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郑人买履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之处。
2、理解句意,领悟寓言所讲的道理。
重 点难点
在理解故事内容和寓意的基础上,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3*
1、设疑猜谜:
稀奇古怪两只船,没有桨来没有帆;白天载人四处走,夜晚横卧在床前。 (打一物) (鞋子)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个有关古代鞋子的故事:《郑人 买履》。
2、请学生起来介绍作者的相关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5*
1、指名朗读课文。指导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读《 郑人买履》时,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另外别人问话应表现出疑惑之情。
2、师生评价,正字正音。
3、学生自读,画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4、试着翻译课文,并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找出疑难问 题
三、合作探究 3*
1、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10*
1、重点词语解释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及反
市罢
遂不得履
何不试之以足
宁信度
无自信也
2、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 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 代替本字。 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而置之其坐 (2)反归取之
3、一词多义
度 (1 )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之 (1)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
(3)何不试之以足
而 (1)而置之其坐
(2)而忘 操之
4、特殊句式
郑人有欲买履者 定语后置结构
何不试之以足 倒装句
五、疏通文义10*
理解句意
讲故事
事情的起因,欲买履,度其足
事情的经过:至之市—— 已得履 忘持度——反归取之
事情的结果:市罢,遂不得履
六、分析课文10*
A 最能体现郑人思想性格的句子在哪 里?并反复朗读。
B 运用哪些描写方法表现郑人特点? 试各举典型一例作答。你怎样看待郑人?
C 这则寓言讽刺了怎样的人?今天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的人。)(告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
七、兴趣作业:1*
1、课文翻译一遍;背诵寓言。
2、如果你是卖鞋的人,你会对这个郑国人说些什么呢?
《郑人买履》课堂练习
姓名 班级
1、重点词语解释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及反
市罢
遂不得履
何不试之以足
宁信度
无自信也
2、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 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 ”,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 )而置之其坐 (2)反归取之
3、一词多义
度 (1)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之 (1)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
(3)何不试之以足
而 (1)而置之其坐
(2)而忘操之
4、特殊句式
郑人有欲买履者 定语后置结构
何不试之以足 倒装句
2、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初识文言文特点和寓言的特征。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句。
3.在了解文言文翻译方法的基础上,对照注释准确翻译全文。
4.理解寓意,并用以指导现实生活。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2、3、4.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3、4;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并说出读过这些寓言故事之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样的道理。
(如“守株待兔”:种田人放弃劳作,想不劳而获。寓意:成果靠劳动取得,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是危害自己的。)
这就是寓言:(请学生尝试着概括出寓言的特点。)
寓言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给人以劝戒作用。(简言之:短小的故事,表达深刻的道理)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另外两则寓言:《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相信大家一定能明白更多的道理。
二、检测预习:
1.请学生起来介绍作者及寓言出处的相关资料。
【明确】⑴韩非:战国末年思想家,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出身于韩国贵族家庭。在政治主张变法图强,积极向韩国君主献计献策,却不被采用,于是他转而埋头著述之中。在这些作品中他把法、术、势思想熔为一体,从而大大丰富了法家学说的思想内涵。这些作品传到秦国后,受到了秦王的高度重视。受到秦王的重用
⑵《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
2.检查字词
履(lǚ)遂(suì)先自度(duó)其足吾忘持度(dǜ)宁(nìng)信度(dǜ)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自读(要求:读出节奏、人物的语气。)
2.学生朗读(指导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读《郑人买履》时,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另外别人问话应表现出疑惑之情。)
3.老师范读(纠正字音和朗读节奏、重音、语调。)
4.学生齐读。
