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时间:2023-01-01 15:29:18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能力目标

  1.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2.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德育目标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难点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

  1.比较法通过学生译文和标准译文的比较过好语言关,通过惠子与庄子的对比过好寓言关和思想关,通过一、二则故事的不同文风比较过好欣赏关。

  2.延伸拓展法拓宽阅读视野,了解庄子的思想。《庄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导入: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一个时代,同时又是中国文化最为有幸的时代。百家争鸣,各种流派纷纷登场,给我们带来了光彩眩目的文化第一次大繁荣。其中有一个独立特行的一派,一个独立特行的人,他的散文以汪洋恣肆著称,他其貌不扬,长脖子,脖子还长有一个瘤子,脸色蜡黄,他曾经去见过几位 国 君,后者都被他的长相吓跑了。这就是庄子,庄子和孔子一样,同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但庄子与孔子的面貌截然不同,今天让我们走近庄子,感受他的机敏、幽默与诙谐。

  二、资料助读

  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鲁迅 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文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庄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秋水》篇的精神。

  三、突破语言关

  1.学生白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

  2.多媒体显示课文参考译文。要求学生与自己的译文对照,找出错误的地方,并思考译错的原因。

  多媒体显示:

  1.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鸩鹑,你知道吗?鸩鹑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鸩鹑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鸩鹑,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3.教师归纳总结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多媒体显示:

  句子中的加点词。

  (1)惠子相梁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5)于是鸱得腐鼠

  (6)鱼出游从容

  (7)是鱼之乐也

  学生明确:(1)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2)同:国都、京城。(3)止:栖息。(4)安:疑问代词,怎么。(5)于是:在这时,与现代汉语中表意不同。(6)从容:安闲自由;现在多指“在危险面前冷静不慌忙”。(7)是:这。

  四、引读提高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提问:

  (1)庄子讲鹌鸨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学生思考,明确:

  (1)鹌鸨的故事里,鹎鸨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 利禄猜忌 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鹌鸨,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2)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教师引申:《庄子•秋水》中还有这样的故事:楚王打算让庄子做国相。派人去请他。庄子却借乌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庄子》从不干巴巴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

  2.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突破思想关。

  学生讨论明确:《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教师总结: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秋水》一文所宣扬的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寿夭、祸福、穷通、贵贱、贫富、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顺其自然。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择。

  引申:庄子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它独特的作用。

  3.美点寻踪,欣赏《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1)学生涵泳品味文章的美点并交流。

  成果展示:

  《惠子相梁》这则故事富有趣味。

  情节出人意料。朋友来贺,不喜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血。

  人物形象鲜明。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

  比喻巧妙贴切。巧借鹩鹌故事尖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

  描摹生动传神。鸱卫护“腐鼠”,丑态十足,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五、延伸拓展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教师总结:从我们了解的《庄子》散文的四个片断来看,《庄子》散文善于通过寓言故事说理,想象神奇,语言灵动而有气势,幽默、诙谐,是诸子散文中的精品。

  六、课堂小结

  这两则故事集中表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庄子》散文的寓言特色,形象生动,耐人寻味,如甘醴似琼浆,让人百品不厌。希望大家课后阅读《庄子•秋水》,全面了解庄子,包括他的人生观、政治观、社会观,探究庄子与孔孟的区别。

  七、布置作业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谈淡你的理解。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垩土,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 宋元 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 从 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

  提示: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2.课外阅读《庄子》选段。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安”、“固”、“全”等常用文言实词的意思,能准确翻译全文。

  2.学习移情于物的写法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师生以读解文,落实“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4.学生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庄子和惠子的认知、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能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的喜怒哀乐。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文言词语积累,准确翻译课文。

  2.难点:学生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庄子和惠子的认知、态度。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迁移法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积极、主动预习,自主疏通文意,并能形成自己的初步阅读体验。

  六、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含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读

  ——导入新课

  由故事《鼓盆而歌》导入新课。

  听故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译读

  ——疏通文意 1.全班齐读课文,正字正音。

  2.解释关键字、词、句。

  3.师生一起逐句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4.全班齐读译文,进一步疏通文意。 齐读课文

  抢答

  批注

  疏通字词句,解决教学重点。

  (三)演读

  ——理解文意 以现代文还原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用现代文还原人物对话,进行悟读。

  (2)还原文言文对话,再读巩固。

  自由悟读

  演读、听读 以“读”解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真正理解课文,巩固知识。

  (四)辩读

  ——合作探究

  辩论不分输赢,庄子和惠子其实也不分上下,他们的答话各有所长,各有各的智慧,他们的智慧都体现在哪呢?

