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时记趣》学案
课题:幼时记趣(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能正确朗读并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
2、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学会 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体会作者儿时观察昆虫的童趣。
3、能学会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梳理,并养成积累的习惯。
4、能学习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疏通文句;学会文言文知识的 归纳梳理
难点:探寻作者“物外之趣 ” 的由来;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三、自学交流
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听字音和停顿。
②学生自由朗读、集体朗读课文,做到读通顺、有感情。
记一记 实词积累: 明:眼力。察:看清。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 故:所以 私:私下里 拟:比 强:同“僵”,僵硬 拔,移,搬开
虚词积累: 或:或者。 其: 使其冲烟飞鸣:蚊子。 常蹲其身:自己的 盖:“原来是”
字同义不同的字: 观: 昂 首观之(看) 作青云鹤观(景象、景观)
察: 明察秋毫(看到 、看清) 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时:余忆童稚时(时候) 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以:徐喷以烟(经常) 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为: 项为之强(因为) 以丛草为林(当作)
之: 昂首观之(它,指蚊子) 故时有物外之 趣(的) 心之所向(无意义)
项为之强(指“昂首观之”) 观之正浓(指“二虫”) 驱之别院(“蛤蟆”)
译一译 小组合作,结合注释、词典,试着先独立翻译课文,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译文: 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做群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象的是鹤,那么或千或百飞舞的蚊子就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脖子因此都僵硬了。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冲着烟雾飞叫, 当做青云白鹤看,果真就 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
我常在高低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旁,蹲下自己的身子, 使身子与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把繁茂的杂草看作树林,把昆虫蚂蚁看成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看作山丘,低洼的地方看作山沟,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我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像推开大山,撞倒大树一般地闯了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我那时年纪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哎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
说一说:课文写了哪几件趣事?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性的说一说。
四、展示点评
五、达标检测
1、解释下列加线的字。
1.余忆童稚时( ) 2.能张目对日( )( )8. 心之所向( )3. 明察秋毫( )( )( )4. 见藐小微物( )拔山倒树而来( )5. 必细察其纹理( )( ) 6. 故时有物外之趣( )( )7. 私拟作群鹤舞空( )( ) 9.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 )( )10. 昂首观之( ) 11. 项为之强( )( )( )12. 又留蚊于素帐中( )13. 徐喷以烟( )14. 作青云白鹤观( )15. 果如鹤唳云端( )16. 怡然称快( )17. 使与台齐( ) 18. 观之正浓( )19. 忽有庞然大物( )20. 鞭数十( ) 21. 盖一癞蛤蟆也( )22.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23. 方出神 ( ) 25. 驱之别院( ) 神游其中( ) 以虫蚁为兽( )
3. 翻译下列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细节表现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入迷。
8、作者想象奇特。把蚊群“冲烟飞鸣”想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填8个字)
9、作者用词很生动,一个“_______”字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景;一个“______ ___”字使人仿佛听到鹤翔云端高亢的 鸣 叫。
10.选文第二段写的趣事是__ ___________________。(只用4个字)
课题:幼时记趣(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能正 确朗读并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
2、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体会作者儿时观察昆虫的童趣。
3、能学会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梳理,并养成积累的习惯。
4、能学习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疏通文句;学会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梳理
难点: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借助联想、想 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三、自学交流
想一想 成语: 明察秋毫 庞然大物 怡然自得
1、揭示本文中心的词语是什么?你根据什么做出的判断?
2、文中描写作者充满童趣的句子有 哪些?你在平时的生活中产生过类似的“物外之趣”吗?(讨论回答)
譬如,骑在竹竿上想象成挥鞭策马驰骋沙场的场面;看到天上的白云所产生的连篇的浮想等。
3、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的?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理?
4、学一学
作者通过想像和联想把童年之趣写得如此生动,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会观察,在此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像,使自己的文章更生动。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有关知识。
举例说明什么叫联想。
简单地说,联 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比如由“飞机”想到“空战”,这是事物的因果关系和空间的相邻引发 的联想,我们称之为“相邻想像”;由“李白”想到“杜甫”,这是类似事物引发的联想,我们称其为“类似联想”;由对 立的事物如由“高山”想到“深渊”,我们称为“对比联想”。当然,我们可以由“A事物”想到“B事物”,再由“B事物”想到“C事物 ”,这样完成由“A事物”到“C事物”的联想。请同学们把两个毫不相关的事物“钢笔”和“袜子”通过联想联系起来。
举例说明什么是想像。
人们 从已知形象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想像的标志性修辞是比喻。比如《繁星》第三段和《冰心诗三首》。
5、写一写
请以“白云”为内容写一段想像的文字(可作为课外作业,100字左右)。
6、谈一谈
在感受了 名家作品中的童趣之后,请回忆自己生活中的幼时趣事,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四、展示点评
五、达标检测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 ,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 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作者用“定”、“细”二字分别修饰“目”、“视”,强调了 。
2、第2段中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 在这里的意思是 ,现多用来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段中点明时间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中点明所写内容属想象 的词语是 ________ 。
5、文中“昂首观之”的内容有哪些?
6.什么是“物外之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我”能得到许多闲情之趣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没有想象就没有神游的感受,请用原文写出第三段中作者想象的句子。
答: 。
9.说说“项为之强”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 0.第四段中具体表达“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文章具体叙述了幼时的几件趣事,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格和情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鹤” 在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请你写出两个带有“鹤”字的成语或诗句。
2、《幼时记趣》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对童年趣事的记叙。
2.学习具体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对“物外之趣”的理解。
设计思想:
教学本文,首先指导学生从自学入手,自己反复诵读,自己翻译、理解课文,再来体会课文描写的童真、童趣,并品味课文用词的精当。可采用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第一步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扫清字词障碍;第二步在学生反复诵读初步理解了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课文结构,理清作者思路;第三步学生自读、圈点课文,就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向老师和同学们质疑,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钻研精神;第四步讨论交流,解决疑难,训练学生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第五步引导学生研读作者所描绘的童真童趣,从而感受文章质朴、清新、自然的文风,感悟作者富于联想、想像的性格特点;第六步深入探究,检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第八步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美好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伙伴、童年的趣事……是否还历历在目呢?清代文学家沈复也有过快乐的童年,他写的一篇《闲情记趣》,就记叙了他儿时一些趣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感受一下作者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二、学习课文
