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时记趣》复习导学案
日期:______ 班级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组别:______ 评价:_________
【学习目标】
1、背诵本文。
2、掌握重点字词,翻译文句。
3、进行必要的中考试题训练。
【自主学习】
幼时记趣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③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 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幼时记趣》选自《________》,其作者是________代的________字________。
2、解释句中加多义的字。
1)心之所向 ( ) 1)使其冲烟飞鸣 ( )
2)昂首观之 ( ) 其 2)常蹲其身 ( )
3)观之正浓 ( ) 3)神游其中 ( )
之 4)项为之强 ( )
5)故时有物外之趣 ( ) 而 1)拔山倒树而来 ( )
6)驱 之别院 ( )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课中交流】
一、背诵课文,解释 下列字词:
1、余忆童稚时 (余: 稚: )
2、明察秋毫: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
(明: 察: 秋毫: )
3、见藐小之物 ( 藐: )
4、必细察其纹理 (纹理: )
5、私拟作群鹤舞空( 拟: )
6、 项为之强( 强: )
7、又留蚊于素帐中( 素帐: )
8、果如鹤唳云端 (唳: )
9、 怡然称快( 怡然: 称快: )
10、于土墙凹凸处( 凹凸: )
11、 花台小草丛杂处 (丛杂: )
12、常蹲其身 (其: )
13、凹者为壑( 壑: )
14、拔山倒树而来( 拔: ) 15、 盖一癞虾蟆也 (盖: )
二、重点语句翻译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4、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三、课文内容填空
1、本文开头围绕 “_______________ ”这一中心记叙了三件趣事,描绘了四幅图画,这四幅图画依次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段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细节表现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入迷。 第3段中,用“定”和“细”二字分别修饰“目”和“视”,强调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仔细阅读文章,思考作者儿时“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请在“自主学习”的文段中划出依据,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4、本文语言简朴、自然、生动,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加以分析。(不少于两句)
5、出自《幼时记趣》的成语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上期末复习之课内文言文1
班级姓名
21、桃花源记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缘溪行渔人甚异之
仿佛若有光屋舍俨然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黄发垂髫乃大惊
具答之便要还家
咸来问讯各复延至其家
此中人语云既出
便扶向路便扶向路
诣太守说如此
欣然规往未果
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6、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三、课文内容理解
1、《桃花源记》作者是,又名,字,(朝代)著名诗人。
2、本文的线索是,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桃花林——进入桃花源——()桃花源——()桃花源——()桃花源
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________________,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4、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2、短文两篇•陋室铭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有仙则名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谈笑有鸿儒鸿:
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课文内容理解
1、《陋室铭》作者是,“铭”是一种。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体现“陋室不陋”?
3、文章结尾引用“诸葛庐”“子云亭”有何用意?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2、短文两篇•爱莲说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可爱者甚蕃世人盛爱牡丹
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
陶后鲜有闻宜乎众矣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课文内容理解
1、《爱莲说》作者,字茂叔,(朝代)哲学家。
2、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
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的生活态度。(各用四字短语填空)
3、文中作者运用了的写法,用“莲花”比喻“君子”
的高尚品格。
4、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
3、《核舟记》《大道之行也》《三峡》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上期末复习之课内文言文2
姓名班级
23、《核舟记》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尝贻余核舟一罔不因势象形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鲁直左手执卷末如有所语
其两膝相比者佛印绝类弥勒
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诎右臂支船左臂挂念珠倚之
珠可历历数也居右者椎髻仰面,
左手倚一衡木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其船背稍夷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技亦灵怪矣哉!
2、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4、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5、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三、课文内容理解
1、作者,明末散文家。该篇选自清代编辑的。
2、“技亦灵怪矣哉”中的“灵怪”与开头的“”相照应,这叫首尾呼应。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的赞叹。
3、雕刻家把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分刻在船舱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
4、有人认为:最后一段把核舟上的事物、数量说得如此详细显得太罗嗦了。请谈谈你的看法。
24.《大道之行也》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
盗窃乱贼而不作矜、寡、孤、独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3、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三、课文内容理解
1、《礼记》,经典之一,相传为西汉编纂。
2、文中“大道”“大同”分指什么?
3、文中“大同”社会有什么特征?寄托了作者什么思想?
26.《三峡》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
沿溯阻绝绝巘多生怪柏
哀转久绝乘奔御风
重岩叠嶂 属引凄异属:引:
有时朝发白帝 良多趣味
林寒涧肃 略无阙处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4、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三、课文内容理解
