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巴东三峡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掌握作者游览的行踪,了解游记的一般特点。
2.掌握文中所引的诗、谚语和典故,并理解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3.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不同的描写方法。
4.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游踪顺序,把握好作者的思想情感。
2.把握各峡山水的特点及景物特色
3.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可爱,增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4.品味文章的语言并进行口头表达训练。
(一)预习导学
①游记: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有趣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机会大家一定要多出去游历游历)
②关于三峡(读完可以增加知识)
长江,我国的第一大河,全长6300余公里。它流经四川盆地东缘时冲开崇山峻岭,夺路奔流形成了壮丽雄奇、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全长192公里,也就是常说的“大三峡”。除此之外还有大宁河的“小三峡”和马渡河的“小小三峡”。这里两岸高峰夹峙,港面狭窄曲折,港中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三峡地跨两省。两岸崇山峻岭,悬崖绝壁,风光奇绝,两岸陡峭连绵的山峰,一般高出江面700-800米左右。江面最狭处有100米左右;随着规模巨大的三峡工程的兴建,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游热线。
1.给下列加横线的句子注音。(对大家来说,这是小菜对吧)A
怒吼()恐怖()渺小()袅袅()
短促()崆岭()谚语()浣妆()
秭归()群壑()耸立()蔚蓝()
峰巅()瞿塘峡()夔门()滟滪()
2.修辞方法小考查A
(1)那时候,望不见天,望不见山峰,只见顶上云雾腾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 )
(2)杜工部诗云“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要亲自到这地方,才可以领略到前人用字之妙。( )
(3)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 )
3.课文赏析(认真分析课文哦,相信大家可以的)A
(给课文段落标上序号吧,记得一定要多看几遍课文哦)
(1)作者是以什么顺序和什么线索来描绘三峡风光的?
(2)作者由宜昌到重庆逆流游览三峡,你能找出作者途中经过了哪些地方吗?
(3)根据你的理解,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请说说每部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4).你能说说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吗?
4.课外提升(考察你们谁的课外知识更丰富哦)B
(1)“地因人传,人因地传”山水的闻名,往往是由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演绎。除了白帝城外,你还能举出有关三峡名胜的典故一两例来吗?
(2)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气势雄伟。峡内重峦叠嶂,礁石林立。到了晚上,江上生明月,江面上能倒映出两轮月亮。游人登上“双月楼”眺望,可赏此奇观。你觉得有哪些古人的诗句能概括此时的场景呢?,。
5.我阅读,我比较 (这道题你都能做出了,你简直太棒了)C
将本文与郦道元的《三峡》进行比较,想想游记与一般记叙文有什么区别?
6.假如你是一位小导游,请你选择其中一段景点准备向游客解说介绍。
(你太认真了,是老师的骄傲)D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你到三峡来。
答案
1.hǒubùmiǎoniǎocùkōngyànhuàn
zǐhèsǒngwèidiānqúkuíyànyù
比喻引用拟人
2.本文是按时间顺序,以作者船行游踪为线索。
3.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黄陵庙)→崆岭峡(牛肝马肺峡、崆岭滩)→米仓峡(出峡处有香溪)]→巫峡→瞿塘峡→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遗迹)→夔府的江岸
4.第一部分:(①—②段)总述三峡山水的险恶,令作者赞叹而恐怖。
第二部分:(③—⑨段)分别描写西陵峡、巫峡和瞿塘峡的景色。
第三部分:(⑩段)写走完三峡后轻松的心情。
5.我阅读,我比较
1.《巴东三峡》为游记,作者置身其中,有时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三峡》一文则多为客观描绘。《巴东三峡》写景物常渲染、铺叙,《三峡》的记叙文字则十分洗练。
2.游记要将游览过程交代清楚(点明时间、地点,反映游踪),要写出景点的特色。
2、初一语文(上)第六单元导学案(学生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初一语文(上)第六单元导学案(学生用)
编辑:俸联武
篇目 作者 体裁 出处
皇帝的新装
郭沫若诗两首 天上的街市
静夜
女娲造人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寓言四则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蚊子和狮子
智子疑邻
塞翁失马
一、皇帝的新装
1、《皇帝的新装》作者 是 著名童话作家,代表作有 , , 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炫耀( )滑稽( )陛下( )骇人听闻( )随声附和( )赏赐( )
3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从皇帝到老百姓都不敢说自己看不见它,这是为什么?
(一)课文理解
1、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
“皇上在更衣室里。”(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内容。)
2、“我倒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皇帝为什么会“感到不大自然”?)
3、这场骗局是由一个小孩儿说出真相,这说明了什么?
4、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皇帝已经感觉到老百姓说的话是真的,为什么反而“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二)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⑴城里所有的人都在谈论着这美丽的布料。
⑵当布料还在织布机上的时候,皇帝就很想亲自去看它一次。他选了一群特别圈定的随员——其中包括已经去看过的那两位诚实的大臣。然后他就到那两个狡猾的骗子所在的地方去。这两个家伙正在以全副精力织布,但是一根线的影子也看不见。
⑶“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那两位诚实的官员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他们指着那架空织布机,因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可以看得见布料。
⑷“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这可是我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二分的满意!”
⑸于是他就点头表示出他的满意。他仔细地看着织布机,因为他不愿意说出他什么也没有看到。跟随他来的全体随员也仔细地看了又看,可是他们也没有比别人看到更多的东西。不过,像皇帝一样,他们也说:“哎呀,真是美极了!”他们向皇帝建议,用这新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每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皇帝赐给骗子每人一个爵士的头衔和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同时还封他们为“御聘织师”。
……
⑹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 )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 )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 )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 )”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⑺“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最后叫了出来。
⑻“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自低声地传播开来。
⑼“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穿什么衣服呀!”
⑽“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后面走,后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1、文中划线句子属于 描写。
2、两位诚实的官员指着那架空织布机违心称赞布料的原因是什么?
3、皇帝什么也没看见,为什么说“真是美极了”“我十分满意”?
4、“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是两个 句,这两个句子既写出了皇帝的 ,又写出了他的 。
5、下面说法有误的是( )
A、开头一句独立成段,略写百姓的议论,为后文游行大典的盛况埋下伏笔。
B、从这几段中可以看出皇帝是一个虚伪、昏庸、愚蠢的人。
C、在这几段选文中皇帝是中心人物。
D、皇帝既欺骗别人又欺骗自己,目的就是为了尽快穿上美丽的新衣。
6、归纳选文的中心意思:
7、“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的原因是什么?
