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枣核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概括文本的方法;理解枣核在文章中的线索作用。
2、通过圈划品读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体会文章中浓烈 的爱国之情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圈划品读关键词句,理解这些词句蕴含的爱国思乡之情。
难点:理解题目枣核的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枣核,询问枣核的用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读课文:
要求:(1)圈点出读不准的字词
(2)找 出与“枣核”相关的句子。
(3)概括文章内容
2、介绍生词:蹊 跷、嫣红、倘若、山坳、掀启、镶嵌
3、用一两句话概括文本内容:
朋友托我带枣核,我问同学枣核的用处,同学带领我参观她家的布局,并表示想中枣核,我为同学的思乡之情所感动。
4、交流“枣核”相关语句,总结文章结构。
(1)索枣核——设置悬念
(2)见枣核——加深悬念
(3)话枣核——解开悬念
(4)点主题——深化主旨
5、介绍“线索”
总结:枣核载文中反复出现,贯穿全文,是全文线索。作者用枣核来设置悬念,用枣核来推进悬念,用枣核来揭示悬念,枣核虽小,在文中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6、思考:小小枣核对作者的旧时同窗 意味着什么?
交流:枣核代表故乡。
三、作业:1、积累生词 2、完成课后思考题
课题:______ __(第__1_课时)
备课日期:201_4_年_10_月_21_日星期_二_ 授课时间:第___周 星期____
教学目标:
1、学习概括文本的方法;理解枣核在文章中的线索作用。
2、通过圈划品读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体会文章中浓烈的爱国之情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圈划品读关键词句,理解这些词句蕴含的爱国思乡之情。
难点:理解题目枣核的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第2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一、复习
1、字 词
2、本文线索
二、品读课文,深化主旨
(一)思考:索枣核、得枣核、话枣核,一件小小 的事,但作者通过自 己所见所闻、同窗所语渲染了海外游子浓浓的思乡情,但却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你们跳读课文,除了想试种枣树,你还从文中哪些语句里读出了那位老 人的思乡情呢?
提示:分析人物,找有关人物描写的语句。这篇文章主要侧重于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
例子:“一位旧时同窗寄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
点评 :动作描写,抓动作的修饰词“再三”。“再三”的意思是一次又一次。可见朋友的急切,体现了对枣核强烈的渴望之情,增强了 悬念,从而突出了对故乡的强烈情思
(二)学生圈画交流其他语句。
预设:(1)“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分析托、比喻德修辞手法)
(2)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分析殷切)
(3)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找出文中有关家乡景物的描写)
(4)“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 么 ……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分析“游子的心境”和“一……就)
(三)质疑:第五、六段介绍了的内容与文章主题有关吗?为什么?
(四)文章中有没有直接点明题旨的语句呢?能否大 声地朗读出来,并点评一下这句话呢?
(五)总结概括文章主旨
总结:本文以枣核为线索,写一对老同窗的交谈,虽然相互交谈的是家庭、生 活的琐事,可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以及故乡情思。
三、作业布置
1、完成片段写作。
2、完成小练习卷
2、《枣核》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1.感受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2.了解本文以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能结合上下文理解饱含深情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
2、难点:思乡之情的具体化。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背诵经典的咏月抒怀词、欣赏现代诗《月之故乡》导入。
师:其实,古往今来还有很多通过咏月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优秀文学作品,下面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这样的现代诗《月之故乡》,我们通过欣赏音乐,感受一下作者借月亮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萧乾的《枣核》一文,看看文中的主人公又是如何来表现思乡之情的。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作者简介
萧乾,出生于一个汉化了的蒙古族贫民家庭。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枣核》一文选自《美国点滴》。
(四)检查“导学稿”预习情况
比一比、赛一赛:1、你能读准下列字词吗?
2、看看哪一组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
对于“导学稿”上的字词、词解还有无疑问,可以提出,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五)整体感知课文
读一读、找一找:
1、自由朗读课文,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思乡是爱国的一种具体表现,爱国主义是个大主题,有些作家通过气势磅礴的重大事件去表现,本文作者却令辟蹊径,通过什么来表现?