1、作者,时的地理学家,散文家。他的著作最有名的是,
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
2.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采用的 描写手法,其作用是
。
3、分别概括三峡夏、春冬、秋三段时间三峡景物的美点。
①②③
4、作者为什么先写夏水?又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幼时记趣》复习导学案
日期:______ 班级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组别:______ 评价:_________
【学习目标】
1、背诵本文。
2、掌握重点字词,翻译文句。
3、进行必要的中考试题训练。
【自主学习】
幼时记趣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③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 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幼时记趣》选自《________》,其作者是________代的________字________。
2、解释句中加多义的字。
1)心之所向 ( ) 1)使其冲烟飞鸣 ( )
2)昂首观之 ( ) 其 2)常蹲其身 ( )
3)观之正浓 ( ) 3)神游其中 ( )
之 4)项为之强 ( )
5)故时有物外之趣 ( ) 而 1)拔山倒树而来 ( )
6)驱 之别院 ( )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课中交流】
一、背诵课文,解释 下列字词:
1、余忆童稚时 (余: 稚: )
2、明察秋毫: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
(明: 察: 秋毫: )
3、见藐小之物 ( 藐: )
4、必细察其纹理 (纹理: )
5、私拟作群鹤舞空( 拟: )
6、 项为之强( 强: )
7、又留蚊于素帐中( 素帐: )
8、果如鹤唳云端 (唳: )
9、 怡然称快( 怡然: 称快: )
10、于土墙凹凸处( 凹凸: )
11、 花台小草丛杂处 (丛杂: )
12、常蹲其身 (其: )
13、凹者为壑( 壑: )
14、拔山倒树而来( 拔: ) 15、 盖一癞虾蟆也 (盖: )
二、重点语句翻译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4、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三、课文内容填空
1、本文开头围绕 “_______________ ”这一中心记叙了三件趣事,描绘了四幅图画,这四幅图画依次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段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细节表现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入迷。 第3段中,用“定”和“细”二字分别修饰“目”和“视”,强调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仔细阅读文章,思考作者儿时“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请在“自主学习”的文段中划出依据,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4、本文语言简朴、自然、生动,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加以分析。(不少于两句)
5、出自《幼时记趣》的成语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复习导学案《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我有一个梦想》《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演讲辞——对话与交流
教材篇目《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我有一个梦想》《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导学案
单元目标
1.积累识记本单元重要词语。
2.掌握演讲辞的文体特征。
3.学习演讲辞充满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4.了解选做题实用类文本的答题规范。
重点难点
目标3、4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字音
肄业yì弭谤mǐ造诣yì
切磋cuō瞭望liào镣铐liào
商榷què侈谈chǐ磐石pán
蜕变tuì真谛dì贻误yí
估量liánɡ诅咒zǔ抨击pēnɡ
萌芽ménɡ悼辞dào诽谤fěi
繁芜wú给予jǐ骇人听闻hài
卓有成效zhuó应有尽有yīnɡ应运而生yìnɡ
量体裁衣liànɡ量入为出liànɡ大难临头nàn
难以启齿nán无济于事jì济济一堂jǐjǐ
棋高一着zhāo着手成春zhuó
二、字形
养虎yí遗患tuì蜕化变质gū沽名钓誉
无与lún伦比别jù具一格yí贻笑大方
duì兑现诺言gū姑息养奸荒谬绝lún伦
心旷神yí怡风雨如huì晦hù怙恶不悛
相形见chù绌前jù倨后恭一叶zhàng障目
买dú椟还珠罢chù黜百家循规蹈jǔ矩
huì诲人不倦连篇累dú牍穷兵dú黩武
三、近义词
1.摸索•探索
(1)他们在暴风雨的黑夜里摸索着前行。在工作中初步摸索出一些经验。
(2)探索人生道路,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2.遏止•制止
(1)洪流滚滚,不可遏止。
(2)我做了一个手势,制止他再说下去。
3.对于•关于
(1)对于:介词,指出对象或事物的关系者;只有跟名词组成偏正短语才能做标题,如“对于政策的认识”。
(2)关于:介词,表关涉,①引进某种形式的关系者,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②引进某种事物的关系者,组成介宾短语作定语,后面要加“的”;③有提示性质,用“关于”组成的介宾,可以单独做标题。
4.息息相关•一脉相连
(1)加强对少年儿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培养,与祖国未来的建设和发展息息相关,是着眼于未来的希望工程。
(2)这也许就是同根同心、一脉相连的民族情吧。
5.休戚相关•休戚与共
(1)在同一片蓝天下,鸟类与人类休戚相关,关爱鸟类就是善待人类自己。
(2)环境无国界,干旱地区人们的生活境况和自然环境,与世界其他地区一体共存、休戚与共。
四、熟语
束之高阁: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架子上面。比喻扔在一边,不去用它或管它。
责无旁贷:属于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贷:推卸。
空头支票:①因票面金额超过存款余额或透支限额而不能生效的支票。②比喻不能或不想实现的承诺。
安之若素:对于危困境地或异常情况,一如平时,泰然处之。
豁然开朗:形容由昏暗窄小而变为明亮宽敞。也比喻经过别人提醒或自己的学习探索,突然明白一个道理。豁然:宽敞的样子。
浅尝辄止:稍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比喻不深入钻研。辄:就。
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爽:差错。
捉襟见肘:拉一下衣襟就漏出胳膊肘儿,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
五、素材集成
1.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道义相勗,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己虽规行矩步,亦莫能辨,此所以必互相劝勉也。
提示:小到一个班级,大到一个学校;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社区……你既然身处其中,就注定了你和它风雨同舟,休戚与共。由这个材料可以联系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等话题。
2.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已且为人轻侮,更何足以感人!
3.提示: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年度报告中指出,进入21世纪的人类要带两本护照:一本是知识护照,一本是道德护照。在反映“道德”的写作范围里,“公德”最能见出人的道德素养和人格的高下,如公德心、公德意识、公德行为等。从道德的角度去体验人生,观察社会,我们就会对诸如“马家爵事件”“基因歧视”“克隆技术”“代孕妈妈”“安乐死”等产生新的视点。
3.《我有一个梦想》
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酣畅淋漓、激情飞扬地表达了对平等、自由、民主的梦寐以求的向往。他呼吁种族平等、人格尊严和兄弟般的情谊能早日到来!他呼吁自由与平等在美国的各个角落都能得到实现!