8、“你听这天真的声音!”一句中“天真”的含义是 。
9、在文中括号内加上恰当的标点。
10、为什么小孩子说真话?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大臣们怕被人认为是不称职或愚蠢的人而革了官职。
B、因为百姓们怕别人说自己愚蠢,所以不敢说真话。
C、因为小孩天真无邪,无私无畏,所以最于说真话。
D、因为大臣们和百姓们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不便说真话。
11、“他的内臣们跟在后面走,后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一句揭露内臣的本质是 。
12、这篇童话反映生活的主要方式是( )
A、拟人和想象 B、比喻和夸张 C、想象和象征 D、想象和夸张
13、通过一个孩子讲出真话,作者要表达怎样的中心?
14、把文中写皇帝神态的句子写出来,分析其作用。
二、《郭沫若诗两首》
1.《天上的街市》作者 原名 ,四川乐山人。
2..《静夜》中体现夜色朦胧的词是( )
A、淡淡 B、笼罩 C、团团 D、漏出
3.《天上的街市》一诗表现主题的方法是( )
A、对现实生活的高度评价
B、运用民间故事曲折反映现实生活
C、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运用民间故事作素材进行丰富想象
D、用象征手法
4.《静夜》中直接触发诗人想象鲛人对月流珠的事物是( )
A、月光 B、白云 C、天河 D、海雾
5.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是( )
A、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B、定然/是/不甚/宽广
C、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D、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6.将“言谈”“德行”“美貌”三个词语分别填入下诗括号中:
德国近代文化巨匠歌德写下这样的诗歌:
少年,我爱你的( )壮年,我爱你的( )老年,我爱你的( )
形象地写出了人生成长的经历:由外表到内心的成熟与完美。
课堂练习
阅读分析
①远远的街灯明了,②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天上的明星现了,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1.用“/”标出第①节诗的停顿。
2.诗的第①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揣摩这种修辞的妙处。
3.“世上没有的珍奇”的“珍奇”,在诗里将词用作词,意思是:
4.“街灯明了”的“明”是词,“天上的明星”的“明”是词。
5.第②节诗中的哪个词能概括天上的总貌?()
A.缥缈B.美丽C.物品D.珍奇
6.写实的作用是什么?诗人为什么要想像天上街市的美丽?
7.“街灯明了”、“明星现了”表现了黑暗中的情景,那么作者笔下的“黑夜”象征了什么?
三、《女娲造人》
1.给加点字注音:
女娲( ) 澄澈( ) 孪生( ) 掺合( )
2.以下各句中均有一个错别字,找出来,并改正。
(1)接着一阵兴高彩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获得生命的欢乐。()
(2)那只玉免得到月亮后,一直过着提心掉胆的日子。()
(3)女娲造出来的人看起来似乎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的气慨。()
3.马克思在谈到希腊艺术时曾指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由此可知,神话带有浓厚的 色彩。
四、《寓言四则》
1、寓言,是以_____寄寓_________。《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与狮子》均选自《_________》,作者相传为___________的寓言作家,名叫__________。《智子疑邻》选自《_________》,作者是______(时代)末期著名思想家__________(姓名),是"诸子百家"中_________家思想的代表。《塞翁失马》选自《______》,此书为西汉淮南王__________(姓名)编著。成语"_______________"出自于此。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智子疑邻。(2)天雨墙坏
(3)其马将胡骏马而归。(4)死者十九
3.蚊子在与狮子战斗前吹了一次喇叭,战斗后又吹了一次喇叭,蚊子吹喇叭的原因是()
A.第一次是因为心里害怕,借以壮胆;第二次是因为胜利而骄傲
B.第一次是认为自己比狮子强,有些骄傲;第二次是因为战胜了狮子,更加骄傲
C.第一次是分析敌我条件,充满胜利信心;第二次是吹嘘自己的胜利
D.第一次是为了从气势上压倒狮子;第二次是为了再一次从精神上征服狮子
4.蚊子最后失败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再用一句俗语概括一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换个角度用一个成语概括一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一文写法很巧妙。一开始就用“ ”来揭示赫耳墨斯的奢望,实际上他心底的秘密是“ ”。
6.写出《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与狮子》的寓意:
(一)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宋有/富人B.天/雨墙/坏C.其/邻人之父/亦云
D.其家甚/智其子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的大意。
3.富家被盗的原因是什么?“其家甚智其子”,为什么?
4.读了这则寓言,你最想对文中的哪个人发表一些感慨?请写在下面。
五: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31题
(一)
近塞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坠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9.释词。
①马无故亡而入胡( ) ②居数月 ( ) ③人皆吊之( )④此何遽不为福乎( )
⑤坠而折其髀( ) ⑥父子相保( )
10、用原文填空:
①失马之福是:
②得马之祸是:
③跛腿之福是:
11、翻译
①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②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12、故事的寓意是:
13、这则寓言所写的人和物都与边塞有关,主要体现在等词语上;这则寓言被后人概括成成语。
(二)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
于是他点头表示满意。他仔细地看着织布机,他不愿说出什么也没看到。跟着他来的全体随员也仔细地看了又看,可是他们也没比别人看到更多的东西。他们像皇帝一样,也说:“哎呀,真是美极了!”他们向皇帝建议,用这新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每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皇帝赐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封他们为爵士,并授予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
17.文段对皇帝作了逼真的心理描写,请列举一例。
18.文段对皇帝作了精彩的动作描写,请列举一例。
19.文段对皇帝作了生动的语言描写,请列举一例。
20.从皇帝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来看,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1、“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中“骇人听闻”的潜台词是什么?下列理解表达正确的两项是()
A怎么,连我也看不见这新衣服?B怎么,我也是一个愚蠢的人吗?
C则么,我这皇帝大概当不成了!D为什么连我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
22、这篇文章反映生活的主要方式是()
A、拟人和想象B、比喻和夸张
C、想象和夸张D、想象和象征
3、《巴东三峡》学案(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课题】第一课时
课型:新课型执笔:艾湘审核:执行日期:
班级----组名:姓名:完成情况:组长签名:
【今日警句】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易卜生
【学习目标】
1、字词过关,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游踪顺序。
2、品味文章的语言。
【学习重点】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学习难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背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2、提问:
①这首诗所写的地点在哪里?