⒈整体感知
(1)简介作品及作者
《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自己的坎坷经历,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
作者沈复(1763—1807年以后),字三白,清代苏州人,文学家。沈复儿时就表现出富于想像、幻想的性格特点。沈复写《浮生六记》,忆及童年时仍充满童心童趣,这是很珍贵的。
(2)解题
题目《幼时记趣》中,“闲情”:清闲、无拘束时的情致;“记趣”:将乐趣、情趣记录下来。题目本身就蕴涵着对童年生活的无限留恋。
(3)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教师范读时的节奏,边听、边在书上勾画生字、词。
(4)解决字词
利用工具书及书下注释,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童稚 藐小 鹤唳 怡然 土砾 沟壑 项为之强 庞然大物 癞虾蟆
解释下列词语。
明察秋毫 物外之趣 私拟作 项为之强 素帐 鹤唳 怡然 鞭数十
(5)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完成正音、解词。
(6)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7)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脉络。
思考题:本文是如何布局谋篇的?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并归纳段意。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文章没有连贯的情节,先总后分地叙述了童年生活中的趣事,全文紧扣一个“趣”字来写,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童年视觉敏锐,常常明察秋毫,故时有物外之趣。
第二部分(2-4段)具体记叙童年的各种“物外之趣”。
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夏蚊成雷”景象,把蚊比作鹤,把它想像成“鹤唳云端”。表现出作者幼时富于联想、想像的性格特点。
第二层(3-4段)写神游山林,观虫斗、驱蛤蟆的情景,充满童真童趣。
④学生诵读课文,把握文章写作思路。
2.精读课文
(1)反复诵读课文,正确理解疑难句意。
①学生自由诵读,借助文下注解和工具书进一步研读课文,圈点疑难文句。
②学生就疑难问题质疑。
③讨论、交流
(2)检查学生正确理解疑难文句的情况。
翻译下列句子。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常常能够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或:所以常常有超脱于尘世之外的乐趣。)
②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当青云、白鹤来观看,果然象鹤唳云端一样,令人怡然称快。)
③蹲其身,使与台齐。(蹲下身子,使身体与花台一般高。)
④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把丛草看作树林,把小虫、蚂蚁看成兽类,把土石凸出的看作丘山,凹陷的看作山谷。)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3)诵读课文,品味文中精美词句,读出感情,读出语气。
思考题:下边的句子是如何表现童真童趣的?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睁大眼睛对着太阳,憨态可鞠,童真童趣便融于其中,此时的“童稚”,一面细察毫末,一面浮想联翩、想入非非,其乐趣已远超出“日”之本身。)
②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以“童稚”独有的视角、美妙的想像面对眼前的景象,“夏蚊”竟成“群鹤”,想像之奇特,童趣之美妙,可见一斑。)
③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徐喷以烟”之举,非童稚不能为也,小小素帐之中,竟出现“鹤唳云端”的奇观,确实令人怡然称快。)
④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既然“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为丘壑,则小小癞虾蟆便为“庞然大物”,所到之处,山为之拔,树因之倒,如此意境,世俗成人是无法领略的。)
⑤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观“二虫斗草间”的乐趣正浓,忽为虾蟆所坏,岂有不怒之理。惊魂既定,便用鞭打,一下两下不解恨,数十下仍不解恨,“驱之别院”而后快,童真童趣融于其中。)
启发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师生共同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3.深入探究
(1)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作者的“物外之趣”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观察——联想、想象——玩赏。[板书]
作者“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脖子都酸了,可见其观察是多么专注,时间多么长久。作者善于联想、想象、玩赏,怀着极大的热情创造着种种属于自己的世界。正因如此,在他的眼中,才会出现“夏蚊成雷”“群鹤舞空”“鹤唳云端”等等景象,使他获得自我满足,产生“物外之趣”。
(2)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请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闲情趣事,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三、小结
《闲情记趣》文章紧扣“趣”字落笔,揭示出儿童神奇美妙的内心世界。文中处处有情、处处有趣,因作者“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作者观物有情,嬉蚊有情,鞭癞虾蟆,简直就是用情在鞭;正因闲中有情,才写出让人体味不尽的“物外之趣”。
请同学们课下反复诵读这篇文章,体会文章表达的“物外之趣”;在生活中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联想、想像能力,学习作者的下笔细腻,笔端存真的风格,写好自己的“闲情记趣”。
四、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的精美语句。
2.课下借阅《浮生六记》,阅读书中其他篇目及其他名家描写童年生活的佳作。
3.以《幼时记趣》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五、板书设计
观蚊如鹤
趣神游山林
鞭打蛤蟆
三、阅读《幼时记趣》,完成文后问题。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③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是( )
①于土墙凹凸处(在)②神游其中(想像)
③项为之强(僵硬)④留蚊于素帐中(朴素的)
⑤盖一癞蛤蟆也(原来是)⑥鞭数十(鞭子)
⑦以土砾凸者为邱(同“丘”,土山)⑧鹤唳云端(高亢地鸣叫)
2.解释一词多义:
①之时有物外之趣()昂首观之()心之所向()项为之强()
②观昂首观之()作青云白鹤观()
③以徐喷以烟()以丛草为林()
④为项为之强()以虫蚁为兽()
⑤故故时有物外之趣()温故而知新()
⑥其常蹲其身()神游其中()
3.下面的词语大多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请解释它们的意思。
(1)明察秋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怡然自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庞然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第二段写的趣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只用4个字)
6.对选文第三段文字意思的理解,有下面两种不同的概括。你赞成哪一种?简要说明你的理由。(1)神游丛草(2)神游山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一段中统领全文的一个词语是 。
8.什么是“物外之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我”能得到许多闲情之趣的原因是 。
10、没有想象就没有神游的感受,请用原文写出第三段中作者想象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说说“项为之强”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第四段中具体表达“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句子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二段中“又”的用法应该是:( )
A.表示重复或继续 B.表示几种情况或性质同时存在
C.表示意思上更进一层 D.表示转折,有“可是”的意思
14.第一段与二、三、四段的关系是: 。
15.文章具体叙述了幼时的几件趣事,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格和情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鹤”在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请你写出两个带有“鹤”字的成语或诗句。1、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
三、1.④(白色的)⑥(鞭打)
2.①的;它,指蚊子;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或助词,无实义);代词,指“昂首观之”。②观看;景观。③用;把。
④因;当作。⑤所以;旧的。⑥指自己;它们,指丛草、虫蚁、土砾。
3.(1)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细小的东西。(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2)心情舒畅,自得其乐。(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3体积极大的东西。(形容极大极大的物体。)
4.①我心里这样想,那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私,私下里。)
②夏夜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着群鹤在空中飞舞。
③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
5.观蚊如鹤(夏蚊成鹤)。
6.以神游丛草为好,丛草也值得“神游”,更能体现童趣。选另一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7.物外之趣
8.即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超脱于尘世以外的乐趣)。
9.细察(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10、“以丛草为林……凹者为壑.”