提示:这则素材应用范围较广,应用时灵活处理表达方式,比如引述或引用作者名言。可以应用到与“平等”“梦想”“责任心”“民主”“重任”等相关的话题、命题或材料作文中,还可以引申,将话题范围扩大。同时要注意论述的角度与分寸。
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考点解读】
该考点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为C。
“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要求考生能熟悉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章的文体特征,就本单元来讲,就是要理清演讲辞的特点,演讲是在公开场合、面向公众,口头公开发表自己意见主张的一种实用类文体。
在把握这一考点时,应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说理的方法,明确作者主要观点,抓住文章主旨,通过抓关键句段,对关键词句的信息筛选,把握文本的文体特征。
“分析文本的表现手法”,演讲要用有声语言来传达演讲者的思想感情,演讲要注意演讲的语言特点,注意将演讲者的观点、材料和感情结合起来,要分析作者说理的方法,要通过对文本句段的分析,把握文体的主要表现手法。
在把握这一考点时,要抓住作品的主旨,通过品味语言,来理解作品所反映的观点主张,通过具体词句来体会作品的感情。
考点设题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①设题紧紧依托文本主旨,具有明确的设问指向;
②设题有一定的材料区间,往往从文章的关键句段提取问题;
③分析文本的主旨、作者的主张,靠对文本词句的信息的提取和内涵的把握。
【考题例析】
(2011年高考北京卷)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祁连雪
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临其境之前,总以为那里是黄尘弥漫、阒寂荒凉的,显然是受了古诗的浸染,“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原来,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如今已被国家划定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当你驻足武威、张掖,一定会为那里的依依杨柳、森森苇帐、富饶的粮田、丰硕的果园所构成的“江南秀色”所倾倒。
当然也不是说,整个河西走廊尽是良畴沃野,它的精华所在,只是石羊河流域的武威、永昌平原,黑河、弱水流域的张掖、酒泉平原,疏勒河流域的玉门、敦煌平原。这篇膏腴之地,是仰仗着祁连山的冰川雪水来维系其绿色生命体系的。祁连雪以其丰美、清冽的乳汁汇成了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着农田、牧场、果园、林带,哺育着河西走廊的子孙,一代又一代。
祁连山古称天山,西汉时匈奴人呼“天”为“祁连”,故又名祁连山,一过乌鞘岭,那静绝人世、复列天南的一脉峦叠峰,就投影在我们游骋的深眸里,映着淡青色的天光,雪岭的素洁的脊线蜿蜒起伏,一直延伸到天际,一块块咬缺了完整的晴空。面对着这雪擎穹宇、云幻古今的高山丽景,领略着空际琼瑶的素影清氛,顿觉凉生襟腋,情愫高洁,它使人的内心境界趋向于宁静、明朗、净化。
大自然的魅力固然使人动情,但平心而论,祁连山确也沾了神话和历史的光。这里难以计数的神话传闻和层层叠叠的历史积淀,压低了祁连山、涂饰了祁连山,丰富了祁连山。在那云做梦的少年时代,一部《穆天子传》曾使我如醉如痴,晓夜神驰于荒山瀚海,景慕周天子驾入骏马巡行西北三万五千里,也想着要去西王母那里做客。当时把其中的故事都当成了信史。真正知道它“恍惚无征,夸言寡实”,是后来的事,但祁连山的吸引力并未因之稍减,反而益发强化了,四十余年的渴慕,近照终于得偿,其欢忭之情是难以形容的。
旅途中我喜欢吧记忆中的有关故事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相叠合,车过山丹河(即古弱水)时,我想到了周穆王曾渡弱水会西王母于酒泉南山。《淮南子》里也有后羿过弱水向西王母“请不死之药”的记载,神话传说汇集着一个民族关于远古的一切记忆,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思维、情感、体验以至行动的载体,深入的窥察一个民族以至人类史前的发展轨迹。
观山如读史,驰车河西走廊,眺望那笼罩南山的一派空濛,仿佛能谛听到自然、社会、历史的无声倾诉,一种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激动和沉甸甸的时间感被呼唤出来,觉得有许多世事已经倏然远逝,又有多少天涯过客正在匆匆走来,我们这些河西走廊的过客,与祁连雪玲朝夕相对,自然就把它当做了热门话题,有人形容它像一位仪表堂堂,银发飘洒的将军,俯视着苍茫的大地,守护着千里沃野;有人说祁连雪岭像一尊圣洁的神祗,壁立千寻,高悬天半,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隔膜感,可是在我的心目中,它却是恋人、挚友般亲切,千里长行,依依相伴、神之所游,意之所注,无往而不是灵山圣雪,目力虽穷而情脉不断,一种相通相化相亲相契的温情,使造化与心源合一,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生命情感交融互渗,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
也许正是这种类似的情感使然,150年前的秋日,林则徐充军西北路过河西走廊时,曾写下诗句:“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甘、青路上,我也即兴赋诗,寄情于祁连雪:“依依只有祁连雪,千里相随照眼明.”
(取材于王充阁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旁征博引,大量引用神话传说,并触及了当下现实,把河西走廊的精华所在与江南相提并论。
B.神话传闻和历史积淀“压低”、“涂饰”了祁连山,反映了历史带给祁连山以无法摆脱的沉重负担。
C.河西走廊的过客对祁连山的形容之所以见仁见智,是因为雪岭常被一派空蒙笼罩,真相难以认清。
D作者在游历河西走廊的同时,也以恋人、挚友般的心态去贴近祁连山,试图体验祁连山的“心史”。
E.本文即从空间的视野描述祁连山特有的自然美景,也从时间的角度传达一种绵长凝重的历史感。
【参考答案】BC
17.作者在文章的开关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5分)
【参考答案】开头以古诗渲染作者从前的印象,在强烈的对比中反衬现实真相;起笔大气,在引起下文的同时,也透露出文章特有的书卷气。
结尾的引用既印证了前文自然景物与生命情感交融的关系,引发作者的诗句来收束文章,同时又以林则徐寂寥无奈的心境映衬作者明朗向上的情绪。
【解题思路】作用类题要注意从内容和写作手法两方面来回答。
18.作者曾说:“雪”是《祁连山》的“文眼”,其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参考答案】雪是贯彻全文的线索;雪化成水汇成了河流,哺育着河西走廊世世代代的子孙;雪赋予祁连山以壮丽景观;雪充当的是作者抒发思想感情和表达历史感悟的载体;雪作为生动鲜明的感性意象,使文章富于艺术感染力。
【解题思路】先要理清作者行文思路,然后再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写作手法。
19.文中说“观山如读史”,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说说从“观山如读史”中获得的启示。(不少于200字)(10分)
【参考答案】第一问,祁连山为当地古往今来的历史提供了自然条件,历史文献中的积淀也赋予祁连山以丰厚的人文内涵,史中有山,山中有史;眼前的自然山景也触发作者的历史记忆,唤醒了作者的历史感。
第二问略
【定点训练】
一、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1~3题。
(1)一百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今天我们就是在他的雕像前集会。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它的到来犹如欢乐的黎明,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
(2)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之于众。
(3)就某种意义而言,今天我们就是为了要求兑现诺言而汇集到我们国家的首都来的。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草拟宪法和独立宣言的气壮山河的词句时,曾向每一个美国人许下了诺言,他们承诺给予所有的人以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不可剥夺的权利。
(4)就有色公民而论,美国显然没有实践她的诺言。美国没有履行这项神圣的义务,只是给黑人开了一张空头支票,支票上盖着“资金不足”的戳子后便退了回来。但是我们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经破产,我们不相信,在这个国家巨大的机会之库里已没有足够的储备。因此今天我们要求将支票兑现——这张支票将给予我们宝贵的自由和正义的保障。
(5)我们来到这个圣地也是为了提醒美国,现在是非常急迫的时刻。现在绝非侈谈冷静下来或服用渐进主义的镇静剂的时候。现在是实现民主的诺言的时候。现在是从种族隔离的荒凉阴暗的深谷攀登种族平等的光明大道的时候。现在是向上帝所有的儿女开放机会之门的时候。现在是把我们的国家从种族不平等的流沙中拯救出来,置于兄弟情谊的磐石之上的时候。
(6)如果美国忽视时间的紧迫性和低估黑人的决心,那么,这对美国来说,将是致命伤。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1963年并不意味着斗争的结束,而是开始。有人希望,黑人只要撒撒气就会满足;如果国家安之若素,毫无反应,这些人必会大失所望的。黑人得不到公民的权利,美国就不可能有安宁或平静,正义的光明的一天不到来,叛乱的旋风就将动摇这个国家的基础。
1.文中第二段一连四句“一百年后的今天”,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第四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这里的“空头支票”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3.第六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句中的“秋天”与“酷暑”分别指什么?