3、你能画出与“枣核”有关的句子吗?
4、用几个短语高度概括这三段有关枣核的内容。
结构: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悟枣核
线索:枣核
构思:设置悬念(作用:引人入胜,把主题表达得恰到好处。)
(六)内容探究
1、作者的旧时同窗在美国的事业、生活怎么样?你能在文中找出来吗?
写她的生活、事业与本文的中心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明确:事业如意、生活优裕
衬托思乡爱国之情在同窗心中的地位
2、作者老友的思乡之情主要通过她倾诉思乡的心理活动,尤其是慰藉思乡的种种行为表现出来的。
问题:1、你能找到她直接倾诉内心活动的句子吗?
2、作者老友怀念家乡,除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枣树,她还做了些什么?她所做的一切又表现了什么?
(手栽垂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北海泛舟的情景)
明确:国籍虽改、感情不改、心系故土
(七)语文活动
1、海外游子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或借助哪些寄托物来表达他们对于祖国的一片深情呢?
(乡井土、节日、举办一些活动)
2、看看谁想到的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多。
(八)布置作业
1、运用下列词语组成一段话,要求句意衔接、中心明确,词语顺序不拘,60字以内。
风烛残年、故弄玄虚、感慨良深
2、摘抄三首表现乡愁的古诗。
3、推荐阅读表现海外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
余光中《乡愁》琦君《故乡的桂花雨》琼瑶《剪不断的乡愁》
3、《枣核》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枣核》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的第一课。全文以“枣核”为线索,采用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表现手法,讲述一位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民族意识和丰富民族情感的伟大民族。朴实的叙事、真诚的独白、精巧的构思、简洁质朴富含抒情色彩的语言,使这篇叙事散文美不胜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家作品,感受海外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
2、学习朴实的语言饱含深情,了解巧设悬念、以小见大等写法的综合运用。
过程与方法:
1、抓住线索梳理内容,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2、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咬文嚼字,揣摩人物内心世界,品味简洁质朴却饱含深情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游子的思乡情结,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教学重点】
1、理解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饱含深情的语言。
【教学用具】自制多媒体课件,歌曲《月之故乡》、《我的中国心》等。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欣赏歌曲《月之故乡》,思考:在月光如水的夜里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简介作者
萧乾(1910——1999),蒙古族,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本文选自《美国点滴》,是作者1979年8月应邀参加大陆、台湾及中美作家之间的首次文学交流活动后创作的。它犹如大西洋彼岸吹来的一缕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国现代化社会生活和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三、学习目标:
1、学习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的巧妙构思。
2、品味饱含深情的语言。
3、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四、感知课文
(一)问题导学:
听朗读,画出与“枣核”有关的句子,思考: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2、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主题?
(二)互动探究与交流展示:
五、研读课文
(一)问题导学:
1、本文⑤⑥段的内容似乎与“枣核”无关,作者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内容?
2、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读7-10小节)
3、有人说“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种枣人已是风烛残年,到哪一
(二)互动探究与交流展示:
六、赏读课文
(一)问题导学:
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2、他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3、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二)互动探究与交流展示:
七、课堂检测
1、摘抄游子思乡的千古名句
2、仿照下面的句子,另写两句富有意蕴的句子。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想起。
故乡的歌是
故乡的歌是
3、《练习册》P19页:10——14题。
八、拓展延伸
思乡爱国一直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在这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我们在课外还读到哪些思乡爱国的诗句或作品?(《乡愁》)
九、课堂小结
同学们,走近萧乾,走近《枣核》,我们被深深感动着。虽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几粒小小的枣核,但它们却承载着华夏儿女用拳拳爱国心和浓浓思乡情酿制的仙露琼浆,枣核里跳动的是一颗永远不变的“我的中国心”。(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让我们在熟悉的旋律中用歌声向古今中外所有中华民族铁的脊梁致敬,同时为祖国美好的明天祈福。(全体师生齐唱《我的中国心》。)
附:板书设计
索枣核——设置悬念
见枣核——加深悬念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话枣核——解开悬念
议枣核——点明主题
4、枣核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概括文本的方法;理解枣核在文章中的线索作用。
2、通过圈划品读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体会文章中浓烈 的爱国之情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圈划品读关键词句,理解这些词句蕴含的爱国思乡之情。
难点:理解题目枣核的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枣核,询问枣核的用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读课文:
要求:(1)圈点出读不准的字词
(2)找 出与“枣核”相关的句子。
(3)概括文章内容
2、介绍生词:蹊 跷、嫣红、倘若、山坳、掀启、镶嵌
3、用一两句话概括文本内容:
朋友托我带枣核,我问同学枣核的用处,同学带领我参观她家的布局,并表示想中枣核,我为同学的思乡之情所感动。
4、交流“枣核”相关语句,总结文章结构。
(1)索枣核——设置悬念
(2)见枣核——加深悬念
(3)话枣核——解开悬念
(4)点主题——深化主旨
5、介绍“线索”
总结:枣核载文中反复出现,贯穿全文,是全文线索。作者用枣核来设置悬念,用枣核来推进悬念,用枣核来揭示悬念,枣核虽小,在文中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6、思考:小小枣核对作者的旧时同窗 意味着什么?
