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时间:2023-01-12 17:33:20

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论语》语录体散文的特点,积累“是、疾、见、过”四个文言实词在文中的义项,积累两种句式:表委婉语气的“无乃……与”和表示反问语气的“何(以)……为”。

  2.学习引用名言和运用比喻来增强说服力的特点。

  3.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思想和用仁义教化使“远人”归服的主张。

  二、预习要求

  (一)《论语》与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罕》)年轻时曾做过“委史”(管理粮仓)与“乘田”(管理牲畜)。虽然生活贫苦,但他好学上进,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由于他知识渊博,开始授徒讲学,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主管司法),不过,为时不长,又被迫辞职。开始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可终不见用,甚至被当时一些人视为迂腐而不切实际的理想家。直到近七十岁,他才返回鲁国,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诗》《书》《礼》《易》《乐》《春秋》)。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论语》的版本很多,初学者可以阅读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中华书局),此书后面附有《论语词典》,为研读《论语》提供了便利。如果想深入钻研,还可看程树德著《论语集释》等。另外,在读《论语》之前,不妨找近人所著的中国哲学史(如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的有关章节来读一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论语》的基本内容及其影响。

  (二)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飨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孔子主张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他把恢复周礼看做是自己的历史使命,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  7.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8.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三)解题:《季氏将伐颛臾》

  这一句话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季氏将要讨伐颛臾。春秋时鲁国有一著名的历史事件,称为“三桓犯上”。鲁庄公有弟三人:庆父、叔牙、季友,因为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桓势力渐渐强大,不把鲁国国君放在眼里,甚至在鲁襄公十一年将公室瓜分。为了进一步排挤鲁国国君,季孙氏又谋求进一步扩充实力。

  三、课堂问题探讨

  1.怎样理解“伐”字?这句话交代了什么?

  明确:交代了谈话的起因,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则回趋衰微。季康子所以要讨伐颛臾,一方面“贪其土地,欲灭而取之”,另一方面也担心鲁国国君在政治、军事上同颛臾成为犄角之势,不利于季氏,这是当时社会背景和季氏将伐颛臾的真实意图。

  当时冉有,季路也在季氏门下,二人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准备,冉有、季路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他们的老师孔子。

  一向温文尔雅的孔子,听到这个消息,勃然大怒,辟头一句就责怪起冉有来了“求,无乃尔是过与?”

  2.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是持反对态度的,文中那句话可以看出?他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1)“无乃尔是过与”: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过”字传神地表达出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强烈不满,也是对季氏家臣、自己的学生——冉由、子路未加劝阻、严重失职的反感。

  (2)理由: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

  且在邦域之中,即它已经成为鲁国的附庸国,不必伐;

  是社稷之臣也,既然是鲁国的社稷之臣,不当伐。

  (3)孔子的批驳入情入理,层次清晰,极有力度,无懈可击,并以“何以伐为?”的反问句来加强语气,问得两位学生哑口无言。

  3.第二段中,冉有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企图推卸责任,孔子又是怎样批驳的?

  明确:(1)引用名言。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也不应该尸位素餐,这其实也是孔子自己的主张。孔子认为季氏伐颛臾是“无道”,冉有,季路不能进行有效的阻止,这本身就是错误的,现在这二人不仅认识不到这一点,反而推卸责任,这是孔子不能容忍的。

  (2)运用比喻。①“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孔子用了两个形象的比喻,教育冉有和季路认识自己的失职。一是用搀扶盲人走路的人应负的责任相比,二是用看守柙和椟的人做比。

  4.针对孔子的批评,冉有怎样辩解?

  明确:由于孔子的批评抓住了要害,使冉有、季路难辞其咎,所以,他们只好实话实说,亮出自己的观点:“不是我们存心要消灭那颛臾,而是因为它日渐强大,又靠近费,对季氏的领地构成威胁。现在不消灭他,今后必将成为季氏的大患啊!”由此可见,冉有和季路实际上是参与了季氏的军事谋划的。

  5.在对话中,哪一句话集中表明了孔子对学生的态度?

  明确:不料这一说,又正好暴露出自己的一个大问题。孔子一针见血,马上批评他说:“有道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愿意去做而编个谎言来搪塞的态度。”(疾,憎恨;舍曰,避而不谈;辞,托辞、辩解之辞)因为在孔子看来,冉有的说法纯粹是侵略者的强盗逻辑。明明是自己要去侵略、消灭人家,却找借口说是因为人家对自己构成威胁。这正如20世纪初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却说成是要搞“大东亚共荣圈”一样。总之是心里明明想的是一样,口里却装模作样地说成是另一样,活脱脱的“伪君子”形象。

  6.批评了他们,作为老师还得给他们讲讲道理,孔子深情地展望了仁政的美好愿景。请同学们具体说说孔子的愿景?

  明确:于是又有了以下一段议论:“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则安之。”(翻译)

  这是孔子的正面阐述,实际上说的是均贫富、讲稳定、求发展的治国方略,既包括内政又包括外交,既涉及经济又涉及政治。

  7.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后,孔子又针对冉有和季路的问题进行了批评,指出了三个错误。

  一误——远人不服不能来(二人无德)

  二误——分崩离析不能守(二人无能)

  三误——谋动干戈于邦内(二人兴乱)

  8.请找出一个表现孔子高度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的语句。

  明确:“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其实,季氏讨伐颛臾虽然可以扩大地盘,发展实力,但主要目的还是要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的政权。从这个观点看,他发兵讨伐颛臾是一种烟幕,是一种试探性的武力示威,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语道破了季氏的阴谋,同时也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观点。

  9.小结:

  本文是一篇语录体的议论文。通过孔子与冉有和季路的对话,体现了孔子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孔子虽然历来主张温、良、恭、俭、让,但是面对原则问题时,他却又有“当仁不让”的精神,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格。

  四、文言知识积累

  1.掌握下列文言虚词

  (1)之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代攻打颛臾这件事)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译为“那样”,后译为“这”)

  ③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来”的宾语,代远人)

  ④是社稷之臣也。(助词,的)⑤是谁之过与?(助词,的)

  (2)而

  ①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连词,表转折)

  ②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连词,表并列)

  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连词,表转折)

  ④不患寡而患不均。(连词,表并列)

  ⑤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连词,表转折)

  (3)且

  ①且在邦域之中矣。(连词,而且)

  ②且尔言过矣。(连词,况且)

  (4)为

  ①何以伐为?(语气词,表反问)

  ②后世必为子孙忧。(动词,成为)

  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介词,替)

  (5)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①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②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③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例: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受制于人……

  ④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a.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同现代汉语。

  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b.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

  2.文言实词

  (1)是

  觉今是而昨非(正确,认为正确);是又在六国下矣(这个,这样,这些)

  自言本是京城女(表示肯定判断);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是故,是以;因此)

  无乃尔是过与(复指“尔”,用作代词)

  (2)疾

  君有疾在腠里(疾病);寡人有疾,寡人好色(缺点,毛病);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强烈)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锐利)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痛恨)

  (3)见

  事不耳闻目见(看见,看见的东西);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拜见,会见);秦王坐章台见相如(接见)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表示被动,“被”);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同“现”,出现)

  (4)过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经过);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错误,过失);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超过);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胜过);无乃尔是过与(责备)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应怎样解释?它们的用法有什么特点?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名词活用为动词,托辞,找借口)

  (2)既来之,则安之。(使动用法,使……来,使……安定)

  4.翻译下列句子,想一想要注意哪些问题。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翻译:季代将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

  2.无乃尔是过与?

  翻译: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

  3.何以伐为?