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4~7题。
伏尔泰
雨果一百年前的今天,一颗巨星陨落了,但他是永存的。他离开人世时已年登耄耋,他著述极富,肩负着最荣耀也最艰巨的责任,那就是:培育良知,教化人类。他在咒骂与祝福声中溘然长逝;被旧时代所诅咒,又受到未来的祝福。这二者都是至高无上的光荣。他不仅是一个人,他是整整一个时代。
这位伟人所生活的84个年头,经历了达到极点的专制时期和刚刚露出一线晨曦的革命年代。他诞生时,路易十四尚在王位,他去世时,路易十六已经戴上了王冠。他的襁褓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辉,他的灵柩则投射着从大深渊里透出的最初光芒。
在这轻薄无聊,凄惨忧郁的时世下,伏尔泰独自一人,面对宫廷、贵族和资本家的联合力量,面对那股毫无意识的强力——群盲;面对那些无恶不作的官吏,他们经常媚上欺下,俯伏于国王之前,凌驾于人民之上;面对那些教士,他们是伪善与宗教狂的邪恶混合体。让我们再说一遍,伏尔泰独自一人,向社会上一切邪恶的联合力量宣战,向这茫茫的恐怖世界宣战,并与之搏斗。他的武器是什么呢?是那轻若微风而重如霹雳的一支笔。
他用这武器进行战斗,用这武器赢得胜利。
让我们一齐向伏尔泰的英灵致敬吧!
伏尔泰胜利了。他发动了一场非同寻常的战争,一场以一敌众的战争,一场气壮山河的战争。这是思想向物质作战,理性向偏见作战,正义向不义作战,被压迫者向压迫者作战;这是善之战,仁爱之战。伏尔泰具有女性的温柔和英雄的怒火,他具有伟大的头脑和浩瀚无际的心胸。
他战胜了陈旧的秩序和陈旧的教条,他战胜了封建君主、中古时代的法官和罗马的教士。他把黎民百姓提高到尊严的地位。他教化、抚慰、播种文明。他承受了一切威胁、辱骂、迫害、诽谤。他还遭到了流放。但是他不屈不挠,坚定不移。他以微笑战胜暴力,以讽刺战胜专横,以嘲弄战胜宗教的自命一贯正确,以坚韧战胜顽固偏执,以真理战胜愚昧无知。
我刚才说到微笑,我要在这里停一停。微笑,这就是伏尔泰!在伏尔泰之前,只有以某国元首来命名时代的先例,伏尔泰比国家元首更高,他是各派思想的元首,一个新的纪元以伏尔泰开始。从此我们感到,最高的统治力量就是让一切被理性思考。文明服从于武力,以后,文明将服从于思想。王权和宝剑折断了,光明取而代之。作为一个人,我们要行使权力;作为一个公民,我们要恪尽职责。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这两方面的进步是明确分开的。
让我们在他神圣的墓前鞠躬致敬。……让18世纪来帮助19世纪吧。
4.作者认为伏尔泰“是整整一个时代”的原因是什么?
5.伏尔泰的“微笑”表现了哪三个方面的特点?分点简要回答。
6.文中倒数第二段说“一个新的纪元以伏尔泰开始”。结合文意,说明这个新纪元有怎样的特点?