11.写出了“我”的专注,侧面烘托出想象世界的美好。
12.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13.C
14.总分关系
15.两件事,表现了作者的童真童趣和富于热情幻想的性格。
16.鹤立鸡群(比喻人的才能或仪表卓然出众。)
鹤唳风声(形容极度惊慌疑惧或自相惊扰或形容凄凉的景象。)
鹤发童颜(白色的头发,红润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气色好,有精神。)
晴空一鹤排云上,……
《黄鹤楼》……
3、《幼时记趣》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中表现的童真童趣。
2.积累文言词汇。学会整理文言文字词。
3.学习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围绕“趣”字体会作者的情感,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2.学习具体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3.学习文言文字词的整理。
★教学难点
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物外之趣”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对世界,他们充满了好奇和幻想。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本单元的“金色年华”带给了我们无尽的暇思,我们刚刚畅想了特级语文教师于漪老师的童年,今天我们再来品一品清代文学家沈复那快乐的童年,一起学习《幼时记趣》,去感受作者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二、解题、介绍作者。
1.解题、出处:
“记趣”就是将乐趣、情趣记录下来,“幼年记趣”就是将幼年的乐趣、情趣记录下来。这篇文章选自《浮生六记》。这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妻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浪游的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处与愁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一些世态人情,旧礼教对人们的束缚,以及主人公的坎坷遭遇。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前人曾有“幽房凄艳,读之心醉”的评语。《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由于时代的局限,书中也存在一些不健康的情趣,情调低沉,略略感伤。
2、作者:
作者沈复(1763—1807年以后),字三白,号梅逸,江苏苏州人,清代散文家、作家、文学家,著有《浮生六记》。工诗画、散文。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三、读读议议,扫除文言字词。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
①教师范读时的节奏,朗读的情感和语调。
明确:整篇文章应以一个老人回忆往事的那种恬淡、悠然,但又饱含愉悦的情感来读。
②边听、边在书上勾画生字、词。
2.同学自由大声地读课文教师提醒重要字词
①利用工具书及书下注释,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童稚 藐小 鹤唳 怡然 土砾 沟壑 项为之强 庞然大物 癞蛤蟆 凹凸
②解释下列成语。
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③正确划分句子的朗读停顿。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见/二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拨山倒树而来,盖/一瘌虾蟆也。
四、译文:
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得清极细小的东西,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我时常能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中相像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了。(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飞叫,(把这种情景)当做青云白鹤图来看,果真就像鹤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
我常在坑洼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旁,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跟花台一样高,定眼细看。把繁茂的杂草看作树林,把昆虫蚂蚁看作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看作山丘,低洼的地方看成沟谷,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一天,看见两只小虫在草丛间相斗,我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像推开大山,像撞倒大树一般地闯了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唉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五、分组学习。
学生默读课文1-2节,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设疑答疑。(节奏划分、注音)
字词释义:
余:我;稚:幼小;张目:睁大眼睛,张,张开;明:眼力;察:看清;明察秋毫:这是一个成语,形容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秋毫,秋天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细小的东西;【说明他目光敏锐】藐小:同义连用,小;必:一定;细:仔细;察:观察;其:代词,代“它的”;纹理:泛指花纹。【说明他对观察的特别爱好和观察的仔细】故:所以;时:时常;物外之趣: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物,物体、事物。之:结构助词“的”【交待了能有“物外之趣”的原因:眼力很强、爱好观察、观察仔细。自然引出下文对“物外之趣”的具体分述】【由此可见,本部分是全文的总述,全文都是围绕“物外之趣”来写的】
蚊:蚊群【飞鸣声比作雷声,运用比喻、夸张】私:私下,自己;拟:比;群鹤舞空:【省略句“群鹤舞(于)空”,在,比喻的修辞】所向:名词性“所”字结构,“想像的景象”。向,想像;之: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则:连词“那么”;或:连词,或者;果然:副词,真的,果真;也:句末陈述语气助词“了”;【比作群鹤舞空,运用比喻】昂:仰,抬;首:头;观:观赏;之:代词,代“群鹤舞空”的景象;项:脖颈;为wèī:介词,因为;之:代词,代“昂首观之”的动作;强:通假字,同“僵”,僵硬。【群鹤舞空图,奇特想象之一】又:又一件事情。于:介词“在”;素帐:白色的蚊帐;徐/喷以烟:【省略句,(余)徐喷(之)以烟,状语(介宾短语)后置,徐:慢慢地;即“以烟喷(之)”。以,介词“用”,宾语“之”省略,代词,代“蚊子”】其:代词,代“它们”,指蚊子。作……观:【固定句式:当…看。作青云白鹤观,即“(把这种情景)当做青云白鹤图来看”,也是一种比喻的修辞】果:果真;如:像;唳:高亢地鸣叫【省略句:鹤唳(于)云端】怡然:喜悦的样子,然,助词,作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称快:喊痛快。称,说,声称,这里是喊、叫的意思。【青云白鹤图,奇特想象之二】【第三世界国家段描写了观蚊如鹤的两个画面,作者善于想像,并为此心神专注,兴味盎然】
六、小结本节课。
七、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全文围绕什么来写的?(物外之趣)
2、作者为什么会有物外之趣呢?用文中原句来回答。
3、上节课我们跟作者一起,领略到了哪一种物外之趣?(观蚊如鹤)
4、文章第二段描述了这一种物外之趣的哪两幅图画?(群鹤舞空、青云白鹤)
二、分组学习新课。
分小组研读3—4段,圈画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设疑,答疑。
字词释义:
于:介词,在;丛杂:多而杂乱;其:代词,代“自己的”。使与台齐:【省略句:(余)使(之)于台齐,省略宾语“之”,代词,代“身子”】齐:一样高;定目:定睛。细视:细看;【强调了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而注意力是心与目并用的】【在这种情况下,他又能发现什么物外之趣呢?观察到什么景象呢?】【以…为…:固定结构,相当于“把…当做…”,以,介词,组成介宾短语,作动词“为”的状语】土:泥土;砾:瓦砾;邱:通假字,同“丘”,土山;壑:山沟;神游:在想像中游历;其:代词,代“想像中的山林”;怡然:喜悦的样子;自得:自己感到得意或安闲舒适;怡然自得: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神游山林图,奇特想像之三】【由物“丛草、虫蚁、土砾”联想到自然山林、野兽的美景,进入了心旷神怡之境,获得移情入境、小中见大、微中见奇的欣赏效果。这种想像和乐趣是与作者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是密切相关的】
二虫:两只虫子,古语中物量词省略;斗草间:【省略句:(二虫)斗(于)草间,于,介词“在”】之:代词,代“二虫斗草间”的景象。浓:程度深,这里是兴趣浓厚的意思。庞然:很大的样子。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拔山:把山移开,形容力气大。拔,原意是用力抽出,这里是移的意思,对应前面的“土砾凸者为邱”;倒dǎo:使动用法,使树倒。对应前面的“丛草为林”;而:修饰连词,“像推开大山,撞倒大树一般”地闯了过来。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一(只)癞蛤蟆:物量词省略。也:句末陈述语气助词;而:承接连词,相当于“便、就”;尽:范围副词“全、都”;为所:【固定句式:被…(尽为所吞):省略句:(二虫)尽为(之)所吞。之,代词,代“蛤蟆”】方:正;出神:精神过度集中而有些发呆,神,精神;神定:心神安定;鞭:鞭打【名词(鞭子)活用为动词(鞭打)】【省略句:(余)鞭(之)数十,之,代词,代“蛤蟆”】数十:几十;驱:驱赶;之:代词,代“蛤蟆”【省略句:(余)驱之(于)别院,介词“于”省略,相当于“到”】【鞭打蛤蟆图,乐趣之三。这里表现了作者幼小的心灵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朴素感情】
三、文言知识积累:
通假字:
强:同“僵”。邱:同“丘”
固定句式:
作……观:当……看。(作青云白鹤观)
以……为……:把……当做……(以丛草为林……)
心之所向: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表示“心中所想像的景象”
为所:被……(尽为所吞)
词类活用:
鞭:名词(鞭子)活用为动词(鞭打)
省略句:
舞空:(群鹤)舞(于)空
徐喷以烟:(余)徐喷(之)以烟
使与台齐:(余)使(之)与台齐
斗草间:(二虫)斗(于)草间
尽为所吞:(二虫)尽为(之)所吞
驱之别院:(余)驱之(于)别院
鞭数十:(余)鞭(之)数十
重点语句分析:
徐喷以烟:状语后置
文言虚词:
其:代词,“它的”细察其纹理
代词,“它们”使其冲烟飞鸣
代词,“自己的”常蹲其身
之:代词,代“群鹤舞空的景象”昂首观之
代词,代“昂首观之的动作”项为之强
代词,代“二虫斗草间的情景”观之正浓
代词,代“癞蛤蟆”驱之别院
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心之所向”
结构助词“的”时有物外之趣
而:连词,表修饰关系(属于顺接连词)“拔山倒树而来”
连词,表承接关系(属于顺接连词)“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则:连词“那么”“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也:句末语气词,表陈述“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盖一癞蛤蟆也”
于:介词,“在”又留蚊于素帐中、于土墙凹凸处
以:介词,“用”徐喷以烟
为:介词,“当作”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等
介词,“被”表被动关系“二虫尽为所吞”
四、小结:
1、课文的主旨是什么?即围绕什么来写的?用文中的话来回答。(“物外之趣”)
2、用文中的原话或者自己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这三件趣事给我们展现了几幅图画?