交流:枣核代表故乡。
三、作业:1、积累生词 2、完成课后思考题
课题:______ __(第__1_课时)
备课日期:201_4_年_10_月_21_日星期_二_ 授课时间:第___周 星期____
教学目标:
1、学习概括文本的方法;理解枣核在文章中的线索作用。
2、通过圈划品读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体会文章中浓烈的爱国之情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圈划品读关键词句,理解这些词句蕴含的爱国思乡之情。
难点:理解题目枣核的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第2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一、复习
1、字 词
2、本文线索
二、品读课文,深化主旨
(一)思考:索枣核、得枣核、话枣核,一件小小 的事,但作者通过自 己所见所闻、同窗所语渲染了海外游子浓浓的思乡情,但却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你们跳读课文,除了想试种枣树,你还从文中哪些语句里读出了那位老 人的思乡情呢?
提示:分析人物,找有关人物描写的语句。这篇文章主要侧重于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
例子:“一位旧时同窗寄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
点评 :动作描写,抓动作的修饰词“再三”。“再三”的意思是一次又一次。可见朋友的急切,体现了对枣核强烈的渴望之情,增强了 悬念,从而突出了对故乡的强烈情思
(二)学生圈画交流其他语句。
预设:(1)“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分析托、比喻德修辞手法)
(2)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分析殷切)
(3)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找出文中有关家乡景物的描写)
(4)“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 么 ……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分析“游子的心境”和“一……就)
(三)质疑:第五、六段介绍了的内容与文章主题有关吗?为什么?
(四)文章中有没有直接点明题旨的语句呢?能否大 声地朗读出来,并点评一下这句话呢?
(五)总结概括文章主旨
总结:本文以枣核为线索,写一对老同窗的交谈,虽然相互交谈的是家庭、生 活的琐事,可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以及故乡情思。
三、作业布置
1、完成片段写作。
2、完成小练习卷
5、网络环境下的《枣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能利用网络解读作品,理解海外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搜集加工资料,探究海外游子表达爱国之情的多种方式。
【教学目标】
假如你是老师,在教《枣核》时,你会让学生首先了解什么?请你以老师的角度设计一个问题。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补充
1 情境铺垫:(主页面上以〈月之故乡〉的音乐为主,穿插表达展现祖国壮美河山的图片)预备铃响后学生进入主页面欣赏
2 创设情境:我想了解一下,我们在座的同学,有哪些或者因为探亲、旅游等原因而离开过家的?离开家后,时间稍长一点,会有什么感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现在,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他,还会有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让我们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走近《枣核》。我们看看这位老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他做了些什么?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进入公共讨论区,发表你的看法] 在《月之故乡》的音乐声中齐读课文,思考后进入公共讨论区发布 老师可简单介绍网页的框架
3 进入公共讨论区,交流大家的答案 交流,打字慢的可口头交流
反思
3 将学生在公共讨论区的问题分析整理,发布在小组聊天室的主题上,教师可参与讨论,指导学生分析,如果问题探究完成还有多余时间也可向老师申请增加探究内容,教师针对情况作具体补充 学生可在浏览相关的补充资料后自由选择进入聊天室参与讨论探究 教师可在讨论结束后,请同学就问题的探究发言
二.合作学习——专题合作探究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补充
1 过渡:课前老师布置了作业:假如你是老师,在教《枣核》时,你会让学生首先了解什么?请你以老师的角度设计一个问题。老师将大家的问题进行了整合,请大家进入合作探究页面,这里有五个专题讨论区,请大家结合对文章和背景资料的思考,将你的思考发表在专题讨论区。 浏览课文与背景资料,在专题讨论区发表、交流对专题的探讨
2 教师可在讨论区内指导学生及时搜集资料,将资料进行筛选、整理,把整合好的资料发布于他们自己的讨论区。 学生补充阅读相关资料,也可在教师提供的相关网页上搜集资料
3 让一些学生讲解、展示自己的成果。期间,教师作适当重点点拨。 讨论结束后讲解展示自己的成果 来不及在讨论区发表观点的同学可讲解展示自己的成果
反思
