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后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二十年后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

时间:2023-01-03 16:30:21

二十年后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二十年后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通过细节描写为结局作铺垫的方法。

  2、抓住人物的相关描写,揣摩人物的心理特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3、感受欧亨利小说的特点: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通过细节描写为结局作铺垫的方法。

  抓住人物的相关描写,揣摩人物的心理特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当友情与法律产生矛盾时,该如何抉择?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同学们,平时是否会阅读一些文学作品?国内的还是国外的?

  只要是优秀的文学的作品,都可以成为我们的精神食粮,因为它们可以带领我们走进一片 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在这样一片艺术天地中,我们可以了解社会,洞察人生,感受人物的悲欢离合,同时也可以从中受到 教育。

  揭题:二十年后

  作者简介: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之父,人们称他的小说为“欧亨利式小说”。“式”是什么意思,(形式、风格)。欧亨利的小说有什么风格,让我们走进小说,一探究竟。

  二、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文章,我想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来简单说说这个故事的内容。

  2、小说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他们各自的身份是什么?

  人物 身份

  鲍勃 通缉犯

  杰米 警察

  高个子 便衣警察

  3、对于这几个人物的身份你们是从哪里知道的?结尾。

  三、分析感悟

  1、文中哪些地方暗示了人物的身份,圈画出相关语句。(提示从描写三个人物的语句中找)

  揭示鲍勃是个通缉犯的语句有:

  如“这点亮光照出一张方下巴的苍白的脸,目光炯炯…….镶得古里古怪”。

  关键词“苍白,炯炯,一大颗钻石,古里古怪”

  “我得同一些极其精明的人竞争才能发财。一个人……惶惶不可终日”。

  抓住“惶惶不可终日”一词。

  “这个等候着的人掏出一块漂亮的怀表,表……小钻石”。等

  揭示高个子是便衣警察身份的语句是:

  “这时一个高个子男子穿着长外套,衣服领翻到耳边,急急忙忙从对街横穿过来,直接走向等待着的人”

  关键词“衣服 领翻到耳边,急急忙忙,直接走向等待着的人”。

  “来吧,鲍勃,我们去一个我认得的地方,好好谈谈过去的一切。“

  揭示巡警是杰米的语句有:

  “警察突然放慢了脚步 ”。

  “直到五年以前,他才拆掉”。

  男女生分组竞赛,看看哪一组回答的又多又正确。

  2、走进文本,分析人物性格,揣摩人物的心理的特征。

  (1)结合文中语句,说说鲍勃是个怎样的人?

  重情义、信守诺言、贪慕虚荣。

  (2)“不知为什么,我不能亲自下手,因此我走开去找到一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

  杰米为什么这么做?

  从文中可以看出杰米是一个怎样的人?

  结合文章1、2自然段。

  珍视友情、忠于职守、公私分明。

  (3)写作训 练:依据人物性格,揣摩人物心理。

  文中的杰米,当他发现自己的好友竟然是通缉犯时,心里 怎么想?

  鲍勃读完纸条后,手不禁抖了一下,他当时会想些什么?

  学生交流。

  四、拓展迁移

  情,是好友间相系的纽带;法,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在情与法之间,人们似乎很难抉择与取舍,但是我们却不得不做出自己的抉择。当友情与法律产生矛盾时,你会如何抉择?为什 么?

  诚然,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有情有义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但在神圣得法律面前,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 脑,坚决杜绝和抵制有饽与法律的情感,不亵渎神圣的法律。

  五、总结

  六、作业:

  1、阅读欧亨利的另一部小说《贤人的礼物》,从作品的风格来看,与《二十年后》

  有何相似之处,写一段评说的文字。

  4、完成现代文品读中课文的练习。

  板书设计:

  二十年后

  欧亨利式小说:结局出人意料

  又在情理之中

  形式,风格

  人物 身份 性格

  鲍勃 通缉犯 贪慕虚荣 信守诺言 重情重义

  杰米 警察 珍视友情 忠于职守 公私分明

  高个子 便衣警察

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品读鉴赏,学习词作纯系白描、虚实相生的手法。

  2、诵读体悟,感悟苏轼对亡妻的凄婉的爱情与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

  1、诵读体悟,感悟苏轼对亡妻的凄婉的爱情与思念之情。

  2、赏析词作抒写悼亡之情的手法。

  【教学难点】

  想象丰富,往复曲折的结构。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教学准备】

  苏轼一生共有三个伴侣:结发妻王弗、继室王闰之、侍妾王朝云。王弗去世后,娶王闰之,朝云安居侍妾之位,陪着苏轼贬谪岭南,病死于惠州。

  苏轼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可惜天命无常,王弗27岁就去世了。这时苏轼30岁,中年丧妻,其心中的沉痛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宋神宗熙宁八年(乙卯年,公元1075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这时他已经40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沉浮,妻子亡故已十年。现实里的境遇,对亡妻依旧的一往情深,这年正月二十日夜,苏轼梦见亡妻王氏……

  二、诵读感知

  1、幻灯片展示课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播放朗读带(可选择多次播放),学生听,跟读,学生代表朗读,集体范读。渐融于此境。

  3、诵读指导

  (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诵读指导:注意词语“两茫茫”的朗读特色、轻音“思量”、重音“难忘”的朗读。“十年”一词要读得悠长而凝重;“两茫茫”要读出迷茫的感觉,而且“茫茫”的境界是阔大的,所以我们要尽量把声调压低,拉长;中间“生死”两个字,音调要拔高。

  (2)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诵读指导:“孤坟”,这是一个非常凄清冷寂的意象,我们自然要读出孤寂感;而前面“千里”一词,要用我们语音的悠长来表现其距离感;“无处”读出无奈与无助来,“话”字不妨重读;“凄凉”不用说,一定要悲戚,最好能带出颤音。

  (3)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诵读指导:朗读注意“纵使”读长,“尘满面,鬓如霜”短促。

  (4)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诵读指导:表现出梦中相见时的复杂情感:惊喜和痛苦的交加。“相顾无言”开始,要读得悲伤;“唯有泪千行”语带颤音;“肠断处”要读出特别伤痛的感觉。

  (5)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诵读指导:“料得”推测之词,语气却又十分肯定。“明月夜,短松冈”是短句,却是长节奏朗读法。

  4、整体感知

  (1)本词题为“记梦”,写“梦”,上阕是写梦吗?是否删除?

  不能,是一个情感铺垫。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

  (2)理清思路

  上阙:死别之痛和相思之苦——写景、记事、抒情,以白描取胜

  下阙:梦见亡妻和相见之喜——写人、写事、写情,无声胜有声

  时间线索:梦前——如梦——梦后

  三、品读鉴赏

  (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如何理解“两茫茫”?传达了怎样的情思?

  “茫茫”二字传达出了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生者和死者,一样的情思,一样的哀绪。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直笼罩全篇。

  “不思量,自难忘”是否矛盾?

  “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既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可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所以是“不思量,自难忘”。

  (2)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如果坟近在身旁,就“有处”“话凄凉”?

  这是抹煞了生死界限的痴语、情语呀!

  教师补充:王弗死后,迁葬于四川眉山(苏轼的家乡),而此时苏轼则在密州任所,不止千里之隔。死者在千里之外,没有昔日的伴侣近在咫尺相陪,九泉之下若有灵,连诉话凄凉的地方也没有。这该多么孤寂清冷!至此,作者通过生者与死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隔离,表达了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得相逢的遗恨。

  (3)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请想象苏轼“尘满面,鬓如霜”的形象,找一些词句来概括其特点。

  一个老者、饱经风霜、灰尘满面、鬓角如霜、生活坎坷……

  小结:一个老者,一个饱经风霜的老者,十年的奔波劳碌、辛劳坎坷,让满腔豪情的苏轼灰尘满面、鬓角如霜,而此时的苏轼才四十岁,一个正成熟的年龄却过早的衰老了。

  教师补充: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压,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遭际不幸,转徙外地,艰辛备尝。可以说,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这六个字之中了。作此词时,苏轼年仅四十,说"鬓如霜"不无夸张,但我们也由此可见其生活之蹭蹬和心境之凄凉。

  (4)作者是如何为下阕记梦做铺垫的?

  “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里”,是广阔的空间。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以上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

  (5)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下阕首五句记梦。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

  教学预设:还是那个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终于见到魂牵梦萦的你,那个娇小温柔的你,你还在对镜梳妆,还没有看见我呢?我是该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看看我是谁,还是给你一个甜蜜的拥抱呢?可是作者与妻子相见,却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是“相顾无言,泪流满面”!

  【教学准备】

  “梦”是“幽梦”,一“幽”字写出了梦境之缥缈朦胧。“忽还乡”的“忽”字也值得玩味。梦可以超越时间、空间,也可以打破冥冥世界与人间社会的幽隔。“忽”字写出了千里归乡之快速,亦写出了与亡妻相见之容易。

  “小轩窗,正梳妆”,看似梦境记实,实际是恩爱夫妻平居生活的生动写照。写出了一对年轻夫妻相亲相爱的和美关系和幸福生活的情景。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十年死别,思念至苦,一旦相见,该有千种哀愁、万种凄凉要向对方倾诉;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无言胜过有言,万千思绪尽在其中了。

  (6)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

  “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诗人推想妻子的亡灵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该是何等伤心断肠!

  四、当堂训练

  1、师生一起有情朗读此诗,再入诗境。并尝试背诵。

  2、请用一句诗小结梦前、梦境、梦后的情感。

  示范:梦前——此情无计可消除

  梦中——此时无声胜有声

  梦后——此恨绵绵无绝期

  五、拓展延伸

  1、概括本词的艺术特色

  (1)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

  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或者可以说,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

  (2)情感真挚,以情动人。

  感情的表现,在梦前和梦中,前后一致;而随着入梦和梦醒,又一步步深化:死别相思苦;相思不见,无处话凄凉苦;积思成梦,幽梦话凄凉亦苦;梦醒而只剩得冷月松冈,则更苦。全词凄婉哀伤,出语悲苦,真可说是一字一泪!千百年来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以情动人。

  (3)想象丰富、构思精巧。

  作者从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之中来驰骋自己的想象,并把过去,眼前,梦境与未来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紧紧围绕“思量”、“难忘”四字展开描写。全词组织严密,一气呵成,但又曲折跌宕,波澜起伏。上片八句写梦前的忆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写梦中的悲喜,末三句述梦后的喟叹。情节,有起有伏;用笔,有进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

  (4)语言爽快,纯系白描

  由于这是一首抒写真情实感的词作,语言也极其朴素自然,真情实境.明白如话,毫无雕琢的痕迹。这样质朴的语言又与不同的句式(三、四、五、七言)的交错使用相结合,使这首词既俊爽而又音响凄厉,恰当地表现出作者心潮激荡、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

  2、名家评价

  艾治平:从这首词看,苏轼追求的似是一种更高的生活情趣,是能够互通衷曲的人生知己,因此他虽写的只是个人生活范围的感伤,却不粘不滞,冰清玉洁,在悼亡词中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唐圭璋:此首为公悼亡之作。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音响凄厉,诚后山所谓“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也。

  王方俊:本词通篇采用白描手法,娓娓诉说自己的心情和梦境,抒发自己对亡妻的深情。情真意切,全不见雕琢痕迹;语言朴素,寓意却十分深刻。

  六、课堂小结

  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用词写悼亡之情,为苏轼首创。该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上片写诗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下片记述梦境,抒写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全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既写了王弗,又写了诗人自己。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这首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七、布置作业

  附:板书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之思梦前——此情无计可消除

  千里之思思——梦

  梦中之思梦中——此时无声胜有声

  梦醒之思梦后——此恨绵绵无绝期

3、古诗二首《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古诗二首《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教案教学设计

  年级:七年级课型:精讲课时:1课时执笔:韩云生

  审核:备课组时间:2014-12-班级:姓名: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了解五言诗的特点。

  2.体会《迢迢牵牛星》中叠词使用的妙处;学会分析诗歌的情感。

  3.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结合自己的体会来欣赏诗歌。

  教学重点:通过自己的合理想像体会诗歌的深邃意境,学会分析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结合自己的体会来欣赏诗歌。

  一、自主学习,走近《古诗十九首》

  1.关于《古诗十九首》新课标第一网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昭明太子)编的《文选》。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

  刘勰推崇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古诗十九首》的主要内容是“游子之歌”和“思妇之辞”,从这一侧面真实地反映出了东汉后期政治混乱、没落的时代风貌。

  2.组内互读。

  3.给下面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迢()()皎()()擢()()

  札()()杼()()脉脉()()

  二、合作交流,整体感知

  4、小组交流,两人互译。

  (1)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2)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3)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三、合作探究,品味语言

  5.《迢迢牵牛星》中叠音词的运用对诗歌表达的影响(找出叠音词,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思考)。

  6.诵读并背诵这首诗。

  四、自主学习,走近《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7、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诗仙”。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诗歌艺术的主要特征,是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丰富的想象、自由解放的体裁和朴素优美的语言来表现他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

  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诗家天子,七绝圣手。因“不护细行”被贬龙标(黔阳)尉。

  天宝初年,王昌龄为了一细枝末节的小事,竟然被贬谪到离京城长安三千多里外的“遐荒”,这就不能不使人同情和叹惜。好朋友李白在扬州听到消息后,写下这一情真意切的诗篇,寄给远方的好朋友王昌龄,表达了他对王昌龄的深厚同情和慰藉。

  五、合作学习,整体感知

  8.组内互读。

  诗为心声。现在请大家把自己当作是李白,自我设计朗读,看看谁最能把对好朋友的深厚的同情和慰藉表达出来。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老朋友处境的同情和关切之情。首句写()兼点(),景中见情。次句直叙(),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自生悲痛之意。后两句(),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

  六、合作探究,巩固提高

  9.《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融情于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

  10.“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11.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又在哪里呢?