三件“物外之趣”: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于空中”(观蚊如鹤);把草丛、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神游山林);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蜞(鞭打蛤蟆)。
四幅图画:群鹤舞空;青云白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3、全文是按什么结构顺序来回忆的?(总分)
4、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五、拓展延伸:
1、读了这篇文章后,你任为作者的“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来自于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那又是什么原因使作者产生如此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呢?
——从生活的态度上看对生活的热爱、平日细心的观察、纯真的童心
2.你在平时的生活中产生过类似的“物外之趣”吗?
学生交流。譬如,骑在竹竿上想象成挥鞭策马驰骋沙场的场面;看到天上的白云所产生的连篇的浮想等。天空白云朵朵,犹如草原上的羊群;夏夜萤火虫飞舞,这是仙女的小灯笼,松树林里风吹过,细听犹如海涛汹涌……
小结:我们说“物外之趣”的产生反映了作者的“真”。这种“真”表现在内容上,表现在趣味上、表现在兴致上、也表现在情感上。这就是我们在本单元主题中所倡导的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
3、由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同情弱小,惩罚强暴。要善于细致观察,并加之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才能创新,才能发现美,认识美,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小结:所以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4、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如:
——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六、话童年,延趣意
1.在感受了名家作品中的童趣之后,请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幼时趣事,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2.教师小结。
童年的确是一朵七色花,它充满阳光,充满诗意、充满幻想、充满希冀,最后,请同学们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以“童年”为话题,说一句很美的话,长短不限。
3.补充材料。
童年是一支清亮的歌;
童年是一首纯真的诗;
童年是刚出土的新芽;
童年是含苞欲放的花;
童年是一颗晶莹的露珠;
童年是一只放飞憧憬的小鸟;
童年是记忆天幕上永远闪亮的星星;
童年是一颗方糖,甜在心里;
童年是一个迷,混沌初开,稚嫩好奇;
童年是一幅画,色彩绚丽,烂漫天真;
七、布置作业
1.《补充习题》P20—21
2.推荐阅读赵丽宏的《童年笨事》,感受童趣。
附:板书
幼时记趣
沈复
眼力很强观蚊如鹤热爱生活
爱好观察物外之趣神游山林明察秋毫
观察仔细鞭打蛤蟆纯真童心
★教学反思
4、《幼时记趣》学案
课题:幼时记趣(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能正确朗读并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
2、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学会 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体会作者儿时观察昆虫的童趣。
3、能学会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梳理,并养成积累的习惯。
4、能学习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疏通文句;学会文言文知识的 归纳梳理
难点:探寻作者“物外之趣 ” 的由来;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三、自学交流
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听字音和停顿。
②学生自由朗读、集体朗读课文,做到读通顺、有感情。
记一记 实词积累: 明:眼力。察:看清。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 故:所以 私:私下里 拟:比 强:同“僵”,僵硬 拔,移,搬开
虚词积累: 或:或者。 其: 使其冲烟飞鸣:蚊子。 常蹲其身:自己的 盖:“原来是”
字同义不同的字: 观: 昂 首观之(看) 作青云鹤观(景象、景观)
察: 明察秋毫(看到 、看清) 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时:余忆童稚时(时候) 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以:徐喷以烟(经常) 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为: 项为之强(因为) 以丛草为林(当作)
之: 昂首观之(它,指蚊子) 故时有物外之 趣(的) 心之所向(无意义)
项为之强(指“昂首观之”) 观之正浓(指“二虫”) 驱之别院(“蛤蟆”)
译一译 小组合作,结合注释、词典,试着先独立翻译课文,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译文: 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做群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象的是鹤,那么或千或百飞舞的蚊子就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脖子因此都僵硬了。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冲着烟雾飞叫, 当做青云白鹤看,果真就 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
我常在高低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旁,蹲下自己的身子, 使身子与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把繁茂的杂草看作树林,把昆虫蚂蚁看成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看作山丘,低洼的地方看作山沟,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我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像推开大山,撞倒大树一般地闯了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我那时年纪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哎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
说一说:课文写了哪几件趣事?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性的说一说。
四、展示点评
五、达标检测
1、解释下列加线的字。
1.余忆童稚时( ) 2.能张目对日( )( )8. 心之所向( )3. 明察秋毫( )( )( )4. 见藐小微物( )拔山倒树而来( )5. 必细察其纹理( )( ) 6. 故时有物外之趣( )( )7. 私拟作群鹤舞空( )( ) 9.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 )( )10. 昂首观之( ) 11. 项为之强( )( )( )12. 又留蚊于素帐中( )13. 徐喷以烟( )14. 作青云白鹤观( )15. 果如鹤唳云端( )16. 怡然称快( )17. 使与台齐( ) 18. 观之正浓( )19. 忽有庞然大物( )20. 鞭数十( ) 21. 盖一癞蛤蟆也( )22.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23. 方出神 ( ) 25. 驱之别院( ) 神游其中( ) 以虫蚁为兽( )
3. 翻译下列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细节表现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入迷。
8、作者想象奇特。把蚊群“冲烟飞鸣”想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填8个字)
9、作者用词很生动,一个“_______”字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景;一个“______ ___”字使人仿佛听到鹤翔云端高亢的 鸣 叫。
10.选文第二段写的趣事是__ ___________________。(只用4个字)
课题:幼时记趣(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能正 确朗读并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
2、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体会作者儿时观察昆虫的童趣。
3、能学会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梳理,并养成积累的习惯。
4、能学习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疏通文句;学会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梳理
难点: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借助联想、想 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三、自学交流
想一想 成语: 明察秋毫 庞然大物 怡然自得
1、揭示本文中心的词语是什么?你根据什么做出的判断?
2、文中描写作者充满童趣的句子有 哪些?你在平时的生活中产生过类似的“物外之趣”吗?(讨论回答)
譬如,骑在竹竿上想象成挥鞭策马驰骋沙场的场面;看到天上的白云所产生的连篇的浮想等。
3、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的?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理?
4、学一学
作者通过想像和联想把童年之趣写得如此生动,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会观察,在此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像,使自己的文章更生动。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有关知识。
举例说明什么叫联想。
简单地说,联 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比如由“飞机”想到“空战”,这是事物的因果关系和空间的相邻引发 的联想,我们称之为“相邻想像”;由“李白”想到“杜甫”,这是类似事物引发的联想,我们称其为“类似联想”;由对 立的事物如由“高山”想到“深渊”,我们称为“对比联想”。当然,我们可以由“A事物”想到“B事物”,再由“B事物”想到“C事物 ”,这样完成由“A事物”到“C事物”的联想。请同学们把两个毫不相关的事物“钢笔”和“袜子”通过联想联系起来。
举例说明什么是想像。
人们 从已知形象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想像的标志性修辞是比喻。比如《繁星》第三段和《冰心诗三首》。
5、写一写
请以“白云”为内容写一段想像的文字(可作为课外作业,100字左右)。
6、谈一谈
在感受了 名家作品中的童趣之后,请回忆自己生活中的幼时趣事,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四、展示点评
五、达标检测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 ,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 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作者用“定”、“细”二字分别修饰“目”、“视”,强调了 。
2、第2段中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 在这里的意思是 ,现多用来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段中点明时间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中点明所写内容属想象 的词语是 ________ 。
5、文中“昂首观之”的内容有哪些?