②他是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行呢?你的理由是什么?
③白帝城是处于长江中的哪个地段吗?
3、挂出立体地理教学挂图,请地理科代表指出“三峡”的位置。
4、以前我们学过一篇文言文——郦道元写的《三峡》,文中让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句话?
二、明确出示目的
1、字词过关,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游踪顺序。
2、品味文章的语言。
三、预习导学检查,(用时5分)
1、朗读课文,积累字词,给生字注音:凝()望崆()岭浣()妆秭()归瞿()塘峡夔()门滟滪()()古刹()玲珑()()袅袅()()单()于2、说说作者按什么方向游三峡
四、高效课堂
自主学习点拨(用时10分钟)
(一)理清文章思路学生讨论交流明确:1、根据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文章采用先总写后分写,以时间顺序。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总写三峡险恶。
第二部分:(3~9自然段)分别描写西陵峡、巫峡和瞿塘峡的景色。第三部分:(10自然段)写走完三峡后的心情。2、作者由宜昌到重庆逆流游三峡,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船从宜昌上驶开始是西陵峡,共分四段:黄猫峡、灯影峡、崆岭峡、米仓峡,出峡有香溪。船过姊归和巴东,进入巫峡。过巫山即入瞿塘峡。过瞿塘峡则到白帝城,最后船泊在夔府的江岸。作者的游踪顺序(首先要搞清作者是由宜昌到重庆逆流游览三峡)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中有黄陵庙]、崆岭峡[中有牛肝马肺峡、崆岭滩]、米仓峡、(香溪)——秭归、巴东——巫峡——瞿塘峡(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夔府的江岸(二)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在三峡中,最吸引游客的应该是巫峡。听课文第七、八自然段的朗读录音,找出这两段所写的内容,看看巫峡的美体现在什么地方? (这两段主要写了巫峡的江水、山和云。)2、自由读七、八段,分别找出一个排比、拟人和比喻句。①排比句:“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这个句子抓住“窄”、“急”、“曲折”、“多滩”等词,突出了江水的险。②拟人句:“这个峰很高,那个峰还要更高,前面有一排,后面还有一排,后面的后面,还有无数排,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这个句子突出了山峰的特点——高。运用拟人法描写巫峡山的高峻,非常生动,将群山写活了。③巫的云“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这个句子生动地写出了云雾的奇幻多变。拼命地飞,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通过从侧面写飞鸟飞不过峰顶烘托山峰的高峻。五、拓展练习:
由学生自由发言,谈谈今天的三峡。
六、当堂训练(15分钟)
认真阅读课文,小组合作填写下表:
景物名称 景物特点
★★景物特点诗、谚、典故感觉★★总说三峡:险恶、最为险恶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惊异西陵峡:★黄猫峡山高不险、水急不峡紧张★灯影峡江北山险峻而干枯无味,江作者即景诗轻松、悠闲南山玲珑秀丽树木青葱可爱。崆岭峡牛肝马肺峡:山象刀剑削成,青滩叶滩不算滩极为可怕成窄门。崆岭才是鬼门关崆岭滩:水从高处倒注★米仓峡水没以前急,山更险峻王昭君浣装(典故)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巫峡:水险、山妙、云奇有情趣★瞿塘峡:山势稍低平、水势仍险急刘皇叔托孤凄凉白帝城、孙夫人庙;松树、八阵图、钟声★★走完三峡:山势平敞些、江面宽得多水势也平得多。轻松小结:三峡是我国的风景胜地,神奇壮丽的自然风光和它的人文景观都令我们神往,希望同学有机会能亲身感受三峡的神奇风光。
课后记
我很快乐!你快乐吗?
【课题】1、巴东三峡第二课时
课型:新课型执笔:艾湘审核:执行日期:
班级----组名:姓名:完成情况:组长签名:
【今日警句】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
【学习目标】
1,技能:整体把握课文
2,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
【学习重点】掌握寓学识、才力和情感于记叙之中的游记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二、明确出示目的
三、预习导学检查,(用时5分)
1画出作者游踪线路图
2学生收集的有关资料,在小组交流,推举代表上台讲述大坝建成后的三峡景象
四、高效课堂
(一)自主学习点拨(10分钟)
分析所引用用诗句、谚语、典故的作用1.民谚“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渲染了三峡一带的险恶、悲凉的气氛,为全文定下基调。2.作者即景诗“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杨也有花”。诗中“江南味”“垂杨”“花”,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黄陵庙一带山水景色之美。突出了黄陵庙的环境优美的特点3、谚语“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表现了崆岭滩的险恶、可怕。前句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显现崆岭滩,后句中用“鬼门关”形容崆岭滩,其险可见,令人望而生畏。
诗句:“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突出赞赏诗中“赴”字运用之妙,从而进一步表现了沿江两岸如群马奔驰的山势,诗的后句也赞扬了明妃王昭君。5、典故“刘皇叔托孤”文章一方面写白帝城树木青葱,玲珑可爱,另一方面写刘皇叔在此托孤的悲惨故事,突出了三峡景色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耐人寻味。(二)归纳总结自古以来,凡名山名川均与名人、诗、谚、典故结下了不解之缘,呈现出与自然共生共荣,相辅相成,相映成辉的奇特现象。长江三峡之所以流芳百代、名扬四海,一方面固在其为自然景观,因山水雄、奇、险、秀而甲天下;另一方面也在于其众多的人文景观,得益于历代骚人墨客倾情三峡,留下一串串光辉足迹于山峦水畔,写下一篇篇不朽诗章传颂于后世,在长江三峡滚滚不尽的激流里,流淌着多少千古绝唱、千古佳话!三峡给历代文人以文学的养料和创作激情,而他们则报答三峡以文珍墨宝和名人效应。(三)、品味语言思考练习三:学生讨论、交流、归纳。1、作者用十分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江水的险,四个排比短促有力,读起来给人以窒息的感觉。“窄、急、曲折、多滩”令人不寒而栗。排比句式整齐又稍有变化,读起来和谐有趣。2、抓住峰的多与高的特点,语言的排列就像大海的波浪,一浪高过一浪,给人以层层叠叠连绵不断的感觉。运用拟人的手法,以动写静,非常生动地表现出了山你追我赶,互比高低的情态,另外还使用顶真的手法“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给人一种循环往复的感受,很有情趣。3、运用比喻“像牛马,像虎豹”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巫山云雾的变幻多姿。另外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突出巫山的云比庐山的更有趣。归纳文章的写作特点1、文章按照作者的游踪,依次记叙、描写景物。层次井然。文中开始先总述,然后逆江而上,分别记叙、描写西陵峡、巫峡、瞿塘峡。记叙最长的西陵峡时,分四段介绍,条理清楚。2、介绍景物时,能抓住特色,详略得当。3、采用多种修辞与写作手法来描写景物,生动形象。用拟人、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突出景物的特点,用烘托、对比、反衬的写作手法突出了三峡的险恶。4、文中恰当地引用古诗、谚语、及自己的即景诗句,收到了画龙点睛之效,言简意赅,渲染气氛,使游记增添了韵味。五、拓展练习:
1、学生品析重点文段,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在作者的雄奇壮丽的描绘中,饱含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2、由学生自由发言,谈谈今天的三峡
当堂训练(15分钟)
★1、读第十自然段。、找出游完山峡后,游客们的心情怎样?抓出文中关键词语。
(愉快、轻松)
★★2、联系全文,说说在游览三峡的过程中,游客的心情有什么样的变化?