  翻译: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4.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力,不能者止。”

  翻译:周任有句话说:“施展才能,担任职务,如果不行,就该辞职。

  5.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翻译:冉求!君子痛恨那种避而不说自己想要那样却一定另找借口的人。

2、《师说》导学稿(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课题:《师说》曾丽红

  课时安排:3课时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准字音,翻译文章。

  2、掌握积累文中文言知识。

  3、学习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的写作手法。

  4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品质。

  【学习重、难点】

  1、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学习方法】

  诵读、讨论、点拨。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熟读课文

  2、学习文章第一段

  3、积累文言词汇

  【知识链接】

  韩愈,其人:(768——824),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他为“”。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如贾岛、孟郊、刘叉等。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韩愈不仅是唐代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有作品。

  其事:1、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来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

  2、“自魏晋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学生),作《师说》,因抗颜(态度严正不屈)而为师。“耻学于师”的坏风气,是在门第观念影响下产生的。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到唐代,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显贵之家称“高门”,卑庶之家称“寒门”。这对择师也有很大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思想。韩愈针对这种错误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是有进步意义的。

  3、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宫中要迎佛骨,韩愈上表反对,要求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唐宪宗是信佛的,览表大怒,要杀死韩愈,多亏宰相说“愈虽狂,发于忠恳,宜宽容以开言路”,乃贬潮州——这年韩愈是51岁。他有诗记载这件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政,肯将衰朽惜残年。”这种胸怀在封建文人中是不可多得的世(世人)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学习过程】

  一、解题:《师说》中“说”是一种表议论的文体,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如初中学过的《马说》、《爱莲说》。“师说”意为“解说从师的道理”。

  二、课文朗读

  要求:1、读准字音、节奏。2、读准文章语气、读出作者的感情。

  给下列生字注音:

  谀()苌()聃()郯()句读()

  或不焉() 欤()蟠()经传()贻()

  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1、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三、学习第一段

  (一)、字词释义: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是故无贵无贱吾师道也道之所存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二)、翻译重点句子:

  师者,所以传到授业解惑也。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三)、文言词汇积累:

  1.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吾从而师之(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3、一词多义

  (1)师(2)乎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吾从而师之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吾师道也

  (3)其(4)而

  ①其为惑也终不解①人非生而知之者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惑而不从师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③吾从而师之

  5.之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第二三四段2、归纳积累文言词汇

  一、字词释义:

  其出人也远矣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则耻师焉,惑矣

  惑之不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句读之不知

  小学而大遗不耻相师君子不齿

  圣人无常师不拘于时作师说以贻之

  二、翻译重点句子: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欲也难矣!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三、文言知识归纳与积累: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5、特殊句式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的写作手法。

  2、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品质

  一、文本探究:

  1、这篇文章韩愈说写给谁的?何以见得?韩愈为何专门写文章给他?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2、文中的“古道”指的是什么?第一段又是如何阐释古人的从师之道的呢?

  3、作者阐释“古道”仅仅是讲道理吗?有没有举例呢?

  4、、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找出一个以不同面目反复出现的词语来概括回答)?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用了什么手法?得出什么结果?

  5、通过这三组对比,韩愈有何感受?你对哪一组对比的感受最深?

  二、思绪拓展:

  这篇文章说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他还写给谁看的呢?

  三、总结:

  记得居里夫人曾经说过:“我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我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这里固然有谦虚的成分,但也到出了一个事实:这个巨人就是韩愈所说的“师”.

  学到这里,相信很多同学思想的火花还在飞溅,意犹未尽,那就请同学们课下把自己的想法也写成一篇文章来和大家交流。

  四、巩固提升: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众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进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7.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

  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8.指出下列句子各属于什么句式。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9.下列各句加点字的意思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A.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其如土石何?

  10.对本段文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正面阐发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B.反面批判了上层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

  C.正面阐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途径。

  D.反面批评古人从师的途径和择师标准。

  附:答案

  第一课时

  一、知识链接:退之韩昌黎古文运动唐宋八大家《昌黎先生文集》

  二、1.yúchángdāntándóufǒuyúpánzhuànyí

  2、(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三、1、本来;因此;道理;存在的地方;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2、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四、1“受”通“授”传授2、(1)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4)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五、1师①名词,老师②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③名词作动词,学习2、乎①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②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①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②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③代词,他的4.、而(1)连词表承接(2)连词,表转折(3)连词,表承接5、之(1)结构助词,的(2)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第二课时

  一、超出;比……低下;以……为耻;糊涂;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圣人/圣明;愚昧的人/愚昧;文辞休止和停顿处;小的方面/大的方面;拜别人为师;看不起;固定的;被;赠送。二、翻译重点句子:1、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

  2、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圣明,愚人愚昧,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3、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则足以感到耻辱;以官大的人为师,则被认为近于谄媚。

  4、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三、(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

  (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5)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6)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7)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三)、一词多义

  1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③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④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传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3.道

  ①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③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

  ①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③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5.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6.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4)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8)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7.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译)

  (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8.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6)于其身也(反称代词,自己)

  9.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10.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四)、词类活用

  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

  2.名词作动词

  ①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3.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②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②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⑤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

  2.形容词作动词

  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三)动词的使动用法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使……学习)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非,表否定判断)

  (二)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三)倒装句

  1.介宾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

  (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

  (3)不拘于时,学于余(于余学,介宾短语后置)

  2.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

  4.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

  (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

  (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语)

  (4)(师)位卑(者)则足羞,(师)官盛(者)则近谀(省略谓语动词)

  5.固定格式

  庸……乎:表反问,难道……吗,哪里……呢

  例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第三课时

  1、写给李蟠的:作师说以贻之。

  三条原因:①、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②他不拘于时,学于余;③、能行古道

  根本原因:能行古道不拘于时

  2、古人的从师学习之道。分为两层:①、古道的核心:学者必有师

  ②、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第二段)

  孔子师郯子、师襄、老聃(倒数第二段)

  两个例子点面结合,说服力增强,同时呼应了第一段的说理。使文章对古道的阐释由抽象到具体,渐渐地清晰化、明朗化。

  4、、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找出一个以不同面目反复出现的词语来概括回答)?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用了什么手法?得出什么结果?

  耻学于师于其身则耻师焉不耻相师耻师:以从师为耻

  古圣人――今众人;对子―――对己;百工―――士大夫;对比。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小学而大遗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5、非常痛心(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朗读时,应读出语气。

  家长给孩子找家教,而自己不学习;

  学习好的更有动力成绩更好;学习差的更厌学成绩更差;

  富裕家庭的孩子大多不如贫家子弟学习更刻苦

  二、思绪拓展:

  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1200多年之后的我们: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

  “唐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四、同步检测:1.D(A.传zhuànB.苌chángC.蟠pán)2.D(吾从/而师之)3.B(师D(A.有—又,暴—曝B.生—性C.受—授)5.A.老师B.以……为师C.掌握专门学问或技术的人D.老师6.C(判断句)7.A.更加B.以……为羞耻C.丢弃D.不屑一提,看不起8.A.宾语前置句B.判断句C.介宾短语后置句D.介宾短语后置句9.C(例句和C是代词,ABD皆为语气词)10.B

3、《孔雀东南飞(并序)》导学案(第一课时)(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学习目标】

  1、通读全文,概括文意;

  2、疏通文意(序—12段),掌握重点词语。

  3、背诵9—12自然段。

  【学习重点】

  通读全文。

  【学习难点】

  掌握重点词语。

  【学法指导】

  先自读,不翻阅资料,试试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

  【知识链接】

  1.背景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全诗357句,1785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是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2.孔雀东南飞

  上世纪的1935年,在巴黎大学的博士论文答辩会上,主考人向陆佩如先生提出了一个怪问题:“《孔雀东南飞》这首古诗里,有‘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之句,可作者为什么不说成‘孔雀西北飞’呢?”

  问题一提出,答辩会场上顿时有些躁动,旋即又静了下来,所有人一齐把目光投向了陆先生。陆佩如心想:作为艺术描写,说孔雀东南飞,西北飞,都是可以的。但如果这样认真地照直说,会使主考官受窘,认为自己所提的问题近乎无知和荒唐。于是,他灵机一动,做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回答:因为——“西北有高楼”!