6.什么是“物外之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我”能得到许多闲情之趣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没有想象就没有神游的感受,请用原文写出第三段中作者想象的句子。
答: 。
9.说说“项为之强”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 0.第四段中具体表达“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文章具体叙述了幼时的几件趣事,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格和情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鹤” 在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请你写出两个带有“鹤”字的成语或诗句。
5、《幼时记趣》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知识与能力
借助注释和词典读懂这篇课文,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
1.疏通文意。
2.了解文章记叙的内容,体会作者纯真的童心和想像奇特、视小为大的童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观察、联想以及想像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指导自己的作文实践。
【教学重难点】
认识观察、联想以及想像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法】讨论交流法
【课时】一课时
【预习导学】
1.导入新课
有一部回忆录,塑造了亡妻陈芸形象,林语堂称她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她不爱珠玉首饰,却对破书残画倍加珍惜。她有意识地与凡夫俗子相对抗,因之招致公婆的斥责。临终时也不后悔,她对丈夫说:“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无憾。”
这部回忆录,名叫《浮生六记》,清代小说,共6卷。
2.作者链接
沈复(1763—约1807),清代散文家。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一生长期作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嘉庆十三年(1808)五月间,随翰林院编修齐鲲出使琉球,参加册封琉球国王的盛典,十月间归国。在此期间,写作了《浮生六记》。
3.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停顿,并且给易错字标清字音。
稚()藐()项为之强() 怡()然 唳()
凹凸()壑() 庞()哈蟆()
4.对照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5.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私/拟作/群鹤舞空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果如/鹤唳云端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6.找出文中你认为重要的不理解的词,准备课堂讨论
【自主•合作•展示】
一、合作探究:
1、本文围绕着污物外之趣记叙了哪几件趣事?
2、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总洋的童心童趣?
3、用自己的话归纳本文的内容。
4、本文在结构上和语言上有何特点?试从文中举例说明其特点。
二、导拨提炼:
1、朗读(学生评价、比赛、老师指导)
2、讨论并明确文言文词语的特点。
有些句中词语的顺序与现代文有所不同,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必须适当变动,以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可以用几个词简言之:
补——增补适当的内容。如:
调——调换词语的位置。如:
连——连成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一句话
3、自主试翻译课文的第1——4段,小组交流并指出翻译中的问题,集体订正。(注意“释”、“补”、“调”、“连”的具体运用)
强调以下几个句子。
(1)、补使与台齐实为“使之与台齐”。
(2)、以……为……把……当作……
(3)、见二虫斗草间见二虫斗于草间原句省略了“于”字
驱之别院驱之于别院
(4)、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表被动
三、反馈提炼:
1、积累成语
从文中概括出三个成语,并解释
①
②
③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③神游其中,怡然自乐
④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反馈检测】
1.《幼时记趣》选自《________》,其作者是________代的________字________。本文开头总说“物外之趣”,然后记叙了三件趣事,描绘了四幅图画,这四幅图画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面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明: 物外: 私: 素:
称快: 神游: 拔: 方: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③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4.下列各句是对课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追记童年生活的极有情趣的散文。课文围绕“记趣”这一中心,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例进行记叙。
B.课文第二段描写了观蚊如鹤的两个画面。这里作者不是单凭眼观去接触画面,而是心有所向,凭借主观想像来感受画面,从而进入一种观察自如的神奇、美妙的境界。
C.本文语言简朴、自然、生动。例如“夏蚊成雷”,写出了蚊虫之多,轰鸣之响,并隐含夸张的修辞方法。
D.课文第三段写神游山林的乐趣,这里不仅有前面所述的观蚊为鹤的逼真感,更突出视小为大,胸有丘壑的“神游”之乐。
5.阅读下列文段,完成练习。(02年无锡)
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①胡贼攻郡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③,子令吾去,败义④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⑤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⑥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解】①值:适逢。②郡:此指城。③相视:看望你。④败义:毁坏道义。⑤一:整个。⑥班军:调回出外打仗的军队。
(1)与“我辈无义之人”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欲之南海 B.水陆草木之花
C.怅恨久之 D.属予作文以记之
(2)下列各项中加粗字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吾今死矣,子可去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B.贼既至 既克,公问其故
C.汝何男子 甚矣,汝之不惠
D.友人有疾 寡人无疾
(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浮生六记、清、沈复、三白、群鹤舞空图、青云白鹤图、神游山林图和鞭打虾蟆图
2.明,眼力;物外,物体本身以外;私,私下地;素,白色的;称快,喊痛快;神游,精神游历。意思是说感觉中好像亲游某地。拔,用力拉出,这里是搬开的意思。方,正。
3.①心中想像的景观是鹤,那么或者成千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②能够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好得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③心神安定下来,赶快捉住虾蟆,鞭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4.C
5.(1)BA项是动词用法,意为到,C项用在形容词后,起调节音节的作用,D项作代词。
(2)AA项中的两个“去”字,前一个指“离开”,后一个指“距离”,意思不同。
(3)朋友有病在身,(我)不忍心抛弃他。此句中的“委”是译句的关键,从全句来看,“委”应作动词,“委”的主语应是“吾”,译句时应补充完整。
6、《幼时记趣》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学习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能正确朗读并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
2、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体会作者儿时观察昆虫的童趣。
3、能学会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梳理,并养成积累的习惯。
4、能学习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
疏通文句;学会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梳理
学习难点:
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学习方法:朗读、分析、讨论。
学习课时:两课时。
课前学习: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1、朗读课文,学会断句,注意感情和节奏。
2、借助字典、注释,了解字词解释、句子含义。积累常用文言知识。
3、概括并口述文中三件趣事。
教学过程:
导入:
生命的街车走过千坎万坷,生命中的风风雨雨已经跌落成碎片。但童年的回忆却永远定格在我们的整个生涯中。童年的天空是用纯洁的心灵制成的清净的海蓝色;童年的画卷是用希望描绘成的五彩缤纷的梦想;童年的诗歌是用幻想写成的一首完美的欢乐。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美好的童年。于漪老师深情地追述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向我们展示了文学的魅力及对她的深刻影响;而沈复则以纯真的童心告诉我们他难忘童年的“物外之趣”。今天,我们就能过这篇小品文的学习,来感受他的这份“物外之趣”。(板书课题)
这是同学们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你们首先要学会怎样通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懂文意。请同学们以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商量着把文章改写成每个人不通过注释和工具书就能读懂的文章,通过注释和工具书都不能理解的字词你们可以问老师。
读一读
①读准下列加点字。
童稚(zhì)藐小(miǎo) 鹤唳(lì)凹凸(āotū)
沟壑(hè)庞然大物(páng) 怡然称快(yí)土砾(lì)
项为之强(jiāng) 癞蛤蟆(lài)
②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③学生自由朗读、集体朗读课文,做到读通顺、有感情。
④教师范读、领读课文;
译一译
小组合作,结合注释、词典,试着先独立翻译课文,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记一记
实词积累:
余:我。
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
故:所以
私:私下里
拟:比
强:僵硬的意思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拔山倒树:搬开土山,撞到大树,拔,移,搬开
虚词积累:
之:物外之趣:的。
心之所向: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昂首观之:代词,代蚊子。
项为之强:代词,代“昂首观之”。
以:徐喷以烟,用。
或:连词,或者。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蚊子。
常蹲其身:代词,自己的
盖:连词“原来是”
为:项为之强:因为
字同义不同的字:
观:昂首观之(看)作青云鹤观(景象、景观)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神: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神游其中(感受、想象力)
时:余忆童稚时(时候)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以:徐喷以烟(经常)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为:项为之强(因为)以丛草为林(当作)
之: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
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
心之所向(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
观之正浓(代词,指“二虫”)
驱之别院(代词,指“蛤蟆”)
成语:明察秋毫庞然大物怡然自得
通假字:项为之强“强”通“僵”
省略句:“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省略宾语。
“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省略主语、宾语。
群鹤舞(于)空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
固定句式:作……观:当作……看以……为:把……当作……
……为所……:表示被动,译为“……被……”
说一说
1、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性的说一说。
明确:观蚊成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2、请用自己的话将三件事向大家复述一遍,同学认真听好,并作适当点评。
练一练:
1、识记文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笔记本上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1、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
2、学习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清代沈复的《幼时记趣》。童年给我们每个人都留下了的一段美好的记忆,在我们的记忆里它是一支清亮的歌;是一首纯真的诗;是一只放飞憧憬的小鸟;也是记忆天幕上永远闪亮的星星。上节课,我们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扫除了文字障碍,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我们就来更加具体地感受一下沈复幼时的童真童趣。
想一想
1、揭示本文中心的词语是什么?你根据什么做出的判断?