★★★3、本文还引用了许多诗句、谚语、典故,并把它们与景物描写融为一体。请找出来并展开讨论,说说它们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
课后记
我很快乐!你快乐吗?
《巴东三峡》同步练习
一.体会课文引用诗、民谚、典故的好处。
文中引用诗、民谚、典故,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开头引用民谚“,”,渲染了三峡一带_________、__________的氛围,为全文定下基调。
民谚“,”,表现了崆岭滩的_______、__________。前句运用___________手法,突出显现崆岭滩,后句中用“鬼门关”形容崆岭滩,其险恶可见,令人望而生畏。
引用杜甫诗句“,”,突出赞赏诗中“赴”字运用之妙,从而进一步表现了沿江两岸如群马奔驰的山势。
作者的即景诗句“,”,用“江南味”“垂杨”“花”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黄陵庙一带山水景色之美。
文中写白帝城,引用______________的故事,突出了三峡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耐人寻味。
(一)
①船过了秭归和巴东,便入了最有名的巫峡,这是一段最奇险最美丽的山水。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山的妙处,在不单调。这个峰很高,那个峰还要更高,前面有一排,后面还有一排,后面的后面,还有无数排,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前面无路,后面也无路。四面八方,都被悬崖阻住。船身得转弯抹角地从山缝里穿过去、两旁的高山,笔直地耸立着,______________,那么整齐,那么险峻。仰着头,才望见峰顶,中间是一线蔚蓝的天空。偶尔看见一只黑色的鸟,拼命地飞,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江水冲在山崖上、石滩上,发出一种横暴的怒吼,有时候可以卷起一两丈高的浪堆。
②巫山的云,这一次因为天气晴爽,没有看到。据一位老先生说,看巫山的云,要在迷蒙细雨的天气。那时候,望不见天,望不见山峰,只见顶上云雾腾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那情形比起庐山来还要有趣。这一次因为正是秋高气爽的好天气,天上连云影也没有,几个极高的峰巅,我们可以望得清清楚楚。最可爱的,就是在那悬崖绝壁的上面,倒悬着一些极小的红花,映着古褐苍苍的石岩,另有一种情趣。
1.在横线上填上一句恰当的比喻句。
2.画横线的句子与下列哪句话所形成的原因是一样的?()
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b.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c.每自晴初霜旦,林寒涧肃。d.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3.请分别用不超过五个字概括巫峡山、水、云的特点。
山:______________水:______________云:______________
4.“巫峡”并不是三峡中最长的,为何“巴东三峡巫峡长”?第(2)段中,为什么只写三峡中的巫峡?
5.选文第一段主要写了___________,文中画波浪线一句的作用是
6.第①段中作者描写巫峡的江水,突出了一个_______字,抓住江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写巫峡的山峰时抓住了其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突出了巫峡山峰的“高”。
7.①段中在写山险峻时,写“偶尔看见一只黑色的鸟,拼命地飞,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请你作简要分析。
8.文中引用“群山万壑赴荆门”这句诗“赴”字用得巧妙,“把那里的山势真是写活了”,请你在下面各句中找出用得生动巧妙的词语,并说说它妙在何处。
(1)红杏枝头春意闹。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9.作者用 、 两个词概括巫峡山水。
10.“偶尔看见一只黑色的鸟,拼命地飞,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一句运用了________的写法,反衬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这个峰……咬着你”一句写出了巫山________的特点。
12.为什么说“这是一段最奇险最美丽的山水”?
13.巫山之云,最美的在于它奇妙的变幻,唐诗“除却巫山不是云”,把巫山之云看成是天下一绝,选文中的哪一句与这个意思相近?