  1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3.诵读并背诵这首诗。

  四、教(学)后反思

4、《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了解各则语录的内容。

  【学习重难点】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自主预习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明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强化解读文义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单”变“双”。如:学——学习、乐——快乐、温——温习、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择——选择。

  (二)再读课文,疏通文义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

  ②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词类活用

  ①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②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③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旧的知识”、“新的理解”)

  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⑤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3)古今异义

  ①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②三人行(古义:表示概数,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4)一词多义

  乐不亦乐乎(高兴)

  回也不改其乐(乐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

  2.重点句子的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明确: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明确: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疲倦而无所得。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明确: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不好的地方就对照自己加以改正。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明确:孔子在河上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淌。”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明确: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到不明白的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三)整体感知

  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概括每一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

  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三句讲修身做人。

  第二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三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第四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五章: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

  第八章: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贪图不义之财。

  第九章:前两句讲正确的学习态度: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后两句讲的是要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对照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

  第十章:说明要学会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前两句将正确的学习态度。即使是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也不可以被轻易改变。

  第十二章: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

  三、板书设计

  重要字词

  重点句子

  每章要点理解内容——掌握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解读各则语录并进行分类,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

  2.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

  3.联系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重难点】

  1.解读各则语录并进行分类,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重点)

  2.联系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中学到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习后,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此外,《论语》是成语最多的文化典籍,我们就更不能小视对这篇课文的挖掘。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学习本课。

  二、教学新课

  1.文章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明确:分别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1)学习态度: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习方法: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传不习乎?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品德修养: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④子曰:“贤哉回也……”

  ⑤饭疏食,饮水……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确: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复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疲倦而无所得。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三、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学习方法 勤于复习

  学思结合

  学习态度以学为乐

  诚实谦虚

  珍惜时间

  修身做人宽厚仁义

  坚贞守节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做人

  四、拓展提升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是怎么看待“箪食瓢饮”的?

  生甲: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生乙: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他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不会转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也不会迷失自我。

  生丙:我不太赞同以上二位的意见。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它为我们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5、二十年后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通过细节描写为结局作铺垫的方法。

  2、抓住人物的相关描写,揣摩人物的心理特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3、感受欧亨利小说的特点: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通过细节描写为结局作铺垫的方法。

  抓住人物的相关描写,揣摩人物的心理特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当友情与法律产生矛盾时,该如何抉择?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同学们,平时是否会阅读一些文学作品?国内的还是国外的?

  只要是优秀的文学的作品,都可以成为我们的精神食粮,因为它们可以带领我们走进一片 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在这样一片艺术天地中,我们可以了解社会,洞察人生,感受人物的悲欢离合,同时也可以从中受到 教育。

  揭题:二十年后

  作者简介: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之父,人们称他的小说为“欧亨利式小说”。“式”是什么意思,(形式、风格)。欧亨利的小说有什么风格,让我们走进小说,一探究竟。

  二、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文章,我想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来简单说说这个故事的内容。

  2、小说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他们各自的身份是什么?

  人物 身份

  鲍勃 通缉犯

  杰米 警察

  高个子 便衣警察

  3、对于这几个人物的身份你们是从哪里知道的?结尾。

  三、分析感悟

  1、文中哪些地方暗示了人物的身份,圈画出相关语句。(提示从描写三个人物的语句中找)

  揭示鲍勃是个通缉犯的语句有:

  如“这点亮光照出一张方下巴的苍白的脸,目光炯炯…….镶得古里古怪”。

  关键词“苍白,炯炯,一大颗钻石,古里古怪”

  “我得同一些极其精明的人竞争才能发财。一个人……惶惶不可终日”。

  抓住“惶惶不可终日”一词。

  “这个等候着的人掏出一块漂亮的怀表,表……小钻石”。等

  揭示高个子是便衣警察身份的语句是:

  “这时一个高个子男子穿着长外套,衣服领翻到耳边,急急忙忙从对街横穿过来,直接走向等待着的人”

  关键词“衣服 领翻到耳边,急急忙忙,直接走向等待着的人”。

  “来吧,鲍勃,我们去一个我认得的地方,好好谈谈过去的一切。“

  揭示巡警是杰米的语句有:

  “警察突然放慢了脚步 ”。

  “直到五年以前,他才拆掉”。

  男女生分组竞赛,看看哪一组回答的又多又正确。

  2、走进文本,分析人物性格,揣摩人物的心理的特征。

  (1)结合文中语句,说说鲍勃是个怎样的人?

  重情义、信守诺言、贪慕虚荣。

  (2)“不知为什么,我不能亲自下手,因此我走开去找到一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

  杰米为什么这么做?

  从文中可以看出杰米是一个怎样的人?

  结合文章1、2自然段。

  珍视友情、忠于职守、公私分明。

  (3)写作训 练:依据人物性格,揣摩人物心理。

  文中的杰米,当他发现自己的好友竟然是通缉犯时,心里 怎么想?

  鲍勃读完纸条后,手不禁抖了一下,他当时会想些什么?

  学生交流。

  四、拓展迁移

  情,是好友间相系的纽带;法,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在情与法之间,人们似乎很难抉择与取舍,但是我们却不得不做出自己的抉择。当友情与法律产生矛盾时,你会如何抉择?为什 么?

  诚然,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有情有义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但在神圣得法律面前,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 脑,坚决杜绝和抵制有饽与法律的情感,不亵渎神圣的法律。

  五、总结

  六、作业:

  1、阅读欧亨利的另一部小说《贤人的礼物》,从作品的风格来看,与《二十年后》

  有何相似之处,写一段评说的文字。

  4、完成现代文品读中课文的练习。

  板书设计:

  二十年后

  欧亨利式小说:结局出人意料

  又在情理之中

  形式,风格

  人物 身份 性格

  鲍勃 通缉犯 贪慕虚荣 信守诺言 重情重义

  杰米 警察 珍视友情 忠于职守 公私分明

  高个子 便衣警察

6、那一年面包飘香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二)

  课题 《那一年面包飘香》 课型 讲读课

  教学目的要求

  知识能力目标

  ①通过学习本文,理解和体会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②通过运用对比手法,让学生深刻领会文章运用倒叙手法和设置悬念的作用。

  过程和方法

  ①运用引导点拨法,通过学生对关键语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

  ②运用合作探究法,通过师生对话、生生讨论,培养学生围绕重点语句解读文本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学习本文,领悟“不要学坏,总要有一技随身!”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树立职业没有贵贱高低之分,只要努力掌握一技之长,就能拥有精彩人生的理想。

  教学重点

  ①学习领会倒叙手法的运用对增加文章可读性和故事性的作用。

  ②让学生通过学习筛选并提取关键信息的方法来,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

  教学难点

  品味体现本文深刻思想内涵的句子:“不要学坏,总要有一技随身!”,启发学生学习做人、学好技能。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 多媒体辅助

  教学内容

  与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故事导入

  (2分钟)

  贝尔蒙多是巴黎一家豪华大酒店的小伙计,他相貌普通,又无特长,当时他唯一会做的一道甜点,就是把两只苹果的果肉放进一只苹果中,那只苹果就显得很丰满,吃起来特别香甜。一次,这道特别的甜点被一位长期包住酒店的贵妇人发现了。她品尝后,十分欣赏。她每次来酒店,都会指名点那道贝尔蒙多做的甜点。那几年,巴黎的经济萧条,酒店里每年都裁去一定比例的员工。然而,毫不起眼的贝尔蒙多却年年安然无事——那位贵妇人是酒店最重要的客人,而他,可爱的贝尔蒙多则成为酒店里不可或缺的人。

  提问: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今天,我们将走进一个面包飘香的故事,从中你又会得到怎样的启示呢? 学生思考: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提示:一技之长受用终生,也许你不是最优秀的人才,但因为你拥有了一技之长,所以你就是最出色的。 通过一个关于拥有一技之长终生受用的生动故事,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二、阅读感知,整体把握。

  (11分钟)1、教师展示PPT上的填空题:

  我最喜欢吃面包,这几个月来我收到了不知名的人送来的面包。我跟踪伙计来到了一家面包店,大师傅热情地招待了我。我在那受到了特别的照顾,吃到了满口留香的刚出炉的食物,大师傅说更精彩的还在后面。后来,伙计拿出了一个大信封,里面都是数学心算题。经过交谈得知,原来大师傅就是老板,老板就是我当年教过的一个学生,送面包的就是老板,面包师傅永远是我的得意高徒。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结合填空题,把握课文主要故事情节。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尽快地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特设计填空题的形式来呈现文章的主要情节,通过关键词的填写来明晰人物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感知课文。

  2、提问:不知名的人、大师傅、老板、学生他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他们和“我”的关系是什么? 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提示:①不知名的人=大师傅=老板=学生

  ②师生关系

  3、教师PPT展示以下故事材料,与上面填空题中的主要故事情节进行对比,比较两种写法的不同效果,并说说课文这种写法的好处?

  十多年前,我给一个小学生教心算数学题,后来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他辍学了,我曾写信劝告他好好念书。现在,他自主创业开了家面包店,这几个月来,他一直派人给我送来全台湾都找不到的面包。有一天,我找到了这家面包店,大师傅热情地招待了我,我在那受到了特别的照顾,吃到了满口留香的刚出炉的食物,后来,伙计还拿拿出了一个大信封,里面都是数学心算题。临走,我为他是我的学生而感到骄傲。

  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回答。

  提示:好处是既增强文章可读性,又便于设置悬念,层层推进故事情节。

  运用顺叙和倒叙两种方法叙述情节,通过对比,使学生直观地感知到倒叙的特点和作用。这样的设计更符合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降低了学习难度。

  4、提问:作者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了前面,那么他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文章设置哪几个悬念呢? 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回答。

  提示:倒叙。悬念一,有不知名的人送面包给我;悬念二,老师来受到特别照顾;悬念三,老师吃了刚出炉的食物满口留香,大师傅说更精彩的在后面。

  三、品读课文,深入探究。(18分钟)

  请学生围绕文章结尾“我其实什么也没有教他,只教了他两件事,‘不要学坏,总要有一技随身。’,没有想到这两句话如此有用。”这句话展开讨论。

  1、老师为什么要劝告学生不要学坏?

  小学 智力平平 学习用功 成绩优秀

  初中 家境不好 叛逆 理想破灭

  学生品读第11-18段,看看面包师傅走过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找细节,讨论概括。

  2、“总要有一技随身”,那么面包师傅的技艺如何呢?

  品读句子“我当年劝他要学得一技随身,他现在岂止一技随身,他应该是绝技随身了。”请学生讨论并找出体现面包师傅制作面包技艺精湛的句子。 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回答。

  提示:①我一口咬下去,发现薄饼里有馅的汁进去了,馅已经很好吃,因为馅汁进入了薄饼里,饼本身也好吃得不得了。(正面描写)②这些面包果真高级,我在全台湾各个面包店去找,都没有找到这种面包;我听到外面人声嘈杂,原来大批食客也在享受每天出炉一次的烤卷饼。(侧面描写)

  3、面包师傅不仅制作面包绝技随身,而且还有其他的过人之处,请学生结合全文概括。指导学生朗读第5段和第11、19段中的相关句子。结合上面的分析,哪些词语最能概括面包师傅的特点?引导学生再归纳。

  4、面包师傅也曾一度叛逆,是什么让他最终获得成功?