五、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1.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文中注解翻译全文。
六、三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学生分角色朗读文中的对话,思考那个买鞋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寓言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提示:抓住动作和语言)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可看出买鞋者是一个固执,迂腐的人。
文章用“至”、“忘”、“反”、“取”等动词,勾画了买履者相信量好的尺寸,不相信自己脚的愚态,当别人问他“何不试之以足”时,他“宁信度,无自信也”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
2.说出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谈谈它的现实意义。
寓意: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的人。
现实意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
七、巩固训练:
1.写出重要字词的意思。
履:鞋度duo,量长短置:放。之:指量好的尺码。坐:同“座”,座位。
之:往,去。市:集市。操,拿。吾:我。反:同“返”,回去。
市罢:集市散了。遂:于是,就。宁:宁可。信度:相信量的尺码。
无自信:不相信自己的脚。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⑵至之市,而忘操之。⑶吾忘持度。
⑷及反,市罢,遂不得履。⑸宁信度,无自信也。
3.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置之其坐(坐通“座”)(2)反归取之(反通“返”)
4.请指出“之”在下列词语中的意思。
(1)至之市(动词,到)(2)而忘操之(代词,量好的尺码)
(3)何不试之以足(代词,代指“鞋”)
2.采取多种形式背诵课文。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郑人买履》
2.预习、背诵《刻舟求剑》
板书设计:
《郑人买履》
第一层:郑人买履的过程和结果。
事情的起因:欲买履,度其足
事情的经过:至之市——已得履
忘持度——反归取之
结果:市罢,遂不得履
第二层:通过人物对话,使故事的讽刺效果大大增强。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刻舟求剑》,看从中能得出什么道理。
二、检测预习
1.介绍作家作品
吕不韦,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相,封文信侯,门下有宾客三千。
《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吕不韦使其
门客各著所闻,集论成书。书写成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所以后人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文辞高妙,不可更改。
2.检查字词
涉sshè遽jù契qì矣yǐ若ruò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自读(要求:读出节奏、人物的语气。)
2.学生朗读课文(朗读指导:要读出同船人催他时着急怀疑的语气和那个掉剑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语气.)
3.老师范读(纠正字音和朗读节奏、重音、语调。)
4.学生齐读。
四、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1.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文中注解翻译全文。
2.解决不了的问题组长记下来等待全班讨论。
五、思考讨论
1.这个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明确】寓意:不懂得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效果。
现实意义:当今社会是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们在改革进程中,一定会碰到许多新的问题,但我们面对现实,思想不能僵化,而要善于变通,只有这样才能搞好改革,才能将改革不断的推向深入,我们的事业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2.两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在揭示寓意的方法上有何不同?
【明确】共同的寓意: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写法评析:《郑人买履》通过人物对话,使故事的讽刺效果大大增强。《刻舟求剑》对比、反问揭其错误实质。结尾“舟行”与“剑止”对比,指出“求剑若此”不仅找不到剑,而且太糊涂了。对比议论发人深省。
六、巩固训练
1.理解重要字词
涉:跋涉,就是渡水的意思。自:从遽:立即,匆忙。契:雕刻。
【是吾剑之所从坠】是:这儿。所从坠:掉下去的地方。
【从其所契者】从:依照,按照。所契者,雕刻记号的地方。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⑴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⑵遽契其舟⑶是吾剑之所从坠。
⑷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⑸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七、布置作业
1.熟背并默写《刻舟求剑》。
2.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刻舟求剑》
第一层:楚人丢剑和找剑的过程。
第二层:议论、讥笑这种找剑方法是糊涂的方法。
3、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之三)教案
古代寓言二则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
2、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3、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4、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3、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设想;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在熟读的基础上,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读懂课文大意,学习文中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创设情境,共同探讨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课前搜集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等)
