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李冰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课,是一篇写得十分精粹的散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文中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学情分析:
在我所教的七年级的学生中,部分学生比较活泼,思维活跃,课堂上能积极地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也有一定的语文鉴赏能力,但在表达上还存在很大的不足,有时不能明确地表达出自己心中的想法。还有部分学生比较内敛害羞,,总喜欢默默地听、记、写,却不喜欢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因此,在教学中我就想把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的结合起来,希望同学们能学得轻松并有所得。
教学设想: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一篇精警的散文,侧重于从学者和革命家两个方面叙述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全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文简义丰,仅千余字就把闻一多先生的崇高的精神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本课的教学注重在培养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同时,让同学们受到启迪,树立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设计教法时,我兼顾大多数学生的情况、秉承课改理念,教学中力求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充分结合起来,让学生学有所得,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设计意图: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我把本班学生情况和教材对这一课的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考虑设定的,目的在于正确把握课文内容,从课文学习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闻一多、臧克家。
2、梳理四字短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3、学习文章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特点。
4、领会文章思想感情,感悟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过程和方法:
朗读重点段落,领会文章思想感情,感悟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梳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1、梳理四字短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2、领会文章思想感情,感悟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特点。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这是一种先入为主的设计,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闻一多先生产生一种敬佩之情,并带着这种敬佩之情走进课文,走近闻一多先生,积极地去学习探究。
1、他走了,朱自清这样评价他:“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他是谁?他就是闻一多先生。今天,让我们走进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去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
2、从课题中你发现了哪些关键的词?
设计意图:在于培养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
(“说”和“做”)
3、了解闻一多先生和作者臧克家。
设计意图:加深对人物的了解,丰富学生知识,便于更好地学习。
二、新课教学
(一)梳理四字短语,理清结构。
设计意图:本文的四字短语比较多,而正是这些四字短语又把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的“说”和“做”的特点表现了出来。所以从四字短语入手,我觉得比直接问学生课文写了哪些方面的“说”和“做”要形象与生动,也能让学生感受到课文语言的精警。这无疑会是一种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
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的四字短语。
设计意图: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出示文中关键的四字短语。
设计意图:在于教师的那个“引”,为下文的学习做铺垫。
锲而不舍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群蚁排衙潜心贯注心会神凝
慷慨淋漓气冲斗牛声震天地昂首挺胸
长须飘飘
3、齐读这些四字短语,说说自己的发现。
设计意图: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感悟能力。(如若不能一下子明白,教师就要注意启发,理解学生学习的过渡性。)
明确:这些四字短语分别修饰了课题中的关键词——“说”和“做”。
4、把上面的四字短语进行归类,哪些修饰“说”,哪些修饰“做”。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训练整理信息的能力,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5、说说它们分别修饰闻一多先生哪一个方面的“说”和“做”的,这些方面的“说”和“做”各有什么特点?在这些方面他都“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从文中找出对应的关键句)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结合文本理解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提炼文章的关键信息从而把握课文内容。
6、梳理结构
课文分为几部分?分别是哪几部分?
明确:第一部分(1-7)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由前面的分到这里的合。学会整理概括,从而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与把握。
7、这两个部分的内容是怎样连缀在一起的?你能从文中找出关键句(诸如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等)吗?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通过对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等关键句的寻找,让同学们感知文章严谨的结构特征,明白这样衔接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的妙处,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以后的作文中能效仿着用,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
明确:文章结构严谨,开头有总起段,第1、2自然段总领第一部分;结尾有总结段,总结全文;中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进行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这种严谨的行文特点很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二)感悟形象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文本表面向纵深研读,让大家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从中获得个性体验,真正从文本的角度、从自己的角度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让人物形象在研读中鲜明起来,也让人物的崇高品质在学生心中激起认真严谨的态度的火花,激起勇敢的火花,激起为正义而奋争的火花,激起浓浓的爱国的火花……同时把这样的品质用我们的朗读加以表现,间接的指导学生的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朗读重点段落,体会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师:文中哪一个自然段具体叙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情形?文中哪一个词(或哪一个句子)让你对闻一多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明确:是一个勤奋刻苦、废寝忘食、锲而不舍、有深沉爱国主义情感的、孜孜不倦、争分夺秒的进行研究为谋求救国之路的学者形象。
师:请朗读16——18自然段,感受闻一多先生的革命家的形象。
明确:是一个大勇的、大无畏的、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爱国的革命家形象。
(三)思考为什么他只写这三本书、三件事?
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把人物形象和课文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理解文章的另一个特点。
明确:选材精当。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
三、谈收获。
你都记住了哪些短语和句子,说来听听。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养成雁过留声、风过留痕的学习习惯,今天也许是无意识的,明天后天也许就会变成有意识的,能让自己在一堂课的学习中有意识地记住一些东西,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
四、作业:想与写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实际出发,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写作,既能深化文本内涵,又能训练学生的写作,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以期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语文素养。真正在教学中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提出的“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读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要求。
下面两题任意选择一题发挥想象写几句话。
1、“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请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描写闻一多挑灯夜读的情景。
提示:夜很深了,闻一多先生的书房还亮着灯,他……
2、人们很崇拜明星,那像闻一多先生这样的民族英雄,我们是否应该去追随?假如我校要设置闻一多先生的雕像,请设计高度概括闻一多先生精神的话。
五、总结: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既能总括全文,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内容信息,又有对学生的殷切希望,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闻一多先生既是卓越的学者,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他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我们要学习他严谨的学习态度,学习他为民主革命事业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精神,希望大家在学习他的精神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健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言行一致、品德高尚的人。
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导学案(第一课时)
班级:主备教师:秦金平备课组长:秦金平领导批阅:上课时间:2013年月日
教师寄语:自己的权益自己要维护,一个崭新的中国不会由一群奴才来建设——胡适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大意,感知主旨。
2.体会文中形象描写的作用,理解成语的含义。
3.把握本文精心选材、重点突出的写法。
重(难)点预见:理清作者思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学习流程:
一、情境导入
二、目标展示
三、自学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赫然()心会神凝()慷慨()
一反既往()迥乎不同()锲而不舍()
2.解词:
赫然:弥高:
心会神凝:锲而不舍:
一反既往:迥乎不同:
四、自学指导(听课文录音,完成下列问题)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2.从文中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3、说说本文多用古词、文言词的作用是什么?