  提示:因为他碰到了一位好老师,老师能及时关心学生,鼓励学生,给予学生“润物细无声”般的呵护,劝导学生“不要学坏,总要有一技随身。”

  因为学生自己在逆境中不怕困难,有上进心,不放弃,能立志成才,通过一心一意学做面包并成功创业,用行动来感恩老师。

  5、师生讨论“怎样理解题目那一年面包飘香?”

  提示:“那一年,面包飘香”既指老师收到和吃到了满口留香风味独特的面包,又指学生凭着自己制作面包的一技之长取得了创业的成功,让人感到了成功的馨香,同时也指当年老师送给学生的那批面包永远在学生心中飘香,师恩飘香。 本环节的设计围绕课文的关键句“不要学坏,总要一技随身”展开,通过设计“为什么不要学坏”来了解面包师傅不寻常的成长经历,通过设计“总要一技随身”来展现面包师傅绝技随身的现实状况,从而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个身处逆境、克服困难、立志成才的成功创业者形象。

  四、师恩难忘,走近作者。

  (1分钟)

  李家同,1939年1月5日生于上海。台湾资讯学者及作家。电机工程专家,曾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近年尝试散文写作,提倡社会关怀、照顾弱势群体,并且推广英文教育。

  五、创新讲谈

  (10分钟)把班级学生分为两大组,第一大组讨论第一大题。

  1、面包师傅没有显赫的背景,没有雄厚的资金,没有大学的文凭,曾经还相当的叛逆,但他仅仅从学做面包开始,在身处逆境的情况下不气馁,克服困难,立志创业成才,最终成功创业。

  提问1、从这个故事中你读出了什么?

  提问2、对你的职业规划有什么启示?

  学生合作讨论,请1—2名学生代表发言。

  提示:作为学生,我知道了“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职业没有贵贱之分,尊重内心的意愿,喜欢并努力付出,就能从工作中收获快乐和满足。作为一名技校生,我们要明白掌握一技之长的重要性,更要有努力掌握一技之长的决心和信心。

  本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结合课文理解“不要学坏,总要有一技随身”。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谈谈自己作为一名技校生应如何在品德上严格要求自己,在学习技能方面掌握一技之长,明确一技随身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学习技能的热情。

  第二大组讨论第二大题。

  2、为什么在老师看来,面包师傅和博士生一样是了不起的? 学生合作探究,请1—2名学生代表发言。

  提示:这句话突出写学生的自豪感和老师的感动。学生的特长、成就及对老师的回报,使老师的内心产生震撼和感激,在老师看来,面包师傅和博士生一样是了不起的。

  3、请学生联系生活列举因为绝技随身而显得不平凡的事例。 如仅有初中学历的工人孔祥瑞有着“蓝领专家”的美誉,2001年,他主持创新“门机主令器星形操作法”,使门机每一次作业可节省时间15.8秒,当年创效1600万元;2003年,他主持的“门座式起重机中心集电器”技改项目,获国家实用型发明专利。

  六、课堂总结

  (2分钟)面包师傅的成长和创业史

  小学 智力平平 学习用功 成绩优秀

  初中 家境不好 叛逆 理想破灭

  现在 绝技随身 创业成功 不忘师恩

  老师劝诫:不要学坏,总要有一技随身!

  七、布置作业

  (1分钟)请学生围绕“不要学坏”和“总要一技随身”两句话,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写一篇读后感,字数在300以上。

  本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深刻领悟课文主题内涵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谈谈自己作为一名技校生在学习做人、学好技能方面的真实想法,对于总怕写作的技校生来说,这道作业题既是对所学课文内容的巩固,又是一道人人有话好写的不错的写作题。

7、《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

  俎店镇中心初级中学语文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 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课标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具学具 Ppt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二、作家、作品简介

  三、初读前三则,扫除语言障碍

  四、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二、作家、作品简介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三、初读前三则,扫除语言障碍

  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四、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

  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时:按时; 说:愉快、高兴; 朋:志同道合的人; 知:了解; 愠:发怒、生气;

  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按时练习,不是很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生气,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4.朗读、背诵。

  第二则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三:多次; 省:反省; 为:替、帮; 谋考虑事情; 忠:尽心竭力;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温习。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过呢?”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4.朗读、背诵。

  第三则 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详解 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拓展:“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常用来指代年龄。

  4.朗读、背诵。

  【作业布置】

  复习、背诵前三则。

  听记

  识记作家、作品

  识记生字词

  听老师范读,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自由朗读,齐读。

  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小组合作翻译

  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朗读、背诵

  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小组合作翻译

  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朗读、背诵。

  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学习方法

  学习乐趣 为人态度

  教学反思

  教学中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1、由于古文中的知识点相对比较多,毕竟是初一学生,有的同学在个别知识点可能还不够理解。

  2、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但质疑能力还比较差,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讨论来得出结论,效果会更好。

8、<<古诗四首>>教学设计,B《父母的心》教案设计,C《口技》教学设计D《马说》教学设计

  A <<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鲍峡镇东河中学张自建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绝句和律诗的相关知识

  2.掌握并学会古诗中的名句

  3.学习通过朗读体味古诗所蕴涵的情感。

  二教学设想

  1.重难点

  朗读背诵古诗,理解名句的含义。

  2.课型及思路

  (1)课型:朗读

  (2)教学思路:通过阅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紧扣诗中的名句,进行赏析,理解诗句的含义并学会正确运用。深读诗歌体味作者的表现技巧。

  三教学准备

  1.教具

  录音机、磁带

  2。多媒体课件

  (1)课件:VCD光盘

  (2)有关杜甫、陆游、杜牧、文天祥的生平简介。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入题板书课题

  (1)导语

  (2)板书课题、学生自渎古诗

  (3)作者简介

  学生介绍

  明确:看幻灯片(投影)

  二自学第一首古诗思考

  (1)听配乐朗读

  (2)自渎并感知两首诗的内容

  (3)结合注解或工具书理解诗句的含义

  (4)试赏析古诗句并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并解决疑难问题

  2.班级讨论并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交流反馈

  1.点名读诗句、学生评价、师补充点评

  明确:听录音

  2.诗中重点字词

  国破深恨别家书簪

  (1)指名学生说

  (2)明确:看投影片

  3解析诗句含义

  (1)指名学生说

  (2)明确:看投影片

  4赏析古诗(你认为这首诗哪几句好?说说为什么?)

  (1)名学生说学生评价、师补充点评

  (2)明确:看投影片

  5拓展:品味古诗,是将其改为一篇优美散文?或根据自己在校生活感触仿写诗句:家书抵万金。

  6试背诵古诗

  五同法自学第二首诗

  1投影写作背景、学生自学

  2重点讨论:读完古诗后你感觉作者笔下的“秦淮夜景”是怎样的?请谈一谈。

  3“商女不知亡国恨”在诗中的作用?

  4为什么选取《后庭花》让歌女唱呢?

  六学习小结

  (1)名学生说学生评价、师补充点评

  (2)明确:看投影片

  七作业

  1.课后练习题1、2。

  2.朗读背诵古诗

  3.试根据课文写法,观察家乡某一处美景写一篇小散文。

  板书设计

  1.读,通诗句

  古诗四首2.读,明诗意

  3.读,感诗情

  4.读,赏诗景

  B《父母的心》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分析“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2.通过阅读体会字里行间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爱。

  3、感受伟大的父母心。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体会字里行间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爱。三、教具准备:

  歌碟《妈妈,再爱我一次》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听歌<<妈妈,再爱我一次>>闭上眼腈,在歌声中再一次体会一下浓浓的母爱。2、自主学习: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理清课文的思路。3〉读课文后试找出文中反映“当爹当妈的心”的句子。.

  4)找出课文中你认为不足的地方。

  3、合作交流:

  1).小组讨论,解决疑难。

  2)班级讨论,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4、交流反馈:

  1)对下列词语读准字音,并解释。濑户、酬谢、舱身、失魂落魄、无精打采、一妥百妥。

  2)概括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精彩语段

  ①、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②、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语段并说明原因。

  ③、找出文中反映“当爹当妈的心”的句子。

  Δ提供情境,用一两句话写出那位父亲和他的妻子的心理。1、财主夫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他时?

  2、送走孩子时?

  3、用次子换回长子时?

  4、用女儿换回次子时?

  5、要回女儿时?

  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语言来回答。

  五、课后小结:

  1)内容小结:一对穷夫妇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事,了天下父母对子女的一片崇高的心,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人物心理刻画来表现人物性格。

  2)方法归纳: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应切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和具体的语言环境。

  六、课外延伸:

  1)请讲一些关于父母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等。

  2)口头作文:“妈妈,我想对你说”。

  七、作业:课后第二题

  板书设计:

  (一波)送来大儿子

  父母的心儿子换大儿子

  (三折)女儿换儿子

  索回女儿

  地址:湖北省郧县鲍峡镇东河中学

  作者:张自建

  C《口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善、会、备、意”等文言实词和“但、然、虽”等文言虚词,了解课文内容,培养诵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想结合的写法。

  3、引导学生理解全文,在次基础上突出对文章写作方法的分析。

  4、感受民间艺术之美。

  教学重难点:

  1、生动细腻的描写、清晰明了的思路。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想结合的写法。

  课型:

  阅读课

  教学思路: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课时应以诵读为主,加强文言语感。因此课堂上要重视文章的诵读习惯的养成,重视文言词汇的积累。

  课时准备:

  1、多媒体或投影仪、光碟、课件。

  2、口技表演节目片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

  1、多媒体播放口技表演节目片段。

  2、师生对话。

  3、学生看课下注释,师板书课题。

  4、作者简介:①生试说②师点评补充③明确:看投影.

  二、新课探究

  1、读通课文

  1)自由读,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

  2)生生互动:同桌互读互听、指出并纠正误读。

  3)听媒体读,注意:正音、停顿、语气、感情。

  4)师生互动:生读师评,师读生评。

  5)、集体朗读。

  2、读理解课意

  1)、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工具书理解课文。

  2)、自主活动: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有疑问查找工具书。

  3)、师组织引导学生翻译课文。

  4)、明确:看投影参考译文。

  3、读熟悉课文内容

  1)、细读课文第2、3、4段思考。

  A、课文中的口技艺人模仿了哪些声音?

  B、这么多的声音来自几个场景?声音的变化有何特点?

  C、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另外有侧面的描写,请找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ⅰ、小组讨论后,分别指名试说。

  ⅱ、师点评补充。

  ⅲ、明确:看投影。

  2)研读课文开头和结尾段思考:

  A、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B、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ⅰ、小组讨论后,分别指名试说。

  ⅱ、师点评补充。

  ⅲ、明确:看投影。

  3、读赏析课文内容

  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你所喜欢的语句和段落并说说为什么?

  ⅰ、小组讨论后,分别指名试说。

  ⅱ、师点评补充。

  4、读感悟课文感情

  通读课文说说课文体现了一种什么情感?

  ⅰ、小组讨论后,分别指名试说。

  ⅱ、师点评补充。

  ⅲ、明确:看投影。

  5)读明确课文的写作方法

  浏览课文总结课文的写作特点?

  ⅰ、小组讨论后,分别指名试说。

  ⅱ、师点评补充。

  ⅲ、明确:看投影。

  三、课外拓展

  本课我们通过阅读领略了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那么除了口技大家还知道哪些我国传统民间艺术?

  1)、学生自由说。

  2)、明确:师展示课件

  读蒲松龄的《口技》比较异同?

  ⅰ、小组讨论后,分别指名试说。

  ⅱ、师点评补充。

  ⅲ、明确:看投影。

  四、作业

  1、诵读课文。

  2、课后习题2、3、4。

  五、板书设计

  1、读  通其文

  2、读  解其意

  口技  3、读  赏其景

  4、读  感其情

  5、读  明其法

  地址:湖北省郧县鲍峡镇东河中学

  作者:张自建

  D《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了解文中阐述的深刻道理。

  2、让学生养成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3、学会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4、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2、体会文中的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1、光盘。

  2、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情景导入

  1、导语

  2、板书课题

  二、释题及作者简介

  1、释题

  指名学生试说

  师点拨

  明确:媒体投影

  2、作者简介

  点名学生试说

  师点拨

  明确:投影

  3、故事简介

  学生试简述

  师点拨

  明确:投影

  三、学生自读、自学课文思考

  1、采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并借助工具书、注释,读通、读懂课文。

  2、请你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段落并说明缘由?