2、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
3、文言文的特点:语言简洁、凝练
二、作家、作品
1、韩非: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曾与李斯一起受学于荀子。因见韩国日益削弱,上书韩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国强兵,韩王不听,退而著书十万余言。书传至秦国,秦王大为赏识,于是发兵攻韩,迫使韩国送韩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韩非被拘入狱,后被李斯毒死于狱中。
2、《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
三、疏通字词字义
1、字音、字形
lǚ履suì遂nìng宁度:duó量长短dù量好的尺码
2、通假字
坐,同“座”,座位。
反,同“返”,返回。
3、重要语句
(1)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欲买履(的)郑人。
(2)宁信度,无自信也。倒装句,实际上为:“宁信度,无信自也。
4、复述故事
5、准确翻译,做到字字落实
6、你怎样看待“郑国人”,怎样看待“郑人买履”。
7、文章寓意
(1)从郑人相信尺码的角度来看,其寓意在于告诫人们做人做事应从实际出发,不应固守习惯、墨守成规。
(2)从郑人返家取尺码的角度看,其寓意也可理解为遇事不可太机械,而应随机应变,灵活机动地处理各种变化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课学习的内容,齐背《郑人买履》。
二、查字典,读准字音。
sshè涉jù遽qì契yǐ矣ruò若
三、作家、作品
1、吕不韦,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相,封文信侯,门下有宾客三千。
2、《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一部书,是杂家的代表著作。此书语言精练,《史记•吕不韦列传》说,书写成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所以后人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文辞高妙,不可更改。
四、重点语句
1、楚人有涉江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涉江(的)楚人。
2、2、是吾剑之所从坠。
注:(1)是,指示代词,这儿。(2)所••••••者,••••••的地方(3)所从坠,(剑)坠落的地方。
意思是:这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3、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1)若,像。(2)“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4、对文中一些字词的理解。
“坠”写出楚人的慌乱,“遽”写出楚人反应速度之快,“入”“求”又写出其行为的愚蠢。
5、写法评析:对比、反问揭其错误实质。结尾“舟行”与“剑止”对比,指出“求剑若此”不仅找不到剑,而且太糊涂了。看来不应静止地看问题。
四、讨论
1、你有什么办法找到这把剑?
2、郑国人和楚国人错在哪里?
3、两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
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4、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古代寓言二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指导阅读的方法。
2、能积累常用的实词和虚词。
3、了解寓言的特点,能体会寓意,并说说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能积累常用的实词和虚词。
【教学难点】了解寓意,体会寓意。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了解寓言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我们读过,听过很多寓言故事,请你选择一则你认为最有意思的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学生活动:学生说说寓言故事,教师引导,你为什么推荐这个故事?评价学生的口头叙述能力。
2、你们发现寓言故事的特点吗?
A、故事短小精炼,情节完整,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
B、内容大多虚构,主角可以是动物,也可是人物,多用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情节生动。
C、寓言大多带有劝谕和讽刺的作用,惩恶扬善,充满智慧。
二、初识文言,积累文学知识
1、今天学习的《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也是寓言故事,不同的是用文言文来叙述的。结合书下注释,了解文章出处。
2、在了解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要求:第一步,读准字音
第二步,读准节奏
第三步,读出人物的角色
《郑人买履》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另外别人问话应表现出疑惑之情。
《刻舟求剑》要读出同船人催他时着急怀疑的语气和那个掉剑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语气。
3、通字音,评价朗读。
三、探究课文,学会翻译。
1、了解文言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正式的书面语,它典雅,简洁,但是因为距离我们的年代较远,我们的理解有了一些难度,这需要我们在通读的基础上把握重点词的意思,学会翻译。
2、在熟读的基础上,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读懂课文大意,学习文中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创设情境,共同探讨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3、质疑
学生提出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小组讨论解决,教师指导。
4、翻译的原则
A、直译,由单音节词变双音节词。
B、调整,包括字词的增删补减和句式的调整。