  这个回答非常巧妙!满座的老师放声大笑,交口称赞。原来,古诗十九首里有这样的诗句“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陆佩如以怪对怪,既准确又巧妙,大胆的奇思妙想,顿使答辩会上充满了浪漫的活泼气氛……

  【学习过程】

  一.通读全文,读准字音、句读。先自读,然后由组长进行“诵读过关”检查,根据“准确”—→“流畅”—→“有感情”三级标准评定本组诵读的“诵读明星”。

  诵读明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选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刘兰芝、焦仲卿的悲剧故事,主要情节要全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

  (一)序

  1.重点字词

  ①为……所遣_______________②其家逼之___________________

  ③乃投水而死______________④自缢于庭树_________________

  ⑤时人伤之_________________⑥为诗云尔___________________

  2.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

  (二)1—2段

  1.1——2段重点字词

  ①徘徊________________②诗书________________

  ③故嫌迟______________④难为_______________

  ⑤不堪驱使_________________⑥徒留无所施______________

  ⑦白公姥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相遣归________________

  2.“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古代民歌常用这种“起兴”的写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你能另外再举一例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兰芝对仲卿诉述,她明白婆婆是故意刁难,就主动要求“遣归”,此刻她的心理活动应该是怎样的?这反映了她性格方面的什么特点?用诵读把它表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3-8段重点字词

  (1)堂上启阿母________________(2)幸复得此妇________________

  (3)共事二三年________________(4)何意致不厚_______________

  (5)何乃太区区______________(6)汝岂得自由_______________

  (7)可怜体无比________________(8)伏惟启阿母________________

  (9)终老不复取________________(10)槌床便大怒_______________

  (11)会不相从许_______________(12)再拜还入户_______________

  (13)卿但暂还家________________(14)吾今且报府_______________

  (15)谢家来贵门________________(16)昼夜勤作息________________

  (17)伶俜萦苦辛______________(18)留待作遗施____________

  (19)于今无会因________________

  (四)9-12段

  1.重点词语

  (1)新妇起严妆_______________(2)事事四五通_______________(3)却与小姑别_______________(4)好自相扶将______________

  (5)嬉戏莫相忘_______________(6)誓天不相负_______________(7)感君区区怀_______________(8)君既若见录_______________

  2.“昔作女儿时……念母劳家里”部分,体现了刘兰芝什么样的内心世界?用诵读表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堂检测】

  先反复读诵9—12自然段到熟练程度,再按下面指示试着背诵。

  鸡鸣外于曙,_________________。著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足下_________________,头上_________________。腰若_________________,耳著_________________,指如_________________,口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受母钱帛多,_________________,今日还家去,_________________。”却与小姑别,_________________。“新妇初来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勤心养公姥,_________________,初七及下九,_________________。”出门登车去,_________________。

  府吏马在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今且赴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_________________,不久望君来。君当作_______________,妾当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有亲父兄,性行_________________,恐不任我意,_________________。”举手_________________,二情_________________。张小二

4、《季氏将伐颛臾》说课稿及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1.《季氏将伐颛臾》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季氏将伐颛臾》是苏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中第一篇课文,被列在“我有一个梦想”单元“经世济民”版块。它的位置决定了它的重要作用。其次,这篇课文体现了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因此,也具有极高的文学鉴赏价值。

  2、关于本文的先导性知识。

  (1)介绍先秦诸子基本情况:包括生平事迹、后人评价、观点主张,代表作品。

  (2)介绍文中季氏、孔子、冉有、子路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

  (3)介绍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4)介绍本文的时代背景。

  3、布置预习作业: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2)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翻译课文,要求做到一一对应的直译,把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留待上课质疑。

  4、教学目标: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3)通过分析“仁”在这篇文章中的具体体现,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

  (4)分析文中冉有、孔子的语言特点。

  5、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翻译全文、理解内容、指导背诵、分析人物语言特点。

  6、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的“仁”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二、教法分析

  本篇课文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文章,年代久远,学生学起来难度较大。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扫清字词障碍,认真朗读课文,借助先导性知识,理解文中人物的关系,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

  课上主要以学生的质疑为主,在一种师生共同探究的氛围中完成本课的教学工作。

  三、学法指导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会学生自学文言文是文言文教学的最终归宿。在本节课中,老师力图教会学生怎样质疑难点字句、怎样背诵文言文、怎样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大屏幕上显示一段文字,见教师语),“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摘自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的宣言。”请同学们注意这则宣言,这句话是一个外国人说的,一个外国人为什么如此崇拜中国的孔夫子?孔子的智慧到底是什么?所有问题的答案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板书:仁)。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请大家借助这篇课文进一步理解孔子的“仁”(板书:《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2、检查朗读

  文言文的朗读有三条标准,即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出感情。下面,我请三个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的三个段落,请其他同学听他们的读音、听他们的句读、听他们读的是否有感情。

  找三个同学朗读课文,之后难点句子请会读的学生带着读,之后,自读全文,之后女生读一二两段,男生读第三段,之后,男女生一起读。

  3、检查译文

  检查译文主要采用学生质疑的方式,凡是学生能回答的全部采用学生回答,学生答不出来的教师点拨。文言文翻译凡是能采用直译的一定采用直译,这一条作为师生的共识提出来。

  这节课,预设学生的主要问题有:

  (1)“无乃而是过与?”中的“是”怎样理解?

  (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怎样对译,分别是什么句式?

  (3)注解15中的译文选择第一个还是第二个?(第一个为直译,第二个为意译)

  (4)“既来之,则安之”与现代汉语中的“既来之,则安之”意思一样吗?

  (5)第三段中“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中的“盖”,字典上有八个解释,能排除①②③④⑧,剩下的⑤⑥⑦到底应该选哪个?

  在学生没有问题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寡”指东西少,“和无寡”中的“寡”指人少,而字典上只解释说“少”,请问,“寡”到底指什么?

  质疑结束后,分别找三个同学分别翻译课文的三段,再订正译文中的错误。

  最后,教师要求学生整理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现象,特殊句式等文言文重点知识。

  4、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每段内容采用教师先提问内容要点,再按要点提示进行背诵的方式进行。

  第一段,本段写了几个内容,孔子反对攻伐的理由是什么?(介绍背景:伐颛臾,冉季向孔子禀告消息:有事于颛臾,孔子反对攻伐的理由: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不可伐),且在邦域之中(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第二段,冉有的托词是什么,孔子引用那些话,引用那些比喻反驳冉有?(冉有的托词是: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孔子引用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引用盲人的比喻,引用管理物品的比喻进行反驳。)

  第三段,冉有道出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什么?孔子又是怎样反驳冉有的?(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先批判冉有找托词,再提出自己的治国安邦的原则,然后批评冉有违背了自己的这些原则,最后,指出季氏之忧,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分析完每段的内容要点后,按照屏幕上的提示指导背诵。最后,再按照教师给出的三字词语背诵全文。(词语见下)

  伐颛臾——见孔子——尔是过——东蒙主——邦域中——社稷臣——夫子欲——周任言——尔言过——谁之过——近于费——子孙忧——君子疾——丘也闻——不患寡——不患贫——修文德——由与求——不能来——不能守——动干戈——季孙忧——在萧墙

  之后,教师检查背诵:指名背与齐背交互进行。

  最后指出:背诵课文,方法很多,例如:朱熹曰:“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读几遍,自然上口,便久远不忘。”对于每一位同学,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在背诵课文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交流,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背诵方法。

  5、分析课文中“仁”的具体体现

  提问:课文中哪里能体现出孔子的”仁”的政治思想?

  归纳总结:反对攻打颛臾,说明孔子反对武力(板书:反对武力)。

  引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引用两个比喻,说明孔子提倡做事要尽职尽则、忠于职守,要自知、自醒。(板书:尽职尽则、忠于职守、自知、自醒)。

  批评冉有强词夺理,说明孔子提倡为人真诚(板书:为人真诚)。

  提出自己的政治观点,说明,孔子提倡以国家为重(板书:以国为重)。

  结尾指出季氏之忧在萧墙,说明孔子提倡要有忧患意识(板书:忧患意识)

  6、分析文中冉有、孔子的语言特点,设置情境,进行口语训练

  归纳总结:冉有三句话闪烁其辞,观点含糊,应该读出这种感觉。

  孔子三次直呼其名“求”,次次各有特点。四次反问句式犹如急风暴雨,劈面打来,使得冉有理屈词穷,毫无招架之力。第三段义正词严的批评冉有态度不端正,批评冉有季路违背了自己的治国之道,慷慨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

  现场找三个学生模拟当时的对话场面,用现代汉语演绎这场对话情景。

  7、归纳总结

  结合板书设计归纳孔子的智慧具体表现在哪里?