  3、请划出你自己不能理解的词或句子。

  4、请指出文中不合理的地方。

  四、合作探究

  1、听配乐朗读课文(光碟)。

  2、小组讨论释疑。

  3、班级共同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五、交流反馈

  1、语词积累

  骈槽枥粟食

  指名试说

  明确:投影播放

  2、实词和虚词理解

  实词:千里马伯乐辱骈槽枥称一食食马者千里之能外见等策之道尽通执临材鸣

  指名试说

  明确:投影播放

  虚词:而之故虽以或其安邪

  指名试说

  明确:投影播放

  3、难句释义

  一食或尽粟石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骈死与槽枥之间。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指名试说

  师点拨

  明确:投影播放

  4、疏通文义

  指名试说

  师点拨

  明确:投影播放

  5、课文脉络

  指名试说

  师点拨

  明确:投影播放

  6、文蕴道理

  指名试说

  师点拨

  明确:投影播放

  六、课时小结

  指名试说

  师点拨

  明确:投影播放

  七、课堂延伸(读韩愈的《师说》)试说与本文的异同?

  指名试说

  师点拨

  明确:投影播放

  八、作业

  1、课后习题:二、三、四。

  2、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千里马世有伯乐,

  马说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

  伯乐而伯乐不常有。

  地址:湖北省郧县鲍峡镇东河中学

  作者:张自建

9、《《论语》十则》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各则语录

  2、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教学重点:

  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教学难点:

  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问:学习《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有何意义?

  现在谈《论语》有人会觉得有点“酸”或者说有点过时了。其实不然,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及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论语》则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经典。虽然新文化运动以来,儒家学说成了被打倒的对象,但是儒家某些思想仍然在我们的生活里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尽管西方文化一直在向我们这个东方古老的国家不断渗透,国人中受其影响甚众,但国学作为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汉学不断成为世界各国学术界要了解和研究的对象,今年就有许多国家兴办了孔子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是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文逐渐兴起,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确是靠了边,试问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国学了解多少?如果不在青年人中大力宣扬国学,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得到有效地传承,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象世界其他古老文明一样灭亡,就是因为文化传承起了很大的作用。现在重提国学教育,宣扬儒家文化,就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虽然今天我们不可能把儒家思想和著作作为教育的主要部分,但至少要了解,相信通过了解,我们一定有所收获。

  师:“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

  二、学习儒家经典《论语》十则

  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教师板书)

  2、结合句释自读,读清句意。

  3、质疑,答疑。

  4、师引导深入学习。

  “学而”篇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感文]:君子可以不求食饱、食好,居住环境不追求舒适,居住环境较好的话会有一种依赖性,会对个人修养道德没有帮助反而使自己变得很懒惰。做事、对工作要勤劳、敏捷、认真,而且要小心说话,俗话说得好:“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能让自己像那些有道德的人一样。孔子认为好学,首先学业要精于是得勤奋,学会居安思危。这样就可以算是孔子所说的那样。这句话可谓与我们现代人的追求是反过来的,我们的教育制度现在给大家的教育就是读好书才能有好职业,不断拿学位才能有好的生活、“娶美女(帅哥?)买房买车”,这也是现实的,能拿在手里的。这可并不是孔夫子古板,而是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我们的一生,终是精神生命的一生,物质追求和感官享受终有限,而精神的升华才是人生的最终之道。外在的追求会导致冲突紧张而矛盾的一生,精神的升华却会呈现心理的平安与人生的顺遂。并不是把两方面矛盾起来,而是把重心放平衡,人生就有无限的宽裕,而物质的追求,实在会让生命总是紧张烦恼。

  第二课时

  一、诵读前四则,然后学生质疑。

  二、师引导学生学习,先疏通文意。

  “为政”篇

  [原文]“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感文]孔子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勤奋不倦的学习是贯穿孔子一生的主题。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正是通过学习的积累,在不断的学习中,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孔子学习如饥似渴,不断的寻找机会充实自己,“入太庙,每事问”。孔子认为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孔子以学习为乐,并对学习有很深的体会。

  “公冶长”篇

  [原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颜渊:名回,字子渊。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孔子说(子: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盍:何不)”子路说:“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衣[轻]裘:泛指衣服。“轻”字为衍文,是因《论语•雍也》中有“衣轻裘”而误衍。“裘”:本指皮衣。共:动词:指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敝之:指把车马、衣裘用破,用坏。敝:使动用法。憾:抱怨,不远)。”颜渊说:“(我)想的不是夸耀自己的好处[轻声](伐:夸耀),不夸大自己的功劳(施:张大,夸大)。”

  子路说:“愿意听听您老人家的志向。”孔子说:“老年人,使他们安逸;平辈的人(朋友),使他们信任我;年轻人,使他们归依我(安、信、怀:都作使动用,宾语‘之’分别指代‘老者’、‘朋友’、‘少者’。安:安逸。怀:归依

  “颜渊”篇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视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仁。孔子说:“抑制自己,履行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就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了。实行仁,全凭自己,难道凭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的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现象不看,不合礼的声音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颜回虽然迟钝,也要求实行这些话。”

  三、作业:任选一则写感受。

  第三课时

  一、读背课文。

  二、学生谈学习任一则的感受。

  三、课堂练习:翻译下列句子。

  1、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3、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四、做练习一,要求写在练习本上。

  孔子所处的时代,社会上出现了“礼崩乐坏”“春秋无义战”的混乱局面。为了建设理想的社会,孔子提出了具有完美人格的知识分子形象——君子,希望通过这种最理想的人去改造现实社会。孔子把人格分为小人、士、善人、成人、贤人、君子、圣人等不同层次,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孔子认为一般人都可以修养为君子,他以君子人格为标准,认为君子中居于高位。为治国安民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就是圣人;而与君子相对,只关心一己之利,心胸狭窄,不明事理,只知道随声附和,当官时骄傲凌人,喜欢吹牛拍马,穷困时便胡作非为的人就是小人。而君子人格通过历史的演绎,对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与精神影响是极其深刻与广泛的。

  《论语》中有关“君子”语录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泰然自若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泰然自若)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君子固穷。(有教养、有德行的人安守贫穷。指君子能够安贫乐道,不失节操)

  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君子责己多能,而责人专能。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君子不以人举人,不以人废言。(君子不以言论为举人标准,不以状貌为取人依据)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做一个君子,要老想着这九个方面:看到一个现象时,要想一下,是否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是否真正理解、明白所看见和看到的东西;听到什么的时候,要考虑一下,偏听了没有,轻信了没有;说话处事时,要老想着自己的脸色不要冰冷地板着,任何时候脸色都要温和才是;要到考虑自己的态度是否恭谨,不论贵贱,自己的态度都得恭敬;说话时,要想一下,自己是否在撒谎。是否说了实在话;做事时,要想一下自己是否在敬业、认真;有问题或疑问时,是否马上问人了,以求得正解。人非圣贤,孰能无惑?惑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自己要发脾气时,要想一下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想一下你自己也反感别人发怒;若是可以不劳而获时,要想一下是否取之有道、得之有义,是否自己应该得到。)

10、《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积累文言重点词语并了解《韩非子》和《吕氏春秋》。

  2、引导学生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把握故事情节,领悟寓意。

  过程与方法:

  在揣摩、理解寓言故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运用“通过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言含意”的阅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认识固执守旧、脱离实际的不良后果,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念,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并背诵两则寓言。

  难点:引导学生深层理解寓意进而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教学方法】

  朗诵法、合作讨论法、品味欣赏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学习《刻舟求剑》

  一、情景导入

  在一个短小的故事中蕴含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郑人买履》,下面我们一起来背诵这篇短文(学生背诵),通过这篇寓言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呢?(学生回答)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则寓言,看看从这则寓言中我们又会明白什么道理呢?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背景资料(多媒体显示)

  吕不韦战国末秦相,相传门下有宾客三千

  《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一部书,是杂家的代表作。

  2、引导学生叙述故事内容

  3、学生展示所积累的字词(多媒体显示)

  涉shè遽jù契qì矣yǐ若ruò

  4、学生初读课文,要读出人物的语气。

  三、合作讨论、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语,疏通文句,圈点勾画疑难文句。

  2、学生交流疑难文句,合作研讨,学生试译课文,教师对疑难问题予以引导。(多媒体显示)

  明确:重点词语:遽:立即、匆忙。契:雕刻。是:指示代词,这儿。

  疑难语句:遽契其舟: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3、学生合作,师生共同释疑:(多媒体显示)

  1)哪句话告诉了我们故事的起因?

  2)结果找到了吗?

  3)为什么没找到?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

  4)文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这件事有何看法? 这是个什么句?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明确:1)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没有

  3)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学生答“舟已行矣,而剑不行”亦可)

  4)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反问句。

  4、引导学生按照起因、经过、结果、议论的顺序背诵全文

  四、合作探究,理解寓意

  1、教师预设:楚人最可笑的地方是什么?(多媒体显示)

  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共建明确:楚人最可笑的地方是不懂得船既然离开了河中心,而刻记号的地方已经不是掉剑的地方了。

  2、教师预设:请用“这则寓言讽刺了,从而告诉我们”的句式谈谈你对文章寓意的理解。(多媒体显示)

  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共建明确:这则寓言讽刺了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而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从而告诉我们做事要根据客观实际与变化了的情势,以发展的眼光灵活机动的处理事情。

  五、链接生活,启迪人生

  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启发?(多媒体显示)

  学生讨论,明确:(示例)我们做事要根据客观实际与变化了的情势,以发展的眼光灵活机动的处理事情。尤其是我们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面对变化了的环境以及新的学习内容,我们不能完全沿用小学的那套学习方法,而要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绝不能因循守旧做刻舟求剑中的楚人。

  六、当堂训练,复习巩固(多媒体显示)

  翻译:是吾剑之所从坠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学生试背全文

  七、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时所学的知识

  1、吕不韦及《吕氏春秋》

  2、重点文言词语及课文翻译

  3、文章寓意及对我们的启示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刻舟求剑》

  2、完成《基础训练》

  【板书设计】

  古代寓言二则

  【教学反思】

11、《祭十二郎文》教案(课时一、二)(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积累和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能够翻译全文。

  2.学习通过对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一、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韩愈3岁丧父,由兄嫂抚养成人。德宗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任节度推官,其后任监察御史、阳山令等职。宪宗即位,为国子博士。后又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洲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吏部侍郎等显职。卒于长安,

  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二、作品介绍

  《祭十二郎文》,写于贞元十九年,文章的十二郎是指韩愈的侄子韩老成(大哥韩会之子),“八仙”中著名的韩湘子即是老成之长子。十二郎与韩愈两人自幼相守,由长嫂郑氏抚养成人,共历患难,因此感情特别深厚,但是长大之后,韩愈本人在外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孟郊告知韩老成六月二日已逝,但韩愈又疑问六月二十二日老成还在写信,种种的疑点让韩愈悲从中来。韩愈在文中提到自己的衰老“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南宋谢枋得《文章轨范》引用安子顺之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本文收入《古文观止》,其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明代茅坤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三、基础巩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治丧(sàng)及长(zhǎng)不省(xǐng)所怙(hù)兄殁(mò)

  归取其孥(nú)丞相薨(hōng)佐戎(róng)徐州遽(jù)去

  万乘(shèng)殒(yùn)其生窆(biǎn)不临其穴尚飨(xiāng)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乃,才衔,怀着具,准备,备办灵,灵位

  (2)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省,知道;怙,依靠

  (3)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既,不久,后来;就食,谋生

  (4)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止,留居孥,妻子儿女的统称

  (5)汝不果来果,成为事实,实现

  (6)是年,吾佐戎徐州佐戎,辅佐军务

  (7)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遽,急,突然

  (8)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公卿,公卿和宰相辍,停止,离开

  (9)而汝抱无涯之戚也。戚,忧伤

  (10)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嗣,继承人

  (11)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克,能够蒙,蒙受泽,恩泽

  (12)汝之纯明宜业宜家者宜,应该

  (13)汝之子始十岁始,才

  (14)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冀,希望

  (15)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比,近来剧,疼痛剧烈

  (16)抑别有疾而至斯乎?抑,还是,或者

  (17)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吊,抚慰

  (18)如不能守待终丧,则遂取以来遂,立即

  (19)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凭,临窆,葬时下棺入穴

  (20)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尤,怨恨

  (21)曷其有极曷,何极,尽头

  (22)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幸,希望

  (23)尚飨希望鬼神享用祭品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文言句式

  (1)莫如西归名-状,向西

  (2)吾少孤名-动,成为孤儿

  (3)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名-动,继承……的家业

  (4)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使动用法,使……夭折

  (5)将成家而致汝使……到来

  (6)长吾女与汝女使……长

  (7)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形-动,长久居住

  (8)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形-动,保全

  (9)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动-名,祭奠时的用品

  (10)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

  (11)何为而在吾侧也宾语前置

  (12)其信然邪?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邪固定句式是……还是……

  (13)吾佐董丞相幕于汴州介词短语后置

  四、过关检测

  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D)

  A.汴州biàn殒其生yǔn不省所怙ɡū遽去吾jù

  B.万乘chénɡ夭其嗣sì曷其有极hé窆不临其穴biǎn

  C.辍汝chuò取其孥nú尚飨sūn兄殁南方mò

  D.奴婢bì丞相薨hōnɡ汝来省吾xǐnɡ少而强者qiánɡ

  注:怙:音hù;乘:音shènɡ;飨:音xiǎnɡ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C)

  A.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B.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C.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D.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注:A,羞-馐;B,世-逝;D,敛-殓

  3.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D)

  例: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沛公安在

  C.古之人不余欺也D.石之铿然有声者

  注:D是定语后置句,例句和其他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

  4.句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是(D)

  A.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B.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C.其传之非其真邪?