C、省略句补充的内容要加括号。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1、完成同步训练
2、采取多种形式背诵课文,总结自己的背诵经验
六、教学反思
文言文的内容学生并不陌生,现在以文言形式出现,实现了小学与初中学习的过渡。在教学时重点应在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学习方法的指导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重点】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教学方法】归纳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延伸
1、《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分别说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郑人买履》这篇寓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叙述了古代有个郑国人去集市买鞋,因只相信量好的尺寸却不相信自己的脚,结果没有买到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呆板、迂腐、固执的郑人,讽刺世界上很多人只相信死板教条的东西,不能灵活变通。
《刻舟求剑》讲的是战国时,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他佩戴的剑掉到了江里,他马上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船靠岸后,他立即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自己的剑,结果没有找到。这是一个愚蠢,固执己见,不懂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这些寓言引申成了成语。
2、寓言的寓意怎么领悟
A、通过人物对话,增强故事的讽刺效果。
B、议论、讥笑这种方法表达作者的意见。
C、没有任何评论,读者通过领悟自己体会。
二、课外拓展,学会解读文言文
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之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的解释。
2、学会用单变双的办法,利用增删调补的原则翻译文章。
3、学会分析人物(角色)的描写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得到启示,领会寓意。
4、能口头复述《狐假虎威》的故事大意,可以发挥想象和联想,力求说得生动流畅。
三、作业
1、完成课时达标练习。
2、背诵两则寓言。
四、教学反思
课堂节奏稍微松了些,学生自学能力一定要重视,怎样读文言文要和学生一起概括
5、《郑人买履》公开课教案
执教老师 王加斌 授课班级 七(4)
课 题 : 《郑 人 买 履》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句意,领悟寓 言所讲的道理。
3、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之处。
教学重、难点 :
1、解故事内容和寓意的基础上,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解故事内容和寓意的基础上,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
读过这些寓言故事之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样的道理。
(如“龟兔赛跑”:乌龟跟兔子赛跑,结果兔子失败 。寓意:骄傲使人落后、失败。 “守株待兔”:种田人放弃劳作,想不劳而获。寓意:成果靠劳动取得,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是危害自己的。)
这就是寓言:在一个短小的故事中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另外两则寓言:《郑人买履》,相信大家一定能明白更多的道理。
2、请学生起来介绍作者及寓言出处的相 关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指名朗读课文。指导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读《郑人买履》时, 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另外别人问话应表现出疑惑之情。
2、师生评价,正字正音。
3、学生自读,画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4、试着翻译课文,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找出疑难问题
三、合作探究
1、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重点词语解释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及反 市罢
遂不得履 何不试之以足
宁信度 无自信也
2、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而置之其坐
(2)反归取之
3 、一词多义
度 (1)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之 (1)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
(3)何不试之以足
而 (1)而置之其坐
(2)而忘操之
4、特殊句式
郑人有欲买履者 定语后置结构
何不试之以足 倒装句
五、疏通文义
理解句意
讲故事
事情的起因,欲买履,度其足
事情的经 过:至之市——已得履 忘持度——反归取之
事情的结果: 市罢,遂不得履
六、分析课文
A 最能体现郑人思想性格的句子在哪里?并反复朗读。
B 运用哪些描写方法表现郑人特点? 试各举典型一例作答。你怎样看待郑人?
C 这则寓言讽刺了怎样 的人?今天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七、探究学习
分析郑人形象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应该懂得什么
八、兴趣作业:
1、如果你是卖鞋的人,你会对这个郑国人说些什么呢?
2、由于这个人的生搬硬套,墨守成规,没买到鞋。请大家做一个小编导,充分发挥想象,为《郑人买履》编写续集,写在日记本上。
(1)《郑人买履》中那个买鞋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寓意是怎 样刻画这一形象的。
(2)说了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谈了它的现实意义。
6、《郑人买履》《刻舟求剑》教案设计(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预设目标
(1)口述作者及相关情况