《巴东三峡》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一.渲染气氛,画龙点睛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险恶、悲凉
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险恶、可怕对比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杨也有花
刘皇叔托孤
(一)1.好像是被一把快刀切成似的。2.b(译:如果不是在正午和晚上,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因为山高水面狭窄,所以如果太阳和月亮不在正上方是看不到的。)3.山:多、高;水:险;云:奇妙多变(答案不拘,合理就行)4.巫峡的江最曲折,滩流最急,给游人的感受最惊险,因而在心理上是最长的,以此可以最富代表性地写出三峡的险恶。在(2)段中只提巫峡,因它在三峡中最有代表性,最负盛名。因此在总写宜昌到重庆的地势特点时,着意提到巫峡,目的还是在于给读者留下三峡山水险恶的特点。5.巫峡江水之险、山峰之奇,中心句,提示了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6.险窄、急、曲折、多滩笔直、整齐、险峻7.烘托山峰的高峻。8.(1)“闹”,表现出杏花盛开,春意盎然。
(2)“泻”,把月光写活了。9.奇险、美丽10.烘托峰的高峻11.山多12.因为这里的山高,水险,云趣。(只要能体现这些要点即可)13.只见顶上……有趣。
4、《巴东三峡》巴东三峡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掌握作者游览的行踪,了解游记的一般特点。
2.掌握文中所引的诗、谚语和典故,并理解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3.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不同的描写方法。
4.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游踪顺序,把握好作者的思想情感。
2.把握各峡山水的特点及景物特色
3.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可爱,增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4.品味文章的语言并进行口头表达训练。
(一)预习导学
①游记: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有趣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机会大家一定要多出去游历游历)
②关于三峡(读完可以增加知识)
长江,我国的第一大河,全长6300余公里。它流经四川盆地东缘时冲开崇山峻岭,夺路奔流形成了壮丽雄奇、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全长192公里,也就是常说的“大三峡”。除此之外还有大宁河的“小三峡”和马渡河的“小小三峡”。这里两岸高峰夹峙,港面狭窄曲折,港中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三峡地跨两省。两岸崇山峻岭,悬崖绝壁,风光奇绝,两岸陡峭连绵的山峰,一般高出江面700-800米左右。江面最狭处有100米左右;随着规模巨大的三峡工程的兴建,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游热线。
1.给下列加横线的句子注音。(对大家来说,这是小菜对吧)A
怒吼()恐怖()渺小()袅袅()
短促()崆岭()谚语()浣妆()
秭归()群壑()耸立()蔚蓝()
峰巅()瞿塘峡()夔门()滟滪()
2.修辞方法小考查A
(1)那时候,望不见天,望不见山峰,只见顶上云雾腾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 )
(2)杜工部诗云“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要亲自到这地方,才可以领略到前人用字之妙。( )
(3)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 )
3.课文赏析(认真分析课文哦,相信大家可以的)A
(给课文段落标上序号吧,记得一定要多看几遍课文哦)
(1)作者是以什么顺序和什么线索来描绘三峡风光的?
(2)作者由宜昌到重庆逆流游览三峡,你能找出作者途中经过了哪些地方吗?
(3)根据你的理解,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请说说每部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4).你能说说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吗?
4.课外提升(考察你们谁的课外知识更丰富哦)B
(1)“地因人传,人因地传”山水的闻名,往往是由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演绎。除了白帝城外,你还能举出有关三峡名胜的典故一两例来吗?
(2)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气势雄伟。峡内重峦叠嶂,礁石林立。到了晚上,江上生明月,江面上能倒映出两轮月亮。游人登上“双月楼”眺望,可赏此奇观。你觉得有哪些古人的诗句能概括此时的场景呢?,。
5.我阅读,我比较 (这道题你都能做出了,你简直太棒了)C
将本文与郦道元的《三峡》进行比较,想想游记与一般记叙文有什么区别?
6.假如你是一位小导游,请你选择其中一段景点准备向游客解说介绍。
(你太认真了,是老师的骄傲)D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你到三峡来。
答案
1.hǒubùmiǎoniǎocùkōngyànhuàn
zǐhèsǒngwèidiānqúkuíyànyù
比喻引用拟人
2.本文是按时间顺序,以作者船行游踪为线索。
3.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黄陵庙)→崆岭峡(牛肝马肺峡、崆岭滩)→米仓峡(出峡处有香溪)]→巫峡→瞿塘峡→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遗迹)→夔府的江岸
4.第一部分:(①—②段)总述三峡山水的险恶,令作者赞叹而恐怖。
第二部分:(③—⑨段)分别描写西陵峡、巫峡和瞿塘峡的景色。
第三部分:(⑩段)写走完三峡后轻松的心情。
5.我阅读,我比较
1.《巴东三峡》为游记,作者置身其中,有时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三峡》一文则多为客观描绘。《巴东三峡》写景物常渲染、铺叙,《三峡》的记叙文字则十分洗练。
2.游记要将游览过程交代清楚(点明时间、地点,反映游踪),要写出景点的特色。
5、巴东三峡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1巴东三峡
1.巴东三峡
教学目标
1.掌握排比、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所引的诗、谚语和典故在文中的作
用。
2.理清文章脉络,弄清作者行文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把握本文内容翔实、情文
并茂的写作特点。
3.学习根据景物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描写方法。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教学重点
1.学习游记的写法。
2.揣摩优美的语言。
3.体会情景交融之美。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余秋雨先生说过:“看来,从三峡出发的人都是怪异的,都会卷起一点旋涡,
发起一点冲撞。”刘大杰先生说:“在江南住惯了的人,一旦走到这种地方来,
不知道要生出一种什么样的惊异的情感。好比我自己,两眼凝望着那些刀剑削成
一般的山崖、怒吼着的江水,只有赞叹,只有恐怖。”为什么两位作家在提及三
峡时,都会不平静呢?三峡为何会给我们如此感受呢?
1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1巴东三峡
二、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语气。
2.划分段落,总结各部分大意。(学生讨论发言)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总述三峡景观。
第二部分:(3~9自然段)分别描写西陵峡、巫峡和瞿塘峡的景色。
第三部分:(10自然段)写走完三峡后的心情。
3.总结出作者的游踪顺序,并且简要概括“三峡”特点。
本文是按时间顺序,以作者船行游踪为线索,由宜昌到重庆逆流而上,游览
三峡:首先经过西陵峡(第一段黄猫峡;第二段灯影峡,其间有黄陵庙;第三段
崆岭峡,其中有牛肝马肺峡,崆岭滩等处;第四段是米仓峡,出峡处有香溪)。
船过秭归和巴东,进入巫峡。过巫山即入瞿塘峡。过瞿塘峡,到白帝城(有孙夫
人庙,八阵图遗迹),最后船泊在夔府的江岸。
西陵峡
三峡
崆岭峡:牛肝马肺峡(山陡江窄),崆岭滩(险)
灯影峡;黄陵庙一带,风光秀丽
米仓峡:出峡处有香溪,昭君村峰峦如聚
山水奇险美丽
云雾变幻多姿
巫峡
瞿塘峡: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遗迹
三、作业:找出你认为写得最好的段落读一读,思考为什么写得好。
2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1巴东三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师生一起回顾,三峡有哪些美景?