  “仁”:反对武力;尽职尽责、忠于职守;为人真诚、以国为重;忧患意识

  “慧”:先破后立,破中有立;

  正反两方面:

  比喻、类比、反诘

  2.《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学目的: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3)通过分析“仁”在这篇文章中的具体体现,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

  (4)分析文中冉有、孔子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翻译全文、理解内容、指导背诵、分析人物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孔子的“仁”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请同学们看屏幕(屏幕上显示一段文字,见教师语),“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摘自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的宣言。”请同学们注意这则宣言,这句话是一个外国人说的,一个外国人如此崇拜中国的孔夫子到底为什么?孔子的智慧到底是什么?所有问题的答案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板书:仁)。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请大家借助这篇课文进一步理解孔子的“仁”(板书:《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二、初步感知:

  文言文的朗读有三条标准,即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出感情。下面,我请三个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的三个段落,请其他同学听他们的读音、听他们的句读、听他们读的是否有感情。

  找三个同学朗读课文,之后难点句子请会读的学生带着读,之后,自读全文,之后女生读一二两段,男生读第三段,之后,男女生一起读。

  三、文本解读:

  1、解决翻译

  学生将之前翻译时的难点进行提问。这节课,预设学生的主要问题有:

  (1)“无乃而是过与?”中的“是”怎样理解?

  (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怎样对译,分别是什么句式?

  (3)注解15中的译文选择第一个还是第二个?(第一个为直译,第二个为意译)

  (4)“既来之,则安之”与现代汉语中的“既来之,则安之”意思一样吗?

  (5)第三段中“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中的“盖”,字典上有八个解释,能排除①②③④⑧,剩下的⑤⑥⑦到底应该选哪个?

  在学生没有问题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寡”指东西少,“和无寡”中的“寡”指人少,而字典上只解释说“少”,请问,“寡”到底指什么?

  质疑结束后,分别找三个同学分别翻译课文的三段,再订正译文中的错误。

  最后,教师要求学生整理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现象,特殊句式等文言文重点知识。

  2、内容分析

  (1)第一段,本段写了几个内容,孔子反对攻伐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介绍背景;伐颛臾,冉季向孔子禀告消息;有事于颛臾,孔子反对攻伐的理由;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不可伐),且在邦域之中(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2)第二段,冉有的托词是什么,孔子引用那些话,引用那些比喻反驳冉有?明确:冉有的托词是: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孔子引用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引用盲人的比喻,引用管理物品的比喻进行反驳。

  (3)第三段,冉有道出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什么?孔子又是怎样反驳冉有的?明确: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先批判冉有找托词,再提出自己的治国安邦的原则,然后批评冉有违背了自己的这些原则,最后,指出季氏之忧,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3、背诵指导

  分析完每段的内容要点后,按照屏幕上的提示指导背诵。最后,再按照教师给出的三字词语背诵全文。(词语见下)

  伐颛臾——见孔子——尔是过——东蒙主——邦域中——社稷臣——夫子欲——周任言——尔言过——谁之过——近于费——子孙忧——君子疾——丘也闻——不患寡——不患贫——修文德——由与求——不能来——不能守——动干戈——季孙忧——在萧墙

  同时指出:背诵课文,方法很多,例如:朱熹曰:“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读几遍,自然上口,便久远不忘。”对于每一位同学,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在背诵课文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交流,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背诵方法。

  4、分析课文中“仁”的具体体现

  提问:课文中哪里能体现出孔子的”仁”的政治思想?

  归纳总结:反对攻打颛臾,说明孔子反对武力(板书:反对武力)。

  引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引用两个比喻,说明孔子提倡做事要尽职尽则、忠于职守,要自知、自醒。(板书:尽职尽则、忠于职守、自知、自醒)。

  批评冉有强词夺理,说明孔子提倡为人真诚(板书:为人真诚)。

  提出自己的政治观点,说明,孔子提倡以国家为重(板书:以国为重)。

  结尾指出季氏之忧在萧墙,说明孔子提倡要有忧患意识(板书:忧患意识)

  5、分析文中冉有、孔子的语言特点,设置情境,进行口语训练

  归纳总结:冉有三句话闪烁其辞,观点含糊,应该读出这种感觉。

  孔子三次直呼其名“求”,次次各有特点。四次反问句式犹如急风暴雨,劈面打来,使得冉有理屈词穷,毫无招架之力。第三段义正词严的批评冉有态度不端正,批评冉有季路违背了自己的治国之道,慷慨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

  现场找三个学生模拟当时的对话场面,用现代汉语演绎这场对话情景。

  三、总结:

  “仁”:反对武力;尽职尽责、忠于职守;为人真诚、以国为重;忧患意识

  “慧”:先破后立,破中有立;

  正反两方面:

  比喻、类比、反诘

5、《季氏将伐颛臾》优秀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广东华侨中学贺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文言字词、句式等知识,能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学习文言文。

  ②能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并作出评价。

  2.过程与方法:讲练结合,诵读,小组探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子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及反对战争、维护统治秩序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文言知识的落实,难点是学生对孔子政治主张的理解与评价。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媒体】多媒体平台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必修二第四单元已经学习了文言文(1),对于高中文言文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学生应该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掌握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及其他的文言现象。

  课前学生利用《学案》进行预习,应该能初步掌握文言字词等基础知识,但文意理解,孔子政治主张等涉及背景的知识,还需要老师指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孔子的“三怒”导入。(我们在学了《论语选读》第一、第二单元,知道了孔子待人处事的态度是“温良恭俭让”,称呼学生也叫“求也”“回也”。然而孔子也会发怒,在记载中,孔子发过三次怒。)

  一怒: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①也!于予与②何诛③?”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注释】①圬(wū):指泥工抹墙的工具,也作动词用,指把墙面抹平。②与:语气词,同“欤”,下文“于予与改是”中的“与”同义。③诛:责备。

  【译文】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粪土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又说:“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

  可见学生睡觉,老师批评是天经地义的。

  二怒:

  求也为季氏宰,无能改于其德,而赋粟倍他日。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译文】“冉求当了季氏的家臣,不能改变季氏的德行,征收田赋反而比过去增加一倍。孔子说:‘冉求不是我的学生,弟子们,你们可以擂起鼓来声讨他!

  孔子是发火了,而且脾气很大,是因为弟子冉有没有说服主子实施仁政。老先生很看重仁。

  三怒:在《季氏将伐颛臾》中,老夫子第三次发火了,这又是冉有惹的祸,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存个疑问,先落实了文言知识,再来找答案。

  二、落实文言字词(10分钟)

  检查预习的情况。(主要从实词、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翻译四部分检查掌握情况。)

  1.实词

  (1)季路见于孔子(见:拜见、谒yè见)

  (2)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止:不去)

  (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憎恨、痛恨。辞:托词、借口。)

  (4)不患寡而患不均(患:忧虑、担心。寡:少。)

  2.一词多义

  (1)相相夫子(辅佐,动词)

  则将焉用彼相矣(辅助盲人走路的人,名词)

  (2)是无乃尔是过与(提宾的标志,助词)

  是谁之过与(此,这,代词)

  (3)过无乃尔是过与(责备,动词)

  尔言过矣(错,形容词)

  是谁之过与(过失,名词)

  (4)于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引出对象)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对)

  虎兕出于柙(从)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在)

  3.特殊句式——(提示: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

  (1)是社稷之臣也——这是国家的臣属(判断句)

  (2)谋动干戈于邦内(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

  (3)龟玉毁于椟中(被动句)

  “龟玉毁于椟中”一句“龟玉”是指值钱的贵重的东西。玉是值钱的贵重的,无可非议。为什么“龟甲”也是值钱的贵重的东西?

  明确:孔子所处时代还是巫术余风未消的时代,龟甲是占卜的重要工具,所以十分珍贵。历史上的甲骨文很多刻在龟甲之上,是占卜内容的记录。我们学过的《氓》中“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一句,“卜”就与龟甲有关。

  4.翻译

  提示——

  翻译的方法:留、补、删、换、调。

  注意:翻译要“字字落实”。

  (1)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答案:A)

  A.季氏准备攻打颛臾。冉有、季路两人谒见孔子,说道:“季氏准备对颛臾使用兵力。”

  B.季氏将兴兵攻伐颛臾。冉有、季路来见孔子说:“季氏将向颛臾用兵了。”

  C.季氏准备攻打颛臾。冉有、季路来见孔子说:“季氏将要军事行动对颛臾。

  (2)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答案:C)

  A.本国以外的人还不归服,就加强文教和施行德政以吸引他们前来(归顺)。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下来。

  B.所以如有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加强文教和施行德政以吸引他们前来(归顺)。已经来了,便设法安顿他们。

  C.所以本国以外的人不归服,就加强文教和施行德政以吸引他们前来(归顺)。已经使他们来了,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3)求!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答案:C)

  A.求呀!这怕是你的过失吧!……为何要伐它呢?