  (庄子:超然物外、重主观感受

  惠子:求真务实,重逻辑推理)

  小组讨论

  交流

  明确 让学生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对庄子和惠子的认知、态度,感受“游濠梁”中庄子诗意的生活态度,进而了解庄子的思想。

  (五)延读

  ——拓展延伸 “移情于物”的写法、作用及相关的诗文。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习

  齐读

  体悟

  让学生了解写作手法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六)引作者

  ——了解庄子

  庄子,战国时哲学家,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并称为道学之祖。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庄子所持的宇宙与人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两忘的。

  庄子思想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无为而治”。

  了解

  积累

  增加学生对庄子及其思想的了解。

  (七)总结 庄子对我来说,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活法,圣贤能让我们活得更通透。

  ——于丹《<庄子>心得》

  感悟

  引导学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七、续读——作业

  1.摘抄出自《庄子》的成语和名言。

  2.课外继续阅读《庄子•秋水》的其他故事或《庄子》、《〈庄子〉心得》,更全面地认识庄子其人。

  八、板书设计: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知鱼乐(主观)

  人知鱼乐否

  惠子:不可知(逻辑)

  庄子乐=鱼乐=万物乐——天人合一

3、《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3.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4.对“游濠梁”引发的辩论作出评价。

  教学过程:

  一、整体阅读,通过提问感知文意

  。现在请一个同学来用最简短的话说一下,在这个故事中,庄子和惠子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他们之间进行了一场辩论)

  说到辩论,相信同学们对上学期年级的辩论赛还记忆犹新,在辩论赛上,双方辩手雄辩生风的英姿让大家倾倒,而千年前的这一场被后人誉为“史上最著名辩论”更有着说不尽的魅力,现在就让我们用现代的眼光来研究一下这一场辩论。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这场辩论赛的辩题是什么?(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

  2.辩论双方是谁?(庄子,惠子)

  3.正反双方的观点是什么?(正方(庄子):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反方(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惠子反驳庄子的观点后,庄子又是如何回答的?(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个句子中有哪些关键字词要提醒大家注意?(子,第二人称代词;安知,怎么知道,疑问词)

  那惠子如何反击?(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这一句有个一词多义的词,是哪个?(固,固然、本来;)这一句该如何理解

  庄子的最后结论是什么?(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在问答提问中落实重点字词,理清文意)

  二、深入理解双方观点。

  相信大家现在对文意应该有了一定的了解了,但是,作为一篇文言文,我们当然不甘心于只是把文意搞懂,还想要对文章有更深刻了理解,现在,就让我们来再次分析一下课文。先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请注意语气。

  1.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双方的语气。

  2.六人小组讨论双方观点,最后定出小组支持庄子和惠子哪一方的观点。

  3.每小组派一位代表阐述小组观点。

  4.正反双方自由辩论。

  5.总结,初步归纳庄子的思想。(庄子崇尚自然,板书:庄子乐=鱼乐=万物乐——天人合一)

  三、通过讨论庄子和惠子的辩论到底谁是赢家得出两人的思想差异。

  1.讨论并自由发言

  2.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关于这一点,历来争论不休。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要理解最后一句的意思,最后一句是庄子在回答惠子的“安知鱼之乐”,他回答“从濠桥上知道”,实际上是答非所问,偷换概念)板书:我知之濠上(答);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问)安知:怎样知道(庄子),怎能知道(惠子)庄子——诡辩。

  (2)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3)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因此,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

  不过,我们先把这场千古争辩放一放,来关注庄子为什么非常固执地认为鱼儿是快乐的?(课后练习: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因为庄子本来就是崇尚自然的,他本来就是快乐的,他站在自己的角度看这个问题。)

  4.提问:从文中可以看出两人的思想和性格差异是什么?(惠子好辩,对于事物更多的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能从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轻松、闲适、愉悦,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你更欣赏哪一种思想?为什么?

  四、总结全文,拓展课外。

  1.回应开头庄子的思想。

  2.通过《郢人匠石》的故事让学生理解庄子和惠子的关系,加深对庄子思想理解。(看动画视频)

  3.总结全文: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秋水》一文所宣扬的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祸福、贵贱、贫富、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顺其自然。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择。庄子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读来,也犹如扑面而来的清风一般,清爽怡人。

  板书设计:庄子乐=鱼乐=万物乐——天人合一

  惠子我非子——不知子

  子非鱼——不知鱼之乐

  庄子:我知之濠上(答);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问)

  安知:怎样知道(庄子),怎能知道(惠子)

  庄子——诡辩。

  惠子好辩——分析——拘泥

  庄子智辩——欣赏——超然

4、《庄子》二则优秀教学设计(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及庄子的生平、思想。

  2.积累文言词语,准确翻译课文。

  3.理解文意,理清思路。

  重难点

  1.理解文意,理清思路。

  2.把握寓言中的形象,理解寓意。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北冥有鱼》

  一、新课导入

  由《庄周梦蝶》的寓言故事导入。

  从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突然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庄周与蝴蝶必定有区别,这就是所说的化为物(指大道时而化为庄周,时而化为蝴蝶)。

  二、认识庄周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人并称“老庄”。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三、介绍《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选自《逍遥游》。《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地位。“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四、自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学生结合注释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两遍,然后抽一学生朗读,教师指正读音,全班同学齐读。

  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提出疑问。

  句子翻译: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彩。

  (2)南冥者,天池也。

  南海,就是天然形成的水池。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

  (4)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五、再读课文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

  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说明庄子想象力丰富。

  2.鸟为什么要迁徙到南冥?