2.选自己最喜欢的一峡,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
二、精读赏析
(一)分析修辞
1.作者在巫峡描写时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请在文中找出相关例句。
2.抽学生朗读他所划的句子。
3.指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作用。
明确:
比喻:“两眼凝望着那些刀剑削成一般的山崖,怒吼着的江水”表达了作者见
到三峡时所产生的“惊异的情感”。
“只见顶上云雾腾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言其变幻多姿。
“两旁的山,像刀剑削成似的”,言其峻峭。
拟人:“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非常生动,将群山写
活了。
反复:“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连用四个“险”
字,写出江水的“窄”“急”“曲折”“多滩”。
“偶尔看见一只黑色的鸟,拼命的飞,拼命的飞,”写鸟飞时候的状态,
从而衬托出山峰的高耸。
反问:“万一那山顶上崩下一块石头来,或是船触着石滩,那不就完了吗?”
突出三峡中的山崖险峻如刀剑削成,江水滔滔如怒吼。
(二)分析“诗、谚语、典故”的作用。
1.作者在描写三峡景物时引用了诗句、谚语和典故,请大家阅读课文,找出相
关例句。
2.请同学朗读这些句子。
3.大家讨论,引用这些“诗、谚语、典故”有何作用。
3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1巴东三峡
4
明确:收画龙点睛之效,言简意赅,渲染气氛,使游记增添了韵味。
文中开头引用民谚“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渲染了三峡一带
险恶、悲凉的氛围,为全文定下基调。
民谚“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表现了崆岭滩的险恶、可怕。
前句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显现崆岭滩,后句中用“鬼门关”形容崆岭滩,其险恶
可见,令人望而生畏。
引用杜甫诗句“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突出赞赏诗中“赴”
字运用之妙,从而进一步表现了沿江两岸如群马奔驰的山势。
作者的即景诗句“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杨也有花”,用“江南味”“垂
杨”“花”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黄陵庙一带山水景色之美。
文中写白帝城,引用刘皇叔托孤的故事,突出了三峡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更耐人寻味。
4.听读(或自由朗读)课文,体会自然之美,语言之美,情感之美。
三、拓展延伸
搜集资料,描述建成后的三峡大坝的景象。
四、作业
1.积累字词。
2.摘抄描写优美的句子、段落。
6、《孟子》二则(富贵不能淫)导学稿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张艾平
一、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背诵课文。
2、理解文本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二、课前预习:(第一阶段)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三、教学过程:(第二阶段)
(一)预习检测
1、孟子对大丈夫的诠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1、通读全文,本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结合实际,说说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四、当堂检测:(第三阶段)
1、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思。
威武不能屈
2、请你找出下列句子中出现词类活用的词语并翻译词语意思。
(1)富贵不能淫
(2)贫贱不能移
(3)威武不能屈
3、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用法,并进行句子翻译。
(1)富贵不能淫
(2)此之谓大丈夫。
五、自我评价
书写分准确率:优良中差小组合作:优良中差
心得体会:
7、《三峡》导学案(共三课时)(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王玉兰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郦道元及其作品《水经注》,识记“阙”“嶂”“曦”“溯”等词语的读音、词义,疏通文意。(重点)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难点)
3、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知识储备•
1、走近作者:
郦道元(466或472—527)字善长,北魏范阳涿县(今河北省涿鹿县)人。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出生于官宦世家。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爱好游览。他跟随父亲在青州时候,曾经和友人游遍山东。做官以后,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游览当地名胜古迹,留心勘察水流地势,探溯源头,并且在余暇时间阅读了大量地理方面的著作,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地理学知识。他一生对我国的自然、地理作了大量的调查、考证和研究工作,并且撰写了地理巨著¬¬¬¬¬¬¬——《水经注》,为我国古代的地理科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2、走近作品:
《水经注》是公元6世纪北魏时郦道元所著,全书三十多万字,详细介绍了中国境内一千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城市、物产、风俗、传说、历史等。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是中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水经注》文笔雄健俊美,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地理著作。自明清以后不少学者从各方面对它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专门研究,形成了一门内容广泛的“郦学”。《水经注》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是中国古代水文地理的又一项中国之最。
•字词梳理•
1、初读课文,结合注释或工具书,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不见曦月()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朝发白帝()乘奔御风()
素湍绿潭()飞漱其间()林寒涧肃()
属引凄异()绝巘()
2、解释下列词语。
重岩叠嶂:
夏水襄陵:
乘奔御风:
素湍绿潭:
清荣峻茂:
绝巘:
飞漱:
合作研讨
•环节一朗读评读•
朗读课文,从读音、节奏、朗读、停顿等方面互评。
•环节二整体感知•
熟读课文,说说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三峡自然景观?
•环节三疏通文意•
朗读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略无阙处: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略无阙处:
3、一词多义:
自三峡七百里中或王命急宣自或
自非亭午夜分或以钱币乞之
4、词类活用: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
5、古今异义:
(1)自非亭午夜分
古义:
自
今义:
(2)或王命急宣
古义:
或
今义: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古义:
虽
今义:
6、翻译下列语句: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环节四文本探究•
大声朗读课文,思考:
1、第一段中三峡的山具有怎样的特点?
2、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的特点?
3、第二段的夏水具有怎样的特点?
4、文中哪些语句最能突出夏水的特点?
随堂检测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自三峡七百里中:略无阙处:
自非亭午夜分: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不以疾也:
2、翻译下列语句: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正面描写山势高峻险拔的句子是,。
4、侧面写山高的句子,。
5、写水流湍急,船行之快的句子是,,
。
6、背诵第一段、第二段。
<<三峡》导学案
第二课时
复习导学
1、解释:略无阙处不见曦月虽乘奔御风
2、翻译下列语句: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背诵第一段、第二段。
合作研讨
•环节一疏通文意•
朗读课文第三段、第四段,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晴初霜旦:属引凄异:
绝巘:
2、一词多义:
沿溯阻绝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清
哀转久绝清荣峻茂
3、翻译下列语句: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环节二文本探究•
(一)朗读三、四段,思考下列问题:[来源:Zxxk.Com]
1、第三段中哪句话是对春冬之景的总体概括?
2、“清荣峻茂”四字使人产生怎样的感受?
3、文中对秋天景色的描绘,着力渲染三峡怎样的气氛?
4、从全文看,结尾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二)大声朗读课文,思考:
1、在三峡景物描写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作者写三峡四季景色时,为什么没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而先写夏水呢?