三.自主探究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补充
教师对这一过程作简要小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我们来进行深层的自主探究:[1]亲近文学:古往今来,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则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种。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我们在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请列举并结合课堂学习的收获谈谈你的感受。[2]设身处地:除了文中提及的通过布置家乡味道的环境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外,海外游子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呢?请通过网络搜集海外游子表达思乡之情的方式,给文中的"友人"写封信,告诉她《除枣核之外……》 选择一个专题,浏览相关网页,在专题区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 针对每个专题老师都提供了相关的资料:如一些思乡爱国的诗歌,如一些海外游子表达爱国之情的新闻,同学们可以浏览教师提供的资料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在网络中查找,然后在探讨区发表自己的感受
2 针对同学们遇到的问题作出适当的指导 发表自己的自主探究专题的看法
3 分专题指导学生进行全班性交流 发表自己的看法,可口头发表自己的看法
反思
6、《枣核》公开课教学设计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荔枝沟中学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课《枣核》公开课教学设计
授课班级:八(6)班
授课教师:孙秀壮
授课时间:2016年11月15日
[教学目标]
1、熟悉内容,理清线索的基础上,学习作者借物抒情的手法。
2、体会文中包含深情的语言。
3、学习作者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巧设悬念的手法。突破方法:指导学生泛读课文,理清线索。
[教学难点]
了解思乡之情在文中的具体体现。突破方法:选读与精读相结合。选读课文时从大体处体会海外游子浓郁的乡情,精读课文品味语言,从微观的语言上品析课文中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真情实感。
[教学方法]
导拨教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背诵一首古诗----《静夜思》。(师生齐背)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首诗的意思?
(师放《静夜思》画面投影,学生发言后师强调明确)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家乡的感情,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诗人难抑思乡之情,仰天望月,对阗月亮倾诉自己思念家乡的感情,现在,老师请同学们想像一下,如果一个人远离家乡很久,经过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他还会有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
二、简介作者
(出示文字投影,指导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认识作者)
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1939年赴美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的真实记录。它犹如大西洋彼岸吹来的一缕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国现代化社会生活和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三、熟悉课文,认字识词
(放课文录音,出示投影,请学生边听边注意下列字词)
①蹊跷②嫣红③山坳④玛瑙⑤胡同⑥依恋⑦匀称⑧国籍
⑨不约而同⑩故弄玄虚
(出示词卡,检查听读效果)
四、细读课文,把握内容
(投影出示问题)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默读课文后回答)
2、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找出相关语句。
(学生跳读课文后回答,每人一处)
3、用简洁的短语,对每件事进行浓缩、概括,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每四个同学一组讨论,然后请代表发言,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不强求一致)
明确:作者开篇先写朋友要枣核,接着写朋友托枣核,如获至宝,最后在参观后花园时谈枣核。
4、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并且把它看得比珍珠玛瑙还贵重,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老师点拨)
明确:这位友人想在自己园中种下一棵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
5、文中写友人“事业和家庭都如意”,“可心上总像缺点什么”,这是为什么?哪些语句能表明这一点?