  D.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

  注:前三项均是助词,属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

  5.翻译句子

  (1)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我幼年丧父,等到大了,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只好靠哥嫂抚养。

  (2)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我想,你跟我在东边的汴州、徐州,也是客居,不可能久住;从长远考虑,还不如我回到西边去,等在那里安下家再接你来。

  (3)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谁能料到你竟突然离我而死呢?当初,我和你都年轻,总以为虽然暂时分别,终究会长久在一起的。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4)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假如真的知道会这样,即使让我做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

  (5)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逝。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想起各位父兄,都在健康强壮的盛年早早去世,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还能长活在世上吗?我不能离开(职守),你又不肯来,恐怕我早晚一死,你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忧伤。

  (6)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

  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呢?你(那么)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难道年轻强壮的反而要早早死去,年老衰弱的却应活在世上吗?实在不敢把它当作真的啊!

  (7)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这正是所谓苍天确实难以揣测,而神意实在难以知道了!也就是所谓天理不可推求,而寿命的长短无法预知啊!

  (8)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

  他们有粮食能够守丧到丧期终了,就等到丧期结束后再把他们接来;如果不能守到丧期终了,我就马上接来。

  (9)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唉,你患病我不知道时间,你去世我不知道日子,活着的时候不能住在一起互相照顾,死的时候没有抚尸痛哭,入殓时没在棺前守灵,下棺入葬时又没有亲临你的墓穴。

  (10)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

  你活着的时候不能和我形影相依,死后魂灵也不在我的梦中显现,这都是我造成的灾难,又能抱怨谁呢?天哪,(我的悲痛)哪里有尽头呢?

  五、课文研讨

  1.本文把对十二郎的沉痛悼念之情和琐碎的家事诉说交织在一起,有现在的事,有往昔的事,有未来的事,有猜想的事。从表面看,记叙内容非常庞杂,没有线索,实际上是散而不乱。试从作者的请按和思绪发展方面梳理文章的脉络,给这篇祭文的主体部分(去掉首尾两段)划分层次,概括其内容。

  参考答案:主体部分(第2—11段)共10段。第2、3段为第一层次,主要是回顾自己和十二郎的身世和往日的聚散情况;第4-9段为第二层次,主要是表达在自己在得到十二郎的死讯后的痛苦心情;第10-11段为第三层次,主要是交代十二郎后事的安排,再次祭奠亡灵。看似散乱,实则气脉不断,一种骨肉至情充塞全文,贯穿其中。

  2.文章第5段,一共用了3个“邪”字,3个“乎”字,4和“也”字,5个“矣”字。除按摩他们的用法,说说它们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参考答案:3个“邪”字表现了作者乍听到噩耗时的分外意外、震惊,以至怀疑消息的可靠性的心理状态。

  3个“乎”字的反问句强化了质疑的语气。作者不相信神灵不明,上天无道

  4和“也”字中前三个“也”带动了三个判断句,强调了信息的不可信,但最后一个“也”字却把语气由不能相信转换到不得不相信上来,自己身边的书信切实证明了十二郎的四是肯定无疑的,她只能去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了。

  5个“矣”字表达的是肯定、无奈的语气。句句紧扣前面的追问,自己最不想看到的结果却得到了现实无情的印证。

  这一系列语气助词的运用强化了这一段感情发展变化的节奏,也准确抒发了作者强烈的不愿相信、不能相信却又不得不相信的失去亲人的悲痛感情。

  祭十二郎文(课时2)教案

  学习目标:

  1.通过习题强化对本课文言知识的掌握。

  2.学习中国古代散文的鉴赏方法。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D)

  A、请归取其孥(nú)形单影只(zhī)不省(xǐng)所怙(hù)

  B、乃能衔(xián)哀致诚虽万乘(shèng)之公相丞相薨(hōng)

  C、其余奴婢(bì)呜呼哀哉!尚飨(xiǎng)中年兄殁(mò)南方

  D、并令守汝丧(sàng)闻汝丧(sàng)之七日吾不以一日辍(chuò)汝而就也

  注:“丧”应读sāng

  2、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A)

  A、比(等到)得软脚病辍汝而就(接近)敛不凭(凭借)其棺

  B、不省所怙(依靠)遽(突然)去吾而殁使者妄称以应(答应)之乎

  C、其又何尤(怨恨)抱无涯之戚(忧伤)吊(抚慰)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D、远具(准备)时羞止(停止)一岁既(既然)又与汝就食江南

  注:A项“比”解释为“近来”,“就”解释为“就职上任”,“凭”解释为“临”;B项“应”解释为“应付”;D项“止”解释为“住”,“既”解释为“不久”“后来”。

  3、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

  A、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B、请归取其孥还必相迎取

  C、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

  D、强者夭而病者全乎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注:A项分别解释为“视力”和“比较”,B项都解释为“迎取”,C项分别解释为“回家”和“女子出嫁”,D项分别解释为“保全”和“完整”。

  4、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

  A、不省所怙吾往河阳省坟墓

  B、将成家而致汝衔哀致诚

  C、汝之子始十岁始速祸焉

  D、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注:A项分别解释为“知道”和“探望”,B项分别解释为“使……来”和“表达”,C项都解释为“才”,D项分别解释为“穷尽”和“处境困难”。

  5、加点的“其”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C)

  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②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⑥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⑦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⑧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⑨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⑩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⑨/⑩B、②⑦/①⑤/③⑥/⑧/⑨/④⑩

  C、①⑦/②⑧/③⑤/⑥/⑨/④⑩D、①⑧/②⑥/③⑤⑨/⑦/④⑩

  注:c项分别为指示代词“那、那些”;人称代词“你的”;副词,表反问语气;假如;副词,表揣测语气;人称代词“他、他们”。

  6、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②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③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全存乎?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

  ⑤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⑥将成家而致汝。

  A、②③⑤B、①③④C、②③⑥D、④⑤⑥

  注:A项中的“而”均表示转折关系。

  7、下列各组句中均有“以”,其意义和用法完全不同的一项是(D)

  A、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如不能守以终丧

  B、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使者妄称以应之乎

  C、以求升斗之禄殁不能抚汝以尽哀

  D、则遂取以来汝殁以六月二日

  注:A均表目的,来……。BC均表目的,来……。

  8、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B)

  A、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B、将成家而致汝

  C、去今之墓而葬焉D、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注:“致”为使动用法,其余都是名词作动词。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双音节词,其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C)

  A、几何不从汝而死也B、又可冀其成立邪

  C、教吾子与汝子……如此而已D、未可以为信也

  注:A、古义为“多少”,今义为“几何学的简称”。B、古义为成人自立、成长立业。今,开始存在或有根据C、古今都是“像这样”D、古义为“能够认为”,今义为“能够”。

  10、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A)

  A、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

  ——你叔父超过了七天,才得到你丧亡的消息,于是就怀悲哀之情向你表达祭奠的诚意。

  B、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继承先人的后代,在孙子辈中只有你,在儿子辈中只有我。

  C、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者非其真邪?

  ——唉!难道是真的这样吗?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

  D、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唉!话有说完的时候而哀痛之情却不能终止,你是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

  注:“愈”指韩愈自称,并非“超过”。

  1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B、E)

  A、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故“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中的“季父”是韩老成的四叔。

  B、古代礼俗称幼年丧父为独,老而无夫为寡,老而无子为孤,老而无妻为鳏。

  C、祭文是祭奠死者的一种文体,《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侄儿韩老成而作,其感情深挚,凄恻动人,与清代袁枚的《祭妹文》并举。

  D、本文虽记叙的是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但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字字是泪,后人称为“祭文中千年绝唱”。

  E、韩愈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创始人,也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他几位散文家是:柳宗元、王安石、范仲淹、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注:B项中“独”与“孤”应互换,E项中的“范仲淹”应为“欧阳修”。

  12、下列对课文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韩愈幼年丧父,由兄嫂抚养成人,与十二郎虽是两辈人,但如兄弟,感情很深。

  B、《祭十二郎文》是少为长祭。作者追以往,念后事,有切肤之痛,一字字,一句句,都从心底流出,跌宕顿挫,感人肺腑。

  C、《祭十二郎文》中,作者用了九个“呜呼”,悲天抢地;四十个“汝”字,如对其人,一称叫、一伤痛、一悲切、一呜咽,催人泪下。

  D、全文贯注着一个“情”字,“言有穷而情不可终”,表明作者整篇都是用感情、用心血写成的。

  注:应该是“长为少祭”

  13、作者在祭文第八段中回忆叔侄二人在往来书信中讨论侄儿所患软脚病一事,其作用是(D)

  A、探究侄儿的死因。

  B、根本不相信侄儿死于软脚病。

  C、对侄儿是否死于软脚病仍持怀疑态度。

  D、对没能重视侄儿所患疾病的追悔莫及。

  14、作者说:“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这话表达出怎样的心境?(B)

  A、作者表示不再想活着了,愿与侄儿同去。

  B、作者表示不想在人世间再追求什么,只求把儿女抚养成人而已。

  C、作者表示以实现侄儿遗愿为自己最终心愿。

  D、作者看到侄儿的死,深感活在世上真是一点意思也没有。

  二、简答题

  15、祭文开头一节叙写身世、家世的不幸有什么作用,请分两点陈述。

  参考答案:(1)表明两人只好孤苦相依,未尝一日相离,因而感情特别深厚,为下文的抒情打下了基础。(2)叙写嫂嫂“抚汝指吾而言”的一席家常话,更值得品味,流露出无比凄凉、无比悲痛之情。

  16、文章细叙“二人三会三别,终因谋官求禄,行踪漂泊无定,不得会合而成永别”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作者之所以这样不厌其烦地叙写,意在指责自己,反省自己为“求斗斛之禄”而带来无法挽回的悔恨,使人读来无限悲哀。

  17、文章写少者、强者殁而长者、病者存,申写十二郎之死全出意料,作者是怎样表达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的?

  参考答案:文章先写自己未老先衰,再写长辈“皆康强而早世”,进而写自己将死而竟不死,显得特别悲哀。

  18、文章中写自己“想到双方幼子的抚养和期望,又不得不回到求生的现实中来”时,连用两个“呜呼哀哉”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文中连用两个“呜呼哀哉”,表现了思绪的起伏跌宕,神情的无可奈何,使读者也不自觉地产生共鸣,坠入哀痛迷惘之中。

  三、迁移阅读

  阅读清代袁枚的《祭妹文》(节选),完成后面的题目。

  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汝又虑戚吾心①,阻人走报;及至绵惙②已极,阿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详,飞舟渡江。果予以未时③还家,而汝已辰时④气绝。四肢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注:①虑戚吾心:怕让我担心。②绵惙(chuò):病情危急,气息微弱。③未时:下午一时到三时。④辰时:上午七时至九时。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阻:阻止

  B.强应曰:“诺。”强:坚持

  C.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诀:诀别

  D.又卒难明也卒:终究

  注:强:音qiǎnɡ,勉强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盖犹忍死待予也。

  大概还在挣扎着不死等我啊!

  (2)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

  这样说来,那么抱着这无边无际的遗憾,是天意呢,还是人事呢?