  B.冉求!这难道不该责备你吗?……凭什么要去攻打它呢?

  C.求!恐怕该责备你吧?……凭什么还要攻打它呢?

  三、解题与背景介绍

  1.学生齐读课文

  2.思考:

  (1)孔子的第三次发怒缘何而起?——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孔子、冉有、子路是何许人也?)

  (2)背景介绍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求)、季路(子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两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四、整体感知

  1.针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师生展开了讨论,师生的态度各是什么?(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分析)

  文中学生的话: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齐读文中学生的话。)由此得知,学生的态度:支持赞同

  文中老师的话:

  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而在萧墙之内也。

  由此得知,老师的态度:批评反对

  (那么他们在表达各自的态度时,语气是否有变化呢?下面我们来品味一下师生之间三问三答的语气变化。)

  五、课文分析

  1.辨析师生双方的语气

  (1)冉有()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A.悄悄地B.含糊其辞地C.恭敬地

  用“含糊其辞地”“遮遮掩掩地”“轻描淡写地”。因为他们不是直截了当地说“季氏将伐颛臾”,而是说“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故意把“伐”字轻描淡写地说成“有事”,是想试探一下孔子。

  如果前加“恭敬地”不妥,冉有等始终尊敬孔子,此时不必专门强调。而“悄悄地”则有“泄密”嫌疑。“含糊其辞地”则表现了冉有等赞成此事但又略觉不妥的矛盾心理。

  (请一位学生读一下含糊其辞的语气。)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

  A.义愤填膺地B.义正辞严地C.勃然大怒地

  义愤填膺:义愤充满胸膛。形容极其愤怒。

  义正辞严:道理正当充足,措辞严正有力。可以写作“义正词严”。

  用“义正辞严地”、“旗帜鲜明地”。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孔子是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孔子不指责主谋季氏,而指责作为家臣的两个学生,可见孔子对自己的学生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孔子摆出三点理,“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指出颛臾不可罚、不必罚、不当罚。既然是无可争辩的事实,用“义正辞严地”好。用“旗帜鲜明地”也对,因为冉有、季路想试探一下孔子的口气,而孔子则明确地表示反对。

  但“勃然大怒地”、“义愤填膺地”既与“无乃尔是过与?”的语气不合,又与孔子的性格有点不相符。

  (2)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A.口是心非地B.含糊其辞地C.遮遮掩掩地

  冉有的“投石问路”遭到了老师的批评。他赶紧为自己辩解。

  用“口是心非地”、“言不由衷地”。冉有、季路是参与了“将伐颛臾”事件的策谋,他们对季氏的这一主张,不仅没有反对,而且是赞同的。如果他们表示强烈的反对,季氏也可能不会贸然作出伐颛臾的决定,他们是季氏的支持者;从后面冉有继续为季氏辩护来看,他俩是认同了季氏伐颛臾的理由。他们缺乏孔子那样的正义感。他们说“吾二臣皆不欲也”,其实是口是心非,只不过是想逃避老师的责备而已。如果用“遮遮掩掩地”,效果差一点。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

  A.大义凛然地B.语重心长地C.循循善诱地

  对冉有为自己推脱责任的做法,孔子会怎样?

  大义凛然:一身正气,威严不可侵犯的样子。

  用“大义凛然地”、“不依不饶地”。对冉有为自己推脱责任的做法,孔子表现了强烈的不满。孔子讲究“温良恭俭让”,但涉及到原则的事情,他当仁不让,决不姑息,语气非常严厉。大义凛然,指出了季氏将伐颛臾,作为家臣,冉有、季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义正词严”也对。

  如果用“语重心长地”“循循善诱地”、“晓以大义地”,尽管可以表现孔子对他们的批评是以理服人(用引用和类比的方法),也体现了孔子大教育家的风范,但与孔子直呼“求”不相称。

  (3)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A.强词夺理地B.口是心非地

  在孔子的步步紧逼之下,冉有终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用“强词夺理地”。侵略者把发动战争的责任推给受害的弱者,这是强盗逻辑,冉有居然还在孔子面前振振有词,真是颠倒黑白。

  “无中生有地”也可。颛臾的城墙坚固,应是出于自卫的需要;虽“近于费”也不会对季氏构成威胁,因为它只是一个附庸的小国,势力强大的季氏说它“后必为子孙忧”,完全是在找借口。

  “固执己见地”、“自欺欺人地”也可。经孔子的批评之后,冉有、季路可能意识到自己有责任,但他们没有识破季氏的阴谋;他们在师长面前是不敢强词夺理的,他们也不是那种无中生有别有用心的人,他们也是受了季氏的欺骗;当然,也说明他们不能站在孔子的高度来看问题,没有孔子那样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他们既然意识到自己的失职,说明他们也认识到伐颛臾是非正义的,他们还要固执强辩,那应是自欺欺人的狡辩。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A.一针见血地B勃然大怒地

  用“一针见血地”、“针锋相对地”。孔子首先指出,说“后必为子孙忧”的说法是在找借口,这种做法是令人深恶痛绝的,这就揭穿了季氏、冉有他们自欺欺人的阴谋;接着,孔子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再指责学生的失职;最后,揭露了季氏的阴谋,说明季氏认为颛臾“后必为子孙忧”是假的,他的目的是:消灭颛臾,扩大自己的地盘,削弱鲁君的势力。这一番话,孔子说得针锋相对,一针见血。

  2.孔子的辩难

  针对冉有的三次陈述,孔子进行三次反驳。从孔子的说话的语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态度是从“不满”到“生气”到“怒不可遏”的。

  第一次,摆事实,列出三点理由,“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指出颛臾的不可罚、不必罚、不当罚。从中看出孔子从“礼”的角度教育学生。

  第二次,讲道理。引用名言,运用类比,斥责学生的失职、不义。从中看出孔子是用“理”来教育学生。

  第三次,讲道理。首先从君子品质的角度,斥责冉有的为人。接着从治理国家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内: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对外:修文德。最后,揭穿季氏的阴谋。“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从中看出,孔子用“德行”、“治国”的道理来教育学生。)

  3.小结:孔子的政治主张

  在这次对话中,孔子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均”、“和”、“安”“修文德”。

  孔子一贯的政治思想就是礼治、仁政和教化。

  “礼制”是孔子所期求的社会秩序;“仁政”是这一社会的精神气质;“教化”是这一气质得以形成的途径,也是理想社会秩序得以实现的方式。

  六、探讨研读(时间如果允许播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和”片段,2分18秒)

  思考:孔子对内的政治主张是“均、和、安”,其中“和”的思想对我们当今社会影响最大,请同学们从朋友和气、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的角度举一些例子,并进一步思考“和”这一思想的现实意义。

  老师小结:

  《论语》有曰:“礼为用,和为贵。”中国人讲求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统一,修文德、教养百姓使其安居乐业,互助互爱,天下太平,人心安定,这样就达到和谐的目的。所以用“和”的理念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各种社会矛盾,正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大亮点。今天,我们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是与古代“和”的思想一脉相承的,是当代中国赋予“和”字以新时代的内涵,是对“和”的理解和传承。

  七、作业做本课的古汉语知识归纳

6、《季氏将伐颛臾》优秀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教学目标

  l、解决预习难点,归纳文言词语意义及句式。

  2、弄清思路,理解课文。

  3、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教学重难点 文言多义词与句式辨识。

  教学过程

  一、入课

  映示教学目标,由《论语》这部书和回忆孔子导入课文。

  引:初中我们学过《论语六则》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论语》是一部什么书?(生答,教师适当点拨)

  明确: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语录体散文集,儒家经典著作。论:编辑;语:“言谈”的意思。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这部书影响巨大。

  引:你了解孔子的哪些情况?(生答)

  明确: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公认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课文中冉有、季路是他的学生。

  二、有关背景

  引:题目中的“伐”是“讨伐”的意思,本文写战争场面还是别的内容?相关背景如何?