7.本文是一篇演讲稿,是雨果为纪念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和杰出的讽刺作家伏尔泰逝世100周年在伏尔泰墓前发表的演讲。请你选取一个角度对这篇演讲稿加以评析。
第四单元演讲辞——对话与交流
参考答案
【定点训练】
1.反复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增强了演讲的气势。表现了时至今日,黑人的权利不能够得到保障,一方面表示对政府的强烈不满,另一方面昭示了黑人等待自由与平等的漫长和现今生活的苦难,再次突出美国政府的诺言长久不能兑现。
2.本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美国政府比作支票的签字者,把美国公民比作支票的合法继承人。“空头支票”指的是美国政府违背诺言。这样就撕破了政府的虚伪的外衣,让听众明白他们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促使听众放弃幻想,更加清醒、警觉地投入战斗。
3.暗喻。把黑人为自由、平等而奋斗所到来的那一天,比作秋天,这样就能把黑人为之奋斗的最终结果的感受,生动而直观地传达给听众,使听众明白他们奋斗所得到的结果是什么,从而促使他们更自觉地去战斗。一个“酷暑”生动而简洁地揭示了黑人备受摧残的生活现状,表现出了黑人为“秋天”的到来,为公平而战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4伏尔泰的一生经历了达到极点的专制时期和刚刚露出一线晨曦的革命时代,他是各派思想的元首,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
5.①善与仁爱,教化、抚慰、播种文明。②面对敌人不屈不挠,坚定不移。③讽刺、幽默、坚韧的战斗风格。
6.理性、文明、自由、法治、光明。
7.可从内容、写法、语言等方面入手,符合本文特点,赏析切合文本即可。
6、《岳阳楼记》导学导练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字词综合运用】
(1)注音
滕(téng)谪守(zhé)
衔(xián)吞(tūn)
骚人(sāo)霪雨(yín)
霏霏(fēi)樯倾(qiáng)
楫摧(jí)冥冥(míng)
谗言(chán)波澜(lán)
芷(zhǐ)汀兰(tīng)
郁郁(yù)神怡(yí)
偕忘(xié)嗟夫(jiē)
(2)形似字区别
(3)通假字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皆。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
(4)解词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若夫:像那。(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语)
至若:至于,又如。(用在又一段话的开头引起另一层论述)
薄暮冥冥:迫近。
嗟夫:唉。
【重点句子分析】
课文从“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后“重修岳阳楼”写起,这说明他在逆境中也能做到“不以己悲”’,并且奋发有为,勤奋治理政事,使巴陵郡“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说明他也有阔大的胸襟,跟下文所写的那种“以己悲”的“迁客”是不同的。
作者用“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来概括那些“迁客骚人”的“悲”;用“心旷神情,宠辱偕忘”来概括其“喜”。这样写是为了将他们的悲喜之情同“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景抒情转入议论,突出全文主旨。
第5段两个设问句,一层层深入:先谈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有异,用“何哉?”引出古仁人之心,强调一个“忧”字;于是自然地引出了“何时而乐?”,使文章推进一层,得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结论,古仁人的伟大胸襟由此顿出,令人钦叹。
【课文背景知识】
(1)作家作品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有《范文正公集》。
(2)文学常识
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跟对偶相似,只是不像对偶那样在音韵上有严格的要求。骈句也有工整和不工整之分,不工整的骈句在结构和字数上也可能不完全合乎要求。散句,则是相对于骈句而言,也可以说,骈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
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其余则按意义划分节秦。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须有较长的停顿。
(3)背景知识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免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流放邓州(今河南邓州市)。第二年六月,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行将落成,函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年九月十五日写成的。
【课文结构分析】
(1)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写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第2~4段),写岳阳楼的景象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第三部分(第5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
(2)中心意思
文章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3)写作特点
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以叙事带出景,又由景生情,达到情景交融,最后由情入议,点明全文中心。语言凝练,采用了骈散结合的写法,节奏鲜明,音调铿锵,意境优美,意趣无穷。
(4)课文翻译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到了第二年,政务推行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并)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依我看来,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噬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清晨,湖上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昏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些就是岳阳楼的壮丽的景象。前人已经描述得很详尽了。然而,(此地)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达潇湘,被降职外调的官员和不得志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景物时的心情大概有所不同吧?
在那春雨连绵不断、整月不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浪翻腾到空中;日月星辰的光辉消失了,山岳也隐藏在阴霾之中;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歪斜,船桨折断;(特别是)在傍晚时分,湖上一片昏黑,(只听到)老虎的长声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人们登上这座楼来,就会产生被贬离京、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诽谤和讽刺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的景象,(必将)感慨横生而十分悲伤。
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来临),湖面平静,天光和水色交相辉映,碧绿的湖水一望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展翅高飞,时而落下聚集在一起,五光十色的鱼儿游来游去;岸上的芷草和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绿。有时湖上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湖面上金光闪烁,月儿的影子犹如一块璧,静静的沉浸在水底,渔夫的歌声也响起来了,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人们登上这座楼来,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被置之度外,(于是)在春风吹拂中举杯痛饮,高兴到了极点。
唉!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他们不因环境顺心而高兴,也不因个人失意而悲伤;在朝廷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退处江湖就替君主担忧。这样看来,进朝廷做官也担忧,退处江湖也担忧。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大概他们一定会说“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吧!啊!除了这样的人,我还能和谁同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课文写作特色】
1.构思精巧,中心鲜明。
2.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骈散交错,声调铿锵。
【课本习题提示】
一、在朗读背诵全文的基础上,准确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内容。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二、1.乃:表示两事相承,可译为“于是”“就”“便”。
2.属:通“嘱”,嘱托。
3.观:景象。
4.去:离开。谗:说别人坏话。
5.偕:一起,一同。
6.归:归依。
三、深入理解这句名言的内涵,并体会其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有的启示意义。具体文字略。
【同步达纲练习】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谪守(zhē)郡县(jūn)诗赋(fù)衔接(xián)
B.吞没(tēn)朝晖(huī)骚人(sāo)霪雨(yín)
C.樯倾(qiáng)冥冥(míng)潜行(qiǎn)波澜(lán)
D.汀兰(tīng)皓月(hào)偕忘(xié)神怡(yí)
(2)请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①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②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③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对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观夫巴陵胜状(好景色)
朝晖夕阴(日光)
B.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任太守)
百废具兴(兴办)
C.南极潇湘(尽)
薄暮冥冥(跟“厚”相对)
D.前人之述备矣(详尽)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
(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5)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B.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6)下面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A.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B.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C.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D.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7)下面不是骈句的一项是()