  3.用一句话概括本段所叙的内容。

  写妹病逝和自己因远游而未及诀别的无限憾恨。

  4.《祭妹文》以“情真”而备受世人推祟,它与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欧阳修的《陇冈阡表》一同被古文家誉为“鼎足而立”的美文。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叙事中充分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试结合该段,谈谈本文是怎样把抒情和叙事紧密结合起来的?

  参考答案:这篇《祭妹文》是我国文学史上哀祭散文的珍品,表现了兄妹之间深挚的情感,而作者强烈的感情主要是通过叙事来充分抒发的。具体来说,是通过两种方式来抒情的:一种是寓情于事,以情动人。选段记叙袁机病中及去世时的情况,写了她病重时阻人走报、病危时盼望兄归、病逝后一目未瞑等几件事,文章就是通过这些生活琐事的叙写,寄托了作者的无限哀思,表达了兄妹间相依相存的亲情,以及作者对妹妹不幸遭遇的悲痛之情。另一种是在叙事中穿插一些抒情性的语句,来直抒胸臆,表达感情。例如,在写袁机病危及去世后说:“然则抱此天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这些都是在叙事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哀痛心情,感人至深。

12、《祭十二郎文》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高三必修五)

  余琳

  一、解题

  祭文是一种文体,古已有之。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作如下界定:“祭文者,祭奠亲友之词也。古之祭文,止于告飨而已。中世以还,兼赞言行,以寓哀伤之意,盖祝文之变也。”古文写祭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打破了这一常规,此文的主旨不在于称颂于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通过对家常琐事的记叙,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突破四言押韵常规,破骈为散,不拘常规,或散或偶,或长或短,情至而文生,被后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后世祭吊名作如李商隐的《祭小侄女寄寄文》、袁枚《祭妹文》等都受其影响。

  《古文观止》选编者茅坤评价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祭文中千年绝调。”

  苏轼: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二、作者介绍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韩愈有三位兄长:大哥韩会,二哥韩介,三哥未及命名便已夭折。韩愈三岁时,父亲韩云卿病故,他便随大哥韩会、大嫂郑氏夫妇生活。代宗大历十二年(777),韩会坐元载党祸被贬为韶州刺史(治所在今广东曲江县),韩愈随往,年仅十岁。次年,韩会卒于任所。郑氏于是举家北归中原,寓居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韩愈也依随郑氏生活,直到十九岁时赴长安应进士试才离开宣州。在长达近二十年的岁月里,韩愈一直依恃长兄长嫂生活,与侄子老成(本为韩介之子,因韩会没有子嗣,韩介将老成出继给韩会。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自幼相伴朝夕,名为叔侄,情同兄弟,相互间感情甚为深厚。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而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血泪和墨,写下了这篇祭文。

  三、各段主要内容

  文章的线索:生离之情→死别之情→痛悼之情

  第一段叙述我听闻侄儿去世准备祭奠的经过;

  第二段书写身世与家世之不幸的孤苦无依;

  第三段叙述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表现自己的悔恨和遗憾。

  第四段感叹命运不公,痛惜诸兄之死;

  第五段痛惜十二郎之死;表现对十二郎的深沉的思念。

  第六段表明自己老病衰弱。

  第七段表现对十二郎的子女的怜悯;

  第八段写自己对十二郎因软脚病不在意的惭愧之意;

  第九段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日期“无知”的愧疚之情。

  第十段写对十二郎子女家属的安排及改葬之事;

  第十一段写自己对不能与十二郎同生死的悲痛之情,以及替他教子养女的愿望;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呜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

  某年某月某日,小叔叔愈,在听到你去世消息的第七天,才能强忍哀痛,倾吐衷情,派遣建中打老远赶去,备办些时鲜食物作为祭品,在你---十二郎灵前祭告:

  唉!我从小就做了孤儿——等到长大,连父亲是什么样子都记不清,只有依靠哥哥和嫂嫂。哥哥才到中年就死在南方,我和你都年幼,跟随嫂嫂把哥哥的灵柩送回河阳安葬。后来又和你跑到江南宣州找饭吃,虽然零丁孤苦,但没有一天和你分离过。我上面有三个哥哥,都不幸早死。继承先人后嗣的,在孙子辈中只有你一个,在儿子辈中只有一个。韩家子、孙两代都是独苗,身子孤单,影子也孤单。嫂嫂曾经一手抚你、一手指我说:"韩家两代人,就只有你们了!"你当时还小,大概没有留下什么记忆;我当时虽然能记得事了,但也并不懂得嫂嫂的话有多么悲酸啊!

  我十九岁那年,初次来到京城。那以后四年,我才到宣州去看你。又过了四年,我往河阳扫墓,碰上你送我嫂嫂的灵柩前来安葬。又过了两年,我在汴州做董丞相的助手,你来看我,住了一年,要求回去接妻儿。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离开汴州,你接家眷来与我同住的事儿便化为泡影。这一年,我在徐州协理军务,派去接你的人刚动身,我又离职,你又没有来得成。我想就算你跟我到汴州、徐州,这些地方还是异乡作客,不能把它作为长久之计:要作长远打算,不如往西边回到故乡去,等我先安好家,然后接你来。唉!谁能料到你突然离开我去世了呢?我和你都年轻,满以为尽管暂时分离,终于会长久团聚。所以才丢下你跑到京城求官做,来求得微薄的俸禄。如果早知道会出现这么个结局,即便有万乘之国的公卿宰相职位等着我,我也不愿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就任啊!

  1.第一部分侧重写什么情感?分哪几个层次?

  叔侄深情(身世家世三别三会抱憾终生)

  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纪念十二郎,为什么要写自己的身世?

  答:是为了表现自己和十二郎的之间的深厚亲情,从而表达自己的深深思念。

  3.这几段总体是为了突出什么意义?

  答:突出与十二郎的深厚情谊,即虽为叔侄,实为兄弟。

  第二部分(从“去年,孟东野往”至“其然乎?其不然乎”),写十二郎之死。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

  去年,孟东野到你那边去,我写信给你说:"我论年纪虽然还不到四十岁,可是两眼已经昏花,两鬓已经斑白,牙齿也摇摇晃晃。想到我的几位叔伯和几位兄长,都身体健康却都过早地逝世,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能长命吗?我不能离开这儿,你又不肯来,我生怕自己早晚死去,使你忍受无边无际的悲哀啊!”谁料年轻的先死而年长的还活着,强壮的夭折而病弱的却保全了呢?

  唉!难道这是真的吗?还是做梦呢?还是传信的弄错了真实情况呢?如果是真的,我哥哥的美好品德反而会使他的儿子短命吗?你这样纯洁聪明却不应该承受先人的恩泽吗?年轻的强壮的反而天亡,年长的衰弱的反而健康生存吗?我实在不能把这消息当成真的啊!如果这是在做梦,或者是传错了消息,可是,东野报丧的信件,耿兰述哀的讣文,为什么又分明放在我身边呢?唉!看来这是真的啊!我哥哥的美好品德反而会使他的儿子短命了,你这样纯正聪明应该继承先人的家业,却不能够承受先人的恩泽啊!所谓"天",实在难以测透;所谓"神",实在难以弄明啊!所谓"理",真是不能推断;所谓"寿",根本不能预知啊!

  虽然如此,我从今年以来,花白的头发快要变得全白了,动摇的牙齿快要脱落了,体质一天比一天衰弱,精神一天比一天衰退,还有多少时间不跟随你死去呢!死后如果有知觉,那我们的分离还能有多久?如果没有知觉,那我哀伤的时间也就不会长,而不哀伤的日子倒是无穷无尽啊!

  你的儿子才十岁,我的儿子才五岁,年轻力壮的都不能保住,像这样的小孩儿,又能期望他们长大,成人立业吗?唉!实在伤心啊!实在伤心啊!

  你去年来信说:"近来得了软脚病,越来越厉害。"我回信说:"这种病,江南人多数有。"并不曾把它看成值得担忧的大事。唉!难道竟然因为这种病夺去了你的生命吗?还是另有别的重病而造成这不幸呢?

  你的信,是六月十七日写的;东野来信说,你是在六月二日死的;耿兰报丧的信没有说明你死在哪月哪日。或许东野的使者不晓得向家人问明死的具体日期?而耿兰报丧的信,不懂得应当说明死的具体日期?东野给我写信时,才向使者询问死期,使者不过信口胡答来应付他吗?是这样呢,还是不是这样呢?

  揣摩第5自然段“邪”“也”“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三个“邪”表明作者难以接受十二郎夭亡的事实,所以用反诘的语气,强化作者极度震惊的心情。

  第五句“也”“乎”合用,表明作者仍不相信事实,所以用推断来排除现实的可能性,整个一句用的是假设语气。

  第八句末尾用“也”,表明作者始终难以接受事实,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

  第九句前两个“也”连用,表假设,后一个“也”表反问,作者清醒地明白,眼前这一切是事实。

  第十一、十二、十三句连用“矣”来表明自己的不解与迷惑,作者实在无法接受残酷的事实。

  最后两句末尾用“矣”,相当于“了”,表明天道难测,神机难明,天理不可推究,人的寿命难以预知。

  第三部分(从“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末),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如今我派遣建中祭奠你,慰问你的儿子和你的乳母。他们如果有粮食可以维持到三年丧满,就等到丧满以后接他们来;如果生活困难而不能守满丧期,那就现在把他们接来。其余的奴婢,都让他们为你守丧。等到我有力量改葬的时候,一定把你的灵柩从宣州迁回,安葬在祖先的坟地,这样才算了却我的心愿。

  唉!你生病我不知道时间,你去世我不知道日期,你活着我们不能同住一起,互相照顾,你死后我又不能抚摸你的遗体,尽情痛哭,入殓之时不曾紧靠你的棺材,下葬之时不曾俯视你的墓穴!我的德行有负神灵,因而使你夭亡。我不孝顺、不慈爱,因而既不能和你互相照顾,一同生活,又不能和你互相依傍,一起死去。一个在天涯,一个在地角,活着的时候,你的影子不能和我的身子互相依傍,去世以后,你的灵魂不能和我的梦魂亲近,这实在是我自己造成恶果,还能怨谁呢!《诗经》说:“彼苍者天”,“曷其有极”!(那茫茫无际的苍天啊,我的悲哀何时才有尽头呢!)从今以后,我对这个世界大概也就没有什么可以留恋的了!我该回到故乡去,在伊水、颍水旁边买几顷田,来打发我剩余的岁月。教育我的儿子和你的儿子,希望他们成才;抚养我的女儿和你的女儿,等待她们出嫁:我想要做的,不过如此罢了。

  唉!话有说尽的时候,而悲痛的心情却是没完没了的,你是能够理解呢,还是什么都不知道了呢?唉!伤心啊!希望你的灵魂能来享用我的祭品啊!

  1.概括段意:分哪几个层次写的?

  答:第十段写对十二郎子女家属的安排及改葬之事;第十一段写自己对不能与十二郎同生死的悲痛之情,以及替他教子养女的愿望;最后一段再次表现其内心的哀痛。

  2.这几段从哪些方面体现出了作者对十二郎的深厚情谊?