3、文章先写山,后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4、本文在材料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环节三写作借鉴•
本文多用对偶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
练习: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体会它们的语言特点。
•环节四拓展延伸•
1、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
原句:
理由2:
原句:
2、下面这首诗,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吗?(课后习题三)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随堂检测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自非亭午夜分:沿溯阻绝:
不以疾也:素湍绿潭:
飞漱其间:属引凄异:
2、作者抓住三峡的景物特点进行描写。先写山,突出、
的特点;后写水,突出的不同景象。
3、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寥寥几笔,便能将景物的神韵表现出来,如只用“,”8个字,便写出了春冬之时的江水澄澈,景色明媚。
4、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的静景,也描写了“,”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5、《三峡》中用快马和疾风作比来写船行之快的句子是:,。
6、《三峡》中与诗人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7、文中用“,”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8、背诵第三段、第四段。
8、八年级上册语文版《巴东三峡》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游踪顺序,把握好作者的思想情感。
2.把握各峡山水的特点及景物特色
3.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可爱,增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4.品味文章的语言并进行口头表达训练
导学过程:
一、将课文快速读一遍,用横线标出作者沿途经过的地方,把握作者的游踪(作者沿途经过的地方)。
二、朗读课文,根据作者的游踪顺序划分全文段落,理清文章结构。
三、继续按照作者的游踪,找出三峡各个部分的特点并体会各峡山水景物特色。
四、作者在游历过程中的心理是不断变化的。请大家细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表现作者心理的句子,并分析它表明了作者的什么心理。
五、作者对三峡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自由得朗读课文,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七、本文还引用了许多诗句、谚语、典故,并把它们与景物描写融为一体。请找出来并展开讨论,说说它们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八、设计导游词。
内容:可根据自己的见闻,补充一些课本上没有的或有但不够详细的与三峡有关的神话、传说、典故等。如:香溪,白帝城得名缘由,白帝城托孤的故事,诸葛亮八阵图,巫山十二峰,神女峰的传说等等。
要求:从西陵峡,巫峡,瞿塘峡三峡中任选一段设计导游词。举止大方,语言亲切自然,讲述明了、精彩。
教学测评
一、基础知识测评
1.利用工具书给下边加点字注音。
凝望( )玲珑( )( )险峻( )古褐苍苍( )崆岭( )
浣妆( )秭归( )群山万壑( )单于( ) 夔门( )
滟滪堆( )( ) 峰巅( ) 袅袅( )
2.辨析下列形近字,并组词。
峻( )崖( )凝( )竣( )涯( )疑( )
3.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1)那时候,望不见天,望不见山峰,只见顶上云雾腾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 )
(2)杜工部诗云“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要亲自到这地方,才可以领略到前人用字之妙。( )
(3)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 )
(4))偶尔看见一只黑色的鸟,拼命地飞,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 )
4.请为下列句子的空白处填上最合适的词语。
(1)在江南住惯的人,一旦走到这种地方来,不知道要生出一种什么样的______情感。
(2)前面无路,后面也无路.四面八方,都被悬崖阻住,船身得转弯抹角地从山缝里_____过去。
(3)到了这种地方,无论是什么人,没有不感到自己是过于______,自然界是过于________的。
5.“地因人传,人因地传”山水的闻名,往往是由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演绎。除了白帝城外,你还能举出有关三峡名胜的典故一两例来吗?
6.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气势雄伟。峡内重峦叠嶂,礁石林立。到了晚上,江上生明月,江面上能倒映出两轮月亮。游人登上“双月楼”眺望,可赏此奇观.此情此景可用李白的两句诗来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在文章中描绘了美丽奇险的巫峡风光,让我们流连忘返,请你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想象一下今天三峡的风光,再写一篇小作文——《畅想三峡》,200字左右。
9、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二)说明文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黄梅县白湖中学徐少华
一、说明文体知识
1、什么叫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2、说明文与记叙文的区别
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状物为主,主要表达方式为记叙、描写、语言,要求生动形象,并要有一定的感染力。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总的要求是用“说”的手段,达到“明”的目的。
3、说明文的分类
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按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可分为一般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4、说明的结构
①总分式:又分为总—分,分—总,总—分—总等,多用于事物说明文。
②递进式:多用于事理说明文,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5、说明的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
①时间顺序: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
②空间顺序: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位置和方向,空间顺序多用于说明建筑的构造,说明实体事物的形状。
③逻辑顺序:常用推理过程来表现,可分为: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主要到次要,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等。
6、说明方法: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下定义、作比较、打比方、作诠释、摹状貌、制图表、引用等十种)写作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择相应的说明方法,并要搞清每一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7、说明文的语言特色:准确性、平实性、周密性、简明性。
8、阅读说明文的基本要求和步骤:
①明确说明对象。②抓住被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征。③仔细阅读,归纳说明方法。④逐段概括要点,理清说明顺序。⑤整体感知,把握中心。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9、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二、阅读说明文
(一)阅读《中国石拱桥》,回答问题。
(1)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2)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3)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4)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5)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6)(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7)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8)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9)(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开头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10)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11)(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12)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13)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14)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
l、概括本段文字的说明中心。
2、这段文字可分三个层次,请用‘‘//’线在下面标出。
(1)(2)(3)(4)(5)(6)(7)(8)(9)(10)(11)(12)(13)(14)
3、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
(1)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
(2)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4、文中引用张嘉贞的话是为了说明
5、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赵州桥体现了中国石拱桥的哪些特点?
(二)阅读《桥之美》,回答问题。
①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②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③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④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⑤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有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⑥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⑦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1、本段文字主要说明了什么内容?
2、用“/”给本段分层,并概括层意。
①②③④⑤⑥⑦
3、本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请各举一例。
4、“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三)阅读《苏州园林》,回答问题。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1、文中有一个词语“单调”,形容开窗对着白色墙壁的感觉,请你具体解释补上竹子或芭蕉就可以去掉单调感觉的原因。
2、这两段文字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哪一特征?
3、第一段中的“适当的位置”这一短语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
4、请写出花墙、廊子的特点和作用。
(四)阅读《故宫博物院》,回答问题。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1、这两段文字分别介绍了太和殿什么方面的内容?
2、太和殿的外貌特征是什么?
3、作者是怎样按空间顺序介绍殿内的陈设雕饰的?
4、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整篇介绍的重点?