(2)弄懂寓言故事
(3)解释默写
(4)背诵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述这两个寓言故事(注意郑人、楚人的神态和动作语言)
教材分析:
一、了解“寓言”
“寓”寄物,“言”讲道理,寓言是一种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悠久历史的文学样式,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优秀的寓言故事往往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发挥其深刻的思想教育作用,增长人们的智慧和才干。
二、主题思想
《郑人买履》这篇寓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叙述了古代有个郑国人去集市买鞋,因只相信量好的尺寸却不相信自己的脚下,结果没有买到鞋的故事,讽刺世上很多人不顾实际情况,只相信教条的做法。
《刻舟求剑》讲的是这样一个令人捧腹的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他佩带的剑掉到了江里,他马上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船靠岸之后,他立即从刻下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自己的剑,结果当然是找不到的,这则寓言故事,用来调整那些办事拘泥固执,不知变通的人。
三、思路结构
《郑人买履》
第一层:郑人买履的过程和结果。
第二层:通过人物对话,使故事的讽刺效果大大增强。
《刻舟求剑》
第一层:楚人丢剑和找剑的过程。
第二层:议论、讥笑这种找剑方法是糊涂的方法。
四、写作特色
这两则寓言故事篇幅都很短,但情节完整、叙事生动、语言明白如话,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教学安排
一、导入新课(3分钟)
你读过哪些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1)龟兔赛跑:乌龟跟兔子赛跑,结果兔子失败。
(2)守株待兔:种田人放弃劳作,想不劳而获。
解答:寓意(1)骄傲使人落后、失败。
(3)成果靠劳动取得,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是危害自己的。
学习《郑人买履》
二、初读课文(6分钟)
1、老师范读(注意字音、朗读节奏、重音、语调)。
学生找出应注意的字音和字型。
2、学生散读(两遍,体会朗读节奏,了解大意)。
3、老师细读(纠正字音和朗读节奏、重音、语调。
4、学生齐读(边读边注意事物的发生和发展)
三、构建画面(6分钟)
事情的起因,欲买履,度其足
事情的经过:至之市——已得履
忘持度——反归取之
结果:市罢,遂不得履
四、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15分钟)
1、圈划重点的文言词(履、度、坐、之、操、反、及、遂、宁、无、其、以)
A、独立学习,看课文注释查工具书。
B、合作学习,四人小组疏通文字
C、老师巡回释疑。
D、小组汇报
E、教师讲解重点、难点(师生讨论)
(1)操、持、取的意义
(2)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3)宁信度、无自信也
五、把握寓意(10分钟)
(1)《郑人买履》中那个买鞋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寓意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
(2)说了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谈了它的现实意义。
答案:(1)《郑人买履》中的买履者是一个十分死板,固执的又愚蠢的人,文章在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之后,用“至”、“忘”、“反”、“取”等动词,勾画了买履者相信量好的尺寸,不相信自己脚的愚态,当别人问他“何不试之以足”时,他“宁信度,无自信也”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市罢,遂不得履“一句讽刺了死搬教条者徒劳无益的结局。
(2)寓意: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的人。
现实意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
六、多形式背诵课文。(5分钟)
第二课时教学安排
一、(1)学生读通课文,注意字音,断句。(3分钟)
(2)学生展示学习效果。
楚人/有/涉江者,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二、疏通全文,把握文章结构(3分钟)
故事: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三、学习文言词语句式
小组间讨论,小组间比赛,采用一问一答。
涉:渡江遽:立刻、急忙契:雕刻
是:指示代词,这儿止:停止
惑:迷惑、糊涂
老师补充讲解:A、楚人有涉江者,定语后置,有涉江者之楚人
B、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几是是我的剑坠落之处。
C、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意强调B、C的肯定与委婉的反问语气。
学生揣摩试读。
四、阅读讨论(8分钟)
A、《刻舟求剑》的故事为什么要详写“刻记号”这一细节?
答:“刻舟”时把握十足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没有结果的无奈相趣成趣“,这一细节生动刻画了这个愚蠢不知变通的家伙的心理状态。想象“刻舟”时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用自己的话表述。
B、这个寓言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答:现实意义,当今社会是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们在改革进程中,一定会碰到许多新的问题,但我们面对现实,思想不能僵化,而要善于变通,只有这样才能搞好改革,才能将改革不断的推向深入,我们的事业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五、多形式背诵课文(6分钟)
六、选择两则寓言中你喜欢的一则,小组表演,注意丰富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五、板书(见教学安排中)
六、课后时文阅读讲义。
A、解释下列词语
置之其坐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之至之市其
试之以足遽契其舟
B、说出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的区别。
(1)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2)宁信度,无自信也。
(3)而置于其坐.