  答:替他处理家务后事;替他教子养女;反复表现愧疚之意。

  韩愈不仅哭死者,而且哭不幸家世,哭自己宦海沉浮,也哭后辈孤苦.哭人生无常,笔随情动。

  一、大放悲声为哪般

  在《祭十二郎文》里!侄儿死了,韩愈何以竟然悲痛欲绝?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韩愈三岁即父母双亡,全仗兄嫂含辛茹苦地抚养成人。几十年养育之恩尚未报答,兄嫂却相继辞世,而今相濡以沫的亲侄又突然离去,岂不令常怀感恩之心、慈爱之意的韩愈倍加心酸!此其一。韩愈自小与十二郎相依为命,名为叔侄实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可谓相依为命。如今,侄儿猝死,岂不让老叔痛彻心肺,倍感孤独?此其二。几十年来,号称“郡望昌黎”的韩家一直人丁不旺,父母、兄长先后英年早逝,如今才30出头的侄儿又早夭,两人的儿女都还幼小,眼看韩氏门庭兴盛的希望几成泡影,岂不让以振兴韩门为己任的韩愈灰心丧气?此其三。韩愈自19岁赴京城应试以来,求食求禄,与十二郎别多聚少;原以为两人都还年轻,不以暂别为念,本打算“将成家而致汝”,“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这就铸成终身遗憾,岂不让做叔叔的愧疚终生?此其四。十二郎去年来信说,“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而韩愈因以为此病是江南人常见病而“未始以为忧也”,谁知“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怎能不倍感人生命运的无常?此其五。再说,“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既不能相养共居,又不能亲办丧事,岂不令人肝肠寸断?此其六。17年来,韩愈奔走仕途,历尽坎坷,郁郁不得志,深味宦海沉浮之苦,放眼前途茫茫,回眸身后冷落,忽闻侄儿夭折的噩耗,万般感慨一齐涌上心头,岂不恸哭失声?此其七。因种种原因,韩愈“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想到父兄“皆康强而早世”,而未老先衰的自己又怎能持久呢?所谓“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悲从中来是很自然的事。此其八。千般愁绪,万般伤感,聚集在一起,汇成了巨大的情感洪流,撞击着作者的心胸,自然形成了感人肺腑的至情之文。

  二、絮絮叨叨又何妨

  细读《祭十二郎文》,会发现其中不少地方不厌其烦,重复再三。原因何在?深味之后,我们才能真正体会作者写作此文时的复杂情感,才知道非此而不能尽其妙。

  譬如,第5段,两次写到“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目的是强调十二郎之死实出意外,给作者的震撼之大。两个意思相近的句子,加上几个变化的语气词,形象地描画了作者从不愿相信到不得不信的心理过程。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再如,第11段先说与十二郎“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的痛苦,继写自己“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的无奈,再表达“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的凄凉,三个句子,从不同角度强调了未能与十二郎生前相互照料的无穷遗憾和死时不能亲临吊祭的深深内疚。其他诸如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之类的句子,文中更是反复出现。当然,重复最多的还数呜呼”这深沉慨叹的词语。透过这些“絮叨”的文字,我们仿佛看见了作者由含泪的深沉倾诉,到呜咽抽泣,到泪流满面,到号啕痛哭、呼天抢地的情感变化过程。

  三、建中祭吊在何方

  文章第1段写道“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对此,教师用书把它翻译为“让建中在远方备办了应时的鲜美食品作为祭品,告慰你十二郎的魂灵”。按照这种翻译,不少人理解为建中是在远离十二郎家乡的韩愈身边,奉命备办时鲜食品设灵位祭祀,而韩愈则在旁宣读祭文。但从第10段来看,“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分明是说建中此时在十二郎家乡,是奉主人韩愈之命前往吊唁死者,并抚慰遗孤及其乳母,如果他们不能“守以终丧”,建中的任务就是“遂取以来”,由韩愈亲自抚养。而其余奴婢,则“并令守汝丧”。实际上,这是在为十二郎安排身后之事。从文意和前后照应看,这种理解更合情合理。那么,那句话就应当翻译为“使建中从远方备办了应时的鲜美食品作为祭品,到你十二郎的灵位前祭吊”。

  “其信然邪?其梦邪?”可谓将作者不愿相信十二郎去世之事实乃至神智近乎癫狂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癫狂过后,作者依然不得不承认现实,无奈叹一声“呜呼!其信然矣!”

  也许,这就是人世的无奈吧!有时候,我们总是想要逃避,想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们不愿意相信更不愿意接受残酷的现实,我们宁愿傻傻地认为,那不过是梦,不过是一个噩梦罢了!醒来,一切都将美好。而醒来后,一切却未必更加美好,只是,自己也知道,有些东西迟早都要面对。于是,只得道一声“其信然矣”!然后,继续所谓的好好活着。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诸如此类的遗憾又或“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的慨叹实在是太多太多。这时候,伤心至极的我们也会发出类似韩愈的悔恨之言“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是的,虽为万乘之公相,抑或闻达于诸侯,然夜阑人静之时,悄然独立,顾影自怜,“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甚至莫论知音,一亲人而不可得,何其悲也!

  然而,也许人世间最悲的却不是如此。最悲的是,于多数人而言,我们其实并不奢望声震宇内,抑或是闻达诸侯,很多时候,我们背井离乡,奔走于世间,不过是为了好好活着,为了自己,为了亲人更好地活着罢了!我们不过是像《蜗居》当中的主人公一样,为了最基本的生计而奔波罢了!

  我们以为,只要我们足够努力,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只要我们奋斗不息,等我们“足够”强大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回过头去做那些想要做的事情,我们就可以好好地赡养父母,可以好好地过属于自己的生活。然而人世无常,世事沧桑,功业未就,失去的已太多太多,一切却都是那么的不可知,那么地遥不可及。

  也许,这才是最可悲的吧!用最珍贵的情感去换取所谓的“过眼烟云”,甚至很多时候还不可得,我们是否太傻太傻?而更无奈的是,明知如此,无数人却依然不得不做出此相同的抉择,更是令人扼腕。

  苏轼言,人生如梦,也许,有时候,活着真的就只不过是一种感觉。感觉自己存于世间,感觉历经沧桑,感觉历经酸甜苦辣人生百味,而后归于消亡,长眠于地下。

  不过,既然活着是一种感觉,人世间那么多无奈,那就让我们偶尔活在幻想的美好里吧,偶尔沉浸在书中,抑或是自己的爱好里,暂别万物吧!再读《祭十二郎文》,“每览古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方知“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而我及大多数人与韩愈一样,不得不“为五斗米折腰”,为生计而奔波,且不可得,只好在这里叹一声活着是一种感觉,而我们有时只好假装很好了!

  四、艺术特色

  1、以质朴文字抒写真情。本文是韩愈哀祭文中最有名的一篇,也被认为是我国古代哀祭文中的“千古绝调”(明•茅坤语)。其所以如此,不在于祭文运用了多么高超的技巧,而唯在其情的真切,复借质朴的文字予以自然流露。

  与真情的自然流露相辅相成的是祭文文字的不假雕饰。作者似与十二郎如话家常,时而叙事,时而抒情,时而引用人物话语,时而援引书信中语,于表面上看似繁冗、絮絮叨叨之中,自然营造出一种缠绵悱恻、回环往复的悲剧气氛。多数读者不一定有丧亲之痛的感情经历,因为时代的隔膜,今天的读者对韩愈唏嘘再三的家族的凄凉孤单尤其缺乏深切的体会。但是,古往今来的读者没有不被这篇文章感动,甚而至于黯然泣下者,原因在于,一方面读者皆有设身处地、转换立场的能动性,另一方面好的文章又具有强烈的感染和“移情”的作用。《祭十二郎文》的感染力,即来自于以上两个方面。

  2.于叙事琐细中见沉痛。

  探究学习:本文作者在叙事时不是孤立地叙写琐事,而是善于把它们放在较宽阔的背景中来处理,以便于琐细中见沉痛,于联系中见深挚,比如十二郎英年早逝,这本身就足以使作者十分痛惜,联系到两人从小孤苦相依,成年后别多聚少,再加上家世凄凉,作者“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现在孙辈中惟一的十二郎也和三兄一样“不幸早世”,岂不是悲痛之情更加绵远深重,催人泪下吗?

  本文的特点是直抒胸臆,但抒情又与叙事紧密结合,正如上述一样,在絮絮切切地诉说家常琐事的同时,感情也表达得曲折人微。再如作者写与十二郎幼年时孤苦相依的一段艰难生活,写的特别细致动人;而关于生死离别的反复重叠,说而又说的抒情,更显出哀痛的至深至切。所以,与其说是作者在写祭文,不如说他是在诉衷情。

  3.运用多种手法抒发感情。

  探究学习:本文虽说是直抒胸臆,但是,从写作的角度看,作者还是运用了多种手法来将自己的感情抒发得酣畅淋漓:一是从自身幼年讲起而又处处紧密联系十二郎的生活,突出叔侄孤苦相依、情深谊长;二是以“韩氏两世,惟此而已”强调十二郎之死的惨痛之情;第三,不厌其详地写叔侄相会又离别的经过,悔恨自己不该为求禄而使暂时相别竟成永别,以此加深抒发失侄之痛;第四,设想自己年老体弱本应早死,将会使十二郎忧伤万分,反跌出今日自己对十二郎早死的悲痛之情,使感情抒发又加深一层;第五,因为悲痛之极而产生不合常情的想法,想去“从死”,以此来摆脱痛苦,使感情的抒发到达顶峰;最后,作者以“呜呼!汝病吾不知时”一段,将上述种种悲痛作一总括,使人真正感受到作者“言有穷而情不可终”的哀痛之情。

  4.借助文言虚词表达思想感情。

  探究学习:本文除了借助叙事来表达思想感情,还极其准确地借助虚词来表达感情。以文章第5段为例:第5段一开始连用3个疑问句,引起下文层层抒发极度悲痛之情。句中3个“邪”表明作者难以接受十二郎之死的事实,反诘的语气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震惊的程度。接下去几句,“也”“乎”合用,写出作者不愿相信十二郎之死,以及不愿相信但事实俱在的矛盾心情。是啊,“吾兄之盛德”怎么会绝后呢?“汝之纯明”怎么不能承受父亲的福泽呢?为什么年轻力壮者早死而年老力衰者反而存在呢?但是,“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为什么又在我身边呢?5个带“矣”的句子,迫使作者由疑而信,不得不信,写出了作者哀痛不已的心情。最后,作者无力摆脱悲哀,只好归咎到天、神、理、寿,表示出对这噩耗的万般无奈。

  文中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样连用连词和语气词的做法作用很大。第一可以加重语气,使表达的感情更强烈;第二可以押韵和增强文章的节奏,从而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五、后人评价:

  (1)祭文中出以情至之语,以兹为最。盖以其一身承世代之单传,可哀一;年少且强而早逝,可哀二;子女俱幼,无以为自立计,可哀三;就死者论之,已不堪道如此,而韩公以不料其死而遽死,可哀四;相依日久,以求禄远离不能送终,可哀五;报者年月不符,不知是何病亡,何日殁,可哀六。……总见自生至死,无不一体关情,悱恻无极,所以为绝世奇文。 (林云铭《韩文起》卷八)

  (2)想提笔作此文,定自夹哭夹写,乃是逐段连结语,不是一气贯注语。看其中幅,接连几个“乎”字,一句作一顿,恸极后人,真有如此一番恍惚猜疑光景。又接连几个“矣”字,一句作一顿,恸极后人,又真有如此一番捶胸顿足光景。写生前离合,是追叙处要哭;写死后惨切,是处置处要哭。至今犹疑满纸血泪,不敢多读。(过珙《古文评注》卷七)

  今人鉴赏:(1)文章写作者在得悉十二郎死讯后始则将信将疑,终则痛不欲生的悲哀,是本文中作者感情奔腾的高潮。作者自以为“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当不久于人世,却没有料到年富力强的十二郎会先他而去,这一意外变故使他茫然失措。因而,他震惊、疑惑,于是写道:“呜呼!其信然邪?……其信然矣!”一连七个疑惑设问句,参差错落,低回往复,写出了作者处于极度悲痛之中的极端复杂和矛盾的心态。字字句句浸透了泪水,不忍卒读。当作者由疑而信,面对这无可否认的现实时,他悲痛欲绝,便不禁发出了对“天”,对“神”,对人“寿”的怀疑和哀叹,作者感情的悲痛达到了极点。

  (吴文治《韩愈》第103页)

  (2)采用对话形式,是这篇祭文的一个重要特点。全文用了四十个“汝”字,用第二人称称呼老成,好像老成并没有死,正坐在他对面听他倾诉衷肠;又好像老成虽死,但其亡魂还可以听到他的家常絮语;他甚至向老成直接提问:“其竟以此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其然乎?其不然乎?”询问其病因、死期。这种对话形式,不同于一般祭文纯客观地歌功颂德,而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和抒情意味,因而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量。 (徐中玉主编《古文鉴赏大辞典》第682页)

  (3)《祭十二郎文》没有采用四字一句的传统祭文形式,而是以散文体裁抒写自己无尽的哀思。这倒不是说韩愈这位古文运动大师有意要在祭文领域里来一场散文化改革,而是因为他与十二郎那种骨肉之情,实在不是韵文形式所能表达。情至无文,哀辞不韵。他内心的巨大痛苦,只有在与十二郎的叨叨絮语中,才能倾吐出来……谈罢全文,掩卷深思,出现在眼前的,不是正襟危坐一丝不苟临文结撰的韩愈,而是一个坐在死者灵前,与死者哀哀叙说声泪俱下的韩愈。他想起十二郎生前死后种种琐事,一任思绪像野马般奔驰、跳跃,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想到伤心时停下马来痛哭一阵,待到平静些时,又接着写下去。韩愈本意只是要与十二郎自道衷曲,并不是有意为文。但他正说,反说,思前想后地说,转弯抹角地说,一切都是那么真实,那么自然,那么凄楚动人。艺术的生命在于真实。此文字字血泪,全从肺腑中流出,不期然而然,所以特别感人。所谓“文成法立”,韩愈不愧是散文艺术的大手笔。