  南冥是天然的大池,是鸟心目中的理想境地,是要追求一种精神的自由。

  3.鲲鹏由北海飞到南海,需要借助什么条件?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句子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5.奔腾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需要借助什么才能飘扬?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板书:万物有所恃——鹏鸟奋飞,必须凭借海运和强大的风力。

  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

  6.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把思想、道理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使文章生动活泼,颇具诗意,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7.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

  既然人的认识有局限,那庞大而神奇的鹏鸟是否也有局限呢?“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庄子给出确定的结论,鹏鸟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的认识也是有局限的啊。

  六、课堂小结

  鲲鹏凭借海运和强大的风力飞到南海这一理想的境地。老师希望大家能凭借知识的力量、人格的魅力达到你人生的理想境界。愿你们插上知识的翅膀,怀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去乘长风,破万里浪。

  第2课时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一、新课导入

  惠子,可以说是庄子一生相伴的朋友和论争的对手,而且这个对手,是一个“以善辩为名”的高手。今天,我们来学习这一课,看看庄子与惠子二人在濠水桥上游玩时进行了一场怎样的小辩论?现在,让我们来齐读课文,在朗朗读书声中,找出答案。(全班齐读课文)

  二、整体阅读,通过提问感知文意

  读过课文,相信大家对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请一个同学来用最简短的话说一下,在这个故事中,庄子和惠子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他们之间进行了一场辩论)

  千年前的这一场被后人誉为“史上最著名辩论”有着说不尽的魅力,现在就让我们用现代的眼光来研究一下这一场辩论。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这场辩论赛的辩题是什么?(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

  2.辩论双方是谁?(庄子,惠子)

  3.正反双方的观点是什么?(正方(庄子):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反方(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4.惠子反驳庄子的观点后,庄子又是如何回答的?(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个句子中有哪些关键字词要提醒大家注意?(子,第二人称代词,你;安知,怎么知道,疑问词)那惠子是如何反击的?(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5.庄子的最后结论是什么?(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梁上。)(在问答提问中落实重点字词,理清文意)

  三、深入理解双方观点

  相信大家现在对文意应该有了一定的了解了,但是,作为一篇文言文,我们当然不甘心于只是把文意搞懂,还想要对文章有更深刻了理解,现在,就让我们来再次分析一下课文。先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请注意语气。

  1.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双方的语气。

  2.小组讨论双方观点,最后定出小组支持庄子和惠子哪一方的观点。

  3.每小组派一位代表阐述小组观点。

  4.正反双方自由辩论。

  5.总结,初步归纳庄子的思想。(庄子崇尚自然,板书:庄子乐=鱼乐=万物乐→天人合一)

  五、通过讨论庄子和惠子的辩论到底谁是赢家得出两人的思想差异。

  从文中可以看出两人的思想和性格差异是什么?

  惠子好辩,对于事物更多的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能从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轻松、闲适、愉悦,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六、庄子名言

  (1)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

  (3)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

  (4)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七、总结全文

  于丹曾经在《庄子心得》一书中这样说道——庄子对我来说,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活法,圣贤能让我们活得更通透。

  这就告诉我们,我们应当用从容、洒脱、自由、快乐的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现在我们肯定了庄子的情怀,濠梁之下的游鱼,天地间的庄子,他早已用自己睿智的目光超越了千年的界限,超越了鱼和人的界限,庄子他自己何尝不是一条鱼呢?在我们今天高楼林立、田园风光渐离我们视线的时代,我们呼唤庄子精神的回归,让我们打开庄子之门,让生活多一些诗意。

  八、板书设计

  庄子乐=鱼乐=万物乐→天人合一

  惠子:我非子——不知子→子非鱼——不知鱼之乐

  庄子:我知之濠梁上(答);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问)

  安知:怎样知道(庄子),怎能知道(惠子)

  庄子——诡辩

  惠子好辩——分析——拘泥

  庄子智辩——欣赏——超然

5、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庄子》二则(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学设计及反思

  课题 《庄子》二则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文意梳理、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分析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 了解庄子的作品及其思想主张。

  过程与方法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整体把握课文大意。

  2.体味对话中的人物语气,理解课文中两则寓言阐述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庄子追求逍遥洒脱的人生态度,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课前预习

  读准字音 鲲(kūn)徙(xǐ)抟(tuán)

  南冥(mínɡ)濠梁(háo)鲦鱼(tiáo)

  通假字 北冥有鱼(同“溟”,海)

  其正色邪(同“耶”语气词,呢、吗)

  古今异义

  天池(古义:天然形成的水池例句:南冥者,天池也

  今义:高山湖泊名)

  安(古义:怎么例句:安知鱼之乐

  今义:安全)

  子(古义:对人的尊称例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今义:孩子,儿子)

  文言句式 判断句:

  《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判断)

  是鱼之乐也(“……也”表判断)

  子固非鱼也(“……也”表判断)

  倒装句:

  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短语后置句,应为“以六月息者也去”)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状语后置句,应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

  省略句:

  我知之濠上也(省略介词“于”,应为“我知之于濠上也”)

  《北冥有鱼》

  【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参考译文:

  1.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2.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

  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形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脊背不知有几千里长。说明庄子想象力丰富。

  2.鸟为什么要迁徙到南冥?