五、合作释疑
1.这篇文章在叙述中运用了哪些形象的描写?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2、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3.怎么理解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的说和做?
六、当堂训练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他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二次备课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导学案(第二课时)
班级:主备教师:秦金平备课组长:秦金平领导批阅:上课时间:2013年月日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1.第①②段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为开头有何作用?
2.第③自然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3.闻一多钻研文化史和从事学术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七、拓展延移
最后一次讲演(节选)
闻一多
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是怎样长的!(捶击桌子)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的鼓掌)
1.选段中最能表现闻一多先生观点的是哪句话?
2.为了证明观点,闻一多先生从正、反两方面举了例子,这两个例子分别是什么?
3.“现在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用了什么的修辞手法?有何含义?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秦金平
3、《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之二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主备:莫丽宏审核:徐辉
学习目标:
1、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和剪裁的方法。
2、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教学重点:本文选材技巧和结构技巧。教学难点:难理解的文言词语
一、预习导学
1、题目解读
文章标题醒目、新颖,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虽不是一篇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2、走近作者
臧克家,诗人。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被誉为“农民诗人”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
3、相关资料
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
4.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无暇及此()赫然而出()目不窥园()沥尽心血()仰之弥高()
5.解释下列词语。
(1)迥乎不同:
(2)锲而不舍:
(3)潜心贯注:
(4)兀兀穷年:
(5)气冲斗牛:
6.填空(1)本文所记叙的闻一多先生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
(2)人家说了再做,我是________________。
(3)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___________,越坚,___________。
(4)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_______________,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_______________,并指着这群败类说:___________。
(5)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________________,气冲斗牛,________!
(6)他,是________的巨人。他,是__________的高标。
二、课内探究
阅读课文,探究下列问题。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他的“说”和“做”各有什么特点?这两方面矛盾吗?
2、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3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4、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5、这篇文章在叙述中运用了哪些形象的描写?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三、拓展练习
平时作画,喜欢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取材,记得抗战前在故乡时,他曾画过一个人牵着几只羊,每只羊的颈上都系着一根绳子。画好了挂在墙上,正好被帮我家挑水的青年农民看到了。他笑着说:“牵羊的时候,不论几只,只要用一根绳子系住带头的那一只,其余的都跟上来了。”父亲听了恍然大悟,同时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他重画了一张之后就把那故事讲给我们听。他说从前有个杜处士,珍藏着一幅“斗牛图”,是唐朝名画家戴嵩的作品。有一天他把画拿出来挂在门上晒,一个过路的牧童看到了,说“画错了!画错了!”杜处士听了心里想,一个乡下小儿竟敢批评起名画家来了,这还了得,便很不以为然地问错在哪里。那牧童说,两牛相斗,牛最用力的是两只角,尾巴总是紧紧地夹在两股中间的;画上的两只牛,尾巴都翘了起来,这不是画错了吗?父亲在结束故事时感慨地说:“看来要画好画,不能光凭想象,必须仔细观察事物,还应该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父亲说到做到。有一次为了画一幅背纤图,他事先特地到河边去进行实地观察,发现来往货船走在最前面的纤夫大多是倒走的,经过了解,才知道倒走能够掌握航船的动向,可以随时通知其他的纤夫改变纤法。他便按观察所得画了这幅背纤图。
1、用“——”在文中画出能表现这篇文章中心意思的句子。
2、文中记了三件事,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三件事的内容
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之间有一个过渡句,找出来,写在下面。
答: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丰子恺先生对子女说:“应该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这句话强调了什么?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教(学)后记
诗人最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民。闻一多
参考答案:
1.xiáhèkuīlìmí
2.①很不一样。迥:差得远。②镂刻不停,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刻。
③全身心、全精力集中做某事。潜:隐藏的④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兀兀:劳苦的样子。⑤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3.(1)诗人、学者、民主战士(2)做了再说(3)钻之弥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4)凶多吉少慷慨淋漓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5)鼓壮志,声震天地。(6)口行
4、文章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闻一多十多年来默默钻研,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起草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参加游行示威共六件事。
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一位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
5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单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6、“看来要画好画,不能光凭想像……请教”
7、第一件事:父亲画一个人牵几只羊,青年农民看到。他恍然大悟,同时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第二件事讲的是父亲讲述“斗牛图”的故事,并得出结论:要画好画,不能光凭想象,必须仔细观察事物,还应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第三件事是画背纤图就是经过实地观察而画就的。8、父亲说到做到
9、强调了要有虚心求学的态度。谈到自己的理解时,也应该从虚心求学出发。具体的理解略。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还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4、《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李冰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课,是一篇写得十分精粹的散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文中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学情分析:
在我所教的七年级的学生中,部分学生比较活泼,思维活跃,课堂上能积极地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也有一定的语文鉴赏能力,但在表达上还存在很大的不足,有时不能明确地表达出自己心中的想法。还有部分学生比较内敛害羞,,总喜欢默默地听、记、写,却不喜欢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因此,在教学中我就想把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的结合起来,希望同学们能学得轻松并有所得。
教学设想: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一篇精警的散文,侧重于从学者和革命家两个方面叙述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全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文简义丰,仅千余字就把闻一多先生的崇高的精神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本课的教学注重在培养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同时,让同学们受到启迪,树立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设计教法时,我兼顾大多数学生的情况、秉承课改理念,教学中力求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充分结合起来,让学生学有所得,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设计意图: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我把本班学生情况和教材对这一课的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考虑设定的,目的在于正确把握课文内容,从课文学习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闻一多、臧克家。
2、梳理四字短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3、学习文章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特点。
4、领会文章思想感情,感悟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过程和方法:
朗读重点段落,领会文章思想感情,感悟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梳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1、梳理四字短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2、领会文章思想感情,感悟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特点。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这是一种先入为主的设计,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闻一多先生产生一种敬佩之情,并带着这种敬佩之情走进课文,走近闻一多先生,积极地去学习探究。
1、他走了,朱自清这样评价他:“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他是谁?他就是闻一多先生。今天,让我们走进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去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
2、从课题中你发现了哪些关键的词?
