近。周公伐奄是周成王时的事。
③飞廉:商纣王的宠臣。此处所记驱杀飞廉事,与《史记•秦本纪》所记不同。
④《春秋》:春秋时期鲁国史官按年记载历史的书,孔子晚年曾对它进行删定。
⑤杨朱:战国初期思想家,魏国人,字子居,又称杨子、阳子或阳生。他主张“为我”、“全性葆真”,不拔一毛以利天下,与墨翟的“兼爱”主张相反。
3、由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1节、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尧舜之时,洪水泛滥,禹出而治之,天下太平。(一乱一治,由乱到治,有待圣人出。)
2节、尧舜既没,暴君代作,及纣之时,天下大乱周公辅助武王平治天下,天下大悦。
3节、世道衰微,邪说盛行,孔子作《春秋》以正视听。
4节、如今圣王不作,处士横议,吾为此惧,起而捍卫先圣之道。
5节、我欲正人心,息邪说,是为 不得已而辩论之。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
2、做好文言文五项内容的相关总结
3、你怎样看待孟子对杨朱、墨翟学说的抨击?
五、积累与应用
1、记诵名句
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⑵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
2、合作探究
你怎样看待孟子提出的“一治一乱”之说? 师生活动
课后感悟:
《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专题八:立言
课 题:《予岂好辩哉》
教学目的:1、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孔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这种处世为人的方法,学习孟子思辨推理的论辩方法。
3、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重点:1、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孔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这种处世为人的方法,学习孟子思辨推理的论辩方法。
教学难点:1、学习孔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这种处世为人的方法,学习孟子思辨推理的论辩方法。
2、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教 法:读析、质疑、合作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导语: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孔子的“有德者必有言”,知道“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道理。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孟子的宏篇大论——予岂好辩哉——《孟子•滕文公上》。
2、板书课题:立言——予岂好辩哉——《孟子•滕文公上》。
二、初读感知
1、识记:
踵( ) 廛( ) 衣( )褐 耒( )耜( ) 饔( )飧( ) 釜( )甑( )爨( ) 路同“露” 食( )养 偪同“逼” 敷同“溥” 瀹( ) 济漯( ) 劳( )之来( )之 强( ) 暴同“曝” 皜皜( )( ) 尚同“上” 比( )
2、整体感知:
本文中,孟子具体批评了许行的农家理论,阐述了自己的社会分工学说,批评之中表现了孟子的论辩技巧。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难,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①神农:上古传说中的人物,相传他首先制造农具,教导人民种田。战国时,提倡重视农业的学派标榜自己奉行神农学说。许行:战国时农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②陈良
12、苏教版《论语》《孟子》教案:专题七:天下国家
专题七:天下国家
课 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教学目的:1、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3、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重点:1、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教学难点: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2、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教 法:读析、质疑、合作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导语: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仁政”,请问实行“仁政”的根本途径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下一节课内容。
2、板书课题:天下国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二、初读感知
1、识记:
比( ) 反同“返” 弑( )君 粢( )盛
2、整体感知:孟子阐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道理。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难,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1)汤放桀:桀,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暴虐无道。传说商汤灭夏后,把桀流放到南巢(据传在今安徽省巢县一带)。
⑵武王伐纣:纣,商朝最后一个君主,昏乱残暴。周武王起兵讨伐,灭掉商朝,纣自焚而死。
(3)传:传记
(4)委:抛弃
(5)域:界限,限定。
(6)成:盛,肥美。
(7)粢盛:祭品,指盛在祭器里的黍稷。
3、由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25)王顾左右而言他。
(26) 独夫民贼当杀。
(2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8)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
2、做好文言文五项内容的相关总结
3、你对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认识有什么看法,试加以阐述。
五、积累与应用
1、记诵名句
⑴王顾左右而言他。
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⑷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合作探究
你怎样看待孟子提出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论断,希望大家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生活动
课后感悟:
《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专题七:天下国家
课 题:《苟有用我者》
教学目的:1、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3、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重点:1、研读文本,疏通字词句,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教学难点: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2、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教 法:读析、质疑、合作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第四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导语:孔子和孟子虽然都身处乱世,但他们始终以天下国家为己任,自然他们也愿意出仕,为当时的社会所用。如果让他们出来主政,他们将怎样施展自己的抱负呢?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下一课内容。
2、板书课题:天下国家——苟有用我者
二、初读感知
1、识记:
奚( ) 期( )月 蘧( )伯玉 榱( )题
2、整体感知:孔子主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难,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1)或:有人。不定代词。
(2)奚:疑问词,相当于“为什么”。
(3)《书》:指《尚书》。
(4)施于有政:施:一作施行讲;一作延及讲。
(5)舍之则藏:舍,舍弃,不用。藏,隐藏。
(6)夫:语气词,相当于“吧”。
(7)史鱼:卫国大夫,名,字子鱼,他多次向卫灵公推荐蘧伯玉。
(8)如矢:矢,箭,形容其直。
(9)卷:同“捲”。
⑽陈子:即陈臻,孟子弟子。
⑾榱(cuī)题:屋檐下的椽子头,这里借指屋檐。
3、由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29)这一章反映了孔子两方面的思想主张。其一,国家政治以孝为本,孝父友兄的人才有资格担当国家的官职。说明了孔子的“德治”思想主张。其二孔子从事教育,不仅是教授学生的问题,而且是通过对学生的教育,间接参与国家政治,这是他教育思想的实质,也是他为政的一种形式。
(30)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31)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32)苟有用我者,三年有成。
(33)史鱼真是正直,蘧伯玉也真是一位君子。
(34)孟子谈君子何如则仕。
(35)我若得志,则弗为也。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
2、做好文言文五项内容的相关总结
3、你怎样看待孔子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思想主张?试加以评价。
五、积累与应用
1、记诵名句
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⑵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⑶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⑷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2、合作探究
你怎样看待孔子提出的“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这种思想? 师生活动
课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