  南冥是天人的大池,是鸟心目中的理想境地,是要追求一种精神的自由。

  3.鲲鹏由北海飞到南海,需要借助什么条件?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句子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词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1.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参考译文:

  1.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

  2.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场“鱼之乐”的辩论体现了庄子和惠子二人各自怎样的思想?

  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短文中的“鱼之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和外化。

  惠子偏重于知识论的判断。论辩言语严密,逻辑性强,对事物的认知持以寻根究底的态度,求实而缺乏美感。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1.你是如何理解庄子的反问的?(考点:反问句的作用)

  庄子并不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是采取反问的方法来回答。以“非我”者不如“我”者不知“我”知鱼。

  点拨:以反问句的形式来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答在问中,语气肯切,坚定有力。

  2.庄子是如何化解惠子的发难的?

  庄子把“安知”,解释成“哪知道”或“怎知道”,而惠子本意是“怎么(能)知道”。庄子偷换概念,避重就轻,化解了发难,机智灵活跃然纸上。

  【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

  《北冥有鱼》这则故事以大鹏南飞作比喻,说明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状似逍遥,其实还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这则故事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辩论,表现了庄子的机智与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写作方法运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北冥有鱼》

  1.巧借寓言,富有哲理。

  庄子运用大鹏南飞凭借风的力量的故事,讲述了大鹏飞翔受到了风的限制,还是有所依赖的,所以大鹏还是有所待,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说理形象,寓意深远。

  2.对比鲜明,道理明确。

  那些山野中的游气(“野马”)、飞尘(“尘埃”),空中的活动之物(“生物”),皆由风相吹而动。与鲲、鹏相比,它们实在是太渺小了,但它们要能够动起来,依然要有所凭借,即有所“待”。显然,它们也没有达到逍遥。

  3.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大鹏”“野马”“尘埃”都展现了庄子丰富的想象力,想象雄奇瑰丽,汪洋恣肆,跌宕多姿,用形象、生动的故事来说明一个它们都有所待,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的道理。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精彩的论辩艺术。

  通篇采用对话的形式,两人一句接着一句,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这场辩论深化,显示了精彩的诡辩艺术。

  2.笔法轻松,充满机智和幽默。

  围绕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的辩论,本是深奥的逻辑问题,但文章用轻松、闲适的笔调描述辩论过程,二人语言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采取不同形式的朗读来理解课文。先由学生自由朗读,发现不认识的字和拗口难读的句子并提出来,接着又齐读,以学生互译,师生互译来疏通文意。最后品读课文,谈论探究重点句段思想。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侯晓旭

6、《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庄子和庄子的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指名检查,学生回答)这一节课,我们继续了解庄子。

  二、整体感知

  1.播放《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音频课文】,听读感知。

  2.朗读课文,并结合注释,同桌互译,疏通文意。

  参考

  濠梁:濠水的桥上。濠,水名,在现在安徽凤阳。

  鯈(tiáo)鱼:一种白色小鱼。

  是:这。

  固:固然(固不知子矣);本来(子固非鱼也)。

  全:完全,肯定(是这样)。

  请:请允许我。

  循:追溯。

  本:最初,本原。

  参考译文: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3.仔细阅读课文,自主思考,回答以下问题(用原文)。

  (1)这场辩论赛的辩题是什么?

  明确: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

  (2)辩论双方是谁?

  明确:庄子、惠子。

  (3)正反双方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

  正方(庄子):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

  反方(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4)惠子反驳庄子的观点后,庄子又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5)那惠子如何反击?

  明确: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6)庄子的最后结论是什么?

  明确: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可参考【知识总汇】

  三、局部探究

  (一)理解双方观点。

  大家现在对文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一篇文言文,我们不能只是把文意搞懂,还要对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品析课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双方的语气。

  2.小组探交流: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3.每小组派一位代表阐述小组观点。

  4.师生点评。

  学生思考,交流。

  答案预设

  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要理解最后一句的意思,最后一句是庄子在回答惠子的“安知鱼之乐”,他回答“从濠桥上知道”,实际上是答非所问,偷换概念)板书:我知之濠上也(答);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问)安知:怎样知道(庄子),怎能知道(惠子)庄子——诡辩。

  (2)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3)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因此,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

  可参考【微教案】《谁是胜者》

  (二)探究文章内涵。

  1.庄子为什么非常固执地认为鱼儿是快乐的?

  参考: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因为庄子本来就是崇尚自然的,他本来就是快乐的,他站在自己的角度看这个问题。

  2.从文中可以看出两人的思想和性格差异是什么?