设计意图:在于培养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
(“说”和“做”)
3、了解闻一多先生和作者臧克家。
设计意图:加深对人物的了解,丰富学生知识,便于更好地学习。
二、新课教学
(一)梳理四字短语,理清结构。
设计意图:本文的四字短语比较多,而正是这些四字短语又把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的“说”和“做”的特点表现了出来。所以从四字短语入手,我觉得比直接问学生课文写了哪些方面的“说”和“做”要形象与生动,也能让学生感受到课文语言的精警。这无疑会是一种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
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的四字短语。
设计意图: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出示文中关键的四字短语。
设计意图:在于教师的那个“引”,为下文的学习做铺垫。
锲而不舍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群蚁排衙潜心贯注心会神凝
慷慨淋漓气冲斗牛声震天地昂首挺胸
长须飘飘
3、齐读这些四字短语,说说自己的发现。
设计意图: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感悟能力。(如若不能一下子明白,教师就要注意启发,理解学生学习的过渡性。)
明确:这些四字短语分别修饰了课题中的关键词——“说”和“做”。
4、把上面的四字短语进行归类,哪些修饰“说”,哪些修饰“做”。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训练整理信息的能力,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5、说说它们分别修饰闻一多先生哪一个方面的“说”和“做”的,这些方面的“说”和“做”各有什么特点?在这些方面他都“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从文中找出对应的关键句)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结合文本理解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提炼文章的关键信息从而把握课文内容。
6、梳理结构
课文分为几部分?分别是哪几部分?
明确:第一部分(1-7)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由前面的分到这里的合。学会整理概括,从而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与把握。
7、这两个部分的内容是怎样连缀在一起的?你能从文中找出关键句(诸如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等)吗?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通过对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等关键句的寻找,让同学们感知文章严谨的结构特征,明白这样衔接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的妙处,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以后的作文中能效仿着用,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
明确:文章结构严谨,开头有总起段,第1、2自然段总领第一部分;结尾有总结段,总结全文;中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进行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这种严谨的行文特点很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二)感悟形象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文本表面向纵深研读,让大家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从中获得个性体验,真正从文本的角度、从自己的角度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让人物形象在研读中鲜明起来,也让人物的崇高品质在学生心中激起认真严谨的态度的火花,激起勇敢的火花,激起为正义而奋争的火花,激起浓浓的爱国的火花……同时把这样的品质用我们的朗读加以表现,间接的指导学生的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朗读重点段落,体会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师:文中哪一个自然段具体叙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情形?文中哪一个词(或哪一个句子)让你对闻一多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明确:是一个勤奋刻苦、废寝忘食、锲而不舍、有深沉爱国主义情感的、孜孜不倦、争分夺秒的进行研究为谋求救国之路的学者形象。
师:请朗读16——18自然段,感受闻一多先生的革命家的形象。
明确:是一个大勇的、大无畏的、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爱国的革命家形象。
(三)思考为什么他只写这三本书、三件事?
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把人物形象和课文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理解文章的另一个特点。
明确:选材精当。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
三、谈收获。
你都记住了哪些短语和句子,说来听听。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养成雁过留声、风过留痕的学习习惯,今天也许是无意识的,明天后天也许就会变成有意识的,能让自己在一堂课的学习中有意识地记住一些东西,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
四、作业:想与写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实际出发,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写作,既能深化文本内涵,又能训练学生的写作,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以期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语文素养。真正在教学中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提出的“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读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要求。
下面两题任意选择一题发挥想象写几句话。
1、“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请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描写闻一多挑灯夜读的情景。
提示:夜很深了,闻一多先生的书房还亮着灯,他……
2、人们很崇拜明星,那像闻一多先生这样的民族英雄,我们是否应该去追随?假如我校要设置闻一多先生的雕像,请设计高度概括闻一多先生精神的话。
五、总结: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既能总括全文,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内容信息,又有对学生的殷切希望,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闻一多先生既是卓越的学者,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他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我们要学习他严谨的学习态度,学习他为民主革命事业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精神,希望大家在学习他的精神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健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言行一致、品德高尚的人。
5、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积累生字词,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悟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领会本文生动、精练的语言;理解个别词句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感受闻一多的光辉形象,并从中受到启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方法:1、研究探讨法2、朗读法。
教学用具:课件。
课时:第一课时
一、音乐激趣,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歌曲“七子之歌”。引出课题《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二、介绍作者与闻一多。
臧克家,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他是闻一多先生的学生。有“农民诗人”之称。
闻一多(1899—1946),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作有诗集《红烛》、《死水》,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都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
三、检查预习,朗读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
地壳弥高兀兀穷年
校补迭起沥尽心血
赫然炯炯目光群蚁排衙
函寄目不窥园迥乎不同
漂白锲而不舍气冲斗牛
2、通读课文,你觉得闻一多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闻一多,勤奋努力的学者,大无畏的革命家。一位爱国人士。(自由回答)
四、整体感知,思考探究。
1、同学们,文中为我们介绍了闻一多先生的哪两种身份?
明确:学者,革命家。
2、作为“学者”方面他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作为“革命家”方面,他又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
明确: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说了就做。
五、品读课文,感受人物。
(一)学者的闻一多。
1、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他做了哪些事?请大家浏览《1-7》自然段,相邻的同学互相讨论找出来。
明确:他从唐诗下手写出《唐诗杂论》,十年艰辛写了一部《楚辞校补》
再到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
(品析句子,通过重点语句感受人物性格)
2、那么闻一多先生这么辛苦的治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又做了不说,目的是为了什么呢?