  (陈仲奇《一曲情至无文的干年绝唱》,《文史知识》1984年第10期)

  (4)《祭十二郎文》一反祭文须用韵语的惯例,纯以散体抒写情感,文不加饰,朴素无华,在琐事家常的诉说中贯注着诚挚的骨肉之情。字字句句,凄楚动人,确是不可多得的杰作。自韩愈此文开始,在祭文这种应用文体中,也有了抒情的散文作品,这种抒情散文浸透泪水,不同于一般的抒情散文,是在抒情散文园地中增加了一个新的品种。 (吴庚舜、董乃斌主编《唐代文学史》下册第145页)

  【传世名言】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治学名联)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送孟东野序》)

  •少年乐相知,衰暮思故友。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师说》)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

  •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说》)

  袁枚《祭妹文》

  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尚未谋耳。先茔在杭,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其旁葬汝女阿印;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陶氏。羊山矿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所怜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

  呜呼!身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7

13、祭十二郎文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2、通过本文的学习,掌握祭文的写法。

  3、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

  教学重点:

  1、在叙事中抒情的写法。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羞、世、敛、省、致、怙、始、薨、嗣、比等)和虚词(其、以、邪、也、乎、矣等)及文言句式(惟兄嫂是依等)。

  教学难点:

  1、祭文的写法。

  2、鉴赏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3、学习本文破骈文散,不拘常格,自由抒情的语言。

  4、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祭文中悲伤凄婉的感情基调。

  第一节

  一、导入:

  苏轼曾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催人泪下的《祭十二郎文》,体会韩愈与其侄子的亲情和友情。

  二、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他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尤以散文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宋代的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方苞、姚鼎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他主张文章要“文以载道”“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代表作是《马说》《师说》等。

  三、写作背景:

  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后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四、文体介绍:

  祭文――也称“悼词”,通常是祭奠死者,抒发悼念哀痛之情的一种文体,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祭文的内容和形式都公式化――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评价死者的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精神品质。

  正因为祭文的内容和形式都公式化,所以为后人传诵的不多。而本文不落窠臼,一改过去惯例,没有一句赞颂的话(只是在文中顺便提到伯兄的“盛德”和十二郎的“纯明”),专从骨肉至情方面下笔,叙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抒发悲伤情感,悼念侄儿,写得情真意挚、凄楚动人,很有特色,后人评价很高。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五、讲解1-3自然段的词句。

  六、学生梳理巩固本课时所学重要知识。

  第二节

  一、复习上课时所学知识。

  二、讲解4-8自然段的词句。

  第三节

  一、讲解9-12自然段的词句。

  二、巩固梳理重要文言知识。

  1、一词多义辨析

  致

  A乃能衔哀致诚B致敬亭于幕府C将成家而致汝

  D何意致不厚E余幼好书,家贫难致F老妇前致词

  G[蒋]干还,称瑜雅量高致

  就

  A既又与汝就食江南B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C指物作诗立就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之

  A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B亦未知其言之悲也C佯狂不知所之者

  D为之,则难者亦易矣E告汝十二郎之灵

  始

  A吾年十九,始来京城B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C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凡再变矣

  D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E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

  舍

  A故舍汝而旅食京师B驽马十驾,功在不舍C至舍,四支僵不能动

  D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避之E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F屋舍俨然

  其

  A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B其后四年,而归视汝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

  孔子

  D齐国其庶几乎E汝其善抚之

  信

  A其信然邪?其梦邪?B愿陛下亲之信之C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D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E烟涛微茫信难求

  穷

  A而不悲者无穷期矣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C固将愁苦而终穷

  书

  A汝去年书云B乃丹书帛曰:“陈胜王”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D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E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F《书》曰:“满招损,谦得益。”G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比

  A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B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C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D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E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以

  A未始以为忧也B其竟以此而殒其身乎C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

  D使者妄称以应之乎

  然

  A其然邪?其不然邪B其信然邪?其梦邪C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D虽然,我自今年来E吴广以为然

  如

  A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B日初出大如车盖C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D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食

  A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B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病

  A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B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D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E君子病无能焉F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意

  A吾其无意于人世矣B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D久之,目似瞑,意暇甚E何意致不厚

  长

  A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B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C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D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E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F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G茅檐长扫净无苔H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2、下列各句中哪些字是通假字?怎样理解?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终葬汝于先人之兆

  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3、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与汝俱少年

  未始以为忧也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则待终丧而取以来

  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将成家而致汝志气日益微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语属于哪种词类活用现象,并说出它们的意思。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遇汝从嫂丧来葬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将成家而致汝

  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莫如西归东亦客也

  而视茫茫长吾女与汝女汝病吾不知时

  而神者诚难明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吾行负神明

  吾力能改葬

  5、指出下列句子属于哪种句式。

  告汝十二郎之灵中年兄殁南方与汝就食江南

  惟兄嫂是依吾佐董丞相于汴州吾佐戎徐州

  吾又罢去何为而在吾侧也不知问家人以月日

  其又何尤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颖之上

  第四节

  一、文章结构的梳理。

  1、全文共十二段,请同学提取概括每段的中心。

  第1段:交代了写祭文的时间,人物关系、祭奠的方式。

  第2段:追叙叔侄自幼孤苦伶仃的身世。

  第3段:叙述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表现自己的悔恨和

  遗憾。

  第4段:哀叹自己未老先衰,十二郎不该早死而竟死,两相对照极度悲哀。

  第5段:对十二郎的死不愿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惨烈心情。

  第6段:写自己老病衰弱,表达自己希望跟从侄儿而死,倾诉视死为幸的至

  悲至痛。

  第7段:表现对十二郎的子女的怜悯。

  第8段:对十二郎因软脚病而死自己却不在意的惭愧之意;

  第9段:推测侄儿的死期,倾诉自己不能确知侄儿死期的悲哀。

  第10段:吊慰遗孤,为侄儿安排身后事,告慰侄儿在天之灵。

  第11段:写自己对不能与十二郎同生死的悲痛之情,以及替他教子养女的

  愿望。

  第12段:全文结束,“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为侄儿的死而痛伤不已。

  2、文章结构及线索:

  A、全文十二个段落,哪些段落是写韩愈与十二郎的生离?死别?和自己的痛悼之情?

  全文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形式,正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2-3):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第二部分(4-9):写十二郎之死。

  第三部分(10-12):写安排身后之事。

  B、线索:时间顺序。

  二、分析课文:

  1、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悼念十二郎。

  2、那为什么要写到自己的身世?

  是为了表现自己和十二郎之间的深厚感情,为下文抒发自己对十二郎的深深思念之情打下基础。

  3、韩愈和十二郎之间的感情深厚到怎样的程度?

  虽为叔侄关系,实为兄弟情谊。

  4、第二段中有一个动人的细节,你认为是什么是?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

  “抚汝指吾”的细小动作,体现出为母为嫂的深切关爱与顾惜;“韩氏两

  世,惟此而已”仅寥寥八字,却字字透出嫂嫂的焦虑、期待和悲伤。十二郎遽然辞世之时,韩愈重提旧事,也流露出韩愈无尽的沉痛与凄凉。

  5、第三段作者叙述了两人的三别三会。大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详细叙述自己与十二郎聚散离合的往事?

  往事历历在目,记忆之深是因两人情之切,于叙事中,亦可见作者真情;

  同时也是指责自己,反省自己为“求斗斛之禄”而带来无法挽回的悔恨,使人读来无限悲哀。

  6、第四段韩愈写到诸兄之死,他们都是“康强而早世”的,作者写这些有何作用?

  烘托自己内心悲痛之甚。诸兄死去已令人悲痛不已,在人丁不盛的情况下,十二郎的死更令人悲伤不已,感到绝望。

  7、第五段中,用到了很多文言虚词,大家找一找并说说他们在传情达意上有怎样的作用?

  三个“邪”:表明作者难以接受十二郎夭亡的事实,强化作者极度震惊的心情。

  接着将“也”与“乎”连用,表明作者对十二郎的早死的质疑,不愿接受这残酷的现实,整个句群用的是假设语气。

  “未可以为信也”的“也”:表明作者始终难以接受事实,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

  紧接着的两个“也”连用:表假设;最后一个“也”表反问,作者清醒地明白,眼前这一切是事实。

  接下的三个“矣”:表明自己的不解与迷惑,作者实在无法接受残酷的事实。

  最后两句末尾用“矣”,相当于“了”,表明天道难测,神机难明,天理不可推究,人的寿命难以预知。

  这样连接不断的使用语气词,既增强了节奏感,从而增强作品的感人力量;也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更能打动人心。

  8、十二郎之死,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还要反反复复的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甚至对死讯本身,也疑其非真而梦?

  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疑死讯非真而梦,均反映对十二郎忆念之深。

  9、最后三段从哪些方面体现出了作者对十二郎的深厚情谊?

  替他处理家务后事;反复表现愧疚之意、丧侄之痛;替他教子养女。

  10、文章结尾“言有穷而情不可终”,结合全文来看韩愈究竟有哪些感情?

  白居易说过一句至理名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为世间少有的哀情

  ——悲家事不幸;悔“旅食京师”;叹未老先衰;恨小病丧命;衷后辈孤

  苦;疚丧葬难周。

  11、作者抒发的以上这些情感是蕴含在文中的,大家不妨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

  本文抒情的段落有2、5、10、11自然段,标志性词语为段首“呜呼”。

  12、十二郎远殁它乡,文章却以“汝”“吾”相称,如对谈面泣,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祭奠与自己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侄儿,抒发了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通篇汝吾相称,像是与侄儿对谈面语,异常真切。

  开篇一个“告”宇,让人感到全文都是向十二郎当面诉说,而亡者也正侧耳倾听;叙家常琐事如与久别的侄儿共忆往事;推测十二郎死的日期又像是叔侄二人共同核对;安排十二郎身后事犹如共同商量,抚背安慰;说起心中的惶惑,不时发出感问,真恨不得十二郎当面给予回应,听着二人说话,我们很容易感受叔侄情深,感受作者的悲感。如果十二郎有知,也一定会与作者一起捶胸顿足,恸哭不止的。难怪本文被称为“至情”之作而千古传诵。

  三、总结特点:

  1、不拘常格,自由抒情

  祭文偏重于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结合对死者功业德行的

  颂扬而展开的。本文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格式,主要记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止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则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

  2、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

  自己的哀思。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作者和老成,名为叔侄,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显得家族凋零,振兴无望。这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体强,却“强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软脚病,作者本来不以为意,毫无精神准备,因而对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击使他极为悲痛。三是表达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作者原以为两人都还年轻,便不以暂别为念,求食求禄,奔走仕途,因而别多聚少,而今铸成终身遗憾。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却堕入乍信乍疑、如梦如幻的迷境,深觉生命飘忽,倍增哀痛。

  3、边诉边泣的语言形式

  作者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

  自责等种种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间作无穷无尽的长谈。如写闻讣的情景,从“其信然邪”到“未可以为信也”,再到“其信然矣”,语句重叠,表现其惊疑无定的心理状态。末尾“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一段,多用排句,情绪激宕.一气呵成。这一切又都从肺腑中流出,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风筝》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云南的歌会》第一课时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关爱别人——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稿(七年级下册)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中国建筑的特征》自由讨论式教学教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满井游记》教学预案一等奖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记叙文写作——写清记叙文的六要素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文言文基础知识归纳教学总结(高一上册) 《背影》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材文言文考点对应训练——中考组合类中考复习(九年级下册) 教材文言文考点对应训练——中考传记类中考复习(九年级下册) 语文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计划(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教学总结(八年级上册) 《诉衷情》教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虞美人》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 《师说》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四) 初二班家长会发言稿(八年级上册) 字音训练专项备课资料(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最新中学教案 二十年后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 《为学》复习课教案一等奖 白兔和月亮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 鲍照《拟行路难》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一等奖设计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三选修) 作文应试策略作文指导(九年级下册) 伟人细胞教学案一等奖例(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祝福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游子吟》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相关信息 二十四节气演讲比赛 二十四节气的主题演讲 二十四节气雨水暖心节日祝福语83句 二十岁的说说221句 二十四节气白露短信问候语72句 年后上班第一天祝福语句子67句 二十四节气即兴演讲5分钟 二十四节气白露短信祝福怎么说71句 二十岁生日的祝福文案69条 二十四时记时法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