(4)是吾剑之所从坠。
C、说出两则寓言的寓意。
D、阅读下文,回答下面问题。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之先行,子随我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2、用“狐假虎威”造一个句子。
3、“兽见之皆走”中的“走”是什么意思?请列举出带“走”字的成语三个。
4、口头复述《狐假虎威》的故事大意,可以发挥联想和想象,力求说得生动流畅。
参考答案:
A、
(1)量好的尺寸;到……去;履
(2)他的;那,那个,指示代词
B、
(1)没有行走;不可以,不能
(2)相信自己的脚;不相信自己
(3)坐同“座”,座位,名词;动词,坐下。
(4)这,这是,指示代词;做判断动词。
C、不顾实际,只信教条的人可笑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是办不成事的。
D、(1)略(2)略(3)走:逃跑的意思。走马观花,走投无路,飞沙走石(4)略。
拓展资料
1、韩非和《韩非子》
韩非(约前280——前233),出身韩国贵族,《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他“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著有《孤愤》、《内外储说》、《说林》、《说难》。
《韩非子》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全书属于论辩文占绝大部分,文风犀利,有很强的说服力。
2、吕不韦和《吕氏春秋》
吕不韦:战国末年政治家,原为大商人,在赵国首都,遇见做人质的秦公子异人,(后改名子楚),认为奇货可居,入秦为之游说,使之归国继位(即庄襄王)
《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吕不韦使其门客各著所闻,集论成书,全书二十六卷,内分十二记、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相关链接
7、《论语》《孟子》选读教案《沂水春风》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居、如、方、作、撰、伤、与在文中的含义。
2、掌握《论语》中状态形容词的两种类型:叠音词和带形容词词尾的。
3、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4、感受孔子的教学风格以及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
4、结合今人引用本章节的不同文章和对本章节文化内涵的多元解读,感受孔子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
【文化内涵】
1、从孔子对三人言志的态度,分析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孔子为何要“与点”?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发表不同见解,深入了解孔子的思想。
3、结合今人引用本章节的不同文章和对本章节文化内涵的多元解读,感受孔子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
一.整体感知文本,掌握重点文言知识
1、诵读感知,用原文语句回答:
(1)文中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分别是什么?
(2)孔子是怎样看待他们的志向的?
【补充材料】
“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
“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
(《论语•公冶长》)
2、质疑解答,归纳状态形容词。
(1)“率尔”的“尔”何意?找出文中和它用法一致的词。
(2)请同学们归纳已学过的有关形容词词尾的例句。
(3)《论语》中重视用形容词描摹情状,除了这种带形容词词尾结构的,还有的则是叠音词,如“文质彬彬”,“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请同学们对《论语》中已学过的这类状态形容词作归纳。
二.研究性学习与拓展
【问题】既然孔子认同前三子的志向,那为何对待前三子和曾皙的态度截然不同?文中曾晳的志向是什么?他的志向和前面三人的志向有什么不同?
【明确】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都是符合儒家“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论语•微子》)这一入世精神的,而曾晳的志向历来则有两种理解。
1、认为曾晳的说法体现了“礼治”的最高理想。
曾皙所言句勾勒了一幅童子、冠者风咏而乐的图画。孔子的太平社会就是行仁复礼恢复西周以来君臣有序的等级制度,建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和谐社会。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教导子弟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三子者言志,或言使有勇,或言使足民,或言为小相,都非常契合孔子实现理想的现实步骤,曾皙则用非常感性的图景表达了这一志向。
【补充材料】历代学者的相关言论:
①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杨树达《论语疏证》)
②曾皙对孔子言其志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曰:“吾与点也!”鲁设雩祭于沂水之上。暮者,晚也;春谓四月也。春服既成,谓四月之服成也。冠者、童子,雩祭乐人也。浴乎沂,涉沂水也,象龙之从水中出也。风乎舞雩,风,歌也。咏而馈,咏歌馈祭也,歌咏而祭也。说论之家,以为浴者,浴沂水中也。风干身也。周之四月,正岁二月也,尚寒,安得浴而风干身?由此言之,涉水不浴,雩祭审矣。(王充《论衡•明雩篇》)
2、认为曾晳的说法体现了归隐的人生境界。