明确:本文中心的词语是“物外之趣”。通常的判断方法有:找标志词——“故”、或根据上下文内容的关系来判断——概括和具体、或根据上下文的结构来判断——总分结构等
2、文中描写作者充满童趣的句子有哪些?你在平时的生活中产生过类似的“物外之趣”吗?(讨论回答)
明确:①、私拟作群鹤舞空…昂首观之,项为之强。②、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怡然称快。③、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驱之别院。
譬如,骑在竹竿上想象成挥鞭策马驰骋沙场的场面;看到天上的白云所产生的连篇的浮想等。
3、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的?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理?
明确:从生活的态度上看对生活的热爱、平日细心的观察、想象的奇特、纯真的童心是产生“物外之趣”的因素。
热爱生活明察秋毫想象奇特物外之趣纯真童心
这些乐趣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的真的童心、童趣。
4、思考“探究•练习”第一题。
一、有好的眼力:“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二、有爱好观察的习惯:“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三、想像的合理性:“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这样,癞蛤蟆当然就成了“庞然大物”、扑向小虫的动作当然就是“拔山倒树而来”了。
学一学
作者通过想像和联想把童年之趣写得如此生动,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会观察,在此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像,使自己的文章更生动。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有关知识。
举例说明什么叫联想。
简单地说,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比如由“飞机”想到“空战”,这是事物的因果关系和空间的相邻引发的联想,我们称之为“相邻想像”;由“李白”想到“杜甫”,这是类似事物引发的联想,我们称其为“类似联想”;由对立的事物如由“高山”想到“深渊”,我们称为“对比联想”。当然,我们可以由“A事物”想到“B事物”,再由“B事物”想到“C事物”,这样完成由“A事物”到“C事物”的联想。请同学们把两个毫不相关的事物“钢笔”和“袜子”通过联想联系起来。
再举几例:
“香烟”——“梨子”“火车”——“金矿”
“书籍”——“电脑”“游戏”——“学习”
举例说明什么是想像。
人们从已知形象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想像的标志性修辞是比喻。比如《繁星》第三段和《冰心诗三首》。再举本文的例子。
写一写
请以“白云”为内容写一段想像的文字(可作为课外作业,100字左右)。
谈一谈
好了,在感受了名家作品中的童趣之后,请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幼时趣事,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总结:想象力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会探寻到更为广阔的奇妙的世界,体会到更多的创造的乐趣。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间,希望我们都能充分运用这双眼睛和翅膀。
练一练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把课堂上自己讲述的幼时趣事整理成文,注重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方法。
附板书
幼时记趣
物外之趣产生原因:
观蚊如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观察仔细
神游山林想象奇特
鞭打蛤蟆纯真童心
教材分析:
一、主要内容
这是作者追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围绕“记趣”这一中心,生动的描述了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二、思路结构(总分结构)
第一部分、第1节总叙“物外之趣”
这一节叙述了作者幼时眼力很强,又十分爱好观察,因而时常获得与众不同的乐趣。自然引出下文对“物外之趣”的具体分述。
第二部分、第2—4节,分别写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三、写作特点
1、脉络清楚、结构严谨
文章采用了先总后分、点面结合的结构形式,紧扣“明察秋毫”这一线索,使文章前后呼应,脉络清楚,结构严谨。正因为“明察秋毫”能细察藐小之物的“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是总述,是面上的记述。正因为“明察秋毫”,所以能观蚊如鹤,能“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为丘壑,能视蛤蟆为“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样用三个典型事例分述了“物外之趣”,从点上具体记述了幼时的趣事。
2、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
从全篇来看,开头总说“物外之趣”,文字简洁。主体部分写得详尽具体,记叙了三件趣事,描绘了四幅图画,突出了“记趣”这一中心。
3、观察仔细、想象奇特
文中很注意观察的描写,对藐小微物“细察”其纹理;对丛草、虫蚁、土砾“定目细视”;对二虫相斗,观之“出神”。这样的观察,实际上是“观”与“察”同时进行的。“察”这个动作本身就含有思考的意思。因此,观察促进了想象和联想。观察越细致,联想就越丰富,想象就越奇特。例如,把飞舞的蚊群,想象成“群鹤舞空”;把蚊群冲烟飞鸣,想象成“鹤唳云端”;把丛草想象为森林,虫蚁想象为野兽,土砾想象为丘谷。这些都是由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来观察,想象的;而这里的联想和想象,又是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的,因而事物形象的描写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4、语言简朴、自然、生动。
例如“夏蚊成雷”,写出了蚊虫之多,轰鸣之响。“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入迷。“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吞”、“吐”两个动词,表现了蛤蟆用舌头捕捉小虫动作的迅速、准确,极为生动传神。“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这里连用了“捉”“鞭”“驱”三个动词,表现了惊恐方定,随即惩罚蛤蟆,驱除强暴,同情弱小的急切心情。另外,有些词语用得也很准确。如“冲烟飞鸣”的“冲”字,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状;“鹤唳”的“唳”字,仿佛使人听到鹤翔云端高亢的鸣叫。“拔山倒树”,形容蛤蟆扑来的气势和力量,虽然在成人看来有违事理,但以儿童的眼光来看却是自然、贴切,所以真实、生动,使人如见如闻。
7、《幼时记趣》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学习目标:
1.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理解文言字词的含义,翻译全文。
3.理解文章内容,能用四字短语说出文中所写的几件趣事。
4.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理解文章中的童真童趣。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叙事生动活泼,观察细致入微。通过朗读、揣摩文章的妙处。
2.领会文章中运用联想与想像,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描写,并通过“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呀然惊恐”等语句表明自己的心理活动,写出的一种“物外之趣”。
学习方法
作者幼年以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来观察事物。晚年写出了这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既能表现出小孩明察秋毫的观察力,又洋溢着新奇烂漫的童趣。作者以生动的笔调,充分展开联想与想像,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描写,并通过“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呀然惊恐”等语句表明自己的心理活动,写出了一种“物外之趣”。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那么,结合平时自己类似的情况思考一下,你可否学习写一篇周记呢?如果平时没有观察的习惯,那么,今天你特意去观察一种小动物如何?