A.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B.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C.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8)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不认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可以高兴或悲伤。
B.不认为环境好就可以高兴,不认为个人失去就可以悲伤。
C.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高兴或悲伤。
D.不因为环境的好坏而高兴,也不因为个人的得失而悲伤。
(9)翻译下列句子。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
(10)填空。
①本文选自《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本文以凝练优美的语言劝勉友人学习古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尚情操,并抒发了“____________”的政治抱负。
③课文中含有的成语如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2)①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②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③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3)C(4)C(5)D(6)B(7)A(8)C
(9)①在天下人忧之前先优,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②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③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④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10)①《范文正公集》范仲淹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③政通人和气象万千百废具兴浩浩汤汤心旷神怡
7、《记承天寺夜游》预习导学单导学案设计(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3、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学法指导:朗读法合作讨论法
【课前预习导学】
1、关于作者: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轼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断章取义。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他几次都差点丢了性命。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张怀民,1083年贬黄州,起初寓居承天寺,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3、解题: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因此,它可以写景状物如《核舟记》,也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像《小石潭记》。
一、初读课文
1、读准节奏(A+B+C)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再读课文,对照书上注释、查阅工具书并结合相关资料,逐字逐句理解文意。
1、解释下列词语(A+B+C)
(1)欣然起行()(2)遂至承天寺()(3)水中藻荇交横()(4)盖竹柏影也()(5)相与步于中庭()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7)庭下如积水空明()
2、翻译下列句子(A+B+C)
(1)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三读课文
1、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A+B+C)
2、叙述部分分别交代了哪些要素?(A+B+C)
3、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A+B+C)
4、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1、丛中蛙鸣不断。2、村中狗吠鸡鸣。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B+C)
5、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具体谈谈自己的想法。(B+C)
6、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了哪几层意思?(C)
四、作业:
1、导单(ABC类已标出)+背诵
一、翻译句子。(A+B+C)(25分)
(1)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本文作者__________,字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人。与父________、弟___________合称“三苏”,三人同为_________之列。(A+B+C)(21分)
2.描写月下承天寺庭中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了的___________修辞手法,为我们营造了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境界。(B+C)(9分)
3.“月色入户”意思是___________,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A+B+C)(6分)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B+C)(5分)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7-20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ニ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
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
级,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选自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刷改)
【注释】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钓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B+C)(5分)
A.相与步于中庭/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B.生平过虎丘才两度/先自度其足
C.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皆若空游无所依D.时闻风铎/隔篁竹,闻水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B+C)(10分)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3.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B+C)(19分)
8、《幼时记趣》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课题:《幼时记趣》课时:2课时主备人:王粉娥审核:
教学目的
1、借助注释、词典,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体现的童心。
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常用词的意义及用法,学会积累与归纳。
教学难点:(1)了解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
(2)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阅读。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法指导:
通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懂课文内容;教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并能正确朗读课文。
学习步骤:
课堂展示:
1.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察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2、疏通课文:结合注释读课文,给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3、探究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一、二两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4、强调重点:
(1)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余明察秋毫故和拟强怡然称快其必之则然……
(2
)特殊句式:群鹤舞(于)空
徐喷以烟(以烟徐喷之)
作……观
5、朗读课文第一、二段,指导朗读
6、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三、四两段:
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的译文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交流。
7、教师指导,强调重点:
(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于其神游庞然大物方之盖拔山倒树;
(3)特殊句式: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
以……为……为所……
9、教师总结:针对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评述,以鼓励表扬为主
目标评估: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童稚()藐小()鹤唳()凹凸()
沟壑()庞然大物()怡然称快()
土砾()项为之强()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1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2项为之强
3作青云白鹤观
4以丛草为林
5拔山倒树而来
三解释成语并造句。
明察秋毫:
造句:
庞然大物:
造句:
四解释下列字,并说明用法。
之1)心之所向
2)昂首观之
3)观之正浓
4)项为之强
5)故时有物外之趣
其1)使其冲烟飞鸣
2)常蹲其身
3)神游其中
而1)拔山倒树而来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五找出下列句中表示“看”的词语。
1能张目对日()2必细察其纹理()
3定目细视()4见二虫斗草间()
5观之正浓()
六填空。
1沈复,字(),()代作家,著有《》。
2作者回忆童年生活围绕(),记叙了(),
(),()。
七翻译句子。
1故时有物外之趣
2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
3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4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1、复习:
(1)注音:童稚项为之强藐小怡然称快鹤唳云端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必细查其纹理和拟作群鹤舞空
徐喷以烟又留蚊于素帐中
(3)翻译句子:
心之所向
译: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译:
故时有物外之趣
2、导入:
昨天我们通过仔细的阅读课文,基本上读懂了文章的大意,今天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学习,了解一下作者童年生活中有什么样的“物外之趣”,“趣”又因何而来。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
明确:(观蚊成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
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4、小组合作学习:
(1)讨论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班内交流。
(观察细致,想象奇特,找出文中能体现观察仔细的语句)。
(2)文中所叙“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童心,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3)根据课文,你能说说作者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样的吗?
(学生独立描述,教师稍加评点,鼓励为主。)
5、齐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的童趣。
6、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
7、总结:想象力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会探寻到更为广阔的奇妙的世界,体会到更多的创造的乐趣。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间,希望我们都能充分运用这双眼睛和翅膀。
目标评估:
(1)《练习册》
(2)解释重要词组的意思
9、教后反思:
附板书设计:《幼时记趣》
物外之趣:产生原因:
1、观蚊如鹤:(1)群鹤舞空
(2)鹤唳云端
2、神游山林:观察仔细
想象奇特
3、鞭打蛤蟆:
附录二: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我回忆童年幼小的时候,我能张着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能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余:我。稚:幼小。明:眼力。察:看清。藐:小。纹理:这里泛指花纹。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做群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象的是鹤,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抬头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为这样都僵硬了。
私:私下,这里是“自己”的意思。之:助词,无实在意义。所向:所想象的景象。之:这里指“群鹤舞空”的景象。强:同“僵”,僵硬。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飞叫,当做青云白鹤看,果真就像鹤在云端高亢地鸣叫,让人高兴得喊痛快。
素帐:白色的蚊帐。以:用。唳:(鹤、鸿雁)等高亢地鸣叫。怡然:喜悦的样子。称快:喊痛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在凹凸不平的土墙边,小草多而杂乱的花台边,我经常蹲下自己的身体,使身子和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
于:在。凹凸:高低不平。丛杂:多而杂乱。其:这里指自己。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把丛聚的草当做树林,把昆虫蚂蚁当做野兽,把泥土瓦砾凸出的地方当做土山,低洼的地方当作山沟,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心中高兴,自得其乐。
以……为……:把……当做……。邱:同“丘”,土山。壑:山沟。神:想象。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忽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搬开土山撞倒大树着闯进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斗草间:即斗于草间,介词“于”省略。之,指“二虫斗”。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拔:移,搬开。而;表修饰,翻译为“着”。盖:这里是“原来是”的意思。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蛤蟆舌头一伸然后两只虫就全被癞蛤蟆吞进肚里。
而:表顺接,然后。尽:全。为:被。为所:表示被动,“……被……”的意思。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我还小,正出神,不禁“哎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心神刚刚安定,捉住蛤蟆,鞭打它数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方:正在。出神:精神过度集中而有点发呆。呀然;哎呀地(惊叫一声)。鞭,名词活用作动词,鞭打。
★选自:
《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自己的坎坷经历,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
★作者简介:
沈复(1763—1825),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人,清代作家,著有《浮生六记》。沈复儿时就表现出富于想像、幻想的性格特点。沈复写《浮生六记》,忆及童年时仍充满童心童趣,这是很珍贵的。沈复,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随父亲到浙江绍兴求学,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皇帝巡江南,沈复随父亲恭迎圣驾。后来到苏州从事酒业。
嘉庆十三年(1808年)著《浮生六记》自传体小说。
★文章概括:
1、观蚊如鹤
三件趣事:2、神游山林
3、鞭驱蛤蟆
文章中心:通过记叙童年时三件物外之趣的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文体:散文。
★《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小说。清朝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浮生六记》的残稿,只有四卷,交给当时在上海主持申报闻尊阁的王韬,以活字板刊行于1877年。“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
版本
闻尊阁版《浮生六记》是最早的铅印板,有杨引传序和“尊闻阁王”王韬跋。杨引传序言中说“六记已缺其二”。王韬曾说少时(1847年前)曾读过这本书,可惜没有抄写副本,流亡香港时,常常怀念它。王韬在1877年为尊闻阁版所写的的跋中没有说少时曾见过全本。
1936年林语堂将《浮生六记》四篇翻译成英文,分期连载于《天下》月刊。后来又出版汉英对照单行本,并作长序言。林语堂在序言中写道“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还猜想“在苏州家藏或旧书铺一定还有一本全本”。
过后不久苏州冷摊上便来出现“全抄本”,有卷五卷六,实为后人伪作。
俞平伯曾根据《浮生六记》的前四篇作《浮生六记年表》。
《浮生六记》目录
卷一《闺房记乐》
卷二《闲情记趣》
卷三《坎坷记愁》
卷四《浪游记快》
卷五《中山记历》
卷六《养生记道》
沈复的《浮生六记》被苏教版初一语文教材所收录。
世界各国译本
此书有多种文字的译本。可查有三种英译本,还有德、法、丹麦、瑞典、日本、马来译本各一。
英译本
最早的英译本是1936年林语堂的汉英对照本,后来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在1960年出版《浮生六记》英译本。八十年代又有企鹅出版社的白伦和江素惠的英译本。该译本将由江苏南京译林出版社作为“大中华文库”之一种出版。
9、《小石潭记》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学案设计)
《小石潭记》导学案
第一教时
学习目标
1、熟练朗读课文,理解全文大意。
2、掌握重点实词的含义以及部分虚词的用法
一、情景导入
a、布置预习。
1、阅读课文,梳通字词。
2、质疑:你觉得课文中哪些词和现在的用法不同或难以理解,画上圈,并与同讨论。
3、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能简要复述课文叙述的故事。
b、导入新课。
1、介绍柳宗元及《小石潭记》的相关知识。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都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并称“韩柳”。
他的散文成就表现在多方面,山水游记是其中的主要部分。本文即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
二、自主探究。
1、读通课文。
朗读课文,并简要复述。
2、理解课文。
找出你学得难以理解的词语或句子,通过书下注释及工具书进行自学。
如有还不能解决,可以和同学或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
注意常见的文言现象,逐步学会概括文言文学习的规律。如:
⑴实词、虚词的积累。如对课文中的词语要多读,多记,不断温故知新。
⑵名词作状语。如:西行百二十步、下见小潭、空游无所依、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⑶意动用法:心乐之
⑷一词多义:
其:其岸势犬牙差互
以其境过清
不可知其源
以:全石以为底
以其境过清
为:全石以为底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而:潭西南而望
乃记之而去
⑸倒装句: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
卷石底以出(石底卷以出)……
翻译全文
展评析疑
归纳拓展
五、检测小结
a、先指导正确朗读,再在此基础上进行背诵。
b、练习:
一、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汉字。
1、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2、青树翠wàn,蒙络摇zhuì,参()差()披拂
3、凄神寒骨,悄chuàng幽suì
二、用“/”给下面的句子标注句读(每句只可标一处)。
1、如鸣佩环2、潭中鱼可百余头
3、似与游者相乐4、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从小丘西行2、斗折蛇行
3、日光下彻4、可百许头
四、文学常识填空。
柳宗元,字,世称。朝文学家。其散文作品的代表是山水游记《》,(《小石潭记》为其中的第四篇)
他与一起倡导“”,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其诗文经刘禹锡编为《》。
五、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1、潭中鱼,。日光下彻,,
。俶尔远逝,,。
2、潭西南而望,,。,
。
六、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小石潭记》导学案
第一教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特征,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一、情境导入检查复习情况。
1、朗读。
2、词语释义。
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含义,并注意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
以其境过清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检查背诵情况
二、自主探究。
提出如下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
1、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请从文中找出语言标志。
2、你最喜欢文中哪些景物?说说它们美在哪里?
3、后人对柳宗元的游记散文有极高的评价,认为其特点是“文字洁净有力,精巧细致”,请从文中找出能体现这一特点的句子,并说说你的理解。
4、请联系上节课老师所介绍的柳宗元写背景,说说你是怎么理解文中所流露出的情感的?
展评析疑
汇报学习成果
教师引导点拨
归纳拓展
联系《沁园春·雪》等诗词体会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五、检测小结
1、见作业纸。
2、预习《记承天寺游》。
阅读《小石潭记》片断,完成下列练习。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②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③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④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加点的词。
心乐之()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记之而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
3、第1段四句话分别从哪些角度介绍小潭的?
①,②,
③,④。
4、第1段作者说“心乐之”,下文却认为“不可久居”,两者是否
矛盾,为什么?