明确:他是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国的文化药方。
(二)革命家的闻一多。
1、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在“说和做”方面与作为学者的他有什么区别?下面让我们快速浏览课文的《17-20》自然段。
2、想一想,怎么样来读能让闻一多先生那大义凛然的革命形象浮现在我们面前?(练读课文16-18自然段)。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朗读,我们来看看闻一多在两个方面的“说”和“做”矛盾不矛盾?不矛盾,无论是作为学者的做,还是革命家的说,他是始终如一,那就是言行一致。
在闻一多先生的身上,他的每一言,每一行,都切切实实的印证着一个中国知识份子的高贵和悲壮,他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他就是一个大写的人。臧克家先生就是饱含着对闻一多先生高度的敬仰和赞赏之情,写下了最后两段。那么我们就用这种感情来读一下最后两段。
七、拓展探究。
说说你们眼中的闻一多。
闻一多先生,您是。
(要求:可以用到文中的词语为闻一多先生写一段嘉奖词,也可以用到一种或两种修辞手法。字数不限)
八、作业布置。
1、完成一段描写闻一多的嘉奖词
2.查阅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感受他那强烈的爱国情怀。
九、板书设计。
6、《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根据注释和辅助资料理解词句意思,分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3.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猜一猜这首诗是关于谁的?(伯牙和钟子期)子期与伯牙之间的友谊千百年来广为传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两人真挚的友谊。
二、作者与背景
1.作者介绍
列子,名列御寇,或称列圄寇、列圉寇(今河南郑州市人),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列子的活动时期应该是约于战国早中期间,与郑繻公同时,晚于孔子而早于庄子。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均已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都选自此书隽永味长,发人深思。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2.背景介绍
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春秋时著名的琴师,擅弹古琴(是琴不是筝),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武汉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历史上记载俞伯牙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荡荡乎若流水。”两人就成了至交。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身不再鼓琴。
三、教学过程
1.朗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学生朗读课文:全班齐读、举手朗读。
2.疏通文意,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明确:逐句疏通,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义,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竞相解答,教师帮助(视情况提问重点词句,并板书重点词句),学生在书上或导学案上作好记录,以便积累。
3.重点字词
1.善:善于,擅长2.鼓:弹奏3.志:志趣,心意
4.峨峨:山高耸的样子5.洋洋:水流宽广的样子6.得:懂得,知道
7.卒:同“猝”,突然8.操:琴曲的一种9.逃:使……逃脱
10.善哉:好啊
四、拓展延伸
1.“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
明确:“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2.提问:从文中得出一个什么成语?
明确:高山流水(觅知音)
3.这篇古文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明确: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五、知识延伸
管仲①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②游,鲍叔知其贤。已而鲍叔事③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④管仲。管仲既用,任政⑤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⑥,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⑦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⑧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释】①管仲:字仲,名夷吾,齐国颍上人,春秋前期齐相,曾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②鲍叔牙: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③事:侍奉。④进:推荐。⑤任政:执政。⑥贾:ɡǔ,做买卖。⑦见逐:被罢免。⑧多:赞扬。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C)
A.鲍叔终善遇之对待
B.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了解
C.知我不遭时也遭受
D.子孙世禄于齐享俸禄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
A.鲍叔知其贤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乃设九宾礼于庭
C.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赢
D.公子纠死,管仲囚焉公辞焉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句是(C)
例句:公子怪之
A.鲍叔不以我为愚B.知我不羞小节
C.召忽死之D.以身下之
六、作业
将这则故事改写成一则300字左右的白话故事。
7、说和做——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堂实录(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一、解题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我们先来看题目。从题目里面,你能读到反映这篇文章的关键词吗?
生:从标题来看,我认为文章的关键词应该是“说”和“做”。
师:很准确!但是有一个人名不能忽视---------
生齐:闻一多先生!
(屏幕显示闻一多和作者臧克家简介。)
师:上世纪80年代,为纪念他的老师闻一多,臧克家先生创作了这篇文章。在学生的眼中,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一起来学习。
二、读清结构
1.读准四字短语。
师: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在预习时找出四字短语。同学们都找了哪些?
生:我找到的是慷慨淋漓、气冲斗牛、迥乎不同和锲而不舍。
师:找得很准确!
生:诗性不作、炯炯目光、望闻问切、沥尽心血。
生:我找到的四字短语有不动不响、无声无闻、群蚁排衙、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
生:我找到的是警报迭起、形势紧张、一反既往、凶多吉少和迥乎不同。
生:我找的有声震天地、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师:这篇文章的四字短语还真不少!同学们找得都很好!老师也对这篇文章的四字短语作了一个梳理,并挑出了一些比较关键的四字短语。
(屏显。)
锲而不舍目不窥园
足不下楼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群蚁排衙
潜心贯注心会神凝
慷慨淋漓气冲斗牛
声震天地昂首挺胸
长须飘飘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四字短语。一个词读两遍,开始—
(生齐读,读得大声、整齐、吐字清楚。)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
2.读清课文结构。
师:刚刚大家己经提炼出反映这篇课文的关键词是—
生(齐):“说”和“做”。
师:其实投影出来的这些四字短语,也都分别修饰了“说”和“做”。现在,我们不妨将它们一一归类。
师:“锲而不舍”是修饰—
生(齐)::做的。
师:目不窥园—
生(齐)::做的。
师:足不下楼—
生(齐)::做的。
师:兀兀穷年—
生(齐):做的。
师:沥尽心血—
生(齐)::做的。
师:群蚁排衙—
生(齐):做的。
师:潜心贯注—
生(齐):做的。
师:心会神凝—
生(齐):做的。
师:慷慨淋漓—
生(齐):说的。
师:气冲斗牛—
生(齐)::说的。
师:声震天地—
生(齐):说的。
师:昂首挺胸—
生(齐):做的。
师:长须飘飘—
生(齐):做的。
师:这些词语中,对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修饰还有一些区别,我们来作个梳理。
(分三组归类屏显。)
师:前面6个四字短语是修饰闻一多先生的“说”还是“做”?
生(齐)::做。
师(齐):学者方面。
师:在这方面,没有出现对于“说”的修饰的词。可见,在这方面他注重于“做”。这正好对应课文中哪一句关键句?
生(齐):“做了冉说,做了不说。”
师:这就是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说”和“做”的特点。按照这样的思路,下面这些短语应该是用来形容闻一多先生哪个方面的“说”和“做”?
生(齐):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师:这样的“说”和“做”有什么特点?课文中也有关键句作了归纳。
生(齐):他“说”了就“做”。
师:好,这些就是“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主要内容。对这些主要内容的连缀,作者也相当善于运用关键句,诸如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你们能找到吗?找找看。
(生自主活动。)
师:都找到了吧?谁来先说?
生:第7--9自然段是过渡段。第7自然段总结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说和做”的特点: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接着第8和第9自然段,领起引出作为革命家方面的内容。
师:过渡段,承上启卜。说得太好了!找得准还能加以分析!
生:我也找到了一处过渡的句子,首先是第5自然段的第一句“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这一句总结了上文闻一多先生埋头研究的内容。接着是第6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这一句引出了闻一多先生做“校补”和“古典新义”的这些成绩。
师:这是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这一部分内容中的过渡句。
生:我找到的是总结句,第19和第20自然段。这两段总结了上文,并对闻一多先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师:对!这两段就是总结段,你们找对了吗?还有总起段,哪位同学找到了?