  参考:惠子好辩,对于事物更多的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观照。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能从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轻松、闲适、愉悦,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四、总结拓展

  学生个人梳理总结,小组交流。

  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你更欣赏谁?为什么?

  五、作业设计

  1.完成【试题中心】“理解检测”一。

  2.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可以在原有故事基础上补充情节。注意要对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等有所提示。

  六、板书设计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

  辩论话题:鱼儿是否快乐

  庄子:认为鱼“出游从容”是快乐的艺术家

  论辩双方

  惠子:庄子不是鱼,不知道鱼是否快乐哲学家

  论辩结果:不分胜负

  智辩辩乐

7、《庄子》二则(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精品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庄子的作品及其思想主张;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整体把握课文大意。

  2、能力目标:

  体味人物对话的语气,理解课文中两则寓言阐述的道理。

  3、情感目标:

  学习古人淡泊名利的思想,做一个志趣高雅的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寓言的内容、多角度的理解课文的寓意。

  2认识庄子机智与巧妙的辩论风格,启发学生把握自然万物的真理。

  四、课时:两课时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延伸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北冥有鱼》

  一、情境导入

  庄子生活在社会矛盾及其复杂的乱世。战时,诸侯征战不已,暴君奸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负无法在现实中实现,他无法获得生命的自由。于是,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纷乱的现实,在想象上天马行空,神奇瑰丽,达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二、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

  1、作者介绍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2、相关作品资料。(教师补充)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庄子之语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被誉为“钳揵九流,括囊百氏”。

  3.题目解说

  《北冥有鱼》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节选自外篇中的《秋水》,题目是编者加的

  三、初读课文(读课文时注意正音、句读、节奏,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体会语感),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记录不理解的词句)。

  1、把握重点字词:

  (1)北冥有鱼:冥:同“溟”,海

  (2)怒而飞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抟:盘旋飞翔;扶摇:旋风;息:气息,这里指风。

  (4)野马:山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5)志怪也志,记载

  2.古今异义: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古义:海水运动;今义:用船舶在海洋上运输。)

  野马也,尘埃也(古义:山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今义:一种动物的名称。)

  3.一词多义:

  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字)

  莫名其妙(动词,说出)

  其:其正色耶?(连词,表示选择)

  其视下也(代词,指大鹏)

  4.词类活用:

  《齐谐》者,志怪者也。(形容词用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5、文言句式: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去以六月息者也(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以六月息者去也”)

  四、再读课文,探究问题。(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1、文中讲了哪几层意思,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主要写了两层意思,一是鱼变为鸟,鲲变为鹏,描绘了鹏的变化和展翅高飞的情景;

  二是“鹏南飞”有所待

  “鹏”的形象:形体硕大无朋,变化神秘莫测,奋飞气势壮美。)

  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赏析这一句的表达效果。

  (此句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刻画了鲲鹏振翅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

  (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气息)

  五、写作特色

  (1)善用比喻、寓言故事来说理,富有感染力。

  (鲲鹏之变这一寓言,本身就是一个大的比喻,而小的比喻只有一句或几句,如野马、尘埃等,将抽象的道理讲得非常具体形象。)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富有浪漫主义特色。

  (一开始描绘了大鹏展翅而九万里的雄姿和青苍辽阔的天空,展现出一个广阔壮丽的意境,显示了庄子奇特丰富的魅力,极富浪漫主义气息。)

  六、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对鲲变为鹏,鹏展翅高飞去南海的神奇想象,表达了一切事物都要凭借一定的外界条件才能活动的观点。

  七、布置作业

  《综合练习》同步训练

  八、板书设计

  鲲?鹏(怒而飞,翼若垂天之云)

  北冥有鱼“万物皆有所待”

  鹏徙南海(水击三千、扶摇九万)

  第二课时《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梳理上节课内容

  2、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北冥有鱼》领略了庄子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今天我们学习另一则庄子的文章,体验一下庄子的机智与幽默。

  二、初读课文(读课文时注意正音、句读、节奏,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体会语感),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记录不理解的词句)

  1.把握重点字词:

  (1)是鱼之乐也:是:这。

  (2)全矣:全,完全、肯定。

  (3)子之不知鱼之乐:子,你;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可不译。

  (4)请循其本:循:追溯。

  (5)云者:助词用于句末。

  (6)既已:已经。

  2.古今异义:安知鱼之乐。(古义:怎么;今义:安全。)

  3.一词多义:固: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副词,固然)

  子固非鱼也(副词,本来)

  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助词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可不译)

  我知之濠上也(代鱼,鱼之乐)

  4.文言句式:是鱼之乐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三、复述课文,探究问题。(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1.庄子与惠子的论辩十分巧妙,试说说巧妙在哪里。

  (一妙在换角度思考问题。从逻辑上说,惠子本来不肯定庄子是否知鱼之乐,且有不知鱼的快乐的意思,而庄子却说惠子已经说过,知道他是知道的,可以说是扭曲了惠子的愿意

  二妙在转换问题的角度。“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把惠子“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问题变成了“你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的问题,在逻辑上可以说是偷换概念的诡辩,是答非所问。这正展示了庄子善用语词上的巧妙在逻辑上回避了矛盾的机敏。)

  2.庄子为什么说他知道“鱼之乐”?谈谈你的理解。

  (庄子转换了问题的角度。庄子回转话题,把“安知”(怎么知道)理解为“在哪里知道”,然后回答说“在濠水上知道的”。)

  3.二人辩论了很久,你认为在这场辩论中谁占据了上风?