  点拨:课文共3段,写孔子与两名学生的三次对话。当时,鲁国正处于动荡中,三大贵族(季孙、孟孙、叔孙)共同把持朝政,季孙是宰相,他的权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目的是:贪其土地;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冉有、季路任李氏家臣,两人都参与了出征前的谋划,二人把消息告诉了孔子。

  三、研习课文

  (一)朗读全文,扫清字句障碍

  (1)生分角色读课文,予以评价。

  要求:其他学生看课文,听清读音,停顿、重音和语调。

  (2)生做附二材料的1、2题后,着字幕、订正。

  (二)分层讨论

  1、学习第1段

  ①生出声自读,看注释;理解句义,师巡场释疑。

  ②提生释下列句义,指出句式特点,予以评价。

  A李氏将有事于颛臾B无乃尔是过与?C何以伐为?

  点拨:A句,介词结构后置B、C句,固定句式,宾语前置

  ③简析。

  引:本段哪两句话表达了孔子的态度?他反对讨伐颛臾的理由是什么?(生答)

  点拨:“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孔子责冉有[板书],从历史、地理、(颛臾与鲁国臣属)关系三方面阐述反对征伐(板书)理由。

  2、学习第2段

  ①放本段录音,学生边听边看书下注释。

  ②提一生,译下列难句,予以评价。

  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B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C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点拨:难词“陈”,施展;“就”,充任;“危”,(盲人)走路不稳

  ③简析

  引:冉有推卸责任,孔子引名言,还用了两个形象比喻进行反驳(板书),教育冉有认识自己失责,作为季氏家臣,冉有应该拼死力谏。那么,孔子为什么要这样激烈地批评弟子呢?表明他怎样的观点态度?

  点拨:孔子55岁离开鲁国,周游列国14年;宣传礼治(板书),反对战争,但他的主张并不被各国诸侯采纳,于前684年回到鲁国由于是他从事教育,希望他的学生到各诸侯国去参政,继续推行他的政治主张。而现在,再有、季路违背了他的原则,因此他给予厉言批评。这就说明孔子坚持(板书)自己政治主张的决心。

  3、学习第3段

  ①一生读孔子指责两名弟子的话,予以评价。

  引:冉有的话前后矛盾,遮遮掩掩,最后道出他内心主张,原来,他是支持这场战争的。孔子听后,态度有何变化?结尾一句话言外之意是什么?

  明确:从“君子疾夫舍日……”“……不能来”“……不能守”句子中看出,孔子很气愤,狠狠地训斥(板书)。本段结尾一句揭穿了季氏发动这场战争的本质,是谋乱,妄图夺鲁君的权。

  引:想一想孔子当时是怎样的神态?

  〔一生上讲台表演孔子气愤的神情〕

  ②生齐读本节表明孔子政治主张的一段话。

  讨论: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集中表现在哪几个词上?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和平有何意义?

  (前后位四人一组,讨论之后,每小组推一名代表发言。)

  明确:对内做到均安民和;对外,施行文德。(板书)使远方人归顺。这就是孔子主张的“仁政”思想。安定压倒一切,今天周边世界战争阴影一直未消失,人类呼唤着和平。

  四、归纳主题(由生依板书内容自行总结)

  本简记录孔子与弟子三次对话,表明了孔子反对战争,坚持礼治,均安民和,施行文德的“仁政”思想和主张。

  [强化主题]投影

  1998年1月,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五、讨论写作特点

  引:本篇在言行记录中是怎样绘声绘色地刻画人物神态和气质的?

  明确:孔子的对话,他三次直呼“求”,语气急促,传达了他深恶痛绝的神态;另外,运用反诘句,语势猛烈,使冉有理屈词穷,无招架之力。

  六、朗读全文(齐读,整体感悟)

  七、布置作业

  1、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

  2、[迁移阅读]阅读《读本》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完成下列题目。

  (1)孔子为何笑子路?文章描写的孔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四位学生的性格是什么?

  (3)从中进一步体会《论语》通过记录言行刻画人物神态和性格的语言特点。

7、《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使用人: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1、研读第3段;2、整理归纳文言知识点。

  学习重难点:1、研读第3段;2、整理归纳文言知识点。

  学习过程

  一、研读课文第三段

  当冉有再一次危自己找借口开脱责任时,又遭到孔子的驳斥,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三次对话,并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1、孔子的主张是什么呢?

  2、这几句话表明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的内容是什么?

  3、哪些话说明二人违背了这些原则。

  4、通过分析,孔子认为季氏当前之“忧”是什么?

  二、整理归纳文言知识点

  1、古今异义

  (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义:;今义:认为。

  (2)有国有家者

  古义:;

  今义:“国”指国家,“家”指家庭。

  2、词类活用现象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后世必为子孙忧:

  (3)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4)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5)既来之,则安之:

  3、一词多义现象

  (1)过

  是谁之过与:

  无乃尔是过与:

  (2)安

  不患贫而患不安:

  既来之,则安之:

  (3)相

  则将焉用彼相矣:

  相夫子:

  4、特殊句式

  (1)是社稷之臣也

  句式:

  译文:

  (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句式:

  译文:

  (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句式:

  译文:

  (4)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句式:

  译文:

  (5)无乃尔是过与

  句式:

  译文:

  (6)何以伐为

  句式:

  译文:

  当堂检测:

  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思

  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④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课后作业:1、复习本学案内容;2、背诵第三段。

8、《季氏将伐颛臾》教学案例及反思(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中山纪念中学郭跃辉

  一、【教学目标】

  积累字词语法、分析论证方法、了解孔子治国思想

  二、【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对话合作。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第一步:导入

  教师导入:“在我们的印象中,孔子是一个温文尔雅的学者,实际上,孔子也会有发怒的时候。《论语》中记载了孔子的几次发怒。例如有一次他看见学生宰予白天睡觉,孔子对他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这个批评是很严厉的。再比如他的学生冉有,季氏的家臣,经常替季氏不择手段地聚敛财富,孔子生气地对别的学生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本文《季氏将伐颛臾》也是针对冉有的一次‘怒火’。让我们一起走进《季氏将伐颛臾》。”

  (二)第二步:围绕题目,简介写作语境

  题目:季氏将伐颛臾

  简介:(1)季氏,鲁国执政大夫,掌握着鲁国政权,经常做出一些违背礼节的事情。这是一个礼崩乐坏、陪臣执国政的时代,孔子对这一切充满了愤怒。他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2)颛臾,附属于鲁国的小国。季氏攻打颛臾的原因,有人说是季氏贪图颛臾的土地,有人说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鲁君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季氏担心的不是颛臾,而是担心鲁君收拾自己,颛臾为其内应。(3)将,《春秋》中没有记载此事,或许战争并未发生。

  (三)第三步:提出问题

  教师设计问题:这篇文章是由人物对话构成的,现在我们写对话的时候,一般会在“说”字前加上一些修饰或者限定语,例如“笑着说”、“皱着眉头说”、“含含糊糊地说”等。细读课文,在下列括号中填上合适的修饰词语。

  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地)曰

  2、孔子(地)曰

  3、冉有(地)曰

  4、孔子(地)曰

  5、冉有(地)曰

  6、孔子(地)曰

  (四)第四步:探究法分析课文

  独立思考上述问题,形成比较有条理的答案,然后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自己的见解,形成更为完整的答案,时间10分钟。整理学生的答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辨析。

  1、学生答案示例:焦急、彬彬有礼、郑重其事、严肃等等。

  (1)“焦急”分析:季氏将要讨伐颛臾,战争即将爆发,于是冉有和子路立刻将这件事告诉孔子,因此很“焦急”。

  (2)“彬彬有礼”分析:孔子很讲究礼节,对违背礼节的行为深恶痛绝,作为孔子的弟子,冉有和子路在拜见老师的时候,一定也是彬彬有礼的。

  (3)“郑重其事”“严肃”分析:在古代,战争是国家大事,需要慎重,冉有和子路得知季氏将伐颛臾的消息,于是郑重其事地将此事告诉孔子。

  教师点评:由于这句话提供的信息比较少,大家能够发挥想象,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因此这些答案也应该都是合理的。