孔子一方面主张积极从政,另一方面,在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的情况下又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甚至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表示想要放弃追求去过一种清淡自适的生活,“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此次谈话时孔子已经60多岁,孔子一生奔走列国,四处碰壁,最后只得回到鲁国讲学授徒著书立说。晚年的孔子对世道看得已经很清楚了,他决意不再求仕。而孔子之所以赞赏曾皙所言之“志”的关键就在于曾皙所说正合于“天下无道则隐”。曾晳的无意用世之言引起了孔子的深深共鸣。
【补充材料】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
子路曰:“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微子》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述而》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
可见孔子的“求仕”是有原则性的。“求仕”是为了“行道”、“行义”。能“行道”、“行义”.则出仕做官。不能“行道”、“行义”则去之。为了实现理想,为了弘扬大道,孔子不动摇,不怨尤,终生积极乐观。他虽叹惋过“莫我知也”。但接着又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孔子可进可退、唯“义”是存的人生态度,安贫乐道的生活追求,对照一下曾皙所描绘的暮春逸游图,其表达的情志和精神世界何其相似!曾皙“歌咏先王之道,而归夫子之门”,正是孔子退隐传道的生动写照。
三.感受孔子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
“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惟有曾点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孔子听罢,渭然叹日:“我和曾点想的一样。”圣人的这一叹,活脱脱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圣叹”,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周国平《孔子的洒脱》
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对此有一个比较权威的解读。他说,曾皙的理想看起来不过是“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四书集注》),好像他做的都是些日常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曾皙的内心是完满充盈的,他以自身人格的完善为前提,以万物各得其所为理想,这就比另外那三个人想从事一个具体的职业,在那个职业上做出成绩要高出一个层次。
这就是孔夫子说过的“君子不器”。一个真正的君子从来不是以他的职业素质谋求一个社会职位为目的的,却一定是以修身为起点的,他要从最近的、从内心的完善做起。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在匆匆忙忙周而复始的工作节奏中,还有多少时间,多少空间能让你去关注自己的内心呢?我们所看到的往往只是一个社会的角色,被遮蔽的恰恰是我们心灵的声音。
8、《珍珠鸟》教学新设计(县级公开课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领会作者将自己的喜爱之情融注在叙述描写之中的写法。
2、品味语言,学习作者对珍珠鸟细腻、人性化的描写方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听读与自主阅读中感悟、欣赏文章;在思考和交流中体会文章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领悟文中人和动物之间充满的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与深刻哲理,体验反思,学会信赖。
学习重点:品味文章优美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对珍珠鸟细腻、人性化的描写方式。
学习难点:文章中融注喜爱之情的描写笔法和蕴涵的深刻哲理。
学习设想:按照“理解、品味、感悟”三大板块层层推进,分别用“三个句式”贯穿其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与探究,汲取作品人文内涵,升华作品美点精粹。自由说话,主动说话,积极讨论,进而理清作品,品味感情,领会深意,感悟人生,学会做人。
预习要求:①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冯骥才。②扫清文字障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时数:一节
学习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鸟鸣声。
清脆的鸟鸣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珍贵礼物,而人类奉献给鸟儿的却是顽劣的弹弓、狰狞的枪口。曾几何时,我们已很难听见小鸟悦耳的歌声了。当你目睹生性胆小的珍珠鸟趴在人的肩头做梦时,你的感想如何呢?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近冯骥才,走进珍珠鸟,去聆听那首感人肺腑的信赖的颂歌。
二、屏显珍珠鸟的图片,简介珍珠鸟。
三、理解——感受温馨的情谊。
①、听读课文,划出交代“我”举动的语句,理解作者是怎样逐步得到珍珠鸟的信赖的。
②、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用句式说话“因为(我)……所以(珍珠鸟)……”,来感受人鸟之间的温馨的情谊。
③、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过渡:作者在平静地叙事描写当中,用生动细腻的语言将人鸟相亲相爱的故事娓娓道来,让人深切感受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温馨的情谊。
四、品味——学习细腻的语言。
开展小组学习,把文中描写珍珠鸟的句子找出来,美美地读一读,好好品味一下。然后用“我觉得句(词)写得美,美在它写出珍珠鸟”句式说话。
五、感悟——探究深邃的哲理。
①、如果人世间失去信赖又会怎样呢?请看三幅图片。
②、思考:怎样赢得信赖?怎样创造信赖的美好境界?