学时安排:二学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1.给括号前面的字词注音。
稚()藐()项为之强()怡()然壑()
凹凸()()唳()庞()蛤蟆()()
2.解释文中的多义词。
之:①故时有物外之趣();②心之所向();
③昂首观之();④项为之强();
⑤观之正浓();⑥驱之别院()。
以:①徐喷以烟();②以土砾凸者为邱()
为:①项为之强();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③以虫蚁为兽()。
3.写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常识必备。
沈复,生于1763年,卒年不详。字_____,号______,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____代散文家。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能文善画,著有《__________》。
家长签字:
补充:《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原书为六卷,今存《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卷,卷五《中山记历》、卷六《养生记道》已逸。作者在《浮生六记》中记叙了夫妻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浪游的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处与愁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一些世态人情,旧礼教对人们的束缚,以及主人公的坎坷遭遇。文词朴素,情感真挚,前人曾有“幽芳凄艳,读之心醉”的评语,文学气氛颇浓。由于时代的局限,书中也存在一些不健康的情趣,情调低沉,略略感伤,中国现代文学大师林语堂曾将《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介绍到美国,俞平伯也曾说此书“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的痕迹”。
二、课堂助学:
1.导入:
2.自由朗读:
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停顿合理。
2)朗读正确、流畅。
3)用时5分钟左右。
3.师范读课文,纠正误读。
1)师范读。
2)生拿好笔小声跟读,看书。
3)齐读课文。
4.课文翻译。(同学们要随时记录下一些重要词语的解释。)
注意以下特殊语句:
特殊句式
1)省略句
①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余]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②私拟作群鹤舞空。——[余]私拟作群鹤舞[于]空。
③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则或千或百[蚊]果然鹤也。
④使与台齐。——使[之]与台齐。
⑤一日,见二虫斗草间。——一日,[余]见二虫斗[于]草间。
⑥驱之别院。——驱之[于]别院。
2)倒装句
徐喷以烟。——以烟徐喷。
3)被动句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5.口头翻译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再举手向老师请教。)
小结:
三、课外作业:
1、课外我们继续进行朗读,要求读出感情和节奏。
2、口头翻译全文。
3、
第二学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二、解析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围绕一个“趣”字,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试看,请用四字短语来概括文中所写的几件趣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产生如此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么文中充满童趣的文字又有哪些呢?带着这一疑问回到文中,拿好笔从文中把相关的语句找出来。举三例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指出下列句中的“之”各招待费何种事物。(注意结合上下文来看)
(1)昂首观之:_________________
(2)观之正浓:_________________
(3)驱之别院: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成语与《幼时记趣》中的词语有相似之处,请根据拼音在横线上填是所缺的字。
秋毫无fàn____fēng____声鹤唳
yōu____然自得出神入huà____
3.本文开头总说“物外之趣事”,然后记叙了三件趣事,描绘了四幅图画,这四幅图画,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仿照例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写在后面横线上。
例句:观察自然的特殊爱好: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1)目力超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奇特的想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惩罚强暴,同情弱者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拓展阅读:
《月迹》贾平凹
阅读点拨
这是一篇儿童散文作品。作者曾说过:“儿童散文的情的所在,情的表现,就在‘童心’二字上。”本文的字字句句来自于天真纯朴的童心,表现的也是聪颖、美妙的童心。孩子们一个个都那样憨态可掬,憨得可爱,在屋里、院里、酒杯里、小河里、眼睛里到处去寻找月亮,还都真的找着了。这就是童心。
娓娓叙写,卒章显旨,是本文的主要特色。一群孩子寻找月亮,发现:“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于是又研究“月亮是个什么呢?”“月亮是我所要的”“月亮是个女子”“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于是又觉得:“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孩子们个个都这样富有想像力、创造力,中华民族的明天又怎么不令人神往和心醉。
五、(机动)趣味诵读:
1.文中最能表现儿童的调皮事件是什么?
参考:有一天,见到有两个小虫在草里斗,看得正高兴的时候,忽然有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个小虫就被它吞了进去。作者因为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觉吓得叫了起来。定了定神,捉住这只癞蛤蟆,鞭打了数十下,驱逐去别的院子。
2.在理解的基础上大声读,读出其中情趣。
六、课后提高阅读: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大风扬积雪击面__________亭东自足下皆云漫___________
须臾成五采__________或曰,此东海也__________
2.这是选自《登泰山记》中的二段文字,参看《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翻译第二段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泰山上的“多”、“少”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长签字:
8、《幼时记趣》说课稿(苏教版七年级)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里的第二篇精读课文《幼事记趣》一课。以下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以及教学重难点的确定、说教法、说学法、说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幼事记趣》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里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是学生初中阶段语文课上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共有四篇文章,分别是《往事依依》、《幼事记趣》、《十三岁的际遇》和《为人细胞》,展示了一个个金色的少年时代。本单元里作者向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童年,而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美好童年,作者在文中说的真话,抒的真情,无不让学生受到感染,珍惜这人生最宝贵的金色年华。而《幼事记趣》写的是童年趣事,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童心和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二、说目标确定
教学,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样样实现。我结合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和本课实际,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借助注释和词典以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
2.能力目标:在学会观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情感目标:能体会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童心和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三、说重难点的确定
只有把握了重难点,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因此,我确定了本课的重难点:
1.重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2.难点: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四、说教法
《幼事记趣》是一篇精读文章,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空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本课学习,我采用三步教学法:习得知识——拓展延伸——迁移应用。我觉得这样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五、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积累,更应注重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而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讨论中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在质疑时引发学生求知欲,大胆探究。
六、说设计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结合学生实际,由浅入深,从课内的基础到课外的延伸,依照“三步教学法”进行教学。
(一)习得知识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学尤其如此,一次成功的语文新课导入,对整篇课文的教学能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几幅孩子玩耍的场面,配上导语,创设情景,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趣。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美好的童年。那么童年的歌谣、童年的玩伴、童年的趣事……是不是还历历在目呢?(学生讨论)清代著名文学家沈复也和大家一样有过快乐的童年,他写的一篇《幼事记趣》就记叙了他儿时的一些趣事。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这篇文章,一起来感受一下大文学家的童真童趣。(板书课题)
这样的导语设计可以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
2.因为学生刚学文言文,所以我本着“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的方法,注重抓基础,给学法。
(1)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字词读音。
(2)齐读课文,教师注意引导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3)理清文章脉络,划分层次并归纳段意。
3.学习文言文要有所积累,,根据新课标的几点要求,制定两点:
(1)识记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借助多媒体和小黑板),如文中的明察秋毫、故、私、拟、强、怡然称快、庞然大物、拔山倒树、方、之、以、或、其、盖等。
(2)教师要文中的省略句:如“群鹤舞(于)空”“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等;固定句式如“作……观”“以……为”“……为所……”等。
4.疏通文意,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深层含义,教师提出两个问题:
(1)文中写了怎么样的童年生活?
(2)“物外之趣”有哪几件?
5.让学生品读课文中的精美词句,并要读出感情,读出语气。
6.深入探究,教师提出两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1)怎么会产生“物外之趣”的?