  2、学生答案示例:愤怒、生气、惊诧、诧异等。

  (1)“愤怒”、“生气”分析:孔子听说这件事之后,直接喊出了冉有的名字“求”,并且用了感叹号,表示语气强烈。“无乃尔是过与”,是一个宾语前置句,意思是“恐怕要责备你吧”,孔子既然是责备冉有,此处当然应该填上“生气”或“愤怒”了。

  (2)“惊诧”“诧异”分析:“无乃尔是过与”包含着责备的语气,这没错,但是“无乃……”这个文言句式的意思是“恐怕……”,包含着一种商量、劝告的意思。“何以伐为”,意思是“为什么要讨伐他呢”,作者用了一个问号,表示一种质询的语气,因此用“诧异”或“惊异”比较好。

  教师点评:大家能够抓住文本细节例如文言句式、标点符号等展开分析,这很好。孔子有三句话被我们忽视了:“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首先看第一句,“以为”,以之为,把……当作,东蒙主,就是东蒙山的主祭人,颛臾作为东蒙山的主祭人,是先王授意的,这说明颛臾不可伐,因为涉及到先王。第二句,“且”是“况且”的意思,况且颛臾就在鲁国邦域之中,是鲁国的附属国,这说明颛臾不必伐,因为都是自己人。第三句,“是”是“这”的意思,颛臾是国家的大臣,是鲁国的藩属,地位应该和季氏一样,这就说明季氏没有资格讨伐颛臾。孔子简单的三句话,意在表明颛臾不可伐、不必伐、季氏也没有资格伐,如此反常的事情居然发生了,于是孔子问“何以伐为”,语气带有明显的“诧异”、“惊诧”的色彩。

  3、学生答案示例:委屈、无奈等。

  (1)“委屈”、“无奈”分析:冉有说,这件事是季康子决定的,跟我们二人没有关系,我们说话分量小,没有话语权,因此有些无奈。老师却说“无乃尔是过与”,老师要责备我们,我们当然有些委屈了。

  (2)教师点评:这个地方大家的分歧较小,冉有的语气相对确定,那就是无奈和委屈。

  4、学生答案示例:生气、循循善诱、语重心长等。

  (1)“生气”分析:孔子听了冉有的话之后,再一次不客气地点出了他的名字“求”,依然是强烈的感叹号。在孔子看来,冉有和子路作为季氏的家臣,是有责任有义务为季氏出谋划策的,自然也包括规劝、纠正季氏的不合礼节的行为。而此时,冉有和子路并没有尽到家臣的责任,孔子当然会很“生气”。

  (2)“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分析:我觉得孔子并不是生气,因为除了直接点到冉有的名字外,文本中再也没有直接表达孔子态度的文字。相反,孔子旁敲侧击,运用了不同的论证方法,来反驳冉有的观点。首先,“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这是引用论证,引用了周任的话,“陈力”,展示才能,“就”,靠近,“列”,职位。孔子并没有直接说冉有和子路没有尽到责任,而是通过周任的话来暗示。其次是类比论证,孔子说“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而”表示转折关系,盲人摇晃着要倒下,辅助者却不去搀扶,盲人跌倒了,辅助者也不去扶他起来,那还要那辅助的人干什么呢?孔子将冉有和子路比作辅助者,将季氏比作即将跌到的盲人,这是一种类比论证。孔子又说,“且尔言过矣”,况且你说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跑出来,龟甲宝玉坏在匣子里,这是谁的过错呢?孔子并没有强烈地责备冉有和子路,不问青红皂白批评一顿,而是循循善诱地摆事实、讲道理,因此是“语重心长”。

  教师点评:第二个同学对文本的解读很精细,对字词的解释、对句子的翻译很到位,更重要的是,他分析了写作手法,从论证手法的角度分析,我觉得更有说服力。

  5、学生答案示例:理直气壮、辩解、狡辩等。

  (1)“理直气壮”分析:冉有认为,颛臾城池坚固,并且靠近费地,而费恰好是季氏的封地,颛臾已经成为季氏的潜在的威胁,现在不去占领,日子久了,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这些都是很充分的理由,所以冉有表现得“理直气壮”。

  (2)“辩解”“狡辩”分析:冉有的理由完全是站在季氏的立场上,是在为侵略主义辩解。颛臾城池坚固,这本身并不是错,并不成为季氏攻取的理由。而冉有只不过是在为季氏攻打颛臾寻找一个借口,所以带有“狡辩”的成分。

  教师点评:两位同学说的都有道理。但是“理直气壮”是褒义词,冉有讲的并非是正义的道理,而是歪理,是强权之理,因此用“理直气壮”就不太符合语境。而“狡辩”一词揭示出冉有其实是在为季氏找借口,用得相对合适一些。冉有这句话也彻底暴露了自己所说的“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是一句假话。冉有的思想逻辑其实和当今世界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强盗逻辑”是一致的,所以引起了孔子的反感。

  6、学生答案示例:勃然大怒、出离愤怒等。

  (1)“勃然大怒”分析:面对冉有的“强盗逻辑”,再加上刚才冉有的推卸责任,孔子“勃然大怒”了。他说: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意思是:君子痛恨那些不说自己想要而一定要找一个借口的人。进而孔子又义正词严地指出: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一个国君和大夫,他们不担心人少而担心分配不均,不担心贫穷而担心不安定。紧接着,孔子直接指出了季氏将伐颛臾的根本错误之处:不应该采取战争而应该采取“修文德”的方式使远方的人民归顺自己。原文中“以来之”的“来”是使动用法。而冉有和子路的错误之处还在于他们并没有规劝季氏用“修文德”的方式使远人归顺,国家四分五裂他们却束手无策。最终,孔子直言不讳地指出了问题的症结:祸起萧墙,即鲁国内部的矛盾。

  教师点评:刚才这位同学用到了几个成语,即勃然大怒、义正词严、直言不讳,这些词语都可以当作第六空的答案。孔子愤怒的原因有三:第一,孔子痛恨那些找借口的人,第二,冉有的“真正逻辑”与孔子的“礼仪仁德治国”的逻辑相悖,孔子主张的是“修文的而来之”,而不是发动战争,第三是看到了问题的实质,季氏讨伐颛臾是“明修栈道”,而针对鲁君则是“暗度陈仓”,这也是孔子说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的原因。

  (五)第五步:结语

  教师总结:在我们的团结协作下,《季氏将伐颛臾》我们就学完了。这节课我们想象了师徒对话时的神态和语气,进行了一场有意义的“思维游戏”。在探讨的过程中,我们不仅细读了文本,掌握了很多文言文的基础知识,而且对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有所了解。希望课后我们自己整理复习本节课学到的文言知识,并且借助《论语》中的资料,加深对孔子甚至儒家思想的了解。

  五、【教学反思】

  原本是一节枯燥的文言文教学课,但是在黄厚江老师的《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一书的点拨下,这节文言文变得生动、有趣起来。尽管有很多不成熟、不完美的地方,但是我尽量实践了如下语文课堂教学理念:

  (一)、力争打破文言文教学重“言”而轻“文”和“道”的困局,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例如实词、虚词、语法等贯穿到“文”与“道”的理解与阐释之中。很多教师在讲文言文的时候,直接将文言文等同于文言文的语法知识,似乎不讲透这些知识文言文教学就无法展开一样,这是一种偏差。

  (二)、“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双导教学模式”。这节课,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多达10分钟,加上回答问题的时间,至少占了一节课的30分钟,教师仅仅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不仅有探讨的热情,而且对文本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也得到了训练。

  (三)、教师对文本要有更深入、更透彻的理解。我们经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尽管只是穿针引线,但是花在备课、查资料、反复揣摩文本、设计问题上的时间却相当多。如果教师没有细读文本,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就失去了方向,学生的答案也无法点评。

  (四)、对话教学的尝试与实践。对话教学不仅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显在的对话沟通与交流,更重要的是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与阐释。孔子与学生对话时的神态、语气在原文中是被隐去的,而通过细读文本,发挥想象,我们能够补充、还原当时的情境,这其实就是一种与文本对话的过程。

9、《季氏将伐颛臾》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学习孔子以礼治国,以德服人的“仁政”思想。

  学习方法:

  诵读、质疑、探讨

  一、文章背景

  1、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2、《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3、背景简介: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二、预习检测

  1、重要字音:

  冉()有    颛臾()      社稷()

  虎兕()出于柙()   毁于椟()中

  2、古今异义词:

  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⑵、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⑶、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3、词类活用:

  ⑴、则修文德以来之()

  ⑵、既来之,则安之()()

  4、重点实词解释

  ⑴.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⑵.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⑶且尔言过矣()

  ⑷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⑸.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5、文言句式

  ⑴.何以伐为()

  ⑵.无乃尔是过与()

  ⑶、是社稷之臣也()

  ⑷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6、成语积累:

  ⑴祸起萧墙

  ⑵既来之,则安之

  ⑶分崩离析

  三、文本探讨:

  1、孔子和两位学生的对话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2、孔子为什么认为不应发动这场战争?