  探究①:从故事本身看,庄子占据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在哪里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探究②: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说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4.本文中,惠子认为每个人无论如何都不会知道别人的心理状态,对此,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四、写作特色

  (1)精彩的论辩艺术。

  通篇采用对话形式,两人一句接一句,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这场辩论深化,显示了精彩的诡辩艺术。

  (2)笔法轻松,充满机智与幽默。

  围绕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的小辩论,本是深奥的逻辑问题,但论辩过程辩论过程笔调轻松、闲适,二人语言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的诗意。

  五、拓展延伸

  《庄子》一书中有许多内容已衍化为寓言和成语,保留在现在汉语中的有:

  鹏程万里扶摇直上望洋兴叹朝三暮四东施效颦涸辙之鲋邯郸学步

  六、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的论辩,表现了庄子的机智与巧妙的论辩风格,也表现了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七、小结

  本文通篇采用对话形式,两人一句接一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完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八、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九.板书设计

  庄子:“鱼之乐”——发出感叹

  惠子:“安知鱼之乐”——首先发难

  庄子与惠子庄子:“安知我不知”——反唇相讥机智巧妙

  游于濠梁之上

  惠子:“子不知鱼,全矣”——逻辑判断

  庄子:“循其本”——回转话题

8、《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案二则(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案例一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濠水桥上,有一对好友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辩论,这两个人就是庄子和惠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庄子和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板书课题)

  出示PPT1:

  二、正读

  1.师:下面我们进行正读。所谓正读就是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学生自由大声朗读)(1分钟)

  2.指名读。(1分钟)

  3.学生评价。

  师:你们认为他读得怎么样?(2分钟)

  4.我会读,注意语速。

  师出示PPT2(5分钟):

  “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从容、悠闲,语速要慢)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稍快,读出急于反驳的语气)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巧辩,机智、从容)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肯定,无可辩驳)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充满智慧,诙谐)

  5.再读。

  师:我们再读一读全文,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和性格。(1分钟)

  三、译读

  1.师:我发现同学们比刚才读得好多了!下面请同学们对照注释,边读边译,把不懂的字词找出来。(2分钟)

  2.PPT3出示: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3.师:庄子也很注意这个“安”字,文中第三个“安”字怎样理解?(哪里、哪儿)

  四、演读

  师:我们知道当时两人的对话非常精练,现在我们可以为他们的对话加上一些内容,重现一下两千多年前濠水桥上的那场争辩。

  教师读叙述部分,学生分别读庄子、惠子。

  五、辩读

  1.师:我们看到了非常可爱的庄子、非常认真的惠子。同学们不仅入境了,也入情了,那么,他们俩争辩的问题是什么?(庄子是否知道鱼的快乐)

  出示PPT4:

  知?不知?

  2.师:惠子可以确定的是什么事?(庄子不知道鱼的快乐)

  3.师:惠子凭什么可以确定庄子不知道鱼是快乐的呢?他的依据是什么?

  理由一:惠子说庄子不是鱼,所以不知道鱼的快乐。

  理由二:惠子不了解庄子,不知道庄子的想法,所以认为庄子不知道鱼的快乐。

  4.师:惠子的意思是说,因为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因为你也不是鱼,所以你也不知道鱼。那么惠子的思想有什么特点呢?

  (像数学证明题一样,层层推理,讲究逻辑)

  师:惠子多了不起啊!他通过逻辑推理,从科学角度认识世界。

  5.师:从这场争辩的结果来看,谁占了上风?(庄子)

  6.师:庄子为什么能占上风呢?(从惠子最初的提问和庄子最后的回答来看)

  7.师:原来是这样。现在我们再回头看看,看文中还藏着什么。庄子是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有依据吗?

  出示PPT5:

  “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8.师:无论鱼也好,人也好,什么时候才能做到从容呢?

  生:注重精神上的快乐;自由自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9.师:还有一个“游”字,庄子和惠子两人在游玩的时候心情怎样?(开心、放松)

  10.师:你们觉得文中的惠子能感受到快乐吗?惠子和庄子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惠子注重逻辑,从科学角度看世界;庄子注重感情,从美的角度、诗意的角度看世界)

  11.师:其实,庄子多么了不起啊!他从容、洒脱、自由、快乐,所以会觉得鱼也是快乐的,仿佛自己就是鱼,鱼就是自己,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就如近代文学家王国维所说的——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PPT6)

  12.本文是一篇寓言,你觉得庄子想告诉我们什么?