。
5、请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小石潭的景致特点:。
友情提醒。
你知道学习一般的文言文要重点掌握哪些方面的知识吗?下面就以《小石潭记》为例给你作一个提醒吧。
1、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
2、掌握重点字词,明确句读。
3、能翻译课文。
4、品味写潭水的一段文字。
5、理解文中作者在山水游记中所寄托的苦闷心情。
阅读欣赏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0、《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诗词五首》《我理想中的学校》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1.疏通文句,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了解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了解借景抒情、卒章显志的写法,感受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
1简介作者及其文体
2字词积累
谪()守属()予浩浩汤汤()日星隐曜()
樯()倾楫()摧岸芷()汀()兰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政通人和:
百废俱兴: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樯倾楫摧:
长烟一空:
静影沉璧: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二合作学习
本文叙述了什么事?描绘了怎样的风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激情展示
请学生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四学习探究
1.译读课文
教师引导学生译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疏通文意。
2.赏析登上岳阳楼,“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请同学们找出自己认为写得最精彩的语句,有感情的朗读,并赏析好在哪里。
1完成思考与练习上相应的题目
2夺冠百分百
3基础训练
〖个性备课〗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年级:八年级科目:语文备课人:年月日
课题:26.岳阳楼记
1.疏通文句,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了解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了解借景抒情、卒章显志的写法,感受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
首句中“谪”字点明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他当时心情不好,准备修好岳阳楼后“凭栏大恸数场”。可作者偏偏在文章的一开头就点出这个“谪”字,这不是存心触痛老朋友吗?
二合作学习
文章第二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仔细体会,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三激情展示
阅读3、4段
(1)细读这部分写景的句子,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情感,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2)第3、4段除了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都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这个相同点外,两段在结构上也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先写景,后抒情,为情设景,缘景抒情。找出两个抒情句子,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两个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四学习探究
本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哪个是作者想要重点表现的本意?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1同学们,一千多年前的封建士大夫能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能时时处处忧国忧民,这种闪烁着民族精神的人格力量对我们后人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教育。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历史,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你能从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
2夺冠百分百
3基础训练
〖个性备课〗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年级:八年级科目:语文备课人:年月日
课题:27.醉翁亭记
1.通过课下注释,掌握文中的重点词句的意思,能通译全文;
2.体会文言虚词“也”的用法,积累名句;
3.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4.体悟作者“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1字词的掌握;培养学生根据语境确定词义的习惯。
2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心情。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
文学常识
《醉翁亭记》选自,作者,字,号,晚年又自号,
谥号。(朝代)著名的、,是之一。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他的散文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
二合作学习
疏通课文
1、字音
环滁()琅琊()林壑()林霏()野蔌()辄()
颓然()提携()宴酣()阴翳()觥筹()伛偻()
2、词义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野芳发而幽香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杂然而前陈者
3、重点虚词
文中的“而”都作连词,请根据老师的提示,辨别它们的不同用法(一方面要理清词语或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另一方面要通过诵读把握语气)。“而”的用法:A表示并列关系B表示承接关系C表示修饰关系D表示递进关系E表示转折关系
4通读并翻译全文,把你遇到的问题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三激情展示
1、全文总共四个自然段,请再读全文,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2、文中作者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3、请从文章中找出三个成语:、、。
1完成思考与练习上相应的题目
2夺冠百分百
3基础训练
4背诵课文
〖个性备课〗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年级:八年级科目:语文备课人:年月日
课题:27.醉翁亭记
1.通过课下注释,掌握文中的重点词句的意思,能通译全文;
2.体会文言虚词“也”的用法,积累名句;
3.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4.体悟作者“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1字词的掌握;培养学生根据语境确定词义的习惯。
2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心情。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
单号:默写《岳阳楼记》中第二自然段/双号:
默写《岳阳楼记》中作者正面阐述自己观点的句子
二合作学习
1太守为什么而醉?
3.欣赏美景,朗读描绘美景的句子,想象画面。然后探讨写景顺序,并为画面取名。
○1第1段:→→→
总结得出:作者采用了的手法。
○2第二段:
3、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中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的?文中谁“乐”?他们为什么而乐?
三激情展示
1、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与“乐”之间有什么联系?
2、畅所欲言:结合作者当时的社会与我们现代的观念,谈谈如何理解评价古人“与民同乐”的胸怀意趣和美好理想。
四学习探究
○1本文的主题:
○2本文的写作技巧:
1完成思考与练习上相应的题目
2夺冠百分百
3基础训练
4背诵课文
〖个性备课〗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年级:八年级科目:语文备课人:日期年月日
课题:28湖心亭看雪
1、反复诵读,了解背景常识,积累文言词汇。
2、疏通文意,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3、体味本文写景的白描手法及语言风格,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字词的掌握;培养学生根据语境确定词义的习惯。
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
背景解读
《湖心亭看雪》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
基础积累
1、初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给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更定()拥毳衣炉火()雾凇()沆砀()喃喃()莫说相公痴()
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词语。
(1)余住西湖()
(2)是日更定()
(3)拥毳衣炉火()
(4)上下一白()
(5)焉得更有此人()
(6)客此()
3.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余挐一小舟。通,
4.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
(1)一:上下一白________ 长堤一痕________
(2)更:是日更定________ 更有痴似相公者________
(3)是:是日更定________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________
(4)绝: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
5、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
()到亭上,()大喜曰:“()是金陵人客()此”。()拉余同饮
文学常识
6、《湖心亭看雪》选自《》,作者_______,字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人。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整体感知
大声朗读课文,思考填空
7、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找记叙文的要素,
看雪的时间
目的地
人物
事件
8、《湖心亭看雪》通过用浅淡的笔触描述了山水,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以天涯遇知己的愉悦化解了对_______的淡淡愁绪。
二合作学习
三激情展示
全文共两段,可分为两部分,请简要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四学习探究
3、文章写于明朝灭亡后,却用明代的纪年,有何深意?
4、写景是游记的重点,试用自己的话将湖中雪景描绘出来。
5、“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6、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