(2)“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
(二)拓展延伸
如果说在课内习得了知识是把握了基础,那么拓展便是基础的延伸,兴趣的再次激发,能力的再更深层次培养。
让学生口述自己的童年趣事,以此来拓展课文内容,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迁移应用
休息日到公园或野外去,从大自然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事物,仔细观察,把你的感受写到日记里去,并讲给同学们听听。
七、说作业
作业训练是检查学习效果、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与教材配套使用的《学习与评价》中的练习,便适合作本课的作业训练。
八、说板书
幼时记趣
沈复
产生原因
观蚊成鹤
物外之趣神游山林观察细致,想象奇特
鞭打蛤蟆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反映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
本篇板书我是按照课文结构特点和主要内容(即三件趣事)进行设计的。这样设计板书简洁明了,更直观,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结构和主要内容。
9、《幼时记趣》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
教学目标:1.在学会观察、想像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学生能借助注释和词典以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
3.能体会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和视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教学重难点:1.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2.认识观察与想像、联想的关系。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美好的童年。那么童年的歌谣、童年的玩伴、童年的趣事……是不上还历历在目呢?(学生议论)清代著名文学家沈复也和大家一样有过快乐的童年,他写的一篇《幼时记趣》就记叙了他儿时的一些趣事,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这篇文章,一起来感受一下大文学家的童真童趣。(板书课题)
2.简介作品及作者
《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浪游各地的见闻,以及他们的坎坷遭遇,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
作者沈复(1763~1807年以后),字三白,号梅逸,清代苏州人,文学家。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作者儿时就表现出富于想象、幻想的性格特点。
二、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
童稚(zhì)藐小(miǎo)鹤唳(lì)凹凸(āotū)沟壑(hè)庞然大物(páng)怡然称快(yí)土砾(lì)项为之强(jiāng)癞蛤蟆(lài)
2.常见文言词积累。
(1)实词:
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毫:秋天鸟手身上新张出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
故:所以。
私:私下里。
拟:比。
强:僵硬的意思。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拔山倒树;搬开土山,撞到大树。拔,移,搬开。
(2)虚词:
方:方出神(正)
之: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
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
心之所向(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
观之正浓(代词,指“二虫”)
驱之别院(代词,指“蛤蟆”)
以:徐喷以烟(用)
以丛草为林(介词,组成介宾短语,作动词“为”的状语,相当于“把……当做……”)
或:连词,或者。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蚊子)
常蹲其身(代词,自己的)
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
3.学会断句,做到停顿正确,不读破句子。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4.特殊句式:
(1)省略句:群鹤舞(于)空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
(2)固定句式:作……观:当作……看以……为:把……当作…………为所……:表示被动,译为“……被……”
三、整体感知
1.理清文章脉络,本文是如何布局谋篇的?划分段落层次并归纳段意。(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本文没有连贯的情节,以总分结构叙述了童年生活中的趣事,全文紧扣一个“趣”字来写,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叙“物外之趣”。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具体记叙“物外之趣”。
第2自然段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夏蚊成雷”到“项为之强”):写观赏群鹤舞空图,是奇特想象之一。
第二层(“又留蚊于帐中”到本段结尾):写观赏白鹤青云图,是奇特想象之二。
2.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性的说一说。
明确:观蚊成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四、布置作业
1.识记文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试着翻译全文。
五、板书设计
幼时记趣
沈复
观蚊成鹤
神游山林
鞭打蛤蟆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冰心奶奶曾说过:“童年是梦中的真,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是的,童年的生活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清代文学家沈复的《幼时记趣》以生动的笔触,细腻的刻画,紧紧围绕一个“趣”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童真童趣图。好,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找学生试着翻译全文。
2.教师指导纠正,并讲清文章翻译。
3.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文章写了怎么样的童年生活?
明确:文章写了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
(2)“物外之趣”有哪几件?
明确:有观蚊成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三件。
三、品读课文
1.赏读课文,品味文中精美词句,读出感情,读出语气。
找一找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童真童趣的,并说一说是如何表现的?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睁大眼睛对着太阳,憨态可鞠,童真童趣便融于其中,此时的“童稚”,一面细察毫末,一面浮想联翩、想入非非,其乐趣已远超出“日”之本身。)
②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以“童稚”独有的视角、美妙的想像面对眼前的景象,“夏蚊”竟成“群鹤”,想像之奇特,童趣之美妙,可见一斑。)
③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徐喷以烟”之举,非童稚不能为也,小小素帐之中,竟出现“鹤唳云端”的奇观,确实令人怡然称快。)
④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既然“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为丘壑,则小小癞虾蟆便为“庞然大物”,所到之处,山为之拔,树因之倒,如此意境,世俗成人是无法领略的。)
⑤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观“二虫斗草间”的乐趣正浓,忽为虾蟆所坏,岂有不怒之理。惊魂既定,便用鞭打,一下两下不解恨,数十下仍不解恨,“驱之别院”而后快,童真童趣融于其中。)
2.深入探究
(1)怎么会产生“物外之趣”的?
明确: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
(2)“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
明确: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童心和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四、拓展训练
说说你童年生活的一些趣事,以此来拓展课文内容,加强口头表达能力。
五、迁移应用
休息日到公园或野外去,从大自然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事物,仔细观察,把你的感受写到日记里去,并讲给同学们听听。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
2.巩固记忆文言常用词的意义和用法。
七、板书设计
幼时记趣
沈复
产生原因
观蚊成鹤
物外之趣神游山林观察细致,想象奇特
鞭打蛤蟆
10、《幼时记趣》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学目的:
1、借助注释、词典和教师指导,能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体现的童心
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2
教学难点:教学目的1
教具学具:
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通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懂课文内容;教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并能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察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2、结合注释读课文,给课文中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3、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一、二两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4、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无则省略)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余明察秋毫故和拟强
怡然称快其必之则然
(3)特殊句式:群鹤舞(于)空徐喷以烟(以烟徐喷之)作……观
5、朗读课文第一、二段,指导朗读
6、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3、4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的译文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交流。
7、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于其神游庞然大物方之盖拔山倒树;
(3)特殊句式: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以……为
……为所……
8、朗读课文第三、四段,指导朗读
9、齐读课文
10、总结:针对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评述,以鼓励表扬为主
11、作业:(1)抄写不认识的字(2)练习二
板书设计(略)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研读课文,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产生的原因,“物外之趣”所体现出来的童心;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类似的趣事。
教学步骤:
1、复习:(1)注音:童稚项为之强藐小怡然称快鹤唳云端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必细查其纹理和拟作群鹤舞空徐喷以烟又留蚊于素帐中
(3)翻译句子: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故时有物外之趣
2、导入:昨天我们通过仔细的阅读课文,基本上读懂了文章的大意,今天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学习,了解一下作者童年生活中有什么样的“物外之趣”,“趣”又因何而来。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观蚊成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4、小组合作学习:(1)讨论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班内交流(观察细致,想象奇特,找出文中能体现观察仔细的语句)。
(2)文中所叙“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童心,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3)根据课文所叙,你能说一说作者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样的吗?
5、齐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的童趣。
6、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
7、总结:想象力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会探寻到更为广阔的奇妙的世界,体会到更多的创造的乐趣。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间,希望我们都能充分运用这双眼睛和翅膀。
8、作业:(1)练习册(2)解释重要词组的意思
板书设计:
物外之趣:产生原因:
观蚊如鹤:(1)群鹤舞空(2)鹤唳云端
神游山林:观察仔细,想象奇特
鞭打蛤蟆:
11、《幼时记趣》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
通过四大板块学习,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在理解中巩固对课文的理解,并发挥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二四大板块
1:诵读,整体感知.
2;疏通文意,说译文.
3研读课文.
4拓展迁移.
三新课导入
同学们,刚踏入初中的大门,对童年的生活一定记忆犹新.童年生活中有哪些趣事?,(让学生起来交流)确实很有趣,那么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幼时记趣》,看看他是如何写幼时的趣事?有哪些趣事?为何能有这些趣事?
四板书课题
幼时记趣,简介作家作品,阅读注释(1)
五板块之一:读课文
a)师泛读一遍,让生标清字音,注意节奏停顿。
b)领读一遍。
c)生自由朗读
d)学生齐读
0)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
(注;师去强调在文言文中注意朗读的节奏。停顿,在读顺的前提下便于理解文章内容。
)
六,板块之二;说译文
a)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b)小组讨论,交流,相互解决问题.
c)生说译文,其他同学订正.
d)师强调订正
e)自己对课文说顺文意.
(此板块目的在于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既检查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检查其对文章的理解.)
七板块之三;析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本文围绕着污物外之趣记叙了哪几件趣事?
b-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总洋的童心童趣?
d)用自己的话归纳本文的内容。
e)本文在结构上和语言上有何特点?从文中举例说明其特点。
(此板块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课文,让学生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八板块之四;谈迁移
a)你在童年时有类似之趣吗?
b)你认为总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
C)学习本文,你获得哪些启示?
d)如何发挥你的想象力?
e)用成语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造句。
(此板块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单纯的课文中走出来,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
九小结全文
本文记叙了三件物外之趣,表现了作者的童真童趣。作者的物外之趣产生在于平时观察,想象丰富。这启示我们要多观察,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十板书设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