明确:他“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这些都表明他心上缺点什么,因为“都如意”也难补他远离故士的缺憾,这里不是他心灵的归宿。
6、友人用哪些行动表明他在思乡?
明确:栽垂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试种家乡的枣树。
7、课文中哪句话最能概括本文中心?
明确: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士的。
五、揣摩语言,体会游子心境
这篇文章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但却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你们速读课文,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的词语,体会妙处所在。(学生指出各自喜欢的语句,老师择其要,与学生一起探讨、品味,如再三、殷切、劈头、挑选……)
语言看似朴实,透过这些字词却能体现出友人思乡的情感。
六、深度拓展
1、老师设疑: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
(分小组讨论,结合各小组发言内容,教师进行总结、明确)
枣核在文中的作用,从结构上说,枣核是行文线索
从表情达意上说,“枣核”是文中那位美籍华人思乡感情的寄托
2、设疑激趣:由以上讨论可以看出,本文作者构思非常精巧,用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那么,本文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原因还有什么呢?
(学生继续讨论,师可给予以下提示)
[投影]
1、本文开始写朋友要枣核,为什么不马上写出原因?
2、两人相见后,作者为什么不写枣核的原因?
3、为什么要写去朋友家的途中所见,写朋友“家庭事业都如意”后才写出要枣核的原因?
明确:作者围绕枣核多处设置悬念,紧紧扣住读者心弦,引人入胜,使全文波澜起伏,摇曳多姿。
七、质疑
(学生质疑,培养读书、思考问题的能力)
八、联想、赏析
古往今来,我们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的优美诗篇,现在请同学们联想一下:在我们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
(学生列举,并对其中的精彩名段赏析、口味,如学生列举不热烈,教师可把自己准备好的录音片断放给学生听,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板书设计
六枣核
索枣核———再三托付
见枣核———如获至宝思乡、恋国
议枣核———为解乡愁(民族之情)
7、枣核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枣核在文中的线索作用。
2、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抓住线索梳理内容,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2、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咬文嚼字,揣摩人物内心世界,品味简洁质朴却饱含深情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饱含深情地语言,理解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以具体事物为线索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中华民族是有着优秀传统的民族,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以自己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即使身在异国他乡,也时时刻刻惦记着祖国,想念着故土。今天我们来学习作家萧乾写的《枣核》一文,看看客居美国的游子是怎样思念祖国,怀念家乡的。
二、初读枣核
朗读课文(生齐读同窗的话,其余师读,配乐)。
要求:
1、划出文中你认为应该积累的词语;
2、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友人托我带几颗生枣核,用以在花园里试种一下的事。)
3、请找出文中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三、读懂枣核,理清思路
请用横线画出文中含有“枣核”或“枣树”的句子,说说作者是怎样围绕“枣核”展开故事情节的。
1、(学法指导)如在第一自然段中“一位旧时同窗寄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去几颗生枣核”下划线,将此情节概括为“索枣核”
2、请生围绕“枣核”来概括全文的结构:(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议)枣核。
3、课文中多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四、品味枣核,体悟情感
1、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这位友人想在自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2)从哪些描写中可看出他思乡呢?齐读第七段后找关键句。(出示幻灯片)
“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语言)
“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心理)
栽杨柳、养睡莲、堆假山,还想种枣树。(动作)
2、作者想借枣核表达怎样的中心呢?请同学们画出有关句子。
(学生勾画、批注)“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教师: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五、小议枣核,揭示题意:1、有人说:“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种枣人已是风烛残年,到哪一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你对这样的说法是怎样看的?
有必要,种枣人已是风烛残年,她种枣核并不是为了等枣树长大后吃枣,而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思想爱国之情。这样,见到枣树,就如同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以慰思乡之苦。
2、这篇文章,表现的是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为什么以“枣核”命题?