  3、孔子提出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4、你怎么看孔子的“仁政”思想?

  四、拓展延伸:

  你认为孔子以礼治国,以德服人的思想,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何启发?

  五、达标测试: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是(  )

  A.陈力就列      行列

  B.危而不持      扶持

  C.则将焉用彼相矣   辅助者

  D.安无倾       倾覆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则修文德以来之

  B.既来之,则安之

  C.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D.邦分邦离析,而不能守也

  3、翻译下列句子

  A、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B、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

  C、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D、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E、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4、查阅工具书,翻译下面的短文。

  孔子行道而息,马逸,食人之稼,野人取其马。子贡请往说之。毕辞,野人不听。有鄙人始事孔子者曰请往说之,因谓野人曰:“子不耕于东海,吾不耕于西海也。吾马何得不食子之禾?”其野人大说,相谓曰:“说亦皆如此其辩也,独和向之人?”解马而与之。

  4、比较阅读语文读本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三、小结

  同学们,我们学习《论语》,不仅学习了其中的一些文言知识,还了解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修文德,以德服人,反对谋动干戈进行武力征伐,在内部创造一个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这种思想不照样适用于我们今天吗?我们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同样需要一个安定、和平的政治局面。因此,我们应刻苦学习,掌握知识,为创造一个长期安定、和平的政治局而努力。

10、《季氏将伐颛臾》(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

  目的要求:

  1.了解孔子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

  2.了解本文采取对话方式、反复辩难、使文章生动活泼、富有雄辩力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通过辩论,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进入新课:

  1.导入:

  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本册书的最后一个单元——文言文单元。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篇课文——《季氏将伐颛臾》。(板书)。

  2.

  本文出自《论语》。《论语》主要是孔门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孔子,名丘,字仲尼。让我们同孔子见见面(出示孔子肖像图)。传说孔子身材矮小,面目丑陋,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并创立了儒家学派。

  3.瞻仰了先圣的面容,接下来让我们从《季氏将伐颛臾》中领略一下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

  4.首先,让我们跟随课文录音,一起来浏览一下课文,注意把握句读。(播放录音)

  5.分析课文。

  ⑴.季氏将伐颛臾(板书)。

  这一句话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季氏将要讨伐颛臾。春秋时鲁国有一著名的历史事件,称为“三桓犯上”。鲁庄公有第三人:庆父、叔牙、季友,因为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桓势力渐渐强大,不把鲁国国君放在眼里,甚至在鲁襄公十一年将公室瓜分。为了进一步排挤鲁国国君,季孙氏又谋求进一步扩充实力。

  (2)第一句话交代冉有和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将消息告诉他们的老师。

  “有事于”:对……采取军事行动。

  (3)对于这一消息,孔子的反应是什么?

  明确:“求!无乃尔是这与(板书)?”(冉求,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

  孔子对二人是当面呵斥,说明孔子是不赞成这种做法的。

  批评完后,孔子又阐明了三点不赞成的理由(板书):

  先王封国不可伐

  邦域之中不必伐

  社稷之臣不当伐

  (4)针对孔子的批评,冉有自我辩解:“夫子欲之(板书),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我们那主公要攻打它,我们两人都不主张这样做呀!)

  孔子当即给予反驳。首先引用周任(朱熹注:平声)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摆出来、施展。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职位)意即: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同是在《论语》里,孔子曾说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在这里则说的是“在其位,谋其政”。任一份职就要尽一份力;拿一份钱做一份事嘛。即使用我们今天并不那么先进的话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吧,那“钟”也得撞得响啊!

  接下来,“一个盲人在走路,倘是临危而不抱持,跌倒而不搀扶,还用辅助者干什么呢?”接着孔子又打了一个比方:“老虎犀牛从栏中逃出,珍贵的玉器在柜里损坏了,这是谁的过失呢?”同学们说谁的过失?

  明确:管理者的过失。

  (5)由于孔子的批评抓住了要害,使冉有、季路难辞其咎,所以,他们只好实话实说,亮出自己的观点:“不是我们存心要消灭那颛臾,而是因为它日渐强大,又靠近费,对季氏的领地构成威胁。现在不消灭他,今后必将成为季氏的大患啊!”由此可见,冉有和季路实际上是参与了季氏的军事谋划的。

  不料这一说,又正好暴露出自己的一个大问题。孔子一针见血,马上批评他说:“有道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愿意去做而编个谎言来搪塞的态度。”(疾,憎恨;舍曰,避而不谈;辞,托辞、辩解之辞)因为在孔子看来,冉有的说法纯粹是侵略者的强盗逻辑。明明是自己要去侵略、消灭人家,却找借口说是因为人家对自己构成威胁。这正如20世纪初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却说成是要搞“大东亚共荣圈”一样。总之是心里明明想的是一样,口里却装模作样地说成是另一样,活脱脱的“伪君子”形象。

  (6)批评了他们,孔子觉得作为老师还得给他们讲讲道理。于是又有了以下一段议论:“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则安之。”(翻译)

  这是孔子的正面阐述,实际上说的是均贫富、讲稳定、求发展的治国方略,既包括内政又包括外交,既涉及经济又涉及政治。其中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的贫富思想。他的这种思想当然不同于共产主义,而具有平均主义色彩。因为他“不患贫”,而共产主义却要消灭“贫穷”。当然,历史地看,孔子的均贫富思想仍然具有积极意义。至少,它成为后世不少农民起义的口号和目标。

  (7)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后,孔子又针对冉有和季路的问题进行了批评。“今由与求也……谋动干戈于邦内”(翻译)

  (8)文章结尾一句话“吾恐季孙之忧……之内也。”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其实,季氏讨伐颛臾虽然可以扩大地盘,发展实力,但主要目的还是要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的政权。从这个观点看,他发兵讨伐颛臾是一种烟幕,是一种试探性的武力示威,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语道破了季氏的阴谋,同时也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观点。

  6.根据刚才所讲的内容,请一生翻译全文。

  三、小结:

  本文是一篇语录体的议论文。通过孔子与冉有和季路的对话,体现了孔子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

  孔子虽然历来主张温、良、恭、俭、让,但是面对原则问题时,他却又有“当仁不让”的精神,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格。

  (若时间允许,再听一遍录音,加强印象)

  四、作业

  完成基础训练。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巴东三峡》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雪》学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观潮》教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知识点归类人七年级(下)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夸父逐日》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关爱别人——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稿(七年级下册) 《喂----出来》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堂实录(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敬畏自然》说课稿(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五人墓碑记》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书愤》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 古诗《渔歌子》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干国祥构筑理想课堂) 《师说》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四) 《狼》导学案一等奖、教案一等奖(粤教版六年级下册) 《鸿门宴》复习备课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题都城南庄》教案一等奖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与朱元思书》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最新中学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诗歌鉴赏之形象教学案一等奖 (人教版高三必修五)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敬业与乐业》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讲学稿,(教师版) 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运用外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端午日》导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语文版九上第六七单元古诗词阅读理解(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相关信息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作文父母的爱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敬业与乐业》三维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字词复习(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难忘的一天》教学反思 人教九年级上《谈生命》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活动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一等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爸爸的花儿落了、丑小鸭、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伤仲永 高一新生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两只鸟蛋》教学反思 高一语文新教材第一单元教案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