③、用“要赢得信赖,就应该。”的句式说一句话。
结束语:关爱、宽容、理解,尊重,是通向信赖的桥梁!有了它们,你、我、他,都能在湛蓝的天空下,在和煦的春风里创造出信赖的美好境界。而信赖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地球家园就会安定和谐。生命是如此美丽,请善待和珍爱我们身边的一切生命.
六、作业;
⑴ 有人说:方寸之地,何谈信赖!作者真的关爱珍珠鸟就应该放它回归自然,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⑵ 回忆生活中,你接触某种小动物的深刻经历,完成一个重点表现接触过程中的情感交流的作文片段。
9、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古代寓言二则(《韩非子·郑人买履》《吕氏春
秋·刻舟求剑》)
学习目标:1、了解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初步练习浅显文言文的阅读。
3、学习几个文言实词与虚词。
学习重点:目标1、3
学习方法:诵读、讲读、讨论交流
学习时数:两课时
学习过程:
一、阅读序幕
寓言故事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最凝炼的精神财富。寓言故事篇幅虽短,寓意却非常深刻,它对我们的精神修养的培养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的古代典籍中,就记载着许多这样的寓言故事(引入对《韩非子》《吕氏春秋》的简介)。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选址《韩非子》和《吕氏春秋》中的这两则寓言故事——
二、阅读主场
(一)教师讲解文言文诵读的基本要求,并范读课文。
1、读准字音(通过注释、字典了解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的正确读音)。
2、读准停顿(通过注释、字词典或其他参考书,了解短语和句子的含义,不把短语和句子读断)。
(二)学生先独立进行诵读练习,再互相读给学习小组的同学听。
(三)讲解两则寓言故事。
1、讲解时提醒学生注意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句子。
《郑人买履》:
郑人买履(鞋)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有个想买鞋的郑人) 何不试之以足(状语后置,用脚试试)
先自度其足(量长短)置之其坐(通假字,“座”)
至之市(到)吾忘持度(尺码) 反归取之(通假字,“返”)市罢(停止) 无自信也(宾语前置,不相信自己)
《刻舟求剑》:
遽契其舟(雕刻)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儿,这里)
不亦惑乎(迷惑,糊涂/“不亦……乎”,反问固定格式,不是……吗?)
2、随意抽两三个学生复述故事。
(四)学习小组合作自选一则寓言故事,作尝试翻译练习。翻译结束后在班上交流,其他小组对所交流的翻译进行评述(翻译是否准确,是否有遗漏,语言是否流畅)
参考译文:
《郑人买履》——有个想要去买鞋子的郑国人,(到集市前)先测量了一下自己脚的大小,可是去的时候,却忘了带尺码。他拿到鞋子的时候说:“我忘了带尺码。”于是赶回家去拿尺码。等他再来到集市时,已散场了,他自然没能买到鞋子。别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脚试试大小呢?”他回答道:“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刻舟求剑》——有一个过江的楚国人,他的剑在船行驶的时候掉到了江中,他立刻在剑落水的船身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就是我的剑掉入水中的地方。”等船靠岸了,他就从做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船是行驶的,剑是不动的,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五)学生围绕下列问题自由发言。
如果你是那个想要去买鞋的郑国人,或者是那个过江的楚国人,一定不会像他们那样愚蠢的说话和办事。那么,现实生活中真有那样的人吗?
(六)由上面的自由发言引出对寓言寓意的讨论交流。(仍以提问方式展开。讨论前学习小组先进行组内交流。)
这两者寓言故事的内容(或要反映的寓意)有何相似点和不同点呢?
相同点:
主人翁都办事不灵活。
不同点:
《郑人买履》:讽刺那些只相信教条,不相信实际的人。
《刻舟求剑》:比喻办事刻板,不根据变化了的客观形势改变看法或做法。
三、阅读尾声
(一)研究“探究·练习”二、三。
(二)讨论学习小组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课堂背诵课文。
(四)家庭合作练习作业:
向家长流畅背诵两者寓言故事,请家长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谈谈他们对这两则寓言故事的理解或看法,以“有感于《》”(填写其中一则寓言的题目)为题写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