(1)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2)从结构上看,枣核是本文叙事线索。
(3)从写法上看,是以小见大。
师小结: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思考;反映生活,要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俗话说,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我们要学习这种小中见大的写法。
六、学习写法
1、从写法上看,是以小见大。
2、结构精巧。以具体事物为线索,设置悬念。
七、拓展延伸
积累抒写游子思乡情怀的古诗句,吟哦讽诵,感悟民族情感。
八、作业:风烛残年的美籍华人要了几颗枣核,想把它们种在自己的花园里,以解思乡之情。我们相信它们一定会茁壮地成长。试想一下,在这些枣树下将发生怎样的故事?请发挥想象,以《枣树下的故事》为题,写一篇300字的作文。
【板书设计】枣核
萧乾
索枣核——用途蹊跷(设置悬念)
枣核见枣核——如获至宝(加深悬念)
(线索)话枣核——为解乡愁(解开悬念)
议枣核——民族之情(点明主题)
8、枣核(苏教版八年级教案设计)
王建升
【教学目标】、
1、从质朴而富于抒情色彩的语言中体会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重点)
2、学习用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方法;(重点、难点)
3、体会以小见大,借物抒情的写法;(重点、难点)
4、结合语境,品味词语的深刻含义。(难点)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我的中国心》导入
上一学期我们一起学习了《歌词三首》,其中有一首《我的中国心》,大家还记得吗?这首歌很多同学应该都会唱的,这首歌表达的是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感情。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会磨灭他的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
二、预习检查
1、标上拼音或写出汉字。
枣核(hé)蹊(qi)跷(qiāo)掐(qiā)指 殷(yin)切玛(mǎ)nǎo(瑙)衣dōu(兜)嫣(yān )红 山坳(ào)匀(yún)
称(chèn)lí(篱)bɑ(笆)卵(luǎn)石喏(nuò)
2、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①用拇指掐着别的指头来计算。 (掐指一算)
②比喻老年人所剩的日子不多了,随时会死去。 (风烛残年)
③故意地玩弄花招,使人莫测高深。 (故弄玄虚)
3、填空,积累文学常识。
萧乾:出生在一个汉化了的蒙族贫民家庭,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原名萧秉乾,曾用名萧若萍。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二战期间,曾作为《大公报》的记者,奔波在西欧反法西斯战场上,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特写报道。主要作品集有:《篱下集》、《栗子》、《人生采访》等。著作选编为《萧乾选集》(六卷本)。
4、主题感知:
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访友中解开友人珍爱生枣核的疑团的过程,反映了同窗美籍华人深厚的民族感情。
三、理清课文线索、结构
1、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有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
课文中有三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这三处分别是:第一段,带枣核;第三段、托(枣核)在掌心;第七段,种枣树。由此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2、那么,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
索枣核(1)、见枣核(2-4)、说枣核(5-10)、议枣核(11)
四、合作交流
1、分析思乡的心理活动
⑴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她想做什么呢?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这位友人想在自己的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
⑵那么,我们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读第七自然段后找关键字词、句)
第七自然段中“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等词语就集中表达了这种思乡之情。
2、分析思乡的表达方式
⑴同学们有没有因为探亲、旅游等原因而离开过家的?离开家后,时间稍长一点,会有什么感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
(学生各抒己见)
⑵这位老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她做了些什么?她还急切地想做什么?(读8——10段后回答)
这位老人亲手栽了垂杨柳、种了睡莲、堆叠了假山,还想再种下枣树。
⑶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而且老人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
3、总结
(1)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一点什么呢?(用文中的话回答)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⑵教师小结: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第二课时
一、探究写法
1、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
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的思考;反映生活,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加以表现,有时不妨就用一个小小的物件,以小见大)
2、本文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原因还有什么呢?
(提示:本文开始写朋友要枣核,为什么不马上写出原因?两人相见后,作者为什么不写明要枣核的原因?为什么要在写去朋友家的途中所见,写朋友“家庭事业都如意”后才写出要枣核的原因?)
作者围绕枣核多处设置悬念,紧紧扣住读者心弦,引人入胜,使全文波澜起伏,摇曳多姿。
二、品味语言,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
1.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托,是手掌或其他东西向上承受物体,;“托在掌心”,似乎是在感受枣核的力量,显得珍惜。
2.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你就明白啦!”