  生:追求快乐自由。

  生:诗意地生活。

  生:……

  六、延读

  师:是啊,庄子本身就是一个诗意生活的实践者,下面我们来看两个故事:

  故事一:鼓盆而歌(PPT7)

  故事二:庄周梦蝶(PPT8)

  故事三:楚王请庄子做宰相(PPT9)

  七、课堂小结

  1.师:看来我们的感受和北师大教授于丹老师的感受是一样的,她曾经在《庄子心得》一书中这样说过(PPT10):

  庄子对我来说,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活法,圣贤能让我们活得更通透。

  2.师:这就是告诉我们,我们应当用从容、洒脱、自由、快乐的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现在我们肯定了庄子的情怀。庄子早已用自己睿智的目光超越了千年的界限,超越了鱼和人的界限。庄子他自己何尝不是一条鱼呢?在如今高楼林立、田园风光渐离我们视线的时代,我们呼唤庄子精神的回归,让我们打开庄子之门,让生活多一些诗意。

9、《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能力目标

  1.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2.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德育目标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难点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

  1.比较法通过学生译文和标准译文的比较过好语言关,通过惠子与庄子的对比过好寓言关和思想关,通过一、二则故事的不同文风比较过好欣赏关。

  2.延伸拓展法拓宽阅读视野,了解庄子的思想。《庄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导入: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一个时代,同时又是中国文化最为有幸的时代。百家争鸣,各种流派纷纷登场,给我们带来了光彩眩目的文化第一次大繁荣。其中有一个独立特行的一派,一个独立特行的人,他的散文以汪洋恣肆著称,他其貌不扬,长脖子,脖子还长有一个瘤子,脸色蜡黄,他曾经去见过几位 国 君,后者都被他的长相吓跑了。这就是庄子,庄子和孔子一样,同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但庄子与孔子的面貌截然不同,今天让我们走近庄子,感受他的机敏、幽默与诙谐。

  二、资料助读

  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鲁迅 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文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庄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秋水》篇的精神。

  三、突破语言关

  1.学生白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

  2.多媒体显示课文参考译文。要求学生与自己的译文对照,找出错误的地方,并思考译错的原因。

  多媒体显示:

  1.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鸩鹑,你知道吗?鸩鹑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鸩鹑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鸩鹑,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3.教师归纳总结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多媒体显示:

  句子中的加点词。

  (1)惠子相梁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5)于是鸱得腐鼠

  (6)鱼出游从容

  (7)是鱼之乐也

  学生明确:(1)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2)同:国都、京城。(3)止:栖息。(4)安:疑问代词,怎么。(5)于是:在这时,与现代汉语中表意不同。(6)从容:安闲自由;现在多指“在危险面前冷静不慌忙”。(7)是:这。

  四、引读提高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提问:

  (1)庄子讲鹌鸨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学生思考,明确:

  (1)鹌鸨的故事里,鹎鸨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 利禄猜忌 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鹌鸨,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2)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教师引申:《庄子•秋水》中还有这样的故事:楚王打算让庄子做国相。派人去请他。庄子却借乌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庄子》从不干巴巴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

  2.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突破思想关。

  学生讨论明确:《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教师总结: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秋水》一文所宣扬的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寿夭、祸福、穷通、贵贱、贫富、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顺其自然。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择。

  引申:庄子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它独特的作用。

  3.美点寻踪,欣赏《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1)学生涵泳品味文章的美点并交流。

  成果展示:

  《惠子相梁》这则故事富有趣味。

  情节出人意料。朋友来贺,不喜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血。

  人物形象鲜明。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

  比喻巧妙贴切。巧借鹩鹌故事尖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

  描摹生动传神。鸱卫护“腐鼠”,丑态十足,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五、延伸拓展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教师总结:从我们了解的《庄子》散文的四个片断来看,《庄子》散文善于通过寓言故事说理,想象神奇,语言灵动而有气势,幽默、诙谐,是诸子散文中的精品。

  六、课堂小结

  这两则故事集中表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庄子》散文的寓言特色,形象生动,耐人寻味,如甘醴似琼浆,让人百品不厌。希望大家课后阅读《庄子•秋水》,全面了解庄子,包括他的人生观、政治观、社会观,探究庄子与孔孟的区别。

  七、布置作业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谈淡你的理解。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垩土,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 宋元 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 从 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

  提示: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2.课外阅读《庄子》选段。

10、《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战国策》这部史书的基本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体会本文的讽谏技巧、人物性格及写作特色。

  2.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课文后的所受到的启发,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教学手段:自制课件,运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大家已经预读过了,那么我们先在做两个练习,说说课文标题的意思,说说《战国策》“策”字的意思。(屏显:说说课文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意思,说说《战国策》“策”字的意思。)

  二、导学过程:

  活动一:简说故事,朗读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讲成语故事。

  (屏显:活动一“简说故事,朗读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讲成语故事。”)