生:总起句是第1,2自然段。“人家说了冉做,我是做了冉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卜下面就是围绕这两段展开的。
师:准确!同学们刚刚都找到了文章中的关键句。开头有总起句,总领全文;结尾有总结段,总结全文;中问不乏过渡段,第7--9自然段就是全文的过渡段。而在小部分中,也有衔接上下文内容的过渡句。你们看,前后呼应,中间内容层层衔接,环环相扣,这样的结构就是一种非常严谨的内容结构。这种严谨的行文特点很值得同学们借鉴学习!
三、感悟形象
师: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己经知道课文主要是从学者和革命家两个方面叙述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作为学者,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在这一部分中,最细致地描述闻一多先生怎样研究学问的当属第—
生(齐):第3自然段。
师:咱们就来精读第3自然段。我们先齐读这一段。
(生齐读。)
师:这一段的开头有这么一句话:“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从课前预习到刚刚的认真朗读,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是否也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同学们就带着屏幕上的问题认真研读第3自然段。先细读,冉把想法写在课文空白的地方。
(屏显。生研读。)
这一段中哪一个词或者哪一个句子让你对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什么样的印象?
师:同学们手脑并用细致研读了第3自然段。现在咱们就一起来分享阅读的体验和成果吧!
生:“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闻一多先生对新知的渴望和钻研还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及他对自己极其苛刻的要求。
师:渴望新知和锲而不舍的精神让你印象深刻。
生:“他从唐诗卜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这一句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这一句运用大量的四字短语把闻一多先生从研究态度的认真到生活上的习惯淋漓尽致而又简洁明了地表现了出来。闻一多先生为了研究所付出的精神是多么的可贵和伟大呀!作研究的闻一多先生,他的形象在我心目中是严谨的、坚持不懈的,也是专心致志的。
师:你是透过这个句子中的词语来感悟的,表达特别清楚流畅!
生:我找的是这一句:“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问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句子中“贪”和“惜”两个词体现出闻一多先生治学的如饥似渴。从中,我感受到他对于知识的渴望以及拯救国家的决心!我觉得他是一个有着强烈爱国主义情
感的人!
师:正是这样的爱国热情,驱使着他积极作研究,努力作研究,争分夺秒作研究!
生:我找的是这一句:“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厂”这里的“想吃尽、消化尽”有点夸张,但是却极其准确地写出了闻一多先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则写出了他高瞻远瞩的爱国情怀!
师:抓住了关键词和修辞手法来感悟形象。
生:“他贪的是精神食粮”这一句让我对闻一多先生留卜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看到了一个为作研究而如痴如醉的学者形象。
师:这样的学者形象深入你的内心。好,通过同学们的交流,我似乎感觉到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的形象己经依稀在眼前了。卜面,让我们冉通过想象与还原让他的形象鲜活起来。请根据老师出示的情境,合理发挥想象,还原一次闻一多先生作研究时的情景。
(屏显。生自主写作。)
夜,已经深了,可闻一多先生的书房里却还亮着光,只见他……
要求:尽量遵从文本,合理想象,并尝试运用文中的四字短语来表达。
师:差不多了吧?来,你写得很好,跟大家分享一下。
生:夜,己经深了,可闻一多先生的书房里却还亮着光,只见他全神贯注地伏在案桌上,不动不响,无声无闻,灯光闪烁着,把闻一多先生高大的身影投射在了墙壁上。汗早己经湿透了他的衣衫,额头上那一颗颗豆大的汗珠不时顺着脸颊滑落卜来,滴在纸上,他也无暇及此。
师:语言优美!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她在文字里,放大了一个细节—
生(齐):汗珠滑落。
师:对,这里她还运用了课文中的一个四字短语—
生(齐):无暇及此。
师:是的,除此之外,她在前面也运用了课文中的四字短语。你们听出来了吗?
生(齐):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师:看来,同学们听得很认真。你看,好的文字的确富有吸引力!
生:夜,己经深了,可闻一多先生的书房里却还亮着光,只见他坐在一把破旧的椅子上,头发凌乱,桌子上堆放着一擦书,手里拿着一支笔,聚精会神地看着,时而用笔在书上写,时而掩卷长叹或拍手叫绝,时而还望向墙壁,凝神静思,就这样,兀兀穷年。
师:同学们注意到她用到的“时而……时而……时而……”这个句式了吧?这是什么句式?
生(齐):排比。
师:对,尝试运用修辞,语言就生动优美了!这里还用到了课文中的四字短语—
生(齐):兀兀穷年。
生:夜,己经深了,可闻一多先生的书房里却还亮着光,只见他坐在书桌前如饥似渴地翻阅着古代典籍,认真地思考着。桌上的红烛发出微弱的光芒,把他伟大的形象映在了墙壁上。
师:你很动情地把你的文字读出来了。同学们觉得他写得好不好?
生(齐):好。
师:但是,好像有一个要求他没有完成。
生:没有用到文中的四字短语。
师:那下面的同学一定要尝试着运用文中的词语来表达。好,接着说。
生:夜,己经深了,可闻一多先生的书房里却还亮着光,只见他头发凌乱地坐在桌前,一手拿着一本唐诗,一手不停地写着什么。他时而埋头沉思,时而低头写字:时而脸放异彩,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兴高采烈,时而抓耳挠腮。闻一多先生目不窥园,足不卜楼,就这样坐
到天边微微泛红才知道自己又过了一宿。
师:通过你的文字,我不仅看到了一个活灵活现的闻一多,而且更感受到了治学中他的喜怒哀乐。好,下面,请同学们用一两个词来归纳。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学者形象?
生:闻一多先生是一个废寝忘食的学者形象。
生:我觉得闻一多先生是一个为研究而沥尽心血的学者形象。
生:我认为闻一多先生是一个一丝不荀的学者形象。
生:闻一多先生是一个勤奋刻苦的学者形象。
师:还有谁继续补充?
生:我认为闻一多先生是一个心怀国家的学者形象。
师:是呀,他作研究就是为了拯救我们的国家,拯救我们的民族呀!老师也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形象特点作了一个归纳:闻一多先生是一个勤奋刻苦的、废寝忘食的、作风低调的、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作研究是为谋救国之路的、有深沉爱国情感的、争分夺秒研究的学者形象。刚刚我们主要做的事情就是感悟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形象。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是运用什么方法来感悟形象的?