本意是故意玩弄花招,使人感到高深莫测。这里贬词褒用,意思是卖关子,不肯直说,表现了“那股调皮劲”,描写了同窗得到枣核时异常高兴的情态。
3.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过旧历年是炎黄子孙的文化传统,“一”过圣诞,“就”想旧历年,用“一……就……”的句式强调了旧时同窗游子思乡之情的浓烈和深沉。
4.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字面意思是没有发展前途或没有志气。我国传统的说法是“好男儿志在四方”,同窗思念故乡,所以说自己“没出息”。其实怀念家乡是一种崇高的民族感情,说自己“没出息”,正反映了同窗思乡心切,是同窗苛责自己的谦词。
”三、联想、赏析
1、除了文中提及的通过布置家乡味道的环境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外,你认为海外游子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呢?
带故乡水、故乡土,过家乡传统节日,保留家乡习俗等。
2、古往今来,我们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是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在这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的优美诗篇,请同学们联想一下:在我们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
杜甫的《春望》、辛弃疾的《破阵子》、余光中的《乡愁》、黄霑的《我的中国心》等。
板书设计
枣核萧乾
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寄托切切思乡之意
说枣核——为解乡愁表达深深爱国之情
议枣核——民族之情
9、枣核(苏教版八年级教案设计)
课题:枣核(萧乾)
教学目标:1、理解感受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学习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和饱含深情的语言。
学习重点:目标2
学习方法:朗读、交流讨论
课时计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炎黄子孙历来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又往往集中表现为对故土的思念和热爱,无论走到哪里,故乡的山川、草木、人物,故乡的一切,总是始终萦绕在心头。怀揣一把“乡井土”,索要一棵枣核,种下一棵枣树……于是,“乡井土”、枣核、枣树,就成了久居海外的华人浓浓的思乡情结。让我们跟着作者去好好感受一下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二、阅读主场
(一)浏览课文,独自勾画与“枣核”有关的句子,研究发现本文构思上的特点。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勾画和发现。
1、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点主题(“枣核”是线索)
2、设置悬念(1段)——加深悬念(2-4段)——解开悬念(5-10段)——从更深层次上解开悬念(11段)
(二)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逐段阅读品味。有了基本意见后,再组织班上的交流。
1、“再三托付”的竟然只是“带几颗枣核”!从“再三托付”之中,我们能看出点什么?
绝不是随意说说,而是郑重其事提出的要求,可见希望十分殷切。
2、她拿到枣核后,“托在掌心”,这“托”字由什么深刻含义?
是在感受枣核的重量,是对枣核的珍惜。
3、她家住“美丽的山城”,生活条件优裕,在“我”面前,为什么不面露得意之色,而要“不好意思”的解释呢?这解释又说明了什么?
说明她并不追求、迷恋海外优越的物质生活,海外高度的物质文明冲淡不了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4、久别重逢,她把“我”安顿好后,不叙旧情,却“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劈头”就问后花园怎样。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呢?为什么又“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想要朋友尽快感受到她的思乡之切。/缺的是故乡的温暖。国外千好万好也难以弥补长期远离故土的缺憾,因为这里不是心的归宿。/枣树是故乡的象征,种枣树则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几颗枣核,一片真情。
5、她解释为什么要枣核后,又介绍了后花园中的“北海”,借“我们两人”的行踪所至和视线所及详写“北海”的用意是什么?为什么又要追忆当年北海泛舟的日子?
说明一切都是精心挑选的,特意构建的,是家乡北海公园具体而微的再现,寄托了浓重的思乡忆旧之情。/说明他们似乎已不在异国他乡,而是回到了故国故地,忘情地陶醉在祖国温馨的怀抱之中,思乡爱国之情达到了高潮。
(三)挑选两位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三、阅读尾声
(一)讨论“探究·练习二、三”。
(二)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词句积累(抄写在积累本上)
蹊跷风烛残年嫣红故弄玄虚踏访山坳
玛瑙掐指一算劈头感慨良深泛舟
一路坡上坡下满是一片嫣红。
睡莲的清香迎面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四)布置作业:
朗诵课文给家长听,再向家长谈谈你阅读课文后对思乡爱国之情的感受,以“枣核,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