  1.现在进入课文的学习。学习文言文没有更多巧妙的方法,首先是把它读好,读好之后才可以做其他的事,现在来朗读课文。学生读文,师点评。

  2.自读:就体会它的故事味,读出人物语气、神态、动作。师评价。

  3.再把注释读一读。

  4.讲成语故事。师:成语故事“一鸣惊人”和“门庭若市”跟齐威王这个人有关。传说齐威王即位以后,沉溺于酒色,不理朝政,齐国处于崩溃的边缘,有一个叫淳于髡的谋士,心里着急,他知道齐威王这个人喜欢隐语,于是见到了威王。他说,大王,王宫里飞来了一只大鸟,这只大鸟在庭院里既不飞也不叫,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鸟啊?他说,你知道吗,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他就开始整理朝政,齐国就逐步强大起来。这就是“一鸣惊人”这个成语故事的来历。下面你们就用非常简洁的文字,根据课文内容,来说“门庭若市”的成语故事。开始准备。(学生准备)

  师提示:讲这个故事,第一不要用复述的方式从头讲到尾,可以切入到故事的正中,比如说邹忌是个很美的人,他怎么样怎么样,很快地到故事当中来了,千万不要复述;第二,结尾的时候要点一下题,这就是“门庭若市”这个成语故事的来源,这样表示你说话的层次。学生讲课文故事,师点评。

  活动二:巧编练习,用比较辨析的方法,每位同学编拟一组“词义辨析”练习。

  (屏显:巧编练习。用比较辨析的方法,每位同学编拟一组“词义辨析”练习。)

  1.学生准备编练习,让同桌审查一下,看看正确不正确。

  2.交流,师点评。

  (屏显:关于几个重点词的内容。“于朝讽、谏、刺、谤、讥”的词义解释。)

  1.“于”

  “欲有求于我也”

  “皆以美于徐公”

  “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朝”

  “朝服衣冠”

  “入朝见威王”

  “谤讥于市朝”

  “朝于齐”

  3.讽,婉言规劝;谏,直言规劝;刺,斥责,指责;面刺,当面指责;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讥,微言讽刺。什么是微言讽刺呢?不是用恶意的话讽刺,而是稍稍地讽刺一下。从这几个字拓展开来,你们还要注意,在日常生活里面还有“诽谤”的“诽”字,“诬蔑”的“诬”字,还有“造谣”的“谣”字,都和“说别人”有关。刚才我们为什么没有注意到这样几个词呢?就是我们没有养成一个学习的习惯,那个习惯就是用对比辨析的方法来辨析事物,这种辨析,有时是外部特征一致的,就是同学们找的那些词,比如两个“孰”、四个“朝”、四个“于”、两个“美”、两个“甚”。有时候事物的表面特征不一致,但是内涵相近,比如这一组,也要把它放在辨析里,这样我们辨析的角度就宽了,我们的体会就会更深刻一些。所以巧编练习的目的,一个是熟悉课文的内容,第二个是理解了词义,同时呢,我们在学习方法上也应该受到一些启迪。

  (屏显: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翻译几个短语:朝服衣冠忌不自信弗如远甚地方千里王之蔽甚矣时时而间进。)

  1.学生自主翻译。

  2.师评价。

  活动三:深思话题。你认为课文中哪几个关键的字引领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着人物的特点?(屏显:学习活动之三:深思话题。你认为课文中哪几个关键的字引领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着人物的特点?)

  1.学生自主思考,交流。

  2.学生发言,师点评。(屏显:“思”是对文章内容的深化,正是有了“思”才有了“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从而突出了邹忌的智者形象。“善”字是课文内容最为关键的深化,引出了全文的高潮,同时表现了齐王的贤者形象。)

  3.师总结:所以这两个字是引动全文的关键字眼,同时也是表现人物形象的关键字眼。这节课,咱们通过讲故事,通过编练习,通过探讨话题来完成了课文的学习:简说故事,巧编练习,深思话题。

  三、课后延伸:学习课文后的所受到的启发,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孙权劝学》教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云南的歌会》第一课时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女娲造人》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一) 《伟大的悲剧》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我有一个梦想》《你是你的船长》《演讲词写作》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诗词五首》《我理想中的学校》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中考复习热点精粹——名著阅读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文言文基础知识归纳教学总结(高一上册) 山米与白鹤课堂教学实录(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敬畏自然》说课稿(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安塞腰鼓》导学案一等奖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诉衷情》教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中考文言文复习课》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古诗《渔歌子》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干国祥构筑理想课堂) 《狼》导学案一等奖、教案一等奖(粤教版六年级下册) 《项脊轩志》教学案一等奖例(人教版高一下册) 漫游语文世界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最新中学教案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秋天》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奇妙的克隆》教学案一等奖例(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出师表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关于以“培养价值观,我们在行动”为主题的电影剧本创作活动基础知识辅导课说课稿(人教版八年级选修) 八年级上古代诗词名句赏析(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繁星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 《登高》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鲁人版高二必修五) 《女娲造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诗经》两首之《氓》教学设计

相关信息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作文父母的爱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敬业与乐业》三维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字词复习(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下册语文3月线上学情检测试题 九年级化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下学期例文800字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难忘的一天》教学反思 人教九年级上《谈生命》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活动设计 九年级语文教学计划(九年级下册) 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必修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