(五)阅读《说屏》,回答问题。
①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小时候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后望一下。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一作用。在古时皇家的宫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
②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要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③屏也有大小之分。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闺房,皆可置之,因为场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近来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这是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④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磁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聪明的建筑师、家具师们,以你们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诚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
1、作者除了向我们介绍了屏风的特点外,主要介绍了哪几个方面?
2、仔细阅读第③段,说说要发挥屏在建筑美上的作用,应注意什么?
3、仔细品渎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文中引用了古诗词,说说有什么作用。
(六)阅读《大自然的语言》,回答问题。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2)冰雪(溶化、熔化、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3)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4)不久,布谷乌也来了。(5)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6)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7)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8)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9)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划、区域、地区)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2、从文中找出一对反义词。()和()
3、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2)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4、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七)阅读《大自然的语言》,回答问题。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l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l、文中“活的仪器”是指第一段中的“”;画线句子中的“这里”指的是
。
2、这几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3、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4、根据这几段内容,分析归纳出什么是物候学。
(八)阅读《奇妙的克隆》,回答问题。
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例如,英国PPL公司已培育出羊奶中含有治疗肺气肿的a—I抗胰蛋白酶的母羊。这种羊奶的售价是6000美元一升。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药厂。用什么办法能最有效、最方便地使这种羊扩大繁殖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克隆”。同样,荷兰PHP公司培育出能分泌人乳铁蛋白的牛,以色列LAS公司育成了能生产血清白蛋白的羊。这些高附加值的牲畜如何有效地繁殖?答案当然还是“克隆”。
母马配公驴可以得到杂种优势特别强的动物——骡,然而骡不能繁殖后代,那么,优良的骡如何扩大繁殖?最好的办法也是“克隆’。我国的大熊猫是国宝,但自然交配成功率低,因此已濒临绝种。如何挽救这类珍稀动物?‘‘克隆'’为人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除此之外,克隆动物对于研究癌生物学、研究免疫学、研究人的寿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不可否认,“克隆绵羊”的问世也引起了许多人对“克隆人”的兴趣。例如,有人在考虑,是否可用自己的细胞克隆成一个胚胎,在其成形前就冰冻起来。在将来的某一天,自身的某个器官出了问题时,就可从胚胎中取出这个器官进行培养,然后替换自己病变的器官。这也就是用克隆法为人类自身提供“配件”。
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我想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来结束本文:“可以期待,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意,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
1、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作者认为克隆技术在哪些方面可以造福人类?
3、选文第l、2段中的事例分别从哪两个方面谈克隆动物的好处?
&
10、《三峡》(预习课)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科目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设计者 吴泽强 上课日期
课题 三峡(预习课)
学习目标 1、掌握作者,积累文言词语。
2、熟读课文,理解本文大意。
3、整体感知课文,体味三峡壮丽的风光。
学习
重难点 1、准确把握三峡的景物特征。
2、整体感知课文,体味三峡壮丽的风光。
学法
指导 1、反复朗读,在读中感知、品味、体会。
2、学习字词时,注意文言知识的分类掌握,譬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
学习程序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
郦道元(约466——527),字善长,北魏范阳涿(zhuō)县(今河北省涿县)人,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撰有地理巨著——《水经注》,为我国古代的地理科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2、背景资料:
《三峡》是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江水》中的一段,《水经》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记载全国水系的地理著作,作者已不可考。由于它记叙简略,郦道元旁征博引为之作注,使原著内容大为丰富,成了一部别开生面的著作,名《水经注》。它不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也是宝贵的文学珍品。它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考标的《世说新语注》、李善的《文选注》齐名,史称“四大名注”。《水经注》是我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3、题目解说:
此文选自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是一篇描写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文句简洁,意境优美,是《水经注》中最具魅力的篇章之一。题目是编者加的。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约200公里。因瞿塘峡挺拔险峻,巫峡幽深秀丽,西陵峡滩险湍急,故有“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之说。
【预习导航】
一、诵读课文2-3次,默读1-2次,参阅课文下面注释。
本文作者是(填朝代)学家,选自《》。课文标题所指的“三峡”是峡、峡和峡的总称,在重庆市和湖北之间。
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和感情基调,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注意把握节奏(句中停顿)。
第1段:①自三峡七百里中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第2段: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②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第3段:①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②绝巘多生怪柏。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第4段:①每至晴初霜旦。②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给加点的注音:略无阙()处飞漱()
重岩叠嶂()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乘奔()御风素湍()绿潭绝巘()怪柏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哀转()久绝
3.解释下列加点重点字词的意思:
略无阙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
不以疾也()虽乘奔御风()()飞漱其间()
绝巘多生怪柏()则素湍绿潭()哀转久绝()
良多趣味()属引凄异()略无阙处()
4、找出并解释句中的通假字:
(1)略无阙处()(2)哀转久绝()
5、解释句中的古今异义词:
(1)或王命急宣(古义:)今义()
(2)虽乘奔御风(古义:)今义()
(3)略无阙处(古义:)今义()
(4)至于夏水襄陵(古义:)今义()
(5)良多趣味(古义:)今义()
6、翻译句子: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5)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7、本文主要描写了三峡的两方面的景象:先写三峡的,后写三峡的。文章通过对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山水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三峡的无比之情。
8、理解性默写
1)、《三峡》中大笔勾勒磅礴七百里三峡的句子是:
2)、《三峡》中侧面描写山势峻拔的句子是:
3)、正面写“猿鸣”的句子是:
引用歌谣,侧面写“猿鸣”,并渲染悲凉气氛的句子是:
4)、文中能总评三峡春冬时节山水树木特征的句子是:
三、熟读成诵。(全文共155字。)同桌或小组互查,老师抽查。自主自觉,互促互助
附:参考译文: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连绵不绝的高山,几乎没有/毫无中断的地方;重重悬崖,层层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不能看见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了。有时皇帝有命令急需传达,早晨就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这样快。
春天和冬天的时候,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陡峭的山峰上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空的泉水和瀑布,飞流冲荡在山崖间。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的确/真是妙趣横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打/下霜的早晨,树林清冷/凉山涧寂静/静肃,常有在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啸,(声音)接连不断,(腔调)凄凉而怪异,在空旷的山谷里回旋荡漾,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渔夫们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