生(杂):词语、句子、想象……
师:嗯,通过揣摩词句和合理想象的办法来感悟和把握形象。好,下面,就让我们运用这种方法来感悟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
形象。一起来继续精读第16-18自然段,说说闻一多是一个怎样的革命家形象。
(生齐读第16--18自然段。)
师:同学们的语感不错,把排比段的气势都读出来了。好,现在用我们刚才学到的方法静心细读。
(生自主活动。)
生:我从第16--18自然段中的“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和“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冉跨进大门”以及“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等词句看出了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师:大勇的、大无畏的、言行一致的、爱国的闻一多!对待这样的闻一多,你怀有什么情感?
生:敬佩。
师:可是,从你刚刚的话里,我还感受不到这种情感。要不,你带着这种情感,读一卜这三段?
(生朗读,感情平淡。)
师:她读得怎样?
生:我觉得她读得还是比较流畅的。但是,感情好像比较平缓,还是没有把敬佩的情感读出来。我觉得有些字词,特别是第is自然段中的,要读得}hl慨激昂一点!
师:哪些字词?
生:生死关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师:要不你来试读一下?
(生朗读得抑扬顿挫。)
师:这里我们要读出糠慨激昂之感,但是像“昂首挺胸,长须飘飘”,还要读出一种大义凛然的味道。
(师范读。“昂首挺胸”重读,“长须飘飘”中“飘飘”延长。)
生:我从第16自然段的“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中读出了闻一多先生作为一位革命者面对危险时从容不迫、大无畏的形象厂还有,我从第17自然段中“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冉跨进大门”中,读出了闻一多先生英勇无畏、视死如归、
与反动派拼死一战的决心!
师:这种决心是非常坚定的。你能否带着这种感情读一读这一段?
(生读。)
师:他读得怎样?
(生轻笑不语。)
师:那我们一起试读一遍,把决心的坚定读出来。
(全班朗读,读得坚定有力。)
师:有点味道了!好,对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形象,还有没有不一样的理解?
生:“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我从这个句子里感受到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精神。
师:哦,你也感受到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精神呀?看来,英雄所见略同。同学们都深切地感受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那种大勇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好,下面,老师来作个小结:这是一个有杰出的演说能力的革命家形象;这是一个大勇的、大无畏的、将生死置之度外的革命家形象;这是一个有强烈的爱国热情的革命家形象。综合全文,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和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对待“说”和“做”是迥乎不同的,但是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言和行都—
生(齐):一致。
师:言行一致。而且在他的内心自始至终都激荡着一种情感,那就是—
生(齐):爱国情感。
师:澎湃的爱国热情。好,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一起冉读一遍第16--18自然段。第16自然段要读出气势,第17自然段要读出坚定,第18自然段要读出大无畏、大义凛然。
(生朗读,读得语势铿锵有力。)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己经感受到你们真正读懂了闻一多。我们再找个同学来演读一下好吗?好,班长,你来!
(生演读得铿锵有力。师生鼓掌。)
四、课堂检测
师: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读清了一种严谨的结构;同时,也感悟到了一个血肉丰满的闻一多形象。那么,留在同学们脑海中的还有没有一些雅词美句呢?合上书,回忆一下。
生:诗性不作、群蚁排衙、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师:四个,希望你在以后能够把它们用起来。
生: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迥乎不同、}hl慨淋漓、锲而不舍、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师:嗯,你记住了好多个!
生:一反既往、警报迭起。
师:两个词。好,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以后的写作中,能将从这篇课文中学到的四字短语运用起来,丰富和美化我们的表达。除了词,你还记住了哪个句子?
生:“他,是曰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师:这两句从形式上看是—
生(齐):对称句。
师:从内容上看,它是臧克家对闻一多先生的高度评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既要读懂这样的闻一多形象,更要学会感悟形象的方法。这样,我们在读同类的文章时,才能很快地读懂、读好!好,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8、《约客》课堂实录及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下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梅江区嘉应中学幸青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大量的阅读可以陶冶情操,培养语感,增多积累。今天我给大家推荐的诗歌就是永嘉四灵之首的南宋诗人赵师秀的《约客》。
现在我们请两位学生表演哑剧——用动作和表情表达出“等人,久不至”的心情。看看谁表演的最传神。
生:上台表演(鼓掌)
师评价:两位学生表演的都很好,第一位同学的表情特别到位,把“等人,久不至”的无奈和焦急的心情都表达出来了。
生:鼓掌。
二、初读感知
师:有人说三分诗七分读,诗歌的朗读很重要,对于这首诗老师已经让同学课前先预习,背诵。所以会背的背,不会背的齐读诗文。
生:齐读诗文。
师评价:很整齐,古人说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我相信经过反复的朗读,大家今天能达到这个要求。好,下面我们听录音,欣赏别人有感情的朗读。(放录音)
师:听完录音,相信同学们都有不同的感想,现在我把时间交回给大家,我们一起来初步感知,疏通全诗。
布置讨论任务:1、正音2、解决字词疑惑3、介绍作者
生:学生同桌互相读,合作指出对方问题,共同解决字词疑惑。
师:指名学生读诗文,教师正音,指出重点字词读音。
生:自由练习读诗文,勾画出生僻及不理解的字和词
师:请一位同学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作者。
生:我代表第5小组介绍作者:赵师秀(1170——1219),字紫芝、灵芝,号灵秀,又号天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他同徐照、徐玑和翁卷并称“永嘉四灵”,人称“鬼才”。有《赵师秀集》二卷、《天乐堂集》一卷,已佚。仅有《清苑斋集》传世。我的回答完毕,谢谢。(鼓掌)
师:好,这位同学介绍的很到位,我们都应该向他学习,做好课前预习。
三、品读赏析
师:有人说读一首诗只读懂字面上的意思只是浅层次的阅读,真正会读诗之人不仅会背会写还要读懂文字背后的千山万水,今天我们这堂课就想让同学们以《约客》为例举一反三,做一个真正会读诗之人。
幻灯出示
设疑引思(学生讨论并解决问题):
1、前二句交待当时的环境和时令,营造了怎样的气氛?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请同学们再细细读读课文,看看诗文后两句主要写了些什么?有谁能发表自己的意见觉得作者的心情在漫长的等待中有着怎样的变化?“闲敲棋子”时诗人沉静在一个怎样的心境之中?
师:(提示)应抓住关键字,词来进行品析,悟出作者的情感。
生:展开讨论
师:好,时间过的好快,同学们的讨论真热烈,我相信接下来你们的回答将会很棒,很精彩。现在请准备好的学习小组派代表来展示你们的讨论结果。
生1:我代表第2小组展示我们讨论的结果,我们认为前二句交待当时的环境和时令,营造了一种雨声不断,蛙声不停的气氛,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引出后面的两句诗。我的回答完毕,谢谢。(鼓掌)
师:回答的很好,老师提示:既然是这样寂静的夜晚,处处蛙太吵了,能否改成几处蛙?为什么?从这一角度来思考,更有利于我们去明确营造这样气氛的写作目的,好,有谁要进行补充的?
生2:我们第3小组认为这里蛙声鸣叫实际上是想衬托周围的安静。我的回答完毕,谢谢。(鼓掌)
师:太聪明了,那么老师问大家这种写法你们以前有学过吗?
生:(全班回答)这样的诗词的写法我们学过,叫“以动衬静”。
师:对,“以动衬静”我们在以前学过,如辛弃疾《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小结)诗的前二句中的“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身边叫。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
师:紧接着我们赏析后二句,请同学们再细细读读课文,看看诗文后两句主要写了些什么?
生:我们第1小组认为诗文后两句主要写了人物的心情。我的回答完毕,谢谢。(鼓掌)
师:很好,有谁要补充的?
师:没有其他小组要补充了,看来大家都同意第1小组的看法,都认为诗文后两句主要写了人物的心情,那作者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赏析时我们应抓住哪些关键字来品析呢?我们结合第二题一起来回答。好,那个小组来展示讨论结果?
生1:我们第4小组觉得作者的心情在漫长的等待中变的烦躁不安,生气。赏析时我们应抓住“闲”字重点品析。我的回答完毕,谢谢。(鼓掌)
师:很好,有谁要补充的?
生2:我们第4小组觉得作者的心情在漫长的等待中除了变的烦躁不安,生气,还有焦急的心情。我的回答完毕,谢谢。(鼓掌)
生3:我们第1小组认为赏析时我们除了应抓住“闲”字,还应紧扣“约”重点品析。我的回答完毕,谢谢。(鼓掌)
生4:我们第6小组认为赏析时我们除了应抓住“闲”、“约”,还应紧扣“落”字重点品析。我的回答完毕,谢谢。(鼓掌)
师:大家的回答都很好,的确,抓住关键字,词来进行品析,能更好的理解诗文,从而悟出作者的情感。这首诗的后二句点出了人物和事情。主人耐心地而又有几分焦急地等着,没事可干,“闲敲”棋子,静静地看着闪闪的灯花。下面我们来一起品析“约”。
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
师:有人说到等到夜半三更了还“闲”不如改成“忙”可以吗?让生讨论。
生:踊跃回答。
师:(小结)好,敲打棋子在我们同学看来各有深意,同学们由于自身的经历不同,体验也不同,其实千百来对这首诗就有不同的理解,幻灯出示材料:
近日偶读《千家诗》书中赏析云:“此诗描写诗人初夏的雨夜期客不至的烦躁之情。
2008年的温州市中考语文卷中有一道与《约客》有关的题目:在赵师秀约客不来闲敲棋子的声声韵律中感受到他闲适、悠闲的心情。
语文书上导引:写出了诗人寂寞的心情。
师:老师认为诗文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
看来敲打棋子也是人生的一大快事这是特定情境下的一种生活态度和修养,这是身处纷扰俗世的现代人所应该学习的。
师:我们再来读一下闲敲棋子落灯花。我建议同学们做一个动作用你的手轻轻的敲打桌子一起念:闲敲棋子落灯花
生:齐读:闲敲棋子落灯花
师: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学则须疑。疑点往往是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如果在关键的地方抓住一些疑难问题,深入思考,就会使读书不断得到深入。因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养成多提问题的习惯。好,下一环节我们就从多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吧。
质疑探究(学生提出问题)
生提出问题:1、“黄梅时节”的意思?
师:①谁来说说黄梅时节的意思?
生:我知道,“黄梅时节”是指农历四月,五月。
师:好,很准确,老师补充介绍“黄梅时节”。幻灯出示:
李时珍《本草纲目》说:黄梅成熟的时节,不仅雨量偏多,而且又阴晴不定。
生提出问题:2、在读之前请问读诗要注意哪几点?
生:我知道要注意节奏,情感这两方面。
师:很好(鼓掌),明确读诗要注意这几点:重音、节奏、停顿、情感。
生提出问题:3、这样梅雨连绵的季节正是农闲的季节,在这样的夜晚里家家户户会做什么呢?
生1:在雨中约朋友相聚,听雨,听蛙声,下下棋,喝喝酒。
生2:在听听雨声,期待明年的丰收,规划着他们的生活。
生3:站在窗前随意望去,青草掩映的池塘,听到蛙声此起彼伏,一片郁郁葱葱。
师:大家都很活跃,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很好。其实在这样的夜晚家家户户都有自己休闲的方式,梅雨连绵,这在古典诗词中常用来比喻衬托无穷无尽的闲愁。
师: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一环节大家都很积极,希望同学们保持多问的好习惯。
四、诵读巩固
师: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清丽可诵。接下来让我们伴随着渔舟唱晚古筝曲子一起来感受诗人的那闲适的生活诗意的生活。
生:个别读评价再齐读。
师:真好,同学们的朗诵把我们带入了诗的境界,同学们,其实古代的诗歌是可以吟唱的,尤其是宋代这种吟唱达到了鼎盛,接下来,我想让我们的同学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吟唱一下这首诗,可以套用风格比较接近的歌曲来吟唱一下(节奏、旋律、情感)给你们两分钟的时间。
生:展示并评价。
师:看着同学们这样声情并茂的吟唱,老师也不由技痒,老师喜欢诗歌,我喜欢这样的吟唱。
师示范吟唱,并让生评价。
师:希望老师的吟唱能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并让生再吟唱一两个。
生:展示。(鼓掌)
五、小结,作业:
师:总结:本诗通过对景物和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了作者久等客不至的复杂心境。
布置课后作业:写读后感。
《约客》教学设计
梅江区嘉应中学幸青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意境,体会古诗表达的感情
能力目标 熟读成诵,进一步鉴赏诗词的佳妙之处
情感目标 热爱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学会欣赏古诗
教学难点 精彩诗句的探究,诗人情绪及心情的领悟
计划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堂结构 教师活动 学生行为 教学目标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
大量的阅读可以陶冶情操,培养语感,增多积累。
请学生表演哑剧——用动作和表情表达出“等人,久不至”的心情。
创设情境
二、初读感知 指导学生朗读,范读课文
1.个人朗读
2.听读古诗
3.师生共同活动,解决疑难(正音、解决字词疑惑、介绍作者)
初步感知疏通全诗
三、品读赏析
设疑:
1、前二句交待当时的环境和时令,营造了怎样的气氛?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请同学们再细细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有谁能发表自己的意见觉得作者的心情在漫长的等待中有着怎样的变化?“闲敲棋子”时诗人沉静在一个怎样的心境之中?
三、品读赏析
1、课前布置学生提问题。
2、引导学生课堂提问。
3、引导学生解疑、体会作者情感。 提出问题:
1、“黄梅时节”的意思?
2、在读之前请问读诗要注意哪几点?
3、这样梅雨连绵的季节正是农闲的季节,在这样的夜晚里家家户户会做什么呢?
培养质疑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诗人闲适恬淡的人生
四、诵读巩固 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清丽可诵。接下来让我们伴随着渔舟唱晚古筝曲子一起来感受诗人那闲适的诗意的生活。散读,再齐读。
教师范读
学生朗读
再次体会本诗的意境及作者心境
五、小结、
本诗通过对景物和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了作者久等客不至的复杂心境。
9、《三个太阳》(一课时)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目
标 1、了解通讯这一体裁的相关知识,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品味本文生动、凝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深入体会“南极精神”的内涵,并以此来激励自己。 教
学
仪
器
重点 品味本文生动、凝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难点 深入体会“南极精神”的内涵,并以此来激励自己。
教学过程与设计 设计目的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有一个地方遥远而神秘,它是世界上最高、最孤立的大陆,最寒冷、最干燥的大陆,风最大、河流最少的大陆,它是哪里呢?(南极)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通讯《三个太阳》,跟随一支南极科考队进行一次神奇的“南极之旅”
二、知识链接
什么叫通讯呢?
通讯就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来具体生动地表现新闻事件和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体裁。它具有四大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典型性、生动性,分为事件通讯和人物通讯。
三、整体感知
1、本文就是一篇人物通讯,中心人物是谁?(女画家)
2、这篇通讯报道了这位女画家的什么事情呢?
明确:女画家经过执着努力来到南极,战胜生理和自然条件造成的困难,为中国长城站建设出力并为之作画的经过。
四、话南极,品语言
1、女画家经过执着努力终于踏上了南极这块神秘的、令她向往的土地,那么南极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请找出文中描写南极环境的句子,并且说说:这是一个的南极。
明确:
描写环境的语句:
①茫茫雪原组成一个纯洁、宁静的世界;万年冰山仿佛凝固着这亘古不变的天地。
②海上巨浪翻滚,空中雪粒横飞,整个乔治岛混沌一片。
③暴虐的狂风像是一头妖怪,咬牙切齿,要把长城站、乔治岛撕碎、吞噬。
④而外衣却冻得像坚硬的铠甲。
这是一个纯洁、宁静、风猛、雪厚、寒冷、环境极端恶劣的南极
2、作者描写南极的环境用了哪些方法?请你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①示例:窗外传来一阵阵狂风的呼啸声,不一会儿,呼啸声仿佛变成千万只野兽在怒吼。
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狂风的呼啸声比作千万只野兽的怒吼声,生动形象得突出了南极狂风之猛烈,进而写出南极环境之恶劣。
②学生交流
③师生点评
五、认识“南极人”,感悟“南极精神”
1、来到南极,领略了南极之景,你是否还发现、认识了一群“南极人”呢?
请阅读第二部分第8—13节,第三部分最后一节,第四部分1-14节,说说“南极人”指哪些人?他们身上具有哪些精神品质?
明确:考察队队长: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巧妙的鼓励艺术
测绘工程师:吃苦受累,能力超群
地球物理研究生:持之以恒,不畏艰苦,开朗乐观
驳船驾驶员(长城站邮局“局长”):思念亲人,不忘教育儿子
女画家:执著追求,吃苦耐劳,热爱生活,充满激情。
女画家的父亲:不畏艰难、献身科学
2、南极是如此寒冷,环境是如此恶劣,但这些“南极人”却表现得如此优秀。他们身上有一种共同的精神,那就是“南极精神”,请你用几个四字词语或成语归纳“南极精神”的内涵。
明确:热爱南极、献身南极、执著追求、吃苦耐劳、艰苦卓绝、不怕牺牲、非凡胆略、民族气概……
六、观看视频、联系自我、拓展提升
1、接下来,让我们亲身去体验一下南极科考队员的生活,来看一则视频。
2、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但有很多同学却不懂得珍惜。学了这篇文章,认识了这群“南极人”、感悟了“南极精神”,你有什么感想呢?
七、布置作业
1、女画家为南极精心创作了的一幅壁画《三个太阳》,考察队员们是如何理解它的含义的?
2、请同学们也发挥一下想象,说说这幅画的含义,看谁说得更合理、更切合“南极”“南极人”“南极精神”。
设置悬疑,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了解通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本知识。
设置一个梯度,让学生把握信息,从而达到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进而进行简要概括的目的,训练学生迅速概括内容的能力。
一方面考察学生搜寻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老师的示例对学生在语言品味方面做一些方法指导,提升这一能力。同时也为下一环节重点解读“南极人”及“南极精神”做好铺垫。南极的环境越是恶劣就越能突出南极人身上的崇高品质与精神。
深入理解“南极精神”的内涵,提高学生的分析、提炼、归纳的能力。
通过视频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南极,进一步激发兴趣,深入体会和理解“南极精神”。让学生联系自身以达成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
.让学生发挥想象,进一步理解“三个太阳”的含义
课后
作业
课后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